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卫校临床医学概论教案----3传染病

卫校临床医学概论教案----3传染病

卫校临床医学概论教案----3传染病
卫校临床医学概论教案----3传染病

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论

授课

单元

第三章传染病学

教师姓名谢申浩职称无

所属

部系

医技教研室无

教学层次中专□大专■本科□

本章学

15学时

教学方式多媒体理论教学

授课

时间

主要内容:

1、传染病学总论

2、病毒性肝炎

3、流行性乙型脑炎

4、狂犬病

5、流行性腮腺炎

6、流行性出血热

7、水痘和带状疱疹8、麻疹

9、细菌性痢疾10、霍乱

11、伤寒1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3、日本血吸虫14、疟疾

15、钩端螺旋体病16、淋病

17、梅毒18、艾滋病

目的与要求:

1、掌握乙型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细菌性痢疾、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日本血吸虫、艾滋病等疾病的致病菌、传播途径、病理改变、主要临床症状、诊断及鉴别诊断与主要治疗方法。

2、熟悉狂犬病、流行性腮腺炎、水痘和带状疱疹、麻疹、疟疾等疾病的致病源、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断。

3、了解钩端螺旋体病、淋病、梅毒等疾病的致病源、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断。

重点与难点:

1、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和抗原抗体系统检查(难),肝炎的治疗总原则(重)。

2、乙脑的流行季节和传播途径(重),及其临床分型(难)。

3、流行腮腺炎的的病理改变(重)。

4、流行性出血热临床分期(重、难),以及其治疗(难)。

5、水痘与带状疱疹之间的关系和二者各自的分布特点。

6、麻疹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和血象变化情况。

7、细菌性痢疾流行季节、传播途径、累及部位(重)和临床表现(难)。

8、霍乱的传播途径、主要临床症状(重)和最主要治疗措施(重)。

9、伤寒的抗原结构、临床分期与症状(难、重)、复发与再燃(重)、实验室检查(肥达氏反应)。

10、流脑的临床症状,以及与乙脑如何鉴别。

11、日本血吸虫传播方式、中间宿主(重)、主要累及部位(重)、主要并发症(难)及血象检查结果。

12、疟疾的典型发作表现和最主要治疗用药。

13、HIV的主要传播途径和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提要教学方法分配学时

第一节总论

感染与免疫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床染病的特征

床染病的诊断

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第二节病毒性肝炎

病因(5种肝炎病毒)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分型(急性、慢性、重症和淤胆型肝炎)实验室检查(血象、肝功能、血清免疫学检查)预防和治疗

第三节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原学

流行病学(主要宿主、传播媒介)

发病机制及病理

临床表现(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实验室检查(血象、脑脊液检查、血清免疫学)鉴别诊断

预防和治疗

第四节狂犬病

病因

流行病学(最主要传染源)

发病机制和病理(内基小体)

临床表现(分型:狂躁型、麻痹型)

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离、内基小体检查)

预防与治疗(注重伤口处理)

第五节流行性腮腺炎

病原学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流行年龄段)

发病机制和病理(导管肿胀堵塞致淀粉酶分泌)临床表现(分期、常见合并症)

实验室检查(血、尿淀粉酶检查)

预防与治疗板书+PPT讲授

板书+PPT讲授

板书+PPT讲授

板书+PPT讲授

板书+PPT讲授

30 '

60 '

45 '

30 '

30 '

第六节流行性出血热

病因和流行病学(鼠)

发病机制和病理

临床表现(分为6期,记忆每期的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生化)

预防与治疗(治疗总原则,各期对应的治疗方法)

第七节水痘和带状疱疹

病原学(DNA病毒)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发病机制和病理

临床表现(二者皮疹的分布特点)

实验室检查(疱疹刮片、补体结合试验)

诊断和鉴别诊断(水痘与疱疹性湿疹、手足口病鉴别)

预防与治疗

第八节麻疹

病原学

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

发病机制和病理(留有色素沉着的原理)

临床表现(前驱期特征、出诊顺序)

并发症(支气管肺炎、喉炎、脑炎)

实验室检查(血象改变)

诊断

鉴别诊断

预防与治疗

第九节细菌性痢疾

病因(主要的致病毒素)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媒介)

发病机制和病理(病变部位)

临床表现(临床分型)

实验室检查(粪便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预防与治疗

第十节霍乱

病因和流行病学(季节、传播途径)

发病机制(所产毒素本质)

临床表现(典型病人临床分期及最典型临床表现)

并发症(急性肾衰、急性肺水肿、低钾血症)板书+PPT讲授

板书+PPT讲授

板书+PPT讲授

板书+PPT讲授

45 '

45 '

45 '

60 '

45 '

实验室检查

预防与治疗(治疗的最关键措施)

第十一节伤寒

病因和流行病学(抗原分型)

发病机制和病理(所喜环境及繁殖部位)

临床表现(临床分期,极期的“六主征”)

临床类型(复发、再燃)

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等)

实验室检查(血象、血、骨髓、粪、尿培养、肥达氏反应)

预防与治疗

第十二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病原学(人是其唯一天然宿主)

流行病学(流行季节)

发病机制和病理(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普通型分期,爆发型分类)

实验室检查(血象、脑脊液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与乙型脑炎鉴别)

