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整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条文释义

2021年整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条文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条文释义

【实施时间】1993-09-01【发布单位】技监局法函1993345号第一章总那么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制定本法。1.本条是对产品质量立法宗旨的规定。

2.制定产品质量法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加强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促使生产者、销售者保证产品质量;二是,为了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严厉惩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三是,为了切实地保护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我国的产品质量民事赔偿制度;四是,为了遏制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3.“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是指国家对产品质量采取必要的宏观管理和鼓励引导的措施,促使企业保证产品质量,并且通过加强对生产和流通领域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建立运用市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制约假冒伪劣产品的机制,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4.本法所称“产品质量〞,是指产品满足需要的适用性、平安性、可用性、可靠性、维修性、经济性和环境等所具有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5.本法所称“用户〞,是指将产品用于社会集团消费和生产消费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

6.本法所称“消费者〞,是指将产品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公民。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产品生产、销售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建设工程不适用本法规定。

1.本条是关于产品质量法调整范围的规定。

2.本法适用的地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3.本法主要调整在产品生产、销售活动中发生的权利、义务、责任关系。

4.本法调整的产品范围包括:以销售为目的,通过工业加工、手工制作等生产方式所获得的具有特定使用性能的物品。

未经加工的天然形成的产品,如原矿、原煤、石油、天然气等;以及初级农产品,如农、林、牧、渔等产品,不适用本法规定。

“建设工程不适用本法规定〞是指建筑物、工程等不动产不适用本法规定。不动产中的动产适用本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的属于本法所称产品范围的进口产品,适用本法的有关规定。

5.本法适用的主体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民,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个体工商业经营者等。

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以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个体工商业经营者包括个体工商户、个体合伙等。

第三条生产者、销售者依照本法规定承当产品质量责任。1.本条是关于承当产品质量责任主体的规定。

2.承当产品质量责任的主体包括生产者、销售者〔含供货者〕。本法所称“生产者〞,是指具有产品生产行为的人。

本法所称“销售者〞,是指具有产品销售行为的人。

3.本法所称“产品质量责任〞,是指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违反本法的规定,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应当依法承当的法律后果。

承当产品质量责任包括承当相应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承当民事责任包括承当产品的合同责任〔瑕疵担保责任〕和产品损害赔偿责任。

4.判定承当产品的质量责任的依据是产品的默示担保条件、明示担保条件或者是产品缺陷。

产品的默示担保条件,是指国家法律、法规对产品质量规定的必须满足的要求。

产品的明示担保条件,是指生产者、销售者通过标明采用的标准、产品标识、使用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对产品质量作出的明示承诺和保证。

产品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平安的不合理的危险。

第四条禁止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禁止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禁止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本条是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作出的禁止性规定。

第五条国家鼓励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鼓励企业产品质量到达并且超过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

标准。对产品质量管理先进和产品质量到达国际先进水平、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1.本条是关于国家对产品质量采取有关鼓励的规定。

2.有关鼓励包括:鼓励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鼓励产品质量到达先进水平;奖励质量管理先进和产品质量到达国际先进水平、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等。3.“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是指国际上通行采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如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的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所推荐的质量管理方法等。目前,我国已等同采用该标准,制定出GB/T19000-ISO9000系列国家标准。

4.“对产品质量管理先进和产品质量到达国际先进水平、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这是国家采取的一项鼓励。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实施。

第六条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1.本条是关于我国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制的规定。

2.“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是指国家技术监督局。其职责是负责全国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3.“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部门〞,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是指省级人民政府设置的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即为本法中表述的“省级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其职责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和省级人民政府赋予的职权,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在市〔州、盟〕、县级人民政府中,设置了独立的技术监督行政部门的,本法中所称的“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部门〞,是指市〔州、盟〕、县级人民政府技术监督行政部门;没有独立设置技术监督行政部门的,是指负责管理产品质量工作的部门。其主要职责是履行执法监督和同级人民政府赋予的其他职能。4.“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是指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置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按照同级人民政府赋予的职权,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本行业关于产品质量方面的行业监督和生产经营性管理工作。

第二章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第七条产品质量应当检验合格,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1.本条是对产品质量检验要求的规定。

2.“产品质量应当检验合格〞是指产品出厂时应当经过检验,质量应当符合相应要求。

3.“不合格产品〞是指产品质量不符合本法第十四条规定要求的产品。包括处理品和劣质品。

处理品是指产品质量不符合本法第十四条第二、三项规定的要求,但是不存在危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平安的危险,仍有使用价值的产品。

劣质品是指产品质量不符合本法第十四条规定的要求,并且存在危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平安的危险,或者失去原有使用性能的产品。

4.“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是指不得以处理品或者劣质品作为或者充当合格品。

第八条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平安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平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平安的要求。

1.本条是对工业产品必须符合平安、卫生要求的规定。

2.判定工业产品的平安、卫生指标是否合格,以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平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依据。

3.未制定平安、卫生标准的,以社会普遍公认的平安、卫生要求为依据。

第九条国家根据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标准,推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企业根据自愿原那么可以向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或者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申请企业质量

体系认证。经认证合格的,由认证机构颁发企业质量体系认证证书。

国家参照国际先进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要求,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企业根据自愿原那么可以向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或者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申请产品质量认证。经认证合格的,由认证机构颁发产品质量认证证书,准许企业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使用产品质量认证标志。

1.本条是关于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的规定。

2.“企业质量体系认证〞是指依据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经过认证机构对企业的质量体系进行审核,通

