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批注:这句是写出了黛玉自己对于死亡焦虑,对于人生幻灭的一种感慨。可能是在以花自比,认为自己的人生可能与花一样,与花具有一样的命运。

闺中女儿惜春暮/莫,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批注: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批注:这里可能是一句谶语,可能是在暗指,宝黛的婚姻在三月已经成为定数,而到了秋天却发生了些许变数,就犹如梁间燕子那样无情的飞去,宝玉离家,黛玉死亡,为下文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暗示宝黛爱情最终会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走向灭亡。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批注:黛玉虽然得到了贾母与宝玉的关心和爱护,又因为黛玉本就是一位才女,这样就更会招来贾府的人的嫉妒,让这些人虎视眈眈地看着她,写出了黛玉对于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

周汝昌曾在《红楼夺目红》一书中提到?一个少女,如此心胸口齿,还自以为天天受委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此话又从何而起?她吃过一丝一毫的亏吗?怪哉。?(应有上下文的联系,上文主要讲林黛玉如何用话语回击对方)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落天尽头。

批注: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致于?泪尽证前缘?了。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批注:(本句)这句话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异曲同工之妙,黛玉出生在以那样一个封建思想为主流的社会,她却独树一帜,并没有被这思想所影响,直至

死亡,她都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未曾有过一丝动摇。这句诗也写出了林黛玉自身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对上一面8句总评)在幻想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尔今死去侬/奴收葬,未卜侬/奴身何日丧?

侬/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奴知是谁?

批注:(本句)表达出黛玉对于死亡和命运的一种焦虑,也是一句谶语,也许这也点明日后黛玉的结局应与这花儿一样?红消香断?最终落入?有谁怜?的地步,奠定了红楼悲剧的结局。(上几句)这数句在书中反复出现,甚至在鹦鹉学吟诗中也提到,说明黛玉死时肯定无人问津,事实也是如此,在黛玉死时整个贾府都在张罗宝玉的婚事,无人关心她的丧事,死时十分凄惨。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批注:?花落人亡两不知?一句可能指的是在黛玉死时,宝玉新婚,对于黛玉的死一无所知,更添一份凄凉。

《葬花吟》赏析

黛玉去怡红院探望宝玉,恰好碰上晴雯生气而被拒之门外,又看到宝玉边说边笑送宝钗出门,产生误会,心生寄人篱下之悲,又逢春末落花时节,触景伤情,感花伤己,写下《葬花吟》。

有人认为《葬花吟》单从诗学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最好的诗,因为它太过单一,说了那么多的话还是原地踏步,世上有许多诗都是写的

这个主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同样是叹息人生,光阴无情,李白写的是如此淋漓尽致。?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写的又是那么体贴而又温柔。而黛玉只是表达:人生太短促,红颜太短促,青春太短促,人生太孤单,红颜太孤单,青春太孤单,美貌太孤单。世界上一切美丽和珍贵的东西都是不长久的,都是飞速消逝的。这符合黛玉的身份与性格,让所有人看完这首诗都会有一种惋惜之情(我感觉第一遍读时可能只把它当做一首抒发心中郁闷之情的一首诗,而当你读完整本书时加上深入的思考,肯定有新的发现),你或是惋惜这首诗,或是为黛玉的一生而惋惜,或是既是为诗又是为人。因此《葬花吟》成为了黛玉的代表作,成为黛玉的一个符号,说起黛玉不可避免让人想到《葬花吟》。而我认为若是单单从诗歌方面赏析《葬花吟》是否又过于片面,《红楼梦》毕竟是一篇长篇章回体小说,评价其任何一句话或是一首诗都应该联系整体或是整篇文章。黛玉以花喻人,以花拟人,以花自比,仿佛自己就是那即将凋零的春花,实际上这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绽放,又在狂风骤雨之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上悄悄消失。。。。。。

黛玉不满足于将落花扫入水流的说法,认为那样花并不能够得到真正的洁净,因为那样落花会随着流水漂向污浊之地,反而更脏,正如诗中所写?强于污淖陷渠沟?,黛玉一生都强调?洁?正如诗中所写?质本洁来还洁去?。其实落花随流水是很好的归宿,?花落水流红?。可黛玉认为与水一起,花会遭到玷污,黛玉她可知道,土下有水,有

昆虫和鼠类的活动,难道土葬就一定能够洁净,葬花的行为似乎有一点过分。可是如果联系上下文,看看这里是不是谶语。也可以这么想,古时的人们都是土葬,这里是否可以看作是日后黛玉将会死亡的一种谶语。

其实《葬花吟》我认为不仅仅是黛玉一人的诗谶,而是整个大观园的诗谶,是整个贾府的诗谶,是整个时代的诗谶。。。。。。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大观园的女孩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

钗黛人物形象对比

而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也是有人喜欢,有人讨厌的,这在我看来也是正常不过的,因为任何一部好的作品,不同的人去读它肯定会读出不同的味道,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甚至有企业打出宁要薛宝钗不要林黛玉的口号,也有人说恋爱要找林黛玉,而如果结婚就要找薛宝钗了。虽然林黛玉在为人处事上不如薛宝钗那样周到,但不要忘记在红楼之中,林黛玉只是一个还没有我们大的一个孩子,我们为什么要去要求一个还未成年的孩子,就去学会如何圆猾地处理身边的事情,这不是在剥夺一个孩子的天性吗?

