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下呼吸道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下呼吸道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下呼吸道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个人卫生习惯: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基础。

包括:经常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病原体的物品和场所、咳嗽

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衣肘遮挡口鼻等。这些措施可以减少病原体通过空气

传播和接触传播的机会。

2.增强免疫力: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可以增强人

体免疫力,预防下呼吸道感染。同时,根据疫情和接种疫苗的情况,及时

参加相关疫苗接种,如流感疫苗等。

3.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是减少下呼吸道感染传播的重要措施。经常开窗通风,尤其是在封闭、密集的场所,如办公室、教室等,可以有

效减少空气中的病原体浓度。

4.避免密切接触:下呼吸道感染的传播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尤其是对于在感染期间的

患者,如发热、咳嗽等症状,应避免与其接触,保持一定的距离。

5.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区域:在疫情发生期间,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

的区域,如集市、展览会等,以减少被病原体传播的机会。

6.定期消毒:及时消毒是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环节。对公共场所

的常用物品、常接触的表面进行定期消毒,如电梯按钮、门把手等。

7.教育宣传:加强对下呼吸道感染预防措施的宣传和教育,可以提高

公众的防控意识。通过不同媒体渠道,向公众传播科学的预防知识,以减

少病原体的传播。

总之,对于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和加强是基础,同时,通过增强免疫力、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密切接触、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区域、定期消毒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传播。此外,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综合措施的有效实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下呼吸道感染的传播,保障公众的健康。

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1、下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 1.1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取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尤其是机械通气的病人采用此姿势是减少胃内容物吸入下呼吸道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1.2 加强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鼓励、指导并协助术后病人勤咳、深咳、深呼吸、采取体位引流及叩背手法助病人排痰,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引起的疼痛。 1.3 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维持正常的菌群状态。 1.4 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1.5坚持病室通风换气,湿式清扫,不在室内及走廊内抖被单等。 1.6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直接护理高危病人。 1.7认真做好隔离工作:对传染病病人及病原体携带者应采取相适当的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及携带者进行接触隔离。对高危病人如:粒细胞缺乏症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1.8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功能。 1.9减少或清除口咽部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与吸入:尽可能采用胃肠内营养,小肠喂养可最大限度减少细菌通过肠粘膜向外移行,并维持正常肠道菌群平衡;控制胃内容物返流。 1.10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经口气管插管优于经鼻气管插管。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气管套囊应保持在25~30cmH2O。 1.11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应用镇静剂患者,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1次,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尽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12做好手卫生:严格执行洗手时点,医务人员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呼吸道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后应落实手卫生。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在接触两个病人之间、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病人、物品和周围环境表面前,在接触人体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 应更换手套和洗手。 1.13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送供应科集中消毒灭菌,呼吸机管道、湿化瓶、雾化吸入器等呼吸道治疗设备应该定期进行更换消毒,用于雾化的液体一定要严格无菌。直接接触下呼吸道粘膜的物品必须灭菌或用高效消毒法处理。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每

下呼吸道感染预防措施

下呼吸道感染预防措施 下呼吸道感染预防措施是指预防下呼吸道疾病的措施。下呼吸道感染 是指疾病引起的下呼吸道的病变,其中包括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肺炎 等疾病。这些疾病通常通过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而传播。因此,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下呼吸 道感染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咳嗽、打喷嚏、用过纸巾或接触其他可能带有病毒和细菌的物品后要及时洗手。避免用手 触碰口、鼻和眼睛等粘膜,以减少病毒和细菌进入体内的机会。 2.避免与病人近距离接触:尽量避免与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近距离接触,特别是当病人咳嗽或打喷嚏时。如果无法避免接触,可以佩戴口罩, 以减少飞沫的传播。 3.加强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打开窗户,确保室内空气新鲜。通风可以有效降低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的浓度,减少感染的风险。 4.避免去拥挤的场所:尽量避免前往人流密集的拥挤场所,特别是在 疫情高发期间。人多的场所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播,增加感染的风险。 5.增强身体免疫力: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保持 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适量的锻炼,避免疲劳和压力。充足的休息和良 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提高抵抗力,减少感染的机会。 6.接种疫苗:根据当地公共卫生部门的建议,及时接种相关的疫苗。 例如,季节性流感疫苗可以减少流感的感染。

