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富伴我成长

财富伴我成长

财富伴我成长
财富伴我成长

财富伴我成长

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人一生的财富取决于二个因素,一是他是否有幸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二是他是否有幸悟出了打开财富之门的密码。然而,世上只有少数人能享受到“前人栽树”的幸运,同样,也只有少数人能领悟到创造财富的真理。大多数人的成长过程是绕着“财富”兜了一个大圈子,却很难真正的拥有和运用财富。

小主人公皮逗逗自出生以来就与理财有了不解之缘,在皮逗逗出生八个月的时候,逗妈就获得了金融理财师证书。逗妈也立志要将财富“自由、自在、自主”的理念通过言传身教从小培养皮逗逗的人生观、财富观,希望宝宝能通过不断的学习,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财富,如何创造并运用财富。皮逗逗是一个算得上幸运的孩子,虽然他未能出生富门,却在不经意中拾获了一颗财富的种子,它不仅仅是物质的财富,更是精神的财富之源,必将受益终生。

一、背景简介

皮逗逗,2岁半,幼儿园小班,已有压岁钱8060元。逗爸,38岁,国企职员,税后月薪1万元,年收入14万元,有三险一金。逗妈,34岁,银行职员,税后月薪6500元,年收入8万元,有三险一金。双方父母均已退休,双方老人每月各有退休金5000元,均享受医疗保险,目前无需赡养

费。

皮逗逗一家住在市中心,房产价值200万元,按揭贷款余额10万元。另有一套商住公寓现值50万元,无按揭,年租金收入1万元。家庭现有存款20万元,股票及股市流动资金5万元。家庭开支每月生活费3000元,按揭月供1500元,皮逗每月教育及其他费用1500元,私家车费用1000元。

二、理财目标

由于逗妈认为以现有的家境和要实现换房、换车、年度旅行,并保证退休后的生活品质等人生目标并非难事,于是将皮逗逗的人生规划作为重中之重进行安排和打理。逗妈凭借专业的理财知识以及丰富的理财经验,将宝宝的保险和教育金筹备作为当前的理财目标。

三、理财方案

对于一个孩子的理财规划应包括:保险规划、教育规划、创业规划、置房规划、婚嫁规划,父母对于孩子的抚养到了成家立业应该已经尽完了义务。而逗妈认为除了保险规划和教育规划是必需帮助孩子准备的,其他规划则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了解创造财富的真谛。

幸福的皮逗逗自一周岁起就有了压岁钱,2008年他的压岁钱2700元,由于金额不大,就按2.25%年利率在银行里躺了一年,本息合计2760元。2009年春节,皮逗逗的压

岁钱本金增加到8060元,逗妈就此开始了皮逗逗的财富规划。

(一)人生保险规划

首先, 安全感作为人生的第一需要,需要重点规划,将全家人的保险保障安排好,是逗妈考虑的首要问题。尽量选择在保险公司工作时间较长的保险公司客户经理,如果能在一家保险公司呆上8年,该客户经理流动离职的可能性就越小,签下的保单成为“流浪保单”的可能性就越低,这对于保单的售后服务至关重要。从意外、养老等多方面考虑,逗爸投保了38万元保额的意外保险,逗妈投保了60万元的“终身+定期+意外”的组合保险。逗妈考虑到为人父母要对孩子尽到应有的责任,假设意外不幸发生,身故保险金至少能供皮逗逗完成本科学业,而皮逗逗自己的保单同时也能获得豁免后续保费的权利。鉴于皮逗逗年龄还小,父母只为其投保了意外险和教育险,随着皮逗逗年龄增长,保险种类和保额也要随之调整。

(二)教育费用筹划

按每年5%的通涨比例测算,皮逗逗的教育费用从幼儿园到读完国内的本科,再到英国读研究生大约需要128万元。其中,高中之前的教育费用仅占11%,在选择投资工具时需要综合考虑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时间长短的影响。一般来说,距离子女的教育目标实现时间越远,则可以选择风险

越高的投资工具;反之,应该更多选择风险越低的投资工具或者考虑使用贷款的方式。皮逗逗目前只有2岁半,有充分的投资时间,逗妈决定选择基金、股票等风险相对较高的资产组合作为积累教育金的投资工具。在期初投入15万元本金的基础上,后续16年要以每年25300元持续投入,保持组合年化收益率达到8%以上,才能实现128万元的教育费用筹备。持续投入教育金可以通过稳健的定投方式实现,我们所熟悉的定投是指开放式基金的定期投资,事实上,“定投”这个投资理念还可以用于二级市场上的股票投资。股票定投需要对某只个股有长期的、动态的研究,才能做到静下心来长期投资,所以相比之下,基金定投就显得更省心,通过专业的基金公司进行管理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工商银行推出的“基智定投”产品会自动根据大盘指数与180天均线偏离度以及既定投资比例增减定投成本,为投资者提供更大收益空间。规划基本明确,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坚持执行和管理,每半年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对规划进行一些微调,这也是顺势而为的一种选择。

(三)培养孩子理财观念

在2010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工商银行专为儿童设计的银行卡——“宝贝成长卡”正式与公众见面。该卡定位于累积孩子的成长基金,它的推出为皮逗逗的理财规划提供了专属的实名账户。宝贝卡不仅外型美观,而且在

功能上也有诸多创新。皮逗逗可以把它作为自己的“存钱罐”,将零花钱、压岁钱等积攒起来存入卡里,家长可通过宝贝成长卡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工商银行为“宝贝成长卡”定制了特别的费用优惠:在提供成长基金积累、感恩回报等服务时,免收宝贝卡与父爱卡、母爱卡之间的异地结算手续费。此外,该卡还可以享受专属少儿教育保险产品——“太平快乐宝宝综合理财计划”,享受儿科专家预约、健康短信及国内外急难救助服务,以及向持宝贝卡的孩子赠送人身意外险等。有了这张卡,既有利于宝宝成长基金的积累,又有助于培育宝宝的财商、情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逗妈的精心规划,把宝宝的成长规划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逗妈还有一个打算:等宝宝懂事后,赠送两件宝贵的礼物,一个是一笔小小的资产,另一个是财富理念,希望宝宝能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做财富的主人。

