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偏误分析和教学建议

偏误分析和教学建议

偏误分析和教学建议
偏误分析和教学建议

偏误分析和教学建议

唐永宝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偏误分析( Error Analysis )

定义:“偏误分析( error analysis )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背景介绍

50 年代末,Lado(1957) 的《跨文化的语言学》出版,该书被认为是对比分析的经典着作。书中提出了“对比分析法”( Contrastive Analysis )。

他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外语教学,解决第一语言转移(First Language Transfer) 的问题。他提倡的方法是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在语音、语法等方面一步一步地进行比较。对比分析法

Lado 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生们最难学的方面就是与他们母语最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方面或类似的方面则是学生容易掌握的方面。所以他认为第一语言转移对第二语言习得既有不好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就是我们常说的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好的一面是“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

人们甚至一度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研究,可以预测到学习者可能遇到的所有困难,并推测学习者语言中可能发生负迁移的部分,从而将这些部分在教学中加以重点突出,达到避免或减少学习者错误的的目的。

据统计,学生初级阶段的大多数语音错误、半数以上的语法都来自语际干扰,有些化石化错误也来自语际干扰。因此,利用对比分析往往能找出学生的错误根源,并发现学生学习目的语中的难点和重点。比如:

visit 一词相当于汉语的“访问、参观、看望”等词,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造出“我回老家参观我爷爷”这样的句子。显然是把visit 仅仅和“访问”这一语义挂上了钩。

再比如与汉语相比,泰语的语法形式具有明显的不同特点:汉语的修饰语多在中心语之前,泰语的修饰语多在修饰语之后;即:

汉语:修饰语+ 中心语泰语:中心语+ 修饰语汉语的表达习惯是从大到小,泰语的表达习惯是从小到大,如:

(汉语):今天是2010 年1 月28 日。

(泰语):今天是1月28日2010 年。 (汉语):我们在国教院门口见。

(泰语):我们见在门口国教院。

教师如果把外语和学生的母语进行了对比的话,如果对这两种语言的差异十分清楚,就会清楚地了解什么是学生学习中的主要问题,并为此做好充分准备。讲解汉语的某些难点时就能做到以少驭多,一语中的。

对比分析主要目的是帮助外语教学,解决第一语言迁移(First Language Transfer ) 的问题。这种方法主要从“教”的角度把目的语和母语进行对比,预测可能出现的错误,从而有意识的减少错误的发生。

母语干扰并不是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的唯一来源,对比分析也不可能准确预测学生的学习困难,但对比分析不仅能够揭示出学生某些错误的根源,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分析,我们能够揭示出汉语的某些特点。

因此,对比分析在语言教学中应用还是很广泛的,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都存在。

对比分析法的作用和不足

Lado 的对比分析法以及他的外语学习理论对60 年代的西方外语教学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以早期行为主义的观点(Bloomfield1933) 为基础,提出了一种语言学习理论,他认为语言的学习是一种习惯的形成过程,要掌握一套语法结构,就要反复不断地进行机械练习,形成一套完整的语言习惯。当学生处于

某一语言情景时,就会出现条件反射,所形成的语言习惯会在不需要任何思维的情况下自动地产出。

按照这一理论,语言的习得是一种语言习惯积累的过程:1 十1=2+1=3 十1=4 。这一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便是60 年代风靡一时的句型替换练习(PatternDrills) 。

应该指出的是,句型替换练习在教学的某一环节中,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尚可接受,但是如果将其看作是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形成语言习惯,这在理论上是很难让人信服的。这一理论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和人类

头脑的创造力。人的大脑对语言信息的吸收不仅仅是积累的过程,而且是通过对其分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说大脑对语言信息处理的公式不是简单的1十1=2 ,而是1+1>2 。

对比分析法的不足对比分析法的严重缺陷是它不是以学生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实际使用来预测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难易,而是抛开学生,单纯从对两种语言本身的比较来预测学习中的难易。

语言习得涉及到学习的主体和客体的方方面面,而对比分析却仅仅局限于语言系统的对比,忽略了学习者这一主体以及作为学习客体的学习过程,不能解释除母语的负迁移以外的其它的偏误的原因,忽视了

心理学的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预测的不准确,有些真正的难点,对比分析并没有预测到。

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人们发现,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不同之处并不总是给学生造成很大困难,而两种语言近似之处则有时却是学生掌握的难点。

差异不明显的部分却往往是学习者最容易犯错误的地方。偏误分析的提出

由于对比分析法对第二语言习得不论是在实际预测中,还是在理论上,都过于简单化,人们便开始探索新的理论。

人们开始意识到,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不能只注重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之间的关系(即: 它们之间的异同) 。他们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学生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的语言体系。这套体系既不是学生母语的语言体系,也不是第二语言的体系,而是学生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

偏误分析的提出因此,这些学者便开始把学生自己产生的语言作为研究重点,而不是像对比分析法那样只注重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比较。

在这一背景下,Pit Corder 于1967 年发表了“学习者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tion of Learner Errors )一文,在认知心理语言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偏误分析”

理论,把“教”与“学”结合起来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

与“对比分析”不同的是,“偏误分析”不是母语和目的语的简单比较,而是以学习者使用的语言

为研究材料,把目的语作为基准,对语言形式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更为广泛的探讨和

研究。

偏误分析理论

偏误分析理论认为,学生的语言偏误反映了学生对目的语的掌握情况,是学习者对目的语语言规则进行判断与整理的结果,它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学生的语言能力。科德还给出了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

1 、选择、收集、分析语料;

2 、鉴别、确认其中的偏误;

3 、对偏误进行分类;

4 、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

5 、评价偏误的严重程度。

早期的偏误分析中,由于各研究者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因此归纳出的偏误类型也各不相同。Richards (1974 )认为偏误有:

1 “语际偏误”(母语干扰)

2 “语内偏误”(过度概括、忽略规则限制、不完全应用规则)

3 “发展性偏误”(不正确的假设,不能正确理解目标语的区别)Corder (1971 )根据偏误出现的系统性把偏误分为以下三种:

1 、形成系统前的偏误(pre-systematic errors ),出现在学习者并不知道在目标语中

存在着相应的规则的情况下;(不知不改)

2 、系统性偏误(systematic errors ),出现在学习者已经发现了这个规则,只是它是一个错误的规则的情况下;(知而不改)

3 、形成系统后的偏误(post-systematic errors ),出现在学习者知道正确的目标语

规则,但不能总是正确使用(如差错的产生)。(知而且改)

Dulay、Burt和Kraashen (1982 )从评价的角度,根据偏误对交际产生的影响把偏误划分为全局性偏误(影响交际)和局部性偏误(不影响交际)。

中介语理论

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偏误分析”理论。中介语”是Selinker在1969年提出的。

中介语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语言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介于第一语言向目标语言之间的一个发展“连续体”(continuum ),该理论着眼于对语言学习者心理语言过程的描述,对中介语中出现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偏误是语言学习者语言发展状况的标志。

中介语理论认为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 、语言迁移,学习者使用了其母语的语言特征(语音、词汇、语法、或语用的),而不是目标语的语言特征;

