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家政治思想评述

法家政治思想评述

法家政治思想评述

摘要: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

“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在汉朝形成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法家的政治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法家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政治评价

(一)法家诞生的社会根源和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经济关系的变革导致了政治局面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当时的社会矛盾主要是私田主、国君与公田主即大夫之间的经济关系矛盾;国君的集权与重臣擅权的政治关系矛盾;以法治国还是以礼治国的治国方略矛盾。在制度上是实行井田制和宗法分封制,还是实行私田制和君主集权制的矛盾。在这种局面下,虽然有大批有识之士以满腔的热情一边深入思考,一边参与社会实践,视自己个人理念和社会价值为一体,纷纷提出自己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开始了后世学者所称道的先秦诸子之间的“百家争鸣”,但是对当时社会变革影响最大而又最切实际的还是法家了。

(二)法家的思想渊源

法家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是吸收各家学说之所长,糅合自己的观点,从而形成独有的法治思想。之所以将这些生活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且没有师承关系的人统称为法家,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政治主张:以“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和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进化观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以“法治”作为治国的方针,通过农耕和战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鼓吹君主集权以至君主专制,用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的反抗。他们的思想关于治国方略的,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法律等众多领域。

(三)法家政治思想的确立和文献

法家是先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利益的学派。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等。他们都是一批主张“变法”的政治改革家和思想家。他们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极力辅佐一些国君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并从某些方面为维护地主阶级统治提供了理论、原则和方法。法家学派在政治上、理论上,一般说来都是主张变法革新,要求加强君权,提倡以“法治”代替“礼治”,积极发展封建经济,鼓励“耕战”,力求做到“富国强兵”,以达到加强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目的。在文化教育领域里,法家也提出了许多有别于其他学派的教育理论和政策。

法家的文献流传至今的主要有:

①《管子》(作者不只一人,系战国至汉代间人托管仲之名而编撰)八十六篇,今存七十六篇。

②《慎子》(慎到较为系统的著述)四十二篇,今存七篇。

③《申子》,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的所著。《申子》原来有两篇,《汉书·艺文志》中说是六篇。现只在《群书治要》第三十六卷所引《大体篇》和一些佚文。

④《法经》,李悝的著作,李悝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李悝为了逃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通过魏文侯予以公布,使之成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

⑤《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4篇,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

⑥《韩非子》,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五十五篇,今俱存。

(四)法家政治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法家政治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李斯、商鞅和韩非。李斯是法家思想上最为重要的一环,正是李斯的出现,使得法家思想真正开始走上统治地位。而法家政治思想集大成者主要是后两者,我们主要从商鞅和韩非来讨论法家的思想。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卫国人,战国中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吴起的变法活动给予他深刻的影响,因此他“少好刑名之学”(法家学说),到秦国后,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终于使秦国“乡邑大治”,“国以(此)富强”,一跃成为战国时期强盛的大国。商鞅变法是当时各国变法运动中比较彻底的一次,文化教育的改革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

耕战政策和已法治国,是商君政治思想的二大支柱。政治上追求的目的是“治”、“富”、“强”、“王”。他提出的耕战好法治二大政策,不是凭空想出,而是对历史、现状的总结和分析所能得出的结论。这涉及到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通观《商君书》,有三个最基本的理论。

1.历史进化思想。《商君书》的最为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历史进化理论。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用分期的方法分析了历史的进程,并得出今胜于昔的观点。尤其值得注意到是,商君认为历史进化的原因、动力不是在社会外部,而是由社会内部的矛盾引起的。贤者、圣人是一个时代的开创者,又是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他们是应运而生的。这理论像一把锋利的宝剑,斩断了一切迂腐守旧、死抱历史僵尸不放的陈词滥调,为变法改制提供了最有力的论据。改革必须向现实开刀。

2.人性好利说。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名利。这种说法十分中肯,切中了战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由原来的“公”有向私有迈进的时代脉搏。商君教导君主要懂得这个政治诀窍,就是利导。

3.力的原则。社会政治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力量的对比决定的。孔子罕言“力”,说明“力”时代已向他袭来,他只不过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政策。墨子明确提出“力”的概念,并论述了它在政治中的作用。商君是“力”极力讴歌者,指出当今这个时代是以“力”的较量为时代特征的。进而提出,力量是提高国家和君主地位的最主要的凭借,力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君主用赏罚换取民众之力而来的。

进化、利益、力量三者构成了商君的主要政治理论的基础。由进化论得出的结论是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但是改革必须切中时代的脉搏,抓住民众的意愿,这就是利益。商君并不是为广大人民谋福利,而是以利益为诱饵,从民众中激出

巨大的力量,一方面用来打击敌国、争霸,另一方面又施于民众,使民众接受统治。这三者是一个有机体。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 )战国末期韩国人,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为秦王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主义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韩非总结了战国前期和中期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是造成祸乱的重要原因。并认为当时的“私学”和统治者是“二心”的。这种“私学”是新兴地主阶级实行“法治”的绊脚石。因此他断然主张采取“禁其行”、“破其群”、“散其党”的措施,即禁止办私学的人的行动自由,禁止言论和结社的自由。韩非猛烈地批判和攻击法家以外的其他学派,特别是反对当时影响最大的儒家学派。韩非的政治思想主要包含五个方面:

