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关中小学国学教育的文献分析

有关中小学国学教育的文献分析

有关中小学国学教育的文献分析
有关中小学国学教育的文献分析

有关中小学国学教育的文献综述

马丽

摘要:伴随国学的兴起,国学教育在中小学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关于中小学国学教育的争论也愈加值得关注,这些争论注意集中于文化观冲突、教育观抗衡、价值观失衡这几个方面。那么,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教育目的何在呢?又该如何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的呢?本文将做这些方面的探讨。(应该在修改充实正文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充实!关键是做到“写有内容的内容摘要”,不要写没有内容的只是线索式的内容摘要!)

关键词:国学国学教育中小学教育目的

(建议增加一个引言,说明缘由、针对的问题、分析的视角与内在逻辑以及基本结构与内容!)一、国学与国学教育(需要斟酌修改,与内容不相符合!)

(应该加一段引言,进行思路整理、内容梳理和表述!)

1、什么是“国学”?

《礼记·学记》有云,(要用全角,不要用半角,以追求和实现“形式”美!请全文通改!)“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術有序,国有学”,据研究者考证,这是我国古籍中最早将“国”与“学”相连并称之语。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高等学府,主要开设《四书》《五经》等课程,后来用以指称我国固有的学术文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编印本863页中的解释是:“国学,犹言国故,指本国故有的学术文化。”【1】(要学习和处理好注释序号的编辑技巧,最好用word的功能!)1906年国粹派人物邓实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2】国学,相对于新学,指旧学,相对于西学,指中学,是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物对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国学有广义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文、史、宗教、艺术、数术方技等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是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继承、弘扬的重点所在。

(建议将最新发展以及自己的体会和见解加上,一则是研究创新的需要,二则督促自己学习思考和创新!)

2、国学教育发展历程

国学教育古已有之,孔子可谓《国学》的开山鼻祖,他编纂的《诗经》是最早的蒙养教材,他设置的“诗、书、易、礼、春秋”等课程,都属于“国学”的范畴。汉代以后的教育,基本内容是经学教育。经学教育主要是读“五经”。“五经”内容博深,文字难懂。识字教学以后,马上读“五经”,对十岁左右的学童来说,是十分困难的。为此,有必要选择文字通畅、切合实用的典籍,供学童诵读,作为向高深层次经学教育过渡的桥梁。汉朝将《孝经》和《论语》纳入《国学》课程,南朝梁周兴嗣编写了《千字文》,宋朝大学问家王应麟编纂了《三字经》。这些蒙养教材的内容和形式,接近人们的生活实际,语言流畅,便于诵读。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国学”,早在春秋时期就同学校和课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可谓相伴而生、渊源流长。【3】

古代国学教育,经过长期积淀,逐步形成了以读经为主要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的日臻完善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是中华民族的教育瑰宝。

五四运动后,中小学里持续了上千年的读经等旧式课程被废除,但是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等国学精粹,并没有从学校课堂上消失,叶圣陶、朱自清等先生就是这个时期知名的国学教育家。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建立了国学门和国学研究院。两校在对“国故”进行研究整理的同时,还设置了专业课,聘请教师,培养学生,在大学校园进行国学教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学校教育遭受到严重的干扰,国学教育也受到了很大冲击,成就不大。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虽然形势稳定,但是国学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不被重视,传统文化更遭遇空前摧残,国学被看成是“封、资、修”而受到批判,国学教育无从谈起。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国外文化纷纷传人,西方文化热十分浮躁,泛滥一时。进人新的世纪后,国学生存的大气候不容乐观,由于有关方面的误导,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年龄尚小、是非莫辨的少年学生们,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随波逐流,形成了一股畸形的学风,业余时间纷纷去上各种英语班、钢琴班、芭蕾班、电脑班和考级、考证的学习班,传统文化由此遭受冷遇和舍弃。(应该加一段当代复兴的评述!)

综上所述,近代国学教育的实践虽然近一个世纪之久,但是道路崎岖坎坷,效果不如人意。新世纪到来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所以很多有识之士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认识到国人民族文化的缺失,呼吁在中小学里开展国学教育,想从中国文化的“根”里寻求社会发展、和谐的动力,趁着国学之风,一些中小学自发性的国学教育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简洁明了,但是失之于单薄!应当将文化研究与文化哲学兴起中的深沉历史意识和使

命能融入而深化,就更好了!)

二、中小学国学教育现状

1993年,台中师范大学教授王财贵博士率先在台湾推行读经运动,随后,这项运动在世界华人圈产生极大的影响。1994年,台湾王财贵先生策划倡导,在台湾的华山讲堂成立了“读经推广(中?)心”,鼓励儿童读经,当时参加的儿童约有百名,至1998年12月已超过一百万人。以后渐次影响到大陆。1998年6月,在著名学者季羡林、杨振宁、张岱年、王元化、汤一介等人的支持与参与下,启动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各媒体争相报导,各种诵读资料如雨后春笋,很多省市学校竞相开展实验、教改研究,校本教材不断涌现,甚至一些城市出现了私蒙馆。【4】1998年北京已有几十所小学开展起读经活动,著作家老舍的儿子舒乙和一些有识之士在北京市密云区创办“圣陶小学”,并响亮地喊出了“培养国学大师”的口号。2002年秋天,济南市大明湖路小学依托古(?)的文化底蕴,开发起校本课程《国学》。2006年春季“博闻国学启蒙馆”在南市珠市(?)小学开馆,开创了江西国学启蒙领域的先河(次言可能不确!)。有报道说,截至2003年底中国已有500万个家庭、60多个城市的少年儿童加入诵读儒家经典行列。同时,民间悄然兴起了一股“读经热”,北京的一耽学堂,面向大学、中小学、幼儿园和社区,义务宣讲。北京、河南等地还有专门的“国学义教宣讲团”。州(?)的“儿童国学教育班”(大方经典学校),天津的“六宝斋”“养正学堂”“山国学馆”等,都在尝试用各种形式进行国学教育,让其成为全民的教育、普及性的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工商学院、中央教育研究所、台湾台中师范学院(大学?)、哈佛大学等海内外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也积极介入了儿童经典诵读活动的推广。“读经、私塾、国学,频繁进入普通百姓视野。这一切将“读千古美文,做年君子”(引号使用有些乱!)“激活传统,继往开来”“诵读中华经典,发掘人类智慧”的呐喊转成了越来越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工作者带着孩子们诵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孜孜实践。(文字轻盈,行文流畅,但是失之于现象了!)读经的热潮给在世纪之交的语文大讨论中备受煎熬的语文工作者带来了振奋,也开启了素质教育的新思路。中小学阶段中华传统经典教育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教育问题和社会现象中小学阶段中华传统经典教育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理论层面的讨论,虽然没有在肯定与否定的问题上达成共识,但整个讨论观上有助于人们理性对待中小学阶段中华传统经典教育现象本身。社会各界众对中小学中华传统经典教育众说纷纭,纵览整个讨论,焦点主要

集中在以下三点

1、文化观冲突。在中小学阶段进行中华传统经典教育是“重振民族文化”还是“复古”和“开倒车”,这个问题是双方讨论的一个关键。支持者认为中的文化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方面是西方的“民主”“科学”未能扎根,另一方面又呈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尴尬境遇。感叹于这一现实,他们出(?)重新审视儒家文化,恢复对中华传统经典的诵读教育,特别是让心性纯真的儿自小接受读经教育。持反对观点的学者则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更应当提倡“平等“民主”的思想,应当继续坚持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进化国民。中华传经统经带有封建思想色彩,隐含奴性文化,儿童在不能充分理解和分辨的情况之下照全收后果十分令人担忧。’