虽说宝钗比黛玉会做人,可毕竟宝钗比黛玉大两岁,可能有人会说这两岁有什么,照你那么说,宝钗那也是一个孩子,这点我也是承认的。天底下懂事早的孩子也有,但那毕竟是少数。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孩子还是具有一些孩子的天性比较好,而如果对于大人们来讲可能是希望孩子能够成熟一点。也许是不同的人读,不同时期的同一个人读,同一个人物形象会有不同的理解。

但是我认为在为人处事上的成熟也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个应该是很难掌握的,正如宝钗那样,虽说是一个十分成熟的人,但是我认为她太正经。其实我并没有说她不浪漫,毫无性情,那离远了。我是说她太拘谨,太正统,太规矩,以致失了风趣,礼法掩盖了性情。。。。。。这就未免乏味减色。再说的透些,就是欠缺了一个?真?字。

这里稍微提一下我认为红楼中的人物中最真实的一个应该是史

湘云,有时人们太过在意钗,黛之争往往而忽略了史湘云这个人物。

有人经常把宝钗与袭人放在一起,把晴雯与黛玉放在一起,她们的身上有些许相似的地方。但是过于强调他们是一体的我认为就过于牵强。因为每个人物,都她的必要性,每个人物都有她独有的特点。刚才说到宝钗太正统,其实我认为这点与袭人十分相似,做人过于圆猾,心机太重。我认为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还是和黛玉一样单纯比较好,不要心机重,保留一丝童真。

下面我就来具体谈一谈黛玉这个人物形象。

黛玉的正面形象

有人用了自己自创的一个词?天情?来形容林黛玉,他大概是这样解释的(自己理解)天是有一种至高无上,至大无边,至强无比的意思,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天性。林黛玉一生仿佛就只是在情爱之中,若黛玉无情,那么整篇红楼也无法写成,所以说黛玉是情的象征。可以这样说,在情尽之时(宝玉与宝钗结婚时)黛玉也死去。文章一开始就交代黛玉的前世是一株绛珠仙草为了报神瑛侍者浇灌

之恩,下凡还恩,用自己的眼泪报答恩情,可以说黛玉一出生就与情

字分不开。可为何天意弄人,黛玉多么希望能与宝玉自由恋爱,可生活在那样一个封建思想严重的社会,这又是不可能实现的。在遭到了多人反对之后,宝黛最终分开,落下一人死亡,一人出家的悲惨的结局。

其实有人说黛玉是在反抗封建社会,我认为这稍微有一点过了。我认为如果说黛玉是对封建社会的不满,这一点我还是认同的。真正反抗封建社会的在我看来林黛玉还是没有做到,要不她也不会在抄检大观园的时候,既没有像晴雯那样怒摔盒子,表达不满;亦没有像探春那样,一记耳光打在王善保家的脸上,(这里就探春这一记耳光稍微谈一下,为什么是探春打。这一点我认为作者设计的十分巧妙,迎春过于软弱,而惜春过于年少,只有探春可以去扇,而这一扇让读者不至于过于压抑,感觉大快人心)她只是呆呆的在那儿站着,这是她的妥协吗,是无奈吗?为何平时那善于用言辞攻击别人的黛玉不见了呢?我认为宝玉才是那个真正对于封建具有反抗精神的人,而对于黛玉她来说,只是希望自己能够不同流合污,在《葬花吟》中就有最好的诠释?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黛玉负面形象分析

既然是人物赏析,我认为就需要抛开个人感情,不能总是在说黛玉的好话,她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也有缺点,下面就谈谈她的缺点吧。

我就从言谈语这一方面来谈谈吧。

一.书中第七回,周瑞家的打发走了刘姥姥,受薛姨妈之命

分送十二支宫花,因府中院落布局的路线关系,最后来

到黛玉处,说明原委将宫花呈上——毫无别意。可是黛

玉接了花,开口的话就是:?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

的也不给我。?我们想一想林如海关照黛玉了什么,要

她?不可多讲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她对周瑞家

的讲这些话是一个客居的亲戚说出的吗?

二.第八回,宝玉去看宝钗,刚到不久黛玉也来了,一见宝玉在此,头一句话就是:?哎呦,我来的不巧了。。。。。。?

经过薛姨妈的反诘,她巧辩说是大家不一起来,差换开,

每日有人来,岂不热闹?真可谓巧舌如簧,而内心的醋

嫉,是人都能窥见。

三.还有就是宝玉挨打那一情节,宝钗因生哥哥的气,哭了一宿,次日亲到怡红院送药,恰值黛玉看见,见她眼哭

肿了,便以为是因疼怜宝玉而哭的,开口就来说道:?姐

姐就是哭出一缸水,也医不好棒疮!?我认为黛玉最过

分的就是在刘姥姥走后的一句母蝗虫,再怎么说刘姥姥

也是长辈,怎么能如此说自己的长辈呢?这分明就是林

黛玉看不起人的一种表现。

黛玉,你有太多怨恨,不知向谁倾吐;你有太多不悦,不知与谁分担;你有太多委屈,不知和谁诉说。。。。。。

黛玉最后留下的谜

当你逝去之时,留下永久的谜?宝玉,宝玉,你好。。。。。。?(这

是听了最后一节课所添加的内容,原本在这儿只是一笔带过) 这是永久的谜,因为作者在此什么线索都没有给后人留下,甚至是连一标点符号都没有留下,所以以下分析只是个人的一些推论,可能与事实跟本不符,这只是一些个人的猜测。

(1)若是最后标点为句号,那么可以做出以下推断:

可以是宝玉你好好过,做出此推论是因为林黛玉对于贾宝玉的爱之深,不希望宝玉在自己死后一蹶不振,而是可以更好的活下去,而这一点与下文的发展正好相反,可以更添一分凄凉,而若是这样本人又觉得这与黛玉的人物形象不符,以黛玉的性格我想她是不会说出这句话的,而又有谁知她会说些什么,人们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又有谁知道在黛玉临死之前不会祝福宝玉与宝钗呢?

