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文化

周文化

周文化
周文化

1、周文化的历史时间?

在武王克商以前的周文化称先周文化。在武王克商以后成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在继承先周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商和其他华夏部族的的文化,形成我国历史上独树一帜的周文化。这种文化全面反映在西周社会的政治伦理道德中,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周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种典章制度、礼乐制度和思想道德规范,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思想、政治基础和儒学思想的源头,影响了周以后近3000年的中华文明史。

周礼文化有哪些种类?

礼的名目繁多,号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札记·礼器》)都是奴隶主阶级的特权利益的反映,是奴隶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生产关系的总体现。

凡政制刑法、朝章国典、贵族祀享、丧葬、朝觐、军旅、冠婚等,"经礼三百,典礼三千",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分为吉、凶、军、宾、嘉五个方面,都是本着忠、孝、信、义等准则,目的是为了"明贵贱,辩等列,顺少长",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西周王朝的统治。上述周初形成的典章制度,统称为"周公之典"。可见,周公把岐周和谐文化推广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因而说他是岐周和谐文化的集大成者。礼乐文化——

尽管“礼乐”是当时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政治工具,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从客观分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无疑起到了巩固社会秩序的作用,同时对促进有关手工业的发展,如制玉工艺、制铜工艺、

纺织工艺等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000年来出土的大量的考古实物已说明了这点。大批编钟的问世,为研究当时的音乐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充分说明我国西周时期的乐舞文化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可以说西周的“礼乐”制度,为今后中国的封建礼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千年不变的模式。

它往往与刑、政并列,《礼记·乐记》云:“礼、乐、政、刑,其极一也。”它表现在婚丧、祭祀、朝聘、盟会等一系列活动上,都要按规定的“礼仪”办事,等级不同的阶层所享受的“礼乐”待遇也是不同的,其实质意义是为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的工具,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奴隶即庶民是享受不到这些“礼乐”待遇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正是这种“礼乐”制度实质的描绘。

(《左传》僖公二十七):“礼乐,德则也”。它表现在婚丧、祭祀、朝聘、盟会等一系列活动上,都要按规定的礼仪办事。等级不同的阶层所享受的“礼乐”待遇是不同的,其实质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周公所制定的周礼则包含政治制度、典礼仪式、伦理规范等多种内涵。

礼乐的名目繁多,号称“经礼三百,典礼三千”(《礼记?礼器》),说明当时的礼乐已相当普遍。

尽管“礼乐”是当时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政治工具,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从客观分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无疑起到了巩固社会秩序的作用,同时也促进有关手工业的发展。可以说西周的礼乐制度,

为今后中国封建礼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千年不变的模式。

由于周文王行善积德,善于团结内部力量,提倡“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的社会道德,周文王领导的周朝国势日盛,许多小国,以周为师,臣服于周,先后投诚89国。

婚、丧、嫁、娶、老人过寿、孩子过满月等大事非常讲究礼仪,要选择良辰吉日,凡事讲究礼数,流传了一套约定成俗的民俗风气。

周朝时期,贵族举行礼仪用一种上尖下方的玉器称“圭”,这同古时候的“挂”字比较相似,古代“圭”按周易来说代表吉祥、和谐、心地坦荡的意思,因此,送挂面表示送去吉祥,送去祝福。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芨!”等等。

广义的说,凡政教刑法,朝章国典,一概称之为礼;而狭义的礼则专指当时各级贵族经常举行的祀享、丧葬、朝觐、军旅、冠婚诸方面的典礼。周代的礼乐制度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可分为吉、凶、军、宾、嘉五大方面,细分之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大而指于政治、军事,小而指于衣冠、陈设,无不有仪。

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从周初开始,礼乐“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于山川鬼神”;礼乐文化典籍,如《易》、《诗》、《书》、《礼》、《乐》,包括神、天与人文,典章制度、仪表仪规与文化素养、思想风范等等;

以此为基础,礼乐文化发展成为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政治伦理的标准。

周人将礼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种仪制,其中除吉礼仍为事神礼仪外,其它四种均与现实社会生活相关。这五种仪制又被分为“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九种礼事,各种礼事又各有具体的仪项和繁缛的仪节。并且,大部分礼仪都有相应的音乐配合,不同的社会等级均有不同的乐队规模和用乐范围的严格规定,这些规定成为统治阶级各阶层必须遵守的制度。这样,就使整个贵族阶层的社会行为、思想感情乃至政治关系完全消融在王室规定的礼和乐的文化氛围之中。

《周礼?春官》详细记述了五种仪制:

吉礼,祭祀之礼;

凶礼,丧葬灾变之礼;

宾礼,是上至天子诸侯,下至普通贵族相互往来、迎见宾客,处理日常社交关系的礼仪;

军礼,军队日常操练、征伐、出行、凯旋时所用礼仪;

嘉礼,各种吉庆欢会活动所用的礼仪。

为了体现礼的差异,无论是重要的祭祀礼还是宴饮、丧葬,都要按照不同的等级区别使用成套的青铜器。西周时期的青铜礼器中,鼎和簋相配使用,鼎专门盛肉,而簋则是盛装其他食物,这种组合,形成了用鼎制度,是西周礼仪制度的核心。按照《周礼》规定,天子用

九鼎八簋,所谓一言九鼎即由此而来。而诸侯只能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等等。鼎的大小与多寡标志着主人社会地位的高下。如此一来就规范了社会身份,确定了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起一个差异有别的社会秩序。

周礼的内涵和特质集中体现在敬天、明德、保民思想体系之中,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按《周礼?春官》载,“六乐”即:《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其沿革历史上自黄帝,下至周武王,具有史诗的性质。

宗庙音乐、民间音乐、士人之乐、四夷之乐,构成了中国西周时期音乐体系的四种形态。

礼乐文明成为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礼法制度——

礼是政治制度领域的构架,乐是意识形态领域的调和,而法则强制性推动礼制得以实现。周代礼法精神集中体现在宗法制度上。宗法制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是一种按照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权利继承制度,源于父系氏族家长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主要用于区分嫡庶、亲疏关系,目的是在家族内部确立地位、财产的继承权,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大宗在家族内部因有财产的继承权,所以受到庶宗的敬奉,即所谓的“尊祖敬宗”。

《大雅》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贵族,谓高尚雅正等。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周礼》中提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后被儒家演绎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成为中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

孔子:“不学礼,无以立。”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朝”和“田忌赛马”,这说明,驾驭之术不仅仅是一种斗勇,更是一种斗智,包含对某一问题在运筹学、驾驭学、领导学方面的综合最优化。

中国型的农耕文明与世界上其它农耕文明的区别,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农业实践活动,在远古就建立起了一个独特的礼乐文化,

天然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国家,商周时代漆器工艺很发达。敬天神以保民——

首先,周革殷命,颠倒乾坤,确立了一个伟大的信仰,那就是“天”的精神信仰。周人“天”的精神信仰起源于《周易》。敬天神以保民。“孝”与“德”——

仅从商周的对比,就可以看到,商文化是崇敬鬼神、每事占卜的宗教型文化,而周文化则更重视人德的,

其次,周人制礼作乐,隆礼重仪,确立了一个伟大的伦理观念,

那就是从“德”为先的价值原则。“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分封宗法制、礼乐等一系列规定外,为保证这些制度的顺利实施,周人提出了“孝”与“德”的伦理思想。

