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考试试题和复习资料全

传播学考试试题和复习资料全

传播学考试试题和复习资料全
传播学考试试题和复习资料全

一.名词解释(7选5)30‘

1.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就是传播机构借助大众传播媒介,面向社会公开传达事实真相、表达一

定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并对公众施加影响的大规模信息传播活动。其特点为有组织,

范围广,影响力大,单向性,制度化,传播对象为“受众”,且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2.“5W”模式

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

其内容为: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这五个要

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研究的五项基本内容: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

研究,效果研究等。

3.数学模式

1949年,美国香农和韦弗发表了《传播的数学理论》一书,提出了一个用以解释电报通信过程的传播模式。该模式中,信息源从许多可能的信息中确定要传播的信息,

发射器将讯息转化成适合通道使用的信号形式。通道即将信号从发射器传递到接收器

的载体。接收器的任务是将信号转化为讯息。该模式的一大特点是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活动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来自传播过程中

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障碍因素的干扰。

4.内省智能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内省智能的概念,其核心

成分为发展可靠自我运作模式,以了解自己之欲求、目标、焦虑与优缺点,并借以引

导自己的行为之能力。包括对自己有相当的了解,意识到自己的内在情绪、意向、动机、脾气和欲求以及自律、自知和自尊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往往能表现出较

强的反省能力,他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和欲望,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能自尊、自律,会吸取他人的长处,喜欢独立工作;能由

各种的回馈管道中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经常静思以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常以深入自

我的方式来思考等等。

5.社会交换论

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认为人际传播所以发生,取决于传播双方或多方所能获得的

报偿与付出的交往代价大小的互换。这种交换理论强调人际传播是为了从他人处获取

回报,与他人交流要符合自我利益。总言之,在人与人传播中,双方都从传播中获得

价值。

6.拟剧理论

此理论将注意力集中在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符号互动,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

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如何运用符号进行表演,并使得表演取得良

好的效果。欧文提出拟剧论,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人通过符号进行表演,目的是赢

得观众的认可。在人际互动中都含有表演和做戏的成分。2,表演分两类:台前行为和

幕后行为。一场演出要包括:演员,观众和观察者。

7.知沟

知沟理论又称知识格差是关于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的社会分化后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代表学者是美国的传播学家蒂奇诺。基本观点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由于社会经

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低者更快更有效地获取和利用信息,因而,大众传播媒

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和知识格差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二.简答题(3选2)30‘

1.媒介丰裕度模型

组织传播学者达夫特和伦格尔提出了一个“媒介丰裕度模型”,其要解决的是:一

个组织“面对大量的各种组织任务,管理者将如何在诸多的传播媒介之间做出取舍”。

他们指出:可使用四种标准来区分媒介的信息传输能力:获得及时反馈的能力、多种

提示信息的利用、自然语言的使用以及对个体的关注。能够满足上述所有或多个标准

的传播渠道则被称为是匮乏媒介。”在组织传播中,所有的传播媒介或渠道,均可以根

据这四项标准在“丰裕”与“匮乏”之间得到排列。

而组织的传播任务有着不同程度的歧义性。所谓歧义性就是指对某一问题多种相

互矛盾的理解和认识。管理者应选用与歧义性任务相匹配的相应媒介。歧视性高的任务,使用媒介丰裕度高的传播媒介,效果好;而歧义性低得任务,则不需要丰裕度高

的媒介,因为那样效率太低。具体情况如下:

2.简述把关人理论

“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的奠基石之一,最早由“二战”事情流亡美国、著名的德国犹太裔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他让我们可以明白,见诸报端与屏幕的大小新闻以及其他媒介产品,都是经过了诸如记者、编辑、总编等系列“把关人”之手,才得以和受众见面。把关其实就是一个过滤信息的过程,是媒介再现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媒介构建结构化的社会环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极为重要地影响着公众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与判断力。例如,目前我国有些媒体在消费主义的大旗下,津津乐道于财富的追逐,不惜篇幅、大肆报道富豪们和明星们的奢侈生活,以伪时尚和伪高尚媚于富裕阶层;而对占大多数人口的弱势群体如农民工、下岗工人等的生存现状不闻不问,普通市民阶层的生活也被排除在外;媒介为公众构建了一个失真的社会环境,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介功能严重异化。

3.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活动是有组织的活动。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传播机构,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包括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出版社以及音像制作公司。这些传播机构生产并传播信息产品,因此,每件产品都无不向着大众传达传播机构的立场和价值取向。

2.大众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大众传播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生产和传播信息,传播的信息量大、范围很广。同时,大众传媒由于占据了稀缺的公共传播资源而肩负社会责任,以其公信力受到社会公众的瞩目,并影响者公众和社会。

3.大众传播的对象“受众”由分散的个体组成,相互之间缺乏组织性。受众广泛地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不受年龄、性别、职业,甚至学历等限制;只要接触到媒介传递的信息,都可以将之视为受众。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目标受众。