过颁发认证证书的形式,证明企业的质量体系和质量保证能力符合相应要求的活动。企业质量体系认证亦称为企业认证,质量体系注册,质量体系评审,质量体系审核等。

3.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的目的,在合同环境中是为了提高供方的质量信誉,向需方提供质量担保,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非合同环境下是为了加强企业的质量管理,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4.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的对象是企业。

5.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的依据是GB/T19000-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家标准。

6.“向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或者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申请企业质量体系认证〞,是指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工作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实行统一管理。承当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具体工作的认证机构,必须经过国家技术监督局认可,或者经过国家技术监督局的部门认可,方具有开展认证工作的资格。7.“企业根据自愿原那么〞是指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实行企业自愿申请原那么。这是法律赋予企业申请认证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违反本法规定的自愿原那么强制企业申请认证。

8.“产品质量认证〞是指依据具有国际水平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要求,经过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产品质量认证标志的形式,证明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技术要求的活动。

9.产品质量认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的信誉,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产品质量认证的对象是产品。

10.产品质量认证的依据是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其他补充技术要求;对于我国名、特产品依据经过国家技术监督局确认的标准开展认证;对于我国与国外认证机构签订了双边、多边认证合作协议的产品,依据协议中规定的标准开展认证工作。

11.产品质量认证制度的具体实施按照1991年5月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以及1992年1月30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实施方法?、?产品质量认证委员会管理方法?、?产品质量认证检验机构管理方法?、?产品质量认证质量体系检查员和检验机构评审员管理方法?、?产品质量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管理方法?等规章的规定进行。

12.“产品质量认证标志〞是指由产品质量认证机构设计,按照法定程序批准、发布的一种专用标志。用以证明某项产品符合

规定标准或者技术标准,经认证机构允许,可以在获准认证的产品上使用。

目前,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的产品质量认证标志有三种:长城认证标志,用于获准认证的电工产品;PRC认证标志,用于获准认证的电子元器件产品;方圆认证标志,用于获准认证的其他产品。

第十条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对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平安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用户、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进行抽查。监督抽查工作由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规划和组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也可以组织监督抽查,但是要防止重复抽查。产品质量抽查的结果应当公布。法律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

根据监督抽查的需要,可以对产品进行检验,但不得向企业收取检验费用。监督抽查所需检验费用按照规定列支。

1.本条是关于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监督检查制度的规定。2.“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及法律规定的其他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

各级人民政府赋予的职权,代表政府履行职责,执行公务,对生产领域、流通领域的产品质量实施监督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3.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是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主要方式。其范围是: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平安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用户、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

4.“监督抽查工作由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规划和组织〞,是指国家技术监督局统一管理全国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按照1992年8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的决定〞的规定:“为切实防止重复抽查,全国性抽查方案,由国家技术监督局统一组织协调。各主管部门组织的全国性抽查方案,应报国家技术监督局审批,由主管部门组织协调、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技术监督行政部门也可以组织抽查,但要防止重复。地方性抽查方案要由省级技术监督部门统一协调。5.“法律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是指国家其他法律,如?药品管理法?、?计量法?等法律,对某些特殊产品进行监督检查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

6.“监督抽查所需检验费用按照规定列支〞,是指按照〔1992〕4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的决定〞中的规定:

“监督抽查不得向企业收费。各级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监督抽查,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拨款;其他有关主管部门组织的抽查,所需经费由部门自有资金中开支。〞

监督抽查之外的其他方式的监督检查的检验费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的部门考核

合格后,方可承当产品质量检验工作。法律、行政法规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1.本条是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条件、资格及其管理的规定。2.“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是指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所具备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符合ISO/IEC有关指南制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通用要求和根本条件。

3.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的部门组织有关评审人员和专家具体实施检验机构的评审工作。

4.“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设置和依法的、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其任务是承当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仲裁检验等公证检

验工作。处理产品质量的争议,以依法设置和依法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数据为准。

第十二条用户、消费者有权就产品质量问题,向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查询;向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申诉,有关部门应当负责处理。

1.本条是指对用户、消费者在产品质量监督方面行使有关权利的规定。

2.用户、消费者对产品质量问题享有查询权、申诉权。

3.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对用户、消费者的申诉负有处理的职责。

第十三条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组织可以就消费者反映的产品质量问题建议有关部门负责处理,支持消费者对因产品质量造成的损害向人民法院起诉。

1.本条是对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组织在产品质量社会监督方面行使有关权利的规定。

2.“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组织〞是指各级消费者协会、用户委员会等社会组织。

3.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组织享有建议有关部门负责处理产品质量问题的权利和支持受害人向人民法院提起产品责任诉讼的权利。

第三章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第一节生产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第十四条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

产品质量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平安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平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

〔二〕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但是,对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说明的除外;

〔三〕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说明的质量状况。

1.本条是对产品内在质量要求及其判定依据的规定。2.“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是法律对生产者履行产品质量义务和承当产品质量责任的规定。保证产品质量是生产者的首要义务。

3.本法对生产者保证产品质量规定了三项要求:

〔1〕产品不得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平安的不合理的危险;〔2〕产品应当具备应有的使用性能;

〔3〕产品质量应当符合明示的质量状况。

〔1〕、〔2〕是法律对产品质量规定的默示担保条件。〔3〕是法律对产品质量规定的明示担保条件。

产品质量符合上述三项要求,即为合格产品。

4.判定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的依据是:

〔1〕符合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平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平安、卫生指标;

〔2〕符合明示采用的产品标准中规定的使用性能,未制定相应标准的产品,其使用性能应当符合公众普遍认为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

〔3〕符合在产品或者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所规定的质量指标,或者符合在产品说明中规定的质量指标,或者符合以实物样品等方式说明的质量状况。