周人提出“敬德”、“明德”、“民彝”、“孝悌”的理论指导原则,只有对民实行“敬德”、“明德”、“孝悌”的教育,才能维护统治权益,才能不违背天命。

正是由于周太王的"积德行义"和"仁人"之举,建立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才使周人在岐下周原立足、发展壮大,为岐周和谐文化的真正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德”为先的价值观念,赋予周人讲“诚信”,讲“仁义”的伟大道德传统。

依法治国。西周建立后,周公制礼作乐,规定了一整套严格的封建宗法制度和法律条文。

和文化——

和文化根植于古代的农耕文化,周人是以农耕文明而著称于世的。在荒洪的上古时代,以农立邦这是周人的创举,周部族必然和谐、兴盛、强大,因而得到人民的拥护,周太王是谙熟这一点的。

其三,“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周文化确立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行动理念,那就是以“和”为社会行动准则。

总之,周文化是一种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原则、以“和”为社会行动准则的完整而协调的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的轴心时代为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至今仍有其巨大的精神

魅力。“敬天崇德尚和”

古公亶父(周太王)是姬昌(周文王)的爷爷。

旬邑县的周文化渊源——

《孟子?梁惠王下》载:“太王居豳,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豳,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史记?周本纪》:“(古公亶父)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

旬邑县文化艺术源远流长。《诗经》中的《豳风》《公刘》等便产生于旬邑县。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旬邑人民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众多的民间艺人的艺术实践使当地文化艺术融合了陇东、陕北和关中的地方特色。

周人原來與戎狄混居,周人祖先「古公亶父」從豳地(今陝西旬邑縣)遷徙周原(今陝西岐山縣)。

周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迁入岐山之前,一连九代居住于幽(陕西旬邑、彬县一带),时间大约二百余年,到了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时期,因不堪戊狄侵扰,遂率领部族南迁,经永寿、麟游翻山越岭,西南而渡漆水,迁至岐山之阳的周原沃野。这里南有秦岭作为屏障,比枕千山余脉,群峰逶迤,山峦叠嶂,中部为广茅平坦的渭水

平原,姜水、渭水、雍水、横水横穿腹地。这里川原相济,宽阔平坦,山水兼得,土地肥沃,春生夏长,草木丰茂,气候湿润,很适合农业生产和栖息居住,擅长农耕的周人,认为找到了最好的宝地,“周原朊朊、堇荼如饴”《诗经》,灿烂的岐周文化就在这块自然条件优越、社会风气良好的王道乐土上逐渐萌生。《管子》曰,“仓廪实则知礼节”,富饶美丽的岐山给周人带来的不仅是丰衣足食的物质文明、还有乐善好施、和谐礼让的精神文明。幽地(今咸阳武功)和其他地方的人,听说古公是个仁人,纷纷扶老携幼前来归附,人口比居幽时增加一倍多。古公让归附来的人自己开荒种田,划分田地,采取“助耕制”,休养生息的政策。这个带有封建性质新的生产关系的逐步推广,顺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因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经王季、文王、武王三世继续发展,历精图制,艰苦创业,国富民殷,终于强大到足以翦灭大国商。《鲁颂·宫篇》也说,“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至于文王,缵(继)大文之绪(事业)”。

甲骨文——

周代甲骨文。周甲骨文是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记载上起先周王季下至西周康昭时期重要战事和祭、告、田猎等之事,为研究商末周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商周关于提供了如同原始档案般的珍贵资料,不可多得。

《尚書》:唯殷先人,有典有冊。甲骨文中的「典、冊、筆、建」可以證明主要的書寫工具應該是毛筆和簡牘。

青铜文化——

钟鼎彝器甲天下,金甲陶文冠古今。

(一)日常生活礼仪

1、祈福之礼

祈福之礼是祝祈福祥之礼,也是祭祀之礼。周人认为,天地间的神鬼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包括国家的兴衰存亡,如果人们以恭恭敬敬的态度,向神鬼奉上美好的食物、器物供食缮用,那么神鬼便会满足人们消灾降福的祈求,并可保佑人们的安康以及国家的安宁与兴旺。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周代国家专门设立了“掌建帮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的大宗伯一职以及其他和祭祀有关的职位。

祈福之礼虽然是一种迷信活动,但是有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意义,也体现了古人对于人生的一些积极要求,表达了人民希望过上安宁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如祭祀风雨雷电,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司中,是为了免除灾咎;祭祀寿星,是为了祈求长寿。

2、待客之礼

根据《周礼》记载,古代待客之礼有八种。春期、夏宗、秋觐、冬遇、时会、殷同等六种礼节的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觐天子以及诸侯之间互相朝觐之礼。另外,时聘(有事而派遣使者存间看望)、殷(多国使者同时聘问)二种礼节,为诸侯派遣使者出使聘问天子以及他国诸侯之礼,称为聘礼。还有一种礼,叫士相见礼,是指古人初次拜访地位相同者,或者拜访地位高者一定要执禽挚前往,以示诚敬。而与拜访者地位相当的受访者,一定要回访还礼。《仪礼?士相见礼》

十分强调人际交往中的诚敬,这是中国人追求平等回报、崇尚礼尚往来美德的体现,是融合亲朋关系,加深情感的重要方式。

3、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是周代在乡里举行宴饮时的一种礼仪,它负有宣布政令、选拔贤能、敬老尊老等作用。据《礼记》和《周礼》记载,乡饮酒礼重在于宴饮之中体现举贤敬能、尊老尚齿的思想,以教化百姓、激励青年后学。礼仪中,宾主的设立、宾主席位的安排,揖礼之礼的次数都有详细规定,体现了古人以礼法天的思想。从乡饮酒礼的内容和仪式看,乡饮酒礼也是一种敬贤尊老之礼,在具有尊老敬贤传统的中国流传长远。

4、伦常之礼

周礼极其重视伦常关系之礼。周礼认为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这五种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是每个人都不可脱离的最基本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如果人人都能心怀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常德,各尽其责,便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建立和谐、有序而安定的社会秩序。伦常关系主要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师教生尊。伦常之礼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师教生尊,是中华民族的万古不废之礼,在今天更应该予以提倡,以促进中华文明礼仪的弘扬广大。“君仁臣忠”、“夫义妇从”也属于伦常之礼的范畴,但属于封建落后思想,现在已不宜提倡和效法。

(二)民俗礼仪

几千年来,优秀的礼仪传统经世代继承,不断弘扬发展,逐渐形

成了独特的婚嫁、生育、丧葬、节日、饮食等民俗风情。

1、婚俗

婚嫁都遵循“六礼”规范,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是礼仪在婚姻方面的规范,相传是周公所判。“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向女家发出求婚的意思,就是俗称的“说媒”、“提亲”。“问名”是男方向女方询问被求婚女子的姓名、排行、出生年月日时等。“纳吉”是男方经过问名,经卜算得到吉兆之后,备礼告知女家,决定缔结婚约。通过“纳吉”礼,男女双方确定了婚姻关系,男方要选择吉日送聘礼到女家,这就是“纳征”礼俗。“请期”是确定成婚日期的礼俗。“亲迎”包括男方的娶媳妇和女方的起发女子。迎娶活动的主要事项有下帖、送箱子、上坟、开脸、迎亲、上下桥、挂门帘、拜天地、宴筵、谢媒、耍房和请女婿等仪程。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岐山婚俗内容也不断地有所增添和丰富。