1、历史进步论。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2、性本利。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贪”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为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韩非子·心度》)。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他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对于君主,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4、改革和法治。对于政治,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奸”。

5、朴素辩证法。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五)法家政治思想的评价

虽然今天所倡导的法治跟古代的“法治”几乎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古代法家仍然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认同的。二千多年前他们已经认识到,法是用以规范和衡量人们行为的客观的、公正的准则,具有客观性。法家所提出的“不别亲疏,不疏贵贱,一断于法”是对法的平等适用的肯定。法家思想大力提倡法的权威性和拘束力,强调人民、官员、甚至国君都应该守法和依法办事。他们主张公布成文法,法应清晰、简明,具有统一性和稳定性及可操作性和可预见性等。法家

思想的这些积极方面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对今天的法治建设是有利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法家思想消极负面的一面,法家思想虽然提倡社会的有序性,但是,更注重的是阶级统治,是彻底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法律更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

当前,我国的社会,同样是法制的社会,有些人也喜欢说“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法律最重要的不是法律本身,而在于法律是否真正有效,是否真正为人民服务,我们常常看到,我国的法律几乎是形同虚设的,许多领导干部根本是没有法制观念和意识的,他们常常把自己与法律对立起来,以为自己应该在法律的约束外,他们常常以权代法,无视于法律的重要。所以,法律在当代社会虽然是必要的,但是,一个国家真正要搞好,还不在于法律,恰恰在于人们的思想,只有用先进思想的引导人们,使人民真正有正确的是非曲直观念,才会有良好的社会风气,使得法律真正能够执行起来。说到底,法律只是强制手段,而思想的先进,才是一个社会的最终根本。

参考文献:

【1】商鞅:《画策》、《定分》、《赏刑》

【2】韩非:《物权》、《人主》、《主道》、《显学》、《五蠹》

法家思想总结评价

法家思想总结评价 法家思想总结评价 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种重要学派,也是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史上最有实用性和政治性的学派之一。法家代表了统治者的利益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其核心原则是法治,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国家的治理。下面将对法家思想进行总结评价。 首先,法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以法治代替德治。在法家看来,人性本恶,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会做出不道德的事情。因此,依靠道德教化和行为规范很难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相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能够通过明确的规定和严格的惩罚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法家认为国家应该设立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通过法律和刑罚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者的权益。这一观点体现了法家思想的实用性和现实主义。 其次,法家思想强调集权和重视国家利益。法家认为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国家的根本目标是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为了实现国家的利益,法家主张集权和专制统治。法家着眼于国家全局,注重制度和法律的建设,目的是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法家思想在尊重国家的角度上强调了国家利益的维护与最大化,体现了法家思想的功利主义和权谋性。 再次,法家思想注重实践和客观规律。法家认为治理社会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对策,不拘泥于空洞的理论和虚无的道德准则。法家思想强调通过实践和经验总结来获取治理社会的智慧,尽量减少主观臆断和意志干预。法家重视客观

规律的发现和利用,通过了解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心理,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控制措施,以实现治理的目标。 最后,对于法家思想的评价是复杂的。一方面,法家思想的实用性和现实主义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和政治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法治观念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另一方面,法家思想强调权威和集权,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缺乏关注,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专制统治。同时,法家思想对人性的悲观看法也有一定偏颇,忽略了人的善良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总而言之,法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种重要学派,强调法治、集权、实践和客观规律,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和政治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法家思想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忽视等。因此,在评价法家思想时,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地位,也要批判其不足之处,为其后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总结并评述法家主要思想

总结并评述法家主要思想 法家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种重要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有韩非、商鞅等。法家主要思想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并以此来推动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进步。下面将从法家的主要思想内容、与其他流派的比较和评价三个方面对法家进行总结和评述。 首先,法家主要思想包括“法治”、“以法为主”和“法术合一”等。法家认为法律是统治者权力的基础,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实现统治者意志的工具。韩非在《韩非子》中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以法为主”的思想,主张依法治国,而不是“以德治国”或“以仁治国”。他认为法律应该具有确定性、统一性和稳 定性,以保证法律的公正和可行性。同时,法家还强调了法术合一的思想,即通过合理的法律制度和精密的执行方法来实现社会治理的最佳效果。 其次,法家与其他流派的比较主要表现在与儒家和道家的对比中。儒家注重道德伦理和礼仪道德的培养,主张以仁义和德行来治理国家和社会,相信通过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之间的道德关系来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而法家则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强大的法律手段来约束人类的行为,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道家强调自然和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政府应该少干预社会事务,让自然力量来平衡社会。而法家则提倡积极干预社会、主动管理社会,通过法律来达到社会治理的目标。 最后,对于法家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法家思想的提出为中国古代法律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法家通过研究法律的制定和执行等方面的问题,奠定了中国法律的

