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经济学》考试复习重点

《土地经济学》考试复习重点

《土地经济学》考试复习重点
《土地经济学》考试复习重点

外的陆地及其在河、湖泊、水库和池塘等陆地水面。

2.土地的特性

(一)自然特性(1)位置固定性——就地利用

(2)面积有限性——节约、集约地利用

(3)质量差异性——因地制宜

(4)功能永久性——保护与循环利用

(二)经济特性自然供给——E SP=0 经济供给——0

3.供给稀缺性——土地投机,地价猛涨

利用方式相对分散性——区位选择与综合效益

报酬递减的可能性——投资适度,改进技术提高效率

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勘察、规划、效益评价

利用后果的社会性——管理,监督和调控

4.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土地主要作为地基、操作场所与空间——土地的数量、质量,土地的位置——决定了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

5.采矿业、水力发电、地热利用、航运业:土地主要作为资源和生产工具——蕴藏资源的数量、丰度及其位置——对利用的效果有绝对的影响

旅游业:特殊的土地资源——优美、奇特、险峻,便利的交通——对利用的效果有绝对的影响

5.新的土地现状分类标准,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6.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

7.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的关系(生产力)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8.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利和莫尔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出版,标志土地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论

1.土地利用的内涵技术问题。经济问题。动态的。

2.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一)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选择--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指标:农业:垦殖系数、森林覆盖率、水面利用率城市:建筑密度、容积率、土地利用系数

(三)土地利用规划(四)土地开发(五)土地保护

3.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一、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二、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

三、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五、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4.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

(一)静态分析法:指标:(1)投资产品增长率(2)投资收入增长率(3)投资收益增长率(4)投资回收期

(二)动态分析法:指标:为了使投资与收入具有可比性,就需要引进“贴现系数”和“复利系数”这两个指标。

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

1.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2.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集约度反映的是在单位面积土地上不可逆转的投入。所谓不可逆转的投入是指生产要素一经投入就无法收回,否则会造成财产价值的损失和破坏。

3.土地肥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土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

4.土地肥力(即土地经济肥力)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工肥力的变化

5.十七世纪中威廉·配第最早注意到“土地报酬递减”现象

6.18世纪70年代杜尔阁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表述

7.1777年英国安德森首先注意到科学技术因素的影响作用

8.1815年威斯特在《资本与土地》中首次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9.几点启示:(1)土地报酬(对比关系)与土地肥力(潜在能力)不是同一概念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命题没有准确表达该规律的本质。(该规律的本质为劳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研究报酬变化规律,主要是研究边际产量

10.农业用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1)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全年光能利用率(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2)增加单产,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3)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潜在生产力(4)多层次利用光能空间,进行立体开发,提高单位面积的光能利用率

11.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人地关系、城市规模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技术变迁、交通运输、制度与政策、级差地租和土地价格、农业比较利益

第四章土地分区利用

1.区位理论:1.其标志是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和农业地理学家杜能发表的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2.韦伯《论工业的区位》,工业区位论

3.20世纪3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

4.德国经济学家廖什提出了市场区位论

2.杜能圈(屠能圈):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第二圈层为林业圈;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第五圈层为三圃式农作圈;第六圈层为畜牧圈

3.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1)不断向市区边缘迁移。(2)自动集结成团的倾向。(3)寻求交通方便的低平地带。

4.土地合理配置原则:

(一)地域分异原则:各地区在进行区域内土地资源利用规划时, 一定要充分考虑地域土地的自然特性,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首先满足农业用地的特殊要求保护耕地,以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区位利用原则:土地利用存在着强烈的区位效益差异。土地面积是有限的, 区位效益高的土地的面积就更有限,因而要求在进行土地资源配置时,自觉利用区位理论,确定各种区位土地的最佳利用途径。

(三)生态系统平衡原则:在进行土地资源配置时,要还从研究系统理论出发,根据系统综合原理,不仅要注意农用地和非农用部门内部的用地配置问题,更要注意农用地与非农用地之间有机结合,提高土地利用系统的综合效益。(四)系统综合原则:科学的土地资源配置,还需要研究土地资源生态平衡问题,遵循生态规律,按照生态平衡原则,结合土地资源的区位利用,确定其不同的经济用途,以提高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总体功能。

5.农业区位地租:L=Y(m-c)-Ytd

6. 区位地租曲线交叉点的横坐标是农作物种植圈带的合理分布范围的分界线

6.主导农作物区位地租代表整个农作物组合区位地租线。

7.组合区位地租:L=1/3(L1+L2+L3)

8.农业地区专业化理论以单位土地面积上可能获得的纯收益作为分析手段确定农业地区专业化方向。

R=Y (P-C )公式本身说明,在决定农业地区专业化方向时,考虑的是如何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大的纯收益,而不仅是其中的级差地租

9.农业生产专业化方向从宏观上确定农业地区专业方向所依据的是比较利益原则。

10.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特殊重要性(2)利用途径的多样性(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更为显著(5)改变土地用途,要付出巨大代价

第五章土地规模利用

1.土地利用规模:是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一)在农业中,土地利用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经营规模的大小(二)在工商业中,土地利用规模对工商企业的经营规模来说并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内部规模经济指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1)在生产阶段,规模经济产生是因生产要素不可分行性(2)在购销阶段,规模经济是因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降低平均交易成本

3.集聚经济: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产生原因

(一)规模扩大中大数规则的作用(二)劳动力供给的互补性和生产的互补性(三)企业间交通、通讯费用的节约(四)消费的多样性(五)公共产品的存在

4.扩大规模经营的条件1)非农产业发达2)农机化水平的提高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4)农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

5.土地利用上的城市规模效益,来源一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均创造的GDP不断提高的结果;二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均占用的土地面积不断节约的结果。

6.合理用地规模的制约因素1)所设置的居住区级商业、文化娱乐、医疗公共设施经济性和合理服务半径2)城市道路交通方面条件3)居民社区活动和管理方面的影响。

7.房地产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其建筑结构的状况,也取决于临近房地产的状况。

第六章土地计划利用

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市(区)级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县(区)级土地管理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可以分解为子(分)目标,各项目标应尽可能数量化

3.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内容:中国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土地利用计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审批、执行和监督检查等:决策——编制程序——执行——监督检查

4.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手段:经济手段:地租地价、财政、税收等行政手段:指示、规定、指令性计划等

法律手段:立法、司法等信息手段:GIS、GPS、RS等第七章土地可持续利用

1.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

2.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资源稀缺论、效率利用论极限增长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论、绿色发展论

3.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或能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4.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可分为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研究和人口的承载潜力研究两大部分

5.土地可持续利用,要求土地资源的配置在数量上具有均衡性,在质量上具有极差性,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全局性,从而实现自然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的统一

7.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包括以下内容:

(1)应以人口对食物的持续供需平衡为目标。(2)应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3)要有长远性。4)考虑环境的适宜性。(5重点是追求质量的平衡。

7.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点是改造中低产田,其作用是(1)直接提高粮食单产。(2)改善生态环境。(3)解决脱贫问题。(4)从总体上缓解土地短缺压力,促进经济发展。第八章土地财产制度理论

1.狭义土地制度:是指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土地法权制度。

2.土地制度的构成1)土地的经济制度2)土地法权制度

社会形态中土地经济制度是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土地经济制度决定土地法权制度;但土地法权制度又反过来具有反映、确认、保护、规范和强化土地经济制度的功能。

3.完整的土地经济制度包含: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国家管理制度。

4.土地所有权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

5.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6.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7.土地所有制与土地使用制的关系:

(1)土地使用制是在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另一重要方面。(2)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使用制。每一种社会形态都存在着与土地所有制相适应的土地使用制及其具体形式。(3)土地使用制不仅是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而且也是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和手段。(4)在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下,也要求建立并实现与土地公有制相适应的土地使用制,比如,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土地使用制度,以使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得以实现和巩固。

8.在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下,把集体土地承包给农户经营,就土地关系的实质而言,也是一种租赁关系。

在中国城市土地国有制下,把土地通过各种形式出让给企业单位或个人有偿使用,同样也是一种租赁关系。

9.土地国家管理的基本内容:

(1)土地权属管理(2)土地利用管理

10.土地管理的具体任务(1)保护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2)调整土地关系。(3)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必要限制。(4)保证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使用项目上的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防止土地资源的闲置与浪费。(5)实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并正确课征土地税收,保证国有土地的地租收归国家,通过土地税收和土地有偿使用集中国家财政资金。

12.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属性:(1)权利束中最充分的一项物权,它由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及处分权等权能组成。(2)排他性(3)恒久性(4)归一性(5)社会性11. 土地产权的构成

土地所有权———————————自物权

地上权——————

永佃权物权地役权用益物权

土地产权土地发展权他物权土地使用权(广义)

土地抵押权—————担保物权

土地使用权(狭义)

土地租赁权债权

台所有权————————————

湾地上权

土—地役权

地永佃权——使用权(用益物权)——物权

权耕作权

利典权

抵押权————担保物权————

租赁权————————债权

13.土地抵押权:是土地受押人对于土地抵押人不移转占有并继续使用收益而提供担保的土地,在债务不能履行时可将土地的变卖,价款做为受清偿的担保物权。——PPT: 土地抵押权是以土地为标的物的担保权——书

14.抵押权性质 1.优先清偿性 2.附属性 3.不可分性

第九章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

1.区别征收与征用(1)征收和征用是国家强制取得公民和法人的财产权或者强制使用公民和法人的财产的制度,属于一种例外规则。(2)征收和征用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项法律制度,其共同点在于强制性。(3)依法实施的征收和征用,均仅依政府单方面的意思表示而发生效力,无须征得被征收、被征用的公民和法人的同意,被征收、被征用的公民和法人必须服从,不得抗拒。(4)土地征收和征用的不同点是:征收的实质是强制收买——主要是土地所有权的改变,不存在返还的问题;征用的实质是强制使用——只是使用权的改变,被征用的土地使用完毕,应当及时返还被征用人,这是一种临时使用土地的行为。

2.征收土地的补偿安置费用及标准如下:1)土地补偿费2)安置补助费3)地上附着物补偿费4)青苗补偿费

第十章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

1.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与完善1)明确承包经营权2)完善承包经营权的权能结构3)土地承包期长期化4)使承包经营权债权物权化5)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1)城市土地存在过度供应现象2)城市土地供应存在隐性市场

3.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基本内容

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终止

5.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资产处置的原则与方式1)出让2)租赁3)作价入股4)授权经营5)保留行政划拨

第十四章土地市场概论

1.土地市场:是指土地产权流动中所发生的土地供求双方关系以及整个产权交易领域。

2.土地市场的主体是土地供求双方,即土地买卖双方或租让、受让双方。

3.土地市场的特点1)地域性2)竞争不充分性3)供给滞

后性4)供给弹性较小5)低效率性6)政府管制较严4.土地市场功能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

生产力布局3健全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5.土地市场的运行条件1)市场经济环境2)土地产权明晰3)金融市场的外部支持4)相应的外部法规条件

5)良好的市场中介机构运作

6.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土地市场是依靠以价格形成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土地的供求机制和价格决定机制是土地市场运行机制的核心。

7.影响经济供给量因素土地价格、税收等政府政策、土地利用计划和规划、土地开发成本及机会成本、建筑技术水平8.需求量影响因素土地价格、消费者或投资者的货币收入和融资能力、土地投机、人口因素和家庭因素、消费者或投资者偏好、对未来的预期等。

9.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

10.中国土地市场体系的特点1)是政府驱动型市场2)城市土地市场在土地市场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3)城市土地市场是垄断竞争型市场4)在企业改制中实行土地政策性入市6.中国土地市场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1)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2)充分引入竞争机制3)完善中介机制

11.中国城市土地市场:

(一)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通过出让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出租和抵押。

出让的形式有协议、招标和拍卖。

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还出现了作价入股、授权经营等形式。(二)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土地使用权转让指国有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是一个竞争性市场。

(三)土地使用权租赁市场土地使用权租赁是指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出租给承租人

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承租人获得的是债权,而非物权。

(四)土地使用权抵押市场土地使用权抵押是指土地使用权人(抵押人)以其合法的土地使用权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履行担保的行为。

土地抵押是土地开发商取得资金的主要融资途径。

7.中国市场管理法律手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土地管理法》3《.....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4.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土地登记制度、闲置回收制度、耕地占用补偿制度等都是政府应用法律法规来调节土地市场运行的基本的手段。

第十五章土地供给与土地需求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数量和未来利用的土地资源。

2.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3.土地的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的区别与联系:

(1)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2)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3)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4)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

5.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3)社会需求(4)产品价格(5)土地开发利用计划(6)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6.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1)扩大土地面积(2)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4)调整消费结构(5)利用新技术(6)保护土地资源

7.土地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土地的需求是生产者为生产商品而引申出的对土地的需求。

8.研究耕地供求关系的基点在于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及满足程度。耕地的供求变化主要受人均占有粮食数量的影响9.耕地供求平衡对策1)珍惜耕地,提高土地生产率2)解决好粮林争地矛盾3)有计划的开发复垦4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5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6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10.非农建设用地供求平衡的对策1)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2)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3)盘活城市存量土地(4)城市土地的立体利用

需求减少时 具体用途土地价格决定(长期土地

(2)某种用途土地供给与需求都增加的情形

第十六章 地租理论及其应用 1.地租的产生与发展——不同社会形式下的不同地租(地租的主要表现形式)