2、教育观抗衡。支持者认为要充分利用幼儿期,让儿童去诵读中国及世界一切优秀文化的典籍,去根植文化修养。对于儿童是否能马上吸收“经典的内涵”这一问题,他们认为“一个儿童基本的学习能力,是吸收能力,是海绵的吸收,整体的吸收。你教他什么,都会放在肚子里。懂不懂?不懂。现在所(?)的,不是现在要他懂,他有几十年去慢慢弄懂,然后一辈子有用。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认为,3~13岁是人一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期,虽然“其知识未开,理解力薄弱”,但应当发挥其记忆能力强之所长,把一些重要经典选编为教材,教孩子反复熟读,进而鼓励背诵,以“激活儿童的脑力,训练记忆力,发展其智力开发其智慧”。反对者对这些教育理论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教育应以儿童为本位,幼儿处于各种生理器官以及各种心理快速成长的时期,游戏、涂鸦、幻想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在大自然中接受陶冶,正为儿童提供了成长所需的机会和食粮。让儿童读经置儿童的兴趣、需要于不顾,成人成了儿童的“侵略者”。‘“儿童心理学表明儿童的记忆是在其自身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不求理解’的‘死背’,谈不让儿童对记忆内容去感知,这是典型的反科学的想法和做法,单就儿童记忆发展来说,这也是有害的。”’【5】

3、价值观失衡。支持者认为我国传统价值是建立在求善基础上并特别强调己(?)和谐,天人和谐的。过去否定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重新肯定,也是符合历史展的规律的,如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重义轻利”的思想曾经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重义轻利”的思想则成为调节义利系统的重要准则,这是历史的辩证法。因而他们认为在新的时期,应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经典的价值问题。反对者认为,“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误,乃是在传统观念支配下的‘目中无人’,”他们认为我国传统价值观重整体价值,忽视个体价值;重义理价值,忽视功利价值…因而中华传统教育忽视学生个体自身价值的追求,以依附和言从为行为座标、缺乏主动性……这种人格特征显然很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生活的。

【6】这一认识在教育学著作中也得到了反映。“长期以来,人们研究教育,多是从政治、经济需求的角度而很少从人的发展、人的价值的角度来考察,多是从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角度而很少从人在实践中的主体地的角度来考察。这样的结果,就出现了人们常说的:怎么教育学里没有学生,没有人呢?”【7】

尽管对中小学中华传统经典教育众说纷纭,但教育科技部(?)研究中心对国学教育改革的评估报告显示,73%的家长和87%的教师认为国学教育对孩子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近90%的家长和96.7%的教师认为对孩子的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起到了良好作用。按照计划,到2010年,至少将有千万少年儿童直接参与这项改革,影响3000万成年人,通过宣传能使1亿以上的中国人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可见,这么长时间理论上的争执不休并没有完全在肯定与否定问题上达成共识,此对小学阶段中华传统经典教育问题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理清。其次,对经典教价值的的前期研究中,人们重视了经典教育的智育、审美价值、道德价值,相来讲忽视了其文化价值,这应该引起教育界人士的重视。第三,在操作层面,由人们对小学阶段中华传统经典教育价值认识上的模糊,因此,中小学阶段进行经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准,行动上很容易出现偏差。由此看来,重新审视中华传统典新时期的教育目的很有必要。(注意了过渡,很好!但是,前面没有整体设计与结构分析,显得很突然!)

三、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之教育目的分析

1、弘扬中国传统经典

何谓经典?《辞源》“中释“经”为“常道”“作为典范的书”。《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版)中对“经”有这样的解释:“历久不变的”、“经典”。考证“经典”俩字的涵义,《文心雕龙》曰“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尔雅释言》曰“典,经也。”典的本义是指重要的文献、典籍。经典就是“天地间永垂不朽的作品”,【8】她代表了往圣先贤留传下来的智慧结晶。王中江先生说:“真正的名符其实的经典,在时间和空间中形成,反过来又超越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经典具有不朽的性格,经典是永恒的。”这正如永恒主义教育家赫钦斯说“经典著作乃是每一个时代都具有当代性的书籍”。(注释呢?)中华传统经典指什么呢?中华传统经典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骄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先秦文化是我国多元传统的摇篮。“对于中国而言,先秦文献普遍的经典地位的获得,就是因为历史赋予了它们以源头性。缺少了这些典籍,我们就不可能理解中国的历史。”绵延五百年

的春秋战国孕育了一个经典璀璨的时代。先秦文化中像《论语》这种历经数千年历史风云“检验”而仍散发着思想醇香的典籍,被视为经典,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又如《孟子》《大学》《诗经))…….它们参与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儿女精神之塔的建构。《诗经》、《老子》、《庄子》、《孟子》、《离骚》、《左传》等等,都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可以说,每一个炎黄子孙血管里流淌的精神血液都可以在这些经典里找到注释。它们既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统中国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如今,我国传统文化在对外文化活动中出现了很大的逆差。有关部门曾统计过,20年来,我们国内翻译出版了数万种各国书籍,但国内作品译出的却不足千种,这是一种交愧(?)的流失。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及现代文化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追根求源,现代社会中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观等许多观念,都能在传统国学中找到注解,现在所提的“荣辱观”、“和谐社会”,与国学中的“廉耻之心、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说从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自然和谐则美,生命和谐则康,文化和谐则乐,社会和谐则安,国家和谐则强—中国文化崇尚的正是知谐,因此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及现代文化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中小学生是传承经典文化的重要阶段,在中小学这个打基破的关键阶段接爱酬翔神睛和熏陶,对个人的成长及将来对国家的建设显然郁是有益的。但一百多年来人们冷落经典,疏离经典,在我们与自己的传统之间打上厚厚的一堵墙,长时间对传统文化的忽略,致使许多青少年对传统经典严重“营养不良”,这是教育的迷失,教育的悲哀。在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正为这种“教育迷失“寻找了方向。

2、用国学培育民族精神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世界性的文化变革,迫使各国文化、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我们认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新一代中华儿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龚自珍有言:“亡国先亡其史。”西方也有哲人说:“叫这个民族毁灭很容易,两代不读这个民族传统的书就可。文化毁灭,精神毁灭很快,建起来难,再下去就成了失落的文明。”国内外不少学者预言,在2020年左右,中国文化将出现世界性复兴,重新找回中华民族文化整体性的尊严。把民族精神注入学生的头脑和生活中, 在教育实践中,用国学教育为学生擦亮民族精神底色,注重“取其精华”、“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努力将国学中的民族精神转化成潜在的文化课程是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的途径之一。

国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知识载体,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是一种不朽的教育力量。它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综合国力的“软实力”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弘扬国学,培育民族精神,对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今天,培养新一代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责任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注重国学教育。国学教育重在“吸取精华”,代表中华优秀文化的国学,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人生哲理,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个人与社会健康互动之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生之道,以及“民吾同胞,物吾也”的人文关怀,等等。通过这些精神陶冶,可以助新一代明白做人的道理、准则和方法,从中得做人的乐趣,不断提升精神境界。

3、以国学为载体进行日常生活道德教育

“国学”作为传统精神文化的信息载体,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学术基础、安邦治国的根本韬略,更是教化道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源泉。

