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胆囊炎的临床体会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胆囊炎的临床体会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胆囊炎的临床体会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胆囊炎的临床体会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胆囊炎的临床体会(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胆囊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胆囊炎是指胆囊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临床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右上腹痛和压痛,恶心欲呕,黄疸等;慢性胆囊炎是指:胆囊的慢性迁延性炎症,以右胁下不适或持续钝痛反复发作为临床特点。此病属于中医“胁痛”、“胆胀”、“黄疸”等病范畴。近年来此病发病率很高,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此病,疗效颇佳,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4月~2009年9月治疗的150例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110例,年龄30~72岁之间,经1~3个疗程治疗后,显效118例,占78.7%;有效23例,占15.3%;效果不明显6例,占4%;无效3例,占2%。

2治疗方法

基本方:柴胡9g枳壳20g甘草10g白芍20g香附12g川芎12g 半夏12g厚朴12g陈皮12g内金12g金钱草30-60g白梅花6g蒲公英20g泽兰20g

恶心呕吐甚加旋覆花15g、代赭石30g(先煎);胁痛及胃脘区疼痛明显加元胡15g、川楝子12g、木香15g;右背部、右肩胛部困、胀、痛明显加片姜黄8g;口苦、口干明显加黄芩12g郁金15g;胃脘返酸加浙贝母15g、乌贼骨15g、黄连5g、吴茱萸3g;若胃脘怕冷则黄连改为5g、吴茱萸改为8g;平素大便稀加苍术18g、炒薏米30g;周身疲倦乏力加党参18g、炒白术15g;黄疸重加茵陈30g、赤芍30g、滑石30g(包煎)、白茅根30g、郁金15g;大便秘结加大黄10g(后下)。

3典型病例

郝某,女,68岁,农民,小学文化。因“右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2天”于2009年3月7日上午10时来我门诊求治。

患者诉两天前中午因情绪不佳再加食鸡肉蘸糕后突发右上腹剧痛,伴恶心呕吐、发热,遂即就诊于县人民医院,行全腹彩超示:胆囊大小约114.5×38.3mm,壁毛糙,胆总管宽约5.0mm;胆囊重度肿大,急性胆囊炎;血RT:白细胞,中性粒细胞0.932;T:39.2℃,按“急性胆囊炎”给予患者静点头孢哌酮钠一日4.0g替硝唑0.4g清开灵20ml治疗五天,患者疼痛好转,但渐出现黄疸;医院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拒绝,故转入我院求治。当时症见:高热持续不退,右上腹轻微疼痛,恶心欲吐,口干渴饮水多,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黄疸明显,两天未进食,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滑数。

患者属于肝郁气滞,湿热内蕴引起,故给予基本方加旋覆花15g、代赭石30g(先煎)、茵陈30g、赤芍30g、郁金15g、双花20g、

连翘20g、滑石30(包煎)、大黄10(后下)、白茅根30g治疗,服三剂后发热退,呕吐止,其余症状好转;故去旋覆花,代赭石加虎杖15g,栀子12g又服五剂后,黄疸明显消退;又守上方五剂后患者无明显不适;为了巩固治疗,守上方做成丸剂每次9g一日三次口服,治疗一个月,患者无不适。

4临床体会

胆囊炎属于中医“胁痛”、“胆胀”、“黄疸”等病范畴,其胁痛者居多,历代医家对此病论述颇多,如:《古今医鉴.胁痛》:“胁痛者,若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颠仆伤形或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搏,皆能为痛,……治之当以散结顺气,化痰和血为主,平其肝而导其气,则无有不愈矣。”《病因脉治.胁痛论》:“内伤胁痛之因,……或死血停滞胁肋,或恼怒郁结,肝火攻冲,或肾水不足,……皆成胁肋之痛矣。”笔者认为,此病大多由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过食油腻引起;肝主疏泄,喜条达,胆为中清之府,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加之过食油腻,湿热蕴结肝胆,阻滞肝络,肝失条达,不得疏泄,气郁导致血滞,而致胁痛,时伴寒热往来;湿热内蕴,入于血分,瘀阻血脉,胆汁不能循常道而泄利,溢于脉外,充斥肌肤而发黄疸;方中用柴胡入肝胆经,条达肝气,疏肝解郁,配香气颇浓入肝经的香附理气止痛;陈皮、枳壳理气宽中,川芎活血和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共同配伍,增强行气疏肝,和血止痛之效;使疏泄不易损伤肝阴;金钱草入肝胆经,清利肝胆湿热皆能退黄疸,公英入肝经,清利湿热而解毒;肝气横逆,脾运失常,胃失和降,故出现胃脘胀满,

恶心呕吐症状;用半夏厚朴燥湿健脾,降逆止呕;泽兰通调肝脾,白梅花疏肝和胃,内金运脾消食,诸药配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湿热得除,胁痛止而诸症去。临床根据症状进行加减,恶心呕吐甚加旋覆花代赭石既增强降逆止呕之效,且旋覆花皆能理气止痛,一举两得;胁痛及胃脘区痛明显加元胡、川楝子、木香入肝脾胃经理气止痛效佳;后背部肩胛部困胀痛明显加片姜黄横行肩臂,通经止痛;胃脘返酸加浙贝、乌贼骨、黄连、吴茱萸既能制酸止痛,又能让吴茱萸将上炎之火下引;若脾虚出现腹泻加苍术、薏米健脾利湿止泻;脾虚也易生湿热,且睥主肌肉四肢,故周身乏力加党参、炒白术补气健脾利湿;黄疸重加茵陈、赤芍、滑石、大黄、茅根,郁金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化痰通络,体现了血活黄易去,痰解黄易散,毒解黄易除之功。总之用本方随症加减治疗胆囊炎,效果颇佳,值得我们去体会应用。