可以是宝玉你好狠心,其实这么说我觉得是符合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因为她对宝玉的爱情已经到了一种十分自私的地步,她不愿把宝玉的爱分给别人一点,只愿自己一人独自享受,此时我又想帮宝玉说两句话,因为宝玉在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和他结婚的是宝钗,他一直以为是黛玉,其实宝玉也是受害者之一。

(2)若是最后标点为问号,那么可以做出以下推断:

宝玉,宝玉,你好不害臊?

这是在说你枉我往日对你寄予那么大希望了;

宝玉,宝玉,你好吗?

这是在说,林黛玉致死都在想着贾宝玉,关心着他。

(3)若是最后标点为感叹号,那么可以做出以下推断:

宝玉,宝玉,你好绝情!

这是林黛玉对于贾宝玉忘记旧情迎娶薛宝钗的不满之情;

宝玉,宝玉,你好大胆!

这是林黛玉在临死时气得发抖的话,你好大胆竟然背着我娶了你的宝姐姐;

宝玉,宝玉,你好糊涂!

这是在说宝玉你怎么没有看穿凤姐的掉包计;

宝玉,宝玉,你好不要脸!

这是林黛玉在临死之前的对于宝玉娶宝钗的不满,认为宝玉是一个善变的人;

宝玉,宝玉,你好让人寒心!

这是黛玉死前对宝玉的彻底失望;

以上几种情况说明林黛玉是被贾宝玉给气死的。

宝玉,宝玉,你要好好活下去!

这是黛玉在死之前,希望宝哥哥好好活下去千万不要像自己一样,落得一身病,而成为短命之人;

宝玉,宝玉,你好好和宝姐姐过吧!

这是黛玉知道自己要走到人生的终点,便劝慰宝玉日后就好好和宝姐姐过了,不要总是想着自己了。你如同一片落花,你飘落在封建的风暴之中。。。。。。

如果你改一改你的性格,结果是否仍是这样?

如果没有薛宝钗这个人物,红楼是否会有另一个结局?

如果你也有一件物品与宝玉相配,那么木石前盟,金玉良缘能不能同时出现?

红楼只有一部,是一部经典,若有改变,那还能叫做经典吗?如果做出改变,红楼还有现在的震撼力吗?红楼是反映一个时代昏暗的一面的一篇小说。。。。。。

黛玉,你用自己的眼泪,唱出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歌;黛玉,你用自己的眼泪,唱出了自己的悲与恨;黛玉,你用自己的眼泪,唱出了对封建教条的不满;黛玉,你用自己的眼泪,唱出了中国应该男女平等。。。。。。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 广南县董堡乡中心学校陆杰 《红楼梦》不知翻过多少遍,泪也不知洒了多少行,所有这些并不是对贾府这座大厦倾倒的感慨,同情与喟叹,那么“暗洒闲抛却为谁”呢?为的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草本之身的病西施——林黛玉。她是红楼梦的核心人物我喜欢她,爱恋她,因为她有稀世之美貌,有兰草之气质,有芙蓉之风骨,有纯美之爱情(尽管最终只是“镜花水月”),更主要的是缘于她是美与艺术的统一与象征。 一、林黛玉是一种悲剧美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在百花斗妍的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为什么独有林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因为悲剧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越壮美越动人。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最悲者莫过于林黛玉之悲了。 (一)寄人篱下的悲剧 林黛玉的悲剧,还在她出世之前,作者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恨来人间的。这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生于没落贵族之家,而且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二)爱情婚姻的悲剧 爱情,是多么光辉耀眼的字眼,多少人为它魂牵梦绕,多少人为它欢乐,多少人为它流泪,多少人为它如痴如狂,多少人为它轻掷了生命。它就像一团烈

(完整版)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浅析林黛玉与茶花女的人物形象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浅析林黛玉与茶花女的人物形象 第一部分导论 一个是阆苑仙姝,一个是风尘奇葩,一个是冰清玉洁的白色芙蓉,一个是明媚鲜妍的红色山茶。18世纪,在亚欧大陆两端的古老国度——中华帝国与法兰西,两位文采卓然的文学大师,曹雪芹与小仲马,“分别运用中国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西方艺术的‘再现’手法,为我们塑造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传神之形和玛格丽特真切感人的悲剧女性形象”。1中国古典小说的奇葩《红楼梦》,运用现实主义和诗意的手法,将封建社会的衰落这一宏阔画幅作为这场悲剧收尾的爱情故事的背景。《红楼梦》博大精深的艺术成就,使之成为永久的谈论主题。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全书的主线,对读者而言,林黛玉更是成为了不朽的“潇湘妃子”。小仲马先于1848年写下小说版的《茶花女》,后改编成为戏剧。受小仲马的启发,威尔第创作了歌剧《茶花女》。1935年,《茶花女》被搬上荧幕,名为《玛格丽特·戈蒂埃的故事》。茶花女这一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两个看似生平迥异的女子,却在文学艺术上有着异曲同工的美感。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出发,以作者曹雪芹和小仲马的生平及其所处社会环境、《红楼梦》和《茶花女》的小说本身以及林黛玉、茶花女的原型等角度为切入点,对林黛玉和茶花女的身世、生平、性格、爱情悲剧及根源、文学艺术之美进行多角度比较。 关键词:红楼梦,茶花女,林黛玉,曹雪芹,小仲马 第二部分正文 第一章曹雪芹与小仲马的生平简介及其所处社会背景比较 1.1 曹雪芹与小仲马的生平介绍及比较 1.2 曹雪芹与小仲马所处社会背景比较 第二章《红楼梦》与《茶花女》简介 2.1.《红楼梦》简介 2.2.《茶花女》简介 2.3. 林黛玉和茶花女的原型小考 第三章林黛玉与茶花女的人物形象比较 3.1. 林黛玉和茶花女的身世比较

