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楼梦》中“葬花吟”的名称演变

《红楼梦》中“葬花吟”的名称演变

《红楼梦》中“葬花吟”的名称演变
《红楼梦》中“葬花吟”的名称演变

《红楼梦》中“葬花吟”的名称演变

马经义

摘要:《红楼梦》中的诗词可谓“文备众体”,它囊括了中国古代韵文的所有形式,其中林黛玉的“葬花吟”最具代表性,然而这首诗作的名称却有三种:“葬花词”、“葬花辞”、“葬花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些名称历经了一个怎样的演变过程呢。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葬花吟名称演变

《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早已成了经典名段,林妹妹在展示行为艺术的同时,口中念念有词,那一串长长的诗句和着黛玉的眼泪早已定格成了一幅永恒的风景。在《红楼梦》文本里,曹雪芹并没有为这篇作品定题目,我们现在看到的“葬花词”等名称都是后人在注解诗句时添加的。

林黛玉的这首诗作,就我读到的题目有三种“葬花词”、“葬花辞”、“葬花吟”。就这三个题目而言“葬花吟”流传最广,这与蔡义江先生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他撰写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从1979年至今,已经再版无数次,粗略估计已有几百万册了,影响巨大,评注中蔡义江先生使用的就是“葬花吟”这个题目。后来又有多家出版社出版了蔡义江先生的评注,在不同的版本中蔡先生对书稿内容虽然作了一些校正与修改,但是“葬花吟”这个题目一直沿用。

蔡义江先生为什么用“葬花吟”这个名称,据我推断是受了脂砚斋的暗示,换句话说是借用了脂砚斋的命名。《红楼梦》“甲戌本”中有脂砚斋批语说:“余

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脂批中明确的给林黛玉的作品命名为“葬花吟”,而且蔡义江先生也在自己的诗词评注中运用了这段脂批作为注解。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上海市红学会与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编著的《红楼梦鉴赏辞典》,其中收录了“葬花吟”这个词条。

排名第二的是“葬花辞”。1981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毛德彪、朱俊亭等先生编著的《红楼梦注解》,其中为林黛玉的这篇作品定名为“葬花辞”。其实在这之前的1975年,原山东省临沂师专中文系就编撰了一部《红楼梦注释》。对此,用的题目就是“葬花辞”,这本书并没有正式出版,属于内部教学参考书,正因为这样其中有不少错误,虽然在1977年又重新修订了一次,但是有些错误仍然没有被发现。例如目录中使用的是“葬花词”,而正文中又是“葬花辞”。红学家林冠夫先生曾经撰写了一本《红楼诗话》,2005年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使用的仍然是“葬花辞”这个名称。2010年诗词学家刘耕路先生的《红楼诗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其中使用的还是“葬花辞”。

排名第三的是“葬花词”。对这个名称,现在的读者和学者使用的都相对较少。然而这个题目在早期的《红楼梦》读者群中就已经出现了。曹雪芹的好友富察明义在《题红楼梦》这首诗中就有“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的句子。可见在曹雪芹时代,就有了对这篇作品的命名,而且还是他的好友。可能这是迄今为止能查到的关于“葬花词”命名的最早文献了。

对于林黛玉这首作品的命名,红学界似乎显示出了一种让人出乎意料的“宽容”。2010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增订本的《红楼梦大辞典》,由冯其庸、李希凡二位先生当主编,编写小组的成员都是当今红学界的大家,所以这本大辞

典是如今最具权威的红学工具书。对此,词典中选取的是流传最广的“葬花吟”这个名称,然而在作品注解里又出现了这样的话:“这首诗又称《葬花辞》,是小说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并且也提到了明义的“葬花词”。

那么对于林黛玉的这篇诗作,三个名称中,哪一个最为合适呢?在我读过的所有红楼诗词评注的集子中,都没有谈及这个问题。我认为还是“葬花吟”最为恰当,原因有这样两点:

第一,使用“词”与“辞”为这首作品命名,实质上运用了一个笼统的概念。“词”是诗的别体,这种文学形式兴起于唐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到了宋代便进入了全盛时期,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配合曲谱唱出来。“辞”也是古诗的一种,它讲究句式和押韵,因为这种文体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所以又称为楚辞。到了汉代辞与赋被统称为“辞赋”一直沿用至今。

林黛玉的这首诗,从风格上看是仿效了初唐时期的歌行,如果按照风格来命名,那么就应该叫“葬花行”。林黛玉另外一首作品就是按照这个来命名的,那就是书中第七十回的《桃花行》,这是曹雪芹在书中明白无误的帮助林黛玉确定的题目,所以没有争议。

“歌行”说白了,就是如同现代的流行歌曲,它很少表达忧国忧民,展示个人宏图大志,更不会抒发“为天地立心,为生灵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体裁的诗词大多都是女儿情长,这也符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状态。这些关闭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她们没有太多的人生阅历,没有血洒沙场,没有流落边关,也没有仕途坎坷。除了寄“情”以外别无它叙,所以吟唱这样的诗句最为合适。

第二,林黛玉的这首诗作,出现在《红楼梦》中的第二十七回,她借景抒情,

以花喻己,两者在诗作中结合的十分完美。其实从这首诗词中透露出来的是中国文人历来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林黛玉葬的虽然是花,其实质是埋葬未来的自己。从林妹妹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她对命运的感叹,听到了她对爱的渴求,听到了她对自由的向往,这是天命与人命交织而成的深沉旋律,这也是作者最为焦虑痛苦的呼唤。

然而当我们阅读这首诗作的时候,除了感受文字唯美与凄楚以外,留给读者最大的印象是“苦吟葬花”的行为艺术。此时葬花的动作与飘零着桃花瓣的背景会在林黛玉哭哭啼啼的念叨声中合二为一,融为一个整体,所以“吟”是读者听不见但是又能感受到的美学意象。无论是“词”“辞”还是“行”都太务实了,然而诗词创作追求的境界是“意与境浑”,唯有一个“吟”字方能体现“动”与“静”的结合,方能渲染“黛玉葬花”的美学意蕴。

参考文献:

①成穷《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年

②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

③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红楼梦大辞典》(增订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年

《红楼梦》中《葬花吟》赏析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浅探红楼 ——从《葬花吟》读林黛玉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 和曹雪芹同时期的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设计制作:八(7)班 应翰文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批注:这句是写出了黛玉自己对于死亡焦虑,对于人生幻灭的一种感慨。可能是在以花自比,认为自己的人生可能与花一样,与花具有一样的命运。 闺中女儿惜春暮/莫,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批注: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批注:这里可能是一句谶语,可能是在暗指,宝黛的婚姻在三月已经成为定数,而到了秋天却发生了些许变数,就犹如梁间燕子那样无情的飞去,宝玉离家,黛玉死亡,为下文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暗示宝黛爱情最终会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走向灭亡。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批注:黛玉虽然得到了贾母与宝玉的关心和爱护,又因为黛玉本就是一位才女,这样就更会招来贾府的人的嫉妒,让这些人虎视眈眈地看着她,写出了黛玉对于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 周汝昌曾在《红楼夺目红》一书中提到“一个少女,如此心胸口齿,还自以为天天受委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此话又从何而起?她吃过一丝一毫的亏吗?怪哉。”(应有上下文的联系,上文主要讲林黛玉如何用话语回击对方)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落天尽头。 批注: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致于“泪尽证前缘”了。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批注:(本句)这句话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异曲同工之妙,黛玉出生在以那样一个封建思想为主流的社会,她却独树一帜,并没有被这思想所影响,直至死亡,她都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未曾有过一丝动摇。这句诗也写出了林黛玉自身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对上一面8 句总评)在幻想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尔今死去侬/奴收葬,未卜侬/奴身何日丧? 侬/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奴知是谁? 批注:(本句)表达出黛玉对于死亡和命运的一种焦虑,也是一句谶语,也许这也点明日后黛玉的结局应与这花儿一样“红消香断”最终落入“有谁怜”的地步,奠定了红楼悲剧的结局。(上几句)这数句在书中反复出现,甚至在鹦鹉学吟诗中也提到,说明黛玉死时肯定无人问津,事实也是如此,在黛玉死时整个贾府都在张罗宝玉的婚事,无人关心她的丧事,死时十分凄惨。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批注:这句是写出了黛玉自己对于死亡焦虑,对于人生幻灭的一种感慨。可能是在以花自比,认为自己的人生可能与花一样,与花具有一样的命运。 闺中女儿惜春暮/莫,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批注: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批注:这里可能是一句谶语,可能是在暗指,宝黛的婚姻在三月已经成为定数,而到了秋天却发生了些许变数,就犹如梁间燕子那样无情的飞去,宝玉离家,黛玉死亡,为下文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暗示宝黛爱情最终会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走向灭亡。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批注:黛玉虽然得到了贾母与宝玉的关心和爱护,又因为黛玉本就是一位才女,这样就更会招来贾府的人的嫉妒,让这些人虎视眈眈地看着她,写出了黛玉对于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