2、生育俗

长期以来,岐山人形成了一整套生育习俗,其中既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又有粗陋可弃的部分。主要包括祈子、妊娠、分娩和庆贺四个方面内容。祈子一般是女子在庙会和祈子会时背着人进行的一项活动。妊娠是指妇女怀孕。分娩是指妇女在妊娠期满后的生产。庆贺是指新生儿降生以后做“满月”、“百天”、“过岁”(满一周岁)等多项喜庆活动。

常礼须知

迎接

登堂

四拜

两拜

并拜

入众

序坐

献茶

递酒,凡贺寿,贺喜之类,俱用此礼。

安席,凡优觞大宴,须用此礼。

奉酒

上肴

告辞

送别

4、节日习俗礼仪

春节“过年”(即春节),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就已经开始,接下来是每家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俗称“扫舍”。“年三十”十二点以前,各家各户都要“封神”(贴对联和侍奉家宅六神),傍晚时分,给家宅六神(土地、灶君、天帝、仓神、井王、马王)敬献枣花馍、给祖宗“献饭”。三十夜民间叫做“守岁”。家族们团聚在一起,民间以炕作席,摆各种凉菜,由晚辈给长辈敬酒,俗称“操盘子”。长辈给未成年的孩子发“压岁钱”。大年初一,岐山地区天刚刚亮就吃饭。早饭以岐山臊子面为主,其次才是饺子。吃饭时,将第一碗臊子面在大门

口及家宅六神前“泼汤”。然后将臊子面献在祖辈前,碗上放两株香。

元宵节即正月十五。家家多以发面蒸鼠形馍,因其外形颇似奶头,故名“奶奶馍”,寓意神灵保佑让自家的年轻媳妇象老鼠那样多生孩子。傍晚,各家到祖坟祭祀,焚香丧,坟头挂小灯笼。正月十六日,老幼妇孺都乐于在村子荡秋千或到田野里活动,民间叫“游百病”,意思经此一游,就能祛除百病,身体健康。

龙头节二月初二,传为龙王生日,民间都要炒食各种豆子,意取“金豆开花,玉龙释归”之意,亦有用发酵面粉制作的棋子豆等。女儿新嫁的人家,第一个“龙头节”,要给女儿送豆子,其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有用面做的面棋子豆,炒的白豆、豌豆、玉米豆等等,还有一种用芝麻、麻子和面,加盐、调料粉后用植物油炸出的麻疙瘩,再配之以面花:主要有十二生肖、花、喜字、福字等等,都是吉祥如意的造型,用油炸过,再点缀上红红的、绿绿的颜色。这些精雕细琢的面花,寄托着妈妈对女儿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因之民间俗称“龙头节”为“二月二,送豆豆”。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圣物,二月初二开展的关于龙的活动是我们祖先祈盼子孙昌盛、国富民丰愿望的体现。

中秋节中秋节,俗称农历八月十五。岐山中秋节时,民间多以月饼、犁、核桃、大枣、苹果、石榴之类于入夜时分献贡月亮,全家围坐一起聊天赏月,待烛息香尺后,由长者将献果散给家人。中秋节也有女儿给娘家、外甥给舅家、小辈给长辈送月饼、时鲜水果的礼俗。

腊八节即农历腊初八。“腊”是祭祀的意思,相传腊祭在史前神农时就开始了,祭祀农神等八种神祗,所以有“腊八”的说法。腊八

日,岐山人各家早饭普遍吃很稠的豆子小米饭,放入调料,佐以豆腐、蔬菜等,叫“腊八粥”,取祝愿来年万事如意、五谷丰登之意。

5、饮食风俗礼仪

民间饮酒习俗历代传承着西周的礼仪风俗。一是作为祭祀之饮,凡逢重大节日,首先用酒祭天、祭地、祭祖先;二是作为宴请之饮、凡家中喜庆及丧葬之事宴待宾客,须设酒款待;三是作为节日之饮,如逢春节期间大年三十晚上,同族人欢聚一堂共同饮酒。青铜器中,爵、觥、壶等酒器尤其多见。

古公亶父——

姬姓,名亶(dǎn),又称周太王,又作周大王,豳(bīn,今陕西旬邑)人。上古周族的杰出领袖,西伯君主,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时,追谥他为“周太王”。

据推算,古公亶父是轩辕黄帝第15世孙、周祖后稷的第12世孙,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历史上的著名贤王。[1]

古公亶父因戎狄威逼,率领族人由豳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复修后稷、公刘之业”,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的局面,周族逐渐强盛,加之周太公“积德行义”,使得“国人皆戴之”,奠定了周人礼教文化和灭商的基础。

《史记?周本纪》载有:“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追尊

古公为太王”等语。其后,《吴越春秋?吴太伯传》、《后汉书?西羌传》等史籍都因袭其说,“称太王亶父为古公”。朱熹在《诗集传》、《四书集注》等著作中一再指出:“古公,太王之本号”。直到现代各种历史著作,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等,在阐述周族的兴起时,都大谈“古公”的业绩。可见这一称谓源远流长,根深蒂固。

周灭商朝后,认为“王气”始于亶父,故追尊为太王。根据《史记?卷004?周本纪》记载,古公亶父继承了后稷、公刘的事业,积德行义,得到民众的爱戴。

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今陕西旬邑)。由游牧部族渐变为农耕为主的城邑。

《诗经》中的燕飨诗与礼乐文化精神

《诗经》中的燕飨诗与礼乐文化精神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一部主要反映周代礼教文化制度和社会政治生活的著作。《诗经》中的宴飨诗主要收录在《小雅》中,它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也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宴飨诗的产生、写作目的以及其内容与外在形式等方面来探讨其与周代礼乐文化精神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诗经宴飨诗礼乐文化精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1],共有305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词[2]。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3]。《诗经》中的作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可以说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气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具体来说,包括婚恋诗、农事诗、燕飨诗、战争徭役诗、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等。其中的宴飨诗鲜明的体现出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精神。 周代社会以小农生产为生产方式的农业宗法社会,家族血缘关系至关重要。为适应这种农业宗法等级社会的政治需要,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礼制。周代的礼制极为宽泛,既包括个人伦理道德修养,行为方式的准则规范,又包括国家政治的典章制度。据《周礼》记载,当时把礼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大类,统称为五礼。燕飨诗是直接反映嘉礼中飨礼、宴礼等礼仪活动的诗。 “燕”本为“宴”之假借,现仍沿用“燕”,是为了显现其反映燕礼的特定意义。根据燕飨诗反映的不同礼仪内容,又可分为飨礼诗、燕礼诗、乡饮酒礼诗等。产生于西周初期的燕飨诗,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融洽的反映。其中《鹿鸣》、《伐木》、《鱼丽》、《南有嘉鱼》、《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弁》、《鱼藻》、《宾之初筵》、《瓠叶》,以及《大雅?行苇》等均属这一类。《伐木》篇记载,周文王曾身体力行地推行过德礼理性精神贯注于其中的宴饮乐舞。周文王把宴饮乐舞没有看成是自己追求享乐刺激的工具,而是看成是调节人际关系,使长幼尊卑各得其所、互敬互爱的手段。他从宴饮乐舞中获得的是“德”的愉悦,而不是个体情欲的享乐刺激,他要求宴饮乐舞显示出上下尊卑的礼,而不是男女杂糅、长幼不分的欲。在周公执政期间,也注意在宴饮之乐贯注德礼的理性精神。周公设宴款待亲戚,即席作了歌乐,为宴饮助兴。他要通过宴饮乐舞,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谐,突出德礼的理性精神,《周礼》规定,宴饮必须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并严格的遵循等级规定,“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宴之礼亲四方之宾客”。宴饮乐舞也必须体现出中和的仁德之情,严格的遵循利益规定:天子享诸侯,奏《肆夏》乐舞,两诸侯聚会,奏《文王》乐舞,君王宴请群臣,奏《鹿鸣》乐舞;诸侯犒劳使臣,奏《四牡》等乐舞;至于一般人宴饮,则歌舞《南有嘉鱼》、《南山有台》等。 这类诗歌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更多的反映了上层社会欢乐、和谐。如《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后来也被用于贵族宴客之间。周代社会以小农生产为生产方式的农业宗法社会,宗族间的相亲相爱的关系是维系社会的重要纽带。周之国君、诸侯、群臣大都是同姓子弟或姻亲,周朝统治者十分重视血缘亲族关系,利用这种宗法关系来加强统治。宴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在这些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燕飨诗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而对不能循礼自制、纵酒失德的宴饮,则是否定的。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燕飨诗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不仅祭祀、宴飨等诗中直接反映了周代礼乐之盛,而且在其他诗作中,也洋溢着礼乐文化的精神。 赵沛霖在《诗经研究反思》:“实际上,宴饮诗的思想内容相当复杂:既有粉饰太平、肯定享乐的一面,又有好礼从善、向往良好风范的一面,这后一面体现礼乐文化精神,体现

