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脂肪肝65例临床观察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脂肪肝65例临床观察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脂肪肝65例临床观察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脂肪肝65例临床观察

柴胡舒肝散的功效有哪些

柴胡舒肝散的功效有哪些 柴胡舒肝散是用柴胡做出来的一种中药,柴胡舒肝散的功效想必大家对此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如果对此不了解,就无法更加充分了发挥柴胡的功效作用,柴胡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预防流行感冒,长期食用,还可以有效的提高我们自身的免疫力抵抗力,避免一系列不必要疾病的侵袭,来简述一下柴胡舒肝散的功效有哪些吧。 1柴胡属于中药,主要功效是疏风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等,主要用于外感表征发热,用于肝气瘀滞,月经不调,两胁胀痛,用于中气下陷等。 2.柴胡味苦、性微寒。归肝、胆经。有疏散退热,舒肝,升阳之功能。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等症。近代研究多用于治疗流感病毒、结核杆菌、疟原虫所引起的疾病。 3.(一)解热抗炎: 柴胡有显著的中枢性解热降温作用,其有效成分与所含的皂苷和挥发油有关。 北柴胡皂苷和其挥发油、柴胡粗皂苷、柴胡皂苷元A、山柰苷等对小鼠实验性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血管通透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二)镇静、镇痛、抗癫痫:柴胡粗皂苷、皂苷元A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并能延长小鼠的睡眠时间。并对小鼠实验性疼痛有明

显的镇痛作用。 4.用于寒热往来、感冒发热等症。治疗邪在少阳、寒热往来,常与黄芩、半夏等同用;治感冒发热,与葛根、石膏、黄芩配伍。用于肝气郁结、胁肋疼痛、月经不调等。与当归、白芍、香附、郁金等药同用。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症。配党参、黄芪、升麻等。 柴胡舒肝散的功效有哪些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竹叶柴胡为我们造福,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希望大家都能够仔细的了解一下以上介绍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将以上的内容分享给给更多的朋友们。

柴胡疏肝散和逍遥丸可以一起吃吗

柴胡疏肝散和逍遥丸可以一起吃吗 柴胡疏肝散和逍遥丸都是比较常见的中成药,它们都属于行气活血的药物,在疏肝理气解郁等方面的作用都是不错的,如果想要同时服用,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来进行,一起用药可能能够增强药物的药效,但是也要了解一些药物的副作用问题,在用药期间要了解一些注意事项。 ★柴胡疏肝散和逍遥丸可以一起吃吗柴胡疏肝散和逍遥丸 都属于行气活血的药物,柴胡疏肝散的主要功效是疏肝行气,活血止痛,可以治疗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等病症。逍遥丸则主要是用来为肝郁脾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的,在中医中经常用来调和肝脾,有保肝、抗抑郁、调节内分泌和抗应激素等作用。 但是脾胃虚寒,脘腹冷疼,大便溏簿者,是不可以服用加味逍遥丸的。 两方的君药均为柴胡,该药疏散退热,升阳舒肝。柴胡成分

主要含柴胡皂苷,有效强的溶血作用。如果没有中医师随访指导下,这两种药是不能长期服用的。正所谓是药三分毒,而且服用多种药物产生的毒性更是没有办法预想的。如果想要知道两者是不是能够一起服用,最好还是到正规的医院检查完后再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千万不要擅自服用药物。 ★柴胡疏肝散是什么柴胡疏肝散听名字就知道是疏肝理气 的方剂,组成包括陈皮(醋炒)、柴胡各6克、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4.5克、甘草(炙)1.5克、香附4.5克。主要的功能是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或寒热往来,嗳气太息,脘腹胀满,脉弦。现代的人会用来治疗肝炎,慢性胃炎,胆囊炎,胁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等病症。 因为这是一中药方剂,所以服用的方法是煎服,用水二盅,煎八分,在吃饭之后服用,效果比较好。 如果是有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导致血滞,故见胁肋疼痛症状的人,可以用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

