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讲课稿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讲课稿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讲课稿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讲课稿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一节对比分析假设

“对比分析”产生并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对比分析的兴盛时期。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建立了语言对比研究中心。

60年代后期,由于认知心理学和转换生成语法的出现,其理论基础受到挑战,对比分析开始衰落。

F r i e s(1945)率先提出了最有效的教材应该建立在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的描写和仔细的对比的基础上。体现在他的著作:“T e a c h i n g a n d L e a r n i n g E n g l i s h a s a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L a d o(1957)提出对比分析理论系统。标志著作“l i n g u i s i t i c s a c r o s s c u l t u r e”。

L a d o(1957):“W e c a n p r e d i c t a n d d e s c r i b e t h e p a t t e r n s t h a t w i l l c a u s e d i f f i c u l t y

i n l e a r n i n g,a n d t h o s e t h a t w i l l n o t c a u s e d i f f i c u l t y,b y c o m p a r i n g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t h e l a n g u a g e a n d t h e c u l t u r e t o b e l e a r n e d w i t h t h e n a t i v e

l a n g u a g e a n d c u l t u r e o f t h e s t u d e n t.”

L a d o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文化与其目的语、文化系统对比,可以预测造成学习者困难的语言模式。

一、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

对比分析建立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迁移理论基础之上的,“把二者的最新成果应用于外语教学,从而使外语教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在外语教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一)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新的行为习惯。在学习新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旧的行为习惯必然会对新的行为习惯的学习产生影响。

学习第二语言是用新的习惯代替旧的习惯,旧的习惯会干扰新习惯的形成,产生偏误。

(二)语言学基础

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一个静态的、自足的系统,强调对语言的结构,强调对一种语言的结构进行细致描述。

对比分析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系统的描写、比较,因此语言差异受到强调。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1.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语言迁移

(1)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会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2)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会产生正迁移,两者有差异时会产生负迁移。这是引起困难和偏误的主要原因或者唯一原因。

(3)差异=困难,差异越大困难越大。

2.基本观点

(1)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主要困难来自于母语的干扰;

(2)对比分析的任务就是把学习者的母语和他所学的目的语系统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可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

(3)理想的教材应该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之上,以减少母语干扰的影响。

2.对比分析两种观点

强势说

强调预测,认为母语干扰是学习者学习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或唯一原因。

弱势说

强调解释,通过对比来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

三、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

1.步骤

描写

选择

对比

预测

2.语言难度等级列表

E l l i s(1985)对等级的描述:

等级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某个语言点没有差异。

等级2:第一语言的两个语言项等于第二语言的一个语言项。

等级3: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在第二语言中不存在。

等级4: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在第二语言中的等值项有不同的分布。

等级5:第二语言的语言项在第一语言中不存在。

等级6:第一语言中一个语言项,在第二语言中有两个或多个语言项与之对应。

四、对对比分析的评价

(一)理论误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刺激-反应的理论无法解释人类语言学习的复杂性。

模仿与强化的概念也无法说明人类语言学习的创造性。

2.结构主义语言学

两种语言的表层结构是否具有可比性。

3.对比分析的“虚假命题”:

命题一:语言的“差异”等于学习的“难点”;

问题:“差异”是语言学层面上的问题,“难点”则属于心理层面的问题。

结论一:“难点”无法直接从两种语言差异的程度来推测。

(二)实证的不充分

实证研究事实证明,母语负迁移并非造成学习者习得困难和偏误的主要原因,更不是唯一原因。对比分析预测的难点往往并不是学生难以掌握的语言项目,预测的学习错误并没有发生,而没有预测到的错误却发生了。

并不是差别越大的语言,学习偏误越多,反而是两种相似的语言,更容易出现偏误。

另外还发现学生的母语不同,但在学习同一种外语时往往会有类似的错误。由此得出困难和错误与对比分析预测不一定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英语的关系从句:

T h e m a n y o u w e r e t a l k i n g t o i s t h e p e r s o n w h o m I t a l k e d t o l a s t w e e k.

对对比分析的评价

S e l i n k e r(1992)认为:70年代人们对对比分析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是不公正的。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仍然是观察和分析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一个良好起点。

学者们发展了对比分析假设,形成了更为客观、全面的看法。

五、汉外对比分析实例

1.吕叔湘(1977)《通过对比研究语法》:

“只有通过汉外语言对比研究,才能发现汉语的特点。”

2.王还(1986)《有关汉外语法对比的三个问题》。

语法概念和思维概念的区别;

相同语法术语在不同语言中的不同内容;

同类词在不同语言中的不同功能。

3.赵世开、沈家煊(1984)《汉语“了”字跟英语相应的说法》。

从英汉、汉英对译的材料中统计出1364个带“了”的句子,发现跟英语一般过去时和完成体互译的“了”分别为715句和313句,占总数的75%。

4.赵立江(1996)《留学生“了”的习得过程考察与分析》。

我很早就打算了来中国。

我是上星期回来了。

明天我们吃饭以后再谈吧。

这个周末我想做完作业再去你家。

发现学习者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基本将“了”跟英语的一般过去时和完成体等同起来。5.陆俭明(2003)《英汉回答是非问句的认知差异》

你不喜欢鱼吗?

