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为切换算法16bit排序详细说明

华为切换算法16bit排序详细说明

华为切换算法16bit排序详细说明
华为切换算法16bit排序详细说明

华为切换算法16bit排序详细说明1切换目的 (3)

216BIT算法介绍 (3)

2.1起始状态 (3)

2.2M准则 (3)

2.3K准则 (4)

316BIT算法分析 (8)

3.1影响各个调整位的相关参数 (8)

3.2从调整位对各类正常切换在特殊情况下进行分析 (8)

3.2.1第14位层间调整位 (8)

3.2.2第13、12位共MSC/BSC调整位 (9)

3.2.3第11位负荷调整位 (10)

3.2.4第9/10位小区所在层调整位 (10)

3.2.5第5~8位小区优先级调整位 (11)

3.2.6第4位同层小区间切换磁滞位 (11)

4路测案例 (12)

4.1案例1(迟切换——高层小区边缘切换至低层小区) (12)

4.1.1小区参数设置 (12)

4.1.2滤波后的电平 (12)

4.1.316bit排序 (13)

4.2案例2(因层间切换而未切换至信号最强的小区) (16)

4.2.1小区参数设置 (16)

4.2.2滤波后的电平 (16)

4.2.316bit排序过程 (16)

4.2.4最终16bit排序结果 (18)

4.3案例3(HZSE2梅花村-1参数设置有误导致切换问题) (20)

4.3.1小区参数设置 (20)

4.3.2滤波后的电平 (20)

4.3.316bit排序 (20)

1切换目的

切换作为无线链路的重要控制手段,能够保持MS在穿越不同的蜂窝小区时通话的连续性,减小掉话率,并能提供更好的通信质量。

切换条件

◆源小区与目标小区有邻区关系

◆满足切换判决

◆16bit排序(紧急切换中,目标小区不需要排序优先于源小区;正常切换中,目标小区

必须排序排在第一)

216bit算法介绍

排序结果是16个2进制数组成的数值,服务小区与邻小区都有各自的排序结果,值越小,优先级越高,排队越靠前。

2.1起始状态

如上所示:理想状态下,服务小区及邻区在16Bit排序前,所有位数都是置1的,也就是说排序前,所有相关小区排序都是相同的。

2.2M准则

也就是说,当服务小区与邻区足满足M准则时,排序开始了。

2.3K准则

这是16Bit排序的前三位,按照电平值的大小进行排序。

如上图所示:紫色区域为排序位数。电平值越高,Bit位值越小,排序越靠前。

按照电平值的顺序,排序为小区N1>N2>S>N3>N4>N5,因此Bit数值为000,001,010,011,100,101。

●同层小区间切换磁滞比较位:

这是16Bit排序的第四位,按照相应的算法确定数值。

如上图所示:紫色区域为排序位数,根据计算结果进行数值确定。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得出结论:除N1以外,其余邻区根据计算全部小于服务小区+切换磁滞,也就是说全部置1,仅邻区1(N1)此位置0。

●切换层级位:

这是16Bit排序的第五至十位,按照相应的算法确定数值。

如上图所示:紫色区域为排序位数,根据层级进行数值确定。

按照算法,第9、10位为层排序;第5-8位为优先级排序;

切换算法按照层分为4层:为第9、10位的00,01,10,11;分别代表第一、二、三、四层,共四层。

按照优先级分为16级:为第5-8位的0000,0001,……,1110,1111,分别对应优先级1,优先级2,……优先级15,优先级16,共16级。

●负荷调整位:

这是16Bit排序的第十一位,按照相应的设置计算比较确定数值。

如上图所示:紫色区域为排序位数,根据小区切换参数设置及实际情况进行数值确定。

当前排序认为服务小区及相邻小区负荷均小于负荷切换启动门限,因此全部置0。

注:该位受是否打开负荷切换位影响,也就是说,当服务小区关闭负荷切换开关时,该Bit 位不受负荷切换启动/接收门限影响,置0。

●共BSC/MSC调整位:

这是16Bit排序的第十二、十三位,按照相应的设置确定数值。

如上图所示:紫色区域为排序位数,根据小区切换参数设置及实际情况进行数值确定。

服务小区此两位全部为0;

相邻小区一旦打开该调整位,按照该小区所属BSC或MSC的情况进行计算:

◆与服务小区相同MSC/BSC,该位为:00

◆与服务小区相同MSC,不同BSC,该位为:01(上图的案例就是这种情况)

◆与服务小区不同MSC/BSC,该位为:11。

PS:该位设置容易引起大家误解,错误的认为只要存在不共BSC/MSC的邻区情况就应该打开此调整位。其实根据公司切换算法,很容易引发邻区高电平无法切换。原因就是该Bit位太靠前,一旦值为1,该小区排序会下降很多。

●层间调整位:

这是16Bit排序的第十四位,按照相应的设置通过计算得到相关数值。

如上图所示:紫色区域为排序及需要调整的位数,根据小区切换参数设置及实际情况进行数值确定。

根据计算:邻区中仅邻区5(N5)计算结果小于接收电平,置1。其余小区全部置0。

当14位在置1时,相应的13-5Bit位全部置0。

注:该Bit位的层间切换门限及磁滞为该服务小区(或邻区、外部小区)属性中的设置。●保留位:

这是16Bit排序的第十五、十六最后两位,按照相应的设置得到相关数值。

如上图所示:紫色区域为排序及需要调整的位数,根据小区切换参数设置及实际情况进行数值确定。

现网设置所有小区均为正常小区,因此第15位全部置0;

保留位默认为1,因此第16为全部置1。

●最终排序:

如上图所示:服务小区排序最高。

邻区2在所有邻区中排序最高。

接收电平最高的N1(邻区1)排序为第四。

316bit算法分析

从上一节对于16bit算法的介绍可见,排序最终的结果为一组16位的2进制数,数值越小则排序越靠前。

据此分析发现,每个排序位置对排序最终结果的影响程度不同,位越高的,对排序结果影响越大。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0010 0000 0000 0001数值必然大于0000 1111 1111 1111,显然影响其最终数值大小的是两者从左至右第一个异数值位(注:之后各位的排序不影响最终排序结果)。

3.1影响各个调整位的相关参数

16:保留位:无参数影响;

15:保留位:小区扩展类型;

14:层间调整位:层间切换门限、层间切换磁滞;

