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四五”时期推动长江经济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和举措

“十四五”时期推动长江经济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和举措

“十四五”时期推动长江经济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和举措

作者:李海明

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1年第10期

摘要: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快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加快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现代产业整体发展水平、释放长江经济带在全国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时期,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制造业转型升级应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促進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重点任务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建设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是新时期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发展新的使命和定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快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加快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现代产业整体发展水平、释放长江经济带在全国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时期,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制造业转型升级应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一、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顺应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立足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全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继续做大做强做优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壮大长江经济带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不断提高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技术研发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引领长江经济带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一)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坚持“突出特色、强化带动、巩固优势、迈向高端”发展思路,围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突出龙头企业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形成“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依托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中国软件名城,坚持自主创新发展道路,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以关键技术和设备突破促进信息网络、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人工智能等产业升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业化发展,助推产业向技术高端发展。以高端创新为依

托,强化标准和专利布局,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以科研院所为智力支撑,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龙头企业,营造协同创新氛围,统筹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完善产业创新链。

(二)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聚焦节能环保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加大高效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先进环保装备等技能环保领域的重大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发展污染源头治理、全过程控制、低碳、资源循环利用等新技术,加快先进制造、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节能环保技术的融合发展,全面推进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长江经济带绿色技术供给能力,加强节能标准宣贯与实施,加快推进一批节能环保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试点和先进经验推广应用。加强节能环保创新平台建设,加快节能环保相关科研机构的创新发展,围绕长江经济带节能环保优势细分领域重点推动建设若干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优化完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机制,提升节能环保产业的集成创新能力。优化长江经济带节能环保产业布局,加快推动长江经济带沿线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加快现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鼓励沿线省份围绕地方资源禀赋培育新型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加快节能装备及产品、环保治理装备及产品、资源循环利用等细分产业发展,发展节能型、高附加值的产品和装备。

(三)支持现代生物产业发展

以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为主线,以精准治疗和大健康发展为方向,积极应对社会老龄化、保障人口健康、发展大健康产业发展趋势,抢抓全球生物技术、医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变革机遇,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特有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重要载体,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和现代中药等领域,优化产业布局,培育高品质专业化大健康服务新业态,构建创新链、产业链、空间链、服务链、资金链于一体的现代生物产业生态圈。完善生物技术服务体系,开展生物医药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生物技术创新水平,打造生物示范产业链。重点突破新型疫苗、抗体、基因工程药、血液制品及创新化学药等研发,加快药用制剂和药用辅料的开发。鼓励生物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生物产业基金,重点支持符合长江经济带生物产业发展战略的关键领域,努力打造生物领域综合性创新投资平台。

(四)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

瞄准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沿和趋势,依托长江经济带高端装备制造和材料产业基础,加强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工艺产品的自主化和产业化,重点突破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海洋工程、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关键技术瓶颈,力争实现关键系统及装备研制能力新突破。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和重点领域应用需求,依托长江经济带技术和人才优势,在航空航天、卫星及应用、海洋工程、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等领域打造一批核心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形成若干国际知名品牌。

(五)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聚焦新能源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引导绿色能源消费,发展新能源产业,全面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建设,建设沿江绿色能源产业带。聚焦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安全等突出问题,重点发展核能、风电、智能电网、页岩气、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源等产业,提高新能源保障程度和利用水平,积极推进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结合长江经济带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重点推进新能源优势产业领域,增强基础装备配套能力,提升能源装备智能化生产柔性化水平,推广绿色制造技术在新能源产业普遍应用。

(六)增强新材料产业竞争力

围绕现代经济体系建设重点领域和迫切需求,重点发展高端金属结构、新型电子信息、新型环保、新型生物医用等新型功能、先进结构、高性能复合及前沿新材料。围绕新材料产业细分领域,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新材料,建设长江经济带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强技术创新与升级,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补齐新材料产业存在的短板,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支持新材料研发与设计服务、质检技术服务、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等新材料相关服务产业发展,提升整体行业绿色化、精细化水平,打造世界知名品牌,通过高品质产品和优质服务,提升品牌内涵和价值。

(七)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围绕新能源汽车相关设施制造和服务等细分领域,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在沪苏皖额渝川等省份重点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技术瓶颈,发展高可靠性燃料电池,形成轻量化车身及零部件生产能力,推动新能源车电动化和智能化一体化发展,抢占未来汽车产业发展制高点。在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大功率快充设备的研发与推广,建设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电网络体系,在公共交通、物流、邮政等领域推动纯电动汽车应用示范。支持关键燃料电池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各类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着力培育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

二、积极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

聚焦长江经济带石化、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制造业,有序推进企业升级改造和环保搬迁,着力提升传统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清洁生产水平,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促进食品产业转型发展

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食品产业品牌战略,提升产品知名度和产业集中度。结合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农业资源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和地域文化特色,围绕绿色食品、地理标志食品、功能营养食品、休闲食品等重点领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生产结构调整优化,探索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生产布局,完善长江经济带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在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培育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和著名品牌,建设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各具特色的规模化品牌农业基地和优势产业带。