不,喜欢。/是,不喜欢。

D o n’t y o u l i k e t h i s f i s h?

Y e s,I l i k e.

N o,I d o n’t l i k e.

6.张世涛(199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英词语对比》从义项对应与否、及物不及物、兼类、

双音节趋势、动词与动补组合等五个方面进行汉英对比。

7.周小兵(2002)汉越对比。

三千零三十:b a n g h i n k h o n g t r a m b a m u o i。

三分之二:h a i p h a n b a。

十岁多:h o n m u o i t u o i。

十多岁:h o n m u o i t u o i。

前三个月:b a t h a n g d a u。

三个月前:b a t h a n g t r u o c。

半天:n u a n g a y。

三天半:b a n g a y r u o i。

半个月:n u a n a n g。

三个半月:b a t h a n r u o i。

大家好化妆室说老虎老虎到天高马肥凉快

下星期六、上星期一

这位老师比那位老师很好

我不想他今天会来了

第二节偏误分析

最新1统计第十章 对比分析与指数分析(新)汇总

1统计第十章对比分析与指数分析(新)

第十章对比分析与指数分析 第一节对比分析(相对指标) 一、概念 相对数是由两个有联系的绝对数对比而得的,以反映现象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表现形式:其数值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无名数二、有名数有名数:将相对指标中分子分母的计量单位同时使用,以表明现象的密度,强度和普遍程度。主要用来表明强度相对数。 无名数:一种抽象化的数值,多以系数、倍数、成数、百分数或千分数,其中百分数最常用。 系数和倍数是将对比的基数定为1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两个数字对比,分子分母差别不大时常用系数,设一级工平均日工资为100元,五级工平均日工资为400元,则工资等级系数为4。两个数字对比,分子分母差别很大时常用倍数。如我国2002年钢产量是1952年钢产量的多少倍。 成数是将对比的基数定为1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如今年学生人数比去年增加一成,即增加了十分之一。 百分数是将对比的基数定为10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千分数是将对比的基数定为100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百分数、千分数是两种最常用的无名数。

二、常用的对比分析方法(静态相对数): 相对指标由于对比的基础不同,可分为结构相对数、比例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强度相对数、计划完成相对数和动态相对数等几种,其中前几种都称为静态相对数。 1 、结构分析(结构相对数): 统计总体往往由许多部分组成,总体内部的组成状况称为结 构。 结构相对数,是利用分组将总体分为性质不同的几个部分,再以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比重或比率,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状况的综合指标,一般用相对数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100?=总体全部数值 总体部分数值结构相对数 结构相对数是总体内部部分数值与全部数值对比,各部分所占比重之和必须是100% 或 1(总体内部各结构相对数之和=100%或 1)。 2、比例分析(比例相对数): 将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和另一部分数值对比,以反映总体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数量联系程度和比例关系的相对指标。 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比例相对数= 比例相对数常以系数或百分数表示。

对比分析VS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VS偏误分析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By: 周琴201520040430 参考书目:[1]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 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9 因素a.产生背景假说对比分析 ContrastiveAnalysis 早在1945年,CharlesFries在 TeachingandlearningEnglishasa foreignlanguage一书中提到了对比分析的思想。他认为, 最有效的教材应该建立在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 学描 写和仔细对比的基础上。1957年,RobertLado(拉多)在 Linguisticsacrossculture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 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他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 习者会把母语特征迁移到目的语中(母语负迁移),因此,对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进行系统的对比,可以预测和描写可能引 起和不会引起困难的地方。(此假说最初的表述) 偏误分析 ErrorAnalysis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对比分析的假设及其分析方法不 断受到挑战和批判。(忽视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偏 误分析”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取代了对比分析方法。偏误 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提出了对学习者 语言系统进行描写和分析的系统方法。其产生于20世纪60年 代,兴盛于70年代。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Corder科德发表 了一系列偏误分析文章,偏误分析成为研究学习者习得 过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成为观察学习者习得过程的窗口。 70年代后期,偏误分析因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的问题 开始衰落。但是,有学者认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偏误 分析开始复苏。国内偏误分析研究始于1984年鲁健骥发表的 《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被视为哈 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端。引发了之后一系列便 无研究,是偏误分析始终成为汉语第二与语言习得研究 中最密集