7.遵守咳嗽和打喷嚏的礼仪:当有人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或手肘遮住口鼻,以减少飞沫的传播。避免用手直接掩住口鼻,以免将病毒和细菌带在手上,进一步传播给其他人。 8.避免接触有毒的化学物质和有害气体:长期暴露在有毒的化学物质和有害气体环境中会损害呼吸道健康,增加感染的风险。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个人防护,减少接触这些有害物质的机会。 总结起来,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室内通风,避免与病人接触,增强身体免疫力,接种疫苗,遵守咳嗽和打喷嚏的礼仪,避免接触有毒的化学物质和有害气体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提高呼吸道健康水平。

下呼吸道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下呼吸道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个人卫生习惯: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基础。 包括:经常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病原体的物品和场所、咳嗽 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衣肘遮挡口鼻等。这些措施可以减少病原体通过空气 传播和接触传播的机会。 2.增强免疫力: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可以增强人 体免疫力,预防下呼吸道感染。同时,根据疫情和接种疫苗的情况,及时 参加相关疫苗接种,如流感疫苗等。 3.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是减少下呼吸道感染传播的重要措施。经常开窗通风,尤其是在封闭、密集的场所,如办公室、教室等,可以有 效减少空气中的病原体浓度。 4.避免密切接触:下呼吸道感染的传播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尤其是对于在感染期间的 患者,如发热、咳嗽等症状,应避免与其接触,保持一定的距离。 5.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区域:在疫情发生期间,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 的区域,如集市、展览会等,以减少被病原体传播的机会。 6.定期消毒:及时消毒是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环节。对公共场所 的常用物品、常接触的表面进行定期消毒,如电梯按钮、门把手等。 7.教育宣传:加强对下呼吸道感染预防措施的宣传和教育,可以提高 公众的防控意识。通过不同媒体渠道,向公众传播科学的预防知识,以减 少病原体的传播。

总之,对于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和加强是基础,同时,通过增强免疫力、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密切接触、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区域、定期消毒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传播。此外,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综合措施的有效实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下呼吸道感染的传播,保障公众的健康。

下呼吸道、手术部位、导尿管相关尿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等主要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下呼吸道、手术部位、导尿管相关尿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等 主要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1. 下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 1.1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取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尤其是机械通气的病人采用此姿势是减少胃内容物吸入下呼吸道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1.2 加强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鼓励、指导并协助术后病人勤咳、深咳、深呼吸、采取体位引流及叩背手法助病人排痰,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引起的疼痛。 1.3 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维持正常的菌群状态。 1.4 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1.5坚持病室通风换气,湿式清扫,不在室内及走廊内抖被单等。 1.6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直接护理高危病人。 1.7认真做好隔离工作:对传染病病人及病原体携带者应采取相适当的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及携带者进行接触隔离。对高危病人如***、粒细胞缺乏症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1.8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功能。 1.9减少或清除口咽部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与吸入:尽可能采用胃肠内营养,小肠喂养可最大限度减少细菌通过肠粘膜向外移行,并维持正常肠道菌群平衡;控制胃内容物返流。 1.10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经口气管插管优于经鼻气管插管。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气管套囊应保持在25~30cmH2O。 1.11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应用镇静剂患者,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1次,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 尽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12做好手卫生:严格执行洗手时点,医务人员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呼吸道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后应落实手卫生。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在接触两个病人之间、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病人、物品和周围环境表面前,在接触人体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应更换手套和洗手。 1.13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送供应科集中消毒灭菌,呼吸机管道、湿化瓶、雾化吸入器等呼吸道治疗设备应该定期进行更换消毒,用于雾化的液体一定要严格无菌。

