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2 对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疑问与解惑 素材(人教版必修2).ppt

2.2 对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疑问与解惑 素材(人教版必修2).ppt

对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疑问与解惑

高中生物必修2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节,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很好素材。本节介绍了科学家对遗传现象的探究过程,难点较多,有教师和学生对摩尔根的果蝇交配实验的描述和解释存有疑问。结合这些疑问,我通过查阅资料和分析理解,对问题进行了解答。

1 疑问1:开始发现的白眼果蝇进行几次交配?

1.1 疑问来源

教材32页“科学家的故事”介绍:在实验室,白眼果蝇临死前抖擞精神,与一只红眼果蝇交配,把突变基因传了下来。

教师教学用书57页叙述同上,但58页第二段叙述:“摩尔根做了回交实验。用最初出现的那只白眼雄蝇和它的后代中的红眼雌蝇交配,结果……”。

显然以上两处叙述有矛盾。

1.2 资料描述

查找的国内遗传学著作,也有两种不同的叙述。但在美国学者的相关著作中都没有提到“用最初出现的那只白眼雄蝇和它的后代中的红眼雌蝇交配”。

《遗传学的先驱摩尔根评传》第五章叙述:它这样养精蓄锐,终于同一只正常的红眼雌蝇交配以后才死去,留下了突变基因,以后繁衍成一个大家系。之后叙述是:用白眼雄蝇同正常雌蝇杂交,后代全为红眼;白眼雌蝇与正常雄蝇杂交,后代一半为白眼,而且全为雄性。

在摩尔根的《基因论》中提到“孙代白眼雄蝇”与红眼雌蝇交配。

1.3 分析解答

综合有关资料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最初出现的白眼雄蝇死亡前应该与多只红眼雌蝇进行了交配,只是在与某只红眼雌蝇交配后死去。

因为摩尔根所用的黑腹果蝇最多一次只能产生上百个后代,而很多资料显示F1得到1237个个体。很显然得到这么多后代,只能是开始那一只白眼雄蝇与多只红眼雌蝇交配的结果。正常情况下,摩尔根为了能让那只白眼果蝇顺利实现交配,他会将那只白眼果蝇与多只未交配的雌蝇放在一起,这样那只“白眼儿”就可能与多只雌蝇交配。

结论(2):最初出现的那只白眼雄蝇没有进行回交,教师教学用书58页第二段叙述有误。

很多资料描述摩尔根所做的回交实验有:(1)让F2的白眼雄蝇与F1的红眼雌蝇交配;(2)让F3的白眼雌蝇与F1的红眼雄蝇交配。

2 疑问2:摩尔根通过哪种测交,进一步验证了解释

2.1 问题来源

教材29页最下一行:后来他们又通过测交等方法,进一步验证了这些解释。

按照孟德尔的设计,测交实验是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然而此处根据假设,F1雌雄个体的基因型是不同的,因此与隐性纯合子的测交有两种情况。那么,摩尔根通过哪种测交,进一步验证了自己的解释(即假设)?

2.2 问题分析

分析两种测交实验:

方式1:让F1的红眼雌蝇与F2的白眼雄蝇交配

F1红眼雌蝇×F2白眼雄蝇

基因型 XWXw XwY

↙↘↙↘

配子 XW Xw Xw Y

预期结果:

子代基因型XWXw XwXw XWY XwY

表现型红眼雌蝇白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

之比 1 : 1 : 1 : 1

方式2:让F1的红眼雄蝇与白眼雌蝇交配

F1的红眼雄蝇×白眼雌蝇

基因型XWY XwXw

↙↘↓

配子XW Y Xw

预期结果:

子代基因型 XWXw XwY

表现型红眼雌蝇白眼雄蝇

之比 1 :1

以上两种方式结果不同,哪种是摩尔根进行的测交实验?

如果只根据方式1的测交结果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我们现在知道果蝇的X与Y染色体也具有同源区段,同源区段存在有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如果X与Y染色体同源区段存在控制眼色的基因,摩尔根的实验也可以解释,如下:

P 红眼雌蝇×白眼雄蝇

XWXW XwYw

F1 XWXw XWYw

红眼雌蝇红眼雄蝇

↓F1相互交配

F2 XWXW XWXw XWYw XwYw

红眼雌蝇红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

假设X与Y同源区段都有控制眼色基因,以上方式1的测交实验结果是:

F1红眼雌蝇×白眼雄蝇

XWXw XwYw

子代基因型: XWXw XwXw XWYw XwYw

表现型:红眼雌蝇白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

以上可知,按照方式1进行测交实验两种情况结果相同。

2.3 问题解决

只根据方式1的测交实验,不能确定控制眼色的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的。但方式2进行测交实验两种情况结果不同。因此,最能验证摩尔根解释的测交实验是方式2(让红眼雄蝇与F3的白眼雌蝇交配)。

事实上,以上两种测交实验摩尔根都做了,而且还有其它的杂交实验:让F2中白眼雄蝇分别与F2中红眼雌蝇进行交配;让F3的白眼雌蝇与F2的白眼雄蝇交配等。并且在每种实验结果产生之前,摩尔根都根据假设先进行了预期,最终发现实验结果与预期是相符的。通过对多种交配结果的综合分析,得出控制眼色的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

教材通过“后来他们又通过测交等方法,进一步验证了这些解释”一句话进行简述,我认为是很合理的安排。一个原因,摩尔根当时是根据很多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的,测交实验只是其中一部分实验,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实验。此处简洁描述,可以说是突出主要,去其繁节。另一原因,教材这样处理,更能让教师和学生利用教材,充分发挥想象,去思考去探究,给了我们更大的思维空间。

3 疑问3:课本所说的“白眼的遗传与X染色体遗传相似”是什么意思?