林黛玉人物形象赏析

联:“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几百年来一直无人能对,成为世间“绝对”。其 实,真正成为千古“绝对”,无人媲美的,恰恰是诸葛先生本人。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着常人共有的自卑,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强烈的自尊心又不能让她唯唯诺诺,她必竟也曾是名门闺秀。即使是寄人篱下也摆脱不了小姐脾气,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是她复杂的心理体现,令人欣慰的是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也有可爱之处,一方面是小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 一、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是林黛玉较突出的个性。 翻开《红楼梦》一书,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心胸狭窄俯拾皆是。宝玉无心间说宝钗体丰怯热,黛玉便得意得不得了,幸灾乐祸笑嘻嘻地问宝钗刚才看了什么戏,结果被宝钗一顿抢白,碰了一鼻子灰。至于她和宝玉,更是常常无风无波,三天两头赌气,宝玉偶到宝钗处一玩,黛玉便冷言相讥,宝玉不过为自己辩解了一两句:"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他那里一趟,就乱说话"。黛玉便立即以攻为守,赌气回房,不理宝玉,害得宝玉只得"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软言来劝慰"。难怪宝玉被惹急了只能口口声声地说:"哪一天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看就明白了"。如果说以上这些是因为爱情是自私的,从而导致林黛玉在与宝玉相恋与宝钗相竞过程中的患得患失,猜忌排斥心态,尚属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黛玉对贾府上上下下许多人刻薄尖酸实属不该,也许有人说,是孑然一身寄人篱下的身世导致了林黛玉的敏感多虑,处处设防。 林黛玉的尖刻,神经质,使小性儿大多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谈到金良缘等危及到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敏感地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洒杯时,不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暗中摸索他的话!我平时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讽宝玉)只有聪敏的颦儿,才能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如此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调皮而又不漏痕迹。 二、坦率、纯真、不畏强权的个性让她的尖酸多了几分可爱。 林黛玉的尖刻只是表现在语言上的。这是曹雪芹用来塑造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率真、多才机敏等侧面时能运用一种手法。并不能说明林黛玉就是一个狭隘、自私、内心歹毒的妇人。 首先黛玉挖苦、讥笑、讽刺的对象不是达官贵人,便是溜段拍马之流。当贾宝玉将北静王就赠的圣上所赐的一串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周瑞家的送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宫花的精巧,而在意是否是别人挑剩下的。她嘲讽宝玉听戏时"装疯",打趣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蔑视世俗人情等敏感、尖刻和孤傲,不仅反映出她的洁身自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且也是对权势的一种反抗。 其次,林黛玉常常是喜怒爱憎形于色、见于言,"见一个打趣一个",她常以"比刀子还厉害"的语言去挖苦人,处处事事与人计较,固而被看作"刻薄"、"小心眼"。但若仔细考究起来,却大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而已。或是一个高傲的小女子任性的天性,我们应看重的是她常常一语道出事情的真相,不给那些看风使舵、诌上媚下、欺弱凌贫、心术不正之徒留一点余地。这不仅是她疾恶如仇的品性的自然表现,而且还说明她胸怀坦荡,心有所思、口有所言,常把自己的心灵毫无遮掩地坦露出来。 再次,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是很谦和的她人坦率真,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报告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批注:这句是写出了黛玉自己对于死亡焦虑,对于人生幻灭的一种感慨。可能是在以花自比,认为自己的人生可能与花一样,与花具有一样的命运。 闺中女儿惜春暮/莫,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批注: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批注:这里可能是一句谶语,可能是在暗指,宝黛的婚姻在三月已经成为定数,而到了秋天却发生了些许变数,就犹如梁间燕子那样无情的飞去,宝玉离家,黛玉死亡,为下文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暗示宝黛爱情最终会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走向灭亡。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批注:黛玉虽然得到了贾母与宝玉的关心和爱护,又因为黛玉本就是一位才女,这样就更会招来贾府的人的嫉妒,让这些人虎视眈眈地看着她,写出了黛玉对于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 周汝昌曾在《红楼夺目红》一书中提到“一个少女,如此心胸口齿,还自以为天天受委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此话又从何而起?她吃过一丝一毫的亏吗?怪哉。”(应有上下文的联系,上文主要讲林黛玉如何用话语回击对方)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落天尽头。 批注: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致于“泪尽证前缘”了。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批注:(本句)这句话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异曲同工之妙,黛玉出生在以那样一个封建思想为主流的社会,她却独树一帜,并没有被这思想所影响,直至死亡,她都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未曾有过一丝动摇。这句诗也写出了林黛玉自身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对上一面8 句总评)在幻想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尔今死去侬/奴收葬,未卜侬/奴身何日丧? 侬/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奴知是谁? 批注:(本句)表达出黛玉对于死亡和命运的一种焦虑,也是一句谶语,也许这也点明日后黛玉的结局应与这花儿一样“红消香断”最终落入“有谁怜”的地步,奠定了红楼悲剧的结局。(上几句)这数句在书中反复出现,甚至在鹦鹉学吟诗中也提到,说明黛玉死时肯