奴隶社会——奴隶制地租 前资本主义地租 —劳役地租 封建社会—封建制地租 实物地租为主后期出现货币地租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地租 货币地租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地租 均为货币形式,少有实物形式 2.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 条件:自然力或者优越的自然条件原因: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4.级差地租ⅠⅡ关系 两者实质一致,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 2.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Ⅰ为前提和基础:(1)从历史上看,级差地租Ⅰ的产生先于级差地租Ⅱ(2)从一定时期的运动看,级差地租Ⅰ也是级差地租Ⅱ的出发点

5.资本主义绝对地租 条件: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来源: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而产生的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原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6.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的因素

农产品的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及其实现程度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相对水平农业投资的总量 7.社会主义级差地租

客观物质条件: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的差异以及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社会经济原因:土地的垄断经营

8.级差地租的归属1)在土地集体所有制条件下级差地租Ⅰ主要归土地所有者集体经济组织;级差地租Ⅱ主要应有土地经营者所有,级差地租Ⅰ、Ⅱ的一部分应归国家所有 2在土地国有制的条件下级差地租Ⅰ应全部归国家;级差地租Ⅱ在租期内主要归土地使用者,但国家也应得一部分 9.级差地租的分配形式:价格、税收、收费、财政与信贷 10.社会主义绝对地租 条件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来源 农业资金有机构成低于工业农产品价值大于其社会生产价格差额原因土地所有权垄断,并要求在经济上实现 11.社会主义绝对地租的具体形式:社会出让金、租金、土地转让费、土地承包费、土地转包费、土地使用费

12.城市地租的特点 1土地位置对级差地租的决定性影响 2土地所有者对地租量的变化具有完全的被动性 3垄断地租在许多情况下占有优势

第十八章 土地金融 1.土地金融的基本任务就是以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及工具,向社会筹集资金,用以支持和配合土地的开发、利用以及经营方面的资金融通,促进地产业的不断发展。

2.土地金融的特性1自偿性2较大的灵活性3较强的政策性4一定的脆弱性

3.土地金融的分类 农地金融1)农地取得资金融通:用于农地的购买与租赁2)农地改良资金融通:用于土地开垦、灌溉、排水或土壤改良 3农地经营资金融通:用于购买牲畜、农具、肥料等 4凭借农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取得从事其他事业所需的资金 市地金融1)市地取得资金融通:用于市地的购买与租赁 2)市地开发资金融通:用于对市地的开发、整理和改造等3)市地经营资金融通:用于商品房建设、项目建造、工厂建设等4)市地的企业或消费资金融通:以市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取得企业经营或个人消费所需的资金

4.农地金融的主要特点在契约到期之前,债权人不得任意要求债务偿还;而债务人可在契约到期前随时偿还;债务占抵押物价值不能过大,应以土地收益剩余能够偿还为限,且偿还期限越长越好;利率低而不变。

5.土地金融主要业务内容 ( 一)融通资金业务

(二)债券业务:1.土地所有权证券。2.土地抵押证券。 3.土地抵押债券。 (三)土地投资业务

6.我国土地金融的完善思路与发展模式1完善土地抵押贷款2设立土地银行3发展土地基金4实施土地资产证券化 完善传统业务:抵押贷款1)拓展贷款业务种类2)强化贷款审核管理3)完善贷款中介服务4)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第十九章 土地税收 1公共产品具有与私人产品完全不同的三种特征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2)消费的不排他性。3)受益的不可阻止性。 2.税收基本特征 1缴纳强制性 2征收无偿性3数额固定性 3.税收制度包括: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减免税、征收

x y TPP

APP

O A C

转向

B I

D

E H

G

F

期限、征收方式和违章处理等。

4.土地税收:是国家以土地为征税对象,凭借其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地、强制地、固定地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

5.土地税收与地租的区别1)产生的前提不同。

2)赖以存在的基础不同。3)分配层次不同。

地租和地税分离的实质上是土地私有制产生后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分离的结果

7.在现代税收中,土地财产税分为以下三类1)土地取得税,包括土地遗产税、土地赠与税、土地登记税(契税)等;2)土地保有税,包括地价税、房产税、房地产税和土地增值税等;3)土地流转税,针对土地流转的所得而课税,其实质是对土地财产价值的实现而课税。

8.现行土地税制:1.所得税类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企业所得税中的土地税、个人所得税中的土地税财产税类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

行为税类耕地占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印花税流转税类营业税纳税人: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税率:5%

9.城镇土地使用税以其实际占有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 按照规定的税额计算征收的一种税。按城市大小分四档次,每平方米的年幅度税额分别为:大城市0.5元~10元;中等城市0.4元~8元;小城市0.3元~6元;县城、建制镇、工矿区0.2元~4 元。国家规定同类地区幅度税额的差距规定为20倍,降低额不得超过最低税额的30%

10.现行土地税制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根本目标:“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明租、正税、清费”是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1、当劳动的总产量下降时(D)。

A、平均产量为负

B、平均产量为0

C、边际产量为0

D、边际产量为负

2、如果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时,边际产量曲线(C)。

A、与纵轴相交

B、经过原点

C、与横轴相交

D、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种说法是(B)。

A、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一定是负数

B、只要边际产量减少,总产量一定也减少

C、边际产量曲线一定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与之相交

D、随着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将趋于下降,其中边际产量的下降一定先于平均产量

4.当在面积为50亩的土地上,投入的劳动力的工资费用为5000元,资本的消耗为20000元,经营资本所需支付的利息为1000元,则该土地的集约经营度为(B)

A、450元/亩

B、520元/亩

C、630元/亩

D、710元/亩5.对生产活动来说,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最佳选择的范围应在报酬变化的(C)阶段之内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6.首次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是(D)

A、威廉·配第

B、杜尔阁

C、李嘉图

D、威斯特(1)土地区位理论作为一种学说产生于19世纪,其标志是( A )

A、《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B 、《区位经济学》

C、《德国南部的中心区》D 、《论工业的区位理论》

(2)按照“屠能圈”的理论围绕城市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第二圈应发展(B )

A、种植园艺作物

B、发展林业

C、种植农作物

D、实行粗放的三年轮作制

(3)提出城市区位理论的是( C )

A、屠能

B、韦伯

C、克里斯塔勒

D、廖什

(4) 1909年,( B )的《论工业的区位》的发表,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

A、屠能

B、韦伯

C、克里斯塔勒

D、廖什

第五章

1、当土地规模扩大幅度等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为( A )

A、固定规模报酬

B、递增规模报酬

C、递减规模报酬

2、产生集聚经济的主要原因包括(ABCD )

A、规模扩大中大数规则的作用

B、劳动力供给的互补性和生产的互补性

C、企业间交通、通讯费用的节约

D、消费的多样性

3、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主要特征包括( ABCD )