脂肪肝42例临床特点分析

脂肪肝42例临床特点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近年来脂肪肝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近4年脂肪 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及血脂分析的特点,以 及其与体重、饮食、饮酒和病毒性肝炎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脂肪肝以男性中青年为主(占78.6%),多有高脂饮食和长期大量饮酒史,临床上多无明显症状, 仅少数有轻度黄疸和转氨酶增高,大多患者有高胆固醇血症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各占64.3%和78.6%),有病毒性肝炎病史者占56.8%,。结论近年来脂肪肝 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多由肥胖、高脂饮食、饮酒、病毒性肝炎引起,应予以 高度重视,针对不同病因加以预防。 关键词:脂肪肝临床特点高胆固醇血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营养状况得到普遍改善。但近年来,脂肪肝的发病率有明 显增高趋势。本文观察近4年脂肪肝患者42例,现就其临床特点探讨如下: 1 一般资料 42例脂肪肝患者,男性33例,占78.6%,女性9例,占21.4%。年龄21-57岁,平均年 龄40岁。所有患者均经过B超确诊,符合内科诊断标准。并按B超表现将脂肪肝分为轻、中、重度。其中轻度脂肪肝16例,中度脂肪肝19例,重度脂肪肝7例。 2 临床表现 42例脂肪肝患者多数无明显临床症状。其中20例门诊正常体检检出,住院患者多合并 病毒性肝炎活动而有乏力、纳差、肝区不适等症状。乏力、纳差18例,肝区不适合16例, 恶心、厌油者10例,呕吐者6例,皮肤、巩膜黄染者10例,肝肿大者16例,脾肿大者5 例。 3 生化检查与血脂分析 本组患者总胆红素增高者(17.2-79.1μmol/L)13例,占31%,38例患者ALT超过正常 (59-237μ/L)。AST的变化与ALT相似,碱性磷酸酶和r-谷氨酰转肽酶可出现轻度异常。为 排除因病毒性肝炎活动而造成肝功能指标出现异常的情况。将42例患者分为单纯脂肪肝组 和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组。其中,单纯脂肪肝18例,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24例,二组 主要生化指标变化见表1。42例患者中,胆固醇增高者10例(6.4-12.8mmol/L),甘油三脂 增高者6例(1.7 -5.6mmol/L),其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同时增高者20例,二者同时正常者 6例。 5 脂肪肝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 病史和病原学检查表明,42例脂肪肝患者有病毒性肝炎病史或现有病毒性肝炎患者24 例,占57.1%。其中既往或近期有甲型或戊型病毒性肝炎病例史者6例,慢性乙性肝炎患者 16例,丙型肝炎2例。 6 脂肪肝与饮食和饮酒的关系 本组病例中,高脂饮食者有34例,占81%,普通饮食者8例,占19%,喜饮酒者32例,其中每周饮酒量250g以下者5例,每周250-500g者23例,每周超过500g者8例。 7 病程及预后 42例脂肪肝患者在门诊或住院期间经益肝乐、甘利欣、护肝片等治疗1月,肝功能复常 率仅为38.1%(16/42),3月为71.4%(30/42),5月为85.7%(36/42)。而B超检查显示 脂肪程度变化不明显,5月复查时出现脂肪肝减轻者仅为33.3%(14/42)。 8 讨论 本组资料表明,42例脂肪肝患者有以下特点:(1)以男性为主,占78.6%;(2)以中 青年为主;(3)按B超表现,本组脂肪肝多表现为轻中度;(4)多数脂肪肝患者无明显临 床症状,特别是单纯脂肪肝患者,少数患者有乏力、纳差、肝区不适等症状;(5)单纯脂 肪肝患者功能检查多无黄疸,轻度转氨酶增高,ALT多在100U/L以内波动,而合并病毒肝炎 的脂肪肝患者肝功能表现较单纯脂肪肝患者明显,且与病毒性肝炎是否活动有关;(6)多

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 文章目录*一、柴胡疏肝散概述*二、柴胡疏肝散功能主治*三、柴胡疏肝散服用方法*四、柴胡疏肝散副作用*五、柴胡疏肝散注意事项*六、柴胡疏肝散药典记载 柴胡疏肝散概述 1、定义柴胡疏肝散,中医方剂名。为理气剂,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效。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肋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者。 2、别名柴胡疏肝散。 3、组方柴胡疏肝散主要由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中药材组成。 4、制法陈皮(醋炒)、柴胡6g,川芎、香附、枳壳(麸炒)、芍药各4.5g,甘草(炙)1.5g。以上药水煎服。 5、性状本品为药水状。 柴胡疏肝散功能主治 1、功效作用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若

情志不遂,木失条达,则致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见胁肋疼痛,胸闷,脘腹胀满;肝失疏泄,则情志抑郁易怒,善太息;脉弦为肝郁不舒之征。遵《内经》“木郁达之”之旨,治宜疏肝理气之法。方中以柴胡功善疏肝解郁,用以为君。香附理气疏肝而止痛,川芎活血行气以止痛,二药相合,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并增行气活血止痛之效,共为臣药。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 2、临床应用临床用于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等症。 柴胡疏肝散服用方法 1、适宜人群适宜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等患者。 2、用法用量陈皮(醋炒)、柴胡6g,川芎、香附、枳壳(麸炒)、芍药各4.5g,甘草(炙)1.5g。水一盅半,煎八分,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柴胡疏肝散副作用一般无副作用,但应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80例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80 例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柴胡疏肝散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以上腹隐痛、胀满、烧心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常见消化道症状群。其发病机制尚不明了,治疗尚未有特效方法。笔者自2008年10月—2009年6月,采用柴胡疏肝散治疗8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临床观察80例患者,诊断标准:(1)上腹痛或不适、腹胀、早饱、嗳气、泛酸、烧心等上消化道症状,一年内一项或数项持续或间歇发作超过3个月;(2)经临床、实验室、X线、内镜、B超等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3)伴肠易激综合征者、孕妇及哺乳妇女除外。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18~65岁,平均36.6岁;病程 2.5± 3.5年。对照组70例,其中男36例,女34例;年龄20~70岁,平均37岁;病程2.0±3.0年。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程、症状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柴胡疏肝散:柴胡15g,香附15g,枳壳15g,白芍30g,玄胡15g,郁金10g,党参15g,黄芪30g,黄连6g,吴茱萸3g,川楝子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用,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吗丁啉(西安杨森有限公司)10mg,每日3次;雷尼替丁(西南合成制药有限公司)0.15g,每日2次,服用4周。 1.3 疗效观察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拟定,采用症状变化治疗前后对比,分临床治愈:上腹胀痛、早饱、嗳气、恶心等上腹不适症状全部消失;有效:上述症状有明显改善;无效:上述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服药期症状好转,停药后复发者。 2 治疗结果 见表1。表1 两组疗效对比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45岁,2009年5月12日初诊,自诉:上腹部胀痛,嗳气4年多,伴有烧心,泛酸等症。多次在上级医院诊治,行胃镜及B超检查,未发现病变。自行服用中西药(具体不详)无好转。证见:上腹饱胀不适,尤以餐后为甚,伴嗳气、恶心、精神不振、睡眠差等。舌红苔黄,脉细。诊断:中医“痞症”。西医:功能性消化不良,方用柴胡疏肝散治疗,连服5剂后上述症状好转,为巩固疗效,继服10剂随访6个月,未再复发。 4 讨论[1]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祖国医学“痞满”范畴,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