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标准操作规程

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标准操作规程 一、保持口腔卫生,使用含0.2%的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h一次。 二、无禁忌症,抬高床头30-45度。 三、鼓励手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四、减少管路更换频率,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及时更换。冷凝水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五、每日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尽量减少插管天数。 六、建议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连续或间断的进行声门下分泌物吸引,避免分泌物通过气囊造成误吸。 七、吸痰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做好手卫生。 八、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 1、消毒呼吸机外壳、按钮、面板,使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 2、耐高温的物品如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清洗消毒机清洗消毒,干燥封闭保存。不耐高温的物品如某些材质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等,应选择高水平消毒方法,如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等浸泡消毒,流动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也可选择环氧乙烷灭菌(各科自行选择其中之一的方法); 3、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九、不宜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和呼吸机相关肺炎(VAP); 十、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包括H2受体阻滞剂如西米替丁或制酸剂; 十一、尽可能的给予肠内营养,保护胃粘膜的特征。鼻饲时调整进食速度与量,避免胃过度充盈,造成误吸。或采用小号鼻胃管进行

胃肠营养。 十二、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优先考虑无创通气。提倡积极控制血糖。 十三、将高危患者置于负压病房内,医务人员进入时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 十四、加强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加强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积极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 十五、对于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包括安置于层流室,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十六、定期对医务人员包括护工进行有关预防呼吸机肺炎预防措施教育培训。

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1、下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 1。1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取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尤其是机械通气的病人采用此姿势是减少胃内容物吸入下呼吸道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1。2 加强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鼓励、指导并协助术后病人勤咳、深咳、深呼吸、采取体位引流及叩背手法助病人排痰,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引起的疼痛。 1。3 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维持正常的菌群状态。 1.4 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1。5坚持病室通风换气,湿式清扫,不在室内及走廊内抖被单等。 1.6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直接护理高危病人. 1。7认真做好隔离工作: 对传染病病人及病原体携带者应采取相适当的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及携带者进行接触隔离。对高危病人如:粒细胞缺乏症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1。8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功能. 1。9减少或清除口咽部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与吸入:尽可能采用胃肠内营养,小肠喂养可最大限度减少细菌通过肠粘膜向外移行,并维持正常肠道菌群平衡;控制胃内容物返流。 1。10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经口气管插管优于经鼻气管插管.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气管套囊应保持在25~30cmH2O。 1。11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应用镇静剂患者,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1次,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尽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12做好手卫生:严格执行洗手时点,医务人员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呼吸道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后应落实手卫生.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在接触两个病人之间、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病人、物品和周围环境表面前,在接触人体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应更换手套和洗手. 1。13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送供应科集中消毒灭菌,呼吸机管道、湿化瓶、雾化吸入器等呼吸道治疗设备应该定期进行更换消毒,用于雾化的液体一定要严格

下呼吸道感染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下呼吸道感染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下呼吸道感染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引言 下呼吸道感染是指发生在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的感染性疾病,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和真菌等。该感染在医院环境中容易传播,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风险和困扰。因此,制定科学的预防与控制 措施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院安全的关键。 二、患者筛查与管理 1、对于入院患者,应进行系统评估,包括既往病史、症状以及 暴露史等方面的信息。 2、尽可能将有下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者与其他患者隔离,以防 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3、对于高危患者,如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应进行定期 的呼吸道标本采集,以及相关的病原体检测。 三、医务人员的防护与培训 1、医务人员在处理可能有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时,应佩戴适当 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和护目镜等。

