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陋室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陋室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陋室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陋室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陋室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字词;

2.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4.朗读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它的语言美、手法美。【教学难点】

文中类比、托物言志写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提问、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字词教学,文章翻译。第二课时:内容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作者简介:刘禹锡(770-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人。贞元进士,曾官至监察御史。永贞元年与柳宗元等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长期被贬在外,直到永和元年才回到长安,任太子宾客。他的文章长于用典,托物寓意,说理精辟,他的作品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

2.题目解说

陋室: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屋子。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三、朗读教学

1.听课文《陋室铭》配乐朗诵。

2.学生齐读。

3.朗读指导,学生再读。

四、重点字、词、句的复习检测

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5.无丝竹

..之劳形

..。

..之乱耳,无案牍

6.何陋之有。

五、研读课文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作者是否一开始就写了陋室?文章是从什么写起?作者写山水的目的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描写陋室的?

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

3.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居室环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突出了环境的什么特征?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对偶以动写静描环境

4.文中哪些句子是写陋室中的交往人物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对偶衬托夸朋友

5.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室中人的日常生活?采用了什么写法? 虚实结合 话生活

6.问题讨论:作者既然喜欢调素琴,又如何理解“无丝竹之乱耳”的那份轻松?

7.小结: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是从三方面来描写陋室的。陋室之景幽雅,陋室之人不俗,陋室之事高雅。由此看来,陋室其实是不陋的,作者深居陋室却不觉其陋。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

8.文章经过反复的描写陪衬,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在文中写诸葛庐、子云亭?

9.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有德者居之,陋室不陋。

10.文章托物言志手法的分析

五、拓展练习

从下列的物中你可以言何志?

蜜蜂 竹子 粉笔 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

陋室

六、教师寄语

不必因出身贫寒而自卑

也不必因居于豪宅而炫耀

只要有高尚的情操,远大的抱负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就能拥有美好、充实的人生!

七、老师总结

八、作业

以身边的某种事物为题材,写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250字左右)

《陋室铭》教学反思

1、联想与想象是语文的翅膀,缺少联想与想象的语文课也就缺少了灵性。为此,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在清幽的古筝曲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以“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体地表现出来,为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张本

2、“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必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方可体现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因此,课上在分析完陋室主人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讨论:“今天的你如何看待这种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做法?”这个问题的设计应是

学生最有话说的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些怯场,我也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一起参与学生的讨论,导致学生没有充分讨论和大胆发言,这是我的失误。

3、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发问的环节,鼓励学生从读书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因为留的时间相对充足些,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何以《陋室铭》为题?”“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结束语?”“为何自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为何将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视平民?”等等。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这些问题,这个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

4、语文课上应有琅琅读书声,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课堂上无论是范读、散读、齐读,目的都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因此我设计了四次读书,开篇散读,是为了使学生正确把握停顿和节奏,初步感知作者感情。接着一生范读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想象。第三次读是明确本文写作目的后的齐读,是读出对作者节操的赞美之情。上课结束时还有一读(或背),是为了体会本文一直押韵,只最末一句不押韵的作用,品味文字的美感。但最后这一读,因下课铃响而导致未能实现,是一大遗憾。

5、借助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感受陋室之雅,也使学生的想象有了具体的对照,学生中有不认同者,我正好趁此机会说:“这正是文

字的魅力”。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果然碰到了类似情况,因此我进一步向学生介绍读书的好处。雅致的动态画面配以《广陵散》等音乐,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因为语文本身与艺术是密切相通的。

6、语文课是美的教学,老师本身的语言也应是美的。在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不讲或少讲“水话”,使自己的授课语言更规范、更优美。也许这一点带来了相应的弊端:似乎更拉远了原来就已很感陌生的师生距离。而我在自己班上课,因为师生有感情基础,学生也适应和习惯了我这样的教学方式,所以在自己班上课是得心应手的。因此我反思之余也顿生一丝迷惑与彷徨:外出与不熟悉、没有感情基础的学生交流,是否还该保持规范、优美的授课语言和一贯的授课风格?如何更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陋室铭教学设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请一位同学找出文句,并作解释。 学生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芳香四溢。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教师引申: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山水比兴引陋室-----德馨 3.提问: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可见居住的环境是多么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方法。 教师点拨:还有拟人的修辞方法。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得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反而觉得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主人喜悦之情。 对偶拟人写景-----幽雅 明确(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说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这是写陋室的人物,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 教师点拨: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对偶衬托写人------高雅 明确(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