4.与其他几种类型的传播尤其是人际传相比,大众传播的单向性很强。大众广播是一种点对面的传播,即传播机构向广大受众进行的信息传递,缺乏反馈与互动成为先天不足。近年来,随着异军突起的网络媒体加入了竞争本已日趋激烈的大众媒体,反馈机制得到了空前的重视。除了受众来信和热线电话灯传统形式,诸如短信平台等各种借鉴网络媒体传播优势的新型反馈互动受到大众传媒的热捧。

5.大众传播提供的产品是一种文化产品。大众传播通过提供产品、传播信息等方式开创经济行为,本身却是一种文化生产,其文化属性由精神产品所决定,以及部分地取决于传媒资本作为文化资本属性。比如电视行业,就是一种生产文化的行业,因为它“制造、反对、复制和改变文化”。

三.论述题(3选2)40‘

1.试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美国传播学者麦克斯维尔和康纳德在1927年《舆论季刊》发表了一篇《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他们在这篇论文中总结了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夏洛特所进行的一项关于大众传播媒介对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报道与选民的影响的调查研究,并且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播媒介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主要体现在,当大众媒介作为大事加以重点报道的问题,同样也是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之中;大众媒介对某个问题强调得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高。

因此,麦库姆斯和康纳德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大众媒介的传播活动通过对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突出报道,影响者人们对周围世界的重大事件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与评价。因为世界上每天都发生无数各种各样的大小事件,而大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大众传播媒介资源也是有限的,无法顾及众多的无数大小事件,所以大众传播媒介的控制者在进行新闻信息选择、报道、评论与传播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自己利益、理解或角度选择、报道、评论信息,淹没、淡化、突出或强调社会议题。而社会大众对每天所发生的新闻和关注的议题的理解往往紧跟着大众传播媒介对新闻和议题的处理,也就是说基本上是对应的关系。于是对于传播者来说,控制了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报道和关注议题的设置或安排,就基本上控制了社会大众日常的新闻信息和议题关注。

另外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时间在媒介的议程设置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并不是立即出现的,一般都是在新闻报道几周之后。同时,公众对信息的接受量一般是有一定限度的,过多的议程往往会削弱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麦肯姆斯和肖的一项研究发现,公众的议事日程中不能超过5-7个议题,否则受众就会忽略很多媒介认为重要的议题。

应用:

1)建立共识,实现对话: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某种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

2)提高责任,引导舆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就很重要。

3)构造事件,吸引眼球:公关人员要想捕捉公众的注意力,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来构造相应的媒介事件。

意义:

1)“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2)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议程设置”理论对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4)它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局限:

1)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2)尽管“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是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2.试述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

(1)媒介即讯息。

在麦克卢尔看来,一切媒介即是讯息:“一种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文字的内容是语言,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一样。”麦克卢尔有意模糊了媒介与讯息的界限,认为在所有的讯息中,真正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讯息只有媒介本身,是媒介作为传播工具的性质开创了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并深远的影响了社会生活。因此,“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并非微观考察的结果,而是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之后的概括。

以印刷媒介为例,麦克卢汉如此分析印刷媒介的社会功能,:由于印刷媒介“侧重

于通过眼睛接受的信息而不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通过所有感官接受的信息,从而

在我们同环境的关系中造成了不平衡。由于阅读和书写基本上是私人的活动而且涉及

的又是抽象化的经验,他们因而使人们‘摆脱部落习惯’,把他们引出组织严密的口传文化,而置于一种同他们的交流活动涉及的现实距离遥远的独处一隅的情况之中。”对于

印刷发展带来的远距离传播的改善,麦克卢汉显然更关心由此带来的用城市取代乡村,或用名族国家取代城邦社会后果;毫无疑问,他讲媒介视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麦克卢汉的媒介概念范围比较广,除了公认的几种大众传播媒介外,还包括语言,文字等。麦克卢汉认为传播媒介变革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在口语传播时代,受制

于口头传播的物理限制,人类只能再小范围内进行交流;这一时期即为部落社会。以

至印刷媒介的出现,人类传播不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之间距离拉大,不再像

以前那么依赖,人际关系渐渐疏远,部落社会随之瓦解。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杂志

极大地拉近人与人之间感情的距离,整个世界成为了“地球村”,这是“重新部落化“。(2)媒介即人的延伸

“媒介即人的延伸”,指的是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印刷媒介以人类通过阅读文字和

书写的方式进行,因此,麦克卢汉将印刷媒介看作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

觉能力的延伸,集视听于一体的电视,则是视觉与听觉共同的延伸。

麦克卢汉认为,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作用于人的感官不同。总的来说,印刷媒介是“用一种特殊的逻辑来组织视觉经验“,使视觉在感官中拥有突出位置,并把现实分解

为一个个合乎逻辑而有因果关系的相互联系的单位,以印刷文字的直线化,划一性与

连续性将这一细节从整体中抽离出来,因而这一个部分异常突出。印刷媒介将人类的

感官能力由原先的”统合“状态转向了”分化“状态。电子媒介的出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