2、针对不同岗位的医务人员,应进行相关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包括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手卫生、感染控制原则等方面的知识。 四、环境清洁与消毒 1、针对病房、手术室、诊疗区等不同区域,应制定相应的清洁与消毒措施,包括表面消毒、空气消毒等。 2、对于可能受污染的设备和器械,应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五、药物使用与抗生素管理 1、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原体检测结果,医生应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并进行适当的使用时限控制。 2、医院应建立合理的抗生素管理制度,包括药物配备管理、使用审批流程、用药监测等方面,以防止滥用和误用的情况发生。 六、附录: 1、附件一、下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和诊断标准。 2、附件二、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及其药物敏感性。 3、附件三、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相关文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常见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

常见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 常见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 一、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措施 (一)减少或消除口咽部和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与吸入,防止内源性感染的发生。 1.改进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尽可能采用胃肠营养,喂养过程中尽量减小误吸危险,提倡半卧位,用小号胃管少量持续喂养,也可将导管直接插入空肠,以避免对胃液的碱化作用。 2.对患者采取半卧位,特别是对机械通气患者,控制胃内容物反流。 3.研究证明提倡应用硫糖铝防治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并可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 4.声门下分泌物持续或间断抽取引流,可显著降低原发内源性菌群所致呼吸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并推迟肺炎发生时间。 5.对外伤、高危手术患者可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通过应用胃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杀灭胃肠道条件致病性需氧菌,避免其移行和易位,可阻断内源性感染途径,降低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6.应用大环内酯抗生素可破坏和减少气管导管表面生物被膜,增加其它抗生素的通透性,减少细菌在生物被膜内定植,从而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7.合理应用抗生素,在药敏指导下选择有效抗生素。 (二)切断外源性感染传播途径 1.接触、诊疗、护理病人前后一定要严格洗手。 2.接触病人黏膜和呼吸道分泌物时戴手套。 3.加强对共用器械如呼吸机气路管道、喷雾器及其它器械的消毒灭菌。呼吸器管道更换频率勿短于48小时/次。用于雾化的液体一定要严格无菌,并做好对共用器械的终末消毒。 (三)改善宿主条件、提高免疫力 1.术前采用各种方法去除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并指导和协助术后

病人多咳嗽、深呼吸和及早下床活动。 2.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的'疼痛。 3.尽可能早的拔除气管内插管,在拔除插管或解除气囊前,须将插管气囊以上的气管分泌物清除干净。 4.加强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者或携带者的隔离,有条件时亦应对MRSA和铜绿假单胞菌者进行隔离。 5.对粒细胞缺陷者和器官移植者可采用保护性隔离。 6.对特殊人群可试用免疫球蛋白、集落刺激因子、γ 体、促炎细胞因子拮抗剂等提高机体免疫防御功能。 二、尿路感染的预防措施 1.严格掌握适应症,在一般情况下避免使用导尿管。 2.使用其它方法代替膀胱内导尿管,如间歇性导尿、阴-茎套导尿等。 3.尽量减少导尿管留置时间,每天评估持续性导尿的必要性。 4.严格掌握导尿管插入和护理时无菌技术。 (1)在导尿管插入之前,用消毒剂消毒尿道口周围。 (2)在灭菌条件下,无菌操作插入导尿管。 (3)保持整个集尿系统闭合,尽可能缩短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操作时间。 (4)保持尿液从上往下的重力引流。并随时观察尿液是否从导尿管中流出,以确保导尿管未阻塞。 (5)在取尿样前消毒取样部位,然后再用无菌针穿刺取样。 (6)无菌排空集尿袋,避免触摸导尿管与集尿袋连接的一端。每个病人使用各自的集尿袋。 5.有条件时应使用一次性导尿管和集尿系统。否则应对上述物品彻底清洗后,再高压蒸汽灭菌或化学灭菌。 6.不建议为预防尿路感染使用抗生素和在尿道口使用抗菌软膏,以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7.不建议冲洗导尿管和更换导尿管,也不宜频繁进行菌尿检测。 三、外科切口感染的预防措施

