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龙江省马铃薯气候生产力特征及区划

黑龙江省马铃薯气候生产力特征及区划

黑龙江省马铃薯气候生产力特征及区划
黑龙江省马铃薯气候生产力特征及区划

黑龙江省气候特点及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黑龙江省气候特点及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北的省份,面积为46万多平方公里。处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沿,太平洋西岸,北面临近寒冷的西伯利亚,南北跨中温带与寒温带,属于高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总的气候特征为四季分明,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炎热,而春、秋季气温升降变化快,属于过渡季节,时间较短。受地理环境、海陆气团和季风的交替影响,各季气候差异显著,变化很大。冬季在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下,气候寒冷干燥;夏季受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降水充沛,气候温热;春、秋两季因冬、夏季风交替影响,气候多变,春季多大风,降水少,易干旱;秋季降温剧烈,常有霜冻危害。 1、资料说明 本文所用的气象台站为国家气候中心上报批准的对黑龙江省有代表性的71个气象台站,气候要素平均值为目前气候业务使用的近30年(1981~2010年)平均值。 2、气温 黑龙江省是全国气温最低的省份,年平均气温为2.6℃,从空间分布上看平原温度高于山地,南部温度高于北部,南北最冷、最热市县温差达到9.6℃(见图1),年平均气温的低温中心在北部大兴安岭,高温中心分别为松嫩平原西部的泰来和牡丹江的东宁。从各月气温来看,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在-30.9℃~-14.7℃之间,漠河的极端最低气温在1969年曾达到-52.3℃,为全国最低记录;7月最热,平均气温在22℃左右,有记录以来最高的温度为1968年7月22日的泰来,极端最高气温达41.6℃(见图2)

图1 黑龙江省近30年(1981~2010年)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图2 黑龙江省近30年(1981~2010年)各月平均气温(℃) 3、降水 黑龙江省的降水表现出明显的季风性特征,年平均降水量为515.3毫米。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充沛,占全年降水量的65%左右;冬季在干冷西北风控制下,干燥少雪,仅占全年降水量的5%;春秋分别占13%和17%左右。1月份最少,7月份最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大致与经线平行,这说明南北降水量差异不明显,东西差异明显,“西旱东涝”是多年来黑龙江省降水的显著特点(见图3)。 图3 黑龙江省近30年(1981~2010年)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毫米)从各月降水量分布来看,7月降水最多,平均在130毫米左右,1月降水最少,平均降水量仅为4.7毫米(见图4)。 -25.0 -20.0 -15.0 -10.0 -5.0 0.0 5.0 10.0 15.0 20.0 25.0 123456789101112 月气 温 ( ℃ )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降 水 量 ( 毫 米 )

建筑气候区划

建筑气候区划 建筑气候区划是出于使建筑更充分地利用和适应我国不同的气候条件,做到因地制宜的目的,而在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中对我国进行的气候区划分。建筑气候区划包括7个主气候区,20个子气候区。 区划背景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由于地理纬度、地势等条件的不同,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因此针对不同的气候条件,各地建筑的节能设计都有对应不同的做法。炎热地区的建筑需要遮阳、隔热和通风,以防室内过热;寒冷地区的建筑则要防寒和保温,让更多地阳光进入室内。为了明确建筑和气候两者的科学关系,中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将中国划分为了7个主气候区,20个子气候区,并对各个子气候区的建筑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1]。 区划原则 建筑气候区划属于应用性部门自然区划, 其区划原则一般有主导因素原则、综合性原则及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等三种不同的原则。本标准采用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 区划的分级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是基础性区划,主要用于宏观控制, 为了便于应用, 分级不宜过多, 本标准按二级区划系统划分。一级区划为7个一级区, 二级区划为20 个二级区。一级区反映全国建筑气候上大的差异、二级区反映各大区内建筑气候上小的不同。 一级区划指标 一级区划以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相对湿度为主要指标;以年降水量、年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和年日平均气温高于或等于25℃的日数为辅助指标;各一级区区划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特征和要求 第Ⅰ类筑气候区 1、建筑气候特征 该区冬季漫长严寒, 夏季短促凉爽; 西部偏于干燥, 东部偏于湿润; 气温年较差很大; 冰冻期长, 冻土深, 积雪厚; 太阳辐射量大, 日照丰富; 冬半年多大风。 2、建筑基本要求 (1)该区建筑物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夏季可不考虑防热。 (2)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处理应使建筑物满足冬季日照和防御寒风的要求;建筑物应采取减少外露面积,加强冬季密闭性,合理利用太阳能等节能措施;结构上应考虑气温年较差大及大风的不利影响;屋面构造应考虑积雪及冻融危害;施工应考虑冬季漫长严寒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中国气候区划