运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腹症体会

运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腹症体会 关键词大柴胡汤急性阑尾炎合并阑尾穿孔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盆腔炎 急腹症相当于《伤寒杂病论》中的合病,多系感邪过重,致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由于病情急猛,证候复杂,危症随时出现。对此,笔者每以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收效迅速且显著。现介绍如下。 1 急性阑尾炎合并阑尾穿孔 阑尾炎严重阶段或穿孔时,多数患者右下腹剧痛连及胸胁,与阳明少阳合病证相似。笔者每以大柴胡汤合大黄牡丹皮汤治之,多收良效。如治才某某,女,31岁。1997年10月25日初诊。患者右下腹疼痛2日,经用抗生素输液5天,腹痛加重,阵发性加剧,不愿手术而来求治。痛苦面容,昨夜曾疼痛反减,但压痛明显,腹肌紧张,人便5日不通,心下痞满胀痛拒按,胸胁胀痛,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燥少津,脉洪数有力,体温38.3℃。血化验:WBC29.8×109/L,LYMF30.6%,MID6.7%,GRAN60.7%,HGB138g/L。B超示急性阑尾炎合并穿孔。中医诊断为肠痈,证属阳明腑实与少阳合病,为气滞血瘀,火毒燥屎内结。不急下阳明腑实火毒,疏通少阳气滞血瘀,不能收功。方药:柴胡18g,生大黄(后下)、白芍、败酱草各30g,大枣6枚,枳实、黄芩、半夏、干姜、芒硝(冲)各10g,丹皮、桃仁各15g,冬瓜子20g,红藤40g,银花60g。3剂,昼夜进服,大便泻下数十次,臭秽难闻,腹痛胁胀等消减大半,体温降至37.8℃.继服4剂,诸症再减,血化验指标正常,上方大黄减至15g,再服8剂而痊愈。 2 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卓某,女,46岁。1998年7月28日初诊。患胆囊炎已7年余,前日饱餐羊肉后突发上腹及胸胁胀痛,经当地用抗生素输液及服消炎利胆片等,右上腹仍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疼痛放射至右肩背,痛甚时烦躁呼叫,坐卧不安,大汗淋漓,寒热往来,口苦咽干,两目及胸部黄染,右上腹胆囊区有明显触痛和肌痉挛,小便如茶,大便6日未通,舌质鲜红、尖生芒刺、苔黄厚腻,脉弦数有力,体温上午38℃,后达39℃左右。血化验:WBC14.6×109/L,LYMF54.2%,MID12.0%,GRAN33.8%,HGBl45g/L。B超示急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中医诊断为胁痛,