(二)推进石化产业绿色循环发展

加快实施石化产业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进一步规范和优化化工园区布局,完善石化生产力布局,加快发展精细化工产品,积极培育高端化工新材料产品,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转型发展,形成集约集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格局。聚焦石油化工、磷化工、現代煤化工、盐卤化工、精细化工等重点化工领域,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化过剩产能,推动长江经济带石化产业一体化、基地化、循环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以长江经济带传统优势产业为依托,大力支持产学研合作及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重点企业开发新型高附加值产品,重点支持建设精细化工产业园,打造长江经济带高端、专用精细化学品产业集群,培育石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绿色发展高标准,优化工艺技术,提升装置水平,稳步推进生产清洁化,摆脱传统低端供给,最大限度降低石化产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构建现代化工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三)促进钢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充分发挥上海、湖北、四川、重庆等地大型龙头钢铁产业雄厚基础实力,依托宝武钢铁等龙头企业,在长江经济带稳步发展板材、管材、棒线材、桥梁与钢结构、特钢及铸锻件等多种产品。推动长江经济带钢铁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加大兼并重组和落后企业淘汰,重点发展满足先进能源装备、海洋工程和特殊船舰、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转型升级等要求的特种关键材料,提升钢铁制造柔性生产装备研发制造能力。着力化解长江经济带过剩产能,以数控技术为依托,重点实现产业优化、关键技术突破、智能化能力提升。着力推进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钢铁产业绿色制造工程,促进钢铁产业绿色化、低碳化、无害化、集约化、高效化发展,加大绿色工程、绿色园区建设支持力度。大力推广先进适用节能技术装备,不断加大钢铁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力度,不断优化废钢、钢渣固废资源循环利用和炉料结构,促进长江经济带钢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四)支持有色金属产业转型

依托皖赣湘川贵滇等有色金属产业优势地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将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向智能化、信息化操作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有色金属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补齐高端有色材料及绿色冶炼存在的短板,着力扭转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用关键有色材料依赖进

口的局面。适度控制资源开发强度,加强有色金属特别是铅蓄电池废料回收,积极利用低温低压电解、强化熔炼、生物冶金等先进适用技术,形成“废旧金属集散—回收再生—精深加工”的完整循环经济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以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低成本为方向,积极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实施重点企业烟气脱硫、脱销、除尘改造工程,重点实现优化产能布局、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促进有色金属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五)促进建材产业转型发展

推进长江经济带产能等量置换,建立健全装配式建筑政策体系、规划体系、标准体系、技术体系、产品体系和监管体系,在长江经济带培育形成一批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部品部件规模化生产企业和工程总承包企业。落实装配式建筑激励政策举措,充分发挥建材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带动作用,引导和培育新型建材企业投资建设基地。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用融合,积极探索创新各类形式的校企合作,支持装配式建筑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覆盖研发设计、施工建设等全产业链专业技术人才,促进农民工向专业技能工人转型。

(六)提升纺织业核心竞争力

巩固纺织行业比较优势,促进长江经济带轻纺产品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加强产业整合,全面推进清洁印染生产,推行节能降耗技术,实现轻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依托长江经济带纺织业发展基础,聚焦纤维加工、纺纱织造、医用纺织品、品牌服装等纺织业重点领域,推动纺织业智能化信息化改造,提升纺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快纺织业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纺织业龙头企业,形成若干创新能力较强、产业链较完整的纺织产业集群,提高长江经济带纺织业产业集中度。全面推进清洁纺织生产,推广节能降耗技术,支持国家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加纳社,培育绿色纺织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增强新材料产业竞争力

围绕现代经济体系建设重点领域和迫切需求,重点发展高端金属结构、新型电子信息、新型环保、新型生物医用等新型功能、先进结构、高性能复合及前沿新材料。围绕新材料产业细分领域,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新材料,建设长江经济带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强技术创新与升级,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补齐新材料产业存在的短板,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支持新材料研發与设计服务、质检技术服务、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等新材料相关服务产业发展,提升整体行业绿色化、精细化水平,打造世界知名品牌,通过高品质产品和优质服务,提升品牌内涵和价值。

(七)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围绕新能源汽车相关设施制造和服务等细分领域,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在沪苏皖额渝川等省份重点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技术瓶颈,发展高可靠性燃料电池,形成轻量化车身及零

部件生产能力,推动新能源车电动化和智能化一体化发展,抢占未来汽车产业发展制高点。在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大功率快充设备的研发与推广,建设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电网络体系,在公共交通、物流、邮政等领域推动纯电动汽车应用示范。支持关键燃料电池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各类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着力培育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

二、积极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

聚焦长江经济带石化、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制造业,有序推进企业升级改造和环保搬迁,着力提升传统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清洁生产水平,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促进食品产业转型发展