2周朝民俗

周人在周原建国时,同时也形成了具有很大包容特征性的文化体系周文化,他们和商人的关系是并存的,可是他的势力不如商人大,国家不如商人大,人口不如商人多,但是他的文化有接受商人的影响,也有保存自己固有独特的色彩,同时还接受了草原的影响以及西边羌人的影响,它本身就是很有包容性的混合体。他以这种混合体的特点,在打败商人以后,由于人少,要治理这么大的国家是很困难的,所以就建立了许多驻防的点,每个驻防的点到后来都变成了一个国家;从考古学上看最显著的一个驻防点就是在今天北京附近的燕国所在地,从这里我们看得清清楚楚,里面有商人文化的地盘,有周人文化的地盘,也有土著民族文化的地盘,三者共存;由此可见周人又采取了所谓包容性极强的政策,对于旧日的敌人商人,采取尊敬、合作的态度,对于土著也采取合作、共存的态度,这种精神是很了不起的。 礼乐 西周礼制继承商代而有所变革。周初,力求扭转商末流行的奢靡风气,曾反复告诫禁止酗酒。从成王时的《尚书·酒诰》,到康王时的大盂鼎铭文,都讲到必须遵奉周文王的告诫,不得纵酒。反映到青铜制造的礼器上,商朝常见的许多酒器,西周时逐渐归于消失。 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吉礼指对先祖与各种神祗的祭祀;凶礼指丧葬,还包括对天灾人祸的哀吊;军礼指战争,以及田猎、筑城等动员大量人力的活动;宾礼指诸侯对王朝的朝见、诸侯间的聘问和会盟等;嘉礼指婚、冠、飨燕、庆贺、宾射等。所有礼制都和法律一样,体现出贵贱等级的区分。 乐在西周很受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例如师嫠簋“命汝司乃祖考旧官小辅(镈)眔鼓钟”,即相当《周礼》的镈师和钟师。

周代有的乐舞起源很早,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曾在武王凯旋告于周庙时表演。这一乐舞的歌辞还保存在《诗》中,即《周颂》的《武》、《酌》、《桓》、《赉》等篇。 宗教 周人的宗教观念,与商代有较大的不同。商代那种尚鬼的神秘色彩,到西周已经淡薄。周代的祭祀对象分为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地祗有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人鬼则指祖先而言。人殉现象在西周不象商代那样普遍。由于没有发现相当于殷墟西北冈、武官村规模的大墓,当时人殉数量尚难判定。用人作为祭祀的牺牲,在西周时期亦史无明文记载。 宗教思想的变化也表现在青铜礼器的纹饰上。商代流行的带神秘意味的花纹,只在周初延续了一个时期。到西周中期,大多数礼器的纹饰都图案化了,除装饰作用外,很少再有宗教或神话的意义。 祝宗卜史 周初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曾分以祝、宗、卜、史宗教事务的官员。当时这种人的地位较高,如太史可称为公。后来他们的重要性逐渐降低,以至在社会中不再有显赫的身分。西周 祝管理祷祝,宗管理祭祀,卜职司卜筮,史职司文书记事。由于他们的专业需要特殊训练,常在家族中世袭。例如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青铜器铭文所见史墙一家,从商末到西周中期代代都任史职,说明其职业的封闭性。 殷商时期使用甲骨的卜法继续流行。已发现的周人甲骨最早有周文王时代的,其形制与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相近,足见商周卜法间有一定的联系。西周甲骨也有上刻卜辞的,

多模态分子影像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项目名称:多模态分子影像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首席科学家:田捷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 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

二、预期目标 (一) 项目总体目标 基于前一973项目的研究成果,围绕多模态分子影像研究中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经过五年的努力,本项目将实现更完整获取生物体细胞分子水平、功能代谢水平和解剖结构水平等生理病理信息的研究目标。具体来说,本项目拟达到如下的总体目标: 1、创建一套多模成像理论:基于组织特异性的动态多模态分子影像成像理 论、数学模型和高维重建方法; 2、研发一个多源计算平台:多源影像信息融合与计算平台,实现高维多模 态影像数据的分割、配准、可视化和融合; 3、构建一批多重分子探针:设计、构建并评价适用于多模态分子影像的多 功能、多靶点、高特异性分子探针; 4、研制一组融合成像系统:在体多模态分子影像成像系统,实现结构、功 能和分子等多角度影像信息的获取; 5、促成一些生物医学应用:多模态分子影像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转移与 诱导凋亡过程中的在体、非侵袭性、实时、动 态研究,用于乳腺癌早期精确诊断及抗肿瘤药 物疗效评价; 6、建设一支优秀研究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高层次、多学科交叉的综合 研究人才,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多模态分子影 像研究队伍。 (二) 项目五年预期目标 本项目将通过多模态分子影像的研究,提出创新的理论和方法,研发新颖的技术和平台,实现有效的系统和应用。具体来说,项目五年预期目标如下:

本项目通过对多模态分子影像成像理论及方法的创新性基础研究,发展出基于生物组织复杂特异性的高阶近似数学模型和高维动态重建算法,并建立较为完整的、系统的多模态分子影像数据融合理论体系与方法框架; 本项目研发出具有原始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模态分子影像成像系统,实现结构和功能影像数据的多角度、高通量和动态连续获取;在实现多源数据补偿校正、快速分割、精确配准、高质量可视化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构建出多模态分子影像信息融合与计算平台,完成多角度信息融合,实现定性、定位和定量分析功能; 本项目将确定与乳腺癌发生、发展、转移、诱导凋亡相关的生物分子靶点,针对上述靶点进行多功能、多靶点分子探针的设计、制备和筛选,并对其完成在分子、细胞、组织、活体水平的多尺度评价; 本项目将利用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展开乳腺癌发生、发展、转移和诱导凋亡的机制以及抗肿瘤药物药效和药代动力学的系统研究,阐述在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水平的多尺度生物体特性,辅助乳腺癌早期精确诊断、临床决策及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 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将培养出一批学术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的学术带头人与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博士研究生100名左右,培养硕士研究生150名左右,形成一支专门从事多模态分子影像研究和应用的综合交叉人才队伍,使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将建立一个“多模态分子影像研究与应用平台”,促进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临床医院与相关产业之间的长期稳定合作,提升我国分子影像研究在国际上的战略地位; 本项目研究成果体现为:发表SCI检索国际杂志论文160篇以上,发表EI 检索学术论文140篇以上,共计发表300篇以上的高质量学术论文,申报发明专利30项以上,申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0项以上,出版4部以上的专著。

