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巧用诗词

巧用诗词

巧用诗词
巧用诗词

巧用诗词

——让你的作文“靓”起来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国是一个具有的历史文化的国度,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宝藏,名篇名句脍炙人口。其中,古典诗词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恰到好处地使用它们,增添文章的典雅,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从而更容易得到阅卷老师的赏识,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给他们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这无疑是高考作文“出彩”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

一、巧用诗词为妙题

一个好的题目能一下吸引人关注的目光,令人称赏。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富有文学情趣,起到耀人眼目。满分作文《不畏浮云遮望眼》,文题取自宋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考生以它为题,形象地说明了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当然赢得了阅卷老师的青睐。

二、妙引诗词巧点缀

如高考优秀作文《寂寞的意韵》:

“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

一段之内五处引用诗词名句,让“寂寞”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文章底蕴厚实,充满典雅蕴藉的诗意和丰富的人文气息。

三、化用诗词成佳句

所谓化用,就是截取诗词的某一部分直接变成我们作文语言或者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诗词的意境。

如: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话题“乐观”片段

这些文字没有直接引用龚自珍等的诗句,这样的语段让我们联想起诗句的意境,但是又能感受到作文创作者的心声。同样,它也能增加文章的文采。

当然写作这样的语段,最重要的是作者对诗词的分析、感悟和概括能力。如果不明白诗的意境,随便套用,那便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要求我们扩大阅读面,在课外多多接触唐诗宋词。在平时的阅读中,把学过的诗歌分一下类,如哲理诗,写景抒情诗,言志诗等,对我们的应用也是大有好处的,分的具体,记的深刻,用时信手拈来。

如何在作文中巧用诗词添文采

如何在作文中巧用诗词添文采纵览全国历年优秀作文,不难发现,语言的出彩和深刻的文化思考就是大多数文章成功的主要原因。如何才能在作文中做到这两点呢?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巧妙地使用诗词,用诗词打扮自己作文的语言,用诗词为文章增加文化的厚度。 在作文中用好诗词的途径很多,或是利用诗词巧拟标题,或是妙用为题记,或是化用诗词故事、结构构思自己的作文。在这里我们重点来讲讲如何在文章语段中使用诗词增添文采。

一是直接引用诗词。 一般可以围绕话题,发散思维,搜寻相关的诗词,排比成文。比如下面关于“生命”主题的一段文字,就是引用了四位诗人的诗句对“生命”作了解释: 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

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直接引用诗词让我们亲切地 感受到了这四位诗人的形象,而排比成文更显示了作者对语言的把 握能力,使文章的文采“跃然纸上”。再比如作文《望月》中的一个片段: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

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月是我们应该珍惜的人人共享的天赐之福。“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是我们招之即来,尽可倾诉的知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游子思乡念亲的一杯苦茶。“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作文中使用古诗词

作文中古诗词的运用 一、目标展示 学习目标:了解引用诗词的类型,学习和掌握引用的方法,能够运用引用作文 学习重点:能运用引用增加作文的文采 学习难点:仿写 二、自主学习 1、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即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诗词文是相通的。作文要想获得高分,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是必须的。而古诗文名句是一座丰厚多彩的作文素材库,聪明的你若能将它们巧妙移植到自己的文章中,定能使文章文采斐然,并营造出浓厚的文化底蕴。那么,如何巧妙的移植古诗名句入文呢? 2、阅读下面优秀作文,试总结古诗文在作文运用中的规律 A 《感时花溅泪》 我国诗人有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实,这句诗正说明了景随情迁的道理。对事物的认识和一个人感情有很大关系。 对于常人来说,一粒沙子就是沙子,而在诗人的眼里,一粒沙子可以弥漫整个世界…… …… 因此,人的感情亲疏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便也不同。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感情亲,则对事物爱好,感情疏则对事物厌倦。其实,这本是见仁见智的。 B 《季节》 春,是情人的眼眸,那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顾盼流转;夏,是热烈的灵魂,那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与豪情;秋,是愁人的心绪,那是“满地黄花堆积”的愁情与怅然;冬,是勇士的信念,那是“零落成泥碾作尘”的义无反顾。 最爱是秋,并非她的萧瑟与惆怅…… …… 我想这秋,正包含了四季,她有春的温馨,夏的热烈,冬的严酷,她是那四季最好的诠释者。 在四季的时光里,是我在边跑边仰望。 《季节》 怀念从前,季节总如歌般行吟。当春来到时,就有“逃之夭夭”的景致;当夏来到时,就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生气;当秋走近时,会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情;当冬走近时,会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的韵致。 那该是怎样的乐趣,怎样的生活?有四季伴你而行,生活的路如何多姿多彩,一路蜂忙蝶舞,一路花香弥漫。 而如今? 一幢幢高楼平地而起…… …… 怀念从前,向往明天,希望明天季节在城市扎根发芽,开花。如歌般行吟。 《做本色的自己才优秀》

