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1 岳麓版选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1 岳麓版选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1 岳麓版选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1 岳麓版选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1 岳麓版选修

1

1教学目标

(本课时包括本单元第1课和第2课的内容)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19世纪中期俄国的社会状况,理解农奴制的存在是导致俄国全面落后的根源,认识俄国改革农奴制的必要性。

(2)通过对改革的酝酿过程的了解,认识亚历山大二世推进改革的特点。

(3)识记解放农奴法令,理解废奴法令的作用。

(4)对“二一九法令”的内容及其实施予以全面评价。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俄、法在19世纪的两次较量,创设情境,分析探究19世纪中叶的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困难来认识及农奴制对俄国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讨论,理解“二一九法令”的内容及其作用。

(3)通过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全面评价“二一九法令”,认识改革的进步与局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落后的制度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2)改革是清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学情分析

高二文科班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具备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分析改革的一般方法基本掌握。因此,对于高二的学生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内容的认识及其评价。

难点:(1)农奴制对俄国社会发展的阻碍

(2)全面正确理解“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俄国农奴制改革

导入: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加快发展步伐,德、意、俄、美、日等国开展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资本主义发展:------原始积累、劳动力、市场、技术

“我们这与文明这场斗争做了什么准备吗?以辽阔的疆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显然无济于事。当我们谈论反击拿破仑的那场光荣之战时,已经忘却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停滞不前。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

背景

1、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的发展-------(内因)

①生产力低下

②严重阻碍俄国工业的发展

A、在农奴制下,俄国工业发展缺乏自由劳动力、资金、国内市场。

B、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

19C中叶,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俄国还是处于手工工场阶段

生产力————生产关系

1801—1810:83、1811—1820:124、1821—1830:156、1831—1840:143、

1851—1860:591

③阶级矛盾激化:A、农民骚动增多,声势日益扩大

B、要求变革的呼声

俄国的农奴制

什么叫农奴制?俄国农奴制:是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

确立:17C中(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的建立)

发展:18C进一步加强

俄国农奴制的发展

彼得一世改革:彼得大帝,被称为“俄国之父”,他亲手将俄国推入了现代世界。他深知“拖

延就是死亡”,所以挑战数百年的无知与孤立,推动巨大的变革,将数百万人脱离黑暗时代,使俄国逐步成为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同时,彼得大帝的改革与扩张充满了血腥和杀戮,他将很多人推上了断头台,甚至亲手执行他们的死刑。他严刑拷打逆乱的儿子,并且毫不留情地宣判了他的死刑。

农奴制的存在对俄国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农奴制的危机------农奴生活贫困--------严重阻碍俄国社会发展

社会矛盾激化

二。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

1。俄国工业发展的背景

背景: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使用机器的工厂开始代替手工工场

2。概况:

A。俄国与西方国家有较大差距

④要求改革的呼声

a、“十二月党人起义”时间:1825

目的:废除农奴制,实行立宪君主制

历史意义:它是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第一次公开武装发动,它标志着俄国革命运动史的开端,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对后来的俄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b、19C中期,出现了具有俄罗斯特色的“知识分子”群体(革命民主主义者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

代表: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

文学作品:P98

思想: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

赫尔岑(1812——1870年):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赫尔岑出生于俄罗斯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里,青年时代深受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从此投身于推翻农奴制度的革命宣传活动。他是由贵族革命家到革命民主主义者的过渡性人物,是俄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革命宣传鼓动家。1847年他被迫流亡西欧,1852年移居伦敦。次年他在伦敦创办“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开始出版一种革命的杂志《北极星》,表示他决心继承十二月党人的事业。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年):尼古拉·加夫里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出生在萨拉托夫城一个神甫家庭里。早年在一所宗教学校上学,后来进了彼得堡大学。他非常憎恨沙皇专制制度,从大学时期起就苦苦寻求改造这一社会的答案。大约在这一时期,车尔尼雪夫斯

基接触到费尔巴哈哲学,逐渐成为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

“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2、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至1856年)--------(外因)

(1)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的原因:

A。俄国为扩大势力,攫取土地和转移国内矛盾(扩大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

B。俄行动侵犯了英法在奥斯曼帝国的利益

(2)克里米亚战争经过及结果

经过;塞瓦斯托波乐要塞

结果:俄军战败,1856年签订和约《巴黎和约》

(3)性质:俄国与英法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俄VS英、法、土——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

(4)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的影响:A。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B。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

C。推动俄国六七十年代改革(改革的酝酿)

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改革成为大势所趋

成立“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借助舆论力量化解封建地主的阻力

发起“大讨论”

