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谏太宗十思疏巩固练习带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巩固练习带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巩固练习带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巩固练习带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巩固训练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2、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一、检查基础知识

(一)解释下面加点字词

1.臣闻求木.之长.者()() 2.必固.其根本.()()

3.欲流之远.者() 4.必浚.其泉源

..()()

5.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6.臣虽下.愚()

7.人君当.神器之重() 8.居域中之大.()

9.塞源而欲流长.也() 10.承天景.命()

11.善始者实繁.() 12.克.终者盖寡

..()()()

13.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14.则纵情以傲物

..()

1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 16.虽董.之以严刑()

17.振.之以威怒() 18.诚.能见可欲()

19.将.有作.()() 20.则思谦冲.以自牧.()()

21.惧满溢

..() 22.则思江海下.百川()

23.乐.盘游() 24.则思慎始而敬.终()

25.虑壅蔽

..()

..() 26.惧谗邪

27.则思正.身以黜.恶()() 28.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

29.宏兹

..九德()() 30.简.能而任之()

31、虽董.之以严刑 ( ) 32、诚.能见可欲 ( )

(二)一词多义

善:①择善.而从之 ( ) ②善.始者实繁 ( )

则: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 ) ②则.智者尽其谋 ( )

虽: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 ) ②虽.董之以严刑 ( )

长: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 ) ②塞源而欲流长.也 ( )

下:①则思江海下.百川 ( ) ②必竭诚以待下. ( )

诚:①诚.能见可欲 ( ) ②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 )

以:①纵情以.傲物 ( ) ②戒奢以.俭 ( )

③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 ) ④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 )

⑤虽董之以.严刑 ( ) ⑥振之以.威怒 ( )

⑦则思知足以.自戒 ( ) ⑧则思知止以.安人 ( )

⑼则思谦冲以.自牧 ( )

能:①诚能.见可欲 ( ) ②简能.而任之 ( )

(三)通假字

① 振.之以威怒 ( ) ② 恩所加,则思无.

因喜以谬赏 ( ) (四)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 )( ) ② 简能.而任之,择善.

而从之 ( )( ) ③ 则思正身以黜恶.

( ) ④ 居安.

思危 ( ) ⑤ 慎谗邪..

( ) 2.形容词用作动词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

物 ( ) 3.动词用作名词

① 诚能见可欲.

,则思知足以自戒 ( ) ② 将有作.

,则思知止以安人 ( ) 4.使动用法

①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

其根本( ) ② 则思正.

身以黜恶( ) ③ 宏.

兹九德( ) ④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

人( ) (五)句式(翻译下列句子)

1、倒装句

(1)宾语前置

①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③ 则思三驱以为度

(2)介词结构后置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2.省略句

① 诚能见可欲 ②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③ 而况于明哲乎 ④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⑤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二、巩固检测: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之长.(zh ǎng)者 浚.

(jùn)其泉源 B .虑雍.(y ōng)蔽 正身黜.

(chù)恶

C .克终者盖.(g ài)寡 董.(d ǒng)之以严刑

D .垂拱.(g ǒng)而治 仁者播.

(b ō)其惠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加强自身修养

B.乐盘游,则思三驱

..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宏兹九德,简能

..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劳神苦思,代百司

..之职役:老百姓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以.怒而滥刑 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B.项王曰:“沛公安.在?”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5.下列加点的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 B.善始者实.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春华秋实.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6.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克终者盖.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而.况于明哲乎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D.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青取之于.蓝

7.下列加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刚开始做得好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译文:

(2)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

译文:

(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译文:

【背诵名言警句】

1.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

2.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司马迁

3.良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陈寿

4.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司马光

5.直言者,国之良药也;直言之臣,国之良医也。——唐甄

【默写课文第三段】(要求书写认真)

谏太宗十思疏

(一)、解释下面加点字词

1.臣闻求木.之长.者(树木)(长得高)2.必固.其根本.(使……稳固)(树根)

3.欲流之远.者(流得远)4.必浚.其泉源

..(疏通,深挖)(水的源头)

5.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稳固,扎实)6.臣虽在下愚

..(最愚昧无知的人)

7.人君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8.居域中之大.(重要地位)

9.塞源而欲流长.也(远)10.承天景.命(大)

11.善始者实繁.(多)12.克.终者盖寡

..(能够)(大概)(少)

13.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深切的)14.则纵情以傲物

..(看不起别人)

1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路人)16.虽董.之以严刑(监督)

17.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18.诚.能见可欲(如果,果真)