13/12:共MSC/BSC调整位:邻小区与源小区所属的BSC/MSC,进行共BSC/MSC调整允许;11:负荷调整位:负荷切换允许,负荷切换启动门限,负荷切换接收门限;

10/9:层排序位:小区所在层;

5~8:级排序位:小区优先级;

4:同层小区间切换磁滞比较位:小区间切换磁滞;

1~3:电平比较位:无参数直接影响;

3.2从调整位对各类正常切换在特殊情况下进行分析

该小节的分析仅针对于该调整位影响最终排序的情况,即该位之前的各调整位排序均相等的情况。

3.2.1第14位层间调整位

对于同层级小区

正常的情况此处不做叙述,而在某一特殊的电平范围内,源小区至邻小区的切换可能由层间切换门限主导。即当【邻小区层间切换门限】+【邻小区层间切换磁滞】大于【源小区层间切换门限】—【源小区层间切换磁滞】时,若邻小区与源小区均落在该区间范围内,则两者之间的切换受层间切换门限和磁滞的影响。

例如:源小区A,层间切换门限/磁滞20 / 3,小区所在层2

邻小区B,层间切换门限/磁滞30 / 3,小区所在层2

邻小区C,层间切换门限/磁滞20 / 3,小区所在层2

A小区至B、C小区的PBGT切换门限均为68,小区间切换磁滞均为4

讨论在4种电平区间下的切换情况:

从上表可见,在(-77,-93]区间内,A小区不会切换至B小区,在(-87,-93]内A小区不会切换至C小区。

结论:同层同级小区的层间切换门限设置值相差越大,则在相对应的电平区间内(差值越大,电平区间越大),会影响低门限低小区向高门限小区切换的准确性。

?对于高层级小区切至低层级小区

该类切换均为边缘切换,当且仅当高层级小区在该位的排序优先级低于低层级小区时(即高层级小区为1,低层级小区为0),低层级小区的最终排序才会优先于高层级小区。

如果【高层级小区的层间切换门限】—【高层级小区的层间切换磁滞】太低,或者【低层级小区层间切换门限】+【低层级小区层间切换磁滞】太高,将会影响两者之间的切换。

例如:源小区A,下行链路边缘切换门限35,层间切换门限20,层间切换磁滞3,层1。

目标小区B,下行链路边缘切换门限10,层间切换门限30,层间切换磁滞3,层2。

小区A电平在低于20-3 = = -93dbm时才能使小区A在第14位置1,而小区B只需要满足【小区B滤波后接收电平】-【小区A滤波后接收电平】>【小区A至B的小区间切换磁滞】。

结论:若高层级小区的【层间切换门限】—【层间切换磁滞】<【下行链路边缘切换门限】,则实际起到下行链路边缘切换门限作用的值为【层间切换门限】—【层间切换磁滞】

?对于低层级小区切至高层级小区

因高层级小区的信号强度满足层间切换判决时(滤波并惩罚后的邻区BCCH接收电平>=【层间切换门限】+【层间切换迟滞】)该小区在第14位已经满足条件,置0,因此层间切换门限并不会影响低层小区向高层小区切换。

3.2.2第13、12位共MSC/BSC调整位

影响该位的参数有:共BSC/MSC调整允许,邻小区与源小区所属的BSC/MSC关系

源小区始终为00

邻小区当共MSC/BSC调整禁止时,该位屏蔽,置00;

当共MSC/BSC调整允许时,邻小区与源小区共MSC,共BSC,则置00

邻小区与源小区共MSC,不共BSC,则置01

邻小区与源小区不共MSC,不共BSC,则置11 该位优先级仅次于第14位,而高于10、9位,下面从不同类型的正常切换来进行分析源小区向13、12位置1小区的切换情况。

?同层同级小区之间

由于源小区在13、12位优先级必定高于邻小区,因此仅在源小区第14位置1,排序才有可能低于邻小区。此时邻小区第14位的值有两种情况0或者1。下面以邻小区第14位的不同分两种情况分析:

邻小区1与服务小区不共BSC,邻小区2与服务小区不共MSC/BSC

在A情况下,源小区14位置1,邻小区1、2均置0,邻小区已经排在源小区之前,此时仅需要邻小区电平满足切换判决即可发生切换。

在B情况下,源小区和邻小区14位均置1(5-13位均置0),此时邻区电平必须满足【邻小区滤波后电平】—【源小区滤波后电平】>【小区间切换磁滞】(该条件与切换判决中的条件相同)。

附:层间切换与边缘切换情况与上述情况类似,以下不进行重复性的描述。

结论:共MSC/BSC调整允许的实际作用是阻止了源小区电平高于【层间切换门限】—【层间切换磁滞】时向别的BSC/MSC下小区的PBGT、层间、边缘切换切换。

注:3类正常切换均需要邻区满足【邻小区滤波后电平】—【源小区滤波后电平】>【小区间切换磁滞】

3.2.3第11位负荷调整位

影响该位的参数有:负荷切换允许,负荷切换启动门限,负荷切换接收门限

当负荷切换禁止时,该位屏蔽,置0;

当负荷切换允许时,服务小区负荷>=负荷切换启动门限时,置1,否则置0;

邻近小区负荷>=负荷切换接收门限时,置1,否则置0。

结论:该参数若设置不当,会造成小区的出/入切换异常(当负荷切换允许时,若负荷切换启动门限太低,会使该小区的出小区切换异常;若符合切换接收门限太低,会使该小区的入小区切换异常。)

3.2.4第9/10位小区所在层调整位

对于层间切换——低层小区切向高层小区

该位仅受到【小区所在层】参数的影响,1至4层分别对应00、01、10、11,在11至16位排序均一致的情况下,该位排序优先的小区优先级必定优先于该位排序靠后的小区。

例如:源小区A信号强度-55dbm,层间切换门限/磁滞20 / 3,小区所在层2

目标小区B信号强度-75dbm,层间切换门限/磁滞20 / 3,小区所在层1

小区A与小区B的第14位均为0,而在10、9位排序A为10,B为01,且电平值满足层间切换判决条件,将发起切换。

(注:在层间切换中,邻小区的切换判决条件和第14位置0的要求一致,均为滤波并惩罚后的邻区BCCH接收电平>=【层间切换门限】+【层间切换迟滞】)

3.2.5第5~8位小区优先级调整位

效果等同于10、9位,而优先级低于10、9位。若无特殊话务调整,不建议对小区进行分级。

3.2.6第4位同层小区间切换磁滞位

第4位影响的切换只存在于两种情况之下:

同层同级小区之间的PBGT切换、边缘切换。

高层级小区边缘切换至低层级小区时,且高层级小区与低层级小区14位均置1之后(此种情况可以近似的看作是同层同级小区间的PBGT切换)

?PBGT切换

切换判决要求:【邻小区滤波后电平值】-【源小区滤波后电平值】>PBGT切换门限16bit排序要求:【邻小区滤波后电平值】-【源小区滤波后电平值】>小区间切换磁滞(以上PBGT切换门限、小区间切换磁滞均为源小区至邻小区的)

结论:因此在PBGT切换中,小区间切换磁滞的作用是对PBGT切换门限进行修正,小区间切换磁滞与PBGT切换门限两者较大者起作用。

?边缘切换

在边缘切换中,邻小区需满足【邻小区滤波后电平值】-【源小区滤波后电平值】>小区间切换磁滞。因此,小区间切换磁滞的作用相当于给各邻区电平设置了一个切换门限。

例如:小区A,信号强度-90dbm,下行链路边缘切换门限25,

小区B,信号强度-85dbm,小区A至小区B的小区间切换磁滞为4

小区C,信号强度-83dbm,小区A至小区C的小区间切换磁滞为8 只有小区B满足切换判决和16bit排序第一的条件,因此MS最终会切向小区B,而不是信号强度更高的小区C。

4路测案例

4.1案例1(迟切换——高层小区边缘切换至低层小区)

Log编号:log0914_02.log 时间:2009-9-14 11:35:38

现象:MS占用B72汤泉1时,服务小区电平低于边缘切换门限,却未及时发起边缘切换(Rxlev 约-85dbm,下行链路边缘切换门限35)。当电平衰减至-94dbm时,才切换至S72汤泉3。

分析:对-80dm至-90dbm不切换和最终电平低于-94dbm后发起切换两种情况进行对比如下。

4.1.1小区参数设置

4.1.2滤波后的电平

服务小区电平在-80dbm至-90dbm间时连续6个测量报告的滤波后电平

HO command下发前连续6个测量报告的滤波后电平

两次滤波后电平,服务小区和电平最高的小区均满足边缘切换的判决关系,而前者未发起切换。

下面来分析两种情况下的16bit排序。

4.1.316bit排序

-80dbm至-90dbm时

HO command时

K准则:

14位:层间调整位:

-80dbm至-90dbm时

HO command时最终排序结果:

-80dbm至-90dbm时

HO command时

总结:

对比两种情况下的最终排序结果进行比较:

当服务小区的电平在-80dbm至-90dbm之间时,服务小区第14位排序为0,而第10、9位服务小区为00,必定优先于各低层邻区,因此在-80dbm至-90dbm时并未发起切

(注:可以向同层级的小区发起边缘切换,本案例中仅HZBG2汤泉-1为高层小区) 当服务小区电平低于-93dbm时,第14位排序为1,各邻区14位排序仍为0,此时才有邻区最终排序优先于服务小区,并发起切换。

4.2案例2(因层间切换而未切换至信号最强的小区)

Log编号:0904平山片DT_07.log 时间:2009-9-4 11:56:50

现象:MS由HZSI2气象局-2切换至HZBI2气象局-3,而未切换至电平最高的HZSI2气象局-3该次切换为正常的层间切换,下面通过具体每位的排序过程来进行分析导出最终排序结果4.2.1小区参数设置

4.2.2滤波后的电平

4.2.316bit排序过程

K准则:

4位:小区间磁滞比较位,按照算法计算如下:

10~5位:切换层级位,按照算法排序如下:

4.2.4最终16bit排序结果

总结:本案例中,电平最高的HZSI2气象局-3在16bit排序中排在第4位(层级位中低于1800M的HZBI2气象局-2和HZBI2气象局-3)

可见当层级较高的邻小区满足层间切换条件时,MS会发起层间切换(并不一定切向信号最强的邻小区,而是排序优先权第一位的小区)

4.3案例3(HZSE2梅花村-1参数设置有误导致切换问题)

Log编号:高速问题1.log 时间:2009-8-11 11:26:17

现象:MS在高速路段上由西向东行驶,多次测试均发现MS无法从HZSE2梅花村-3切换至HZSE2梅花村-1。

4.3.1小区参数设置

4.3.2滤波后的电平

4.3.316bit排序

第11位:负荷调整位

HZSE2梅花村-1的负荷切换允许,且接收门限为0,因此该小区在第11位的排序必定为1,

华为PBGT切换模拟分层优化

华为PBGT切换模拟分层优化 一、背景概述 最早的GSM数字移动通信网是建立在900M网络上的,随着用户的迅速增长,对网络容量的需求急剧增加。由于频率资源的有限性和无线信道的容量的不足成为网络发展的重要瓶颈。1800M网络技术的成熟与应用缓解了话务需求与容量之间的矛盾。 DCS1800频段小区相对于GSM900频段小区,有如下特点: 1、频率资源相对丰富,整体上1800频段小区话音质量要好于900频段小区。 2、1800频段小区空间损耗要大于900频段小区,相同发射功率下覆盖不如900频段小区。 3、1800频段小区频率高,波长短,绕射能力差,室内覆盖、深度覆盖比900频段小区差。双频配合优化需要从空闲和通话状态两种情况下来考虑。 二、思路介绍 通过对贵阳两城区原网网络结构和切换参数设置的分析,此次贵阳两城区网络改造华为切换算法设置计划采用“用PBGT切换算法模拟分层”的方式。具体来说,将GSM900小区和DCS1800小区设置为同层同级,通过层间切换门限和邻区级层间切换磁滞参数,使GSM900小区的16BIT序列第14位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置1,而1800频段小区则在一定电平范围内,16BIT序列第14位置0,从而获得相对于900小区的切换优先级,从而起到1800频段小区吸收话务的作用。 采用PBGT算法来模拟小区分层的原理 华为的PBGT切换算法中PBGT切换门限可针对邻区进行调整,设置比较灵活。但采用PBGT切换算法的问题是,难于实现900频段小区向1800频段小区的负切换(即1800频段小区信号弱于900频段小区,也能切换到1800频段小区),原因是华为对触发PBGT切换除PBGT切换门限外,还要求邻小区的16BIT排序在当前小区之前,这在邻小区信号强度弱于当前小区的情况,较难实现。为实现负切换,我们考虑将900频段小区和1800频段设置为同层同级,900频段小区的层间切换门限调整为63(和贵阳郊区BSC参数设置为一致),这样使900小区16BIT准则的14位恒置1,1800频段小区的16BIT排序在900频段小区之前,这样可以实现由900频段小区到1800频段小区的“负切换”。

