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杭州都市区功能定位研究

一、杭州都市区功能的脉络演变

1、从鼎盛到衰落

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杭州,在她悠久绵长的发展过程中,既有经历了从地方性的城市演变为全国性的中心城市的辉煌的时期,也有经历了城市逐渐衰落、影响力渐减的曲折过程。而今正面临重新崛起,迈向成长为未来区域中心城市的新机遇。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杭州就已进入与黄河流域等同的发展阶段。秦时已成为钱塘江南北两岸商贩活动的中枢。此后的唐、宋、元时代,杭州作为全国水、陆驿站交通的枢纽,大运河、钱塘江、浙东运河、海道航线以及驿道的交汇点,以及通往中亚、东欧各地的东西陆上交通线的起讫点,一直处于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经济中心地位,也是全国的工商业活动和贸易活动中心。南宋时到达鼎盛时期,杭州城

“辇彀驻跸,衣冠纷集,民物阜藩,尤非昔比”,一跃而成为全国政

治、经济、教育、文化的综合中心,也是全世界的第一大都会。元朝

时期政治地位虽然有所下降,经济上仍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第一大都

市。马可波罗在闻名于世的《马可波罗游记》里,把杭州称为“天堂

之城”、“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从元末开始,杭州地位趋于衰落。一方面城市受到动荡时期战争

的严重破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通商口岸的地位受到威胁:明

朝海上贸易的禁断,使得杭州失去了原有交通枢纽的地位,经济发展

相对落后于南京、扬州等城市;后来清代根据《马关条约》,杭州又

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但上海的开埠使得“东南第一大通商口岸”的机

会就再也不复回到杭州了,相比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他城市兴起的同时,杭州渐趋衰退。

以GDP 来看杭州在1990年代后全国所处的地位:在沿海省会城市中,杭州排名处

于中游,落后于南京和广州,与济南相近;在全国直辖市及省会城市中位于10名

左右,除了落后于四个直辖市以及南京、广州两个沿海城市外,还落后于武汉、

成都等内地省会城市。

表 历年来杭州市区GDP 的排名情况

浙江省内排名 在沿海省会城市中排名 在全国直辖市及省会城市中排名 1990 1 4 12 1995 1 3 9 1999 1 4 11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1、1996、200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注:沿海省会城市包括石家庄、济南、南京、杭州、福州、广州、南宁共7个城市;全国直辖

市及省会城市不包括拉萨共30个城市 2、从消费型城市到生产型城市

不管是作为全国经济中心还是区域中心城市,工业革命以前的杭州都是消费型城市。发达的农业经济奠定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通达的水陆交通则是城市地位提升的重要条件。在全国交通枢纽中地位的下降,导致杭州由兴变衰,这一点同历史上同样作为消费型城市的扬州、淮阴等相似。然而,衰落以后的杭州其发展道路却又显然不同于这类城市,这不仅是因为杭嘉湖地区农业基础相对好的多,更重要的在于城市本身开始具有了生产功能以及自我积累资本的能力,成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祥地之一。到清朝末年,杭州的工业资本总额仅次于上海、广州、天津、武汉,居全国第5位。铁路在杭州通车后,工业更是得到迅速发展,全市已有绸厂近百家,织机上万台,年产量达150万匹,产品远销国内外。商业也逐渐兴盛,而且与上海有着密切的地缘和商缘关系。进出口贸易继续兴旺,在当时我国东部地区16个通商口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银行业发展很快,到1921年全市已有银行28家,成为全省的金融中心。1928年(民国18年)举办了规模盛大、历时128天的西湖博览会,参观人数达1700万人次。至抗战前,杭州尽管已不是全国的中心城市,但仍是浙江省当之无愧的政治、经济和金融中心,而且是我国东南部大宗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和工业品的中转地。

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全国、全球经济中心 东南第一洲 区域性经济中心

秦朝 唐朝 北宋 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民国 解放后

3、风景旅游城市与生产型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杭州作为风景旅游城市的功能上升,城市功能发展基本是在“风景旅游城市”与“工业城市”的两条主线间左右摇摆,

由于两者未能很好的协调,导致了许多矛盾。如1953年提出的“以风景修疗养为主”的城市性质,杭州在西湖风景区整修了若干景点与设

施,为其成为全国著名旅游城市打下基础,但发展风景旅游为主的性质,使得杭州工业的发展很大受到影响。“二五”期间,在“建设以重

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城市”目标指导下,杭州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新建扩建了杭州钢铁厂等4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初步形成了从艮山

门到半山的重工业区、江干望江门外的食品工业区、萧山龙山的化学工业区,扩大了拱宸桥的轻纺工业区,初步形成了杭州工业布局的总体

格局。然而一方面空间上的扩展与集聚仍受到西湖风景区的制约;另一方面西湖及其临近地区成为城市各种功能的中心,对风景区的环境、

景观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文革期间,旅游业和工业发展几乎停滞。作为省会城市,杭州的社会事业文化、新闻出版、医疗卫生、体

杭钢就是那一时期的产物

育、教育等都有较大、较快的发展。如高等教育,1978年高校数由1949年的4所增加到了9所,在校学生由3112人增至1.33万人。

二、杭州城市发展的宏观背景

1、复杂的城市化背景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最大推动力,新的信息化、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使得城市发展的环境更加复杂。作为发展到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杭州市,在下一步的发展中更将直接地感受到信息化、全球化、现代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影响。

(1)信息化:以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一方面其自身产生了广阔的产业链与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电子技术的应用成为其他产业大发展的平台。利用信息技术,跨国公司的总部能够实时掌握着自己公司的信息并随时作出决策;运用信息网络,企业可以实行“有求立供、供随求止”的零存货管理制度,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利用信息技术,企业从工业化时期的大规模生产走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利用信息技术,为现代企业服务的金融、保险、咨询、法律等专业行业,得以在国民经济在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城市职能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其在信息网络节点中所处的区位,城市竞争力的大小也越来越取决于其占有、处理与支配信息的能力。

(2)全球化:全球化不是什么新鲜事情,然而以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将全球化推向了更高的层次。电子技术为资本、技术、人员、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深入流动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不同地域之间的物资、人员、信息交流成本大为降低。涉及众多领域的跨国公司往往通过先进的技术、管理方式,成为竞争的强者,“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竞争态势席卷全球。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直接推动主体,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导向。城市作为经济社会载体,其功能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全球化使得经济活动、生产活动范围大为扩大,而这种扩大的经济活动更需要集中的控制与协调,生产服务型功能强、掌握控制资金能力强的城市成为地区乃至全球的中心,而传统生产型功能的城市地位则日趋下降,成为全球产业分工链的末端。杭州要想提高自己的地位,也必须抓住机会参与国际竞争,并努力发展先进城市功能,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