3.1 问题来源

教材29页:由于白眼的遗传和性别相联系,而且与X染色体的遗传相似,于是,摩尔根及其同事设想……

什么原因让摩尔根将果蝇眼色遗传联系上X染色体?摩尔根所认为的白眼的遗传与X 染色体遗传相似是什么意思?

我们渴望探寻摩尔根的思维过程。

3.2 问题分析

查阅资料显示,很多资料都描述了用F3的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交配的实验,而且都认为这是一个关键实验,教师教学用书也是如此描述:这三个实验中,以第二个实验最为关键。关键在何处?仔细分析,豁然开朗。图解如下:

P 白眼雌蝇×红眼雄蝇

F1 红眼雌蝇白眼雄蝇

根据史蒂文斯的研究结果已知果蝇性别决定方式,雌果蝇有两条X染色体,雄果蝇有XY。雄性后代从母本得到一条X染色体,从父本得到一条Y染色体;雌性后代分别从亲本各得到一条X染色体。从以上图解可知,雄性后代从母本得到白眼性状,雌性后代从父本得到红眼性状。

正是这一关键实验现象促使摩尔根及其同事设想控制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事实上,该结论的提出也是渐进过程,在此不再赘述,有兴趣可查阅《遗传学的先驱摩尔根评传》。

反思教材的设计,此处也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思维的又一素材,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

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让我对遗传学早期的发展有了更加真实完整的认识。科学家丰富的想象力、勇于质疑和勤奋实践的探索精神有很强感染力,教材中“科学家的故事”栏目应该多一些介绍,对教师对学生都会产生很好的教育。另外,我感到善于抓住反馈的问题进行研究,是提高自身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将教材、学生、教师作为教学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

人教版教学素材人教版必修2知识点整理

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 (1)豌豆是自花传粉且是闭花受粉的植物;(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 杂交实验中,杂合F 1代自交后形成的F 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 及Dd )和隐性性状(dd )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 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 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 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 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 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 或dd 。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 。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 DD×Dd 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 等) 测交:F 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如:Dd×dd ) 意义:测定某显性生物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3.常见遗传学符号 4.孟德尔的假说: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③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5.分离定律:必修2教材的P 7 6.★常见问题解题方法(分离定律的应用) (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 :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 )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为Dd×dd 1Dd :1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即DD×DD 或 DD×Dd 或 DD×dd 7.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必修2教材的P 9)中的有关结论 (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2)F 1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3)★F 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 YYRR 1/16 YYRr 2/16 双显(Y_R_) YyRR 2/16 9/16 黄圆 YyRr 4/16 纯隐(yyrr ) yyrr 1/16 1/16 绿皱 YYrr 1/16 单显(Y_rr ) YYRr 2/16 3/16 黄皱 yyRR 1/16 单显(yyR _) yyRr 2/16 3/16 绿圆 ★注意:上述结论只是符合亲本为YYRR×yyrr ,但亲本为YYrr×yyRR ,F 2中重组类型为 10/16 ,亲本类型为 6/16。 8.自由组合定律:必修2教材的P 11黑体字

2021年高中生物同步培优资料 微专题13 遗传规律的综合探究与实验分析 新人教版必修2

2021年高中生物同步培优资料微专题13 遗传规律的综合探究与实验分析新人教版必修2 1.果蝇的眼形有棒眼与圆眼之分(相关基因用A、a表示),翅形有长翅与残翅之分(相关基因用B、b表示)。某科研小组用一对表现型都为圆眼长翅的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实验,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下培养子代,结果如下: (1)果蝇的眼形性状中的显性性状是,眼形和翅形中属于伴性遗传的是。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和 (2) F的圆眼残翅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3) F的雌果蝇的性状表现与雄果蝇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特定的实验环境导致基因型为的个体不能正常发育存活。若要获得更明确的结论,请你设计最简便的探究实验。

