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阜阳汉简介绍

安徽阜阳汉简介绍

安徽阜阳汉简介绍
安徽阜阳汉简介绍

安徽阜阳汉简介绍

(摘自https://www.doczj.com/doc/835762363.html,/f?kz=220387336)

阜阳古称颍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西周时,阜阳境内为胡子国。战国末年,楚考烈王迁都于巨阳(今阜阳太和县),阜阳曾一度成为楚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秦汉以后,阜阳历为郡、州、府治所以及众多王、侯的封地。由于其地理形势是“襟带长淮,控扼陈蔡”、“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明·李宜春《颍州志·形胜》),所以两千多年来,阜阳一直是沟通南北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枢纽。至今,古城遗址遍布全城及周边四邻,地下文物也极其丰富,闻名中外的阜阳汉简,就出自阜阳县双古堆汉墓。

双古堆位于阜阳市西南郊约一公里处。原是座高出地面20米,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70多米的双顶大土堆。传说历来黄河泛滥,阜阳四周一片汪洋,惟双古堆像孤岛一样伫立水中,水涨,古堆也随之升高,再大的水也难以将其淹没。因此,世代相传双古堆是仙人的住宅。1977年春,当地罗庄人在古堆前建窑,挖出了几个陶制的马头,同年7月,经上级批准,阜阳地区博物馆会同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和阜阳县文化局,对古堆进行了科学的挖掘和清理,方才揭开双古堆之谜。由出土器物上的铭文和纪年得知,原来双古堆是西汉初年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夫妻的合葬墓(详参《文物》1978年第8期,《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两墓中除出土漆、铜、金、玉器等文物二百余件外,还发现了大批竹简和三块木椟。作为随葬之物,这批竹简已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

简,是古代的一种书写材料,纸发明以前,古人将文字书写在狭长的竹片或木片上。写在竹片上的叫简,写在木片上的叫牍或曰札。将简片编缀成册,谓之竹(简)书,但也统称为竹简。阜阳出土的这批简,因为是汉代的,故被名之为阜阳汉简。

由于年代久远,遭自然侵蚀,尤其墓葬很早以前即遭人盗掘,人为破坏所致,墓已垮塌。棺椁内常年积水,盛放简牍的漆笥已朽坏;加之受封土和椁盖板的重量挤压,笥内竹简变质、变形,不仅散断扭曲,颜色发黑,而且彼此交错粘结成形如刨花板状物,难以将其剥离开。后经国家文物局文保所专家采用世界先进的技术加以揭剥,才使这批简牍最终得以重现世间。

这批竹简,破碎残缺,是历年出土竹简中受损程度最为严重的一种。大多是些碎片,已难以统计完整的片数。竹简长约25厘米,宽约1厘米,其薄如纸,用三道绳编组。今简片最长的存字24个,少则仅一两个字。经专家十数年不懈的努力,现对汉简的基本内容已经摸清。尽管烂简断编,但阜阳汉简残存的文献仍非常丰富。计有:《诗经》、《苍颉篇》、《周易》、《万物》、《庄子》、《楚辞》、《年表、大事记》、《相狗经》、《刑德》、《日书》、《算数》、《行气》、《干支》、《作务员程》、《天文杂占》、《吕氏春秋》(其中有些书名为整理者根据内容所拟定)等;木椟为书籍篇题,内含《说苑》、《新序》和《孔子家语》等部分内容。

由上列书目,可以看出这批简书有半数以上属古佚书,在《汉书·艺文志》中不见著录。班固《艺文志》原本于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和《七略》。可以想见,这些所谓佚书恐怕至迟在西汉末年即已不存于世,至今已湮没两千多年了。它们之重新被发现,一方面丰富了古代历史的内容,修正了史书的记载;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校勘某些传世古籍的依据和研究语言文字的原始素材。

阜阳出土汉简,不仅是安徽考古史上的首次重大发现,值得安徽人民骄傲、自豪,而且,这些汉简更是祖国文物瑰宝园地中的一朵耀眼夺目的奇葩。

这批被文物考古学界誉为稀世之宝的阜阳汉简,其珍贵之处就在于:

第一,简书种类多

阜阳汉简包括近二十种古代典籍,书种繁多,而且内容包罗万象。按我国传统的图书分

类,是经、史、子、集无所不有;就内容而言,则医药卫生、童蒙教育、天文计算、星相卜卦、天干地支、行气养生、建筑工程、器物制造、农产品加工、相狗术等无所不涉。在国内汉简发掘史上实属罕见。近百年间,国内汉简已有多次出土。首批汉简发现于1907年,为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从敦煌长城烽燧遗址中所得。1930—1931年,前西北科学考察团于甘肃北部额济纳河流域(古代泛称“居延”或“弱水流沙”)汉代遗址发掘竹、木简一万多枚。而大规模的汉简出土则集中于20世纪70年代。1972年至1976年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在破城子共获二万余枚汉简,这是我国历来发现古代简牍最多的一次。1979年甘肃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简牍一千二百余枚,这是20世纪最后一次汉简出土。大部分汉简多发掘于西北地区,但近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内地多处都有所创获,数量不等。其中,像湖南长沙马王堆汉简和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均曾轰动于一时。早期汉简就内容来看,“大部分是边戍文书,极少六艺诸子杂书”(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第291页)。70年代出土的汉简,情况也多类此。且书简种类以比较少。就简片的数量而言,阜阳汉简也许不能算是最多的,但若从所出书目品类之多来看,至今国内尚无出其右者。这批丰富的汉简资料,对后人考察周秦汉初历史,了解古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生活,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史料价值高

在阜阳汉简所存的典籍中,有些属首次发现,为史籍所未载;有的是只闻其名,而原本早已亡佚;有些既有今本存世,字句也多有不同。其史料价值和学术上的意义,无法估量。限于篇幅,这里仅举其要者,略作说明。

在出土的多种古籍中,最重要的发现当属阜阳汉简《苍颉篇》。《苍颉篇》是我国古代除《史籀篇》而外最早的一部字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书同文”政策,以小篆为规范字体,命丞相李斯作《苍颉》七章,车府令赵高作《爰历》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七章,作为全国统一的教科书予以颁布。汉初,“闾里书师”曾把这三部书合而为一,统称《苍颉篇》,断六十字为一章,共五十五章,三千三百字。让人惋惜的是,这部在中国历史上起过童蒙教育和书写典范作用的书籍,宋以后竟失传了。解放前后,曾在出土的汉简中有过几次发现,但数量有限,字数较少。《苍颉篇》残简首次面世于20世纪初,为斯坦因从敦煌汉代烽燧遗址中所获,仅四十余字(参见王国维《流沙坠简》与《重辑苍颉篇》)。另外,在甘肃居延和敦煌两地发掘出的汉简中,也有《苍颉篇》残文,或几十字或百字。而保存字数最多的要数阜阳汉简。据统计,阜阳汉简《苍颉篇》中完整的字达五百四十一个,这是《苍颉篇》亡佚千年后,国内最大的一次考古发现。这类简虽然十分破碎,仅留下些片言只语,但许多仍可联缀成句。利用这些资料,一则可以校订流沙坠简和居延汉简《苍颉篇》中对文字的误释,从而更准确地释读原文;再则对于进一步研究《苍颉篇》,考察古代字书,也是极为宝贵的资料。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阜阳汉简《诗经》。现存残片较多,共有一百七十多条。包括今本《诗经》中《国风》和《小雅》两种。但内中诗篇已无一首完好者,有的仅存篇名,残破严重,但价值也不可低估。这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看:

首先,《诗经》自问世后,经秦火焚毁,至汉代复得流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传《诗经》的有齐(辕固)、鲁(申培)、韩(婴)、毛(亨)四家。齐、鲁、韩三家《诗》魏晋以后逐渐衰废,《毛诗》晚出,独传至今。专家考证,阜阳汉简《诗经》既非《毛诗》系统,也不属于另外三家《诗》中任何一家,因此猜想它“可能是未被《汉志》著录而流传于民间的另外一家”。阜阳古属楚地,所以李学勤先生又进一步推测它也许是“楚国流传下来的另一种本子”。事实究竟如何,姑置不论;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汉时传《诗》者,绝非仅止四家,四家外,当还有别家。史书记载或有遗漏。阜阳汉简《诗经》,足可补文献之阙遗和不足。

其次,是在阜阳《诗经》汉简中发现有《诗序》的残文,这使围绕《诗序》展开的长期聚讼纷纭的历史悬案得以澄清。传统观点多认为:四家《诗》中只有《毛诗》才有《诗序》,齐、鲁、韩三家《诗》皆无序。清代学者及近人曾对此说持有疑义并加以驳正,但缺乏直接的证据。阜阳汉简《诗序》的发现,为《诗序》并非属《毛诗》所独有,提供了新的、有力的佐证。

第三,成书年代早

汝阴侯夏侯灶是汉初开国功臣夏侯婴(《史记》、《汉书》中皆有传)之子。他于文帝九年嗣位,卒于文帝十五年(前165)。因此,阜阳出土的这批竹简书,其成书时间必不晚于这一年。大抵为汉初之物。有的或许更早些,如《万物》抄成于西汉初,而撰写的时间则要早得多,“可能是战国或更早的春秋时期的书”。还有,阜阳汉简《诗经》也是公认现存最早的《诗经》写本。而《苍颉篇》中则有避秦始皇赢政名讳的句子,如“饬端修法”不作“饬政修法”,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学者认为它是以秦代《苍颉篇》为底本,且未经汉人修订过的汉初抄本。当然也是最早的本子。此外,这批汉简中还存《庄子·杂篇》遗文数条。过去曾在敦煌石室内发现过《庄子》的唐代写本。阜阳《庄子》汉简尽管残断破碎,文字所剩无多,而且仅是杂篇中的几个章节,但是这些残简却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存世最早的《庄子》写本。其余汉简亦多属此类。秦汉时代,去古未远,因此,时代越早的作品,其真实性与可信度也就越高;自然,参考价值也就越大。而且,上古典籍经秦火浩劫,已幸存无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早期的古文献史料,就更显得珍贵,难得。

第四,异文多

异文是指同一种文献的不同版本中用字的差异。阜阳汉简中存在着大量的异文,这些异文构成了这批汉简在语言文字方面的一大特色。就单篇而言,仅是《诗经》与《周易》就各有异文近百处,《苍颉篇》、《庄子》等书中也或多或少使用异文(异文数目与出土简片多少有关)。大部分异文多是由通假造成,即属音同、音近的借用。秦汉时代,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尚不十分稳定,所以文献中通假现象相当普遍、常见。这在阜阳汉简中也得到充分反映。另有一些异文,则是由于文字异体、古今用字不同、字形相近而讹及衍夺等原因所造成的文字异写。对这些异文进行探讨,是非常有意义的。举例来说,今本《诗经·邶风·北风》“携手同车”,阜阳《诗经》作“携手同居”,“车”、“居”上古同属见母鱼部平声,完全同音,故可通用。这足以说明今象棋比赛中走直路的“车”仍读如“居”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古音作为依据的,而且这种读音还可以从现在一些方言中找到例证。此外,阜阳汉简异文有时使用一些比今本字义更准确、明白的字,如今本《周易》复卦的“无只悔”,阜阳《周易》作“无智悔”,“只”是章母支部字,“智”是端母支部字,音近可通,这就使有关“只”字含义的争论得到解决。还有一些异文对于订正今本文字上的一些错误,探求古书原意,都大有帮助。例如今本《诗经·陈风·墓门》“歌以讯之”句中“讯”字与前句“有鸮萃止”之“萃”字不押韵,对照阜本,“讯”作“谇”,《广韵》引此句作“歌以谇止”。段玉裁指出今毛本“讯”为“谇”之误,形近而讹(见《说文》段注“谇”字,第105页)。可证原文该如阜本,作“歌以谇之”为是。阜阳汉简中类似这种订误补缺的例子还有不少,由此可见它的价值。很明显,这些异文不仅为考察秦汉时代的语言文字与上古音韵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同时也有助于对这些典籍作深入细致的研究。

第五,书法精湛

阜阳汉简的文献价值已如前述,而其书法艺术也同样为人称道。在国内历年出土的竹简中,阜阳汉简书法是被专家公认最为优美的一种。阜简文字墨书,且各种书籍字体各不相同。有的飞龙走蛇(《诗经》)、有的刚劲有力(《苍颉篇》)、有的温文清秀(《楚辞》)、有的粗犷奇崛(《大事记》)、有的飘逸俊美(《年表》)、有的严谨端庄(《作务员程》),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这些资料对于研究古代书法艺术及书法史,也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阜阳汉简内容包罗宏富,其意义是多方面的,远非本文所能尽述。读者由上文介绍亦略可窥其一斑。好在汉简本身价值自在,学者可从不同角度对其加以研究,相信会有很大收益,有关阜阳汉简的情况及研究成果,已有数篇文章在杂志上公开发表,个别专著也已出版。读者若想作进一步了解,可以参看《阜阳汉简简介》、《阜阳汉简〈苍颉篇〉》、《阜阳汉简〈苍颉篇〉的初步研究》(以上并见《文物》1983年第2期);《阜阳汉简〈万物〉》、《〈万物〉略说》(《文物》1988年第4期);《阜阳汉简诗经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阜阳汉简〈庄子〉》(《文物研究》1990年10月)等。

参考书推荐:

书名:阜阳汉简《周易》研究

作者:韩自强著

ISBN:7-5325-3724-2

价格:CNY98.00

发行地:上海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

页数:207页

开本:29cm

一般附注:附: 《儒家者言》章题《春秋事语》章题及相关竹简

六家

“六家”、“九流十家”与“百家” 李锐 [摘要]:本文认为,先秦时期所称的“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六家”、“九流十家”,与先秦至汉代所称的“百家”,不是同一范畴内的概念,它们之间并不互相排斥。后人不了解“家”的这两种含义,更不了解“六家”、“九流”所产生的背景,对于先秦学术思想史有误解。 〈关键词〉:六家、九流十家、百家、思想史 “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是我们描述先秦时期思想界的状况时,最习惯的用语。但是在运用它时,很少有人会去质疑:到底有哪“百家”?在当前思想史的研究、写作中,司马谈的“六家”、刘向歆父子的“九流十家”,是真正用来描述、把握先秦时期思想界的基础“话语”。 不过,中国哲学史的开山者胡适,曾经反对这种做法,他指出过所著《中国哲学史》的特点: 我这本书的特别立场是要抓住每一位哲人或每一个学派的“名学方法”……这个看法根本就不承认司马谈把古代思想分作“六家”的办法。我不承认古代有什么“道家”、“名家”、“法家”的名称。我这本书里从没有用“道家”二字,因为“道家”之名是先秦古书里从没有见过的。我也不信古代有“法家”的名称,所以我在第十二篇第二章用了“所谓法家”的标题,在那一章里,我明说:“古代本没有什么‘法家’……我以为中国古代只有法理学,只有法治的学说,并无所谓‘法家’。”至于刘向、刘歆父子分的“九流”,我当然更不承认了。 这样推翻“六家”、“九流”的旧说,而直接回到可靠的史料,依据史料重新寻出古代思想的渊源流变:这是我四十年前的一个目标。我的成绩也许没有做到我的期望,但这个治思想史的方法是在今天还值得学人的考虑的。[1]

其后,任继愈有《先秦哲学无“六家”》之文[2],指出“先秦有的只是老子学派、庄子学派、公孙龙学派,等”[3],承认有很多学派,但是这个观点也没有贯穿到他所编写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发展史》之中。苏德恺也认为:“先秦哲学本来没有六家,而司马谈自己创造了汉初的‘六家’概念及其抽象的类目。”[4]陈启云也有相近观点[5]。 但是,冯友兰先生有专门的文章《论“六家”》,认为司马谈和刘歆所分的“六家”或“九家”的说法是有根据的: 在先秦事实上是有这些派别……第一,在先秦的学术界和知识分子中,本来有各种的人,他们自称,或者被称为某种人,或者某种专家。第二,这些某种人或某种专家,在他的思想中间,确有一些自己的中心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决,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因此他们成为哲学上一个流派。每一个流派,都围绕着自己的中心思想,同别的流派进行斗争……在先秦的典籍里,我们常看见有“儒”或“儒者”、“墨者”、“隐者”、“辩者”、“法术之士”、“轻物重生之士”等名称。这些名称都专指一种人……这些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思想。他们的思想发展成为体系,就成为各种学术流派。这些流派是本来有的,司马谈和刘歆在记录中把他们明确起来,给以相当的名字,其中有些名字,是沿用原来有的名称,例如儒家和墨家,有些是他们给的新名称,例如名家、法家、阴阳家、道家。[6] 胡适先生的书中,恰恰也列有“公孙龙及其他辩者”一节,似乎冯先生说得比胡先生有道理。 冯先生的影响很大,当前我们翻开各种论述到先秦学术史、思想史或哲学史的著作[包括笔者所查阅到的[日]狩野直喜:《中国哲学史》(东京:岩波书店,1953年),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台北:三民书局,1984年增订版),吴怡:《中国哲学发展史》(台北:三民书局,1984年),韦政通:《中国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86年第七版),臧广恩:《中国哲学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二版),以及《剑桥中国先秦史》第11

安徽阜阳的风俗文化

阜阳有一个好听的简称“皖”。听到这个字,我想大家心中闪现的肯定是一个温婉而具有风情的漂亮城市。事实上阜阳也确实不负众望,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城市。 通过暑假的走访我看到了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的阜阳。 地处南北文化分野交界线的阜阳,时时处于南北文化的交融、对流之中:这里既流行“合关西大汉握铁简板放喉高歌大江东去”的豪放激越之音,如戏曲中的豫剧、京腔,妇孺能歌,也间有“合二八女郎执红牙板浅吟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缠磨婉约之韵,黄梅、越调亦常有耳闻。阜阳的民俗文化堪称丰富多彩、斑斓多姿。 一、阜阳记忆——民俗文化 首先值得一说的就是阜阳的艺术细胞非常迷人。 民歌:阜阳民歌感情朴实,曲调流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淮北特色。曾经广为流传的有《逃荒》、《摘石榴》、《十大绣》、《看戏》、《货郎子调》、《李玉莲》等。 吹打乐:乐器有班鼓、边鼓、手板、大锣、小锣、水镲、大镲、架排云锣、班笛、小喇叭等,音乐豪爽奔放,善于表现喜乐欢腾的情绪。 锣鼓棚子:是船民鼓乐班,多以边舞边鼓的行乐出现,演奏气氛热烈。响乐班:以吹管乐为主,即唢呐班,用以婚丧嫁娶活动。 曲艺:阜阳在安徽省享有“曲艺之乡”的美誉。据初步调,源于或流散全市的曲种有淮词、清音、莺歌柳、琴书、坠子、道情、大鼓、评书、三弦书、端公戏、灶书、莲花落、杠天神、讲圣谕、相声、大小铙等近20种。 舞蹈:阜阳民间舞蹈有40多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地域特色,其中花鼓灯舞蹈已蜚声海内外,自立于世界舞蹈之林而别具风姿。 龙灯舞:是阜阳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之一。表演时,整个龙灯摇头摆尾,蜿蜒起伏,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卷缩盘结,表演场面威武雄壮、气势磅礴,活灵活现,引人入胜。 斗牛舞:是阜阳搬运工人从乡间生活中牛抵头的趣事中得到启发编排出来的。斗牛舞语汇简单、粗犷、豪放,表现出搬运工人剽悍、爽朗、顽强的性格特征。狮子舞:表演时,由一男一女训狮武士各执绣球,引狮入场。在热烈欢腾的锣鼓声中,扮狮人表演狮子的各种动作,如:抖威、炸毛、摇头、摆尾及窜、跳、滚、扑、站、卧、翻等,还可表演上高桌、滚绣球、走梅花桩等高难度技巧。三仙会舞:流行于阜南朱寨一带。表演时,3个高大的巨人,左右摇摆,前仰后合,在民间打击锣鼓伴奏下自由地表演。 肘歌舞:肘歌由“座子”(执撑者)和“架子”(表演者)组成,内容以传统折子戏为主,在鼓乐配合下,且行且舞。 赶犟驴:由民间老艺人李贺轩1935年创作,舞蹈表现新婚媳妇骑毛驴回娘家途中的趣事。 竹马:从民间祭祀活动演化而来。舞蹈时,锣鼓声声,旌旗猎猎,表现了马队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战斗场面。