预防与治疗

第十三节日本血吸虫

病因

流行病学(血吸虫的生活史)

发病机制和病理(累及部位)

临床表现(急性、慢性、晚期的表现)

并发症(门脉高压、肠道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的意义,粪便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预防与治疗(灭螺,治疗用吡喹酮)

第十四节疟疾

病因和发病机制(疟原虫的发育过程)

临床表现(典型发作,肝脾肿大,贫血)

并发症(黑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实验室检查(血液厚薄涂片,骨髓涂片)

诊断和鉴别诊断

预防与治疗(控制发作用药和防止复发传播用药)

第十五节钩端螺旋体病

第十六节淋病

第十七节梅毒板书+PPT讲授

板书+PPT讲授

板书+PPT讲授

板书+PPT讲授

板书+PPT讲授

了解

了解

了解

60 '

45 '

60 '

30 '

第十八节艾滋病

病原学、流行病学(HIV属逆转录病毒)

发病机制和病理(侵入TH细胞)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血中的逆转录酶升高)

诊断和鉴别诊断

30 ' 预防与治疗板书+PPT讲授

思考题:

1、传染病感染过程有哪些表现?

2、乙肝感染过程中的窗口期是什么?

3、乙脑和流脑如何鉴别?

4、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分期有哪几个?各期主要症状是什么?

5、菌痢累及部位是哪里?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6、霍乱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7、伤寒的临床表现?

8、日本血吸虫主要寄生部位?有哪些并发症?

9、疟疾周期性发热的原理是什么?

10、HIV主要侵犯的细胞是什么细胞?

教材及参考书:

《临床医学概论》第一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赵增荣

《传染病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杨绍基任红

教研室

主任意

见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后记:

卫校l临床医学教案---2急诊医学

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论 授课 单元 第二章急诊医学 教师姓名谢申浩职称无 所属 部系 医技教研室无 教学层次中专□大专■本科□ 本章学 时 10学时 教学方式多媒体理论教学 授课 时间 主要内容: 1、呼吸心跳骤停 2、昏迷 3、休克 4、急性呼吸衰竭 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6、MODS 7、挤压综合征8、有机磷中毒 9、急性CO中毒10、急性镇静催眠药中毒 11、中暑12、毒蛇咬伤 13、烧伤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呼吸心跳骤停、昏迷、休克、有机磷中毒、CO中毒、中暑、烧伤等急症的诊断和处理方法; 2、熟悉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MODS、挤压综合征、镇静催眠药中毒、毒蛇咬伤的诊断和处理; 3、了解了解各型急症的病因、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等。 重点与难点: 1、呼吸心跳骤停的诊断(难)和及时处理(重); 2、昏迷的分度(重、难); 3、休克的分类(重),其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重),休克的临床表现(难、重)与治疗(重); 4、呼吸衰竭的分类(重),治疗(难); 5、ARDS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重); 6、挤压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特征(难),酸中毒和高钾血症的紧急处理(重); 7、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表现分类(重、难),血胆碱酯酶活性测定的分类(重),治疗(难); 8、急性CO中毒发生的场所,分度(重)及各度的特点; 9、镇静催眠药的种类,; 10、中暑发生的环境特征(重),什么叫热射病,及热射病的特征(重); 11、毒蛇毒液的分类(重),两种毒液各自的主要作用(难),毒蛇咬伤后的正确处理(重); 12、烧伤程度的评估及分度(包括面积和深度)(难、重),补液方法(难);

教学内容提要教学方法分配学时 第一节呼吸心跳骤停 病因(系统性疾病引起、或突发事件) 病理生理(缺氧、酸中毒、CO2储留、再灌注损伤) 临床表现(五点) 心电图检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 诊断(要求快速) 治疗(基本生命支持的A、B、C原则,进一步支持的D、E、F原则) 第二节昏迷 病因 发病机制(中枢神经系统与昏迷相关的部位)临床表现(浅、中、深分度的判定标准) 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诊断 昏迷病人低急救盒处理 第三节休克 分类和病因(5大类) 病理生理(分期:微循环收缩期、微循环扩张期、微循环衰竭) 临床表现(休克代偿期、休克抑制期) 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血常规、血气分析、肾功能、心电图) 诊断 治疗(检测生命体征、扩容、血管活性药物的运用) 第四节呼吸衰竭 病因(分通气受阻和非弥散功能障碍两类) 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呼吸系统表现:呼吸困难、三凹征;缺氧表现;高碳酸血症) 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肝肾功能) 治疗 第五节ARDS 病因(分直接和间接两种) 病理生理(特征性改变:漏出性肺水肿)板书+PPT讲授 板书+PPT讲授 板书+PPT讲授 板书+PPT讲授 45 ' 30 ' 45 ' 45 '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重点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重点 内科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发热、三凹征、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恶性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腹泻、上消化道大出血、无尿、少尿、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缺铁性贫血、糖尿病 二、简答题: 呼吸衰竭的病因、心力衰竭的诱因、心功能分级、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表现、心房颤动的治疗原则、心绞痛的临床症状的特点、心肌梗塞的临床症状特点、心肌梗死的并发症、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上尿路结石的诊断依据、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依据、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诊断依据、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三、论述题: 呼吸衰竭的治疗原则、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应包括哪些、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原则、肾功能不全加重的诱因、FAB分型与标准、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和方法、糖尿病的治疗原则 另:选择题主要为单项选择题,均在第二版《临床医学概论》中。 诊断学部分 实验诊断 1.临床血液学检查 一、血常规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参考值 2.临床意义:A、相对增多 B、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大小异常3.白细胞计数、分类及血小板临床意义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血小板增多、减少 一、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脂1.转氨酶、胆红素、血清肌酐的临床意义 2.血糖增高及降低 3.血清钾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二、临床免疫学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 2.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查 尿蛋白、粪颜色 物理诊断 1.甲状腺肿大的分级 2.脾脏肿大分度 3.肝脏触诊 4.视触叩听的定义,包括哪些内容 5.罗音的产生机制、听诊特点、临床意义 6.叩诊分类及临床意义 7.心脏检查 8.心尖搏动 9.心律 10.心音 11.额外音 12.杂音