儒家道德以哆(?)七义”为基本核心,注重“修心养性”的个人修为,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是真、善、美的理想体系,是传统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基本规范,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的人格追求,“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揪然,必以自省也”的善恶观,“温、良、恭、俭、让”的行为风范,“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胸怀,“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的诚信要求,“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和谐目标,“仁者爱人”的处世思想和“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等,对于学生的伦理素养、人生智慧、精神价值、道德信念、健全人格的培养都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从我们今天新课程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的要求来看,儒家道德思想精粹与素质教育目标具有同一性,“国学”的精粹是学生们可以终生享用的精神财富。

优秀传统典籍中的千古美文和警句范文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彩,我们无法让学生广泛涉猎,而应根据教育目标的指向性,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精选内容。要进行日常生活道德教育,应选择实用的立身处世的道理、伦理道德的教化、人格培养要求的经典,如《道德经》、《大学》、《中庸》、《学记》、《论语》中的有关章节,以及包含中华传统美德的诗赋,把原文、译注都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诵读中学习、理解、自省。以目标指向明确的经典及诗赋发挥道德教化作用,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激活了学生自主发展意识,是教育过程顺利进行的基础。【9】

4、国学教育不仅教人知识,赋人德行,更重要的是还给人以生命的境界。

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中国哲学是一种境界哲学。境界,是国学的关键词,是国学对世界文

化的最大贡献。它研究如何将人生过得更有意义,如何立身。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论语·里仁》)不怕你没有取得一定的位置,重要的是你拿什么去自立。【10】老子哲学强调,“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二十五章》) 【11】人的心灵有无限大的可能性,大到可以随着天地而飘逝,达到广远。心灵在广远的宇宙星空中回旋往返,才可以笑看庭前花开花落,仰望天上云卷云舒,天上地上,都是人自由自在的空间。自我,可以分成四个层次,即欲望我、知识我、德行我和宇宙我。人的生命是不断超越的过程,知识是自立必不可少的基础,德行是将自我汇入群体的关键,是超越欲望我的重要途径。境界与知识、德行有关,但又有不同。境界是一个人生命的徽章,是显现一个生命体特点的关键性因素。它是一个生命体的光源,它将一个小宇宙微弱的光芒汇入大宇宙无限的光芒中,如孟子所说的“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易传》所说的“刚健笃实,辉光乃新”。知识有多寡,德行有高低,人的境界也因人而异,一个具有大境界、大气象的人,必由知识我、德行我超越而进入宇宙我之中,那是一个优游的生命。而这个优游的生命,还需要不断的修护。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向上者超越,向下者坠落。生命无法恒定不变,人的性灵需要不断维护,就像草坪一样。人的自立的工夫,同时也是一种心灵维持术。道不远人,若人自远,则道必远。人应自觉地提升生命境界,要有一种内在超越的欲望,见贤思齐,见不善如探汤,就是自觉的上达。【12】

中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培育人的重要阶段,人之为怎样的人与他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密切相关,怎样为人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博大精深的国学是育人的肥沃的养分,以国学引导青少年领悟生命的境界真是意味深远啊!

四、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可行性途径探讨

1、中小学语文与国学教育

语文与国学有着天然联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其学科性质作了明确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关注了语文素养,凸现出语文的文化本质。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不管在哪个阶段,我国语文教育始终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在选择、吸收中传播、弘扬和创新国学精神,在为文化发展提供探索的路途和最为便捷的武器。在国学复兴的当今,语文课更应一马当先,勇担重任!

语文课直接面对国学。国学遗产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所选名家名作,昭示一时之文风,表征一代之精神,写照社会生活,发抒心灵感悟,是国学教育的典型文本,是渗入青少年心灵深处、激活其生命潜质的最佳养料;语文课是进行经典教育的最佳渠道。中华文明,积于国学,国人智慧,凝于经典,从经典感悟中发现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领略民族精神的伟大,品味民族自尊与自信的分量,从而流入精神世界之血液,变为心灵构造之元素;语文课是传承国学文明的重要平台或载体。语文教育导人进入国学的神圣殿堂,观照民族文化心理品格,嫁接传统的优质基因,锤炼具有历史纵深感和文化厚重感的思维方式,在现代语境中强化民族认同与自信实现精神价值的提升。比如以仁义礼智信为重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精神意旨,是人们普遍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经过生活践履和理论创新,就可以融入到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之中,成为其重要内容。国学依此而传承,文化因之而发展,国学素养成为立国启民之精魂。

语文课独具学科优势。语文教育本身就是具体而丰富的生命活动。较之其他基础教育的学科,语文课的人文性特征日益凸现,在国学传播与教育中具有先在的优势,通过文化的内化而影响人的个性特征、价值观念、心理倾向和思维方式,在与时代对接和生活的交互转换中,既延续、传递原有文化,又对之进行改造、创新,在代代相承的文化互生系统中,生成新的文化基因和生命潜能,转化为一种人生体验和精神涵养。正如人们所说的,“民族的根是民族文化素质,民族文化素质的根是语文素质,所以语文素质理应是‘民族的根之根’”。【13】

2、在中小学课程中设置国学课程

组织“国学”造诣较高的专家,编写通俗易懂的“国学”教材、阅读材料。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然是“主旋律”,就应当寻找一种核心的支柱性的载体,在中小学的各学段持续、系统、深入地进行。这种核心和支柱载体,就是在中小学设立作为校本课程的《国学》课。以《论语》、《孟子》、《礼记》、《左传》、《中庸》、《诗经》、《周易》、《荀子》、《韩非子》、《庄子》、《东坡志林》、《晏子春秋》、《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春秋》、《礼记》《后汉书》、《山海经》、《淮南子》、《世说新语》、《列子》、《墨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为基本素材,这门旨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课程,容量大,传承性强,目标生成性强,切入点多,发散和延伸的功能很强,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和深厚的民族底蕴。搞得好,可以成为将各种教育目标熔于一炉、含金量极高,并极具中华文化特色的“拳头”和“名牌”课程。这门课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经典内容和多种呈现形式,为学生提供脍炙人口的优秀民族文化的“大餐”,有效地培养学生说、读、写的能力,铸造学生的“民族魂”和“中国心”。

3、以多姿多彩的活动把国学教育深入学生心中

学校应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孩子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接触传统文化。如设立“善相劝”奖,鼓励孩子以善相劝;“予以多”奖,奖励帮助别人的孩子。利用班级图书角,经常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搞古诗词朗诵会,奖励学生一些高雅的、富于民族文化情韵的奖品。设立读书长廊,利用走廊、楼道对学生进行文化名人事迹的熏陶,积累学识。创建“文化一条街”,街上,挂满了京剧脸谱、剪纸“十二生肖”造型、秦汉文化雕刻,总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和空间,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其在不经意间就受到良好的熏陶。让这些长期被英语、钢琴、电子游戏笼罩着的、处于记忆黄金期的孩子们,也能感受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的心性、品性,鼓励他们继承并创新中华古文化。不必担心学生一开始可能不解其意,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力的提高,他们会自然领悟到其中真谛,那种效果会像一坛美酒经过长期窖藏,一旦开瓶更加甘美。

参考文献: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编印本

【2】邓实.国学讲习记.【J】国粹学报第19期

【3】钱玄溟.国学经典. 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7月版

【4】刘晓东.“儿童读经运动”:违背科学的主张,复古倒退的教育明. 【J】学前教育研究,2004.5.P19,P20,

【5】郭齐家.少儿读经与文化传承明.【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l):46,48

【6】刘晓东.儿童教育中的南辕北辙—兼评幼儿读经现象.学前教育研究,2(X)4.3.