《诗经》如何体现了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

《诗经》与礼乐文化精神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列为儒家“五经”之首,产生于周代礼乐文明之下,从多层次、多角度地体现了周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审美观、信仰等,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和以周礼为核心的华夏文明的特质,是对华夏文化的颂扬。《诗经》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份,《风》是周各诸侯国与地方的歌谣;《雅》多为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颂》是专门用于祭祀宗庙、祈祷赞颂神明的乐歌。 礼乐文化是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而形成的教化体系,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古人认为“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大礼与天地同节,大乐与天地同和,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人的外在的言行举止,要通过“礼”来加以规范,其基本特征是恭敬;而人内在的德性及心性,则要通过“乐”来提升,其基本特征是和。 周代是礼乐文化辉煌灿烂的时期,礼乐文化在《诗经》中得到了全面的审美展示。《诗经》包括天文地理、宗庙祭祀、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涉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各方面,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文观以及温柔敦厚的人文品格。其基本句式是四言,兼有杂言,在语言上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既有声韵上的美感,又描绘出生动的形象,有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透过诗的自然朴实、言简意赅的言语,人们可以体悟到把《诗经》思想统摄起来的主导与核心话题是道德。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進行探讨: 一、《诗经》对礼乐文化的宣扬,首先反映在对祭祀典仪的歌颂 《礼记》云:“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事神的节仪和规范是礼的最重要的组成部份。《诗经》中的《周颂》与《大雅》多为祈祷赞颂神明的乐歌,主要用于祭祀礼仪或重大典礼中,彰显出一种正大之气,《诗序》云:“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周代祭礼首先表现在祭天之礼。《诗经》中明确表明中国古人对“上天”“上帝”的敬畏和信仰是上帝赐给人们的最大福祉和盼望。周人以敬天为本,《大雅·烝民》中说:“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上天造就万物并赋予其美好的德性,为其制定了法则,民之秉性攸好德行。《周颂》中有许多关于对上天的赞美、感恩、祈福之祷,周人相信敬虔的祈祷必蒙上帝垂听,如赞颂上天的光辉普照,永恒无限:“明明上天,照临下土”;赞颂天道的永远美好:“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二、对“以德配天”的君子人格的推崇 礼乐文化倡导“以德配天”的君子风范。“以德配天”是周人德治思想的宗旨,正所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传统文化将各种美德都赋予了君子。君子人格对后来的中国士大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人一生的道德追求。《诗经》中有大量篇幅称赞君子人格,提出“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要象文王等圣君那样修明德行,又常常自省,使其所作所为都合乎天道,就能获福。如周成王效法文王、武王之道,与后来即位的康王开创了继“文武之治”后“成康之治”的盛世局面,他弘扬善德,受人愛戴,得到上天保佑且一再赐福:“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大雅·假乐》)

礼乐文化与儒学艺术精神

礼乐文化与儒学艺术精神 源远流长的礼乐教化 (一)先王之乐追述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归纳了摩尔根关于 古代社会的三个分期,并且进一步指出这种分期的主要标志。他说: “蒙昧时代是以采集天然物为主的时期,人类的创造品主要是用作这种 采集的辅助工具。野蛮时代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是学会靠 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 然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①按照以 上的说法,远古的中国社会从野蛮时代跨入文明时代正是在传说中的三 皇五帝时代。对于三皇五帝的发明创造,中国的古典文献中有很多记载: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伏羲氏结绳织网,教民驯养鸟兽;神农氏尝 百草,教民稼穑;黄帝、尧、舜制作乐器,创作律吕,实施乐教……总之, 劳动工具、生产技术、生活用品以及文化艺术的发明创造都产生在三 皇五帝时期。而在这类记载中很多都涉及到“先王之乐”。战国时代 史官所写的《世本》一书说:“伏羲作琴,伏羲作瑟。神农作琴,神农 作瑟。女娲作笙、簧。随作笙,随作竽。颛顼命飞龙氏铸洪钟,声振而远……夷作鼓,伶伦作磬……尧修黄帝乐为《咸池》,无句作磬……舜 作箫,夔作乐。”这当然是根据历史传说追记下来的,它曲折地反映了 某种历史真实。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秦汉时期仍然流传着,司马迁为 写《五帝本纪》而走访诸老就是证明。《乐记乐施》载:“昔者舜作 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 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熟,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而知其德,闻其谥 而知其行也。”关于“先王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从朱襄氏、葛 天氏、阴康氏、黄帝以下一直写到周成王,传说与历史混合在一起。春 秋战国时代,人们仍然能聆听到五帝之乐,尤其是舜乐和三王(夏商周) 之乐。三皇五帝实施乐教多是传说,搁置不论。夏商周三代实施乐教则 是信史,当无疑问。先王之乐,其性能和实质就是礼。乐的感性形式就

“弘扬周文化,传承好家风”教学设计

弘扬周文化、传承好家风 教学设计 枣林中心小学 孙阳 2015.9.30

弘扬周文化、传承好家风 活动过程: 岐山是同学们的家乡,也是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可是,同学们你们了解岐山吗? 先听老师介绍介绍。 岐山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是民族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古代哲学宏著《周易》诞生之地。岐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享有“青铜器之乡”、“甲骨文之乡”、“中国千年古县”、“民间艺术之乡”和“陕菜之乡”、“转鼓之乡”的美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荣获“第20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最具特色魅力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具魅力文化休闲旅游县”等殊荣。 岐山这么美丽!同学们,你们觉得是什么让它拥有这么多美誉的呢? 是文明和礼貌,是灿烂的文化,是人文精神,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展现的品格! 一、什么是周文化。 周文化是一种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原则、以“和”为社会行动准则的完整而协调的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的轴心时代,为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至今仍有其巨大的精神魅力。 二、什么是家风。 家风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包括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

准则。家风是由家庭成员的态度、行为和氛围营造的,存在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表现在人们处理日常生活各种关系的态度和行为中。它们犹如一种磁场被人们深深地感受到,让人发自内心地服从和遵守。 良好的家风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人们终身的财富。孩子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会经过耳濡目染接受影响,按照良好家风的内容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人生习惯,成就美好的人生。 我国关于家训的专著有一百二十多部,其中有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的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有北宋司马光的《温公家范》,有明朝吴麟征的《家诫要言》,清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这些家训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为家庭成员制定了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 三、你家的家风。 你家有什么良好的习惯和规矩,你和家人是怎么做的?大家一起说一说。 四、家风的具体表现形式。 道德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是家风的核心。讲究道德、诚实守信。高尚的道德可以让人形成充实、高雅的精神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的名片,少年儿童养成诚信的品格,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容易成功,才能赢得长久的荣誉和尊敬,给家庭带来长久的欢乐和安详。