偏误分析题

试分析“我每天晚上都散步散步”这个句子的偏误成因,并加以改正。说明避免这类偏误应当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7分)1 、是由汉语动词重叠知识泛化造成的偏误 .汉语动词重叠:单音节双音节之分.单音节动词重叠为AA式,如笑笑,说说等;双音节动词重叠为ABAB式,如考虑考虑研究研究。外国学生把这个结构不适当的泛化就说成了“散步散步” 2、改正:我每天晚上都散散步。 3、教学策略:比较法归纳法 词语构成例词重叠形式其他例子 双音节动词+ 动词研究ABAB 研究研究掂量掂量打扫打扫 单音节动词 + 宾语笑 AA 散散步 \打打球 \看看电视 “散步散步”不是在考查离合词,我认为是考动词的重叠,如:说说话,聊聊天,打打球,散散步,“散步”不比“运动运动”“活动活动”疏松疏松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等 外国学生常说“我见面了我的朋友”这样的句子。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并加以改正;再简要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 1指出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把离合词“见面”等同于自己母语中相应意义的及物动词。(2分) 2改正句子,例如:a. 我和/跟朋友见了(一)面。或:b. 我见到了我的朋友。(2分) 3“离合词”的教学对策:说明离合词的结构和用法特点,(1分)把离合词作为动宾短语处理,(1分)把离合词同动量补语、时量补语等的教学结合起来。(1分) (1)改为:我明天跟他见面 (2)理由:因为汉语“见面”是不及物动词,之后不能加宾语。所以采用介词“跟+名词”的结构将其作为状语。 (3)错误原因:受翻译的影响。“见面”对应的英语翻译为“meet”,而“meet”是一个及物动词,所以容易让学生产生偏误。(4)教学策略:说明汉语“见面”是不及物动词的同时,增加“跟/与……见面”的结构,并通过大量例句进行操练。(具体步骤及举例请自行设计) 外国学生常说“她是漂亮。”这样的句子。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再简要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 参考答案:(1)改为“她很漂亮。” (2)理由:汉语中形容词可以直接做谓语,而且形容词往往不单独做谓语,经常在之前加程度副词,比如:很、比较、非常等。

(整理)1统计第十章 对比分析与指数分析(新).

第十章对比分析与指数分析 第一节对比分析(相对指标) 一、概念 相对数是由两个有联系的绝对数对比而得的,以反映现象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表现形式:其数值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无名数二、有名数有名数:将相对指标中分子分母的计量单位同时使用,以表明现象的密度,强度和普遍程度。主要用来表明强度相对数。 无名数:一种抽象化的数值,多以系数、倍数、成数、百分数或千分数,其中百分数最常用。 系数和倍数是将对比的基数定为1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两个数字对比,分子分母差别不大时常用系数,设一级工平均日工资为100元,五级工平均日工资为400元,则工资等级系数为4。两个数字对比,分子分母差别很大时常用倍数。如我国2002年钢产量是1952年钢产量的多少倍。 成数是将对比的基数定为1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如今年学生人数比去年增加一成,即增加了十分之一。 百分数是将对比的基数定为10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千分数是将对比的基数定为100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百分数、千分数是两种最常用的无名数。

二、常用的对比分析方法(静态相对数): 相对指标由于对比的基础不同,可分为结构相对数、比例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强度相对数、计划完成相对数和动态相对数等几种,其中前几种都称为静态相对数。 1 、结构分析(结构相对数): 统计总体往往由许多部分组成,总体内部的组成状况称为结构。 结构相对数,是利用分组将总体分为性质不同的几个部分,再以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比重或比率,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状况的综合指标,一般用相对数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100?= 总体全部数值 总体部分数值 结构相对数 结构相对数是总体内部部分数值与全部数值对比,各部分所占比重之和必须是100% 或 1(总体内部各结构相对数之和=100%或1)。 2、比例分析(比例相对数): 将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和另一部分数值对比,以反映总体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数量联系程度和比例关系的相对指标。 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 比例相对数= 比例相对数常以系数或百分数表示。 注意:比例相对数和结构相对数的计算,都是在分组的基础上进行(同一总体内),一般,总体分为几个组,就会有几个结构相对数,

偏误分析试题(学习类别)

★外国学生常说“我明天见面他。”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 答:(1)正确表达:我明天跟他见面。(1分) (2)偏误原因:汉语“见面”是不及物动词,之后不能加宾语。所以采用介词“跟+名词”的结构将其作为状语。主要受到母语负迁移。“见面”对应的英语翻译为“meet”,而“meet”是一个及物动词,所以容易让学生产生偏误。(2分) (4)教学策略:说明汉语“见面”是不及物动词的同时,增加“跟/与……见面”的结构,并通过大量例句进行操练。(2分) ★外国学生常说“他回来学校的时候,我在写作业”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 答:(1)正确表达: a.他回到学校的时候,我在写作业。 b.他回学校来的时候,我在写作业。(1分) (2)偏误原因:“学校”与“来”的位置不对,不了解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关系。(2分)

(3)教学对策:教师在说明趋向补语与处所宾语搭配时,处所宾语要放在趋向补语“来/去”前。例如,“上山来,下山去,进教室来,回日本去,过这边来”等。也可以不用趋向补语,用结果补语表达,如“回到学校,上到山上,进到教室里”等。(2分) ★外国学生常说“请等等我一下”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 答:(1)正确表达:a.“请等我一下” b.“请等等我”(1分) (2)偏误原因:“等等”是动词重叠形式,动词重叠以后已经能够表示“时间短或次数少”,因此不能再和动量词“一下”以及时量词如“一会儿”等组合。 这种偏误主要来源于目的语知识的泛化,学习者将动词后面可以跟动量或时量补语的规则不恰当地泛化了。(2分) (3)教学对策:教师在讲授动词重叠形式时可采用对比法,将动词非重叠形式后面加动量或时量补语的情况与重叠形式对应起来,进行一下对比。这样学习者很容易领悟到两者在使用中存在的差别。(2分)