19.将.有作.(打算,计划)(兴建宫殿)20.则思谦冲.以自牧.(虚)(动词,约束,修养)

21.惧满溢

..(指骄傲自满,听不进别人意见)22.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23.乐.盘游(以……为乐)24.则思慎始而敬.终(谨慎)

25.虑壅蔽

..(形容词作名词,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指耳目被堵塞、蒙蔽)26.惧谗邪

27.则思正.身以黜.恶(使……端正)(排斥)28.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不恰当地奖赏)

29.宏兹

..九德(弘扬,扩大)(此)30.简.能而任之(选拔)

(二)一词多义

善:择善.而从之(好的人或事,名词)

善.始者实繁(做得好,动词)

则: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就,连词)

则.智者尽其谋(那么,连词)

虽: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虽然,连词)

虽.董之以严刑(即使,连词)

长:臣闻求木之长.者(长得高,动词)

塞源而欲流长.也(流得远,动词)

下: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下,动词)

必竭诚以待下.(下面的群臣,名词)

诚:诚.能见可欲(如果,果真,连词)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诚意,名词)

以:纵情以.傲物(连词“而”,表并列)

戒奢以.俭(连词“而”,表并列)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表转折,连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表修饰,连词)

虽董之以.严刑(用,介词)

振之以.威怒(用,介词)

则思知足以.自戒(来,连词)

则思知止以.安人(来,连词)

则思谦冲以.自牧(来,连词)

能:诚能.见可欲(能够,副词)

简能.而任之(有能力的人,名词)

(三)通假字

①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通“勿”,不要)

(四)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权)(重要地位)

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

③则思正身以黜恶.(邪恶小人)

④居安.思危(安定的环境)

⑤慎谗邪

..(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2.形容词用作动词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看不起)

3.动词用作名词

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想要的东西)

②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指兴建宫室之类的事情)

4.使动用法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稳固,扎实)

②则思正.身以黜恶(使……端正)

③宏.兹九德(使……发扬光大)

④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五)句式

1。倒装句

(1)宾语前置

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戒自,警戒自己)

②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牧自,意译为“对自己加强道德修养”。牧,养)

③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三驱,以打猎三次作为限度)

(2)介词结构后置

①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以严刑督责他们,用威严恐吓他们)

② 戒奢以俭 (用节约来消除奢侈)

2.省略句(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

① ( )诚能见可欲 (省主语“君王”)

② 盖(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省主语“君王”)

③ 而况于( )明哲乎 (省宾语“君王”)

④ (a)载舟(b)覆舟,(c)所宜深慎 (a 、b 省主语“水”;c 省“君王”)

⑤ (a)虑壅蔽,(b)则思虚心以纳下 (a 省主语“君王”;b 省宾语“视听”)

二、课后巩固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之长.(zh ǎng)者 浚.

(jùn)其泉源 B .虑雍.(y ōng)蔽 正身黜.

(chù)恶

C .克终者盖.(g ài)寡 董.(d ǒng)之以严刑

D .垂拱.(g ǒng)而治 仁者播.

(b ō)其惠

★解析:木之长.

者“长”应读ch áng 答案:A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加强自身修养 B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 .宏兹九德,简能..

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 .劳神苦思,代百司..

之职役:老百姓 ★解析:“百司”指官职。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无以.怒而滥刑

B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 .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 .将有作,则.

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 ★解析:A 项都作“因为”解释,B 项第一个表疑问语气,第二个表反问语气;C 项第一个是所字结构,第二个和为连用表被动;D 项第一个为“于是”,第二个为“就是”。

答案:A

4.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C .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 .仁者播其惠,信.

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

,宽厚而爱人 D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今治.

水军八十万众 ★解析:B 项都作“讲信用”;A 项是“安定”与“哪里”;C 项是“要求”与“寻求”;D 项是“治理好”与“整编”。

答案:B

5.下列加点的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臣闻.求木之长者

B .善始者实.