xx农业气候区划 一、农业气候资源概述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由于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南近印度洋,东部和南部湿润多雨,西北内陆远离海洋而少雨干旱。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 从大兴安岭起,沿长城,经甘肃南部和川西大雪山脉一线以东为东部季风区;昆仑、阿尔金、祁连山脉以南为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的南部与青藏高原相接,其东南部接东部季风区。 我国光能资源丰富,年总辐射量为35-83×l0焦耳8/平方米,但利用率尚低。热量资源方面,东部农业区≥10℃的积温为2000-9000℃,跨温带、亚热带、北热带,可满足一年一熟至一年三熟。大致在4100℃、6000℃的地带分别是一熟与二熟、二熟与三熟的分界线。我国夏季偏热、冬季寒冷的特点,使一年生喜热作物种植的界线偏北,而多年生越冬作物的界线偏南。水分资源方面,我国年平均降水量600多毫米,地区变化幅度很大,由东南沿海的2000毫米向西北减少到50毫米以下。 我国农业气候特点是: ①生长期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小,一年生喜温作物可以种在纬度较高的地区,也有利于进行复种。春季气温北方升温快,南方因多雨天气升温较缓慢,南北之间平均气温差异缩小;夏季7月平均气温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仅相差2℃左右,而与东北差4-8℃。秋季北方降温快,南方较慢,南北之间差异增大。冬季1月平均气温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相差达6-10℃,与东北可差16℃以上;②雨热同季,有利于充分发挥气候资源的生产效力。我国大部分地区随着温度的升高,降水量增加,夏季气温升到一年中最热时期,降水量达到最大值。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0-75%,≥10℃生长期内降水量约占60-90%不等。东部由于热量丰富,降水比较充足,一般多适合农作物的需要,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大;③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有利于形成优质高产的农产品。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由南而北,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大,年较差由南部的8-18℃增大到北部的30-48℃,年平均日较差由南部的6-8℃增大

(完整word版)建筑气候区划标准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93)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区分我国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建筑影响的差异性,明确各气候区的建筑基本要求,提供建筑气候参数,从总体上做到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防止气候对建筑的不利影响,制订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规划、设计与施工。 第1.0.3条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时,除执行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建筑气候区划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2.1.1条建筑气候的区划应采用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第2.1.2条建筑气候的区划系统分为一级区和二级区两级:一级区划分为7个区,二级区划分为20个区,各级区区界的划分应符合图2.1.2的规定(见文后插图)。 第2.1.3条建筑上常用的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等21个气候要素的分布,应按本标准附录一全国气候要素分布图附图1.1至附图1.21的规定采用。 第2.1.4条建筑气候参数应按本标准附录二全国主要城镇气候参数表附表(一)至(九)的规定采用。 注:当建设地点与本标准附录二各表所列气象台站的地势、地形差异不大,水平距离在50km以内,海拔高度差在100m以内时,本标准附录二所列建筑气候参数,可直接引用。 第二节区划的指标 第2.2.1条一级区划以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相对湿度为主要指标;以年降水量、年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和年日平均气温高于或等于25℃的日数为辅助指标;各一级区区划指标应符合表2.2.1的规定。

第2.2.2条在各一级区内,分别选取能反映该区建筑气候差异性的气候参数或特征作为二级区区划指标,各二级区区划指标应符合表2.2.2的规定。 第三章建筑气候特征和建筑基本要求 第一节第Ⅰ建筑气候区 第3.1.1条该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气温年较差很大;冰冻期长,冻土深,积雪厚;太阳辐射量大,日照丰富;冬半年多大风。该区建筑气候特征值宜符合下列条件: 一、1月平均气温为-31--10℃,7月平均气温低于25℃;气温年较差为 30--50℃,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0--16℃;3--5月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大,可达25--30℃;极端最低气温普遍低于-35℃,漠河曾有-52.3℃的全国最低记录;年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干5℃的日数大于145d。 二、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0%--70%;年降水量为200--800mm,雨量多集中在6--8月,年雨日数为60--160d。 三、年太阳总辐射照度为140--200w/m2,年日照时数为2100--3100h,年日照百分率为50-70%,12--翌年2月偏高,可达60%--70%。 四、12--翌年2月西部地区多偏北风,北、东部多偏北风和偏西风,中南部多偏南风;6--8月东部多偏东风和东北风,其余地区多为偏南风;年平均风速为 2--5m/s,12--翌年2月平均风速为1--5m/s,3--5月平均风速最大,为3--6m/s。 五、年大风日数一般为10--50d;年降雪日数一般为5--60d;长白山个别地区可达150d,年积雪日数为40--160d;最大积雪深度为10--50cm,长白山个别地区超过60cm;年雾凇日数为2--40d。 第3.1.2条该区各二级区对建筑有重大影响的建筑气候特征值宜符合下列条件: 一、IA区冬季长9个月以上,1月平均气温低于-28℃;多积雪,基本雪压为 0.5--0.7KPa;该区为永冻土地区,最大冻土深度为4.0m左右。 二、IB区冬季长8--9个月,1月平均气温为-28--22℃;年冰雹日数为1--4d;年沙暴日数为1--5d;基本雪压为0.3--0.7KPa;该区为岛状冻土地区,最大冻土深度为2.0--4.0m。