2 、过度概括化、扩大化,学习者把适合于其他目标语结构的某项规则不恰当地扩大到某个结构所致;

3 、简化规则,学习者不恰当地使用省略,另外还有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和第二语言交际策略等原因。

此外,中介语理论还认为,偏误的出现表明学习者在建立其中介语的过程中积极地进行假设——验证,不断修正那些偏离目标语语言规则的语言现象,使之接近目标语系统,直到达到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水平。

与此相近的概念还有Corder (1967 )的“过渡语言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 )和Nemser (1971 )的语言学习者的“近似语言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 )。

他们虽然提法不同,但观点相似,他们认为,只有把研究重点放在学习者自己产生的语言上,才能真正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

汉语偏误分析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严格意义上的对外国学生汉语偏误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1984 年鲁健骥先生发表了《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一文,带动和影响了对外汉语教学界同仁对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研究。

鲁先生在该文中首次引进“偏误”和“中介语”两个概念,并给“偏误”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他说:“学习外语的人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从整体上说,他所使用的形式与所学外语的标准形式之间总有一定的差距,这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如语音的、语法的、词汇的、篇章的、语用的。我们把这种差距叫做‘偏误 '。‘偏误'与通常所说的‘错误'不同。错误是偶发的、无规律的,例如口误。人们说自己的母语的时候,也会发生错误。而偏误则是学习外语的人才会有的,是多发的、有规律的。学习外语的人只有经过反复纠正偏,他所使用的外语才能逐步实现该语言的标准形式。”

鲁健骥先生关于语音、语法、词语、语用的一系列研究文章(1984 ,1987 ,1993 ,1994 )开启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偏误分析之先河,建立了一定的分析框架。以后的偏误研究多受其影响。

鲁文之后相继出现了一大批研究着作和文章,论述的范围涉及到语音、语法、词汇、汉字、语用、篇章、标点符号、学习策略等各方面;鲁健骥的偏误归类

鲁健骥(1994 )从形式语法的角度将汉语语法偏误归结为遗漏(omission )、误加

(addition )、误代(overrepresentation )、和错序(misordering )四种;具体如下:

1 、遗漏(少成分),遗漏不是省略,而是句子成分的残缺,如:

* “他打球得很好”,在助词“得”前面遗漏了动词“打”;再如:打球(打)了三个钟头。/ 你不(要)做那件事。他有照相机,也(有)收音机。

2 、误加(多成分),误加是不该加而加,如:* “他常常去了商店”,动态助词“了”误加;再如:

他非常(很)高兴。

从前我每个星期都看(了)一个电影。房间已经(被)打扫干净了。

3 、误代(所用不当),误代是从几个形式中选择了不适合的形式,如:

* “明天还是后天,我去看你”。陈述句中应该用“或者”表示选择,用了“还是”就是误代;还有语法的误代,如:

* (太晚)来(应用补语“来得太晚”而误用为状语)句式的误代,如:* 请你带这本词典给小李。(应用“把”字句)。

4 、错序(词序有误)也即句子成分放错了位置,如:

* “我学习在中山大学”,应该说“我在中山大学学习”。

再如:* (常常)我们去旅行。

* 一个我的朋友

另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如田善继(1995 )从认知的角度将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的语法偏误概括为替代、类推、回避、简化和诱发五种,称之为“非对比性偏误”,即与母语迁移无关的“有问题的句子”;

王绍新(1997 )则将视角放在超单句偏误上,主要从交际目的、事理逻辑、语用偏误、时间系统、民族文化背景与语言交际策略五个方面阐述了超越了语言形式之上的语义语用偏误问题;

徐子亮(2000 )把汉语的各个方面同认知结合起来,从环境、教学、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学习者主体差异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述,认为这些方面也是造成学习者偏误的原因。

显性偏误和隐性偏误

“对偏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传统的分类方法是按语音、词汇、语法等不同的方面的偏误来分类。这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教师最习惯的方法。”

显性偏误指那些明显的带有结构形式错误的句子,隐性偏误指语法虽然正确,但在一定的语境或交际情境中显得不恰当的句子。

显性偏误和隐性偏误

(一)显性偏误出现的领域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显性方面的偏误,表现明显的是词汇和语法方面。

1. 词汇方面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言是用一个个词按照有关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造出种种句子进行交际的。留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词汇的时候经常出现各种错误。尤其是在运用多义词、惯用语、成语和熟语的时候,经常由于理解的错误而产生偏误。

例如在运用多义词的时候,一个词有很多的义项,经常出现搭配错误。林杏光写过一则语言趣谈,说是有一位外国朋友问一位刚外出回来的中国同志:“您到哪儿去了?” 中国同志回答“:我打酱油去了。”外国朋友惊奇地问:“你为什么打酱油?它有什么罪?你为什么打它?”中国同志解释说:

“这‘打'是买的意思,打酱油就是买酱油。”这位外国朋友知道“打”就是“买”,“买”就是“打”。后来,有一天,他去买豆腐,张口就说“:我要打豆腐。”卖主顿时慌了手脚,说:“你可别打,一打就成豆腐渣了。”旁边一位中国同志对这位外国朋友说“:你只能说捡豆腐。”

后来,这位外国朋友回国前想送给一位中国朋友戒指、项链和耳环,中国朋友觉得受之有愧就婉言谢绝了。外国朋友便说“:你收下吧,这些都是我捡来的。”这样一说,中国朋友更不敢接受礼物了。虽然这只是趣谈,却由此可以说明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词语搭配非常困难,原因在于多义词由于义项的不同,搭配也就不同。

成语是汉语的一个亮点,留学生对中国的成语有浓厚的兴趣,但成语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有些有很多的典故,要是不了解成语的典故容易闹笑话,需要老师很好的引导,要把成语中的隐含义说清楚,以便于留学生进行理解与记忆,避免偏误。

2. 语法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教学一直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语法学习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是

很难的。一提起“把”字句和“被”字句,留学生都会说很难。有的学生可能学了很长时间的汉语,但仍然不会使用这两个句型,还有“着、了、过”的用法也给留学生学习汉语带来了不少困惑。

下面举例说明留学生在语法方面经常出现的偏误:

(1)他学汉语两年。(正确的表达法是他学汉语学习了两年)而在英语中这句话是这样表达的He has studied Chinese for two years.