周汝昌曾在《红楼夺目红》一书中提到?一个少女,如此心胸口齿,还自以为天天受委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此话又从何而起?她吃过一丝一毫的亏吗?怪哉。?(应有上下文的联系,上文主要讲林黛玉如何用话语回击对方)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落天尽头。 批注: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致于?泪尽证前缘?了。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批注:(本句)这句话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异曲同工之妙,黛玉出生在以那样一个封建思想为主流的社会,她却独树一帜,并没有被这思想所影响,直至

葬花吟的创作与红楼梦

2008/5 葬花吟的创作与 红楼梦 张 俊 赵志安 摘 要:本文以章法简约天成红楼花魂;形式婀娜梦就红 楼花容;风格如泣饮缕铭红楼花殇三个角度,论述了电视 剧 红楼梦 葬花吟乐章的天才性再造。 关键词:红楼梦;葬花吟;乐章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08)5-185-02 作 者:张俊,中南大学艺术学院副主任;湖南,长沙, 410083/赵志安,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副教授;北京,100024 葬花吟出自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 燕泣残红。是黛玉的自怜身世,感花伤己的悲吟之作。全诗 遣词浅显流畅,音节回环复叠,抒情淋漓酣畅。有人说, 葬花 吟虽然是黛玉的应景之作,却有如诗谶,暗示了她以后的悲 惨命运。实际上,黛玉葬花作为 红楼梦这部巨著中的主体 故事,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描写黛玉的借花伤己,还潜在地预言 了大观园有始必有终、有盛必有衰的惨淡结局,表达了人生无 常、转瞬即逝的虚无感受。可见 葬花吟在整部著作中的戏 份很重。同样,在整部电视作品中, 葬花吟音乐的创作也变 得举足轻重,写得好则能给全剧添彩,写得不好则会破坏原作 的精神,造成剧情发展在情节上的残缺,在结构上的缺乏张 力。面对这样的压力,作者不负厚望,交了一份不俗的答卷。 该曲如黛玉的 葬花吟一诗般质朴、唯美,从形式与内容上完 成了对原诗精神的一次完美的音乐再造。 一 章法简约天成红楼花魂 原诗 葬花吟仿效初唐歌行体,全诗52句,大约可以分 成三个部分。第一段从!花谢花飞花满天?始,至!却不道人去 梁空巢已倾?止,抒发葬花人的春愁;!一年三百六十日?至!知 是花魂与鸟魂?止是第二段,叙写落花的飘泊与葬花人被挑起 的悲痛情绪;!花魂鸟魂总难留?到!花落人亡两不知?为末段, 诗人以落花自喻,为自己的悲剧命运作谶语、写挽歌。 面对这样一首长篇抒情诗,曲作者面临了歌词选择上的 难题。我们知道,歌曲有它自身结构上的规律,如果按照原诗 的长度与顺序来谱曲,音乐必流于庸长,结构上也会显得拖 沓,甚至于散乱。