基础,并对后代的法学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次,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治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法家主张通过法律来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者的权威,并通过科学管理的手段来提升社会效益,从而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国家的强大。然而,法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问题。法家对人性的悲观看法,过分强调了法律和刑罚的威慑作用,忽视了道德和人性的培养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同时,法家也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和权力寻租的问题,导致法律执行的扭曲和不公。 综上所述,法家主要思想的核心是以法律为基础的治国理政,注重通过法律来规范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进步。法家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学的发展和古代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因此,在评价法家思想时,我们应当扬长避短,充分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审慎看待其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以期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法家的政治思想

法家的政治思想 (一)法家政治思想的一般特点 1、强调以法治国是法家学说的核心。他们主张一切按法办事,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至上性。在全国要人人知法、守法。要严刑重罚,使人们不敢犯法,以达到令行禁止,信赏必罚。 2、绝对尊君,强化独裁。法家主张国君必须是至高无上的,臣民都只能是君主进行统治的工具和材料。国君说一不二,他的话就是法。他们还主张采取一切办法加强国君的权力,大权完全集中于一人之手,保证君主绝对地成为国家之“主”,有效地进行专制和独裁。 3、人性好利与以法治民。法家把人性恶推向极端,认为人人唯利是图,本性不可改。因而,不能信任任何人。对待民众的行动,只能用严刑峻法进行镇压,或者用高奖重赏,以利诱导,为我役使。对民众说来,知法、守法是每个人在知行上最高的要求,其他一切知识、文化和道德教育,都是不必要的。 4、历史进化与变化图强。他们认为历史是不断进化的,今异于古,今胜于古。因而,他们主张治国之道,不能因循守旧,止步不前,而要有所变化,勇于革新。治国的方略必须是“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二)商鞅的政治思想 商鞅(约前390 ——前338 年),姓公孙,名鞅,因是卫国破落贵族的后裔,故亦称卫鞅,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封给商十五邑,因此而号商君,故又称为商鞅。 商鞅从公元前359 年到公元前350 年,先后大规模地进行了两次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普遍推行县制;奖励告奸,建立什伍连坐制;统一度量衡。商鞅进行的这场封建化改革运动,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监视的基础。但是,秦孝公死后,商鞅遭到一些在变法中受到打击的宗室贵族的报复,被诬告谋反遭酷刑车裂而死。 商鞅既是战国时期变法改革的实践者,又是当时著名的地主阶级的理论家。他继承了前期法家李悝、吴起的变法思想,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进而形成了他自己较成熟的法家思想理论体系。现存《商君书》二十四篇,为商鞅及其后学所作,是今天研究商鞅政治思想的主要资料。 1、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1 )历史进化论 商鞅认为社会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的社会是过去社会演变而来的。

法家的思想总结

法家的思想总结 法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之一,兴盛于战国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李斯等。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倡导以法律为准绳,规范人民行为,追求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力量的强大。本文将对法家思想进行总结,以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首先,法家思想强调以法治国。法家认为,人性本恶,需要以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才能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的效果。法家强调法律的确立和执行,以保障政治秩序和社会正义。商鞅曾提出了五罪三观的法律体系,将犯罪行为进行分类,并规定了相应的制裁措施。这种法律体系的建立,为后来统一中国的秦朝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次,法家思想追求权威主义的统治。法家认为,国家需要强大的权力来维持社会秩序和国家的统一。他们主张集权制度,通过强化国家的权威来实现社会控制。法家提倡行政简单高效,反对繁文缛节,注重贵重实效。法家的这种思想观点对中国古代政府的组织和管理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古代帝国在统一中国方面表现出强大的能力。 第三,法家思想追求实利主义。法家强调国家利益超越个人利益,主张以国家利益为中心来追求政治目标。他们提倡国家充分发展生产力,强调军事实力的重要性,以维护国家安全和拓展国家势力范围。法家通过简化手续,减少赋税,开放商业,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促进国家的经济繁荣。这种实利主义的思想观点,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四,法家思想注重教育和人才选拔。法家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人才的选拔培养,才能使国家的统治者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商鞅在秦朝推行了士族制度,把国家的管理权下放到县级政府,实施贤才制,使得有才能的人有更多的机会进入政府管理层。这种重视人才的政策和体制,对中国古代政府的管理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家思想的核心是以法治国,它强调政治秩序的建立和社会稳定的维护。法家通过厘清法律范畴,建构法律体系,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同时,法家思想所倡导的统一权威和实利主义观念,使中国古代帝国在国内统治和对外扩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法家思想对教育和人才选拔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中国古代政府的管理能力的提升。 总之,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它通过强调以法治国、追求权威主义统治、实利主义和重视教育人才等核心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在历史长河中,法家思想逐渐被道家和儒家思想所取代,但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贡献不可忽视。