中医疏肝方

中医疏肝方 一、四逆散 【来源】汉代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功效】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肝脾气郁证。症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现代常用于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胰腺炎、急性胃炎、急性阑尾炎、肋间神经痛等属于肝郁脾滞者。 【方解】柴胡既可疏肝解郁,又可升清阳以使郁热外透,为君药。芍药养血敛阴,与柴胡相配,一升一敛,使郁透解而不伤阴,为臣药。佐以枳实行气散结,以增强舒畅气机之效。炙甘草缓急和中,又能调和诸药为使。 【临证发挥】临证中用此方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病。临床常用治疗肝胃不和的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即由本方化裁而来。 临证中加乌贝散(乌贼骨、浙贝母)制酸止痛,疼痛严重时加延胡索、香附、乌药、川楝子等行气活血止痛。因四逆散中有芍药、甘草,芍药味酸,甘草味甘,酸甘相合既可化阴又可止痛,此即仲景之芍药甘草汤,对缓解平滑肌痉挛有很好的疗效。 对于胆囊炎患者,用此方加金钱草、川楝子、乌药、丹参、香附等,可利胆行气、活血止痛。胆囊结石者加鸡内金、广金钱草、海金沙、川楝子、郁金、延胡索等利胆排石。

二、柴胡疏肝散 【来源】明代叶文龄《医学统旨》 【组成】柴胡、枳壳、芍药、川芎、香附、陈皮、甘草 【功效】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症见胁肋胀痛,胸闷不适,喜太息,情志抑郁,心烦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现代常用于肝炎、慢性胃炎、胆囊炎、胁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者。 【方解】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临证发挥】临证见有肝胃不和之胃痛,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效果尤佳。另外,对肝气郁滞之胸痹、胁痛,运用柴胡疏肝散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品,效果显著;对妇人之乳腺增生、月经前期乳房胀痛之症,采用柴胡疏肝散合逍遥丸加减,功效倍增。 三、逍遥散 【来源】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甘草、生姜、薄荷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血虚证。症见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现代常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乳腺小叶增生、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炎、不孕症、子宫肌瘤等属肝郁血虚脾弱者。

降脂保肝汤治疗脂肪肝疗效分析

降脂保肝汤治疗脂肪肝疗效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与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人群的增加,脂肪肝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临床常见的病变。中医药作为脂肪肝的药物治疗途径之一,对促进脂肪肝的逆转以及改善临床症状和某些实验室指标行之有效,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我院采用降脂保肝汤治疗脂肪肝126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26例患者均来自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我院就诊患者,其中男82例,女44例,根据2001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脂肪肝和酒精肝病学组制定的“脂肪肝诊断标准(草稿)[1]”确诊,轻度56例(大多数体检时发现),中度49例,重度21例。多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的疲乏、食欲不振、腹胀、嗳气、肝区胀满等感觉。或有肝大、脾大、黄疸、肝区轻度压痛,肝区有叩击痛。 1.2 治疗方法生山楂20 g,草决明30 g,柴胡15 g,泽泻15 g,枸杞20 g,茵陈30 g,姜黄15 g,丹参15 g,何首乌15 g,虎杖10 g。1剂/d,水煎2次,混合后,早、晚饭后分服。3个月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血脂指标恢复正常,B超影像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肝功能、血脂指标基本恢复正常,B超影像改善;有效: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消失,肝功能、血脂指标部分改善,B超影像无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血脂指标、B超影像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治愈39例(31%),显效45例(35.7%),有效30例(23.8%),无效12例(9.5%),总有效率90.5%。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如表1,与治疗前相比,P<0.05。 表1 治疗前后血脂及脂蛋白指标比较(x±s) 例数TGTCLGL-CHDL-C 治疗前1261.68±0.95.41±0.983.35±0.81.25±0.7 治疗后1261.33±0.74.61±0.542.8±0.711.2±0.1