为什么俄国最终选择了改革方式变革社会?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面临着及其严峻的形势。他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废除农奴制,才能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当时俄国资产阶级十分软弱,对沙皇政府有较大的依赖性;无产阶级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

恩格斯在谈到这次战争时写道:“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二)。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改革的酝酿

1856年4月,亚历山大二世在接见莫斯科贵族代表时明

确表示,要解决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尖锐矛盾,“从上面解决要比由下面解决好得多”,表达了他要自上而下地改革农奴制的意图。1858年10月,亚历山大二世提出了准备改革的三条原则:要使农民立即感到其生活有所改善;使地主立即放心,相信其利益有保障;强大的政权一分钟也不能动摇,社会秩序一分钟也不能被破坏。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前夕发表的讲话中指出:“再拖延下去,只会更加激起狂怒,只会给整个国家特别是给地主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2。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1)“二一九法令”(“解放”法令)(1861年3月3日)

内容:-------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经济上: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赎买土地)

组织上:加强村社制度,几个村社组成一个乡,隶属调停吏管理

时间安排:赎买前另设两年过渡期

1、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成为政府的臣民

农民享有公民权利,可以签订契约、提起诉讼、自由结婚、经商、做工和合法拥有财产

2、农民可以赎买获得一块份地,另外的土地仍归地主所有,但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些土地农民要交付赎金,赎金往往比实际地价高出好几倍,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农民在改革中获得的份地通常低于改革前耕种土地的数量;而往往得到的是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

材料二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地主领地上现存的秩序应维持到应有的准备工作完成,新办法开始实行时为止。

--《解放农奴宣言》

材料三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2)据材料二,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

(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能买卖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些份地。)(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改革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民十分不满。)

(4)据上述材料分析这场改革的意义和实质。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它是对农民的一场掠夺。)

3。进步与局限

进步性:走向近代化

指近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根本转变。在经济领域的变化是工业化、全球化

在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化、都市化

在政治结构的变化是民主化、法制化

在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理性化、科学化

近代化是从传统的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宗法社会逐渐向商品经济发达的现代工业法制社会的转型

性质: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

“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

经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资金

政治:沙皇专制政权逐步变成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地位: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此后,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更为顺利的发展

作用: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局限性:不彻底性、掠夺性、欺骗性

1、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没有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

2、改革具有掠夺性和欺骗性

3、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使俄国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

(三)。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1。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A。农奴制改革促进资本主义农业发展

B。促进工业发展

C。总体水平落后于美国和西欧

2。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1)改革后各种新旧矛盾的交织和激化

(2)民粹主义的形成和主张

(3)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

(4)1905年革命

缓慢的政治改革

司法改革

内容:颁布《司法章程》,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

1、废除按等级进行审理的制度

2、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

影响:1、政府官员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

2、普通群众不具备法律意识,农村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

地方自治改革

内容: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机构由选举产生,主要负责地方的文化、教育、卫生

影响:1、保证了城市资产阶级代表在地方自治机关中占据主导地位

2、地方自治机关对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A。政治体制参照西方代议制建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

B。司法制度改革

C。军事、教育改革

D。仍然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背景:

(1)20C初,俄国再次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1、1904—1905日俄战争的战败

动摇了沙皇政府的根基

2、社会矛盾尖锐:A、工人:圣彼得堡工人游行

B、军兵:“波将金”号军舰水兵起义

C、1905,遍及全国的农民暴动

(2)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不彻底

目的:在农村建立稳定的社会基础,为了保护贵族地主的利益内容:P102

影响:1、“斯托雷平奇迹”

2、“扶强抑弱”——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标要求:(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二一九法令的内容;理解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探究1861年改革在俄国近代化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总结俄国近代化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历史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视频、阅读图片、文字史料等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通过讨论、探究、比较、归纳掌握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落后必然挨打,改革是必由之路。理解“改革也是革命”的科学论断,认识近代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深刻理解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 重点:“二一九法令”的内容和评价;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难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上课前打开ppt,展示普京、梅德韦杰夫……亚历山大二世等俄罗斯领导人等图片,“让我们伴随着俄罗斯民歌《三套车》一起追忆俄罗斯的历任领导人”,渲染气氛。 导入新课: 看着俄罗斯的历任领导人,你想到了什么?你知道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在世界上这么闻名吗?本节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他的农奴制改革。 一、【预习成果展示】 1、预习学案填写情况反馈: 优秀小组: 优秀个人: 2、预习成果展示: (1)抢答——烘托气氛: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二一九法令的实质是什么? 二一九法令对俄国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2)必答:同桌互相检查落实“二一九法令”的政治、经济、组织方面的内容,老师抽查。 3、点拨自主探究和预习效果检测: 近代化具体表现为:经济工业化、商品化 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思想文化理性化、科学化 社会生活城市化、文明化 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2)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苦乐,俱在个人意志心态! 1