作者简历:吴洁,中国工商银行宁波市分行,金融理财师(AFP),工商管理学硕士,十三年银行工作经验,熟悉证券、期货、黄金、另类投资等领域,善于结合市场定制个性化理财方案。

房地产财富效应的行为金融学分析

房地产财富效应的行为金融学分析 [摘要]本文试图从行为金融学的预期理论、财富幻觉、过度反应 和从众心理角度,对我国房地产财富效应进行解释,希望能给理论研究者、投资者带来新的启发。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行为金融学 消费函数理论从角度解释了房地产、股票等财富与消费的关系。 然而,很多经济现象无法仅仅从经济学自身角度得到解释,比如房价上涨往往得不到基本经济面的支持,股价上涨严重脱离公司价值。行为金融学将、决策科学与金融学、古典经济学结合起来分析金融市场,克服了传统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些弊端。行为金融学能够很好的从消费者主观因素和心理因素,对房价变动影响消费的财富效应进行解释。 一、预期理论 与理性人假说不同,西蒙(Simon,1955)认识到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和判断决策的主观偏差。基于此,特沃斯基(Tversky)和卡尼曼(Kahneman,1979)对冯.诺依曼(VonNeuman)和摩根斯特恩(Morgenstern,1944)年提出的期望效用理论进行了修改,提出新的 决策理论——预期理论。预期理论用值函数v(x)和决策权重函数π(p)代替了期望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u(x)和概率P。

期望效用理论的最优决策函数为: maxE(A) S.T.E(A)=ΣPiU(xi)(1) 预期理论的最优决策函数为: maxE(A) S.TE(A)=Σπ(Pi)v(xi)(2) 式(1),(2)中,E(A)为效用值; u(x)为效用函数,P为概率; v(x)是决策者对x的心理效用函数; π(p)是决策者对客观概率的权重函数;

值函数v(x)的特征在于,在获利区值函数为凹函数,即当x>0,v″(x)≤0;在损失区值函数为凸函数,即x<0,v″(x)≥0。值函数如图1。 值函数的特征解释了房地产价格变动正负效应对消费、国民经济的影响。消费的增加或减少不完全取决于当期财 富价值,还取决于对未来财富增加的预期。当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时,人们基于过去价格的上涨产生房价进一步上涨的预期,未来收益的增加将刺激现期消费支出的增加。而房价下跌会加重他们的悲观情绪,从而减少当期消费。预期理论的值函数特征更能解释房地产价格上涨和下跌对消费的不同影响,即房价上涨的正财富效应小于房价下跌的负财富效应。特沃斯基(Tversky)和卡尼曼(Kahneman)把房价正负财富效应的非对称性归因于,人们对于亏损的沮丧程度往往超过同等盈利带来的快乐。 二、财富幻觉和影子财富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Fisher,1928)提出货币幻觉,指出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作出反映,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人们往往根据名义货币额的增加而增加消费支出,从而产生财富效应。房地产具有居住和投资的双重属性,当房屋被用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论财富与风险意识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论财富与风险意识 近日北京多雨,晚间有时间尽量去跑几步。 昨晚于公园门口遇一熟悉的水暖工(此人做地暖水平很高)在公园门口摆摊。好奇,故寒暄几句。得知他准备为儿子在燕郊买个婚房,所以两口子没事会轮流来摆摊。预计两年内要买,总价得80+,首付加装修至少要30。现在手头只有8万元,工资性节约每年在6-7万(头几年在供儿子读书,没结余)。他说摆摊不赚钱,问我能不能买股票。我拿计算器算了一下。得有35%以上的年收益才能保证两年内买上房,所以劝他不要冒这个险,让孩子也努努力,多用一年就买上了。 之后和几个跑友也讨论了这事,大家得出的意见是:资金量越小的、入市越急迫的,往往对预期盈利要求越高,亏损比例也越大。 回来之后也向朋友们发了问卷短信,问他们的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加上几个做券商的朋友帮组,大体搞出来点数据。(这点数据肯定不足以准确描述,希望有渠道的朋友能提供更丰富的数据)。 统计后得出大致数据: 查看原图 这是一个很泛的数据,如果朋友们愿意提供自己的本金数与预期盈利、实际盈利,那么不胜感激(谢绝吹水数据,会导致分析失败)第十档参照中不溜的基金。 制图如下:

查看原图 在第一档和第二档、0-5万、5-10万是地道的散户,多数是冲着赚钱来的,没有太强的理财观念和风险意识。能看线看看和讯,上上东财就已经不错了。交易频率很高。 第三档20-50万,正好在两融门槛上,这部分股民相对会有多一些的时间投入,但风险意识还不到位,仓位管理是致命伤。在我交流的球友中,就有很多个融资全仓然后下跌惴惴不安的。 第四档50-100万,这部分股民成熟度会有所提高,看盘时间足。也会进行一些专业性的学习,但要他空仓比要命都难。 第五档100-500万,是做职业股民还是不做职业股民?这种纠结会伴随账户金额的增长越发强烈。如何做到不亏钱已经成为重要命题,开始有边界,不迷信于炒作的各种消息。 第六档500-2000万,怎么组合是难题,全仓买一只票的胆量几乎没有了。会加入各种群体,这个会那个会,忙的不亦乐乎。会设定年目标,达成就空仓走人去旅行。 第七档2000万-1亿,是不是要搞个工作室,雇个人?玩债是舒服点,但没有炒股刺激。转行做外汇做期货又下不了这个狠心,怕这个风险。 第八档1亿-5亿,假如还在做股票,世界突然爆炸似的变大,资讯变多变快。资金量大已无法频繁追热点,只能用长期的眼光去看行业看企业。买完就去追着22度的晴天四处去打高尔夫。一年三次交易就算多了。 第九档5-20亿,策略是什么?策略是否安全?要是策略不靠谱,那还是去一级市场,好票禁三年都没事。盘可以看,但股东大会要参加。 第十档20亿以上,跟那谁谁谁一起做一票,这庄做完我就不干了。什么?还有个好局?那