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食品产业品牌战略,提升产品知名度和产业集中度。结合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农业资源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和地域文化特色,围绕绿色食品、地理标志食品、功能营养食品、休闲食品等重点领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生产结构调整优化,探索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生产布局,完善长江经济带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在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培育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和著名品牌,建设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各具特色的规模化品牌农业基地和优势产业带。

(二)推进石化产业绿色循环发展

加快实施石化产业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进一步规范和优化化工园区布局,完善石化生产力布局,加快发展精细化工产品,积极培育高端化工新材料产品,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转型发展,形成集约集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格局。聚焦石油化工、磷化工、现代煤化工、盐卤化工、精细化工等重点化工领域,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化过剩产能,推动长江经济带石化产业一体化、基地化、循环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以长江经济带传统优势产业为依托,大力支持产学研合作及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重点企业开发新型高附加值产品,重点支持建设精细化工产业园,打造长江经济带高端、专用精细化学品产业集群,培育石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绿色发展高标准,优化工艺技术,提升装置水平,稳步推进生产清洁化,摆脱传统低端供给,最大限度降低石化产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构建现代化工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三)促进钢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充分发挥上海、湖北、四川、重庆等地大型龙头钢铁产业雄厚基础实力,依托宝武钢铁等龙头企业,在长江经济带稳步发展板材、管材、棒线材、桥梁与钢结构、特钢及铸锻件等多

种产品。推动长江经济带钢铁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加大兼并重组和落后企业淘汰,重点发展满足先进能源装备、海洋工程和特殊船舰、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转型升级等要求的特种关键材料,提升钢铁制造柔性生产装备研发制造能力。着力化解长江经济带过剩产能,以数控技术为依托,重点实现产业优化、关键技术突破、智能化能力提升。着力推进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钢铁产业绿色制造工程,促进钢铁产业绿色化、低碳化、无害化、集约化、高效化发展,加大绿色工程、绿色园区建设支持力度。大力推广先进适用节能技术装备,不断加大钢铁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力度,不断优化废钢、钢渣固废资源循环利用和炉料结构,促进长江经济带钢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四)支持有色金属产业转型

依托皖赣湘川贵滇等有色金属产业优势地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将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向智能化、信息化操作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有色金属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补齐高端有色材料及绿色冶炼存在的短板,着力扭转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用关键有色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适度控制资源开发强度,加强有色金属特别是铅蓄电池废料回收,积极利用低温低压电解、强化熔炼、生物冶金等先进适用技术,形成“废旧金属集散—回收再生—精深加工”的完整循环经济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以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低成本为方向,积极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实施重点企业烟气脱硫、脱销、除尘改造工程,重点实现优化产能布局、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促进有色金属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五)促进建材产业转型发展

推进长江经济带产能等量置换,建立健全装配式建筑政策体系、规划体系、标准体系、技术体系、产品体系和监管体系,在长江经济带培育形成一批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部品部件规模化生产企业和工程总承包企业。落实装配式建筑激励政策举措,充分发挥建材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带动作用,引导和培育新型建材企业投资建设基地。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用融合,积极探索创新各类形式的校企合作,支持装配式建筑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覆盖研发设计、施工建设等全产业链专业技术人才,促进农民工向专业技能工人转型。

(六)提升纺织业核心竞争力

巩固纺织行业比较优势,促进长江经济带轻纺产品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加强产业整合,全面推进清洁印染生产,推行节能降耗技术,实现轻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依托长江经济带纺织业发展基础,聚焦纤维加工、纺纱织造、医用纺织品、品牌服装等纺织业重点领域,推动纺织业智能化信息化改造,提升纺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快纺织业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纺织业龙头企业,形成若干创新能力较强、产业链较完整的纺织产业集群,提高长江经济带纺织业产业集中度。全面推进清洁纺织生产,推广节能降耗技术,支持国家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加纳社,培育绿色纺织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四五”时期推动长江经济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和举措

“十四五”时期推动长江经济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和举措 作者:李海明 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1年第10期 摘要: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快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加快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现代产业整体发展水平、释放长江经济带在全国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时期,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制造业转型升级应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促進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重点任务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建设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是新时期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发展新的使命和定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快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加快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现代产业整体发展水平、释放长江经济带在全国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时期,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制造业转型升级应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一、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顺应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立足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全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继续做大做强做优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壮大长江经济带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不断提高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技术研发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引领长江经济带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一)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坚持“突出特色、强化带动、巩固优势、迈向高端”发展思路,围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突出龙头企业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形成“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依托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中国软件名城,坚持自主创新发展道路,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以关键技术和设备突破促进信息网络、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人工智能等产业升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业化发展,助推产业向技术高端发展。以高端创新为依