浅谈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浅谈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撰写者:刘慧玲导师:徐文新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而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那多年来,《红楼梦》的研究者对她的评价可以说是有褒有贬,各执一词。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林黛玉塑造成了一个独具灵性,异常聪颖而偏有多难命运的“可怜人”形象。作者倾注在这个形象身上的审美情趣,不仅在于她的内慧外秀的气质,更在于显示前卫的女权理想与封建伦理的对撞。本文主要从林黛玉的内在气质秉性、高尚的精神品格和叛逆精神等方面来探究分析这个富有诗意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人物。 [关键词]:气质个性精神品格叛逆精神 《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于1784年写成的经典巨著,全书一百二十回,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的无休无止的斗争。主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庭的盛衰之路。全书呈高度现实主义的悲剧结构,上半部写“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红楼梦》打着“无材补天”【1】,“深自忏悔”的旗号,对封建末世腐朽的经济基础和全部上层建筑作了全面的、无可辩驳的否定,热烈而又隐晦地歌颂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奴隶们、市民子女。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3】,鲁迅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4]。冯其庸大唱“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5]。可以说,《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也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史湘云、林黛玉可以说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三位女主角,早期红学研究中扬黛抑钗的多,以后有钗黛互补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推崇薛宝钗,林黛玉倒越来越不合时宜,但从作者曹雪芹创作人物的初衷来年,似乎对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更加情有独钟,也是他精神情感的归依和指向。她是一个被艺术化、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姿容绝丽、才华出众。作者曹雪芹安排林黛玉住在潇湘馆,也是对林黛玉性格的一种象征,翠竹象征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可贵品质,高洁中带着儒雅,含蓄里透着活力。因此有“潇湘妃子”一称,这也是是曹雪芹对她的一种神仙般的仰慕。因此,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烙上了作者挥之不去的理想主义的唯美情绪。然而,她孤僻多疑,身世凄惨,以及体弱多病,再加上封建礼数的约束,因此决定了她的一生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自诞生至今,已近两个半世纪,人们对红楼梦的评论也进行了二百多年,而随着《红楼梦》的走向世界,林黛玉这一形象也越来越为各种不同肤色、文化的人所了解。她的美丽、纯情,她的眼泪和悲剧命运,深深地吸引着读者、感动着善良的人们。因此,林黛玉一直是备受学人关注的红楼女性形象之一,但林黛玉形象的本质特点至今仍无一致意见。由此可见,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有着巨大的魅力。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林黛玉的形象进行分析。 一、林黛玉独特的气质个性 (一)绝美容颜 林黛玉容颜娇美,且天生一般神韵。作者为了塑造林黛玉这一纯美形象,在她的外貌描写上确实是深思熟虑,苦心孤诣,匠心独运。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挟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1],寥寥几笔就把林黛玉之美推至一个高度。 作者还通过了王熙凤的赞扬和贾宝玉眼中所见描绘了她天仙似的美貌,王熙凤称赞林黛玉“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1],王熙凤本是一个模样标致、言谈爽利、心机深细之人,她自己标致不说,就府中的众姐妹也是不同一般,所以,她说的“竟”、“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就显出林黛玉容貌的绝美。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总结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总结 一、林黛玉: 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都中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再如,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 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读的是什么书,不

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听得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其次,有两段关于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1.众人见黛玉时对她的年龄、举止言谈、身体面庞和风流态度的描写。2.宝玉见黛玉时,对黛玉的外貌、神韵的描写,运用对偶、比喻等手法,以华美对称的语言,写出了宝玉眼中所见的黛玉的娇容。表现黛玉的共同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尤其怕“哭”与“泪”,不但照应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又为以后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二、王熙凤: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节选部分以四个层次展示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1.写出场: 这是《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然后才见“一群媳妇丫环围拥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难怪黛玉纳罕,觉得与那些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人们相比,实在是“放诞无礼”,正说明她在贾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通过贾母介绍,更证明了这一点:“他是我们这里有名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三课时 一、分析人物性格 一、xx: 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都中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 “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再如,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 “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 “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听得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林黛玉人物形象赏析

林黛玉人物形象赏析 090502班宫智双 摘要:曹雪芹先生用大量心血和笔墨刻画的林黛玉形象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在我们看来,她胜比西施,绝顶聪明,满腹才华,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但因为寄人篱下,她有些自卑,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她纯真透明、天真宽厚,对人谦和。但有些多愁善感,清高孤傲。对待爱情,很是小气,但真诚、执着,渴望得到真爱,有着对封建礼教十分叛逆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最终,香消玉损,泪尽而逝,走完了她凄惨悲凉的一生。本文我们通过对林黛玉的才华,性格和爱情等方面的描写,再来审视一下这位有血有肉有性格的女子形象。 关键词:林黛玉才貌双全自卑多愁叛逆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高峰的杰出之作。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对其评价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它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四大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大量笔墨,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寄托了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 一.形容娇美满腹才华的女诗人

《红楼梦》第三回合描写林黛玉外貌中写道:“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 林黛玉刚刚进入贾府,作者借宝玉之眼,凤姐之嘴写出了这样一个有娇美姿容的林妹妹形象。她是宝玉眼中的“神仙似的妹妹”。她胜如西施,有着西施“捧心而蹙”的清瘦外形之美。 林黛玉的美还体现在她的才华上。她才学横溢,绝顶聪明,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富有诗人气质,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而且她还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红楼梦》中写道: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书中讲到初建海棠社时,李纨限韵限时众人所作《咏白海棠》诗。众人得题后,纷纷苦思起来,独黛玉依抚弄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头们嘲笑。待得众人诗皆成时,方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何等风流。如此才女,是为人间少有。继而在随后的“菊花诗”中,这个雅号为