①用(双亲)进行杂交实验,将子代培养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中。 ②结果与结论: 2.现有两个纯合果蝇品系:品系A和品系B。两个品系都是猩红眼,这是一种与野生型深红眼明显不同的表现型。品系A猩红眼基因与品系B猩红眼基因位于果蝇的非同源染色体上,这两个不同基因对眼色素具有类似的效应。 实验1:品系A雄性与品系B雌性杂交产生的F1中有200个野生型雄蝇和198个野生型雌蝇。 实验2:品系B雄性与品系A雌性杂交产生的Fl中有199个猩红眼雄蝇和201个野生型雌蝇。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l)品系A猩红眼基因对野生型等位基因为性,位于 染色体上。 (2)品系B猩红眼基因对野生型等位基因为性,位于染色体上。 (3)让实验1的F1互交,预测F2表现型及比例为 (4)让实验2的Fl互交,预测F2表现型及比例为 3.分析果蝇的遗传实验问题 实验一:遗传学家摩尔根潜心研究果蝇的遗传行为,1910年5月摩尔根在实验室的大群野生型红眼果蝇中偶尔发现一只白眼雌果蝇,他想知道白眼形状是如何遗传的,便做了下图所示的杂交实验 (1)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你能获得哪些结论? ① ② (2)根据F2中果蝇性别表现,摩尔根提出的假设是 实验二:已知果蝇中有眼(B)对无眼(b)为显性,该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二倍体动物缺失一条染色体称为单体。果蝇中IV号染色体只缺失

最新浅析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

浅析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 1 2 3 从1909年开始,摩尔根开始潜心研究果蝇的遗传行为。一天,他偶然在一群红4 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的雄果蝇,这只例外的白眼雄果蝇特别引起了他的重 5 视,白眼性状是如何遗传的?因此摩尔根用它作了一系列的实验。 6 7 8 P 红眼(雌)×白眼(雄) 9 10 ↓ 11 12 F1 红眼(雌、雄) 13 14 ↓F1雌雄交配 15 16 F2 红眼(雌、雄)白眼(雄) 17 18 3/4 1/4 19 20 图1 21

22 实验一:用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杂交,所得F1无论雌雄均为红眼,F1雌雄23 个体间杂交,F2中红眼果蝇有雌性也有雄性,白眼果蝇只有雄性。遗传图解如图24 1。 25 26 从实验结果不难看出子一代(F1)中,全为红眼,说明红眼对白眼为显性,而27 子二代(F2)中红眼与白眼果蝇的数量比为3:1,这样的遗传表现符合孟德尔的分28 离定律,表明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所不同的是白眼性状29 总和性别相联系。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30 31 32 摩尔根认为,既然果蝇的眼色遗传与性别相关联,说明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33 在性染色体上。在20世纪初期,生物学家对于果蝇的性染色体有了一定的了解,34 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在雌果蝇中,这对性染色体是同型的,用XX表 35 示;在雄果蝇中,这对性染色体是异型的,用XY表示,如图2) 36 37 ,果蝇的Y染色体比X染色体长一些。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的片段可以分为三38 个区段:X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Ⅰ、Y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Ⅲ和X、Y染色体39 上的同源区段Ⅱ(如图3)。 40

2.2 对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疑问与解惑 素材(人教版必修2).ppt

对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疑问与解惑 高中生物必修2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节,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很好素材。本节介绍了科学家对遗传现象的探究过程,难点较多,有教师和学生对摩尔根的果蝇交配实验的描述和解释存有疑问。结合这些疑问,我通过查阅资料和分析理解,对问题进行了解答。 1 疑问1:开始发现的白眼果蝇进行几次交配? 1.1 疑问来源 教材32页“科学家的故事”介绍:在实验室,白眼果蝇临死前抖擞精神,与一只红眼果蝇交配,把突变基因传了下来。 教师教学用书57页叙述同上,但58页第二段叙述:“摩尔根做了回交实验。用最初出现的那只白眼雄蝇和它的后代中的红眼雌蝇交配,结果……”。 显然以上两处叙述有矛盾。 1.2 资料描述 查找的国内遗传学著作,也有两种不同的叙述。但在美国学者的相关著作中都没有提到“用最初出现的那只白眼雄蝇和它的后代中的红眼雌蝇交配”。 《遗传学的先驱摩尔根评传》第五章叙述:它这样养精蓄锐,终于同一只正常的红眼雌蝇交配以后才死去,留下了突变基因,以后繁衍成一个大家系。之后叙述是:用白眼雄蝇同正常雌蝇杂交,后代全为红眼;白眼雌蝇与正常雄蝇杂交,后代一半为白眼,而且全为雄性。 在摩尔根的《基因论》中提到“孙代白眼雄蝇”与红眼雌蝇交配。 1.3 分析解答 综合有关资料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最初出现的白眼雄蝇死亡前应该与多只红眼雌蝇进行了交配,只是在与某只红眼雌蝇交配后死去。 因为摩尔根所用的黑腹果蝇最多一次只能产生上百个后代,而很多资料显示F1得到1237个个体。很显然得到这么多后代,只能是开始那一只白眼雄蝇与多只红眼雌蝇交配的结果。正常情况下,摩尔根为了能让那只白眼果蝇顺利实现交配,他会将那只白眼果蝇与多只未交配的雌蝇放在一起,这样那只“白眼儿”就可能与多只雌蝇交配。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2.2.2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2节的内容。在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以及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之后,将两者联系到一起,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的核心内容是: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利用果蝇做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二者分别从逻辑思维和实验证据两个方面把基因定位在了染色体上,从而把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理解,同时又为学习伴性遗传奠定了基础。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重走摩尔根的科学研究之路。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学习生物的积极性高。而且学生对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画遗传图解、假说演绎法和减数分裂已经掌握的非常到位,为学习这节内容奠定了基础。本节课学生学习难点在于摩尔根的果蝇实验探究过程,由于课本只介绍了核心内容,学生对于控制果蝇的颜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存在困惑,所以我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我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 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尝试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加深对科学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教学难点:领悟、运用假说演绎法分析摩尔根的杂交试验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重演萨顿、摩尔根当年的思维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对孟德尔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课件呈现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过程图。让学生观察对比染色体和遗传因子的变化,并总结规律。板书课题:“基因在染色体上” 二、萨顿的假说: 1.假说的依据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二者在哪些方面存在怎样的平行关系?学生的思路可能很乱,或不全,可以阅读课本并在导学案上填表来系统。然后课件呈现表格答案。2.提出假说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二者行为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基因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到子代。引导学生推断二者位置关系。学生重新认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3.介绍类比推理法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本概念: 交配方式:杂交、自交、测交、正交、反交、回交 性状: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 基因:等位基因、隐性基因、显性基因、相同基因 个体:纯合子、杂合子、表现型、基因型 孟德尔遗传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科学地选择实验材料 2.首创了测交方法 3.精心设计实验程序 4.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 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实质: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适用范围: 1.有性生殖生物的性状遗传 2.真核生物的性状遗传 3.细胞核遗传 4.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实质: (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2)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适用条件: 1.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2.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 3.两对或两对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自由组合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方式。生殖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这是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 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哺乳动物为例): 受精作用:受精作用是指卵细胞与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实质: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互融合。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1)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原因: ①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导致不同配子的遗传物质的差异。 ②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的结合具有随机性。 (2)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因在染色体上 1.萨顿假说 研究方法:类比推理法 假说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依据:基因和染色体在行为上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2.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 实验者:摩尔根。 实验材料:果蝇。 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点有: (1)易饲养,(2)繁殖快,(3)后代多,(4)有许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实验现象:

人教版必修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案例 一、设计思想 依据课程标准提出的四条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深化理解课程理念,组织好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这里我设置了两个探究活动,用彩色卡纸制作染色体和基因,感受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关系;用假说演绎法解释并验证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关注学科间的联系,本节课处理类比推理法的概念的时候,联系到物理上光与声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类比推理法。注重科学史的学习,本节教材后面有一个“科学家的故事”,恰如其分的把摩尔根和他的果蝇的故事用于教学中,增加了学生对本节重点内容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科学家敢于质疑、认真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内容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的一部分,教学难点较多,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素材。认真处理好本节的问题探讨,引导学生关注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参与探究活动,尝试提出与萨顿类似的假说。通过互动探究分析摩尔根的研究,用研究成果解释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2.本节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二章第二节,本节内容是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的延续,表面上看要解决“基因在哪里?”,根本是要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章“孟德尔遗传定律”,知道了“遗传因子”(即基因),第二章又学习了“减数分裂”,了解染色体在遗传中的变化规律,本节将两者联系起来,进行升华。学好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又为第三章学习“基因的本质”做铺垫,因此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节内容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探究能力,还能让学生学会并掌握科学的发现过程与研究方法。 3.本节课预计为1课时上完。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对遗传知识有了一定基础,所以对于本节萨顿的假说同学们不难提出,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摩尔根的果蝇实验是一个跟性别有关的遗传,实验中出现了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这在孟德尔的实验中也出现过,半数学生能判断出果蝇眼色的显隐性关系,即白眼为隐形,红眼为显性。对学生而言相对较难的是提出该性状与性别与关,以及分析出是与X染色体有关,还是与Y染色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教学案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 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性别相关联。1.生命观念:从基因和染色体层面解释新情景下的简单遗传现象。 2.科学思维:尝试用假说—演绎法分析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3.社会责任:认同摩尔根等科学家尊重科学事实,勇于否定自我的科学精神。 一、萨顿的假说 1.假说 内容:基因(遗传因子)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2.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项目基因染色体 传递中的性质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 和独立性 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 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存在方式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在 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 个 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在 配子中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 条 来源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 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体细胞中成对的染色体(即同源 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 母方 分配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 组合 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后期 自由组合

1.实验者: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 2.实验材料——果蝇 (1)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①有许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②易饲养,繁殖快; ③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 (2)果蝇体细胞内染色体的组成:果蝇体细胞中共有4对染色体,其中3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色体。雌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雄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 3.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 4.实验过程 (1)实验现象 现象分析 P红眼(♀)×白眼() ↓ F1红眼(♀、) ↓雌雄交配F F2红眼(♀、)∶白眼()=3∶1 ①红眼为显性性状。 ②果蝇眼色的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③F2中白眼果蝇只有雄果蝇 (2)提出问题 白眼性状的表现为何总与性别相关联? (3)实验假说 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4)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例析果蝇高考题(方法总结归纳)