运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腹症体会

运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腹症体会 关键词大柴胡汤急性阑尾炎合并阑尾穿孔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盆腔炎 急腹症相当于《伤寒杂病论》中的合病,多系感邪过重,致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由于病情急猛,证候复杂,危症随时出现。对此,笔者每以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收效迅速且显著。现介绍如下。 1 急性阑尾炎合并阑尾穿孔 阑尾炎严重阶段或穿孔时,多数患者右下腹剧痛连及胸胁,与阳明少阳合病证相似。笔者每以大柴胡汤合大黄牡丹皮汤治之,多收良效。如治才某某,女,31岁。1997年10月25日初诊。患者右下腹疼痛2日,经用抗生素输液5天,腹痛加重,阵发性加剧,不愿手术而来求治。痛苦面容,昨夜曾疼痛反减,但压痛明显,腹肌紧张,人便5日不通,心下痞满胀痛拒按,胸胁胀痛,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燥少津,脉洪数有力,体温38.3℃。血化验:WBC29.8×109/L,LYMF30.6%,MID6.7%,GRAN60.7%,HGB138g/L。B超示急性阑尾炎合并穿孔。中医诊断为肠痈,证属阳明腑实与少阳合病,为气滞血瘀,火毒燥屎内结。不急下阳明腑实火毒,疏通少阳气滞血瘀,不能收功。方药:柴胡18g,生大黄(后下)、白芍、败酱草各30g,大枣6枚,枳实、黄芩、半夏、干姜、芒硝(冲)各10g,丹皮、桃仁各15g,冬瓜子20g,红藤40g,银花60g。3剂,昼夜进服,大便泻下数十次,臭秽难闻,腹痛胁胀等消减大半,体温降至37.8℃.继服4剂,诸症再减,血化验指标正常,上方大黄减至15g,再服8剂而痊愈。 2 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卓某,女,46岁。1998年7月28日初诊。患胆囊炎已7年余,前日饱餐羊肉后突发上腹及胸胁胀痛,经当地用抗生素输液及服消炎利胆片等,右上腹仍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疼痛放射至右肩背,痛甚时烦躁呼叫,坐卧不安,大汗淋漓,寒热往来,口苦咽干,两目及胸部黄染,右上腹胆囊区有明显触痛和肌痉挛,小便如茶,大便6日未通,舌质鲜红、尖生芒刺、苔黄厚腻,脉弦数有力,体温上午38℃,后达39℃左右。血化验:WBC14.6×109/L,LYMF54.2%,MID12.0%,GRAN33.8%,HGBl45g/L。B超示急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中医诊断为胁痛,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3例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3例 发表时间:2012-12-06T11:00:29.7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0期供稿作者:陈志华[导读] 探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 陈志华(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门诊部 457001) 【摘要】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选取4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43例中.治愈9例,显效13例,有效1l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6.7%。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的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提高Hp转阴率,提高近远期根除率。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加减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门诊在2011年6月至2012年4月1年时间段内观察4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且符合肝胃气滞型胃脘痛,男23例,女20例;平均年龄(31.6±5.4)岁;平均病程(3.4±1.1)年。 1.2诊断标准 按照《中医内科学》关于本病的诊断标准:有典型的上腹部灼热胀闷疼痛、恶心呕吐、嗳气口苦、嘈杂似饥、纳呆,不为碱性药物所缓解等临床症状;胃镜下可见胃黏膜色泽呈淡红色、灰色、灰黄色或灰绿色,重度萎缩呈灰白色,黏膜变薄,血管透见。组织活检:(1)固有腺体萎缩;(2)黏膜肌层增厚;(3)固有膜炎症;(4)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及淋巴滤泡形成。Hp检查:患者检查前1周内未服用抗生索、铋剂、抑酸剂等对Hp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活检标本经尿素酶快速诊断检查,病理特殊染色镜确定有Hp感染。排除心、肝、肾及自身免疫等疾病。所有病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排除占位性病变。所有患者均有频发性和持续性胃脘部疼痛,尤以餐后为甚,灼热、痞满、暖气、口苦、恶心、呕逆苦水,或吞酸嘈杂、大便秘结等。起病多与情志有关,舌淡红、苔白或黄,脉滑细紧弦。 2 治疗方法 均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处方:柴胡12g,枳壳12g,白芍15g,香附15g,川芎10g,延胡索12g,陈皮12g,白术15g,炙甘草6g。加减:若有饮食停滞者加焦三仙各15g以消食导滞;吞酸嘈杂者加煅海螵蛸20 g、吴茱萸15 以止酸止痛;脾胃虚寒者加吴茱萸15g、干姜12g以温中健脾;肝胃郁热者加焦栀子10g、黄连10g以清泄郁热;伴大便干结者加草决明10g、炒莱服子15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一个月为l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临床疗效 3.1疗效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1]制定。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达轻度,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消失;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好转,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减轻2个级度;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3.2 治疗结果 临床疗效比较43例中,临床治愈9例。显效13例,有效1l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6.7%,所有病例服药期间均未发现不良反应,血、粪、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 4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多与Hp感染有关,因此Hp转阴率对慢性胃炎的治疗的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2]。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祖国传统医学中“胃脘痛”、“痞满”等范畴,病因病机多是外感邪气或劳倦太过、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伤至脾胃,亦或是脾胃素虚,内外之邪侵袭,而至脾运化无力,水湿停聚,久郁化热所致湿热内蕴;湿热久耗津液,以至胃阴不足;脾气亏损。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倦内伤,用药不当,久病体虚或素体虚弱有关,本虚标实为其根本病机,需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分清虚实主次轻重,随证选方,分而治之,方可逆转或稳定病理异常表现。中焦脾胃乃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各种原因影响胃之通降,则中焦气机升降失和,进而发生血瘀、痰阻、郁热等其他证候,因此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是CAG治疗的关键。本病发病之后多缺乏系统治疗,致使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方中柴胡、枳壳、香附药能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川芎行气活血止痛,白芍、甘草柔肝养阴,缓急止痛,又可防柴胡升散太过,损伤肝阴、肝血,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柴胡、香附、白芍具有保肝利胆抗溃疡的作用;枳壳、陈皮、白术、甘草有调节胃肠道,保护胃黏膜之功效;行气活血之川芎又可改善微循环。诸药合用,使脏腑气血调和,气机升降通畅,脾胃纳运自如,故病去身安。 参考文献 [1] 张万岱,陈治水,危北海.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5,25(2):172-175. [2] 景巍,吴杰,劳献明.参苓蚤休汤为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中医杂志2007,48(10):909-910.