(2)我上个月来了中国。

学生把“了”理解为英语的过去时态,也可能是混淆“了”与“过”的区别

(二)隐性偏误出现的领域

隐性偏误主要表现在语用知识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上面,这两方面需要留学生认真揣摩。

1. 语用知识

语用知识在学习汉语时尤为重要,如果语用上失误,就会造成表达的误区。王德春先生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说,一个意大利学生曾经写信打听她喜爱的一个文学家是不是死”了。这里的死”就用得不得体应该用健在”或者用近世”去世”之类的委婉词语,这不是说学生不知道在提到死”寸应使用委婉词语。因为在外语中也避免直接说死”可是这个学生是个初学汉语者,她只知道死”这祥一个表示大概念”的词,而那些委婉词语还没有学到,因此就出现了这样的失误。

2.文化之间的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集中表现在语言和交际中。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大量的文化因素,这些往往成为理解和使用汉语的障碍。对留学生来讲,掌握广博、深厚的汉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保证。

中国人历来把传说中的动物龙”视为权利、地位、力量的象征,而在英国人眼里却是一种恐怖的怪物,其英语释义为myth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 ” dragon ”在英

语中有悍妇”的意思。中国人心目中的龙与英美人心目中的龙有着天壤之别。中国十二生

肖里有龙,皇宫里有龙。龙”在中国遍及各个角落,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刘殉先生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教师教过了拍马屁'这个词语后,没讲清其文化内涵。一次,这位教师夸奖一个留学生汉语发音好时,学生竟然说:“哪里,哪里,老师

您在拍我的马屁!”这些例子说明,文化差异会影响语言交际的质量,汉语学习决不能脱离文化的学习。汉语学习和汉文化学习结合起来是学好汉语的捷径。

因此留学生除了学习好汉语言文字的知识外,还要花很大的功夫学习汉语文化,这

样会使他们学习的汉语更地道,更好的进行文化交流。

“偏误生成学”的提出

朱其智《偏误生成学的范围和方法》(2009 )借鉴Carl James等人的研究体系,

吸收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的研究成果,首次提出偏误生成学”这一名称,并对其范围和方法进行探讨,将偏误分析这种操作层面的方法上升为一种系统的知识。试图初步建立起偏误生成学的系统框架。

他的偏误生成学”包括偏误类型、偏误成因和偏误严重度三个主要方面。

一、偏误类型(types of errors )

偏误类型(types of errors )有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和杂糅五种;(多了杂糅)杂糅(blends )杂糅又叫结构纠缠、结构混乱。周小兵在他的专着《第二语言教学

论》中,首次将杂糅”归纳为一种对外汉语偏误类型。他确定了杂糅的两种亚类型:叠加和拼接。

杂糅(blends)

A、叠加。它是指将两种结构简单相加。如:*我们要买书包,但是价钱有点儿贵,所以我们商量商量一下”动词的重叠形式表示短暂”义,它与表短暂的词汇形式一下”不兼容,即不能同现,二者只应选其一。

作为一种杂糅次类型的叠加,与误加偏误有什么不同呢?误加偏误只需要将误加的成分删除就可以了,而叠加偏误的改正方法则有两种。

例如:①他常常地看电影。

②他非常很高兴。

例①中地”误加,删去且只能删去地”例②中非常”和很”叠加,可以删除非常”得到正确句子他很高兴”也可以删除很”得到正确句子他非常高兴”

叠加”也可分很多种,例如:

1词语叠加。例如:④那天是十一多年以前,不过我和那个女孩现在是很好的朋友。

⑤他往到一个小湖走。

例④为有确切个位数的数词与概数多”叠加,表概数的多”不能跟在个位数后面,只能跟在十位数以上的整数后面。此例当改为十一年”或十多年”例⑤为介词往”与到”叠加, 当我们选择介词到”时,动词走”必须移位至到”前,即此例在杂糅偏误中还有错序。

2句法结构叠加。例如:

13我对语言也很感兴趣,特别是汉语和英语。这个也是为什么我要来到中国留学的原因。

14但对我来说,觉得它们(指防盗网)太不顺眼了,住在的。

15逛大概十五分钟他们找到一个眼镜店,看起来他们觉得好。

例13是为什么”与原因”叠加,而为什么”与原因(理由)”不能同现,应改为为什么要来到中国留学”我要来到中国留学的原因”例14和例15分别是插入语与感觉动词叠加。这一类插入语表示说话者的主观看法,用了此类插入语(如对我来说” 看起来”等),就没有必要再用觉得”,也可以删除插入语只保留觉得”

B、拼接。拼接不是两种结构的简单相加,而是两种结构在杂糅过程中有所取舍。

1、词语拼接。例如:

16好一会儿他看到旁边的妻子,大吃惊一跳。

17BANDUNG是一个很难以忘的地方。

上面例16的偏误点大吃惊一跳”是大吃一惊”和吓了一跳"两种结构有所取舍拼接而成的;例17是很难忘记” 难以忘记”和难忘”拼接而成的。

2、句法结构拼接,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类型

(1 )平行拼接。平行拼接是两个结构交错在一起而形成的杂糅偏误。例如:

21开始学习的时我觉得很难过。

22有一次他当小张的面前露出一脸骄傲的神色。

例21将“??…时”与“??…的时候”拼接为“??…的时”

例22将当……的面”与在……的面前”拼接为当……的面前”

(2 )前后拼接。(藕断丝连)

如:第一弟弟是二十九岁。他住在韩国工作。

他住在韩国”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可是没有就此断句,而又接上了动词工作”从而

造成前后拼接。此句应该改为他住在韩国,也在那儿工作。” 汉字偏误举例

误代,如:欢”字写成人+欠”是又”被人”误代,而部件形似”也应该属于这一类,不过是因为部件形似而误代;

误加,如:苹果”的苹”写成萍”国'顶上加一横一竖,象上”的上边两笔。

错序/错位,女口:欢”写成欠+又”

遗漏:缺部件”当然是部件的遗漏”女口:色”字写成巴”字。

杂糅如:该”写成讠+应(丢了一点)”明显是应”和该”的杂糅。

二、偏误成因的分析

偏误成因(causes of errors )有:母语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y );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y);误导(inducement)四种。

(一)母语负迁移

是母语对于目的语学习的负面影响。如:*这是我住在的房间”相应的英语句子为

This is the room which I live in. ”

这是英语背景的留学生受英语语法影响,造成的偏误。

再如:*他遇到很多苦难,虽然,他还不放弃”

此例是虽然”用错了,应该用然而/但是/可是”等表转折的连词。

越南学生误用为虽然”是因为在越南语里tuy nhi en”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它是一个汉越词,tuy”寸应于汉字虽” nhi e n”对应于汉字然”而汉语中虽然”并不表示转折,而是表示姑且承认某个事实。

(二)学习策略

从认知角度( cognitive view )来研究偏误成因,主要是要研究学习者使用的策略,探讨他们在学习和交际过程中某个阶段出现的一种心理上或行为上的活动。

采取不恰当的学习策略可能导致偏误,一般可以分为下列七种学习策略。错误类推( false analogy ) 错误分析( misanalysis ) 规则的不完整应用( incomplete rule application ) 利用羡余( exploiting redundancy ) 忽略同现限制( overlooking cooccurrence restrictions ) 矫枉过正

( hypercorrection ) 过度泛化( overgeneralization )七种学习策略。下面分别介绍:1 错误类推错误类推是根据已有的形式类推出不存在的形式,女口:汉语单音节动词有V了V”和V 了一下”两种形式:如看了看”和看了一下”等,而双音节动词只有Vv 了一下”一种形式:

如研究了一下”等。留学生错误类推出Vv 了Vv ”的形式:*研究了研究”,究其原因,是因为双音节动词的规则化程度不如单音节动词。

邓守信、周小兵认为规则化程度不高,则容易出现错误类推。形容词也是这样,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不如单音节规则,容易出现错误类推,留学生根据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就会类推出*幸幸福福'这样的形式。

2 错误分析

错误分析是指留学生对汉语形成了错误的假设、错误的概念因而产生偏误。如:高级班的学生,有形成这样错误的假设,认为汉语中“爱”是动词做谓语,而“爱情”是其相应的名词做主、宾语。因此说出* “父母对孩子的爱情”这样的偏误。其实汉语中“爱”也可以当主、宾语,而且是用在更加宽泛的意义上,所以原句应该改为“父母对孩子的爱”。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有的留学生将这个短语理解为“发展中国的家庭经济”。主观上由于留学生还没有学到“中”作为继续体的标志,客观上由于汉语没有按词连写,而且“中国”又是高频组合,因而使留学生发生理解上的偏误。

3 规则的不完整应用

规则的不完整应用,是指对于一个语法点,只应用了其中某一规则,而另一(些) 规则没有落实。如:将“进行”这个形式动词运用到像“认真地研究历史”这短语中,必须遵守两个规则,( 1)将状语改变为定语,即“认真的研究”;(2)用“对于”将原句中的宾语“历史”前置,从而转换成“对于历史进行认真的研究”。而当有的留学生只部分习得了这个转换过程,只应用了第一个规则,因而造成偏误* “进行认真的研究历史”。

4 利用羡余

利用羡余。所谓的羡余,是指语言中有时既用词汇形式,同时也用语法形式来表达某一个范畴。

如英语,既用数词,也用词尾S”来表示复数。研究表明,学习英语的人,单用一个名词时,“s ”不会遗漏:books 。如果前面有数词,则往往遗漏了“s”:*three book 。这是学习者利用语言的羡余现象,将语言系统简化。

汉字羡余度( redundancy )比拼音文字要大,留学生利用汉字的羡余现象,从而造成汉字偏误。

如:“鲤鱼”、“鲨鱼”等词中,因为有类名“鱼”存在,专名“鲤”和“鲨”字中的形旁“鱼”就是羡余的,留学生因而就写成* “里鱼”、* “沙鱼”,写了别字。而在“锦鲤”和“大白鲨”等词语中,没有类名“鱼”存在,“鲤”和“鲨”字形旁就没有遗漏。

5 忽略同现限制

对外汉语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一、对外汉语教育发展情况 1.对外汉语教育基本概念 (1)母语与外语 (2)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 (3)目的语与媒介语 2、对外汉语学科构架 (1)基础理论 (2)应用理论 (3)应用研究 (4)教育实践 (5)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环节 3、学科特点 (1)对外汉语教学与母语文教学的关系 (2)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 (3)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 (4)交际能力 4、对外汉语教育发展历史 (1)1949年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概况 (2)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 (3) 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学术刊物 (4)学科地位的确立 (5)著名对外汉语教学专家:吕叔湘朱德熙邓懿王还杜荣 二、教学模式 1、教学法 2、教学模式 3、语法翻译法 4、阅读法 5、听说法

6、全身反应法 7、团体学习法 8、暗示法 9、自然法 10、交际法 11、任务式教学 12、侵入式教学 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 1、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 2、课程设计 3、教学大纲 4、结构大纲 5、功能大纲 6、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7、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 四、对外汉语教材及测试 1 著名的对外汉语教材 (1)《老乞大》 (2)《语言自迩集》 (3)《汉语教科书》 (4)《基础汉语课本》 (5)《实用汉语课本》 (6)《中文听说读写》 (7)《新实用汉语课本》 2 教材的分类 (1)综合型教材与分技能教材 (2)单元制教材与单课制教材 (3)结构型教材与功能型教材3 教材选用的原则

4 语言测试的种类 5 语言测试的效度 6 语言测试的信度 7 汉语水平主干考试及分支考试种类 8 教学评估 第二部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一、第二语言习得基本概念 1.习得与学习 2.外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 3.语言习得机制 4.中介语 5.普遍语法 6.母语迁移 7.化石化 8.教师语言、外国人话语 9.个体差异 10 认知风格 二、第二语言习得基本理论 1. 对比分析 (1). 对比分析 (2). 对比分析强势说及弱势说 (3). 对比分析的意义和局限 2. 偏误分析 (1).偏误分析理论背景 (2).偏误和错误的区分 (3).偏误分析研究的步骤 (4)偏误的五个来源 (5)偏误分析的贡献 (6)偏误分析的局限

阅读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三

阅读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三 (三)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圣经";,教师是主角,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灌输给学生,教学活动完全按着教师预设的路径推进,无视课堂生成。新课程要求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教材不再是"圣经";,而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凭借。于是,有些教师在预设中更多地关注教学设计多样化,生生互动、多媒体运用、学科整合、拓展延伸等,忽略了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导致语文课堂上,教学形式花样翻新,语文的本体地位淡化甚至失落。更有些教师,误认为"预设";就是"牵引";,课前不作充分的预设,课上又缺少对生成的调控意识与能力,课堂成了一盘散沙,把"自主学习";与"放任自流";混为一谈。 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学生是能动的、活跃的人。教师的预设很重要。但只关注教路,或只注重学习形式的预设都是有失偏颇的。教师的预设要力求充分、科学。由于教学过程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把握生成,及时调控也是必不可少的。 1. 充分、科学地预设。 (1)目标预设--以人为本,发展语文素养。 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预设的立足点。每一堂课的预设,教师不能仅仅考虑让学生读懂什么内容,体会什么情感,用什么形式学,而应根据年段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尤其结合文本特点,思考本课可以侧重发展学生哪些语文素养:知识能力还是情感态度,语感培养还是学习方法的获取 (2)文本预设--深入研读,挖掘文本资源。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尽管不是"圣经";,但它仍然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最重要的资

源。教师要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深入研读文本,做文本的知音,经历反复阅读教材、仔细查阅资料、由冥思苦想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凭借自己广泛的阅读和丰厚的积淀、修养,对文本作准确、深刻、独到的解读,唯其如此,教师才能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创造性使用文本,精心设计,寻找到教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适当有效的结合点。 (3)学路预设--了解学情,确立学习路径。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预设时,心中始终要有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已有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等),以"蹲下来";的心态去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在与文本充分对话,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见解后,还需以童心(站在儿童的角度)去阅读、去感悟,将心(师)比心(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而后,细细揣摩学生喜欢学什么?喜欢怎样学?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的学习路径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怎样的实践平台才利于学生素养的发展?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科学地预设与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相适合、切合的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路径和阅读思考的话题等。 (4)生成预设--充分预测,有效引领学习。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课堂是动态的过程,在师生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过程中,会发生许多不可预测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可能生成的状况、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生成的个性化体验等进行充分的、富有前瞻性的估测,预设不同的学习路径和不同的应对方案。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在检查学生初读情况时作这样的设计:相机教学生字新词。① 依草附木:可用移序法,变成"依附草木";,用语境解词法教学,补充"惊天动地";等动宾式词语。② 拨草寻蛇:可让学生上台表演"拨";和"拔";的动作,用动作表演法教学。③ 踉跄: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据形旁以动作演示来解词。而在引导学生精读体悟时,教师又作如下设计: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林冲是怎样的一个人?板书:()的林冲。请同学在括号内填上有关词语。(能填一个词,不错;能填两个词语,不简单;能填三个词语,了不起。学生可能填:谦虚、礼让、机智、勇敢、武艺高强、含而不露、刚正不阿、镇定自若)学生每填一个词后,即让学生讲出填这个词的原因,然后通过感情朗读相关的句子来强化印象。这部分教学的设计,一方面突显了多元解读,教师紧扣文本,以"什么样的林冲";这样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透过文本语言,读出属于自己的感受,而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逐渐有了丰富的、立体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学设计又体现了教师预设的包容性与科学性。什么样的林冲,什么样