法家政治思想评述

法家政治思想评述 摘要: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 “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在汉朝形成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法家的政治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法家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政治评价 (一)法家诞生的社会根源和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经济关系的变革导致了政治局面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当时的社会矛盾主要是私田主、国君与公田主即大夫之间的经济关系矛盾;国君的集权与重臣擅权的政治关系矛盾;以法治国还是以礼治国的治国方略矛盾。在制度上是实行井田制和宗法分封制,还是实行私田制和君主集权制的矛盾。在这种局面下,虽然有大批有识之士以满腔的热情一边深入思考,一边参与社会实践,视自己个人理念和社会价值为一体,纷纷提出自己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开始了后世学者所称道的先秦诸子之间的“百家争鸣”,但是对当时社会变革影响最大而又最切实际的还是法家了。 (二)法家的思想渊源 法家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是吸收各家学说之所长,糅合自己的观点,从而形成独有的法治思想。之所以将这些生活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且没有师承关系的人统称为法家,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政治主张:以“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和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进化观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以“法治”作为治国的方针,通过农耕和战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鼓吹君主集权以至君主专制,用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的反抗。他们的思想关于治国方略的,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法律等众多领域。 (三)法家政治思想的确立和文献 法家是先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利益的学派。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等。他们都是一批主张“变法”的政治改革家和思想家。他们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极力辅佐一些国君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并从某些方面为维护地主阶级统治提供了理论、原则和方法。法家学派在政治上、理论上,一般说来都是主张变法革新,要求加强君权,提倡以“法治”代替“礼治”,积极发展封建经济,鼓励“耕战”,力求做到“富国强兵”,以达到加强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目的。在文化教育领域里,法家也提出了许多有别于其他学派的教育理论和政策。 法家的文献流传至今的主要有: ①《管子》(作者不只一人,系战国至汉代间人托管仲之名而编撰)八十六篇,今存七十六篇。 ②《慎子》(慎到较为系统的著述)四十二篇,今存七篇。

浅谈法家思想

浅谈法家思想 博物馆专业张羽1112361 兴起于动乱的春秋战国时代的法家思想,曾为秦朝所用,经过千百年的融合,流传至今,仍有着借鉴意义。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生活在春秋战国这个大变革的时代。西周以来鼎盛的奴隶制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内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两千多年前那个战乱的年代,百姓流离失所,战争一触即发,以掠夺人口和土地为目的的争霸时代,仁义道德显然已经无法遏制这种战争的形式,不可能给予一个国家行王道的机会,使得孔子连连遭拒法家思想应运而生。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深受当时诸侯的推崇,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历史进步论的提出具有跨时代的意义,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法家的法治一个最重要的实践就是秦朝的商鞅变法。众所周知,秦原本是一个“僻在雍州”的经济政治文化相对落后的小国,无权参与中原各国的事务,常受中原诸侯的鄙视,直至秦孝公重用商鞅开始“弃礼任法”,实行“法治”而使秦一跃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并最终实现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可见其“法治”是具有其积极意义的。可见,法家法治思想中有很多具有持久生命力和可供现代法治借鉴的东西。 法家的法治也有诸多负面性。一法律万能主义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这就决定了法本身的局限性,它不可能是万能的,有其滞后性,不可能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诚然,法作为人类阶级社会的调节器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把它的作用加以无限扩大,就会产生负面作用。秦二世而亡即是明证。法家要求“事皆断于法”,否定道德的作用,犯了法律万能主义的错误。现代法治社会虽然法律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依然需要道德的调解作用来缓解社会矛盾。如果一切都用法律来调节,除非是机器人才能做到。二、法律专制主义法家认为“权制断于君则威”,主张立法权掌握在君王手里,臣下不得

法家思想内容总结

法家思想内容总结 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支重要思潮,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以主张法治为特征的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李斯等。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以法治家,侧重在管理社会和个人上强调依法行政的原则。本文将从法家思想的内涵、特点和影响三个方面对其内容进行总结。 首先,法家思想的内涵是指法家学说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原则。法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法治,提出了以法律为准绳,依法治理国家和社会的观点。法家强调法律的严明和公正,主张法律权威高于一切,法律应该是与人民利益相契合的。他们认为,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需要具有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的法规来加以规范。因此,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法律体系和法治措施,包括刑罚严苛、赏罚分明、线索清晰等。同时,法家还主张政府的强力干预和引导,以确保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良好状态。 其次,法家思想的特点是指法家学说的独特性和独树一帜的表现形式。首先,法家思想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法家的观点强调实际效果和可操作性,追求法律体系的完备性和实施的果断性,尽力消除社会的混乱和治理上的漏洞。其次,法家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平等性。他们主张法律要适用于所有人,平等对待,不分贵贱,不论阶层。最后,法家思想还注重实际行动和实践。他们强调法律的实施和执行,主张以法律为准则,在社会生活中建立起严密的法律体系和行政机制。 最后,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法家思想的主张为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赢得了秦国的支持,使得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推动了法律制定和政治改革。其次,法家思想的观点和原则为中国法律制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国纷争频繁,社会混乱不堪。法家思想的主张为解决社会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有效的办法和手段。再者,法家思想对现代法治国家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法家思想注重法律的科学性和完善性,注重法律的效用和实施。这些思想和原则在现代社会中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总结来说,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其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国、以法治家。法家思想主张依法治理国家和社会,通过建立法律体系和法治措施来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稳定。法家思想的特点是实用性、公正性和实践性。法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和现代法治国家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古代中国的法家思想和政治理论

