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学(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学(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学(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教育学

简答题+材料题

学校产生的条件。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是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和知识。

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含义)。施教要求:循序渐进。

阶段性(含义)。施教要求:分阶段施教。

互补性(含义)。施教要求: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不平衡性(含义)。施教要求:抓关键期。

差异性(含义)。施教要求:因材施教。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相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时间里,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

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的表现。

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

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

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间,如男女性别的差异。

施教要求:因材施教。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环境。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

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遗传素质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寻求发展的积极动机和渴望。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内容的取舍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观念影响和制约着教育观念

2.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3.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内容

4.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直接生产科学技术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

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

4.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4.选择功能

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1.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制约着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能保证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科学性。

2.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本方向,对教育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

3. 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保证受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地成长。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为社会服务、促进人的发展,人们在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时,必须考虑社会和人的因素。

1.社会依据。一是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二是根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需要。

2.人的依据。一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二是根据人的发展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想。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 总要求: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2. 质量标准: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质量标准。

3. 培养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途径。

4. 时代要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时代取向。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

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2)智育。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3)体育。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保健知识,增强体质,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4)美育。美育指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指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1)“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2)“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3)“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学制。

双轨学制分为两轨:一轨是学术教育,为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学术性很强,学生可升到大学以上;另一轨是职业教育,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属生产性的一轨。两轨之间互不相通,互不衔接。

2.单轨学制。

单轨学制只有一轨,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其特点是各级学校形成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八四、六六、四四四等多种分段。

3.分支型学制。

分支型学制是一种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学制结构。这种学制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有其优点。从类型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分支型学制。

现代教育制度改革/发展趋势

(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二)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五)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理想型的师生关系

(一)尊师爱生

现代“尊师爱生”是师生交往与沟通的情感基础、道德基础,其目的主要是相互配合与合作,顺利开展教育活动。

(二)民主平等

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体现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等关系。

(三)教学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四)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古德莱德提出了五种处于不同层次、具有不同意义的课程

一是理想的课程,

二是正式的课程,

三是领悟的课程,

四是实行的课程,

五是经验的课程。

分科课程的特点

分科课程是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

优点:①重视每门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②有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到系统的知识;③有助于阻止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缺点:较少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每一门学科看成是与其他学科互不相关的实体。

综合课程的特点

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优点:①体现了文化或学科知识间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发展需求;②有利于学生把来自学术与非学术领域的知识、技能整合起来,解决现实中的种种问题;③有助于减少科目繁多的现象。

缺点:①忽视每门学科自身逻辑;②教材编写、教师授课以及学生评估方面困难。

制约课程的因素

(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二)一定时代的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四)课程理论

课程编制的一般原理/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泰勒原理”。

(1)确定教育目标(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选择教育经验(提供哪些学习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组织教育经验(怎样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

(4)评价教育计划(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课程计划即课程方案,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

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3)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教材。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1.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社会的研究)

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

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

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其中,教学科目的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内容。

新课改中课程结构改革的主要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新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其主要特点有:自主学习是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学习。

2.探究学习。探究学习也称为发现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性学习的特点表现为: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自学基础上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内讨论。合作学习的特点表现为: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

教学的任务

(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具体如下:(一)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三)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单一偏向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充分注重学生的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教与学要相长

传授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3.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一)激发学习动机

(二)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三)巩固知识

(四)运用知识

(五)检查知识

材料题考点:各种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含义

直观性原则的含义与实施要求

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进行形象的描述,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实施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④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的含义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

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的含义

这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教育。

循序渐进原则的含义

循序渐进原则又称为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含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

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谈话法的含义

谈话法,亦称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以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

讨论法的含义

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演示法的含义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实验法的含义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及其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中心环节);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准确

3.教学结构合理

4.教学方法适当

5.语言艺术

6.板书有序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评价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可以划分为学生学业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和教师评价。

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少年儿童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材料题考点:各种德育原则、德育方法

长善救失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含义

(1)基本含义

这一原则是指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②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③引导学生自觉正确地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疏导原则的含义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的含义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的含义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的含义及实施要求

