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原创乡村文化振兴网评文

最新原创乡村文化振兴网评文

最新原创乡村文化振兴网评文
最新原创乡村文化振兴网评文

最新原创乡村文化振兴网评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语境下,摒弃过去偏重以经济标准作为衡量乡村价值的单向度评价指标,直面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发展诉求和乡土中国的历史现实,所提出的科学论断、理论判断和行动指南;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国路径,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国方案。

深刻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意义

新世纪以来,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国家战略,经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人”的新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愈来愈显示出乡村建设中对于“人”的重视,以及农业农村总体性发展的建设路径。可以说,实现乡村建设主体的全面健康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只有不断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和能力,才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以乡村文化振兴为抓手,才能更好、更快、更高效地推动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的发展。在此种意义上,我们有理由说,乡村文化兴则乡村兴,乡村文化强则农民强;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甚或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必将有效提升农民思想境界,提振农民精气神,提高农民生产生活价值,实现中国农民的品格重塑和中国农村的和谐稳定,推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

策体系,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表明,谋求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健康,必须改变就经济谈经济的狭隘思路,必须变“输血”为“造血”,必须处理好“富口袋”与“富脑袋”的关系。而事实上,只有“富脑袋”,才能真正实现“富口袋”;也只有“脑袋”真正富有了,“口袋”富才具有可持续性。在当前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决定优胜劣汰的竞争性要素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知识性、技能性、创新性要素成为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力量。乡村经济要发展,乡村产业要兴旺,就必须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到,乡村产业兴旺并不意味着对城市经济的简单模仿或机械复制,而是立足于乡村文化传统的视角,探索具有中国乡村特色、乡村属性、乡村风格的经济发展路径。可以说,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作为重要动力和持续动能。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重要支撑。构建乡风文明的乡村共同体,既要立足于村落本身的地域文化属性、家风民风村风传统和道德伦理习俗,又要契合现代精神诉求、文明发展必需和现代文化向度。只有尊重民风民俗,乡风文明才能接地气;只有契合现代文化精神,乡风文明才能促文明。同时,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生产生活空间,不仅需要建设利于生态循环、生态保护和生态友好型的产业体系,需要提供健全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更需要尊重乡村的文化传统、地域特色、产业属性和审美诉求。只有和谐健康、自然素朴,才能更加生态;

关于老年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关于老年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作为“**经验”的参与者、亲历者,老干部有知识、有能力、有资源,热心家乡事业,愿意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发挥余热。去年以来,**市委老干部局立足实际,把“如何发挥好老干部经验、资源优势,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模式’再作新贡献”作为重点课题,进行深入调研思考,探索出一条以发展基层老年教育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一、老年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 (一)城市资源要素下乡的重要平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积极引导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需要落地承接的平台。要解决老年教育的城乡差距,积极推动老年教育资源要素下乡是必由之路,兴办镇(街)、社区老年大学就是城市老年教育资源要素下乡的承接平台。在这方面,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抓住新型农村社区和特色强镇建设机遇,搭建城乡融合发展新节点,积极推动镇街、社区老年大学建设。 (二)乡村人才振兴工程的重要支点。老年教育是构建全民学习、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镇街、社区老年大学在乡村振兴中担负着农村老年人教育培训的重任,是各类老年人才聚

集的地方,是银发人才和“五老”志愿者开展送思路、送政策、送技术的课堂,是熟悉农村工作特别是农村党建工作的老干部,发挥政治优势,助力基层组织建设的舞台。 (三)乡村文化兴盛工程的重要载体。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和内在动力。镇(街)、社区老年大学能发挥文化人才优势,大力弘扬乡村文化,努力挖掘乡土文化,教育引导老年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小落细落实,还能引领有专业特长的农民组建文化产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四)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重要力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市以生活社区为单元,以生产园区为支撑,以生态景区为底色,推进“三区”共建共享,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市、镇(街)、社区三级老年大学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开展环卫监督、文艺宣传、关爱帮扶、书画下乡、绘制“文化墙”等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二、主要做法 (一)高起点规划建设老年教育综合体。去年以来,**市顺应管理服务扁平化、网格化新趋势,按照“全国一流、山东特色、**品质”的要求,规划打造以市区“东西南北中”老年大学五校

文化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遵规守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传统乡村良好习俗,努力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实现乡风文明与时俱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深入挖掘传统村落文化价值 为了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配合乡村文明建设,应加强对传统村落文化的研究。我们对全区村落文化、工业遗迹、文化遗址等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周边毗邻地区进行了走访比较,发现宁夏村落文化遗存和民俗内容丰富,具有整理、研究与成果展示的价值和必要。建议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列入保护名录,切实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扶持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应赋予新时代内涵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乡规民约是传统的乡土社会成员以特定的地缘和血缘关系为依托,为维持秩序、互相协调、共同救济等为目的,要求成员之间共同遵守的一种社会治理文化。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我国历史上最早成文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