巧用诗词提高文章品位

巧用诗词提高文章品位 引用、化用古诗词,能使文意庄重典雅,语言流畅而不失华丽之风。这既可以避免了描述性语言的刻板平淡,又可以克服议论性语言的繁冗拖沓。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文章中恰当地引用古今中外经典的诗句和言论,或名人轶事,既可见作者的思想含量、文化底蕴,更能看出作者的语言功底,是使文章有文采、有文化底蕴重要策略之一。 考场作文恰当灵活地引用诗词名,主要具有如下几大优点: 一是使文章语句具有意蕴,使文章富有“文采”; 二是使行文多姿多彩,在作文构思上显得“新巧”; 三是能以最少的篇幅达到最大的容量,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所引用的诗句,往往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以一当十,可唤起读者的联想与思考。尤其是在议论文中,适当地引用诗歌,能成为极有力的论据,而且直接引用比叙述分析要简洁生动,真实可信,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如例(1)。 四是能够体现考生的文化底蕴和作文潜能,体现考生炼字、炼意的能力。 五是丰富文章的材料,从而拓展文章的意境,如例(3)。 一、巧妙使用诗词主要四种形式: 考场文章中巧妙使用诗词,常见主要有如下四种形式: 1.直接引用 在作文中,直接引用相关诗句,或对情境进行渲染或对话题或观点进行印证与证明,会使文章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也增强了作文文采。如下面文章片断:(1)在古代,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更有“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我们不能说他们对人生的选择哪个对哪个错,因为对人生的演绎,是因人而异的。(2000年广东考生作文《人生选择》 (2)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幸福是什么》)(3)古语云:“月是故乡明。”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将自己满腔思乡之情寄予明月,便幻化出“月是故乡明”的吟唱。真的只是故乡的月亮更明亮吗?事实上,凡月光射及的地方,人们享有的都是同一个月亮,即便是因天气差别而感觉不同,但一个月亮是不会幻化出多张面孔示人的。造成这种认识上的偏颇,便只能是人们任由情感来作祟了。(山东考生作文《莫让感情蒙蔽了眼睛》) (4)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有的人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的人渴望“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也有的人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而感动。(2003年陕西考生《其实阳光很灿烂》) (5)人与人是如此的不同。信手翻着宋人话本《碾玉观音》,不由得这样想。话本的开头是这样的疑问:“春已归去,不知哪搭儿是春住处?”王观说,春是到江南去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苏小妹说,春是被带走了:“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还有苏轼说、秦观说、黄庭坚说……王安石倒是承认,二十四番花信风罢了,春自然也走了。春归何处?引得这些词人话语纷纷。其实他们都对,诗人有诗人的天地,对万物莫不有自己的理解。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同的人对世界自然有不同的理解,有丰富的答案。(浙江考生《一花一世界》)