专 题 七 俄国农奴制改革(人教历史选修一第七单元)

专题七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标要求: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改革的历史背景;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和农奴制面临危机的表现,简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关于农奴身份、土地、农民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认识“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体会制度改革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废除农奴制后,俄国在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和军事等方面的变革情况,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探讨1861年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4.体会亚历山大二世在农奴制改革中的政治智慧,勇于与时俱进的品质和敢于变革的精神。教学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认识“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难点:探讨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学习导航: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公元15世纪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莫斯科大公国。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其国号称俄国。16—17世纪,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各族先后加入俄罗斯,使它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17世纪中期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为统一的国家。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亲政。经过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俄罗斯得到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罗斯从内陆国变为濒海国。17世纪它击溃了波兰和瑞典封建主的入侵。1812年俄罗斯消灭了入侵的拿破仑军队。1825年12月贵族革命者在彼得堡举行起义(即12月党人起义),被镇压。1861年2月俄国废除农权制。1917年11月7日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2年12月30日,苏联成立。1991年12月21日,苏联解体。 一.改革的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一)必要性 (1)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劳动力、市场、资金、原料) 1.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农业方面:A.地主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建立用雇佣劳动力代替农奴的资本主义农场。B.农奴内部产生分化,少数富裕农民成为新兴农村资产阶级,剥削贫农。 ②工业方面:19世纪30年代末,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2.农奴制阻碍俄国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诸国 ①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 ②农奴遭受严重剥削,无力购买工业品,限制国内市场的扩大。 ③农奴制也造成工业资本和原料缺乏。 (2)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反对农奴制的革命运动席卷俄国 1.农奴:提出废除农奴制,争取土地和自由的政治要求。 2.工人:在提高工资、改善待遇、限制残暴等方面开展斗争。 (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1.十二月党人起义: ①原因:A.主要原因:俄贵族军官受西欧民主思想影响,对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极为不满。 B.直接原因:亚历山大一世去世。 ②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建立共和国。③时间:1825年 ④作用: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唤醒了年轻一代革命民主主义者。 2.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①代表: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②思想: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③影响:与工农运动相呼应,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正视国内统治面临的危机,寻求解决问题

(完整版)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

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农奴制危机和要求变革的呼声;阐明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对俄国的影响。 2、概述“解放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从内因、外因加上主观因素等方面分析,理解俄国为什么进行农奴制改革,以及为何采取改革的方式。 教学重点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克里木战争对农奴制改革的影响;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评价。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问题探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俄国发展的道路总是起起落落,在19世纪中期,俄国已经被严重的危机所笼罩,俄国又一次站在了发展道路的十字路口。那么到底存在哪些危机呢? 讲授新课: 一、改革的背景 (一) 克里木战争——加剧统治危机 1、时间:1853-1856年 2、交战双方:俄国—英法土 3、性质:非正义的战争。或者这样说更贴切: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 4、目的:转移国内的矛盾;扩大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 5 6 7、影响:A: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加剧了农奴制的危机。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856-1860年,俄国共爆发了近290次农民起义。B: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也加剧了国内的社会危机。C:使俄国扩张方向转向中国,中亚。 关于这场战争,恩格斯精辟地论述道:“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民族进行的绝望的搏斗。” 探究一:为什么说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的一场绝望的搏斗?这场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哪些问题?会引发哪些结果? (1)因为社会制度和经济水平的落后使俄国全无获胜的希望。 (2)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落后的根源又在于腐朽的农奴制。 (3)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也加剧了国内的社会危机,农民起义

岳麓版历史选修1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标要求: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本课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影响 本课难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评价 一、1861年农奴制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俄国要摆脱自己过分落后状态是改革的最主要动因。 1、 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 2、 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4、 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二)改革的内容 1、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1861年3月3日 解放法令的评价: 1) 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摆脱地主的奴役,却受到村社的束缚 2)通过 获得一半土地:一方面农奴得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有利于俄国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农奴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还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2、司法、军事、教育改革 废除旧的 实行 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 3、地方自治改革 地方自治改革的内容: 1)在 建立地方自治局 2)在 建立城市杜马 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但有严格的财产限制,除了地主以外,一些富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也得以进入自治机构。 思考:解放法令、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 解放法令是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的前提,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则是解放法令的体现与保障。 政治上: 经济上: 组织上: 时间安排: 赎买前另设两年过渡期 加强村社制度,几个村社组成一个乡, 隶属调停吏管理。