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正在构建一种全新的动能、全新的经济、全新的业态。对于制造业来说,可从两个大的模块来看,一个是产业数字化,制造业生产链条都将处于自动运维的状态,运维更加精准、更加井然有序,而且自动化技术下,能够增加生产链保护、优化数据处理维度,能大大减低人工成本,增加了制造业生产过程的精益性,并以数字化致使制造业企业效率提升。另外一个就是数字产业化,围绕数字工程,置办产业,获得新的商业机遇,创新应用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新商业模式,加强企业经济管理以及抵抗风险的能力,推动市场供给侧结构改革。 一、数字经济与长江经济带制造业 (一)数字经济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数据信息技术融合到企业业务中,挖掘企业、市场的数字化知识与信息,从而,在优化市场一系列的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创造了更大的商业价值,推动了产业结构改革,加快了数字领域产业化发展。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对数字经济提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解释。这两个概念以及相应政策引导也频频在国家相关文件中显现。就数字产业化而言,将数字技术做成产业,即数字技术产业或信息产业,主要在

于互联网行业、电信行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信息服务行业、生活类、商业类软件,以及互联网研发、半导体、电子元器件产业、微电子集成电路硬件等,实现产业化发展与升级。如阿里巴巴产业数字化则指的是产业的“决策一一订单一一存货一一制造一一销售一一结算”等一系列环节中,都充分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自动化运维能够让制造业生产链条自动运维,调度、调整等更加方便,并且生产链测控也更加精准。及时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多层面与多链条渗透,加快重构产业链,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数字化建设,实现降本增效、提质赋能,从半自动化制造业向着全自动化制造业甚至智能化制造业发展。也指的是挖掘制造业大数据,紧跟国家宏观调控,推动市场供给侧结构改革,以数字化致使制造业企业效率提升,以数字化创新制造业企业经营管理模式[1]。 (二)长江经济带制造业 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面临的难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主要对小宗商品而言,这也几乎是中国目前制造业所面临的难题,而经济发展必然要以制造业高端转型为先驱,在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上提升竞争力,以佛山市为例,佛山市最出名的就是制造业,而佛山市制造业却呈现为传统低端制造业多,高端制造业少的问题,制造业形态主要集中在陶瓷、家电、纺织服装、家居制品、塑料制品等消费品领域,缺乏高新技术制造业,特点就是佛山市逐年GDP稳定增长,但市场

调研报告:沿江各省市对接“长江经济带”战略举措和启示

调研报告:沿江各省市对接“长江经济带”战略举措和启示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印发,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沿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主动适应新要求,围绕“一道两廊三群”建设,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相关城市的做法和举措值得宁波学习借鉴。 一、沿江各省市做法与举措 1.强力推进沿江生态保护和治理,建设绿色生态廊道。2016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以实施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三大工程为重点,积极推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水质断面考核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优先位置,相继启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规划。 云南省启动了“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实施了“森林云南”建设、牛栏山—滇池补水工程,推进省内重点跨界水域水质补偿试点。贵州省强化政策规划引领,印发实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实施意见》。四川省基本建立断面水质超标扣缴制度,启动实施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工程。湖南省启动“生态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湖北省在全国率先启动《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征集生态环境类项目252项。成立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出台《关于加快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重庆市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长江母亲河,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江西省出台了《江西省流

域生态补偿办法》,在全国率先实施覆盖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上海市全面启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提前一年完成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与各区县签订目标责任书,分解年度任务,落实环境治理领导责任制。江苏省深入开展太湖、长江、淮河以及近岸海域污染防治,限期治理水质不达标国家考核断面。各地还全面展开大气污染防控治理、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城市和乡村垃圾污水处理等项目。 2.以“强支点、通干线、联网络”为重点,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运输走廊。围绕黄金水道航道畅通、枢纽互通、江海联通、关检直通,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一是做大做强航运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根据《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要发展现代航运服务,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枢纽港与铁路、公路运输衔接互通。上海继续提升国际航运中心对长江经济带的服务能力,重庆、武汉启动编制航运中心总体规划,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和浙江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继续推进。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南昌、长沙、重庆、成都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二是全面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有序推进武汉至安庆段、宜昌至武汉段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继续实施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三是加快完善铁路、公路、航空三大运输网络。浙江省深入推进大港口、大路网、大航空、大水运、大物流建设,实施“万亿综合交通工程”,构建内畅外联的“四大交通走廊”。江西省将开工建设广昌至吉安等高速公路项目,建成兴国至赣县、修水至萍乡等11个高速公路项目,力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6000公里。湖南省将构建交通网,力争建成高速公路300公里以上、干线公路1000公里。云南省2016年将完成综合交通投资1300亿元以

长江经济带发展策略与实践研究——以某地区为例

长江经济带发展策略与实践研究——以某地 区为例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长江经济带已成为中国继珠江三角洲、 京津冀、环渤海等经济区之后的又一新的经济发展重心。我国西部和中西部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重点区域,其中,某地区作为长江经济带示范区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其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本文将围绕着长江经济带发展策略和实践研究,以某地区为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发展机遇与挑战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某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机遇和挑战。 首先,市场和产业方面:某地区位于国内最大的市场——长三角腹地,是长江 经济带战略性支点,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当前,随着“新基建”、“新消费”、“新制造”、“新经济”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某地区具有发 展高技术产业和消费升级的很大潜力。 其次,人才和科技方面:某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学和科研机 构等高端人才资源较为丰富,这为某地区发展产业集群、创新创业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再次,交通和物流方面:某地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是长江经济带上的 重要物流枢纽,具有很大的物流发展潜力。此外,随着铁路、高速公路、水运等交通建设的改造和升级,某地区的交通优势将更加突出。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放缓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某地区也面临着诸多 挑战。首先,市场竞争和订单量下降:随着中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某些制造业行业面临市场需求萎缩、订单量下降等困境,这对某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冲