就已记载了“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规约。 进入新时期,乡村治理应赋予新时代内涵,融入现代法治精神,运用法治思维来梳理农村社会中传统文化的根基,汲取传统乡约文化当中先进合理的精华,摒弃迂腐愚昧的糟粕,重构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现代价值。组织相关专家深入调研,为乡村法规制定和乡村法治建设进行积极探索,引导村民学法、守法,提高农民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和道德自觉,营造既讲法治又有道德的良好社会环境。 探索乡贤文化在乡村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乡贤文化是扎根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楷模、以乡村为空间,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为目标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既具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特征,又呈现出自己相对独立性的一面,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人本性、亲善性和现实性的独特特征,是教化乡里、涵育乡风文明的重要精神力量。乡贤主体所拥有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和风俗习惯的复合体,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等特点。探索乡贤文化在乡村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发挥乡贤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改变农村精神风貌、促进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的作用。 从传统家训家规中汲取优良家风滋养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训家规集中体现了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家庭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场所,家训家规是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实践的重要方面。传统的家风和家训家规及

心得体会: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

心得体会: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风文明,作为农村的精神文明,既传承古朴乡间民风,又融于现代文明风尚,它的实质和核心是农民的知识化、文明化、现代化。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当前农村乡风主流是好的,但在有的地方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部分村干部理想信念有所弱化。有的基层党员党性不强,素质不高,集体意识薄弱,宗族观念深厚。二是法治观念淡薄。一些村民喜欢凭经验办事,个别村干部不讲民主,蛮横专断。三是不良风气有所蔓延。铺张浪费、炫富攀比、大操大办等陋习有所抬头。四是封建迷信有死灰复燃的苗头。有的村民钟情迷信活动,遇事拜菩萨,求算命先生。五是尊老敬老的氛围有所淡化。薄养厚葬现象在一些地方比较普遍,不关心老人、不赡养老人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注重引导。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引导农民更新观念,变封闭保守为开明开放,变依赖观望为自立自强,变小富即安为富而思进,让农民的思想观念接轨新时代。引导农民崇

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养成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形成合力。农民是农村的主人,他们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没有文明的农民,就没有文明的乡风,也就没有乡村真正的振兴。但是,培育文明乡风同乡村振兴一样,绝不仅仅是农民自己的事,而是事关全社会的大事。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基层组织、家庭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党的坚强领导,特别要加强村一级党支部建设,使之成为农民勤劳致富的带头人和进行农村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切实加强村级群团组织建设,使之真正成为上级组织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传承文化。进一步发挥农村文化礼堂的教育主阵地作用,有效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深入挖掘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活动所蕴含的优秀思想资源、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典型带动。典型的善行义举看得见、信得过、值得学,常常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具有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把群众身边见义勇为、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真实感人的典型推向前台,加大宣传,在广大农村形成人人学先进、个个争先进的良好社会风尚。通过深入开展道德模范基层巡讲、志愿服务、“道德讲堂”等道德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榜样作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影响和带动乡风文明建设。

【座谈会发言】发展基层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发展基层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在“深化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座谈会上的发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切实履行文化部门的职责,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激励、智慧支持和道德滋养。 一、实施文化扶贫惠民工程,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和服务功能 着眼于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加强管理和使用,不断完善服务功能。 、加快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强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新建21个标准化乡镇文化站,配齐贫困地区555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设备器材,在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全达标。提升川区964个村综合文化服务功能,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全达标。扶持农民文化大院、农村文艺团队,推动农民文化大院特色化、农村文艺团队多样化发展,加快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让基层文化阵地成为人们参与文化、陶冶情操、提升素养的重要场所。 管好用好基层文化设施。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健全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全面整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把文化供给和群众需求结合起来,建立多种形式的资源平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加强县(区)图

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规范化管理,健全监管平台和服务网点,提高公共文化场馆设施利用率和综合服务效能。建立合作共建、结对帮扶、区域文化联动工作机制,采取集中培训和下派文化辅导员包片抓点方式,培养农村文化能人和乡土文化人才,指导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创排地方小戏小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了解掌握群众文化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二、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用先进文化引领文明风尚 发挥文化引领风尚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创作,建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常态化工作机制,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创作反映时代特点、群众喜闻乐见的讴歌乡村振兴的优秀文艺作品,生动活泼地传播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文明风尚, 温润心灵、启迪心智。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建立“种文化”帮扶机制,拓展群众参与广度和深度,在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演出、戏曲进校园、戏曲进农村等惠民演出的同时,通过培训指导、志愿者服务、文化辅导员包片定点种文化,指导辅导基层文艺院团、民间文化艺人、乡村文化能人自办贴近生活、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满足群众文化需求,进而以文化引领新风尚,革除旧习惯。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以“欢乐宁夏”全区群众文艺会演为牵引,持续举办“清凉宁夏”广场文化演出、“送欢乐下基层”、特色广场文化活动、“新春乐”全区社火大赛、农民文化艺术节等群众文化活动,鼓励支持各地打造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推动流动文化服务常态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效应和影响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引领乡风文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