(三)改革的评价 尽管这次改革不如革命彻底、迅速,但它毕竟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表现。它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性质的改革 2、评价 1)客观上利于的发展(为其提供劳动力、资金、市场) 2)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是对农民的一次“”的掠夺。 3)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 4)是俄国从生产方式过渡到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正是由于这种自上而下变革的不彻底性,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其历史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用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必然给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造成了人民购买力降低,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和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加之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保留过于浓厚,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二、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1、农奴制改革很不彻底 2、日俄战争的失败动摇了沙皇政府的根基 3、1905年革命加剧了沙皇政府的统治危机。 目的: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二)改革的内容 农民可以带着份地退出村社,独立的农民可以购买超过定额的份地。——农奴进一步摆脱了村社的束缚 (三)改革的影响 1、积极:使得俄国经济出现空前的奇迹 2、消极:导致贫富分化严重,激化社会矛盾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教育文档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 1997 年国际组织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此后多国家、多地区纷纷 开展教育改革,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在多国逐渐形成。反观中国的教育体系,自2003 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历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模式,可是这种教学目标“一是三维目标作为中学课程总目标,并没有真正突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要求;二是在能力要求的层面上,现行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都在一个层次上,缺少明晰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段梯度层次” [1] 。因此,新的一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可喜的是2014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改革的方向,成为今后我们国家培养新世纪面向未来的新人才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杆。 那么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由哪些内容组成呢?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 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拟着重从高中历史教. 学核心素养的提高策略作探讨。 一、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素养的组成

素养是一个人品德、品格、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由出生以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学习等综合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至于学科素养往往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的具体学科素养要求不同,但指向相同,即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实现一种学习目标,即以学科知识为依托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本学科鲜明特征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价值观导向及学科品质等因素构成的素质。抛开学科界限,“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 品格与‘关键' 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 [2] ,核心素养体现了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这是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部2016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3] 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要求不仅进一步体现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度,而且体现了对以往三维目标的综合化及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而做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是贯彻落实十八大以的反映, 来“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有了明确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方向,接下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结合近几年教

第23课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

九上23课练习题 1.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促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C.改变落后状况,成为军事强国 D.废除农奴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2.亚历山大二世在俄国国务会议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说:“诸位会深信,凡是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这句话说明了改革的目的是 A.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挽救统治危机 B.消灭农奴制制度() C.发展资本主义 D.打击封建势力 3.1855年,使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的战争是() A、瓜分波兰 B、入侵阿富汗 C、克里米亚战争 D、日俄战争 4.史学界普遍认为: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得重要转折点。得出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 A.改革使俄国摆脱了民族危机 B.改革使农奴无偿获得了土地 C.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改革废除了沙皇统治 5.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是() A、自上而下的改良 B、自下而上的革命 C、对封建制度的改良 D、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6.以下有关俄国废除农奴制和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得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劳动力 B.都是通过统治者颁布法令而废除的 C.都是让农奴和黑奴无条件地获取解放 D.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材料二 1863年1月1日起……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 回答: ⑴材料一、二分别与哪一种大历史事件有关?二次历史事件的领导者分别是谁?

⑵以上二次重大事件的直接目的的分别是什么?他们的共同历史作用是什么? ⑶通过学习以上两个事件,你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至少两点)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3 中华书局版1

第16课俄国农奴制改革 [教学目标] 俄国的扩张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内容,人物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内容人物和意义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PPT相结合归纳总结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知识导入 新课教授: 一.俄国的扩张 沙皇俄国在欧洲的扩张 1. 16世纪中期伊凡四世开始的扩张—吞并整个伏尔加河下游地区。 2. 彼得大帝的扩张(18世纪初) —夺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3.叶卡特林娜二世的扩张(18世纪中,末期) —夺得黑海出海口和瓜分波兰 沙皇俄国在亚洲的扩张 1.对中亚的吞并 2.对中国的侵略 二.俄国的农奴制 1. 15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地租为主要的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在社会最底层,实际上是农奴 2. 农奴农民奴隶的区别 农奴:封建社会中隶属于农奴主或封建主的农业生产者。在经济上受剥削,没有人身自由和任何政治权利。