古代中国的法家思想和政治理论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化、哲学、政治等 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其中,法家思想和政治理论具有独特的魅力 和思考价值。本文将介绍古代中国法家思想和政治理论的主要内 容和影响。 一、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法家思想起源于先秦时期,主要包括法家学派和兵家学派。法 家思想认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有一套严密的法制和强有力 的军事力量来维护。其主要内容如下: 1. 法治思想:法家思想认为,人性本恶,如果没有规矩,人们 就会处于互相竞争的状态。因此,国家必须建立统一的法律规范,通过法律来管理人民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2. 实用主义思想:法家思想鼓励实用主义,即注重实际效果, 强调务实。在国家治理方面,法家主张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手段, 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3. 统一思想:法家思想认为,国家需要有一套统一的思想,来统一人民思想意识,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政治理论的主要内容 法家思想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主要内容如下: 1. 君主集权:法家思想主张君主集权,认为国家的统治需由一人或少数人来掌握,以保证国家的稳定和有序。君主应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以管理国家的一切事务。 2. 重视军事:法家思想主张军事被视为国家的中坚力量,因此国家必须增强军事力量,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3. 改良政策:法家思想主张通过改良政策来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包括改善经济、加强教育、发展科技等。 三、影响和意义

法家思想的主要贡献在于对古代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引领。它的主要影响和意义如下: 1. 加强国家的集权和规范:法家思想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的中央集权化,增强了国家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2. 提高国家治理的效率:法家思想鼓励实用主义和务实精神,提高了国家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3. 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法家思想主张改革政策和发展经济,为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法家思想和政治理论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影响仍然重要而深远。

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的特点与影响

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的特点与影响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是一种重要的哲学学派,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介绍法家思想的特点,并探讨其对古代中国 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法家思想的特点 1.强调法律的重要性:法家思想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 是治理国家的核心。法家主张严明的法律体系能够确保社会的稳定和 秩序,使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 2.重视权威和约束:法家思想注重权威和约束力,主张通过司法机 构和法律规范的实施来对个人和社会行为进行约束。他们认为,只有 通过强有力的法律约束才能有效地治理社会,保护人民的权益。 3.重视实用主义:法家思想强调实用主义,主张以实际效果为导向。他们认为,政策和法律只有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对人民的生活有 实质性的改善时才是有效的。 4.追求效率与秩序:法家思想提倡高效稳定的国家管理,主张通过 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来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他们强调纪律和秩序的重 要性,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繁荣稳定。 二、法家思想的影响 1.在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法家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 它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法家思想主张中央集权 和严格的法律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奠定了 基础。其次,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策和法律的制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法家思想主张以实际效果为导向,这促使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在制 定政策和法律时更加重视实用性和效率。最后,法家思想对古代社会 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法家主张约束和规范个人 行为,强调权威和秩序的重要性,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产 生了一定的影响,塑造了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2.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虽然法家思想主要发展于古代中国,但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依然存在。首先,法家思想对中国现代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中国现代法律体系强调权威、效率和稳定,这与法家思想强调的 特点相吻合。其次,法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治理理念产生了影响。现 代社会对效率和秩序的要求与法家思想的追求相似,很多国家和地区 在治理方面推崇法治思想,借鉴了部分法家思想的理念。最后,法家 思想对社会伦理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尽管现代社会价值观复杂多样,但法家思想所强调的规范和道德约束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对人们的行为 准则产生影响。 总结起来,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法家思想的特点体现了社会秩序、权威和效率的重要性,其影响贯穿 于古代中国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中国政治、法律和社会伦 理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法家思想和法家文化

