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技术思想初探

马克思技术思想初探

马克思技术思想初探
马克思技术思想初探

马克思技术思想初探

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能以内在尺度作为自身活动的标准,即进行目的性活动,而在广义技术的视域下,人的目的性活动的实现方式就是技术。根据人类目的性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对客观世界的哲学划分,可以将马克思的技术思想分为自然技术思想、社会技术思想和思维技术思想三方面进行探讨。在马克思技术思想的视域下,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思维技术三者是一个整体,只有把三者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现实的生产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标签:马克思;技术;技术思想;广义技术

马克思一生致力于对现实的人的解放这一目标的追求,他在研究资本以及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的命运等问题时,对技术相关的问题也做了深刻反思,其著作中包含了大量的技术思想。马克思说:“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1]410“工艺学”就是马克思著作中技术的叙事方式之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伴随着对工艺学的运用,工艺学渗透在直接生产过程当中,为生产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人在实践过程中改造自然,形成社会关系,并生成自身的精神观念。“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2]383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能以内在尺度作为自身活动的标准,即进行目的性活动。因此,本文认为,在广义技术的视域下,技术是人的目的性活动的实现方式,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根据人类目的性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对客观世界的哲学划分,可以将马克思的技术思想分为自然技术思想、社会技术思想和思维技术思想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自然技术思想

马克思在阐述唯物史观的时候提到,“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3]79在这里,“生产物质生活”即劳动,它是人类进行所有历史活动的第一步;同样的,在考察马克思的技术思想时,也应当从“劳动”这一首要历史活动展开。“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对自然物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條件。”[4]181因此,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为了生存而占有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所进行的目的性活动,是一个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在自然领域的目的性活动——依靠自然规律、利用自然的物质能量等,而这一目的性活动的实现方式即为自然技术。

从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来看,人类的诞生伴随着原始自然技术的产生。原始智人在获取生活资料时,如采集植物果实,使用的是自身的器官即双手。但是由于物种特点的制约,他们如果想要获取更多的食物,必须弥补自身器官在力量、速度等方面的生理阈值;而使用和制造简单工具就是实现突破的第一步。工具的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一、唯物的观点 1、世界是物质的(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绝对、无限;相对、有限的统一) 3、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可知论 二、辩证的观点 1、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恩格斯)——辩证法基本思想 2、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辩证法总特征 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特殊性;内因、外因;主要方面、次要方面;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②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③否定之否定规律: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4、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内容、形式;本质、现象 三、实践的观点 1、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基本特点 2、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4、真理:客观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四、实事求是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五、生产力是最革命因素的观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的观点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群众路线——党的根本路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八、阶级的观点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九、资本主义一定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观点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2、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3、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条件:人(工人阶级)、财(社会财富)、物(社会化大生产) 十、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高理想的观点 1、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共产主义的性质:①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②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③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④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灭亡;⑤精神境界极大提高;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⑦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版)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 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二、物质与意识 1.辩证唯物主义 的物质观 2.意识的起源、 本质与作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①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 意识的本质 ③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④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①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从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就开始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最早的是地主阶级,如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时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只是先进的“技”,指的是西方先进的军事与科学技术; 第二次鸦片后,地主阶级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继续向西方学习,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文化主张,并且把这种主张付诸实践,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但由于没有改变中国落后的封建社会性质,所以,最后的结局只能破产,其救国道路行不通。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走日本式道路,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孙中山等主张走美国式道路,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中外反动势力格外强大,因此,资产阶级的道路在中国也走不通。中国何去何从?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摆脱外来压迫?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的道路。因此,从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最终,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最终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从而赢得了中国的独立。 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李大钊。他在1918年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分析了法国与俄国革命之不同,指明俄国的道路更适合中国;还有《庶民的胜利》,来宣传民权思想。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于1919年9——11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出版。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湖南组织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驱逐军阀运动。1919年底,热心宣传新文化、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京,很快就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当时和陈独秀讨论的书籍,主要是〈共产党宣言〉等书。他在读了这些著作后,牢牢记住了“阶级斗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 在北方吹来的马列主义之风熏陶下,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了胜利。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以实事求是思想分析大学生创业