如何利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案例分析

如何利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围绕教学内容积极、有效、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和构建者,在发布和构建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信息,其中既有正确的信息,也有错误的信息,而错误信息中的一部分信息又是可供教师使用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善于正视、捕捉和巧妙利用,从而让学生的错误资源推动课堂教学动态生成。 教学过程本身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由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题是正常的。课堂上应该不怕学生出错,因为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随着课堂的开放,学生质疑、争论、反驳的机会大大增强,随之出现的信息量大增,其中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这就需要教师学会倾听。特别要在倾听中捕捉好学生的错误信息,把学生的错误信息也看作是孩子的思维火花。并在倾听过程中要通过错误资源判断出学生困难的焦点,努力从学生发生错误的角度去解读学生,了解学生错误背后的学习障碍和蕴含的思维方式。同时教师也要培养学生良好地倾听习惯,通过分辨他人发言的正误,使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形成正确的理解,提升学生评价和判断的能力。 案例一: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和少几”的应用题时,出示例题,学校里栽了85棵柳树,比杨树多37棵,栽杨树多少棵?要求学生自己读题,寻找出条件与问题,进行解答。有的学生列成85 +37=122(棵),有的学生列成85-37=48(棵),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算式,我没有立即评价哪个对那个错,而是让学生自己再认真读题,想一想柳树和杨树比,谁多谁少,求多的还是少的。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案例二:我在上数学活动课时,出示“把一块木条锯成5段,每锯一段用4分钟,求多少分钟可以锯完?”一开始学生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说:“20分钟”,我不给予否定或肯定的回答,而是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寻找答案。结果有的拿纸条折,有的用小棒折,有的画图分析,还有的列表,通过各种形式探究活动,寻找错误原因,得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潜能汇聚在一起发挥,智慧汇拢到一处碰撞。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就因为有了这样那样错误,才使课堂教学更精彩,更能体现真实性。因为教师不但可以通过挖掘学生的错误资源,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还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模板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模板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初级汉语教学课教案 一、教学对象 本教案设计的教学对象为具有汉语水平的外国留学生班 二、课型 词汇课 三、教材 《中文》第二册修订版 中国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研究所编 四、教具 图形卡片 五、教学内容 词汇数量:18个 课文内容: 买东西 GoShopping 今年我六岁了,昨天是我的生日,我们一家去买东西。妈妈给我买了蛋糕、 面包、牛奶和水果。爸爸给我买了笔、本子和我喜欢的玩具。哥哥和姐姐给我买了一张生日卡。我们一起唱生日歌,这一天,我真高兴。 六、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词语,熟练用文章中学到的重点词语造句子 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买”、“真”、“给”、“我们”等词造句,学会文章中所涉及到的名词。 教学难点:用“买”、“真”、“给”、“我们”等词造句,学会文章中所涉及到的名词 。 八、教学时间/课时安排/时间分配 本节课的教学时间为40分钟,复习旧课时间为5分钟,老师讲解时间为20分钟,课堂练习时间为10分钟。 九、教学步骤/环节/过程: 1.复习旧课:(时间掌握在5分钟) 《找朋友》 ﹙1﹚班级集体朗读课文 ﹙2﹚默写生字“拍”、“着”、“拉” 默写词语“拍手”、“拉手” ﹙3﹚请一位同学用肢体语言来再现“拍手”、“拉手”两个词语

2.学习新课: (1)学习生词:认读、部分词语扩展、用法(时间掌握在7分钟) ①认读:今年jīnnián(thisyear) 昨天zuótiān(yesterday) 生日shēngrì(birthday) 买mǎi(buy) 妈妈māmā(mother/mom) 爸爸bàbà(father/dad) 哥哥gēgē(elderbrother) 姐姐jiějie(sister/eldersister) 蛋糕dàngāo(cake) 面包miànbāo(bread) 牛奶niúnǎi(milk) 水果shuǐguǒ(fruit) 笔bǐ(pen) 本子běnzi(book/notebook) 玩具wánjù(toy) 真zhēn(indeed) 高兴gāoxìng(happy/glad/pleased) 给gěi(give) 东西dōngxi(thing) 唱歌chànggē(sing) ②部分词语扩展:举例造句。 ㈠买:拿钱换东西,与“卖”相对。 造词:买衣服 例句:我买了一件衣服 给:交付,送与,给予。 造词:给人 例句:我给他买了一件衣服 真:确实,的确 造词:真的 例句:我真的给他买了一件衣服 ㈡买 买了 买了面包 妈妈买了面包。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偏误分析报告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偏误分析 一遗漏偏误 顾名思义, 遗漏偏误指由于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个/ 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遗漏偏误常常出现在下列情况下: 1 .某些意义上比较“虚”的成分比较容易被遗漏。这包括某些副词、连词, 特别是复句或结构中某些起关联或呼应作用的副词、连词。在我们的资料中有遗漏偏误的复句结构有: 不管?,[都] ? ( 注:[ ] 中的成分为被遗漏者, 下同。) 宁可? , [也] ? 另如: 结构: 除了?以外, [ 都]? 除了?以外, [也] 表示强调: 一点儿[也」不? 疑问代词活用: 谁[都/也] ? 以上这些起关联或呼应作用的副词、连词之所以容易被遗漏,原因就在于它们的意义比较“虚”。卜丁是关联词语, 处于句首的那些, 地位突出, 说话人要说这些话时, 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二般( 实际上我们没有发现一例) 不会漏掉。 与学生的母语对比, 这些词语( 除“而且”外) 都是不出现的。就复句结构说,虽然也有对应的成对词语, 但是在英语的复合句中只能出现其中之一,两个都用是典型的偏误。至于“ beside ” ,“except ” , “ not in the least ?, “ anyone/no one ”这些与“除了?以外, 都?” , “ 除了?以外, 也?” , “ 一点儿也不?”等相对应的词语,使用时根本没有与“都” , “也”等对应的成分。这些都构成了对外国人使用这些结构的干扰, 而造成遗漏偏误。 再如外国学生在使用某些动词一结果补语词组时, 常常遗漏一个成分( 动词或结果补语) , 如: (1 ) 记[住] 听[到] 听[见] 看[见] 跑[到] 寄[给]