酸枣仁汤加减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体会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8 V ol.(10) No.7 -120- 酸枣仁汤加减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体会 Experience for treating senile insomnia with the Suanzaoren decoction 王靖潘婧戴兆燕 (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广东湛江,524000) 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8)07-0120-01 【摘要】失眠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不寐的病因、病机早在张仲景所著述的《金匮要略》中被论述。笔者以酸枣仁汤加减治疗老年人失眠症,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关键词】酸枣仁汤;老年人失眠症;体会 【Abstract】Insomnia is a common disease which seriously endangers human health.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insomnia are discussed in the Jingui Yaolue (金匮要略) written by Zhang Zhongj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uanzaoren decoction (酸枣仁汤) by author for treating senile insomnia, achieve good results, and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Keywords】The Suanzaoren decoction; Senile insomnia; Experience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8.07.060 失眠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临床上以经常无法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常常表现为睡眠轻浅,入睡困难,或者易醒,或者醒后难以入睡,甚至彻夜无眠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老年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环境、家庭等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老年失眠患者的人数有增加态势,许多疾病如精神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抑郁症、慢性消化不良等,也常以失眠为主要表现。失眠已日益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杀手之一。 失眠在中医学上称之为“不寐”。在治疗上目前各级西医院使用最多的是抗焦虑药和镇静催眠药,但大多药物只是延长浅睡期,未能真正改善睡眠质量,有些药物还有后遗效应,甚至耐受性等不良反应。传统中医药在防治老年人失眠症方面,以其辨证论治的明显优势和良好疗效而受到推崇。中医从调整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平衡来治疗老年人失眠症,不仅可以达到高质量睡眠效果,副作用也相对较少,更适合针对老年人的治疗。 东汉医家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中对不寐的病因、病机最为经典的论述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中的“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酸枣仁汤具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效,用于肝阴不足,心血亏虚之失眠。肝藏魂,肝阴不足,魂失归藏而不寐;阴虚则生内热,心血虚则血不养心,热扰心神,故虚烦不得眠。 张仲景以酸枣仁为主药创立酸枣仁汤,治疗“虚劳虚烦不得眠”,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挥。仝小林[1]临证应用大剂量酸枣仁治疗一些长期顽固性失眠或重症失眠常常能速获奇效。赵志付[2]认为重用酸枣仁治疗不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定要用炒酸枣仁,且酸枣仁使用剂量在15~60g 之间,可配白芍、丹参、柏子仁共用。 1方药及用法 我们在前代医家的研究基础上对酸枣仁汤进行加减,在老年人失眠症治疗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方剂:酸枣仁30g,茯苓15g,知母12g,川芎12g,白芍15g,夜交藤15g,百合12g,黄连5g,女贞子10g,墨旱莲10g,炙甘草6g,每日1剂,煎200ml,早晚分服。 2典型病例 患者甲,男性,75岁,2016年12月20日就诊。素禀心血不足,时感头晕,目眩,易心悸,入寐迟,多梦魇。病起于不久前妻子去世后,自感生活黯淡无光,近2日,虚烦躁急,彻夜难眠,舌质淡红,略干,口苦,唇淡白,目光乏神而满含悲郁,脉沉细无力。予上述酸枣仁汤加减。服5剂,虚烦躁急、难眠等症状消失。后续服15剂以巩固之,并嘱多参加日间功能活动锻炼与劳动,勿服浓茶、咖啡等,后患者痊愈。 3讨论 《金匮要略》中,酸枣仁汤主治为“虚劳,虚烦不得眠”。其“虚劳”,泛指多种慢性消损性疾病。以方测证,此当指心、肝血(阴)虚性虚劳。“虚烦不得眠”,乃心肝血虚,神失所养而浮越,或“阴虚生内热”,虚热上扰于心所致。此种虚性亢奋证候,多见于心、肝血(阴)虚性精神疾病,或其他慢性消损性疾病所伴发之睡眠障碍,尤以老年人为甚。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酸枣仁汤中之酸枣仁,若炒用,会使其油气挥发,减轻其安神之效,故推荐生用。治疗上述类型疾病疗效较为确切。 参考文献: [1]金川,甄仲,仝小林.仝小林运用大剂量酸枣仁治疗失眠经验举隅[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2):343-344. [2]李健,赵志付.赵志付教授重用酸枣仁治疗不寐经验初探[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5):382-383. 基金项目: 2015年度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编号:B201502。 编辑:段苏婷编号:EA-4170713110(修回:2018-03-08)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80例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80 例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柴胡疏肝散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以上腹隐痛、胀满、烧心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常见消化道症状群。其发病机制尚不明了,治疗尚未有特效方法。笔者自2008年10月—2009年6月,采用柴胡疏肝散治疗8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临床观察80例患者,诊断标准:(1)上腹痛或不适、腹胀、早饱、嗳气、泛酸、烧心等上消化道症状,一年内一项或数项持续或间歇发作超过3个月;(2)经临床、实验室、X线、内镜、B超等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3)伴肠易激综合征者、孕妇及哺乳妇女除外。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18~65岁,平均36.6岁;病程 2.5± 3.5年。对照组70例,其中男36例,女34例;年龄20~70岁,平均37岁;病程2.0±3.0年。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程、症状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柴胡疏肝散:柴胡15g,香附15g,枳壳15g,白芍30g,玄胡15g,郁金10g,党参15g,黄芪30g,黄连6g,吴茱萸3g,川楝子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用,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吗丁啉(西安杨森有限公司)10mg,每日3次;雷尼替丁(西南合成制药有限公司)0.15g,每日2次,服用4周。 1.3 疗效观察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拟定,采用症状变化治疗前后对比,分临床治愈:上腹胀痛、早饱、嗳气、恶心等上腹不适症状全部消失;有效:上述症状有明显改善;无效:上述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服药期症状好转,停药后复发者。 2 治疗结果 见表1。表1 两组疗效对比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45岁,2009年5月12日初诊,自诉:上腹部胀痛,嗳气4年多,伴有烧心,泛酸等症。多次在上级医院诊治,行胃镜及B超检查,未发现病变。自行服用中西药(具体不详)无好转。证见:上腹饱胀不适,尤以餐后为甚,伴嗳气、恶心、精神不振、睡眠差等。舌红苔黄,脉细。诊断:中医“痞症”。西医:功能性消化不良,方用柴胡疏肝散治疗,连服5剂后上述症状好转,为巩固疗效,继服10剂随访6个月,未再复发。 4 讨论[1]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祖国医学“痞满”范畴,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30例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30例 发表时间:2015-12-28T13:54:11.473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11期作者:万军 [导读]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吃少动的生活方式、精神压力增加使我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节节攀升,呈年轻化发展,正逐步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肝病。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344000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吃少动的生活方式、精神压力增加使我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节节攀升,呈年轻化发展,正逐步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肝病。因此开展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值得深入研究,2013年2 月至2015年5月,笔者运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本病30例,疗效颇佳,并设对照组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0例均为本院肝病科门诊病例,符合中华医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2006 年制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1】中医辨证符合痰湿瘀滞、肝郁血热型脂肪肝,排除酒精性、妊娠性、药物性脂肪肝等。