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谭嗣同之死 优秀教案

谭嗣同之死 优秀教案

谭嗣同之死 优秀教案
谭嗣同之死 优秀教案

谭嗣同之死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翻译课文。

2.分析人物性格,懂得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3.学习谭嗣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认识人物思想的局限性。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性格,懂得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谜题

第一步:介绍人物,悲叹英雄遭遇。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第二步:回顾历史,触摸时代脉搏。

导入语:再过数百年,人们也很难想象,我中华民族居然出过这样的人类骄子。

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1840年、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完败于洋夷,1894年竟然被小日本打得屁滚尿流,“安知蕞尔微三岛,竟敢横行大九州”!内忧外患,国仇家恨,求变之切为5000年所未有;那拉氏乾纲独断,发动政变,仁人志士亡命天涯或喋血街头;天地同悲,万马齐喑;礼仪之邦,原是人间地狱!

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危难时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锐出,爱国不必忠君,为国家争国格、为同胞争人格,从三纲五常的古代奋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现代文明,行开天辟地之壮举。

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谭嗣同用生命垫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今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谭嗣同却永远地倒下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战乱纷争的年代,揭秘谭嗣同之死!

二、朗读课文,熟识案情

第一步,读准文本,了解案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圈划出文中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疑难字

词。

2.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提高阅读效率。

榻(tà)擘(bò)谕(yù)谒(yè)

箧(qiè)杵(chǔ)臼(jiù)戮(lù)

3.学生两人一组朗读课文,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正确朗读。

第二步,读通文本,熟识案情。

1.再读课文,翻译句子。

首先,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章,圈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其次,把不懂的词语放到小组中进行讨论,翻译文章。

最后,集体质疑,教师解答疑难字词。

2.出示词语,帮助理解。

擘画:筹划、安排。

谒:拜见。

一箧:一小箱。

系狱:拘囚在监狱中。

就戮:接受斩刑。

第三步,读懂文本,复述案情。

教师请数名学生在班级中复述故事,看哪位学生讲得最精彩,评选出故事大王!

三、合作探究,“死亡诊断”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反复朗读,相信大家对整个案情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揭秘谭嗣同之死。

第一步:死前行为。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下面问题:

问题:浏览课文思考谭嗣同临死前做了哪些事?表现了他什么性格?

学生1:被捕之前:①谋救皇上;②谋救康有为;③交托书籍文稿,劝梁启超去日本;

④与侠士(大刀王五)谋救光绪帝。

学生2:被捕之后:①拒绝东去日本;②题诗狱壁;③慷慨就义。

学生3:充分表现了他光明磊落、奋不顾身,置个人安危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

第二步:死时表现。

问题:文章重点放在谭嗣同的选择上,分为几个层次写了他的选择?

学生1:第一个层次:政变发生后,康有为的寓所遭到查抄的官方信息已经传来,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文件已经下达。文章已将紧急形势写透,但谭嗣同拒绝出逃。

——表现了他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抱定牺牲的决心。

学生2:第二个层次:形势更加险恶,而谭嗣同更加从容。

(在家等捕者,去日本使馆劝梁启超出逃,自己选择留下来。)

“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无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吾与足下分任之。”

学生3:第三个层次:策划武力劫圣。

——坚毅、果敢;天真、盲动。

学生4:第四个层次:面临危机,仍从容不迫。

(日本朋友苦劝东游,他拒绝。)

学生5:第五个层次:谭嗣同的自白:“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请自嗣同始。”

——无私、圣洁。

学生6:第六个层次:狱中题诗。

——为自己的选择而自豪。

学生7:第七个层次:慷慨就义。

——“神气不少变”,“从容就戮”。

第三步:诊断结果。

问题:浏览课文,概括谭嗣同这一人物形象。

学生1:谭嗣同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热衷于改革、不计个人得失的政治家,他光明磊落,奋不顾身,视死如归,认识到变法必须流血,超越了历史上主张革新的政治家的认识。

学生2: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而不依靠广大人民。他以自己的鲜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学生3:他在狱中曾赋诗一首:“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前更慷慨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所以,梁启超以一个“烈”字作为评价十分恰切。

四、交流讨论,死亡价值

过渡语:生命是最宝贵的,只有保存了生命,才能从事救国大业。因而爱国者,都把保存自己当作天经地义的事,即使到了最后关头,也不轻易放弃生存的努力。陈毅之所以要潜伏在山林丛莽之间,就是要避免被敌人杀害。但是,谭嗣同面对改革事业流产之时,他是可

以避免牺牲的,是可以出逃的,然而他却选择了引颈就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他这种选择的得失成败。

第一步:选择死亡之理由。

问题:谭嗣同为什么不肯逃亡?