A、地区性

B、动态性

C、层次性

D、适应性

填空

1.反映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度的三个指标是:人口密度、

投资强度、容积率

2.反映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度的三个指标是:建筑密度、

投资强度、容积率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命题没有准确表达该规律的本

质,该规律的本质为:劳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

4.区位地租曲线交叉点的横坐标是农作物种植圈带的

合理分布范围的分界线

5.已知总产量为100kg,市场价格为15元/kg,单位产品的

生产成本为5元/kg,单位产品运费为2.5元/km,作物产地与市场的距离为 1.6km,则农业区位地租为600元。

6.农业地区专业化理论以单位土地面积上可能获得的

纯收益作为分析手段确定农业地区专业化方向。7.从宏观上确定农业地区专业方向所依据的是比较利益

原则。

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级土地市场 二级土地市场 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土地——地球陆地一定高度、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 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P3 2.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 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的规划与计划、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区位利用、土地规模利用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P15 3.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 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P16 4.土地资产流转——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而产生的土地收益 分配问题,具体包括土地市场的建立及其供求关系、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土地作为商品买卖而形成的价格、土地作为标的担保物形成的债务抵押关系以及国家参与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土地税收等。P16 第二章 5.土地利用——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 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P26 6.土地利用程度——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以及土地受人影响的变化 程度。P27 7.土地利用结构——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 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P27 8.土地开发——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较低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 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P28 9.土地保护——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是当代人得到最大的持续效益, 并能保持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的需要。P29 10.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 较。P37 11.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人类对土地的利用过程和结果符合生态平衡规律。 P39 12.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土地利用后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相应产生 的政治和社会影响。P43 第三章 13.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 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P44 14.土地利用集约度——在生产过程中,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数量。 15.土地肥力——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的客观属性。P46

会计信息系统期末复习题库.doc

《会计信息系统》期末复习资料:单选题(用友软件) 题号题目 1、以账套主管的身份注册进入系统管理,可以进行以下哪项操作? A.查看上机日志 B.设置账套主管 C.设置备份计划 D.建立 账套 2、总账系统初始设置不包插以下哪项内容? A.会计科目 B.数据权限分配 C.单据设置 D.结 算方式 在总账系统中录入有数量核算要求的记账凭证时,系统根据“数量X单价”自动计算出金额,并将金额先放在借方,如果方向不符,用户可以使用什么键调整金额方向。 A. Shift键 B.F2键 C.空格键 D.回车键 4、对于总账系统凭证记账功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记完账后不能整理凭证断号 B.如果有不平衡凭证吋不能记账 C.未审核凭证和作废凭证不能记账 D.第一次记账时,如果期初余额试算不平衡,不能记账 5、在总账系统中设置转账分录时无须定义以下哪一项? A.凭证号 B.凭证类别 C.摘要 D.借贷方向 6、在UFO报表的操作窗口内,占击行标和列标相交处的空H格的功能是? A.按行划分显示窗口 B.按列划分显示窗口 C.没有任何功能 D.选择全表单元 7、以下哪项不是UFO报表的功能? A.制作10种图式的分析图表 B.可管理多达99999张相同格式的报表表页 C.导入标准财务数据 D联查有关凭证 8、舍矗公式输癸时,需要在“舍位位数”栏输入3,其含义是什么? A.舍位区域中的所有单元数据都除以1000 B.舍位区域所有数据小数点都向右移动3位 C.舍位区域中的所有单元数据都除以3 D.舍位区域中的所有数据保留小数点后3位 9、在UF0格式状态下执行“格式”菜单的“生成常用报表”功能,能直接生成何种报表? A.指定行业的全套会计报表 B.选定账套行业的全套会计报表 C.总账行业的全套会计报表 D.可选行业的全套会计报表 10、UF0编制报表时,通过()让计算机口动完成取数计算。 A.输入单位编号 B.输入日期 C.输入单位名称 D.录入关键字 11、UF0报表通过什么操作可生成可以在浏览器上浏览的网页报表文件? A.文件菜单下的“其它格式”中的“导出在XML” B.文件菜单下的“生成HTML文件” C.文件菜单下的“其它财务软件”中的“导出” D.文件菜单下的“另存为”

土地经济学试卷(附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土地经济:是指土地制度、土地利用、土地收益分配等方面的经济关系及经济理论问题。 2、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3、土地估价: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根据土地的权利状况和经济、自然属性,按土地在经济活动中的一般收益能力,综合评定出在某一时点某宗土地或某一等级土地在某一权利状态下的价格。 4、土地制度:是指由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构成的土地财产制度。 5、土地市场:是指从事土地这一特定商品买卖的场所或接触点,本质上是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l、水田、望天田都是用于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水田有水资源保证和灌溉设施,望天田没有。(对) 2、土地供给决定土地的价格,土地价格影响土地需求关系。(错) 3、土地供给量增大,土地价格必定下降。(错) 4、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生产价格决定的。(错) 5、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面积保持不变时,资本或劳动每一投 入单位的边际产品通常随着该种投入数量的增加而下降。(错)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规定,参加拍卖活动的竟买人一经应 价,不得撤回,当其它应价人有更高应价时,其应价即丧失约束力。(对)

7、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县级人民政府有优先购买权。(对) 8、当某类用地的地价上升或下降时,会引起该类用地经济供给量的增加或减少。(对) 9、由于在物理形态上房屋不能离开土地而存在,因此房屋产权和土地产权是不可分的。(错) 10、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错) 三、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5分) 1.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 2.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3.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4.土地级差地租产生的基础是( D )。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 5.对于土地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弹性的是( B )。 A、土地的经济供给 B、土地的自然供给

《会计信息系统》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会计信息系统》期末考试 班级: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74分,每空2分) 1、初次使用用友软件,应首先登陆“系统服务”中的________模 块,以_ _______身份注册进入,先在权限菜单下增加_____ ___;再进入___ _____菜单下的_________菜单,建立符合企业 自身要求的账套。 2、应当以___ ____身份注册进入,才能增加操作员,增加操作 员时,_ _____不能重复。操作员不再使用,可以__________。 3、系统最多允许建立____ _套账。账套号要求__ _________。 设置启用会计期时还可以根据本单位的结账日,进行__ _____ 设置。在设置核算类型中,设置本位币、企业性质、______ __,并且需要指定__ _________,还可以判断是否根据行业性质预置 ________。4、日常操作中,遇到系统类似_______________提示时,应首先到 系统管理中______菜单下进行“清除异常任务操作”;遇到系统类似_______________提示时,进行“清除单据锁定”操作。5、首次启用总账系统,应先进入菜单下的功 能中设置各项总账的参数:在凭证页签下设置制单 控制、资金及往来控制等,凭证编号方式分为和。 6、如果有外币核算业务应在外币汇率中录入外币。系统提供 和固定汇率两种外币结算方式,其中固定汇率需要录入 和。 7、录入会计科目时,科目编码应符合。数量核算 的科目应录入;外币核算的科目应。 8、设置完会计科目后,在菜单中 后,才能执行出纳签字。