农民:长时期参加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奴隶:为奴隶主劳动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常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或杀害。 克里米亚战争 1. “恩格斯在谈到克里米亚战争是说“克里木”即” 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2. 讨论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以失败而告终,想一想,它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俄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固守封建农奴制(其它原因:内部统治腐朽,经济落后,军事落后等) 英国(胜利的原因)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完成工业革命,技术先进。 四.农奴制的改革 1. 改革的原因 ⑴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⑵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进一步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激化了国内矛盾。(直接原因) ⑶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统治激起了农奴起义不断发生,工人和士兵暴动此起彼伏,农奴制度摇摇欲坠 2. 改革的方式:自上而下 3. 改革时间: 1861年,领导者: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4. 改革的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贵族利益 5. 内容 “规定: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有买卖、开办和经营工厂、手工作坊的自由,有受教育、服兵役、起诉等权利,有自由通婚和处理家庭事务的权利,地主不得交换、买卖农奴;农民获得一定数量的份地,农民的份地可赎买成私产。农民在赎买份地之前,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交纳货币代役租和工役租;地主要求赎买份地的赎金要一次付清。为此,国家鉴于许多农民无力一次偿付赎金,由政府给农民贷款,农民则可先偿付国家赎金的1/5或1/4,余者分49年内偿还,每年还6%;在划地界时,农民在得到应得的份额后,地主可从农民原种份地中

历史教案: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岳麓版选修1)

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标要求: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讲授新课 一.改革的背景 (一)克里木战争——加剧统治危机 1、时间:1853-1856年 2、交战双方:俄国—英法土 3、性质:非正义的战争。或者这样说更贴切: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

4、目的:转移国内的矛盾;扩大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 5、力量对比: 6、结果:俄国战败,被迫签订《巴黎和约》。 7、影响:A: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加剧了农奴制的危机。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856-1860年,俄国共爆发了近290次农民起义。B: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也加剧了国内的社会危机。C:使俄国扩张方向转向中国,中亚。 关于这场战争,恩格斯精辟地论述道:“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民族进行的绝望的搏斗。” 探究一:为什么说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的一场绝望的搏斗?这场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哪些问题?会引发哪些结果? (1)因为社会制度和经济水平的落后使俄国全无获胜的希望。 (2)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落后的根源又在于腐朽的农奴制。 (3)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也加剧了国内的社会危机,农民起义不断。沙皇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二)农奴制危机 农奴制的建立及特点:是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 特点:农奴的人身、财产都属领主所有 虽然这时俄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所发展,但当时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到底如何呢?比较19世纪中叶俄国与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材料】俄国自彼得一世改革以来,一直注重面向西方,发展近代工业,19世纪初,俄国的生铁产量曾一度高居世界首位。 讨论: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制度的落后已经成为俄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严重障碍。 探究二:为什么说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指导学生从资本主义发展的五个条件分析。 自由劳动力:缺乏;市场:人民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国际竞争力弱,国际市场也狭小;原料:农业经营落后,不能提供充足的原料来源;资金:经济水平低,投入工业的资金不充足;技术:工业水平低,成为西欧原料供应地。政权: 19C中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俄国还处于手工工场阶段。 想一想:农奴制在经济上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政治上是否对俄国新生阶级力量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这里的“新生阶级力量”是指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农奴制下资本主义发展的薄弱导致这两大阶级的发展也很薄弱,力量不够壮大,因此也都无力承担自下而上的革命任务,也因此可以断定,当19世纪中期的俄国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时,只能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来解决

扎实做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扎实做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以往历史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一是历史课由于被学生认为是实用性差和内容偏多,而排在最不愿意学的课程的第三位。二是在喜欢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中,历史课靠后。三是大部分学生认为历史课“与现实结合得不太紧密”,教学内容离他太遥远,如《中国近现代史》,几乎就是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而实际上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并不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全部,说明教学内容必须改革。四是多数学生认为历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很一般,谈不上趣味性,也说不上特别枯燥”。五是大部分学生反映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只是以讲授为主,多数学生反映喜欢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的教学方式,也就是大多数学生要求自我参与,说明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必须改革。六是多数学生认为目前自己学习历史课程的主要方式“以背诵记忆史实为主”,说明学生学习方式必须改革。七是多数学生认为现在的考试方式只能“部分反映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程度”,大部分学生认为考试应是试卷考试与其他方式相结合,说明评价测量的体制必须改革。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可能存在的优缺点 新一轮课程改革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国家研究制定