巧用诗句歌词添文采

巧用诗句歌词添文采 武汉阳逻思源学校周国安编辑 教学目标:如何将诗词融入写作,使之有意蕴,有内涵。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互动过程 一、学习两种巧用诗词方法 1、引用诗词名句 范例:这条人生路上有太多的荆棘。这条人生路上有无尽的辛酸。这条人生路上有背叛,别离,甚至死亡。但请记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语文是一部历史片,带着我穿越时空,驰骋古今。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我读出了屈原对亡国的无奈;从“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我读出了岳飞对复国的渴望,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我读出了文天祥的视死如归。 方法小结:作者只借用了原诗的"形",未用原诗之"神",将诗词赋予新的含义,我们称这种方法为“直接引用赋新意” 2、化用诗词名句 示例: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出自内心真诚的心灵选择,才能勾画鹦鹉洲上的萋萋芳草,才能点化二十四桥的清风明月,才能渲染香炉峰间的日照紫烟。——《美丽一次》片段 这里分别化用了古人诗词,恰到好处,增强了句子的意蕴。 3、引用歌词 流行歌曲,题材广泛,能比较自由地反映生活,表现情感;旋律优美,易学易记;歌词洗炼,同时又不乏妙言佳句。它给枯燥乏味的中学生活增添了色彩和亮点,深为广大中学生所青睐。作文时学会借鉴与引用流行歌曲中的语言精华,定能为作文增添色彩。 二、动手练习 以“思考”或“思念”为话题,尽量引用古诗,写一个不少于l00字的片断。 [示例一]思考是一种联想,是上帝赋予人类的超光速列车,可以带人到达任何—个世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思想者的高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思想者的深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思想者的寂寞。思考是一种寻觅,是荒漠中探险,繁华中寻幽。 思考是一种创造,数亿脑细胞就是一个神秘的有无穷潜力的制造加工系统,能制造出丰富多彩的精神产品。 思考是孙大圣的火眼金睛,能剥去层层外衣,露出妖魔鬼怪的真相。 思考是人性的解剖,思考是灵魂的清洗。 [示例二]孟郊说,思念是亲情的眷恋,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王勃说,思念是友情的感召,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余光中说,思念是乡情的叹息,是“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思念是一种心境。思念能让你走进“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思念能让你拥有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 古诗词在作文中的运用及优秀范文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古诗词在作文中的运用及优秀范文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古诗词在作文中的运用及优秀范文 作文,特别是中学作文经常需要引用古诗词、广告、名言警句、自由诗等的句子。开始我只注意句子本身的积累掌握,忽视了在文章中的运用目的和运用方法。现在看来,还必须重视运用问题。 一、古诗词在作文中的运用方式。 实践表明,把古诗词等名言警句放进作文中,在形式上,不光是带引号和冒号的原因,大体有以下五种形式。 1、语录式——摘录 就是放在文章的文章的题记位置,单独出现,做全文的题记。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再如: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语录式类似于摘抄,把原文原封不动地写在文章的开头,完后另起行在末尾处用破折线引出句子出处,由此做成作文的题记。当然这是题记的一种形式,题记还有其他形式。 2、援引式——引用 用在文章内文中,就是直接引语的形式,提示语+冒号+双引号+引语内容+末尾标点符号+引号。例如: 《论语中说》:“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告诉我们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如果写成如下的样式就不是援引了: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告诉我们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因为这句话,包括子曰在内,都是直接来自《论语》,而不是孔子。 注意,援引的话语内容中的最后一个标点在引号内。 3. 引号式——套用 引号式和援引差不多,但还有细微的区别,主要是在标点的运用上,一是去掉了引号,二是引用内容的最后一个标点在引号外。例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当我们看见八月十五的月亮,某种情愫总会油然而生。再看: 秋叶是漫无边际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满目的秋叶,五彩缤纷,给了我们铺陈在天地间的巨幅油画,也给了我们万千感叹。 套用也包括淘金自己的句子中。就是只有引号,引号之外别的什么标点都没有,放到自己的句子中。例如: 此时,我虽然身在温暖的教室里,可是却从内心里平生了“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一点儿浪漫与温暖都没有了。 4、变化式——化用 就是没有引号,把经典、古诗词无形地揉进自己的句子中。例如: 有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一种豪放叫飞流直下三千尺,有一种情意叫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一种淡然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如何鉴赏古诗词

——知识点归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 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中关于古诗词的考查要求是“能筛选并提 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领悟内涵并品味语言”。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不乏古诗词赏析类的考题,而且有扩大的趋势。 我们就古诗词鉴 赏题的解答方法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1. 注意题目。 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而又含蓄概括文章的内容、主旨。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 地把握住所写的内容。 如杜甫的《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 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联想将来的登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只是作者的想象罢了。 2.关注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包括时代状况、人文地理、作者思想、生活经历等,有助于帮助我们设身处 地的了解作者在写作一瞬间的感受,从而把握文章的内涵。 3.品味关键词。 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慢慢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 如刘禹 锡的《秋词》,“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一个字便否定了古来的悲秋观念,表现了一种激 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4.体会诗中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 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要领会一首古诗中的意境,至少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①、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形象(即 意象)。②、这些景物形象引发的作者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比如,马 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

巧引诗文添文采

巧引诗文添文采 孔子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文”即“文采”。优美的语言毫无疑问是作文的一道风景。然而,在我们同学的作文中,语言表达往往存在着词汇贫乏、句不达意、平淡乏味等问题。究其原因,与平时语言材料的积累不无关系。“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瑰宝,如果同学们平时多诵读些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你会发现里面的内容丰富多彩: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抱负;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柔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情;有“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友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忧愤。这些久经岁月磨练至今仍放出夺目光彩的诗文名句,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同时也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源头活水。如果在写作中能恰到好处地引用,可使文章文辞优美、摇曳多姿;或一枝独秀,或先声夺人,或余音绕梁,或意蕴丰厚,或光彩动人。 标题:一枝红杏出墙来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读者了解文章的窗口。“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犹如美女姣容,让人顿生怜爱之感;犹如一壶好茶,香醇可口。如以凝练隽永的诗文名句为题,能使文章神采奕奕、魅力四射,能让自己的文题一枝独秀,给人一种“红杏出墙”的感觉,从而获得读者的青睐。 例如:《人民日报》曾发表过一篇通讯,大小标题全部引用古诗文名句:《映日荷花别样红——响水县经济与社会发展纪实》(大标题)、《问渠哪得清如许》(小标题一)、《为有源头活水来》(小标题二)、《小荷才露尖尖角》(小标题三)、《日出江花红胜火》(小标题四)。作者巧妙地运用唐宋名家的诗词作标题,不仅吸引人,给人以“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感觉,更为文章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和无穷的魅力。 再如:一考生在以《关注我们的家》为题的作文中,巧妙地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写秋景的名句做小标题,来表现“还老鸦一片美丽的葱绿吧”、“还小河一片澄清吧”、“还老马那片乐土吧”的内容,用这些诗句表达出对绿色环境的向往与召唤,极具丰富的表现力,也引起了读者的反思与共鸣,直逼读者的眼睛。 立意:一片冰心在玉壶 于漪老师曾说过:“文章的光彩在于思想的闪光。”的确,意高则文胜,作文立意要求新、求美,坦露冰清玉洁的心灵,表现光辉灿烂的思想。古诗文名句,以其丰富的文化积淀、高度的语言技巧及深刻的哲理性而经久不衰、言垂千古。如在文章立意时适当地加以引用,则可以使文章内涵丰富、意蕴隽永、立意高远。