黑龙江省大风气候特征分析

黑龙江省大风气候特征分析 【摘要】根据黑龙江省1971~2008年的历史资料,统计分析了大风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得出:黑龙江省大风主要集中出现在春季3~5月份,尤以4月份最多;由于大兴安岭山脉和小兴安岭山脉将黑龙江省西南部围成“喇叭口”状地形,狭管效应使松嫩平原成为大风高发区。 【关键词】黑龙江省;大风;气候特征 0.引言 黑龙江省地形复杂,大风出现次数多、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尤其是春季,一场大风经常持续3天,故有“风三”的说法[1]。大风可以加速地面水分的蒸发和作物水分蒸腾,加剧干旱程度,严重危害作物生长,大风经常使空气湿度迅速减小,形成高温干燥天气,引发森林、草原和城镇火灾,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损失。本文利用黑龙江省82个站点的风资料,考虑站点分布的均匀性和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剔除后最终选取42个测站,资料的时间范围为1971~2008年,统计分析黑龙江省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为此类天气预报提供气候背景。 1.黑龙江省大风和强风标准 单站大风:凡是有风速≥10.8m/s出现,即定义为一个大风日。 区域大风:有一个站风速≥17.2m/s,相邻5站风速≥10.8m/s;有10个相邻站的风速≥10.8m/s。满足上述条件之一即定义为一次区域大风。 强风:风速≥17.2m/s为强风。 2.黑龙江大风的分布特征 2.1空间分布 黑龙江省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大风出现的总体规律是南部多于北部,平原多于山区。黑龙江省大风易发区域是松嫩平原,由于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脉和西北-东南向的小兴安岭山脉,将黑龙江省西南部围成“喇叭口”状地形,狭管效应使此处成为大风高发区,这里包括两个中心,一处位于黑河南部与齐齐哈尔北部,一处在大庆南部和绥化南部。大风易发次值区在东部的三江平原,大兴安岭地区是大风出现最少的地区,黑河东部和伊春地区次之。由于特殊的地形,通河和绥芬河单站出现孤立的高值中心。黑龙江省年大风日数在6~85d之间,通河最多达到了85.2d,其次是嫩江59.1d和宝清54.7d。最北部的漠河和呼玛最少,均为6.5d。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 一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一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一) 2011年01月02日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93) 建标[1993]462号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实施日期:1994年2月1日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区分我国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建筑影响的差异性,明确各气候区的建筑基本要求,提供建筑气候参数,从总体上做到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防止气候对建筑的不利影响,制订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规划、设计与施工。 第1.0.3条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时,除执行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建筑气候区划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2.1.1条建筑气候的区划应采用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第2.1.2条建筑气候的区划系统分为一级区和二级区两级:一级区划分为7个区,二级区划分为20个区,各级区区界的划分应符合图2.1.2的规定(见文后插图)。

第2.1.3条建筑上常用的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等21个气候 要素的分布,应按本标准附录一全国气候要素分布图附图1.1至附图1.21的规定采用。 第2.1.4条建筑气候参数应按本标准附录二全国主要城镇气候参数表附表(一)至(九)的规定采用。 注:当建设地点与本标准附录二各表所列气象台站的地势、地形差异 不大,水平距离在50km以内,海拔高度差在100m以内时,本标准附录二所列 建筑气候参数,可直接引用。 第二节区划的指标 第2.2.1条一级区划以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相对 湿度为主要指标;以年降水量、年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和年日平 均气温高于或等于25℃的日数为辅助指标;各一级区区划指标应符合表2.2.1 的规定。 第2.2.2条在各一级区内,分别选取能反映该区建筑气候差异性的气候参数或特征作为二级区区划指标,各二级区区划指标应符合表 2.2.2的规定。 第三章建筑气候特征和建筑基本要求 第一节第Ⅰ建筑气候区 第3.1.1条该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气温年较差很大;冰冻期长,冻土深,积雪厚;太阳辐射量大,日 照丰富;冬半年多大风。该区建筑气候特征值宜符合下列条件: 一、1月平均气温为-31--10℃,7月平均气温低于25℃;气温年较 差为30--50℃,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0--16℃;3--5月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大,可达25--30℃;极端最低气温普遍低于-35℃,漠河曾有-52.3℃的全国最低 记录;年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干5℃的日数大于145d。