击。其次,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某地区的人口结构问题日益突出,老龄化程度较高,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这也对某地区未来的人才资源和消费市场产生了挑战。再者,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增大:随着人民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政府对环境治理的重视,某地区环保压力逐年加大,一些污染企业和工厂被限制或关停,这对某地区传统产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压制。 二、发展战略和路径 在面临现实挑战和发展机遇的背景下,某地区需要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和 规律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路径。 首先,应当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思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和转型升级,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吸引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人才资源,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品牌建设。 其次,应当积极拓展内外贸市场,加快国内市场消费模式、交通物流体系的升 级和改革,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打造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集群,拓展国际市场,提高某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再次,应当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互动。 最后,应当加强区域协调和合作,促进地区之间的经济互补和资源共享,发挥“长江经济带”这一区域经济发展平台的功能,推进区域一体化,提高区域竞争力。 三、发展实践和成果 发展战略和路径的制定只是开局之初,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在实践过程中的检 验和落实。某地区积极贯彻各项发展战略,通过不断地尝试与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 首先,某地区加大了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推进 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企业的发展,2019年某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已达到601家,

工作心得: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四种途径

工作心得: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四种途径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核心支柱,其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四种途径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和体会,愿意在此分享给大家。一、技术升级 技术升级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途径。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虽然在不断提升,但仍有很多企业停留在传统工艺和初级生产阶段。因此,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深度消化和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在实际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技术升级的重要性。我们公司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进行自主研发和消化,成功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赢得了市场和客户的认可。 二、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品牌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中国制造业要想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我曾在一家公司工作,公司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品牌推广,成功打造出国内知名的品牌形象。这使得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也为中国制造业的品牌建设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三、服务化转型 服务化转型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制造业已经不再仅仅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是更加注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体验。通过服务化转型,制造业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我在一家制造企业工作的过程中,见证了公司从产品制造向服务化转型的过程。公司通过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定制化服务等方式,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和黏性,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通过数字化转型,企业可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我在一家公司工作期间,参与了公司的数字化转型项目。我们通过引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探索之作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探索之作 作者:李琳 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2年第04期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2016年颁布实施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四带”战略定位和六大战略重点任务。即: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新时代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体现为“五新三主”。即: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和“绿色转型发展”问题一直是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域的热门议题和实践热点,研究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和绿色转型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實践价值。 武汉大学吴传清教授团队近年潜心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究,《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与绿色转型发展研究》(45.7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一书是一部探索长江经济带发高质量发展问题的力作。 一是研究内容丰富,重点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该书涉及26章内容。即: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第一章)、长江经济带技术创新及影响因素研究(第二章)、基于改进超效率DEA模型的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研究(第三章)、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创新发展效率及其协同效应研究(第四章)、技术创新、空间溢出与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第五章)、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第六章)、偏向型技术进步对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研究(第七章)、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影响因素(第八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难点与推进路径研究(第九章)、政府竞争、市场分割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研究(第十章)、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绩效评估及其提升路径研究(第十一章)、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研究(第十二章)、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绿色发展研究(第十三章)、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及效率评估(第十四章)、环境约束下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第十五章)、环境约束下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时空分异研究(第十六章)、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第十七章)、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绩效评估及其协同效应研究(第十八章)、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生产率的门槛效应研究(第十九章)、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及其空间驱动机制研究(第二十章)、产业集聚提升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吗?(第二十一章)、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研究(第二十二章)、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效应研

推动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建设贯通融合的思考与建议

推动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建设贯通融 合的思考与建议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进展是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三大引领性战略,尽管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内涵均是推动区域经济在更大范围内的合作,形成更为强劲的进展合力。以长江经济带为依托,以“一带一路”沿线为重点区域,推动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的贯穿融合,对于统筹好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和海外进展空间拓展这两个大局具有重要意义。安徽是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要围绕建成“一带一路”重要枢纽、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支撑、长三角新进展重要增长极这三个目标定位,充分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为推动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贯穿融合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建设贯穿融合的几点熟悉 ▲资料图(来源:互联网) 第一,长江经济带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强大引擎。从关系上看,“一带一路”是通道,长江经济带是引擎。《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进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长江经济带要“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互动,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开放合作走廊”。国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已经明确,

