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优质课《陋室铭》课堂实录

浙江省优质课《陋室铭》课堂实录

浙江省优质课《陋室铭》课堂实录
浙江省优质课《陋室铭》课堂实录

《陋室铭》课堂实录根据录音整理

金华四中郑永威

师:讲关于刘禹锡的故事。

他的诗与白居易起名,他的词与柳宗元起名,据说他被贬到安徽,按当时朝廷规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力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非但不反思自己,反而变本加厉。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半。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既没有山又没有水。

在半年的时间里,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腾了三次。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足以为快,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大门之外!

师:昨天我们预习过了,我想请同学读一读,古人写诗文是没有标点的,我想请同学读一读没标点的文章,你来吧。

生读没有标点的文章。

师:好,读得不错,你不仅读出男子汉的气概,而且字词读的也很准,抑扬顿挫,还读出了韵文的味道,韵文一般是用韵的,我们来齐读这篇文章吧。

生齐读。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并屏显出示【“铭”的解释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师:请大家看标题,这里有一个铭字,你能用铭来组词吗?

生1:铭文

生2:刻骨铭心

师:很好

生3:铭刻

师:不错

生4:座右铭

师:不错,还可以组什么词?

生5:铭记

师:不错,陋室铭,陋室铭,作者在陋室中想要铭记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请大家先来看这四句话,口头翻译一下,并且要思考一个问题,从这些话当中,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先翻译一下。师屏显:走进陋室,我仿佛看到了(画面)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师:翻译好了吗?翻译的时候发现一个画面就举手,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就把手举高一点。

生:我仿佛看见一个房子,他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

师:好,请坐,这位同学他看到的是房子的外面,外面是太狠碧绿,草色青葱,外面看完了,里面有没有东西啊?

生:我放佛看到了刘禹锡和别的人,谈笑往来的人大都是知识渊博的人。

师:知识渊博的人,你从哪里看出的?

生:鸿儒。

师:“鸿儒”是什么意思?注释怎么说的?

生:博学的人,我看到和刘禹锡谈笑往来的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并没有没有没有知识的人。

师:没有知识的人是看不到的,和他交往的都是有知识的人,还有吗?

生:我看到刘禹锡在弹没有装饰过的琴。

师:没有装饰的琴是什么样的琴?

生:素琴

师:好,我把他写一下,在这里老是要插说一下,他弹的是一种素琴,住在一间陋室,可见他生活条件怎么样?

生:不是很富裕,比较清贫。

师:但是,他快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从“谈笑有鸿儒,调素琴”这个画面中看到的。

师:同学们想一想,刘禹锡调出的素琴会是一种怎样的音乐的?我这里有两种音乐准备的,让大家来猜一猜刘禹锡调的素琴会是一种怎样的音乐?

师播放音乐两段:一曲欢快的音乐;一曲高山流水。

师:哪一种音乐啊?

生:第二种

师:这种音乐听起来有一种什么感觉?

生: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高雅。

师:高雅,可见他的志趣也很高雅,刘禹锡在调素琴的时候,他的志趣很高雅(板书志趣高雅),那么他除了调素琴,他还可以?

生:阅金经

师:“金经”什么意思?

生:佛经

师:他还可以“阅金经”,佛经,那么他看佛经有什么感觉?

生:悠闲

师:也很悠闲,那么,还有一句话该怎么说呢?

生:刘禹锡他在他的房子里弹琴,阅读佛经,旁边没有琴瑟、萧管等嘈杂的乐器来扰乱他的耳朵,非常清静,让他的心理很宁静,也没有官府的公文让他劳累。

师:什么让他乱耳?

生:一些琴瑟、萧管等乐器。

师:用原文说是哪个词?

生:丝竹

师:丝竹这种乐器一般会出现在哪里?

生:在热闹的地方

师:比方说?

生:宫廷里面

师:“丝竹”代表什么生活

生:权位高,地位重,生活富有

师:很到位,“案牍“是什么意思?

生:官府的公文

师:一般都是什么人看的?

生:当官的人

师:那它代表的是什么?

生:荣华富贵,权利

师:荣华富贵,至高的权利,那是很多人都向往的,那么,刘禹锡对荣华富贵,权利地位持有什么态度呢?生:一种不屑的眼神和态度。

师: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品德高尚,非常高雅

师:把机会留点给别人吧,

生:他很清高对这些东西根本不重视

师:不是不重视,而是根本不在他的眼里,

师:同学们,刘禹锡在陋室里调素琴时,那个知县老儿不请自来了,于是就有了一番对话,让我们就当一次刘禹锡,跟那个知县老儿对话一番。

请大家看示例,师示范朗读。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漏?