的时空距离,地球随之成为感官重新进入”统和“状态”。这是一种“再统和”。尽管文字、印刷媒介带来感官领域的分割,但由此带来的感觉分离造就了媒介使用者对环境巨大

的能动作用;而电子媒介恰好平衡了印刷媒介过于强调视觉而导致整体感觉能力下降

的缺陷。

(3)“冷媒介”与“热媒介”

麦克卢汉将媒介划分为著名的“冷媒介”与“热媒介”。“冷媒介”传递的信息通常

不明确,需要受众付出较多的想象努力,受众的参与程度比较高。相对于“冷媒介”,“热媒介”则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受众无需过多的参与即可获得。因此,麦克卢汉把

照片、书籍、报纸、无声电影、广播等媒介归入“热媒介”,而将电视、漫画与有声电

影等归入“冷媒介”。由于没有明确划分标准,麦克卢汉的划分存在前后逻辑的混乱之处。例如:将电视视为“冷媒介”就令人费解,而电视传递的信息是比较明确清晰的。

相比较与电视,被麦克卢汉认为是“热媒介”的书籍,仅就读者在阅读时首先必须将书

面语言转化成口头语言一项,其参与度就是电视之上。

在我们看来,他的表述之所以前后矛盾,有两种可能,一是由于疏忽而产生的错误,二是通过矛盾的表述,给读者提供需要高度卷入的“冷媒介”体验。

但是,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过于强调媒介技术而忽略了

传播活动的复杂性,对人的信息传播停留在感官的认识上,完全忽略了社会关系中传

播活动的本质。另外,麦克卢汉用文学语言来代替学术著述,因此,不仅他的著作令

人费解,而且其理论的概念大都缺乏严密的逻辑和验证。

3.试述沉默的螺旋理论

1973年,在德国大选及一系列舆论调查之后,德国学者内尔纽曼发表了“沉默的

螺旋“理论,宣称公共舆论与传播密切相关。

纽曼发现,总会有一些观点占上风,于是人们保持沉默而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她把这种现象称为“沉默的螺旋“。大多数人在用自己的态度做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

心态,当个人的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

恐惧感。于是,便会放弃自己的看法,逐渐变得沉默,最后转变为支持方向,与优势

群体,优势意见一致。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优势意见强化抬高、确立为一种主要意见,形成一种螺旋式的过程。

基于此,纽曼又提出了关于“沉默的螺旋“的五个假定。1.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

生孤独感。2.个人经常恐惧孤独。3.对孤独的恐惧使得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

是什么。4.估计的结果影响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是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还

是隐藏自己的观点。5.这个假定在上述四个假定均有联系。综合起来考虑,上述四个

假定形成、巩固和改变公众观念。

在这五个假定的基础上,纽曼又发展起了一整套以“沉默的螺旋“假设为核心的关

于公众舆论的学说,主要有以下三点:1.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2.意

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公众传播过程。3.传播过程营造“意见环境”来

影响和制约公众舆论。

“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一个人自己的意见在极大程度上依

赖于他人的想法,依赖于对他人意见的理解。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

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

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候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人们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增势,如此循环,

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该理论有两个前提:1.人们知道那种观点会受欢迎,而哪些不会。这称为“类统计

感觉”。这是因为人们会毫不犹豫地凭经验对公众舆论做出猜测。具体说,他们会推测

出不支持和反对某个观点的人口比例。2.人们会按照他们对公众舆论的推测,来观察

观点表达,从而进行调整。

沉默的螺旋式由对孤立的恐惧引起的,人们沉默的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害怕多

数的一方,更重要的是为了避免受到社群的孤立或者批评。例如,最近,欧洲一些国

家规定在相对密封的公共场所中,禁止使用香味浓重的香水。一些提出要保障自身合

法权益的“香水使用者”在不适用香水人数占多数的场合,通常不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虽然“香水使用者”并不认同他们的观点),而是保持沉默。

人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也有一些情况下不能适用沉默的螺旋理论。有些人和

群体不怕被孤立,不怕被批评,会不顾一切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有时候可能

是一种顽固派异类,有时候事改革的先驱。欧洲启蒙运动的一个口号就是“敢于运用自

己的理智”,意在鼓励人们打破一切迷信和权威教条,破除一切束缚,运用理智进行独

立思考。

“沉默的螺旋”假说提出以后,许多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者,例如美国的卡兹、马丁等,都对这个假说进行了较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实证考察。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这个

假说的理论前提上。

也就是说,“沉默的螺旋” 的重要理论前提之一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

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

1.假说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是一个不变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所属群体的支持,对自己见解或信念的确信程度。

2.“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按照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在有关社会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争议,技术性、程序性的问题上,与自己是否

有直接的利害关系等几方面,其压力和抵制力是不同的。

3.“多数意见”产生的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总之,在理论方面,“沉默的螺旋”不仅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有其局限性。在应用方面,“沉默的螺旋”理论提供了一种考虑问题的视角:团队意见的形成不一定是团队