学生:一为“酬圣主”,二为报国家,有强烈的爱国之情。

第二步:选择死亡之价值。

辩论题目:谭嗣同死得值不值?

具体步骤:

1.首先学生独立思考三分钟,并在练习本上写下自己的理由;

2.其次在班级中开展一场辩论赛;

3.最后教师总结发言。

辩题如下:

正方:谭嗣同死得有价值。

反方:谭嗣同活着更有价值。

五、课堂小结

谭嗣同非为一人之江山,而是为天下苍生求自由、谋幸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虽千万人,我往矣”、“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实为华夏第一人杰,这颗划过暗黑夜空的流星,留下一道异常耀眼的轨迹,引导、激励着一个又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热血儿郎。

谭嗣同简介_谭嗣同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谭嗣同简介_谭嗣同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篇一:谭嗣同简介 谭嗣同简介 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他是“千古罕见的真贵族”: 再过数百年,人们也很难想象,我中华居然出过这样的人类骄子。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1840年、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完败于洋夷,1894年竟然被小日本打得屁滚尿流,“安知蕞尔微三岛,竟敢横行大九州”!内忧外患,国仇家恨,求变之切为5000年所未有;那拉氏乾纲独断,发动政变,仁人志士亡命天涯或喋血街头;天地同悲,万马齐喑;礼仪之邦,原是人间地狱! 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危难时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锐出,爱国不必忠君,为国家争国格、为同胞争人格,从三纲五常的古代奋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现代文明,行开天辟地之壮举。

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他超前的见识羞今人: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媚大盗。”——也就是说,二千年来,无非上面是强盗,下面是奴才;上面是霸道,下面是苟且;上面是披着儒家外衣的狼,下面是披着儒家外衣的犬;上面指鹿为马,下面难得糊涂;上面黑,下面厚??,主子使唤奴才,奴才献媚主子。“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办民事之资也。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通义也。”——也就是说,领袖也好、官员也罢,不过都是为民办事的,税收是老百姓雇佣你们为我办事的钱。 “幸而中国之兵不强也,向使海军如英、法,陆军如俄、德,恃以逞其残贼,岂直君主之祸愈不可思议,而彼白人焉,红人焉,黑人焉,棕色人焉,将为准噶尔,欲尚存噍类焉得乎?故东西各国之压制中国,天实使之。”——也就是说,没有文明而只有坚船利炮者,只会是越强越祸害,此番石破天惊的“卖国”言论,不知能否振醒今日一些“愤青”? 他的勇气人格耀中华: 1897年1月,谭嗣同完成了冲决利禄、君主、伦常等一切网罗之学的《仁学》,宣扬自由平等和人格独立:“生民之初,本无所谓

18、《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18、《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主备人: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简要概括事件。 ②学生自读,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③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示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①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②讨论杨修死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①简要概括事件。 ②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小组讨论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MP3《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qiáo)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也可以老师演唱) 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听到这豪迈与雄浑的曲调,我们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刀光剑影下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又重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胆气豪壮的孙权,忠义的化身关羽,勇猛却莽撞的张飞,英姿飒爽的周瑜,骁勇善战的赵云,让我们再来结识《三国演义》中的另外两位风流人物——曹操和杨修,一睹他们的文学风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杨修之死》。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他广泛搜集相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创作了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英文名:The Legend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