1、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对比分析总结---答案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总结 一、[知识要点]: 1. 指数函数y=a x与对数函数y=a log x的比较: 定义图象 定义 域 值域 性质 奇 偶 性 单 调 性 过定 点 值的分布最值 y=a x (a>0且a≠1)叫指数函数 a>1 (- ∞,+ ∞) (0, +∞) 非 奇 非 偶 增 函 数(0, 1) 即a0 =1 x>0时 y>1; 00时 01 y= a log (a>0 且a≠ 1) 叫对 数函 数a>1O y x (0, +∞) (- ∞,+ ∞) 非 奇 非 偶 增 函 数 (1, 0) 即 log a1 =0 x>1时 y>0; 01时 y<0; 00 对称性函数y=ax 与y=a-x (a>0且a≠1)关于y轴对称;函数y=a x与y =log a x关于y=x对称 函数y=log a x与y=1log a x(a>0且a≠1)关于x轴对称 2. 记住常见指数函数的图形及相互关系以及常见对数函数的图形及相互关系 ①②

3. 几个注意点 (1)函数y =a x 与对数函数y =log a x (a>0,a ≠1)互为反函数,从概念、图象、性质去理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2)比较几个数的大小是对数函数性质应用的常见题型。在具体比较时,可以首先将它们与零比较,分出正负;正数通常可再与1比较分出大于1还是小于1,然后在各类中间两两相比较;(3)在给定条件下,求字母的取值范围是常见题型,要重视不等式知识及函数单调性在这类问题上的应用。研究指数、对数函数问题,尽量化为同底,并注意对数问题中的定义域限制。 【典型例题】 例1. (1)下图是指数函数(1)y =a x ,(2)y =b x ,(3)y =c x ,(4)y =d x 的图象,则a 、b 、c 、d 与1 A. a <b <1<c <d B. b <a <1<d <c C. 1<a <b <c <d D. a <b <1<d <c 剖析:可先分两类,即(3)(4)的底数一定大于1,(1)(2)的底数小于1,然后再从(3)(4)中比较c 、d 的大小,从(1)(2)中比较a 、b 的大小。 解法一:当指数函数底数大于1时,图象上升,且底数越大,图象向上越靠近于y 轴;当底数大于0小于1时,图象下降,底数越小,图象向右越靠近于x 轴.得b <a <1<d <c 。故选B 。 解法二:令x =1,由图知c 1>d 1>a 1>b 1,∴b <a <1<d <c 。 例2. 已知2x x +2 ≤(41 )x -2,求函数 y =2x -2-x 的值域。 解:∵2x x +2 ≤2-2(x -2),∴x 2+x ≤4-2x , 即x 2+3x -4≤0,得-4≤x ≤1。 又∵y =2x -2-x 是[-4,1]上的增函数, ∴2-4-24≤y ≤2-2-1。 故所求函数y 的值域是[-16255,23 ]。 例3. 要使函数y =1+2x +4x a 在x ∈(-∞,1)上y >0恒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 解:由题意,得1+2x +4x a >0在x ∈(-∞,1)上恒成立, 即 a >-x x 421+在x ∈(-∞,1)上恒成立。 又∵-x x 421+=-(21)2x -(21 )x =-[(21)x +21]2+41 , 当 x ∈(-∞,1)时值域为(-∞,-43 ),

统计分析的四种方法

统计分析的四种方法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统计分析的四种方法 一、指标对比分析法,又称比较分析法,是统计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有关的指标对比来反映事物数量上差异和变化的方法。有比较才能鉴别。单独看一些指标,只能说明总体的某些数量特征,得不出什么结论性的认识; 指标分析对比分析方法可分为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分析。静态比较是同一时间条件下不同总体指标比较,也叫横向比较;动态比较是同一总体条件不同时期指标数值的比较,也叫纵向比较。这两种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进行对比分析时,可以单独使用总量指标或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也可将它们结合起来进行对比。比较的结果可用相对数,如百分数、倍数、系数等,也可用相差的绝对数和相关的百分点(每1%为一个百分点)来表示,即将对比的指标相减。 二、分组分析法指标对比分析法是总体上的对比,但组成统计总体的各单位具有多种特征,这就使得在同一总体范围内的各单位之间产生了许多差别,统计分析不仅要对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还要深入总体的内部进行分组分析。分组分析法就是根据统计分析的目的要求,把所研究的总体按照一个或者几个标志划分为若干个部分,加以整理,进行观察、分析,以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性。 统计分组法的关键问题在于正确选择分组标值和划分各组界限。 三、时间数列及动态分析法, 时间数列是将同一指标在时间上变化和发展的一系列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就形成时间数列,又称动态数

列。时间数列可分为绝对数时间数列、相对数时间数列、平均数时间数列。 时间数列速度指标。根据绝对数时间数列可以计算的速度指标:有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动态分析法。在统计分析中,如果只有孤立的一个时期指标值,是很难作出判断的。如果编制了时间数列,就可以进行动态分析,反映其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变化规律。 进行动态分析,要注意数列中各个指标具有的可比性。总体范围、指标计算方法、计算价格和计量单位,都应该前后一致。时间间隔一般也要一致,但也可以根据研究目的,采取不同的间隔期,如按历史时期分。 四、指数分析法指数是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变动情况的相对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根据指数所研究的范围不同可以有个体指数、类指数与总指数之分。 用指数进行因素分析。因素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分解为各个因素,把研究对象的总体看成是各因素变动共同的结果,通过对各个因素的分析,对研究对象总变动中各项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测定。因素分析按其所研究的对象的统计指标不同可分为对总量指标的变动的因素分析,对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spss教程第二章均值比较检验与方差分析要点