长三角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作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长江经济带以占全国20%的国土面积贡献了超过40%的GDP,责无旁贷地担负着体现国家最高经济实力、引领全国深度参加国际分工的重要战略任务。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开拓了长江经济带转型进展新空间。“一带一路”区域人口比重超过全球60%,经济总量占比达到1/3。假如基础设施、投资环境能够有效改善,“一带一路”区域有望进展成为大西洋、太平洋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经济进展空间,构筑起一个新的经济贸易大循环。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乃至世界最为重要的优势制造业集聚区,低成本的适用技术和产品更加契合沿线国家的现实需求。这将推动长江经济带的技术、装备、管理等优势走出去,拓展技术研发、工程设计、金融服务、物流管理等现代服务业进展空间,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在全球产业体系中的分工地位。 第三,两大战略融合有利于促成全国区域协调进展的新格局。十八大以来,国家区域战略重心由“突出特色”转向“协同整合”。前期实施的江苏沿海开发、皖江示范区、武汉城市圈和成渝经济区等区域规划必需统筹到两大战略下。2023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已经提出,要把联动实施江苏沿海开发、浙江海洋经济和舟山群岛新区、安徽皖江示范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等国家战略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结合起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沿江各省区必需从过去的“相互竞争”转向“强化协调”,通过分工协作强化区域竞争核心优势,

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路径现状及问题分析

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路径现 状及问题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制造业2016-2021年期间的绿色环保、创新研发投入现状数据分析,发现该区域制造业绿色环保和创新研发投入水平都在逐年上升。但绿色创新发展协同效应模式显著性不够,区域间的创新环境也不平衡,各地区之间的利益协调难度大,需要在后续的发展中探寻更好的解决办法。 基金:本文为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0SKGH275)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绿色与创新发展,是新时期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理念。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先行示范带,长江经济带在绿色与创新道路上,已经有了多年的实践经验。2016年《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2017年《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一系列中央文件的出台,将该区域的绿色创新发展推向高潮。该区域内的企业越来越注重绿色环保投资,越来越倾向于创新研发投入。经过近几年的沉淀,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绿色创新协同发展的效率如何?其着力点在哪里?发展进行到哪个阶段?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本文着重梳理的问题。 二、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绿色与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一)绿色环保投入现状 表1 2016-2021年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上市公司环保投资现状

注:本表格中的数据来自长江经济带上市制造企业对外公布的年报、社会责 任报告等。 从上表可看出,从2016年至2021年期间,虽然进行环保投资金额披露的企 业百分比占比在逐年上升,但进行环保投资等相关财务信息披露的企业比例总体 不高。不论是重污染企业还是非重污染企业,环保投资金额都在逐年增加,说明 长江经济带制造企业越来越注重环保保护问题,越来越倾向于主动承担环境责任。相比较而言,重污染企业的环保投资力度远高于非重污染企业。重污染企业的污 染物排放问题,环保社会的更新升级问题都远比非重污染企业严重,因此,在环 保投资的力度上,也远超非重污染企业。 (二)创新研发投入现状 表2 2016-2021年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现状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九江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九江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公布日期】2022.09.22 •【字号】赣府厅字〔2022〕97号 •【施行日期】2022.09.2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经济运行 正文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九江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关于支持九江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9月22日 关于支持九江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若干政 策措施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论述,抢抓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大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支持九江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力争到“十四五”末,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省持续走前列、在沿江同类城市居上游,经济总量迈入全国百强市60强,万亿临港产业带基本形成,辐射全省、服务周边的区域性航运中心地位更加凸显,现提出如下政策措施。

一、支持打造现代新型工业重地 1.支持聚焦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及产业,优化提升“前港后厂”产业布局,深化同石化、钢铁、船舶等领域大型央企国企合作,加强船舶工业军民统筹发展,打造千亿级炼化一体化产业链和千亿吨级优质钢基地,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打造万亿临港产业带。(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委军民融合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国资委) 2.支持创建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加快建设锂电材料绿色循环产业园,推动硅基新材料产业创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 3.深入推进“03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推广“5G+工业互联网”应用,支持建设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区、智慧城市。(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4.支持创建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总集成总承包、定制化服务等服务型制造模式。(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 5.省现代产业引导基金与九江合作设立100亿元规模的产业发展子基金。(责任单位:省国资委、省国控集团) 6.鼓励参与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支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 7.加快推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120米射电望远镜项目落地,鼓励建设天红核科技研发中心。(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江西核电有限公司) 二、支持打造内陆双向开放高地 8.支持开展海关监管创新制度先行先试,探索推行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关政策,推动九江综合保税区与九江港协同发展。(责任单位:省商务厅、南昌海关)

协同创新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协同创新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经济增长动力转换,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需要以协同创新为重要抓手,寻求区域经济增长新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长江经济带在关键领域开展协同创新 一是在绿色环保领域加强协同创新。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议立足构建长江黄金水道绿色运输体系的重大需求,围绕绿色安全技术、航道绿色建养、绿色船舶设计等关键问题,鼓励流域内相关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跨区域协同创新中心,开展黄金水道绿色交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围绕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污染综合治理等问题,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机构之间的协作网络,加快建立绿色技术共享机制。发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及其他创新资源集聚区域的引领辐射与源头供给作用,促进绿色环保领域科技成果在长江经济带转移转化。完善梯度技术转移格局和开展区域试点示范,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承接绿色技术转移转化的差异化支持力度,推动流域内环保技术水平整体提升。 二是在重点产业关键技术领域开展协同创新。《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提出,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5大重点产业领域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亟待突破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材料等核心领域的关键技术。2017年11月,国家工信部正式批复同意武汉建设国家信息光