成员“理性讨论”的结果,而可能是对团队中“强势”意见的趋同后的结果。要跳出沉默

的螺旋,唯一的出路就是尊重少数派,聆听反对者的声音。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念: 传播学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逐渐形成,我国大陆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逐步引进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总体上传播学所包含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除大众传媒外,本书中所介绍的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小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都属于传播研究的领域,因此对传播的概念理解应当更宽泛一些。传播学研究具有跨学科性质,包括了不同的研究立场、角度和方法。 四大定义人和主要贡献: 1.亚里士多德的演讲模式 2.拉斯维尔的5W模式 3.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4.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演讲模式: 核心:说服 演讲者-演讲稿-听众 场合 5W模式: 传播者-传播内容-渠道媒介-受众-效果 Who what which whom what effect 数学模式: 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噪音、接收到的信号、接收器、讯息、信宿 循环模式: 编码者、解释者、译码者——译码者、解释者、编码者 传播双方要放在同一完全平等的关系,不能区分传授双方的区别。不适用于大众传播,双方要在共同意义空间,才能有交流的可能。 自我概念的形成: 1.内在刺激和外在刺激 2.接收 3.处理①记忆②检索③排序④吸收 4.传递 5.反馈 6.干扰 “镜中我”:有三个阶段或三重含义构成 1.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时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感觉 2.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3.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自我意识也就是通过“我看人看我”的方式形成。 “约哈里窗户” 四个区域:1.开放区域2.隐秘区域3.盲目区域4.未知区域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是一个宽阔的视野,而不是一种特殊的理论。他认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产生,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个体如何赋予他们与他人之间交流的符号信息以意义来理解人类行为。

传播学选择题及答案

1、传播学之父就是(A)?A、施拉姆B、勒温C、拉扎斯菲尔德D、拉斯韦尔1、传播得信息交流过程就是(A)?A、互动得B、主动得C、被动得D、能动得?2、在传播学研究中,正式调查所采用得抽样形式一般都就是(B) A、非随机抽样 B、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 D、雪球抽样?3、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属于(B) A、群体传播B、大众传播C、组织传播D、人际传播 4。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得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B)?A。大众传播学得概念B。传播得5W模式C。政治传播得概念D.内容分析法?5.从参与者得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得就是(B)?A.参与者即传播者B.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得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D.网络用户都就是信息观察者?6、我们把传播过程中产生信息得过程与行为称为(A)?A制码B编码C译码D释码 7、(B)得主要方式就是对外出版、对外广播、对外电视传播、信息高速公路?A 大众传播B国际传播C全球传播D网络传播 8、信息表现形式有语言、符号、(B)?A文字B图像C声音D雕塑?9、符号最基本得特点在于它得(B)?A普遍性B、抽象性C、有效性D、指说性?10、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得理论就是(A) A.有限效果论B、新得强效力论C、适度效果论D、信源得可信效果论 1、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与受众得关系(D)? A、支配得关系 B、疏离得关系 C、圈层得关系 D、友善得关系 2、以下哪一种不就是我们必须遵循得传播原则(B)??A、可信性原则B、可行性原则C、适时性原则D、适量性原则

3、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得特点(D)??A、集体性B、复杂性C、自主性 D、好奇性?4、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得责任(B)??A、契约性责任B、使命性责任C、国际性责任D、法规性责任?5、当今世界,信息侵略-(B)—.?A、还未来临B、已成事实C、会导致战争爆发D、让黑客受益 6、语言就是社会约定俗成得并且就是比较高级与复杂得(C)。?A、艺术B、信息C、符号D、媒介 7、让受众透过媒介经常瞧到您,可以增强(A)。 A、熟知性 B、接近性 C、可信性 D、权威性 8、-(A)-就是指记者可以通过一切正当得手段自由采访新闻得权力。?A、采访权B、报道权C、批评权D、安全保护权?9、最重要得守门行为出现在媒介组织内部,守门得过程应该分为新闻采集与—(C)-两个阶段。?A、新闻剪辑B、新闻美化C、新闻加工D、新闻删选?10、如果在传播学得研究中,对于个人特点过分强调或就是对于传播模式无原则无休止争论得话,真正受到伤害得将就是—(A)—.?A、传播学B、社会C、某个传播学者D、广大人民查瞧全部条评论〉>我也说一句 1、“守门行为”与“守门人”概念就是由下列哪位学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提出得?(B) A、施拉姆 B、勒温C、拉斯韦尔D、霍夫兰?2、《论出版自由》得作者就是(A)?A、弥尔顿B、卢梭 C、约翰·穆勒D、伏尔泰 3、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得第三个环节就是(D)?A、谁B、对谁C、说什么D、通过什么渠道?4、不接受自变量作用得实验对象在控制实验中构成(D) ?A、“控制组” B、“实验组” C、“观测组”D、“对照组"?5、西方学者提出得报刊四种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知识点.doc

