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复习散文要点概括题“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配套检测

高中语文复习散文要点概括题“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配套检测

高中语文复习散文要点概括题“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配套检测
高中语文复习散文要点概括题“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配套检测

“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配套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米的恩典

甘典江

①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

②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米,果实也。象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

③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多少年以来,中国人见面都要问候一句:“吃了吗?”难怪古代的圣人早就明察:仓廪实而知礼节。

④吃饭要靠天,更要靠地。没有谁能够管得了天,但是,地,却是被人牢牢控制住了。

⑤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易经》云:“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同时,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土地联系着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媒介与命脉,即是白花花香喷喷的米。一切财富与权力,最终,都可以通过米来衡量与转化,以“石”计量。

⑥广义的“米”,包括稻米、高粱、玉米、小米、黄米等等,一般而言,主要指稻米,即大米。在南方,稻田随处可见,甚至在陡斜的山坡上,也被开垦出一圈一圈的梯田。在雾气中,在月光下,那些成片的梯田,像大地的行为艺术,在视觉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⑦上世纪八十年代,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揣着一册购粮本。彼时,每个人的粮食,都是一个定数,有钱也多买不到一两。卖米的工作人员常常带着居高临下的目光,我们则像是等待赈济的灾民,需要他们来拯救。我突发恐惧:要是哪天他们关门不卖米了,我们又怎么办?

⑧幸好,某一天,人们又做起了交易,在农贸市场,大米开始自由流通,只要有钱,想买多少买多少。望着那些被解放了的大米,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

⑨吃饱饭后,人性苏醒了。接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不知不觉之间,人们见面,不再问候吃饭,而是关心挣钱发财。很快,米的命运也发生了变迁,它们被包装进

入超市。在某种意义上,这时候的米,面目全非,与土地紧密的关系已经断裂。顾客从一袋米中,看不到四季的替换,闻不着泥巴、雨水和阳光的气味,也无视农夫的喘息与农妇的忧伤。可怜的米,被抽象成了一种消费符号。

⑩每次不得不去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都在猜想:假如苏格拉底看到这一切,不知还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在两千多年前,他就对物质消费不屑一顾:“我们的需要越少,就越接近神。别人为食而生,我为生而食。”也就是,对于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来说,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与理性。

?许是因为苏格拉底的提醒,我开始尽量少去超市,实在要去,也要扪心自问一番:是不是因为听从了大米的召唤?我越来越相信:过度的物质消费,是一种恶习,甚至,是对人类独立于物质的高贵精神的冒犯。

?每一粒大米,无论是干瘪的还是饱满的,一起经历了四季的轮回,演绎了生命的涅槃,见证过土地的馈赠,追逐过阳光雨露,都领受了人的安抚和神的祝福。在此意义上,它们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利进入人的胃,化为人的血肉与精气。

?联想到米的“远亲”——麦子。西方人眼中的麦子具有神性,因为麦子经过“施洗”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了有信仰的面包,荣升为基督的圣餐。我想,倘若真有神灵可以降福于诸般良善与恩惠、纯洁与正义,那么它可以启示麦子,同样也能祝福大米。

?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敬畏粮食,就是遵守心灵的律法,可以凭此找回自我,梳结人与大地的伦理,并抵达感恩的故乡。

?从一粒大米的恩典

..中,我领受了永恒的充实与安宁。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点题,明确交代“米”是我最敬重的一个汉字,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说文解字》《易经》中的词句、苏格拉底的话以及西方对麦子的膜拜,既表达了对米的深厚理解,更增强了文本的厚重与力量。

C.文中叙述,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工作人员居高临下的目光使我突发恐惧。后来,大米开始自由流通,人们真正的幸福生活便开始了。

D.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内涵丰富,语言极富感染力,告诉读者粮食是至

善至美的对象,并非抽象的一种消费符号。

解析:选C C项,“工作人员居高临下的目光使我突发恐惧”错误,文中使我突发恐惧的原因是:要是哪天人们没有了粮食怎么办。“人们真正的幸福生活便开始了”错误,原文是“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

2.综观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句中加点词“恩典”的内涵。(6分)

答:

解析:大米的“恩典”指大米给予我们的恩惠,梳理文章思路可知,答案信息集中于文章前半部分(①~⑥段)。由《说文解字》《易经》的解读可知,大米丰富了中华文化;“民以食为天”,大米是人类生存的保障;大米从土地中孕育化生,是联系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的媒介和命脉;由第⑥段内容可知,生长米的梯田给人视觉享受,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参考答案:“恩典”原指帝王的恩赐和礼遇,现泛指恩惠。文中的“恩典”有以下意义:①“米”丰富了中华文化;②“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③“米”是联系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的媒介和命脉;④生产稻米的梯田,给人以视觉享受,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主旨概括)请概括文章的主旨。(6分)

答:

解析:概括文章主旨,可以结合文中的“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敬畏粮食,就是遵守心灵的律法,可以凭此找回自我,梳结人与大地的伦理,并抵达感恩的故乡”等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本文表达了对米的感恩和敬畏之情。(3分)指出物质富裕后不能过度物质消费,敬畏粮食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安宁。(3分)

★4.(题外设题·多练一点——特定信息概括)

文章由“米”主要联想到了哪些与之相关的内容?(6分)

答:

解析:解答此题,可以摘选文中写到的与“米”有联系的内容,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逐一筛选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①土地;②广义的“米”的类型;③米的交易与人们的生活;④米的命运;

⑤米的“远亲”——麦子;⑥敬畏粮食,感恩故乡。(每点1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草木深

晓寒

①在我的认知里,村庄是存在于一种秩序中的,山和水,土地和房屋,各安其间,井然有序。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之足穿过风,穿过雨水,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一生都在通向一条春荣秋谢的路。它们以不同的姿势贴近村庄,把村庄覆盖,假使一个陌生人像翻书一样把它们轻轻地揭开,村庄的秘密便会毫无缓冲地暴露在眼前:黛色的屋顶,炊烟,牛羊,一垄一垄的稻子,弯着腰劳作的农人。

②我是在草木里长大的,我从来不怀疑草木的忠诚,它们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探,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秘密。

③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我内心的怀想,但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它们看着我进进出出,有时候像恶作剧一样,借助穿堂风把泥土的气息塞进我的呼吸,令我猝不及防。有些事情,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信,纵使生活困窘,我的童年也应该有意想不到的斑斓,几种平常的草木,怎么就这样轻松地收买了我那一段记忆?

④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但我那时不喜欢草木。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觉

得村庄的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行人的裤脚,把枝丫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和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我拿着刀去砍它们,背着锄头去铲,用手使劲拔,连根拔掉,我大概还想过,要是能像赶牛羊一样,把村庄里的草木赶得一根不剩,只留下纯粹的庄稼,一条条光溜溜的泥巴路,天与地之间坦荡如砥,这样,村庄里的人便能省去大把的汗水。

⑤就在我开始构思这个宏大理想的时候,我的喉咙突然痛了起来,痛得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祖父见了说,没事,是上火了。他从山上挖来一种树根熬成水端到我面前,笑着说赶紧喝了吧,喝了就好了。当时我并不相信这种土办法能瓦解我的疼痛,我切一段稻草当吸管,一点点吸进去,苦,涩,酸,好像所有人类难以接受的味道都集中在这水里,弄得我头晕目眩,只是没想到几天后,竟奇迹般地好了。

⑥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我觉得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我开始审视周围的草木,村庄里到底有多少草木呢?到处都是,从一座山头扑向另一座山头。我想它们大约是被风吹来的,一阵大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它们落户以后,忙着开疆拓土,攻占所有的空隙,连一条石头缝都不放过。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

⑦母亲会在一家人闲着的时候,突然从屋角搬出一坛浸熟的野柿子,或者一大把板栗,或一袋子酸枣糕。餐桌上也经常变换花样,一碗香喷喷的蘑菇,橡子豆腐,一盆子艾叶粑粑。日子困顿,母亲以一个母亲的力量为一家人驱逐着贫穷的阴影。霜降时节,父亲照旧从对面的山上挑回来一筐筐木炭,木炭乌黑,每一根都闪着光泽,还保留着树干的雏形,一根根木炭在寒冬里复活,变成亮堂堂的炉火,变成腊肉的香,最终以一种笑容的形式停留在我们的脸上。

⑧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了草木,我们只能接受生活的种种苦难,即使愿意倾我所有,也难以抵御接踵而来的黯淡和荒芜。

⑨时间固执地改变着一切,草木长高,村庄变矮,我在草木之下劳作,歇息,枕着泥土仰望草木,我看到阳光从它们身上流过,镶上一层绿油油的底色,我看到雨在上面冒出白烟,

我看到不断改变的色彩,如同一万只蝴蝶的跌落,那是大地之上的一场蝴蝶雨。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

(有删改) 5.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运用比拟修辞手法描写村庄里草木遵从秩序、不知偷懒、不偏倚等特点,意在歌颂草木般勤劳、质朴的农人。

B.文章运用连续的动词刻画对象,如“开疆拓土”“攻占”“带”“披”等,具体生动地展示了草木走进村庄的过程。

C.结尾写到“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呼应开篇中有关村庄、草木皆服从于秩序的议论,首尾圆合,突出了主旨。

D.本文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出了草木与村庄、草木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语言质朴而真挚。

解析:选A“意在歌颂草木般勤劳、质朴的农人”错。

★6.[层(段)意概括]请概括第⑦段的主要内容。(6分)

答:

解析:第⑦段的主要内容,是突出草木在人们生活贫穷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是突出父母亲应对贫穷生活的作用,所以,陈述对象应该是草木,而不是父母亲。

参考答案:草木赐予人们生活资源,(3分)使原本贫穷的生活拥有了快乐。(3分)

★7.(特定信息概括)作者为什么说那时不见得多喜欢草木,可是草木却占领了其记忆的一端?请结合全文概括。(6分)

答:

解析:首先注意筛选文中的句子,如“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习惯了

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秘密”“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我觉得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等,然后从中概括出答题要点。

参考答案:①草木带给人们恩赐,医用、食用等;(2分)②草木带给村庄安详;(1分)③草木遵守着一种秩序,守护村庄的秘密,给人以心灵的皈依;(1分)④在对草木的追忆中寄托对祖辈的怀念;(1分)⑤远离自然后的失落、遗憾。(1分)

★8.(题外设题·多练一点——特定信息概括)

文章中“我”对“草木”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概括分析。(6分)

答:

解析:要概括分析情感的变化,首先要筛选文中的相关句子,如“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村庄的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我厌倦它们”“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我觉得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了草木,我们只能接受生活的种种苦难”“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等,然后概括出情感的变化。

参考答案:①对草木曾经是忽视、嫌厌(或“厌倦”)的,以为它们的存在是不必要的;

②后来因草药治愈我喉咙痛而觉得草木“神秘”,认为它们身上蕴藏着强大的力量;③再到后来体验到草木是获取快乐的源头,是战胜生活苦难的力量;④最后产生皈依草木深处的心愿。(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现代文阅读概括文章内容(精)

常见考点一: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答题技巧:可按以下方式组织语言:谁(在何时何地 +干什么 +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 +怎么样。注意表达的准确和简洁。 常见考点二:概括层意(段意。 常见考点三: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答题技巧: (1情节的划分。划分情节要看过渡。时间的变换、地点的转移、人物感情的变化、人物的转换等,往往是划分的依据。划分时要看这些过渡的句子。 (2情节的概括。一般是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各部分内容。 概括方法一:小标题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①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概括,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②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可分为:背景(引子→ 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概括方法二:表述式概括。(适用于较短篇幅或试题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语言进行概括。特别是对高潮、结局内容概括的考查较为常见。概括时,一般要求用简洁、完整的句子。 概括方法三:根据中心句或过渡句来概括。(一般结构思路清晰的文章采用①熟练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可以找段落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②根据已有的故事情节的提示概括主要的故事情节。 《站牌下的约定》 西湖往南。一路景区。有一个公交车站,叫九溪。 每天一早,这个公交站牌下,就会站满了人,赶着上班的,背着书包去上学的,转车去景区看风景的。 一辆公交车来了,一辆公交车开走了。

早晨的阳光,淡淡地将树梢点亮。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站牌下,出现了一对母女。女孩手里捧着一本书,妈妈弯下腰, 手指着书,一行行教女孩读。偶尔会抬起头,看看公交车来的方向。 春寒料峭,女孩的双手和小脸,都冻得红红的。女孩的读书声,清脆,响亮,细听听, 还有一点点颤音。 候车的人纷纷侧目,好奇地注视着这对母女。连等车的时间,都不放过,教孩子拼音识字呢。这个母亲,可真够操劳,真够费心的。 一辆开往郊区的公交车驶来了。妈妈匆匆交代女孩几句,跑向公交车。妈妈跳上了车, 女孩捧着书,看着车门关上,目送公交车开远,才捧着书,走开。 每天早晨都是这样。 奇怪的是,有时候是妈妈先到公交车站,有时候却是女孩先到。 遇到天气不好,妈妈就会领着孩子到车站边的一家单位的门廊下,教孩子读书。 一天也没有间断过。 有一天,终于有位乘客忍不住,走过去问妈妈:“你女儿学习真用功,几岁了?” 妈妈抬起头,摇摇头,她不是我女儿。 那你们是…… “妈妈”说,我也是等公交车的。她是附近一个清洁工的女儿,我见她没学上,经常一个人在车站附近孤单地游荡,我就想,能帮她一点儿,是一点儿。所以,我就和她约定,每天我早一点来等车,教她十几分钟。 原来是这样。

概括文章内容专题

第十二讲概括文章内容专题 概括文章的内容是我们整体理解文章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记叙文阅读有明确规定,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理清思路,是对文章情节的把握;理解、分析文章主要内容,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这两个考点都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回答,都是理解和把握记叙文作品的前提和关键,因而在历年的记叙文阅读中,绝大部分省市都涉及了这些考点。题型既有简答题,又有填空补充故事情节题。 主要题型: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答题 2、文中写了关于……的几件事,请分别概括出来 3、本文以……为线索,叙述了哪几件事? 补充故事情节:4、按照文章内容填写表格 一、基础知识 文章六要素: 二、方法 方法一:六要素提炼法: 1、一件事:六要素归纳法记叙文的段意可以六要素为据进行概括。 答题格式:时间、地点,谁为了/因为/想……,做了……,结果…… 例题精讲 拔苗助长 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他天天扛着锄头去田里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稻苗,似乎一点也没有长高,真让人着急。 这一天,宋国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他望着大得好像没有边的庄稼地,不禁一阵焦急又涌上心头。他自言自语地说:“稻苗呀,你们知道我每天种地有多辛苦吗?为什么你们一点都不体谅我,快快长高呢?快长高、快长高……”他一边念叨,一边顺手去拔身上衣服的一根线头,线头没拔断,却出来了一大截。宋国人望着线头出神,突然,他的脑子里蹦出一个主意:“对呀,我原来怎么没想到,就这么办!”宋国人顿时来劲了,一跃而起开始忙碌……太阳落山了,宋国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饭菜,坐在桌边等他回来。“以往这时候早该