5.本法所称“瑕疵〞是指产品质量不符合本法第十四条〔二〕、〔三〕规定的要求,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平安的不合理的危险,或者未丧失原有的使用价值。

第十五条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

〔二〕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

〔三〕根据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产品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份的名称和含量的,相应予以标明;

〔四〕限期使用的产品,标明生产日期和平安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

〔五〕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平安的产品,有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

裸装的食品和其他根据产品的特点难以附加标识的裸装产品,可以不附加产品标识。

1.本条是关于产品标识的规定。

2.本法所称“产品标识〞是指用于识别产品或其特征、特性所做的各种表示的统称。产品标识可以用文字、符号、标志、标记、数字、图案等表示。

3.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产品标识可以标注在产品上,也可以标注在产品包装上。

4.产品标识一般必须具有:检验合格证明,用中文标注的产品名称、厂名、厂址。

限时使用的产品必须标明生产日期和平安使用期限;或者标明失效日期。

涉及使用平安或者容易损坏的产品,必须具有警示标志、中文警示说明。

5.“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是指生产者出具的用于证明产品质量符合相应要求的证件。包括合格证、合格印章等。6.“平安使用期〞包括保质期、保鲜期、保存期等。

7.“用中文标明〞是指用汉字标明。根据需要,也可以附以民族文字。

8.本法所称“警示标志〞是指用以表示特定的含义,告诫、提示人们应当对某些不平安因素引起高度注意和警惕的图形。9.本法所称“警示说明〞是指用以告诫、提示人们应当对某些不平安因素引起高度注意和警惕的文字说明。

第十六条剧毒、危险、易碎、储运中不能倒置以及有其他特殊要求的产品,其包装必须符合相应要求,有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标明储运考前须知。

1.本条是对特殊产品包装要求的规定。

2.剧如农药等,危险品如易燃易爆品等,易碎品如玻璃制品等,不能倒置的产品如电冰箱等,均属于对包装有特殊要求的产品。3.“包装必须符合相应要求〞是指包装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合同、标准或者标准性文件规定的包装要求。

4.本条规定的目的是通过对特殊产品的包装要求,保证人身、财产平安,并防止产品损坏。

第十七条生产者不得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

1.本条是对生产者禁止的规定。

2.“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行政的措施,对涉及耗能高、技术落后、污染环境、危及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因素,宣布不得继续生产、销售、使用的产品。目前,办公厅已宣布淘汰了六种农药;国家方案委员会、原经济贸易办公室、原机械电子部等有关部门联合宣布淘汰了15批601项机电产品;卫生部宣布淘汰了几百种药品等。

第十八条生产者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

1.本条是对生产者禁止的规定。

2.“伪造产地〞是指在甲地生产,而标注乙地地名的欺骗行为。3.“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是指非法制作标注他人厂名、厂址的标识,或者擅自使用他人厂名、厂址的名称的行为。第十九条生产者不得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

1.本条是对生产者禁止的规定。

2.“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是指非法制作产品质量认证标志、优质产品标志、获国际荣誉奖标志、生产许可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行为;或者未获准认证,未取得优质产品、国际奖等荣誉,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等,而擅自使用相应质量标志的行为。这是一种欺骗行为。

第二十条生产者生产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1.本条是对生产者禁止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释义:第二十七条 2009-10-14 15:54 来源:法律教育网【大中小】【我要纠错】 第二十七条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 (二)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 (三)根据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产品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份的名称和含量的,用中文相应予以标明;需要事先让消费者知晓的,应当在外包装上标明,或者预先 向消费者提供有关资料; (四)限期使用的产品,应当在显著位置清晰地标明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 期; (五)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应当有 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 裸装的食品和其他根据产品的特点难以附加标识的裸装产品,可以不附加产品标识。 【释义】本条是关于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应当符合的要求的规定。 一、所谓产品包装,是指为在产品运输、储存、销售等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促进销售,按照一定技术方法采用的容器、材料和附着物并在包装物上附加有关标识而进行的操作活动的总称。所谓产品标识,是指用于识别产品或其特征、特性所做的各种表示的统称。产品标识可以用文字、符号、标志、标记、数字、图案等表示。产品标识由生产者提供,其主要作用是表明产品的有关信息,帮助消费者了解产品的质量状况,说明产品的正确使用、保养方法,指导消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扩大产品出口的需要,产品标识日益为人们所看重,认为其是产品的组成部分。如果产品标识指示不当或者存有欺骗性,则易引起消费者的误解,产生产品质量纠纷。这次修改本法,特别强调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本条规定的生产者对产品标识应当标明的内容,这是生产者应当履行的义务。 二、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产品标识可以标注在产品上,也可以标注在产品 包装上。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所谓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是指生产者出具的用于证明产品质量符合相应要求的证件。合格证明包括合格证、合格印章等各种形式。合格证的项目内容,由企业自行决定。合格证一般注明检验人员或者其代号,检验、出厂日期等事项。一些不便于戴佩合格证的产品,可用合格章。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只能用于经过检验合格的产品上,未经检验的产品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不得使用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出厂产品的检验,一般由生产自身设置的检验部门进行检验。对不具备检测能力和条件的企业, 可以委托社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2.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所谓用中文标明,是指用汉字标明。根据需要,也可以附以中国民族文字。产品名称是区别于此产品与他产品的文字语言标记。

国家技术监督局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条文的释义

国家技术监督局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条文 的释义 【法规类别】技术监督行政复议 【发文字号】技监局法函[1993]345号 【失效依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2013年第75号――关于公布现行有效规范性文件和废止部分规范性文件的公告 【发布部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日期】1993.08.03 【实施日期】1993.09.01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国家技术监督局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条文的释义 (技监局法函【1993】345号 1993年8月3日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制定本法。 1.本条是对产品质量立法宗旨的规定。