(3)现代化:受世界不平等竞争规则的支配,并非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前景都灿烂光明。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经济的现代化,还必须包括基础设施、政府管理、制度环境、全民素质等的全面现代化;现代化的区域上并不是仅限于城市,还必须包括农村。中国现实的资源与环境基础、质量尚不高的社会与经济运行体系、国际化进程中可能占有的有限空间、以及快速崛起而竞争力强大的周边国家环境,都使得中国现代化的前景不容乐观。杭州亦是如此。

(4)区域竞争与协作:一个地区的竞争力愈来愈取决于产业创新、升级的能力,而竞争优势往往是通过一个高度地方化的过程而产生并持续发展的。在全球化与地方化趋势并存的世界经济中,更新和创造区域创新环境,建立根植于本地社会文化的区域创新网络,是很多国家、地方政府为增强竞争优势而选择的一种重要的弹性政策措施。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表现出一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杭州为了能够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和新的经济体系中获得更大的发展与提高,其必须注重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这不仅体现在新市区内部各城镇之间,而且要体现在包括与上海、宁波、绍兴等长江三角洲及浙江省内其他城市的发展整合,充分、高效、集约的使用区域资源,消除区域内部要素流动壁垒,以区域整体优势参与更大范围的竞争,并在其中实现自身功能的扩张与高级化。

2、竞争激烈的区域环境

杭州的发展与长江三角洲和浙江省这两个区域背景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

1、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也是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的地区,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因其强大的后劲和相对优良的发展质量而超过珠江三角洲,有望成为中国在新世纪与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城市体系首先接驳的地区,即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处于这一地区的城市,随着沪宁杭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杭甬、沿海高速公路、磁悬浮铁路等的建设,交通联系大为加强,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将使该地区可能成为一个“经济发展共同体”。上海作为这一地区的龙头,是我国重点培育的国际性城市之一。国家计委已明确,2010年前力争使上海跻身于国际性城市行列,2050年前争取再培育三个国际性城市:即北京、广州、深圳或大连。为了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意识到,要增强区域竞争力,必须把传统意义上的竞争推向在合作型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竞争。为此,杭州必须主动建立与上海的联系,扬长避短,发挥区域的整合利益;另一方面,由于要素聚集、扩散类型与方式的改变以及区域交通体系的重新构建,多个新的次区域集团也正在形成之中,杭州应该注意在次区域中找准自己的基点。

2、浙江省:浙江是全国经济发达省份,1999年GDP总值占全国的6.5%。数量众多、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最大特色,为浙江省积累了可观的民间资本—民间投资已占全省社会投资总量的2/3。目前浙江省形成杭州、宁波、温州三大经济中心城市鼎立的局面,后两者在省内的经济份额不断上升,对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也在迅速增强。

相对于比较发达的经济,浙江省较低的城市化水平制约了产业规模与质量的提升,而以往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浙江省将加快城市化进程

作为“十五”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和《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将进一步突出杭、甬、温三大中心城市在省域城镇体系中的龙头地位;发挥金华市优势,努力培育浙中城市群。杭州目前是全省的人才汇聚之地和资本集聚地,应该充分发挥其综合的比较优势,与其他几个中心城市合理分工、协调发展,从而提高全省的综合实力。

三、与相关城市职能的比较分析

1、与苏州的比较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和杭州自古以来在很多方面就有着相似之处:地理位置相近,文化背景相同,曾经都是繁华的工商业之地。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参与国际分工步伐的不同,苏州和杭州之间经济外向度的差别越来越明显。 苏州近几年吸收了大量的外资,1999年市区实际利用外资额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次于上海,占工业总产值15%以上的主导产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有超过87%的份额是由三资企业创造的;相比之下,杭州引资力度小得多,1999年吸引外资低于苏锡常以及南京等长江三角洲北翼城市;在旅游产业方面,旅游资源远不如杭州丰富的苏州,国际游客数量不断增加,1999年已经超过了杭州。相对于区位条件相似、自然环境相似的杭州,苏州吸引外资的优势在于较低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以及灵活的制度环境、积

极主动的意识。通过大量的外来资金,苏州经济发展有了明显的提高,而杭州却失去了参与国际经济的大好机会。然而,在一个开放的格局

中,经济发展的机遇远不止一个。虽然苏州参加全球劳动地域分工的程度超过杭州,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苏州却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层次,

产业以生产制造业为主,1999年第二产业占GDP 比重达到58.9%,第三产业仅为39.0%,城市的经济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外资公司总部集中的

大城市,成为上海的后花园和工业基

地。从长远的角度看,如果不努力提高

自主开发、自我创新的能力,随着劳动力、土地等成本的上升,苏州的发展也将面临着后劲不足的危机。作为省会城市的杭州,具有多样性的城市功能和不可多得的人居环境,具有提升城市地位的巨大潜力与基础。

2、与上海的比较 上海正朝着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努力,目前仍然处于大量吸收人才、资金等要素的阶段,除了众多跨国公司的总部、研发机构,许多国内企业包括浙江省

不少民营企业的总部也纷纷进驻上海。与其与之竞争,杭州不如积极呼应上海,同上海进行优势互补。如杭州优美的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上海无法媲美与

无法弥补的。如果将杭州的风景资源和上海丰富的客源(上海每年国际游客数量超过100万人次)结合起来,产生的效益将远非简单的相加结果。而未来磁悬浮铁路的建成,将大大方便两个城市的结合。可见,杭州呼应上海,一方面

有利于提升杭州自身在全国、全球的地位;另一方面,在开放的格局中,国际

化的竞争实际上是网络化的竞争,上海的壮大使得捆绑式发展的区域在全球经

济中所占份额变大,杭州当然也将受益。

3、与南京的比较

同样是省会城市,南京城市辐射范围达到安徽、苏北大部分地区,但腹地

经济较为落后。南京工业基础较为雄厚,拥有较多的各种技术、科研人员,具有经济发展的后备力量,但国有企业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对产业发展也未能