黑龙江省概况

黑龙江省概况 欢迎你们来黑龙江省.黑龙江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无论是哪个季节来,您都会享受到各具特色的旅游。茫茫的林海雪原、浩瀚的原始森林、绿茵千里的湿地草原、神秘地大界江、五彩缤纷地秋季“五花山”,会使您领略到黑龙江省风光的自然、粗犷、古朴与绮丽,感受到回归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崇高境界。 黑龙江省,系由境内最大的合理流黑龙江得名,简称“黑”。面积46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8%,在各省中居第六位。人口3700万,占全国人口的3.22%。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土地肥沃,山川纵横,资源丰富,经济发达。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黑龙江经历了曲折发展和振兴腾飞的历史进程。今天,黑龙江省已成为雄踞北疆的国家商品粮基地、机械工业基地、石油化工和煤炭工业基地、木材生产基地。 (独特的区域优势) 黑龙江省位于东北边陲,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太阳升起最早的省份。最北端在漠河一带,纬度超过了53°,它是中国最接近北极圈(66°31’)的地方,农历夏至时和冬至时,在这里可以看到北极圈的极昼极夜现象,因此被称为“中国的北极”。东端位置在抚远县东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汇流处乌苏镇,被称为“东方第一镇”,是我国太阳升起最早的地方,因此有中国“东极”之称。东部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西部与内蒙古毗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整个陆地、水面与俄罗斯之间的边界线全场3045公里,有得天独厚的边境贸易和边境旅游的优势。 (多姿多彩的山林湿地) 黑龙江省地势北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 大兴安岭山地,位于大兴安岭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兴安岭,面积8.6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1400米,主要由火山岩组成。由于受古代冰川作用和现代水流侵蚀,因而山体浑圆,东陡西缓。东坡边缘为阶地山麓,西坡成高原状,皆有森林覆盖,被称为“绿色长城”。 小兴安岭山地,它同大兴安岭相毗邻,东南连接三江平原,东北部紧抵黑龙江边,面积7.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00米-1000米。山体和缓,呈丘陵台地状,盛产红松,被誉为红松地故乡。 南部山地,包括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00米-1000米。玄武岩地熔岩台地经流水长期切割,行程显著地平顶方山,花岗岩地区有无数局部山间盆地,蕴藏着深厚地煤层和近代冲积层。 松嫩平原,位于黑龙江省西部。由松花江,嫩江侵蚀冲积而成。面积13万多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50米-200米,内有大片宜耕地、沼泽、湖泊和风沙地,是黑龙江省主要农牧区和湿地旅游区。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而成,面积7.5万平方公里。现已大面积垦殖,建有50多个机械化大型国有农场,已成为黑龙江省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和农业旅游、湿地旅游观光带。 (纵横交错地江河湖泊) 黑龙江省河流纵横,湖泊奇异。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918条。 主要水系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水系,以及乌裕尔河与双阳河内陆水系。 主要河流有:黑龙江,它是我国第三大河流,其长度在世界河流中排第8位,它有南北两个源头,南源蒙古国境内,流经中国、蒙古、俄罗斯,在黑龙江省境内流畅1890公里。松花江,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天池,全场1900多公里,在黑龙江境内流畅831公里。牡丹江,源于长白山脉牡丹岭,全场725公里,在黑龙江省境内流长382公里。乌苏里江,上游有两个源头,东源出于俄罗斯境内的锡赫特岭,西源于兴凯湖,全长950公里。绥芬河,源于吉林省老爷岭附近,流长258公里,上游75%在黑龙江省境内。此外,还有嫩江、呼玛河、拉林河、乌裕尔河、呼兰河和挠力河等。 黑龙江省主要湖泊有兴凯湖、镜泊湖和五大连池。兴凯湖,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中俄边境上,面积4380平方公里,属于我国境内的约1068平方公里;兴凯湖北面还有一个小兴凯湖,面积为145平方公里,生产白鱼。镜泊湖,是我国第一大山地堰塞湖,面积为37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5米,盛产“湖鲫鱼”。五大连

建筑气候分区调研报告(2013版)

《建筑物理(上)》课程调研报告(一) 调研对象:中国五大气候区代表城市及气候适应性建筑实例分析 调研时间:2013年9月16日—29日 专业班级:建筑学XXX班 姓名: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XXXX

摘要 通过对中国五大气候区代表城市的气候特征进行资料调查,认真分析各气候区代表城市的气候特征,并选取各气候区城市有代表性的气候适应性建筑进行探究,总结归纳出我国不同气候区气候条件对建筑的影响。从而总结得出各地建筑应该如何做到和气候很好地结合,从而达到因地制宜、节能环保的目的。 关键词 气候分区气候特点气候适应性建筑 正文 一.我国五大气候区及建筑设计要求 1.中国五大气候区: 我国一共有五大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以及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区。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房屋建筑提出不同的要求。炎热地区需要通风、遮阳、隔热,以防止室过热。寒冷地区需要采暖、防寒和保温。 2.五大建筑气候分区 为了明确建筑和气候两者之间的科学联系,使建筑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和适应气候条件,做到因地制宜,从建筑热工设计角度分区,我国可分为五个气候区,分别是:严寒地区、寒冷地区、温和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

3.建筑设计基本要求 各个气候提出了相应的适应各自区域地域性气候的建筑设计基本要求。

二.夏热冬冷气候区 1.气候特征概述 位于省中部、江汉平原东端,位于长江中游、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市区地貌为江汉平原和大别山延伸的丘陵,其中平原地区平均海拔为50米,而丘陵地区则为200米。夏季酷热、冬季寒冷。根据中国建筑气候分区属于夏热冬冷地区(ⅢB)。 号称长江沿岸三大“火炉”之一(另外二者为、),夏天闷热,冬天阴冷。一般年均气温15.8℃-17.5℃,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0.4℃;7、8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8.7℃。夏季极长达135天,因地处北纬3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38°,又地处陆、距海洋远,地形如盆地故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故夜晚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十分闷热,夏天普遍高于37℃,极端最高气温44.5℃。 市年降水量平均为1259.4毫米,最少仅680.5毫米;最多达2047.5毫米。 2.气候形成原因 众所周知,与所在的同气候分区的其他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而造成这种地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地形、水文状况。 地处海拔较低的长江流域河谷中,三面环山,一面敞口,呈“凹”字形地理布局,每年夏季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增温,云量稀少,辐射强烈,会出现几段持续性的晴热天气,使得蒸发的水气不易分散,使气温不断升高,又因地处在长江汉江两江交汇之处,并且市江河湖泊众多,水汽大量蒸发,团团热气会将整个城市罩住,使其像一个“蒸笼”更使人感到闷热。 是一个有8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工业发达,高楼林立,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导致市闷热潮湿,素有“火炉”之称。 的冬天也异常的冷,虽然地处秦岭分割线的南方,但的冬天并不比北方城市温暖,由于处于长江,汉江两江交汇地带,市湖泊众多,造成在冬季空气十分潮湿,加上较低的气温,造成冬季气候阴冷。 3.与同气候区城市气候比较及形成差异的原因 3.1海陆影响: 上海(ⅢA):上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上海地处江海交汇的长江三角洲东部,受冬夏季风进退的影响,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阴冷,全年雨量适中,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总的说来就是温和湿润,四季分明。上海气温最高的是7、8两月,,超过35℃的高温天数10天左右;冬季1月下旬到2月初(通常是春节期间)最冷,降雪的日子不多,有时终年无雪。3月到5月是春暖花开的时候,是最好的旅游季节。这与