在此,作者必是经过了痛苦思索的,既要最 大可能地保持诗的原貌,又要在歌词的安排上做到凝练,符合 音乐创作的规律,便于记忆和传唱。另,鉴于电视音乐将要面 对的是全国的电视观众,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在忠实于原剧, 充分考虑其艺术品位与价值的同时,还要力求雅俗共赏,这其 中的度也是相当难以把握的。 在此,作曲家根据自己对原剧的细心研读、揣摩,将诗中 集中体现黛玉葬花情节、表现黛玉形象的27个句子勾画出 来,依据音乐作品的结构要求进行了合理的组织。全曲根据 原诗的结构,亦分为三段,每段皆用起、承、转、合的形式写成。 前奏之后是女声合唱,在此相当于歌曲的引子或序曲,第一段 为女声独唱,第二段是男女声合唱,第三段包涵女声独唱与男 女声合唱两种形式,是全曲的高潮。经过简短的间奏,音乐再 次从女声独唱开始。进入反复后,音乐结构更为紧凑,从女声 独唱段直接进入第三段的高潮。高潮的后半段合唱部分,音 乐在保留原来性格的前提下,做了旋律的发展,最后,音乐在 女声独唱飘逸的高声部长音中渐行渐远。 音乐的结构是音乐!情节?与!精神?的容器,结构的确立 是音乐创作的第一步。用简单的三段体结构完成了 葬花吟 这一长篇抒情诗的音乐再现,王立平先生是成功的。27个句 子通过结构上的安排,与音乐的发展丝丝相扣,整首作品从头 至尾一气而就,浑然天成。 二 形式婀娜梦就红楼花容 我们知道,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这种声音是在一定时间中 展开至终止,也就是说,音乐也是时间的艺术。于是,要在时 间的流逝中让听者记住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就必须在音乐材 料的选择上做到凝练,而且,为了让听众对音乐记忆深刻,作 曲家需要将音乐中的一些主体性材料,或重要的线索做不断 的重复或者变化重复。在做到这一点的同时,又要考虑作品 音响上的动力性发展,否则歌曲势必流入单调。听了 葬花 吟之后,我们深感作者对上述问题是经过了认真思索的,这 种思索除了表现在材料的组织和结构驾驭上之外,更集中体 现在作品在演唱形式的选择上。 立足于黛玉葬花的情节,这首作品以女声独唱的的形式 来演绎是最合适的,这是每一位音乐创作者面对这首 葬花 吟时的一般性的、共性的认识。而王立平先生在处理作品 时,有更恰当的考虑,他在立足于以女声独唱为主的基础上, 加入了男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女混声合唱,这种女声独唱与 男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女混声合唱交错进行的模式,使作品 层次更加丰满,更具了欣赏性。 对于原诗来说,这样的设计将黛玉葬花时的悲情咏叹进 行了主观与客观的多层面展示,使这一段红楼梦中的主体故 事在再现时,既有主观角度的倾诉,亦有客观视角的品读。从 音乐的角度来看,独唱与合唱的混合使用求得了音色的对比, 使音乐在保持其凝练的素材与紧凑的结构的前提下,呈现出 音响的动态与多层次,从而造成了音乐中的!画面切换?。随 着音乐的进行,画面时远时近,错落流畅,时而是女主人公在 咏叹(独唱),时而是旁白或画外音(合唱)。正是这些设计,使