法家思想和法家文化 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一派,以《韩非子》和《商君书》 为代表。它是一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强权主义、利己主义的 思想。它主张政治权力的集中、行政机构的完善、刑法的严厉、 礼教的简化,强调“法治”思想,认为“法制”是社会稳定、国家强盛的重要保障。法家文化是以这种思想为基础的一种文化。它在中 国历史和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法家思想的来源和发展 法家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周朝的管仲和商鞅。管仲主张德治,强调标本兼治,而商鞅则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效用和实施。这 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个早期的法家思想的雏形。随着 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演进,法家思想逐渐发展和壮大,成为了中国 古代思想的一大流派。 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经历了一个高峰期。这个时期,韩 非子和商君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法家思想家。他们对政治、法律、经济和军事等领域的思考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在秦汉时期,法家思想的思想体系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法家思想的主要特点 法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实用和功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集中,政府应当有权力制定法律和规章制度,要采取惩罚和奖励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社会治安和行政效率。另外,法家思想主张以刑法的威慑作用来达到社会管治的目的,要求刑罚应该足以震慑罪犯,确保法律的执行。此外,法家思想强调军事政策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的强盛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上。 三、法家文化的主要特点 法家文化是以法家思想为基础的一种文化形态。它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强调实用和功利。法家文化强调“治大病”的重要性,主张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应当以实用的效果为标准,以达到最大限度的社会效益。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和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生活。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法家思想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法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一 种重要的政治思想流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法家思想对中央集权、法治观念和官员选拔制度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体现在中央集权方面。法家思想认为,政治权力应当集中于国家的中央,政府应当具有强大的控制力和执行力。这一思想受到了秦始皇的采纳,秦朝实行了高度的集权制度。当时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幅度强化,地方的诸侯国被统一为郡县,实现了政权的高度一体化。 其次,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表现在法治观念的强化上。法家思 想强调以法律为准则,推崇法治的国家治理方式。在古代中国,法家思想的倡导者李斯在秦朝推行了严酷的法律制度,被称为“秦律”。这套法律体系是对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细致规定,使得法律成为治理的准绳。秦律的推行不仅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更加规范和有序,也为后来的政治制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还反映在官员选拔制度方面。法家 思想主张选拔人才应当以实际能力和成绩为依据,而不应受到血统、出身等因素限制。秦朝时期,李斯推行了以实绩选拔官员的制度,并设立了九品中正制,使得能力优秀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场。这一制度的推行结束了以血缘或贵族地位为选拔标准的旧制度,为官员选拔机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对中央集权、法治观念和官员选拔制度的影响深远而广泛。通过法家思想的引导和推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各个方面得到规范和完善。尽管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法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和被挑战的地方,但它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这一影响在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法家思想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法家思想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法家思想对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家作为战国时期的一种 思想流派,以法治为核心,主张通过法律规范和严厉执法来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本文将从法家思想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展开论述。 首先,法家思想促进了古代中国的统一与稳定。在战国时期,法家学者李斯担 任秦始皇的宰相,通过推行法治来实现大一统。李斯主张以严厉的法律来约束臣民,取消诸侯的特权,统一法律和度量衡标准。他废除了封地制度,建立了县制和郡县制,提出“法者,礼之所出,刑之所止”。可见,法家思想的主张使得秦国能够迅速统一六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其次,法家思想在古代政治制度中注重制度建设。法家学者以法律为基础,通 过制定法律规范来约束各级官员的行为。例如,在秦朝推行的法律制度中,官员必须遵守严格的法律程序,不得随意滥用职权。另外,法家思想还重视德治,主张培养官员的道德品质和才能。李斯提出了“三代之法,汉唐之礼”的理念,强调国家法律应建立在尊重传统和道德的基础上,从而保证了政治制度的稳定。 此外,法家思想在促使官员为政而不取利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古代中国 的政府官员普遍享有各种特权,以权谋私成为常态。然而,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约束和严厉执法,提出了“去民利,立公利”的原则。法家学者主张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以私利为先。这种观念可以避免官员滥用权力,保证政治制度的公平与公正。 另一方面,法家思想对古代政治制度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法家强调法律的 严苛和刑罚的严重,过分强调了权威和约束。秦始皇通过法家思想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如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遭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这显示了法家思想过度偏重法治而忽视人性与智慧的一面,从而造成了政治上的失误。 总的来说,法家思想对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促进了古代中国的统 一与稳定,重视制度建设,提倡政治家为政而不取利,有力地约束了官员的行为。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作用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法家思想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法家思想主张的是以法律为核心的国家治理方式,强调法律的普 遍适用性和制约作用,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本文将 探讨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发展历程和作用。 一、法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各诸侯 国相互争斗,社会矛盾激化,时局混乱不堪。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法家思想应运而生。法家的代表人物有韩非子、李斯等,他们提 出了许多新的国家治理理念和政策,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是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法律来约 束人们的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这与当时的儒家思想形成了鲜明 的对比,儒家主张通过道德教育和仁爱之心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 稳定。在法家看来,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人性本恶,只 有严格的法律制约才能使得社会稳定和有序。

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实践 秦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也是法家 思想的实践者。秦始皇在位期间,实行重法主义,大力推行法律 措施,严格监督官员和百姓的行为。他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如律令制度、权倾朝野的“三章法”,以及统一度量衡、文字 等方面的规定,彻底打破了以前的封建秩序和地方割据,建立了 稳定的国家政权。 然而,秦朝法家思想的实践也存在着局限性和缺陷。由于过分 依赖法律,加之秦朝对民众的高压统治,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百姓的不满情绪愈发强烈。同时,秦始皇死后,由于统治者的失 策和内部矛盾,秦朝很快就走向了衰落,最终灭亡。 三、法家思想在汉朝的发展 汉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相对长久、较为稳定的王朝。在政 治制度方面,汉朝融合了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优点,建立了相 对完整和稳定的法律制度和行政体系。同时,汉朝也开展了对法 家思想的批评和反思,提出了许多新的治国理念和政策,如官学

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

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 法家是中国古代思想中重要的一派,其学说对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 的形成和演变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法家强调以法治国,认为法律与制 度是实现治理的重要手段。本文将探讨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并分析 其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法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法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为韩非子。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奠基人,他提出了“法者,治之器也”的观点,强 调法律的重要性。韩非子的思想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并被广泛应用 于秦国的统治中。 随着秦朝的灭亡,法家的学说在政治上受到了打压,但其思想却未 能被彻底淘汰。汉朝时期,汉武帝采纳了法家思想,推行法律的普遍 适用和严厉施行,使得法家思想再次得到了发展和推广。 二、法家以法治国的理念 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律的普遍适用:法家认为,法律应该适用于所有人,不分贵贱,不分阶级。通过普遍适用的法律,可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2. 制度的重要性:法家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制度可以规 范人们的行为,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维持。法家主张建立各种制度,包 括行政制度、刑法制度等,以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