发挥强劲的带动作用。同南京相比,杭州经济影响范围较小,工业基础缺乏,

科技力量不足。杭州的优势在于周边地区经济相对发达,民营企业数量众多,民资雄厚,更有利于区域专业金融中心的培育。随着宁杭通道的建成,区域之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浙江省统计年鉴》分析得出

表 杭州及周边部分城市主要统计指标(1999年)

城市 市区 人口 (万) GDP (亿) 人均GDP (元) 外资 (亿美元) 地方财政收入 (亿) 工业产品销售收入 (亿) 人均储蓄余额(万) 职工平均工资 (万) 高校学生数 (万) 科技人

员 (万)

批零贸易 (亿)

上海 1127 3616 32082 30.48 431.9 5095 2.32 1.69 18.48 9.77

3676.00

杭州 175 604.9 34566 2.96 28.8 614 2.50 1.32 8.61 2.27 1293.9

6

南京 282 675.1 26940 5.64 58.3 959 1.73 1.26 16.84 3.61 982.99

苏州 109 266.4 24440 12.96 20.1 475 1.62 1.20 3.60 0.48 198.91 宁波 122 376.2 30836 2.63 32.0

438 1.82 1.45 1.44 0.33 316.06 温州 117 290.8 24855 0.47 18.4 177 1.79 1.17 1.02 0.22 142.20 资料来源: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年 实际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数(万人) 苏州市区 12.96 60.69(1998年为44.02) 杭州市区 2.96 59.18(1998年为50.72) 资料来源:《苏州统计年鉴》(2000)、《杭州统计年鉴》(2000)。 表 1999年杭州与苏州三产从业人员比重(%) 城 市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其中 第三产业 其中 生产制造业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 社会服务业 杭 州 0.5 44.3 36.5 55.2 3.29 1.29 9.71

苏 州 0.6 55.0 48.4 44.5 1.72 2.10 6.33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另一个天堂正在积极抢占先机 9.5

62.410.26.24.111.47.1

5.210.3

6.45

02

4

681012(%)1990199519981999

年份杭甬温市区GDP历年来占全省的比重

杭州宁波温州

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互相之间的影响更为渗透。

4、与省内其他城市的比较

浙江三大经济中心城市鼎立的格局在全国其他省份中并不多见。其中,温州、宁波经济发展模式实际上最能代表浙江经济发展的特点

—以个私营经济为主体,中心城市实力不断加强,宁波在全省的引力核心作用日渐明显。但宁波、温州的危机在于,尽管城市的经济实力

有了很大提高,但许多民间资本仍然流入临近它们的且更有增殖潜力的大城市,而仅将生产基地设置留在这里,严重限制了宁波、温州城

市功能提升的空间。据浙江企业在沪协会的一项最新统计,浙江在上海兴办的企业总数约5万家左右,涉及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

饮食业、农副业、房地产业及金融证券业等多个领域,总投资规模达50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宁波、温州等地的民营资本。

杭州应该充分利用其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等复合中心城市的优越条件,大力构筑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尤其是

培育主要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专业金融中

心,为民间资本寻找更大、更安全的投资

渠道。 四、杭州都市区功能的重新认识

1、区域角色定位

(1)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支撑:上海要建设成为国际大都市,必须以具有雄厚全球控制能力的区域作为依托,区域兴才兴,区域衰则衰。长江三角洲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城镇最密集地区,但是与世界上经济发达区域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在促进该地区合理分工上仍大有文章可做。上海是连接国际和国内的龙头,经济外向

度高、市场发达、信息灵便,成为全国吸引跨国大企业总部最多的城市,金融、咨

询等生产服务业也多为跨国公司服务。然而上海的

城市功能不可能面面俱到,它需要长江三角洲众多城市在功能上与之互补、协调合作。长江三角洲北翼地区正积极呼应上海,如苏州、南通要作为上海

的生产基地、后花园;无锡、常州则充分利用上海的国际市场、服务体系,努力培育壮大自己的龙头

企业,提高民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次级区域中

心—南京一边接受上海的辐射,另外还继续发挥自己向内地的辐射作用。那么以杭州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区,在区域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浙江省以众多中小企业为特色。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以及逐渐完善的市场规则,给中小企业尤其是生产力落后、以模仿为主、档次低的家庭作

坊式企业带来了挑战,然而目前浙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民间资本,投资可以灵活转向;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发展离不开众多中小企业的配套,因

此又给中小企业带来很大的市场机遇。如何组织管理这些中小企业就成了关系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

民间投资比重较大的浙江省,目前仍有3500亿元民间资本处于“休眠”状态。为了扩大内需和投资、推动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对民间投资的环境政策有了明显的改善。而杭州无论从区位、经济基础上都具有这个能力作为民间资本的控制场所,应该抓住这次机遇,努力占据区域经济的制高点,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方便民间投资的专业银行、风险资本。这种环境的建设为今后中小企业的壮大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也为形成根植于本地社会文化的区域创新网络提供了环境,从而增强了该地区乃至全国抵制国际风险的能力。

杭州的另一大特色是不可多得的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儒、道、佛文化的集中代表。随着沪杭磁悬浮列车的建成和72、144小时落地签证的实施,杭州的旅游资源和上海的客源可以很好的结合起来,一方面提高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加快了杭州向国际风景旅游城市迈进的步伐。

上海,这个朝着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城市绝不意味着能过上舒适的生活,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会被城市的节奏不断地催促,而难有一刻闲适的心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看重良好的自然环境、适度的工作节奏以及拥有自己可支配的业余时间。因此,位于上海大都市圈内的天堂城市—杭州、苏州将成为人居首选城市。

以港兴城,宁波的实力不断加强

表 若干城市国际性指标的汇总 评 价 指 标 位 居 前 六 位 的 城 市 外商投资工业企业 1上海 2天津 3广州 4北京 5深圳 6珠海

进出口额最大的企业 1北京 2上海 3广州 4青岛 5南京 6杭州

外商电信企业办事处 1北京 2上海 3广州 4南京

外商电脑企业办事处 1北京 2上海 3广州 4成都 5深圳 6天津,沈阳 外资金融机构 1北京 2上海 3广州 4深圳 5大连 6天津 实际利用外资额 1上海 2深圳 3天津 4北京 5广州 6青岛 国际航班

1北京 2上海 3广州 4大连 5青岛 6厦门 接待外国旅游人数 1北京 2上海 3广州 4西安 5深圳 6昆明 海关进出口额 1上海 2深圳 3广州 4天津 5青岛 6大连

