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一、名字解释

二、简答题

三、实验设计(1)改错(2)设计

复习范围: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实验设计

第三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第四章反应时间

第五章视觉与听觉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1.实验心理学的概念

广义的实验心理学:指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凡是用实验的方法揭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研究课题和成果,都可以纳入实验心理学的范畴。

狭义的实验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程序、操作技术等问题,可以称作“心理实验学”。

2.实验心理学的任务

提出问题—选出被试—标识、控制和测量变量—实验的安排、操作—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3.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

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行,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

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

(2)实验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能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因果性的说明。

特点优点:a.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即实验者规定了将要研究的事物,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

b. 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实验者可以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开始实验,并且可以通过控制事件的发生,使其重复产生,以确信某现象是否前后一致;

c. 实验者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别人可以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

d. 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条件,使之恒定,而改变某一条件,用以观察试验结果。

缺点: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实验干涉程度高;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

二、心理学实验以及各种变量

1.心理学实验的概念

实验:为了重复以前的发现,并进行拓展与发现。

实验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实验用来验证理论,并提供解释行为的数据。

有两种情况:a.存在假设b.没有假设

实验心理学家采用的三种基本实验:

a.在一个受控制的环境中,引入一个变量并且测量它对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b.选择一组具有某种显著个性特征的被试,测量这组被试的心理特征,并且通常将这些特征与一个控制组相比较.

c.在自然环境下观察行为表现,然后对心理特征进行实证性测量.

2.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

(1)变量的概念

变量是心理学实验中最核心的概念,又称做变项,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事物或事物特征。

自变量、因变量、调节变量、控制变量、中间变量和无关变量。

(2)变量的分类

a. 从变量来源的角度划分:

任务变量:这类变量也称为刺激变量,它来源于研究中实验任务或实验刺激的某些变化,如难度等。

环境变量:这类变量来源于研究中实验环境的变化,如温度、湿度、空间大小等。

被试变量: 这类变量来源于被试的特征,也称机体变量或个别差异变量,如年龄、性别、学历、健康情况等。

b. 从实验设计的角度划分:

自变量

因变量

额外变量(控制变量)

(3)自变量与因变量

a.自变量:又称独立变量,是由研究者选定并在实验中加以操作、变化,以影响被试行为的因素或因素组合。

物理刺激

社会刺激

内部刺激

自变量的操纵:

*建立合适的操作定义;

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就叫做操作定义。

*确定检查点(处理水平);

自变量的检查点,即自变量的程度。确定检查点具体包含确定它的数量、间距及范围。

我们要选择的自变量的变化间距,即检查点,要能引起因变量相应的变化。我们把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自变量的变化,叫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因素型实验的自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水平;如果考察线性关系,可取3--5个水平,如果函数关系复杂,至少要5个水平)◎确定它的数量:一般来说至少要选择3个检查点才能够真正揭示出自变量随因变量变化的实际趋势。

◎确定检查点的间距:检查点之间的间距不宜太近,也不能太远。

外部刺激

自变量

◎确定检查点的范围:自变量的数量和间距都合适后还必须有合适的测试区段(范围)。

*校准测量自变量的仪器;

*控制呈现刺激的方式;

控制呈现刺激包括控制刺激呈现的时间长短、时间间隔、顺序、空间方位。

自变量的种类:

1)刺激特点自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如主试要求被试学习50个单词,这些单词也许是常见的,也许很少见到。那么,这些单词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就是单词的一个特点,我们可以研究单词的频率对再认的影响。句子的不同类型,如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都是句子的特点。这些自变量都是因自身的不同特点而引起被试不同反应的,它们都属于刺激特点的自变量。)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也属于环境自变量。时间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无时不在的自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示语造成的。

b.因变量:又称为依从变量,是被试的反应或输出,是主试观测的对象。

因变量的控制:

建立合适的操作定义(便于数量化)

让因变量成为连续数据(指标数字化)

校准测量因变量的仪器

反应指标的平衡(如,速度和准确率)

因变量的指标:

反应的准确性(正确率)

反应的速度(心理历程越短,速度越快)

反应的概率或频率

反应的强度(物理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表示)

各种心理测量表分数和评价者的评定分数

因变量的性质:

1)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

信度指一致性,即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

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自变量造成的,而是由其他因素,即没控制好的额外因素造成的,这种因变量就是无效的,或者说产生了自变量的混淆。 3)因变量的敏感性