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春华秋实.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解析:A项:听说;懂得;闻名。B项:实在,确实;果实,这里作动词用;果实。C项:威吓;举起;举起。D项:水流;流动;水流。

答案:A

6.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盖.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而.况于明哲乎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D.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青取之于.蓝

★解析:A项两个“盖”都表推断语气;B项两个“而”,前一个表转折,后一个表递进;C项的两个“之”前一个代词,后一个结构助词;D项两个“于”前一个“对于”,后一个“从”。

答案:A

7.下列加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刚开始做得好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解析:“终苟免”: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

答案:D

文言文古文鉴赏《谏太宗十思疏》

古文鉴赏《谏太宗十思疏》 【作品介绍】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魏微一生上疏直谏二百余篇,常使李世民情面上难以忍受,有时甚至怒不可遏,但魏徵仍然从容尽言,而李世民事后也常常承认自己的过错。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微去世,李世民亲自为他撰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将魏徵比作“人镜”。 【原文】 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唐]魏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3]。虽董之以严刑[14],震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徵传》 【注释】 [1]疏: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2]长(cháng):高固:使……稳固。 [3]远:使……流得远。浚: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6]以:用,行。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

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文: 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象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归类 【文学常识】 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行文思路】 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二段:通过对比和层层推导,解释不积德义的危害性。 第三段: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生动有力。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解释正意。 (2)对比论证,说理透彻。 例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正反论述, 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拘于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 【词类活用】 A、使动用法: 1、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2、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 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5、宏兹九德宏,使…….光大 6、何必劳神苦思劳,使…..辛劳;苦,使……辛苦 7、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 B.意动 1、乐盘游乐,以……为乐 C.、名词作状语 1、貌恭而心不服貌:表面上;心:在心里 D、名词作动词 1、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E、动词作名词

2021年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 欧阳光明(2021.03.07) 魏征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成,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年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失意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年夜,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文:

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品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品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成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年夜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位置,不考虑在安适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梗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但凡古代的君主,接受上天的年夜命,开始做得好简直实很多,可是能够坚持究竟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年夜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定竭尽诚意看待下属,一旦失意,便放肆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友好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恐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义,概略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其实不信服。怨恨不在年夜小,可怕的只是苍生。苍生象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获得的工具,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年夜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苍生安定;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以狩猎为乐,就要想到狩猎有度,不过分捕杀;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

(完整word版)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 注音 臣闻求木之长.者zhǎng必浚.其泉源jùn人君当神器之重.zhòng 塞.源而欲流长也sè忧懈怠.dài虑壅.蔽yōng 惧谗邪 ..chánxié则思正身以黜.恶chù则思无因喜以谬.赏miù 一、古今异义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2.既得志,则纵情 ..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3.虑壅蔽,则思虚心 ..以纳下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4.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 ..度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 认为。 二、词类活用 1.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名词用作状 语2.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名词作 动词 3.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形容 词用作名词 4.居域中之大.大:重位。形容词用作名词 5.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形容词用作名 词6.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形容词用作 名词 7.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形容 词用作名词8.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形容词用 作名词 9.智者尽.其谋尽:用尽。形容词用作动词10.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使动用法11.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使动用法12.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使动用法1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使动 用法 三、重要虚词 之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 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 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第一段: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1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必浚3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4,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5乎!人君当神器之重6,居域中7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8。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注释:1、长:生长。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3、浚: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5、明哲:聪明睿智。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聪明睿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第二段: 原文:凡百元首9,承天景命10,莫不殷忧11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12繁,能克终者盖寡1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4。竭诚则吴越为一体1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6。虽董17之以严刑,振18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19,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20,可畏唯人21;载舟覆舟22,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注释: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1、殷忧:深忧。 12、实:的确。 13、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 14、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 15、吴越为一体: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胡,指北方;越,指南方。 16、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17、董:督责。 18、振:通“震”,震慑。 19、苟免而不怀仁: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20、怨不在大: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1、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22、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翻译: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

谏太宗十思疏详细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她就是唐朝初年著名得政治家、史学家与文学家。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隋大业末,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xiǎn)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她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得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就是心非,不瞧脸色行事、史以“诤臣"称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得包拯都以她为楷模。她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得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得太平盛世,作为谏臣得魏征就是有其功劳得。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领导周隋各史得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她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赠司空,谥文贞。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得编撰工作。《隋书》得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得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她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得文风作了概括得评论,崇尚质朴纯正,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得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反映了她得文学观点。她得谏议政论文,颇传名篇 背景提示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得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朝初年,为了缓与阶级矛盾,求得治国方略,朝廷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众多谏臣中,魏征就是最杰出得一个。她有胆识,有智谋,敢于直言诤谏,据理力争,不怕触怒皇帝。一开始,唐太宗听着很不顺耳,曾发誓杀死魏征。后来渐渐领悟出,她得犯颜切谏就是为了国家得长治久安,也就采取了宽容得态度,而且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就是魏征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得。当时,经过战后得休生养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追求珍宝异物,四处巡游打猎,劳民伤财。有大臣进谏时,她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得意见。贞观十一年(637),魏征上《十思疏》,告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猛醒,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课文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得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得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就是不可能得,何况(您这)明智得人呢! 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 国君掌握着国家得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得地位,不考虑在安逸得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厉行节俭,这也(如同)就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 而欲流长也。 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得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得危害。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 (古代)所有得君主,承受上天(赋予得)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得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得(却)很少、难道就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不?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 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 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得情感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得势力(与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 虽然(可以)用严酷得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得只有老百姓;(她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 所宜深慎。