杨修之死说课稿和教后反思

《杨修之死》说课稿 教材位置 《杨修之死》一课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斗士从明清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白话小说里节选出来的。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阅读这些消消火,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并使我们获得审美体验和享受。学习时,熬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对人物的个性特点,并能对各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 说学生 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课文《范进中举》、阅读过《水浒传》,所以,对于白话古典小说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学生对于经典小说,比较有兴趣。这对于学生自学有一定的好处。 说目标 学会阅读小说,探究小说主旨的方法。感悟《三国演义》的思想魅力。 方法:1、通过分析情节和细节,概括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重点) 2、由人物、情节探究小说主旨。(难点)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为:1、检测字词以及文学常识。 2、品析人物 ①、速读,梳理情节。学会概括小说的情节。

②、体会小说主旨 运用资料助读,体会小说主旨之一由杨修被杀的悲剧,可见东汉末年政治斗争的残酷。 运用情节归纳,体会小说主旨之二由杨修其人的悲剧,可见作者在于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恪守本分,低调做人,冷静谨慎处事。 3、归纳学法 体会小说主旨方法 1)、由情节、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2)、由人物形象,体会主旨——人性的善恶。 3)、归纳故事情节,体会主旨——表现人生的智慧、哲理。 4)、归纳故事情节,结合人物,体会主旨——体现社会生活现 实。 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教给学生分析小说主旨、概括小说情节的策略方法。 2、学法学生看资料,了解背景,对比阅读,扩展视野,增强思维的广度。 《杨修之死》教后反思 本次校内公开课教学,教后我进行了如下反思。 1、对于基础知识要充分重视

田汉先生作品介绍

田汉先生作品 田汉出身贫民家庭,多才多艺,著作等身。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少年时代受到谭嗣同、陈天华、黄兴等人和南社诗人、舅父易象的影响,具有反帝爱国志向。1912年就读于长沙师范学校。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16年得易象之助,东渡日本,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在东京加入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开始发表诗歌和评论。翌年,创作了剧本《环珴璘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倡导新文学。1922年回国,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1924年,田汉与妻子易漱谕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独幕悲剧《获虎之夜》,上海各学校竞相上演。此后,先后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大学、大复大学任教。1926年,在上海与唐槐秋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编导拍摄《到民间去》,未竟。1927年秋,任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科主任,不久被推举为校长,编写了话剧《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等。年底,会同欧阳予倩、唐槐秋、周信芳,高百岁等举行“鱼龙会”演出,影响颇广。1928年,与徐悲鸿、欧阳予倩组建南国艺术学院,田汉任院长兼文学科主任。同年秋,成立南国社,确定“团结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的宗旨。南国社青年走向社会,以狂飙精神推进新戏剧运动,曾多次到南京、杭州、广州等地演出。同一时期,田汉主蝙了《南国月刊》,写作了《古潭的声音》、《颤栗》、《南归》、《第五号病室》、《火之跳舞》、《孙中山之死》、《一致》等剧本和一系列关于戏剧运动的文章。 1920~1929年田汉的早期戏剧活动,对中国新兴话剧的奠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戏剧文学方面,他的创作彻底摆脱了“文明戏”的影响,吸取了中国戏曲和欧美戏剧的精华,使中国话剧作品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走向新的高度。《获虎之夜》和《名优之死》就是这个时期的高峰之作。他创建的南国社,是最早具有专业性质的话剧团体之一,它把话剧由校园推向了社会,对话剧的普及和戏剧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带头作用。南国社的创作和演出,不仅产生了进步的社会影响,而且培养了一批艺术骨干,对话剧事业的开拓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1929年冬开始,田汉在从事文艺活动的同时,积极参加政治活动。1930年3月,他以发起人之一的身份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并被选为以鲁迅为首的7人执行委员之一,接着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4月田汉发表了著名的《我们的自己批判》,公开宣告向无产阶级转向。6月,南国社继艺术剧社之后被反动派查封。为了进一步加强左翼剧人的团结,左翼剧团联盟改组为左翼戏剧家联盟,田汉是发起、组织者之一。1932年他参加中国共产党,从此参与了党对文艺的领导工作,先后担任过“剧联”的党团书记和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这期间,他创作了话剧《梅雨》、《乱钟》、《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回春之曲》等大量作品;同时又和夏衍、阳翰笙等打入电影阵地,为“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写了《三个摩登的女性》、《青年进行曲》、《风云儿女》等一批进步电影文学剧本,使电影文学从思想到艺术出现了新面貌。此外他还创作了由聂耳谱曲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著名歌曲。这个时期是田汉政治热情和艺术才能全面发展的时期,他对左翼文化活动的开展,起了领导和推动作用。 1935年2月,中共江苏省委和上海文委被破坏,田汉与阳翰笙、杜国庠等被捕入狱,后保释出狱,被软禁于南京。同年秋,华北事件发生,田汉与应云卫、马彦祥组织中国舞台协会。12月,邀集上海、北平、天津等地演员,在南京举行了为期18天的公演,演出了田汉创作的《回春之曲》、《械斗》(与马彦祥合作)、《黎明之前》、《洪水》。期间曾拒绝国民党政府参与其事和给予经济补助。翌年,改编并演出了6幕话剧《复活》,创作了独幕话剧《阿必西尼亚母亲》、《女记者》和戏曲剧本《土桥之战》。1937年春,据鲁迅小说改编5幕话剧《阿