2.制定产品质量法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加强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促使生产者、销售者保证产品质量;二是,为了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严厉惩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三是,为了切实地保护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我国的产品质量民事赔偿制度;四是,为了遏制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3.“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是指国家对产品质量采取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激励引导的措施,促使企业保证产品质量,并且通过加强对生产和流通领域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建立运用市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制约假冒伪劣产品的机制,维护社会经济秩序。4.本法所称“产品质量”,是指产品满足需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用性、可靠性、维修性、经济性和环境等所具有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5.本法所称“用户”,是指将产品用于社会集团消费和生产消费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 6.本法所称“消费者”,是指将产品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公民。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产品生产、销售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建设工程不适用本法规定。 1.本条是关于产品质量法调整范围的规定。 2.本法适用的地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3.本法主要调整在产品生产、销售活动中发生的权利、义务、责任关系。 4.本法调整的产品范围包括:以销售为目的,通过工业加工、手工制作等生产方式所获得的具有特定使用性能的物品。 未经加工的天然形成的产品,如原矿、原煤、石油、天然气等;以及初级农产品,如

产品质量法第49条的适用

“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 “生产、销售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 两类违法行为的区别 这两类违法行为分别为《产品质量法》第49条和《标准化法》第20条、《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第33条规定了行政处罚。 关于这两类违法行为的法律适用问题,是我们最普遍遇见的一个问题。常常,我们都把这两个法律条款的规定误认为是规定了同一种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包括《产品质量法》刚刚修订之后的国家技术监督局也是这么认为的,因此有了(质技监局政发【2001】43号文)第6条第3点的规定:《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质技监局政发【2001】43号文)第6条第3点规定:《产品质量法》第49条有关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的处罚,与《标准化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生产、销售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处罚不一致。根据后法优先原则,对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实施处罚,应当适用《产品质量法》第49条的规定。 国家局认为我们《产品质量法》2000年修订后我们都应该适用产品质量法第49条了。但在执法实践中,我们的执法人员要么并不懂得还有一个“后法优于前法”的法律适用原则而在这两条中随心所欲地适用,当想放过当事人时就适用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当想得到更多罚款时则适用产品质量法。要么是懂得法律适用原则,但以“对法律条款理解有争议不会承担过错责任”为理由,而依然大摇大摆地随心所欲选择适用。 一、“后法优先”原则是法律适用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此处无法适用。

《立法法》第八十三条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 适用“后法优先”原则的条件有三个:1、同一机关制定;2、同一事项;3、规定不一致。 (一)考量《产品质量法》与《标准化法》,二者均属于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 (二)二者规定不一致:主要是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幅度不一致; (三)二者规定的不是同一事项。因为“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不等同于“不符合强制性标准”。 1、从字面上看:明显不同。 2、从标准的范围来看:《标准化法条文解释》第7条有明确规定,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 《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强制性标准包括八类:第十八条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下列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 (一)药品标准,食品卫生标准,兽药标准; (二)产品及产品生产、储运和使用中的安全、卫生标准,劳动安全、卫生标准,运输安全标准; (三)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卫生标准及国家需要控制的其他工程建设标准; (四)环境保护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 (五)重要的通用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和制图方法; (六)通用的试验、检验方法标准; (七)互换配合标准; (八)国家需要控制的重要产品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释义:第二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释义: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易碎、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有放射性等危险物品以及储运中不能倒置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产品,其包装质量必须符合相应要求,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作出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标明储运注意事项。 【释义】本条是关于特殊产品包装要求的规定。 ?一、本条规定的危险物品、储运中不能倒置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产品属于特殊产品。包括易碎品,如玻璃及玻璃制品、陶瓷等;易燃、易爆品,如酒精、汽油、炸药、雷管、鞭炮等;剧毒品,如农药等;储运中不能倒置的产品,如电冰箱、装有液体的包装容器等;有其他特殊要求的产品,如古董、古玩、艺术品、工艺品等产品。众所周知,产品包装的好坏既直接关系到对被包装产品的保护,又能通过产品包装上的标识明确地告知仓储者、运输者、销售者以及用户和消费者许多有关该产品的信息。对特殊产品的包装需要有明确的要求。 ?二、本条所谓产品的“包装质量必须符合相应要求”,是指产品的包装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合同、标准以及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包装要求,保证人身、财产安全,防止产品损坏并且应当在产品包装上标注相应的产品标识。依照本条规定,上述特殊产品包装质量必须符合相应要求,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出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标明储运注意事项。例如,毒品、限剧药物必须在产品包装的显著部位,用黑色标注“毒”或者用红色

标注“限剧”字样,并附有剧毒品的相应警示标志。对于危险品,应当在显著部位用红色标注“爆炸品”或者“易爆品”等字样,并附有相应警示标志。对于有毒或者腐蚀性物品,必须用黑色加注“切勿入口”等字样。对于装卸、搬运操作或者存放保管条件有相应要求或者应提出注意事项的产品,应当醒目标明“向上”、“防潮”、“防雨”、“小心轻放”、“防晒”、“冷藏”、“怕压”等字样。对于农药等含有害、有毒物资的产品,包装容器必须密闭,不得有外溢、渗漏、脱盖、破损等问题,防止污染或者损害人体健康与安全。食品包装必须使用无毒、清洁、卫生的物料。直接接触食品的纸张、塑料、橡胶等制品和涂料,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对于放射性物资、电磁波辐射等,其包装容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在储存、运输过程中严加防护和管理。