(1)基本含义

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地统一起来。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②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③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

德育途径

1.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班主任工作

情感陶冶法的含义与基本要求

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包括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个方面。)基本要求:(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自我教育法的含义与基本要求

自我教育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的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

(自我教育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等方式。)基本要求:(1)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和自觉性;(2)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榜样示范法的含义与基本要求

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和学生中的好榜样。)

基本要求:(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说服教育法的含义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法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方式。)

实践锻炼法的含义

实践锻炼法是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实践锻炼法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方式。)

品德评价法的含义

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

(品德评价法包括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操行评定方式。)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健全的组织机构

3.有严密的组织纪律

4.有正确的集体舆论

5.有强大的凝聚力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班主任身先士卒

(2)明确班级的奋斗目标

(3)抓好班干部队伍建设

(4)环境熏陶

(5)制度约束

(6)加强正面教育,树立良好榜样

(7)提倡民主型的班主任领导方式

(8)充分利用班级舆论阵地

(9)要常抓不懈

班主任了解、研究学生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和研究班集体,包括集体的基本情况、班级的基本情况、班级的其它方面。二是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情况、

学生的个性情况。

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有:1.书面材料分析法。2.调查法。3.观察法。4.谈话法。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科目二材料分析必看考点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科目二材料分析必看考点材料分析题必看考点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评价观 例:运用新课改的相关理论,分析材料中教师的做法。 【理论点一】新课改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理论点二】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理论点三】新课改下的教师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1)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 答: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 (2)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习,学习过程除被动接受知识,还存有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认识活动。(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自学基础上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内讨论。 【理论点四】新课改下的评价观 (1)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新课改所倡导的评价是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包括: ①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②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③评价内容综合化 ④评价标准分层化 ⑤评价方式多样化 ⑥评价主体多元化 ⑦关注发展过程 二、教学原则、方法 例:运用教学原则、方法的理论,分析材料中老师做法。 【理论点一】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学(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学(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教育学 简答题+材料题 学校产生的条件。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是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和知识。 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含义)。施教要求:循序渐进。 阶段性(含义)。施教要求:分阶段施教。 互补性(含义)。施教要求: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不平衡性(含义)。施教要求:抓关键期。 差异性(含义)。施教要求:因材施教。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相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时间里,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 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的表现。 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 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 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间,如男女性别的差异。 施教要求:因材施教。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环境。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 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遗传素质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寻求发展的积极动机和渴望。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必背简答题77条

小学教师资格证科二简答题高频考点 1.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口诀:龟速构防守+两再一新促生产】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水平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制约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2)教育对生产力起到促进作用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③教育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口诀:体内(教育内容+管理体制)性质两权(领导权+受教育权)一目的/5个决定】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体制和教育的内容; ④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领导权; ⑤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规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口诀:人鱼(舆论)公主(民主)促政治】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 ②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③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④教育能够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3.简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③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④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①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②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③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④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口诀:两传选新促文化】 4.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口诀:三人一社会】 1)我国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口诀:社会+人+学制】 社会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023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科目二教育基础知识主观题考点

中学科目二主观题汇总 1、教育的本质属性【简答、辨析】 2、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简答】 3、教育与社会【简单: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 4、影响人身心发展规律、因素【简答】 5、影响人身心发展因素【地位辨析】 6、确立教育制度的依据/影响因素【简答】 7、确立我国教育目的依据【简答】 8、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简答+地位辨析】 9、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简答、体育、美育基本任务简答,地位辨析】 10、学科课程与经验(活动)课程优缺点对比记忆【简答、辨析】 11、课程的层次/内容/三种文本表现形式【简答、地位辨析】 12、新课改具体目标【简答】 13、职业理念【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学习方式→材料分析】 14、综合实践活动课类型【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低频】】→【简答】 15、我国现阶段教学任务【简答】 16、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学生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简答】 17、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案例分析、辨析(教师主导就削弱了学生主体、增长知识一定提高能力×)】 18、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环节【课堂教学的基本阶段】 1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包括什么、上好一堂课的标准:简答、案例分析】 20、教学原则【启发性、科学性与思想性、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含义、贯彻要求→材料分析)直观性原则……(后多以例子反选出现)】 21、我国常用教学方法【动眼、动嘴、动手、动情】→【低频材料题,例子反选能区分】 22、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简答】 23、班级授课制优缺点【简答备考】辅助形式和特殊形式【辨析】 24、注意的品质【辨析:注意稳定性与注意分配、注意分散与注意分配、注意分散与起伏、注意的转移与注意分散】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必看简答题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必看简答题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必看简答题 1. 简述教育具有的社会属性。 【答案要点】: 第一,教育具有永恒性 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 第三,教育具有历史性 第四,教育具有独立性 2. 简述现当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答案要点】: 第一,教育的全民化 第二,教育的民主化 第三,教育的多元化 第四,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五,教育的终身化