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八大理论板块: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 Laswell 5 W模式衍生:传播者研究、传播内容研究、受众研究、媒介研究以及效杲研究.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根本原因:1、传播媒介发展迅速,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 2、经济层面:企业为推销产品、树立形彖而做的大量广告与传媒相互依赖。 3、政治层面:政党利用媒介作为斗争的工具,如政党报纸。 4、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是战争的影响 5、这一时期,与传播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 化人类学等充分发展,为英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直接原因:1、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2、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纳粹迫害流亡到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A欧洲源流 塔尔德“模仿理论”和齐美尔“传播网络理论” B美国源流 杜威:实用主义(目的)、实证主义(方法) 库利:“镜屮我”通过他人对自我的评价,评估自我。 帕克:芝加哥学派领袖“社会互动理论” 米德: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李普曼:“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1、拉斯韦尔:模式、3项基本功能 2、卢因:提出“把关人”的概念 3、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 4、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影响最大) 5、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创立(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不仅在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问题,而且为传播学勾画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使Z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1)香农:提出“噪音”和“冗余信息”等问题 (2)威纳:控制论与传播。《控制论》,使控制论成为与信息论具有同等重要影响的20世纪新兴科学。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根木分歧在于社会观与传播观的差异。 批判学派:(1)法兰克福学派一一批判学派的大本营 (2)英国文化研究派 (3)多伦多学派:麦克卢汉、英尼斯 麦克卢汉奠定其媒介思想的三本著作:《古登堡群英》(1962年)、《理解媒介:人的延伸》(1964年)、《媒介即讯息》(1969年)。 (4)政治经济学派 定量研究:是目前各国传播学界普遍采用的主要方法。假设不能更改,只能证实或证伪。 定性研究:假设可以变化,随时可以修改。 内容分析法(定量研究)定义: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内容分析法的十大步骤:1.选择主题:深入一点、再深入一点 2.决定样本或普查 3.定义要计算的概念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 1.社会责任理论 20C后传媒垄断程度上升,自由主义理论强调传播者的权利忽视公众、谈论思想自由忽视传播的私有营利性质转变为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40年代《自由与负责报刊》强调大众传媒对社会和公众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 目的:防止传媒垄断引发社会矛盾的激化及传媒内容的庸俗化导致社会道德和文化堕落。 主要原则:a.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b.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准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 标准 c.媒介是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和传播宗教、种族歧 视内容 d.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评价:媒介自律很难做到,该理论的实际效果微乎其微 2.枪弹论、子弹论、皮下注射论 产生背景:20C初,大众传媒发展的迅猛势头,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冲击,这一时期,各种组织、团体和个人对传播媒介的利用达到空前程度,使得人们处处感受到传播的力量。 主要观点:子弹论、皮下注射论是对20C初至30年代末的传播效果观念的概括,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他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子弹论的缺陷: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3.群体压力和群众心理 在传播过程中,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信息压力指的是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率要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为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在很多情况下,个人被迫接受多数意见,正是处于这种担忧。 4.容器人电视人 林雄二郎:《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将软件社会的转变》,将印刷媒介与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提出“电视人”的概念。它是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 中野:《现代人的信息行为》,用“容器人”描述现代人的行为特点。他认为,在电视为主的媒体环境中长大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孤立、封闭,“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希望与他人接触,但不能输入对方的内部。 “电视人”和“容器人”的概念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基础上。媒介依存症的特点:a.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 b.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 c.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 d.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 5.电子乌托邦 内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无条件乐观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评价:“电子乌托邦”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基础上的。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而这种平等也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但是,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而是需要更加复杂的社会条件(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以及人自身素质的提高)。 6.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提出,怀特将其引进新闻研究领域

教育传播学复习资料

08-09-1 教育传播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传播、教育传播、大众传播、符号、系统、传播学、信息资源、把关人、模式、人际传播、媒介、受传者、群体传播、教学媒体、文化、信息、意义、网络传播、教育媒介、教学系统、受传者、组织传播、传播效果、群体、传播者、编码、受传者、语言符号、解码、反馈、讯息、受众、人际传播.非语言符号.组织传播 二、填空、选择 1.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的阶段。 2.传播学研究目的的三个层次。 3.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拉斯韦尔传播三功能说指的功能、拉斯韦尔的5w模式忽略了传播过程中要素 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5.传播模式具有的功能。 6.传播效果的类型及含义。 7.“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观点的提出者。 8.“把关人”概念是由___________提出的,教育传播中的主要把关人。 9.教育信息具有的特性。 10.卢因对传播学的贡献 11.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 12.首先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 13.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阶段 14.传播学传播中的四要素模式中的四个要素。 15.信息包括的层次。 16.教育传播媒体具有的特性。 17.教育传播中教育传播心理主要包括的方面。 18.教育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19.传播学研究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传播调查问卷由等内容组成。 20. 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的主要功能 21.赖特的传播四功能 22.教育传播效果具有的主要特性。 23.设计和布置教室环境的基本原则是 24.教育传播环境具有的基本功能 25师生互动制具有的特点 26.根据教师的性格特征分,教师的类型 27.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的功能概括为 28.教育信息具有的五个特性。 29.传播学学科具有的5大特点。 30.优化传播效果的五个环节 31.教育传播媒体具有的特性。 32.教育传播经历了的四个阶段。 33. 媒介既讯息是____________的论点。 34.传播学诞生于的国家。 35.提出传播具有一般社会功能的传播学奠基人是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传播学复习资料(简洁重点版) - 2012