黑龙江省概况简介导游词资料

黑龙江省概况简介 各位朋友: 欢迎你们来黑龙江省旅游。黑龙江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无论是哪个季节来,您都会享受到各具特色的旅游。茫茫的林海雪原、浩瀚的原始森林、绿茵千里的湿地草原、神秘地大界江、五彩缤纷地秋季“五花山”,会使您领略到黑龙江省风光的自然、粗犷、古朴与绮丽, 感受到回归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崇高境界。 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在东北地域有一块形似奋飞的天鹅的版图,这就是富饶美丽的黑 龙江省。黑龙江省因境内最大的河流“黑龙江”而得名,简称“黑”。 黑龙江省位于东北边陲,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太阳升起最早的省份。最北端在漠河 一带,纬度超过了53°,它是中国最接近北极圈(66°31’)的地方,农历夏至时和冬至 时,在这里可以看到北极圈的极昼极夜现象,因此被称为“中国的北极”。东端位置在抚远县东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汇流处乌苏镇,被称为“东方第一镇”,是我国太阳升起最早的地方,因此有中国“东极”之称。东部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西部与内蒙古毗邻。南 部与吉林省接壤。 面积为45.4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 四川,居全国第六位,有效利用面积居全国之首。黑龙江属温带、寒带之间的大陆性季风气 候。年平均气温在-4至5摄氏度。 黑龙江省地势北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地形特点可概括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山 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3.2%。大兴安岭山地,被称为“绿色长城”。小兴安岭山地,被 誉为红松的故乡。东南部山地,包括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等山地。全省林业经营总面

积312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1.9%,森林资源面积、木材总蓄积量和木材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是国家最重要的国有林区和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 松嫩平原,是黑龙江省主要农牧区和湿地旅游区。三江平原,已成为黑龙江省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和农业旅游、湿地旅游观光带。黑龙江省盛产大豆、小麦、玉米、马铃薯、水稻等粮 食作物以及甜菜、亚麻、烤烟等经济作物。全省可耕地面积932公顷,全省人居耕地面积0.25公顷,是全国人均水平的3倍。草原面积约433万公顷、其中松嫩草场是世界三大草地之一。 黑龙江省海市全国湿地面积最大的省份,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1%。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由1918条。主要水系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和绥芬河水系,黑龙江省主要湖泊有兴凯湖、镜泊湖和五大连池。目前黑龙江省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由松花江,嫩江侵蚀冲积而成。面积13万多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50米-200米,内有大片宜耕地、沼泽、湖泊和风沙地,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而成,面积7.5万平方公里。现已大面积垦殖,建有50多个机械化大型国有农场, (纵横交错地江河湖泊) 黑龙江省河流纵横,湖泊奇异。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918条。 主要水系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水系,以及乌裕尔河与双阳河内陆水系。主要河流有:黑龙江,它是我国第三大河流,其长度在世界河流中排第8位,它有南北两个源头,南源蒙古国境内,流经中国、蒙古、俄罗斯,在黑龙江省境内流畅1890公里。松花江,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天池,全场1900多公里,在黑龙江境内流畅831公里。牡

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概要

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王珊珊,王德勇 (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中图分类号:S5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635(200604-0247-03 收稿日期: 2005-12-15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化重点企业分析及其政策支持体系研究”(课题号10552010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珊珊(198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表1 黑龙江省与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产比较 资料来源自《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00 ̄2005》,经整理计算所得。 黑龙江省具有适宜种植马铃薯的自然条件和传统优势,是全国重要的种薯和商品薯基地之一。 2004年黑龙江省马铃薯播种面积约34.0万hm 2, 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4.0%,仅次于大豆、玉米和水稻,马铃薯产业在黑龙江省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现状 1.1生产发展状况1.1.1播种面积与产量 黑龙江省作为全国马铃薯主产省之一,种植面积居于全国前列,自2001年突破40.0万hm 2后, 各年略有变化,2004年达34.0万hm 2,约占全国马铃薯总播种面积的7.4%。在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比例上, 2004年马铃薯播种面积占全省粮食播 种面积的4.0%,比2003年降低了0.5个百分点。从1999年到2003年来看,马铃薯播种面积在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中的比例平均为4.3%左右,约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0%,比例仍然偏低。 总产量和单产水平各年变化较大,2004年总产量达515.0万t ,单产15.2t ?hm -2,分别居于全国第6位和第16位。从近几年看,黑龙江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全国占有较大比重,但单产水平一直不高(详见表1。 年度 面积(万hm 2 总产量(万t ?年-1 平均单产(t ?hm -2黑龙江 全国 占全国比例(% 排名 黑龙江