9、设置凭证类别时,可以选择系统提供的常用分类方式,还可以 根据凭证类别限制类型,以收付转式为例,收款凭证限制类型 为,限制科目通常为;付款凭证 限制类型为,限制科目通常为; 转账凭证限制类型为,限制科目通常 为。 二、判断题:(10分,每题2分) 1、以系统管理员(admin)身份注册只能操作系统管理这一个模块。 () 2、账套主管和系统管理员(admin)都可以指定账套主管。() 3、会计科目应当遵循由上级至下级的原则录入。() 4、只有选择了凭证类别,才能填制凭证。() 5、在总账系统中,科目使用后,也可以进行删除。() 三、简答题:(16分,每题8分) 1、请简述建账几个过程中需要设置的内容及注意事项。 2、简述会计科目设置原则: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土地经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土地经济学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土地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的是:() A、功能的永久性 B、供给的稀缺性 C、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D、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属于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法律手段的是:() A、土地储备制度 B、土地交易许可制度 C、土地登记制度 D、土地计划利用制度 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的是:() A、气候条件 B、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C、交通条件 D、社会需求 4、耕地的供求的变化 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A、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B、人均粮食占有量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期末习题与参考答案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期末复习题与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会计数据处理是指对会计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生成管理所需的(会计信息)的过程。 2、会计数据处理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手工处理阶段、(机械处理阶段)、(电子计算机处理阶段)三个发展阶段。 3、会计电算化就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 4、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系统科学为一体的边缘性学科。 5、数据是用来记录客观事务的性质、形态、(结构和特征)等的(符号)。 6、信息是指经过(加工)后有用的(数据),输出的信息又可以成为输入的数据。 7、会计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并对(会计业务)或管理活动产生决策影响的数据。 8、会计信息主要有(财务信息)、(定向信息)和决策信息三类。 9、会计数据是由于发生(经济活动)或会计业务而产生的,用来记录的(经济业务)各项数值属性。 10、会计电算化一词是()年、中国()在市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正式提出来的。 11、会计电算化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电子计算机在()中的应用及其对()的影响,以更好地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 12、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大体经历了单项数据处理阶段、(会计信息系统阶段)、(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微机网络化阶段四个阶段。 13、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大体可分为起步阶段、(推广应用阶段)、(普及与提高阶段)三个发展阶段。 14、1989年12月财政部颁布了(《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标志着我国会计电算化管理进入了(制度化)阶段。 15、财政部1994年6月30日颁发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三个规性文件。 16、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基本任务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17、会计电算化宏观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全国(会计电算化)的组织、推动、管理工作,促进()工作的顺利发展。 18、会计电算化微观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组织本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包括(规划制定)、(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开发与改进,管理制度建设、运行管理等等。 19、软件是(程序代码)、存储信息的文件及有关(文档技术资料)的总称。 20、软件工程是用于指导软件开发、设计与维护的工程科学,它强调使用(软件生命周期)及各种(结构设计)技术。 21、生命周期法把软件开发过程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运行维护四个阶段。 22、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明确系统“做什么”,即通过对现有系统的调查分析,提出新系统的开发目标,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为(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23、可行性分析是在系统初步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本期开发目标、任务与硬件配置计划等从研制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 2、国际直接投资 3、滞胀 4、关税同盟 5、布雷顿森林体系 6、自由贸易政策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 2、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目标和原则 3、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有哪些? 4、比较分析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5、美元化的含义及其的好处? 三、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 1、叙述跨国公司对世界的经济效应。 2、试述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 《世界经济概论》试卷(七)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它是一个与空间和地理相联系的经济范畴。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 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世界市场是联结和促进世界总体性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5分) 2、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 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5分) 3、滞胀:70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滞胀,即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 存。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失业率提高,物价大幅度上升.(5分) 4、关税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通过协议方式建立起来的一体化组织,内 部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从区外的进口实行统一关税。(5分) 5、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存在于1946-1973年之间的一种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中心 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内容是以《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可以概括为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必须与美元建立固定的比价关系,它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5分) 6、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 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5分)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 答:(1)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2分) (2)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2分) (3)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2分) (4)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的恶化。(2分)

土地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 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 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 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 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 2、生产功能 3、资源(非生物)功能。 4、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方面的问题。 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土地利用规划 4、土地开发 5、土地保护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内容:1、土地利用程度 2、土地利用结构 3、土地利用效率

意义: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 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 2、土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 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高。 4、土地利用的目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2、取得服务(效用),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 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6、贴现系数: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 7、复利系数: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 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9、土地开发:一般来讲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10、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内容:1、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分析 2、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3、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4、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5、土地利用问题分析 意义:明确规划区域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找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确定规划目标和选择规划目标的途径、措施提供依据。(网上搜)