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20—62岁,病情属轻度8例,中度15例,重度7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24—60岁,病情属轻度5例,中度16例,重度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程度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治疗同时都进行心理疏导,督促其改正不良生活方式如改变饮食结构、戒烟酒、适当有氧运动、正常作息等,消除不良情绪;并且停止使用其它影响疗效的药物。治疗组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龙胆草15克、枳实、赤芍、郁金各12克,茯苓10克,生山楂30克。水煎服,1日1 剂。对照组口服水林佳胶囊(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2粒/次,3次/天,口服。两组疗程均连服2 个月。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症状(重点观察胁肋胀痛、头身困重、情志易怒、脘腹痞闷等)及舌脉的前后变化;肝脏超声影像;肝功及血脂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 1.3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疗效标准【2】。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影像学检查肝脏形态及实质恢复正常,血脂各项指标及血清转氨酶恢复正常。显效:症状消失,体征明显减轻,影像学检查重度脂肪肝恢复为轻度或中度、轻度脂肪肝恢复为正常,血清转氨酶恢复正常,血脂下降。有效:症状减轻,影像学检查重度脂肪肝恢复为中度或中度脂肪肝恢复为轻度,血清转氨酶好转,血脂下降。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影像学检查脂肪肝程度及血清转氨酶、血脂无改善。2结果 2.1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基本治愈6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基本治愈2例,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 3.3%;从统计结果看,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注:经Ridit分析,t=-2.316,P=0.02(P<0.05) 2.2两组患者肝功疗效比较:从表中看出,在治疗三个月后,治疗组痊愈15例、显效9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 9 3.3%,而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3例、有效5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 33.3%,经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注:两组比较,P<0.05。 2.4两组患者B超结果疗效评定: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治疗急性胆囊炎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治疗急性胆囊炎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由化学刺激和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胆囊炎症。临床表现有发热、右上腹疼痛,可有轻度黄疸和血白细胞(WBC)增多等。X线摄片、胆管造影、B超、CT检查等有诊断价值。 (1)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均可轻度升高,如明显升高应考虑可能为胆囊坏死或积脓。 (2)血清淀粉酶(AMY)测定:血清淀粉酶常可轻度升高,并发急性胰腺炎时则显著升高。 (3)肝功能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可有轻度升高。 急性胆囊炎检查项: 1、白细胞(WBC或LEU) 2、白细胞分类(DC) 3、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 4、淀粉酶(AMY) 5、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6、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 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正常值】 (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临床意义】 (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②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B):①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①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②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j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5)单核细胞(M):①增高。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 【正常值】 周围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如晚幼粒、杆状核),应为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为0.50~0.70(50%~70%)。 【临床意义】 (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煳者。中度感染时,白细胞(WBC)数超过10×109/升时,中性杆状粒细胞大于6%,为轻度左移;大于10%,为中度左移;大于25%,为重度左移。 (2)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绸(甚者15叶)。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5叶核白细胞大于3%),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预后不良。 淀粉酶(AMY)(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单位/升(U/L) 【正常值】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3例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3例 发表时间:2012-12-06T11:00:29.7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0期供稿作者:陈志华[导读] 探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 陈志华(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门诊部 457001) 【摘要】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选取4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43例中.治愈9例,显效13例,有效1l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6.7%。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的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提高Hp转阴率,提高近远期根除率。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加减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门诊在2011年6月至2012年4月1年时间段内观察4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且符合肝胃气滞型胃脘痛,男23例,女20例;平均年龄(31.6±5.4)岁;平均病程(3.4±1.1)年。 1.2诊断标准 按照《中医内科学》关于本病的诊断标准:有典型的上腹部灼热胀闷疼痛、恶心呕吐、嗳气口苦、嘈杂似饥、纳呆,不为碱性药物所缓解等临床症状;胃镜下可见胃黏膜色泽呈淡红色、灰色、灰黄色或灰绿色,重度萎缩呈灰白色,黏膜变薄,血管透见。组织活检:(1)固有腺体萎缩;(2)黏膜肌层增厚;(3)固有膜炎症;(4)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及淋巴滤泡形成。Hp检查:患者检查前1周内未服用抗生索、铋剂、抑酸剂等对Hp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活检标本经尿素酶快速诊断检查,病理特殊染色镜确定有Hp感染。排除心、肝、肾及自身免疫等疾病。所有病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排除占位性病变。所有患者均有频发性和持续性胃脘部疼痛,尤以餐后为甚,灼热、痞满、暖气、口苦、恶心、呕逆苦水,或吞酸嘈杂、大便秘结等。起病多与情志有关,舌淡红、苔白或黄,脉滑细紧弦。 2 治疗方法 均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处方:柴胡12g,枳壳12g,白芍15g,香附15g,川芎10g,延胡索12g,陈皮12g,白术15g,炙甘草6g。加减:若有饮食停滞者加焦三仙各15g以消食导滞;吞酸嘈杂者加煅海螵蛸20 g、吴茱萸15 以止酸止痛;脾胃虚寒者加吴茱萸15g、干姜12g以温中健脾;肝胃郁热者加焦栀子10g、黄连10g以清泄郁热;伴大便干结者加草决明10g、炒莱服子15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一个月为l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临床疗效 3.1疗效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1]制定。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达轻度,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消失;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好转,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减轻2个级度;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3.2 治疗结果 临床疗效比较43例中,临床治愈9例。显效13例,有效1l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6.7%,所有病例服药期间均未发现不良反应,血、粪、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 4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多与Hp感染有关,因此Hp转阴率对慢性胃炎的治疗的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2]。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祖国传统医学中“胃脘痛”、“痞满”等范畴,病因病机多是外感邪气或劳倦太过、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伤至脾胃,亦或是脾胃素虚,内外之邪侵袭,而至脾运化无力,水湿停聚,久郁化热所致湿热内蕴;湿热久耗津液,以至胃阴不足;脾气亏损。