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人物描写赏析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人物描写赏析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学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四第一单元,小说单元。是《林黛玉进贾府》的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作者着力刻画的 一个重要的人物,理解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对赏析《红楼梦》 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节课的重点是为了让学生从人物描 写的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入手,分析 小说的人物形象,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 和研究《红楼梦》的兴趣,为将来更深入的探讨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单元教学目标: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塑造 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根据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把 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对人物出场描写的匠心。 2、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与交流、自主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提 高学生的文化审美品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评价和鉴赏能力、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课教学重点是结合人物肖像、人物语言、人物动作描 写的分析,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及教法分析 (一)课前检测 小说定义: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 情节、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 境描写)。 2、分析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人物的肖像、_动作__、 __语言__、__心理__描写等。 (二)激趣导入:《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古人云: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今天我们 就踏进红楼的欣赏之旅。 曹雪芹在小说中以判词的形式暗示了主要人物的命运。 由曹雪芹给王熙凤的判词导入 “凡鸟偏以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提问:从判词中能看出王熙凤的性格和命运如何?” (生自主理解-师规范解答) (三)初读文本,感知性格(发现法----师点拨) 提示:王熙凤的性格在文中贾母是怎么评价的?捕捉关 键词语

林黛玉人物形象浅析

语文学刊2009.1 作家作品 ○张慧婷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师范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作者简介]张慧婷(1983-),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师范学院讲师。 林黛玉人物形象浅析 【摘要】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多年来,《红楼梦》的研究者对她的评价可以说是有褒有贬,各执一词,本文从林黛玉的内在气质秉性和高尚的精神品格等方面来探究分析这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并在此基础上挖掘造成她悲剧的原因,以期更深层的了解林黛玉这个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 【关键词】气质个性;精神品格;叛逆性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史湘云、林黛玉可以说是作者着力 刻画的三位女主角,但作者曹雪芹似乎对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 更加情有独钟,“潇湘妃子”无疑是曹雪芹对她的一种近乎神仙 般的仰慕,而潇湘馆的竹子更是作者对林黛玉人格的一种赞扬, 作者虽倾情如此,最后却给了她一个悲剧的结局,这就使得更多 读者对黛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众多读者为黛玉而狂,甚至为 她而死。由此可见,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有着巨大的魅力。那么,她 的魅力究竟体现在哪儿,而她因何能在大观园的女性中脱颖而 出,又是因何而感动读者,成为古典文学长廊中青春永驻的人物 形象的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需对林黛玉进行全面研究,以 求得更为准确的结论。 一、林黛玉独特的气质个性 (一)绝美容颜 林黛玉容颜娇美,且天生一股神韵。“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 作者通过凤姐的赞扬和宝玉眼中所见,描绘了她天仙似的美貌。 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 了!”在宝玉的眼里:“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婉转 风流,娇美动人,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深深打动着他的心。 因此,林黛玉绝美的容颜也引起了后人的无限遐思。 (二)聪慧心智 林黛玉秀外慧中,兰心慧质,是不可多得的聪慧女子,《红楼 梦》中描写她说“心较比干多一窍”,将她与拥有“七窍玲珑心”的 比干相比,以此来突出她的冰雪聪明。她的蒙师贾雨村说,他这 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因其母名贾敏, “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 笔”。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 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 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 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适份合度。由于黛玉心智聪慧, 又加之她寄人篱下的生活处境,就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周瑞家 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 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 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 怔在门外,欲要发作,又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 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 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 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 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一日她卧病在床,听 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 —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 —黛玉 却认为是在骂己,竞气得昏厥过去。别人开一句玩笑,她认为是 对自己的轻侮。她确是个“小性儿”,甚至有些“病态”。但是,如果 我们联想到她的身世处境,想到她极强的自尊心,就会觉得这是 非常自然的。 (三)率真胸怀 薛宝钗有些世故,城府甚深,能多方面地取悦于人,而林黛 玉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 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宝钗 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 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给香 菱讲解诗的做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 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她待人很宽厚,与人 不存芥蒂。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 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 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 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 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 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 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 76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批注:这句是写出了黛玉自己对于死亡焦虑,对于人生幻灭的一种感慨。可能是在以花自比,认为自己的人生可能与花一样,与花具有一样的命运。 闺中女儿惜春暮/莫,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批注: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批注:这里可能是一句谶语,可能是在暗指,宝黛的婚姻在三月已经成为定数,而到了秋天却发生了些许变数,就犹如梁间燕子那样无情的飞去,宝玉离家,黛玉死亡,为下文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暗示宝黛爱情最终会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走向灭亡。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批注:黛玉虽然得到了贾母与宝玉的关心和爱护,又因为黛玉本就是一位才女,这样就更会招来贾府的人的嫉妒,让这些人虎视眈眈地看着她,写出了黛玉对于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 周汝昌曾在《红楼夺目红》一书中提到“一个少女,如此心胸口齿,还自以为天天受委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此话又从何而起?她吃过一丝一毫的亏吗?怪哉。”(应有上下文的联系,上文主要讲林黛玉如何用话语回击对方)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落天尽头。 批注: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致于“泪尽证前缘”了。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批注:(本句)这句话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异曲同工之妙,黛玉出生在以那样一个封建思想为主流的社会,她却独树一帜,并没有被这思想所影响,直至死亡,她都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未曾有过一丝动摇。这句诗也写出了林黛玉自身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对上一面8 句总评)在幻想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尔今死去侬/奴收葬,未卜侬/奴身何日丧? 侬/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奴知是谁? 批注:(本句)表达出黛玉对于死亡和命运的一种焦虑,也是一句谶语,也许这也点明日后黛玉的结局应与这花儿一样“红消香断”最终落入“有谁怜”的地步,奠定了红楼悲剧的结局。(上几句)这数句在书中反复出现,甚至在鹦鹉学吟诗中也提到,说明黛玉死时肯定无人问津,事实也是如此,在黛玉死时整个贾府都在张罗宝玉的婚事,无人关心她的丧事,死时十分凄惨。

