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总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不无的放矢。有一次学生子路和冉有同时问孔子:“听到道理后是否马上去实行?”孔子回答子路说:“你有父兄在前,怎么可以听到就去做呢?”而对冉有则说:“听到后应该就去做。”学生公西华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就问孔子。孔子就解释说:“冉有太谨慎,所以要进而加以鼓励;子路急躁好胜,所以要退而制止。”正因如此,孔子培养出来的学生成就也就各不相同。这正是孔子平日因材施教的结果。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就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对于班主任来说,因材施教就是对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进行个别教育工作。进行优秀生的个别教育工作,首先要严字当头,高标准、严要求,教育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其次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他们发挥榜样带头作用,推动所有学生共同提高。进行中等生的个别教育工作,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要关注处在当中的不前不后的所谓中等生,因为他们最容易受忽视。“一个人可以被人爱,也可以被人恨,但决不能被人忽视。”其次要积极给予扶持,经常给他们推一推,促一促,让他们跃上一个新台阶,向优秀生转化。进行后进生的个别教育工作,首先要树立后进生也可成材的坚强信念,要坚信“朽木可雕”。我国模范班主任刘纯朴同志抱着“一碗水也要救活几棵秧苗”的信念,坚持“誓把锈铁炼成钢”的精神,对学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管得严,跑得勤,想得全,把整个身心扑在教育线上,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次要千方百计地捕捉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要在后进生身上寻找积极因素,就得有点绣花姑娘的功夫,老婆婆的心肠。”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要发现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不仅要肯下一番功夫,而且要有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尤其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即对他们要看“变”,要立足于争,着眼于救,着手于拉,才能把他们的闪光点发现出来。并象园丁爱护幼苗一样珍惜他们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并对他们的点滴予以高度肯定和赞扬,把他们心灵中微弱的火光点燃起来,这是转化后进生工作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

著名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以此为鉴,争取最大程度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故事 同样是一个“仁”。 得意弟子颜回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也是“仁”字最权威、最经典的解释了。颜回一听便心领神会,又问其具体条目。孔子便兴致勃勃地讲了仁的“四目”,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朱熹评论《论语》中这一章“乃传授心法切要之言。非至明不能察其机,非至健不能致其决,故惟颜子得闻之”。孔子数称“贤哉回也”,表现出对颜回的充分信任和嘉许,也能看出孔子十分满意自己对颜回的成功教育。 而子贡问仁,孔子却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贡名端木赐,利口巧辩,善做生意,家境富裕。子贡有志于仁,每天想要博施济众,但徒事高远,眼高手低,不知从何做起。孔子教他应该从自身做起,可以说教给子贡一个“仁之方”。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訒。”意思是说,有仁德的人说话迟钝。司马牛问的是“仁”,而孔子答的却是“仁者”。因为司马牛多言而浮躁,孔子实际上是通过解释“仁”来告诫他,促使他以后注意改正缺点罢了。 以上孔子对“仁”的不同解释,都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具有其针对性的,所谓殊途而同归。这种教育方式具体到学生自身也是可行的,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学记》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那种不理睬、不了解教育对象而只管闷头教书的做法是教育之大忌。不能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必然单调,教学过程必然呆板,教育效果当然是不会好的。 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

去实行呢!”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这时,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原故。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冉有与子路二人,后来从政都有成就,多亏孔子的教育有方啊! 心理学上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子路坦率莽撞,可能属于胆汁质;而冉有谦虚谨慎,可能属于粘液、抑郁质混合型。班主任老师要能够同各种气质、不同性格的学生打交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什么叫做仁?每次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结果,弟子最缺少哪一样,他就告诉这位弟子仁的哪个方面。这就造成整本论语处处说仁,处处又没说清楚。 仁在人们行为中的位置 把仁字拆开,就是二人之意。因此仁字的范围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仁的含义应当从人们的交往中探询。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的部分行为是由心灵所触动而后发出的,如喜而称赞人,怒而打骂人。这与其他由意志支配的行为有迥然之别(如饿了要吃饭,冷要穿衣服,这些行为是由意志支配的,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里的人是自然人而不是社会人)。这就是论语中“道不远人”的意思。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只要人们想要仁,仁就会来。这告诉人们,仁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而仅仅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那么这个主观的心理状态到底是什么呢?关于这个论语里只有一处说到:仁者爱人。只是单单一个爱字却并不能说清仁的全部含义。如果仁只是爱,那么论语与其他那些上纲上线的道德文章就并无两样。但除了爱人之外,孔子再也没有对仁做出综合性的论断,他所说的仁是“克己复礼”等等解释都是针对弟子们的弱项所做的宣教,并不是对仁字的哲学解释。