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里,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屏显:当一回刘禹锡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内,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知县: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我(______地笑道):……

知县: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我(________地笑道):……】

师:你们小组里讨论一下,前面一三五的同学往后转,把纸条传一下。把讨论下来的东西写在我发来的小纸条上。

(小组讨论合作约6分钟)

师:差不多了吧?要想表现的举个手。请你来。还要有个搭档。先介绍一下谁是知县老儿,谁是刘禹锡。生1:瞧你着穷酸样,估计你也没啥朋友吧?

生2:错,错,错!神马都是浮云。或许我很穷但我还有很多朋友呀,而你却穷得只有官和钱,还压力山大呢!我的朋友全是知心之友,而你的朋友只是些狐朋狗友罢了。

生1:你,你,你即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生2:没有了丝竹这些杂音与使人劳累的案牍,在清静的环境里,素琴的音色更

绘图啊!你在那么乱的环境里还整啥整啊?(会场掌声)

师:你们是701班吧,一班一班,非同一般啊!还有谁来表现一下?

好的,你们来。你们已经商量好了,你们谁是知县,谁是刘禹锡。好,开始吧!

生1:看你的穷酸样,肯定没有人和你交朋友吧?

生2:我可不像你,我选朋友是看质不看量,我有刘大哥和白大哥。他们可是十分给力的。他们都是我的生死之交。而你呢,你看看你,你那些酒席上的朋友只是狗肉朋友,他们跟你在一起是为了什么,相信你自己心里是最为清楚的。如果你不是知县,看你还有什么人与你为友。这样一来,你觉得你有什么权力来笑我吗?

生1:既没丝竹又没案牍,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生2:没有了丝竹就有了安静,没有了案牍就有了轻松和快乐。你天天在嘈杂和劳累当中,虽有名有利可这又有什么可快乐的呢?

师:好,请坐下。我觉得刘禹锡他如果看到今天的场景,我估计他要笑的,我要给他画张笑脸。(师板书:画笑脸。)

我觉得他会欣慰地笑,因为在一千两百年之后嘉兴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又出现了很多跟他一样的有灵气的少年才俊啊!

师:我们这四句话,我觉得我们应该用这个表情(手指板书的笑脸)来读一读这四句了吧?

生齐读屏显的四句。

师:好。那么刘禹锡他在陋室中想要记住什么呢?现在我们明白了,他其实是要记住:在贫困的环境中也要保持一颗乐观的心,这就是安贫乐道。

其实在历史上像刘禹锡这样安贫乐道的人也是不少的。你们看——

《陋室铭》课堂实录根据录音整理

2012年浙江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课《陋室铭》课堂实录根据录音整理 金华四中郑永威 师:讲关于刘禹锡的故事。 他的诗与白居易起名,他的词与柳宗元起名,据说他被贬到安徽,按当时朝廷规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力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 自己的威风。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还根据驻地的 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非但不反思自己,反而变本加厉。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 了一半。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既没有山又没有水。 在半年的时间里,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腾了三次。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足以为快,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大 门之外! 师:昨天我们预习过了,我想请同学读一读,古人写诗文是没有标点的,我想请同学读一读没标点的文章,你来吧。 生读没有标点的文章。 师:好,读得不错,你不仅读出男子汉的气概,而且字词读的也很准,抑扬顿挫,还读出了韵文的味道, 韵文一般是用韵的,我们来齐读这篇文章吧。 生齐读。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并屏显出示【“铭”的解释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师:请大家看标题,这里有一个铭字,你能用铭来组词吗? 生1:铭文 生2:刻骨铭心 师:很好 生3:铭刻 师:不错 生4:座右铭 师:不错,还可以组什么词?

