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气温日较差影响因素

关于气温日较差影响因素

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的影响因素

一、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连续变化,称气温的日变化。在一天中空气温度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气温日较差。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由于日出时间随季节、纬度和天气的影响,出现时间可能提前也可能落后。比如,夏季最高温度大多出现在14~15时;冬季则在13~14时。由于纬度不同日出时间也不同,最低温度出现时间随纬度的不同也会产生差异。气温日较差小于地表面土温日较差,并且气温日较差离地面越高则越小,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也越滞后。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需要较大的气温日较差,这样有利于作物获得高产。因为,日较差大就意味着,白天温度较高,而夜间温度较低,这样白天叶片光合作用强,制造碳水化合物较多,而夜间呼吸消耗少,积累较多,作物产量高,品质好。

二、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有:

(1)纬度

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2)季节

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3)地形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热量不易散失,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沿山坡下沉汇合之处,加上辐射冷却,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上部由于海拔高和方圆面积小的关系,气温受地表影响小而主要受周围空气的调节,白天不易升高,夜晚也不容易降低.气温日较差通常比同纬度的平地小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山谷大于山峰;高原大于平原:如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大;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大,大气质量、水汽、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小。

(4)下垫面性质

由于下垫面的比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旱地比水田大。

(5)天气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6)地势不论什么地方,都是离地面越近,日较差越大,因为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

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一样,在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就北半球来说,中、高纬度内陆地区月平均最高温度在7月份出现,月平均最低温度在1月份出现。海洋上的气温以8月为最高,2月为最低。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三、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有:

(1)纬度

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例如我国的西沙群岛(16°50′N)气温年较差只有6℃,上海(31°N)为25℃,海拉尔(49°13′N)达到46℃。低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很小,高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可达40~50℃。

(2)海陆

由于海陆热力特性不同,对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大陆地区冬夏两季热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越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大。一般情况下,温带海洋上年较差为11℃,大陆上年较差可达20~60℃。

此外,地形、天气及植被等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与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相同

(3)地形

一般情况下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较差越小。

(4)天气

云雨多的地区小于云雨少的地区。

(5)植被

有植被的地区小于裸地。

“高处不胜寒”的三种原因

(1)平原高空的“高处不胜寒”

由于地面是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热源,在平原的上空,由于离地较远,所以,

高空气温较低。另外,高空湍流也使其气温不高。

(2)山地的 “高处不胜寒”

在高山上,海拔增加,山地近地面大气比同纬度平原近地面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太阳辐射因此很强。可是因为山地在同海拔地区地面面积较平原地区小,所以即使太阳辐射强,可地面小,使地面吸收热量,发出的长波辐射有限。因此也就导致山地大气得到的来自山地的地面辐射较少,使得气温不高。此外,山地的地形复杂,植被较多,并且云雾较多也削弱了一定高度下的太阳辐射。另外,山地海拔较高,也使山地的湍流交换作用较强,风力较大,使气温不会太高。因而“高处不胜寒”。

(3)高原地区的“高处不胜寒”

高原地区同样有着高海拔,空气稀薄的特点,因此太阳辐射很强。然而高原地区与山地不同,大气与陆面接触面积比山地大,地面辐射较多。在强烈的太阳辐射下,广阔的地面增温并产生了比山地多的地面辐射。可地面辐射的增多并没形成平原地区那样的较高气温,原因仍然在于其稀薄的大气,由于大气稀薄,水汽、二氧化碳较少,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弱,即大气的保温作用弱,使整个地气系统的热量流失很快。这样,大气的气温也就不会很高了,同样导致了“高处不胜寒”。比较起来,同纬度平原地区近地面空气密度大等因素,使其对大气的保温作用强,地气系统的热量流失慢,故气温较高。

由此可见,同样是“高处不胜寒”,不同地形下,原因不同。简单总结,平原高空大气是离地面这热源太远而“供热不足”;高山地区的大气是地面小而“供热不足”和高空风力的影响;而高原上的大气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强而大气保温作用弱使气温不高。青藏高原的气温低的根本原因应该是空气稀薄,且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含量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

1、青藏地区:地势高,气温低,气温日较差大,但年较差小,因此常用“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形容高原气候特色。