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倦内伤,用药不当,久病体虚或素体虚弱有关,本虚标实为其根本病机,需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分清虚实主次轻重,随证选方,分而治之,方可逆转或稳定病理异常表现。中焦脾胃乃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各种原因影响胃之通降,则中焦气机升降失和,进而发生血瘀、痰阻、郁热等其他证候,因此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是CAG治疗的关键。本病发病之后多缺乏系统治疗,致使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方中柴胡、枳壳、香附药能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川芎行气活血止痛,白芍、甘草柔肝养阴,缓急止痛,又可防柴胡升散太过,损伤肝阴、肝血,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柴胡、香附、白芍具有保肝利胆抗溃疡的作用;枳壳、陈皮、白术、甘草有调节胃肠道,保护胃黏膜之功效;行气活血之川芎又可改善微循环。诸药合用,使脏腑气血调和,气机升降通畅,脾胃纳运自如,故病去身安。 参考文献 [1] 张万岱,陈治水,危北海.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5,25(2):172-175. [2] 景巍,吴杰,劳献明.参苓蚤休汤为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中医杂志2007,48(10):909-910.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7-08-15T14:58:02.70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7期作者:陈佳威[导读] 采用大柴胡汤加减联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效果显著,标本兼治,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南充市仪陇县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南充 637615)【摘要】目的:观察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应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6年1月至12月,根据患者选择的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分成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选择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相 比对照组高出12.50%,具有明显优势,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相关临床症状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后1个月和2个月时临床症状积分对比,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积分降低更加明显,P<0.05。结论: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应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有效减轻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广泛推广。【关键词】大柴胡汤;胃食管反流病;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7-0024-02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application of Dachaihu decoction. Methods Select our hospital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80 ca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elect the time period for the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40) and observation group (n=40). The control group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elected Dachaihu decoction treatment, compared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 12.50%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has obvious advantages, P<0.05; the related clinical symptom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0.05 before treatment, after treatment for 1 months and 2 months of clinical symptom score comparison,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0.05. integral, Conclusion The stomach food Reflux disease patients application of Dachaihu decoction, clinical effect, effectively relie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Dachaihutang;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Clinical effect 胃食管反流病(GRED)是临床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之一,由于胃酸或胆汁等胃内容物反流造成食管粘膜的损伤,临床患者常伴有嗳气、反酸、胸部疼痛等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1]。本次研究针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取中医药方大柴胡汤进行治疗,结果显示临床治疗显著,现将研究内容做以下报道。 1.基本资料与用药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6年1月至12月,根据患者选择的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分成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 对照组患者: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在21~68岁,平均年龄为(38.92±2.14)岁,平均病程(2.14±1.53)年;观察组患者: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范围19~69岁,平均年龄为(39.21±2.01)岁,平均病程(2.37±1.22)年。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P>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和胃内镜检查,符合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近一个月内均无服用抑制胃酸药物或其他可能对胃肠功能造成影响的药物,同时排除全身系统性疾病者,消化性溃疡者,不能配合治疗按时正确服药者以及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加。 1.2 用药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577),口服,一次一粒,一日一次;多潘立酮片(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791),口服,一次一片,一日三次,饭前半小时左右服用。 1.2.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药方主要包括柴胡、厚朴、白芍、黄芩、半夏、大黄、灸甘草、大枣、生姜和炒枳实[2];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加减药量和添加药材;煎煮后服用,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同时服药期间嘱患者禁食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 1.3 评价标准 对治疗后效果进行评价。 显效:反酸、烧心、胸部疼痛、嗳气等相关临床表现完全消失,胃镜下可见食管粘膜无明显充血、水肿表现;有效:胃食管反流相关症状明显改善,胃镜下可见食管粘膜存在充血、水肿表现,但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无效:相关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或出现加重,胃镜下可见食管粘膜充血、水肿较治疗前加重。其中显效和有效病例数之和为治疗总有效例数。同时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时的临床症状积分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P<0.05时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相比对照组高出12.50%,具有明显优势,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相关临床症状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后1个月和2个月时临床症状积分对比,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积分降低更加明显,P<0.05。详细数据见表1,表2。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胆道疾病48例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胆道疾病48例 肝胆道疾病多系肝胆湿热蕴结,肝气郁结,胆气不降,气滞血瘀或砂石虫体阴塞胆道,气机不畅所致。笔者近几年来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本病,取得较好效果。现将48例临床治疗观察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48例,男15例,女33例,年龄17~65岁,以中年妇女为多,病程3天-10年。本组病例多有发热、畏寒,恶心吐呕,纳呆,厌油腻,腹部胀满疼痛,以右上腹疼痛为甚,痛剧时可向肩背部放射痛,大便多秘结,小便短赤,部分有皮肤巩膜黄染,舌质多红,苔多黄腻或黄白相兼,脉多弦滑数,右上腹部均有压痛,莫菲氏征多阳性,B超检查多有胆囊增大,胆壁增厚,胆汁混浊或胆总管扩张等阳性征。 二、治疗方法 1、基础方:柴胡、白芍、枳壳、香附子、郁金、茵陈、金钱草、甘草。 2、随证加减:热甚酌加栀子、蒲公英、黄芩、大黄;湿甚者加川黄连,生茵陈,酌加苡仁、茯苓、车前、木通;肝郁气滞者酌加青皮,佛手;肝郁脾虚者酌加白术、茯苓、党参。痛甚者加重白芍,徐长卿,川连子,酌加延胡索、木香。血瘀者酌加桃仁、丹参、赤芍、大黄;胆石者加重金钱草,酌加内金、海金砂。蛔虫梗塞者酌加乌梅、川楝子、槟榔。 3、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分服。 三、治疗结果

