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作文: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

材料作文: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

材料作文: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从中引出一个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当时一头牛价格昂贵,类似现在的一辆豪华摩托车。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赞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例文
善有金报
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受责备,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看来“重金答谢”并非是当今形成的社会风气,只是孔子的对两种做善事行为的态度截然相反颇耐人寻味。为什么做善事就一定要接受别人的酬谢呢?
记得小时候的语文课本里印象最深的人物就是“做好事从来不留名,不收礼”的雷锋,老师也教育我们要发扬雷锋精神。但现实生活里是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事:有个老外在宁波乘坐出租车时,不慎丢了一个软件包,十分着急。无奈之下到电台与报社求助,发布了一则寻物启事并声明谁捡到并归还软件包,他将重金报答。启事张贴后,捡到失物的出租车司机通过媒体向失主归还了软件包,并接受了老外的酬金,双方皆大欢喜。可在媒体看来,拾金不昧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司机事先不主动向公安机关交还失物,却要等到别人许诺丰厚的报酬才肯归还,这是不仁不义的行为。而且失主非本国人,司机的行为简直是大大破坏了中国人的形象。不过我想如果孔子能穿越的话,那他一定会站出来替这位司机说话的。
同样对待好人好事,为什么会有不同看法?到底是谁错了?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做好事不留名”是从小就开始接受的教育,可孔子却不这样看。共同的价值取向,却有不同的行为规范,令人深思。
“帮助他

人”是一种道德要求,奖励好人好事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可如果一旦做善事就必领谢礼,即便被帮助方愿意,“善”必有物质上的“报”就变成了一种人性的约束。
在我看来,从个人的角度讲,做好人好事,精神可嘉,站出来接受奖励也是理所当然之事。做好事需要一定的道德情怀,接受奖励更需勇气!善者起到的是双重的示范作用;新闻媒体应对做好事者接受奖励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典型对于倡导新风不可或缺。好人的形象愈是光辉,那些见死不救、欺诈舞弊的小人形象就更显龌龊,这样会增加他们做坏事的心理成本。
所以,遇到答谢善举的时候,见义勇为者有权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受助方的谢礼,自古以来就有“善有善报”之说,“报”是可以多方面的,既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不管怎样,它都是对做好事行为的一种鼓励,但这并不意味着为了得到酬谢才去帮助他人。同样,受助者也有选择是否进行物质答谢的权利。
行善受金报,何乐而不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