60陋室铭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陋室铭》教学设计 沈阳市育源中学宋策 教学目标: 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4、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掌握铭文的特点,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链接: 同学们:当我们路遇挫折,意志消沉时,亲人与朋友常常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激励我们要力争上游、百折不挠。这比喻形象、寓意深刻的千古名句出自于谁的妙笔?(学生有的答出了作者:刘禹锡)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刘禹锡的佳作《陋室铭》。

二、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三、追溯背景: 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四、释“铭”解题: 提问:同学们,你能告诉我们大家,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 这里的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板书“铭”)那么,“铭”字还有什么意思呢?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为他所居住的陋室作的“铭”。(板书“陋室”二字,完善课题,板书作者) 五、明确目标: 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3、初步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六、指导朗读: (一)、听录音朗读课文。请学生进一步扩充、加深预习成果。 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音:

陋室铭优质课教案

陋室铭 鄢陵县大马镇第三初级中学李段齐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了解“铭”这一文体的特点。 3、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4、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如有一个华丽的别墅,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是你要哪个呢? (学生回答:选择后者,因为……) 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说到刘禹锡,那我们当然就要来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资料。 1、介绍作者及作品。 点拨: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2、解题:了解“铭”的特点: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下面,大家速读全文并圈出本文韵脚是什么?所押的韵是什么?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押的是:ing韵(学生回答) 听老师朗读课文,并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a、识记生字词。幻灯片 8 b、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感情的投入等。划出朗读的节奏。幻灯片 9 辨音识字:(学生齐读) 德馨(xīn)苔(tái)痕案牍(dú)鸿儒(hónɡ rú)西蜀(shǔ)何陋(lòu)调素琴(tiáo) 读准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学生翻译整篇课文。(教师点拨指导) 看着幻灯画面:齐读课文。 疏通文意:

陋室铭 教学设计

《露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3、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4、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难点:1、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2、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学点拨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有关刘禹锡的故事导入。故事如下: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

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转眼千年已过,策知县早已化作一抔黄土,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代代相传,流芳百世,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 二、板书课题 三、释题并简介作者 “陋室”,简陋的屋子。“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唐德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授监察御史。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朗州、和州等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和柳宗元交谊很深。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 四、自学课文 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去尝试解释词语翻译课文。将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先在学习小组中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讨论解决。 五、集体解疑 六、检查自学情况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2.文体介绍:本文是一篇铭文,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韵脚,并说出押的是什么韵。 讨论明确: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ing”韵。 3、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讨论明确:本文都用短句,句式整齐,骈散结合,通篇协韵,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陋室铭()德馨()鸿儒()案牍()陋室

公开课教案《陋室铭》讲课教案

《陋室铭》教案 一、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感到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老先生,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郎指的是谁?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老先生的文章《陋室铭》。 2、出示学习目标。 3、请学生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 写作背景: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曾参加王叔文组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和州策县令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就故意刁难。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

初中语文市级优质课《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一)复习目标 1、背诵默写名句 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 (二)复习重点 1、背诵默写名句 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三)复习难点 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 (四)复习方法 诵读法、展示法、探究法、质疑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导入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陋室铭》。铭是____________,这种文体的特点是_____。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朝,他有_______之称。 (教师直接导入,口头提问,解决“铭”和作者问题。生齐声回答。) 教学过程 一、形成并展示复习提纲 1、根据复习目标,你认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师提问,由生回答) 2、根据大家的回答,我们本节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也就形成我们本节课的复习提纲。

3、出示复习提纲: (1)背诵全文,默写名句。 (2)识记注释,翻译句子,积累文言词汇。 (3)本文从哪些方面写陋室不陋,各自特点是什么?作者写陋室的目的是什么?(4)本文运用什么写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二、请大家围绕复习提纲,限时八分钟解决1、2两个问题。 反馈检测 1、背诵课文。 2、理解默写: (1)本文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日常交往方面写陋室不陋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反面表现陋室主人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5)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翻译从重点词入手。师在学生讲解后梳理文言知识)三、下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并在书上批注,解决复习提纲3、4两个问题,限时五分钟。 (五分钟后,小组讨论,并由学生来展讲。师出示PPT,总结答案) 居室环境清幽宁静 陋室不陋交往人物高雅脱俗安贫乐道 生活情趣高雅恬淡不慕名利 写法托物言志类比 四、小结:师由PPT对本节课内容作总结。 五、对比阅读 P23 对比阅读(二) (生上台演板展示,师作点评。由课内文言词联系课内。)