柴胡疏肝散治疗腹痛浅析

柴胡疏肝散治疗腹痛浅析 【摘要】本文总结了笔者对腹痛的病因病机的认识,用柴胡疏肝散以理气行滞,养血调经治疗肝郁气滞型腹痛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症。《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1〕本病影响患者工作学习,降低生活质量,影响身心健康。本文是笔者在在临床实践中关于治疗本病的经验总结,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诸病源候论》始将腹痛独立辨证,对其病因、证候进行详细表述,“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由腑脏需,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腹痛。”唐氏在《血证论》中曰:“血家腹痛,多是瘀血,另详瘀血门。然有气痛者,以失血之人,气先不和……宜逍遥散加姜黄、香附子、槟榔、天台乌药治之”。《证治亡补·腹痛》谓:“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由上可知,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上述诸病因,皆可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郁滞,脉络痹阻,不通则痛,发为腹痛。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则痛。 2 治疗 本病的发生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降低生活质量。本方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同时指导患者放松心情,有助于提高本病的疗效。笔者在临床中用柴胡疏肝散治疗肝郁气滞型腹痛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柴胡疏肝散出自《医学统旨》,为疏肝理气之代表方剂。功能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方中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疏肝理气;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川芎行气活血。诸药合用,使气畅痛止,共奏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效。临证加减:气滞较重,胸胁胀痛者加川楝子、郁金等;同音少腹者加橘核、荔枝核等;肝郁日久化热者加丹皮、栀子等;便秘者加郁李仁等;失眠者加炒酸枣仁、合欢皮等。 3 典型病历 陈某,女,40岁,2010年1月14日初诊。因“小腹胀痛3天”就诊。 首诊:3天前患者因情绪波动出现少腹胀痛,痛无定处,时作时止,无恶心、呕吐,平素烦躁易怒,易上火,纳眠一般,二便常,舌尖红,苔薄黄,脉细弦。本病是由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机阻滞而痛作。首诊以柴胡疏