电子创新中心,该中心承载我国信息光电子制造业关键和共性技术协同研发的战略任务,着力破解我国信息光电子“缺芯”的局面。2018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通过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组建若干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服务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建议围绕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大力支持流域内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及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加大产业前沿及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投入,加快突破核心基础芯片、智能制造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等核心技术。 二、充分发挥创新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作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核心,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目前,上海重点打造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等研发功能型平台,面向重大科技发展方向、重点产业创新领域和重要成果转化环节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同时着力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非研发功能型平台建设,以增强科技公共服务供给。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提供技术交易、科技金融、产业孵化全链条服务,并在安徽、浙江等地设立分中心,打通长三角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二是推进上海、安徽(合芜蚌)、四川(成德绵)和武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文解读把长江经济带建成黄金经济带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某某某中央、某某某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23年7月,某某某在武汉调研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2023年12月,某某某作出重要批示,强调长江通道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长江经济带要坚持一盘棋思想,理顺体制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更好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为全国统筹发展提供新的支撑。2023年1月,某某某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此后,又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 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遵循5条基本原则。

一是江湖和谐、生态文明。建立健全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 管理制度,强化长江全流域生态修复,尊重自然规律及河流演变规律,协 调处理好江河湖泊、上中下游、干流支流等关系,保护和改善流域生态服 务功能,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 二是引领、创新驱动。坚持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推动重点领域和关 键环节先行先试。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增强市场主体创新能力, 促进创新资源综合集成。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不搞“某某某策洼地”,不搞“拉郎配”。 三是通道支撑、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以沿江综合立 体交通走廊为支撑,推动各类要素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 区域联动合作机制,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和有序转移,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四是陆海统筹、双向开放。深化向东开放,加快向西开放,统筹沿海 内陆开放,扩大沿边开放。 五是统筹规划、整体联动。着眼长远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加强规划 引导,既要有“快思维”、也要有“慢思维”,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统筹推进各地区各领域和发展。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战略定位是科学有序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遵循。长 江经济带有四大战略定位: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引领全国转型发 展的创新驱动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 发展带。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目标是:到2023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 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河湖、湿地生态功能基本恢复,水质优良

国家三大战略之长江经济带:发展举措与趋势研判

国家三大战略之长江经济带:发展举措与趋势研判

国家三大战略之长江经济带:发展举措与趋势研判导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长江经济带成为新一轮三大区域经济战略之一,本期内容,我们为大家详细解读长江经济带。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各省市应扭转只重项目、重基建的思路,把产业培育、产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放在重要位置,提出推动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立足当地实际和资源秉赋条件,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规划好本省市产业布局,引导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形成各省市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分工合理、衔接有序的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愿景 1.缘起 作为一个区域概念,长江经济带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线一轴”构想,“一线”指沿海城市线,“一轴”便指长江航道;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进而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20世纪90年代出现“长

二是探索改革的试验田,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使资源要素在更大的范围自由流动、市场机制在更深的层次发挥作用; 三是产业整合的示范带,根据各省市特点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转移及转型升级,为全国区域产业调整提供示范; 四是区域联动的探路者,在东中西三个板块联动、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协调发展方面探索路子。 3.战略定位 长江经济带建设瞄准4个目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重点推进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促进新型城镇化、培育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优势、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等7方面工作。 打造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意图,一是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二是做大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三是推进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四是促进“两头”开发开放,即上海及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缅经济走廊。

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任务探析

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重点 任务探析 摘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是以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流程、全产业链的智 能化为基础,以新模式、新产业为核心,对制造业企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全 面升级。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需要重点解决哪些问题,本文将进行深 入分析。 关键词: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重点任务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世 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已经形成,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对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制 造2025》明确提出了“两化”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 规划》提出,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因此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成为当前 制造企业的发展方向。 一、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我国作为世 界第一制造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20%。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 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催生了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重塑了全 球生产体系和创新体系。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我国制造业高 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1]。 二、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数字化平台 数字化平台是支撑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企业核心竞争 力的集中体现。企业应在当前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构建数字化平 台[2]。 (1)强化系统思维,增强数字意识 开展企业内部的全员数字素养培训,培养全员数字意识,掌握数字技能和数 字方法,激发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 (2)注重数据驱动,建设数字平台 推进企业内部的生产、研发、管理、营销等核心业务系统与数据系统深度融合,打破传统企业信息孤岛的局面,形成数据驱动的业务新型模式。企业应加强 数据资源整合与应用,构建完善的数字化平台,以此实现智能决策与业务流程优化。 (3)强化平台应用,加快产业协同 企业应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产业生态圈内的带动作用,实现跨产业、 跨地域的资源配置与共享协作,构建企业间协同创新与合作共赢的生态体系。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提升数字技术应用水平,并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 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是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因此企业要大力推动工 业互联网应用。工业互联网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连接对象多、连接 范围广、连接方式灵活等特点,可以促进信息物理系统、各类业务系统和供应链 系统深度融合,形成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新业态。企 业也要加强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生产深度融合。5G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 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低时延、高可靠和大带宽的特性,可以与工业互联网协同 发展,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此外,企业要加快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的主要趋势。