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控制规定与措施

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控制规定与措施 前言 下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制定以下规定与措施。 规定 1. 高风险区域的管控:在高风险的公共场所、医疗机构、学校等地方,应设立防护区域,实施严格的出入管控措施,限制人员流动和接触。 2. 个人防护措施的要求:在公共场所居民应做到佩戴口罩、保持良好的手卫生、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掩口鼻、避免近距离接触感染者等。 3. 健康监测和报告制度:建立健康监测机制,定期检测相关人群的体温,并及时报告发现的疑似病例,以便进行进一步的隔离措施和诊断。

4. 公共卫生宣传教育:加强下呼吸道感染的宣传教育,提高社 会大众的防控意识,普及正确的个人防护知识和方法。 5. 无症状感染者的筛查:对有流行病学接触史的人员进行无症 状感染者的筛查,及时发现并隔离这些感染者,以阻断疫情的传播 路径。 措施 1. 空气流通与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对公共场所进行 消毒,特别是对高频接触表面(如门把手、电梯按钮等)进行频繁 消毒。 2. 减少人员密集接触:推行分散工作和上课制度,减少人员密 集接触,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3. 食品安全控制:加强对餐饮服务场所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防止通过食物传播下呼吸道感染。

4. 早期筛查和追踪:及时开展病例的早期筛查和追踪,确认感 染来源,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5. 临床防控措施:严格执行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规范,加强设 备消毒,防止医源性传播。 结论 通过制定和执行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控制规定与措施,我们可 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护公众健康。但是,个人的自我防护仍然 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应积极提高防控意识,遵守相关规定和措施。 以上为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控制规定与措施,希望能为相关方 面提供参考和帮助。 参考资料:(在此列出参考的资料,但请注意不引用无法确认 的内容)

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方案

1.1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 30-45°取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特别 是机械通气的病人采用此姿式是减少胃内容物吸入下呼吸道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1.2 加强口腔护理,每 2~6 小时一次。鼓励、指导并协助术后病人勤咳、深咳、深呼吸、采取体位引流及叩背手法助病人排痰,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引起的疼痛。 1.3 尽量减少使用或者及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以维持正常的菌群状态。 1.4 鼓励手术后患者〔特别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1.5 坚持病室通风换气,湿式清扫,不在室内及走廊内抖被单等。 1.6 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直接护理高危病人。 1.7 认真做好隔离工作:对传染病病人及病原体携带者应采取相适当的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及携带者进行接触隔离。对高危病人如:粒细胞缺乏症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1.8 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功能。 1.9 减少或者清除口咽部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与吸入:尽可能采用胃肠内营养,小肠喂养可最大限度减少细菌通过肠粘膜向外移行,并维持正常肠道菌群平衡;控制胃内容物返流。

2 无创通气;经口气管插管优于经鼻气管插管。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 小时做声门下分泌物引流。气管套囊应保持在 25~30cmH O 。 1.11 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应用镇静剂患者,每日停用或者减量镇静剂 1 次,评估 是否可以撤机或者拔管,及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插管或者气管切开病人后应落实手卫生。对气管插管或者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 行无菌操作。 吸痰前、 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 在接触两个病人之间、 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病人、物品和周围环境表面前,在接 触人体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 应更换手套和洗手。 1.13 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 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送供应科集中消毒灭菌,呼 吸机管道、湿化瓶、雾化吸入器等呼吸道治疗设备应该定期进行更换消毒,用于 雾化的液体一定要严格无菌。直接接触下呼吸道粘膜的物品必须灭菌或者用高效消 毒法处理。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每天消毒,内盛无菌液体每天更换。备用的湿化 瓶每周消毒干燥保存。 呼吸机罗纹管每周更换 1 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 时更换;呼吸机湿化罐内加入无菌水,24 小时彻底更换一次,湿化罐及滤纸应每 周更换;罗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做为污水处理,集水瓶应垂直向下,位于管路 最低处,防止冷凝水倒流至气管插管或者呼吸机内。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 消毒,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呼吸机使用中根据产品说明定期清洗 防尘网垫。 1.12 做好手卫生: 严格执行洗手时点,医务人员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呼吸道 1.10 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者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