的新历史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以人为本”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新课标历史教材的研究史观也首次采用文明史观,文明史观则是反映了我国历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课标历史教材的三个必修模块,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六个选修模块也主要是针对文明史相关问题的。教材的一些具体内容,也都不同程度的渗透了这一史观。 高中历史新课程在使用中也可能出现一些缺点:一是理论性太强,缺乏感染力;二是教材内容多,容量太大,课堂教学处理困难,且主线不突出;三是有些内容未能完全达标,例如有关抗日战争的内容、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只是轻描淡写,对国际不同力量的联合,对广大华侨的经济援助等内容只字未提;四是以专题方式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大,而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这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五是新课标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要掌握大量的史料,必须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而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时间很有限,上网查阅的条件并不具备。 三、高中历史新课改下教学可能面临的困境 (一)教学时间不足。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师生平等交往,教学互动,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课堂气氛。但由于教材容量过大,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能充分展开,往往由于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过多的内容与有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学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新课程导学 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一)背景: 1、克里木战争的失败。 1853年,俄国以为名,对发动战争。1854年法国和英国加入一方作战。战争很快转到克里木半岛,被称为克里木战争。1856年,俄国被迫接受《》。和约禁止俄国在拥有舰队和海军基地;俄国将和交给摩尔多瓦公国,将归还给土耳其。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当时俄国的落后。 2、农奴制的危机。 主要表现在:被地主占有,无偿为地主耕种和从事徭役,地主队农奴拥有的“保护”责任,甚至可以买卖农奴,(农奴没有人身自由使资本主义缺乏自由劳动力);原始,地主不愿投入以更新农具,农奴生活十分贫困(生产工具和方式落后)。总之,到19世纪中期,农奴制限制的流动,也严重阻碍了的发展。 3、要求变革的呼声: (1)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俄历12月,俄国一些进步的发动了反对和的起义,起义者被称为“十二月党人”,他们主张废除,实行。 (2)知识分子群体和文学作品的抨击。19世纪中期,以赫尔岑和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对和进行了揭露和抨击,要求 。 4、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决心改革: 目的:1855年,新沙皇感受到变革的压力,认识到 已成大势所趋,因此强制在俄国发起了改革运动。 准备:新沙皇亲自主持成立了讨论方案;发起大讨论等。最终强制在俄国发起了的改革。 (二)改革的内容: 1、“解放”法令: 内容:(1)政治上,宣布废除农奴制,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从此成为政府的臣民,不再隶属于他们的主人。 (2)经济上,农民可以通过获得一半土地,另外一半土地归地主所有,而且有权决定。 评价:农奴获得了解放,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背负沉重的债务;他们摆脱了地主的奴役,却受到的束缚。这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掠夺。这样,更严重的农民起义爆发了,激进知识分子也对改革深感失望。 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 原因:由于地主的地方统治权和对农民的司法权消失,为配合解放法令,又进行了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 内容:(1)司法改革:“解放”法令实施后,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全面建立。章程规定废除,所有人都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照同一司法程序受审;同时仿效英法实行,建立;

2018届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课后练习 岳麓版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选择题 1、俄国的农奴制正式确立于() A 15世纪中期末16世纪初 B 17世纪中期 C 18世纪以后 D 伴随着土地所有制发展确立 2、18世纪以后,为强化农奴制,沙皇采取的措施有() ①采取措施扩大农奴数量②允许私营企业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③颁布法令宣布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和农奴是其不可侵犯的特权④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下列有关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农奴制正式确立 B 彼得一世允许私营企业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C 农奴开始成为地主的私有财产 D 农奴制危机加剧,农奴反抗斗争激增 4、19世纪俄国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技术落后 B 缺少工业资本 C 落后的农奴制的阻碍 D 国内市场狭小 5、十二月党人的最基本的主张是() A 推翻沙皇专制,废除农奴制度 B 发动武装起义 C 禁止俄国人前往西欧国家 D 进行自上而下的平缓变革 6、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得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他的死刑。”他是() A 十二月党人 B 地主阶级革命派 C 守旧派知识分子 D 激进派知识分子 7、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的只要原因是() A 俄国转移国内矛盾 B 俄国和英法在克里米亚发生利益冲突 C 英法为了把土耳其变成殖民地 D 英法俄争夺世界霸权 8、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对俄国国内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B 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 C 俄国农奴制弊端充分暴露 D 迫使压力山大二世立即进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9、十二月党人和激进派知识分子基本主张的相同点是() A 发动武装起义 B 废除农奴制度 C 主张自上而下的改革 D 主张通过农民和地主协商的办法废除农奴制 10、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危机在思想领域的主要表现是() A 农奴起义不断 B 工场手工业发展 C 新思潮的涌动 D 克里米亚战争 11、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人民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的根本原因是() A 军事落后 B 制度腐朽 C 经济凋敝 D 吏治腐败 12、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经历了缓慢而谨慎的酝酿过程,其主要原因是() ①改革必然触动封建地主利益,阻力非常大②大力发展资本主义③害怕引起人民大规模暴动④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①④ 13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国内背景是( 0 A 国内局势动荡不安 B 新思潮涌动 C 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D 国际地位下降 14、促使俄国1861年改革发生的导火线是() A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 C 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的失败 D 社会矛盾的尖锐和激化 15、之所以称俄国“二一九法令”为解放法令,主要是因为他宣布() A 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B 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 C 被解放的农奴均隶属地方政府委派的调停吏管理 D 国家直接控制的农奴也得到解放 16、“二一九法令”规定土地属于() A 国家 B 地主 C 农民 D 资产阶级 17、俄国农奴制改革在组织管理方面的有关规定是() A 农奴从法律上成为了自由的人 B 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 C 加强村社制度 D 农奴需要用高价赎买份地 18、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作用是() ①造成资本的集中②扩大了国内市场③提供了自由劳动力④强化了中央集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9、下列“二一九法令”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 B 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 C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D 使农民完全脱离了土地的束缚 20、下列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表述最准确的是() A 是由封建地主阶级主持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 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 C 动摇了封建生产关系 D 是对农民的一次厚颜无耻的掠夺 21、有人认为“1861年改革后,俄国广大农民遭到压迫剥削更重了”,其主要依据是() A 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B 付出高额赎金 C 对封建地主的义务加重了 D 要继续遭受地主的剥削 22、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历史:第16课《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课后习题(岳麓版九年级上)