曹雪芹的身世和他创作《红楼梦》

1.曹雪芹的身世和他创作《红楼梦》有什么关系? 答:曹雪芹的家庭是一个百年望族,小时侯的贵族家庭生活有助于他创作出自叙传性质的《红楼梦》;曹雪芹的家庭还是一个具有文学素养的家庭,小时侯受到的文学素养的熏陶使他能够创作出精美的《红楼梦》来。 2.《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怎么出现的?真的是偶于鼓担上得来的吗? 答:由于《红楼梦》没有完成,有很多人顺着曹雪芹的思路续写,其中高鹗续写的后40回比较好。他大体遵循了曹雪芹创作,完成了《红楼梦》悲剧的主题。一个叫程伟元的出版家把曹雪芹的《红楼梦》80回与高鹗续写的后40回合在一起出版了两次,从此《红楼梦》便在中国流行起来。因此,后四十回并不是偶于鼓担上得来的。 3.简述黛玉的两次葬花的起因。 答:第一次葬花黛玉认为宝玉想把落花送入池中的做法不妥,因为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会糟蹋花,于是两人一起将花葬在黛玉原来的花冢里。第二次是起因是黛玉错疑宝玉,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未发泄,又勾起了伤春愁思,于是把残花拿去掩埋。 4.简述宝玉挨打始末。 答:先是忠顺王府打发人来向贾家索要戏子,接着又有贾环将金钏之死诬陷在宝玉身上,最终导致贾政惊气交加而欲将宝玉“立刻打死”,且不满小厮的力度而亲自操板,众门客无法劝阻,王夫人的哭阻也无法让其回心转意,直到贾母前来,以言语相激,贾政罢手,被打得气息奄奄的宝玉被抬回房。 5.简述“宝玉挨打”事件中你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 答:王夫人先抱着板子哭着说宝玉该打,然后从贾政一贯庄重角度请“老爷自重”并以“怕老太太不自在”来要挟。无效后又抱住贾政求,说母子相依,既然要勒死儿子,她只能和宝玉一起死,并爬在宝玉身上大哭,冲突得以稍稍缓和,但王夫人看到宝玉挨打程度,悲痛下痛哭死去的长子,致使贾政落泪。或答:贾母一来便以“先打死我”让贾政又急又痛。面对贾政的赔笑,厉声回应以自己“没生个好儿子”来讽刺贾政对自己封锁消息。尽管贾政小心翼翼赔罪,说不再打宝玉,但贾母不信,仍赌气要回南京,并以让王夫人从此别疼宝玉,以便将来“少生一口气”来表达对贾政的不满,把贾政逼得苦苦认罪。或答贾政亦可。 6.“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这几句诗出自哪部名著的哪首诗?吟诗是谁?这几句诗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性格? 答:《红楼梦》的《葬花吟》,吟诗是林黛玉。《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体现了那种不屈不挠、冰清玉洁,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性格;“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以落花为喻,体现了她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与绝望。 7.简析晴雯在抄检大观园时表现的性格特征。 答:晴雯在作者笔下是一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丫鬟。抄检大观园时,怡红院的丫头们无不战战兢兢、俯首贴耳,任人来搜查。晴雯却出任意料,把自己的箱子往地上一倒,还顶撞了领头抄检者,以示反抗,这些充分表现出她对“主子们”的蔑视,决不向封建势力低头,敢于反抗的倔强性格。 8.简述《红楼梦》中某一个人物出场的情景。 答:在《红楼梦》中,作者用了极浓笔调写了王熙凤的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这些突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万千宠爱集一身的地位和身份,刻划出她性格中泼辣的一面。

《红楼梦》中《葬花吟》赏析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浅探红楼 ——从《葬花吟》读林黛玉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 和曹雪芹同时期的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设计制作:八(7)班 应翰文

《葬花吟》赏析

《红楼梦》诗词赏析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 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 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创作背景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 二、通篇赏析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 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也足以借取利用。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 三、诗词赏析 《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初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像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说这首诗是谶语,是就其整体的思想而言,并不是说每字每句都隐示着黛玉的具体遭遇。其实《葬花吟》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 他年葬奴(我)知是谁:这一句中在周汇本中出现了矛盾。在葬花吟(269面)中打出的是“奴”,而在下一章节(270面)中宝玉感慨句写出的是“我”,而周先生在注释中特意说明用“奴”“我”字样可体现小女随口吟成,改成“侬”尽显文人酸气,但“奴”“我”之误值得细思考证,故在此写出。 四、作品注释 1、榭(xiè):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的建筑,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或景区休憩建筑。 2、香丘:是根据佛教名词“香山”新造的词,意思是香气缭绕的小山丘,比喻有一小方受佛教庇护,可以安居乐业的土地。不奢求香气缭绕的蓬莱仙境。 3、一抔(póu):意思是一捧之土。典出《史记·张释之冯唐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净土:佛教专用名词,原意指完全被佛教度化的土地,净土上除