本组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40例;好转(临床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或明显好转)6例;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转外科手术治疗)2例。 四、病案举例 例一:金某,女,42岁,老师,2006年2月21日入院,住院号:112157,入院诊断:急性胆囊炎。患者于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胀满不适,疼痛伴阵发性加剧,恶心呕吐,胃内容物,胃纳差,厌油腻,小便短赤,大便2天未解,无明显发热畏寒,曾在当地卫生院治疗(亮菌甲素)等药物,但未见好转而转入院。 检查: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尚软,右上腹压痛,轻反跳痛,莫菲氏征阳性,舌质红,苔微黄,脉弦滑,B超报告,胆囊约6.8㎝×3.7㎝,囊内未见异物反射,提示急性胆囊炎,审证参脉,此乃肝胆湿热蕴结,气失舒展。治宜疏肝理气,通腑泄热,止痛,处方:柴胡10g,白芍30g,徐长卿20,枳实10g,茯苓20g,香附子10,川连子15,延胡10g,川朴10g,甘草6g,茵陈20g,大黄5g。服3剂后,上腹部疼痛、腹胀明显减轻,恶心呕吐消失,食欲增进,大便每天1次,再服4剂,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住院8天痊愈出院。 例二:李某,女,47岁,2006年5月7日入院。入院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有慢性胆囊炎病史5年,近5天来食欲不振,厌油腻,睡眠欠佳,发热畏寒,上腹部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并放射至肩背部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数次,大便3天未解,小便短赤。在当地治疗无效而入院。检查:体温37.90C,脉搏90次/分,皮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午后潮热1例报告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午后潮热1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2-12-06T09:11:06.7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0期供稿作者:马天龙[导读] 患者女,74岁,因“反复咳、痰、喘两年,加重伴心悸、呼吸困难一周”于2012年1月28日15时入院。马天龙 (青海省门源县中医院 810300) 患者女,74岁,因“反复咳、痰、喘两年,加重伴心悸、呼吸困难一周”于2012年1月28日15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五年余。查体:BP140/70mmHg,神清,精神差,半卧位,唇绀,两肺呼吸音增粗,可及中等量痰鸣音。心率78次min-1,律齐,心尖区可及Ⅲ级左右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余瓣膜区未及杂音。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胸片示:高血压性心脏病伴左心功能不全,两下肺炎症;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电轴左偏,ST段缺血性变化,左心室增大;心脏彩超示:左心室增大,室间隔增厚,二尖瓣损害并微少量返流,主动脉硬化,左心功能减低;B超示:胆石症,慢性胆囊炎。入院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功能Ⅳ级),高血压病1级(极高危),胆石症,慢性胆囊炎。给予低流量湿化吸氧,强心利尿、抗菌消炎、止咳平喘及扩血管治疗。治疗一周后患者咳、痰、喘明显缓解,心功能明显改善,但出现发热,为午后潮热,体温波动在38~39℃之间,复查胸片示:两肺炎症较前吸收,血常规:正常,不支持结核性发热。给予柴胡注射液及赖氨匹林肌肉注射两天无效,诉纳差,恶心欲吐,大便干,已三日未行,查舌质暗红,苔黄厚燥,脉弦滑,第三天给予大柴胡汤加减水煎服:柴胡12.0、黄芩10.0、半夏10.0、白芍15.0、炒枳实10.0、生大黄6.0、郁金10.0、虎杖10.0、金钱草10.0、焦四仙(各)10.0、炒扁豆10.0、焦白术10.0、茵陈10.0、山栀10.0、地骨皮10.0、青蒿15.0。服用一剂后大便行,两剂后纳食增加,三剂后体温正常,未再发热。继续服用六剂出院,出院两月后随访体温一直正常。 讨论 午后潮热即每至中午之后感觉发热,或体温升高的表现,多因湿热、胃肠实热、阴虚所致,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1]。现代医学多见于结核病,少数见于慢性炎症。本例患者由于素有慢性肺部炎症,加之利水及退热治疗更伤阴液,则出现午后潮热。大柴胡汤为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加减而成,是和解与泻下并用之剂,主治少阳、阳明合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2]。现代医学常用于诊断为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见上证者。本例患者兼有胆石症,恰适大柴胡汤解之,正如汪昂所说“少阳固不可下,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2]方中柴胡为君,与黄芩合用,能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大黄、枳实泻阳明热结,共为臣药。芍药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治气血不和之腹痛烦满不得卧;茵陈蒿最善清利湿热;栀子通利三焦,导湿热下行,引湿热自小便出,与大黄相伍有茵陈蒿汤之意;郁金行气解郁、舒泄肝气;虎杖利湿共为佐药。半夏降逆止呕;金钱草清化湿热,亦引湿热自小便出;地骨皮、青蒿退虚热;焦四仙、炒扁豆、焦白术鼓舞脾胃之气,共为使药。全方有方有药,外解少阳、内泻热结、退虚热、健脾胃,与患者临床复杂情况完全相符,药到热除,纳食增加,却无西药退热剂如赖氨匹林的出汗、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体现出疗效高、副作用少的中医药优势,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邓铁涛.中医内科学. 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90 . [2] 许济群.方剂学. 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87~89.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及胆结石80例.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及胆结石80 例 笔者自1983年以来采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胆石病80例,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80例患者全部为住院病例,其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20岁,以30~55岁为最多,病史最长20年,最短半月。全部病例均有右胁肋部疼痛,多数向右肩臂部放射疼痛,少数有梗阻性黄疸、白色粘土大便、恶心呕吐、食少纳差等症。中医诊断为胁痛69例,黄疸兼胁痛者11例,全部病例均根据临床症状,并经B超检查确诊为胆囊炎,其中伴有胆石者51例。 2 治疗方法 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大黄、白芍、枳壳、法夏、内金、海金砂(布包)、金钱草、延胡、川楝子、甘草等,每2日1剂,每日煎服4次。兼有黄疸者加茵陈、云苓;伴恶心呕吐者加陈皮、白蔻;苔腻夹湿者加用苍术、厚朴、苡仁。 3 疗效标准及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凡临床症状消失,一般检查(如体温、血象等)正常,并经B超复查,胆囊炎或结石征象基本消失者,为近期治愈;如临床症状消失明显改善,血象正常,但B超结果无改善者,为明显好转;发热与黄疸均消退,其余症状及一般检查有改善者为好转。 3.2 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均住院治疗,最短10天,最长76天,平均37天,近期治愈21例(26.25%),明显好转39例(48.75%),好转20例(25%),其中11例黄疸兼胁痛者,经上述治疗后黄疸全部消除。 4 体会 胆属少阳,为中清之腑,以清静宁谧为顺,以烦扰躁动为逆,喜条达而恶抑郁,所以凡是情志过度、饮食不节或不洁等因素,都可使胆腑气血运行郁积,胆失疏泄而出现上述临床症状。同时胆腑疏泄失常、郁滞气机,日久又易于导致湿由内生,湿郁化热,湿热阻滞肝胆。因此在治疗胆腑病变时,首先,贵在和解通降,和的意义即是和解枢运,通达气血,因六腑以通为补,胆腑主