浅析孔子的因材施教法 韩宝江

浅析孔子的“因材施教”法 韩宝江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北京100091) 摘要: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了“因材施教” 的教学方法,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从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如“仁”、“孝”、“政”,孔子能针对提问人的不同情况, 做出含义完全相反的回答。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 性格特征心里都有数。这是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必须加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孔子;因材施教;学生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8601(2006)03-0014-03 《论语》一书从多种角度、多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语》 的思想体系化和科学化的思想精髓、“古为今用” 思想的时代价值,对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着一定借鉴作用。孔子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的作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均有卓识,不仅为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惯例,在长期私人讲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从学生个体的实际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管“因材施教” 这一术语是宋代朱熹在总结孔子教学方法时才提出来的,但是孔子一生实践教育,在世界上最早、也最成功地把因材施教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且卓有成效。在孔子的门徒中,“德行:颜渊、 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这些人都是他的得意门生,也代表了他教育理念的成功:因材施教,成就精英。 在《论语》 一书中,孔子运用这一方法的事例是相当丰富的。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 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冉求畏缩不前,故鼓励他前进;子路好胜过人,故抑而退之。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对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孔子能针对提问人的不同情况,做出含义完全相反的回答。这里的“进之” 和“退之”就体现了其因材施教的思想。又如在《颜渊》 篇中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和樊迟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作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 收稿日期:2006 ̄03 ̄13 作者简介:韩宝江(1972-),男,山东潍坊人,北京市中关村中学一级教师。 第24卷第3期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Vol.24No.32006年9月JOURNALOFTAIYUANINSTITUTEOFEDUCATIONSept.2006 14——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中外教育史结业论文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学号:2008074007 姓名:常方园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前人的教育经验,创立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展示了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体系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孔子,因材施教,启示;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是一位卓有见地的教育理论家,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也是一位有着丰富的实际经验的教学者。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发生过长远的影响。直到20世纪初期,在我国教育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方针、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基本上是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楷模。他所创造的教与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外历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在改革开放的令天,弘扬传统文化,研究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推陈出新,吸其精华,发扬光大,为现实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较古代西方教育理论家昆体良早500年,他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1.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孔子在实践中十分重视这一点,他经常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志向、思想、言行,从中进行分类、归纳。除年龄、出身等方面差异外,尚有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像孔子曾经说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颜回能“闻一知十”,子贡只能“闻一知二”,说明孔子早就注意到学生在智力灵活性方面有着明显差异。孔子还在他的言论中反映了他对性格气质差异的看法,他说过:“柴也愚,参也鲁,由也谚”。“师也过,商也不及。”又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等。在他看来人的性格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狂者”、“中行”、“狷者”,“不得中行而为之,必也狂狷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曾对孟武伯评价他的学生的才能,“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客言也”。还说“雍也可使南面”,“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这些无不反映孔子对学生才能差异的洞察。子路愿意拥有“千乘之国”,并且“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求只想管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做到“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公西华则只想“宇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而曾点的志向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孔子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孔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论语》中记载着一个孔子针对学生缺点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子路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据《列子·仲尼》和《说苑·杂言》记载,有一次弟子子夏陪着孔子说话。闲谈之中,子夏就把平时的疑问说了出来。他很认真地问孔子道:“夫子,您觉得颜回为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很不错啊,他在仁义的方面,比我还强呢!” 子夏接着又问道:“那您看子贡怎么样呢?”“子贡嘛,口才很好,他的口才,我是 赶不上的!”孔子回答说。 “那子路又怎么样呢?”子夏又问道。孔子淡淡一笑,缓缓地说:“子路这人很勇敢啊,这方面我也不如他啊!” “那么,子张呢?”子夏问道。孔子回答说:“子张在庄重的方面也是胜过我啊!” 子夏更困惑了,很诚恳地对孔子说:“既然他们都超过了您,那怎么都来向您学习呢?” 孔子解释说:“颜回是很讲仁义,但不太懂得变通;子贡呢,确实有很好的口才,可 是往往又不够谦虚;子路的勇敢是没得说的,但他不懂得有时候需要退让;子张虽说很注意 庄重,但是他有些孤僻,跟人合不来。他们都各有自己的一些长处,但也有自己的短处啊!所以他们都愿意再学习学习,来提高自己。” 子夏豁然开朗。 孔子为学生解惑时也是因材施教的,即使弟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他也没有标准答案,而是因人而异。 据《论语·颜渊》记载,有一次,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呢?”孔子说:“克己复 礼为仁。”这话意思是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的规定,这就是“仁”了。颜渊又进一步问道:“老师,怎么才能做到克己复礼呢?”孔子说:“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说,不符合礼的东西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品德好,聪明好学,领会能力强,所以孔子回答时就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强调讲“仁”就要依礼而行,这是“仁”的根本要求。“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要紧密结合。 弟子仲弓也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他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意思是说,外出时,要像去见贵宾一样地庄重,役使百姓时,要像承办盛大的祭祀典礼一样地严肃。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 于别人。在诸侯的国家里当官,没有人怨恨你;在卿大夫家里做事,也不会有人怨恨你。