资料来源:周一星,新世纪中国国际城市的展望,《管理世界》2000.2

1999年 工业产品销售收入(亿) 高校学生数(万人) 科技人员(万人) 批零贸易(亿) 金融从业人员比重(%) 社会服务从业人员比重(%) 人口(万人) 建成区面积

(平方公里) 南京 959 16.84 3.61 982.99 1.96 9.71 282 194

杭州 614 8.61 2.27 1293.96 3.29 6.7 175 171 资料来源: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表 杭甬温三大经济中心城市三产比重比较 第一产业占GDP 的比重 第二产业占GDP 的比重 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

杭州 2.4 46.3 51.3

宁波 3.3 48.4 48.3 温州 2.3 59.0 39.0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上海离不开杭州的重要支撑

(2)长江三角洲与浙江地区多网络发展空间的复合节点和中枢:随着大交通格局的改变以及次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杭州已不再单纯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之”字型拐点,而是多个发展网络复合的节点,城市功能更加丰富。

杭州作为浙江省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在全省城市化进程中应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宁波、温州与杭州,除了经济实力相当外,三个城市也各具特色。杭州具有吸引政治、资本、高科技、文化方面的优势,其影响力要能够辐射全省,要为宁波成为港口型工业城市、温州成为地区中心城市提供先进的服务、管理、组织功能。

在上海、宁波、杭州大三角中,杭州是上海港、宁波港向我国华中、华南地区加速生产要素流动的重要门户,发达的陆路交通和空港为其提供了便捷的集疏运条件。

在上海、南京、杭州大三角中,随着宁杭高速公路的建成,互相之间的联系将更为加强,影响范围也逐渐渗透,杭州应该在协作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大对原有腹地—长江三角洲北翼地区以及赣北、皖南的影响,提高竞争力。

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浙江省提出以杭州、金华、宁波为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地区城市的发展。在这三个城市中,杭州和金华以宁波作为对外港口门户,同时也为之组织好后方腹地;金华是连接浙江与内地的交通枢纽城市,市场发育程度较高,拥有全国著名的小商品市场,然而却有着进一步提升档次、规模、增强竞争力的需要;而杭州可以充分其信息、教育、文化方面的优势,建立现代化的电子物流控制中心,指挥着传统物流市场的运行。

2、产业定位

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特大城市,杭州在选择产业方向上尽管也同样要遵循市场的规律,但政府的导向作用却相对更为重要。这并不意味着这政府要直接履行经济职能,而是要为产业发展创造环境,重视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的发展。根据杭州的现状以及其今后发展的要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对杭州城市的产业定位:(1)从杭州的区域定位来看,杭州是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支撑,也是沿海向内陆辐射的要道,多种网络结构的中枢。所以杭州应当着力引导周边地区的生产要素在此交流集散,这种生产要素是基于信息技术的高级生产要素,包括资人才、资金、信息、物流,从而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以服务于内地企业、内地市场为主的金融、信息、电子物流、咨询中心。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杭州所吸引的资本应是以民间资本为主,形成的金融中心也应该主要是为民营企业服务的。

(2)强调杭州在发展生产型服务业的同时,也要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企业等第二产业的发展。发挥杭州在教育、科技、金融、物流的优势,培育出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活力的民族产业,使得杭州成为浙江省的创新基地。

(3)以山水风景和吴越文化为特色的风景旅游业,在杭州目前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杭州旅游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却依赖于国内客源,旅游业收益增长缓慢。随着城市之间竞争的加剧,风景旅游逐渐成为经营城市的一大资源。作为一个特大城市,风景旅游不应单纯以旅游

产业上的直接经济收益为目的,而应成为吸引资金、创业人才等要素集聚、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正如前面所说,杭州在发展的

初期阶段,要以风景旅游吸引上海的客源,一定程度上要靠上海接近国际市场,而当逐渐有了自己的经济实力、硬件设施后,杭州将能

够直接争取到国际客源,从而提高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杭州必须以国际性旅游城市为目标,加强自身旅游硬件、软件建设,同时

避免城市的风景旅游功能与其他经济功能的混杂,影响效益的发挥,同时还要延伸旅游相关的产业链。

3、文化定位

未来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在空间上将越来越集中表现为城市之间尤其是特大城市间的竞争,而在内涵上则将越来越集中体现

为文化和环境间的竞争。这意味着文化与环境将日益成为一个城市参与区域竞争的基础性、持续性的强大竞争资本。因此,对杭州这个

城市进行前瞻的文化与环境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也正是目前杭州发展比较欠缺而又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

首先,杭州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其文化内涵与空间外壳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珍贵遗产。历史上战争等外界因素的破坏,使得

历史遗存遭到严重破坏,而随着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又面临着城市大建设的冲击,旧城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矛盾不断出现。萧山、余杭

的并入使得城市发展空间有了很大的扩展,这也为两种文化的和谐发展创造了条件和机遇。杭州应该肩负起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重任,

同时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一个前景可人、环境宜人、具有生态特色的现代化适居城市。

新世纪,杭州你作何选择再者,文化定位除了表现在空间景观上,还应表现在城市的内涵上,包括居民的素质、思想等各方面。随着杭州城市规模的扩大以

及向着国际市场的迈进,不仅会吸引城市化进程中不断转换的农村人口,也会吸引来自各地包括发达地区的创业人才,因此城市要具有兼容并蓄的宽容性和意境开远的开放性特征,这样才便于吸纳先进的文化思想与技术,创造鲜明的现代文化。

综上所述,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区域大环境下,根据杭州具有的优势以及其应担负的责任,杭州都市区功能可以定位为:浙江省可持续产业发展中心与创新基地,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上海大都市圈内人居首选城市,上海与华中、华南地区生产要素流动的重要门户,以山水风景为脉、吴越文化为韵的国际性旅游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的规划概念