现代文阅读概括文章内容

常见考点一: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答题技巧:可按以下方式组织语言: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注意表达的准确和简洁。 常见考点二:概括层意(段意)。 常见考点三: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答题技巧: (1)情节的划分。划分情节要看过渡。时间的变换、地点的转移、人物感情的变化、人物的转换等,往往是划分的依据。划分时要看这些过渡的句子。 (2)情节的概括。一般是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各部分内容。 概括方法一:小标题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①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概括,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②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可分为:背景(引子)→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概括方法二:表述式概括。(适用于较短篇幅或试题)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语言进行概括。特别是对高潮、结局内容概括的考查较为常见。概括时,一般要求用简洁、完整的句子。 概括方法三:根据中心句或过渡句来概括。(一般结构思路清晰的文章采用)①熟练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可以找段落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②根据已有的故事情节的提示概括主要的故事情节。 《站牌下的约定》 西湖往南。一路景区。有一个公交车站,叫九溪。 每天一早,这个公交站牌下,就会站满了人,赶着上班的,背着书包去上学的,转车去景区看风景的。 一辆公交车来了,一辆公交车开走了。 早晨的阳光,淡淡地将树梢点亮。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站牌下,出现了一对母女。女孩手里捧着一本书,妈妈弯下腰,手指着书,一行行教女孩读。偶尔会抬起头,看看公交车来的方向。

中考题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概括文章内容专题 概括文章的内容是我们整体理解文章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记叙文阅读有明确规定,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理清思路,是对文章情节的把握;理解、分析文章主要内容,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这两个考点都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回答,都是理解和把握记叙文作品的前提和关键,因而在历年的记叙文阅读中,绝大部分省市都涉及了这些考点。题型既有简答题,又有填空补充故事情节题。 主要题型: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答题 2、文中写了关于……的几件事,请分别概括出来 3、本文以……为线索,叙述了哪几件事? 补充故事情节:4、按照文章内容填写表格 一、基础知识 文章六要素:

二、方法 方法一:六要素提炼法: 1、一件事:六要素归纳法记叙文的段意可以六要素为据进行概括。 答题格式:时间、地点,谁为了/因为/想……,做了……,结果…… 例题精讲 拔苗助长 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他天天扛着锄头去田里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稻苗,似乎一点也没有长高,真让人着急。 这一天,宋国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他望着大得好像没有边的庄稼地,不禁一阵焦急又涌上心头。他自言自语地说:“稻苗呀,你们知道我每天种地有多辛苦吗?为什么你们一点都不体谅我,快快长高呢?快长高、快长高……”他一边念叨,一边顺手去拔身上衣服的一根线头,线头没拔断,却出来了一大截。宋国人望着线头出神,突然,他的脑子里蹦出一个主意:“对呀,我原来怎么没想到,就这么办!”宋国人顿时来劲了,一跃而起开始忙碌……太阳落山了,宋国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饭菜,坐在桌边等他回来。“以往这时候早该回来了,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她担心地想。忽然门“吱呀”一声开了,宋国人满头大汗地回来了。他一进门就兴奋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把每一根稻苗都拔出来了一些,它们一下子就长高了这么多……”他边说边比划着。 “什么?你……”宋国人的儿子大吃一惊,他连话也顾不上说完,就赶紧提了盏灯笼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田里去。可是已经晚了,稻苗已经全都枯死了。 1.仔细阅读,完成填空。 故事发生时间:地点: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完整版)2019高考语文复习散文概括内容要点题与体会(概括)情感主旨题(含解析)

散文概括内容要点题与体会(概括)情感主旨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野外理发处 丰子恺 我的船所泊的岸上,小杂货店旁边的草地上,停着一副剃头担。我躺在船榻上休息的时候,恰好从船窗中望见这副剃头担的全部。起初剃头司务独自坐在凳上吸烟,后来把凳让给另一个人坐了,就剃这个人的头。我凝神纵目,眼前的船窗便化为画框,框中显出一幅现实的画图来。这图中的人物位置不时在变动,有时会变出极好的构图来,疏密匀称姿势集中,宛如一幅写实派的西洋画。 平日看到剃头,总以为被剃者为主人,剃者为附从。故被剃者出钱雇用剃头司务,而剃头司务受命做工;被剃者端坐中央,而剃头司务盘旋奔走。但在绘画的人看来,适得其反:剃头司务为画中主人,而被剃者为附从。因为在姿势上,剃头司务提起精神做工,好像雕刻家正在制作,又好像屠户正在杀猪。而被剃者不管是谁,都垂头丧气地坐着,忍气吞声地让他弄,好像病人正在求医,罪人正在受刑。纯粹用感觉来看,剃头这景象中,似觉只有剃头司务一个人,被剃的人暂时变成了一件东西。因为他无声无息,呆若木鸡,全身用白布包裹,只留出毛毛草草的一个头,而这头又被操纵在剃头司务之手,全无自主之权。我很同情于这被剃者:那剃头司务不管耳、目、口、鼻,处处给他抹上水,涂上肥皂,弄得他淋漓满头;拨他的下巴,他只得仰起头来;拉他的耳朵,他只得旋转头去。 我想把船窗中这幅图画移到纸上。起身取出速写簿,拿了铅笔等候着。等到妥帖的位置出现,便写了一幅,放在船中的小桌子上,自己批评且修改。这被剃头者全身蒙着白布,肢体不分,好似一个雪菩萨。幸而白布下端的左边露出凳子的脚,调剂了这一大块空白的寂寞。又全靠这凳脚与右边的剃头担子相对照,稳固了全图的基础。凳脚原来只露一只,为了它在图中具有上述的两大效用,我擅把两脚都画出了。我又在凳脚的旁边,白布的下端,擅自添上一朵墨,当作被剃头者的黑裤的露出部分。我以为有了这一朵墨,白布愈加显见其白;剃头司务的鞋子的黑在画的下端不致孤独。而为全图的主眼的一大块黑色——剃头司务的背心——亦得分布其同类色于画的左下角,可以增进全图的统调。为求这黑色的统调,我的签字须写得特别粗大些。 船主人下船时,给十个铜板与小杂货店,在他们屋后的地上采了一篮豌豆来,现在已经煮熟,送进一盘来给我吃。看见我正在热心地弄画,便放了盘子来看。“啊,画了一副剃头担!”他说,“像在那里挖耳朵呢。小杂货店后面的街上有许多花样:捉牙虫的、测字的、旋糖的,还有打拳头卖膏药的……我刚才去采豆时从篱笆间望见,花样很多,明天去画!”我未及回答,在我背后的小洞门中探头出来看画的船主妇接着说:“先生,我们明天开到南浔去,那里有许多花园,去描花园景致!”她这话使我想起船舱里挂着一张照片:那照片里所摄取的,是一株盘曲离奇的大树,树下的栏杆上靠着一个姿态娴雅而装束楚楚的女子,好