巧用诵读领悟古诗词

巧用诵读,领悟古诗词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初中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古诗文经典。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更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我觉得首先得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 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呢? 一、正音听读,读得文通字顺。 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通顺,其熟读的目的就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例如“间”,《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读“jiān”,“一会儿”。而《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读“jiàn”,有“夹杂”的意思。又如通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通“悦”;“河曲智叟亡以应”的“亡”通“无”。,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诵读时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很自然就掌握其含义,把文章读得文通字顺。 二、鉴别句读,疏通词句。 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一句话,在哪停顿,往往会影响句子的意思。 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句读?我们一是把不同的句读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二是通过录音范读,掌握正确的句读.如《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句,通过对比鉴别,定出了正确的句读应是“而乡邻之生/日蹙”,而非“而乡邻之生日/蹙”,因为“生”是“生活”,“日”是“一天天”的意思。这类情况还有不少,须在诵读时,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清句读,才能疏通句意,理解文意。 三、模仿练读,读出韵味。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只是诵读的第一步。我们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就需要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首先,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音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因为这六字形象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表现一种激昂、乐观的生活态度。 其次,注意语调。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仿读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恨”更重。通过模仿,读出正确的语调,激起心中的忧愤,领会作者对国家命

把古诗词引入学生的作文

教学论文 把古诗词引入学生作文 单位:弥勒三中 姓名:赵云刚 时间:2 011年12月

把诗词名句引入学生的作文 赵云刚 关键词:诗词名句引入作文 摘要:诗词名句如果能引入学生的作文,可以使学生作文显得典雅,语言显得凝练,增加文章的词彩,而且这是学生作文的一个亮点,为作文增加不少的得分。如何把古诗词嵌入作文之中,这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在学生作文中,如果能在恰当的时候引用诗词,无疑会为学生的作文增加一个亮点。一方面增加了学生作文的词彩;另一方面使文章显得凝练。这样的作文往往会多得几分,而多出的几分,往往会使学生的总体成绩升上一个台阶,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有极大的作用,对诗词的熟记也更牢固。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引用古诗词的能力。为此,我认为,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古诗词,积累古诗词。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强烈的节奏感、韵律美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情感。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而诗词中的名句更是广为流传的,出类拔萃的文学精华。从古至今能够广为流传的古诗词名句,是经过历史长河磨练的,经得起考验的,为人们所接受的文化的典范。它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因为精练的语言,协调的韵律美,还因为它在材料的选择,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极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章缺乏营养,干瘪无物是现代大部分学生的通病。分析原因是学生缺乏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肚子里没有墨水,怎么能写出优美的文章来呢?作为古代文学的精华——诗词名句。不仅语言经过了千锤百炼,而且也有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内容,有写景的、有记事的、有说理的等等。是学生语言积累的最好素材。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言可发,有情可抒。正所谓厚积才能博发。因此我利用学生的采蜜本这个阵地,每天让学生抄写十句诗词名句,让学生进行吟读和背诵。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积累了不少名句,出口成章了,这为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准确把握诗词的意思。 中国的诗词,浩如烟海。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现代的诗歌,留下了上十万首的诗歌,这些诗歌从内容和材料上分有叙事的,写景的,抒情的,明志的,说理的……从写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夸张写实……分门别类,各具特色,不尽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首诗歌就是一篇文章的大概。因此系统地进行诗词名句训练,就是接触积累各种写作素材,学习掌握多样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要合理地嵌入诗词,首先必须准确把握诗词的意思,当自己写作的内容与诗词内容发生意义上的关联时,就可以嵌入实词。怎样把握诗词的意思呢?读古典作品,特别是读古代诗歌,第一道难关,就是要确切地理解其含义。如对诗歌的某一词句的含义理解得不正确,往往要影响对全诗思想的正确理解。如何准确理解古代诗歌的含义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四点。 (1)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 譬如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句,有人解释为“战火连接了两个三月,家中的藏书很富,可值万金”。这样的解释是靠不住的,为什么呢?先谈“烽火连三月”,有人认为“连三月”指去年三月至今年三月战争不绝,在沦陷区接连过了两个三月。这种说法,不很可靠。我们常说,杜诗是史诗,是记载历史的最好的见证。杜甫此诗作于至