2、西北地区:地处中纬,深居内陆,气温较同纬地区偏高(光照长,云量稀少,地面干燥,太阳能消耗的很少.)气温日、年较差均大.形成广阔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3、海洋性与大陆性气候:同一纬度带由于海陆分布的差异而形成了海洋性和大陆性两种气候(海洋上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大陆夏热冬寒,年较差大,海洋上云量一般比陆地大,且风速大于陆地上,这也能减小海上气温日、年较差

1、最困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20.7.237.23.202020:1120:11:46Jul-2020:11

2、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二〇二〇年七月二十三日2020年7月23日星期四

3、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20:117.23.202020:117.23.202020:1120:11:467.23.202020:117.23.2020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7.23.20207.23.202020:1120:1120:11:4620:11:46

5、三军可夺帅也。Thursday, July 23, 2020July 20Thursday, July 23, 20207/23/2020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8时11分8时11分23-Jul-207.23.2020

7、人生就是学校。20.7.2320.7.2320.7.23。2020年7月23日星期四二〇二〇年七月二十三日

8、你让爱生命吗,那么不要浪费时间。20:1120:11:467.23.2020Thursday, July 23, 2020 亲爱的用户: 烟雨江南,画屏如展。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

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的影响因素

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的影响因素 一、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连续变化,称气温的日变化。在一天中空气温度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气温日较差。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由于日出时间随季节、纬度和天气的影响,出现时间可能提前也可能落后。比如,夏季最高温度大多出现在14~15时;冬季则在13~14时。由于纬度不同日出时间也不同,最低温度出现时间随纬度的不同也会产生差异。气温日较差小于地表面土温日较差,并且气温日较差离地面越高则越小,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也越滞后。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需要较大的气温日较差,这样有利于作物获得高产。因为,日较差大就意味着,白天温度较高,而夜间温度较低,这样白天叶片光合作用强,制造碳水化合物较多,而夜间呼吸消耗少,积累较多,作物产量高,品质好。 二、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有: (1)纬度 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2)季节 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3)地形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热量不易散失,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沿山坡下沉汇合之处,加上辐射冷却,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上部由于海拔高和方圆面积小的关系,气温受地表影响小而主要受周围空气的调节,白天不易升高,夜晚也不容易降低.气温日较差通常比同纬度的平地小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山谷大于山峰;高原大于平原:如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大;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大,大气质量、水汽、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小。 (4)下垫面性质 由于下垫面的比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

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影响因素

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影响因素 2009-12-17 14:00:36| 分类:地理专题复习|举报|字号订阅 气温日较差是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程度。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由于日出时间受季节、纬度和天气的影响,出现时间可能提前也可能拖后。 气温年较差是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就北半球来说,中高纬度内陆地区月平均最高温度在7月份出现,月平均最低温度在1月份出现。海洋上的气温以8月为最高,2月为最低。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一、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 (1)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编者:无论冬夏昼夜长度之差也是低纬大于高纬]。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2)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3)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热量不易散失,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沿山坡下沉汇合之处,加上辐射冷却,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上部由于海拔高和方圆面积小的关系,气温受地表影响小(注意:地面长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而主要受周围自由空气的调节,白天不易升高,夜晚也不容易降低[编者:山顶由于与地面接触面积小,不易与地面形成频繁的热交换;风速较大,湍流交换较强,再加上夜间地面附近的冷空气可以沿坡下沉,而换来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皆较小] ,故其气温日较差通常比同纬度的平地小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山谷大于山峰;高原大于平原:如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大;长江中下游平原,