黑龙江省冬天气候有几个月

黑龙江省冬天气候有几个月 1、黑龙江冬天的平均气温是多少? 这几年冬天说是暖冬嘛确实不如以前那么冷了~ 但是你说的是黑龙江黑龙江还是有零下30多度的地方比如大兴安岭漠河真的是很冷我在哈尔滨感觉这就是零下二十七八度那样~到三九时也很冷的 2、黑龙江省气候特点 黑龙江省属于寒温带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省从南向北,依温度指回标可分为中温带答和寒温带。从东向西,依干燥度指标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全省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春季低温干旱,夏季温热多雨,秋季易涝早霜,冬季寒冷漫长,无霜期短,气候地域性差异大。黑龙江省的降水表现出明显的季风性特征。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充沛,冬季在干冷西北风控制下,干燥少雨。 3、黑龙江夏天热吗,有几度 黑龙江省属于寒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一般比同纬度其它地区低5—8℃,大致与偏北6—10个纬度的纬圈平均气温相当。夏季“雨热同期”,夜间不低于10℃,白天不高于30℃,全省平均温度比较适宜。 黑龙江工厂较少,环境质量好,适宜居住。

黑龙江省,简称黑,省会哈尔滨,位于中国最东北部,中国国土 的北端与东端均位于省境。因省境北面有黑龙江而得名。黑龙江东部 和北部以乌苏里江、黑龙江为界河与俄罗斯为邻,与俄罗斯的水陆边 界长约3045公里;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吉林省。介于北纬 43°26′~53°33′,东经121°11′~135°05′,南北长约1120公里,东西宽约930公里,面积47.3万平方公里。黑龙江辖12个地级市, 1个地区,2个省辖县级市。共64个市辖区、18个县级市、45个县、 1个自治县。 黑龙江省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 4、黑龙江省的北极村冬季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一是_____,二是 _____影响

黑龙江各区县市气候及自然条件

黑龙江省各县、市、区自然条件及资料本地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根据黑龙江省气候中心的1961~1990累年值,当地气候及自然条件如下: ■■■■■■■■■■■■■■■■■■■■■■■■■■■■■■■■■■■ 哈尔滨市——道里区 长途电话区号:0451 邮政编码:150000 哈尔滨市——道外区 长途电话区号:0451 邮政编码:150000 哈尔滨市——南岗区 长途电话区号:0451 邮政编码:150000 哈尔滨市——香坊区 长途电话区号:0451 邮政编码:150000 哈尔滨市——平房区 长途电话区号:0451 邮政编码:150000 平均气温 3.8℃ 气温年较差41.7℃ 极端最高气温(6月)36.4℃ 极端最低气温(1月)-38.1℃ 地面平均温度 5.5℃ 极端最高地面温度(7月)65.2℃ 极端最低地面温度(1月)-40.9℃ 平均气压997.4hPa 日照时数2597.5小时 年晴天日数95.1天

年阴天日数66.3天平均相对湿度66%最小相对湿度(3月)2%降水量519.6㎜最大日降水量(7月)94.8㎜蒸发量1578.2㎜全年主导风向南平均风速 4.0m/s 最大风速(5月)26.0m/s 最大风速的风向西南西年大风日数32.6天年沙尘暴日数 1.4天年雾日数15.4天年冰雹日数 2.7天年降雪日数54.4天年积雪日数104.3天积雪初日10月25日积雪终日4月5日最大积雪深度21㎝最大冻土深度205㎝年雷暴日数33.2天雷暴初日5月6日雷暴终日9月28日抗震设防烈度6度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 ■■■■■■■■■■■■■■■■■■■■■■■■■■■■■■■■■■■哈尔滨市——松北区