五年级阅读训练_概括文章主要内容_练习题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阅读练习 【练习一】 拔苗助长 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他天天扛着锄头去田里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稻苗,似乎一点也没有长高,真让人着急。 这一天,宋国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他望着大得好像没有边的庄稼地,不禁一阵焦急又涌上心头。他自言自语地说:“稻苗呀,你们知道我每天种地有多辛苦吗为什么你们一点都不体谅我,快快长高呢快长高、快长高……”他一边念叨,一边顺手去拔身上衣服的一根线头,线头没拔断,却出来了一大截。宋国人望着线头出神,突然,他的脑子里蹦出一个主意:“对呀,我原来怎么没想到,就这么办!”宋国人顿时来劲了,一跃而起开始忙碌……太阳落山了,宋国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饭菜,坐在桌边等他回来。“以往这时候早该回来了,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她担心地想。忽然门“吱呀”一声开了,宋国人满头大汗地回来了。他一进门就兴奋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把每一根稻苗都拔出来了一些,它们一下子就长高了这么多……”他边说边比划着。 “什么你……”宋国人的儿子大吃一惊,他连话也顾不上说完,就赶紧提了盏灯笼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田里去。可是已经晚了,稻苗已经全都枯死了。 1.仔细阅读,完成填空。 故事发生地点: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二】一间改变命运的房间 很多年前,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有一对老夫妇走进旅馆的大厅向柜台定房。 “很抱歉,”柜台里的人回答说,“我们饭店已被参加会议的团体包下了。往常碰到这种情况,我们都会把客人介绍到另一家饭店,可是这次很不凑巧,据我所知,另一家饭店也客满了。”

现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专题练习

八年级下语文“概括大意”专题练习 班别:姓名:学号: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常用方法: 方法一:段意合并法(任何文章适用)。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方法二:要素串连法。(适用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法三: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如:《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 方法四:内容借助法。这种方法,就是借助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文章内容。如《满井游记》一课,第二自然段中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 二、概括自然段大意的常用方法: 1、摘句法。看自然段的开头、结尾找一找自然段有没有现成的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提 示自然段大意的句子。如:《敬畏自然》第一自然段: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征服自然。 2、综合法。(1)写人、事的段落我们可以从“谁做什么结果怎么样。”这几方面来摘取文段 的关键词来概括。(2)写景、状物的段落我们可以从“什么景、物怎么样。”这几方面来摘取文段的关键词来概括。如:《云南的歌会》第一自然段:来自四方的人在山野上对调子。或“山野对歌” 3、提问法。如果段落中没有中心句,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没有这一段我就不知道什么。” 《云南的歌会》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对歌的年轻女人的外貌、性格特点、能耐。 三、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一)鲁迅《雪》 …… ②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③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1)请概括选文第②、③段的主要内容?选文表现出江南的雪怎样的特点?(3分)