人力资本在家庭财富增长中的运用_潘虎

2010年2月 学 术 交 流 Feb.,2010总第191期 第2期 Acade m ic Exchange SerialN o .191 No .2 [收稿日期]2009-12-02 [作者简介]潘虎(1973-),男,新疆叶城人,经济师,博士研究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人力资本在家庭财富增长中的运用 潘 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北京100070) [摘 要]人力资本的价值在市场环境下总是处于波动之中,从一个人一生财富增长的角度 看,其人力资本一般是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己所拥有的最大单项资产。随着劳动收入的获取,人力 资本价值渐次转化为物质资产,但是这一变现过程是分阶段的,而且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从人 力资本模型相关变量与总现值的关系来考察,人力资本的价值波动有规律可循,尤其和已存在的 各种物质资本之间具有高度风险相关性。因此,在制定家庭资产配置计划时,需要考虑不同物质 资本的战略比例,在一生劳动收入获取的不同阶段,选取较为合适的资产品种,确定股票型和债券 型资产的比重,对冲人力资本风险,从而较为稳定地实现财富持续增长。 [关键词]人力资本;资产配置;财富增长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0)02-0139-04 一、人力资本价值及其三个财富特性 (一)人力资本价值 亚当#斯密早在其5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源6的研究中就指出人具有的资本属性[1]。人力资本的含义一般是指人们通过学习和培训的投入(包括精神和物质的),在未来的一段时间能够给载体带来回报的知识(kno w ledge)、技能(skills)、健康(healt h)等综合的价值存量。由于其估值弹性较大,故多用一个人总的未来预期收入来推算它的价值,一般涉及到两个方面: 内生价值:即人天然具有的才能,它是人力资本所依靠的原始存在,根据每个生物个体的差异;自我教化,即人与人之间相互对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产生的价值。 外生价值:学校教育,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形成过程,对人力资本价值形成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医疗保健,保持身心健康方面的投入,形成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职业培训,是人力资本实现专业化的重要环节;迁徙,向高收入地区或满意的工作岗位流动,从而提升人力资本价值。舒尔茨也将人力资本形成归结为以上方面,并已经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所认同[2]。 (二)人力资本的三个财富特性 人力资本一般是劳动者走上工作岗位后所拥有的最大单项资产,人力资本价值在一生中的变现主要表现为劳动收入或薪酬的获取,进而引起财富的增加,但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因为这一价值既然由人来承载,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人为的影响。人一旦受到恰当的激励,可能爆发出价值极高的创造力,也可能受到抑制时不自觉地对自身的价值进行隐藏,这都取决于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人。而人的活动无可避免地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故人力资本的财富特性也更加复杂。 1.人力资本价值变现具有财富波动性 人力资本的价值变现忽高忽低,在社会不同的衡量标准中,具有一定的波动性,甚至是大幅波动。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人力资本变现表现为增值;当供给大于需求时,表现为价值折损,但这个过程不会停止。同时,人力资本价值的波动也是非线性的,如果人力资本载体在适应性的环境中发挥了创造性的价值,就表现为超乎寻常的增值,财富增长得快;有时由于各种原因,与所处环境不相容或不适应,人力资#139#

价值范畴综述教学文稿

价值范畴综述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以价值为主体,以劳动二重性原理为核心,包括对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本质、价值表现形式以及价值规律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所共同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劳动价值论以商品的二因素理论为前提。 1.商品 马克思认为,商品就是为获得利润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且具有满足人们需要的能力。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1对资产阶级社会来说,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2 2.使用价值与价值 1)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就是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了。3 使用价值的质:由商品体的自然属性决定。每种物品又因其本身具有的物质性能是多方面的,可以在多方面满足人的需要所以它对人们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4 使用价值的特点:作为使用价值的使用价值,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5 1资本论,第一卷,P47 2资本论,第一卷,P8 3资本论,第一卷,p48

2)价值: 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也就是商品价值。6“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知识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 3)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内在关联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是用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商品时通过相互交换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之间的交换,实际上时水平生产者之间互换劳动。商品生产者互换劳动,又是通过作为一般人类劳动凝结的价值互相比较来进行的。商品中凝结着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家孩子,它是使产品成为商品的决定性因素;使用价值是它的物质承担者。商品之间的价值关系,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3.价值实体和价值量 1)价值实体 即抽象的人类劳动。作为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就是价值。在这里,马克思分析了价值的一下特点:第一,“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7即本身是客观存在的;第二,“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即非个别私人劳动而是共同的社会劳动;第三,“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价值实体是生产商品的抽象的人类劳动,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东西。 2)价值量 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因此,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8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是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即由社会承认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在商品能够满足社会某种需要的前提下,不管每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是多少,社会只承认商品中所耗费的平均的必要劳动时间。所以,在商品生产中,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和商品中被社会承认的平均的劳动时间是不同的,后者才是决定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资本论,第一卷,P49 6资本论,第一卷,P51 7资本论,第一卷,P51