第16课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归纳和整理 基础训练 1.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速度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农奴制阻碍 B.对外侵略扩张的影响 C.受贵族世袭制的阻碍 D.受奴隶制阻碍 2.1862年的俄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②农民可以无偿得到一块土地③地主不能任意买卖农民\④地主与 农民的矛盾彻底解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如果给亚历山大二世画像,可以选择的历史背景是( ) A.他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 B.他在萨拉托加战斗中 C.他签署颁布《民法典》 D.他率领议会军击溃查理一世王军 4.1861年是俄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 ) A.改革使俄国摆脱了民族危机 B.改革使农奴无偿得到土地 C.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改革废除了沙皇的统治 5.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共同点是( ) A.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危机 B.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 C.加强了资产阶级统治 D.学习了别国的先进经验 6.19世纪中期,在日本掌握实权的是( ). A.天皇B.大名 C.武士 D.德川幕府 7.下列场景能够正确反映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社会现象的有( ) ①近代工厂逐渐增多②土雄买卖日趋频繁 ③新式学校发展迅速④天皇权力逐渐增大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8.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说:“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这段话体现的治国思想是( )

A.鼓励人民富裕起来B.对外掠夺 C.学习西方D.工业兴国 9.19世纪60年代,俄、日都进行了改革,下面关于两国改革正确的叙述是( ) A.改革前都面临着民族危机 B.都提倡文明开化,向欧美学习 C. 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D.都废除了农奴制度 10.小亮同学收集了下列历史资料①中国的戊戌变法②日本的明治维新③俄国1861年改革,请你为他定一个恰当的专题名称,应是( ) A.资产阶级革命 B.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C.封建性质改革 D.废除农奴制 拓展训练 11.读右图回答下面问题。 (1)图中人物是哪个国家的什么人? (2)在他的主持下进行的一次改革名称是什么?其性质是什 么? (3)这次改革对其国家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2.19世纪中期,俄国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农奴经济,工业生产主要是手工工场。为了从农奴身上榨取更多钱财,地主不愿使用机器,长期落后的农业,欠收、荒年的频繁,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为“自由人”,农民解放时必须出钱赎买“份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说明19世纪中期俄国经济发展主要阻碍是什么? (2)俄国解放农奴方面有什么特点?你如何理解俄国农奴的解放? 归纳与整理 1861 农奴制人身自由 1868 闭关锁国 1868 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中央