城市规划的概念 1、国外有关城市规划的概念 苏联(《城市规划原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城市规划就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计划工作与分布生产力工作的继续和进一步具体化。 日本(强调技术性):城市规划是城市空间布局、建设城市的技术手段,旨在合理地、有效地创造出良好的生活与活动环境。 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城市规划与改建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安排好城市形体——城市中的建筑、街道、公园、公用事业及其它的各种要求,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实现社会与经济目标。 美国(国家资源委员会):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政策活动,它设计并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要。 2、我国城市规划的概念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编辑本段城市规划工作基本属性 1)技术性(城市功能的合理性:土地资源、空间布局、道路和交通、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2)艺术性(城市形态的和谐性:城市天际轮廓、城市公共空间,如街道/公园/广场/滨水地带/城市街区特色/标志性建筑) 3)政策性、法制性(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 4)民主性(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代表最广大的人民利益) 5)综合性(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6)地方性(结合地方特点设计规划方案) 7)实践性(规划方案充分反映建设实践的要求,同时要按规划进行建设。) 编辑本段作用 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整合、优化杭州新市区绿地系统布局和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切实可行地指导城市绿地建设,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对《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补充和深化,经批准后的《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年)》,是杭州市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定性文件。 第三条规划范围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区,总面积为3068平方千米,主要包括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滨江、余杭、萧山八区,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基本一致。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通过,1998年修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1年); 7、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9月); 8、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9、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 10、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

11、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方法》(2000年,192号文); 12、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2002年城建240号文); 13、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2002年城建249号文); 14、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第112号) 15、《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17、《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等相关规范; 18、省政府:《浙江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1995年) 19、《杭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1997年) 20、《杭州市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规划》(2000年); 21、《杭州市城市道路及公共绿地树种规划》(2000年); 22、《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及各专项规划(报批稿)等 第五条规划期限 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基本一致,即: 近期:2002—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展望到2050年左右。 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 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2、大地绿化与城市绿化相结合,风景绿地与园林绿地相结合,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精心构筑具有杭州特色的地域景观风貌的绿地系统。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3)“S”型曲线: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xxxx-22)

目录 引言 (2)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 (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3) (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6) (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3) 1 回顾与挑战 (15) 1.1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15) 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17) 1.3机遇与挑战 (26) 结语 (42) 2 目标与定位 (43) 2.1城市发展目标 (43) 2.2城市定位与职能 (43) 2.3城市规划目标 (45) 3 发展战略 (47) 3.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47) 3.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66) 3.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71) 3.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78) 3.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93) 4 空间与特色 (101) 4.1城镇体系 (105) 4.2 空间结构 (109) 5 实施策略 (150) 5.1生态优先串珠发展 (154) 5.2优化主城构建新区 (159) 5.3文化复萌强化特色 (164) 5.4 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165)

引言 广州市2000年的战略规划是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成功尝试,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经过规划咨询,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贯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最终成果。本轮战略规划不仅因应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定位、明确了城市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战略、科学制定了空间规划、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还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和编制方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000年6月至9月,广州开国内大城市之先河,邀请国内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战略规划咨询工作。2000年12月在咨询方案基础上,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进行了战略规划的整合与深化,完成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下简称“2000年战略规划”),2001年4月获得广州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0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将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和山水型生态城市的目标,以及“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发展战略,及时解决了当时条件下城市发展方向、发展思路等战略性问题,

杭州市城市发展规划报告

杭州市城市发展规划 -----------------------作者:

-----------------------日期: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总报告 规划专题 专题一:杭州都市区功能定位研究 专题二:产业分工与道路择定 专题三:塑造创新的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专题四:提升杭州的中心职能—金融和物流 专题五: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专题六:杭州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 专题七:杭州城市风貌与城市形象 专题八:杭州旅游发展规划 专题九:杭州都市区生态化建设 专题十:杭州城市的人文与精神

专题十一:经营城市与制度创新 第一篇:发展与危机Development & Crisis 第二篇:人文与精神Humane & Spirit 第三篇:理念与目标Philosophy & Objective 第四篇:产业与路径Industry & Route 第五篇:空间与环境Space & Environment 第六篇:经营与创新Operation & Innovation 第一篇:发展与危机 一.值得关注的大背景—杭州城市发展的宏观环境Background—the Macro-environment of 1.汹涌澎湃的世界性浪潮 (1)全球化影响日益加深 (2)市场化考验十分严峻 (3)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 (4)现代化前景不容乐观 思考和研究杭州城市的发展,必须以开放的思维理念为指导,以广阔的时空背景为参照,以清醒现实的认知态度为基础,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为目标。 2.正在转变的全国性格局 从全国产业战略布局的发展态势看,正在实现由“一个大局”向“另一个大局”的转变,杭州等沿海城市的发展面临着国际、国内双重压力。 3.激烈重组的长三角区域 在这个高度竞争、迅速变动的内部环境里,杭州能否找准位置、抢占优势、强化中心地位,妥善处理好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与协作关系,将直接决定杭州未来长远发展的成败。 4.极化竞争的省域环境 浙江省内目前各级城市都在极力强化要素的集聚发展,竞争的态势有增无减。 二.古今江南的富庶地—杭州城市发展的稳健步伐 Rich and Populous City in Ancient &Modern times-- the Stable Step of hangzhou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1.富甲一方的江南都会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2.平稳上升的经济大市 在自身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与国内发展波动较大或跳跃式前进的城市相比,杭州的发展步伐相对比较稳健。 “九五”时期,全市GDP年均增长率12.4%,2000年GDP总量达1382.6亿元,是1978年的48.7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中,杭州GDP总量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轮的早期探索 1.1898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提 出了——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它的实质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代表作,世界上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1922年勒.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一 书。(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他认为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代表作——昌迪加尔) 3.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于1882年提出了线性城市的理论。(线性城市就是 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城市不再是一个一个分散的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 带。) 4.20世纪初法国建筑师戛涅提出了工业城市理论。1917年出版了名为《工 业城市》的专著。(阐述了他关于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其目的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戛涅将各类用地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最基本思路。) 上述四条,主要集中在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城市中已经存在的问题。他们紧对现有城市的问题进行批判,而没有提出改进的意见。

5.法国巴黎建筑师埃纳于19世纪中叶发表了巴黎改建研究。提出了大城市 改建的一些基本原则。 6.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即,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 而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适用。)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于1889年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一书》。(他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建立艺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7.盖达斯的学说。盖达斯于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他把对城市 的研究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由此形成了区域规划的思想。盖达斯的名言“先诊断后治疗”,由此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分析——规划”。(通过对城市现实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预测城市中各类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然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制定规划方案。) 二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了卫星城理论。(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都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上,但在含以上仍有一些差别,他们应当被看作是同一个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深化的结果)

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1 前言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构建智慧型城市运行生态系统和城市产业生态系统。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发展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部署要求,为落实《杭州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的“智慧杭州”建设目标,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带动引领作用,提升杭州市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加快实现杭州市“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特制定《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作为杭州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指导。对杭州市未来5年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任务、基础设施、应用推进、产业带动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规划。