新媒体与现代影像研究

新媒体与现代影像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互联网+”趋势的形成,网络的飞速的普及率使信息的传送与接收变得触手可及。影视“众筹”模式正是在此背景下慢慢走俏,备受热捧的一种理论和方式创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新媒体与影视作品的融资的营销及传播模式不是简单的“联姻”,更多的是一种裂变式的传播、全面式的推广、立体化的包装、互动化的催化。新媒体与影视众筹的结合是“情投意合”、“惺惺相惜”而不是“乱点鸳鸯”。影视“众筹”以互联网为平台,以新媒体为依托,以网络渠道为协作,以大众投资的集资营销及传播模式给影像带来机遇和挑战。 标签:互联网;新媒体;众筹;姻缘 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就是典型的例子。这部作品是一个混合体,是关于电影、纪录片、多媒体、院线、产业众筹杂糅以及商业资本的样本。一开始在影片的发行阶段由于资金的紧缺,《大圣归来》的宣发总监在微信朋友圈发起了众筹以及纪录片爱好者通过微信二维码等支持国产纪录片。“路过自己,顺便看看全世界”,导演萧寒等人全球万人直播分享实录发布!提前预售众筹首映场和包场门票,大家可以通过链接支持包场。众多名人他们则在短时间内通过微信及微信订阅号、微博及微博“大v号”的言论、直播软件、QQ空间等网络社交平台和网络终端运行按照“光的速度”来把信息传递给其他巨量的消费群众,让更多的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影视营销的过程,有利于加快该作品信息的传播速度,增强其知名度与影响力使得新媒体营销呈现出速度快、多元化及范围广的特点。 在互联网时代的潮流中以及随着各种新媒体的飞速发展,我国影视产业也随着受到巨大的影响冲击,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以网络平台或者移动通信终端为主的新媒体影视品主要有:微电影、网络直播剧、“众筹”影片等多种形式。目前学术界对“众筹”没有统一的定义概述。学者Belleflamme则认为众筹就是企业通过互联网向广大受众公开招标,并承诺各种形式的回报和权益为担保。比如众筹影视依托新媒体的各种平台营销和传播从而为影片本身带来了不小的资金和票房以及影响力,从而使得电影行业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换句话说,依托或者是借助各种新型新媒体产生的影视营销及传播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影视行业的未来发展走向。 影视“众筹”是依据“众筹”融资模式扩展到影视行业的一种新型的影视制作方式。“众筹”影片及营销模式在发展之初并没有被大众所熟知了解与接受,但是它作为一种全新的影视制作模式对中国影视行业的影响确实不容忽视的。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模式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影响促进了影视众筹的发展速度。但新媒体与影视众筹的结合有利有弊,我们在肯定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在发展过程中潜在的弊病与问题,它并不是真正的符合我国影视业发展的规律和特征,需要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在该行业健康、稳定、可持续的进行。根据影视“众筹”的特点把影视作品和新媒体结合的制作、宣传模式融合,从而为中国影视行业寻找新的发展出路与趋势,这也是我不断探索和研究该课题的价值之一。

西周礼乐制度的认识

对西周礼乐制度的文化的认识 一、周代的礼乐制度 公元前11世纪中期推翻殷商建立的周王朝,在总结殷商典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等级严密的礼乐制度。“礼”是为了区分贵贱等级,“乐”可以使人互相和敬,两者结合,为的是维护奴隶制贵族的等级秩序,巩固统治阶级内部团结而更有效地统治百姓。 周礼的种类繁多,主要有祭祀、丧葬、交际、征战和吉庆五大类。涉及冠、婚、丧、祭、朝、聘、乡、射及职官制度等诸多礼仪、礼制和礼义。由繁琐的礼仪制定了与之配合的各种音乐使用标准,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仅礼仪有别,所用音乐也有严格规定。为了维护和推行礼乐制度,周王朝还设立了由“大司乐”总管的音乐机构,对十三岁到二十岁的贵族子弟进行系统的音乐教育。在周礼中,“礼”与“乐”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礼”体现为等级制度的规定和要求,社会秩序中的君臣、父子、夫妻和高低、贵贱、尊卑都要由礼来加以区别和定位。但是仅仅有“礼”是不够的,单纯强调“礼”可能会造成等级间的距离和人际关系的冷漠,而“乐”的作用就是与“礼”相配合,起调和关系、融合感情的作用,消解由“礼”所带来的等级差别感,以达致和谐的理想境界。二者虽然功能各不相同,但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制度。 东周时代即春秋战国时代,总体上是诸侯争霸、列国争强,战火频仍、纷争相继的乱世,同时吃…郑卫之音”的传人,在这样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礼乐制度逐步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被列国纷纷弃之如弊履,

史称“礼坏乐崩”。但正是在这一“礼坏乐崩”的时代,礼乐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价值得到了包括孔子在内的各类有识之士的思考和重新认识,基于此,礼乐制度才能在汉初重登政治舞台,并绵延两千多年而不衰。 二、儒家对礼乐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自周朝以后,历史上每个朝代兴起后都要有一番“制礼作乐”的活动,或者把前代流传下来的礼乐加以改造,或者根据当时的需要制定新的礼乐,历代史书里面都有一部K}L乐志》。那么,在周代“制礼作乐”至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再到以后每朝每代的“制礼作乐”,这中间明显存在着一个断层。是谁将这个断层连接起来的呢?儒家是主要的贡献者,儒家创立者孔子则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一方面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另一方面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三、礼乐文化的内核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礼之所以合理,正如孔子所说,“礼缘人情而作”,它是基于人情而制定的。儒家从人本主义出发,提出治理人民的前提是尊重人性。只有充分注意到人民的好恶之情,社会才能长治久安。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人性可以不受制约,可以纵情放任,那样无异于将人类等同于动物。人的好恶之情的缺乏或者过度,同样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只有健康的情感,是社会和谐、进步的保证。人的情感应该与天道一样,处在阴阳和谐的“至中”境界。但是人性不能自发企及于至中之地,因此需

西周封建和礼乐文化

封邦建国和礼乐文化 [教学目标] 1.识记西周建立的年代、建立者及都城,了解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简单了解西周的井田制经济制度;识记周公“制礼作乐”,了解西周的礼乐文化; 2.通过分析分邦建国体制和礼乐文化的内容、作用,辨识西周分封形势图,初步掌握读通相关历史文献的能力,体验利用课本内外的史籍、图片、音乐等资料探寻史实的过程。 3、肯定周初分封的积极意义,理解分封制的发展趋势。认识周公创立的礼乐制度既顺应了当时国家政治的需要,又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理解礼乐制度对文明建设的正面影响,激发对为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做出贡献的人们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 难点: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与影响 说明: 1.西周的分封制相当发达,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西周历史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种分封制从西周初年开始到春秋战国,一直待续了800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才结束,即从公元前1046年至前221年。通过分封,西周的疆域、统治地区大大扩大了。从历史作用上说,西周初年推行的分封制,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它又通过对姬姓诸侯和异姓诸侯的布局,建立了从西方伸向东、北、南三方的统治基地,深入到原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加强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和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有助于广大地区进一步开发。 2. 西周确立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使中国历史由“方国联盟”走向“天下共主”,走向血缘集权统治时期;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西周政局的稳定。但就一般学生而言,这段历史比较遥远,与现实联系相对较少,学生对现代音乐很感兴趣,但古代连音乐也有制度,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概念,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课文大量的实例、具体图片、相关活动等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来理解制度的产生与作用。 [教学设计] 1. 课前活动。