(备考辅导)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释义: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释义: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五条销售者不得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和失效、变质的产品。 【释义】本条是对销售者不得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和失效、变质的产品的义务的规定。 一、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是指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通过颁发决定、命令的形式,公开淘汰某项产品或者产品的某个型号。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包括:(1)产品性能落后、耗能高、污染环境严重的产品,如自以来,机电部会同有关部委共淘汰了15批共601种机电产品。(2)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如卫生部发文共淘汰了27种药品,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淘汰了6种农药。(3)违反法律规定的产品,如非法定计量单位的计量器具。对于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国家都要颁布具体的淘汰时间,在这个时间以后,禁止销售该淘汰产品。 二、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销售者不得继续销售,这是销售者必须履行的产品质量义务。销售者应当经常关注国家有关这方面的决定和命令,对自己的进货产品及时加以调整。对于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销售者已经进货的,应当停止销售,并对淘汰的产品加以退货或销毁处理。如果销售者在国家规定的时间以后仍然继续销售淘汰产品的,有关执法部门则要对所销售的产品加以没收,并处违法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还要没收违法所得。 三、销售者不得销售失效、变质的产品。这里讲的“失效”,是指产品失去了本来应当具有的效力、作用。这里讲的“变质”,是指产品内在质量发生了本质性的物理、化学变化,失去了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价值。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失效、变质与超过安全使用期和失效日期的关系。即已经超过安全使用期和失效日期的产品,虽多数是失效、变质的产品,但并不一定全是失效、变质的产品;而尚未超过安全使用期和失效日期的产品,也可能会发生产品变质,应以实际检测结果为依据。 四、失效、变质的产品,由于其功能、效力、作用等皆已丧失或大部分已丧失,已经不具备应有的安全性、适用性等必要的性能,很容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法律规定禁止销售失效、变质的产品。销售者违反了这一法定义务,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要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释义:第一条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制定本法。 【释义】本条是关于本法立法目的的规定。本法的立法目的是: 一、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1.所谓“产品质量”,通常是指产品满足需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耐用性、可维修性、经济性等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ISO8402-1994,该标准已为我国国家标准 GB/T6583-1994等同采用)中的定义,产品质量是指产品“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和特性的总和”。不同质量水平或质量等级的产品,反映了该产品在满足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不同程度。质量低劣的产品,基本不能甚至完全不能满足使用者对该产品在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合理需求。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的产品质量问题,主要依靠市场竞争来解决。通过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机制,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但是,政府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宏观组织者和管理者,也必须对产品质量进行必要的监督和宏观管理,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质量管理工作有所加强,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部分产品质量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是,目前我国产品质量的状况与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比较大的差距。许多产品档次低、质量差,抽查合格率较低;伪劣产品屡禁不止;优难胜、劣不汰的现象比较严重;重大质量事故时有发生,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更为必要。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需要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而法律的手段更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稳定性的特点,是更为重要的手段。同时,按照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采用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也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为依法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3年2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从当年9月1日起施行。产品质量法的施行,对于增强全民族的产品质量意识,提高我国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明确产品质量责任,惩治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产品质量法的有些规定已经难以适应新情况、新变化、新要求。为此,国务院于1999年9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关于提请审议产品质量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第十五次和第十六次会议对产品质量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三次审议,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根据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和各有关方面的意见,对草案进行了反复修改。在2000年7月8日举行的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的全体会议上,委员们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决定》。该决定从2000年9月1日起施行。 3.本法规定了对产品质量实施监督的基本制度,主要包括:对涉及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实行严格的强制监督管理的制度;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依法对产品质量实行监督抽查并对抽查结果进行公告的制度;推行企业质量体系和产品质量认证的制度;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涉嫌在产品生产、销售活动中从事违反本法的行为可以依法实施强制检查和采取必要的查封、扣押等强制措施的制度;对产品质量违法行为依法实施处罚的制度等。这些法定的基本制度,既为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又为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对产品质量监督行政执法活动提供了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二、明确产品质量责任。这里讲的“产品质量责任”,是指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不履行本法规定的保证产品质量的义务,所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包括产品质量民事责任和违反本法规定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本法采用的立法体例是,将以损害赔偿为主要形式的民事责任,在本法第四章直接以“损害赔偿”作为章名予以专章规定,而将违反本法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另立一章作为第五章,以“罚则”为章名作了专章规定。 1.所谓“行政责任”,是指有违反有关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所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行政责任一般分为两类,即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行政处分”是对国家工作人员及由国家机关委派到企业事业单位任职的人员的违法行为由所在单位或者其上级主管机关所给予的一种制裁性处理。按照行政监察法及国务院的有关规定,行政处分的种类包括警告、记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等。本法在第六十五条、第六十六条、第六十七条和第六十八条中,分别对包庇、放纵产品生产、销售中的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中超过规定索取样品或者向被抽查者收取检验费用的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对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他国家机关违反法律规定向社会推荐产品或者以监制、监销等方式参与产品经营活动的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及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对产品质量的监督职责,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规定了应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行政处罚”,是对有行政违法的单位或个人给予的行政制裁。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财物、责令停止生产或停止营业、吊销营业执照等。本法在“罚则”一章中,针对违反本法规定的不同行为,分别规定了包括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有严重质量问题的产品、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 2.刑事责任,是有依照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严重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追究刑事责任的方式,是依照刑法的规定给予刑事制裁。刑事责任是最为严厉的法律责任。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制定了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1997新修订的刑法,将该决定作了必要修改后,作为新刑法的第三章第一节,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构成犯罪的行为的刑事责任作了具体规定。本法“罚则”一章的有关条款中,对严重违反本法的行为,规定了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里讲的“依法”,主要就是指依照刑法第三章第一节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3.本法第四章对有关产品质量的民事责任问题作了规定,包括两类:一类是有关产品质量问题的合同责任。产品的出售和购买,在销售者和购买者之间构成买卖合同关系,不论这种合同关系是以事先订立书面合同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消费者与零售商之间用即时清结方式买卖商品的形式出现。在商品买卖合同关系中,销售者应在合理范围内,对其出售商品的质量向购买者承担合理的保证责任。违反这一责任的,构成买卖合同中的产品质量违约行为,应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的规定及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承担包括修理、更换、退货及赔偿损失的违约责任。另一类是因产品存在缺陷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侵权责任,即通常所说的产品责任。本法第四十一条至第四十五条,对有关产品责任问题,包括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责任主体、归责原则、诉讼时效等问题,参照国际上有关产品责任问题的通行规定及发展趋势,作了明确规定。 三、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些生产者、销售者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欺骗消费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明确生产者、销售者保证产品质量的义务,确立产品生产者对因产品缺陷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害承担无过错责任的严格产品责任制度和销售者对其售出的不合格产品承担包修、包退、包换的“三包”责任制度,依法惩治