脂肪肝临床分析

脂肪肝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5-31T08:52:14.7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8期作者:孙莹 [导读] 脂肪肝是由不同病因导致的中性脂肪在肝内蓄积过多所致。 孙莹(黑龙江省鹤岗市岭北人民医院 154106) 【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8-0200-02 【关键词】脂肪肝调查治疗 脂肪肝是由不同病因导致的中性脂肪在肝内蓄积过多所致。由于本病临床症状不明显,且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变化,因此常被医患所忽略。本病的人群患病率目前尚未见报告。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防治,作者通过健康体检对20~71岁各年龄组脂肪肝患病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调查对象为在职干部及离、退休人员,共1797人,男性13~5人,女性469人。查出脂肪肝患者102例,患病率为5.67%。102例脂肪肝中男81例(79.4l%)、女21例(21.49%)、41岁以上的81例(79.41%)。中年以上息脂肪肝占多数,即41.71岁患脂肪肝者81例(79.41%),而40岁以下只占20%。 1.2调查方法:本组对受检者均进行了临床各科全面检查及各种辅助检查,包括各种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以二维超声检查作为诊断脂肪肝的依据,排除了其他各种肝病,而确定为脂肪肝。 1.3诊断依据:本组以二维超声检查认定脂肪肝。诊断困难者选用其他检查方法。按B超回声程度不同将脂肪肝分为三度。 (1)轻度脂肪肝:前场回声增强,后场衰减不明显,肝内管状结构仍可见。 (2)中度脂肪肝:前场回声增强,后场衰减。管状结构走行模糊,但尚可辨认。 (3)重度脂肪肝:前场回声明显增强。后场衰减明显,甚至呈无回声区,轮廓不清,管状结构难以辨认。根据上述标准,本组102例中轻度脂肪肝24例(23.52%),中度脂肪肝42例(41.12%),重度脂肪肝36例(35.29%)。 1.4临床表现:本组脂肪肝患者均为体检发现,轻度脂肪肝均无症状,中、重度脂肪肝症多无症状,少数有轻度腹胀、饮食不振或疲乏无力等。少数患者有轻度肝大。肝功化验多无异常,仅有3例谷草转氨酶增高。 1.5脂肪肝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102例脂肪肝中伴有高血压病者51例(50%),高血脂41例(40.19%),动脉硬化32例(31.37%),超体重(单纯肥胖)25例(24.5%),冠心病23例(22.54%),糖尿病3例(2.94%)。可见脂肪肝与上述五种疾病有一定相关性。本组未发现与脂肪肝有关的其它疾病或致病因素。肥胖者体重超常者应警惕脂肪肝存在的可能性。 2 治疗 目前的治疗主要是纠正潜在的危险因素,针对性选择应用一些药物,阻止病情进展。NAFLD治疗策略:①鉴别和治疗相关的代谢紊乱,如糖尿病和高脂血症;②通过减肥、锻炼、行为纠正和药物等纠正相关的代谢紊乱;③选择性的使用保肝药物如抗氧化剂等;④终末期肝病行肝移植。疗效观察不仅仅限于肝脏相关指标,应当观察治疗中患者体重、腰围、血压、血脂和血糖的动态变化,还需加强代谢综合征相关肿瘤和心脑血管事件的监测。 2.1基础治疗 基础治疗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制定合理的能量摄入、中等量有氧运动以及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饮食纠正最重要的是减少果糖的摄取,因为果糖优先转变为三酰甘油,与当今肥胖流行密切相关。 2.2 保肝药 应用保肝药的作用主要是纠正代谢障碍、稳定肝细胞膜、抗炎、抗纤维化以阻止肝病进展。药物的作用包括促进肝细胞再生、协助肝细胞解毒、去除肝内过多脂肪和改善肝组织代谢等。保肝药物主要适用于:①单纯性脂肪肝基础治疗6个月仍无效或所采用的基础治疗有可能会诱发和导致肝胆系统并发症者;②45岁以上伴有糖尿病,又难以长期坚持减肥治疗的NAFLD患者;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表现为肝功能异常或肝活检显示存在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等。宜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药物,并严密观察,定期检查肝功能,避免滥用药和多用药,切实遵循有效、毒副反应少的原则。 3 讨论 脂肪肝不是独立疾病,它是由多种病因造成的中性脂肪在肝内蓄积过多所致。脂类在肝内蓄积超过肝重的5%或组织学上50%以上,肝实质脂肪化时均可称为脂肪肝,按照肝内含脂肪量的多少而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脂肪肝含脂肪为肝重的5%.10%,中度脂肪肝为10%~25%,重度为25%~50%。本组是以B超探查根据肝脏回声情况及管状结构的改变来确定弥漫性脂肪肝的诊断,并根据回声异常情况来确定脂肪肝程度。 目前临床上诊断脂肪肝的方法很多。主要是影像诊断,如B超检查、CT、磁共振成像、放射性检查以及超声引导下细胞学诊断。除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余的诊断法均无特异性。根据报导。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肝细胞抽吸术,将所得标本做病理学诊断是目前诊断脂肪肝的重要检查方法。该法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尤其对局限性脂肪浸润,当B超或 CT均难以与肝癌相区别时是一项可靠的鉴别方法。笔者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仍以B超探查脂肪肝为优。 B超检查法经济方便,准确可靠,迅速得出结果,尤其适用大系列普查。 脂肪肝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脂肪代谢障碍,肝对脂肪酸的作用或氧化减少,或脂肪酸合成增加或脂肪酸脂化为甘油三酯增多等,均可发生肝内弥漫性或局限性脂肪浸润。防治脂肪肝首先应积极防治造成脂肪肝的原发病,对单纯性肥胖所治脂肪肝应当控制体重。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控制脂肪及糖类的摄入,戒烟或酒。脂肪肝一经确诊,应定期复查。也可选用血脂调节药物,避免服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中华肝脏病杂志,2001,9(5):264.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7-08-15T14:58:02.70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7期作者:陈佳威[导读] 采用大柴胡汤加减联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效果显著,标本兼治,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南充市仪陇县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南充 637615)【摘要】目的:观察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应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6年1月至12月,根据患者选择的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分成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选择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相 比对照组高出12.50%,具有明显优势,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相关临床症状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后1个月和2个月时临床症状积分对比,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积分降低更加明显,P<0.05。结论: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应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有效减轻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广泛推广。【关键词】大柴胡汤;胃食管反流病;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7-0024-02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application of Dachaihu decoction. Methods Select our hospital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80 ca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elect the time period for the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40) and observation group (n=40). The control group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elected Dachaihu decoction treatment, compared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 12.50%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has obvious advantages, P<0.05; the related clinical symptom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0.05 before treatment, after treatment for 1 months and 2 months of clinical symptom score comparison,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0.05. integral, Conclusion The stomach food Reflux disease patients application of Dachaihu decoction, clinical effect, effectively relie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Dachaihutang;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Clinical effect 胃食管反流病(GRED)是临床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之一,由于胃酸或胆汁等胃内容物反流造成食管粘膜的损伤,临床患者常伴有嗳气、反酸、胸部疼痛等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1]。本次研究针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取中医药方大柴胡汤进行治疗,结果显示临床治疗显著,现将研究内容做以下报道。 1.基本资料与用药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6年1月至12月,根据患者选择的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分成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 对照组患者: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在21~68岁,平均年龄为(38.92±2.14)岁,平均病程(2.14±1.53)年;观察组患者: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范围19~69岁,平均年龄为(39.21±2.01)岁,平均病程(2.37±1.22)年。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P>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和胃内镜检查,符合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近一个月内均无服用抑制胃酸药物或其他可能对胃肠功能造成影响的药物,同时排除全身系统性疾病者,消化性溃疡者,不能配合治疗按时正确服药者以及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加。 1.2 用药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577),口服,一次一粒,一日一次;多潘立酮片(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791),口服,一次一片,一日三次,饭前半小时左右服用。 1.2.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药方主要包括柴胡、厚朴、白芍、黄芩、半夏、大黄、灸甘草、大枣、生姜和炒枳实[2];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加减药量和添加药材;煎煮后服用,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同时服药期间嘱患者禁食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 1.3 评价标准 对治疗后效果进行评价。 显效:反酸、烧心、胸部疼痛、嗳气等相关临床表现完全消失,胃镜下可见食管粘膜无明显充血、水肿表现;有效:胃食管反流相关症状明显改善,胃镜下可见食管粘膜存在充血、水肿表现,但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无效:相关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或出现加重,胃镜下可见食管粘膜充血、水肿较治疗前加重。其中显效和有效病例数之和为治疗总有效例数。同时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时的临床症状积分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P<0.05时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相比对照组高出12.50%,具有明显优势,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相关临床症状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后1个月和2个月时临床症状积分对比,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积分降低更加明显,P<0.05。详细数据见表1,表2。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胆道疾病48例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胆道疾病48例 肝胆道疾病多系肝胆湿热蕴结,肝气郁结,胆气不降,气滞血瘀或砂石虫体阴塞胆道,气机不畅所致。笔者近几年来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本病,取得较好效果。现将48例临床治疗观察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48例,男15例,女33例,年龄17~65岁,以中年妇女为多,病程3天-10年。本组病例多有发热、畏寒,恶心吐呕,纳呆,厌油腻,腹部胀满疼痛,以右上腹疼痛为甚,痛剧时可向肩背部放射痛,大便多秘结,小便短赤,部分有皮肤巩膜黄染,舌质多红,苔多黄腻或黄白相兼,脉多弦滑数,右上腹部均有压痛,莫菲氏征多阳性,B超检查多有胆囊增大,胆壁增厚,胆汁混浊或胆总管扩张等阳性征。 二、治疗方法 1、基础方:柴胡、白芍、枳壳、香附子、郁金、茵陈、金钱草、甘草。 2、随证加减:热甚酌加栀子、蒲公英、黄芩、大黄;湿甚者加川黄连,生茵陈,酌加苡仁、茯苓、车前、木通;肝郁气滞者酌加青皮,佛手;肝郁脾虚者酌加白术、茯苓、党参。痛甚者加重白芍,徐长卿,川连子,酌加延胡索、木香。血瘀者酌加桃仁、丹参、赤芍、大黄;胆石者加重金钱草,酌加内金、海金砂。蛔虫梗塞者酌加乌梅、川楝子、槟榔。 3、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分服。 三、治疗结果