春季预防传染病安全教案

春季预防传染病安全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知识,知道常见的传染病人哪些,传染途径有哪些。 2、培养学生讲究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 3、了解甲型H1N1流感的症状及预防措施。 教学重难点: 1、常见传染病的类型及预防。 2、甲型H1N1流感的症状及预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可能一不小心就会患上传染病,如流感、痢疾等。生病是很痛苦、很烦恼的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预防传染病呢? 二、常见的传染病: 1、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特点是传染性很强,传播速度很快,流行广。 2、沙眼:是一种通过手指、手帕、毛巾、脸盆及其他公共物品传播的传染病。 3、水痘:主要发生于儿童身上的急性传染病,冬、春季发病较多。 4、细菌性痢疾: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患上痢疾后,会有发烧、腹痛、腹泻、排脓血样大便等症状。

5、甲型H1N1流感:甲型H1N1流感的早期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身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症、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潜伏期,较流感、禽流感潜伏期长,具体时间暂不确定。 三:传染病的预防: 1、预防流感: (1)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 (2)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 (3)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 (4)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 (5)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6)食用处理得当的熟猪肉和猪肉制品.烹制猪肉时将猪肉烹制内部温度达到,可杀死细菌和病毒。 2、其他预防: (1)早发现、早诊断、站隔离、早报告、早治疗。 (2)将病人的衣物、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汇总

1.何为隐性感染和潜伏性感染? 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临床上最常见,如乙型脑炎、甲乙型肝炎、TB等。隐性感染过程结束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无症状携带者(nonasymptomatic carrier) clinical infection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感染者获得较稳固免疫力,不易再受感染;少部分转变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潜伏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点。 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包括那几方面? 侵袭力(invasiveness) 毒力(virulence) 数量(quantity) 变异性(variability) ①侵袭力:病原菌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②毒力:由毒素和其它毒力因子所组成 毒素:病原体合成的,能损伤宿主细胞组织或引起细胞及器官功能紊乱的某些化合物。可分为内毒素(伤寒沙门菌、志贺菌为代表)和外毒素(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霍乱弧菌为代表);外毒素通过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而起作用;内毒素通过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起作用;其他毒力因子有:穿透能力(钩虫丝状蚴)、侵袭能力(志贺

传染病防治教案

传染病防治教学设计 胡市小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知识,知道常见的传染病人哪些,传染途径有哪些。 2、培养学生讲究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 3、了解肺结核、流腮、手足口病、结膜炎等传染病的症状及预防措施。 教学重难点: 1、常见传染病的类型及预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可能一不小心就会患上传染病,如流感、痢疾等。生病是很痛苦、很烦恼的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预防传染病呢? 二、常见的传染病: 1、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特点是传染性很强,传播速度很快,流行广。 2、沙眼:是一种通过手指、手帕、毛巾、脸盆及其他公共物品传播的传染病。 3、水痘:主要发生于儿童身上的急性传染病,冬、春季发病较多。 4、细菌性痢疾: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患上痢疾后,会有发烧、腹痛、腹泻、排脓血样大便等症状。 三:传染病的预防: 1、预防流感: (1)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 (2)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 (3)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 (4)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 (5)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6)食用处理得当的熟猪肉和猪肉制品.烹制猪肉时将猪肉烹制内部温度达到,可杀死细菌和病毒。

2、其他预防: (1)早发现、早诊断、站隔离、早报告、早治疗。 (2)将病人的衣物、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3)对患有传染病的动物要及时处理,彻底消毒和深埋。 (4)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尽量不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等等。 (5)强化教室卫生。及时清扫,使教室、走廊整洁优雅,经常开窗,保持教学和生活场所空气流通清新。

防传染病安全教案

防传染病安全教案 【篇一:春季预防传染病安全教案[1]】 预防春季传染病,健康伴我行 学习目标: 1、了解春季常见传染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 2、了解春季预防传染病的途径。 学习活动: 一、讨论春季常见传染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 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 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麻疹: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 在冬春季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 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主要症状: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 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水痘: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 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虽然 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 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 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 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 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临床医学概论内科

临床医学概论 复习导航 --编自老师上课强调重点 以及书本知识 以下为学习指导以及考试题型分析(必看): (一)考什么 1.考试分成两部分:科学和外科学。各占50分。