杨修之死公开课教案

《杨修之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③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①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②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 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1、激趣法2、点评法3、激励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5) (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同学们,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它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让我们的灵魂又经受一次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英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那么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和杨修又是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板书课题) 下面我们来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几个视频片断,并想想这段视频中反映的是文中所记的杨修的哪几件事呢。(播放《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视频“杨修之死”,学生回答所写事件:梦中杀人、鸡肋事件、分食一盒酥、为植答教) 二、感知内容,把握情节(10) (1)课文里还写了哪几件与他有关的事情呢?你能否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请大家默读课文,试着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鸡肋事件园门改阔众人分酥语破奸心告丕密谋教植斩吏为植答教操退兵班师 (2)这几件事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吗?(插叙)你能按时间先后顺序重新排列一下吗? 三、研读课文,品析人物(10) 1、在插叙的六件事中,杨修各是什么表现?跳读课文,勾画出相关语句,想想,这些语句分别表现了杨修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用“读了……,我认为杨修是一个……的人。”为例说一句话。(学生自主跳读课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一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杨修之死》教案设计(两套) 《杨修之死》教案设计1 课题:杨修之死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见目标1、2、3 教学难点:见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师板书课题) 师:首先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 (给加点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2.熟读课文,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3.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明确:杨修:恃才放旷。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三、深入阅读 1.找生读第一部分: 师提问: ①杨修为什么会命赴黄泉? ②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 明确:①因为从曹操所发布的口令“鸡肋“中洞悉了曹操的心事。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 ②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 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2.生自读课文第二部分,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把其中的重难点问题提出来

对谭嗣同的评价

对谭嗣同的评价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湖南浏阳人。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 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9月8日夜,赴北京法华寺访袁世凯,请袁发兵相救。袁佯为应允。9月20日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9月21日,政变遂起。9月25日被捕,9月28日与林旭等5人同时被害。时年33岁。. 谭嗣同虽然以身殉法,但他那一往无前冲击封建旧秩序的激进变革观,是任何暴力所无法遏止的.谭站在改良立场思变,却又超越康梁等维新派所允许的范围,倾向激进与革命,深刻影响后世,成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的滥觞,具有广泛的传承性,体现较为全面.在民族观方面,谭嗣同反清排满思想只是一种萌芽,还没有从义愤发展到理智.但到20世纪初年,却争相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所推崇,形成一股越来越强大的排满浪潮.仅仅十几年时间,这股浪潮便吞噬满清王朝.在外交观方面,谭朦胧意识到"师夷制夷".辛亥前后革命志士发扬光大,突现出反帝与救亡这一当时紧迫的时代主题.在教育观方面,谭提出"通则必尊灵魂"的重要命题,孕育着改造国民精神的种子.国魂说又把它与共和国方案和革命手段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中国加快近代化进程的最佳催化剂.在民权观方面,谭主张"兴民权",拉开了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与封建专制皇权思想激烈较量的帷幕.经过革命派斗争,二次帝制复辟以失败告终,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希望来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至死认为要保“变法”事业必须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广大人民。他以自己的鲜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是同他“酬圣主”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梁是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人,并在变法失败后坚持和自己的维新式君主立宪制观点;谭则是变法的主要思想者和组织者,在变法失败后作为六君子之首英勇就义,召起了人们爱国的热潮,点燃了日后革命的火种。无需置疑,他们都为变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们两个人,结局却是截然不同的。 在西太后决定兵变之前,康、梁、谭等变法领导人都已从光绪的衣带密诏和民众的流言中得知了事泄。光绪密劝“三日之内出逃”。康、梁风行雷厉,迅速逃往日本,准备往后死灰复燃。谭嗣同在他们走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留者,无以酬圣主。”于是作为“留者”,他毅然留了下来。他坚决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就这样地去了,而梁启超却继续主持变法。当我们现在看到那时的风云,该怎样评价谭和梁的行径呢?谭的话是否有矛盾呢? 和谭来比,我们也许可以说梁贪生怕死;和梁来比,我们也许可以说谭木讷不化。但是,从整个历史来看,变法需要谭嗣同这样舍己为公,用自己的鲜血来换取民心的;也需要有梁启超这样的人,以保存实力,东山再起的。如果没有谭嗣同,