高考语文总复习:“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配套检测

“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配套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米的恩典 甘典江 ①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 ②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米,果实也。象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 ③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多少年以来,中国人见面都要问候一句:“吃了吗?”难怪古代的圣人早就明察:仓廪实而知礼节。 ④吃饭要靠天,更要靠地。没有谁能够管得了天,但是,地,却是被人牢牢控制住了。 ⑤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易经》云:“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同时,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土地联系着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媒介与命脉,即是白花花香喷喷的米。一切财富与权力,最终,都可以通过米来衡量与转化,以“石”计量。 ⑥广义的“米”,包括稻米、高粱、玉米、小米、黄米等等,一般而言,主要指稻米,即大米。在南方,稻田随处可见,甚至在陡斜的山坡上,也被开垦出一圈一圈的梯田。在雾气中,在月光下,那些成片的梯田,像大地的行为艺术,在视觉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⑦上世纪八十年代,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揣着一册购粮本。彼时,每个人的粮食,都是一个定数,有钱也多买不到一两。卖米的工作人员常常带着居高临下的目光,我们则像是等待赈济的灾民,需要他们来拯救。我突发恐惧:要是哪天他们关门不卖米了,我们又怎么办? ⑧幸好,某一天,人们又做起了交易,在农贸市场,大米开始自由流通,只要有钱,想买多少买多少。望着那些被解放了的大米,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 ⑨吃饱饭后,人性苏醒了。接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不知不觉之间,人们见面,不再问候吃饭,而是关心挣钱发财。很快,米的命运也发生了变迁,它们被包装进入超市。在某种意义上,这时候的米,面目全非,与土地紧密的关系已经断裂。顾客从一袋米中,看不到四季的替换,闻不着泥巴、雨水和阳光的气味,也无视农夫的喘息与农妇的忧伤。可怜的米,被抽象成了一种消费符号。 ⑩每次不得不去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都在猜想:假如苏格拉底看到这一切,不知还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在两千多年前,他就对物质消费不屑一顾:“我们的需要越少,就越接近神。别人为食而生,我为生而食。”也就是,对于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来说,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与理性。 ?许是因为苏格拉底的提醒,我开始尽量少去超市,实在要去,也要扪心自问一番: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复习课教案 教案目标: 1.回顾、梳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学习灵活运用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做到语言通顺、完整、简洁。 教案重、难点: 灵活运用方法完整、简洁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案准备: 1.课前印发阅读材料《换伞》。 2.课前自主复习,填写表格,小组交流。 教案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晰目标 1.我们一起学过了许多文章,也做过许多篇阅读。那么老师想问你们,学习一篇文章,一般有哪些要求?或者说阅读考试中有哪些类型的题目。 预设: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句的含义理解词语 体会作者的感情,谈感受领悟文章表达方法 2.弄懂了这些问题,才能闻到墨香,才能读出文字传达给我们的意韵,才能为我所用。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一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回顾方法,提炼要求 师: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的题目在阅读中经常会考到。 有这样的一篇阅读是《征服》,第二题要求学生概括“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是两位同学的答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好?为什么? (1)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劫犯劫持了一位孕妇,在孕妇快要生孩子的时候被生命征服,拯救了孕妇和孩子。 (2)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劫犯情急之下劫持了一位孕妇,孕妇因为极度惊吓马上要生产,劫犯在漫长无期的牢狱之灾和一条即将出生的生命之间,选择了后者,他举手投降,警察抓住了他。但孕妇已无法坚持到医院,这个劫犯说自己是个医生,他得到警察的允许成功帮孕妇接生,拯救了孕妇和孩子。 引导学生说出简洁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仅仅只是简洁,还要做到语言(生:通顺) 事情还要说(生:完整) 小结:通顺、完整、简洁(板书) 三.小组合作,自主归纳 过渡:怎样才能完整、通顺而又简洁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呢?你们知道哪些方法?【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出示:题目拓展法段意合并法六要素归纳法

小学阅读理解概括主要内容

阅读理解(概括主要内容) 准确、简洁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有四种方法: 标题扩充法 段意合并法 要素串联法 句子摘抄法 方法一:标题扩充法 有些文章的题目就是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我们只要把文章标题稍加扩充,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认真读全文。 ?(2)以文章标题为中心,顺次提出一二个或二三个相关问题。 ?(3)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回答出所提出的问题。 ?(4)把答案组织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用“标题扩充法”概括《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主要内容。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儿,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儿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小女孩儿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可怜的小女孩儿!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儿,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她的一双小手几[jī]乎冻僵(jiānɡ)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chī)!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儿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ɡěnɡ)。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儿走来。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小女孩儿向画片伸出手去。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儿说。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专题练习

概括主要内容 方法:要素串联法 凡是写人、记事类的记叙文,都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阅读文章时,只要弄清这几个要素,就不难将文章的主要内容串联出来了。 注意:1、不需要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写得很详细,只需简练地说出“什么事”就可以了。 2、串联要素并不是把这几个要素简单相加,而是进行综合整理。 写人文章概括: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 写事文章概括:抓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写景文章概括: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几个方面 写物文章概括:什么事物?写了它几个方面的特点? 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的答题模式:谁----(为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随堂练习】 【2016苏州中考】 (一)骑自行车翻山越河 ①三十年前,我父母用开菜园换来的钱,买了第一辆永久牌黑色二八式自行车。父亲很快就学会了骑车,总挂两只菜篮子在后座两边去赶集。 ②我们常顺着大路练习骑车。田野中间的大路用沙土夯成,两边向路中央爬出绊根草,夏天的暴雨,会在路边上咬出大小坑,但在坑与坑之间,会有一条曲折如蛇的“路中路”,打足气的轮胎啃啮路面,沙沙响,像小牛吮奶,蚕吃叶,蛇蜕皮。更妙的,是在田野间猪小肠一般的小路上骑行,小路油光水滑,没有水凼,可以顺风骑得飞快,南风吹在麦巷