必修课《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班级:营销09C 教师:姬相轩 标红部分为重点内容,望同学们考出好成绩! 名词解释:传播学;信息社会;符号;能指和所指;象征性社会互动;大众传播;拟态环境;“把关人”;意见领袖;文化帝国主义;“传播流”;“沉默的螺旋” 简答题:传播的分类有哪些?人类语言的特性有哪些?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是什么?对基模理论如何认识?麦克卢汉的三个媒介理论如何理解?浅析“议程设置理论”?如何认识新闻框架及框架效果?“知沟理论”与其反命题是什么?媒介素养包括哪些内容?一、传播的定义 传播一词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与信息 控制论认为,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组成的,这不光是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看法,也是国际上流行多年的一种观点。传播学考察的是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具有与其它信息不具备的特殊性质。 三、传播的特点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四、何为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五、传播的分类 ?非人类传播 ① 自然传播; ② 植物传播; ③ 动物传播。 ?人类传播 ①自我传播(向内传播); ② 人际传播;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 2.教育传播 3.人的内在传播 4.教育传播学 5.最近发展区 6.传播 7.教育传播系统 8.数字化学习 9.自主学习 二、填空/选择 1.传播的基本条件是()、()、()和()。 2.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和()。 3.拉斯韦尔认为传播有三大功能,分别是()、()和()。 4.一般来说(南国农认为),传播的主要功能是()、()、()和()。 5.在拉斯韦尔5W模式基础上,()于1958年提出了7W模式,增加了()和()。 6.()提出了“群体动力论”的概念。 7.把关人是()提出的。 8.()提出了“两极传播”理论。 9.()创立了“传播学”,有“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之誉。 10.教育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和()。 11.教育传播的演进,先后经历了()、()、()和()四个发展阶段。 12.教育传播系统四要素之间存在六种关系,其中()是决定教育传播效果好坏的关键。 13.教育传播学的学科性质属于()。 14.在教育传播系统的四种结构中,()结构最注重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结构适合传递简单的教学内容。 15.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的功能是()。 16.在大众传播中,受众具有()、()、()和()四个特点。 三、问答题 1.说明大众传播的特点; 2.比较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 3.教育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4.教育传播的特点有哪些; 5.试论述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6.试论述互联网对教育传播的影响; 7.阐述教育传播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2.编码 3.译码 4.教育传播过程 5.先行组织者 二、填空/选择 1.编码过程包括()和(),译码过程包括()和()。 2.在教育传播过程中,选择教育传播媒体去呈现信息阶段,实质上是()的过程。 3.在通道传送阶段,利用教育传播通道将信号传送出去,也称()阶段。 4.先行组织者是()提出的。 5.先行组织者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和()。 6.()教学策略是着眼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7.()教学策略适合动作技能的培养。 8.影响学习效果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等。 9.教育媒体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10. 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和()等。 11.根据表达方式不同,模式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12.()模式最适合用于公众演说类的传播过程。 13.贝罗模式由()、()、()和()四个要素组成,因此又称为()模式,适合解释教育传播过程。 14.模式有()、()、()和()四种功能。 三、问答 1.什么是教育传播过程?教育传播过程包含哪些基本要素? 2.画图并说明教育传播过程的六个阶段。 3.论述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4.什么是先行组织者?是由谁提出的。 5.论述五段教学策略的基本过程及其优缺点。 6.论述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 7.阐述假设—推理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 8.阐述示范—模仿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 9.说明教育传播媒体的作用及创设情景的类型; 10.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 11.试论述伙伴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2.试论述问题解决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3.试论述角色扮演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4.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15.在构建教育传播模式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16.试论述拉斯韦尔模式的传播过程,并作简要评价。 17.试用香农—韦弗模式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 18.试论述贝罗模式的传播过程,并作简要评价。 19.画图并说明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20.了解四种基本的教学传播模式到特点及五种网络教育传播模式的传播过程。

传播学选择题及答案

1.传播学之父是(A) A.施拉姆 B.勒温 C.拉扎斯菲尔德 D.拉斯韦尔 1、传播的信息交流过程是(A) A、互动的 B、主动的 C、被动的 D、能动的 2、在传播学研究中,正式调查所采用的抽样形式一般都是(B) A、非随机抽样 B、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 D、雪球抽样 3、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属于(B) A、群体传播 B、大众传播 C、组织传播 D、人际传播 4.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B)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B.传播的5W模式C.政治传播的概念D.容分析法5.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B) A.参与者即传播者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 6.我们把传播过程中产生信息的过程和行为称为(A) A制码B编码C译码D释码 7.(B)的主要方式是对外出版、对外广播、对外电视传播、信息高速公路 A大众传播B国际传播C全球传播D网络传播 8.信息表现形式有语言、符号、(B) A文字B图像C声音D雕塑 9、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B) A普遍性B.抽象性 C.有效性D.指说性 10、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的理论是(A) A.有限效果论B.新的强效力论C.适度效果论D.信源的可信效果论