夏商周时期的文化

夏商周时期的文化 淮河流域与中原邻接,夏商周中原发达的古代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形成了本地区善于吸收、融会、发展各种文化因素的优良传统,并使这一地区的文化面貌呈现出南北交汇、东西交融的复杂状态。考古发现揭示出夏商周中原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宏观探讨夏商周中原王朝礼制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辐射和影响,以期从这一侧面透现出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的特色。 夏部族在中原地区的活动中心和夏王朝建立后的统治中心地带在现今的豫西和晋南一带。其实,夏王朝的统治区域是相当广阔的。其统治势力已拓展到淮河流域,夏与淮河流域关系密切。 考古发现也证实淮河流域的大面积地区受中原夏文化的影响。在淮河重要支流颖河两岸,二里头早期文化对其有重要影响。程窑遗址二里头文化期的遗物就蕴含有夏文化因素。在登封王城岗遗址中,包含有完整的二里头文化、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晚商文化及周文化,颍河上游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在承袭当地龙山文化晚期因素的基础上,深受豫西二里头夏文化的影响,部分陶器器形发生了明显的形态嬗变。 河南周口地区1978年的地面调查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16处,商代遗址19处,西周遗址12处。周口地区多处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说明中原夏文化对该地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甚至还影响到了器物的组合,使二者的文化性质有很大的相似性。 中原夏文化还拓展到江淮地区。目前在安徽江淮之间、霍山以北地区发现了不少夏商文化遗存。如属斗鸡台文化的斗鸡台、薛家岗、含山大城墩、青莲寺等遗址中都包含有二里头文化因素。但仅有中原夏文化晚期的文化因素出现于此,且文化因素的影响仅停留在个别器物的具体形制上,说明夏文化对此地的影响晚且较肤浅。 淮河流域的岳石文化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但豫东、鲁西的岳石文化中却包含有中原夏文化因素。在最能反映文化特质的陶器遗物中,鸡冠耳盆、觚形杯、舌状足三足罐等具有明显中原二里头文化特征的器物广泛存在于上述地区的岳石文化中,应该是受二里头文化影响所致。豫东、鲁西、鲁北地区正是夏代初年夷羿族团对夏战争失败后东退的活动地区,由于夷羿族团势力的减弱,使得夏及周围其他部族乘虚而入,使这一地区的物质文化受到夏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剧烈冲击。而在鲁中南、鲁东南及胶东地区,由于东夷集团自身稳定,实力较强,因而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少[7]。这一考古学现象,很可能是夷羿族团对华夏集团征伐失败、夏族大举东进造成的。 由此可知,中原夏文化对淮河上中游地区存在着直接的强烈的文化影响,又间接地影响到了豫西、鲁东、皖北的淮河下游地区。这种考古学观察反映了夏与东夷、淮夷集团势均力敌,中原夏文化与淮河流域的古代文化如岳石文化等基本是同步发展的。夏与东夷、淮夷之间的关系,总的说来是相邻的两族如夏与淮夷关系密切,而彼此较远的两族如夏与东夷则关系较疏远。 公元前17世纪后期,商代夏而兴。考古发现证明商文化的对外扩张体现了一个明显的动态过程。比较二里岗上、下层文化的分布,可以看出商文化主要是向东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这种扩张态势一直延续到殷墟早期,并成为商王朝最

中国的礼乐制度

中国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作为统治者的利用工具的确在诞生时为统治阶级得到一定政治成效,随着历史的发展,礼乐制度并不能如统治阶级所愿成为长久有效的治理手段并且一直延续下去,但它却控制了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音乐格局。 起源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备并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于《短歌行》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赞扬他的忠诚与认真。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

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周代的音乐领导机构“大司乐”是世界上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它所培养的对象是王和诸侯的长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从民间选拔的优秀青年。主要教授学员们学习六代乐舞与小舞。大司乐教育贵族子弟学习音乐并非是让他们真去正的表演,而是让他们懂得“礼乐”是一种有效的治国方式。 礼乐制度盛行于中国的商周时期,是维系奴隶制等级观念的规范,也是奴隶主阶级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礼记。曲礼》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云:“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在举行祭祀、宴享、朝聘、婚冠、丧葬等宗教和政治活动时,均使用礼乐器。礼乐器是表明器主身份、权位的标志物。正如《左传·成公二年》所云:“器以藏礼,礼以行义。”又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丧葬礼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死者入葬时所享受的待遇,依生前的品级而有所不同。古代墓葬能够比较完整地保存随葬品和有关遗迹,因而为研究古代的礼乐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已有学者提出礼乐制度形成于龙山时代的新见解。 目的 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

医学影像学b超论文投稿《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医学影像学b超论文投稿《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乳腺癌的B超影像学探讨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及年轻化趋势。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种有效控制乳腺癌发病的一级预防措施。凶此,加强二级预防措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乳腺癌,对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和提高生存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影像学检查技术的进步和推广为此奠定了基础。目前乳腺影像学检查方法层出不穷,包括乳腺X摄片(MG)、高频B超、C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MRI)、正发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计算机辅助诊断(CAD)等。本文对各种检查方法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特点综述如下。 关键词:影像医学论文 乳腺疾病是困扰女性的疾病之一,尤其是乳腺癌的发生会严重危害到女性的健康甚至是生命,早期诊断对于乳腺癌的预防和预后均有良好的效果,现针对B超检测乳腺癌的价值进行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月刊)是由国家新闻广电出版总局批准,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主办的以医学影像研究为主导的综合学术刊物。刊号CN13-1424/R。主要栏目有:论著、综述、影像特析、护理栏目,临床医学、技术与创新、综合医学等。 医学影像学b超论文投稿Q Q :1966715440 本刊全文收录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1 年1月至2012年4月期间入院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患者门诊体检中发现的乳腺病变,其余30例分别以乳腺肿块前来就诊。抽取门诊年体检的60名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参照。所以样本均为女性,年龄为15~65岁。乳腺癌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方法:本次实验采用acusonx300彩色超声波诊断仪,探头频率为6~12mhz。检查在患者月经结束3~7天内进行,已经绝经的妇女可以随时进行。检查时患者取仰卧或侧卧位,双手抱头,充分暴露双侧乳腺、腋下等区域,尽量满足仪器检测的预设条件。探头循以乳头为中心逐渐向外呈发射状扫查,也可在乳腺区做顺时针/逆时针的横切、纵切、斜切等连性扫查。详细记录乳腺各层次组织结构的内部回声、局部肿块的位置、大小、边界、后方回声等,并观察两侧腋窝淋巴结的状况与乳腺内部血流状态。一旦发现可以病灶需要在两个以上的垂直且面上予以确认。 1.3血流划分标准:Alder半定量血流分级法。0级,无血流;Ⅰ级,血流呈点状或短棒状者归;Ⅱ级,一个断面上存在长度小于病灶直径1/2的1条至2条血管;Ⅲ级,一个断面出现3条以上血管或弥漫性网状血流的存在。 1.4乳腺癌分期标准。Ⅰ期:原发肿瘤小于2cm淋巴结无转移;Ⅱ期:原发肿瘤大于2cm有腋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活动;Ⅲ期:原发肿瘤大于5cm并出现腋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固定;Ⅳ期:原发肿瘤期大小不定,淋巴结出现锁骨上或锁骨下远处转移。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乳腺癌检出结果:60例患者检测出乳腺癌56例,其中包括Ⅰ期:乳腺癌19例,2例导管内癌,16例小叶原位癌;Ⅱ期乳腺癌27例5例乳头状癌症,9例小管癌,13例腺癌;Ⅲ期乳腺癌8例4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髓样癌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3例乳头湿疹样癌;2例Ⅳ期髓样癌。检测准确率为9 3.3%,误诊3例,1例不能确定。检出肿块最大为6cm×6cm ×3cm,最小为0.7cm×0.8cm×0.6cm。