孔子因材施教(启发法)教学思想

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评析 范洁梅 摘要:本文以《论语》为依据,对孔子实行因材施教的历史背景、孔子对因材施教的认识与实践和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对后世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的影响进行评析,论述了因材施教在现行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展示了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体系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因材施教个别差异 一、孔子实行因材施教的历史背景 孔子实行因材施教有其客观的历史条件。一方面,春秋末期诸侯因争相招聘贤士为己所用,不拘一格选用各种人才,这就为孔子私学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各类人才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孔子为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要,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因此他的学生成份复杂:年龄不一,出身不同,地区不限,文化水平、道德素养、性格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习目的各有千秋。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从各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人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因材施教也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在那时,因受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的制约,教师在教学时只同个别学生发生联系,即使学生有几十个人甚至更多,但由于年龄、知识程度、学习内容等原因,教师对学生也只能采取个别对待方式,这就使得教师有机会了解每个学生的“材”,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二、孔子对因材施教的认识与实践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较古代西方教育理论家昆体良早500年,他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 1、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 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孔子在实践中十分重视这一点,他经常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志向、思想、言行,从中进行分类、归纳。除年龄、出身等方面差异外,尚有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 像孔子曾经说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颜回能“闻一知十”,子贡只能“闻一知二”,说明孔子早就注意到学生在智力灵活性方面有着明显差异。孔子还在他的言论中反映了他对性格气质差异的看法,他说过:“柴也愚,参也鲁,由也谚”。 “师也过,商也不及。”又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等。在他看来人的性格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狂者”、“中行”、“狷者”,“不得中行而为之,必也狂狷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曾对孟武伯评价他的学生的才能,“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客言也”。还说“雍也可使南面”,“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这些无不反映孔子对学生才能差异的洞察。子路愿意拥有“千乘之国”,并且“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求只想管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做到“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公西华则只想“宇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而曾点的志向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孔子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孔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论语》中记载着一个孔子针对学生缺点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子路

孔子因材施教

孔子因材施教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 子路问孔子:“听到鼓励的话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冉有也来问:“听到鼓励的话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公西华问道:“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想请教先生一下。”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字词解释: 斯:那,指鼓励的话。诸:放在句中,解释为“之于”。如之何:怎么可以。也:是否。兼人:好勇过人。敢问:冒昧地问。敢:表敬副词。由:指子路。赤:即公西华本人。求:即冉有。退:指做事缩手缩脚。