杨修之死的优秀教案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读课文,理解文中用文言表达的句子的含义。 2、整体感知:分析课文中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3、精读分析: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进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探究杨修的死因。 4、拓展延伸:从杨修之死中探寻为人处世之道。 具体教学流程: 一、导入: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志》中睿智的曹操深知在东汉末年的 乱世中,想要“荡平四海”干一番大事业,人才是相当重要的。所以他爱才如命,求贤若渴。下面我们请宋彤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有陈琳为证,曾经在袁绍手下干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可是曹操知道他特别有才,因而在打败袁绍以后不仅没有杀他,还收为己用。) 其实,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也有一位有才之士,有诗评价:“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此人就是杨修。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脚印,去探寻一个爱才之人为何屠杀有才之士呢?探索此中奥秘,对我们的人生也会有一些启迪。我们一起进入《杨修之死》。(1分钟) 二、我们学习的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感知一篇理情节。(10分钟) 1、课文中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自主完成5分钟) 备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用文言表达的句子的含义。(学生站起来回答,一人一句,其他学生补充) 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4.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1.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 2.(曹操)装着吃惊的样子问道:“谁杀死了我的近侍?” 3.丞相并不在梦里,你才真是在梦里啊!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及反思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及反思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及反思 【设计理念】 1、知识铺垫: 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2、口才展示: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快乐竞答: 在娱乐中学习,以“抢答比赛”的形式,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深刻的、全面的去考虑问题,提高他们的品味能力,成为才思敏捷又有主见的人。对课文内容也加深了印象,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和合作精神。 4、你一言我一语: 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学生参与意识强,气氛活跃,把学习的呆板的知识,变成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分析就能活起来的活动,既增加了兴致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5、知识链接: 拓展学生的视野。 6、课后反思: 对本节课的课堂效果加以分析。 【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屏幕展示、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投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虽然以描写大的战争场面见长,却也有刻画入微之处。《杨修之死》这篇课文就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吧! 二、背景简介 这一事件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知识铺垫 1、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3、为抢答题目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口才展示 学生复述本文中发生的七个小故事学生复述七个小故事。

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

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 在近代史上,发生了戊戌变法,出现了戊戌六君子,他们都是什么人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谭嗣同(1864年;1898年),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 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康广仁康广仁(1867年-1898年)名有溥,字广仁,号幼博,又号大中。清末维新派,广东南海人。康有为幼弟。早年不事举业,认为国家弱亡,皆由八股锢禁人才所致。曾作过浙江小吏,后耻于官场污秽,腐败,弃官不做。1897年初,在澳门创办《知新报》,任,旨在“发明民政之公理”,旋赴上海,倡设女学堂,并与梁启超等设立戒缠足会,遭守旧份子诋毁。后闻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即积极响应,主张在外交上联合英国,在内政上废八股取士之制,广开学校,讲求实用之学,以培养更多的维新爱国志士。1898年春,与梁启超结伴入北京,参与新政,助康有为拟新政奏稿,奔走呼号不遗余力。戊戌政变时被捕入狱,谈笑自如,宣称“若死而中国能强,死亦何妨?”不久与谭嗣同等同时遇害。事年31岁。