论财富 of riches译文 培根

培根<论财富> (2009-03-29 09:48:48) 转载 标 签: 文化 把财富叫做美德的负担或包袱——我看是再好不过的了。 古罗马用的“辎重”一词就更好,因为“辎重”对于军队,正如同财富对于美德。 它不能节省,也不能抛弃;但它防碍行军; 是的,为了照顾辎重,有时会失去或干扰胜利;至于巨大的财富,它并无真正的用途,除了可以施舍与继承,就只能供自我陶醉或自欺欺人了。 所以所罗门说:“财富多,消费它的人就多;对于拥有者来说,它只是过眼云烟。” 任何人的个人享受极其有限,感觉不出与巨额财富有直接关系;他感觉的只是对财富的保管,财富具有的施舍与捐赠能力,财富产生的声望;但对拥有者来说,这没有非常实在的用处(或译“真正的实用价值”)。 君不见:小的石头和稀罕物品竟被虚假地说成价值连城!财富据说有某种用途而因此被炫耀卖弄! 于是,你们会说:财富可以用来消灾解难。

正如所罗门所说:“在富人的想象里,财富是手里紧握不放的东西。” 这话说得太妙了:那是在富人的“想象里”,而不经常在事实上! 因为人们变卖巨额财富多于买进巨大财产。 不要追求骄傲自豪的巨额财富,财富要取之有道,用之正当,乐于施舍,离开它也感到满足,知足常乐,然而你们不要抽象地、像修道士那样藐视财富。 而是要区别对待,如西塞罗正确评价拉比立斯·波斯图穆斯那样:“他追求财富不是为了满足贪婪之心,而是为了获得行善的资本。”(拉丁文)(西塞罗是古罗马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与史学家,他这里为同时期的古罗马著名财政学家的一桩案情辩护。译者注)你再听听所罗门的忠告,千万不要急于积累财富:“妄想一夜暴富,难免不清不白”。 诗人们杜撰这样的寓言:当普鲁图斯(他就是财富)从爱神丘比特那里打发出来时,他一瘸一拐,走得很慢;但当他从死神普鲁托那里打发出来时,他跑起来,脚步如飞。 寓意是:财富靠正当手段与诚实的劳动取得,其过程是缓慢的;财富因别人的死亡而到来(如通过继承、遗嘱之类),一夜暴富,意外又突然。 但如果把死神当作魔鬼,也是可以适用的。 因为当财富来自魔鬼(如通过欺骗,压迫、不正当手段),来的速度就快。 吝啬是最好的一种,但也不是清白无罪。因为它束缚人们做慷慨施舍与慈善救人的工作。

财富效应消费函数与经济增长

财富效应、消费函数与经济增长 长期以来,股市作用于消费的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机制往往称之为财富效应。但股市是否存在财富效应,及财富效应的影响程度,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要定量分析财富效应的影响程度是不容易的,但在证券市场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财富效应对经济增长越来越重要,从消费函数视角分析,可以避开定量分析的不足,构建财富效应作用于经济增长的一般模型。 财富效应的消费函数视角 一、财富效应的内涵。哈伯勒(Haberler,1939)、庇古(Pigou,1943)等较早分析了财富效应(也称庇古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认为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公债等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而导致财富增加,人们更加富裕,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因而将进一步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和增加就业。根据他们的分析,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股票因股价上涨而导致财富增加,则将产生同样的效果。他们对财富效应的分析,为分析股市与消费的相关性奠定了理论起点。从消费视角分析,所谓股市的“财富效应”,是指由股价上涨(或下跌),导致股票持有人财富的增长(或减少),进而产生扩大(或减少)消费,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MPC),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 二、持久收入理论提供了财富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的转化渠道。由持久收入理论的分析思路出发,消费者得自于股市的收益本属于暂时性收入,与持久性消费之间没有固定的比率关系。如果股票市场有一段持续繁荣的时间,投资者股票财富持续增长,而且使投资者心理上产生一种将股票收入由暂时性收入转为“持久性收入”的预期,对未来整体收入预期亦向好,消费信心增强,经济持续景气。 三、生命周期理论阐述了消费与财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发挥财富效应的指导思路。其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是: C=aWR+cYL 0<a,c<1 其中WR为实际财富(或称非劳动收入,包括股票、债券及储蓄、遗产等),储蓄sR和股票SR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证券市场成熟的国家,从长期来看,SR的收益率一般远高于sR 与购买债券的收益。SR在家庭财富中所占比重不断扩大,持续繁荣的股市,通过推动SR增长,带动消费增长,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四、LC—PIH模型对发挥股市促进消费需求的功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合。R.霍尔和M.费莱文集中探讨了理性预期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持久收入理论的综合性内涵。他们的研究成果构成了LC—PIH模型,把持久收入理论对未来预期的强调和生命周期理论对财富和人口统计变量的强调结合起来,把财富当作总消费最重要的决定因素,阐述了股市的财富效应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原理。 制约财富效应的因素 从消费函数视角来看,虽然股市影响消费的程度与广度难以定量分析,但变量的变化显示了股市财富效应的存在。不过,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财富效应的大小受如下因素影响:1、股市规模制约了财富效应影响的广度。2、股市持续变动制约了财富效应的影响深度。3、股市的“挤占效应”削弱了财富效应的影响力。4、股市持续下跌乃至长期低迷,形成负财富效应,制约经济增长。