如何在作文中巧妙引用经典诗词名句

如何在作文中巧妙引用经典诗词名句 古诗文名句是一座丰厚多彩的作文素材库,聪明的你若能将它们巧妙移植到自己的文章中,定能使文章文采斐然,并营造出浓厚的文化底蕴。那么,如何巧妙的移植古诗名句入文呢? 一、用题记,揭示主旨。 题记是指位于文章标题下和正文前揭示文章主旨的独立段。借用古诗名句作为题记,不仅能提携全文,凸显主旨,还能增添文采。如:“一个名人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2009年山东潍坊中考一满分作文《伸出自己的手》片段)小作者巧妙借用这一名句作为文章的题记,贯穿全篇,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给全文定下了一个诗意美的基调。 二、开头引名句,起点高远。 文章开头在不偏离主题的情况下,妙引诗词名句,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增加文章的文采。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伴着时间的流逝,一代代先哲,一群群贤达在激流中沉淀,定格在属于他们的位置上,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做本色的自己才优秀。”(2009年湖北武汉中考一满分作文《做本色的自己才优秀》片段)作者开篇不凡,引用孔子名言,在审视先哲贤达的历史地位的至高点上切入题目,令人赞叹。 三、穿插文中,诗意盎然。 写作文时,如果在文中精心穿插几个名句,定能使文章诗意盎然。如:

“隆冬时节,雪花纷飞。到处粉妆玉砌,银装素裹。‘厚冰无裂纹,短日有冷光’,冬天是寒冷的;‘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冬天是肃杀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冬天是孤独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但冬天的脚步无论如何也无法束缚人的情致。因为冬藏的万物也许正酝酿着春天的梦想,它们心中有个不变的信念: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2009年江苏徐州中考一满分作文《走进四季》片段)巧妙引用大量的诗词名句,突出了冬景的特征,表现自然对人的影响,抒发对四季的热爱,更为文章增添了诗情画意,显示了考生深厚的文学功底。 四、充当论据,支撑观点。 在议论文中,如果引用蕴含深刻哲理的古诗名句充当事理论据,来支撑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翻开那绵长的历史卷轴,映入眼帘的一位位名人志士,几乎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才取得了令人仰止的卓越功绩。诗仙李白面对自己的人生曾有过迷茫与困惑,但其能重新树立对自己前途的希望,才写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千古绝唱,这不禁使人感到无限的振奋。继续向前追溯,回到越王勾践的身旁,我体会到了他那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正是这种希望鼓励着他卧薪尝胆,肯于寄人篱下,最终凭国人的力量,‘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坚强信念,成为了春秋五霸中的最后一位霸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2009年黑龙江中考一满分作文《希望是力量之源》片段)文段所引用的两个名句,都能充分论证“希望

巧用诗词笔下生花_

巧用诗词笔下生花 巧用诗词笔下生花 巧妙地运用诗词名句,能使文章内涵丰富,意境优美,文采飞扬,大气磅礡,富有感染力。纵观几年来高考满分作文及已在报刊公开发表的学生作品,这类富于文化气息的文章有相当的数量,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赞誉。可以说,用好诗词名句,确实可使文章锦上添花,那么怎样使古典诗词名句“入文”呢? 一、用诗词名句做文章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高考中,借用古典诗词为文章标题新颖别致,富有内涵,能展现个人的文化底蕴,迅速攫住阅卷教师的目光,为自己的作文赢得良好的第一印象。 2003年高考作文满分卷中,有一福建考生的标题为老杜的诗句“月是故乡明”,该标题不仅扣住了“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之间的关系”这一话题,同时“因为爱,所以偏执”的主题又回扣了标题,文韵俱佳,耐人寻味。另如2003年全国卷中的《感时花溅泪》《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畏浮云遮望眼》《海棠依旧,绿肥红瘦》等,均为考场佳作。 二、用诗词名句做文章的小标题。 文中使用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之效,又可充分展示个人的文字功底。另外从阅卷老师的角度讲,可以迅速把握文章,节省时间与精力,作文的“含金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浙江台州中学陈雅同学的文章《阳光总在风雨后》(载《语文世界》高中版2004年12期),使用了以下几个小标题:①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②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③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三个小标题分别借用了郑板桥《题竹石》、于谦《石灰吟》、高明《琵琶记》中的诗句。这几个小标题使得文章眉目清晰,结构新颖,文脉贯通,真正达到了“驱万涂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的目的,独运匠心的构思和诗句的使用,彰显出作者非凡的才思。 三、直接引用诗词。 直接引用诗词是语言富于文采和个性的集中体现,是高考作文取胜的一大法宝。2004年高考福建卷有一佳作《苏轼的赤壁》,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吟唱那软绵绵的诗情与愁苦。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那样的封建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唱“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这段文字旁征博引,古诗词的使用似信手拈来,自然流畅,笔墨挥动之间,流淌着墨韵书香,文质兼美,大气磅礴,实为考场佳作。 四、化用诗词。 化用诗词更能体现作者丰厚的文化积累和娴熟的文字技巧,巧妙地化用诗词,诗词与文章的意蕴相互契合。浑然天成,不着痕迹,言有尽而韵无穷。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现已编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教