概述: 因材施教的故事好像与我们学习为人处事关系不大,实则不然,只有老师对每个人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因材施教,才能让我们各尽其材,有所进步。所以这不仅是老师的责任,也是要求进步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要按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去学习,才能更有效率地得到收获,获得进步。 因材施教: 冉有的懦弱在《论语》中也记载,冉有曾在权臣季氏的手下做事,季氏为人聚敛暴虐,作为孔子的弟子冉有,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不但不敢去劝上司季氏,反而顺从季氏的意愿,为他“聚敛而附益之”,气得孔子大骂冉有“非吾徒也”!并发动学生“鸣鼓而攻之”!如果冉有能够听从孔子的教导,坚持仁义之道,那就不会做出助纣为虐的事来了。 一、基础 孔子近乎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缺乏了这个必备的前提,何谈“因材施教”呢? 现代教育,从理论上早已接受了这种观点,但在实践中

教育故事孔子因材施教的不同方法

教育故事孔子因材施教的不同方法 《论语》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原文如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该文主要是讲述孔子就同一个问题对两个不同弟子的教育方式,根据两弟子不同的性格和特点,选择不同的引导方式,从而达到补短取长的作用。我个人很喜欢这个典故,现上传共享。 孔子常教导学生要言行一致,不可巧言令色。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他们都需要你去照顾,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孔子恐怕子路还未孝养父兄,就去杀身成仁了。 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先生!我从您这里听到的那些仁义之道,就应该立即去实行吗?” 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这下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不何以马上就行。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请教先生?”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论语》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原文如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该文主要是讲述孔子就同一个问题对两个不同弟子的教育方式,根据两弟子不同的性格和特点,选择不同的引导方式,从而达到补短取长的作用。我个人很喜欢这个典故,现上传共享。 孔子常教导学生要言行一致,不可巧言令色。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

关于孔子的作文浅谈孔子的义利观浅谈因材施教(4篇)

论孔子的坚持 你是巍峨的高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你是冷夜的星空,温暖而明亮,八千里路,每一寸山河都有你的回响;千年历史,每时每刻都有你的身影。你胸怀天下,奔波十四载,只为圆了那个“大道”之梦。你,执著的追梦者,孔子。 你本已经地位显赫,官居要职,可因为你怀揣着一个难以实现的抱负,你在年近花甲之时卸官离去,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为天下人所不解。而长沮、桀溺这类人却选择了避世。们大概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潇洒自如。面对世人的不解与隐居者的潇洒,你依然选择了坚持,为了实现自己的大道之梦,你依然无悔,奔波十四载,恐怕也只有仪封人一句:“天下知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是同代人对你的少有的理解和支持。 为达到目的,你百折不挠,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十四载的风雨中,你曾被陈、蔡两国的士兵围困在郊野之中,好多天没有实物可吃。随从的弟子有的已经饿的站不起来,而你依旧不停地为 大家讲学、朗诵。你总是坚定地面对困难,不言放弃。即使面对别人的奚落,即使已有弟子回乡任官,即使最得意的弟子驾鹤西去,你依然坚持,坚持着自己最初的方向。 你身处黑暗,却依然提灯前行。你在自己的地方,成为一束光,照亮世界的一角。 只可惜你生不逢时,为自己的理想坚持毕生,到头却依然没能实现。你的执著最终以悲剧收场,实在悲矣!可是在今天,在当下坚持必定会有收获,也只有坚持能成就理想,造就人生。 中国考古学历史迄今不到百年,投身其中65年。65 年的田野考古中,踩过陕西华县元 君庙仰韶文化墓地的泥土,触摸过浙江杭州良渚遗址的文物,走过东北等东部历史文化区的土地,的足迹拼起来几乎是一块中国考古遗址版图。就是考古大家张忠培。用65 年的坚持实现了自己奉献考古事业的许诺,用65 年的坚守创造了考古界不朽的佳话,用65 年的不舍为 国家,为全人类的文化事业做了全部能做的事。 平生痴迷处,瓦砾废墟中。人生能有几个65 年,可张老先生用这65 年的坚守也告诉我 们,坚持自己最初的方向可能是走向成功最近的道路。 其实,不论是孔子数十年的坚守还是张忠培老先生65 年对自己事业的坚持,这都是一种“工匠精 神” ,默默无闻,精益求精,坚持不懈。而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这种精益求精,不停追求的精神也就是人们最缺乏的了。多少人在奋斗的路上,因无法忍受寂寞而放弃,多少人又被挫折打败,而这一切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丢掉了最初的方向,我们失去了坚持的勇气。而这一切,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给了我们最标准的答案:只要有方向,我们就要始终为之奋斗,坚持总会有收获。即使无法功成名就,即使我们无法实现心中的梦,但我们绝不会因坚持而后悔。因为我们相信,时间是所向披靡的武器,它能集腋成裘,也能聚沙成塔,坚持能将人生所有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前路,浩瀚如海,坚持带我们渡过心灵的海洋;前路,飘渺如烟,坚持使我们始终向着正确的方向。行囊既已在肩,你既已尽你所能,无论其有用与否,依然无悔。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及具体施教方法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及具体施教方法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及具体施教方法2010-04-14 类别:宝宝成长日记 标签:因材施教特长差异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始自孔子,朱熹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这一理念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 一、全面深入了解,注重个体差异。 全面深入了解孩子,注重个体差异,是孔子因材施教教学实践的前提条件。他把学生按年龄、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类、归纳;还注意到学生在智力灵活性方面有着明显差异。 孔子曾评价他的学生:“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客言也”。这