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规律总结

气温日较差是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程度。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由于日出时间受季节、纬度和天气的影响,出现时间可能提前也可能拖后。 气温年较差是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就北半球来说,中高纬度内陆地区月平均最高温度在7月份出现,月平均最低温度在1月份出现。海洋上的气温以8月为最高,2月为最低。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一、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 (1)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编者:无论冬夏昼夜长度之差也是低纬大于高纬]。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2)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3)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热量不易散失,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沿山坡下沉汇合之处,加上辐射冷却,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上部由于海拔高和方圆面积小的关系,气温受地表影响小(注意:地面长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而主要受周围自由空气的调节,白天不易升高,夜晚也不容易降低[编者:山顶由于与地面接触面积小,不易与地面形成频繁的热交换;风速较大,湍流交换较强,再加上夜间地面附近的冷空气可以沿坡下沉,而换来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皆较小] ,故其气温日较差通常比同纬度的平地小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山谷大于山峰;高原大于平原:如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大;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大,大气质量、水汽、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小。(4)下垫面性质由于下垫面的比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旱地比水田大。 (5)天气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6)地势不论什么地方,都是离地面越近,日较差越大,因为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 二、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1)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年内变化幅度大)。例如我国的西沙群岛(16°50′N)气温年较差只有6℃,上海(31°N)为25℃,海拉尔(49°13′N)达到46℃。低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很小,高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可达40~50℃。 (2)海陆由于海陆热力特性不同,对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大陆地区冬夏两季热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越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大。一般情况下,温带海洋上年较差为11℃,大陆上年较差可达20~60℃。 此外,地形、天气及植被等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与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相同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有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有: (1)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2)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3)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热量不易散失,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沿山坡下沉汇合之处,加上辐射冷却,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上部由于海拔高和方圆面积小的关系,气温受地表影响小而主要受周围空气的调节,白天不易升高,夜晚也不容易降低.气温日较差通常比同纬度的平地小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山谷大于山峰;高原大于平原:如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大;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大,大气质量、水汽、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小。 (4)下垫面性质由于下垫面的比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旱地比水田大。 (5)天气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6)地势不论什么地方,都是离地面越近,日较差越大,因为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 在大气环境的学习中,重难点较多,较为抽象,也是学生对大气环境感觉较难掌握的原因。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发现因为学生对概念,知识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对解题的时候似是而非,出现不该有的错误,甚至有的参考资料也有一定的误导,反而使学生在不求甚解的情况下,简单死记,忽略了事物的产生原因。本文就只针对气温来分析学生的学习中遇到的两个疑难。 一、“高处不胜寒”的三种原因 经常在教学中遇到学生对青藏高原等山地气温低的原因就简单回答:地势高。甚至有的参考书也如此讲解,其实这很易对学生产生误导。同样是海拔较高,而产生的“高处不胜寒”却应该分为三种情况来分析: 1.平原高空的“高处不胜寒” 这应该是较简单,学生易解释清楚的一种情况。由于地面是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热源,在平原的上空,由于离地较远,所以,高空气温较低。另外,高空湍流也使其气温不高。 2.山地的“高处不胜寒” 在高山上,海拔增加,山地近地面大气比同纬度平原近地面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太阳辐射因此很强。可是因为山地在同海拔地区地面面积较平原地

影响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影响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一、影响气温日较差的要素 (1)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由于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普通热带地域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域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2)时节普通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域,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呈现在春季。由于固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昼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域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3)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空中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热量不易流失,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合之处,加上辐射冷却,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上部由于海拔高和方圆面积小的关系,气温受地表影响小而主要受四周空气的调理,白昼不易升高,夜晚也不容易降低.气温日较差通常比同纬度的平地小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山谷大于山峰;高原大于平原:如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昼,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抵达空中的太阳辐射量大,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大;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大,大气质量、水汽、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昼,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小。

(4)下垫面性质由于下垫面的比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才能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淡色土和湿润严密土壤大,旱地比水田大。 (5)天气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由于晴天时,白昼太阳辐射激烈,空中增温激烈,夜晚空中有效辐射强降温激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6)地势不管什么中央,都是离空中越近,日较差越大,由于大气的直接热源是空中长波辐射。 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一样,在一年中月均匀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就北半球来说,中、高纬度内陆地域月均匀最高温度在7月份呈现,月均匀最低温度在1月份呈现。海洋上的气温以8月为最高,2月为最低。一年中月均匀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二、影响气温年较差的要素 (1)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由于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例如我国的西沙群岛(16°50′N)气温年较差只要6℃,上海(31°N)为25℃,海拉尔(49°13′N)到达46℃。低纬度地域气温年较差很小,高纬度地域气温年较差可达40~50℃。 (2)海陆由于海陆热力特性不同,关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大陆地域冬夏两季热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越远离海

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规律总结(详细)