2.考试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 (二)哪些为重 1.据老师介绍,科学简答题以四个系统为重:1.循环系统 2. 消化系统 3.呼 吸系统 4.泌尿系统 2.复习时,不仅要复习本提纲中的每个知识(划横线部分多为填空易考题型), 还要从整体把握每个系统都有什么疾病(主要是我们学习的疾病,没学到的不用记)。比如,循环系统有心力衰竭和冠心病等。 3.简答题型举例:给出一个病人的症状,体检指标等,由此判断是什么病。这时,你需要写出病名,以及判断依据:病史,症状,体征等。 4.本提纲加粗字体和划线容为老师强调容。 科学目录(依据书本目录采编,故不连续)第一章常见症状 第一节发热 (5)

第四节发绀 (5) 第五节黄疸 (6) 第六节咳嗽与咳痰 (6) 第八节呼吸困难 (6) 第十四节腹痛 (7) 第十五节水肿 (7) 第二章体格检查 第二节一般检查 (8) 第三节头部检查 (8) 第四节颈部检查 (8) 第五节胸部检查 (8) 第六节腹部检查 (9) 第五章实验室检查 第一节临床一般检验 (10) 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 第三节慢性支气管炎 (10) 第四节慢性阻塞性肺病 (11) 第五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 第六节支气管哮喘 (11) 第八节呼吸衰竭 (11) 第十一节肺结核病 (12) 第十二节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12) 第八章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节心力衰竭 (12) 第二节高血压病 (13) 第四节冠心病 (13) 第五节心脏瓣膜病 (13) 第九章化消系统疾病 一、胃、十二指肠疾病 (14) 二、肝硬化 (14) 三、胰腺疾病 (14) 第十章血液与造血系统疾病 一、缺铁性贫血 (15) 二、白血病 (15)

临床医学概论试题18682

临床医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触诊对全身哪个部位的检查更重要?( B ) A.胸部 B.腹部 C.皮肤 D.神经系统 下述哪项为额外心音( D ) A.第三心音 B.第四心音 C.心包叩击音 D.心包摩擦音 采用0~5级的肌力六级分级法,如果肌肉可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属于( B ) A.肌力0级 B.肌力1级 C.肌力2级 D.肌力3级 心脏听诊时可以发现的心律失常主要有:( C ) A.心脏杂音 B.第二心音 C.期前收缩 D.开瓣音 听诊对全身哪个部位的检查更重要?( A ) A.胸部 B.腹部 C.皮肤 D.神经系统 叩击被少量含气组织覆盖的实质脏器时产生的叩诊音为:( D ) A.实音 B.清音 C.鼓音 D.浊音 页脚内容

正常成人,心尖搏动一般位于( B ) A.左侧第4肋间锁骨中线内0.5~1.0cm B.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0.5~1.0cm C.左侧第4肋间锁骨中线外0.5~1.0cm D.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0.5~1.0cm 正常成人肝脏在右肋下缘触诊一般不超过( B ) A.0.5cm B.1.0cm C.1.5cm D.2cm 确定心脏收缩期开始的心音是:(A) A. 第一心音 B. 第二心音 C. 第三心音 D. 第四心音 E. 第五心音 腹部听诊时,可听到哪一种正常的声音?(C) A. 动脉杂音 B. 摩擦音 C. 肠鸣音 D. 振水音 E. 静脉杂音 患者伴有大量腹水时,为了解定有无肝脏肿大,最好采用哪种触诊手法?(D) A. 单手触诊法 B. 双手触诊法 C. 钩指触诊法 D. 冲击触诊法 E. 胸膝位触诊法 页脚内容

预防传染病教案)

预防传染病教案 一、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传染病及其特点、认识病原体。 (2)以某种传染病为例,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和收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对学生进行无私奉献的教育。 (2)通过让学生认识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从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本节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与这本书的其它章节没有太密切的联系,但是通过它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传染病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知道该如何预防传染病的流行,使学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也为第三节人体免疫打下一定的基础。 2、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本节主要讲述三个方面的内容传染病概述、传染病的流行与预防、认识几种传染病。教参要求用两个课时讲完,但考虑到初中生物

的课时不够,所以我选择一个课时完成。本节的重点是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但这个目标的达成必须扫除几个概念障碍――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而三个概念又和病原体这个概念紧密相关。由于时间所限,我用一些病原体的图片代替观察蛔虫卵的活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什么是病原体。本节的难点是病原体的认识。 (三)教学对象 1、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学生自身曾经经历过或知道身边的人曾经患过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如流感、腮腺炎、结膜炎等,了解这些疾病可传染,并对其传播途径有一些感性认识。另外,在经历了“非典”后,学生对传染病已经相当重视,也积累了一些相关知识,如病毒、传染源、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2、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 学生对直观的东西比较容易掌握,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比较感兴趣,通过感性认识来掌握理性方面的知识. 3、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九十年代的学生都比较有个性,喜欢表达自己,不盲目相信老师,而对社会上出现的现象很关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让他们参与进来,把生活中出现的现象带入课堂,在课堂中解决,从中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不能仅仅是照本宣科地讲书本的知识. (四)教学策略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医学智能信息处理方向、医学应用方向、医药物流信息方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卫生检验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制药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药事管理方向;市场营销专业医药贸易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医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药软件工程方向、医药信息方向使用)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临床医学概论是一门临床医学综合性课程,它涵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 传染病以及诊断学等临床学科,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医学智能信息处理方向、医 学应用方向、医药物流信息方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卫生检 验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制药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药事管理方向;市场营销专 业医药贸易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医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 业医药软件工程方向、医药信息方向等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为主要的教学对象,它 通过简明扼要介绍临床各学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 疗原则及药物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并适当介绍临床新进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医学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本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倡导启发式教学、案例讨论分析教学方法,由浅入深, 重点突出,力求理论结合临床实际;提倡自学和讨论,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大纲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 要求理解透彻,融会贯通;“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或概念;“了解” 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临床中常见的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治疗, 特别是药物治疗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从而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拓宽思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8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15%,有5%