安徽阜阳春节习俗有什么

安徽阜阳春节习俗有什么 中国春节有很多特色习俗,其中各地的习俗都不一样,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安徽阜阳春节习俗有什么。欢迎大家阅读。 安徽阜阳春节习俗一、三十贴春联 在阜阳,贴春联是有讲究的,一家人只有全在家才能贴,少一个不在也不能贴,绝不能让家人贴在门外。所以,一些赶集上店的,走亲访友的,还有外出做活的,必须在天黑之前赶回家。这就是年的魅力,家的魅力,不然现在打工的为啥千里迢迢要在年三十晚赶到家呢? 一些欠债户,三十早上就贴春联了。春联一贴,前来要账的人转身就走了,不论欠多少钱,也不论多么急着用钱,也只有等到出了正月再要。不然那叫“抠”人家的门神眼,对双方都不吉利。一些欠债户,甚至早在二十七八就贴好春联了。 主门上贴好春联后,就贴一些家什上。什么物贴与其相关的字,床上要贴“身体健康”或“身卧福地”等;堂屋后 台上方要贴“赠福财神”或“金玉满堂”等;后台香炉窝上要贴“满斗香火”等;腊台两边上要贴“大吉大利”;箱子柜子上要贴“满箱衣裳”等;锅台墙壁上要先贴请的灶王爷,再在两边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是“一家之主”。水缸上要贴“水泉四海”;石磨上要贴“下面如雪”;院内外树上要贴“满院春光”、“抬头见喜”、“春光明媚”等;猪圈羊圈牛棚上要贴“六畜兴旺”等;架车和自行车

上要贴“日行千里”等。如粪堆、红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绿绿的纸条子。 要是头年家里有老人去世,过年是不贴春联的。第二年,只贴绿纸或蓝纸春联。只有到第三年才贴春联。 安徽阜阳春节习俗二、阜阳旧时对联有讲究 阜阳旧时的对联有许多讲究,各姓有各姓的联话。如姓张的是:“金鉴名臣第,春钱学士家。”姓程的是:“军容周司马,理学宋名儒”。姓宁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两清”。姓岳的是:“汤阴分世业,颍水振家声”。如果是居丧之家,则是蓝纸对联写:“大地皆春色,吾门独素风。”阜阳城乡习惯,一般中午饭后便开始贴对联,门对一贴,讨债的就不能上门了。 贴对联的同时,旧时还要贴新灶君像,挂年画,挂中堂字画,张堂名灯。堂名灯就是大红灯笼,灯笼上写金字、堂名。堂名灯也是根据姓氏有别的。如陈姓的堂名灯写的是“颍州郡”。姓王的堂名灯是“三槐堂”,姓章的堂名灯是“全城氏”,姓周的堂名灯是“友竹堂“,姓贾的堂名灯是“瑞之堂”。联话(对联、春联)中堂内容,堂名都是根据这一姓,始封地方或本姓最有名望的古人事迹编成的。 堂名灯有两丈多高,顶端是个大红灯,灯罩上写着堂名,红灯里面装有蜡烛,挺直的撑杆是油漆的,下端有底座。在过春节的时候,或要娶媳妇,或过生日的时候,门口就立有一根堂名灯,可以显示这一家的社会地位或声望,一般平民百姓、贫苦人家是没有“堂名灯”的。

安徽阜阳的风俗文化

安徽阜阳的风俗文化 阜阳有一个好听的简称“皖”。听到这个字,我想大家心中闪现的肯定是一个温婉而具有风情的漂亮城市。事实上阜阳也确实不负众望,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城市。 通过暑假的走访我看到了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的阜阳。 地处南北文化分野交界线的阜阳,时时处于南北文化的交融、对流之中:这里既流行“合关西大汉握铁简板放喉高歌大江东去”的豪放激越之音,如戏曲中的豫剧、京腔,妇孺能歌,也间有“合二八女郎执红牙板浅吟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缠磨婉约之韵,黄梅、越调亦常有耳闻。阜阳的民俗文化堪称丰富多彩、斑斓多姿。 一、阜阳记忆——民俗文化 首先值得一说的就是阜阳的艺术细胞非常迷人。 民歌:阜阳民歌感情朴实,曲调流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淮北特色。曾经广为流传的有《逃荒》、《摘石榴》、《十大绣》、《看戏》、《货郎子调》、《李玉莲》等。 吹打乐:乐器有班鼓、边鼓、手板、大锣、小锣、水镲、大镲、架排云锣、班笛、小喇叭等,音乐豪爽奔放,善于表现喜乐欢腾的情绪。 锣鼓棚子:是船民鼓乐班,多以边舞边鼓的行乐出现,演奏气氛热烈。响乐班:以吹管乐为主,即唢呐班,用以婚丧嫁娶活动。 曲艺:阜阳在安徽省享有“曲艺之乡”的美誉。据初步调,源于或流散全市的曲种有淮词、清音、莺歌柳、琴书、坠子、道情、大鼓、评书、三弦书、端公戏、灶书、莲花落、杠天神、讲圣谕、相声、大小铙等近20种。 舞蹈:阜阳民间舞蹈有40多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地域特色,其中花鼓灯舞蹈已蜚声海内外,自立于世界舞蹈之林而别具风姿。 龙灯舞:是阜阳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之一。表演时,整个龙灯摇头摆尾,蜿蜒起伏,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卷缩盘结,表演场面威武雄壮、气势磅礴,活灵活现,引人入胜。 斗牛舞:是阜阳搬运工人从乡间生活中牛抵头的趣事中得到启发编排出来的。斗牛舞语汇简单、粗犷、豪放,表现出搬运工人剽悍、爽朗、顽强的性格特征。狮子舞:表演时,由一男一女训狮武士各执绣球,引狮入场。在热烈欢腾的锣鼓声中,扮狮人表演狮子的各种动作,如:抖威、炸毛、摇头、摆尾及窜、跳、滚、扑、站、卧、翻等,还可表演上高桌、滚绣球、走梅花桩等高难度技巧。三仙会舞:流行于阜南朱寨一带。表演时,3个高大的巨人,左右摇摆,前仰后合,在民间打击锣鼓伴奏下自由地表演。 肘歌舞:肘歌由“座子”(执撑者)和“架子”(表演者)组成,内容以传统折子戏为主,在鼓乐配合下,且行且舞。 赶犟驴:由民间老艺人李贺轩1935年创作,舞蹈表现新婚媳妇骑毛驴回娘家途中的趣事。 竹马:从民间祭祀活动演化而来。舞蹈时,锣鼓声声,旌旗猎猎,表现了马队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战斗场面。

《诗经.汉广》解读

《诗经.汉广》解读 《汉广》是《诗经?周南》中一首为人熟知的情诗篇章。诗中所涉地域为汉水之干。我们可以想象:3000多年前,一位青年樵夫在水边思慕隔岸的一位美丽的姑娘,然可见而不可求,这位多情樵夫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淼的江水,倾吐了惆怅满怀的心绪。 诗篇首章“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既是《诗经》惯见的起兴,又暗示了抒情主人公所处环境也是荆樵遍地的采樵之地。随后,主人公直抒情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清代学者姚际恒说:“乔,高也。借言乔木本可休而不可休,以况游女本可求而不可求。”“游女”一词让我们想到了上古一段自由而愉悦的习俗:每到春光明媚之际,青年男女三五成群,愉快地交游于江河之滨,情生而互歌。朱熹说:“江汉之俗,其女好游,汉魏以后犹然。”事实上,“国风”中有众多的情诗篇章都反映了这一古风,《关雎》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之“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溱洧》之“溱与洧,方涣涣兮”;《褰裳》之“子惠思我,褰裳涉溱”……皆情生水泮,无不是这一富于浪漫风情之遗俗的写照。然而,本诗中,这位樵夫遥望佳人,一往情深,所慕之人却又是那样的可望不可及,可遇不可求,一段缅邈的情思却使抒情主人公陷于深深的失望之中。于是发出了似有不甘却又无可奈