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林旭林旭(1875;1898)字暾谷,号晚翠。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举人出身。好为歌诗。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针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上书请拒和议。同年捐赀为内阁中书。1897年进张元济等创办的西学馆学习。1898年创立闽学会,与粤、蜀、浙、陕各学会相呼应,推动维新运动。4月参与发起保国会,任董事。因仰慕康有为,受业于康。曾为康有为的《春秋董氏学》作跋,推扬今文经说。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戊戌政变前夕,曾把光绪帝的密诏带给康有为,共商授救光绪的办法。戊戌政变时被捕,遇害。年仅24岁。 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杨深秀杨深秀(1849年–1898年9月28日),号孴孴子,字漪村或仪村,山西闻喜人。清末维新变法人士。光绪进士。精通中西数学。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后授山东道监察御史。1898年3月,与宋伯鲁等在北京成立关学会,又列名保国会。6月上疏请定国是,弹劾礼部尚书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许应騤阻挠新政事。维新派湖南巡抚陈宝箴被人胁制时,他上疏辩护。戊戌政变中,不避艰危,援引古义,请慈禧撤帘归政,遂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杨锐杨锐(1857;1898)字叔峤,又字钝叔。四川绵竹人。举人出身。1889年(光绪十五年)授内阁中书,后晋为侍读。曾入张之洞幕府,在北京任职期间经常写信向张之洞密报朝中动态。中日甲午战争时,主张集精兵猛将大举北援,保卫津沽。1895年参与发起强学会。强学会被封禁后,又联合会中志士抗争。清廷在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 杨修之死教案 新人教版(1)

18 杨修之死 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课文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深谋远虑。《三国演义》属于历史小说,取材于史实又有虚构,不受史实限制。要注意研究虚构情节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倾向,深入领会作者的意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 1.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2.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根据文本内容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突破方法:课前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与杨修有关的章回(第六十回和第七十一回)。课上仔细阅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抓住“死”字来深入探究文章:杨修是怎么死的?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重点探究杨修的死因,在探究过程中感知人物形象,以拟写碑文的方法总结人物性格。 难点 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突破方法:曹操杀杨修,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但史籍中并无杨修以“造言惑众”获罪的记载;曹操被魏延射落门牙一事,更是子虚乌有。引导学生把小说与史书记载进行对比,探究虚构情节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倾向,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教学方法 1.问题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中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补充《三国志》等史书中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寻找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认真探究,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氛围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刀光剑影下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重新浮现在我们眼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胆气豪壮的孙权,英姿飒爽的周瑜……今天,让我们再来结识两位《三国演义》中的风流人物——曹操和杨修,一睹这两个文学形象的风采。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十三个景点解说词

湖南省导游证考试十三个景点导游词 目录 1、金鞭溪 (2) 2、凤凰古城 (3) 3、黄石寨 (4) 4、马王堆 (5) 5、韶山 (6) 6、岳阳楼 (7) 7、天子山 (8) 8、炎帝陵 (9) 9、苏仙岭 (10) 10、桃花源 (11) 11、岳麓书院 (12) 12、南岳衡山 (13) 13、崀山 (14)