巧用诗文增文采

巧用古典诗文增添文章文采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是中国人民永远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永恒的亮点。 正因为如此,进一步加强古诗文教学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古诗文教学历来提倡诵读,诵读不仅是学习古诗文最有效的方法,也是积累知识最主要的手段,而积累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除了重诵读,重积累外,我们还应该重视运用。下面我就如何把古诗文巧妙地运用到作文中去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要求语言讲究文采,如珍珠美玉,既有闪亮的文采,又有丰厚的内蕴。从2002年到2005年,全国各地高考高分作文中充满文化底蕴的文章几乎占了半壁江山。2005年四川省公开的满分作文中,底蕴类作文占了大半。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文采、充满文化底蕴呢?巧妙运用古诗文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1、以名句为题,画龙点睛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标题就像一壶好茶,香气越芬芳,招徕的顾客就越多。巧妙地运用古诗文中的名句作为文章标题,能使作文题目一枝独秀,靓丽夺目,扣住读者的心弦,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可直接引用名句,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直挂云帆济沧海》等等;可巧妙化用名句,如《莫把情云遮慧眼》(2002年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王安石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怎一个“情”字了得》(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了李清照《声声慢》词中的诗句“怎一个愁字了得”)《忙兮忙兮奈若何》(2004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了项羽《垓下歌》中的诗句“虞兮虞兮奈若何”)。 2、以名句作题记,导引全文 题记,是指写在文章题目下、正文前,自拟的凝练的句子或引用的名言警句,它独立成段,作为对文章内容的重要阐释或揭示其主旨,起引导全文的作用。恰当地引用古诗文中的名言警句,既可以起到点题、揭示主旨、渲染气氛的作用,又给文章增添了不少文采,成为一大亮点。如2004年高考佳作《闲话山水》的题记:“山,沉稳,敦厚;水,灵动,聪慧。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佳作《独上高楼》的题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3、以名句开篇,先声夺人 古人强调为文“起要美丽”,并把好的开头比作“凤头”。文章开篇就引用古诗文中的丽词名句,它往往一下子展示出作者的才华与个性,吸引住读者,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如《生命的色彩》就这样写道: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李清照生命的颜色,灰暗、沉闷;“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是苏轼生命的颜色,雄浑、超旷。那我的生命是什么颜色呢? 作者运用李清照、苏轼两个宋代词人笔下的名句开篇,形象而凝练地告诉我们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名句虽短,却含蓄深沉,极具概括性,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启迪人们对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作出正确的选择。 4、用名句写景,境界优美 引用古诗文中的名句写景,不仅展示出优美的境界,也显示出文章丰厚的文化韵味。散文《家乡的三月》,为了突出江南三月独特的魅力,作者在文中巧妙地引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三个名句,江南莺飞草长的春的气息扑面而来,意境优美而清新。 5、用名句议论,观点鲜明

如何指导学生积累和运用经典诗文名句

如何指导学生积累和运用经典诗文名句如何让学生把已积累的古诗文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呢? 1.直接引用。 就是围绕某一中心或某一话题,从知识积累中把相关名句提取出来为作文所用。 直接引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 ①引用名句 ……上午第三节课,我们迎来了语文老师。 他“抚尺一下”,将沉浸在下课快乐氛围中的“鸥鹭”惊吓住了;接着“满座寂然,无敢哗者”,都恭恭敬敬听从于师命了。 然而一呼噜声从远处传来——糟了,一同学睡熟了!语文老师“伸颈”、“侧目”,侧耳倾听那“声源”。 不好,发现了,只见他“奋袖出臂”,跨步上前,一声厉喝,吓得那同学“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是笔者从江苏南通一考生的一篇满分作文中截取的一段文字,作者把学过的《口技》中的词句生动贴切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语言俏皮,略带夸张。 ②名人+名言+内涵 春天是什么?是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红花绿波;是志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和风细雨,是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柔滑朦胧;是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莺啭花香。 这段文字灵活引用诗人诗词中的名句来描述春天的美景,让人备感亲切美好。 ③名人+名言+感悟 陶渊明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让我明白理想就是百姓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我懂得理想就是先人后己、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我体会理想就是人民幸福