产品质量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释义》 2000年7月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修正案,这是自1993年2月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产品质量法》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产品质量法》第一次进行较大的修改。原《产品质量法》自1993年9月施行以来,对于增加全民族的产品质量意识,提高我国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原《产品质量法》已经难以适应实际情况的变化和要求:一是,有些地方的领导存在比较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产品质量意识淡薄,在经济工作中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对解决本地区存在的产品质量问题措施不力,有的地方甚至把提高产品质量和发展经济对立起来;二是,一些企业内的质量管理放松,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弱化,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有的企业产品质量还比较低劣,这类企业为数不少;三是,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屡禁不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控制。有的地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活动已经成为区域性的问题,有的地方阻挠、抗拒打假执法;四是,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法律规定的处罚力度不够,行政执法机关缺乏必要的执法手段。上述情况已引起社会各方面和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需要对原《产品质量法》进行修改、完善。 这次对《产品质量法》的修订,是在考虑原《产品质量法》实施以来的经验,针对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需要修订的。本次修订《产品质量法》,主要是进一步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在产品质量工作中的责任,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企业内部质量监督管理制度,补充、完善行政执法机关实施产品质量监督的执法手段,对产品质量违法行为,特别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具体说来,本次对《产品质量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修订: 一、补充、增加了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制度。 1.各级人民政府在产品质量工作中的责任制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我国产品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产品质量低劣,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突出问题。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既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也要靠政府的监督和促进;既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在产品质量监督中负有主要责任,任何地方和部门都不得保护劣质产品,不得阻碍产品质量的市场竞争。产品质量的提高,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考虑。为此,新修订的《产品质量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提高产品质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产品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指导、督促生产者、销售者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组织各有关部门依法采取措施,制止产品生产、销售中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保障本法的实施。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和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徇私舞弊,包庇放纵本地、本地区、本系统发生的产品生产、销售中违反本法规定

2021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条文释义

2021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条文释义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第三章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第一节生产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第二节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第四章损害赔偿 第五章罚则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明确产品质量责任,爱护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制定本法。 1.本条是对产品质量立法宗旨的规定。 2.制定产品质量法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加强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促使生产者、销售者保证产品质量;二是,为了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严峻惩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三是,为了切实地爱护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我国的产品质量民事赔偿制度;四是,为了遏制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3."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是指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激励引导的措施,促使企业保证产品质量,并且通过加强对生产和流通领域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建立运用市场公正竞争、

优胜劣汰制约假冒伪劣产品的机制,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4.本法所称"产品质量',是指产品满意需要的适用性、平安性、可用性、牢靠性、修理性、经济性和环境等所具有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5.本法所称"用户',是指将产品用于社会集团消费和生产消费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 6.本法所称"消费者',是指将产品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公民。 关联法规: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产品生产、销售活动,必需遵守本法。 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建设工程不适用本法规定。 1.本条是关于产品质量法调整范围的规定。 2.本法适用的地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3.本法主要调整在产品生产、销售活动中发生的权利、义务、责任关系。 4.本法调整的产品范围包括:以销售为目的,通过工业加工、手工制作等生产方式所获得的具有特定使用性能的物品。 未经加工的自然形成的产品,如原矿、原煤、石油、自然气等;以及初级农产品,如农、林、牧、渔等产品,不适用本法规定。 "建设工程不适用本法规定'是指建筑物、工程等不动产不适用本法规定。规定'是指建筑物、工程等不动产不适用本法规定。规定'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释义:第六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释义:第六十 六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对于生产、销售的不合格产品,需要进行及时处理,确保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害。本文将对第六十六条进行解释,并对相关问题做出分析和引导。 第六十六条的内容 根据第六十六条的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没有明确标准的产品,以及不符合合同约定的产品,属于不合格产品。对于生产者和销售者而言,一旦发现不合格产品,必须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处理,包括维修、更换、退货等。 不合格产品的分类 1. 不符合标准的产品:根据法律法规或相关标准确定的质量指标和要求,产品未能达到规定标准的,属于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例如,产品的安全性能不达标、产品的功能不完善等。不符合标准的