(完整版)陋室铭优秀教案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备课本 语文学科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备:姜振静)教学内容课题:《陋室铭》授课时间201804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2.深入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3.背诵并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 1.具体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2.深入理解“铭”这种文体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体悟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教学准备PPT 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修改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唐朝有位著名的诗人,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 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 知县看人下菜碟,见这位诗人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是安排他住 在城南门,面江而居。这位诗人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这位诗人 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这位 诗人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 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 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这位诗人想,这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你要 我愁,我偏乐,于是……[来源:学科网ZXXK] 于是他会怎么做呢?故事没有完,想不想知道故事的结局?让我们一起来完 成今天的学习任务,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课文《陋室铭》。(师

陋室铭教学实录

《陋室铭》课堂实录 余映潮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读罢此文,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重点与难点: 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是研习本文重点,读完本文后,从中获得的启示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生:我选择后者,因为……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简介作者及作品,突出其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二、小组讨论,扫除生字词,初步弄清全文大意,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1.集体讨论,适当点拨,疏通全文。 2.师生共同活动,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师: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生2: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师:陋室陋吗? 生:不陋。 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 生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师:大家的发言非常踊跃。 (指导学生美文美读美背美诵,继而引导学生合理想像,充分感受作品气韵)下面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想像那陋室的自然环境。(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一坡一坡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的?

《陋室铭》教学实录

《陋室铭》教学实录 本文第四部分发表于《语文学习》2008年第5期,标题是:《陋室铭》解读 一、交流座右铭导入《陋室铭》 师:老师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板书:我思考我存在),这是老师的座右铭。知道什么是座右铭吗? 生:就是用来激励自己的话。 师:对。同学们,你们的座右铭又是什么呢?来,把你的座右铭写下来,让大家共同分享。 (投影展示,课堂交流。) 师:还有的同学没有写,希望大家学了这一课后都能拥有自己人生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被尊为铭辞中的长者的铭文——(板书:陋室铭、刘禹锡)。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有注释嘛。 师:你很会学习,你注意到了书上的注释。器物之铭是用来述功纪行的,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则别具一格,它虽以自己的住室命题,但是用意却在自述其志。 二、初读《陋室铭》结识刘禹锡 师:与刘禹锡结交的人,都是“鸿儒”,没有学问的白丁,是与他无缘的。因此,要结识刘禹锡,首先要把《陋室铭》烂熟于心。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行疏通课文。借助注释还不能解决的字句,就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疏通课文,约3分钟) 师:还有不懂的地方吗?……没有人举手啊?我可要考考大家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谁来翻译翻译? 生:谈笑的都是大学问家,往来的没有不学无术的人。 师:是吗?还记得《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怎样翻译吗? 生: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师:这种修辞手法叫—— 生:互文。 师:现在谁再来翻译刚才的这句话。

陋室铭课堂实录

《陋室铭》课堂实录 一、导入《陋室铭》 师:老师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板书:我思考我存在),这是老师的座右铭。知道什么是座右铭吗? 生:就是用来激励自己的话。 师:对。同学们,你们的座右铭又是什么呢?来,把你的座右铭写下来,让大家共同分享。 (投影展示,课堂交流) 师:还有的同学没有写,希望同学们学了这一课后都能拥有自己人生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被尊为铭辞中的长者的铭文──(板书:陋室铭、刘禹锡)。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你很会学习,你注意到了书上的注释。器物之铭是用来述功纪行的,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则别具一格,它虽以自己的住室命题,但是用意却在自述其志。 二、初读《陋室铭》结识刘禹锡 师:与刘禹锡结交的人,都是“鸿儒”,没有学问的白丁,是与他无缘的。因此,要结识刘禹锡,首先要把《陋室铭》烂熟于心。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行疏通课文。借助注释还不能解决的字句,就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来解决。 (疏通课文,约3分钟) 师:还有不懂的地方吗?……没有人举手啊?我可要考考大家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谁来翻译翻译? 生:谈笑的都是大学问家,往来的没有不学无术的人。 师:是吗?还记得《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怎样翻译吗? 生: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师:这种修辞手法叫── 生:互文。 师:现在谁再来翻译刚才的这句话。 生:谈笑往来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没有不学无术的人。师:这就对了。看来大家对文章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现在我们读起来── (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一试? 生:读(忧郁消沉地)。 生:读(振奋昂扬地)。 师:评评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他们两个一个读得悲凉凄楚,一个读得激昂慷慨,好像都不大对味。 师:对味,这个词下得妙!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对味? 生:铭文是用韵的,要注意压韵。 师:怎么个用韵法,你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本文押的是in和ing,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这些字。 师:你能不能读一下? (读得韵味悠长) 师:不错。同学们认为要读出韵味还要注意什么?