里,吹在湿汗淋淋的背脊与头发上。青蛙蚱蜢固然是吓得慌不择路,狗之前总是不很耐烦地跑在我们前头,现在看着自行车上的小主人,望尘莫及自愧不如。 ③父亲觉得我可以上路与他一起去卖菜了。那一年我们在菜园里种了很多土豆,如果不及时卖掉,它们就会毫不客气地长出紫芽。我和父亲闻鸡起床,将土豆挂在车后座上,父亲用的是从邻居大伯那里借来的飞鸽自行车。两袋土豆加起来一百多斤,并不比人轻。土豆两角钱一斤,驮到涂家河集卖完,可赚二十元钱,这在当时并不是小数字,所以我带着它们骑行在小澴(huán)河堤的杉树林巷里的时候,觉得一颗一颗土豆,比天上的星辰还要金贵。星光照夜路,并不够用,打手电筒骑车,也不可能。父亲熟门熟路,他知道十里八乡的每一道沟,每一道坎。我在后面紧紧跟着,可我毕竟是一个骑车卖菜的生手啊!终于有一次,我骑车冲出堤面,一头栽到了漆黑的杉树林里。如果不是一棵好心的杉树果断将我拦住,我会飞跌进星光下的小澴河,趁势将两袋土豆洗得干干净净吧。电光石火间,车卡在树干丛中,我的身体由龙头前面翻滚下来,落在地面。杉树的针叶将脸面与手臂刮得生疼。父亲将车慢慢地往地上一摊,反身跑下堤,慢慢地将我由地上拉起来,一边捏遍我的身子,一边问我疼不疼。看见我没事,他拍了拍我身上的尘土,扶起车子又出发了。 ④第二年我考上了城里的中学。父亲给我买了一件新衬衣,还将自行车送给我,不是舍不得买新车,他是觉得旧车没人偷。星期六的晚上,下了课,我常常一个人骑自行车,沿着澴河大堤回家。笔直的河堤,堤下是垂柳、水杉与白杨,黄昏渐阑,澴河清碧如带,世界开阔明净。二十里路,一个多小时,汗流浃背回到家,吃母亲留好的夜饭,在破旧的木床上小睡几个钟头,天不亮,又起床骑车回去赶周日早上的功课。十四五岁少年的精力,大闹天宫都够用,不是吗? ⑤有一次,我骑出城。归心如箭,自然也是车行如箭,听任蚊蚋阵阵扑打在脸上。离城已远,脚下失力,咯噔一响,我心说不好,果然是链条断掉了。如是是现在,我更愿意推

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配套检测

——“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配套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米的恩典 甘典江 ①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 ②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米,果实也。象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 ③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多少年以来,中国人见面都要问候一句:“吃了吗?”难怪古代的圣人早就明察:仓廪实而知礼节。 ④吃饭要靠天,更要靠地。没有谁能够管得了天,但是,地,却是被人牢牢控制住了。 ⑤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易经》云:“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同时,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土地联系着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媒介与命脉,即是白花花香喷喷的米。一切财富与权力,最终,都可以通过米来衡量与转化,以“石”计量。 ⑥广义的“米”,包括稻米、高粱、玉米、小米、黄米等等,一般而言,主要指稻米,即大米。在南方,稻田随处可见,甚至在陡斜的山坡上,也被开垦出一圈一圈的梯田。在雾气中,在月光下,那些成片的梯田,像大地的行为艺术,在视觉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⑦上世纪八十年代,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揣着一册购粮本。彼时,每个人的粮食,都是一个定数,有钱也多买不到一两。卖米的工作人员常常带着居高临下的目光,我们则像是等待赈济的灾民,需要他们来拯救。我突发恐惧:要是哪天他们关门不卖米了,我们又怎么办? ⑧幸好,某一天,人们又做起了交易,在农贸市场,大米开始自由流通,只要有钱,想买多少买多少。望着那些被解放了的大米,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 ⑨吃饱饭后,人性苏醒了。接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不知不觉之间,人们见面,不再问候吃饭,而是关心挣钱发财。很快,米的命运也发生了变迁,它们被包装进入超市。在某种意义上,这时候的米,面目全非,与土地紧密的关系已经断裂。顾客从一袋米中,看不到四季的替换,闻不着泥巴、雨水和阳光的气味,也无视农夫的喘息与农妇的忧伤。可怜的米,被抽象成了一种消费符号。 ⑩每次不得不去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都在猜想:假如苏格拉底看到这一切,不知还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在两千多年前,他就对物质消费不屑一顾:“我们的需要越少,就越接近神。别人为食而生,我为生而食。”也就是,对于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来说,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与理性。

(完整版)小学阅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练习题(学生版)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练习题 一、标题扩充法 例:《卖火柴的小女孩》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儿,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儿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小女孩儿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可怜的小女孩儿!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儿,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她的一双小手几[jī]乎冻僵(jiānɡ)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chī)!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儿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ɡěnɡ)。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儿走来。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小女孩儿向画片伸出手去。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儿说。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 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奶奶!”小女孩儿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pèn]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儿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儿坐在墙角里,两腮(sāi)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六种方法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六种方法 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必须领会它的主要内容,只有掌握了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那么,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呢 1.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 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沪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四要素:时间是1948年5月25日,地点是隆化中学附近,人物是董存瑞,事件是董存瑞舍身炸毁暗堡。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在紧急关头毅然舍身炸毁了前进途中的暗堡。 3. 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黄继光》一课,可分为四段,段意分别是:(1)黄继光所在营接到新的战斗任务;(2)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战;(3)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4)黄继光所在营攻占了五九七?九高地。根据段意归纳为:在抗美援朝战争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顽强战斗,壮烈牺牲。 4. 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5. 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如《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几件事。从文章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写得简略,是次要的;“尝花生”写得详细,是主要的。根据课文主次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