(完整版)(完整版)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

陋室铭教案设计 高崇丽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问题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 3、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 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设计及说明

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设计及说明 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设计及说明 引导语:《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设计及说明 简要说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浅易文言文,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要让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教学《陋室铭》时,我想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法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试图通过“知人论文”探究法来深入理解文本,从文章的字缝间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一个初步了解,对他产生敬佩,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解读课文时先把中间直接写陋室部分让学生理解,感受(http:///wenxue/)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品质;然后让学生了解刘禹锡的经历和他对生活的态度,明白为什么白居易称之为“诗豪”,在这个基础上,回到课文中,感受文章中隐含的那种“豪气”,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重点: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谈 话题: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

《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

《陋室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和建功立业的理想,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三)教法 1、圈点批注法 2、诵读品味法 3、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诗豪) 同学们熟悉刘禹锡吗? 刘禹锡这个人,我们不熟悉,但他的很多诗歌,同学们应该听过,如这首《秋词》,还记得吗?一起背一下。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刘禹锡,他能在自然的悲秋里唱出春的豪情。所以他的好友白居易评价他为一代诗豪。 (一段经历) (齐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被贬23年由和州返回洛阳时写给白居易的答谢诗) 23年被朝廷“弃置”不用,对于一个有才华的文人来说确实悲凉。刘禹锡21岁就中进士,他怀着济世理想,想一展抱负积极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却因此得罪了当朝权贵,他又不肯向权贵低头的傲骨,所以被一贬再贬。 最后一次是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一篇铭文) 就在这里他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 介绍该铭文传说。他写这篇铭文到底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就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学习,这也是同学们在前置学习中提得最多的问题。 二、了解“铭”的文体知识。 作为一代诗豪的刘禹锡,这次没有用诗,而选择用“铭”文来表达情感,那么“铭”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呢? (出示定义: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勉或称颂功德的文字。一般要押韵,属于韵文类。)同学们能否根据定义中的关键词,分析一下它应该有什么样的特点吗? 板书:韵、赞、戒(勉励) (刻在器物上,一般字数不会太多,如座右铭——短小;押韵——韵律和谐;用来警戒自勉和称述功德的话一般都是深刻有哲理值得反复回味的——寓意深刻。) 三、朗读,感受铭文音韵 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一下铭文的音韵 (1)老师用这样的形式排列出文中的句子,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体会韵律,观察文章句式上有何特点,这样的句式读起来有什么感觉? 骈散结合,整齐中有变化,让人感觉摇曳生姿。整齐大声的朗读一遍 (2)铭文属于韵文,一般要押韵,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圈出文中的韵脚,哪些字押韵? 而且这些韵脚都在偶句,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还抑扬有致。 (3)和谐的节奏也会增加韵律的美感,请同学们放慢语速自由朗读课文,尝试根据朗读的音韵来划分一下节

陋室铭赛课一等奖教案

陋室铭赛课一等奖教案 【篇一:公开课教案《陋室铭》】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阅读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 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感到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 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 后栽。因为这首诗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 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 不怕惹祸老先生,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 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郎指的是谁?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老先生的文章《陋室铭》。 2、出示学习目标。 3、请学生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 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 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 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 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 写作背景: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曾参加王叔文组织的政治革新运动, 失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 厦的屋子;可和州策县令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见刘禹锡是被贬而

最新《陋室铭》教学案(第二课时)

《陋室铭》导学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理解型默写。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志趣追求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1、背诵。2、翻译重点词、句。 二、研读课文 1、文章开头从什么写起?起何作用? 2、找出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并指出主旨句中哪个词扣题?哪个词统领全篇?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来表现陋室不陋的: (1)作者笔下的陋室环境如何? (2)陋室主人交往之人又是怎么样的? (3)陋室主人的日常生活又怎么样? 归结:作者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 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 ”,暗示 。 4、结尾以陋室比古圣贤的居室用意何在? 5、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何含义?