2 杭州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建设时间有些城市可能需要两三年,而有些城市则需要10年甚至更久。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既可以全面推进,也可以重点突破。目前国内已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中,有的是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智慧深圳”、“智慧南京”、“智慧佛山”等;更多的是围绕各自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选择相应的突破重点,提出了“数字南昌”、“健康重庆”、“生态沈阳”等,从而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既定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机统一。 (1)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这类城市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 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代表城市有深圳、南京、沈阳等。 (2)以发展智慧产业为核心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几点见解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几点见解 【摘要】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Abstract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city, the city is the main carrier of economic activity. City Planning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Do a good job in city planning, must from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needs, consider as a whole to local and global, short-term and long-te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partments and regions,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unification of city development plan Key word s:City planning; design concept 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城市规划也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其目的在于实现城市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一、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分析 1.1人性化。城市是由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产生的人口相对集中的生活空间。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都是在城市当中进行的,所以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现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城市作为人口集中的人类生活空间同样需要一个安全、舒适和文明的环境。因此,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括环境,使城市环境适应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便是人性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依据。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己从面对面直接交流转变成通过高科技信息手段的间接交流,人情冷漠,邻里交往贫乏,互不关心。原本亲密的团体环境关系被弱化,建立高品质的城市交往空间可以通过环境与行为间的相互贯通与影响,使人们获得亲切、舒适、愉悦、有活力的心理感受,增加人们的交往空间,缩短心灵差距,增加生活体验,增强相互理解,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情趣,提高人们的文明行为,减少由人情冷漠产生的道德与犯罪问题。

贾汪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1 引言 贾汪是徐州市区的一部分,但贾汪区似乎很难和“城市化地区”、城市建成区“等表征城区的用词联系起来。但必须承认,贾汪――这座城市(区)始终在徐州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 ●徐州近代工业的发祥地。 徐州近代工业的兴起,始于19世纪80年代贾汪煤矿的发现和采掘,贾汪由此成为江苏省第一个近代化能源工业基地,为广袤的徐淮地区引进了第一台蒸汽机,初步改变了这一地区的封建经济成分,为20世纪苏北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历史评价 ●徐州(江苏省)最大的城区。 1993年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新行政区划使贾汪由12.8km2面积和7万人,一跃成为690km2面积,50万人口的城区。同年,徐州被国务院批准为享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行政区划 ●徐州都市区的外围组团。 2003年编制的《徐州城市总体规划》将贾汪定位为徐州都市区的五个外围组 图1 贾汪在徐州市域中的位置

团之一。近期以能源、建材等资源型工业为主,远期以加工业为主,形成相对独立,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外围组团。――功能定位 当然,对于贾汪的“定义”,远不止这些。从时间序列上,我们不难发现,贾汪的区域地位面临着被日益“边缘化”的危机。 2 现实――必须面对 2.1 “飞地型”城区――半城市化的孤岛 城区是以城市建成区为主体的城市化地区。城市经济的空间载体。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人口与经济的高度聚 集,公共设施的便捷共享,经济 社会活动的高度化与服务化。 但是,“飞地型”城区却是 城区中的另类。“飞地”也称“插 花地”或“被包围版图”,是指某 个行政区域在另个行政区域内拥 有的小块领地,与本土不相毗连。 “飞地”作为一个地理区域.具 有下列特征。①它同政区行政中 图2 徐州市五大城区空间分布 心所在的本土一样,是一个政区 权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地方行政权力空间投影的组成部分。②飞地同本土在空间上具有不连续性,是一个独立的地域单元。③飞地同本土的联系.一定要经过其它行政区域境内。我国行政区划上的“飞地”,相当一部分是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区域边界调整的结果.大多是基于发挥资源和地缘优势、建设区域性工矿中心而为之。

南通城市发展规划战略

南通城市发展规划战略 2003-10-30 [摘要]在评析历次城市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建议和南通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规划调整;南通市 一对南通历次城市规划的总体评析 1.有关近代张謇对南通城市发展规划实践的评价 1895年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新辟了唐闸工业区、天生港港口区和狼山风景区,同时在旧城区南部开商场、办学校、建博物馆、修道路等,改变了老城过去“以中轴线为对称的方形城廓、十字长街的城市形态格局”。由此,南通形成了以老城区为政治、金融、商业、文化中心,唐闸镇、天生港和狼山镇环绕的“一城三镇”的城镇组团体系。城镇之间以河道及公路相联,在城市功能发挥上成为一个整体。张謇这种朴素的田园城市模式的规划实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能出于以下考虑:其一,唐闸地区有丰富的棉花原料和从事土布生产的熟练工人,在交通方式为水运和步行的年代就近于原料和劳动力市场布局纺织企业是比较合理的;其二,位于通扬运河畔的唐闸地区,是历史上海盐集散中转码头,水运条件较为优越;其三,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的指导思想是“实业救国、地方自治”,通过兴办实业来获取教育经费,以唤起民众救国救家;其四,避免在旧城大兴土木办工业,可以保护南通古城风貌和居住环境。从他的故居选址及周边环境建设可窥见张謇的传统风水意识以及与现代环境意识的交融。 我国著名的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提及“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时认为:“张謇发展南通的思想不只是基于城市观念,还是集城、镇、乡地区整体共同发展的观念,是谋求城乡关系、工农商关系协调发展并带有区域发展的思想。拟议中的通、泰、盐经济区,比今天苏锡常经济区要早半个世纪。在张謇思想的影响下,当时周边地区如皋县沙元炳、金沙镇孙儆、盐城县凌钟智,都致力于振兴本地实业,筹建学校,起到了建设南通卫星城镇的作用”。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张謇的规划实践过早地分散了城市功能,给南通城市空间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弱化了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影响了城市经济实力总体水平的提升;影响到长江岸线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各组团之间的相互联系度等。虽然张謇的这种城市规划实践可与霍华德(E. Howard,1898年)在《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中提出的“田园城市模式”的思想相比拟,但两者是基于完全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英国城市规划学者霍华德建议围绕大城市建立分散、独立、自足的田园城市以解决大城市发展的矛盾,以达到高度的城市生活和清静的乡村生活的有机结合,强调把城市和区域作为整体。而当时南通城区规模很小,社会经济状况亦十分落后,陆路交通也很不便,在城市经济集聚尚不充分的条件下,张謇就把城市的诸多功能分散,将3个不同的功能组团布局在城外9公里处,这种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不符合国际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2.1949年—1978年的南通总体上是建设生产型的城市