第二章均值比较检验与方差分析 在经济社会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常常需要比较现象之间的某些指标有无显著差异,特别当考察的样本容量n比较大时,由随机变量的中心极限定理知,样本均值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所以,均值的比较检验主要研究关于正态总体的均值有关的假设是否成立的问题。 ◆本章主要内容: 1、单个总体均值的 t 检验(One-Sample T Test); 2、两个独立总体样本均值的 t 检验(Independent-Sample T Test); 3、两个有联系总体均值均值的 t 检验(Paired-Sample T Test); 4、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 5、双因素方差分析(General Linear Model Univariate)。 ◆假设条件:研究的数据服从正态分布或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 在Analyze菜单中,均值比较检验可以从菜单Compare Means,和General Linear Model得出。如图2.1所示。 图2.1 均值的比较菜单选择项 §2.1 单个总体的t 检验(One-Sample T Test)分析 单个总体的 t 检验分析也称为单一样本的 t 检验分析,也就是检验单个变量的均值是否与假定的均数之间存在差异。如将单个变量的样本均值与假定的常数相比较,通过检验得出预先的假设是否正确的结论。

例1:根据2002年我国不同行业的工资水平(数据库SY-2),检验国有企业的职工平均年工资收入是否等于10000元,假设数据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 首先建立假设:H0:国有企业工资为10000元; H1:国有企业职工工资不等于10000元 打开数据库SY-2,检验过程的操作按照下列步骤: 1、单击Analyze →Compare Means →One-Sample T Test,打开One-Sample T Test 主对话框,如图2.2所示。 图2.2 一个样本的t检验的主对话框 2、从左边框中选中需要检验的变量(国有单位)进入检验框中。 3、在Test Value框中键入原假设的均值数10000。 4、单击Options按钮,得到Options对话框(如图2.3),选项分别是置信度(默认项是95%)和缺失值的处理方式。选择后默认值后返回主对话框。 图2.3 一个样本t检验的Options对话框 5、单击OK,得输出结果。如表2.1所示。 表2.1(a).数据的基本统计描述 One-Sample Statistics

Cpk_与Ppk_两种过程能力指数的对比分析研究[1]

Cpk 与Ppk 两种过程能力指数的对比分析研究1 摘要:在进行统计质量控制的时候,工序能力指数Cpk(Index of Process Capability)与过程能力指数Ppk(Index of Process Performance)是评价过程及改进方向和目标的重要指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Cpk 和Ppk 容易被混淆。本文通过两种指标的定义及计算过程的比较,分析其差异,并利用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统计过程控制软件中这两个指标的应用范围情况进行了示例说明,更为直观地显示了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Cpk(工序能力指数);Ppk(过程能力指数);SPC(统计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O29 1. 引言 质量管理中数理统计的理论和方法非常重要[1]。由于每天生产产品的质量,如工件的厚度、表面粗糙度等不断变动的缘故,为了加工出厚度均匀、粗糙度一致的工件,即使对加工环境的温度、湿度,对切削时的进刀量等操作条件做出严格的规定,实际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仍然存在波动。而且上面所列出的加工条件固定不变也是难以办到的事,这些加工条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波动,因此工序质量在各种影响因素制约下,呈现波动特性。统计方法能够对这些波动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是监控、改进产品质量非常有用的工具。工序与过程能力指数在质量控制中越来越频繁地使用。近来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不合格品率越来越低,而与其对应的过程能力指数要求越来越大。这反映了生产能力的进步、不合格品率下降、经济效益的提高。过程能力性能指数Ppk 是在美国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这三大汽车公司制定的QS-9000标准提出的,与过程能力指数Cpk 并列,共称为量度过程的参数[2]。Cpk 主要用于周期性的过程评价,而Ppk 则用于实时过程性能研究和初始过程能力评估。目前我国许多企业日常计算的是Ppk,而不少人却误认为是Cpk,于是基本概念的错误带来认识上的混淆。 Cpk 反映的是在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有助于过程管理水平的提高。Ppk 因其具有不同于Cpk 的特点,反映了实时过程的性能,可对当前的过程性能有更多的了解。总而言之,将过程能力指数和过程性能指数联合起来进行研究,有助于为企业提供一套准确的过程管理与过程控制方法。 2. Cpk 与Ppk 的区别 2.1 从Cpk 与Ppk 的定义谈区别 Cpk 是工序能力指数[3],在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时,反映设备(模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偏误分析讲义