林黛玉的性格分析

林黛玉的性格分析 在《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得最美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就是书中的主角之一林黛玉。她和贾宝玉构成了《红楼梦》中与众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古今未有之人,她们的所作所为在世俗人眼里是格格不入的。就如不是“正经主子”的林黛玉,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人,在贾府很不得人缘。心胸爽朗的史湘云就曾当着宝玉的面,说她是一个“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的人。与林黛玉毫无干系的赵姨娘在背后也发过牢骚:“要是那林丫头,她把我们娘儿正眼也不瞧……”。丫环小红和坠儿在滴翠亭说悄悄话,中了宝钗的“金蝉脱壳”计,误认为是林黛玉听见了,当时就很紧张,小红说:“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因而对她都怀有不满。林黛玉甚至在贾母面前也逐渐失去了欢心,最后正如她自己在《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诗词中所说的,陷入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苦难境地。 林黛玉为什么会陷入这种苦难境地呢?这就得从林黛玉的性格上分析。下面就分别从林黛玉的性格特征表现、形成原因和时代意义等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的表现 (一)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而自己如今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可以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那些被人们视之为“小性儿”的事情,都是和她的这颗强烈的自尊心密切相关的。它就象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 第七回,写周瑞家的替薛姨妈给贾府众姐妹送宫花一事,当送给林黛玉时,林黛玉正在宝玉房中,周瑞家的笑着说:“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来与姑娘戴。”宝玉便说:“什么花儿,拿来给我看看。”而林黛玉却只一望便问:“还是单送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林黛玉当时就“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从这里看出,林黛玉在意的不是宫花的价值,而是在乎于在这件事中别人对她的态度,她不是嫌送来的花是“假花”或不合心意等,而是不愿意别人有意把她放在最后,将挑剩的送给她。因为这太伤她的自尊了,如果不明白这点,倒真会以为林黛玉对人对事太小气了。 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贺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写宝玉一时高兴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给了众小厮们。林黛玉知道后,以为自己送给他的“荷包”也给小厮们拿走了,就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完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袋儿“拿过来就绞”。后来宝玉跟她解释过后,他也知道了那“荷包”宝玉珍藏在怀里,可还是生气,当宝玉向她陪不是时,她还边哭边说:“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最后禁不住要宝玉“好妹妹”长、“好妹妹”短的赔不是。咋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太小气了,简直有些无理取闹的架势,但只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她的这种“小性儿”后面,遮住的正是她的美好品德,正是她那要求爱情专一、要求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的强烈的自尊心,是这种强烈自尊心的表现。 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节中,宝玉闻得林黛玉袖中发出一股幽香,便拉住要瞧笼着何物,林黛玉说:“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说:“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的香”。林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泡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当宝玉识趣地避开话题后,她又说: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 《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的一篇节选课文,它让我们对《红楼梦》中的几位重要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王熙凤泼辣、狡黠,精明干练又光彩照人;林黛玉柔弱、敏感,处事谨慎又神采怜人;贾宝玉率真、多情,随意洒脱又处处惊人;文中对王熙凤的形象塑造重在服饰的渲染,对林黛玉则重其心理与神态的刻画,而对于贾宝玉可谓是出神入化,曲尽其妙。描其服饰,绘其神态;述其狂语,叙其行动;褒其怪异,赞其张狂。让读者在贾府众多面目中不得不对他多一眼关注,多一份思考,也多一份欣赏。 贾宝玉无疑是这一节选部分的中心人物。对初到贾府的黛玉来说,这位未曾谋面的表哥早已熟知于心,她常听生前的母亲说这位表哥憨玩异常,极恶读书,又常在内帏厮混。当她去拜见二舅舅时,与王夫人有几处对话。王夫人对她的嘱咐中,其他姐妹仅寥寥数语:“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而对宝玉,这个让他疼爱(因为是她的儿子)又头疼的宝贝疙瘩却让她始终挂在嘴边,一言其“孽根祸胎”,再称其“混世魔王”,又进而数落其异常行为:“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