何的吟唱:“涉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汉水宽广,烟波浩淼,云水相隔,既是写环境的阻隔,又象征主人公深情执着却无限怅惘的心灵世界。 如果诗篇仅仅是单纯抒发这一段不可求的失望心绪,是不足以情动千古的。最为深婉的是二、三章,为思设事,凭空遐想婚娶佳人,继而叠章咏叹,深切的失落,真让人有“不忍听”之感。“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错薪”、“刈楚”、“秣马”在《诗经》都是喻示婚配的习惯语。《唐风?绸缪》篇,歌咏新婚有“绸缪束薪”、“束楚”;《齐风?南山》有“希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豳风?伐柯》有“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小雅?鸳鸯》有“乘马在厩,摧之秣之”、“秣之摧之”;《豳风?东山》有“之子于归,皇驳其马”……然而,在此篇中,言婚娶显然不是事实,正如《关雎》,“求之不得”转而想象“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情愫曲折深婉。抒情主人公思慕之极,无可奈何,于是将情思寄托于想象与虚幻,由现实的失望转入对婚配的幻想。细细想来,这也合于人之常情。幻想可以暂得一时之安慰,然而回到现实,是更为深沉的失落。每章后四句是完全相同的咏叹,看似有几分感伤,实是深情执着,万般流连。 自汉代以来,对于此篇主题的阐释,多赋予了教化与美刺的色彩。《毛诗?汉广》篇《小序》说:“《汉广》,德广所

出土文献与二重证据法_兼论出土文献与_诗经_研究_李春艳

作者简介:李春艳,天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汉语史、汉语文化;时世平, 《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社文学编辑,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汉语史。 ① 陈寅恪:《燉煌劫余录序》,载《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266页。 ②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1页。 ③ 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4页。出土文献与二重证据法 ———兼论出土文献与《诗经》研究 李春艳1 时世平2 (1.天津大学文法学院,天津300072;2.《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社,天津300191) 摘要:20世纪是考古发现的繁盛时代,大量出土材料的发掘与利用成为20世纪学术研究一个显著的特点。考古发现开辟了在性质和意义上完全不同于传世文献的资料来源,而新的资料来源又对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二重证据法的出现完全适应了资料来源的变化和时代发展对学术研究的新要求,丰富了研究手段和方法,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对推动包括《诗经》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出土文献;二重证据法;诗经 中图分类号:K 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0)05-0127-03 1 在学术发展中,后代学者以言前人所未言或补充前人之说为己任,在不断创新中推进学术的发展,显示出人类社会及其科学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但是,学科队伍的扩大与学术 研究的深入化,一方面造就了全面而系统化的空前繁荣的学术研究格局,但另一方面,也对之后的学术研究形成挑战。如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开拓出新的学术领域,成为困扰历代学人的一个难题。在学术研究进程中,种种迹象表明,现有的可资研究的材料已经被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在某种程度上显现出资源衰竭的趋势。要解决这种趋势与困境,新的理论方法的借用与新的研究材料的发掘成为学术研究的必然要求。正如陈寅恪先生在《敦煌劫余录序》中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① 20世纪是考古发现的繁盛时代,大量出土材料的发掘与利用成为20世纪学术研究一个显著的特点。刚刚过去的20世纪,考古学在短短百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门“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②的人文科学,以其数量宏多且所涉广泛的发掘,为诸多学科提供了巨大支持。地下出土的文献,哪怕只是断篇残简或只言片语,有时也是最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可以帮助研究者弄清历史事实。考古发掘缩小了古今距离,使封闭的历史一变成为随时可以打开的空间———人们可以借助考古发掘,暂时重回古代,亲临某个消失的场景,以在地方式感觉和体验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考古发现的证据具有无可辩驳的权威性,往往成为解决某些学术难题的铁证———“不仅可以改变我们对古代体系的认识,而且可以调整现代心理定势”③。王国维先生在《古史新证·总论》中明确指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127

安徽民风民俗作文2篇

安徽民风民俗作文2篇 一些风俗正淡出人们的记忆,也许古老的文化正在渐渐荒芜,但有一种情感与我们一脉相袭、薪火相传。以下就是XX整理的安徽民风民俗作文,一起来看看吧!篇一:安徽民风民俗作文 “元宝”放在门槛上 开门大发财,“元宝”滚进来,在肥西、六安一带被当地百姓演绎得活灵活现。 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后,“守岁”的人们都关上了大门。当地风俗是,关上大门后就不能再开了,即使外面有人敲门也不行,一直到年初一早上,烧上香,燃了烛,再开门放炮。在这段时间内,当地一些好事者将平时用黄土捏成的、与真元宝大小形状一样的假元宝放到大门的门槛上。年初一早上,出国留学网把门打开的一刹那,“元宝”骨碌碌地滚了进来,该户主人见到“元宝”心花怒放,将这个“元宝”恭恭敬敬地放到香案上,前来拜年的人都要说上几句吉祥祝福的话语。但是这个“元宝”也不是白送的,正月十五后,送“元宝”的人会挨家挨户讨“吉利钱”。 年饭是在中午吃 在定远县的很多农村,年的过法各不相同。在这里,人们常说的“年夜饭”却是大年三十中午吃。 在定远县很多农村,一直以来都是大年三十中午吃年饭。很

多家庭为了“抢早”,有的上午11点不到,就开始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了。很多做生意的有时因为生意好,才很无奈地把“年夜饭”改在晚上吃。有些做生意的,为了赶在中午吃年夜饭,干脆在大年三十便把生意停了,一家人从早上便开始准备中午的“年夜饭”。篇二:安徽民风民俗作文 红蜡烛不许灭掉 在阜阳地区的乡村,人们过农历新年时有一个自古沿袭下来的传统民俗,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直到新年的第一天,堂屋(客厅)中点燃两支红蜡烛,红蜡烛的中间摆上一些贡品,像鸡、鱼、肉等。在这段时间中红蜡烛绝对不许灭掉。 凌晨四点就“完年” 在宿松,腊月中下旬,年味就渐渐浓了。 宿松有段民谣,孩子们很小就会唱。“天哪天,莫起风,二十四里接祖宗;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做粑吃;二十八,杀鸡又杀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讲好话,初一初二不挨骂。”宿松做的粑是用米粉和成的,用蒸笼蒸熟,凉了干了,就用水浸着,可以吃到春耕插秧。粑用桃木雕花造型,有万字印,有喜字印,有寿字印,还有春字、福字等印。孩子多的人家还雕桃子印。 在吃年饭的时间上,宿松大多数地方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但宿松湖区,靠东洪、下仓一带却有些特别:大年三十早上,天刚破晓,就有人家炸起了鞭炮“过年”,一家人围桌吃起了“年

诗经励志名句赏析及翻译

诗经励志名句赏析及翻译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诗经中有很多经典名句,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诗经励志名句赏析,希望大家喜欢这些诗经励志名句及翻译! 诗经励志名句赏析 1.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扬扬,可以乐饥。《诗经·陈风·衡门》 译:陈国城门的下方,游玩休息很理想;泌丘泉水淌啊淌,清流也可充饥肠。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文静美丽的好姑娘,让我时刻放心上。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在那河的那一旁。