些无不反映孔子对学生之间才能差异的明察。 二、依据不同个体实际,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孔子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子路曾经问孔子:“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 三、注重个性特长,确定培养目标。 孔子让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但是不采取一刀切,主张“君子不器”。因此,他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在他的精心教育下,三千弟子成就各不相同:七十二贤人更是精通“六艺”,十名“尖子生”又各有所长。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第一次承认了人的先天遗传特质,就是人的个别差异。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受学生的个别差异所制约,又能长善救失,促进个性的发展,培养出各种人才。这是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精华。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自从孔子兴办私学二千多年以来,无数教育者在倡导孟子的“因材施教”思想的时候,从不同的层面传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 孟子在继承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同时,又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指出了五种因材施教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尽心上》)。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把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进一步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 其材”,使得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成为经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倡因材施教而且亲身实践。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施教育。而要做到这点,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的优势、劣势,各自特点。孔子的学生很多,但他对学生却下了不少工夫去了解,不仅知其长,而且知其短,所以他在教育活动中能比较好地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据《列子·仲尼》和《说苑·杂言》记载,有一次弟子子夏陪着孔子说话。闲谈之中,子夏就把平时的疑问说了出来。他很认真地问孔子道:“夫子,您觉得颜回为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很不错啊,他在仁义的方面,比我还强呢!” 子夏接着又问道:“那您看子贡怎么样呢?”“子贡嘛,口才很好,他的口才,我是赶不上的!”孔子回答说。 “那子路又怎么样呢?”子夏又问道。孔子淡淡一笑,缓缓地说:“子路这人很勇敢啊,这方面我也不如他啊!” “那么,子张呢?”子夏问道。孔子回答说:“子张在庄重的方面也是胜过我啊!” 子夏更困惑了,很诚恳地对孔子说:“既然他们都超过了您,那怎么都来向您学习呢?”

孔子解释说:“颜回是很讲仁义,但不太懂得变通;子贡呢,确实有很好的口才,可是往往又不够谦虚;子路的勇敢是没得说的,但他不懂得有时候需要退让;子张虽说很注意庄重,但是他有些孤僻,跟人合不来。他们都各有自己的一些长处,但也有自己的短处啊!所以他们都愿意再学习学习,来提高自己。” 子夏豁然开朗。 孔子为学生解惑时也是因材施教的,即使弟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他也没有标准答案,而是因人而异。 据《论语·颜渊》记载,有一次,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话意思是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的规定,这就是“仁”了。颜渊又进一步问道:“老师,怎么才能做到克己复礼呢?”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说,不符合礼的东西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品德好,聪明好学,领会能力强,所以孔子回答时就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强调讲“仁”就要依礼而行,这是“仁”的根本要求。“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要紧密结合。 弟子仲弓也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他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意思是说,外出时,要像去见贵宾一样地庄重,役使百姓时,要像承办盛大的祭祀