以实事求是思想分析大学生创业 摘要:实事求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它的成功和伟大不仅仅体现在指导我们祖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上,还能够体现在我们生活得各个方面,就如我们的大学生创业,将实事求是思想应用在大学生创业上,能指导大学生在创业的道路上像祖国的发展一样成功顺利。 关键词:实事求是大学生创业 一、实事求是思想 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一表述揭示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由四个基本方面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中最具特色、最根本的原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最根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准则,是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 毛泽东曾对“实事求是”有一个著名的解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二、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创业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群体组成,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问题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因为大学生属于高级知识人群,并且经过多年的教育以及背负着社会的种种期望,在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大学生创业也成为大学生就业之外的新兴的现象。大学生创业在目前其成功率较低,注意原因是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2.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的缺乏;3.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仅有一个美妙想法与概念上;市场观念较为淡薄,过少涉及技术或产品究竟会有多大的市场空间等。 因此,个人觉得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了解与创业有关的指导思想,来指引我们大学生以正确的认识与态度成功创业。而实事求是思想正符合创业指导思想的要求。 三、实事求是思想与大学生创业的联系 1.一切从实际出发 无论做任何事,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只有联系好实际情况,才能更好的去分析所要做的事情,创业也是如此。创业前,我们要先了解好大学生创业的现状以及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决定好是否要创业;决定要创业了,就要调查好现在哪些行业适合创业,选择好几个目标行业进行社会调查比较,才能选择出最终的

马克思的社会结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收稿日期:2011-11-10 作者简介:1.张子礼(1962—),男,山东临朐人,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 2.邓晓臻(1970—),男,安徽宿州人,哲学博士,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讲师。 2012年第3期总第228期 齐鲁学刊 QILU JOURNAL No.3 General No.228 马克思的社会结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张子礼,邓晓臻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摘要: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及其相互关系不能完全概括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的思想。研读马克 思的著作可以发现,他划分了社会资源构成及其配置、社会分层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的文化观念结构四个方面,也区分了社会存在的基础性领域、主导性领域和附属性领域。马克思正是抓住了社会存在的主导性领域而揭示了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关键词:社会结构;社会有机体;唯物史观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 (2012)03-0065-05 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 包括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形成一定的政治上层建筑,并且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应该承认,马克思确实多次表达过这一观点,但只要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的理论就可以发现,这样的认识又是 不全面的。研读马克思的著作可以看到,社会结构在马克思看来, 至少应该包括社会资源构成及其配置、 社会分层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的文化观念结构,他还进一步区分了社会存在的基础性领域、主导性领域和附属性领域,社会存在的主导性领域规定着社会存在的主题, 社会存在主导性领域内的矛盾是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并且规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全面理解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四方面的划分社会结构在马克思看来至少有四个方面,即社 会资源构成及其配置、 社会分层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的文化观念结构。 (一)社会资源构成及其配置。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经常提到土地和货币资本,在他的社 会历史研究过程中还提到过政治权力和精神文化产 品,本文用社会资源构成及其配置予以概括和表示。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及其重要性可依次表示为:土地和自然资源、政治权力资源、货币资本(学术界现在多使用“经济资源”一词)及知识信息和文化资源,其中只有知识信息和文化资源是开放的和可共享的资源类型,前三种都是封闭的和不可共享的资源。土地和自然资源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是最主要、最 直接的社会资源, 政治权力资源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是最具有控制力的社会资源, 从工业社会开始,货币资本取代土地和政治权力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资 源,而在后工业社会(又称信息社会),知识信息和文化资源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有学者预言在21世纪它将替代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源。从每一种社会资源在社会资源构成中的地位及其变化可以看出社会发展的具体阶段和方向,特别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资源,它构成了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马克思 称之为“特殊的以太”和“普照的光”,能够“显露出 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 [1](P48)。社会资源配置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在不同地域之间的配置和在不 同社会分工领域之间的配置。考察社会资源在不同地域的配置可以揭示民族共同体内部不同地域之间