实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一、实验陈述 (一)目的要求:通过实验验证“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二)实验原理:生物某些性状的遗传常与性别联系在一起,这种现象称为伴性遗传,这是由于支配某些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果蝇属于XY型生物,共有四对染色体,第一对为性染色体,其余三对为常染色体。雌果蝇的性染色体构型为XX、雄果蝇为XY。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则没有与之相应的等位基因。将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杂交,其后代眼色的表现与性别有关。而且,正反交的结果不同。 (三)实验材料:黑腹果蝇 (四)实验用具:解剖镜,镊子,解剖针,白瓷版,吸水纸,纱布,培养箱,饲养瓶,麻醉瓶,棉花,乙醚,酒精等。 (五)方法步骤 1、取培养瓶封好纱布,绑好橡皮筋并贴好标签,注明果蝇品系、时间、班别和姓名。 2、饲养果蝇:选取杂交亲本中所用的母本必须是处女蝇(没有交配过的雌蝇),雌蝇孵出后12小时内不会交配,这个时间内把果蝇全部倒出,分出雌雄蝇,单独饲养,这时收集的雌蝇是处女蝇。 3、果蝇杂交的流程: (1)选取红眼处女蝇和白眼雄果蝇各6~10只移入杂交瓶中,将杂交瓶放在20~25℃恒温箱内培养。

(2)培养7~8天,倒掉杂交亲本(倒掉的果蝇最好处死) (3)再过4~5天,F1代成蝇出现,观察F1代性状是否和预期结果一致。 (4)再收集6~10天,将F1代果蝇放入同一新培养瓶,在20~25℃恒温箱内继续培养,以便观察F2代。 (5)继续培养7~8天后,移去F1代。 (6)再4~5天,F2代成蝇出现,开始观察并统计F2代的性状表现类型及数目。 (7)另外,收集F1处女蝇,将F1处女蝇和白眼雄果蝇测交,观察并统计测交后代的性状表现类型和数目。 (六)实验结论: 就果蝇红眼和白眼这一对相对性状来看,F1全为红眼,F2红眼和白眼之间的数量比是3:1,这样的遗传表现符合分离定律,表明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而且,控制果蝇眼色的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F2中白眼性状总是与性别相联系,F2代中红眼(♀):红眼(♂):白眼(♂)=2:1:1;测交后代红眼(♂):白眼(♀):红眼(♀):白眼(♂)=1:1:1:1,由此果蝇杂交实验可以验证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二、问题图式归纳: 问题图式1: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有哪些优势? 果蝇具有个体小、饲养简便、繁殖力强、生活史短、染色体少、性状便于观察等优点,所以通常用作遗传学实验材料。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演绎推理的过程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演绎推理的过程 让我们了解一下摩尔根果蝇实验的背景。摩尔根果蝇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模式生物,其遗传特性相对简单且易于繁殖。在早期的遗传研究中,摩尔根实验为基因遗传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在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两个不同性状的果蝇进行杂交。假设我们选择了一个红眼的雄性果蝇(RR)和一个白眼的雌性果蝇(ww)。红色眼睛是一种显性性状,而白色眼睛是一种隐性性状。第一步是将红眼的雄性果蝇与白眼的雌性果蝇进行杂交。结果显示,所有的F1代果蝇都是红眼的。这意味着红色眼睛的性状在这个实验中是显性的,而白色眼睛是隐性的。 接下来,我们需要观察F1代红眼果蝇的基因型。为了确定这一点,我们进行了自交实验,即将F1代红眼果蝇之间进行杂交。结果显示,F2代果蝇中有红眼的和白眼的两种表型。这意味着F1代红眼果蝇中存在着红眼和白眼两种基因型。 为了更好地理解F2代果蝇的基因型,我们使用了摩尔根提出的连锁互换理论。连锁互换是指两个基因位点之间的遗传关系,基因位点越接近,连锁互换的频率越低。 我们假设红眼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A位点,而白眼基因位于B位点。通过连锁互换实验,我们发现F2代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3:1,

这表明这两个基因位点之间相距较远。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F2代红眼果蝇中,有25%的果蝇表现为红眼红眼基因型(AA),50%的果蝇表现为红眼白眼基因型(AB),以及25%的果蝇表现为白眼白眼基因型(BB)。 通过这些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推理过程:红眼果蝇(RR)和白眼果蝇(ww)杂交会产生红眼的F1代果蝇。而F1代果蝇之间的杂交会产生红眼和白眼的F2代果蝇,比例为3:1。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红眼果蝇的基因型为AA,白眼果蝇的基因型为BB,而红眼白眼果蝇的基因型为AB。 通过这个推理过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基因遗传和遗传规律。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来研究基因的传递和表达方式。这对于遗传学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结一下,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通过观察红眼和白眼果蝇的杂交结果以及推理过程,揭示了基因遗传的规律。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基因的传递和表达方式,为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是遗传学研究中的经典实验之一,对于遗传学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必修2第2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的重要内容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的实验证据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本节内容是在学完第一章《孟德尔的杂家实验一二》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学生已经对染色体和基因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染色体和基因的之间的关系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对学习一些遗传学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还缺乏自主的进行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本节时老师需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一系列的探索过程。本节处于这一章节的中间部分,不仅综合前面学习的内容,也为后面学习伴性遗传和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学好本节的内容至关重要。 二.学习者分析 高二学生的年龄在15—16岁之间,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但同时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也处于最敏感的时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药充分的抓住学习的这些心理特征,实施各种教学活动,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中,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在知识的层面上,处于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究和自主学生的能力,对常用的一些探究遗传学的方法也就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这些方法还是比较模糊。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②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能力目标 ①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学生能够认同用科学是需要不断的提出质疑,不断的探索的过程。 ③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难点 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②.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重点 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②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五.教具 PPT,挂图 六教学策略