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探讨

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探讨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9例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29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其中结石性胆囊炎26例,非结石性胆囊炎3例。22例患者治愈,2例合并糖尿病患者转上级医院,5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急性胆囊炎患者以内科治疗为首选,给予积极抗炎、利胆、止痛、对症治疗,大多数患者可取得良好疗效,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选择外科手术治疗。 标签:急性胆囊炎;治疗 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管阻塞、化学性刺激和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胆囊炎症性疾病,约有95%的患者有胆石症,也称结石性胆囊炎,5%的患者无胆石症病史,又称非结石性胆囊炎[1]。成年人发病率高,女性多见,尤以肥胖女性多见,发病率50岁前为男性的3倍,50岁以后为1.5倍。急性胆囊炎起病多以饱食、吃高脂饮食、劳累及精神因素等为诱因发病[2]。现对2010年1月-2012年6月以来29例内科收治的急性胆囊炎住院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团场医院内科2010年1月-2012年6月所接诊的29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其中,男8例,女21例,年龄37~68岁,其中26例患胆石症,3例未患胆石症,26例患胆石症患者中19例患者既往已知自己患胆囊结石,7例患者不知自己患胆石症,此次发病后住院作肝胆B超检查时才发现。6例患者患糖尿病,8例患高血压病,5例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2 临床表现 25例患者突发性右上腹部或中上腹部阵发性绞痛,多于夜间发作,深吸气及咳嗽时腹痛症状加剧,疼痛发作时患者辗转反侧,神志清,表情痛苦。其中5例右肩胛下区有放射性疼痛。12例患者伴恶心、呕吐症状,17例患者发热,体温多在38.0 ℃~38.5 ℃之间。11例患者为饱餐或吃高脂餐食物后诱发。 1.3 体检检查 29例患者均不同程度出现右季肋部压痛,墨菲氏征(+),2例合并糖尿病患者出现腹紧张,右上腹部稍膨隆,腹式呼吸受限。 1.4 实验室检查

急性胆囊炎病人的护理要点

一、胆囊结石得临床表现 1、胆绞痛 病人常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睡眠中体位改变时,由于胆囊收缩或结石移位加上迷走神经兴奋,结石嵌顿在胆囊壶腹部或颈部,胆囊排空受阻,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强力收缩而引起绞痛。疼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部与背 部放射,可伴恶心、呕吐。部分病人因痛剧而不能准确说出疼痛部位。首次胆绞痛出现后,约70%得病人一年内会复发、 2、右上腹隐痛 多数病人仅在进食过量、吃高脂食物、工作紧张或休息不好时感到上腹部或右上腹隐痛,或者有饱胀不适、嗳气、呃逆等,易被误诊为“胃病”。 3。胆囊高积液 胆囊结石长期嵌顿或阻塞胆囊管但未合并感染时,胆囊黏膜吸收 胆汁中得胆色素。分泌黏液性物质,形成胆囊积液。积液呈透明无色,又称为白胆汁、 4、其她 (1)部分引起黄疸,较轻; (2)小结石可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内成为胆总管结石;