理解句子内涵、概括文章中心阅读专题训练

目录第一天 第一课理解句子的涵: 第二课概括文章的主要容 第二天 第三课概括文章的主要容 第四课辨析文章的叙述顺序 第三天 第五课写人记事类文章的阅读 第四天

第六课写景状物类文章的阅读 第五天 第七课简单说明文的阅读 第六天 第八课真题模拟训练 第一课理解句子的涵

方法指南:1,、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 2、联系上下文来推敲句子的涵 3、思考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含义。 4、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理解句子的含义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典例剖析 他要感那只手 ②孩子们高兴地在白纸上描画起来。女教师猜想这些贫民区的孩子们想要感的东西是很少的,可能大多数孩子会画上餐桌上的火鸡或冰淇淋等。 ③当小道格拉斯交上他的画时,她吃了一惊,他画的是一只手。 ④是谁的手?这个抽象的表现使她迷惑不解。孩子们也纷纷猜测。一个说:“这准是上帝的手。”另一个说:“是农夫的手,因为农夫喂了火鸡。” ⑤女教师走到小道格拉斯一个皮肤棕黑色又瘦又小头发卷曲的孩子桌前弯腰低头问他能告诉我你画的是谁的手吗 ⑥这是你的手老师孩子小声答道 ⑦她回想起来了,在放学后,她常常拉着他黏糊糊的小手,送这个孩子走一段。他家很穷,父亲常喝酒,母亲体弱多病,没有工作,小道格拉斯破旧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当然,她也常拉别的孩子的手。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他要感这只手。 ⑧我们每个人都有要感的,其中( )有物质上的给予,( )还有精神上的支持,诸如得到了自信和机会。对很多给予者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却难以估计。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别人。 1、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他要感这只手。” 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句中“非凡的意义”的理解。 2、这篇充满人情味的散文写出了自己明白的道理,就是 高效训练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叙事性散文阅读之“要点概括”解题指导》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叙事性散文阅读之“要点概括”解题指导 【导语】 要点概括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必然涉及的考查内容,也是广大考生备战中考的一大重点。所谓要点概括,就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叙事件、所言事理、所抒情怀进行判断、理解、分析和整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要点概括的过程是一个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过程,要点概括的结果能充分显现学生理解文意的准确和深入程度。 【解题步骤】 1.要分清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答题方式和答题语言。 2.要通读全文,理清思路,理解文意,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 3.要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要求和角度。 4.要搜寻标志性语言,筛选出有效信息。所谓标志性语言,就是体现文章结构、主旨、感情倾向等的重要语句,如文章的标题、主旨句、中心句、开头句、结尾甸、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等。5.最后进行归纳整合,准确表述。在此过程中既要关注文章中的显性信息,也要关注文章中的隐性信息。 解题技巧】

1.事件概括类。 这类试题要求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对涉及事件的叙述性文字进行概括。这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陈述的对象是人还是物,然后思考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如果是人,可采用“谁+ 干什么”的句式,如果是物,可采用“什么+怎么样”的句式。 2.主旨概括类。 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记叙文的主旨是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解题时可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来筛选信息,也可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息。这类试题文体不同,概括的方法和语言表达习惯也不一样。如果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对人物的肖像、细节、心理、语言和行动等作具体分析,概括出中心。如果是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可通过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进行具体分析,概括出中心。如果是写景状物的文章,可根据所描写的景和物的特征以及作者赋予它们的意义概括中心。 3.思路概括类。 这类试题要求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写作思路。文章的思路是作者写文章的思维活动过程,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理清文章的思路,也应从不同的体裁入手。以人为主的记叙文,可以从主要人物所做的事情入手把握线索,概括思路。以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根据文中交代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发展的关系,来理清文章的脉络 4.形象概括类 这类试题要求对文章记叙的事件进行提炼,概括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

记叙文阅读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记叙文阅读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含练习)- 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指主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主人公和重要人物的活动、行为,还包括人物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等。那么如何才能快速准确简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常见的概括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六要素”综合法。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表达为: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 2.关键词语提炼法(含中心词句提炼法)。即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注意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关键词;同时更要注意文章一些特殊句子,如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等,它们往往与文章中心内容要点密切相关3.段意合并法。即在阅读过程中,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自然段,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分段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分段以后,用一两句话说出大致意思。然后将各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去粗取精法。即在概括的时候,找准与原因或条件相关联的词句,去除不必要的修饰、限制语,保留极为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的、能够揭示事物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的词句。 我们在选用上述方法概括内容时,必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准确”,不能以偏概全,概括要点时不能有遗漏;不能以罗列代替概括,把罗列到的小的具体材料当作要点概括。二是“简洁”,这是从答题字数要求来说的,有许多题目明确要求答案在多少个字以内,所以,答题的语言一定要精练,切忌罗嗦。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概括的内容要具体。有的同学常用"经过""结果"之类的词代替内容,太空洞,这不行。应该写出经过是什么,结果怎样。 二是概括的要点要全面。一篇文章的内容往往有几个要点,要抓全,不能丢要点。 三是语言要简明,不罗嗦。就是要把文章的"水分"去掉,使内容表达得简单明了。 (二)记叙文中心思想的把握和概括 好的记叙文总是避开直接表述中心思想,因而增加了把握它的难度。言在此而意在彼,或是通过相关人物的描写、相关事件的叙述来隐晦地、含蓄地表达作者的主旨,因此把握中心思想的原则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局限某一局部纠缠不清,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精确、完备的概括。 一般的方法是: 1、从文中标题入手: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中心,体现文章主要内容;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了中心思想。 2、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明或揭示了中心;有的文章在结尾处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