3. 严厉的刑罚政策:法家主张采取严厉的刑罚政策,以震慑犯罪分子。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严厉的刑罚来维护社会秩序,才能有效地阻 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4. 统一的中央集权:法家主张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实现国 家的统一和稳定。他们认为,权力应该集中在一人或一小部分人手中,避免分散的政权导致混乱和不稳定。 三、法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古代政治 体制的形成和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法家思想强调以法治国,提出了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这为中 国古代社会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使法律成为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 其次,法家思想倡导了严厉的刑罚政策,使得犯罪分子受到有效的 制约。这为社会的安定和秩序提供了保障。 此外,法家思想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古代帝国的 建立和巩固提供了理论基础。这种政治体制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占据 了重要地位,对于中国古代政治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法家思想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限制。法家过分强调刑罚的威慑 作用,往往忽视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性。此外,法家主张的中央集权 制度在实践中易导致专权和腐败问题。 综上所述,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 的作用。其强调法律与制度的重要性,提出了中央集权制度的构建,

对法家的认识和看法

对法家的认识和看法 一、什么是法家 法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期,主要代表人物为商鞅、韩非等。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国,强调政治权力的重要性,认为政治权力应该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并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二、法家的主要思想 1. 法家的政治思想 法家认为政治权力应该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些人应该具有高度的统治能力和责任感。同时,他们也应该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和监管。 2. 法家的经济思想 法家认为经济发展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他们主张实行统一货币制度、完善税收体系以及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监管。此外,他们也提出了许多有关土地改革、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建议。 3. 法家的道德观念 法家强调个人道德行为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他们认为,个人应该服从

国家的法律和规定,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同时,他们也主张对不 遵守法律的人进行严厉的惩罚。 三、法家思想的影响 1. 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秦朝就是以法家 思想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实行集权制度,并通过严格的法律来维护社 会秩序和稳定。此外,在汉朝时期,司马迁也借鉴了法家思想,将其 运用到《史记》中。 2. 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法家思想也发挥了一定作用。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党要学习韩非子。”在建立新中国之后,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 系列措施来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和监管,并通过实行计划经济等方式推 动国民经济发展。 3. 对世界政治理论的影响 虽然法家思想主要流传于中国古代,但其对世界政治理论也产生了一 定的影响。例如,美国政治学家霍华德·萨克斯曾经将法家思想与现代 西方政治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 四、个人对法家思想的看法 1. 优点

论语与法家——儒家和法家的政治哲学思想比较

论语与法家——儒家和法家的政治哲学思想 比较 论语和法家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这两个流派都对 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和法家的思想之间存在巨 大的差异,本文将通过比较两个流派的政治哲学思想,探讨这些 差异背后的本质。 一、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 的思想家之一。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强调治国安邦,追求和谐稳 定的社会。儒家强调人的尊严和尊重,提倡仁义礼智信的“五常”,并强调“仁者爱人”。这些观点反映了儒家的思想核心:人本主义。儒家认为,只有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也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儒家认为,“有 教无类”,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让社 会更加稳定。儒家认为,政府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 每个人都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

二、法家的政治哲学思想 法家是中国古代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与儒家不同,法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强调等级制度、严格管理和高压统治。法家认为,统治者应该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来实行权力,并严厉惩罚犯罪行为,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因此,法家也被称为“法制主义”。 法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强调实用性和功利性。法家认为,统治者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实力的增长。因此,他们应该制定能够实现这些目标的政策,无论这些政策是否公正或者道德。法家认为,政府的目的是提高国家的实力,而不是考虑是否合理或者是否为人民谋福利。 三、儒家和法家的政治哲学思想的比较 儒家和法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首先,两者的价值观不同。儒家注重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而法家则强调统治者的权力,强制性的法律和威慑力量。

中国法家思想简介

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简介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今天就四个方面对法家思想进行阐述:法家思想概论、历史局限性、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和法家与儒家比较。 首先是关于法家思想概论。 一.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二. 1)“定分止争”,即明确物的所有权。有比喻为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2)“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三.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鱼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鱼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四.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五.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法势术”结合的思想。其中,“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第二是法家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法家的政治思想

法家的政治思想 第一,他们特别强调法的作用,认为法是治国的不二法门,概括言之,即以法治国,一切一断于法。他们主张把人们的一切行为规范都用立法的形式给以明确的规定,因此法要不厌详。为了使所有的人都能按法行事,法一定要公之于众,要使人人都知道。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时而变,所以他们特别强调变法,以便使法与时代的需要相符合。法家对立法的原则作了详尽的探讨。立法权虽然操在君主之手,但君主在立法时要充分考虑立法的客观根据,这就是顺天道,随时变,因人情,循事理,量可能。 第二,倡导耕战。法家特别注重实力,认为实力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基本手段。他们分析了历史的进程,认为当时是力的竞争时代,特别是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实力是决定性的因素。力多则人朝,力弱则朝于人,只有力量雄厚才能统一天下。在社会诸种因素中,他们认为农与战是力的源泉,与