自变量发生变化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如果自变量的变化不能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就是不敏感的。

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类典型的例子。一类叫高限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就是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另一类不敏感的因变量的例子是低限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实验中就出现了低限效应。

c.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

自变量(原因)因变量(结果)

主试 被试 (4)控制变量

a.概念 控制变量又称为无关变量或额外变量、参变量。是除自变量之外,一切能够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是必须在实验中加以控制的变量。

究自变量控制变量

操纵

控制

因变量

b.控制变量的类型

控制变量分为随机的额外变量和系统的额外变量。 实验仪器的性能与技术参数的设置 来自实验环境方面的控制变量 来自主试方面的控制变量 来自被试方面的控制变量

来自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控制方面的控制变量 来自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面的控制变量 c.控制无关变量的有效方法

消除法: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消除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不利影响的无关变量。 恒定法:保持无关变量在实验过程中处于相对恒定的水平从而排除无关变量的变化或变动对实验结果造成的不良影响。

随机法:平衡被试间个体差异因素的常用方法,通常包括抽取样本和分组的随机法。 匹配法:根据被试的某些特征和行为表现,将被试人为地划分为具有相同特质的若干组,是各组被试在一定范围内是同质的。

操纵

观察

抵消平衡法:通过实验方法来抵消或平衡无关变量带来的误差。如ABBA 法;↑↓ ↓↑法;左右右左法;拉丁方设计等。

纳入因素法:把无关变量纳入自变量进行研究,然后通过统计分析把无关变量的效应从总效应中剔除掉,剩余下自变量效应。

统计控制法:采用剔除极端数据或根据主试观察剔除不可靠数据,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三、心理学的实验范式

实验方法在各种心理过程以及各个心理学分支的研究中,具体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实验范式。

范式,是科学界用来解释某个领域的经验的一种广泛的理论假设系统。 某种实验范式就是香闺固定的试验程序,它的设计一般有两种目的: 第一,为了是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 第二,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来的概念。 范式的内涵:范式有三种关键成分 理论主张(研究对象的模型或抽象图象) 公认的比喻(将研究客体比作已知的客体) 公认的方法

心理学的定位:心理学是一门前范式科学。 四、心理学研究的道德底线 1. 世界心理学家的共同准则

《对人类被试进行研究的伦理道德原则》

《心理学家的伦理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美国心理学会制订 2。伦理道德的两个含义

第一.公正对待实验对象,即人和动物。

第二.研究者应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

被试同意表格 内容:

1.实验者姓名及实验目的

2.实验结果处理方式

消除有害后果

保护个人隐私

参与自由

对人的尊重有益性公正

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

存在方面

数据

收集·处理·保存

实验材料选择与设计

论文写作

论文发表

3.主试与被试协议书

第二章心理实验设计(*本章书上涉及的一些名词在此没有列出)

一、心理学实验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设计—实验实施—数据分析与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

*建立假设

(1)假设的建立方式

假设一般是对研究问题可能的结论的一种预测。

假设的两种基本方法:演绎推理法—一般到个别,主要存在于应用性假设,将普遍规律推广

到具体问题之中。

归纳推理法—个别到一般,存在于从实践中提出的假设,提出并验证问题的普遍规律。

(2)假设的类型

根据建设假设的目的,假设可分为两种:析因性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析因性假设:为了解释和控制行为的起因而建立,主要是解释行为的特定起因,条件和行为之间为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类型。大部分的心理实验都是为了探索因果关系。

描述性假设:了描述和预测行为而建立,条件和行为之间非因果关系,而是相关联系。(3)假设的特点

假设的陈述是精确的简明的;假设的预测是合理的;假设是可检验和可证真伪的。

*设计实验:考察行为的内容—定义总体和样本—变量的选择—建立操作定义—预期变量的关系

*实验的实施:被试的取样与分配—创建实验材料—执行实验,获取数据

二、实验设计类型

1.实验组、控制组比较设计(组间设计)

实验处理———实验组

被试比较

无实验处理——控制组

优点:一种自变量,或者叫做实验条件,不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这就避免了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

缺点:组间设计的缺点在于,分配到各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可能在各方面不是等同的,如果是这样,那么,不同实验条件造成的差异,也可能是由于被试的差别引起的。 克服组间设计缺点的方法:

a.匹配被试。匹配被试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说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有多少实验条件就分多少组)。

b.随机分配被试。

2.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

实验A

实验B

实验处理

比较

优点

a.可以消除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b.适于研究练习的阶段性。

c.可以节省大量被试。 缺点:

组内设计也有缺点,因为组内设计的实验中,每一个被试要轮流在各种实验条件下进行实验,这样,在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将会影响另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也就是说,实验的顺序会造成麻烦,自变量可能与练习或疲劳的因素发生混淆。 克服组内设计缺点的方法:

a.完全平衡的方法;

b.拉丁方的方法。 3.随机化设计和区组设计

随机化设计 区组设计

实验组A

实验组B 实验组C

完全随机控制变量保持相等

使每一区

的被

尽量保持同质方式1方式2

被试A

被试B 被试C 因素水平相同的被

试组合每一被试为区组

4. 因素实验设计

(一个自变量) (多个自变量)

*单因素(一个自变量)实验设计——单因素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工具。

*多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是研究者确定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2×2因素设计(析因实验设计)

2X2的基本模式(4组独立处理) :这个设计方案是自变量的因素有两种,一因素称为A ,一因素称为B ,而每个因素都各有两种水平1,2。 5. 对实验中变量的控制情况和水平划分的实验设计 (1)前实验设计

前实验设计是最为原始的实验设计

0 0 (Y) (X)事后测定

实验处理 0

0 0 (Y)2

(X) (Y)1 事后

处理

实验处理

事前

测定

前实验设计基本类型

单组事前测定

单组事前事后测定

固定组比较设计

0 X

控制 0

0实验固定分组 事后 测定

(Y) 实验 处理(X)分 组 注:(X)实验处理;(Y)测得结果;X 代表不进行;0代表进行

可操纵一个自变量,但对控制变量的控制较差.

(2)相关设计(事后回溯设计)

事后回溯设计(不能操纵和控制自变量,也不能随机分派被试.)

如,调查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自变量

事后回溯设计

(3)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是指在实际的社会情景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但可以对一些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进行分类,将其作为自变量因素纳入的实验设计。 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前实验设计要严格一些,但不如真实验设计控制得充分和广泛。

(4)真正的实验设计

是指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实验设计,即通常所说的实验设计,其特征在于对影响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了严格的控制并有效地操纵研究变量。根据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真实验设计可分为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和配对组设计三大类。

*被试间设计:

即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不同的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

在这种设计中由于被试是随机取样并随机安排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的,因而又称完全随机化设计;

各实验处理组之间不相关,因而又称独立样本设计。

*被试内设计:

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

又称“重复测量设计”。

*配对组设计:

是既具有被试间设计的某些特点,如每组被试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又有被试内设计的特点,即实验组与控制组同质。

三、实验范式

在实验心理中范式就是研究者用来组织研究的一种模式或形式。

五种范式及其控制方法

1.被试随机设计(实验组和控制组)

2.被试匹配设计(变量匹配)

3.重复测量设计(一名被试多种实验条件处理)

4.平衡序列的重复测量设计(实验材料的呈现顺序&平衡序列)

5.因素设计(应用于多个自变量对一个因变量的影响)

四.实验研究的评价

1.评价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研究所依据的理论或观点的合理性;

②研究方法的恰当性和新颖性;

③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④研究解释的恰当性;

⑤研究结论的概括性;

⑥研究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2.评价一个实验的科学性、可靠性和推广应用,通常从信度和效度两个方面加以考虑。(1)信度

概念:信度是指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可靠性,或者说同一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多次测量的结果的一致性。

影响信度的因素:主试、被试、实验刺激、环境等方面的随机误差。

信度的作用:解释、预测个人分数的意义;解释真实分数与实得分数之间的关系,明确告诉我们测验误差大小;新编的测验信度应高于原有的同类测验或相似测验; 确定测验好坏的一个指标。

(2)效度

概念:效度是指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有效性。

效度分为内部效度,外部效度,构想效度和统计结论效度。

a. 内部效度

定义:内部效度是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指系统误差的大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程度。

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

历史原因:长时间的强化作用

选择:选择被试时的差异

成熟:被试自身的自然成熟如:心理逐渐好转等.

测验经验的增长

测量工具的稳定性

统计回归因素:取样时两端被试之间的中间回归.