孔子因材施教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很重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他着重培养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科的人才。他满意地对人说过:“在德行方面的高材生,有颜渊、闵子赛、冉伯牛和仲弓。在言语方面的高材生,有宰我、子贡。在政事方面的高材生,有冉有、子路。在文学方面的高材生,有子游、子夏。” 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这时,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原故。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冉有与子路二人,后来从政都有成就,多亏孔子的教育有方啊!心理学上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子路坦率莽撞,可能属于胆汁质;而冉有谦虚谨慎,可能属于粘液、抑郁质混合型。班主任老师要能够同各种气质、不同性格的学生打交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张衡的故事 张衡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祖父张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称为圣童,曾把家传余财数百万让给他的侄子。光武帝登基后张堪受荐拜官。曾被任为蜀郡太守随大司马吴汉讨伐割据蜀郡的公孙述,立有大功。其后又领兵抗击匈奴有功,拜为渔阳(今北京附近)太守。曾以数千骑兵击破匈奴来犯的一万骑兵。此后在他的任期内匈奴再也没有敢来侵扰。他又教人民耕种,开稻田八千顷,人民由此致富。所以,有民谣歌颂他说:“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张堪为官清廉。伐蜀时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对公孙述留下的堆积如山的珍宝毫无所取。蜀郡号称天府,但张堪在奉调离蜀郡太守任时乘的是一辆破车,携带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张衡像他的祖父一样,自小刻苦向学,很有文采。16岁以后曾离开家乡到外 地游学。他先到了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三辅(今陕西西安一带)。这一地区壮丽的山河和宏伟的秦汉古都遗址给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以后又到了东汉首都洛阳。在那儿,他进过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结识了一位青年学者崔瑗,

孔子“因材施教”对今天教育的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对今天教育的启示 摘要:本文从因材施教的存在客观性以及孔子因材施教的实践入手从而总结归纳其对今天教育的启示,以便指导实际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客观性;教育实践;教育启示 在现代这样一个急速变动和转型的时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一刀切”和盲目性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材施教”历来为我国教育界所重视,但是这一朴素而又深刻的经典理论,迄今尚未得到全面而系统地落实应用,大多数地区的教育教学工作严重缺乏“因材施教”精神。 “因材施教”一词真正使用是在由宋代朱熹概括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是儒家重要的教学原则。尽管“因材施教”这一术语是朱熹在总结孔子的教学方法时才提出来的,但是孔子一生实践教育,从学生个体的实际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因材施教”的客观性 天赋的特殊性,是分工彼此不同的基础。这就是说,人的智力是有高低之分的,由此而奠定了社会分工差别的基础,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从自然界中得到了同样的启示:“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由此孔子想到人的智力也是如此,总是有高低之分的。因此他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他又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应当区分类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使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达到教育的目的。我们无论在大学教育还是中小学教育中都应坚持“因材施教”。 二、孔子实践因材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畏缩不前,故鼓励他前进;子路好胜过人,故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总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不无的放矢。有一次学生子路和冉有同时问孔子:“听到道理后是否马上去实行?”孔子回答子路说:“你有父兄在前,怎么可以听到就去做呢?”而对冉有则说:“听到后应该就去做。”学生公西华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就问孔子。孔子就解释说:“冉有太谨慎,所以要进而加以鼓励;子路急躁好胜,所以要退而制止。”正因如此,孔子培养出来的学生成就也就各不相同。这正是孔子平日因材施教的结果。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就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对于班主任来说,因材施教就是对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进行个别教育工作。进行优秀生的个别教育工作,首先要严字当头,高标准、严要求,教育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其次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他们发挥榜样带头作用,推动所有学生共同提高。进行中等生的个别教育工作,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要关注处在当中的不前不后的所谓中等生,因为他们最容易受忽视。“一个人可以被人爱,也可以被人恨,但决不能被人忽视。”其次要积极给予扶持,经常给他们推一推,促一促,让他们跃上一个新台阶,向优秀生转化。进行后进生的个别教育工作,首先要树立后进生也可成材的坚强信念,要坚信“朽木可雕”。我国模范班主任刘纯朴同志抱着“一碗水也要救活几棵秧苗”的信念,坚持“誓把锈铁炼成钢”的精神,对学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管得严,跑得勤,想得全,把整个身心扑在教育线上,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次要千方百计地捕捉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要在后进生身上寻找积极因素,就得有点绣花姑娘的功夫,老婆婆的心肠。”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要发现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不仅要肯下一番功夫,而且要有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尤其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即对他们要看“变”,要立足于争,着眼于救,着手于拉,才能把他们的闪光点发现出来。并象园丁爱护幼苗一样珍惜他们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并对他们的点滴予以高度肯定和赞扬,把他们心灵中微弱的火光点燃起来,这是转化后进生工作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 著名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以此为鉴,争取最大程度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