小学生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小学教学案例范文 【案例一】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 (1)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

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 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 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1)“ 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 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 的主观能动性。)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师(3)“ 生要平等相待,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学生。) (4) 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教师缺乏民主意识,要和学生实行等距离教学,“请你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请你走下高高的讲坛”)【案例二】 杨帆同学是一个安安静静、其貌不扬的小姑娘,在班里不显山不显水,

“平面向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平面向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内容与要求 (一)本章内容 向量这一概念是由物理学和工程技术抽象出来的,反过来,向量的理论和方法,又成为解决物理学和工程技术的重要工具,向量之所以有用,关键是它具有一套良好的运算性质,通过向量可把空间图形的性质转化为向量的运算,这样通过向量就能较容易地研究空间的直线和平面的各种有关问题。 向量不同于数量,它是一种新的量,关于数量的代数运算在向量范围内不都适用。因此,本章在介绍向量概念时,重点说明了向量与数量的区别,然后又重新给出了向量代数的部分运算法则,包括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法则等。之后,又将向量与坐标联系起来,把关于向量的代数运算与数量(向量的坐标)的代数运算联系起来,这就为研究和解决有关几何问题又提供了两种方法——向量法和坐标法。 本章共分两大节。第一大节是“向量及其运算”,内容包括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线段的定比分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平移等。 第二大节是“解斜三角形” 。这一大节可以看成是向量知识的应用,内容包括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和实习作业等。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是关于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关系的两个重要定理,教科书通过向量的数量积把三角形的边与角联系起来,推导出了这两个定理,并运用这两个定理初步解决了测量、工业、几何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特别在这一大节中,还安排了一个实习作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本章中还安排了两个阅读材料,即“向量的三种类型”和“人们早期怎样测量地球的半径”。 本章重点是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几何表示和坐标表示,向量的线性运算,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平移公式,解斜三角形等。本章的难点是向量的概念,向量运算法则的理解和运用等。 (二)本章教学要求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并且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 7.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能利用计算器解决斜三角形的计算问题,通过解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继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新教材的特点在本章的体现 (一)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与学生的可接受性相结合 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的编排要符合逻辑顺序的要求,即后面的概念要用前面的概念来定义,后面的命题要用前面的命题来证明。不允许有循环定义,也不能有循环证明,只有这样的逻辑严格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和确定性。 1.以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几何内容为背景,直观介绍向量的内容。例如,在引言中用小船的位移引入向量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又如,一开始就介绍向量的几何表示 有向线段,并将几何表示贯穿向量运算的始终。再如,利用物理中功的

关于老师犯错的教育案例分析

案例: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就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上不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请从该案例中,对老师的行为给予评价。 定性:老师犯错。 1、不知道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相长,《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即:通过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通过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够自我奋发进取。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该老师心胸太狭隘,不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害怕发现自己的错误,教学水平是很难得到进步的。在教与学之间,教师是先知先觉者,但学生也可以在某些方面超过老师,因此老师应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2、没有做到为人师表 师者,人之模范,教师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的思想,品行,情感等对学生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要求教师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自身品德修养和专业素养,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该老师在学生指出他问题后不但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说出嘲笑学生的话来,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是一种职业素养不高的表现,更加没有做好表率,学生以后不敢向他提出异议,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自身修养不够,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专业知识结构、教育教学能力等无不对学生发生深刻影响。该老师不能正确对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正确对待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反而嘲笑,是一种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的表现,应当加以改进。 4、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业生实行体罚,变相体罚或者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该老师嘲笑学生提出对自己的问题使学生不敢提问,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师生关系在人格上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对老师的问题提出异议和不同意见是学生的权利,老师首先应当鼓励和表扬,而非嘲笑甚至斥责,这样不但显示出老师的无能,更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 5、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挥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之中,老师应当允许并鼓励学生个性思

三角函数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三角函数》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基本初等函数。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有一定的应用。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变换是高中数学课程的传统内容,因此,本模块的内容属于“传统内容”。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较,本书在内容、要求以及处理方法上都有新的变化。 1.以基本概念为主干内容贯穿本书,削枝强干,教材体系更显合理。 “标准”设定的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变换学习目标是: (1)通过实例,学习三角函数及其基本性质,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具有周期变化规律的问题中的作用; (2)运用向量的方法推导基本的三角恒等变换公式,由此出发导出其他的三角恒等变换公式,并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根据上述学习目标,在编写教科书过程中,特别注意突出主干内容,强调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三角函数”一章,突出了三角函数作为描述周期变化的数学模型这一本质。即通过现实世界的周期现象,在学生感受引入三角函数必要性的基础上,引出三角函数概念,研究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并用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与传统的处理方法不同,这里把三角恒等变换从三角函数中独立出来,其目的也是为了在三角函数一章中突出“函数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这条主线。 为了实现削枝强干的目标,教科书除了将三角恒等变换独立成章外,还在具体内容上进行了处理。在三角函数部分删减了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以及符号x , arccos arcsin等内容。任意角、弧度制概念,同角三角函 x arctan , x 数的基本关系式,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三角函数的奇偶性等内容都降低了要求。三角恒等变换中,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余弦、正切公式由原来的掌握减弱为能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都作为三角恒等变换基本训练的例题,不要求用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作复杂的恒等变形。 根据上述考虑,本模块先安排三角函数,再安排平面向量,然后再把三角恒等变换作为平面向量的一个应用,安排在第3章,紧接着再安排解三角形的内容(放在数学5的第1章)。这样的教材体系的合理性在于: (1)以已有的集合与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知识为基础,三角函数置于其上位概念(即函数)之下,使三角函数的学习有一个好的“先行组织者”,找到一个有力的“固着点”。三角函数的学习是一种“逐渐分化”式的学习。 (2)三角函数的学习为平面向量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因为平面向量的某些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模板知识讲解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模 板

初级汉语教学课教案 一、教学对象 本教案设计的教学对象为具有汉语水平的外国留学生班 二、课型 词汇课 三、教材 《中文》第二册修订版 中国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研究所编 四、教具 图形卡片 五、教学内容 词汇数量:18个 课文内容: 买东西 Go Shopping 今年我六岁了,昨天是我的生日,我们一家去买东西。 妈妈给我买了蛋糕、面包、牛奶和水果。爸爸给我买了 笔、本子和我喜欢的玩具。哥哥和姐姐给我买了一张生日卡。我们一起唱生日歌,这一天,我真高兴。 六、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词语,熟练用文章中学到的重点词语造句子 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买”、“真”、“给”、“我们”等词造句,学会文章中所涉及到的名词。 教学难点:用“买”、“真”、“给”、“我们”等词造句,学会文章中所涉及到的名词 。 八、教学时间/课时安排/时间分配