6、归纳主题: 7、什么叫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以“荷花”为例,说说荷花有什么特点,我们可以借助“荷花”抒发什么样的情感? 三、归纳小结 四、课堂练习 1、按要求默写: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表明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下面对《陋室铭》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 ?本文描写陋室”时,突出了陋室'环境的清幽宁静、交往人物的高雅脱俗和生活情趣的优雅

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沈阳市育源中学宋策 教学目标: 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4、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掌握铭文的特点,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链接: 同学们:当我们路遇挫折,意志消沉时,亲人与朋友常常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激励我们要力争上游、百折不挠。这比喻形象、寓意深刻的千古名句出自于谁的妙笔?(学生有的答出了作者:刘禹锡)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刘禹锡的佳作《陋室铭》。二、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三、追溯背景: 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四、释“铭”解题: 提问:同学们,你能告诉我们大家,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 这里的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板书“铭”)那么,“铭”

字还有什么意思呢?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为他所居住的陋室作的“铭”。(板书“陋室”二字,完善课题,板书作者) 五、明确目标: 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3、初步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六、指导朗读: (一)、听录音朗读课文。请学生进一步扩充、加深预习成果。 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音: 德馨. xīn 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西蜀.shǔ (二)、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这是一篇铭文。铭文很重视音韵,这篇文章通篇押韵,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划出押韵的字,想一想,这些字的韵母都是什么? 押韵的字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韵母:ing (四)、再次齐读课文(男、女生分开进行) 七、翻译古文: (一)、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讨论)。 1、着重强调下列词语: 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学识渊博的人。 白丁:没有学问的人。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乱:使动用法,使……扰乱 (二)、翻译全文:(力求严密、准确) 如:

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设计 南水中学曾桂莲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能力目标:背诵、仿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老师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板书:勤能补拙,永不放弃!)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告诉你们这是老师的座右铭(板书:座右铭),知道什么是座右铭吗?生:就是用来激励自己的话。 师:对。同学们,你们的座右铭又是什么呢?来,把你的座右铭写下来,让大家共同分享。师:还有的同学没有写,希望大家学了这一课后都能拥有自己人生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被尊为铭辞中的长者的铭文——(板书:陋室铭、刘禹锡)。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铭”呢?1,简介“铭”: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有注释嘛。 师:你很会学习,你注意到了书上的注释 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激励自己的格言。墓志铭。在墓碑上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文字。 2、走近作者:韩愈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篇文章也不例外,请一同学结合自己手中的资料书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流传千古,陋室也因之而名闻天下。今天老师带领同学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陋室去参观参观。 二、赏读课文。 1、欣赏课文录音。打开课文《陋室铭》,注意生字和韵脚。 2、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和节奏并读出感情。 三、品读课文。

《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疏通文意,识记重点文言词语,背诵并默写全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诵加深对文本的记忆和理解; 通过发散思维、展开想象体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培养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工具:PPT 教学过程: 一、导语: (PPT展示刘禹锡《秋词》) 师:相信大家对这首诗歌并不陌生,一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看出了刘禹锡被贬受挫后依然能有高扬的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就是这样的刘禹锡,以一首《陋室铭》,告诉我们何为“静听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 师:首先,我们看看作者刘禹锡,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PPT展示简介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突出其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二、诗歌诵读,疏通文意,理解背诵全文。

师: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下面,全体同学一起将《陋室铭》读一遍,注意读音,做到不误读、漏读。生:(齐读《陋室铭》) 师:不错,大家齐读声音洪亮,没有出现错误,非常棒,可见大家课下预习得很好。 师:我们在进行第二遍朗读之前,大家先结合课下注释,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有一个清晰地了解。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请同桌两人之间两两进行互问互答。待会儿,我会请大家来填写PPT展示的重点词句解释。 (展示PPT 重点词句解释填空) 生:(学生齐回答,PPT展示内容) 师:好,在大家理解重点词句意思后,我们再来把全诗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古人读诗读文常常一吟三叹,摇头晃脑,所以这一遍朗读,我希望每一位同学能放慢节奏,读出古诗的意境。(老师举例,示范朗读) 生:(齐读《陋室铭》) 师:哇,这一遍大家读得比第一遍有感情多了,抒情言志的味道也越来越浓。下面老师将诗的现代译文和诗原文对比给出,我们一起来品读看看,哪种表达更动人? (展示PPT 诗原文及译文对比给出) 师:首先,我请在座的一二组同学朗读诗原文,请三四组同学朗读诗译文。在朗读过程中,感受不同表达方式的美。 (一二组先读诗原文,三四组后读诗译文) (生读完) 师:相信大家在读的过程中一定有所体会。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有区别吗?你们觉得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呢?