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观思想

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 实践观思想 自1932年《手稿》正式公开发表以来,基于《手稿》在马克思思想中的重要要位,国内外学者对《手稿》中的主要思想及定位等进行了较充分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虽对《手稿》中的诸多问题争议很大,但在对实践的理解上基本达到了一种共识,即将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将实践观理解成马克思新哲学的基石。本文力图通过对《手稿》中实践观内涵的探究等,以便理清其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萌芽时期 任何一种理论体系的形成都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都是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地突破,提出自己的观点,形成新的观点而逐渐完善的。马克思当然也不例外,他的思想的形成必然也是有一个不断进步的历程。 1835到1841年,这段时间可以初见马克思的实践观的萌芽,他此时主要是处于理论批判的阶段。由于马克思认识到康德和费希特的学说是抽象的、远离现实生活的,用他们的学说不仅不能正确认识现实,而且与实际存在的现实有很大的矛盾,也无法克服应有与现有,理想与现实二者间存在的矛盾。因而他转向对黑格尔思想的研究,并参加了青年黑

格尔派,希望可以从现实本身中寻找到答案。在这样的前提下,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第一次使用了“实践”的观念,他说:“一个本身自由的理论精神变成实践的力量,……不过哲学的实践本身是理论的。”[1]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此时所论述的“实践”是理论上的实践,他只是把实践主要的理解为理论批判活动,还是处于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实践当中,没有突破思维的限制,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 在《莱茵报》工作的过程中,马克思不断地接触到一些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他对现实的深刻反思。马克思此时发表的文章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着眼点不再局限于抽象的哲学领域,而是注重对实际存在的经济、政治、社会历史领域的研究,在现实生活中探寻答案。马克思开始对黑格尔的思想产生怀疑,并且和布·鲍威尔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发生冲突。马克思指明:“正确的理联盟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 [2]。可以说,此时马克思在思想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通过政治批判逐渐的走出唯心主义的桎梏,意识到深入现实之中寻求解决的方法。 《莱茵报》停办后,马克思专心投入到写作之中,同时他和青年黑格尔派划清了界限,并对黑格尔的思想和布·鲍威尔的思想进行了批判,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段时间他相继完成了许多著作,其中影响颇深的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和认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表现在两方面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体现。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致力于尽快把蛋糕做大;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当前中央强调和重视分配公平、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特别是把民生问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是要求更加重视分好蛋糕。但这丝毫不意味着只重分好蛋糕而轻做大蛋糕。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就生产和分配的关系来讲,生产什么才能分配什么,生产多少才能分配多少。而且,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决定按照什么方式、什么原则去分蛋糕。这就是说,首先要做蛋糕,才谈得上分蛋糕;蛋糕做得越大,人们分得的蛋糕才能越大。马克思主义又认为,分配对生产有反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也有决定作用。蛋糕分得公平合理,可以调动劳动者和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经济发展,把蛋糕做得更大更好。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应当也能够把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统一起来,也就是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在分好蛋糕的同时促进蛋糕做得更大更好。但国际国内发展实践表明,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并不是天然统一的:既不是只要把蛋糕做大,收入差距就会自动缩小;也不是收入差距扩大一段时间后,就会自动趋于缩小。如果没有政府的自觉调控,收入差

距是不可能自动缩小的。即使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看,也不存在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天然统一的情况。在当代,有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重视分好蛋糕的问题,它们通过高额累进税、遗产税、慈善事业等来制约收入分配和财产占有上的差距扩大,通过较为成熟和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缩小初次分配中形成的过大差距。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既重视把蛋糕做大做好,又重视把蛋糕切好分好。无论只重做大蛋糕而轻分好蛋糕,还是只重分好蛋糕而轻做大蛋糕,都是偏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 什么叫分好蛋糕?怎么分好蛋糕?第一,分好蛋糕不是搞平均主义、人人分得相等的一块,而应是根据各自在做蛋糕中的贡献分得相应的一块;第二,缩小收入差距不是不要差距,合理的、与贡献差距相一致的收入差距是必要的;第三,在公有制经济中分好蛋糕,就要贯彻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奖勤罚懒、奖优罚劣,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适时增加职工收入,规范国有企业高管的收入;第四,在私营和外资企业中分好蛋糕,就要确保工人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处理好企业利润与工资的分配关系;第五,从总的框架来讲,要把蛋糕切分为三大块——企业一块、职工(劳动报酬)一块、国家一块,现在的问题是职工的一块偏小,所以应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第六,提高劳动报酬不能“刮风”,不能一哄而上,不能只重行政命令,而应根据不同经济成分、