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1、下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1.1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取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尤其是机械通气的病人采用此姿势是减少胃内容物吸入下呼吸道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1.2加强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鼓励、指导并协助术后病人勤咳、深咳、深呼吸、采取体位引流及叩背手法助病人排痰,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引起的疼痛。1.3 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维持正常的菌群状态。1.4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1.5坚持病室通风换气,湿式清扫,不在室内及走廊内抖被单等。1.6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直接护理高危病人。1.7认真做好隔离工作:对传染病病人及病原体携带者应采取相适当的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及携带者进行接触隔离。对高危病人如:粒细胞缺乏症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1.8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功能。1.9减少或清除口咽部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与吸入:尽可能采用胃肠内营养,小肠喂养可最大限度减少细菌通过肠粘膜向外移行,并维持正常肠道菌群平衡;控制胃内容物返流。1.10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经口气管插管优于经鼻气管插管。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气管套囊应保持在25~30cmH2O。1.11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应用镇静剂患者,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1次,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尽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1.12做好手卫生:严格执行洗手时点,医务人员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呼吸道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后应落实手卫生。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在接触两个病人之间、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病人、物品和周围环境表面前,在接触人体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应更换手套和洗手。1.13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送供应科集中消毒灭菌,呼吸机管道、湿化瓶、雾化吸入器等呼吸道治疗设备应该定期进行更换消毒,用于雾化的液体一定要严格无菌。直接接触下呼吸道粘膜的物品必须灭菌或用高效消毒法处理。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每天消毒,内盛无菌液体每天更换。备用的湿化瓶每周消毒干燥保存。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呼吸机湿化罐内加入无菌水,24小时彻底更换一次,湿化罐及滤纸应每周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做为污水处理,集水瓶应垂直向下,位于管路最低处,防止冷凝水倒流至气管插管或呼吸机内。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呼吸机使用中根据产品说明定期清洗防尘网垫。1.14对于气管切开病人,切开部位及其周围应保持清洁干燥,在切开部位的一切操作均应采用无菌技术,吸痰时原则上吸痰管只能提拉一次。1.15

医院感控管理制度下呼吸道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下呼吸道感染预防控制措 编制科室:知丁

年月日日期:

F呼吸道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开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并根据病原体、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2•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定时开窗通风,每天两次,每次30'60分钟;定期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并达到相应的卫生学要求,房屋改造时要预防军团菌和曲霉菌污染。 3•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COPD、血液病等),严格掌握机械通气指征,尽量采用无创通气,限制插管的留置时间。对建立人工气道的病人,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4.重复使用的呼吸机外置管路、雾化器等附件应达到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并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呼吸机管路避免频繁更换(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广2次,如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应及时更换);集水器应处于管路最低处, 冷凝水要及时倾倒,避免倒流。 5•吸氧病人应加强呼吸道湿化,湿化液为无菌水,应24 小时更换。 6•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口咽部分泌物吸入。病情许可时采取半卧位。控制进食速度和量,尽量避免使用H2受体阻滞剂和制酸剂,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 7•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翻身拍