十大排序编程算法

十大排序编程算法算法一:快速排序算法 快速排序是由东尼·霍尔所发展的一种排序算法。在平均状况下,排序 n 个项目要Ο(n log n)次比较。在最坏状况下则需要Ο(n2)次比 较,但这种状况并不常见。事实上,快速排序通常明显比其他Ο(n log n) 算法更快,因为它的内部循环(inner loop )可以在大部分的架构 上很有效率地被实现出来。 快速排序使用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 )策略来把一个串行(list )分为两个子串行(sub-lists )。算法步骤: 1 从数列中挑出一个元素,称为 “基准”(pivot ), 2 重新排序数列,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小的摆放在基准前面,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大的摆在基准的后面(相同的数可以到任一边)。在这个分区退出之后,该基准就处于数列的中间位置。这个称为分区(partition )操作。 3 递归地(recursive )把小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和大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排序。递归的最底部情形,是数列的大小是零或一,也就是永远都已经被排序好了。虽然一直递归下去,但是这个算法总会退出,因为在每次的迭代(iteration )中,它至少会把一个元素摆到它最后的位置去。、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算法排序问题实验报告

《排序问题求解》实验报告 一、算法的基本思想 1、直接插入排序算法思想 直接插入排序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记录插入到已排好序的序列中,从而得到一个新的,记录数增1 的有序序列。 直接插入排序算法的伪代码称为InsertionSort,它的参数是一个数组A[1..n],包含了n 个待排序的数。用伪代码表示直接插入排序算法如下: InsertionSort (A) for i←2 to n do key←A[i] //key 表示待插入数 //Insert A[i] into the sorted sequence A[1..i-1] j←i-1 while j>0 and A[j]>key do A[j+1]←A[j] j←j-1 A[j+1]←key 2、快速排序算法思想 快速排序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序序列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小,则可对这两部分记录继续进行排序,以达到整个序列有序。 假设待排序序列为数组A[1..n],首先选取第一个数A[0],作为枢轴(pivot),然后按照下述原则重新排列其余数:将所有比A[0]大的数都排在它的位置之前,将所有比A[0] 小的数都排在它的位置之后,由此以A[0]最后所在的位置i 作为分界线,将数组A[1..n]分成两个子数组A[1..i-1]和A[i+1..n]。这个过程称作一趟快速排序。通过递归调用快速排序,对子数组A[1..i-1]和A[i+1..n]排序。 一趟快速排序算法的伪代码称为Partition,它的参数是一个数组A[1..n]和两个指针low、high,设枢轴为pivotkey,则首先从high 所指位置起向前搜索,找到第一个小于pivotkey 的数,并将其移到低端,然后从low 所指位置起向后搜索,找到第一个大于pivotkey 的数,并将其移到高端,重复这两步直至low=high。最后,将枢轴移到正确的位置上。用伪代码表示一趟快速排序算法如下: Partition ( A, low, high) A[0]←A[low] //用数组的第一个记录做枢轴记录 privotkey←A[low] //枢轴记录关键字 while low=privotkey do high←high-1 A[low]←A[high] //将比枢轴记录小的记录移到低端 while low

五种排序算法的分析与比较

五种排序算法的分析与比较 广东医学院医学信息专业郭慧玲 摘要:排序算法是计算机程序设计广泛使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排序算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文章通过描述冒泡、选择、插入、归并和快速5种排序算法,总结了它们的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和稳定性。通过实验验证了5种排序算法在随机、正序和逆序3种情况下的性能,指出排序算法的适用原则,以供在不同条件下选择适合的排序算法借鉴。 关键词: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归并排序;快速排序。 排序是计算机科学中基本的研究课题之一,其目的是方便记录的查找、插入和删除。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领域的越来越广,基于计算机硬件的速度和存储空间的有限性,如何提高计算机速度并节省存储空间一直成为软件设计人员的努力方向。其中,排序算法已成为程序设计人员考虑的因素之一[1],排序算法选择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程序的执行效率和内外存储空间的占用量,甚至影响整个软件的综合性能。排序操作[2,3],就是将一组数据记录的任意序列,重新排列成一个按关键字有序的序列。而所谓排序的稳定性[4]是指如果在排序的序列中,存在前后相同的两个元素,排序前和排序后他们的相对位臵不发生变化。 1 算法与特性 1.1冒泡排序 1.1.1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

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是[5,6]:首先将第1个记录的关键字和第2个记录的关键字进行比较,若为逆序,则将2个记录交换,然后比较第2个和第3个记录的关键字,依次类推,直至n-1个记录和第n个记录的关键字进行过比较为止。然后再按照上述过程进行下一次排序,直至整个序列有序为止。 1.1.2冒泡排序的特性 容易判断冒泡排序是稳定的。可以分析出它的效率,在最好情况下,只需通过n-1次比较,不需要移动关键字,即时间复杂度为O(n)(即正序);在最坏情况下是初始序列为逆序,则需要进行n-1次排序,需进行n(n-1)/2次比较,因此在最坏情况下时间复杂度为O(n2),附加存储空间为O(1)。 1.2选择排序 1.2.1选择排序的基本思想 选择排序的基本思想是[5,6]:每一次从待排序的记录中选出关键字最小的记录,顺序放在已排好序的文件的最后,直到全部记录排序完毕.常用的选择排序方法有直接选择排序和堆排序,考虑到简单和易理解,这里讨论直接选择排序。直接选择排序的基本思想是n个记录的文件的直接排序可经过n-1次直接选择排序得到有序结果。 1.2.2选择排序的特性 容易得出选择排序是不稳定的。在直接选择排序过程中所需进行记录移动的操作次数最少为0,最大值为3(n-1)。然而,无论记录的初始排序如何,所需进行的关键字间的比较次数相同,均为n(n-1)/2,时间

分治算法实验(用分治法实现快速排序算法)

算法分析与设计实验报告第四次附加实验

while (a[--j]>x); if (i>=j) { break; } Swap(a[i],a[j]); } a[p] = a[j]; //将基准元素放在合适的位置 a[j] = x; return j; } //通过RandomizedPartition函数来产生随机的划分 template vclass Type> int RandomizedPartition(Type a[], int p, int r) { int i = Random(p,r); Swap(a[i],a[p]); return Partition(a,p,r); } 较小个数排序序列的结果: 测试结果 较大个数排序序列的结果:

实验心得 快速排序在之前的数据结构中也是学过的,在几大排序算法中,快速排序和归并排序尤其是 重中之重,之前的快速排序都是给定确定的轴值,所以存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使得时间复杂度 很高,排序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现在学习的一种利用随机化的快速排序算法,通过随机的确 定轴值,从而可以期望划分是较对称 的,减少了出现极端情况的次数,使得排序的效率挺高了很多, 化算法想呼应,而且关键的是对于随机生成函数,通过这一次的 学习终于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不错。 与后面的随机实 验和自己的 实验得分助教签名 附录: 完整代码(分治法) //随机后标记元素后的快速排序 #i nclude #in elude #ine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std; template < class Type> void S &x,Type &y); // 声明swap函数 inline int Random(int x, int y); // 声明内联函数 template < class Type> int Partition(Type a[], int p, int r); // 声明 Partition 函数template int RandomizedPartition(Type a[], int p, int r); // 声明 RandomizedPartition 函数 int a[1000000]; //定义全局变量用来存放要查找的数组 更大个数排序序列的结果:

十大编程算法助程序员走上高手之路

十大编程算法助程序员走上高手之路 本文为大家梳理阐述了十种高效率的变成算法,熟练掌握的程序员可以借这些方法逐渐发展为高手,那么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是哪十种算法有这么神奇的效果。 算法一:快速排序算法 快速排序是由东尼·霍尔所发展的一种排序算法。在平均状况下,排序 n 个项目要Ο(n log n)次比较。在最坏状况下则需要Ο(n2)次比较,但这种状况并不常见。事实上,快速排序通常明显比其他Ο(n log n) 算法更快,因为它的内部循环(inner loop)可以在大部分的架构上很有效率地被实现出来。 快速排序使用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策略来把一个串行(list)分为两个子串行(sub-lists)。 算法步骤: 1 从数列中挑出一个元素,称为“基准”(pivot), 2 重新排序数列,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小的摆放在基准前面,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大的摆在基准的后面(相同的数可以到任一边)。在这个分区退出之后,该基准就处于数列的中间位置。这个称为分区(partition)操作。

3 递归地(recursive)把小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和大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排序。 递归的最底部情形,是数列的大小是零或一,也就是永远都已经被排序好了。虽然一直递归下去,但是这个算法总会退出,因为在每次的迭代(iteration)中,它至少会把一个元素摆到它最后的位置去。 算法二:堆排序算法 堆排序(Heapsort)是指利用堆这种数据结构所设计的一种排序算法。堆积是一个近似完全二叉树的结构,并同时满足堆积的性质:即子结点的键值或索引总是小于(或者大于)它的父节点。 堆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Ο(nlogn) 。 算法步骤: 创建一个堆H[0..n-1] 把堆首(最大值)和堆尾互换 3. 把堆的尺寸缩小1,并调用shift_down(0),目的是把新的数组顶端数据调整到相应位置 4. 重复步骤2,直到堆的尺寸为1

快速排序算法(论文)

1 绪论 快速排序(quicksort)是分治(divide and conquer)法的一个典型例子。快速排序(Quicksort)是对冒泡排序的一种改进。由C. A. R. Hoare在1962 年提出。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趟排序将要排序的数据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比另外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要小,然后再按此方法对这两部分数据分别进行快速排序,整个排序过程可以递归进行,以此达到整个数据变成有序序列。 快速排序算法具有良好的平均性能,因此它在实际中常常是首选的排序算法。本次任务主要以快速排序算法实现对任意数字序列的排序,并解决书本P59页 2-26问题: O n n 试说明如何修改快速排序算法,使它在最坏情况下的计算时间为(log) 所选编程语言为C语言。

2 快速排序算法 2.1快速排序算法简介 快速排序算法是基于分治策略的排序算法。即对于输入的子数组a[p:r],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排序。 (1)分解:以a[p]为基准元素将a[p:r]划分成3段a[p:q-1],a[q]和a[q+1:r],使a[p:q-1]中任何一个元素小于等于a[q],而a[q+1:r]中任何一个元素大于等于a[q]。下标q在划分过程中确定。 (2)递归求解:通过递归调用快速排序算法分别对a[p:q-1]和a[q+1:r]进行排序。 (3)合并:由于对a[p:q-1]和a[q+1:r]的排序是就地进行的,所以在a[p:q-1]和a[q+1:r]都已排好的序后,不需要执行任何计算,a[p:r]就已排好序。

2.2 图1 快速排序算法流程图

2.3快速排序算法的算法实现 第一趟处理整个待排序列,选取其中的一个记录,通常选取第一个记录,以该记录的关键字值为基准,通过一趟快速排序将待排序列分割成独立的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比基准记录的关键字小,后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比基准记录的关键字大,基准记录得到了它在整个序列中的最终位置并被存放好,这个过程称为一趟快速排序。第二趟即分别对分割成两部分的子序列再进行快速排序,这样两部分子序列中的基准记录也得到了最终在序列中的位置并被存放好,又分别分割出独立的两个子序列。这是一个递归的过程,不断进行下去,直至每个待排子序列中都只有一个记录是为止,此时整个待排序列已排好序,排序算法结束。 快速排序的过程: (1)初始化。取第一个记录作为基准,设置两个整型指针i,j,分别指向将要与基准记录进行比较的左侧记录位置和右侧记录位置。最开始从右侧比较,当发生交换操作后,再从左侧比较。 (2)用基准记录与右侧记录进行比较。即与指针j指向的记录进行比较,如果右侧记录的关键字值大,则继续与右侧前一个记录进行比较,即j减1后,再用基准元素与j所指向的记录比较,若右侧的记录小,则将基准记录与j所指向的记录进行交换。 (3)用基准记录与左侧记录进行比较。即与指针i指向的记录进行比较,如果左侧记录的关键字值小,则继续与左侧后一个记录进行比较,即i加1后,再用基准记录与i指向的记录比较,若左侧的记录大,则将基准记录与i指向的记录比较。 (4)右侧比较与左侧比较交替重复进行,直到指针i与j指向同一位置,即指向基准记录最终的位置。 可实现的快速排序算法如下: void QuickSort(int a[],int p,int r) { i f(p