【7】成有信.教育学原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P286

【8】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版

【9】蔡耀得.以国学为载体进行日常生活道德教育探析[J]. 教育探索.2006.6

【10】孔子.论语.中国古籍出版社

【11】李耳.老子.庄子. 三秦出版社.2007年5月版

【12】李迎春. 论国学教育的文化向度. 【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1)26

【13】周国清.语文课应承担国学传播与教育的重任. 【J】.湖南教育,思想视域专题

【14】胡道静.国学大师论国学.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15】高松寿: 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学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6).

【16】陈培瑞.浅谈在中小学开设《国学》课[J]当代教育科学,2003,(1).

【17】李中华.对“国学热”的透视与反思[J].理论视野,2007,(1).

【18】李鍌.国学基本教材.新华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

阅后语:视野广阔,启示恢宏,娓娓道来,行文流畅,提纲挈领,描绘简洁!基本上将当今的国学教育画出了一幅写意画,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与研究打下了基础!但是,材料丰富,挖掘不足,且规范稍欠缺一些!建议:

1、建议精要收集国学教育研究文献,深入学习和研究,挖掘到国学教育的文化动因、价值观念、目标体系、内容选择、教学活动、教学方式、教育评价以及教育艺术等方面,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与提炼,可以考虑将上述内容列为一个个主题,进行深入学习、收集和整理,以便深入学习和研究。应该加强:

(1)课程与教学论理论的思维和逻辑分析意识和技能;

(2)挖掘材料和充实材料、消化材料和利用材料的意识和能力!

2、可以考虑做一个专题文献分析式的深入学习与研究:“崛起中的国学教育的三种主要取向/主要模式”:

(1)从价值取向、培养目标、教育活动形式等进行分析和提取;

(2)抽绎和建构相结合;

(3)基于材料但高于材料地建构分析框架:哲学的、心理学的、教育学的、或者课程论的、或者教学论的!

黄甫全2008-11-2

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深远意义、影响 我们学校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主要是指在校内开展《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大学》、《中庸》等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那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的深远意义及影响。 一、深远意义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记忆力。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而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充分的开发和锻炼而不断提升的。儿童时期是开发记忆力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最佳开发期,将永远无法弥补。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当大量的语言文字的精华,通过反反复复的诵读而深深的印进儿童的大脑里,其智力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海量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宽厚的基础。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倡导经典诗文的背诵和积累,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笔,自主探索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诗文诵读成果,手抄报上诗画合璧、图文并茂,既锻炼学生的综合性语文实践能力,

学校传统文化汇报材料

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传统文化进校园汇报材料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优秀思想的沉淀,是先贤智 者的智慧凝聚,是我们优秀的文化瑰宝。学校作为传 统文化的重要传播场所,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 职责。阿克苏市第七小学始终秉承育人先育德。坚持 以德育人,让每个孩子拥有更多的可能。学校全力践 行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用传统文化浸润学子的身心。 让学生从小明理、诚信,帮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 子。 一、讲好民族历史,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 民族历史承载着民族的传承,只有讲好民族历史,让学生了解我们民族的过去,才能让他们树立为美好明天而奋斗的决心。阿克苏市第七小学将张骞出使西域和左宗棠收复新疆作为对学生的必讲历史。讲党中央和兄弟对新疆的援建。通过收看新闻、参观地区博物馆等活动,让学生了解新疆的过去,让他们知道新疆自古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懂得新疆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明白党中央对新疆的关怀之情。使学生在幼小的心灵中树立爱国建疆的伟大理想。 二、以活动为载体,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学校积极在学生中开展各项活动,深化学生对传统

文化的认知。一是在全校持续开展《弟子规》国学诵读活动,我校是阿克苏地区教育系统最早开展《弟子规》国学诵读活动的学校。当时,杭州教育宣讲团来我校宣讲,宣讲的内容主要为《弟子规》。宣讲团的专家被我校师生对传统文化的巨大热情所感动,毅然拍板决定捐赠200本《弟子规》读本。我校依托这200本《弟子规》读本和杭州宣讲团给予的鼓励和支持,率先在学生中开展《弟子规》国学诵读活动,地区各级各类学校通过观摩和观看诵读视频,在本校开展《弟子规》国学诵读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地区《弟子规》国学诵读活动蔚然成风。二是率先在民族学生中开展剪纸社团。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优秀的民族文化瑰宝,是世界人民艳羡的中国之美。我校剪纸社团传承和弘扬中国民间艺术,培养学生热爱美的生活情趣,提高审美水平,使孩子们变得耐心、细致、善于观察,使学生在创造美的同时感受生活的美好,让孩子们用一张纸、一把剪刀、一双手就可以创造出美妙的画卷,社团创办之初,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学生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现在的17人,从不会用剪刀到能够剪出漂亮的作品,是学校无私支持和负责老师默默付出的结果。“艺剪春风”剪纸社团负责人田一媛老师的剪纸作品曾受邀参加了社区举办的廉政文化作品展。街道办事处专门派人向田老师求教。使我们的剪纸艺术走出了校园、走向了社会。三是坚持开展书法培训。书法艺术,是对传统

国学经典包括哪些

国学经典包括哪些 篇一:国学经典有什么用? 人格的养成,是在童年就做好铺垫的,及早让儿童接受中国国学经典的教育,就是趁孩子在最纯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他接触最有价值的教育,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慢慢开启他的智慧,培养其福德。 国学经典有什么用? 一:养正我们的心,看问题多角度,由主观任性变得客观公正。 二:我们的心容量变大,原来或许针尖大的地方,容不下一粒沙子,诵读完国学经典后慢慢的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三:遇事冷静客观爱思考!原来可能冲动急躁好事变坏事。慢慢的这种冲动易怒急躁不见了,冷静思考使得做事有智慧,坏事可以转忧为喜! 四:变得会经营家庭了,夫妻关系更融洽,婆媳关系更融洽,家庭美满和乐幸福!五:人际关系,与人交往喜欢推己及人,站人家角度看问题,人际关系越来越好!六: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开启成人智慧,说话写文章陈述事件简单明了,并且文笔越来越好! 七:对待生活乐观坚定自信,自己人生开始有规划,家庭开始有规划,获得幸福能力增强! 八:以身作则影响孩子,教育变得简单化!期待孩子的样子慢慢如我们所愿一步步实现!