会计信息系统实验习题

会计信息系统试验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工作任务是( C )。 A.减轻会计人员繁重的手工劳动B.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C.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会计核算质量D.减少会计人员的数量 2.计算机进行会计业务处理与手工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方法和流程( B )。 A.完全相同B.不完全相同C.完全不相同D.处理流程相同处理方法不同3.( B )有权在系统中建立企业账套。A.企业老总B.系统管理员C.账套主管D.销售总监 4.( A )可以作为区分不同账套数据的惟一标识。A.账套号B.账套名称C.单位名称D.账套主管 5.年度数据结转时,( D )的结转最后完成。A.采购管理B.应付款管理C.工资管理D.总账 6.操作员初始密码由( B )指定。A.企业老总B.系统管理员C.账套主管D.销售总监 7.( D )不属于企业基础信息设置。A.部门档案B.职员档案C.客户档案D.多栏账定义 8.通常,( A )科目需由出纳签字。A.现金、银行存款B.应收、应付C.负债类D.资产类 9.若凭证类别只设置一种,通常为( A )。A.记账凭证B.收款凭证C.现金凭证D.银行凭证 10.若希望某类凭证的借方必须出现某一科目,可选择( B )限制类型。A.凭证必有B.借方必有C.贷方必有D.凭证必无 11.若某一科目既有一级科目又有二级科目,输入科目余额时应( B )。 A.只输一级科目余额B.只输二级科目余额C.两者都输入D.输入哪一个都可以12.只能由( D )取消某凭证审核的签字。A.制单人B.审核人C.系统管理员D.凭证的审核人 13.只能对( D )凭证进行记账。A.已保存B.没错误C.已修改D.已审核14.在( A )的情况下可实现自动银行对账。A.对账单文件中一条记录和银行日记账未达账项文件中一条记录完全相同。 B对账单文件中一条记录和银行日记账未达账项文件中多条记录完全相同C对账单文件中多条记录和银行日记账未达账项文件中一条记录完全相同。D.对账单文件中多条记录和银行日记账未达账项文件中多条记录完全相同。 15.( B )的情况下可以结账。A.上月有未记账凭证 B.没有未记账凭证C.本月有未记账凭证 D.没有未审核凭证 16.若会计科目的编码方案为4-2-2-2,则某会计科目的三级科目全编码为(B)。 A.100101 B.10010102 C.1001010101 D.0101 17.企业必须定期将(A)与银行出具的对账单进行核对,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A.银行存款日记账B.现金日记账C.资金日报表D.现金支票 18.在会计报表子系统提供的功能中每个月都需要调用的功能是( C)。A.报表格式定义B.报表公式定义C.编制报表D.定义报表名称 19.在编制报表时发生数据溢出是因为表栏的宽度( B )数据的实际长度。A.大于B.小于C.等于D.不等于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 1.土地的概念 地水面。 2.土地的特性 (一)自然特性(1)位置固定性——就地利用 (2)面积有限性——节约、集约地利用 (3)质量差异性——因地制宜 (4)功能永久性——保护与循环利用 (二)经济特性 (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E SP=0 经济供给——0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 2、国际直接投资 3、滞胀 4、关税同盟 5、布雷顿森林体系 6、自由贸易政策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 2、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目标和原则 3、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有哪些? 4、比较分析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5、美元化的含义及其的好处? 三、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 1、叙述跨国公司对世界的经济效应。 2、试述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 《世界经济概论》试卷(七)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它是一个与空间和地理相联系的经济范畴。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世界市场是联结和促进世界总体性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5分) 2、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5分) 3、滞胀:70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滞胀,即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存。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失业率提高,物价大幅度上升.(5分) 4、关税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通过协议方式建立起来的一体化组织,内部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从区外的进口实行统一关税。(5分) 5、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存在于1946-1973年之间的一种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内容是以《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土地经济学教案

4-3 《土地经济学》教案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土地的基本特性、分类及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掌握土地利用的基本理论,并用于对我国土地利用实践的分析;了解土地制度的内涵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及如何完善我国的土地制度;掌握地租、地价和土地市场的基本原理,了解土地资产流转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并对我国的现状进行评价,提出改革的方向。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28学时,教学实践4学时,共32学时。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土地的概念与特性 一、土地的概念 从横的角度看,有四种观点:土地即土壤;土地即陆地及水面;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不包括陆地的水面;土地即地球表面。 从纵的角度看:“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个方面所赠与的物质和能量”——马歇尔 “经济学家所使用的土地这个词,指的是自然的各种力量,或自然资源。……经济学上的土地是侧重于大自然所赋予的东西”——伊利 综上所述: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且由于人类投入了大量劳动,现实的土地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二、国土的概念 国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疆域,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 三、土地的特性 1、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2、经济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第二节土地的功能与分类 一、土地的功能 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非生物)功能 派生:资产功能;景观功能 二、土地的分类 (一)按经济用途分 1、农用土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 2、非农业生产用地:厂矿用地;交通用地 3、城乡居民点用地 4、水域:河流;湖泊;水库;其他 5、特殊用地:休息用地;自然保护区;军事用地;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划分 共分8个一级类型,46个二级类型。 8个一级类型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交通用地、未利用地 (三)新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一级(3个):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二级(15个):A.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 B. 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特殊用地、交通用地、水利建设用地; C. 未利用土地、其他土地 三级(71个):略 (四)国外分为10个类型: 住宅用地、工商业用地、耕地、林地、牧场和放牧地、矿业用地、娱乐用地、交通用地、服务性用地、裸露和荒芜的土地 第三节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包括四个方面:市场;土地权属转移及收益分配;土地利用经济;土地制度二、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和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

北工商-会计信息系统期末原题

题型:填空、选择、简答、实务分析题、流程题 【填空】 企业级财务软件的目标:财务业务一体化 集团级财务软件的目标:集团管理与控制 各类记账凭证按输入方式分类:机制凭证、派生凭证、手工凭证 一个公司有三个销售部门:按部门核算和客户往来核算 一个公司有很多销售员:按客户往来核算和项目(个人)核算 凭证的三种来源:自动转账凭证、手工录入凭证、其他业务系统生成凭证 权限分为:数据权限、功能权限 【选择】 我们所学的会计软件中,包括总账、报表、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模块(全选) 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其他业务模块与总账模块的关系是向总账模块传递会计凭证数据 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科目可设为按客户进行辅助核算(三收) 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科目可设为按供应商进行辅助核算(三付) 其它应收款、其它应付款科目可设为按个人进行辅助核算(二其它) 管理费用设置为同时按部门、按项目辅助核算的目的是能够方便汇总每个部门,每一费用项目管理费用发生额 将银行存款科目需要设置为银行账,目的是银行对账 总账系统的初始化包括建立新账套、设置新账套能够操作的人及每个人的权限、设置基础资料、输入每个明细科目的期初余额、设置控制项(全选)

一个企业在当年的6月1日开始用计算机系列记账,当输入各明细科目的期初余额时,要求输入各明细科目的年初余额及1-5月份的借方与贷方的累计发生额 在途物资、原材料、周转材料等存货类科目的账户格式将设置为数量金额式 如果一个企业的银行存款有人民币、美元、日元。银行存款—美元和银行存款—日元账户应该设置为外币核算 【简答】 1、ERP、MIS的概念 答: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 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管理信息系统 2、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区别? 答:会计电算化是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手工的会计处理 会计信息化更多地是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改变手工的会计核算模式、核算流程、管理模式、管理流程,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 3、单一法人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 答:目标是财务业务一体化。实现这个目标可以: (1)提高会计核算效率,减少会计人员工作强度,从而减少会计人员,为企业节省成本。 (2)减少会计数据处理过程中出错与作弊,提高会计信息准确性 4、关于云计算的相关问题