公开课教案《陋室铭》讲课教案

《陋室铭》教案 一、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感到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老先生,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郎指的是谁?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老先生的文章《陋室铭》。 2、出示学习目标。 3、请学生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 写作背景: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曾参加王叔文组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和州策县令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就故意刁难。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

《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

《陋室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和建功立业的理想,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三)教法 1、圈点批注法 2、诵读品味法 3、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诗豪) 同学们熟悉刘禹锡吗? 刘禹锡这个人,我们不熟悉,但他的很多诗歌,同学们应该听过,如这首《秋词》,还记得吗?一起背一下。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刘禹锡,他能在自然的悲秋里唱出春的豪情。所以他的好友白居易评价他为一代诗豪。 (一段经历) (齐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被贬23年由和州返回洛阳时写给白居易的答谢诗) 23年被朝廷“弃置”不用,对于一个有才华的文人来说确实悲凉。刘禹锡21岁就中进士,他怀着济世理想,想一展抱负积极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却因此得罪了当朝权贵,他又不肯向权贵低头的傲骨,所以被一贬再贬。 最后一次是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一篇铭文) 就在这里他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 介绍该铭文传说。他写这篇铭文到底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就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学习,这也是同学们在前置学习中提得最多的问题。 二、了解“铭”的文体知识。 作为一代诗豪的刘禹锡,这次没有用诗,而选择用“铭”文来表达情感,那么“铭”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呢? (出示定义: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勉或称颂功德的文字。一般要押韵,属于韵文类。)同学们能否根据定义中的关键词,分析一下它应该有什么样的特点吗? 板书:韵、赞、戒(勉励) (刻在器物上,一般字数不会太多,如座右铭——短小;押韵——韵律和谐;用来警戒自勉和称述功德的话一般都是深刻有哲理值得反复回味的——寓意深刻。) 三、朗读,感受铭文音韵 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一下铭文的音韵 (1)老师用这样的形式排列出文中的句子,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体会韵律,观察文章句式上有何特点,这样的句式读起来有什么感觉? 骈散结合,整齐中有变化,让人感觉摇曳生姿。整齐大声的朗读一遍 (2)铭文属于韵文,一般要押韵,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圈出文中的韵脚,哪些字押韵? 而且这些韵脚都在偶句,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还抑扬有致。 (3)和谐的节奏也会增加韵律的美感,请同学们放慢语速自由朗读课文,尝试根据朗读的音韵来划分一下节

陋室铭优秀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赏陋室之雅,品古人德馨 ——《陋室铭》说课 襄阳市第七中学王俊华 一、眼中有文本,突出教材核心地位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它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熠熠生辉。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对偶工整,虚实相生,言志如诗,韵味如歌。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脑中有目标,彰显文本德馨主题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又根据文本特点及学情,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2、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三、心中有方法,培养合作探究意识 (一)教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多媒体辅助法 【设计理念】“朗读是解读文言文的金钥匙”,本课中,我把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辅以适时点拨、多媒体手段,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二)学法 1、圈点批注法 2、诵读品味法 3、合作探究法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研读课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琅琅书声中,品味,理解,感悟。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解决难点问题。 四、胸中有流程,达到授之以渔效果 本节课以“读”为本,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探究,达成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走进陋室 伴着悠美的古典乐曲,多媒体播放“梅”、“竹”、“松”的画面,教师吟诵经典诗句导入新课,然后教师破题,介绍铭文特点。 【设计理念】导语重在营造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所以,导入时诗句的点缀既营造了课堂典雅的氛围,又激发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 (二)朗读感知,踏访陋室 在此我安排了四读蓄势: 1、初读(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找出韵脚,男、女生接读)

(完整版)(完整版)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

陋室铭教案设计 高崇丽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问题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 3、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 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设计及说明

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设计及说明 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设计及说明 引导语:《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设计及说明 简要说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浅易文言文,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要让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教学《陋室铭》时,我想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法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试图通过“知人论文”探究法来深入理解文本,从文章的字缝间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一个初步了解,对他产生敬佩,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解读课文时先把中间直接写陋室部分让学生理解,感受(http:///wenxue/)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品质;然后让学生了解刘禹锡的经历和他对生活的态度,明白为什么白居易称之为“诗豪”,在这个基础上,回到课文中,感受文章中隐含的那种“豪气”,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重点: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谈 话题: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