临床医学概论试题

临床医学概论试题 题0 一、A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每道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案卡上把相应的字母涂黑(每题1分,共70分)。 1、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可出现: A、奇脉B、水冲脉 C、交替脉D、不整脉 E、任脉 2、心原性水肿的特点是: A、早期局限于身体低垂部位B、活动后水肿消失 C、先见于眼睑及颜面D、突发非凹陷性水肿 / E、以腹水最突出 3、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反复发生房颤常见的并发症是: A、心原性脑缺血综合征B、动脉栓塞 C、肺部感染D、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E、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4、左心功能不全最重要的症状是: A、左心室扩大B、心前区疼痛 C、呼吸困难D、畏寒发热 E、咳嗽,咳血丝痰 5、心绞痛的典型疼痛部位是: … A、剑突下B、胸骨下段 C、胸骨后上、中段D、胸骨后中下段 E、上腹部 6、有关心包炎,下列哪项不对 A、急性者可伴渗液B、脉搏在吸气时增强 C、以结核性心包炎多见D、可出现心前区疼痛 E、Kussmaul征可阳性 7、右心衰最早出现的体征是: A、奔马律B、奇脉 C、紫绀D、颈静脉充盈 《 E、双下肢浮肿 8、一病人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上二楼出现心悸气促,心功能为: A、一级B、二级 C、三级D、四级 E、五级 9、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电图的主要特征是: A、早搏B、窦性停搏 C、窦房阻滞D、心动过缓与心动过速交替出现 E、心动过缓

10、女性,42岁,体格检查时于胸骨左缘第二助间听到递减型叹气样舒张期杂音,最可能是: A、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B、主动脉瓣狭窄 : C、三尖瓣狭窄 D、二尖瓣狭窄 E、二尖瓣关闭不全 11、洋地黄中毒的最重要的表现是: A、恶心、呕吐 B、昏迷 C、头晕、头痛 D、视力模糊 E、心律失常 12、不是肾小球肾炎共同表现的是 A、血尿 B、管形尿 C、蛋白尿 D、高血压 E、肾功能衰竭 13、肾功能检查中最常用的检查项目是 A、血肌酐 B、尿素氮 : C、内生肌酐清除率 D、菊粉清除率 E、肾血流量测定 14、肾素主要由何组织产生 A、肾皮质 B、肾髓质 C、肾小球 D、肾小管 E、近球旁器 15、血尿的标准是尿常规检查沉渣中每高倍视野>个红细胞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E、5个 … 16、我国慢性肾衰的常见病因是 A、糖尿病肾病 B、高血压肾病 C、狼疮肾炎 D、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 E、多囊肾 急进性肾炎 17、男性,28岁,间歇颜面水肿5年。查:血压190/100mmHg,Hb85g/L,尿蛋白(++),尿RBC4-6个/HP。对病人首选的检查项目是: A、K+、N+ B、BUN、Cr C、肾脏B超 D、血常规 E、尿蛋白定量 18、不属于风湿病特点的是 】 A、属自身免疫病 B、以血管和结缔组织慢性炎症为病变基础 C、病变常累及多个系统 D、临床表现相似 E、糖皮质激素治疗有一定反应 19、OA的靶器官病变部位是

小班预防传染病教案

小班预防传染病教案 篇一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有关容易传染上的传染病的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预防疾病的方法。 2.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一些基本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增强预防疾病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1.有关传染病的资料与图片。 2.幼儿用书。 三、活动过程 1、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上的幼儿怎么了?结合生活经历说说生病的感受。 师幼谈话,由幼儿比较熟悉的感冒咳嗽流鼻涕,引出流感、诺如病毒、手足口病,引出传染病。 (1)讨论春秋季为什么是流行性传染病的多发季节?

(2)教师告诉幼儿春秋季会有哪些流行性传染病会出现(如:感冒、麻疹、咳嗽、腮腺炎、水痘、手足口病等) (3)重点介绍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4)请幼儿讲述自己生病时的经历和感受。(如请医生诊治,要定时服药,多休息,多喝水,痊愈后才回幼儿园上课等。) 2、教师讲述流感、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1)幼儿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讨论讨论。 (2)请语言能力强的幼儿到前面来讲一讲小朋友们的经验。 (3)老师小结:咳嗽,打喷嚏,吐口水,,毛巾及手摸过的用具上都会留下细菌,都有可能会传染手足口病的。 (4)很多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手足口病是一样的。 3、幼儿讨论: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提问:我们应该怎样预防传染病? (2)幼儿自由回答。 (3)老师小结:多喝开水,多吃蔬菜水果、不挑食,勤洗手,勤剪指甲,不喝生水,打预防针,不接触生传染病的人群。