学院创新创业总结

学院创新创业总结 一、 活动基本情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承担着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的任务, 它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 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 过于强调思 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传承,忽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既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教学自身存在问题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事业 发展变化的迫切需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文件精 神,提升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更好地服务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教师教育发展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分中心结合学校的中心工作与部门工作的特点, 认真开 展了以“提升教师创新创业能力, 服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的思政课骨干教师创新创业教 育与企业实践活动,并于 2016 年 5 月 27—28 日,学院思政课骨干教师一行 15 人在院长、书 记带领下赴柳州市、桂林市兴安县参观考察了柳州大学生创业园鹿山基地、上海交通大学—柳 州国家高新区联合汽车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广西机器人众创空间等地的创新创业工作情况, 学习借鉴典型地区在创新创业工作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考察回校后及时总结成果,并向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作了汇报。 二、活动实施过程回顾(一)成立领导小组,拟定分中心活动方案。 研究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骨干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 1 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任组长,学院副院长、党总支副书记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负责活动 日常管理,为深入开展思政课骨干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实践活动提供了组织保障。 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提升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服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工作 中的各种事项, 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若干问题, 检查落实工作进展情况, 统筹部署相关工作。 (二)分赴柳州市、桂林市兴安县考察,学习借鉴创新创业成功经验。 1.2016 年 5 月 27 日上午考察团成员冒雨参观考察了柳州大学生创业园鹿山基地,详细了 解基地规划、建设、发展有关情况后,对基地强化创新创业模式研究,以人为本搭建创新创业 平台,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感触颇深。 2.2016 年 5 月 27 日上午考察团一行来到汽车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参观,该实验室是上海 交通大学与柳州国家高新区联合共建的创新技术实验室,目前该实验室获得很多发明技术专 利,设计生产的五菱、宝骏汽车销量稳居全国汽车销量前列。 考察团成员对企业创新引领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3.2016 年 5 月 27 日上午考察团参观了广西机器人众创空间。 老师们与“创客们亲切交谈,倾听他们的创新创业故事,并体验他们的创意产品。 4.5 月 28 日上午考察团在桂林市兴安县产业园区了解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心路历程。

马克思休闲思想初探_陆彦明

文章编号:1000-8934(2002)01-0044-05 马克思休闲思想初探 陆彦明1 马惠娣2 (11首都经贸大学理论部, 北京 100070;21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北京 100081) 摘要:本文初步探讨了马克思理论中有关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休闲与社会进步相互关系的论述。旨在对日益凸现出来的休闲问题做学理层面的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休闲理论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来稿日期:2001-09-0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软科学研究课题(K -00-31)“休闲经济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的子课题 作者简介:陆彦明(1970-),甘肃玉门人,首都经贸大学理论部讲师;马惠娣(1951-),女,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休闲经济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主持人。 众所周知,马克思作为杰出的思想家,曾在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众多领域内做出了贡献。但是有关他的休闲思想在我国却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可以说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本中,他从始至终都把休闲与个人的全面发展、休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连在一起。因此,他被西方社会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本文对马克思休闲思想进行了初步的考察,旨在帮助我们加深对休闲问题的研究和理解,并从本质上揭示休闲的理论价值和对现实将产生的影响。 1 马克思眼中的休闲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马克思著作的英文版中,休闲一词为free 2time (马克思在其德文版的著作中以及后来译成俄文时使用的是哪个词,未做考证),在我国的译著中通常译为“自由时间”,而西方休闲学研究者通常将free 2time 等 同于“休闲” (leisure ),但在概念的外延方面略有不同。这个结论可以从我们翻译的《休闲研究译丛》的五本书中得到印证。笔者在访问美国期间就此请教了多位学者,获得了相同的考证和结论。 在马克思眼中:“休闲”一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二是指“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休闲”就是“非劳动时间”,“不被生产劳动所吸收的时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册,第287页,人民 出版社1975年版)在马克思看来,休闲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全面发展自我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人走向自由之境界的“物质”保障,是人类生存状态的追求目标。人类要想获得自由,首先必须赢得休闲时间。马克思指出:“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的和外在的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讲,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彼岸世界只有建立在此岸世界的基础之上才能繁荣起来。在彼岸 世界“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拉开了自由王国的 序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6页)人们有了 充裕的休闲时间,就等于享有了充分发挥自己一切爱好、兴趣、才能、力量的广阔空间,有了为“思想”提供自由驰骋的天地。在这个自由的天地里,人们可以不再为谋取生活资料而奔波操劳,个人才在艺术、科学等方面获得发展,“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25页)归根结底, “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都取决于时间的节 省。一切节约都是时间的节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20页)“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财富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册,第282 页) 马克思认为:“自由时间———不论是闲暇时间还是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自然要把占有它的人变为另一主体,于是他作为这另一主体又加入直接生产过程。”于光远先生在引用这段话时特意强调:“马克思把‘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归入与闲暇时间并列的自由时间的范围,值得注 意。”(《经济学札记》第117页,广东人民出版社)马克思在 另一个地方写到:“如果音乐很好,听者也懂音乐,那么消费 音乐就比消费香槟酒高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 第1分册,第312页)。可见马克思确实把自由时间区分为两种:一种是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另一种是从事普通活动的闲暇时间。休闲既包括积极、主动地发挥人的本质力量的较高级活动,也包括消极、被动的一些消遣活动。但休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种活动中。 2 “休闲”是马克思描绘的未来理想社会的 基本特征和基本内容 马克思曾高度评价自由时间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并指出:“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 第18卷 第1期2002年 1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Vol.18,No.1 Jan.,2002