每个孩子小的时候就像是一张纯白的纸,如何在这张纯净的白纸上,彩绘出最优美的底案实,是天下父母们应该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 四岁至十三岁这阶段的儿童,正是一生当中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古圣先贤们高瞻远瞩,不约而同地选择四书五经及老庄等重要经典为主要教材,并以历代公认的优美古文诗词等为辅佐教材,来教导儿童反覆熟读。以这种方式来充分发挥其记忆力的特长,孩子在学习这些经典之后,就会被里面的知识熏陶。从而奠定孩子成长的基础。 中国的国学经典若能广泛接触,并且让孩子熟读能激发青少年们“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志。帮助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及坚持理想奋斗的勇气。根据老一辈人的经验,若能把握这段记忆力最好的十年,每天能读诵3O 分钟,持之以恒,要背诵二、三十本书是轻而易举的,并且可利用寒暑假期间来加强复习。 篇二:国学包括内容 国学包括那些内容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秦砖汉瓦,自汉代以来,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大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更有宽泛的解释,把

国学课程实施方案

国学课程实施方案

国学课程实施方案 城子小学孙旭颖 一、活动目的: 国学经典文章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让学生从小诵读古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积累文化的最佳时期。因此,吟诵古文活动对于他们今后的治学修身、熏陶性灵、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味以及培养语文能力,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基本原则:

1、熟读成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国学读本的内容达到“认识字、发音准确、流利诵读,对其中大部分篇目能背诵”的目标 2、教学相长: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要广泛学习国学内容,不断提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3、教研同步: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学校领导与教师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交流,提高国学经典的教育效果,使教师和学生通过此活动在思想和知识能力上有所提升。 三、工作安排和要求 1、参与年级:根据教育局的精神,我校四年级全体学生及部分教师参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2、四年级教学内容及目标: (1)、一级古诗词专题诵读:20首古诗以及弟子规总序

(2)、二级古诗词专题诵读:40首古诗以及弟子规至入则孝 (3)、三古诗词专题诵读:60首古诗以及弟子规的总序、入则孝和出则弟。 四年级基础还比较弱,学生只掌握了三级的内容,以上至八级还需要再以后学习中继续落实。 3、教学目标: 我校的整体教学目标是:增强语文能力,夯实文化功底。塑造良好品德,奠定优雅人格;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良好习惯。 4、课时安排: 国学经典诵读主要由四年级语文教师负责,每周利用每天早读时间完成此项活动。 (1)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按照各年级的要求完成诵读任务。

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一、中小学推广国学教育的实际意义。 (一)道德价值的层面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要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要知道怎样做人做事,等等,这些好的传统如果失去了,那我们的道德秩序就容易混乱。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例如《论语》、《孟子》,按梁启超的说法,“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中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只有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个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应该从小就开始,过了青春期,道德观、世界观就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时候才开始进行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教育就太晚了。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可操作空间比较大,年龄段合适,考试的压力也相对小一些,因此是国学教育的最佳时间。 我们是正处于文化变迁之中,现在的孩子生活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更多的是在流行网络语言,确实存在如何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国学的精粹成为学生们可以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真正学会如何做人。 (二)人生意义的层面 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其目的大致有四个层次,即个人道德素质的全面养成、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核心是崇尚“和谐”。这既是一种哲学原则,也是一种社会秩序和理想,是和当代社会追求个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家庭幸福、国家安定、世界和平相一致的。国学提倡理想人格的追求,这与西方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是截然相反的。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而来,这些需要从对孩子的教育开始,他们是我们的未来,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未来。国学对克服工具理性的片面膨胀所导致的人文精神的萎缩或失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小学文明校园创建汇报材料:构建和谐校园 彰显文明之风

小学文明校园创建汇报材料:构建和谐校园彰显文明之风 小学文明校园创建汇报材料:构建和谐校园 彰显文明之风 时光荏苒,步履匆匆,回首近年来,xx县第三小学在县委、县政府和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省、市关于创建文明单位的指示精神,在文明办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着创建文明校园的标准,创新地充实创建内容、完善创建措施、提高创建水平,结合我校具体实际,始终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依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奉献意识,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紧密团结广大教职员工,工作作风不断改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不断拓展,教育教学成果喜人,社会服务能力和人民群众对学校的信誉度进一步提高。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欣喜地看到学校各项工作有了新的突破、新的提高。学校的发展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好评,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赞誉。 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机构建设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创建文明单位的根本保障,我校文明单位创建组织机构是自上而下形成的组织体系,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党支部书记和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导处、大队部、

总务处、电教处、综治办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下设了一个创文办,负责组织安排全校有关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校园”的重大活动及落实工作。全校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创一流的硬件设施:xx县第三小学,位于和睦大道,学校始建于XX年9月。学校总占地面积14430平方米,建筑面积7217平方米,现有学生人,开设教学班51个。配备有微机室、仪器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美术教室、图书阅览室、卫生室、语音室、心理咨询室专用教室、实验室、仪器室全部按照省标准配备器材。拥有完备的多媒体语音广播系统,建立了校园网,实现了办公现代化,实现了与宽带网的互联互通。 2.建一流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135人,具有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的94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38人,小学特高级教师6人,小学高级教师45人。教师全部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教师普通话合格率100%。学校班子成员100%具有专科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加强了师德建设,树立教师良好形象,改进了工作作风。学校班子成员同心同德,各司其职,提高了凝聚力和战斗力。 3.争一流的管理水平:学校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

幼儿国学包括什么

幼儿园国学包括什么 幼儿园开办国学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教呢?应该怎么去给孩子们去营造一种国学氛围呢?而作为我们园长怎么去把中国传统文化带进我们幼儿园呢?而现在幼儿国学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幼儿园和家长的重视,中国首家幼儿园国学系统服务平台——至德国学给大家整理了幼儿国学教育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国学常识普及。 对幼儿进行国学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孩子国学常识的普及,让孩子了解关于的国学的基本知识,这样孩子在接受起来就不会陌生,同样在国学常识的普及中,也可以培养起孩子对国学的兴趣。 二、国学经典诵读。 国学经典诵读是幼儿国学教育中不可以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对孩子进行这部分的教育的时候,要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诵读篇章,常见的国学经典诵读篇章有,《论语》、《三字经》《大学》、《中庸》以及各朝代的经典古诗等。 三、国学经典场景表演。 为了丰富幼儿的国学教育,幼儿园或者家庭给孩子举办一些关于国学的表演和比赛是很有必要的,一来可以激发孩子对国学的热爱度,二来可以让孩子在场景中深切的体会国学知识。 中国首家幼儿园国学系统服务平台——至德国学对于国学幼儿园创建有着16年的经验,至德国学结合16年的国学幼教经验和20年的企业管理经验,全国首创幼儿园国学教育8大体系,从国学课程导入到园长管理智慧;从幼儿园家长工作到园所国学品牌创设: 1.幼儿园自动运营管理体系(园长运营智慧体系) 2.团队脱手管理打造系统(教师团队打造体系) 3.家长主动转介绍系统(家长工作体系) 4.多样化国学课程系统(国学课程体系) 5.环境创设系统(招生环境创设系统) 6.轻松免备课教学教研系统(教学教研体系) 7.大型活动标本策划系统(品牌活动策划)

国学经典教育活动方案(正文)

国学经典教育实施方案(试行) 一、指导思想 国学经典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学术典籍与学术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为了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我校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学习活动,使学生从小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把学生培养成为新一代兼具世界眼光和现代人意识、胸怀传统文化底蕴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二、教育目的 塑造良好品德,奠定优雅人格;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增强语文能力,夯实文化功底;培育良好学风,形成良好校风。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三、实施范围 本学期三、四作为试行年级,下学期小学阶段全面实施。 四、教育原则 1、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2、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3、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4、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五、国学教育内容