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果蝇实验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果蝇实验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小组使用放大镜观察并判断果蝇性别,观察果蝇眼色并记录相关数据 2、基于生物学事实与证据,运用假说-演绎法分析摩尔根与布里吉斯的果蝇实验, 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使用遗传图解演绎推理实验结果,探讨解释相应的生命现象。 基于摩尔根实验探索过程,认同科学家尊重科学事实,敢于质疑他人又勇于自我否定的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 二、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运用假说-演绎法,推理分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学习难点:运用假说-演绎法,推理分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细胞学直接证据三、核心问题 科学家如何通过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上? 学习评价设计 课前:预习学案完成度 课中:便签纸收集果蝇观察与演绎推理的结果 课程任务单与作业的完成情况及质量 课程问答及活动表现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与质量检查 调查问卷与目标检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环节一:导入 教师活动 1 通过点评课前预习任务,萨顿发现染色体的行为与基因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其假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回顾之前学习的假说-演绎法,假说的正确与否 还需要推理演绎与实验检验,引出摩尔根实验。学生活动 1 明确课程起点 聆听与思考 回顾假说-演绎法的流程。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课前的预习任务说明,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起点,流畅完成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梳理,自然引导出萨顿的假说,同时通过回顾假说-演绎法内容引出新课程,是科学研究方法贯穿与整个课程情境。 环节二:小组果蝇观察实验

教师活动 2 介绍果蝇为摩尔根实验的研究对象,明确果蝇眼色观察的目的:第一,尝试分辨果蝇的雌雄,第二,观察果蝇的红眼与白眼这一对相对性状。 通过果蝇观察的实践使学生体验摩尔根等科学家的工作经历。 学生浏览任务单明确实验流程及雌雄果蝇的判别依据,完成实验操作。 利用记录判断结果的便签纸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 教师介绍雌雄果蝇的性别与染色体有关,并点明白眼雄果蝇是本节课程核心,介绍摩尔根从野生型红眼果蝇中获得白眼雄果蝇突变体的过程,引出下一环节。学生活动 2 明确实验目的 阅读活动流程完成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果蝇观察使学生形成雌雄果蝇红眼与白眼这一对相对性状的直观认知,降低之后对果蝇实验分析的陌生感,并且体会摩尔根实验数据统计的工作量之艰巨。 环节三:摩尔根实验分析 教师活动 3 实验Ⅰ 教师展示摩尔根实验Ⅰ的结果并提问: 1、红眼与白眼谁是显性性状,为什么? 2、果蝇眼色的遗传是否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判断依据是什么? 展示摩尔根论文原文并提问如何理解性别的局限性。 教师小结摩尔根对于实验Ⅰ的结果隐含的假设为白眼性状仅在雄性中表达,并且存在隔代遗传的现象。 实验Ⅰ 教师展示摩尔根实验Ⅰ的杂交亲本,请学生判断这种杂交方式的类型。再次回顾测交能够判断子一代的配子类型与比例,进而分析子一代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展示实验Ⅰ的结果,提问: 1、实验结果是否支持摩尔根提出的“性别的局限性”? 2、子一代雌果蝇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为什么?学生活动 3 完成任务单的阅读,思考并回答:根据白眼雄性与野生型红眼雌性杂交子一代均为红眼,可以判断红眼相对白眼为显性性状;根据子二代性状分离比接近3:1,可以得出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在此摩尔根推测仅雄性表现白眼性状。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亲本与子代的杂交是回交。白眼作为隐性性状,白眼雄果蝇与子一代的杂交还是测交。 学生浏览实验结果,根据子一代出现的白眼雌果蝇,否定摩尔根“性别局限性”的判断。 白眼雌果蝇的出现说明红眼雌果蝇既有白眼基因又有红眼基因,因此子一代为杂合子。 补充完成任务单中的遗传图解,并判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必修二综合2(同步练习-含答案)