的。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言他。”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此一个玩世不恭的儿子却成为她与黛玉交谈的中心,就连贾府的家长或权威人物贾政也不过聊聊一语而过,可见其特殊地位。 文中对贾宝玉的出场描写也极为详尽:“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其中“宝”“珠”“玉”“金”等显示富贵气象的词语在这一段服饰描写中多次重复出现,既而再次出现依然不惜笔墨:头戴“大珠”“金八宝坠角”,身上佩戴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他集所有的富贵品、吉祥物于一身,生怕遭一点损害,遇到一点闪失。这样的穿戴,这样的装扮恐怕唯有宝玉一人享得,贾府再无第二人能有这般富贵、舒适、优厚的生活待遇。 按常理来说,贾宝玉是最幸福最富有的一个公子了。他该珍惜这一切,他也该为巩固这一切的拥有而无条件地顺从服从祖母、父母的安排与教育,按照他们的意识成长,按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物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物形象 在《红楼梦》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黛玉牵动人的衷肠,她强大的艺术魅力与动人之处主要源于她的悲剧美。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无数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命运对她太残酷和不公平。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曹先生塑造的这一“心思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在《红楼梦》中着墨较多,是为爱流尽最后一滴泪的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儿,她不仅有泪情,还具有才情,对宝玉的爱情更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细细品味,咂摸红楼中林黛玉的艺术形象,以下几点格外突出。 一、才华横溢的诗人 纵观整部《红楼梦》,林黛玉的一首《葬花吟》写出了她自己的一生,更是写进了红楼中女子的一生,也可以说是“一诗成纖”。她对自己的处境以及自己的心境做了最恰当的描述,我们从中看到的是她的“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高洁品质。 林黛玉自小就生活在一个书香世家,这为她的才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她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她的才情也为她与宝玉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就算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她依旧没有收起自己的才情的锋芒。书上说她为泪而生,泪尽而逝。其实她是为诗而生,那泪,就是灵性与才情。林黛玉是这一部《红楼梦》的诗魂,她的诗情在红楼梦中要算最高的。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一个诗化了的形象,作者有意集历代才女之所长于她一身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个性。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触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触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与悲剧的命运。可以说,她的诗情到尽她的苦情。 二、泪伴终生的“泪人” 曹雪芹在作品的一开头,就赋予了林黛玉特殊的使命——还泪。因此才有了宝黛之情,也因此,黛玉为宝玉,一生流泪,至死不变,泪尽而逝,绝无怨言,这方是报恩还泪。林黛玉的泪从始至终贯穿整部作品。自从见了宝玉,她的泪就没有停止过。“泪人”的特点:一,她降临人间,是为了还泪而来。还泪就是还情。二,她在人间的人生过程正式还泪的过程,生命尚未终止,其泪痕总是不干。三,这位泪人的生命不像常人那样以年龄计量,而是以眼泪多少计量。四,她不仅是泪人,而且是诗人。因些她泪中有诗,诗中有泪。她的泪在眼里是泪水,流入字中则是诗。这些个特点,准确的阐释了林黛玉的泪人背后的孤独与伤痛。为情生、为情死、为情泪伴终生,这对于十七八岁的她来说,经历的是怎样一个变迁,现在我们无从了解,但是这个千古一遇的泪人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里碑式的意义与价值。 三、多愁善感的“病人”

对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分析

对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分析 《红楼梦》中写了一大群青年女性,她们住在大观园内,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女儿国。在作者笔下的这几十个青年女性,一个个不仅美丽、聪明,而且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行止见识”不凡的、有独立人格的人。作者有意让书中的一位优秀男性唱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那么热烈的颂歌。但是,《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就是这些作者所极力赞颂的优秀女性,却成了“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作者用她们的悲剧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美酒,这就是书中所说的“千红一 窟(哭),万艳同杯(悲)。” 在《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得最美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就是书中的主角之一林黛玉。她和贾宝玉构成了《红楼梦》中与众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古今未有之人,她们的所作所为在世俗人眼里是格格不入的。就如不是“正经主子”的林黛玉,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人,在贾府很不得人缘。心胸爽朗的史湘云就曾当着宝玉的面,说她是一个“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的人。与林黛玉毫无干系的赵姨娘在背后也发过牢骚:“要是那林丫头,她把我们娘儿正眼也不瞧……”。丫环小红和坠儿在滴翠亭说悄悄话,中了宝钗的“金蝉脱壳”计,误认为是林黛玉听见了,当时就很紧张,小红说:“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因而对她都怀有不满。林黛玉甚至在贾母面前也逐渐失去了欢心,最后正如她自己在《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诗词中所说的,陷入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 剑严相逼”的苦难境地。 林黛玉为什么会陷入这种苦难境地呢?这就得从林黛玉的性格上分析。下面就分别从林黛玉的性格特征表 现、形成原因和时代意义等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的表现 (一)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而自己如今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可以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那些被人们视之为“小性儿”的事情,都是和她的这颗强烈的自尊心密切相关的。它就象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 第七回,写周瑞家的替薛姨妈给贾府众姐妹送宫花一事,当送给林黛玉时,林黛玉正在宝玉房中,周瑞家的笑着说:“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来与姑娘戴。”宝玉便说:“什么花儿,拿来给我看看。”而林黛玉却只一望便问:“还是单送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林黛玉当时就“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从这里看出,林黛玉在意的不是宫花的价值,而是在乎于在这件事中别人对她的态度,她不是嫌送来的花是“假花”或不合心意等,而是不愿意别人有意把她放在最后,将挑剩的送给她。因为这太伤她的自尊了,如果不明白这点,倒真会以为林黛 玉对人对事太小气了。 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贺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写宝玉一时高兴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给了众小厮们。林黛玉知道后,以为自己送给他的“荷包”也给小厮们拿走了,就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完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袋儿“拿过来就绞”。后来宝玉跟她解释过后,他也知道了那“荷包”宝玉珍藏在怀里,可还是生气,当宝玉向她陪不是时,她还边哭边说:“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最后禁不住要宝玉“好妹妹”长、“好妹妹”短的赔不是。咋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太小气了,简直有些无理取闹的架势,但只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