3. 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条件及作用。【答案要点】: 第一,生理遗传,为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第二,环境,为身心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第三,学校教育,是身心发展的主导 第四,主观能动性,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4. 简述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 【答案要点】: 第一,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第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第三,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第四,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第五,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5. 简述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评价的特点。 【答案要点】:

第一,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的的教学评价 第二,强化师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 第三,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前提下,强化定性评价第四,注意学生的态度、情感与创造性的评价 6. 简述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 【答案要点】: 第一,主动性 第二,独立性 第三,独特性 第四,体验性 第五,问题性 7. 简述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和意义。 【答案要点】: 第一,诊断功能 第二,激励功能

第三,调控功能 第四,教学功能 第五,区分鉴别功能 8. 简述班级管理的模式。 【答案要点】: 第一,班级常规管理模式 第二,班级平行管理模式 第三,班级目标管理模式 第四,班级民主管理模式 9. 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 【答案要点】: 第一,强制性,即通过法律形式强制接受和保证第二,普遍性,即面向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第三,免费性,即免除学费和杂费 10. 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资考试小学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50道简答题

教资考试小学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50道简答题1、各种研究方式方法的实施步骤 (1)查找文献资料; (2)设计研究,制定研究计划; (3)实施研究,收集资料; (4)分析、处理收集到的资料; (5)撰写研究报告。 2、简述行动研究的特征 (1)目的是为了改进实践; (2)研究的内容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3)教学与研究合一; (4)研究的循环性。 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整理功能; (3)教育的文化交流/传播功能; (4)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 4、遗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1)遗传为人类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可能性; (2)遗传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5、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1)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有主观能动性。 6、学校教育的独特作用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延时和即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7、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1)德育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2)智育智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3)体育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 (4)美育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8、影响学制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经济) (2)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政治)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人口) (4)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学生) (5)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本国历史+外国经验) 9、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答题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 题答题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答题模板 材料分析题(2X20’) (一)材料分析题答题结构 1.总起:①这位老师(材料中)遵循了(违背了)、体现了、指出……,这种做法有利于、不利于、促使、可以取得良好(de)教育效果……;②或者直接用知识原理进行阐释. 2.分析:结合材料分点解析(知识点+材料解析,如材料体现几个知识点则分点作答). 3.(总结):对于整个分析进行一两句话(de)总结.(不做硬性要求) (二)材料分析题知识点积累 1新课改内容 师生: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独特、独立意义(de)人;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de)发展”;尊重、赞赏,帮助、引导. 2.德育有关原理 ①德育四大规律: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de)对学生(de)知情意行(de)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de)过程;是组织学生(de)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de)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de)、反复(de)、不断前进(de)过程.

②德育(de)八大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de)原则、教育(de)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知行统一、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de)原则 ③德育六大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指导实践法、品德评价法、品德修养指导法 3教学(de)原则与方法 ①教学四大基本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②教学八大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量力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 4班级突发事件处理 原则:教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冷处理原则 方法:沉着冷静面对、机智果断应对、公平民主处理、善于总结引导 5课堂问题行为 产生原因:①自身原因:小学生有意注意已经发展,但是有意注意总会受到其 他周围事物(de)干扰;②课堂内容比较枯乏,没有根据学生(de)兴趣和爱好出发; ③学生还没有养成认真听课(de)好习惯;④不适应教师(de)讲课形式或不喜欢 任课老师,而影响听课; 策略:①根据小学生(de)年龄特点组织教学,上课时多采用直观教学法比如新鲜、有趣、生动、形象(de)事物来吸引学生(de)注意力,多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de)主动性;