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全文

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方案全文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的经济新引擎成为必要之举。而长江经济带,则是探索中国经济创新发展新路径的重要区域。为了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与全局的协调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特制定“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 一、总体指导思想: “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的指导思想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加强统筹协调,打造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协同发展新高地。 二、主要任务: 1、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等产业为重点,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挖掘新兴产业增长潜力,加快研发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创新园区、科技孵化器等载体,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效率。

3、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加强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实施 绿色发展,加大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力度,打造绿色循环发展产业链。 4、落实区域协调发展。强化长江经济带各城市之间的合作,大力发展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发挥集群效应,打造带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三、重点任务: 1、推动信息化产业发展。深入推进信息化与现代制造业 融合,发挥传统制造业基础,抓住物联网、互联网+等新趋势,推进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等建设。 2、加强生态环保产业建设。打造长江流域绿色生态经济区,加强水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和资源保护,加强城市环保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3、加大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 和创新,推进污染防治,积极发展新能源、节能减排等产业。 4、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发挥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和交 通枢纽作用,推进现代服务业如金融、文化、旅游、物流等的发展。 四、实施支持政策: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加大对长江经济 带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布日期】2021.12.08 •【文号】发改产业〔2021〕1780号 •【施行日期】2021.12.08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其他规定 正文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 通知 发改产业〔2021〕1780号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国资委、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能源局、全国工商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部门: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稳则经济稳。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做好宏观政策预调微调和跨周期调节,精准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挖掘市场需求潜力,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保持良好增长预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

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方面制定了本实施方案。 一、打通堵点卡点,确保工业经济循环畅通 (一)扎实推进能源安全保供。充分发挥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加强资源统筹调度,推进煤炭优质产能充分释放,提高发电供热化肥用煤中长期合同履约水平,推动煤电企业提高发电出力。制定好能源保供应急预案,做实做细能源电力保供工作,保障民生和重点用户用能需求。对煤电和供热企业今年四季度的应缴税款全部暂缓缴纳。完善能耗双控有关政策,严格能耗强度管控,多措并举有效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保障工业发展合理用能。严厉打击散布虚假信息、哄抬价格等各类违法行为和资本无序炒作。(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资委、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做好大宗原材料保供稳价。持续密切监测大宗原材料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化,大力增加大宗原材料市场有效供给,灵活运用国家储备开展市场调节。实施好《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行为管理办法(试行)》,加强信息发布解读,促进规范运行。进一步强化大宗商品期现货市场监管,坚决遏制过度投机炒作。(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证监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持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顺畅。强化对重点行业的运行监测,建立完善产业链供应链苗头性问题预警机制,加强问题分析研判,积极应对突发情况,及时处置潜在风险。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迭代应用,加大“首台套”“首批次”应用政策支持力度。发挥“链主”企业作用,优化产业链资源配置。聚焦新能源汽车、医疗装备等重点领域,实施重点领域“1+N”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工程,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发展。深入开展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创建。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推行一站式服务,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资委、市场监管

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一、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具备哪些基础和条件 随着国家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推动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强大动力与有力保障,也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提升开发开放水平、增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创造了良好条件,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比较优势和内需潜力将得以充分发挥,在全国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但同时也要看到,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还有待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尽合理,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任重道远。 二、从国家战略层面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近年来,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指引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区域经济增长格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通过重点地区的辐射带动,推动了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时期中央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将基本建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创新区域发展制度体系作了总体部署,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并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要内容。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发展条件各有特色,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中部地区、长江流域是缩小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突破之地,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部沿江地带最主要的经济和人口集聚地带,在全国区域发展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大背景下,编制实施《规划》,从国家层面和战略高度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正当其时、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引领和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中部地区和全国一样,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自身还面临着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双重任务,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能够实现跨区域整合优化资源要素,探索科学发展、合作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在推进中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引领、带动和示范作用。二是有利于协同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在本质上实现了长江上中下游的联通,为构建长江经济带打通了“肠梗阻”,形成全流域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有利于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构建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通江达海、经济高效的长江经济带。三是有利于引领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有利于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发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用,共同保护长江水资源水环境,促进人水和谐、绿色发展,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总结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四是有利于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协同发展,能够有效解决“城市病”、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使广大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三、介绍一下编制《规划》的背景和过程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等精神,深入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基础条件及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力求既体现国家战略意图,又能立足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实际,努力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积极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化长江全流域经济合作与开放开发,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并协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