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规律总结 气温日较差亦称气温日振幅,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其大小与纬度、季节、天气情况及地表性质等有关。 1 .气温日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 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2 .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3 .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 4.气温日较差与海拔的关系: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大尺度的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或称气温年振幅。 其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 1 .气温年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原因: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2 .气温年较差与海陆的关系:离海越远,年较差越大。 原因: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与我国同纬度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这是因为:青藏高原属于中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气温不太高;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有: (1)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2)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3)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热量不易散失,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沿山坡下沉汇合之处,加上辐射冷却,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上部由于海拔高和方圆面积小的关系 ,气温受地表影响小而主要受周围空气的调节 , 白天不易升高 ,夜晚也不容易降低 .气温日较差通常比同纬度的平地小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山谷大于山峰;高原大于平原:如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大;长江中下游平原,

日较差的影响因素

日较差的影响因素 (1)纬度 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2)季节 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3)地形 ①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如盆地、谷地)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山顶)。 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接受地面长波辐射能量多;通风不良,热量不易散失。故(与同一地段平地相比)白天气温高;夜间常为冷空气沿山坡下沉汇合之处,加上辐射冷却,故夜间(与同一地段平地相比)气温低。 凸出地形:由于海拔高、与下垫面接触面积小,气温(与同一地段的平地近地面空气相比)受地表(长波辐射)影响小而主要受周围空气的调节,白天不易升高,夜晚也不容易降低。 ②高原大于平原:如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大;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大,大气质量、水汽、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小。(4)下垫面性质:由于下垫面的比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

高考地理考点: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影响因素

高考地理考点: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影响因素高考地理考点: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影响因素 气温日较差是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程度。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由于日出时间受季节、纬度和天气的影响,出现时间可能提前也可能拖后。 气温年较差是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就北半球来说,中高纬度内陆地区月平均最高温度在7月份出现,月平均最低温度在1月份出现。海洋上的气温以8月为最高,2月为最低。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一、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 (1)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编者:无论冬夏昼夜长度之差也是低纬大于高纬]。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2)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

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3)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热量不易散失,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沿山坡下沉汇合之处,加上辐射冷却,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上部由于海拔高和方圆面积小的关系,气温受地表影响小(注意:地面长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 热源)而主要受周围自由空气的调节,白天不易升高,夜晚也不容易降低[编者:山顶由于与地面接触面积小,不易与地面形成频繁的热交换;风速较大,湍流交换较强,再加上夜间地面附近的冷空气可以沿坡下沉,而换来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皆较小],故其气温日较差通常比同纬度的平地小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山谷大于山峰;高原大于平原:如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大;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大,大气质量、水汽、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小。 (4)下垫面性质由于下垫面的比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

气温日较差

气温日较差:亦称气温日振幅,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其大小与纬度、季节、天气情况及地表性质等有关。 1.气温日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 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2.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3.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 4.气温日较差与海拔的关系: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大尺度的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或称气温年振幅。其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 1.气温年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原因: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2.气温年较差与海陆的关系:离海越远,年较差越大。 原因: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与我国同纬度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这是因为:青藏高原属于中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气温不太高;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地理纵横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有: (1)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 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2)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 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3)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 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热量不易散失,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沿山坡下沉汇合之处,加上辐射冷却,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上部由于海拔高和方圆面积小的关系,气温受地表影响小而主要受周围空气的调节,白天不易升高,夜晚也不容易降低.气温日较差通常比同纬度的平地小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山谷大于山峰;高原大于平原:如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大;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大,大气质量、水

气温日较差

气温日较差的一般规律: 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平原>山地,山谷>山峰,晴天>阴天;低纬地区>中纬地区>高纬地区。气温日较差的影响因素 (1)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编者:无论冬夏昼夜长度之差也是低纬大于高纬]。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2)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3)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热量不易散失,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沿山坡下沉汇合之处,加上辐射冷却,故气温日较差大。 而凸出地形上部由于海拔高和方圆面积小的关系,气温受地表影响小而主要受周围空气的调节,白天不易升高,夜晚也不容易降低。[编者:山顶由于与地面接触面积小,不易与地面形成频繁的热交换;空气流动性强等原因而日较差较小],山谷大于山峰,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高原大于平原:如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大;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大,大气质量、水汽、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小。 (4)下垫面性质由于下垫面的比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旱地比水田大。 (5)天气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6)地势不论什么地方,都是离地面越近,日较差越大,因为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其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气温年较差的影响因素: (1)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年内变化幅度大)。 (2)海陆由于海陆热力特性不同,对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大陆地区冬夏两季热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越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大。一般情况下,温带海洋上年较差为11℃,大陆上年较差可达20~60℃。地形、天气及植被等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与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相同(3)地形一般情况下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较差越小。 (4)天气云雨多的地区小于云雨少的地区。(5)植被有植被的地区小于裸地。 实例:1青藏地区:地势高,气温低,气温日较差大,但年较差小,因此常用“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形容高原气候特色. 2 西北地区:地处中纬,深居内陆,气温较同纬地区偏高(光照长,云量稀少,地面干燥,太阳能消耗的很少.)气温日、年较差均大.形成广阔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3海洋性与大陆性气候:同一纬度带由于海陆分布的差 异而形成了海洋性和大陆性两种气候(海洋上冬暖夏 凉,气温年较差小,大陆夏热冬寒,年较差大,海洋上云