教师资格证小学科二材料考题分析

小学科二材料分析题 1.语文课上,郭老师在课堂上正津津乐道,突然,一只小麻雀飞来,肆无忌惮地站在窗台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同学们都用好奇的目光看着它,甚至有的同学按撩不住,想跑去捉它。此时,老师使转换了话题,来了个小插曲:“有这样一副对联,谁先对出来,期中考试多加5分。”同学们一听马上回过头来,显得激情洋溢。老师接着说:“上联是‘一只麻雀鸣窗台’。”同学们深思后,有人对出:“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有人对出:“满室学生看窗外。”“还有更好的对法,这就留給同学们下去思考,现在言归正传......“ 问题: (1)请结合新课程理论评析案例中老师的行为。 (2)试说明教师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应遵循的原则。 【参考答案】 (1)老师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行为值得提倡 首先,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这个老师并没有板着面孔批评学生,而是积极的去引导学生,与学生的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 其次,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老师将“麻雀鸣”和杜甫的《绝句》联系起来,再和对联知识联系起来,巧妙地将课堂干扰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最后,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位老师机智应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体现了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的教育理念。 (2)课堂中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 教育性原则:指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以让学生受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为目的; 客观性原则:指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避免“定势思维”的影响,充分调查,了解事实真相,公平公正地分析和处理问题,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有效性原则:指处理突发事件时要讲究效果; 可接受原则:指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要能使当事双方对处理意见或结果心悦诚服地

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题汇总

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题汇总 1.简述 20 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2.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3.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4.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5.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3)教育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政治服务。(4)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6.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2)传播、交流与丰富文化的功能。 (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 7.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简述我国的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1)德育是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和良好 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 (2)智育主要是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3)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使他们养成锻炼身体和卫生 习惯的教育,也就是身心素质的教育。 (4)美育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的能力的教育,也就是美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是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使他们形成劳动的观念和养成劳动 的习惯,初步掌握现代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也就是劳动素质的教育。 9.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 (2)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3)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4)民族文化传统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2021下教师资格证小学科目二简答题汇总(最终版)

2021下教师资格证小学科目二简答题汇总 (最终版) 一级考点 1.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p13 【参考答案】 教育的经济功能:(两再一新促生产)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育的政治功能:(人鱼公主促政治)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3)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一定的.舆论来为政治服务(4)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化教育的文化功能:(两传选新促文化)(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2.简述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p18 【参考答案】 (1)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p21 【参考答案】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4.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p25 【参考答案】 (1)道德素养:教师的道德素养是从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对待自己的态度上体现的。具体来说,对待事业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待学生要热爱学生;对待集体要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对待自己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2)知识素养: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3)能力素养: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此外,教师还应该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学习

2023年小学教师资格科目二必背简答题

小学科目二必背简答题❖20世纪之后教育旳特点?P252 1.教育旳终身化 2.教育旳全民化 3.教育旳民主化 4.教育旳多元化 5.教育技术旳现代化 ❖小学教育旳特点?P252 1.特殊性 2.基础性 3.义务性 4.全面性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旳制约作用?P258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旳旳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旳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旳权利 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学校文化旳功能?P259 1.导向功能 2.约束作用

3.凝聚作用 4.鼓励作用 ❖影响教育制度旳原因(确定学制旳根据)?P264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小朋友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旳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旳影响 ❖注意旳品质?P268 5.注意旳范围 6.注意旳稳定性 7.注意旳分派 8.注意旳转移 ❖遗忘曲线旳规律?P275 遗忘是学习之后立即发生旳,而且遗忘旳进程是不均衡旳,有先快后慢旳特点,并且到达一定旳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了。 ❖怎样培养孩子旳发明性?P278 1.创设有利于发明性产生旳合适环境 2.重视发明性个性旳塑造 3.开设培养发明性旳课程。进行发明性思维训练