分治法实现快速排序与两路合并排序

实验报告 (2015 / 2016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 实验名称分治法实现快速排序与两路合并排序 实验时间年月日指导单位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班级学号 学院(系) 专业 实验报告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 实验原理: 分治法:即分而治之。将问题分解为规模较小,相互独立,类型相同的问题进行求解。对于无序数组的有序排序也就是按某种方式将序列分成两个或多个子序列,分别进行排序,再将已排序的子序列合并成一个有序序列。 实验内容: 两路合并排序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待排序元素序列一分为二,得到两个长度基本相等的子序列,其过程类似于对半搜索;然后将子序列分别排序,如果子序列较长,还可以继续细分,知道子序列长度不超过1为止。 以上的实现由下列代码执行: void SortableList::MergeSort() { MergeSort(0,n-1); } void SortableList::MergeSort(int left,int right) { if (left

制作游戏辅助必备算法:按键精灵快速排序(比冒泡更快更有效率的算法)

学习制作游戏辅助必备算法——按键精灵快速排序(比冒泡更快更有效率的算法) 来源:按键学院【按键精灵】冒泡排序为O(N^2),在排序过程中其实是效率较低的。在扫拍卖或者其他需要比拼速度的时候,时间就是金钱~越快越能抢占先机。 今天我们介绍另一种更快更有效率的排序——快速排序,时间复杂度为O(n*logn)。 快速排序的算法思想 快速排序采用了一种分治的策略,通常称其为分治法(Divide-and-ConquerMethod)。 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 1.先从数列中取出一个数作为基准数。(不要被这个名词吓到了,就是一个用来参照的数,待会你就知道它用来做啥的了)。 2.分区过程,将比这个数大的数全放到它的右边,小于或等于它的数全放到它的左边。 3 . 再对左右区间重复第二步,直到各区间只有一个数。 白话讲解算法: 假设我们现在对“6 1 2 7 9 3 4 5 10 8”这个10个数进行排序。就让第一个数6作为基准数吧。接下来,需要将这个序列中所有比基准数大的数放在6的右边,比基准数小的数放在6的左边。 方法其实很简单:分别从初始序列“6 1 2 7 9 3 4 5 10 8”两端开始“探测”。先从右往左找一个小于6的数,再从左往右找一个大于6的数,然后交换他们。这里可以

用两个变量i和j,分别指向序列最左边和最右边。我们为这两个变量起个好听的名字“哨兵i”和“哨兵j”。刚开始的时候让哨兵i指向序列的最左边(即i=1),指向数字6。让哨兵j指向序列的最右边(即=10),指向数字。 首先哨兵j开始出动。因为此处设置的基准数是最左边的数,所以需要让哨兵j 先出动,这一点非常重要(请自己想一想为什么)。哨兵j一步一步地向左挪动(即j--),直到找到一个小于6的数停下来。接下来哨兵i再一步一步向右挪动(即i++),直到找到一个数大于6的数停下来。最后哨兵j停在了数字5面前,哨兵i停在了数字7面前。 现在交换哨兵i和哨兵j所指向的元素的值。交换之后的序列如下: 6 1 2 5 9 3 4 7 10 8

华为切换算法分类及流程图

华为切换算法分类及流程图 HWII代切换分类如下: 1、紧急切换-TA过大紧急切换 质量差紧急切换 快速电平下降紧急切换 上下行干扰紧急切换 2、负荷切换 3、正常切换-边缘切换 分层分级切换 PBGT切换 4、速度敏感性切换(快速移动切换) 5、同心圆切换 TA切换(紧接切换)流程图 时间提前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限制小区大小的一个标准。 BSC 判断当前MS 的TA 值是否超过了定义的最大TA 门限 TALIM (Timing Advanced LIMit ),如果超过了则发起一个由于 TA 值太高的紧急切换。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可以触发: (1) 服务小区:高于TA门限值 (2) 目标小区:排队相对靠前,不要求比服务小区前。 BQ切换(紧接切换)流程图 链路的传输质量是用误码率BER (Bit Error Ratio )来衡量的,BER 变高的原因可能是太低的信号功率,也可能存在干扰。同时满足 以下条件可以触发切换: (1) 服务小区:高于BQ门限值。 (2) 目标小区:排队相对靠前,不要求比服务小区前,若没有,且小区内切换打开,则执行小区内切换,否则不发起切换。

快速电平下降切换(紧接切换) 主要是判断在MS 接收电平快速下降情况下所进行的紧急切换, 因为如果此时仍然走正常的切换流程,也就是在MS 接收电平低 于边缘切换门限时才触发切换,则可能由于仍然进行P/N 判决而 无法快速触发导致掉话。快速下降的判断是这一部分的重点, 其判决方法是采用快速滤波器的概念,小区内不允许进行快速电 平下降切换。 对电平快速下降的情况,考虑到原始电平波动太大,拟对其进行 平均滤波器短期滤波后再用判断电平快速下降的滤波器来看它 是否是快速下降。采用的平均滤波器长度定为QCKFALLLEN(缺 省为3)。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可以触发: (1) 服务小区:满足滤波器判断结果。 (2) 目标小区:排序在服务小区之前。 上下行干扰切换(紧接切换) 如果链路的误码率升高,但接收电平仍然较强时,通常是该信道 受到了干扰,发起一次上下行干扰紧急切换。小区内可进行上下 行干扰切换,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可以触发: (1) 服务小区:电平高于干扰切换电平门限,同时质量差于干扰 切换质量门限。 (2) 目标小区:排序相对靠前,不要求排在服务小区之前。 (3) 接收电平值> 层间切换门限+层间切换磁滞 4.2.9 负荷切换流程图 目前的设计支持在分层网络的不同层间进行,要同时满足以下几 个条件才可以触发: (1) 当前系统的流量级别< “允许负荷切换门限值 ClsSysFlowLvl”,如果高于该门限值则不进行负荷切换,以避免 由于加入负荷切换而对整个系统带来大的影响。 (2) 服务小区的负荷≥“负荷切换启动门限”