团圆的美好祝愿;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我感悟理想就是赤胆忠心的一腔浩然正气。 此段文字主题集中,全文通过引用诗文名言,诠释了作者对理想的认识,语言多用排比,富有气势,给人一种比较“大气”的感受。 2.间接引用(或称化用)。 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他人的文句加以改造,巧妙地“化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它需要一个加工提炼的过程。 五斗米不能令你折腰,你选择的是南山下的菊花;帝乡富贵不是你的心愿,你选择的是回乡种豆锄草;嫌宫廷太繁杂,你宁愿选择桃李萦绕的草庐;嫌案牍太劳形,你宁愿选择欲辨忘言的独坐。 这段文字作者把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与《归园田居》中“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等诗句巧妙地镶嵌在自己的文章中,为中心服务,同时也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品位。 3.改动字词。

古诗文在作文中的应用

作文:古诗文在作文中的运用【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积累古诗文,在理解基础上引诗入文。 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生平经历进行提升和诗化。 【自学探究】 一、古诗文在作文中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1、用作开头 2、用作题记和小标题 3、用作事例素材 4、用作结尾 二、怎样把古诗文引用到文章中? 方法指导:引诗入文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直接引用。 如:我喜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第二个层次是诗句后面有一定阐述(或解说)。 如:①“生命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②“生命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 如: ①美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亮丽, ②美就是“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蓬勃, ③美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 第三个层次是化用古诗文名句,把古诗还原成生活的同时加以提升和诗化。 如:思念就是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就可化作: ①“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无言垂泪千行”。 思念就是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可化作: ②“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晓风,站在杨柳岸空对残月”。 又如: 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 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 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 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 【学习导航】 一、片段训练之开头段,从以下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个开头。 1、我读懂了() 2、聆听哲人的声音 3、阅读伴我成长 示例:直接引用 骨气就是孟子“”的忠贞不渝。骨气就是李白“ ”的傲岸不羁。骨气就是“ ”的刚强不屈。走过历史的漫漫长河,我读懂了骨气。示例:间接化用

就是那,乐观就是。走进古 代文人,聆听智者的吟咏,让我明白了。 二、片段训练之中间素材,结合上题所出示的题目,写一段中间事例素材。 思路点拨:《我读懂了选择》(价值、无私、志向、友情、无奈……) 示例: 孟子怎样看待选择? 陶渊明选择了什么?周敦颐呢? 柳宗元选择了什么?范仲淹呢? 南唐后主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对后世词坛影 响深远;李煜作为一代国君降宋,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终国破人亡。你 怎样辩证地看待选择? 《聆听哲人的声音》 哲人是谁? 说了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 你是怎样“听”到的? 你听后有何感悟? 《阅读伴我成长》 成长路上对你影响深远的是某一部作品,也许是某个作者 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写了什么作品? 从某部作品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之美?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36计之借花献佛:巧用诗词增文采素材

借花献佛:巧用诗词增文采 纵览全国历年优秀作文,不难发现,语言的出彩和深刻的文化思考就是大多数文章成功的主要原因。如何才能在作文中做到这两点呢?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巧妙地使用诗词,用诗词打扮自己作文的语言,用诗词为文章增加文化的厚度。 在作文中用好诗词的途径很多,或是利用诗词巧拟标题,或是妙用为题记,或是化用诗词故事、结构构思自己的作文。在这里我们重点来讲讲如何在文章语段中使用诗词增添文采。 一是直接引用诗词。 一般可以围绕话题,发散思维,搜寻相关的诗词,排比成文。比如下面关于“生命”主题的一段文字,就是引用了四位诗人的诗句对“生命”作了解释: 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东坡“一蓑风雨任平生”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直接引用诗词让我们亲切地感受到了这四位诗人的形象,而排比成文更显示了作者对语言的把握能力,使文章的文采“跃然纸上”。再比如作文《望月》中的一个片段: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月是我们应该珍惜的人人共享的天赐之福。“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是我们招之即来,尽可倾诉的知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游子思乡念亲的一杯苦茶。“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月又是我们参透历史,顿悟人生的一剂良药。 对诗句的引用和评价淋漓尽致地将作者对诗词的分析鉴赏和感悟能力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那轮万古的明月高悬在我们的上空,使我们遥想百年、千年之前古人的梦想,使文章有了深刻的文化思考。 一是化用诗词。

古诗词在作文中的运用.