1.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D)? A. 支配的关系 B.疏离的关系 C.圈层的关系 D.友善的关系 2. 以下哪一种不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传播原则(B)? A. 可信性原则 B.可行性原则 C. 适时性原则 D.适量性原则 3.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的特点(D)? A. 集体性 B.复杂性 C.自主性 D.好奇性 4.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的责任(B)? A. 契约性责任 B.使命性责任 C.国际性责任 D.法规性责任 5. 当今世界,信息侵略—(B)—。 A. 还未来临 B.已成事实 C.会导致战争爆发 D.让黑客受益 6. 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并且是比较高级和复杂的(C)。 A. 艺术 B.信息 C.符号 D.媒介 7. 让受众透过媒介经常看到你,可以增强(A)。 A. 熟知性 B.接近性 C.可信性 D.权威性 8. —(A)—是指记者可以通过一切正当的手段自由采访新闻的权力。 A. 采访权 B. 报道权 C. 批评权 D. 安全保护权 9. 最重要的守门行为出现在媒介组织部,守门的过程应该分为新闻采集和—(C)—两个阶段。 A. 新闻剪辑 B. 新闻美化 C. 新闻加工 D. 新闻删选 10. 如果在传播学的研究中,对于个人特点过分强调或是对于传播模式无原则无休止争论的话,真正受到伤害的将是—(A)—。 A. 传播学 B. 社会 C. 某个传播学者 D. 广大人民查看全部条评论>>我也说一句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 一、名解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 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 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 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 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 1、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 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传播学得四位奠基人与一位集大成者: ① 哈罗德?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美国社会科学得泰斗、“所有社会科学得 大师,各领域得先锋”。 贡献:她与史密斯合著《宣传、传播与舆论》,第…次明确使用了 “大众传播学” 得概念,提出了 5W 模式,为以后得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社会传播得结构与功能》一一开山之作或奠基之作。 ② 库尔特?勒温: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得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得先驱, 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 程。 贡献:关于群体动力得研究: 提出“守门行为”与“守门人”得概念。 ③ 卡尔?霍夫兰: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就是著名得实验心理学家,也就是宣传与传 播研究得杰出人物。 贡献:与贾尼斯合作《传播与劝服》,就是最具综合性与学术性,深入探讨了说服 策略得问题,使说服研究成为传播学研究中得乂一重要课题。 ④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国社会学家。 贡献:对广播进行研究,分析广播得内容与形式对听众态度与行为得影响,开创 了媒体效果研究得先河;提出“二级传播论”,成为大众效果传播得转折 播论”得问世。 ⑤ 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科得集大成者与创始人。人们称她为“传播学鼻祖”、 “传播学之父”。她建立了第一个大学得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 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 衔得人。其中《大众传播》得出版标志着传播学得正式诞生,《人类传播概论》 得问世标志着传播学基本体系己初步形成。 第一章、传播。 1、 传播得专业内涵:传播得双向性;传播得内容就是信息;传播得U 得性。 2、 传播得特点:①传播就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 传播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得,乂就是一定社会关系得体现。 迪导致“有限效果论”、“两级传播论”与“多级传 “意见领

教育传播学期末复习总结

教育传播学复习 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1.什么是传播 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传播是人类为了一定的目的,使用各种符号、信号和媒体进行交流的活动。 2.什么是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踏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3.教育传播环境 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 4.大众传播 传播者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 5.符号 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要素,符号代表事物,它能脱离参加传播活动的双方而独立存在。符号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 6.子弹论 传播有特别强大的作用,传播就象枪弹,受播者就象靶子,传播就象打靶

一样,只要传播,受播者就会应声倒下。 7.把关人 把关人就是信息传递线路上有权决定让哪些信息通过的人。把关人控制着信息的流量、流向,影响着对信息的理解。教师作为教育传播者,是教育信息的主要把关人。 8.教育传播中教师的性格特点分哪几类 【1】理智型教师:特征是爱好读书,喜欢独立思考。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能正确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意志型教师:特征是工作的精确性和组织能力强。趋向于预先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讲课紧凑,系统性强,但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情感型教师:特征是与学生联系密切,能对后进生顺利地开展工作。易受学生情绪影响,易于冲动,缺乏自信。 【4】组织型教师:真正的多面手,能把各方面的才能融于一身,如注意力的合理分配,有预见性以及创造性的工作态度。喜欢想象和形容,富于感染。 9.拉斯韦尔模式五W模式 【1】控制分析:研究谁,也就是传播者,进而探讨传播行为的原动力 【2】内容分析:研究说什么(信息内容)以及怎样说的问题 【3】媒体分析:研究传播通道,除了研究媒体的性能外,还要探讨媒体与传播对象的关系 【4】受众(对象)分析:研究庞大而又复杂的受传者,了解其一般的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 【5】效果分析:研究受传者对接收信息所产生的意见、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等 10.说明教育信息来源渠道有哪些 【1】教师:教师是一个特殊的信息体,他不仅运载着前人已获取的知识与经验信息,要通过教学活动把这些教育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传输给学生。而