本节课的教学时间为40分钟,复习旧课时间为5分钟,老师讲解时间为20分钟,课堂练习时间为10分钟。 九、教学步骤/环节/过程: 1.复习旧课:(时间掌握在5分钟) 《找朋友》 ﹙1﹚班级集体朗读课文 ﹙2﹚默写生字“拍”、“着”、“拉” 默写词语“拍手”、“拉手” ﹙3﹚请一位同学用肢体语言来再现“拍手”、“拉手”两个词语 2. 学习新课: (1)学习生词:认读、部分词语扩展、用法 (时间掌握在7分钟) ①认读:今年jīn nián (this year) 昨天zuó tiān (yesterday) 生日 shēng rì (birthday) 买 mǎi (buy) 妈妈 mā mā (mother/mom) 爸爸 bà bà (father/dad) 哥哥 gē gē (elder brother) 姐姐 jiě jie ( sister/elder sister) 蛋糕 dàn gāo (cake) 面包 miàn bāo (bread) 牛奶 niú nǎi (milk) 水果 shuǐ guǒ (fruit) 笔 bǐ (pen) 本子 běn zi (book/notebook) 玩具 wán jù (toy) 真 zhēn (indeed) 高兴 gāo xìng (happy/glad/pleased) 给 gěi (give) 东西 dōng xi (thing) 唱歌 chàng gē (sing) ②部分词语扩展:举例造句。 ㈠买:拿钱换东西,与“卖”相对。 造词:买衣服

《比的应用》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比的应用》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and teaching sugg estions of "Application of comparison"

《比的应用》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这部分内容实际上就是“按比例分配”的内容,但教材中没有给出这个名称,目的有两个。第一,由于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一定的解题方法,教材担心引入这个名称后,在教学时又把这一问题归成一个类型,会很快引入解这个类型问题的方法,学生也会把解决问题变成套用方法。而学生通过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完全可以自己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教材鼓励学生根据比的意义解决这一问题。第二,如果引入“按比例分配”的名称,学生可能会询问什么是比例,于是又要引入比例的概念。这样一来,在学生刚刚接触比的学习,就引入了比、比例、比值等概念,将会使学生将大量精力放在区分这几个概念上,而忽略了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因此,教材没有引入“按比例分配”的名称,而把这节课定位于比的应用。 教材创设了一个给两个班的小朋友分橘子的情境,首先引入一个讨论,怎么分合理,使学生体会到按大班和小班的人数的比去分比较合理。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精选)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精选) 案例1: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不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答: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不能静下心来仔细聆听,态度恶劣,严重挫伤了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的状态。 案例2:甲小学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乙小学四年级某数学教师教学生解算术题时,只教自己认为最好的一种方法,并要学生一步步严格按老师规定的程序去做题,违反程序的为错,用其他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也算错。 请问甲乙两校的做法谁对谁不对?为什么?试用有关的教育学理论分析。 答:甲校的做法对。因为体现了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的理论。科学的教育,要处理好注重整体教育与允许儿童个体充分展现和个人发展的独特性的关系。甲校在注重整体教育基础上没有忽视儿童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特殊性,而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当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乙校的做法不对。因为他违背了要尊重儿童的选择的理论。 在不违背教育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的条件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和尊重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选择性,支持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特点去发展,这是实现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根本性教育目标的保障。然而,乙校四年级某数学老师的做法恰恰相反,这样下去的恶果将是:学生的选择权完全被剥夺了,不仅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造成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而且会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对以后的发展造成阻碍。 案例3:一位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把一块铁块和一块木块放在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铁块沉下去,木块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呢?”“因为铁重。”“而钢铁制的巨轮也很重,为什么却浮在水面上呢?”这一问,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开始积极地思考,之后,教师再引出“阿基米德原理”。 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你有什么感想? 答:(1)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统编四下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及教学建议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 寒假因为疫情,让每个人的心情都倍感沉重。同时我们期待早日战胜疫情,能重新站上讲台。当下我们能做的就是静下心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争取在这一学期较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有同样甚至更多的收获。现在,就开始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分析。(课件1)关于教材,我们都熟知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课件2)“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因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这个凭借就是教材。这句话还有后半句是这样说的:“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那么,我们作为老师,一定要先吃透这个例子,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借由这些例子引导学生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 通过对统编教材的使用,你会发现每篇课文作为例子时指向的训练点都比较明确,我们老师常常能借助单元导语、课后习题和交流平台很快理清教学重难点。这套教材让我们感到语文教学也有线可循,不再像以往那样模模糊糊一大片难以把控教学的深浅。 我常常觉得每拿到一本新教材,开始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就好像是

开启一个全新的语文学习之旅,在这个旅途中,教材里的内容就是一个个美丽的景点;而老师就像一个导游,负责行程的安排和指导;学生一定是作为主体的游客,在这个旅程中充满兴趣地去探索去发现,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更要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精神上也得以成长。那么今天的教材分析我们就是提前到各个景点去转转,为带领学生学习做好充分准备。那么我们先来看看让我们走近教材的第一站—走进目录第一站:走近目录 (课件3)出示目录,本册教材仍然是分组编排。全册共分八个单元。每单元都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课件4)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人文专题,并提示阅读写作学习要求。课例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20篇,略读课文7篇。 精读课文后设有思考练习题,这些思考题往往内含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备课时要格外重视。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链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 从目录来看,口语交际安排了四次,语文园地后面的各个栏目,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识字加油站和书写提示是交叉编排的。 (课件5)这八个单元,只有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其余七个都是阅读单元。阅读单元中比较特殊的单元有:第二单元承接四上第二单元的指导学生阅读策略的提问单元,继续引导学生试着解决提出的问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作业

1、程少堂《诗经·子衿》课例执非常关注教学内容与()的勾连,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感受到古代经典作的现代生活气息,边学边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言知识。 √此题回答正确 . A. 现代生活 . B. 古代典故 . C. 外国生活 . D. 政策法规 2、张玉新执教《东坡词二首》的课例中,特别强调"教服务于学",其教学内容的选择侧重在()。 ×此题回答错误,你可以重新选择再提交! . A. 朗读 . B. 写作 . C. 想象 . D. 阅读方法和策略 3、武凤霞的《一株紫丁香》课例是借助()对接儿童生活。 ×此题回答错误,你可以重新选择再提交! . A. 想象 . B. 资料推展 . C. 故事 . D. 图画 4、"素描作文"教学的训练非常重视()。 ×此题回答错误,你可以重新选择再提交! . A.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 B. 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 C.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 D. 训练学生的构思能力 5、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是()这三个维度。 √此题回答正确 . A.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 B. 知识,思维,习惯 . C. 知识,能力,素质 . D. 知识,过程,方法 6、被称为"本色语文"的代表教师是()。 ×此题回答错误,你可以重新选择再提交! . A. 韩军 . B. 黄厚江 . C. 曹勇军 . D. 王崧舟 7、欧阳代娜老师执教的()课例,体现了文言文串讲发的传统精髓和现代化改造。×此题回答错误,你可以重新选择再提交! . A. 《兰亭集序》 . B. 《醉翁亭记》 . C. 《岳阳楼记》 . D. 《小石潭记》

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

题目:《她学得很好》案例分析 课程名称: 对外汉语教学案例研究 姓 名: 任鹏颖 学 号: 13065084 培养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 院系专业: 文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 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印制 得 分 评卷人