世界经济概论重点总结

第一章世界经济概述 一、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1、先决条件——国际分工:分为水平分工垂直分工混合分工 2、世界市场:分为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 二、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市场经济,资本经济,知识经济,综合经济 三、什么是世界经济格局 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和国家集团在世界经济领域相互作 用、相互联系的一种结构、规模和态势。 四、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过程 1、战后初期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转变 (1)美国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①金融危机②能源危机③经济危机)(2)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济中心形成: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形成了美国、欧共体和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欧洲共同体和日本具备了与美国相抗衡的经济实力。1975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西方首脑会议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三足鼎立形成的标志。(3)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出现: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苏联、东欧的经济实力增长较快。1968年,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②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在亚洲、拉丁美洲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拉美: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 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区域经济组织加强竞争 (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日、欧三大区域经济中心的较量越来越复杂激烈,直接推动了西欧、北美、亚太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了三大区域经济组织相互依赖、相互争夺的新格局。(2)世界各国纷纷成立了经济组织,如东南亚国家联盟(1967)、南方共同市场(1995)等。(3)跨洲际的集团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如始于1996年亚欧首脑会议的成功举行, 为建立亚欧新的平等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 4、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调整与新兴国家的崛起 1)20XX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世界经济经历了短暂衰退又逐渐回升;20XX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全球经济危机,20XX年下半年开始回缓。(2)在调整和复苏中,新兴国家迅速崛起,如“金砖四国”(中、俄、印、巴)等,并促进了“二十国集团”的发展 第二章联系世界经济的纽带——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构成(一国对外贸易政策包括): 1、对外贸易总政策其中包括对外贸易战略、出口总政策和进口总政策 2、进出口商品或服务政策 3、国别(地区)贸易政策 二、贸易顺差导致货币流入会不会引发国内通货膨胀? 1、不一定,通货膨胀是由一个国家内需造成的,定义上说即一个国家内需过大(过多的通货--货币),而供给不足而造成物价飞涨的情况。如果贸易顺差不能带动物价上涨就不会造成通货膨胀。当然也有这种情况,即进出口部门利润过高,导致从事该行业的工人工资过高于社会基本工资,而其他行业为了维持工人,也制定相应工资,这样导致通货过多,而供给保持不变,也会产生通胀。 2、贸易顺差会造成国内通胀。贸易顺差,其直接结果就是外汇储备增加,而这部分外汇储备是央行用人民币与企业或居民兑换过来的,也就是说市场上的基础货币总量增加了(外汇储备总量*汇率),相应的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3、大量贸易顺差肯定会导致通货膨胀。 顺差,必然导致本币发行增加,而本币流通量增大,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三、国家现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种贸易结构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吗?说明原因。 1、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力发展将极大地吸收我国城乡中存在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就业率的提高和城乡劳动要素的重新配置能推动产出的增加,而国民收入的提高将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积累必要的资本。 2、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将发生由以出口劳动密集产品为主、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向以出口资本密集产品和服务产品为主、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目前,在我国的出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高,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重较低;在进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高。这说明我国的贸易结构仍处于不发达阶段。 另外,从产业的贸易依存度来看,我国的贸易结构也处于不发达阶段。一般说来,贸易结构越发达,资本密集型产品越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反之亦然 四、金融的国际化的特点,如何形成。如何避免金融危机?(包括知识点有哪些?) 金融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使资本在全球各国家各地区的金融市场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 金融国际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优化了资本要素配置、促进了金融业自身效率的提高、加强了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但也强化了金融资本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削弱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效能,也加快了金融风险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增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1、金融国际化的特点 2、金融国际化的成因 (1)金融自由化——重要条件金融深化——金融抑制 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的表现:放松金融管制。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表现:以金融深化为标志的金融体制改革。(是以利率自由化为核心) (2)现代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 (3)金融创新 背景:二战后国际资本流动70年代的石油危机80年代国际债务危机的爆发 内容:制度、工具、机构、市场和管理技术 3、金融国际化的动形成(1)自由化政策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制度基础(2) 信息革命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3) 创新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多样化的运作载体 4、金融国际化的表现 (1)金融机构的国际化(2)金融市场的国际化(3)金融证券化 (4)金融监管国际化(5)金融衍生工具发展 (6)金融交易国际化 5、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1)金融国际化的规模不断扩大(2)各国的国际金融依存度进一步提高(3)新型工业化经济体在金融国际化中的作用曾强(4)金融衍生市场日益成为金融国际化的重要阵地(5)发展中国家的外部融资结构发生重要变化6、金融国际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金融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 (1)影响:a.对发达国家:为剩余资金提供了广阔的投资空间。在宏观管 理的难度、税收、培养起许多竞争对手等方面不利。 b.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影响:利用充裕的资金发挥后发优势;产生一批新 的国际金融中心;壮大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 不利方面: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弱,易受冲击;发展中国家立法不全, 有利投机;发展中国家执法不严,有很多漏洞。 (2)金融国际化的应对措施 a.从国家层面上看,新兴市场的政府应谨慎对待资本开放,加速国内银行业 的改革,促进国内金融体系均衡发展。 b.从区域层面上看,各国应该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区域最终贷款人和区域汇率联动机制。 c.从全球层面上看,应建立更加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 7、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 (1)现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国际化水平仍不高 (2)策略:a.建立规范的金融秩序和金融体系 b.维护币值稳定 c.引进外资 金融机构d.培育本国国际金融中心e.开展金融创新,提高银行竞争力 8、金融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1)金融市场国际化促使全球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2)金融交易国际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3)金融服务自由化丰富了贸易自由化的覆盖范围 (4)金融机构全球化支撑了生产一体化的持续发展 (5)金融衍生产品加大了对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 如何避免金融危机:1.加强建设金融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长期市场信用基础; 2.尽快建立充分成熟的国内资本市场; 3.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第三章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 一、国际投资的类型 1、国际直接投资:在国外创办新企业; 购买外国企业股权达到控股的比例; 以利润进行再投资 2、国际间接投资:公司股票、债券、 政府债券 国际信贷 3、国际灵活投资:贸易信贷、国际租赁、补偿贸易、技术转让、劳务输出 二、跨国公司含义:跨国公司,就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行投资活动, 并因此对一定数量的经营性资产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与管理权的企业。 三、跨国公司给东道国经济带来哪些消极方面影响 1、造成了投资母国的失业和“产业空心化”。 2、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3、整个经济可能受到投资国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的合理调整以及技术自主开发可能受阻; 4、污染严重、高耗能产业可能被转移到后进国家。 第四章世界经济体制的模式 一、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方式、范围和手段的不同,可将其经济体 制 划分为四种模式1、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政府监管型市场经济 2、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政府引导性市场经济 3、以法国为代表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模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调 节作用,国家已计划的形式加强干预 4、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Ⅰ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1)基本特点: a.是政府尽量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充分鼓励自由竞争,政府主要是通过财 政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间接调控、依法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管。 b.因此,也可以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监管型市场经济”。 (2)简要阐述: ①.自由企业制度与平等竞争原则 ②.以间接性和被动性为特征的宏观经济调节 ③.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④.对外经济关系的政府调节 ⑤.其他领域的政府调节 (3)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主张减少税收负担,放松管制和实行私有化。 