4、带幼儿学习七步洗手法结束活动。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班会课中的看录像、看照片、知识竞赛等,让幼儿对传染病的发生、传播等有全面的了解;让幼儿知道讲究卫生的重要意义。 2、激发幼儿讲究卫生,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图片,播放录像 二、组织讨论: 1、幼儿讨论关于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预防。 教师总结:预防传染病其实并不难,我们每个人只要做到以下要求,就会远离传染病: 1、头发:头发整洁无异味;男生不留长发。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大纲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医学智能信息处理方向、医学应用方向、医药物流信息方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卫生检验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制药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药事管理方向;市场营销专业医药贸易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医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药软件工程方向、医药信息方向使用)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临床医学概论是一门临床医学综合性课程,它涵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病 以及诊断学等临床学科,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医学智能信息处理方向、医学应用方向、医 药物流信息方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卫生检验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 物制药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药事管理方向;市场营销专业医药贸易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专 业医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药软件工程方向、医药信息方向等非临 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为主要的教学对象,它通过简明扼要介绍临床各学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及药物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并适当介绍临床新进展,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本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倡导启发式教学、案例讨论分析教学方法,由浅入深,重点突 出,力求理论结合临床实际;提倡自学和讨论,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大纲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 彻,融会贯通;“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或概念;“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 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中班预防传染病教案

蔡甸街星星幼儿园 中班预防传染病教案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流行性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2、能说出并掌握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3、增强自身预防疾病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和幼儿用书。 2、每组一张4开白纸,一盒水彩笔。 三、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观看教学挂图。 教师出示挂图,并提问: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怎么了?(幼儿观察并描述) 2、活动展开:讨论什么是传染病,常见传染病有哪些。 (1)教师出示挂图,请幼儿按顺序观察图片,教师提问。教师:医院里那么多小朋友一起打点滴,因为他们得了传染病。你们知道什么是传染病吗?常见的传染病有哪些?(幼儿讨论并回答) (2)教师小结:传染病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它能通过呼吸、身体接触等方式传播病菌。如果有小朋友或者小动物得病,就有可能会传染给其他人,所以叫做传染病。小朋友容易得的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水痘、腮腺炎、红眼病等。 3、活动展开:阅读幼儿用书,讨论预防传染疾病的方法。 (1)教师:虽然传染病很容易传播,但是,如果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就能很好地预防传染病。请打开书的第17页,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幼儿自由回答。 (3)教师:小朋友,除了书上面的几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你还知道预防传染病的其他方法吗?(幼儿讨论并回答) 4、活动总结: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教师:多吃蔬菜水果,可以提高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勤洗手可以消除病菌;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增强免疫力;接种流感疫苗可以预防流感;打喷嚏时要用手或手帕遮起来,避免对着他人打喷嚏;在传染病的多发季节避免去人多的地方;情况严重时需要戴口罩。 5、活动延伸:记录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1)教师:现在请小朋友把刚才我们讨论的内容,用图或图夹文的方法记录下来,每组呈现3~4种方法。 (2)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传染病防控主题班会教案

食品安全及传染病预防主题班会教案 1508班胡先勇 教学内容: 食品安全及春季传染病等方面知识。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有关安全知识,使学生在购买食品时要进行选择和鉴别,了解春季传染病的种类、症状以及预防措施,能加强学生的卫生防控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安全、健康成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如果不注重个人的卫生,乱买乱食“三无”食品,可能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甚至可能还会感染上传染病。那我们平时怎么样注重食品安全呢?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又有哪些呢?它们是怎样传播的?春季常见的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这次班会,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食品卫生习惯。 1、正确洗手,是饮食安全第一步。 “湿、擦、搓、捧、干”,人人饭前便后不忘做,病菌不入口。 2、路边饮食、零食拒入口,疾病远离我。 3、购买食品时要进行选择和鉴别,不购买“三无食品”。就是没有商标的食品不能买;没有生产日期的食品不能买;没有厂址的食品不能买。 4、除了服药预防外,食疗也是方便可行的选择。一根白萝卜、半个橘子皮、三片生姜、两段葱白、一绺香菜,煲汤全家喝,就能够达到增强呼吸道防护能力的作用。 三、发生身体不适怎么办? 1、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 2、饮水。立即喝下大量洁净水,稀释毒素。 3、催吐。用手指压迫咽喉,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吐出。 4、用塑料袋留好呕吐物或粪便,送医院检查,以便于诊断。 5、出现脱水症状(如皮肤起皱、心率加快等),应尽快将国毒病人送往附近医院救治。 四、了解春季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和症状及传播途径。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4、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有: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五、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控制传染源