产品:根据法律法规或相关标准确定的质量指标和要求,产品未能 达到规定标准的,属于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例如,产品的安全性能 不达标、产品的功能不完善等。 2. 未明标准的产品:某些产品可能没有相关行业标准或者国家 标准来规定质量要求,但仍需要符合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对于这 类产品而言,应当参照相关行业规范或技术规范进行判断。未明标 准的产品:某些产品可能没有相关行业标准或者国家标准来规定质 量要求,但仍需要符合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对于这类产品而言, 应当参照相关行业规范或技术规范进行判断。 3. 不符合合同约定的产品:按照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合同约定,产品未能满足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的,属于不符合合同约定的 产品。这包括产品的外观、性能、功能等方面不符合合同约定的问题。不符合合同约定的产品:按照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合同约定,产品未能满足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的,属于不符合合同约定的产品。这包括产品的外观、性能、功能等方面不符合合同约定的问题。 对不合格产品的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释义:第二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释义:第二十 三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产品质量 监督检验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备独立性和中立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应当独立于生产、销售和使用产品的各方,不受任何外部干扰,保持中立的立场,为消费者、生产者和相关机构提供公正、客观的检验结果。 2. 人员素质和专业能力: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工作人员应 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检验、测试、鉴 定等技能。他们应当持证上岗,并接受持续的培训和研究,以保证 他们的技术水平、知识更新与时俱进。 3. 检测设备和实验室条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应当配备适 应其职责的先进的检测设备和实验室条件。这些设备和条件应当能 够满足相关的国家标准和技术要求,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4. 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能力: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应当建立和实施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其在检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能力。这包括了质量管理标准、质量控制程序、报告编制和审查机制等。 5. 知识产权的保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应当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遵循相关法律和法规,保护测试方法、技术和数据的知识产权。在利用他人研究成果时,应当获得合法的许可或授权,并保护机构和个人的合法利益。 6. 法律合规性和公信力: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履行法律规定的职责和义务。他们应当具备良好的声誉和公信力,以保证其检验结果在法律和业务领域的可信度。 7. 消费者权益保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应当积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公正、客观的检验结果和专业的咨询服务。特别是对于食品、药品等关乎人身安全的产品,应当更加注重保障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

产品质量法第二条的内容、主旨及释义

产品质量法第二条的内容、主旨及释义 一、条文内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产品生产、销售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建设工程不适用本法规定;但是,建设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属于前款规定的产品范围的,适用本法规定。 二、主旨: 本条是关于本法适用范围的规定。 三、条文释义: 一、本条第一款规定了本法适用的地域范围。法律的适用范围,也称法律的效力范围,包括法律的时间效力,即法律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效力和什么时候失去效力;法律的空间效力,即法律适用的地域范围;以及法律对人的效力,即法律对什么人(即具有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适用。本条规定本法适用的地域范围(或称空间效力范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所及的全部领域。法律空间效力范围的普遍原则,是适用于制定他的机关所管辖的全部领域(法律本身对其空间效力范围作出限制性规定的除外)。本法作为我国最高权力机关的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其效力自然及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部领域。凡在我国境内从事产品的生产、销售活动,包括进口产品在我国国内的销售,都必须遵守本法的规定,既要遵守本法有关对产品质量行政监督的规定,同时对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的,也要

依照本法关于产品责任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当然,按照我国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只有列入这两个基本法附件3的全国性法律,才能在这两个特别行政区适用。本法没有列入这两部基本法的附件3中,因此,本法不适用于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二、本条第二款以对本法所称的“产品”下定义的方式,规定了适用本法规定的产品的范围。包括两层含义: 1.本法适用的产品,是经过加工、制作的产品。“产品”一词,从广义上说,是指经过人类劳动获得的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物品,既包括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各种农产品、矿产品,也包括手工业、加工工业的各种产品。从法律上说,要求生产者、销售者对产品质量承担责任的产品,应当是生产者、销售者能够对其质量加以控制的产品,即经过“加工、制作”的产品,而不包括内在质量主要取决于自然因素的产品。因此,按照本条的规定,各种直接取之于自然界,未经加工、制作的产品,如籽棉、稻、麦、蔬菜、饲养的鱼虾等种植业、养殖业的初级产品,采矿业的原油、原煤等直接开采出来未经炼制、洗选加工的原矿产品等,均不适用本法的规定。当然,这些未经加工、制作的初级产品,也有分等、分级的质量标准问题,订立这类产品的买卖合同的出售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承担履约义务,产品质量与合同约定不符的,也要承担违约责任,对此应适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由于行为人的过错,也可能使这类初级产品产生致人损害的缺陷,例如,用明知是含有某种有害物质的饲料喂鱼,导致鱼体内残留这种有害物质,养殖人将鱼出售后,使食用这种鱼的人健康受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释义:第四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释义:第四十七条 第四十七条因产品质量发生民事纠纷时,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或者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通过协商、调解解决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根据当事人各方的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各方没有达成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释义】本条是关于产品质量民事纠纷解决途径的规定。 在日常生活中,因产品质量问题发生民事纠纷并不少见。例如,购买产品的消费者认为其购买的产品不符合本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不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或者不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或者与产品广告、说明书中表明的质量状况不符、或者与销售者展示的实物样品的质量状况不符等等,要求销售者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的规定承担修理、更换、退货和赔偿损失的违约责任。而销售者则认为自己销售的产品不存在质量问题,不应承担违约责任。或者是产品的使用者认为因其使用的产品存在缺陷,造成自己的人身、财产损害,要求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承担赔偿责任。而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认为产品不存在缺陷,损害是由于使用者使用不当造成的,自己不应承担产品责任。或者是产品生产者、销售者与消费者就赔偿数额问题不能达成一致,引起纠纷等。 在经济生活中,因产品质量发生纠纷是正常的,正确地对待纠纷,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纠纷,对维护市场秩序,使当事人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生活,保护当事各方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应当采取何种方式解决因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纠纷,本法作了具体规定。 根据本条的规定,解决产品质量民事纠纷的途径包括: 1.提倡当事人各方相互协商,自行和解。损害发生后,当事人如能本着依法处理、互谅互让的精神,自行解决争议,损害方如能主动地承担赔偿责任,即可迅速的解决纠纷。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当事人为解决纠纷所耗费的精力和费用,节约时间,有利于化解矛盾,防止损害的扩大,有利于保持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 2.调解。产品因质量问题发生损害后,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请当地的有关部门、消费者组织等进行调解,帮助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调解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调解必须是当事人各方自愿的,这种自愿贯穿于调解的全过程,即在调解的任何阶段,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对调解提出异议,当事人不同意调解的,无法达成调解协议,调解即为失败。应当指出,为了方便解决纠纷,有关行政部门可以参与对纠纷的调解,但这不是行使行政职能,行政机关不可以其行政职权迫使当事人签订调解协议。(2)当事人各方在自愿基础上达成的调解协