市场经济的高度自由体现在:自由企业制度成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核心 完善的市场体系 Ⅱ.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1)基本特点 a.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经济杠杆与政府引导并用、经济增长与社会福 利并重。 b.也可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引导型市场经济。 (2)简要介绍 a.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b.政府为市场竞争创造基本条件 c.有效的稳定货币政策 d.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 e.以平等参与为核心的经济民主化 (3)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实质:是一种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国家进行适当 调节,并以社会安全为保障的市场经济。 特点:a.平等 b.公平(共同利益至上、共同参与决定、工资自治) c.安全 d.进步 Ⅲ.以法国为代表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模式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国家以计划的形式加强干预。 特点:a.国有企业逐步壮大 b.双重调节机制 c.制定国民经济计划 Ⅳ.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1)基本特点: 政府运用严厉的规则要求企业遵守市场规则,利用利益机制诱导企业行为, 使用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通过行政指导使企业尊重政 府的意图. (2)简要介绍 ①政府制订经济计划 ②政府制订和实施产业政策 a.产业结构政策; b.产业组织政策。 总之,四种经济模式的相同点:都是建立在市场经济模式基础上 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东亚模式的优缺点 (1)主要特征: a.行政引导与市场调节结合 b.高储蓄率与高投资率 c.劳动密集性产业优先发展 d.注重公平增长 e.谨慎的财政、金融政策 f.雁行模式 (2)主要弊端:a.政府强干预下的市场作用弱化 b.引进资金的不合理 c.引进技术,收效甚微 d.雁行模式存在弊端 e.产业结构和内部贸易不合理 f.货币金融体制存在漏洞 比较:四种模式的共同特征是:以私有制为主的混合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起基础性作用,辅之以政府的宏观调控;国家采取间接干预的方式,尽量 避免直接干预微观主体的经营活动。不同点:由于各国政府干预的范围、方 式和力度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模式。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为其调整经济政策 和保持经济的活力提供了有弹性的制度基础。日本模式利用其独特的企业文 化,通过政府引导企业生产经营,成功地达到经济增长和产业调整的目标; 德国模式以政府和企业紧密结合——构造优越的社会福利体系见长并取得了 较好的经济效果;法国模式的特点是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三、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对我国的经济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五章贸易自由化与关贸总协定 一、贸易理论中国际生产折中论包括3方面内容(3个优势): 国际生产折衷论也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由当代西方研究跨国公司问题的 著名专家约翰·邓宁提出的。 他的理论吸收了以往各派跨国公司理论之长,较有概括性和综合性,能兼顾 各种理论解释的需要,从而成为当前影响力最大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理论。 (1)所有权优势:企业具有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表现为 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形式,并且至少在一定时期内为该企业所垄断。 (2)区位优势:企业在东道国结合当地要素投入来利用其优势时,必须比利 用本国要素投入更有利。 (3)内部化优势:企业使上述优势内部化必须比出售或出租给外国企业更有 利。 二、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1、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 (1).无歧视原则——最重要原则 (2). 关税保护和关税减让原则 (3).透明度原则 (4).公平贸易原则 (5).取消或禁止数量限制原则 (6).磋商调解原则 (7).优惠发展中国家原则 (8).例外原则 2、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 (1)互惠原则(对等原则)(2)透明度原则(3)市场准入原则(4) 促进公平竞争原则(公平贸易原则)(5)经济发展原则(6)非歧视性 原则 (7)关税减让原则(8)针对“国营贸易企业”原则(9)一般禁止数量 限制原则 3、联系:世贸组织(WTO)继承了关贸总协定(GATT)的基本原则:自由的 公平竞争原则;非歧视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凡是参与关贸协定的成 员,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给予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商品贸易方面的优惠,那么, 必须无条件将此优惠给所有成员国);国民待遇原则;互惠原则;关税减让原 则;透明度原则;禁止数量限制原则;市场开放原则等。 区别:世贸组织原则中没有磋商调解原则,例外原则 第六章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成因,表现形式,特征,意义和作用各是什么?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 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讯的大发展,使生产 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 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 融合的状态和过程。 2、成因:(1)科技革命的大发展(2)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 (3)西方国家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4)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3、表现形式:(1)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 (2)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 a.金融市场的全球化 b.货币流通的 全球化 c.投资活动的全球化 (3)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 a.世界性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增 b.人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增加 c.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 (4)全球产业链的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 a.全球工业化的展开和 世界范围梯次继起的产业链的形成 b.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 (5)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作用和影响:a.减少了国际经 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 b.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 益冲突。 C.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 d.抑制 了世界生态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 4、特征:(1)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2)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3)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 (4)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 (5)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6)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 (7)贸易全球化 (8)金融自由化 (9)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5、意义:(1)经济全球化为后进国家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2)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开辟了和平共处的新时代 (3)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和反全球化运动 6、作用:(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主权互让(3)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 A.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负面作用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它们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和最大受益者,但 也产生了一些负作用,部分人群的利益也受到一些损害。 (2)这些国家的工会组织,将国内工人的失业归咎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害, 组织工人群众进行反全球化运动,加剧了社会阶级摩擦。 B.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作用 (1)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虽然在经济全球化中得到了加速发展的机遇,但 其国家民族利益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2)例如,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行进口限制或经济制裁,导致发展中国家出 口下降,失业者增多…所有这一切,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加剧了南北 经济摩擦。 C.经济全球化对整个世界的负面作用 (1)对整个世界来说,在经济全球化中,伴随着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加速转移 和移动,全球性公害问题日益突出。 (2)经济全球化进程,必然带来诸多国际政治经济摩擦。这种摩擦有的表现为 各国政府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有的表现为各国企业之间的明争暗斗,有的表 现为人民群众对全球化进程的抵制,并演化为有组织的群众性的反全球化运 动。 第七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组织的形式及每种形式的特点 由低级到高级:(1)特惠关税区。特惠关税区又称优惠贸易安排,是指在成 员国之间相互给予关税减让的优惠待遇。特惠关税区的税率比最惠国税率还 低,但成员国之间仍有一定程度的关税存在,它是发展程度低、最松散也最 易行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形式。特惠关税区的成员国之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 对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规定特别的关税优惠,如“美加汽车产品协定”、“非 洲木材组织”等就属这类经济一体化。特惠关税区是经济一体化的最低形 式,以致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不以此为初始形式,而是一开始就从“自由 贸易区”的形式开始。 (2)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又称自由区、工商业自 由贸易区、出口自由区、自由关税区、免税贸易区、免税区、自由贸易港、 自由市、自由工业区、投资促进区及对外贸易区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 家通过达成某种协定或条约取消相互之间的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 他措施,在主权国家或地区的关境以外,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 免关税自由进出。实质上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狭义仅指提供区 内加工出口所需原料等货物的进口豁免关税的地区,类似于出口加工区。广 二、判别不同的区域经济组织为什么形式? 1、特惠关税区:如东南亚国家联盟。 2、自由贸易区:如北美自由贸易区。 3、关税同盟:如欧洲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如如1993年后的欧盟,南方共同市场,欧洲共同体,加勒比共 同体,两岸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 5、经济货币同盟:如现在的欧盟。(欧洲经济货币同盟) 三.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成的动因差异进行分类可分为⑴以产业内部分 工为动因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之间)⑵以发展民族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