快速排序算法C++实现

快速排序算法C++实现[评注版] 经常看到有人在网上发快速排序的算法,通常情况下这些人是在准备找工作,或者看<算法导论>这本书,而在他们发布的代码通常是差不多的版本,估计也是网上copy一下,自己改改,跑过了就算了,但是通常这样玩根本没有太大作用,如果到一家公司,给你一台不能上网的笔记本,20分钟,你是根本写不出来快速排序的算法的,当然 除了那些死记硬背的兄弟。 说说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吧,记得有一天我想重新看看<算法导论>,看到快速排序我觉得很简单,于是按奈不住,想动手写写,可是写完了,在测试有些数据的时候总也过不去,于是我就想在网上找找按照<算法导论>的提示逻辑写成的快速排序,但是很是失望,网上差不多都是同一个版本,而且不是我想要的,于是有了本文。 为了让本文自成体系,先看看什么是快速排序,快速排序是一种排序算法。在平均状况下,排序n 个项目要Ο(n log n)次比较。在最坏状况下则需要Ο(n2)次比较,但这种况并不常见。事实上,快速排序通常明显比其他Ο(n log n)演算法更快,因为它的内部循环(inner loop)可以在大部分的架构上很有效率地被实作出来,且在大部分真实世界的资料,可以决定设计的选择,减少所需时间的二次方项之可能性。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算法导论>上面的算法逻辑 QUICKSORT(A, p, r)//快速排序算法 if (p < r )

{ q = PARTITION(A, p, r)//分成左右两半,一半不大于 A[r], 一半不小于A[r] QUICKSORT(A, p, q-1)//递归左半 QUICKSORT(A, q+1, r) //递归右半 } PARTITION(A, p, r) x = A[r]//选择最后一个元素作为比较元素 i = p – 1//这个慢速移动下标必须设定为比最小下表p小1,否则两个元素的序列比如2,1无法交换 for j = p to r-1//遍历每个元素 { if (A[j] <=x)//比较 { i = i + 1//移动慢速下标 Exchange A[i] with A[j ]//交换 } } Exchange A[i+1] with A[r]//交换 return i + 1//返回分割点

第十章排序-例题

例题1:已知序列{17,18,60,40,7,32,73,65,85},请给出采用冒泡排序法对该序列作升序排序时的每一趟的结果。 解:依题意,采用冒泡排序法排序的各趟的结果如下: 初始:17,18,60,40,7,32,73,65,85 第1趟:17,18,40,7,32,60,65,73,85 第2趟:17,18,7,32,40,60,65,73,85 第3趟:17,7,18,32,40,60,65,73,85 第4趟:7,17,18,32,40,60,65,73,85 第5趟:7,17,18,32,40,60,65,73,85 第5趟无元素交换,则排序结束。 例题2:已知序列{503,87,512,61,908,170,897,275,652,462},采用快速排序法对该序列作升序排序时的每一趟的结果。 解:依题意,采用快速排序法排序的各趟的结果如下 初始:503,87,512,61,908,170,897,275,652,462 第1趟:[462,87,275,61,170 ] 503[897,908,652,512 ] 第2趟:[170,87,275,61 ] 462,503 [897,908,652,512 ] 第3趟:[61,87 ]170 [275] 462,503 [897,908,652,512 ] 第4趟:61 [87 ]170 [275] 462,503 [897,908,652,512 ] 第5趟:61,87,170 [275] 462,503 [897,908,652,512 ] 第6趟:61,87,170,275,462,503 [897,908,652,512 ] 第7趟:61,87,170,275,462,503 [512,652] 897 [908 ] 第8趟:61,87,170,275,462,503,512 [652] 897 [908 ] 第9趟:61,87,170,275,462,503,512,652,897 [908 ]

数据结构实验八:快速排序

HUNAN UNIVERSITY 课程实验报 告 题目:快速排序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李晓鸿 完成日期 2 0 1 5年1月7日

一、需求分析 1.程序的功能 由用户输入任务件数和任务时间,使用快速排序,输出使得所有任务等待时间最小的序列。 2.输入的形式 本程序由用户输入任务总数以及每个任务所花时间,中间用空格或换行隔开,任务总数必须为正整数。 请输入任务总数: 请输入各个任务所花时间: 3.输出形式 在对这些任务所花时间进行快速排序后,将这些数据从小到大输出任务时间。 任务所花时间的排序如下: 4.测试数据 1.请输入任务总数: 9 请输入各个任务所花时间: 5 3 4 2 6 1 5 7 3 任务所花时间从小到大的排序如下:

123345567 2.请输入任务总数: 10 请输入各个任务所花时间: 6 5 1 2 3 5 4 8 6 1 任务所花时间从小到大的排序如下: 1 1 2 3 4 5 5 6 6 8 3.请输入任务总数: 6 请输入各个任务所花时间: 10 10 19 45 23 5 任务所花时间从小到大的排序如下: 5 10 10 19 23 45 4.请输入任务总数: 8 请输入各个任务所花时间: 8 7 6 5 4 3 2 1 任务所花时间从小到大的排序如下: 1 2 3 4 5 6 7 8

5.请输入任务总数: 10 请输入各个任务所花时间: 2 4 6 8 1 0 12 14 26 15 任务所花时间从小到大的排序如下: 0 1 2 4 6 8 12 14 15 26 二、概要设计 1.抽象数据类型 将每一个元素储存在一个有序并且有限的序列中,每一个元素都有一个自己的位置,也都有一个数据类型,所以使用线性表来储存各个任务所花的时间。 2.ADT ADT alist { 数据对象:定义线性表的最大储存元素maxsize; 当前储存元素数listsize; 数据关系:若listsize=0,则线性表没有元素,为空; 基本操作:alist(int n)//构造函数 ~alist()//析构函数

快速排序算法设计

快速排序算法设计(10003809386j) 一实验目的 使学生掌握常用内部排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使学生掌握常用内部排序方法的性能评价; 使学生掌握排序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实验环境 所需硬件环境为微机; 所需软件环境为Microsoft Visual C++ 6.0; 三实验内容 此部分仅用写出要求的实验代码,并加上必要的注释 #include #define LIST_INIT_SIZE 100 #define LISTINCREMENT 10 #define OVERFLOW -2 #define OK 1 #define FAILURE 0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define ERROR -1 typedef int ElemType; typedef int Status;

void PrintElem(ElemType *e){ printf("%5d",*e);} #include #include "ElemType.c" int p[6];//记录比较次数 int q[6];//记录移动次数 void InsertSort(int *L,int n)// 直接插入排序{ int i,j; for(i=2;i<=n;i++) {if(L[i]0&&L[0]

菜鸟入门指令大全(华为)