中国产品质量法

中国产品质量法 中国产品质量法,又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90年5月24日颁布,于1991年7月1日起施行的法律性文件,为全国所有生产各类产品的企业和机构,提供指导和管理的基础标准。 一、定义 依据中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产品”是指任何满足一定使用功能需要,并能够被采用或者投放市场的有形的、可使用的东西,包括由材料构成的原材料、产品和包装,以及在生产、检验和使用过程中提供的任何相关的资讯和服务。质量是指一种“不仅符合相关技术要求而且能够满足用户期待”的性能。 二、产品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产品质量标准应当包括: (1)特性和性能:产品应当具有良好的性能和特性,能够满足一般使用要求; (2)安全性:产品应当符合法定的安全标准,保护消费者的安全; (3)材料和零件:产品的材料和零件应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 (4)检验标准:产品应当有记录证明一定满足检验要求; (5)服务标准: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发布服务标准能够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为消费者和生产者提供知情的售后服务及相应的有保障的售后服务。 三、产品质量监督与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要求各层级的质量监督机构对产品的质量负有责任,同时应当组织对产品进口、产品质量抽检及质量形势调查等活动,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进行召回等。此外,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和调整产品质量标准,加大打击非法社会组织和商家贩卖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消除社会对产品质量不安全和不良影响等。 四、个人追究责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质量责任人员应当对其所表示的产品质量负有严格的责任,个人的索赔权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规定追究责任,以维护消费者的基本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若干问题的意见(国质检法〔2011〕8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1年3月15日,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在正确贯彻实施产品质量法,做好质量监督和行政执法工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保证意见符合新公布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总局对《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进行了修订,现重新印发你们。 一、关于产品质量监督检查 (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所需样品应当在市场上或者企业成品仓库内的待销产品中随机抽取;抽样数量应当按照检验的合理需要确定。因此,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实施监督抽查,样品由被检查者无偿提供。检验合格的样品除因检验造成破坏或损耗之外,在检验工作结束且无异议后一个季度内必须返还。同时通知被检查单位解封作备样的封存样品。《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的抽样检验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十五条第三款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对抽查检验的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实施监督抽查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者其上一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复检申请。复检合格的,不再收取检验费;复检不合格的,应当缴纳检验费。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监督抽查的产品有严重质量问题的,依据本法第五章的有关规定处罚。”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实施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后处理工作时,要正

确把握一般质量问题和严重质量问题的界限。有严重质量问题是指:1. 产品质量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2. 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3. 属于国家明令淘汰产品的;4. 失效、变质的;5. 伪造产品产地的,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的,伪造或者冒用生产日期、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的,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6. 其它法律法规规定的属于严重质量问题的情形的。除上述问题之外的,属于一般质量问题。对有严重质量问题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至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实施行政处罚。 二、关于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 (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十八条规定,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 有违法嫌疑的证据或者举报;2. 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程序必须合法。 (二)按照法律规定,查封、扣押的产品范围是法律第四十九条至第五十三条禁止生产、销售的产品。产品存在的瑕疵问题、标识不规范的问题,不能实施查封、扣押。 (三)查封、扣押的期限为三十天;对于产品的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不足三十天的,查封、扣押后的处理不得超过产品的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因案情复杂等情况,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需要延长查封、扣押期限的,应当报本部门负责人批准。 三、关于建设工程中使用的产品的监督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二条规定,建设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适用本法规定。因此,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对上述产品进行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 •【公布日期】1993.02.22 •【文号】主席令第71号 •【施行日期】1993.09.01 •【效力等级】法律 •【时效性】已被修改 •【主题分类】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综合规定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1993年2月2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主席令第 71号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产品生产、销售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建设工程不适用本法规定。 第三条生产者、销售者依照本法规定承担产品质量责任。 第四条禁止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禁止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禁止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第五条国家鼓励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鼓励企业产品质量达到并且超过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对产品质量管理先进和

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六条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第七条产品质量应当检验合格,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第八条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第九条国家根据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标准,推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企业根据自愿原则可以向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授权的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申请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经认证合格的,由认证机构颁发企业质量体系认证证书。 国家参照国际先进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要求,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企业根据自愿原则可以向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授权的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申请产品质量认证。经认证合格的,由认证机构颁发产品质量认证证书,准许企业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使用产品质量认证标志。 第十条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对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用户、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进行抽查。监督抽查工作由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规划和组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也可以组织监督抽查,但是要防止重复抽查。产品质量抽查的结果应当公布。法律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