背,以促进排痰。如无禁忌症,应将床头抬高30° ' 45° o 8•鼓励患者尽早起床活动,避免使用镇静剂。 9.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或进行手消毒。诊疗护理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应戴手套。对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的操作时应戴防护面罩,必要时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10.不宜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肺部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下呼吸道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院内感染指的是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发生的获得性感染。院内感染轻则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严重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调查发现,下呼吸道感染是当前高发的院内感染疾病,患 者一旦出现下呼吸道感染,可导致治疗时间延长,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影响疾病康复效果。因此,积极采取措施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的风险非常关键。控制的关键在于有效预防,分析导 致患者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针对性的制定防控对策。 1 下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 1.1年龄和性别 临床研究发现,男性患者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几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老年患者的发病率显 著高于年龄在60岁以下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可在各个年龄阶段发病,住院患者、重症监 护患者的发病风险更高。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各器官组织机能下降,身体免疫力下降,多 种基础性疾病均与患者的年龄相关。临床上在治疗老年患者需加强重视,强化护理干预,积 极降低下呼吸道感染风险。 1.2住院时间 住院时间是导致患者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并发下呼吸道感染会延长患者 的住院治疗时间,两者互相影响。患者原发性疾病严重时,患者住院治疗时间长,并发下呼 吸道感染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患者住院时间长,所暴露出院内感染的因素多,感染几率大。 1.3呼吸机治疗 患者在治疗期间使用呼吸机也是导致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研究发现,使用呼吸机治疗患者所获得下呼吸道感染的几率是未采用呼吸机治疗的6~12倍。呼吸机在 使用期间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增加暴露风险。气管插入后患者机体防御能力下降,免疫力下降。微生物、细菌等容易在插管表面定植,形成多糖蛋白复合物。复合物能够保护细菌不受 宿主防御机制和抗生素的影响,治疗难度大。研究发现,气管上的细菌可经过气流、口咽分 泌物反流、呼吸管道中冷凝水倒流等在下呼吸道内形成栓子,引发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是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类型,也是影响呼吸机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需引起临床治疗重视。 1.4基础性疾病 患者原发基础性疾病是导致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另一个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 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会增加患者的机体损耗,在治疗期间易出现感染风险。我国现在已经进 入老龄化社会,临床上因慢性基础性疾病入院治疗的老年患者数量逐渐增加,针对基础性疾 病所导致的危险因素防控非常重要。 1.5重症监护 ICU患者是下呼吸道感染的高危群体。原因在于ICU患者病情危重,机体消耗增加,免疫力 下降。ICU患者的治疗措施多含有创伤性,增加暴露风险。重症监护室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情 况非常多,综合因素均导致重症监护是导致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 2 防控对策 2.1缩短患者住院治疗时间 患者入院后要早期给予有效治疗,强化护理干预,尽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基础性疾 病严重、合并症较多患者易延长住院时间。首先要采取正确的治疗对策控制患者的原发、基

下呼吸道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下呼吸道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室安置,同类感染患者相对集中,多重耐药菌呼吸道感染或定植患者隔离治疗;呼吸道传染病患者隔离治疗,病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及时转诊至定点医院或有呼吸道传染病收治条件医院治疗。 二、加强患者宣教,做好呼吸道卫生:呼吸道感染患者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在咳嗽时或打喷嚏时用纸巾盖住口鼻、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实施手卫生,并与其他人保持1m以上距离。 三、保持病室环境整洁,空气新鲜,按时开窗通风或用符合相关技术要求的空气消毒或空气净化设备进行空气净化。 四、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诊疗操作时做好标准预防及手卫生工作,诊疗护理操作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帽子;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应戴手套;对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的操作应带防护眼镜或防护面屏,必要时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五、如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诊疗,应严格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按相关标准要求规范穿戴及脱摘防护用品,戴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穿防渗透隔离衣/防护服,穿一次性鞋套或靴套,戴一次性乳胶手套(必要时双层手套),根据诊疗特点可佩带正压头套或全面防护型呼吸防护器。注意穿脱防护用品过程中的手卫生,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的物品,防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六、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半卧位,并尽早下床活动;昏迷患者取平卧位时,头偏向一侧;绝对卧床患者按照要求进行每翻身、拍背;吞咽异常的病人经口喂食宜量少、缓慢,以防误吸;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如无禁忌,可将床头抬高30-45°,减少胃液返流和误吸发生。 七、对于手术患者,术前应戒烟,术后训练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正确咳嗽排痰方式,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避免使用镇静剂。 八、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上呼吸机前评估患者,如确需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气管插管。对气管插管或切开病人,进行规范、有效、适度的吸痰操作,并保证操作过程中无菌技术操作的规范性。每天评估患者上机必要性,尽早撤机。注意患者的患者口腔卫生,使用生理盐水、上呼吸患者可用洗必泰或其他有效的口腔粘膜消毒剂进行漱口或口腔冲洗,减少病原微生物定植或感染风险。 九、按照相关制度要求严格对呼吸机及其他辅助呼吸医疗用品进行清洁消毒及日常维护保养,保证设备安全性及有效性。 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时送检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不宜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肺部感染。