1 LST GTRXDEV 查询功率等级 2 SET GTRXDEV 查询功率等级 3 LST BTSRXUBP 驻波比门限3900 查询RXU的单板级参数、显示收发模式 4 LST BTSDDPUBP 驻波比门限3012 查询DDPU的单板级参数 5 LST G2GNCELL 查询2G邻区 6 ADD G2GNCELL 增加2G邻区 7 RMV G2GNCELL 删除2G邻区 8 MOD G2GNCELL 修改2G邻区 9 LST GCELL BSC侧查询GSM小区 10 ADD GCELL BSC侧增加GSM小区 11 MOD GCELL BSC侧修改GSM小区 12 LST GCELLBASICPARA查询小区基本参数 13 SET GCELLBASICPARA设置小区基本参数 14 LST GCELLFREQ查询小区频点 15 ADD GCELLFREQ增加小区频点 16 LST G2GNCELL查询2G邻区 17 LST GEXT2GCELL 查询2G外部小区 18 MOD GEXT2GCELL 修改2G外部小区 19 ADD GEXT2GCELL 增加2G外部小区 20 SET GCELLHOPQUICKSETUP 快速配置小区跳频 21 LST GCELLHOPTP 查询小区跳频类型 22 SET GCELLHOPTP 设置小区跳频类型 23 LST GCELLMAGRP 查询小区跳频组 24 LST GCELLFREQ 查询小区频点 25 ADD GCELLFREQ 增加小区频点 26 MOD GTRX 修改载频频点 27 ADD GTRX 增加载频 28 RMV GTRX 删除载频 29 LST GTRX 查询频点 30 LST GCELLOTHEXT 查询小区扩展参数(干扰带门限) 31 SET GCELLOTHEXT 设置小区扩展参数(干扰带门限) 32 LST GCELLHOBASIC 查询小区切换基本参数(小区切换算法) 33 SET GCELLHOBASIC 设置小区切换基本参数(小区切换算法) 34 LST BTS 查询基站(类型,名称,索引) 35 ADD BTS 增加基站 36 MOD BTS 修改基站 37 RMV BTS 删除基站 38 LST BTSRXUBP 显示收发模式、驻波比门限 39 SET BTSRXUBP 修改收发模式、驻波比门限 40 LST BTSCONNECT 查询基站连接(查询基站传输) 41 LST BTSIDLETS 查询基站空闲时隙 42 SET BTSIDLETS 设置基站空闲时隙 43 LST GCELLIDLEBASIC 查询小区空闲基本参数(接入允许保留块数) 44 SET GCELLIDLEBASIC 设置小区空闲基本参数(接入允许保留块数)

快速排序法(C语言)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randx(x) (rand()%x) typedef int KeyType; typedef int DataType; typedef struct { KeyType key;/*排序码字段*/ DataType info; /*记录的其它字段*/ }RecordNode; typedef struct { int n; /*文件中的记录个数,可以视为常量*/ RecordNode *record; }SortObject; void creatsort(SortObject * pvector, int &l, int &r)//新建二叉排序树{ int i; int k; printf("您即将要创建一个序列\n");

printf("\n请输入该序列元素的个数\n"); scanf("%d", &pvector->n); pvector->record = (RecordNode*)malloc((sizeof(RecordNode))*(pvector->n)); printf("\n你要以什么方式创建序列?\n方式1:自动创建请输入1,方式2:手动创建请输入0\n"); scanf("%d", &k); if (k) { srand((int)time(0)); for (i = 0; i < pvector->n; i++) { if(pvector->n<100) pvector->record[i].key = randx(100); else if((pvector->n<1000)) pvector->record[i].key = randx(1000); else pvector->record[i].key = randx(pvector->n); } } else { printf("\n请输入%d个大小不一样的整数\n", pvector->n);

并行计算实验快速排序的并行算法

3.1实验目的与要求 1、熟悉快速排序的串行算法 2、熟悉快速排序的并行算法 3、实现快速排序的并行算法 3.2 实验环境及软件 单台或联网的多台PC机,Linux操作系统,MPI系统。 3.3实验内容 1、快速排序的基本思想 2、单处理机上快速排序算法 3、快速排序算法的性能 4、快速排序算法并行化 5、描述了使用2m个处理器完成对n个输入数据排序的并行算法。 6、在最优的情况下并行算法形成一个高度为log n的排序树 7、完成快速排序的并行实现的流程图 8、完成快速排序的并行算法的实现 3.4实验步骤 3.4.1、快速排序(Quick Sort)是一种最基本的排序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在当前无序区R[1,n]中取一个记录作为比较的“基准”(一般取第一个、最后一个或中间位置的元素),用此基准将当前的无序区R[1,n]划分成左右两个无序的子区R[1,i-1]和R[i,n](1≤i≤n),且左边的无序子区中记录的所有关键字均小于等于基准的关键字,右边的无序子区中记录的所有关键字均大于等于基准的关键字;当R[1,i-1]和R[i,n]非空时,分别对它们重复上述的划分过程,直到所有的无序子区中的记录均排好序为止。 3.4.2、单处理机上快速排序算法 输入:无序数组data[1,n] 输出:有序数组data[1,n] Begin call procedure quicksort(data,1,n) End procedure quicksort(data,i,j) Begin (1) if (i

《算法设计与分析》实验报告快速排序

《算法分析与设计》 实验报告 题目:快速排序 姓名:于文静 班级:计科F1203 学号: 0230 指导教师:靳小波 完成时间: 2015-04-06

一、实验题目 用递归分治法编写Hoare快速排序算法 二、实验目的 1. 理解时间复杂度的概念。 2. 深入地掌握C语言编程。 3. 通过编程直观地理解算法分析的意义 三、实验要求 请使用递归分治法编写Hoare快速排序算法,算法的输入如下:7.30 7.15 4.27 2.14 6.29 3.99 0.26 9.10 1.89 2.86 0.44 5.52 4.35 4.39 6.70 9.82 3.55 2.38 9.12 3.54 1.30 5.20 6.59 9.08 1.79 3.52 4.06 0.43 5.31 7.19 6.07 7.06 9.92 7.79 3.46 6.16 1.83 2.78 3.20 2.95 9.20 0.22 7.13 8.28 5.58 0.80 2.63 7.44 3.04 8.58 9.61 4.52 2.12 1.73 4.16 3.66 2.36 4.08 9.36 8.03 4.92 4.90 9.59 9.83 7.85 3.99 2.68 2.49 4.69 7.67 7.56 8.85 3.88 7.74 6.27 5.48 7.29 2.81 3.67 2.52 1.95 1.82 4.38 4.42 5.54 4.41 1.94 0.31 8.41 5.69 4.59 四、程序流程图

五、 #include int Partition(double a[],int low,int high){ int i,j; double temp; i=low; j=high; while(i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