红楼梦__葬花吟__品读赏析

葬花吟 黛玉葬花图 《葬花吟》是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之中林黛玉所吟诵出来的一首诗。全诗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此诗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葬花吟》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璧。 具体信息 【作品名称】《葬花吟》[1] 【创作年代】清代

【作者姓名】曹雪芹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作品原文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2] 作品译文 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 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 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葬花吟》赏析

《葬花吟》赏析 《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称道的成功诗篇之一。作者曹雪芹借《葬花词》塑造黛玉多愁多泪的艺术形象,表现其多情多感的性格特点,而黛玉借《葬花词》感叹自己悲戚无奈的生活和命运。这首词与第七十八回中的祭文《芙蓉女儿诔》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壁。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 词中“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一句用了湘妃哭舜的典故,以“血痕”喻湘妃竹,其色翠中带红则喻意林黛玉的一派天然生机与痴情。泪亦是此诗中重要意象,跟诗歌一样,是林妹妹灵魂和智慧的倾泻,是黛玉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也好,“鸟魂”也罢,都是借来比喻黛玉在尘世间的受难之灵,庭外悲歌发,黛玉心中又何尝不盛满道不尽的悲愁?为了理想与爱情,她宁可“随花飞到天尽头”。 《葬花吟》曲尽了,余音犹萦绕耳畔。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诗中黛玉以落花自比,写花实则写人,因此《葬花吟》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借喻,黛玉作为借喻的本体,始终藏在诗歌文本的背后,我们只有融入她所营造的暮春落花的意象群里,才能真正感悟到她的情感起伏,真正看到她的内心世界。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代表作,其内容的丰满、情感的丰富、语言的丰盈是是林黛玉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心曲,向人们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了其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葬花吟赏析范文

葬花吟赏析范文 聘才网欢迎大家的到来,下面是的葬花吟赏析,以供查阅,快来看看吧!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程高通行本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红楼梦》中“葬花吟”的名称演变

《红楼梦》中“葬花吟”的名称演变 马经义 摘要:《红楼梦》中的诗词可谓“文备众体”,它囊括了中国古代韵文的所有形式,其中林黛玉的“葬花吟”最具代表性,然而这首诗作的名称却有三种:“葬花词”、“葬花辞”、“葬花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些名称历经了一个怎样的演变过程呢。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葬花吟名称演变 《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早已成了经典名段,林妹妹在展示行为艺术的同时,口中念念有词,那一串长长的诗句和着黛玉的眼泪早已定格成了一幅永恒的风景。在《红楼梦》文本里,曹雪芹并没有为这篇作品定题目,我们现在看到的“葬花词”等名称都是后人在注解诗句时添加的。 林黛玉的这首诗作,就我读到的题目有三种“葬花词”、“葬花辞”、“葬花吟”。就这三个题目而言“葬花吟”流传最广,这与蔡义江先生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他撰写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从1979年至今,已经再版无数次,粗略估计已有几百万册了,影响巨大,评注中蔡义江先生使用的就是“葬花吟”这个题目。后来又有多家出版社出版了蔡义江先生的评注,在不同的版本中蔡先生对书稿内容虽然作了一些校正与修改,但是“葬花吟”这个题目一直沿用。 蔡义江先生为什么用“葬花吟”这个名称,据我推断是受了脂砚斋的暗示,换句话说是借用了脂砚斋的命名。《红楼梦》“甲戌本”中有脂砚斋批语说:“余