初中作文层级训练之语言优美——撷得古诗成华章人靠衣装,文靠言装。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好的文章,一定有出彩的语言,或底蕴丰厚,或情感充沛,或闪烁哲理光芒,或飘逸诗情画意,或人文精神高扬,或书卷气息浓郁……考场作文,要博得阅卷人的青睐,一定要有若干“亮点”闪烁文间,让人一见倾心。 影视作品讲究看点,文学作品必须追求亮点。我们要引用古诗名句,提高文章品位。古诗文引用的方式 一、名句+意境。 生命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生命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 二、名句+美德。 生命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三、作者+名句+意境。 美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美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美就是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与恬淡 四、意境+名句。 我梦想,我来到了塞外的大漠,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情怀; 我梦想,坐在了家乡的明月下,在满月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 我梦想,登上了齐鲁的泰山,在云雾的缭绕中,感受“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我梦想,来到了繁茂的松林里,在皎洁的月光下,观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 五、名句+名句。(将诗句割开引用,或截取两句诗的部分组合在一句里。) 1、我喜欢“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胡天八月”。 2、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 3、我喜欢“暗香盈袖”的“黄昏”。 六、话题+化用名句。 美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美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美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七、名人+名事。(用著名历史或文学人物的事迹或细节组句。) 1、直接叙写: 项羽兵败乌江,令英雄扼腕;屈原汨(mì)罗投江,让忠臣垂泪。 2、诗意展示: 命运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啸,命运是屈原留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沉痛的叩问。

巧妙引用古诗文-两招六式增文采

巧妙引用古诗文两招六式帮高考作文增文采 第一招:底蕴成句 第一种情况,引用古诗文。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直接引用。 如:我喜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这种直白让人感觉幼稚。 第二个层次是名句后面有一定阐述。 表达式为:名言+意境。如:①“生命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②“生命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该层次重点在于名言的意境、思想、风格等的解说。意境的理解多数遵循传统的认知,但个人的感悟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往往更能出新意。 有时表达为:名言+品德。如:生命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该层次重点在于把握表现人物品质的名言和名言所表现的优秀品德。 有时表达为:名言+其它。如:①幸福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②我憧憬归隐于“屋上春鸠(jiū)鸣,村边杏花白”的田园。引用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名言后面表述的内容有时是无法确定的,根据文章需要和作者悟性,变化无穷。 因此本层次的准确表达式为:名言+解说(或阐述)。 第三个层次是将诗句割裂,分开引用,或截取两句诗的部分组合在一句里。如: ①我喜欢“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胡天八月” ②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的“碧海青天夜夜心”。 ③我喜欢“灯如昼”的元夜“花市”。 ④我喜欢“暗香盈袖”的“黄昏”。 前二句是剪裁两句古诗组合成一句,后二句是一句古诗割裂后组合成一句。 这一层次已经是比较灵活地运用了。 第四个层次是化用古诗文名句。如: ①美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②美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③美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感觉古诗里的动植物带着古典的美,又复活在大自然中,装点今天的生活。 第二种情况,用著名历史或文学人物的事迹或细节组句。 表达为:名人+名事。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直接叙写。 如:“项羽兵败乌江,令英雄扼腕。”“屈原汨罗投江,让忠臣垂泪。” 第二个层次是诗意地展示。 如:①“命运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啸。” ②“命运是屈原留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 语言的弹性浓缩锤炼了诗的形象,那声“仰天长啸”和“沉痛的叩问”穿过历史的隧道,

化用诗词在作文的应用

一是化用诗词。 所谓化用,就是截取诗词的某一部分直接变成我们作文语言或者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诗词的意境。比如下面这些语段: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话题“乐观”片段 在众人皆醉的麻木空气中,你选择了清醒;在众人皆浊的恶浊世道上,你选择了清白。褪去了华服,你选择了荷叶制的衣裳;逐出了京城,你选择了汨罗江的波涛。 ——《面对选择》片段 出自内心真诚的心灵选择,才能勾画鹦鹉洲上的萋萋芳草,才能点化二十四桥的清风明月,才能渲染香炉峰间的日照紫烟。 ——《美丽一次》片段 是的,摒除了浮华,去掉了雕饰,我们就像一枝出自清水的芙蓉,透着迷人的清香。 ——《简单》片段 天空中一丝云儿飘过,淡淡的、自由自在,你觉得真好,这就是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你觉得生机勃发,这就是语文;如血的残阳映红半边天,让人无限留恋,别忘了这也是语文。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渔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 ——《冷香飞上语文》 这些文字没有直接引用杜甫、刘禹锡、龚自珍等的诗句,而是将他们诗句中的意象搬用过来作为自己作文语言中的一个成分或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对诗句的意境进行大胆的描写。这样的语段让我们联想起诗句的意境,带领我们进入似曾相似的诗歌意境,但是又能感受到作文创作者的心声。同样它也能增加文章的文采。 当然写作这样的语段,最重要的是作者对诗词的分析、感悟和概括能力。如果不明白诗的意境,随便套用,那便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一是仿用诗词。这种方法就是根据诗词的形式,作者用自己的语言再写一句(首)形式一样的诗词,以达到表达自己情意的目的。比如一篇以“家”为话题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 夜来幽梦忽还乡,水汪汪,捕鱼忙。四寂无声,惟有馨风凉。料得年年思家时,明月夜,芦苇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