文化周活动方案

文化周活动方案 篇一:“民族风情文化周”活动策划 云南民族大学20XX年“民族风情文化周” 活动策划书 载满诗意的小船,扬起希望的风帆。金色的十月,收获的季节,我们用激情点缀五彩缤纷的年华。多彩的云南,和谐的民大,伴着秋意绵绵,我们用青春的活力唤起雨花姹紫嫣红的魅力。仰望无际的苍穹,这一季的天,湛蓝深邃;凝望深情的大地,今日的民大,正向一届届青年人昭示她无穷的英姿。青春的激情是此生最美的风景,我们将在云南民族大学“民族风情文化周”里,以希望为帆,梦想为舵,虔诚启航……一、活动目的及意义 促进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展现时代风华二、活动名称 云南民族大学20XX年“民族风情文化周”三、活动主题 七彩云南,魅力民大四、活动时间 20XX年11月12日—11月19日五、活动地点 云南民族大学雨花校区六、活动对象 云南民族大学全体师生,呈贡“大学城”各高校师生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 七、组织单位主办单位:校团委承办单位:学生社团联合会

协办单位:民族文化研传会、纳西文化研习会、傈僳族文化研究发展学会、白族文化发展研究协会、壮族文化研究学会、傣族文化交流协会、拉祜族文化传承学习协会、藏族文化研究协会、民艺延视觉艺术社、竹管乐协会、手工艺品协会、相宜摄影协会、action影像协会八、活动内容 “民族风情文化周”系列活动项目表 九、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部分:“民族风情文化周”启动仪式 1.活动目的 展示民族文化风采,奏响民族团结乐章2.活动时间 20XX年11月12日上午3.活动地点雨花校区致远楼广场4.活动内容(1)少数民族服装秀(2)少数民族舞蹈 (3)“民族风情文化周”启动仪式 第二部分:“文化走廊”系列活动 1.活动目的 走近民族文化,体验民族风情;感受民族魅力,激发民族认同2.活动时间 20XX年11月12日—11月14日3.活动地点 雨花校区致远楼广场、小花园4.活动内容 (1)民族宗教、文学、风俗、工艺品、服饰、饮食、歌曲、舞蹈、历史、影视、习俗、手工艺品展示; (2)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公共区域展示;

论语礼乐文化章节选段

论语 ———礼乐文化 引入: 孔子作为儒学创始人的意义,在于他所规定的儒学的人文精神之方向,一方面,要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另一方面,落实此道在于道德人格--“仁”的自我完成。这就是儒学人文精神的内在本质,后世儒者就是在此精神方向的指引下前行。用张载的话说,此人文精神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而乐是礼的一种体现,礼乐是仁外在表现形式。仁与礼乐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从而构建了仁内礼乐外,仁本礼乐用的关系。先天的仁制定了礼乐,后天的仁依靠礼乐来完善。 学而篇第一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解:(1)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

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2)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注解:(1)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2)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3)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4)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5)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6)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个人观点:这里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表明了孔子对于仁内涵的概括,即在家尽孝,出外尽忠,这是仁的起点。这也是礼的表现形式:在家尽孝,出外尽忠,就必须付诸行动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对人有礼,懂得礼让、谦让和恭敬。对事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周末培优第02周文化与经济、政治(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02周文化与经济、政治 (测试时间:40分钟,总分:5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一个大国的崛起,不可能仅仅是经济奇迹和物质文明,还要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撑,需要发展文化软实力,倡导道德正能量。这主要因为 ①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③一定的文化会给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 ④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C 2.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婚姻家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变化,不同年代的新人在举行婚礼的同时也折射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这说明A.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B.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 C.文化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D.文化有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答案】A 【解析】婚礼折射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体现了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 3.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这些地区可以优先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和优势文化产业。这说明 A.文化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经济的反映

D.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 【答案】A 【解析】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材料表明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A正确。B、C 材料未体现,排除;文化不是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D错误。 4.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完成后,旧貌换新颜的韶山、井冈山、延安三个示范基地迎来了更多的游人,日均人流量均比过去增加20%以上;参观者很受教育,更加坚定了对党的热爱,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材料表明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优秀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③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C 5.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立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这是因为 ①先进文化才能反作用于社会 ②理想信念是先进健康的文化 ③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④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②④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C 【解析】无论什么性质的文化都会反作用于社会,①错误。并不是所有的理想信念都是科学的,②错误。由于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大力培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建设文明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③④符合题意。

中国口述影像研究展望

中国口述影像研究展望 口述影像是指对于盲人和低视力者提供的基于图像信息的文本解说活动,属于符号间的视听翻译。本文厘清了口述影像的概念,并对中国口述影像研究和行业发展现状提出建议。 标签:中国;口述影像;展望 视障者是指先天及后天盲眼者以及视力低下无法如正常人生活的人群。口述影像是将视障者看不见的影像信息通过口头描述的方法转换成语言,从而帮助视障者理解影像传达的内容。按照处理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口述影像分为现场式(当场为视力障碍者提供影像解说的服务)和后期无障碍处理式(在录音棚内加入对影像的旁白描述录音然后合成音频)两种。 中国是世界上残疾人最多的国家,为了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口述影像相关的行业必须携手,锐意改革,以创新思维为主导推动口述影像良性、健康、持续的发展。除了研究者们提出的建议外,下面是笔者给出的几点建议。 一、开展不同形式的口述影像研究 目前的口述影像研究主要集中在无障碍电影领域,对于其他类型的口述影像研究关注较少。建议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开展针对电视、戏剧、博物馆、自然景观、图书插页等的口述影像服务,例如,在一些科学类电视节目当中,由于缺乏视像的辅助,科学概念是很难让视障者清晰理解的,针对这样的电视节目,可以制作口述影像版,这样的介入可以为视障者解说图像和知识的关系。再如,博物馆是保存人类知识与经验的地方,可以让参观者加深对世界的认知理解,口述影像员可以为视障者提供针对每个文物的外形、尺寸和历史的口述描述,通过实地体验,拉近视障者与文化知识的联系。还有一些配有插图的书籍对于视障者来说,理解的困难很大,可以运用口述影像的理念,解决视障者在欣赏这些图片时的问题,帮助视障者增进学习的沟通、理解、观察、记忆和创造能力。通过研究口述影像在不同领域的运用情况,丰富口述影像研究的内涵,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扩展,构建国内科学完整的口述影像研究体系。 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共享口述影像研究成果 1970年,弗雷泽在其硕士论文中首次提及“口述影像”概念。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美国的口述影像服务在立法和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美国国家法律,广播电视网络收视率前四位和有线频道收视率前五位的节目每周需要提供四小时的口述影像辅助。2009年,美国盲人协会公布了口述影像译员培训计划,以期提升美国口述影像服务和学术研究的水平。港、澳、台地区的口述影像研究在协会建立、活动组织、建立文化产业创意群等方面也发展得较为成熟。 国内的口述影像研究应该加强与欧、美等国的联系,学习别的国家和地区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