论财富

论财富 具有价值的东西就称之为财富,包括自然财富、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等等。同时也指由美国人亨利?鲁斯创办于1930年,主要刊登经济问题研究文章的杂志《财富》。 经济学是研究关于财富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科学。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亚当·斯密就把他的代表作取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无数经济学名著也在其书名中涉及到财富这个范畴。 在政治经济学的形成时期,经济学家对财富这个经济学基本范畴的认识,是从产品的价值形式转向产品自身,并从某种特殊的物质产品转向产品一般;从而对创造财富的劳动的认识,也从某种特殊的劳动形式,转向一般的具体劳动。马克思把这种理论认识的演变看作是巨大的进步。他总结道:“货币主义把财富看成还是完全客观的东西,看成外在于自身、存在于货币中的物。同这个观点相比,重工主义或重商主义把财富的源泉从对象转到主体的活动——商业劳动和工业劳动,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但是,他们仍然只是把这种活动本身理解为限于取得货币的活动。同这个主义相对立的重农主义把劳动的一定形式——农业——看作创造财富的劳动”,“亚当·斯密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他抛开了创造财富的活动的一切规定性,——干脆就是劳动,既不是工业劳动、又不是商业劳动、也不是农业劳动,而既是这种劳动,又是那种劳动。有了创造财富的活动的抽象一般性,也就有了被规定为财富的对象的一般性,这就是产品一般,或者说又是劳动一般,然而是作为过去的、物化的劳动。这一步跨得多么艰难,多么巨大,只要看看连亚当·斯密本人还时时要回到重农主义,就可想见了。” 把财富看作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物质财富概念,在政治经济学形成过程中体现了一种经济思想的进步,也并非为西方主流经济学所特有。马克思的财富观并不只是社会的,他首先肯定了财富的物质性质,同时也指出了财富必然有其特定的社会形式。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生活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所进行的社会生产活动,因而作为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财富也必然具有物质的和社会的二重属性。一方面,马克思认为财富由物质产品构成,多次提到“物质财富”、“实际财富”和“财

轻人需要注意的7个财富增长策略

年轻人需要注意的7个财富增长策略 现在人们常说不能光靠打工、靠工资来实现自己的财务自由。一个人要想实现财务自由,起码需要多一点理财的智慧。对此,理财师总结了6个有关如何增长财富的智慧策略,以供参考: 1、注意量入为出 根据你的实际收入来制定你的消费计划,不要超得太多。比如信用卡刷得过频,以至于每个月都得用所有工资去偿还信用卡债,沦为月光一族。如此对你未来的财富的增长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没有积蓄便无法投资生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 2、适当的调整心态 如果你的收入不是特别的多,那适当的调整你的心态,过一些简单的生活也可以。不必什么都要去攀比花钱。当然也必须反对苦行僧似的生活,因为我们积累财富就是为了享乐,过苦行僧生活岂不是跟初衷

有悖了。理财师认为,理财,最重要是强调有规划的赚钱,并懂得心态调整,通过此就能让你现在和未来都可以过得比较的舒适。

3、投资你的大脑 有数据显示,现代社会教育程度越高,收入一般也越高。而教育通常被认为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形式。比如给自己投入教育,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增长自己的能力,就很容易获得更多的薪水和回报,并且终身受益。 4、投资你的身体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做事情会没精力,通常也做不好。因此,投资好你的身体也是很有必要的。拿出你工资的一部分,办个运动卡、健身卡等等,好好锻炼好你的身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高效工作30年,想必这赚到的东西比只能工作20年,甚至10年的要多得多。因此,投资你的身体也是一种理财。

5、埋头苦干不理财 也许你的事业很出色,刚开始就能赚到了一笔钱。倘若这笔钱只知道存银行,然后继续埋头苦干的话,那就亏大了。理财师提醒,目前的银行利率已经是一个相当低的水平,比如活期仅有0.35%的利息,而一年期的定期存款,也才2.25%,因此一年下来存银行的话,你的账户几乎不会有什么像样的财富增长,反而容易被通货膨胀吞噬。这些钱其实应该及时拿去做投资,无论是去配置银行理财还是做其他的投资,都比单纯的储蓄要好。 比如现在工农中建等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也有4.5%-5.5%左右,投资5万起,收益都比储蓄要高。当然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做一些证券投资计划,收益更高,如众星拱月MOM证券投资计划,收益8%起加浮动收益;另外还有信托计划,收益也在8%到12%左右。比起银行的储蓄,显然以投资的方式来增值财富,速度会要快。 6、有度的参与高风险的投资

券商借壳上市中的财富效应分析——以国金证券借壳上市为例

券商借壳上市中的财富效应分析 券商借壳上市中的财富效应分析 ————以国金证券借壳上市为例以国金证券借壳上市为例 以国金证券借壳上市为例 2014年04月28日 近年来,由于政府部门对上市资格的审批管理程序复杂、条件苛刻,不少因无法达到连续盈利、稳健财务比率等上市门槛要求的企业开始争相抢夺壳资源,进而导致股票市场上壳资源日益紧俏。然而,目前借壳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借壳上市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控股股东可以利用信息优势操纵置换资产价值、股权置换的比例等,通过隧道效应为自己带来额外的控制权收益,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本文拟以国金证券借壳上市为例,来分析借壳上市中的财富效应。 一、国金证券借壳上市 国金证券借壳上市 之所以选择券商借壳上市作为分析对象,是因为在2000~2011年间,券商借壳上市比较多,具有行业的典型性。另外,选择国金证券作为具体分析对象是因为其借壳过程复杂,操作较为成功。 壳公司成都建投为上市公司。2006年公司的主营业务规模急剧收缩,利润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这就使得其收购成本较低。同时,公司的股权分布特征明显,除大股东外其他非流通股东持股比例低且较分散和稳定。这些条件使得借壳方能够进行便利操作。 借壳方国金证券的业务模式高度依赖于经纪与自营业务,业务比较集中单一。从利润规模来看,2006年上半年利润规模在行业中排名较后;从公司质量来看,公司属于质量较好、盈利能力较强的小型券商。但要达到证监会IPO 的条件较困难,因此公司希望通过借壳上市。 国金证券由九芝堂集团、湖南涌金与舒卡股份共同持有51.76%的股权。成都建投由成都国资委控股47.17%,其他非流通股占14.1%,流通股占38.74%。此次借壳上市意在实现国金证券的整体上市,整个上市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成都建投用全部资产、负债与九芝堂集团、湖南涌金与舒卡股份持有的国金证券51.76%的股权进行置换。成都建投全部净资产评估作价22 224.17万元,国金证券51.76%的股权交易价格为66 252.8万元,置换差价4.41亿元部分由成都建投向交易对方发行不超过7 500万股(实际约为6 641.6万股)新股作为支付对价,每股发行价格为6.44元。九芝堂集团代表资产置入方单方面以其持有的国金证券股权置换出成都建投全部的资产和负债。 其次,九芝堂集团以置入的净资产(即成都建投的所有资产和负债)加1 000万元现金为对价收购成都国资委持有的成都建投47.17%的股权。此时九芝堂集团和湖南涌金共同持有成都建投72.14%的股份,而九芝堂集团和湖南涌金均属于涌金集团下的控股公司,实际上也就是涌金系控股了成都建投72.14%的股份,而成都国资委拥有了成都建投原有资产及负债100%的控股权。经“资产置换+定向增发+股权转让”后,成都建投成为持有国金证券控股权的净壳公司。 最后,在股改完成后且政策允许成都建投申请发行新股之日起的18个月内,成都建投整体收购或吸收合并国全证券,实现后者的整体上市。对于第一步未置入成都建投的国金证券48.24%的股权,九芝堂集团负责协调国金证券其他股东,按照同股同价的基本原则,将这部分股权置换为成都建投非公开发行的新股,成都建投也同意通过吸收合并的方式实现