异化劳动与人的本质的复归_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几点认识

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划时代的意义,便在于它宣 告了一个关于人的独立的宣言:劳动创造价值意味着,人可以通过劳动来创造世界并且确证自己的存在而无需假手于上帝,即“人本位世界”。我们人在这个世界中应该是主体,是这个世界的中心,人之外的物则是客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服务。[1]4因此,当启蒙思想家举起“人”的思想旗帜砸碎中世纪的“上帝之城”时,人性的光辉就在尘世中闪闪发光了。把人从上帝那里夺回来,这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伟大功绩。马克思正是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的改造,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一、对黑格尔劳动对象化思想的提升 “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生产看作是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劳动的结 果。”[2]101 黑格尔否定性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他把一切现实事物的本质归结为概念,然后用概念的联系说明事物的联系,把人通过 劳动改造自然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完全 抽象化为精神的自我创造和自我认识的过程。这就造成了“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被绝对地相互颠倒了:这就是神秘的主体—客体,或笼罩在客体上的主体性,作为过程的绝对主体,作为自身外化并且从这种外化返回到自身的、但同时又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主体,以及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这就是在 自身内部的纯粹的、不停息的圆圈。”[2]114 对此马克思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批判和改造。 第一,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把劳动看作是人 的本质,看作是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2]101 ,“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之内的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 生成”[2]101 ,即认为对象化或外化的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包含着内在矛盾的能动的主体。但是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换句话说,黑格尔所理解的主体并不是现实的人,而是抽象的绝对的精神。马克思把能动性归之于感性存在的人,把主体理解为能动和受动的统一。 第二,黑格尔把一切事物都精神化,把人、人的本质等同于自我意识。因此,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也就是自我意识的异化;扬弃异化也不是实际的改变客观对象,而只是纯粹的思辨的过程。“正像本 异化劳动与人的本质的复归 薛 稷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太原030006) 摘 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经济学角度入手,目的是批判资产阶 级国民经济学,从经济上为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作出说明,但在写作思路中马克思开始转向关注共产主义问题,通过批判黑格尔思想,依据劳动实践观论述了私有财产的产生与扬弃。对黑格尔的劳动实践以及费尔巴哈的异化的理解来阐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关键词:劳动;自我意识;对象化;异化;异化劳动中图分类号:B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08(2010)06-0051-03 [收稿日期]2010-08-23 [作者简介]薛稷(1980-),男,山西吕梁人,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助教,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几点认识 第27卷第6期2010年12月 晋中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 Vol.27No.6Dec.2010 51··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光华村)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本质特征及产生的时代背景P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即体现了时代发展所提出的彻底变革资本主义的历史要求,又适应了开展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完成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时代需要;同时,它的产生与发展也依托于时代发展所积累与提供的经济\阶级\思想和科学等社会条件. 人类社会发到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知识分子,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而深刻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或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及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P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 文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 1、为什么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P5 2、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直接理论来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选择题) P5 3、怎样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P7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态(辨析)P7 所谓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物殊形态,表现为相对的位置不变和物质的相对稳定状态等.由于事物具有相对静止,它们才能存在和发展,各种事物才能区别开来,人们才能 对不同的事物进行研究和认识.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是辩证的统一. 4、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简答) P 8—9 意识的本质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或属性;第二,意识是物质的反应。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什么?(第9页)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实践认识世界;二是通过实践改造世