传播学试题及答案

1.名词解释:深度访谈 (参见教材14.4焦点小组讨论及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Interview)常用于定性研究,也就是回答“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通过深度访谈可以为几种研究方法收集信息,如口述历史和案例分析。深度访谈是研究者与受访者做一对一的长时间接触,通常会有一个问题的访谈进度表,同时问题的顺序也是事先拟定的。深度访谈的优点是对问题的探讨比较容易深入,特别是有关意见的调查,缺点是不太容易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答: 深度访谈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一对一的访问形式。访问过程中,由掌握高级访谈技巧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的访问,用以揭示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态度和情感,最常应用于探测性调查。应用范围包括:详细了解复杂行为、敏感话题或对企业高层、专家、政府官员进行访问。 2. 名词解释:“预防接种”理论 (参见13.6预防接种理论)麦奎尔在霍夫兰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了“接种”理论(Inoculation Theory)。他们认为,绝大多数人所持有的绝大多数观点都不曾遭遇挑战。因此一遇到相反信息时,他们没有防御能力,所以容易动摇。就如同健康人需要“免疫”一样。有两种免疫方法,一是正面的,如健康饮食、锻炼等;另一种方法就是注射疫苗。 3. 恐怖诉求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提示? 正确答案:(参见13.5恐怖诉求) 答: 当受众接收到一个恐怖诉求后,会进行掂量,然后决定是否改变态度及改变多少。低恐怖诉求最有效而高恐怖诉求最无效。恐怖诉求的目的是改变人们的动机,他最多不过是一种技巧的运用。 4.名词解释:议程设置 正确答案:(参见12.5议程的设置) 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在《舆论》中谈到了媒介对公众感知外部世

传播学概论 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定义: 共享说:亚历山大·戈德《传播的定义》:传播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劝服说:霍夫兰等传播就是某人传递信息或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行为的过程。 反应说:史蒂文斯,传播就是有机体对刺激的反应。 对定义的理解: 传播是信息在时间或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 1 强调一点,中文中的传播一词,一般被理解为信息由一方传到另一方,很少让人想到 另一方的回馈或反应。但是传播学里的传播,是双向、共享意义上的信息和知识的流动过程。 2 传播不是纯粹的获取和交流信息知识,它可能创造出新的思想。 信息的概念: 1 信息是一切事物状态和特征的反映。它与物质、能量并称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三大要素。 2 信息就是特定时间、特定状态下,为特定人提供的有用的知识。 3 香农:信息就是能够减少和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4 熵定律:从这个定律出发,信息就是事物及事物间的差异和变化。差异越大,变化越 多,信息越丰富 传播学的演化: 两大流派:美国的经验学派和欧洲的批判学派 三大来源:行为科学、信息科学、新闻学。 信息科学:信息论:香农(信息的概念;传播过程的模式) 控制论:维纳 *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控制论是信息论的应用。 系统论:系统论同信息论、控制论实为一组密不可分的群落,它 们的理论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信息科学的学科基础。 四大先驱:1.哈罗德·拉斯韦尔 ①5W模式: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 ②宣传目的:改变受众态度来支持自己,推进自己的事业,损害敌人。 方法:集中和转移公众的注意力是社会上层人物实施权力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③贡献:1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传播,是“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2 在《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提出5W的传播模式。在我 国传播学教科书上属于必然谈到的入门理论。 3他论证了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 1)环境监测功能:是指大众媒体能够向个人或组织提供关于环 境变动的最新信息。 2)社会协调功能:对社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 使之能够正常运作。这种协调既包括信息的 沟通,也包括价值观的协调。 3)传递文化遗产 4他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传播信息进行研究。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库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库 1.思维的两大特点是指() A.直观性、间接性 B.概括性、逻辑性 C.间接性、概括性 D.逻辑性、间接性 答案:C. 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思维的特征。【应试指导】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的两大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2.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 )。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时快时慢 D.均匀递减 答案:B. 解析:无. 3.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产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 A.感觉的适应 B.感觉的对比 C.感觉的分化 D.感觉的相互作用 答案:B. 解析:无. 4.从本质上说,教学过程是( )。 A.一般认识过程 B.理性认识过程 C.特殊认识过程 D.感性认识过程 答案:C. 解析:无. 5.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有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不随意后注意 答案:C. 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注意的种类。【应试指导】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

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 6.学生上下课的铃声属于 ( ) A.音型 B.非语言符号声 C.自然音响 D.事物音响 答案:D. 解析:略. 7.情绪与情感是以下列哪种选项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认知 答案:A. 解析:无. 8.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是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答案:B. 解析:无. 9.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之前的基础的评价是(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答案:A. 解析:无. 1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做好工作计划和总结 答案:B. 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应试指导】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着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

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