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脂批中明确的给林黛玉的作品命名为“葬花吟”,而且蔡义江先生也在自己的诗词评注中运用了这段脂批作为注解。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上海市红学会与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编著的《红楼梦鉴赏辞典》,其中收录了“葬花吟”这个词条。 排名第二的是“葬花辞”。1981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毛德彪、朱俊亭等先生编著的《红楼梦注解》,其中为林黛玉的这篇作品定名为“葬花辞”。其实在这之前的1975年,原山东省临沂师专中文系就编撰了一部《红楼梦注释》。对此,用的题目就是“葬花辞”,这本书并没有正式出版,属于内部教学参考书,正因为这样其中有不少错误,虽然在1977年又重新修订了一次,但是有些错误仍然没有被发现。例如目录中使用的是“葬花词”,而正文中又是“葬花辞”。红学家林冠夫先生曾经撰写了一本《红楼诗话》,2005年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使用的仍然是“葬花辞”这个名称。2010年诗词学家刘耕路先生的《红楼诗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其中使用的还是“葬花辞”。 排名第三的是“葬花词”。对这个名称,现在的读者和学者使用的都相对较少。然而这个题目在早期的《红楼梦》读者群中就已经出现了。曹雪芹的好友富察明义在《题红楼梦》这首诗中就有“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的句子。可见在曹雪芹时代,就有了对这篇作品的命名,而且还是他的好友。可能这是迄今为止能查到的关于“葬花词”命名的最早文献了。 对于林黛玉这首作品的命名,红学界似乎显示出了一种让人出乎意料的“宽容”。2010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增订本的《红楼梦大辞典》,由冯其庸、李希凡二位先生当主编,编写小组的成员都是当今红学界的大家,所以这本大辞

红楼梦诗词鉴赏葬花吟

《红楼梦》诗词鉴赏——葬花吟 蔡义江 节选自《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中华书局2001年版)。 在长篇小说《红楼梦》中,除小说的主体文字外,还包含有诗、词、曲、赋、诔、赞等多种文学样式,可以说它是众体兼备。这里所选是小说中一些人物所作的诗词。人们称赞作者曹雪芹是“按头制帽”,这些诗词的内容和艺术风格都符合人物的各自身份,并恰当地体现了人物不同的处境、心理和性格特点。 葬花吟(第二十七回) 林黛玉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②? 游丝软系飘春榭③,落絮④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⑤; 手把⑥花锄出绣帘,忍⑦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②,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③。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④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⑤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⑥?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⑦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⑧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⑨收葬,未卜⑩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②〔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两句或受李贺诗“飞香走红满天春”(《上云乐》)的启发。 ③〔榭〕筑在台上的房子。 ④〔絮〕柳絮、柳花。 ⑤〔无释处〕没有排遣的地方。 ⑥〔把〕拿。 ⑦〔忍〕岂忍。 〔榆荚〕榆树的实。榆未生叶时先生荚,色淡黄,像是成串的钱,俗称榆钱。 ②〔芳菲〕花草香茂。 ③〔洒上空枝见血痕〕与两个传说有关:一、湘妃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所以黛玉号“潇湘妃子”。 二、蜀帝魂化杜鹃鸟,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鹃花。所以下句接言“杜鹃”。 ④〔底〕何,什么。