❖问题处理旳影响原因?P279 1.问题情境 4.原型启发 2.定势与功能固着 5.情绪与动机 3.已经有旳知识经验 ❖意志旳四个品质?P283-P284 1.意志旳自觉性 2.意志旳坚决性 3.意志旳坚持性 4.意志旳自制性 ❖影响能力发展旳原因?P287 1、先天原因 2、初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 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内在原因) ❖影响人格形成旳原因?P288 1、生物遗传原因 2、社会文化原因 3、家庭教养原因 4、学校教育原因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及答案

14年上1.简述我国教育的根本精神 2.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3.简述形成良好班风的根本设施 18.如何理解?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 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根本理念 14年下4.简述皮亚杰理论中7-12岁的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5.简述家校联系的根本方式 6.简述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根本要求 7 .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 15年 上 8 .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9 .建树小学教师撰写操行评语的考前须知. 15年下10.简述知觉的一般特性 11.简i金学校产生的根本条件 12.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提出的根本理念 16年上13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4.儿童身心开展个别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5.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习为本〞的根本理念 16年下16 .简述如何培养小学生创造想象的水平 17.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预测 19.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20.简述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21.

预测22 .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3.简述小学生注意开展的规律 24.简述良好班集体的根本特征 预测八 40 .简述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 41.简述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开展特点 42.简述小学生思想品德开展的特点 预测25 .简述课程设计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26.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27.简述运用讲授法的根本要求 预测九 43 .简述教师的专业水平结构 44.简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45.简述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预测四28 .简述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29.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 30.简述启发性教学原那么的根本要求 预测十 46 .简述教学过程的根本规律 47.简述尝试-错误说所提出的三条学习规律 预测五31 .简述教育对文化的开展的促进作用 3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预测六34 .简述小学课外活动的特点 35.简述小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36.简述儿童身心开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启K 预测七37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38.简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开展阶段论 39.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19.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 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三个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 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 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指定的各 〔3〕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冲中,

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题汇总

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题汇总1.简述20 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2.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3.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4.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5.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3)教育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政治服务。(4)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6.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2)传播、交流与丰富文化的功能。 (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 7.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简述我国的全面发展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1)德育是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 (2)智育主要是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3)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使他们养成锻炼身体和卫生习惯的教育,也就是身心素质的教育。 (4)美育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模块一、二简答题与分析题(附答案)

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①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应反映客观的教育规律,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①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井华和概括。②教育实践经验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的东西,它也可以作为教育学或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我们要善于把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影响,而是有意识地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消除不良影响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发展。尽管在当今教育过程中也有一些阻碍人的身心发展的现象,比如“应试教育”等,但那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人们违反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而带来的后果。所以教育本质上是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 错误。理由: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动物是没有教育活动的,动物的活动只是一种本能。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最根本特征就是其社会性和目的性、意识性。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本能的区别就在于其社会性和意识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的,它把人的全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又是对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 (1)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社会条件决定了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只有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并结合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教育目的。

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小学资格证小学科目二 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班级管理 教学实施、教学评价 1 班上,一群爱玩篮球的同学自发组成了一个团体。他们为了打篮球和看球赛,迟到、旷课时有发生,甚至有几次抢别班的球玩,引发吵架、拉扯,甚至打架等行为,让班主任很头疼。如何解决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呢?班主任老师经过反复观察和思考后,看到了一种可以引导的积极性。他把这个团体组成了一个班级篮球队,选了队长,定了几条队规:一、服从命令听指挥;二、坚持练习守纪律;三、不抢外班的球;四、不做有损球队名誉的事。以后,该班学生每天在规定时间练球,不仅在篮球赛中为班级争了光,还在活动中练出了纪律观念和自我控制能力。 问题: (1)谈谈本案例中班主任在管理学生中给你的启示(10分)(2)作为班主任,应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10分) 问题: (1)谈谈本案例中班主任在管理学生中给你的启示(10分)答:第一,从问题中找到契机,因势利导,长善救失。班主任做的这些规定正是基于学生对篮球的喜爱,老师能够支持他们打篮球,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认可,既然老师认可,制定点规