偏误分析讲义Lado1957年提出的对比分析法理论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从母语习惯向目的语习惯逐步迁移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把所教授的目的语和学习者的母语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一一进行对比分析,就能够列出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或相似之处是学习者容易掌握的方面,在学习中会出现正迁移;不同之处则是学习的难点、教学的重点,在学习中会出现负迁移,即学生可能会出错。 对比分析法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上。由此衍生的“听说法”在二战及战后二十年里成为语言教学的主流。“听说法”语法教学的顺序是根据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不同,把两种语言中差别大的结构作为重点并按其难易程度进行安排,课堂教学方法则以反复操练和句型训练为主,旨在准确。 但是对比分析法也有其致命的弱点: 1)对比分析只对语言表层结构进行对比,且主要集中于语音、词汇、语法几方面,没有语义、语用、话语、文化等方面的比较,因此这种对比是不全面的。 2)对比分析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学习着看做机械刺激的对象,不重视学习者的研究,只进行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的对比,单纯从两种语言本身的对比预测学习的难易,不可避免地造成预测的不准确性。 3)对比分析只研究L1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而L2学习者所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不只是来自L1的干扰,学习者错误的困难和错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语言

差异与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之间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 如:全香兰《汉韩同形词偏误分析》(汉语学习2004,3) 韩国语中有大量的汉字词 ,其中汉韩同形词所占比例相当大。比如 ,汉语水平等级大纲甲、乙两级 2021 个多音节词当中汉韩同形词就有1256 个 ,占 62 %。因此 ,在韩汉翻译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 ,韩国留学生使用汉语词语时 ,韩国语的汉字词给学生提供了很多方便 ,可是另一方面由于某些汉字词在两种语言中使用情况有所不同 ,又容易造成负面影响。 学语言,免不了会说错、写错。对待错误,可以有不同的态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错误要竭力避免;“吃一堑,长一智”——错误有积极作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也免不了会犯错误。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下,对待错误属于消极态度,有错必纠,体现在听说法、直接法中,遇到学生错误尽量纠正,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而另外一种态度则是认为,错误在语言学习中是必然会出现的,通过不停的学习,其可以自然消失,因此可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体现在教学法中就是交际法。(也称功能意念法、功能法,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西欧,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兴盛于美国,功能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语言的功能项目为纲,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它面对错误的一个原则就是:强调内容表达,不过分苛求形式,只要不影响交际,一般性的语言形式错误是可以容忍的。Follow me) 所以Johnson(2002)说过:外语学习者的话语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其中的错误。如果学习者的每句话都正确无误,我们就不知道他脑子里在想什么。但是,话语中一旦出现错误,我们就可以研究它的特点,推测出错的原因。错误可能暗含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对比分析总结---答案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总结 一、 [知识要点]: x a log x 定义 图象 定义域 值域 性质 奇偶性 单 调 性 过定 点 值的分布 最值 y =a x (a>0且a ≠1) 叫指数函数 a>1 (-∞,+ ∞) (0,+∞) 非奇 非偶 增 函数 (0,1) 即a 0 =1 x>0时y>1;00时01 y = a log (a>0且a ≠1) 叫对数函数 a>1O y x (0,+∞) (- ∞,+∞) 非奇 非偶 增 函数 (1,0) 即 log a 1=0 x>1时 y>0; 01时 y<0; 00 对称性 函数y =ax 与y =a -x (a>0且a ≠1)关于y 轴对称;函数y =a x 与y =log a x 关于y =x 对称 函数y =log a x 与y =1log a x (a>0且a ≠1)关于x 轴对称 2. ① ② 3. 几个注意点 (1)函数y =a x 与对数函数y =log a x (a>0,a ≠1)互为反函数,从概念、图象、性质去理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2)比较几个数的大小是对数函数性质应用的常见题型。在具体比较时,可以首先将它们与零比较,分出正负;正数通常可再与1比较分出大于1还是小于1,然后在各类中间两两相比较;(3)在给定条件下,求字母的取值范围是常见题型,要重视不等式知识及函数单调性在这类问题上的应用。研究指数、对数函数问题,尽量化为同底,并注意对数问题中的定义域限制。 【典型例题】 例1. (1)下图是指数函数(1)y =a x ,(2)y =b x ,(3)y =c x ,(4)y =d x 的图象,则a 、b 、c 、d 与1的大小关系是( )