主要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的制度与措施下呼吸道手术部位导尿管相关尿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皮肤软组织等

主要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的制度与措施 (下呼吸道、手术部位、导尿管相关尿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皮肤软组织等) (一)下呼吸道感染 1.建立控制下呼吸道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 实;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开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 集中,特殊感染病人 单独安置,并根据病原体、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 隔离措施; 3.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定时开窗通风,定期对空调通风系 统进行清洗并达到相 应的卫生学要求,房屋改造时要预防军团菌和曲霉菌污染; 4.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口咽部分泌物吸入。病情许可时采 取半卧位,控制进食速度和量,尽量避免使用H2受体阻滞 剂和制酸剂,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 5.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定时翻身拍背, 以促进排痰。手术病人术前应戒烟,术后鼓励病人有效咳嗽 排痰,尽早起床活动,避免使用镇静剂; 6.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COPD、血液病等),严 格掌握机械通气指征,尽量采用无创通气,尽早拔除气管插 管,每日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 7.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

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8.严格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器械、设备消毒灭菌应符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9.对从事呼吸机相关工作的医务人员开展培训教育,使他们掌握V AP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相关知识。10.开展V AP的目标性监测,包括发病率、危险因素和常见病原体等,定期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和反馈;11.定期开展V AP预防与控制措施的依从性监测,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实现持续质量改进。 12.不宜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肺部感染。 (二)泌尿道感染 1.建立控制泌尿道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2.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指征,只有在必须时才使用,并尽早拔除。术前导尿宜在手术室进行; 3.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尽量选用管径适宜、带有壶腹的硅胶导尿管(尽可能避免用橡胶导尿管)。插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正确固定导管,避免滑动或牵拉; 4.维护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轻易脱开,集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且不得触及地面;

39下呼吸道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下呼吸道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医务人员应接受下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与控制的措施、机械通气的指征、呼吸机的使用和维护等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二、下呼吸道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开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并根据病原体、疾病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三、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定时开窗通风,定期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并达到相应的卫生学要求,房屋改建时要预防军团菌和曲霉菌的污染。 四、吸氧病人应加强呼吸道湿化,湿化瓶内为无菌蒸馏水,且每24h更换; 五、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口咽部分泌物吸入。病情许可时采取半卧位,控制进食速度和量,尽量避免使用H2受体阻滞剂和制酸剂,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 六、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定时翻身拍背,以促进排痰。手术病人术前应戒烟,术后鼓励病人有效咳嗽排痰,尽早起床活动,避免使用镇静剂; 七、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COPD、血液病等),严格掌握机械通气指征,尽量采用无创通气,限制插管的留置时间。 八、对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应严格执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与 控制措施”如无禁忌症,患者床头应抬高30。 -45 。 ;呼吸机管路避免频繁更换, 一般情况下每周更换一次,如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应及时更换;重复使用的呼吸 机回路管道、雾化器等应达到灭菌或高水平消毒,雾化器及其管道、面罩等应做 到一人一用一消毒;集水器应处于低位,冷凝水要及时倾倒,避免倒流等; 九、严格遵循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诊疗护理操作时应戴口罩,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应戴手套(手部皮肤有破损必须戴双层手套),对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的操作时应戴防护眼镜,必要时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十、不宜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肺部感染。 医院感染管理办 2012年2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