本组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40例;好转(临床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或明显好转)6例;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转外科手术治疗)2例。 四、病案举例 例一:金某,女,42岁,老师,2006年2月21日入院,住院号:112157,入院诊断:急性胆囊炎。患者于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胀满不适,疼痛伴阵发性加剧,恶心呕吐,胃内容物,胃纳差,厌油腻,小便短赤,大便2天未解,无明显发热畏寒,曾在当地卫生院治疗(亮菌甲素)等药物,但未见好转而转入院。 检查: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尚软,右上腹压痛,轻反跳痛,莫菲氏征阳性,舌质红,苔微黄,脉弦滑,B超报告,胆囊约6.8㎝×3.7㎝,囊内未见异物反射,提示急性胆囊炎,审证参脉,此乃肝胆湿热蕴结,气失舒展。治宜疏肝理气,通腑泄热,止痛,处方:柴胡10g,白芍30g,徐长卿20,枳实10g,茯苓20g,香附子10,川连子15,延胡10g,川朴10g,甘草6g,茵陈20g,大黄5g。服3剂后,上腹部疼痛、腹胀明显减轻,恶心呕吐消失,食欲增进,大便每天1次,再服4剂,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住院8天痊愈出院。 例二:李某,女,47岁,2006年5月7日入院。入院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有慢性胆囊炎病史5年,近5天来食欲不振,厌油腻,睡眠欠佳,发热畏寒,上腹部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并放射至肩背部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数次,大便3天未解,小便短赤。在当地治疗无效而入院。检查:体温37.90C,脉搏90次/分,皮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焦虑性失眠56例