必修二综合序号:24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下列能在细胞核中发生转录的是 ①有丝分裂中期的洋葱根尖细胞②精原细胞③高度分化不再分裂的神经细胞④人体成熟的红细胞⑤效应T细 胞⑥次级卵母细胞 A.②③⑤ 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⑥ 2.白斑银狐是灰色银狐中的一个变种,在灰色背景上出现白色斑点,十分漂亮。让白斑银狐自由交配,后代中总会 出现1/3的灰色银狐,其余均为白斑银狐。由此推断合理的是( ) A.可以利用测交的方法获得纯种白斑银狐 B.后代灰色银狐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 C.白斑银狐后代出现灰色银狐是基因突变所致 D.白斑银狐及灰色银狐交配,后代中白斑银狐约占1/2 3.已知一个核苷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20,现有一细胞质粒,其周长为30个核苷酸链的长度,这个质粒的相对分子量 为 ( ) A.3060 B.3078 C.6120 D.6156 4.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可以确定色氨酸的遗传密码是 ( ) A.ACC B.TCC C.TCG Array D.UGG 5.现代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 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②种群是 进化的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④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⑤隔离导致物种形成⑥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D.①②④⑤ 6.基因型为Aa的水稻自交一代的种子全部种下,待其长成幼苗后,人工去掉隐性个体。 并分成①、②两组,在下列情况下:①组全部让其自交;②组让其所有植株间相互传粉。 ①、②两组的植株上aa基因型的种子所占比例分别为( )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2.2基因在染色体上(学案)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2.2基因在染色体上(学案) 人教版(2019)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与本节对应的“内容要求”是:“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传递和性别相关联”,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尝试运用假说一演绎法分析萨顿的假说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2.通过画图或操作学具模型,运用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知识,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和实验证据。 (2)对孟德尔遗传规律作出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 (1)对果蝇杂交实验结果的解释和验证。 (2)等位基因与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与非同源染色体的关系。 三、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课本“问题探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接下来就介绍萨顿的假说,并指导学生思考假说是否正确。展示摩尔根的实验过程并领导学生学习摩尔根的验证过程,得出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展示相关图片,讲解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最后用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讲解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讲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发展科学思维。 四、教学步骤

1.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人体46对染色体的图片,并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对人类基因组进行测序,为什么首先要确定测哪些染色体? (2)为什么不测定全部46条染色体?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后尝试回答。 教师活动:讲解以上问题,讲解要点为: (1)因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要测定某个基因的序列,首先要知道该基因位于哪条染色体上。如果要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基因序列,就要知道包含人类基因组的全部染色体组由哪些染色体组成。 (2)人有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在常染色体中,每对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相同结构相似,上面分布的基因是相同的或者是等位基因,所以只对其中1条进行测序就可以了;而性染色体X 和Y的差别很大,基因也大为不同,所以两条性染色体都需要测序,因此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了22条常染色体和两条性染色体X和Y,共24条。如果测定46条染色体,耗资巨大工作量会增加一倍,但得到的绝大多数基因序列都是重复的。 教师活动:那基因和染色体是什么关系?之前的科学家为了研究这一现象又做出了什么贡献?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萨顿的假说。 2.新课讲授 一、萨顿的假说 教师活动:首先带领学生回顾对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用课件呈现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过程图。让学生观察对比染色体和遗传因子的变化。并提问:基因和染色体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活动:用同源染色体替换遗传因子并做进一步的讲解。 学生活动:尝试总结出: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 教师活动:进一步指导学生思考分析二者在哪些方面存在怎样的平行关系?教师活动:带领学生分析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引导学生推断二者位置关系。 教师活动:我们可以根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高中生物_高中生物2.2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思考与讨论 师:如果你也认为基因在染色 体上,请在图中染色体上标注基因 符号,解释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 杂交实验。 填图,尝试 解释。 完成目标1 评价。 进一步 明晰基因和 染色体的平 行关系。 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材料的选择 果蝇杂交实验 师:课件回顾类比推理的过 程,提问:类比推理是否具有逻辑 的必然性? 正因为类比推理的非必然性, 萨顿的假说遭到同时代的遗传学 家摩尔根的强烈质疑。因此,摩尔 根开始了寻找证据之路。 首先是选取实验材料,材料选 对了就等于实验成功了一半。后 来,他们找到了果蝇作为实验材 料。正如孟德尔的成功有豌豆的一 份功劳,果蝇也具有跟豌豆一样的 优越性,谁能归纳一下? 师:摩尔根偶然在一群红眼果 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于是 做了下面的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是否符合孟德尔遗传定 律? 2.特殊在什么地方? 3.当时,性染色体已经发现, 据此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 展示果蝇染色体组成模式图, 介绍常染色体及性染色体。 没有。 生:1.有多个易 于区分的相对 性状; 2.生长周期短、 繁殖快; 3.后代个体多 易统计。 4.染色体数目 少,易观察。 了解摩尔 根果蝇杂交实 验过程,回答问 题: 1.符合。 2.此实验 中白眼果蝇都 是雄性。 3.果蝇眼 色的遗传可能 跟性别有关系。 从实验 现象中学会 发现问题。 为下面 的探究做铺 垫。 6分钟

果蝇染色体组成 对果蝇杂交实验结果的解释 师:结合刚才看到的实验结 果,白眼果蝇都是雄果蝇,大家可 能会做出什么推断? 师:现在我们有不同的几种意 见,由于时间关系,不允许大家在 课堂都推导一遍,我们将根据摩尔 根的假设进行推导。即控制白眼的 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 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师:从遗传图解来看,摩尔根 的假设是解释得通的: 也即: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 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 它的等位基因。 联系到前面提 到的假说,可得 出:决定果蝇眼 色的基因位于 性染色体上。 了解。 自由发挥, 可能出现不同 的答案:白眼基 因只位于X染 色体上;白眼基 因只位于Y染 色体上;白眼基 因位于X和Y 染色体上。 明确实验 解释。 各抒己 见的同时, 也得到思维 的碰撞。 体验科 学家的探索 历程。 10分钟 验证实验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已 经能解释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了,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解释 呢? 设计测交 实验,并写出遗 传图解:F1雌 性红眼果蝇与 雄性白眼果蝇 杂交。 进一步 验证实验。 7分钟 得出结师生一起总结:这个实验的意总结。再次体1分钟