小学语文《陋室铭》课堂实录

《陋室铭》课堂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中国是诗的王国,请同学们阅读老师投影的诗歌,想一想,这几首诗都是哪位诗人的诗作? 生(读诗歌后):刘禹锡。 师:刘禹锡,唐朝文学家,哲学家,他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今天我们要学的《陋室铭》就是一篇他创作的一篇传世佳作。文章虽短小,全文仅81字,但却以其鲜明的立意,高雅的格调,巧妙的构思,隽永的意境,深长的韵味,精美的文句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 师(出示课题作者) 师:下面请同学们欣赏这一篇佳作。(播放《陋室铭》朗读视频) 师:怎么样?美吧! 生(齐生):美! 师: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这一篇文章,一课时完成任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个,请大家齐读一次。 师:任务艰巨不艰巨?有没有信心完成它? 生(齐生):有! 师:非常好!今天我们要学课文题目叫“陋室铭”,“陋室”,顾名思义是指“简陋的房子”,那么“铭”又当如何解呢?请哪位学生来说一说。 生A:是一种文体。 生B: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的文字,如座右铭。

师:“铭”者,记载也,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本文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韵之美。请同学们圈出课文用韵的字。 (同学用笔圈出课文用韵的字) 师:请嘉欣同学说一说。 生C:押韵的字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师:那请你告诉大家这是押什么韵? 生C:ing 师:请同学们齐读用韵的句子,感受押韵的好处。 生(齐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师:《陋室铭》是一篇精美隽秀的骈文,读起来高低起伏,节奏分明,有艺术感染力,富于音乐美。要读好,并不容易,请同学们注意:(1)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有延长音。 (2)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意。 (3)“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句“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4)“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最后两句。 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文章,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语速,读正确、流利。读前先可参看一下老师投影出示的停顿、重读提示。 (投影出示停顿、重读提示) (学生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让学生自由朗读了这篇课文,许多同学读得非常好,下面有请志浩同学给大家读一次。

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沈阳市育源中学宋策 教学目标: 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4、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掌握铭文的特点,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链接: 同学们:当我们路遇挫折,意志消沉时,亲人与朋友常常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激励我们要力争上游、百折不挠。这比喻形象、寓意深刻的千古名句出自于谁的妙笔?(学生有的答出了作者:刘禹锡)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刘禹锡的佳作《陋室铭》。二、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三、追溯背景: 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四、释“铭”解题: 提问:同学们,你能告诉我们大家,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 这里的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板书“铭”)那么,“铭”

字还有什么意思呢?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为他所居住的陋室作的“铭”。(板书“陋室”二字,完善课题,板书作者) 五、明确目标: 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3、初步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六、指导朗读: (一)、听录音朗读课文。请学生进一步扩充、加深预习成果。 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音: 德馨. xīn 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西蜀.shǔ (二)、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这是一篇铭文。铭文很重视音韵,这篇文章通篇押韵,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划出押韵的字,想一想,这些字的韵母都是什么? 押韵的字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韵母:ing (四)、再次齐读课文(男、女生分开进行) 七、翻译古文: (一)、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讨论)。 1、着重强调下列词语: 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学识渊博的人。 白丁:没有学问的人。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乱:使动用法,使……扰乱 (二)、翻译全文:(力求严密、准确) 如: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优秀教案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背诵课文,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理解文言大意; 2、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2、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3、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 情趣,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明确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中,有许多帝王将相的官府庭院,他们或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狭小又简陋,却因为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来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板书:陋室铭) (二)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多媒体显示,并出示陋室的图片)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墓志铭。 三、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唐代诗人、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周当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但刘却受到和周知县的百般刁难,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一座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三)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老师范读课文 提问:课文最后的一句话是什么?它是什么意思呢? 课文的标题是《陋室铭》而结尾说”何陋之有这里矛盾吗?我们还疏通文意然后才回答这个问题。

李卫东《陋室铭》课堂实录

卫东《陋室铭》课堂实录 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啦,这当然有点夸。这本书选了从先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这篇文章叫《陋室铭》,为什么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精品的一席之地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一起来学习唐代禹锡的散文小品----《陋室铭》。(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至成诵。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的,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反复诵读来学习文章。我们的第一遍读,要求结合注释读准音,并大体弄懂文章的意思。如果有疑问,可以和同桌商量,实在解决不了,请提出来。(师板书: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生:“白丁”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白丁”是平民的意思。 生2: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简单说一下。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指平民百 姓,这里可以理解为没有学问的人,为什么? 生:因为前文中有“谈笑有鸿儒”的句子,鸿儒指有学问的人,前后对应,后文的“白丁”应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的意义,很好。还有问题吗? 生:“何陋之有”的含义是什么? 师:你能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吗? 生:字面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它的意思是这个屋子根本就不简陋。你想问这句话的深层意义,是吗?这个问题我们在反复诵读中解决它,如果老师忘了,你可以提醒我。 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两个“之”字有什么作用? 生1:代表“的”的意思。