各年级学生重点诵读内容: 一、二年级:《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 三、四年级:《大学、中庸》。 五、六年级:《道德经》。 六、课时设置及教学方法 1、三、四年级每周一上午第一节课为国学指导课。 2、语文早读课开设20分钟诵读国学经典。 3、大课间。上午,各班语文老师在班内放录音师生跟读,或教师领读。下午,校园广播配古琴曲,学生抄经典或描经典。禁止各科教师占用读经、抄经时间写作业。 4、教学方法(参考):“以量变,求质变。” (1)一般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先规定任务,然后第一遍让学生高声自己读,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有困难和容易读错的地方。第二遍教师带读,正音。第三遍、第四遍,指导学生断句停顿,同时要求学生点读,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分小组读,推火车读,相应的播放音频或视频。诵读要求学生达到读通顺、读正确,追求量和遍数,不求一步到位,但求磨杵成针。每次诵读,能有四分之三的孩子基本上很熟练地读出来,就可以放一放了。一节课要有一定的量,长短夹杂,不断调换孩子的胃口,把旧的内容换成新的,不要总是停留在昨天学过的书页间,要有新的内容不断补充,在读经的过程中,根据时间,扩充诗文。大课间诵读主要用来温故,重复指导课的内容,加深印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个别读、小组读、男女比赛读、齐读、摆背诵擂台等等。 (2)国学课堂的精讲和体验

小学国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2019年精选文档

小学国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加深,国学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师生的青睐,从概念上来说,国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国学指的是过去的历史、文艺、思想等一系列的文化,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的是传统思想文化。目前来说,小学生的国学教育主要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发展和熏陶。小学生学习国学不但可以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国学教育如今在中国的发展,总体来说,成绩还是比较突出的,教师的教育也可以说是行之有效的。然而,在发展的进程中,一些突出问题的显现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些问题直接制约和影响了国学的发展,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关于国学教育的主要问题都有哪些方面。 一、覆盖面低,对国学的严重性认识不够,发展不够国学教育是语文课程其中的一个方面,目前来说,由于在学生的考试中,涉及国学方面的内容比较少,对国学的了解和深入,教学大纲上并没有做一个明确的规定。所以,很多教师在思想上没有引起重视,而只有少部分的小学认识到了国学教育的严重性,对学生的教育比较系统和深入,而大部分的学校,由于对国学教育的严重意义认识不够,加上学校本身拥有的客观条件不够,对学生的国学教育并没有提上一个严重的日程。在有些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学校眼里,让学生背诵、朗读国学篇章,接受国学知识的熏陶,远远不如让学生多做几道题目,多考一些分数比较严重。 二、教材中国学比例所占较少,前后缺乏衔接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种,关于国学的内容,所占的比例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学生仅仅通过几首古诗或者几篇文言文的朗读和学习,根本无法领会到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有些教材中安排的篇章不太合理,在无形中,更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前后缺乏衔接的国学取材,让学生学习起来缺乏层次感和领悟力。国学的美感无法通过几篇古文传递给学生,导致学生学习国学兴趣低下。 三、教师讲解方式没趣,课堂死气沉沉

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开展情况汇报材料

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开展情况汇报材 料 为积极响应打造“东方圣城,首善之区”号召,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努力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我校本学期群策群力,抓好国学经典教育。现将我校国学经典教育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统一认识,全员参与。 为了切实开展好国学经典教育活动,确保此项工作有效地实施,我校成立了国学教育领导小组,学校领导亲力亲为,制定国学经典教育计划以及实施方案,各班语文教师全员参与,扎实开展诵读活动。 二、整合国学经典,合理编制教育内容。 在尊重不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的基础上,我校组织语文骨干教

师精心挑选国学经典内容,依据年级合理编制了《国学经典教材》。其主要内容涵盖了100句《论语》经典句子、《弟子规》、《小学生必背古诗文诵读》、语文教材中必背篇章句段等内容。 三、制定并启动“晨诵、午读、暮省”制度。 学校充分利用学生早晨进校和午饭后这两段自由时间,制定并启动“晨诵、午读、暮省”制度,让习惯成就素养,让素质奠基人生。师生每天晨读坚持10分钟的国学经典晨诵。午饭后留校师生坚持20分钟的默读。暮省指利用国学经典洗礼心灵,在《开心日记》中写一写一天的见闻与感受,记录自己的心灵轨迹,记录自己成长的烦恼与喜悦。要求学生坚持把“读——诵——悟——思——行”结合起来。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落实行动。 四、改革课程设置,充实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学校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

化教育内容,在不改变各年级语文周课时总量的前提下,每周抽一节地方课上经典教育课,另外还充分利用语文课前3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全员参与,抽测巩固国学教育效果。 五、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国学经典教育氛围。 为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国学经典学习氛围,学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设置国学经典内容。 (1)在教室外墙,校园文化墙上张贴《论语》《弟子规》等经典诵读内容、利用校园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定期开办古诗文专栏,为学生随时随地欣赏诗词文赋营造良好的环境。 (2)在营造氛围上,不但让学生的眼睛能看到经典,还让学生用耳朵能听到。我们把古诗词设为上课铃声,每天大课间音乐播放古典诵读曲目,让学生在古乐古诗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3)打造特色班级文化,创设个性

“国学启蒙”教育实施方案(1)

“国学启蒙”教育实施 方案(1)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野鸡坨镇丁庄子小学“国学启蒙”教育实施方案“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世界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它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最深厚的源泉;它铸造了文明古国的中国心、民族魂,深远而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给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记。在中国,在海外,在过去,在今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构成炎黄子孙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是教育人的宝贵的精神食粮,对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将我们的国学发扬光大。为此,我校将实施“国学启蒙”教育,打造国学文化,使国学从小就根植在学生的心里,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 一、“国学启蒙”教育目标 1、通过全面开展国学启蒙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塑造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其人格修养;培养具有“儒雅、仁爱、博学”特质的丁小学生。 2、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形成人人爱国学,人人学国学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敦厚善良的心性。

3、普及国学知识,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阅读国学经典作品的兴趣。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建立教育新模式、探索育人新途径。 4、通过师生同诵同写同讲的活动,促进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国学启蒙”教育内容: 因国学涵盖《诗》、《书》、《礼》、《乐》、《易》、《春秋》,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等等,范围甚广,作为小学生,不可能全部深入研究,我们的国学启蒙教育内容选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经典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并对一些内容进行简单介绍,使学生对国学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年级:《三字经》,国学常识简介; 二年级:《弟子规》《声律启蒙》,国学常识简介; 三年级:《增广贤文》(礼仪道德篇目)、《朱子家训》,国学常识简介; 四年级:《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国学常识简介; 五年级:《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国学常识简介; 六年级:诸子百家(代表)——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的有关故事、思想及著作。 三、“国学启蒙”教育方式

让国学经典走进中小学课堂

让国学经典走进中小 学课堂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让国学经典走进中小学课堂 “国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诵读国学经典可以让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博大精深,对提升中小学生的道德、人文素养、性格养成都有很大帮助。”昨日,市人大代表、长沙市有志记忆学校校长杜有志建议,让国学经典走进中小学课堂。 几乎全部家长支持学校开国学教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据了解,教育部2010年开始在全国试点推行国学经典诵读。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国学经典诵读的好处,一些中小学将诵读国学经典纳入到了学校的课程中,校园里经常能听到学生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国学经典。有的学校还将国学经典教育纳入到了整个校园文化体系之中。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杜有志代表说,学校教学的国学经典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这些平日里大家说得比较多的国学启蒙经典;也有《声律启蒙》、《古代名句选读》、《朱子家训》、《增广贤文》等经典书籍,此外还有著名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诵读国学经典可以修身养性,增加智慧。国学经典还可以引领我们回归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善良风气的形成。”杜有志代表介绍,几乎100%的中小学家长支持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 国学经典诵读应列为中小学必修课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湖北、重庆、浙江、山东、河南等地中小学试点推行了国学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小了解传统文化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观。“国学经典中蕴含的做人、做事哲理,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道德启蒙作用。”杜有志代表表示,国学经典诵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收到了良好效果。他建议,长沙市要重视中小学生的国学经典教育,在小学和初中开设国学经典诵读课程,列为必修课,每周至少开课一课时。他还建议,要对国学经典诵读教育的师资进行专门培训。培训重点包括诵读、书写、讲解三个方面,根据学校和学生年龄段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情况进行辅导和讲解,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以理解和应用,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培养学生优雅的人格。 “也可以把诵读活动与感恩教育、立志教育、礼仪教育结合起来,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民族节日结合起来,使诵读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书香校园特色学校汇报材料分析