(3)胆总管得结石通过Oddi括约肌嵌顿于壶腹部导致胰腺炎,称为胆源性胰腺炎; (4)因结石压迫引起胆囊炎症并慢性穿孔,可造成胆囊十二指肠瘘或胆囊结肠瘘,大得结石通过瘘管进入肠道引起肠梗阻称为胆石性肠梗阻; (5)结石及长期得炎症刺激可诱发胆囊癌。 二、急性胆囊炎得临床表现 1.多见于肥胖、中年以上、经产妇 2.右上腹绞痛,放射痛 3.恶心、呕吐、厌食 4.右上腹压痛、反跳痛与肌紧张 5.Murphy氏征阳性 6.体温升高,有腹膜炎存在 7.血白细胞升高 三、存在得主要护理问题

四、护理措施 1.疼痛护理2。降温护理3、维持有效呼吸 4.T管引流护理5.维持体液平衡6。营养支持7、并发症得观察与护理 8。提供相关知识9。心理护理 (一)维持有效呼吸 1、加强观察 2、采取合适体位 3、禁食与胃肠减压 4、解痉止痛 5、氧气吸入 (二)T管护理 1、妥善固定防止扭曲或受压 2、避免举重物或过度活动 3、淋浴,塑料薄膜保护伤口处 4、引流管伤口每日换药一次,敷料渗湿及时更换,周围皮肤涂氧化锌

中药大柴胡汤加减方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120例分析

中药大柴胡汤加减方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120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6-08-03T17:06:13.823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5期作者:孙黎 [导读]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患者长时间受到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影响,使得脑内小动脉出现病理性变化[1]。 孙黎 (义乌市中医医院脑病科浙江义乌 322000) 【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给予中药大柴胡汤加减的方法进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大柴胡汤加减进行干预。结果: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在治疗之后出现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伤、肺部感染等不良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别显著,P<0.05。两组患者用药治疗后的恢复情况比较,试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中药大柴胡汤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减少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大柴胡汤;加减法;高血压脑出血;作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5-0130-02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患者长时间受到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影响,使得脑内小动脉出现病理性变化[1]。本研究针对目前的现状,比较和分析在采用西医保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大柴胡汤辅助治疗的方法进行干预,对患者疾病控制的影响。详细见以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他们平均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均分布在57~76岁之间,平均年龄都在(68.2±3.1)岁。男性35例,女性25例。试验组患者的年龄均分布在54~79岁之间,平均年龄都在(61.2±2.8)岁。男性30例,女性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等一般情况,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排除标准 全部经过临床症状、体征、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进行相应治疗。排除如下:(1)药物过敏反应。(2)患有精神疾病。(3)有心脏疾病。(4)呼吸系统疾病。(5)肝肾疾病障碍。 1.3 研究方法 在进行研究前24h内禁止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服用其他类药物,以防影响了试验的结果。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西药治疗方法。具体如下:(1)药物选择。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生产企业:大连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50224。包装:5mg*7片)。(2)药物用量。5mg/d,1次/d。试验组患者则采用西医保守的治疗方法结合中药大柴胡汤治疗的方法。具体用药如下:(1)配药如下:柴胡10g、枳壳15、生姜12g、大枣10枚、黄芩6g、枳实10g、芍药10g、半夏5g、大黄6g。(2)中医加减。①对于脾胃虚寒和功能低下的患者应减去枳壳,添加茯苓15g、党参15g、附子15g。②对于发热躁动的患者应减去枳实,添加黄连10g。③对于大便出现粘连的患者可添加苍术10g、木香15g。④对于便秘的患者可以添加芒硝10g。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所采集的数据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数据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数据用t查验,采取χ2查验,存在较大差别,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在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前,患者的各项指标基本相似。不存在可见差别,故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数据如下:2.1 并发症比较 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在治疗之后出现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伤、肺部感染等不良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别显著,P<0.05。见下表。 2.2 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医治方法,用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均低于试验组。治疗后三周,试验组明显好转31例,治疗后一般情况有25例,仅有4例患者治疗无效,用药后总的有效率高达93.33%。对照组患者在接受西医医治后,明显好转18例,医治后效果一般的患者有23例,无效的患者高达19例之多。 3.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为神经内科的常见病[2]。由于该疾病的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令患者以及病人家属身心俱疲。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该疾病归属于高血压患者中最有威胁的并发症,不合理的用药不仅给患者带了不少痛苦,而且严重影响了患者用药后的恢复和健康。西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造成肾脏功能的损伤,长期使用也会产生耐药性[3]。大量的临床资料显示,采用中药大柴胡汤的方法,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疾病上,可以削减患者的痛苦,达到较高的治愈效果。其优点如下:(1)副作用小。减少药物对人体的刺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患者的肾脏系统,减少了患者不良情况的出现。(2)治疗效果好。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明显好转的高于西医治疗的情况,且治疗无效的情况明显减低。(3)药物成本低。相比昂贵的西药治疗下,中药的药物成本相比较低,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保证了低收入家庭的疾病治疗。(4)药物用途广。治疗后不仅能改善患者脑部病变,而且还涉及与之相关部位心、肾、肝、脾的治疗[4]。减压效果温和,使得血压平缓。 本文研究数据可知,对患者给予中药大柴胡汤进行治疗。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皮肤搔扰、肾功能损伤、肺水肿等不良反应现象极少。各个阶段的治疗效果比较,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采用大柴胡汤配合治疗,可减少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促进患者体内血液的循环和疾病的消散,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