影响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其规律

气温日较差规律: 1.气温日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 (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2.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阴天<晴天。 3.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沿海<内陆。 4.气温日较差与海拔的关系:山顶<山下平原;(小尺度地形) 大尺度的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 气温年较差规律: 1.气温年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原因: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2.气温年较差与海陆的关系:离海越远,年较差越大。 (原因: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与我国同纬度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原因:青藏高原属于中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气温不太高;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x6) (1)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 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 (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 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2) 季节一般夏季>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 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 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3) 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平地>凸地(如小山丘)。 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热量不易散失,并且在夜间常为 冷空气沿山坡下沉汇合之处,加上辐射冷却,故气温日较差大。 凸出地形上部由于海拔高和方圆面积小的关系,气温受地表影响小而主要受周围 空气的调节,白天不易升高,夜晚也不容易降低,气温日较差通常比同纬度的平 地小; 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山谷大于山峰;高原大于平原, e.g.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晚上大气逆辐射弱, 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大; e.g.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大,大气质量、水汽、杂质集中 在对流层底部。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所以 气温日较差较小。 (4) 下垫面性质由于下垫面的比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 陆地>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 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旱地>水田。 (5) 天气晴天>阴(雨)天, 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

影响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影响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气温日较差是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程度。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由于日出时间受季节、纬度和天气的影响,出现时间可能提前也可能拖后。 气温年较差是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就北半球来说,中高纬度内陆地区月平均最高温度在7月份出现,月平均最低温度在1月份出现。海洋上的气温以8月为最高,2月为最低。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一、影响气温日较差的要素 (1)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由于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普通热带地域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域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2)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域,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呈现在春季。 原因: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昼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域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3)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空中接触面积小,通风不良,热量不易流失,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合之处,加上辐射冷却,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上部由于海拔高和方圆面积小的关系,气温受地表影响小而主要受四周空气的调节,白昼不易升高,夜晚也不容易降低.气温日较差通常比同纬度的平地小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山谷大于山峰;高原大于平原: 如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昼,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抵达空中的太阳辐射量大,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大;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大,大气质量、水汽、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昼,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小。 (4)下垫面性质由于下垫面的比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淡色土和湿润严密土壤大,旱地比水田大。 (5)天气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由于晴天时,白昼太阳辐射激烈,空中增温激烈,夜晚空中有效辐射强降温激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6)地势不论什么地方,都是离地面越近,日较差越大,因为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

高考地理考点: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影响因素

高考地理考点: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影响因素 高考地理考点: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影响因素 气温日较差是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程度。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时 ,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由于日出时间受季节、纬度和天气的影响 ,出现时间可能提前也可能拖后。 气温年较差是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就北半球来说 ,中高纬度内陆地区月平均最高温度在7月份出现 ,月平均最低温度在1月份出现。海洋上的气温以8月为最高 ,2月为最低。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称为气温年较差。 一、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 (1)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编者:无论冬夏昼夜长度之差也是低纬大于高纬]。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2)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 ,但在中高纬度地区 ,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 ,日照时间长 ,白天温度高 ,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 ,冷却时间不长 ,使夜间温 度也较高 ,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3)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地 ,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 ,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 ,通风不良 ,热量不易散失 ,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合之处 ,加上 辐射冷却 ,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上部由于海拔高和方圆面积小的