“沐浴书香、德馨满园”书香校园建设 汇报材料 尖草坪区双语实验小学白玉茹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教育的真谛之一”,“一个学校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书那就是学校了,相反,可能一个学校什么都有,但假如没有为师生的精神发展的图书,那它不是一所学校”。读书对民族的发展、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温总理到国家图书馆参加“读书日”活动时说,“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创造一个热爱读书的社会。每个人都学会读书,才能更多地了解经典、传承传统文化,才能让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人类伟大的思想都在每一个时代的经典之中,并通过阅读传承下来的,阅读这些书就意味着跨越了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我们学校以“沐浴书香、德馨满园”为主题,营造书香校园。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通过创设浓厚的读书环境与氛围,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目,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培养师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伴随人终身的生活方式,从而为建设书香社会奠定基础。

一、营造氛围,让校园有书香。 我们通过校园环境的建设营造读书的氛围。走进校园,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孩子们的读书宣言,“阅读是一把万能钥匙”“今天,你读书了吗?”“我读书!我快乐!”……每天我们用电子屏幕,播放一个学生的读书宣言。让学生为有自己的读书宣言而自豪,让学校因为有孩子的读书宣言而流露出“书香” 学校的楼层文化介绍墙,有倡导阅读的口号,让学生能在墙壁闻到书香。建设中的名篇文化长廊,更能让学生处处闻到书香味。 教室是营造读书氛围的主要阵地,让教室有书香味是最重要的。学校就教室布置,做出了“三个统一,一个特色”的规划。一是统一教室门口的班级牌,二是统一的教室布置,三是统一图书柜。一个特色:就是教室的墙面、黑板报有自己的班级特色。让学生在浸润在墨香、书香里;让学生感受阅读、快乐阅读的轻松。 二、引领阅读,让学生书山有路。 1、建立组织,让阅读有引领。 对阅读只是一般的号召是不行的,怎样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是及为重要的。为此,我们成立了书香班级领导小组、读书指导委员会和学校教师的QQ群,李国红校长亲自挂帅,起着引领与示范的作用。

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XX中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一.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目的 当今“国学”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国学”不仅荟萃了中华人文知识的精粹,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体和推动力量,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事准则,是人类珍贵的精神遗产。开展“国学教育”,是为了“继承民族文化精品,发扬民族优良传统”,把“国学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入持久地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和优秀的中华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报国理想,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二.期望活动达到的效果 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在师生中形成以先贤为楷模,勤勉学习、奋发有为、立志成才的思想。形成“人人诵读国学经典”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诗词感受我国传统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励志自强的优秀品质,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水平,让经典和传统更好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三.经典诵读内容 《诗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荀子》《史记》《古文观止》《世说新语》《宋词选注》等,以及语文课标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 四.实施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 (二)开展国学阵地教育 1.利用校园文化墙、名人广场、教学楼等布置经典名句和书画,各班班级文化建设要体现国学教育特色(要求各班自行制作)。 2.每月的黑板报和橱窗要有相应的国学教育的内容。 3.各班每期办一次墙报,可以是经典摘抄、经典改写、古诗配画、自写古诗等。 4.每天中午或下午休息时间播放国学经典诵读或音乐。 5.充分利用校园艺术节、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展示国学经典。通过文学社、书画社、播音社、剪纸社等学生社团活动,增强学生的

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与策略的思考

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与策略的思考 11月的深圳依然是披红挂绿,千里之外的北京已是北风清凛,黄叶飘零的初冬。我们来自宝安区二十多所国学教育实验学校的骨干教师一行三十人,走进了中国最负盛名的百年学府——北京大学。十三天里,我们屏息聆听,享受着一场又一场国学专家们带来的精神盛宴。一位又一位大师们以自己渊博的学识,讲经教典,使我们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国学启蒙。回眸13天的研修之旅,难忘中华国学经典的博大与精深。来自北大、北师大、人大的李中华、郭家齐、程郁缀等10位教授、博士,围绕国学经典,从文、史、哲等不同角度开讲,虽内容各异,但无一例外地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了虔诚的敬意。 国学,仿佛是一个距离遥远又似乎无处不在的词汇。说它遥远,是因为一百年来,中国文化与学术系统受到了西方文化与学术系统的猛烈冲击而日渐衰微,但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已经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与骨髓,其绵延不绝的文化张力直到21世纪的今天依旧滋润着人类的心灵。从80年代“文化热”到90年代开始的“国学热”,中国文化复苏的波澜不断涌起。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频繁,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愿望日益强烈,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国学越发显出它独

特的价值。国家把传统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一部分予以支持和推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国学”已成为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源。宝安区教育局敏锐地将国学引入中小学校园,力图将中华文化的源头介绍给孩子们,将国学提升到全区中小学特色教育的高度,实在是高瞻远瞩的决策。 自新课改以来,国学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大力加强国学内容也是中小学语文改革的一个倾向。下面根据本次培训,结合我区实际,就中小学推广国学教育的意义和如何开展国学教育在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谈谈我的体会。 一、中小学推广国学教育的实际意义。 (一)道德价值的层面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要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要知道怎样做人做事,等等,这些好的传统如果失去了,那我们的道德秩序就容易混乱。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例如《论语》、《孟子》,按梁启超的说法,“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中小学生作为社会

学校国学教育汇报材料1

让国学经典浸润师生心灵 ——梁宝寺镇留守儿童学校国学教育开展情况汇报材料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校办学品位,自2007年,我校开展了国学教育,特别是加入“国学经典联盟校”几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现将我校国学教育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稳步推进国学教育 为使国学教育扎实而有效地开展,我校将国学教育实施为“读经典——促化——重践行”的有效活动,细化为“经典诵读”、“感恩教育”、“礼仪展示”三个模块。明确目的,有序开展:并纳入课程管理,编写了《国学》校本教材,开设国学课程,营造浓厚的国学文化氛围,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一是编写有特色的校本教材。经过几年的摸索,针对我校实际情况,我们编写了一套适合我校学生的校本教材,如:《国学读本》、《小学生文明礼仪》等。 二是将国学教育常规化,确保诵读时间。倡导“一日三读”,每学期开展两次国学诵读研讨课;每学期末进行国学教师考评和国学特色班级评比。 三是打造国学文化特色。为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国学经典学习氛围,学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设置国学经典容。利用楼梯台阶、墙壁,或诗或画;利用学校文化园地、宣传栏、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定期开办古诗文专栏,为学生随时随地欣赏诗词文赋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是在活动中践行。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在传承国学经典中,优秀的篇目能教会孩子如何生活,怎样做人。 1、开展多种践行活动,塑造时代少年完美人格。 为促进师生美好人格的形成,我们先后在学生中开展了评选“孝顺的好孩子”、“文明礼仪之星”、“践行《弟子规》标兵”“文明礼仪示班”等活动;在教师中开展评选“文明教职工”、“文明办公室”等活动。从活动的策划、评选、表彰到总结,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站、宣传栏等途径进行大力宣传。 为冶学生情操,管乐、书法、武术、绘画等兴趣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固定的活动时间和指导教师,让每个学生都能修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 2、制定班级践行点,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 我校把优秀的国学教材作为德育课本。师生们经常把《弟子规》的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对照,让学生在熟背经典的基础上,每个班形成自己的践行特色。老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确立班级国学践行点,由教师指导学生把每天的践行点当成一项作业来完成,帮助学生改变不良习惯。 3、开展“五个一”活动 (1)写一写: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每周写出一篇感悟颇深的心得体会,办手抄报,学校定期举办国学经典读书成果展。