(价值管理)劳动价值论(精品)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 (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资本论 以商品作为分析起点 关于以商品作为分析起点的原因,马克思这样写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资本论》的逻辑固然要以资本作为中心范畴,但决不能把资本作为逻辑起点。因为资本本身就需要论证和说明。“资本,如果没有雇用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资本就会成为不可理解的具体。因此,要揭示资本这个具体丰富的许多规定的全部内容,科学的方法就是按照商品—货币—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从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出发,才能在后面的上升过程中把构成资本总体的各个环节和内部结构复制出来。 使用价值及其特点 关于使用价值,马克思是先从有用物的质和量的角度来讲的。他这样写道:“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 劳动价值论 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商品尺度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然后他用到了“使用价值”这个词:“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关于使用价值的特点,马克思这样写道:“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刚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商

瑞信2016全球财富报告:中国富人16年来增加了100倍

瑞信2016全球财富报告:中国富人16年来增加了100倍 汇金网讯: 亚太和北美早已是财富产生的主要区域,但根据瑞信的数据显示,近年来的财富增长却意外受到限制。 瑞士瑞信银行在今年的全球财富报告中称,货币的流动在这些变化中起到重要作用,日本总财富的增长达到历史最高值,英国正因今年6月的脱欧公投面临1.5万亿美元的财富。 下图为2015年中期到2016年全球各大洲财富总量变动

全球总财富在今年上升了3.5万亿美元,或1.4%,升至255.71万亿美元。如果汇率不变,该增长率将达3%,但是正如瑞信银行(Credit Suisse)报告中所称,总的增长率在近年来以及从中期来看呈下降趋势,瑞信报告中称,“预计仅为适度增加”。 亚太地区总财富增长了3.42万亿美元,或4.5%,至79.96万亿美元;北美地区总财富增长了1.8万亿美元,或2%,至92.38万亿美元。非洲,欧洲和拉丁美洲今年的总财富都出现下降。 就国别角度来看,日本的总财富增加了3.9万亿美元,增至24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美国的总财富增加了1.7万亿美元,增至85万亿美元;英国的总财富出现“大幅度下降”,由于英国脱欧造成的影响,该国总财富下降了1.5万亿美元。瑞信银行称,英国财富的下降的原因是“英镑下降、股市受创”。汇通网最近的报道显示:英国脱欧公投后,英镑下跌、股市受创,导致英国以美元计价的身家百万的富豪数量骤减15%。 下图为2015年到2016年各国财富总量损益

瑞信银行还指出,货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也导致了中国国内家庭财富的明显分化,中国的总财富在今年下降了2.8%,降至23万亿美元。但是以人民币计价的财富却上涨了4.1%。以美元计价的中国家庭财富总量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瑞信银行称,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的财富却有可能在未来5年,以每年9.2%的增速呈上升趋势,到2021年将会达到36万亿美元。尽管中国经济的增速预期低于2000年到2016年期间的11%” 瑞信银行还指出,自2000年以来,中国超高净值个人 (ultra-high-net-worth individuals)数量已增加了100倍,在2016年以6.2%的增速增加至11000人。

不公平分配反应中的相对财富效应

不公平分配反应中的相对财富效应 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财富迅速积累,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而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财富分化问题。 基于微观个体心理的视角,研究者认为,社会财富分化(和分化的扩大)易于个体通过社会比较,在主观上形成对自己所处相对财富位置的感知和理解(即相对富裕和相对贫困)。而个体对这种自身所处相对位置的主观感受将促使个体形成一种特定的心理倾向,进而系统地影响着他们在社会决策与资源分配中的决策方式。 基于此,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探讨了不同相对财富差异个体如何将有限资源在自己与他人间进行分配,揭示了在资源分配中有着显著的相对财富效应,即相比于相对贫困者,相对富裕者由于抱有更高的权利感,因而在资源分配中更加自利并倾向于采取一种不公平的方式对待他人。尽管目前该领域仍然有一些不一致的研究结论并提示一些调节变量,如互动对方的财富状况、财富来源和文化的影响作用,但这些研究证据确实表明资源分配中的结果变量——个体间相对财富的差异反过来又影响着个体在资源分配中的经济决策。 在资源分配的心理学研究中,它通常包括分配行为和对分配结果的反应两个重要方面。目前对财富相关的资源分配研究主要考察了不同相对财富差异个体的分配行为,而鲜有研究考察他们如何对他人的分配行为做出反应。 我们认为,了解和探索财富差异个体对他人的分配反应行为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不仅有利于我们全面而系统认识和了解贫富差异个体在资源分配中表现出的心理与决策过程上差异,丰富目前关于财富心理学与社会阶层心理学的研究;而且有利于启发我们了解现实生活中财富分化问题的个体原因,且这对