杭州市城市发展规划(doc 16页)

杭州市城市发展规划(doc 16页)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总报告 规划专题 专题一:杭州都市区功能定位研究 专题二:产业分工与道路择定 专题三:塑造创新的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专题四:提升杭州的中心职能—金融和物流 专题五: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专题六:杭州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 专题七:杭州城市风貌与城市形象 专题八:杭州旅游发展规划 专题九:杭州都市区生态化建设 专题十:杭州城市的人文与精神 专题十一:经营城市与制度创新 第一篇:发展与危机Development & Crisis 第二篇:人文与精神Humane & Spirit 第三篇:理念与目标Philosophy & Objective 第四篇:产业与路径Industry & Route 第五篇:空间与环境Space & Environment 第六篇:经营与创新Operation & Innovation 第一篇:发展与危机

“家住西湖山水间”。在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而生活环境、生活品质却不断受到下降威胁的今天,杭州极具魅力的人居环境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 一. 难以维系的安逸梦—杭州城市发展的潜伏危机 Hard to Maintain the Easy & comfortable Dream—the Potential Crisis of Hangzhou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1.受到挑战的区域中心地位Regional Central Status with Challenges 杭州区域地位的下降是由杭州整体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力的下降造成的。 一项资料表明,在最近10年中,杭州市竞争力由第8位降至第10位,而宁波却由第12位升至第8位,苏州由第11位上升至第5位(陶松龄,2001)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借鉴国际惯例,通过详尽、深入、细致的分析,对我国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竞争力进行了排序,日前公布结果。城市竞争能力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大连、天津、青岛、南京、武汉、厦门。经济发展环境依次为上海、深圳、北京、广州、天津、大连、杭州、南京、武汉、成都。 长江三角洲庞大的制造业基地是否会南移,取决于南北翼两地对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等多种因素的竞争。杭州如果在竞争环节上没有重大突破,先进制造业的大规模南移,就只能是聊以自慰的美好期待。强市弱中心—一个尴尬的角色作为省会城市,全省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地位尚在;而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杭州的发展实力已使其无法被其他城市心悦诚服地认同。影响腹地缩小—一个远去的杭州的区域弱中心地位使其传统的影响腹地正在被不断袭夺。以其为中心的杭嘉湖绍区域经济板块正在明显解体。从某种意义上讲,腹地的丧失是对杭州巩固区域中心地位的最大冲击。 电信、客货公路流铁路流、航空流、水运流、报纸发行的调查分析区域网络化交通的建设使杭州已经不再是区域要素流动的必经节点,杭州很可能成为一个被逾越的区域发展角落。 2.优势不显的工业化之路 根据产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判断,杭州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中后期阶段、产业的高度化阶段。 企业结构—碎石型 杭州工业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很难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合力。 2000年杭州全市工业总产值42%左右的贡献来自规模以下的中小企业,271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也只有568万元。 创新源—先天不足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适合创业和创新的环境亟待完善。 1999年杭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为24万人,而同年上海是74.3万人,南京是27.83万人;是年,杭州市高校学生数为7.53万人,只为上海的44%、南京的50%;在科技企业化方面,浙大在全国大学中只排列第10位左右. 制高点—抢占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受到自身认识的禁锢以及大上海阴影的笼罩,杭州抢占制高点的意识不强,本应具有的商贸流通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信息和科技教育中心职能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成长环境:忧多于喜 外部环境:上海、苏州、宁波等周边地区的迅速成长,对杭州的区域地位和

新发展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思考

新发展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思考 摘要:众所周知,道路对于人类生产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城市道路规 划的主要作用是为城市居民在有限的路面条件下,完成道路路面分配性设置、满 足城市交通职能需求、表现城市规划理念。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是城市整体规划布 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道路规划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城市职能化交 通分布在城市道路体系内部,保证城市通行安全与畅通。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下;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引言 城市道路依据道路在路网中的位置、交通功能和对沿线的服务性能等,可以 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不同等级的道路对应不同的设计车速、交 叉口间距及道路红线宽度。道路横断面应在道路规划红线宽度范围内,本着节约 用地原则,按道路所处区位、道路等级、服务功能、交通特性,并结合各种控制 条件合理布设。 1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定位 在过去,城市道路的建设主要强调解决交通能力不足,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发 展的突出问题,应对城乡布局的拓展和机动化水平的提高所提出的新要求,在这 种功能定位下,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主要考虑解决交通问题,催生出“以车为本” 的交通性道路,破坏了道路原有的生活氛围和地域性特征,沦落为纯粹的交通空间,给城市的交通安全、街区活力、历史文化传承带来了压力与挑战。现在,城 市道路功能呈多样化的趋势,除了其交通功能、基础设施走廊的功能外,同时也 应为人们提供休息、散步、交流交往、观赏、休闲的空间。因此,城市道路应具 有如下功能:1)供车辆、行人通过的基础设施。2)促进人们的交流与互动。3)寄托人们对城市的情感与印象。4)增强城市魅力和激发经济活力。在新的城市 建设理念下,城市道路应作为城市外部形象的重要载体,人行通道道路的空间与 形象来认识城市,道路上传达的建筑风采和人文风情应反映城市的内涵。 2发展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策略 2.1全面理解街道 市民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街道,不论是行走、骑行或者开车行驶都是在街道 上进行的。街道作为城市主要基础设施,是人流、物流和交往的主要通道与场所,同时,街道还给沿线的建筑物带来阳光和空气。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街道,其最重 要的功能是作为最便利和无处不在的公共空间,支持各种社会交往。同时,街道 又是社会空间,是人们购物、休闲、会面、参与社区活动和观赏游玩的场所。从 广义上阐述,街道是个集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于一体的多元空间,它具有不 明确性,是不断变化的、互动的、复杂的和多义的。这种变化性和多元性使街道 的规划设计充满挑战。设计中需要重点思考影响街道使用的因素有:安全感、归 属感、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舒适度、便利性、领域性、人格化、温暖及感官愉悦。 2.2充分表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1)礼让慢行:促进绿色交通出行,优化道路空间分配,将更多的道路空间留 给慢行交通,对于空间局促的路段,可采用共享道路的概念(类似于小区内的道路),各种交通方式混行,使机动车更加的谨慎慢行。2)步行有道:提供宽敞、畅通的慢行空间,建议开放建筑退界空间,与红线内的人行道一体化设计,统筹 步行区域、设施带与建筑前区空间[3]。3)安全过街:控制路段人行过街间距,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图(查看大图) 一、杭州市城市现状(2005年) 二、规划期限与目标 1、规划期限 近期:2001~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2050年左右。 2、规划目标 杭州市发展目标:经过2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发挥杭州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在全省的整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和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逐步把杭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本轮规划的主要指标如下表:

三、城市规划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结构图 2007年2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国函[2007]19号),在批复中明确了杭州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确定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格局,即: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从此杭州市城市的发展由“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

●一主三副:一“中心城区”三“副城: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 ①中心城区:即一主三副,由主城、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组成。承担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娱乐、都市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逐步形成体现杭州城市形象的主体区域。 ②江南城:由滨江区、萧山城区和江南临江地区组成,是以高科技工业园区为骨干,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城和城市远景商务中心。沿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公建区和远景城市商务中心,南部为商贸、居住生活区,东、西部为工业区和文教科研区。规划城市人口1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2平方千米。 ③临平城:由临平城区、运河镇等组成,是以城市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北部为工业区和配套生活服务区,中部为公建区和居住生活区,南部为物流区。规划城市人口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46平方千米。 ④下沙城:由下沙、九堡、乔司组成,是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教园区为骨干的综合性新城。北部为教育科研区,南部、西部为工业区,中部及东部临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规划城市人口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54平方千米。 ●六大组团:分成北片和南片,北片由塘栖、良渚和余杭组团组成,南片由义蓬、瓜沥和临浦组团组成。 六大组团的功能主要在于吸纳中心城区人口及产业等功能的扩散,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职住平衡、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组合城镇。

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解析

新规划描绘新赣州——《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略解 作者:loveloves发表于: 2007-01-24 01:20:18浏览: 1272人次回复:14 帖 根据江西省域未来城镇空间布局,提出赣州中心城市定位:与南昌市共同形成江西省的双中心结构城市的理念,好比山东的济南和青岛、辽宁的沈阳和大连、安徽的合肥和芜湖等。根据国家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干路网规划,加上赣州桃芫新机场的建设,赣州正在着力建立起立体交通网络,提出赣州将从节点城市走向枢纽城市的理念,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大经济圈,争做承接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两大经济圈辐射的枢纽城市。根据“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需要,提出建设赣州CBD(中央商务区)的发展理念。根据赣州的地理、自然环境确定赣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组团发展、网络对接,形成从八境台经文清路、东阳山路、京九大道至发展大道的中央金脊刚性界面和章江柔性界面的城市发展轴的理念。重点解决市域的交通体系,提出轨道交通、BRT(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理念。 规划目标 将赣州市建成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中心城市。届时,其凝聚力和辐射力极大增强,非常适合居住和创业;产业集聚,结构优化;文化内涵丰富,交通便捷,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由于其跨越式发展的到来,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全球化、城市化 进程中将成为特别的典范。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的范围:东起赣县梅林镇,西至南康市凤岗镇,北起章贡区水西镇(含通 天岩风景名胜区),南至南康市潭口镇。

规划研究的区域及面积 市域:全市辖15个县、2个县级市、章贡区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共3.9 4万平方公里。 中心城市:章贡区、南康市、赣县以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5367平方公 里。 中心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发展规模 近期(2004-2010年):中心城区至2008年人口约70万,建设用地 70平方公里。 远期(2010-2015年):中心城区至2015年人口约100万,建设用 地100平方公里。 远景(至2030年):中心城区至2030年人口约140万,建设用地140 平方公里。 城市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问题与挑战 区域竞争格局中的边缘化倾向;中心城市中心地位的弱化趋势。 机遇与优势 (1)产业机遇——泛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 (2)交通机遇——从节点城市到枢纽城市; (3)城市化机遇——快速城市化;

(完整版)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理论

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理论 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主要的传统理论有: (1)城市规划理论 《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 1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1933年《雅典宪章》

3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1933年《雅典宪章》 4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建筑理论 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吴良镛(2001.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俞孔坚(2000.6)提出理想人居原则——天、地、人和谐的原则,即城市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要宜人为本。 (4)人类生态系统理论 城市是城市范围的,甚至是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是人类对自然改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是该系统的主体,城市是人工环境(各类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生产(主要指商品生产和精神文明生产)和消费(原料、食物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守恒的,但它们的价值是不守恒的,增值的主要原因与信息有关,这一过程还是非线性的。

第八章 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知识

第八章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知识 第一节城乡规划管理概述 一城乡规划管理的概念 (1)城乡规划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一项行政职能。 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城市人民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搞好城乡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2)城乡规划管理的核心。根据对城乡规划管理的概念的解释,城乡规划管理核心包括三方面: 第一,城乡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审批; 第二,城乡规划实施管理; 第三,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二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般特征: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时序性、地方性、政策性、技术性、艺术性等诸多特征。 特殊特征:引导与控制的特性、宏观和微观管理特性、专业性和综合性属性、阶段性和连续属性

第二节城乡规划管理系统 一城乡规划管理系统 城乡规划管理是一个系统。 系统的特点:一是系统是由若干部分以一定的结构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整体;二是系统整体具有层次性,每个层次的系统可以分解为若干基本要素;三是系统整体有不同于各组成部分的新功能。 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和监督检查是一个实践过程。 (1)决策系统:城乡规划的组织编制与审批管理 (2)执行系统:城乡规划实施管理 建设工程、道路交通工程、市政管线工程进行建设项目选址、建 (3)反馈系统:城乡规划监督检查 (4)保障系统:城乡规划法律规范

二城乡规划管理系统要素 1.管理目标 最终目标P115 2.管理者 管理的水平与成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素质及其能力。如基层规划管理人员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1)(2)(3)3.管理对象 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的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 4.被管理者 一是城乡规划项目(政府内部管理行为),二是建设用地或建设工程(政府外部管理行为)。 5.管理中介 (1)权力 审批权:审批城乡规划,审批“一书两证” 惩治权:查处违法建设和违法用地 执行权:执行城市政府方针、正常和重大决策 参议权:向城市政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 表彰权:表彰实施城乡规划优秀建设项目 其他权:其他法律授权或因需制定管理规范的权力 (2)规则 批准的城乡规划文本、图纸,各种有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