少儿国学综合手册精简版

少儿国学课程体系: 一、中国经典文化教育和西方经典文化教育相结合; 二、中国文化经典教育与儿童心理学相结合; 三、中国文化经典教育与家庭亲子教育相结合; 少儿国学课程内容 少儿国学启课程内容是以3—12岁青少儿为教学对象,注重启蒙儿童的心理特征,选取适合青少儿的精髓知识,以大字拼音和基本字义的解说,把故事、书画艺术品的完美连贯,创造出秦汉胡同的特色少儿启蒙教材; 课程内容的学习有5—18年的学习进程,根据各个阶段的学习来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课程学习分为六大阶段 第一阶段(两年)少儿启蒙篇: 《弟子规、常礼举要》、《三字经、朱子家训格言》、 《千字文、百家姓》、《千家诗》; 第二阶段(四年)诗词进阶篇: 《诗经启蒙》、《唐诗宋词节选二册》、《幼学琼林二册》、 《文言文节选》、《增广贤文》、《笠翁对韵二册》; 第三阶段(四年)四书篇: 《大学、孝经》、《中庸》、《孟子》、《论语》、 第四阶段(一年)善恶篇: 《了凡四训》和《太上感应篇》宗教 第五阶段(四年)道学篇:

《老子》、《庄子》、《古文观止》、《孙子兵法》; 第六阶段(五年)诸子篇: 《易经》、《书经》、《黄帝内经》、《春秋》列传; 少儿国学的教学目标 学好语文、以知促行、积知成智、高贵气质 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夯实文辞驾驭能力 具象经典知行榜样尊长睦友敬事为仁 积流成海敏而能思集腋成裘勤而好学 腹有诗书气自风华汲古纳今品自高远 少儿国学教学模式 少儿国学课程是根据孩子的特点而教学,课程中把国学礼仪风俗、人文智慧、历史圣贤典故、伦理道德的知识,以趣味性、讨论性、引导性、表达性贯穿于课堂。 一、课程模式是以经典诵读、静定训练、说文解字、圣贤勤学与德育故事、情景互动、手语舞蹈为主线,提高孩子的道德与文化涵养; 1、经典诵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开启国学启蒙之门,教师领读,小老师诵读(提升品德修养、语言表达力、无意识识字、阅读力) 2、静定训练:让孩子的先静定心,静能开慧、静能定心(提高孩子注意力,定力); 《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

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实施方案

ⅩⅩ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议以及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推进区域文化德育特色,培养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现代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结合河东区教体局决定在全区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得实际情况,我校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育人为核心,积极探索融合民族性、时代性和教育性的国学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国学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其健康成长奠基。 二、工作目标 1、传承国学经典文化。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在诵读中,与经典同行,和圣贤为友,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开阔胸襟、陶冶性情、启迪智慧,让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引领学生的生命追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 3、夯实学生文化底蕴。国学经典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炼性和表达应用技巧。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夯实学生的文化功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积极营造良好的国学教育氛围,整合国学教育资源,加强国学教育队伍建设,建立教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积极开展国学课题研究,推进国学进课堂,积极开展特色活动,丰富育人途径,逐步形成ⅩⅩ小学“国学教育”品牌,争创全区学教育示范区。 三、活动主题 经典启迪人生,国学伴我成长 四、活动方式 (一)课内活动 1. 每天一次诵读吟唱。每天定时安排10—20分钟时间,进行经典的诵读、吟唱。(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学习委员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可表演,可吟诵,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根据年级诵读内容并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背诵量目标。)各科教师及班主任要与学生同步研习国学,同读同悟,教学相长。 2. 每周一次内容解析。每周安排利用地方课程,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经典品读。教师可下载国学经典篇章的音频、视频资料,在学生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音断句,或含义剖析,通过引领学生学习、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更好的发挥国学的育人功效。 3、班级文化建设要努力体现国学经典教育特色。 4、创新诵读形式,开展诵读比赛。 (1)诵读:以读经典、背经典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日有所诵,大量积累。 (2)表演:以吟唱经典、演绎经典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感受、体验经典文化的魅力。

XX小学开展国学教育实施方案

XX小学开展国学教育实施方案 为在全校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品德修养,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按照县教育局的要求,从XX年2月份开始,在全校开展国学教育活动,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目的意义 国学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国学经典蕴藏着中国五千年的智慧精髓,它沉淀于历史的长河,而又升华于现代社会,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在全区中小学生中开展国学教育,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民族文化,让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建立道德行为规范,提高文明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孩子们健康成长,并让他们受益终生。 二、基本目标 通过全面开展国学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学生的人格修养,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传统美德代代传承。让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充满自信、充满朝气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基本内容 在校已经开展和渗透国学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独具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供学生使用。各学校每周安排两课时,作为进行国学教育内容。 1、经典部分 经典诵读内容分年段推荐:小学可选择《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唐诗》、《论语》、《孟子》、《孝经》 2、艺术部分 各校在经典诵读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确定自己在国学教育中的艺术特色和主导方向。可广泛开展书法、美术、戏曲等国粹的启蒙和入门教育。 3、健身部分 各校可根据本校的师资条件,利用体育课或大课间,开展中国武术、太极,

通过活动小组开展中国象棋、围棋等健身益智方面的学习和活动,努力弘扬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国学教育中来。 四、基本途径 (一)课堂教学 1、学科课程。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国学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在不同领域挖掘传统文化因素,传播中华文明成果,形成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在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中要适当加强国学经典的学习与指导。 2、校本课程。要使校本课程成为学科课程的有力补充,积极开发反映本校教育特色,适合学生发展,可供学生选择的国学校本课程,组织开展国学教育诵读、阅读活动,在读中悟,做中学。 (二)课外活动 1、主题活动。利用升旗仪式、班团队会、社团活动、学校艺术节(体育节)、报告会、家长会等途径,广泛开展多种多样以国学经典文化为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以国学文化立人,做优秀的现代中国人。 2、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署)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设立创新性活动主题,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了解传统美德,认识国学内涵,传播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努力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五、基本原则 1、与日常德育工作相结合。国学教育要与学校常规工作有机结合,在常规教育活动中体现国学教育的思想,在国学教育中解读常规教育的要求。重在潜移默化,贵在扎实持久,要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和国学教育自身的规律。 2、与日常行为教育相结合。国学教育要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十要十不要等相结合,注意讲解规范言行、修养身心的传统做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给国学注入新的生机,升华新的境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知行合一,使学生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养成儒雅的君子之风。 3、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国学教育要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在新一轮的普遍性的国学教育中,要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发挥优势,形成特色,是国学教育成为推动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动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