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5.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6.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译:面对政局我战兢,就像面临深深渊,就像脚踏薄薄冰。 7.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8.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9.式微式微,胡不归! 《诗经·国风·邶风·式微》 译:天渐渐黑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宿州风俗文化报告

宿州风俗文化报告

宿州风俗文化报告 学校: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宿州分校学号:1434001465046 姓名:王珏 班级:14秋工商专科

宿州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原官话的宿州-徐州片区,天津话也源于宿州方言。赛珍珠在作品里面称呼宿县为“南徐州”,是因为按照宿县方言的读音,宿州和徐州几乎一样,所以宿县人都自称宿县为南徐州(1911年民国开始,使用了1100多年的宿州才改称宿县,所以1920年代的成年人应该会自称宿州,也就是南徐州)。宿州方言中,宿州人大多将“宿州”称为“虚县”(宿县)。 宿州的风俗一概同北方,主食以面食为主,午饭吃馒头、饼。只有夹沟一带的少数丘陵中产大米,名为“香稻米”,曾经是贡米。米制品通常只有端午节的粽子。春节期间几乎只吃面食。元宵节做杂面油灯,置于门前、鸡圈等处辟邪。 腊月二十九至大年三十早上贴春联,忙活做饭炒菜,全家团圆的正餐是午餐,一般是12点整放鞭炮开饭,晚上至初一通常以饺子为主,初一早上一大早要带第一锅饺子上坟祭祖且这顿饺子必须是素馅的不沾荤且饺子汤里要放入各种粮食,以喻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点心有油炸丸子、焦叶子(面片,当地叫“猫耳朵儿”)、蚂蚱腿(细小不长的形似蚂蚱的拐弯的腿一样的面制品,加糖和姜末),这些点心都要在腊月二十九之前做好。年夜饭不是正餐(通常是吃饺子(这个风俗似乎其他地方未见),现在晚餐也是正餐,通常准备各种菜品,比较丰盛,当然饺子是必不可少的。大年初一挨家拜年,以及进城逛街赶集,初二接姑、姨等亲戚。 文化遗产 2010年,安徽省宿州市的“淮北梆子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项目类别。 自然资源 宿州市自然资源丰富,名特产品众多。境内平原广袤、沃野千里,气候适宜,生物繁茂。平原面积889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1%,耕地997.79万亩,占地总面积的67.97%。区内盛产小麦、玉米、大豆、山芋、棉花、花生、蔬菜以及苹果、梨、桃、葡萄、湖桑等。粮食总产量306万吨,棉花总产量8万吨,油料产量40.5万吨,水果产量86.5万吨。境内拥有120万亩全国最大的连片水果产区,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70%以上。拥有80万亩的花生种植基地和沿国道、省道纵向分布的40万亩大棚蔬菜种植带。地下矿产资源丰富,煤储量约为60亿吨,是两淮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口油田石油预测储量达20亿吨以上;宿南煤层气已探明储量达3000亿立方米;大理石储量4000万立方,居全省之首,花色品种达20个以上。灵璧奇石为中国“四大奇石”之一。砀山酥梨为果中精品,为海内外顾客所青睐。符离集烧鸡,色佳味美,为《中国名菜谱》中的一品名肴。夹沟

西陲汉晋简册

西陲汉晋简牍 居延简

武威简 百年来的简帛发现与简帛学的发展 简帛发现层出不穷 据文献记载,我国简帛的发现、整理和研究,可以追溯至2000多年前西汉景帝(前156—141年)末年的孔子故宅壁中经,但采用近代考古的科学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发掘、整理和研究,则开端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迄今将近一个世纪。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简帛的发现可谓层出不穷,共出现了两次大发现的高潮:一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二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出土简帛的年代涵盖战国、秦、汉、三国及魏晋。 战国简包括五里牌楚简37枚、仰天湖楚简43枚、杨家湾楚简72枚、长台关楚简229枚、望山楚简22枚、藤店楚简24枚、天星观楚简70枚、九店楚简344枚、随县楚简240多枚、临澧楚简数十枚、包山楚简448枚、秦家咀楚简41枚、石板村楚简4371片、郭店楚简804枚、新蔡楚简1300余枚等。 秦简包括云梦秦简1155枚(另有80枚残片)、天水秦简460枚、龙岗秦简283枚、木牍1方、杨家山秦简75枚、关沮秦汉简500枚、王家台秦简800余枚、周家台秦简389枚、木牍1枚、青川秦牍1枚 等。

汉简包括敦煌汉简708枚(或云702枚、704枚)、居延汉简3500余枚、罗布淖尔汉简71枚、武威汉简600余枚、甘谷汉简23枚、银雀山汉简4974枚、武威医简78枚、木牍14方、马王堆汉简900余枚、木49枚、定县汉简一批、凤凰山汉简428枚、木牍9方、居延新简近两万枚、罗泊湾汉简十余枚、木牍5枚、阜阳汉简一批、大通汉简400枚、张家山汉简2787枚、胥浦汉简17枚、木牍2方、清水沟汉简一册(27枚)、散简14枚、悬泉置汉简35000余枚(有字者23000余枚)、帛书10件、纸文书10件、墙壁题记1件、尹湾汉简133枚、木椟24方、虎溪山汉简1000余枚、孔家坡汉简785枚等。 三国两晋简包括尼雅、楼兰简牍400余枚、纸文书728件、吐鲁番阿斯塔那晋木简1枚、南昌永外正街晋墓出土木刺5枚、木牍1枚、南昌阳明路三国吴墓出土木刺21枚、木牍2枚、鄂城出土三国吴木刺6枚、马鞍山出土三国木刺14枚、木3枚、武威旱滩坡出土东晋木牍5枚、高台晋墓出土木牍1枚、长沙走马楼出土三国吴简10万多枚等。 帛书包括斯坦因在敦煌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的几件帛书、长沙子弹库楚墓发现的“楚缯书”、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的帛书1件、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一大批帛书、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帛书10件等。 简帛的整理与研究硕果累累 随着大宗简帛的相继出土和陆续公布,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和高度重视。据粗略统计,近百年来,经过海峡两岸和国外学者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已发表有关简帛研究的论著数千种。这些论著大体上可分为简帛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所谓基础研究主要包括发掘报告、图版、释文、注释、语译、索引、字编、参考文献和论著目录等。而应用研究主要是应用新发现的简帛资料(包括简帛文字记载、实物以及器物、遗址、墓葬等),结合传世典籍研究当时的政治、法律、经济、军事、文化乃至科技、民族关系、中外关系、语言、文字、书法等各个方面。前者是前提,后者是归宿,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正如张政 史之逸。”简帛的整理和研究,大体上是沿着这样的轨迹进行的。 1949年以前,主要集中于敦煌和居延汉简的整理和研究。首批敦煌汉简虽然首先由法国汉学家沙畹率先进行整理和考释,但作出最大贡献的应该首推我国学者罗振玉和王国维。二人于1914年合著的《流沙坠简》一书以及王国维后来发表的系列论文,不仅对每枚简文分类详加考释,而且应用新发现的简牍资料,撰写出许多研究汉代制度和西北史地的论文,尤其重视把敦煌汉简所记载的内容和汉代烽燧遗址的情况联系起来,力图尽可能恢复汉代烽燧组织系统的原貌。《流沙坠简》一书的精辟考释和王国维研究敦煌汉简的系列论文,不仅为当时的东西方学者所望尘莫及,而且至今仍不失为近代简帛学的奠基之作。和敦煌汉简迥然不同的是,首批居延汉简的整理和考释,一开始便是由中国学者负责的。起初参加的学者有马衡、向达、贺昌群、余逊和劳干等人,因为抗日战争爆发,整理工作中辍。后由劳干一人完成全部整理和考释,先后于1943年和1944年在南溪石印出版了《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和《居延汉简考释·考证之部》。与此同时,劳干还发表了二十多篇研究居延汉简的论文。《释文之部》在变通《流沙坠简》一书的基础上,将居延汉简分为文书、簿录、簿籍、信札、经籍、杂类等六大类。《考证之部》和研究论文则沿用王国维所创立的“二重证据法”,进一步拓宽了研究领域,在居延汉简和汉代历史研究两个方面,均作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以前,重要的论著还有《汉晋西陲木简汇编》、《罗布淖尔考古记》、《新获之敦煌汉简》、朝鲜古迹研究会《乐浪彩箧冢》、贺昌群《〈流沙坠简〉补正》、《烽燧考》、陈盘《汉晋遗简偶述》、《汉晋遗简偶述续稿》和劳干《敦煌汉简校文》等。 1949年以后,特别是随着七十年代居延新简和马圈湾等敦煌汉简的相继出土,居延和敦煌汉简的整理