中国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阅读近中国近代史,人们总会产生困惑: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资 本主义的可能性?是否一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国? 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资产阶级的确有发展甚至成功的机会, 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最终没能把握住。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 共产党却能在相同的历史舞台上脱颖而出,这就能说明中共所主张的 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上适应和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 许多历史的发生由于其条件,过程的特殊性甚至是某些巧合性, 往往容易使人对成功的合理性产生怀疑。对于这种怀疑我想用“存在 即合理”来解释,历史的偶然只有得历史的必然?符合特殊条件的规 律的允许才可能发生? 历史的选择应是一种自发性选择,它不是几个伟人、几起事件所 能左右的,从根本上说他都在遵循着经济原则,寻求最优结果。无论 这样的选择最终会将民族带往何方,但在当时它都是最能解决社会迫 切问题,满足社会强势需要的方案(我们要求制度具有灵活性就是反 对将一定时期内的解决方案在长远的发展过程中固定僵化,因此“与 时俱进”的理论虽然质朴简单,确是针对包括改造上层建筑等问题的 最为明智的指导思想)。 制度理论包括蕴涵的政治原则,社会结构等等,就如一个社会游 戏的规则,规则的名称并不是改革或革命所关心的,什么样的规则能 更好的满足进行游戏(生产、生活)的需要才是人们做出选择的依据。 李 李影

工业化、民主法治、自由平等这些普遍原则并不是为资本主义所独有, 只是首先在资本主义社会有所体现,人们对西化的追求其实是对社会 发展现代化的追求。这种追求实际上是对本质的渴望,而人们却常将 其理解为对内容的需要。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脱胎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理 论,既能秉承他们的优秀思想,又能对缺点矛盾进行批判既而提出更 加科学完善的构想。照一些学者的话说,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在于 “目标美好、道路清晰、策略清楚”,具备这些特点的学说对于苦闷 的中国人来说,向其靠拢实在是很正常的事。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 缓拉开。此后的一百余年影响和制约中国社会变化的因素可以主要概 括为民族危机、乡村危机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危机。面对发展存亡问 题,各阶级依自身不同的成熟程度而先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农民和地主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 级,它们也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然而落后的生产状况和落后的阶级 状况容易导致不成熟的政治行动。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农民阶级 的表现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末盲目排外、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他们都 不能算是成功的达到改朝换代,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周期性农民大起 义。更何况此时的中国已开始被无可抗拒地卷入资本主义占主导的新 世界中,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使这些农民运动仿佛成为 一种无以为继的历史的倒退。当然从积极的角度出发,他们反抗侵略、 李 李影

2019年北邮马克思主义学院考研复试时间复试内容复试流程复试资料及经验

2019年北邮马克思主义学院考研复试时间复试内容复试流程复 试资料及经验 随着考研大军不断壮大,每年毕业的研究生也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大。对于准备复试的同学来说,其实还有很多小问题并不了解,例如复试考什么?复试怎么考?复试考察的是什么?复试什么时间?复试如何准备等等。今天启道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复试相关内容,让大家了解复试,减少一点对于复试的未知感以及恐惧感。准备复试的小伙伴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对你的复试很有帮助啊! 院系简介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是马列主义教研部(成立于1955年),随着历史的沿革,2015年,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 目前,学院下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四个教研室承担着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 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00年)。两个硕士点承担着研究生的培养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 目前,北邮马克思主义学院,努力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北京邮电大学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以及学生干部培训的重要基地。 复试时间

复试内容(科目) 复试分数线 第一志愿报考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初试成绩达到教育部规定的A区专业学科门类分数线的考生,以及符合上述复试调剂原则结合专业情况综合考量择优确定的调剂生,复试比例为120%。调剂生排名在第一志愿报考上线考生之后。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考生要求初试成绩达到教育部规定的A区专业学科门类分数线。 我院不接收破格参加复试的申请。 复试流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超级完整版)

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从狭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是只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继承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知论的基础。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可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是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唯一方向进行,具有不可逆性。 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指事物的体积、规模、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是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是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完全认识的,这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着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社会政治实践:在物质生产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政治与公共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