她学得很好案例分析 案例描述: 这是我在博文楼311听的一节汉语综合课,张老师(化名)的主要教学任务是教授十五名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学习《汉语教程》第一册(下)第二十五课《她学得很好》。张老师是一名有数次教学经验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十五名留学生中有八名来自韩国,两名来自非洲,三名来自意大利,两名来自俄罗斯。韩国留学生的发音相对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来说要好一些,但也存在问题,非洲留学生的发音相对来说不太好,意大利和俄罗斯留学生的发音还算可以。十五名留学生的发音总体上都有问题。 张老师先进行了新课导入环节,张老师在PPT上展示图1,走下讲台说“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五课,那么在上课之前呢老师想跟大家分享一件事情,昨天晚上老师做了一个梦,大家最近看了那个韩剧《太阳的后裔》了吧?那么老师梦见了宋仲基跟老师结婚了,所以老师今天非常开心。”张老师一直面带微笑,语气活泼,声音响亮。导入结束后走回讲台在PPT上放了图2与图3,开始新课讲解。张老师先请同学读课文:“下面呢,请同学们来读一下课文。”并叫了两名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人物来读课文。同学“老师:罗兰,电视台想抢留学生表演一个汉语节目,你愿意去吗?罗兰:老师我不想去。老师:为什么?罗兰:我汉语说得不好,也不会表演。老师:你学得不错,有很大进步,汉语水平提高得很快。罗兰:哪里,我发音发得不准,说得也不流利。让玛丽去吧。她汉语学得很好,说得很流利。玛丽会唱京剧。老师:是吗?她京剧唱得怎么样?罗兰:王老师说她唱得不错。老师:她怎么学得这么好?罗兰:她非常努力,也很认真。”张老师说:“非常好,谢谢!那么大家注意一下老式标红色和蓝色的部分。

对外汉语教学慕课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慕课分析 一、汉语教学慕课的总体情况分析 我们搜索了coursera、学堂在线、华文慕课、好大学在线、中国大学MOOC 平台上的汉语慕课,发现截止到2018年11月已有26门③课程上线,制作院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立台湾大学等。详细数据见表2。汉语教学慕课2014年开始在coursera上线,最早的汉语慕课是北京大学的“汉语入门”,自2014年以来,陆续有26门慕课上线,其中2018年新上线的课程最多,达到9门,是有汉语教学慕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慕课发展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势头。目前上线的26门慕课,可以分为四大类课程:语言要素类课程、汉语综合类课程、专业汉语类课程和HSK 专项课程(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语言要素课主要集中在语法课上;专项课程主要专门为HSK设置的课程;专业汉语课程主要是商务汉语课;综合汉语课程最多,主要是初级汉语教学课程,其中面向零起点学习者的课程有6门。上述四类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上有较为清晰的界限,语法类课程是属于语言知识类课程,商务汉语有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HSK课程主要围绕HSK 大纲展开,而汉语综合类课程具有第二语言(外语)教学课程的代表性特征,是语言教学类课程中的典型代表。本文选取面向零起点学习者的基础汉语课程为分析对象,一是因为这类课程是典型的第二语言教学类课程,同时这类慕课数量较多;另外这类课程教学内容相近、同质性强,具有可类比性,所得出的分析结论,具有代表性。 二、初级汉语教学慕课分析 在六门汉语基础课程中,本文选择四门面向零起点学生的汉语慕课作为考查对象,这四门课程是:北京大学的“汉语入门”、清华大学的“清华对外汉语”、北京师范大学的“汉语初级口语”和北京语言大学的“功能汉语速成”。这四门课程

一年级英语下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小学英语《新标准》第二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教材的总体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11个模块,其中含有一个复习模块。每个模块又分为两个单元。一般情况下,第一单元主要是以故事(对话)的形式呈现本模块所要学习的语言功能与结构,(language presentation)。第二单元中则提供了若干任务型(task-based)的练习和活动,其目的就是进行语言的扩展和操练(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侧重培养学生语言运用。在第一学期我们已经完成了字母教学,当然在这个学期中,我们还要把字母的巩固学习穿插在各模块的教学中进行。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在听说认读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第一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的所选话题有所拓展,我们将带领学生学习如何用英语称呼家人并介绍他们的职业,如何说明物品的归属,学习如何用英语说身体部位;还要学说一些常见的动物,并用英语描述他们的特征;学习如何邀请朋友一起参加活动,最后还要学习如何表达和询问喜欢什么体育运动,什么食物以及什么玩具等话题。这些题材都是学生熟悉的学习、生活题材,学生会感到熟悉亲切. 每个模块计划平均用5课时完成。平均每个页码1课时,四个页码共4课时。第五课时可以实际情况进行字母的复习和巩固或本模块的复习和阶段测试。 二学生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一年级的小学生对英语学习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接受能力、模仿能力很强,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新鲜感与好奇心,绝大多数孩子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对于这些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注意保护并科学地加以利用,使之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尽可能为孩子创设轻松的情境,让他们去感受身边的事物,使课堂更富童趣,并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展示自己。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适应了英语课堂教学,但由于年龄的特点,注意力容易分散,缺乏观察、发现、判断、总结事物的能力与方法,对自己有时不能严格要求,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定型。所以在本学期,我们应该继续加强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训练,有步骤、有计划的在教学过程中逐一落实。在习惯训练方面我们应该把握住一个原则:提早开始,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好的学习习惯会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催化剂,会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和可塑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为学生做好示范。 三总体教学目标 我们主要从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考虑,来确定本册教材的总体教学目标:

高一必修五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必修五教材分析 第一章解三角形教材分析 本章中,学生应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即正余弦定理),并认识到运用它们可以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地位与作用:本章知识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的继续,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就能够系统地掌握解三角形的完整知识。可以从数量的角度认识三角形,使三角成为研究几何问题的重要工具。是中学许多数学知识的交汇点(向量,平面几何,三角,解析几何,立体几何)。通过用解三角形的方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逐渐形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认识世界的意识。 《标准》与《大纲》要求的对比与说明: (课标在边角恒等变换的“变”上有所弱化,更加重视在“解”上做文章,更加注重几何度量。大纲注重结果的运用,课标更加重视定理的探索过程,重视对学生数学理性思维的培养,教学中不要直接给出定理进行证明,让学生从中体会发现和探索数学知识的思想方法。)

近几年北京高考题(解三角形部分)分析: 课时安排建议: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约3课时) 1.2应用举例(约4课时) 1.3习题与小结(约1课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探究与发现; 2.依据所学数学知识设计测量方法,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进行几何测量。 教学难点: 1.已知“两条边及一边对角”确定三角形的情况; 2.解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也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难题。 教学建议: 1.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的培养和探究方法的训练。 教学中,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是对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探究方法的训练。对正、余弦定理的学习要重结论但更重过程与方法,应侧重于结论的探究与形成的过程,和探究思想与方法的运用。根据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来启发学生得到自己对于定理的证明。 2.重视对学生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的训练。 已知“两条边及一边对角”确定三角形的情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