安徽各地元宵节有什么习俗

安徽各地元宵节有什么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佳节,民间有燃灯、观灯的习俗,每逢这一天,大街上到处都是琳琅满目的花灯,故又名;灯节;。后来,元宵燃灯的习俗,渐渐演变成望月夜游、赏灯观灯。在我省各地,每逢正月十五,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赏灯夜游的庆祝方式。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安徽元宵节各地的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安徽元宵节各地的习俗1: 阜阳灯会 灯会始于隋唐,盛行于明代。宋代欧阳修在颍州任太守时曾写下;去年元月夜,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一诗,说明宋代阜阳的灯会已很盛行。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便是传统的灯会,每到这一天,群众都会自发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鸟虫鱼兽灯、十二生肖灯等等各种不同造型的彩灯悬挂自家门前。元宵佳节灯会期间还要唱一些大戏,有一台戏或两台以上的戏对唱,又称之为;戏台戏;。同时,各家还燃放各种焰火助兴。 灯会的节目多种多样,表现了阜阳各地不同的地域风情。临泉肘阁、抬阁,属于民间舞蹈谱系,盛行于明代,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20xx 年2月,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泉的肘阁、抬阁演出

的节目较多,技巧与难度并重,流传保留的肘阁节目有《刘全进瓜》、《孙悟空盗桃》、《天女散花》、《秦香连》、《困同台》、《吴凤岭》、《戏杜丹》。抬阁节目有《回荆州》、《游西湖》、《怒打镇西关》、《哪叱闹海》、《二乔比美》等。 被誉为;东方芭蕾;、;中国的东方迪斯科;的颍上花鼓灯,20xx年被评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颍上是花鼓灯的诞生地和二十世纪花鼓灯艺术革新的发祥地。颍上各地民间花鼓灯艺人分布十分广泛,男女老幼都喜爱花鼓灯艺术,锣鼓一响,花鼓灯上场。 ;千班锣鼓万班灯;是颍上花鼓灯在淮河流域最盛行时的真实、生动写照。颍上花鼓灯表演的角色分男角和女角,男角称;鼓架子;,会翻筋斗,要有武技,动作粗犷有力;女角称;兰花;,左手执手帕,右手拿扇子作舞。主要以舞蹈、灯歌和锣鼓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把情节性的双人舞与情绪性的集体舞结合起来,表现生活、生产中生动的人物和人物复杂的情感,唱腔辽阔高亢,旋律欢快悠扬,节奏刚劲有力,情感炽烈奔放,具有强烈的民歌风、田园风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阜阳灯会表达了人民期盼政通人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良好愿望,展现阜阳儿女的礼义风情、勤劳勇敢,表现青年男女纯真朴实的爱情,体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著与向往。 安徽元宵节各地的习俗2:

安徽阜阳汉简介绍

安徽阜阳汉简介绍 (摘自https://www.doczj.com/doc/835762363.html,/f?kz=220387336) 阜阳古称颍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西周时,阜阳境内为胡子国。战国末年,楚考烈王迁都于巨阳(今阜阳太和县),阜阳曾一度成为楚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秦汉以后,阜阳历为郡、州、府治所以及众多王、侯的封地。由于其地理形势是“襟带长淮,控扼陈蔡”、“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明·李宜春《颍州志·形胜》),所以两千多年来,阜阳一直是沟通南北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枢纽。至今,古城遗址遍布全城及周边四邻,地下文物也极其丰富,闻名中外的阜阳汉简,就出自阜阳县双古堆汉墓。 双古堆位于阜阳市西南郊约一公里处。原是座高出地面20米,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70多米的双顶大土堆。传说历来黄河泛滥,阜阳四周一片汪洋,惟双古堆像孤岛一样伫立水中,水涨,古堆也随之升高,再大的水也难以将其淹没。因此,世代相传双古堆是仙人的住宅。1977年春,当地罗庄人在古堆前建窑,挖出了几个陶制的马头,同年7月,经上级批准,阜阳地区博物馆会同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和阜阳县文化局,对古堆进行了科学的挖掘和清理,方才揭开双古堆之谜。由出土器物上的铭文和纪年得知,原来双古堆是西汉初年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夫妻的合葬墓(详参《文物》1978年第8期,《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两墓中除出土漆、铜、金、玉器等文物二百余件外,还发现了大批竹简和三块木椟。作为随葬之物,这批竹简已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 简,是古代的一种书写材料,纸发明以前,古人将文字书写在狭长的竹片或木片上。写在竹片上的叫简,写在木片上的叫牍或曰札。将简片编缀成册,谓之竹(简)书,但也统称为竹简。阜阳出土的这批简,因为是汉代的,故被名之为阜阳汉简。 由于年代久远,遭自然侵蚀,尤其墓葬很早以前即遭人盗掘,人为破坏所致,墓已垮塌。棺椁内常年积水,盛放简牍的漆笥已朽坏;加之受封土和椁盖板的重量挤压,笥内竹简变质、变形,不仅散断扭曲,颜色发黑,而且彼此交错粘结成形如刨花板状物,难以将其剥离开。后经国家文物局文保所专家采用世界先进的技术加以揭剥,才使这批简牍最终得以重现世间。 这批竹简,破碎残缺,是历年出土竹简中受损程度最为严重的一种。大多是些碎片,已难以统计完整的片数。竹简长约25厘米,宽约1厘米,其薄如纸,用三道绳编组。今简片最长的存字24个,少则仅一两个字。经专家十数年不懈的努力,现对汉简的基本内容已经摸清。尽管烂简断编,但阜阳汉简残存的文献仍非常丰富。计有:《诗经》、《苍颉篇》、《周易》、《万物》、《庄子》、《楚辞》、《年表、大事记》、《相狗经》、《刑德》、《日书》、《算数》、《行气》、《干支》、《作务员程》、《天文杂占》、《吕氏春秋》(其中有些书名为整理者根据内容所拟定)等;木椟为书籍篇题,内含《说苑》、《新序》和《孔子家语》等部分内容。 由上列书目,可以看出这批简书有半数以上属古佚书,在《汉书·艺文志》中不见著录。班固《艺文志》原本于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和《七略》。可以想见,这些所谓佚书恐怕至迟在西汉末年即已不存于世,至今已湮没两千多年了。它们之重新被发现,一方面丰富了古代历史的内容,修正了史书的记载;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校勘某些传世古籍的依据和研究语言文字的原始素材。 阜阳出土汉简,不仅是安徽考古史上的首次重大发现,值得安徽人民骄傲、自豪,而且,这些汉简更是祖国文物瑰宝园地中的一朵耀眼夺目的奇葩。 这批被文物考古学界誉为稀世之宝的阜阳汉简,其珍贵之处就在于: 第一,简书种类多 阜阳汉简包括近二十种古代典籍,书种繁多,而且内容包罗万象。按我国传统的图书分