受体的敏感性,使沙美特罗持续发挥其扩张气道的作用。川芎嗪是一种新型的钙离子拮抗剂和氧自由基清除剂,既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溶解微血栓,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又对肺部多种常见细菌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还可保护血管上皮细胞和红细胞,增强血液流动性,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起到平喘的作用。 肺功能是传统的监测哮喘治疗的手段,是哮喘疗效判定的可靠指标,主要与临床症状的改善较密切。气道高反应性和急性气流受限是哮喘肺功能受损的主要表现形式。哮喘发作时呼气流速明显下降,FEV1或PEFR测定能客观地反映气流受阻的严重程度。本实验结果显示治疗前FEV1明显低于预计值,而吸入舒利迭和应用川芎嗪4周后患者FEV1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畅05),提示舒利迭联合川芎嗪可改善患者肺功能及临床症状。所以,川芎嗪联合舒利迭治疗中度哮喘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参 考 文 献 [1] 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132-138. [2] 赵顺英.哮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10):68-77.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焦虑性失眠56例刘爱萍 【关键词】 柴胡疏肝散;失眠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中医又称其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失眠是以睡觉时间不足、睡眠深度不够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精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1]。焦虑性失眠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失眠症类型,其原因多数因精神紧张,工作或思想压力大、生气,环境变化等因素,大多数患者长期失眠,越想睡而越睡不着,越急越睡不下,患者常心烦意乱,坐立不安,心理紧张、睡眠不下、胡思乱想。一般认为生理睡眠(也称正常睡眠),不少于5、6个小时,长期失眠大脑功能就会紊乱,对身体造成多种危害。调查显示,中国存在失眠人群高达42畅5%[2],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巨大负面影响。笔者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焦虑性失眠5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失眠患者56例,均符合枟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枠中失眠的诊断标准[3]。男28例,女28例;病程3个月~3年;35~55岁患者45例,占80%;本组患者均不伴有器质性病变,均服用过安定之类及营养健脑型药物,因临床症状不能得到改善而来求治。 2 治疗方法 基本方:柴胡12g,枳壳10g,白芍12g,炙甘草6g,党参12g,香附10g,川芎12g,木香12g,陈皮12g,远志12g,鸡内金10g,栀子10g,黄芩12g,。肝阳上亢者酌加夜交藤、天麻、珍珠母、生龙齿、生牡蛎;心血不足者加当归、黄芪、阿胶、夜交藤等;阴虚者加知母、牡丹皮、五味子、鳖甲、生地黄等;阳虚者加补骨脂、杜仲、牛膝、淫羊藿等;痰浊内停者加竹茹、石菖蒲等;肝气郁滞者加郁金、延胡索、川楝子、沉香等;瘀血阻滞者加赤芍、丹参等。水煎服,1剂/d,10d为1疗程,病情较重者用药2~3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3畅1 疗效标准(自拟) 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在5h以上;有效:睡眠 作者单位:454650济源市中医院时间较治疗前有增加,但睡眠不足5h;无效:睡眠无改善。3畅2 治疗结果 本组56例经治疗后,痊愈28例,占50畅00%;显效20例,占35畅7%;有效5例,占8畅9%;无效3例,占5畅4%。总有效率94畅6%。 4 讨论 失眠病位在心,由于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所致。其发病与肝郁、胆怯、脾肾亏虚、胃失和降密切相关。其病机或由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胆气虚,触事易惊,导致心神失养所致;或为肝郁化火,五志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引起心神不安所致[4]。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都市人,特别是都市的中年人,患焦虑性失眠的人越来越多了。主要表现为急躁易怒,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善太息,不思饮食,口干口苦,头晕或昏胀不清,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一系列肝郁化火,痰火郁结的临床表现。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理气散结,在缓解工作压力方面效果明显。陈皮、鸡内金,理气化痰消食积,川芎理气调血安神,党参益气健脾,远志化痰宁心安神,黄芩,栀子清肝泻火,诸药合用,公奏清肝泻火,理气解郁,宁心安神的作用。服药同时,要嘱咐患者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把失眠想成多么大的疾病,整天愁啊愁的;②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尽量按时作息,不要熬夜;③睡前不要过度运动,不要喝浓茶、咖啡及酒精等兴奋剂;④调畅情志,学会释放压力,有事要及时疏解,不要生闷气;⑤睡前思想放松,不要在床上思考问题。总之,药疗加心疗,失眠疗效才好。 参 考 文 献 [1]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3.[2] 王中男.不寐证中医辨证综合治疗方案的选择.吉林中医药,2007,27(5):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86. [4]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3-134. ?971 ? 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6月第5卷第16期 ChinaPracMed,Jun2010,Vol.5,No.1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