论财富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果有人提起财富问题与马克思哲学之间的关系,大多数研究者会认为,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关系。试问,有谁能够在已经出版的、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著作中,找到论述财富问题的专门章节呢?的确,财富问题从未真正地进入过马克思哲学研究者们的眼帘。然而,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不表明它本身就是合理的,反倒表明,研究者们从未真正地理解过马克思哲学,因为他们是从传统哲学,而不是经济哲学的视角出发去理解马克思哲学的。[1]我们认为,确定的对象总是从相应的视角中显现出来的,只有当研究者们把视角切换到经济哲学上去时,他们才有可能看到财富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问题与概念 长期以来,当人们从传统哲学的视角去看待马克思哲学时,常常把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理解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其实,正像抽象的“思维”不能代替具有实践倾向的、具体的人一样,笼统的“存在”也无法把人的生存活动与物的现成摆放之间的差异彰显出来。 事实上,马克思哲学作为实践唯物主义,根本不可能把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视为自己的基本问题,而是把“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视为自己的基本问题,因为这双重关系正好统一在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中,而从经济哲学的视角看,人的生存实践就是生产劳动。在生产劳动中,一方面,人必定要与物打交道(人与物的关系);另一方面,人必定要与他人打交道(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关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为了进行生产,人们

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2]由此可见,从一方面看,“人与物的关系”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的媒介才得以发生的。反之,从另一方面看,没有“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也难以为继。事实上,这双重关系是不可分离地纠缠在一起的,它们共同构成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3] 我们先来考察一下,人必定要与之打交道的“物”(Dinge)究竟是什么?从经济哲学的视角出发,可以把物区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是“广义的物”,泛指生产劳动中的自然界、自然界中的具体事物、原料、工具、机器设备、产品、废料等等;二是“狭义的物”,专指生产劳动的结晶——产品(Produkt)。因为人的生产劳动的根本目的是获得产品,因而在物的所有样态中,产品始终起着核心的作用。而当产品作为交换的目的而被生产的时候,它就成为“商品”(War e)了。写到这里,我们可以言归正传了,因为商品就是“财富”(Reichtum)的元素。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开宗明义地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4]这样一来,我们就明白了,在马克思哲学中,财富不但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边缘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 我们再来考察一下,人与人之间关系(即社会关系)的实质。列宁敏锐地发现:马克思“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

财富是怎样产生的

财富是怎样产生的? 陈志武 /文* 发表于《新财富》2003年5月 说到财富,我们会认为一个国家富不富,关键取决于其自然资源的多少。小时候在湖南上学,我们学到中国“地大物博”的事实,并认识到正因为是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所以我们中国是多么富有。到了美国,我们发现美国也是“地大物博”,而且美国更富有。当然,相比之下,日本的自然资源有限,尤其是新加坡,它是靠填平一片海水、一块空地从无到有人造出来的。可是,到2002年美国的人均GDP为3.63万美元,日本为2.8万美元,新加坡人均2.47万美元,而中国人均GDP为4千6百美元(按实际购买力计算)。这些数字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一国的财富并不完全取决于其自然资源。一个国家可以地小、物也不博,但它照样可以很富;同样地,一个国家可以“地大物博”,但并不一定就很富。这种现实显然对我们从小就学到的财富观念构成冲击。那么,一国的财富由什么决定呢?为什么世界各国贫富悬殊呢?既然中国、美国、俄罗斯与印度都“地大物博”,是什么使这些国家的财富状况千差万别呢? 财富观 就像许多同代人一样,1979年笔者在中南工业大学(现在改为中南大学)读书时选择的是计算机工程专业。1983年去国防科技大学读研究生时选读的还是网络系统工程。那时,大家都要么学数理,要么学工程,正是“地大物博”财富观在专业选择、职业取向中的具体应用,以为只要中国有更多的工程师制造出更多的机器,从而就更“物博”了,财富就更多了。直到近几年,人们还是认为那些象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这类社会科学既不造物、又不生财,所以普遍被认为不重要。现在,比较一下各国的贫富悬殊现状才发现,原来“地大物博”、物资丰富只能给一个国家提供优质的“先前条件”,但这些并不是“先决条件”。日本、美国与新加坡的经验说明,一个国家更重要的财富是其能促进财富创造的制度机制及其相配的自由金融创新体系,这种制度财富是无形的,但它比有形的“地大物博”更重要、更“值钱”。 此话怎说呢?就从亚洲多国和地区近几十年的经济增长模式看起,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八、九十年代的南韩、台湾与新加坡,然后到近十几年的中国,都是以出口为导向、而不是靠内需来发展本国经济。正因为如此,在近几年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家都在讨论如何在国内扩大内需,为下一波增长寻找原动力。当然,讲到这里,我们自然要想:在众多发展中国家因本国内需不够而都在靠出口、靠“外需”来为其经济提供原动力的时候,世界上必须有些国家“内需过剩”, 迫使它们靠进口来满足本国过剩的内需。那么,我们要问:这些国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的内在动力使其内需过剩?是什么东西让它们产生这么多内需?这些东西是不是中国可以借鉴的? 一个简单的答案可能是:因为这些国家很富。美国之所以内需过剩,我们可能说是因为它有像位于纽约曼哈顿这样的栋栋高楼、有微软和GE这样的大公司,让美国财富过剩,因此消费需求自然也过剩。可是,所有这些财富都是极为表面、极为脆弱的,因为如果一夜间拿 *作者为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在本文的素材收集与写作过程中,作者得到谢平、周年洋、徐忠、熊鹏、范文仲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理论分析(一)