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及其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55099777.html, 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及其启示 作者:吴霏霏 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3期 摘要: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和践行的“因材施教”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有其深远意义。重新认识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诠释其深刻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深入地认识教育均衡发展,有助于我们通过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接受适合的教育,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回归教育的本真。 关键词: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公平;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157-01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特色的一个体现。《论语·述而》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 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众弟子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文学”,这就是所谓的孔门四科。因此,北宋理学家程颐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对此的注释是:“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说法。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每个人特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教育教学。 一、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人性 孔子生于春秋乱世,当时诸侯征伐,社会动荡,族群残杀,道德沦丧;不同国家族群或个人之间为利益互相争夺厮杀,相互之间矛盾复杂尖锐。孔子居乱思变,牢牢把握“人”这个主体,以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为出发点,着眼于富有思想和情感的人性,构建起了儒家“仁”学思想体系和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 二、孔子因材施教的前提——有教无类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官府之中,普通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后,开始实行“有教无类” 的教学方针。孔子宣布:“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只要有求学的志向并行拜师手续的,他都愿意教诲。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其他有关史料记载,孔门弟子之中,有贵族家庭出身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 牛等人,也有贫贱家庭出身的原宪、颜路、颜渊、曾皙、曾参、闵子骞、子张、仲弓等人,有商人出身的子贡,甚至还有“大盗” 出身的颜涿聚;除鲁国本地的以外,还有从卫、齐、晋、陈、宋、吴、楚、秦等国远道而来的学生;更有曾皙、曾参父子两个。 这就是说,在孔子看来,教育对象是没有差别的。只要愿意接受教育,履行入学手续,都可以成为他的门生,没有身份、年龄和地域等的限制人人平等。这一理念在科技发达倡导“终

实用文档之孔子因材施教

实用文档之"孔子因材施教"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 子路问孔子:“听到鼓励的话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冉有也来问:“听到鼓励的话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公西华问道:“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想请教先生一下。”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字词解释:

斯:那,指鼓励的话。诸:放在句中,解释为“之于”。如之何:怎么可以。也:是否。兼人:好勇过人。敢问:冒昧地问。敢:表敬副词。由:指子路。赤:即公西华本人。求:即冉有。退:指做事缩手缩脚。 概述: 因材施教的故事好像与我们学习为人处事关系不大,实则不然,只有老师对每个人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因材施教,才能让我们各尽其材,有所进步。所以这不仅是老师的责任,也是要求进步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要按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去学习,才能更有效率地得到收获,获得进步。 因材施教: 冉有的懦弱在《论语》中也记载,冉有曾在权臣季氏的手下做事,季氏为人聚敛暴虐,作为孔子的弟子冉有,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不但不敢去劝上司季氏,反而顺从季氏的意愿,为他“聚敛而附益之”,气得孔子大骂冉有“非吾徒也”!并发动学生“鸣鼓而攻之”!如果冉有能够听从孔子的教导,坚持仁义之道,那就不会做出助纣为虐的事来了。

孔子的因材施教

孔子的因材施教 孔子《论语》传(版权所有)第十一章居家从教王封臣著(花椒直播房间号25083932,每周日、二晚21:00直播)十九、孔子的因材施教正是因为孔子认为人的水平是有差距的,所以才提出“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6·21)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强迫小学生学习大学的东西这是不行的,在教育上我们必须承认人是有认知差别的。所以,教育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如同革命时期,从欧洲学习回来的满嘴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学子说的话,中国老百姓和普通战士就是听不懂、就是不理解;而毛泽东用朴实、幽默、接地气儿的语言就能跟大家讲得通讲得透彻,就是这个道理。孔子在平常教育弟子的时候,也是根据不同弟子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11·22)子路问:“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冉有问:“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听到就行动。”公西华问:

“子路问听到就行动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就行动吗?您说:‘听到就干起来。’我糊涂了,这才仗胆来问您(相同的问题为什么回答不同)。”孔子说:“冉求(过于谨慎)平日做事爱往后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往前推他;子路一人胆子有两人大,(过于莽撞),所以我要往后拽着他点。正是因为孔子博学广闻,又开办私学,本着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及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不仅注重文化技艺的传授,更加注重道德节操的塑造,再加上对学生有问必答、有惑必解、毫无隐瞒的教育作风。使得当时“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像子贡、颜回、冉求、仲弓等应该都是在这一时期投入了孔子门下。所以,后世称孔子为“万世师表”,我认为当之无愧。(未完待续)========孔子《论语》传根据王封臣先生的国学课程讲座整理而成。是将《论语》各条恰当的放入孔子生活的时代中,通过《论语》展示孔子的一生,通过孔子的一生诠释《论语》的意义。阅读之前的篇章:第一章夫子家世第二章草根孔小二第三章三桓的前世今生3-2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是怎么回事儿?第四章“奋”青孔子第五章三十而立第六章齐国内乱第七章初会齐景公第八章孔子适周第九章斗鸡之变第十章孔子适齐第十一章居家从教

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左权县星河学校连霞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远非我等浅学之辈能悟到精华所在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回头看看孔子,2000多年前的思想依旧能给我们启迪,不得不叹服孔子成为教育者的祖师,确实是值得我们后人敬仰的,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再去深入研究他的思想,以便应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的。 作为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尤其是他创造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即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教学中随时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把对学生透彻的了解,作为有的放矢进行教育的基础。他一生中花费了很多时间来了解学生的性格、智商、情商、特长,有时他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有多才多艺;有时他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个强一些?”孔子说:“子张偏激一些,办事说话容易过头;子夏迟钝一些,办事说话有时跟不上。”子贡又问:“那么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呢?”孔子回答说:“过犹不及。”即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偏左、

偏右都不合中道。正因为对学生的如此了解,他的教育和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 二、根据学生个体性格特征,“因材施教” 孔子竭力避免教育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往往许多学生问同样一个问题,而孔子回答不一样。如子路问:“听到一个道理马上就执行吗?”孔子答:“有父兄在,怎能立刻就去实行?”冉求也问,而孔子答:“对,马上去实行。”公西华问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而答复相反。孔子说:“冉求迟缓,我推他一下,子路向来胆大好胜,所以我往后拉他一下。”这是因材施教的典型事例。 三、根据学生个体智力差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还必须针对受教育者的智能高低进行不同的教育。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告诉他较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较高深的学问。他主张对于智力不同的人分别实施教育,才能获得好的教育效果。 孔子非常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受学生的个别差异所制约,又能长善救失,促进个性的发展,培养出各种人才。这是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精华。 四、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对后世教育的深远影响。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教学文案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作为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尤其是他创造出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教育思想。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虽然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而是由南宋大儒朱熹在《论语注》中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八个字所归纳的,但孔子确实有着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的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就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以及“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废哉,人焉瘦哉?”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谈话进行全面了解。正因为如此,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正是基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的教育和教学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大有启

发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一视同仁”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只考查学生“正课”分数,高分择优。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1、以兴趣为导向,分层次施教 只有在以兴趣为动力的条件下,才谈的上教育的效果;不讲兴趣的教育,造就出的不是庸才便是蠢材。 2、抓住特征,对症下药 对不同的受教者施以不同的教育,这是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精髓,也是这一思想得以落实的保障。它既应成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特质,也应该是学生才能有效培养的捷径。 3、注意方法,扬长避短 因材施教的核心是在发现其兴趣、优势后正确引导,扬长避短。 4、讲求实效,敢于放弃 由于教师对学生个性的了解不一定是完全准确的,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检测其教学情况。不然,教师的积极性再高,也不一定会有收获。 5、目的明确,灵活多变 在目的明确的情况下,教学的手段、方法、内容可不拘一格,无论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