伴性遗传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伴性遗传----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以及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之后,沿着遗传学发展史的顺序,安排了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通过分析摩尔根果蝇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并认识果蝇的伴性遗传。本节课既解决了“基因在哪里”这一重要问题,又揭示了伴性遗传的现象和实质。本节课从逻辑思维和实验证据两个方面把基因定位在了染色体上,从而把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通过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分离定律和伴性遗传实质的深入理解,同时遗传规律的不同形式、传递特点也在对比、分析孟德尔实验与摩尔根实验中得以应用和深化。这部分的内容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分析思维等能力的良机。 二.学情分析 通过第1章“孟德尔定律”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初步理解两大定律的实质,基本掌握了一些遗传学术语,学会分析单因子和双因子杂交实验过程及其对结果的解释和验证,学会遗传图解的书写,初步具备了运用假说——演绎的方法探究遗传学问题的能力。这些都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基础。本节课是基于遗传定律的进一步学习,学生通过学习将会使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 三.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

通过推导果蝇眼色遗传方式,说出伴性遗传概念,总结伴性遗传的特点,感悟生命现象的一般与特殊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认识生命本质的能力,感受生命的复杂、神奇与协调;产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物的情感。 2.科学探究 通过重走摩尔根的探索历程,梳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质疑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 3.理性思维 学会运用遗传图解法、基因型的推导法分析果蝇杂交实验,得出相关结论,提高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方式习惯。 4.社会责任 正确看待伴性遗传疾病,将所学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唤起学生敢于发现和探索遗传病治疗方法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策略和手段 1.学法 本着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重建内容结构, 力图实现将陈述性知识转变为过程性知识。在教学中利用摩尔根的研究历程为背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知识再发现的探究情景,引导他

2022届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必修第二册 第2章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学习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2.阐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说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一、萨顿的假说 1.假说内容:基因(遗传因子)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2.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项目基因染色体 独立性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 立性 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具 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存在方式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在配子中 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个 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在配子 中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 来源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 一个来自母方 体细胞中成对的染色体(即同源染色 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分配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的后期自由组合 判断正误 (1)萨顿利用假说—演绎法,推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且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 (2)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配子中只含1个基因() (3)蝗虫体细胞中的24条染色体,12条来自父方,12条来自母方() 答案(1)×(2)×(3)√ 探讨点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关系 1.根据萨顿的假说,请在图中染色体上标注基因符号,解释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图中染色体上白色横线代表基因的位置)。

提示如图所示 2.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从理论上支持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但事实是否如此呢?为什么? 提示不一定;这样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实验的验证。 1.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萨顿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B.萨顿发现了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 C.萨顿证明了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D.萨顿假说的提出并没有科学的实验依据作为支撑 答案 C 解析萨顿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该假说的提出在当时并没有科学的实验依据作为支撑。 2.(2021·潍坊一中检测)萨顿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提出“基因

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第3节伴性遗传第1课时果蝇的伴性遗传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

第1课时果蝇的伴性遗传 1.概括果蝇白眼伴性遗传的现象解释及验证。2.归结伴性遗传的概念,举例说明其原理的应用。 一、果蝇的伴性遗传 1.实验现象 P 红眼(♀)×白眼(♂) ↓ F1红眼(♀、♂) ↓F1雌雄交配 F23/4红眼(♂、♀) 白眼(♂) 2.实验现象的解释 F2 ♂ 1/2X R1/2Y ♀ 1/2X R1/4X R X R(红眼雌性) 1/4X R Y(红眼雄性) 1/2X r1/4X R X r(红眼雌性) 1/4X r Y(白眼雄性) (1)图示 (2)结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二、伴性遗传的概念 1.遗传学上将位于X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称为性连锁基因。 2.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连锁的现象,叫做伴性遗传或性连锁遗传。

判一判 (1)摩尔根确立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理论。(√) (2)由于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所以该基因在遗传中不遵循基因的分离规律。(×) 想一想 果蝇中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的基因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吗? 提示:遵循。X和Y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上的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规律。 果蝇眼色的伴性遗传 1.果蝇的染色体组成 性别雌性雄性 图示 同源染色体4对4对 常染色体Ⅱ、Ⅲ、ⅣⅡ、Ⅲ、Ⅳ 性染色体XX XY 染色体组成6+XX(同型) 6+XY(异型) (2)常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直接关系的染色体。 2.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分析 (1)根据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分析 ①果蝇的红眼、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F1全为红眼,则红眼是显性性状。 ②F2中红眼∶白眼=3∶1,符合分离规律,红眼和白眼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③白眼性状表现与性别相联系。 (2)提出假说 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 (3)实验验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