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理论分析(一) 关于财富的研究涉及整个经济的基础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一般认为,财富是指经济主体在一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可以用货币单位表示的资产总额。人们的传统财富观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认为财富的实际内容与其价格无关,无论价格为何,当物质数量不变的时候,财富的实际数量不变。这种物质财富观正在受到挑战,其原因在于财富的本质属性实际上就是其社会属性。原始的财富仅仅包括土地、黄金等物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又囊括了生产性资本,如厂房、机器设备等资产。由于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不可能只进行实物投资,同时,由于生产周期投入的累积量有限,金融资产应运而生,它既是资产的累积方式又是财富的储存方式,作为一种虚拟的财富对经济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 所谓财富效应是指货币余额的变化,假如其他条件相同,将会在消费者开支方面引起变动。这样的财富由于现代社会财富构成多样化并且比重不断调整,个人财富价值变化显然并不仅仅取决于货币实际余额变动,其他资产价值的变动同样可以引起财富水平的变动,从而导致消费需求的变动。现代资产选择理论假定个人在即期消费、实物资产、储蓄、债券、股票等方面进行选择,其结论证明了这一点。在费里德曼的中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研究货币需求函数中,与货币并列的其他财富形式已扩大为包括债券、股票、物资资本(包括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人力资本等。在居民的资产构成中,储蓄存款额、家庭耐用品等资产价值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并且其资产价格变动幅度小,而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的发展,居民金融资产中股票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股票的价格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这就是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 一、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传导机制 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理论主要研究股市财富与消费支出之间的变动关系,其经济学原理是:消费不仅是收入的函数,而且还是财富(包括股市财富)的函数。财富和收入变量同时进入消费函数,使财富效应更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考虑到中国证券市场不仅有大量的个人投资者,还有大量来自企业部门的机构投资者的特点,财富效应具有更广泛的定义。股市上涨导致资产拥有人的财富总量增加,不仅仅带来消费的变化,而且同时影响了财富拥有者的投资行为。财富效应的传导机制表明,从股票市场财富变化到消费变化存在五个不同的传导渠道:⑴实现的财富效应:如果消费者股票持有价值增加,消费者实现他们的收益,那么消费将出现增长。⑵未实现的财富效应:股票价格上升导致人们对养老金账户和其他锁定账户的股票价值增加产生预期效应,当这些资产价值上升但这个增加并未进行兑现时,基于未来收入和财富较高的预期将导致今天较高的消费。⑶流动性约束效应:股票市场价格上升增加投资者有价证券组合的价值,相对这个证券组合所增加的借贷将导致消费者增加消费。⑷股票期权价值效应:股票价格上升导致家庭股票期权价值增加,股票期权所有者将产生较高的消费,消费的增加与收益是否兑现无关。这些传导渠道伴随着股票价格变化对消费产生正的影响,均表现为直接财富效应。 二、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通过影响居民的资产财富总量来直接刺激消费。股票市场的价格上涨可以使投资者获得资本的溢价收入,虽然在国民经济统计数据中居民收入并不因此而增加,但事实上投资者的资产财富已增加,因而扩大了投资者的消费支出,使得消费需求增加,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2.通过影响居民收入预期来扩大消费。股票市场出现牛市状态,使得投资者看好其预期收入,有利于扩大消费;更为重要的是,股票市场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持续的牛市会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扩大投资支出,又使得广大居民预期收入(包括固定收入和资本溢价收入)提高,社会总需求因此扩大,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形成了宏观经济和股票市场的良性互动效应。 3.通过改善企业经济状况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股票市场的发展

经济学是研究财富增长的科学

经济学是研究财富增长的科学 经济学是研究财富增长的科学。每个人都有财富增长的需求,所以人人都应该学习经济学。可是大家都知道,每门学科实际上都是在研究财富的增长,不论是机械科学还是电子科学,不论直接的自然科学还是间接的社会科学,每一门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必然是追求人类的幸福,财富的增长。最终人们发现,经济学不研究具体的财富增长方法,而是通过研究资源配置来实现财富增长。例如,当资源只能用于生产粮食和大炮时,经济学不懂怎么生产粮食,那是农业科学的事情;也不懂怎么生产大炮,那是机械科学的事,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是人们到底是生产粮食好还是生产大炮好。这就是资源配置问题,在多个方案中实现最优选择。所以,现在的传统经济学都称为选择科学,是研究选择配置的科学。 选择配置能够实现财富增长,这就是传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简单地说,微观经济学就是企业家的选择配置科学,宏观经济学就是政府的选择配置科学。选择配置为什么能实现财富的增长,实际上基于这样一个不证自明的定理:同样一种资源生产不同产品产生不同价值。例如,同样一块木材,做成水桶与做成工艺品,价值完全不同。经济学自然要研究如何去生产最有价值的产品。所以,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每当要用稀缺的手段去满足各种不同的目标时,就存在经济问题。……。如果手段是稀缺的,但只有单一目标,那么,如何运用手段就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他

还专门举了个例子,如果要求你按照技术指标生产一台马力最大的发动机,没有选择就是技术问题。如果要求你生产一台“最好”的发动机,而“最好”涉及多个指标。目标不再单一,所以是经济学问题。因为技术问题解决不了这种价值判断。 选择配置实现财富增长,这就是目前传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但是仅仅选择配置并不是配置的全部,这就是交易经济学要研究的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