关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关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3-07-08T10:05:35.343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年6月下供稿作者:吴长江[导读] 如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以及考试等,关注过程性评价吴长江 〔摘要〕新课程改革在现今教育中以普遍落实,初显一定成效,极大的冲击着传统的历史教学。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弊端,加强对于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思考建议前言:新课程强调历史教学要具有时代性、多样性的原则,实施中也就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深刻理解和体会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1 传统历史教学存在的弊端 1.1 师生角色的错位。在传统高中历史教学即旧课程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对相关知识要讲清、讲透、讲明白,要突出重点,要突破难点,这样,教师也就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便只能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了每次考试的好成绩而在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上或在所有学科上都以时间换分数,通宵达旦,疲于奔命;其结果,可能成绩有点滴的提高,却搞得自己身心俱累,学习兴趣大减,学习激情不高。这种师生角色的错位,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基本被剥夺,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很难显现。 1.2 现行的模块设计存在问题。中国史与世界史两张皮,缺乏必要的整合;未注重区域性历史与全球性历史之间的关系,学习内容不够现代化;模块内容过于零碎,缺乏必要的认知层次和意义关联;没有做到把中国史放到全球史中去认识,反而削弱了中国史的学习地位;每一模块贯穿何种线索、思路或宗旨不够清晰,专题缺乏整体性、建构性和时代性;各模块皆以" 内容立意",传统的知识教育色彩浓重,模块中的部分内容水平要求忽低忽高,缺少必要的均衡性和专业性要求。 2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体会 2.1 转变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新课程观点认为教学活动主要是体验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其核心是人的发展即学生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倡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真正体现其主体地位。 2.2 转变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新课程方案实现了由传统的讲授法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法的转变。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首要任务。如何转变学习方式,一是研究性学习,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二是合作学习,即组织学习小组,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总体表现为评价依据;三是自主学习,即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评价体系方面,不以单一的成绩作标准,而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2.3 课标内容的转变。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新课程方案实现了由历史知识的连续性编排向专题化构建的转变。既然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那么按照课程标准指导教学,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首先应该上到什么程度,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课标又只是最低标准,这就给教师和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除了完成课标要求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特色进行拓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面向全体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2.4 提升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理念是教师专业发展之魂,是支撑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它指引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教师本身也应加强学习,最好应建立起自己的教学资源库,积累必要的知识和素材储备,重新建构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①增强课标意识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特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实到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教学反思等的每一环节中去。②转变教师观:教学的根本在于学生的学,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因此,教师的角色亦被赋予新的内涵,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应由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高中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信息源。③提高历史教学教研能力。机遇与挑战并存,高中历史教师只有积极投入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研究,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才能由 “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 2.5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生活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内容的分角色抢演,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6 新课标多元化评价转变新课标的评价要求“遵循既注重结果,也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①评价内容综合化。新课标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如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②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评价方法。如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以及考试等,关注过程性评价;③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结语:课程改革是一项任务艰巨的大工程,需要有明确的规划和设计。在落实中要贯彻新课标教学的理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董建民等.浅谈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遇到的问题[J]. 中学课程资源, 2008.10 3 朱煜等.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重庆市丰都第二中学校

最新精选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第23课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废除农奴制

最新精选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第23课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华师大版课后练习第十五篇 第1题【单选题】 对比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它们的相同点是( ) A、诱因都是对外侵略战争的失败 B、都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 C、都摆脱了民族危机 D、都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政治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英、俄、日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相似之处是( ) A、都是通过革命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B、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C、都保留了君主 D、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探究历史发展的共性是历史学习任务之一,请找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它们的共同点有:( ) ①废除农奴制②促进资本主义发展③允许土地买卖④废藩置县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探索历史发展的共性是学习历史的美妙境界。请寻出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点( ) A、推翻了旧政权 B、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C、改革前都面临着民族危机 D、由资产阶级领导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表达不正确的是( )

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拥有财产②鼓励发展近代工业,允许土地买卖③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以赎买的方式获得一块“份地”和宅旁园地,且拥有所有权④获得解放后的农民可建立自治机构,实行地方民主自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相同之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改革前都面临着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B、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C、都对土地制度进行了改革 D、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新)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

儒家思想的光辉 宁阳四中高二历史校本课程计划 高二历史备课组:万宝奎 一、总体指导思想: 一方面要立足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另一方面努力与史学研究接轨。以问题为核心,确立研究主题;以研究为铺垫,构建课程体系;以乡土历史、文化史中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生平主张为载体,丰富实践探究。通过课堂讲授、分组讨论、实地参观考察、制作PPT展示、网络辅导等一系列措施。 通过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设与学习,让学生走进历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能使学生:第一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人文精神;促进“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活动的开展,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信念和使命感;第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未来命运,着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第三通过引导学生把历史与自身生活多方面、多层次的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初步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激发历史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克服轻视历史学习的不良倾向;增强“以史为鉴”的自觉性。第四接受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校本课程理念,塑造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 随着薪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热潮的逐步推进,我校上下正全力争创山东省“1751”工程学校的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笔者就历史校本课程问题不妨抛砖引玉,谨与大家共同交流研讨。 二、前期准备 首先,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山东省现在是实施新课改的第8年,课程改革日益呈现出课程的多元化、开放化、生活化、乐趣化、统整化、弹性化和个别化等趋势。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