1、风景绝秀金鞭溪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是有着“千年长旱不断流,万年连雨水碧青”美誉的金鞭溪。金鞭溪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峡谷之一,整个峡谷全长大约7.5千米。金鞭溪就好比是张家界这位“绝代佳丽”身上的一条蓝色丝巾,它把“奇峰三千、秀水八百”的山水美发挥到了极致!那么金鞭溪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峡谷呢?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赞誉它是“张家界的少女”,当年张家界的宣传者——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在此曾赞叹它是“一片童话般的世界”,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沿着吴老和沈老先生当年的足迹去揭开金鞭溪神秘的面纱吧! 请大家注意看左边这些奇特的植物,它就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珙桐是多年生木本花卉,通常在春末夏初的时节开花,花呈白色,柱头上略带-点紫红,很像鸽子的头和嘴,花身有两片又大又长的苞片,像是一对翅膀。整个花朵的形状就像一只放飞的鸽子,这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因而外国人亲切地称它为“中国鸽子花”。 现在大家请看眼前峡谷的两旁,这种高大而华贵的塔形树,这也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水杉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树种,人们曾经以为已经在第四纪冰川袭击时期绝迹了。然而1941年我国的植物学家在四川省万县的磨刀沟发现了它。1982年开发张家界时,人们发现这里生长着大面积的水杉及3000多种珍奇植物,这真是大自然赐予的一笔巨大的财富啊。 大家请往右前方看,前面这座高耸如云的石柱就是闻名遐尔的金鞭岩了,而金鞭溪就是因为长年流经此岩而得名的。它高378米,方方正正,上细下粗,棱角分明,如同一支高举的钢鞭,直指云霄,令人望而生畏。加上其岩石结构为红色石英砂岩和石灰岩,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故名金鞭岩。金鞭岩是整个张家界景区最高、最陡、最壮观的石峰,人们称赞它是“名山大川处处有,惟有金鞭奇上奇”!更为奇特的还有呢,再请大家看紧紧依偎着神鞭左边的巨峰,它好像一只雄鹰,鹰头高昂,凌空展翅.一只翅膀还有力地半抱金鞭岩,气势雄伟,所以叫做“神鹰护鞭”,这也是金鞭溪的王牌景点之一。 看了金鞭岩的雄姿,大家可能会奇怪:大自然为何会如此的神奇?据科学论证:3亿多年以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大约1亿年前左右,由于海浪的冲击,石英砂岩在海底沉积了500多米厚,后来,经新构造运动强烈抬升,这里成为了陆地。地面抬升以后,在流水深切的作用下,一些细小的沙石被冲走,加上在重力作用下岩石的崩塌,又被雨水、溪流慢慢地冲刷等综合作用,使张家界地区在漫长的岁月中经风化、流水切割,逐渐形成了由一系列柱峰、方山、峡谷组合而成的这种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看到此情此景,没有人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惊叹! 峰回路转,鸟语花香,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沿溪遍布着一种形状怪异的花,它的形状特别像龙虾,不错,这就是龙虾花。龙虾花是一种珍贵的草本植物,它春天发芽,夏天开花,秋天结实,冬天落叶。 人们都说武陵源有两只明亮的眼睛,现在看到的就是其中之一的——紫草潭。据说以前潭壁上长年攀生着一种紫色的草,因而得名“紫草潭”。在这里,河道

杨修之死公开课教案

杨修之死公开课教案 《杨修之死》公开课教案 湛江市少林学校陈红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课文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 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虚伪奸诈、老谋深算,又深谋远虑。 《三国演义》属于历史题材类小说,取材于史实但又有很大的虚构成分,作者对人物形象进行了艺术加工,因此不受史实限制。研究本文应注意作者表现的思想倾向,深入领会作者的意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字词。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3、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4、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初步体验插叙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目标 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2、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 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教法学法】 1、阅读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寻找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3、创境激情:创设民主和谐互动的氛围,师生情感沟通交流。 4、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 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渲染氛围 1、导语: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首《临江仙》以其特有的雄浑悲壮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暗淡的刀光剑影、远去的鼓角峥鸣、荒芜的烽火边城……历史的天 空闪过无数耀眼的星星: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意气风发的周瑜……今天,让我们再来结识其中的两位:一代枭雄曹操和才高八斗的杨修,一睹这两个艺术形象的风采。(板书:标题) 过渡:我们这篇文章节选自《三国演义》。同学们对《三国演义》和他的作者有什么了解吗?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作品主要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众多英雄形象。对军事斗争的描写则注重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描写。 (请学生说出其中熟悉的故事情节。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赔了夫人又折兵”、“千里走单骑”、“三顾草庐”、“火烧赤壁”、“舌战群儒”等)3、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无末明初小说家。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借叙述魏蜀吴在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愤怒的抨击,提出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4、背景: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曹操一怒之下出兵为夏候渊报仇。当时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 2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三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2.进一步理解叙事顺序。 3.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教学重点: 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杨修被杀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哼唱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感受作者笔下两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内的“相关资料”部分,并解说。)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疏通文意,掌握字词读音。 2.让学生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 3. 三、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 1.学生读第一部分: 师提问:①杨修为什么会命赴黄泉?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水平: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水平。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 2、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复述故事,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 图。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的情感,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学习做人处事之道。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以前有过很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很多英雄人物。我们以前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刘备。人们常说:水浒看勇,三国看智。三国有无数的智者,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残杀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注重杨修的命运,并能从杨修的身上得到一些启示。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由学生讲述) 三、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庖.(páo)官主簿.(bù) 谮.(zèn) 绰.(chāo)刀恃.(shì)才放旷麾.(huī) 四、整体感知 1、理清结构,复述故事要点。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 ①破字――忌;②分酥――恶;(杨修卖弄聪明)③破梦――愈恶;(杨修揭穿曹的心思)④吴质事件――愈恶;⑤教植出门――怒;⑥教植作答――已有杀心。(杨修参与曹的家事) 四、探究交流 1、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因为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