于峰编著医学概论教学大纲

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Medicine)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程 【课时】 68 【学分】 4 【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 (课程性质) 《临床医学概论》属于药学专业的方向课程。随着人民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高等药学教育已从传统的化学模式逐渐发展成生物一心理-社会模式,今后药学生从事的职业也从以研发、生产为主,逐步向药学服务过渡。因此,加强药学生在临床医学方面的教育,保证药学生能够掌握医学基本知识,初步具备药学服务能力,是高等药学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教学目标) 《临床医学概要》着重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和实验室及其它检查对疾病诊治的联系,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要内容,从而对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认识。 通过讲授、自学、讨论等方式,按理论联系实际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组织教学,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中心,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该科的兴趣,提倡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将临床医学与临床药学各科相联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 本课程除诊断学基础为基础章节外,涉及内、外、妇、儿、传染病等临床各见疾病,该科所占课时不多,但要求学生能通过临床医学概要的学习,对体格检查、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的认识。结合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概念叙述清楚,着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教学时间安排】 本课程计4学分,68学时, 学时分配如下: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章内科学基础知识 一、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问诊的方法与技巧,症状的问诊要点,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 2、熟悉:问诊的内容,常见症状的病因与特点,体格检查的手法 3、了解:病历书写 二、主要教学内容 1、问诊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 2、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常见症状:发热、头疼、惊厥、咳嗽与咳痰、咯血、呼吸困难、心悸、恶心与呕吐腹痛、呕血、便血、黄疸、水肿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 3、体格检查及其临床意义:基本检查方法:视、触、叩、听、嗅。 一般检查:全身状态检查(性别、年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发育和体型、营养、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体位、步态)、皮肤检查、淋巴结检查。 ①头部及其器官:头颅、眼、耳、鼻、口腔。 ②颈部:外形、姿势和运动、血管、甲状腺、气管。 ③胸部:体表标志、(骨骼标志、垂直线标志、自然凹窝和解剖区域)、胸壁、胸廓和乳 房、肺和胸膜及心脏的视、触、叩、听。 ④腹部: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腹部的视、触、叩、听。 ⑤脊柱与四肢:脊柱、四肢与关节。 ⑥神经系统检查: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 4、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与格式 三、课堂讨论选题 1、你经历的体检项目有哪些? 2、问诊方法的讨论及训练。 四、课外作业选题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教案

四年级体育健康课:预防“传染病”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2.掌握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与生活习惯,具有预防意识。. 教学重、难点:掌握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做律动来引入课程。 1.生跟老师做律动。 2.师生谈话:同学们,看看老师怎么了,猜一猜?(教师带上着口罩) (找3名同学回答。) 师:是啊,我被别人传染的感冒了,好难受,其实呼吸道的传染病是可以预防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预防“传染病”。(师板书课题:预防“传染病”) 二、介绍几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1.师:你们知道什么是呼吸道传染病吗?(找学生答,然后师介绍) (出幻灯片) 2.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哪些? 生回答,(师出示课件): a.流行性感冒 b.流行性脑膜炎 c.流行性腮腺炎 d.风疹 3.说说这些呼吸道传染病有哪些症状? 师:谁来说说这些呼吸道传染病有哪些症状?(生回答)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的真不少,老师把刚才你们说的总结了一下,一起来看看吧:(可以找同学来读) a.流行性感冒:发烧、头痛、身痛、全身无力、咳嗽等; b.流行性脑膜炎:发烧、头痛、呕吐、皮肤黏膜有出血点、颈项僵直; c.流行性腮腺炎:发烧、疲倦、肌肉酸痛等; d.风疹:轻度发烧、眼球充血、打喷嚏等。 三、介绍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1.谈谈呼吸道传染病是怎样传染给健康人的? 师:刚才的这些疾病都具有传染性,你们知道它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吗? 找同学回答(咳嗽、说话、打喷嚏),教师总结。(幻灯片) 2.师:哪些同学患过呼吸道传染病?有什么样的表现?找4名同学回答。

幼儿园安全教案预防传染病

幼儿园安全教案预防传染病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流行性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2、能说出并掌握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3、增强自身预防疾病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1、教学ppt。 三、活动过程1、活动导入:观看教学挂图。 教师出示挂图,并提问: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我们一起进去看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怎么了?(幼儿观察并描述) 2、活动展开:讨论什么是传染病,常见传染病有哪些。(1)教师出示挂图,请幼儿按顺序观察图片,教师提问。 教师:天气渐渐暖和了,病菌们也开始出来活动了。医院里那么多小朋友一起打点滴,因为他们得了传染病。你们知道什么是传染病吗?那你们说得到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医生阿姨是怎么说的? 教师小结:传染病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它能通过呼吸、身体接触等方式传播病菌。如果有小朋友或者小动物得病,就有可能会传染给其他人,所以叫做传染病。(2)师:传染病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传播的? (3)师:你知道哪些病是传染病吗?昨天老师给你们发了

一张调查表,让你们去调查有哪些传染病?它们是怎样传播的?都有哪些症状?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调查表,谁愿意上前来说说你的调查。(3—4名幼儿讲述) (4)除了你们做了调查,戎老师也做了调查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调查到的第一个传染病:手足口病第二个:水痘 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两个传染病都是在我们小朋友之间很容易传染的。 还有哪些传染病在春季会传染上的呢?(红眼睛、皮疹、腮腺炎) 3、活动展开:讨论预防传染疾病的方法。 (1)教师:传染病会传播病菌,那你们怕不怕被传染?虽然传染病很容易传播,但是,如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就能很好的预防传染病。现在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觉得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预防传染病? 幼儿讨论、讲述。 (2)教师:看看老师这有一些小朋友,他们是怎样预防传染病的呢?(洗手、多吃水果、充足睡眠、打预防针、戴口罩、不去人多的地方、不朝别人打喷嚏) (3)教师小结: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教师:多吃蔬菜水果,可以提高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勤洗手可以消除病菌;