陋室铭赛课一等奖教案

陋室铭赛课一等奖教案 【篇一:公开课教案《陋室铭》】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阅读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 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感到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 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 后栽。因为这首诗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 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 不怕惹祸老先生,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 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郎指的是谁?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老先生的文章《陋室铭》。 2、出示学习目标。 3、请学生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 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 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 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 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 写作背景: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曾参加王叔文组织的政治革新运动, 失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 厦的屋子;可和州策县令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见刘禹锡是被贬而

《陋室铭》课堂实录

《陋室铭》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与时俱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生:我选择后者,因为……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锡!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刘锡的《》吧!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被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押韵──追问:立即让学生浏览,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过渡语: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因此,古文往往需要大声朗读。请同学自由朗读本文,注意──大声朗读。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录音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出示思考题,理解中心、写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看图画、看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咬文嚼字) (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从图画上看,房子确实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换角度想: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要读出不简陋。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思维角度:主人、环境、客人、生活。) (讨论板书:人品高尚(德)、景色清幽、来人不俗、生活高雅) 片段一 师:“斯是陋室,唯吾德”,这是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的。 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看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

《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 《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语 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生:我选择后者,因为...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简介作者及作品,突出其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二、小组讨论,扫除生字词,初步弄清全文大意,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1.集体讨论,适当点拨,疏通全文。 2.师生共同活动,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师: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生2: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师:陋室陋吗? 生:不陋。 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生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师:大家的'发言非常踊跃。 (指导学生美文美读美背美诵,继而引导学生合理想像,充分感受作品气韵)下面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想像那陋室的自然环境。(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一坡一坡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的?

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课堂实录 师:讲关于刘禹锡的故事。 他的诗与白居易起名,他的词与柳宗元起名,据说他被贬到安徽,按当时朝廷规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力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非但不反思自己,反而变本加厉。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半。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既没有山又没有水。 在半年的时间里,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腾了三次。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足以为快,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大门之外! 师:昨天我们预习过了,我想请同学读一读,古人写诗文是没有标点的,我想请同学读一读没标点的文章,你来吧。 生读没有标点的文章。 师:好,读得不错,你不仅读出男子汉的气概,而且字词读的也很准,抑扬顿挫,还读出了韵文的味道,韵文一般是用韵的,我们来齐读这篇文章吧。 生齐读。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并屏显出示【“铭”的解释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师:请大家看标题,这里有一个铭字,你能用铭来组词吗? 生1:铭文 生2:刻骨铭心 师:很好 生3:铭刻 师:不错

浙江省优质课《陋室铭》课堂实录

《陋室铭》课堂实录根据录音整理 金华四中郑永威 师:讲关于刘禹锡的故事。 他的诗与白居易起名,他的词与柳宗元起名,据说他被贬到安徽,按当时朝廷规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力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非但不反思自己,反而变本加厉。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半。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既没有山又没有水。 在半年的时间里,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腾了三次。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足以为快,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大门之外! 师:昨天我们预习过了,我想请同学读一读,古人写诗文是没有标点的,我想请同学读一读没标点的文章,你来吧。 生读没有标点的文章。 师:好,读得不错,你不仅读出男子汉的气概,而且字词读的也很准,抑扬顿挫,还读出了韵文的味道,韵文一般是用韵的,我们来齐读这篇文章吧。 生齐读。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并屏显出示【“铭”的解释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师:请大家看标题,这里有一个铭字,你能用铭来组词吗? 生1:铭文 生2:刻骨铭心 师:很好 生3:铭刻 师:不错 生4:座右铭 师:不错,还可以组什么词? 生5:铭记

公开课教案《陋室铭》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阅读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感到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老先生,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郎指的是谁?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老先生的文章《陋室铭》。 2、出示学习目标。 3、请学生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

写作背景: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曾参加王叔文组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和州策县令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就故意刁难。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德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读书作文。策知县气的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就强迫刘禹锡一连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的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4、简介“铭”。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墓志铭。 二、初读课文。 洪亮、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去掉标点) 三、译读课文。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