之相应,都有一套加强耕战的政策。 第三,强化君主专制和独裁。法家是君主专制的讴歌者,处处事事都为君主打算。在先秦诸子中,他们把君主专制主义思想推到了顶峰。在哲学上法家接受了道家的基本思想,并把道和君主一体化。道是事物的本原、规律,万物由道主宰,君主就是人间的道,或道的体现者。实现君主专制主义是法家思想的最高宗旨。 第四,法家关于社会的基本理论是历史进化说和人性好利说。法家中的多数人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进化过程。最初的人类是不开化的,经济也极为原始和落后,没有政长,社会没有秩序,人们在混乱中生活。后来出现了圣人,引导人类走向文明,并逐步向高级发展。法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的。这种本性既改不了,也无需改。政治家的责任不是要改造人的本性,而是应该适应人的本性,并善于利用人的本性。

法家与儒家政治思想的比较

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何谓"法家" 中国古代社会"法"与"刑"不分,孔子"德主刑辅",荀子的"治之经,礼与刑",以及当时社会的"刑不上大夫"等等,都是"法"与"刑"不分,而在"法家"理论中,"法"的真正含意是"刑",因此,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家"与其叫"法家",不如叫"刑家";特别中国古代社会的所谓的"以法治国"的思想,并不是现代意义上"法制"理论,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家"与其说是"以法治国",不如说是"以刑治国",这种"以刑治国"的理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和独裁理论;他是为封建专制帝王服务的,但是对于中国广大民众来说是则是一种残暴的统治理论; 法家的派别,其形成不同于儒、墨,有些近似于道家;它不是由一个宗师培养出来的统一学派,然后又分化成若干分支流派;而法家的师承关系并不那么直接、明显,如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但不是受业于法家,而是荀子的弟子;虽然如此,法家,还是战国时期、最有影响、成就最大的一个学派;从时间上看,它贯通整个战国年代,从空间上看,它活跃在七雄并立的各国舞台上;战国时期的法家,依其生活的年代,可以分为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前期法家以李惺、商鞅、慎到、申不害为代表,后期法家以韩非为代表;据载,李俚在魏国变法,着有法经,后商鞅携此书去秦国,作为改革的重要依据;此书已佚,在前期法家中,商鞅重于刑治,申不害重于术治,慎到重于势治;这也是法家中影响重大的几派学说;韩非是法家中的集大成者,在继承前期法家思想阶前提下,创立了刑术势兼用的政治理论; 法家学说的一般特点主要有以下四点: 1、强调以刑治国是法家学说的核心,严刑重罚,使人们不敢犯法,令行禁止,信赏必罚,达到"严而少恩"的地步;法家强调"刑治"与儒家强调"仁政"是不同的,儒家的"仁政"是用来对统治者进行约束的,而法家所谓"法治"则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两者的目的不同的; 2、绝对尊君,强化独裁;先秦备学派对君主的态度,儒、墨、法有共同点,都强调尊君,都维护专制制度;但又有不同,儒家的尊君是有条件的,即"从道不从君",君与道比较,道高于君,也就是政治理想和原则比君更重要,行道是尊君的前提;因而,孔子主张:"道不同,不相为谋","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出仕当官是为了行道,而不只是为了荣华富贵;"邦无道,富且贵,耻也;"墨子主张"尚同",天下臣民一同于君主,是君之所是,非君之所非,君主的好恶就是是非的己标准;但他在"天志"中,还主张天子与各级官吏应是民选的,会参考"民意";又提出"君臣上下惠忠,父子兄弟孝慈,"强调的是君民上下的各自人格和相互关系;道家不否定君主,但不主张专制,特别是庄子倡绝对自由,敌视君主与专制;先秦诸子,影响重大的学派,唯有法家把君主说成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而臣民都应当是君主进行统治的工具或材料;国君说一不二,他的谱就是法;"一断于法",唯君例外;他们还主张采取一切办法加强国君的权力,大权完全集中于一人之手,保证君主绝对地成为国家之"主",有效地进行专制和独裁; 3、人性好利与以刑治民;法家把性恶论推向极端,荀子认为人性恶,需要教化,可以转变;法家则认为人人是唯利是图,本性不可改,包括父母子女,只能晓以利害,为我所用;慎到就说,木匠打棺材,愿意人死;"利之所在,忘其丑也";商鞅说:"民,生则计利,死则虑名;"从生到死都是围绕名利转动;韩非的类似说话更多;这是法家的共识,因而,他们的共同主张是,对民众的行动只能用严刑峻法,进行镇压,使之不敢妄动:用高奖重赏,以利诱导,为我役使;在精神上,只要进行"以吏为师"、"以刑为教"的教育即可,其它一切文化、道德都可以不要;在法家的心目中,君主对民的要求,只是平时用其力,战时用其死,如此而已;对臣下,君臣间是"一日而百战",是不得已不用的劲敌,要警惕百倍,随时有可能篡权,随时有可能杀头;人际间唯有利害,相互间有如豺狼;因而,他们认为仁义慈惠是亡国之途,唯有靠峻法威胁才能富国强兵; 二、前期法家的政治思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