安徽元宵节习俗.doc

安徽元宵节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佳节,在安徽,有什么不一样的习俗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安徽元宵节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安徽元宵节习俗 年味正浓是元宵 临近元宵这几天,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的街道社区和乡村田野里,各种民俗文艺表演一场接着一场。扭花鼓灯、耍龙灯、狮子滚绣球、高跷、抬阁、花棍、花灯、伞灯、旱船、独竿桥等多彩多姿的表演,不仅把新年的气氛推向高潮,而且也让十里八乡的老少爷们领略了独特的淮河风情文化。 淮河两岸,旧有"正月xx大似年"的说法。年初一到初三的大年三天,人们忙于辞旧迎新、探亲访友,顾不上吃顾不上玩,元宵节才是年味最浓的时刻。 元宵前的几天,白天,一些年轻人和老艺人们身着七彩异装,不停歇地参与各种表演;晚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城镇吃糯米汤圆和酵子茶;农村则将咸馍切成小块、长块充作晚饭,以示农业丰收在望。元宵当天,各家各户男女老幼几乎倾巢而出,看表演、会亲友,到处都是喜气洋洋、欢笑阵阵。晚饭后,儿童打着各式各样的灯笼,相互比赛,看谁的灯式样新颖;人们争相燃放花炮或焰火。村前屋后更是锣鼓喧天,扭花鼓灯、耍龙灯,是人们期待已久的照例节目。表演队由锣鼓乐队领先在街道和村里游动,如果有谁想请表演队表演,就先燃放一串鞭炮欢迎,然后鼓掌吆喝。

此时,艺人们拉开架势开始表演。演出中,脚痒痒心痒痒的观众也可以加入其中,跳一段舞一场。这种热闹场面,往往从黄昏持续到深夜。与众不同的是,元宵夜的娱乐活动中,女角由男青年扮演,有的还用木头做些假"三寸金莲"套在脚上,扭扭摆摆。这些假女郎(称"腊花")如果扮相好,歌喉婉转,唱得一口好曲子的,更受观众欢迎,演至半夜时,人们会端出茶点、果品招待演员。演出的内容,一般必以通俗易懂、音韵响亮而顺口的民间戏文、歌谣为主。如今,沿淮一带的各种元宵民俗表演式样已推陈出新,演出娱乐的内容丰富而健康。 正月花市灯如昼 阜阳人民勤劳聪明,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有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曲艺,有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和戏剧。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些异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汇聚成独具特色的阜阳灯会。 阜阳灯会始于隋唐,盛行于明代。宋代欧阳修在颍州任太守时曾写下"去年元月夜,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一诗,说明宋代阜阳的灯会已很盛行。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便是传统的灯会,每到这一天,群众都会自发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鸟虫鱼兽灯、十二生肖灯等等各种不同造型的彩灯悬挂自家门前。元宵佳节灯会期间还要唱一些大戏,有一台戏或两台以上的戏对唱,又称之为"戏台戏"。同时,各家还燃放各种焰火助兴。 灯会的节目多种多样,表现了阜阳各地不同的地域风情。临泉肘阁、抬阁,属于民间舞蹈谱系,盛行于明代,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20xx

阜阳师范学院两校区道路楼宇广场命名方案

阜阳师范学院两校区道路、楼宇、广场命名方案 清河校区 一、道路命名 道路1、2两大主干道以道路两旁自然植物命名。 道路1——丹桂路 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中:“桂有三种:叶如柏叶,皮赤者为丹桂。”唐白居易《有木诗》之八:“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古人称科举及第为折桂,因以丹桂比喻科第。丹桂路寓意着广大师生在教学、科研以及学 习等各方面能够拔得头筹。 道路2——雪松路 《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陈毅《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雪松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的品质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 道路10、11以阜阳当地历史名人命名。让学生铭记历史,以历史名人为榜样,积极上进。 道路10——管仲路 管仲(公元前725年~前645年),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阜阳市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他曾被齐桓 公拜为相,并尊称为仲父,辅佐齐桓公成霸业。他的著作《管子》中记录 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道路11——甘罗路 甘罗(约公元前247年—?),战国时期秦国名臣甘茂之孙,著名的少 年政治家。《史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甘罗墓位于颍上县东25公里(今杨湖区甘罗乡)颍 河北岸。

西清河桥——西清桥 因坐落于阜阳著名的河流之一——西清河上而得名,特色鲜明,简单 易记。欧阳修知颍州曾主持治理清河,他在《忆焦陂》诗中写道:“清河两岸柳鸣蝉,直到焦陂不下船。” 长廊1——春晖长廊 春晖,即春日的阳光。由唐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而使此 词有了比喻母爱的意思。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则有电影《春晖》歌颂教师。 此处长廊每到春天便有迎春花等开放,令人心情愉悦,故为此名既应景, 又有丰富的寓意。 长廊2——秋水长廊 秋水出自《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长廊下便是西清河,水波清澈,让人心旷神怡,故为此名。 广场1——明德广场 明德是信息工程学院校训第一个词,意为“光明之德,美德”。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教育首先是心灵的教育,人格的教育,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彰显人所固有的光明的德性。 北大门广场(停车场与北门之间)——银杏园 绿地边靠近停车场有一棵老银杏树,可谓标志性植物,见证了阜阳师 院几代人的成长。银杏又名“公孙树”,是活化石,这块休闲绿地是老同志与孩子们的乐园。以此命名也有世代相传、共享幸福的意味。 二、楼宇命名 (1)教学用房命名 主教学楼—明德楼

《诗经》名句赏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美丽贤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顺流而下寻找她。仿佛在河的中间。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含苞满枝头,花开灿烂如红霞。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顺。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我怀恋着倩影,我心伤悲!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在别的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译: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我曾经对你说过,我愿意握着你的手,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