黑龙江天气气候特点

当地天气气候特点 环流的季节转换 当地天气气候概况 月平均降水 月平均气温 天气要素的极值 灾害(极端)天气发生的天气背景及危害等 黑龙江天气气候特点 1当地天气气候特点 黑龙江省气候寒冷,冬季漫长。按每3个月划为一季,与全国各地四季长短的始末一致,但同处一季各地温度状况、物候现象差异很大。若按我国气候学家提出的用5d的平均温度(候温)为标准,并兼顾各地某些能反映季节来临的植物或动物的生长与活动规律来划分四季,能够较好地反映各地温度状况与物候现象的特点。按张宝堃提出的当候温≥10℃、<22℃时为春季;候温≥22℃时为夏季;候温<22℃,≥10℃时为秋季;候温<10℃时为冬季。按此划分黑龙江省北部一些市县在许多年份春、秋相连,没有夏季。 因此,根据黑龙江省的气候特点,在日常的预报与服务中采用与南方各省不同的季节划分方法。即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0月,冬季为11月—次年2月。1、1春季 春季(3—5月)就是冬夏季风交替的过渡季节,天气多变,气温变化大,空气干燥,降水少,多大风。各地季平均气温一般在-1、0~6、0℃,北部大、小兴安岭及黑河等地在-1、0~4、0℃;南部地区在4、0~6、0℃。各地季降水量一般在50~100mm,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2~17%,具有经向分布特征,表现为东多西少,西南部地区一般不足60mm;东部三江平原、北部小兴安岭及其南部等地在80mm以上;其它地区在60~80mm。春季多大风,平均日数各地一般在4~16d,约占全年大风日数的50~70%,大、小兴安岭,三江平原东部等地在4~8d;松嫩平原大部在12~16d;其它地区在8~12d。各地相对湿度一般在50~70%,松嫩平原西南部不足50%;三江平原东部、哈尔滨地区北部在60%以上;其它地区在50~60%。 1、2夏季 夏季(6—8月)黑龙江省盛行东南季风,气候温热、雨量充沛。各地季平均气温一般在16~22℃,大兴安岭北部在16~18℃;小兴安岭、黑河等地在18~20℃;南部、东部地区在20~22℃。各地季降水量一般在250~400mm,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7成,大兴安岭北部、松嫩平原西南部地区不足300mm;北部大部与东部地区在300~350mm;中部地区在350~400mm。 各地降水(日降水量≥0、1mm)日数一般在40~50d,西南部地区不足40d,其它地区在40~50d。各地暴雨(日降水量≥50mm)日数一般在0、2~0、8d,北部地区在0、2~0、5d;南部地区在0、5~0、8d。 1、3 秋季 秋季(9—10月)就是从夏到冬的过渡季节,夏季风衰退,气温迅速下降,降水量减少。各地季平均气温一般在3、0~11、0℃,北部地区在3、0~7、0℃;南部地区在7、0~11、0℃。各地季降水量一般在60、0~120、0mm,呈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西部在60~100mm,中部在80~120mm;东部在100~120mm。 1、4 冬季 冬季(11月—次年2月)受干冷的极地大陆气团控制,气温低,降水少,气候寒冷、干燥。

黑龙江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影响

黑龙江省主要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黑龙江省地处亚洲大陆东岸,我国的东北部,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季风气候明显。近年来,由于环境的污染、臭氧层的破坏,全球气候日益加剧,黑龙江省已成为全国气温升幅最大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气候灾害较频繁、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威胁着粮食作物的安全生产,而且,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亦呈上升发展趋势,直接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全面认识和了解黑龙江省的主要气象灾害,对预防及应对灾害的发生,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黑龙江省的主要气象灾害: 暴雨洪涝——我国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暴雨洪涝是黑龙江省发生频次最多的灾害,占30%,

主要发生在夏季6、7月份,往往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会造成更多的灾害。 冰雹灾害——指在对流性天气控制下,积雨云中凝结生成的冰块从空中降落而造成的灾害。黑龙江省是冰雹灾害的频发区,常发生在夏季,常常伴随着狂风、强降水、急剧降温等阵发性灾害性天气过程。冰雹常常砸毁大片农作物、果园,损坏建筑物,威胁人类安全,给农业、建筑、通讯、电力、交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干旱——在足够长的时期内,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干旱是影响黑龙江省农业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严重危害。 大风灾害——大风是快速流动的空气,我国气象观测业务中规定瞬时风速达到或超过8级时(17m/s)称为大风。当大风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大风灾害。它常使作物倒伏,尘土飞扬,严重时能拔起大树,吹倒广告牌,毁坏建筑设施和吹翻江河湖面上的船只,造成伤亡事故。 霜冻——霜冻是指日平均气温高于0℃的温暖时期,地面和作物体表面的温度骤降至0℃以下,使作物遭受冻害或死亡的现象,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黑龙江省地处中高纬地区,无霜期较短,霜冻是农业

黑龙江省近五十年来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

气温降水序列时空分布及其相关性分析 李亚滨 (黑龙江省气象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摘要:本文利用统计模型、线性拟合和相关分析方法,对气温、降水资料的时空分布和相互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计算,分析了黑龙江省气候特点。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气温持续显著升高,主要是最低气温和冬季气温显著升高影响;气温、降水在空间上存在正、负相关区域。 关键词: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气候变化 1引言 80年代以来,世界异常气候事件增多,气候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都加强了对气候变化的研究[1]。加强对黑龙江省气候变化基本规律的研究,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2]。 分析气象要素时间序列的时间、空间分布和演变,对了解黑龙江省气候变化规律十分重要。绝大多数大气现象之间并不存在确定性关系,但可以应用概率统计方法去分析它们之间的统计规律性[3]。 2资料来源和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全省15个站气温资料和38个台站的降水资料。其中,气温的时间序列为1954年-2004年,共51年;降水时间序列为1956年-2004年,共49年。采用方差分析方法、相关分析方法、一元线性拟合分析方法、R2最大增量方法。其中方差分析方法是利用分组计算各组间方差显著性来分析时间序列的周期,利用叠加外推方法统计