《葬花吟》译文对比赏析

《葬花吟》译文对比赏析 摘要:《葬花吟》是《红楼梦》中塑造黛玉悲剧形象的经典作品,文辞优美,意蕴深刻,如何将其译为形神俱备的英文诗歌,是对翻译家自身综合能力的一个巨大挑战。本文对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两个译本作了总体和局部的分析评价,从译诗“三美”、意象运用和典故翻译三方面对它们进行对比赏析,二者虽各具风格,但都成为读者喜爱的不朽佳作。 关键词:三美意象典故忠实对比评析 1 引言 经典小说《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闪烁智慧与灵性之光的魁宝,它的文学价值至今仍广受全世界的瞻仰。书中富含中国文化传统的诗词歌赋,或铺张渲染,或承上启下[1],将全书的人物刻画和艺术价值推向了顶峰。其中《葬花吟》就是这样一段为后世人所传颂的经典作品。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作,也是曹雪芹借以刻画黛玉的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 现今倍受中外读者欢迎的《红楼梦》英译本,包括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以及大卫·霍克斯所译的A Story of the Stone。本文将从译诗“三美”、意象运用和典故翻译三个方面对《葬花吟》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评析。 2 译本“三美”的实现 《葬花吟》出现于小说的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2]。林黛玉天生敏感多疑,因晴雯不开门一事而错怪宝玉,加之宝玉偏巧此时送出宝钗,黛玉心中顿时涌起了万种莫名的屈辱心酸,次日又遇花饯之期,便勾起无限伤春愁思,独自手把花锄,拾起掉落一地的花瓣寻处埋葬。此时黛玉所吟唱的诗句,便是文辞优美、音韵铿锵的《葬花吟》。 2.1形美和音美 《葬花吟》在语言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七言歌行,行文朗朗上口,遣词浅显流畅,抒情酣畅淋漓,音节回环复叠,五十二句诗文如泣如诉,细腻凄美,将黛玉的悲苦命运和高洁孤傲的性格表达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成为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之作。全诗共由十三个四行诗组构成,韵式上主要采用中国古诗惯用的单韵形式aaba,也有变化的韵式如abab、aabb。 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都采取了以诗译诗的方法,使用格律诗这种古体诗形式,诗文严格的押韵,节奏都采用抑扬格五音部,并且与原诗保持相同的结构,都由十

音乐鉴赏——葬花吟

音乐鉴赏·《葬花吟》 如今音乐已经成为现代多元化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也为人们绚丽多彩的生活增加了更多的色彩。听音乐应经成为一中时尚潮流,而在这种潮流中,懂得音乐才更为难的,学会欣赏音乐既能培养个人气质,又能提高生活的品味。不同的音乐蕴含着不同的韵味,抒发着不同的感情,也会听出不同的感受,给每个听众不同的音乐享受。课上音乐老师让我们欣赏了电视剧旧版《红楼梦》的主题曲,在那似悲似愤、似激似昂的音乐中,我似乎被带到了那那爱恨交织,权势相争的贾俯之中,一首《葬花吟》用音乐为我们演奏出黛玉之时那无尽的悲切与伤感。 文学巨作《红楼梦》是作家曹雪芹倾其毕生经历的生命力作,旧版电视剧《红楼梦》主题音乐作品也是作曲家王立平呕心沥血的生命作品,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可以复制的生命创作。如今红楼组曲已经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音乐经典,它的艺术价值在中国原创音乐作品中可以与《梁祝》相媲美。《红楼梦》主题音乐作品是流行不衰的音乐经典,经受住了时间和实践考验,事实证明这是中国民族音乐《梁祝》之后又一突破力作。 《红楼梦》作曲家王立平男,满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大学本科学历,从事知识产权工作16年。国家一级作曲,爱好音乐、文学、摄影;1979年调入北京电影乐团(现今的中国电影乐团)从事电影电视音乐作曲,后担任中国电影乐团团长;1985年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并开始从事音乐著作权保护,多年来为推动著作权法的制定、实施和完善,作了大量工作。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担任主席。多年来创作了大量影视音乐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个性,且词曲兼长。所创作的许多歌曲优美动听、情深意切,富于哲理和文化品味,雅俗共赏,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主要作品《潜海姑娘》、《鸽子》、《戴手铐的旅客》、《太阳岛上》、《牧羊曲》、《大海啊故乡》、《太行颂》、《飞吧,鸽子》、《红楼梦》主题曲等。其中电视剧《红楼梦》音乐在王立平的人生中占有重要位置。为谱写全剧音乐,王立平耗时四载有余,青灯黄卷,为寻找只属于《红楼梦》的音符,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红楼梦》主题曲中《葬花吟》的创作耗时一年零九个月,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