统计学导论 曾五一 第十章 对比分析与指数分析

第十章对比分析与指数分析 第一节对比分析法 一对比分析的意义 对比分析——根据现象之间的客观联系,将两个有关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来反映数量上的差异或变化。是统计分析中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对比分析有两类方法—— 相减的方法——对比的结果表现为绝对数的形式; 两个绝对数(或平均数)之差,表示现象变动(或差异)的绝对数量; 两个百分比之差,表示变动的百分点。 相除的方法——对比的结果则表现为相对数的形式。 大多数相对数是由计量单位相同的同种指标相除求得,其计算结果是一个抽象化的数值,用百分比、千分比、倍数、系数、成数等无名数的形式表示 也有一些相对数是由两个不同性质、计量单位不同的指标对比,其计算结果的表现形式就是分子与分母的计量单位构成的复名数,如人口密度等于某地区的人口数除以土地面积,计量单位为“人/平方公里”。 相对数 相对数是进行对比分析最普遍的形式 一是由于绝对数形式的对比结果受到总体规模的影响,因而使不同时空的数据常常缺乏可比性, 二是因为相减的方法只能适用于计量单位相同的同种统计指标对比,因此无法反映不同量纲的统计指标之间的差异。而相对数形式的对比分析结果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 相对数在统计分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揭示了现象之间数量上的相互联系和对比关系. 2. 以使一些不能直接对比的数据变成具有可比性的数据,从而正确判断现象之间的差异程度。 二常用对比分析方法 根据分析目的和比较基准的不同来划分,对比分析主要有下述几种常用方法。 (一)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就是在分组的基础上,将各组的总量指标与总体的总量指标对比,计算出各组数量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从而反映总体的内部结构状况。 比重是表现总体结构最常用的一种相对数,因此也称之为结构相对数,其计算公式为: 结构分析最主要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结构分析可以反映现象总体的性质和基本特征。 例如,根据企业职工的文化程度构成可以说明该企业职工整体素质的高低;根据一个地区人口总体的年龄结构可以判断其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增长型、稳定型还是减少型。 通过观察总体结构在时间上的变化或空间上的差异,可以说明现象总体性质的变化,揭示现象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和规律性。 例如,根据恩格尔系数,可以衡量居民消费结构是否合理以及生活水平高低。 此外,许多比重还可以直接说明工作质量好坏,反映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的强弱,或衡量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等. 例如,顾客满意率、产品含杂质率、市场占有率、资源利用率、银行不良资产比率、增加值

第二章 英汉对比

课序:No.3 2学时 第二章英汉语言对比(1)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次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英语和汉语的相似点和差异,以及对应的翻译策略,为后面的翻译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是英语和汉语的差异以及对应的翻译技巧。难点在于如何在翻译实践中灵活巧妙地应对英汉差异,使译文达到功能对等。 教学方法:讲授、课堂讨论及提问 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设计: ⅠWarming-up activities Discussion: You have learned English for many years, in your opinion,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Ⅱ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1.从词类划分来看,英语和汉语都分为实词与虚词两大类。实词中的名词、数词、动词、 形容词、副词、代词的语法功能基本相似,虚词中的介词、连词、语气词(英语有冠词而汉语没有)的语法功能也有不少相同点。 2.从句子要素来看,英语和汉语都有主语、谓语、宾(表)语、定语、状语。特别是主语和谓语,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英、汉两种语言的主要句子组合框架,它们的基本句型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尤其在应用文体以及科技文章中,英汉句子结构基本对应的情况比较常见。[例1] We received, on Nov.11,2005, with thanks, your Check No.006869 for RMB 36,000, in payment of our commission. The amount has been placed to your credit. [译文] 我方已于2005年11月11日收到贵方第006869号支票一张,金额计 人民币36,000 元,用以支付我方佣金。该笔款项已入帐,谢谢。 [分析] 上述译文从结构到语序都与原文相差无几,只是个别措辞需遵从 商业信函习惯译法。如:“我方”“贵方”。 [例2] The statement declared that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must be changed or the gap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would continue to widen. [译文] 声明宣称:国际经济秩序必须改变,否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将继续加大。 [分析] 上述译文采用顺译法,语序与原文相差无几,只是用了一个冒号,切开原文的长句,使译句层次了然。 [例3]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spectacular phenomena of our generation. It has revolutionized our way of living—and possibly also our way of dying. You may not realize what is happening because it is a piecemeal process. But you can feel the increasing convenience and comfort brought on by airplanes, television, telephones, and even insect killers. There is hardly anything that we see, hear, feel or eat that hasn’t been chang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译文] 科技的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人最为惊异的现象之一。它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

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与中介与理论关系

1219016 李德元 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的关系 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与中介语理论是上个世纪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三个重要的理论阶段,对于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可以分别从理论的发展、历史的发展及研究方法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从理论发展角度看,对比分析假说、偏误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三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对比分析假说主要通过对比母语和目的语,找出两者的异同,总结出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规律,预测和解释学习者的难点与错误。但是母语干扰只能预测和解释其中的一部分错误,因此当对比分析在实践上遇到困难和理论基础受到挑战时,偏误分析应运而生。面对外语学习者的错误和难点,偏误分析比对比分析更具预测力和解释力。偏误分析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者的错误,研究重点是学习者使用的目的语形式与目的语的标准形式之间的差距,以及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而中介语理论则吸收了前两者的理论长处,并继续发展。中介语理论以语言习得为中心,把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语言习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一种学习者的动态语言系统;它有更广泛的内涵、更强的分析力和解释力。而且中介语理论把学生使用的目的语形式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来研究,以揭示语言学习的过程及心理规律。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及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

言习得发展史上三个重要里程碑。对比分析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影响很大,但随着偏误分析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发展而黯然失色,20世纪70年代初中介语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学习者语言的认识,因此得到了广泛认可。对比分析假说、偏误分析理论与中介语理论构成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上三个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粗略地将前两个阶段看作中介语理论发展的背景。但从具体应用来看,三者密不可分。特别是在中介语理论已经占据统治地位的现阶段,研究者应该地正确认识对比分析方法和偏误分析方法在中介语研究中的作用。 从研究方法角度看,对于中介语系统的研究离不开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对于中介语系统的研究需要语料,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和选择,需要对学习者在习得过程的语言表现及言语进行分析,这就要借助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方法,将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的研究方法统一在中介语研究的框架中进行。偏误分析要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正确的分类和解释,要正确理解这一错误形式试图表达的意义,就必须把偏误形式与学习者母语中的对应形式进行比较,弄清学习者的偏误形式是否想要表达母语中某一对应形式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根据这一意义找出外语中正确的表达形式。 总而言之,三种理论之间关系可总结为两方面,一方面,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介与理论在历史发展顺序上呈线性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三者分别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过程中的三个里程碑阶段。其各自理论的发展形成都是扎根于前一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总