《临床医学概论》全套精讲教案

《临床医学概论》全套精讲教案【讲授课题】绪论;症状学(I)发热、呼吸困难 【目的要求】 熟悉医学模式的转变; 熟悉临床医学的主要特征; 掌握临床医学的学科分类; 了解医学工程技术在临床医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现代医学发展的特点; 掌握学习临床医学概论的要求和方法。 掌握症状与体征的概念; 掌握发热、呼吸困难 了解发热和呼吸困难等的问诊方法 【重点难点】 临床医学的主要特征与临床医学的学科分类; 症状与体征的概念; 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定义与临床意义。 【手段方法】理论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 【组织教学】自我介绍:联系方式;点名。 【复习旧课】提问:体温调节与气体交换? 【教学内容】

临床医学概论绪论 临床医学的概念: 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是研究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群,属于应用科学。 医学模式的转变 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健康的完整概念:不仅指体强无病,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临床医学的主要特征: 1.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复杂性 2.临床工作的紧迫性 3.医学上的重大课题多在临床实践中提出 4.临床医学是检验医学成果的基础 临床医学的学科分类:大体有五类分类方式 1.按治疗手段建立的学科 2.按治疗对象建立的学科 3.按人体的系统或解剖部位建立的学科 4.按病种建立的学科 5.按诊断手段建立的学科 医学工程技术在临床医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深化了医学的认识水平 2.推动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 现代医学发展的特点 1.向微观深入与宏观发展 2.学科体系微分化与积分化并进 3.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的交叉和渗透 4.现代医学技术具有高科技的特色 学习临床医学概论的要求和方法 1.拓宽知识面,全面了解临床医学; 2.注重能力培养 3.培养自学的能力 第一篇诊断技术 第一章症状学 症状:病人能够主观感受到的不舒适感、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 体征: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异常改变。 有些异常改变既是症状又是体征。 第一节发热 发热的定义 当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如产热多于散热,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即称为发热。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

第二章问诊 主诉:是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时间。 第三章症状学 症状:是指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是指病人主观感受的不适或异常的感觉) 第一节发热 正常健康人的体温比较恒定,一般保持在36~37℃左右,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而且受机体内、外因素影响稍有波动。 发生机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发热的分度,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①低热:37.3~38℃;②中等发热:38.1~39℃;③高热:39.1~41℃;④超高热:41℃以上。[考] 第四节腹痛 √临床表现:1.部位;2.性质和程度;3.诱发因素;4.发作时间与体位的关系[考] 第四章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传统的检查器具客观地了解和评估机 体健康状况的一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其目的是收集患者有关健康的正确资料。 第一节基本检查法 √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有五种: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考] 视诊:是通过视觉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触诊:是应用触觉来判断某一器官特征的一种诊法。 叩诊:是用手指叩击身体某部表面,使之震动而产生声响,根据震动和音响的特点可判断被检查部位脏器有无异常的一种诊法。√叩诊音:清音、过清音(正常人不会有)、鼓音、浊音、实音。 听诊:是医生直接用耳或借助听诊器在被检查者体表听取身体各个部位发出的声音,判断正常与否的一种诊断方法。 嗅诊:是用嗅觉来判断发自患者的异常气味与疾病之间的方法,嗅诊往往能提供具有重要意义的诊断线索。 第二节一般检查 √生命征(※组成、正常值):是标志生命力存在与质量的重要征象。包括: ①体温:正常值36~37℃;②呼吸:13~18 次/分;③脉搏:60~100 次/分;④血压≤140/90mmHg。[考] 体型分:①无力型②正力型③超力型[考] 第十章呼吸系统疾病 治疗主要是:化痰止咳,多从四点入手:对因、对症、一般治疗、中医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吸烟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原因。感染是(吸烟后引起的防御力下降后)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考] √慢性支气管炎主要症状:慢性咳嗽、咳痰,有些患者伴有喘息。[考]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指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及肺泡的持久扩大,并伴有气道壁的破坏且无明显的纤维化。 主要症状:渐进性气促(在原有的咳嗽、咳痰的基础上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 体征:表现为胸廓的前后径增加。 肺炎是肺部感染的代表性疾病。是指终末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的肺实质炎症。 病因:肺炎链球菌引起;诱因:机体抵抗能力下降。[考] 肺炎病原体主要是细菌。细菌包括球菌和杆菌。球菌代表是肺炎球菌(95%~98%),治疗首选抗生素:青霉素,杆菌代表是克雷白杆菌。 主要症状:出现脓性痰或血痰(铁锈色痰)。[考] √※P169 和P222 高血压 高血压: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临床表现的综合症。[考]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考] 高血压并发症:①高血压危象;②高血压脑病;③脑血管(最常见死因:脑出血);④心力衰竭;⑤慢性肾功能衰竭;⑥主动脉夹层瘤。 √判断高血压:收缩压(SBP)≥18.62kPa(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11.97 kPa(90mmHg)[考] 致病有(遗传因素:40%;环境因素:60%):①抽烟、酗酒;②工作压力大;③超重;④少运动;⑤高盐饮食;⑥口服避孕药; 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治疗:1.非药物治疗:合理膳食、减轻体重和运动、减轻心理压力。 2.※药物治疗:①利尿药;②β受体阻断剂;③钙通道阻断剂;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⑤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