公开课教案《陋室铭》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阅读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感到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老先生,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郎指的是谁?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老先生的文章《陋室铭》。 2、出示学习目标。 3、请学生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

写作背景: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曾参加王叔文组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和州策县令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就故意刁难。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德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读书作文。策知县气的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就强迫刘禹锡一连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的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4、简介“铭”。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墓志铭。 二、初读课文。 洪亮、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去掉标点) 三、译读课文。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第二课时)

陋室铭 第二课时 一、明确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二、复习旧课: 解释重点文言词语 翻译全文 三、品读课文 1.本文的中心句?作者表达的意思是? 讨论明确:斯是陋室,惟吾独馨 陋室不陋 2、作者在文章开头先写山写水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以类比立论的方式开头,是为了说明陋室因为“吾德馨”而不陋这个主旨,也为后文歌颂陋室埋下伏笔。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自己的“德馨”?各有什么特点?这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美好品德? 讨论明确:居住环境——清幽雅致 交往人物——博学高雅 日常生活——闲适高雅 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3、诸葛、子云是怎样的人?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作用? 材料一:臣本布衣,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材料二:扬雄,少时口吃,不善言谈,家贫,不慕富贵,40岁后,任给事黄门郎。官职一直很低微。 杨雄关于赋的评论,对赋的发展和评价有一定的影响;杨雄在散文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他的《法言》对唐代古文家产生过积极影响。此外,他还是“连珠体”创立人。 讨论明确:诸葛亮、扬雄出身低微、生活贫困,但他们都表现出高尚的品德,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 作者运用类比的手法,以古贤自况,借古代名人“陋室不陋”来证明自己的“陋室”不陋。4、“孔子云:何陋之有?”结尾引用孔子的话 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作者引用孔子的话,一是为了有力证明“陋室”不陋, 二是暗示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 四、体会理解写作手法 托物 陋室 言志

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同时在教学中要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本设计根据新课程标准以上的要求,针对铭文用韵和称扬道德的特点,通过诵读和翻译,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感受铭文的音韵之美。教学中,注意扣住“德馨”,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情操之美,领略文章文法之妙。在此基础上,促成学生完成对本文的背诵任务。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适时引导学生们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与探究能力的要求,我设计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了解一些文言词用法及“铭”的体裁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志趣追求。 【重点】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确立依据:本文的写作意图就是要通过描述自己的陋室环境,来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这种崇高的精神追求也正是当代青少年缺失的一笔精神财富,因此将体会本课主题思想最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难点】托物言志的写法。 确立依据: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托物言志”这一概念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如何很好地掌握“托物言志”手法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1.教法:诵读法:阅读不仅可以锻炼朗诵能力,更可以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从而获得语感的训练。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

22 短文两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德育目标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 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 一、导入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篇被气出来的铭文。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1、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2、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三、齐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四、翻译 山不在(1)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

浙江省优质课《陋室铭》课堂实录

《陋室铭》课堂实录根据录音整理 金华四中郑永威 师:讲关于刘禹锡的故事。 他的诗与白居易起名,他的词与柳宗元起名,据说他被贬到安徽,按当时朝廷规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力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非但不反思自己,反而变本加厉。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半。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既没有山又没有水。 在半年的时间里,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腾了三次。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足以为快,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大门之外! 师:昨天我们预习过了,我想请同学读一读,古人写诗文是没有标点的,我想请同学读一读没标点的文章,你来吧。 生读没有标点的文章。 师:好,读得不错,你不仅读出男子汉的气概,而且字词读的也很准,抑扬顿挫,还读出了韵文的味道,韵文一般是用韵的,我们来齐读这篇文章吧。 生齐读。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并屏显出示【“铭”的解释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师:请大家看标题,这里有一个铭字,你能用铭来组词吗? 生1:铭文 生2:刻骨铭心 师:很好 生3:铭刻 师:不错 生4:座右铭 师:不错,还可以组什么词? 生5:铭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