则对于学生而言就不算什么了。而且学生也会非常支持老师制定的合理规则,并抱着感激之情认真遵守。这也反映老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非常了解。才能利用学生对于篮球的喜爱,弥补他们不遵守纪律的短板,才会取得如此好的效果。 第二,了解和研究学生。任何有效的管理都是建立在对学生精准的了解的基础上的。只有把对脉,正确了解学生,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第三,尊重学生,建立民主的管理方式。一个同学认可并支持的决定一定是在民主管理方式下才能达成的结果。班主任也正是让学生感受到了被尊重,才会在最大程度上支持班主任的决定。第四,建立规则,利用规则制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主任能够利用规则制约的管理方法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借助篮球规则,培养了自身的自律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第五,学生的道德也是要在活动中不断形成,通过内部矛盾的不断转化最终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 第六,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因势利导,坚持正面教育。采分点总结: 1.德育原则:长善救失 2.德育原则:疏导原则 3.德育原则:因材施教,了解和研究学生 4.态度与品德培养:群体约定 5.领导方式:民主型、尊重学生 6.评价观:赞赏 7.德育规律:活动和交往、内部矛盾转化

教师资格证小学科目二简答题汇总

教师资格证小学科目二简答题汇总 1、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包括: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和现代化。 2、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决定教育规模和 速度、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以及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制约。 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包括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 识再生产和技术创新。 4、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决定教育 的性质、宗旨与目的、领导权、受教育权、内容和管理机制。 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包括培养政治人才、舆论力量、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和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6、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传递、保存、传播、交流、选择、提升和更新、创造文化等方面。

7、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包括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人们的教育思想和 XXX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 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9、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复杂性和创造性、连续性和广延性、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教师是学生研究的榜样,教师自身就是一本教科书。因此,教师的主体性和示范性非常重要,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研究和成长。 5.个体性和群体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经历,而教师也是如此。从小到大,我们经历了许多老师,这些老师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0.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具备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心理素养。道德素养包括具有道德标准;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学科专业、科学文化和教育科学;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和自我调控;心理素养包括心理健康。 11.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教师专业发展经历了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关注生存阶段主要关注人际关系;关注情境阶段主要关注教学情境和研究成绩;关注学生阶段主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这也是教师成熟的标志。 12.教师成长途径和方法

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题汇总

1.简述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参考答案】 (1)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又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2)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培养人进而影响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现代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科技功能等。 2.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相互作用 【参考答案】 ①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口诀:【龟速够防守】一一龟速:规模和速度;够:结构;防守:方法、手段 ②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③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口诀:【两再一新促生产】一一两再: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再生产;一新:技术创新;促生产:促进生产力 3.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相互作用。 【参考答案】 ①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③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④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⑤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口诀:【体内两权一目的】一一体内: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两权:领导权、受教育权;一目的:宗旨与目的,目的的性质 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③教育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政治服务。 ④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口诀:【人鱼公主促政社】一一人:人才;鱼:舆论;主:民主化;促政社: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4.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答案】 (1)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2)传播、交流与丰富文化的功能。 (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 口诀:【两传选新促文化】一一两传:传递和传播;选:选择提升;新:更新创造;促文化: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5.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参考答案】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口诀:【社会+人+理论】一一社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人们的教育思想;理论: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 6.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简述建立学制的依据)。 【参考答案】 (1)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 (2)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简答题汇总

1. 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统治者掌控着证券;能不能接受教育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其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知识的实用性不被重视;主要学习的是儒家经典和一些伦理道德规范;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不考虑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过分注重经典的识记和背诵;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2. 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3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公立和私立两类.. 3. 我国小学教育取得的成绩有哪些 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4. 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具体包含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5.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务行政管理; 3教学工作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6.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2法律、法规管理方法; 3经济管理方法; 4思想教育方法; 5数理统计方法.. 7. 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8. 简述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②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的历史性表现在;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是各不相同的.. ③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虽然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9. 简述教育起源的学说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10. 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1劳动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教育没有从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分化出来;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中进行的;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