偏误分析和教学建议

偏误分析和教学建议 唐永宝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偏误分析( Error Analysis ) 定义:“偏误分析( error analysis )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背景介绍 50 年代末,Lado(1957) 的《跨文化的语言学》出版,该书被认为是对比分析的经典着作。书中提出了“对比分析法”( Contrastive Analysis )。 他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外语教学,解决第一语言转移(First Language Transfer) 的问题。他提倡的方法是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在语音、语法等方面一步一步地进行比较。对比分析法 Lado 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生们最难学的方面就是与他们母语最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方面或类似的方面则是学生容易掌握的方面。所以他认为第一语言转移对第二语言习得既有不好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就是我们常说的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好的一面是“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 人们甚至一度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研究,可以预测到学习者可能遇到的所有困难,并推测学习者语言中可能发生负迁移的部分,从而将这些部分在教学中加以重点突出,达到避免或减少学习者错误的的目的。 据统计,学生初级阶段的大多数语音错误、半数以上的语法都来自语际干扰,有些化石化错误也来自语际干扰。因此,利用对比分析往往能找出学生的错误根源,并发现学生学习目的语中的难点和重点。比如: visit 一词相当于汉语的“访问、参观、看望”等词,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造出“我回老家参观我爷爷”这样的句子。显然是把visit 仅仅和“访问”这一语义挂上了钩。 再比如与汉语相比,泰语的语法形式具有明显的不同特点:汉语的修饰语多在中心语之前,泰语的修饰语多在修饰语之后;即: 汉语:修饰语+ 中心语泰语:中心语+ 修饰语汉语的表达习惯是从大到小,泰语的表达习惯是从小到大,如: (汉语):今天是2010 年1 月28 日。 (泰语):今天是1月28日2010 年。 (汉语):我们在国教院门口见。 (泰语):我们见在门口国教院。 教师如果把外语和学生的母语进行了对比的话,如果对这两种语言的差异十分清楚,就会清楚地了解什么是学生学习中的主要问题,并为此做好充分准备。讲解汉语的某些难点时就能做到以少驭多,一语中的。 对比分析主要目的是帮助外语教学,解决第一语言迁移(First Language Transfer ) 的问题。这种方法主要从“教”的角度把目的语和母语进行对比,预测可能出现的错误,从而有意识的减少错误的发生。 母语干扰并不是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的唯一来源,对比分析也不可能准确预测学生的学习困难,但对比分析不仅能够揭示出学生某些错误的根源,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分析,我们能够揭示出汉语的某些特点。 因此,对比分析在语言教学中应用还是很广泛的,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都存在。 对比分析法的作用和不足 Lado 的对比分析法以及他的外语学习理论对60 年代的西方外语教学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以早期行为主义的观点(Bloomfield1933) 为基础,提出了一种语言学习理论,他认为语言的学习是一种习惯的形成过程,要掌握一套语法结构,就要反复不断地进行机械练习,形成一套完整的语言习惯。当学生处于

英汉对比 第二章习题+答案

Chapter 2 Ⅰ. Answer Questions Directions: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English briefly, with examples if necessary. 1.Why English is called compact(聚集)language while Chinese diffuse(流散) one? This is because English language has rigid rules on sentence structure centered on subject-predicate;English sentences are developed from subject-predicate structures. Chinese has no rigid rules on sentence structure. Thus, the subject- predicate structure in Chinese is varied, complicated and flexible. 2.What is the basic structure in English sentence? The simplest English sentence consists of only a subject and a predicate, based on which many components are attached or derived. And the verb is the core, the number of nouns attachable to the verb is called the verb’s valence. As Chinese language focuses on internal theme instead of external representation, Chinese sentences can hardly b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verb variation like English sentences are. 3.How many basic sentence types are there in English language? SV, SVP, SVO, SVOO, SVOC 4.In which way English sentences can be enlarged? a)to add modifiers, mainly attributive and adverbial; b)to extend the elements in the basic sentence 5.In which means can the compactness of English sentence be guaranteed? a) various devices to connect the sentences; b) concord between components or words in terms of person, number, gender and meaning, which includes: grammatical concord; notional concord; principle of proximity 6.Which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predicates? It can be verbs, nouns, or adjectives; it can be one verb or more than one verbs or nor verbs; it can be one word or word phrases. verbs:吃饭好 words referring to time, location, conditions:只有下定决心才行 preposition:由你负责此事 phrases:我疯了怎么可能?我就这样怎么了? 7.What are the regular types of Chinese sentence? Topic sentences; subject-predicate sentence; relative sentences; contracted /condensed/ abbreviated sentence; exclamative sentence; existential sentence; imperative sentenc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