分析, 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要素间的相关性并进行显著度检验。为保证计算准确,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如果随机序列不仅含有指数衰减或增长趋势,而且还呈现出某种规律的周期性起伏,可使用ARIMA模型分析方法。可用如下形式的组合模型去拟合序列: ∑∑== + + + = L j K j t j t b j t j u y t j e B j e R x j 11 ) sin(? ? γ (1)其中{y t}是ARIMA(n,m)序列,L为序列所含有的指数趋势项的项数,K是周期趋势项的项数,?为基频,由数据的物理性质决定,单位为弧度/秒,B j和r j分别表示周期趋势的振幅和相位,e b j t控制周期振荡的增长或衰减趋势。由于在式(1)中,描述周期趋势所用的正弦函数是对称的,但气象领域中,周期并不是对称的,对式(1)进行了改进,即将式(1)改写为如下形式: ∑∑== + + + = L j K j t j d s t t b j t j u y e B j e R x j 11 ) 2 sin(? π γ (2) 式(2)中的||〃||表示时间t除以周期长度s的小数部分,0≤||t/s||≤1,d为指数。显然,当d等于1时,式(2)和式(1)是等价的;当d小于1时,式(2)表达的周期趋势为上升较下降快;但当d大于1时,式(2)表达的周期趋势为上升较下降慢。 组合模型建模的具体步骤为:首先拟合线性或指数趋势,然后逐个地增添周期趋势项,最后对残差序列{y t}建立ARIMA模型。各个分模型的参数都估计出来,再以它们作为初值,对整个组合模型(2)统一进行参数估计。 3气温时间序列分析 3.1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

黑龙江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影响

黑龙江省主要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黑龙江省地处亚洲大陆东岸,我国的东北部,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季风气候明显。近年来,由于环境的污染、臭氧层的破坏,全球气候日益加剧,黑龙江省已成为全国气温升幅最大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气候灾害较频繁、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威胁着粮食作物的安全生产,而且,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亦呈上升发展趋势,直接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全面认识和了解黑龙江省的主要气象灾害,对预防及应对灾害的发生,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黑龙江省的主要气象灾害: 暴雨洪涝——我国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暴雨洪涝是黑龙江省发生频次最多的灾害,占30%,

主要发生在夏季6、7月份,往往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会造成更多的灾害。 冰雹灾害——指在对流性天气控制下,积雨云中凝结生成的冰块从空中降落而造成的灾害。黑龙江省是冰雹灾害的频发区,常发生在夏季,常常伴随着狂风、强降水、急剧降温等阵发性灾害性天气过程。冰雹常常砸毁大片农作物、果园,损坏建筑物,威胁人类安全,给农业、建筑、通讯、电力、交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干旱——在足够长的时期内,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干旱是影响黑龙江省农业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严重危害。大风灾害——大风是快速流动的空气,我国气象观测业务中规定瞬时风速达到或超过8级时(17m/s)称为大风。当大风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大风灾害。它常使作物倒伏,尘土飞扬,严重时能拔起大树,吹倒广告牌,毁坏建筑设施和吹翻江河湖面上的船只,造成伤亡事故。 霜冻——霜冻是指日平均气温高于0℃的温暖时期,地面和作物体表面的温度骤降至0℃以下,使作物遭受冻害或死亡的现象,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黑龙江省地处中高纬地区,无霜期较短,霜冻是农业的主要灾害之一,它使黑龙江省大田作物受害或致死,影响粮食作物

黑龙江省气候特征简述

黑龙江的气候特征简述 摘要:简述黑龙江的气候特征,简单介绍了气温、降水、适度、气压、风、云量、日照、蒸发等气象要素的变化,以及这种气候对作物的好处。 前言;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的省份,面积为46万多平方公里,省会哈尔滨。黑龙江省位于东经121°11′-135°05′,北纬43°25′-53°33′。北部、东部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与俄罗斯相望;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西部属松嫩平原,东北部为三江平原,北部、东南部为山地。 (一)气温 黑龙江省是全国气温最低的省份。一月平均气温-30.9℃—-14.7℃,极端最低气温,漠河曾达到-52.3℃,为全国最低纪录。夏季普遍高温,平均气温在18℃左右,极端最高气温达41.6℃。年平均气温平原高于山地,南部高于北部。 (二)降水与湿度 黑龙江省的降水表现出明显的季风性特征。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充沛,占全年降水量的65%左右;冬季在干冷西北风控制下,干燥少雪,仅占全年降水量的5%;春秋分别占13%和17%左右。1月份最少,7月份最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大致与经线平行,这说明南北降水量差异不明显,东西差异明显。降水量从西向东增加。 全省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0—70%,其空间分布与降水量相似,呈经向分布。中、东部山地最大,在70%以上,西南部最小,多不足65%。 (四)气压和风 黑龙江省年平均气压为970—1000百帕。受地形影响,山区气压较低,平原、河流沿岸气较高。三江平原、松花江和黑龙江中、下游沿岸地带多在1000百帕以上,松嫩平原次之,兴安岭北部不足970百帕。一年内冬季气压较高,夏季气压偏低。 黑龙江省内全年盛行偏西风,松花江右岸地区盛行西南风,西部与北部盛行西北风。冬季多西北风,控制时间长达9个月(9月到翌年5月),属于西北季风;夏季南部多南风,属于东南季风,控制时间5月至9月;东北部盛行东北风,属东北季风,控制时间6月至8月。春秋风向相似,南部与中部多西南风,北部多西北风。 (五)云量、日照、蒸发 黑龙江省年平均总云量在4.5-5.5之间。松嫩平原较少,小兴安岭南端和东南山地较多,北部漠河一带最多。一年中冬季最少,夏季最多,春、秋季居中。 全省年可照时数为4443-4470小时,年实照时数在2300—2900小时之间,为可照时数的55一70%。夏季日照时数在700小时以上,为全年最高季节,冬季日照时数是一年中最小的季节,绝大多数地区在500小时以上;春秋界于冬夏之间,春季大于秋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