关系,气温受地表影响小(注意:地面长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而 主要受周围自由空气的调节,白天不易升高,夜晚也不容易降低[编者:山顶由于与地面接触面积小 ,不易与地面形成频繁的热交换;风速较大 ,湍流交换较强 ,再加上夜间地面附近的冷空气可以沿坡下沉 ,而换来自由 大气中较暖的空气 ,气温的年较差 ,日较差皆较小] ,故其气温日较差通常比同纬度的平地小气温日较差小 ,平地那么介于两者之间 ,山谷大于 山峰;高原大于平原:如青藏高原 ,海拔高 ,空气稀薄 ,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 ,晚上大气逆辐射弱 ,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大;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势低平 ,水域面积大 ,大气质量、水汽、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天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晚上大气逆辐射强 ,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小。 (4)下垫面性质由于下垫面的比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 ,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 ,且距海越远 ,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 ,旱地比水田大。 (5)天气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 ,因为晴天时 ,白天太阳辐射强烈 ,地面增温强烈 ,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6〕地势不管什么地方 ,都是离地面越近 ,日较差越大 ,因为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 二、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1〕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随纬度的增高 ,太

影响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其规律

气温日较差规律: 1.气温日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 (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2.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阴天<晴天。 3.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沿海<内陆。 4.气温日较差与海拔的关系:山顶<山下平原;(小尺度地形) 大尺度的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 气温年较差规律: 1.气温年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原因: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2.气温年较差与海陆的关系:离海越远,年较差越大。 (原因: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与我国同纬度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原因:青藏高原属于中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气温不太高;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x6) (1)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 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 (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 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2)季节一般夏季>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 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 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3)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平地>凸地(如小山丘)。 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热量不易散失,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沿山坡下 沉汇合之处,加上辐射冷却,故气温日较差大. 凸出地形上部由于海拔高和方圆面积小的关系,气温受地表影响小而主要受周围空气的调节,白天 不易升高,夜晚也不容易降低,气温日较差通常比同纬度的平地小; 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山谷大于山峰;高原大于平原, e。g.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大; e.g。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大,大气质量、水汽、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 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小。 (4)下垫面性质由于下垫面的比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 紧密土壤大,旱地>水田. (5)天气晴天>阴(雨)天, 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大风天的气温 日较差较小. (6)地势不论何地,都是离地面越近,日较差越大,因为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 如何解释“气温日较差低纬大于高纬,” 因为低纬地区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大于高纬地区 *如何解释“气温日较差凹地大于高地”(小尺度) 因为 1、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局地大气受下垫面影响更大。

【高中地理】影响气温日较差与气温年较差的因素有何不同

【高中地理】影响气温日较差与气温年较差的因素有何不同 【高中地理】影响气温日较差与气温年较差的因素有何不同? 一天中温度随时间的连续变化称为温度的日变化。在一天中,气温有一个最大值和一 个最小值,两者之间的差值就是气温的日变化范围。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点钟, 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由于季节、纬度和天气的影响,日出时间可能提前或推迟。例如,夏季最高气温大多出现在14~15点钟;冬天从13:00到14:00。由于纬度和日出时间 的不同,最低气温的出现时间也会因纬度的不同而不同。日温度范围小于地表土壤的日温 度范围,且日温度范围离地面越高,日温度范围越小,最高和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越长。 一、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 (1)纬度温度的日变化幅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 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小。一般来说,热带地区的日温度范围约为12℃;温带地区的日温度范围为8.0~9.0℃;极地圈的日温度范围为3.0~4.0℃。 (2)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 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 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3)低洼洼地(如盆地和山谷)的日温度范围大于平地,平地的日温度范围大于凸 地(如小山)。在低洼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热量不易散失。此外, 它通常是冷空气在夜间沿着山坡下沉和聚集的地方,再加上辐射冷却,因此每天的温度范 围很大。在突出地形的上部,由于高海拔和小面积的关系,温度受地表影响较小,主要受 周围空气调节。白天不易上升,夜间不易下降,昼夜温差一般小于同纬度平地,平地介于 两者之间,谷大于峰;高原比平原大:例如,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质量、水 汽和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较大,夜间大气逆辐射较弱,日温差较大;扬子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水域面积大。空气质量、水蒸气和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较强,夜间大气逆辐射 较强,因此日温度范围较小。 (4)下垫面性质由于下垫面的比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 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 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旱地比水田大。 (5)晴天的日温差比阴天(雨天)大,因为晴天白天太阳辐射强,地温升高强,夜 间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大风天的日温度范围很小。 (6)地势不论什么地方,都是离地面越近,日较差越大,因为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 面长波辐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