古诗谏太宗十思疏翻译赏析

古诗谏太宗十思疏翻译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

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注释】 [1]长:生长,生发,名词用作动词。 [2]固:使稳固,使动用法。 [3]远:流得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4]浚(ùn):疏通,深挖,动词。 [5]当:主持,掌握,动词。 [6]神器:指帝位、政权。典出《老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古人认为君权神授,认为取得神器即为夺得天下。 [7]居域中之大:据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域中,天地间。语出《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大,形容词用作名词。 [8]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 [9]凡昔:所有的。有书如《古文观止》写为“凡百”,此皆为一意:以往的。 [10]景:重大。 [11]克:能够。 [12]盖:承接上文,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但,则。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及答案(20200522202733)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及答案 1.下列加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权重,处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 2.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这并不是作者要说明的观点)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3.解释下面的句子中的“以”。 (1)戒奢以俭(1)动词,用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2)连词,目的关系,来 (3)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3)连词,修饰关系。“竭诚”是“待下”的方式。 (4)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4)介词,用 (5)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5)并列连词,来 (6)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6)并列连词,来 (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7)并列连词,来 (8)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8)因为 (9)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9)以致 (10)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10)认为 (11)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11)凭 (12)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12)按照 --------------------------------------------------------------------------------------4.文章的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请简要说明。 答:分为三层。(1)总结历史经验,表明自己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 (2)创业艰难,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离心离德。 (3)人民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 --------------------------------------------------------------------------------------5.本文主要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答: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先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 “德厚”才能“国安”;再从反面论述,反之,国不能安。 --------------------------------------------------------------------------------------

谏太宗十思疏详细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 令狐采学 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少孤贫,有年夜志,留意纵横之术。隋年夜业末,为避乱,曾一度落发为羽士。介入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xiǎn)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年夜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以刚正不阿、勇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合,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史以“诤臣”称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但敢谏,并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屡次,达数十万言,年夜都为太宗采取,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很多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呈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年夜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魏征死后,唐太宗哀思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赠司空,谥文贞。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他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的文风作了归纳综合的评论,崇尚质朴纯粹,否决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反应了他的文学观点。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名篇 布景提示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的毁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求得治国方略,朝廷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众多谏臣中,魏征是最杰出的一个。他有胆识,有智谋,勇于直言诤谏,据理力争,不怕惹恼皇帝。一开始,唐太宗听着很不顺耳,曾赌咒杀死魏征。后来渐渐领悟出,他的犯颜切谏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就采纳了宽容的态度,并且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那时,经过战后的休生养息,经济获得了成长,人民生活也充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

中考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全文详细翻译 导读: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魏征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

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

谏太宗十思疏详细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隋大业末,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xiǎn)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史以“诤臣”称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赠司空,谥文贞。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他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的文风作了概括的评论,崇尚质朴纯正,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反映了他的文学观点。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名篇 背景提示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的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求得治国方略,朝廷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众多谏臣中,魏征是最杰出的一个。他有胆识,有智谋,敢于直言诤谏,据理力争,不怕触怒皇帝。一开始,唐太宗听着很不顺耳,曾发誓杀死魏征。后来渐渐领悟出,他的犯颜切谏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就采取了宽容的态度,而且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生养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追求珍宝异物,四处巡游打猎,劳民伤财。有大臣进谏时,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贞观十一年(637),魏征上《十思疏》,告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猛醒,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课文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 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厉行节俭,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 而欲流长也。 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 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文: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练习、简析及译文(翻译)-word文档讲课讲稿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练习、简析及译文(翻译)-w o r d文档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练习、简析及译文 (翻译)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

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底稳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主持着国家的重任,在天地间占有重大的地位,应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如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达不到更高的境界,情感不能控制住欲望,这也是砍断树根而想要树木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所有的帝王,承担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善终的却很少。难道是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了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魏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yú[同“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岂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26]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注释1.长(zhǎng):生长。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5.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1.殷忧:深忧。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文: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