《杨修之死 》教学案例及反思

《杨修之死》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利用以前积累的知识,借助工具书认读文中出现的生僻字和文言文字词,疏通文意,能流利灵活地复述课文。 2.培养速读水平,提升自身语言素养。 3.理清本文的结构。理解插叙的作用。 4.分析人物的性格。 5.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结构。体验插叙的作用。 分析人物的性格 教学设想: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水平的良好教材。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教学时数:1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新课 由“桃园结义”导入,东汉过后,中历史上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男之间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各领域产生竞争,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同学样,你们知道哪些三国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说说。 整体感知 初读,整体感知 1.“读一读写一写”读三篇。 2.练习翻译成汉语。学生如果还有不太明白的地方能够提出来,学生讨论或者教师解答。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情节,思考: 1.杨修犯曹操之忌的一有哪些? 2.写作顺序是怎样的?有什么作用? 设计以下板书: 日常生活:阔门事件(忌之)、一盒酥事件(恶之)、杀近侍事件(愈恶之)。 政治活动:吴质事件(愈恶之)、使植杀门吏而出(大怒)、 教曹植作答教(有杀修之心)。 学生回答:本文所定的6件事,全是在鸡肋事件之前,为不按时间顺序来写了,用了插叙,避免了平铺直叙,文章有起伏,。文似看出喜不平,插叙的应用使杨修的死因更为明晰,也使文章跌宕起伏多姿。 3、学生复述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小故事,来复述。 教师请了每一小组指定的同学来复述。他们都复述得不错。 四、自由讨论: 1.你认为杨修的死因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点评。 2.人物形象提练。

谭嗣同简介及其思想分析

谭嗣同简介 谭嗣同(1865一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湖南浏阳人。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后为新疆巡抚刘锦堂幕僚,曾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龢等人。旋奉父命, 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曾游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同年底重抵南京,闭户养心读书, 成《仁学》2卷。(①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仁”是万物之源,它“以通为第一义”。②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由于“以太”“不生不灭”,所以就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③并且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对秦汉以来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猛烈,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④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1898 年,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当宫中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时,即“拔刀以救上自任”。9月8日夜,赴北京法华寺访袁世凯,请袁发兵相救。袁佯为应允。9月20日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9月21日,政变遂起。9月25日被捕,9月28日与林旭等5人同时被害。时年33岁。临刑绝命词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生平遗著编入《谭嗣同全集》。留有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众所周知,梁启超和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两位先驱。其中,梁是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人,并在变法失败后坚持和自己的维新式君主立宪制观点;谭则是变法的主要思想者和组织者,在变法失败后作为六君子之首英勇就义,召起了人们爱国的热潮,点燃了日后革命的火种。无需置疑,他们都为变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们两个人,结局却是截然不同的。 在西太后决定兵变之前,康、梁、谭等变法领导人都已从光绪的衣带密诏和民众的流言中得知了事泄。光绪密劝“三日之内出逃”。康、梁风行雷厉,迅速逃往日本,准备往后死灰复燃。谭嗣同在他们走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留者,无以酬圣主。”于是作为“留者”,他毅然留了下来。他坚决地说,“各国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