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

前测与实验处理的反作用效果

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要求特征:被试对实验的期望效应和实验目的的猜测

疲劳因素

b.外部效度

定义: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或推论、应用范围的准确性,即实验研究结果能被概括到实验条件以外的程度。

提高外部效度应控制的因素:

克服实验的过分人工情景化;增加样本的代表性;保证测量工具的调度。

c.构想效度

定义:变量之间关系构想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变量在实验时操作定义与推理时的一致性。即研究在理论上的全面性。包括理论上代表性不强和代表性过宽。 提高构想效度:

理论构思必须结构严谨、符合逻辑、层次分明,形成某种“构思网络”; 严谨地对各种变量做出明确、严格的说明;

给变量下明确的操作定义,并制定相应的客观测量指标;

消除或控制各种影响因素,如构思水平之间的混淆、主被试效应等。 d.统计结论效度

统计结论效度是关于研究的数据分析处理程序的效度检验,或者说,它是检验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程序与方法的有效性的指标。

要提高统计结论的效度,首先必须保证数据的质量;其次要明确各种统计检验方法的基本假设和适用条件,选用适宜的统计程序;此外还应注意适当增大样本的容量。

第三章 古典心理物理法 一、心理物理法的概述

1. 定义:就是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物理量是指对身体各感官的刺激;心理量是指各种感觉或主观印象。 2. 传统心理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费希纳:感受性——测量感受性的三种心理物理学方法:

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平均误差法。

赫尔姆霍茨:进行视觉和听觉研究;提出颜色知觉和听觉知觉方面的理

论。

冯 特:提出实验法和历史法及心理物理法的范式,如分组呈现法;感觉等距法;减半法等。

3.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1)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

绝对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被叫做绝对阈限。操作性定义为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那一种刺激强度。 绝对感受性: 物理刺激感受的最低强度感受能力。 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2)差别阈限与差别感受性

差别阈限是某种物理刺激刚刚引起我们感觉差别的最小刺激量。操作性定义为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差别的最小刺激增量。

差别感受性是人对物理刺激强度变化的最低强度感受能力,也称最小可觉差。 差别阈限与差别感受性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3)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

客观事物

心理量

?

主观的感觉

韦伯定律——韦伯公式

K=△Ⅰ/Ⅰ

Ⅰ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

△Ⅰ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不同感觉道的K值是不同的;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

韦伯定律的目的:为了引起差别感觉;韦伯常数的大小反映某种感觉的敏锐程度。

韦伯定律的主要贡献:

第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辨别能力的指标。

第二,可对不同感觉的感受性进行比较。

对数定律

幂定律

二、感受性的测量

刺激呈现的方式;刺激量;被试回答;计算方法

*测量感受性(感觉阈限) 的方法有三种

1.最小变化法

(1)定义

最小变化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每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

(2)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

当用最小变化法进行实验时,被试会产生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

习惯误差就是指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

期望误差是指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计算差别阈限的公式:

DL=(T上限+T下限)/2

注:DL=差别阈限;T上限=差别阈限上限;T下限=差别阈限下限

2. 平均差误法

(1)定义

这个方法的典型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个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就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可得到平均误差。

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

(2)求平均误差的方法

a.把每次调节的结果(或每次的判断)与标准刺激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

AE=∑|X-St |/n

X 表示每次测得的数据,St 为标准刺激的强度

b.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主观相等点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在这里,主观相等点是相等地带的中点,它等于各类比较刺激的平均数。 3. 恒定刺激法(次数法) (1)定义

在测定阈限时,只用少数几个刺激,一般5~7个,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因而这种方法叫做恒定刺激法。 (2)刺激强度及呈现设置

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到95(80)%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它被感觉的概率只在5%左右。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与最小变化法不同的是,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选定的刺激每种一般呈现50-200次。被试反应“有”或“无”。 阈限测量过程

○通过预备实验确定自变量。在略高于和略低于阈限的范围内取5-7个强度的刺激(使用最小变化法粗略估计)。

○确定反应变量。被试对自变量变化的报告结果。 ○阈限计算:一般采用内插法或作图法。

作图法:以刺激的强度为x 轴,能够感觉到刺激的百分数为y 轴。

50

百分数

刺激强度

75%差别阈限:①当发现二类反应的差别阈限的两条曲线在50%处的相交点只有一处,那么无法将相交点作为比较刺激的上限和下限。与标准刺激完全能辨认的值在100%处,不能辨认的值在50%处,因此选两者的中点75%处,于两直线相交就能求得上下限。

②当要求被试只作两类回答时,只有50%次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实际上是不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取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因为它处在50%次与100%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之间的中点;同理,我们取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下限。这样求得的差别阈限与前面规定的阈限的操作性定义并不相符,所以称之为75%的差别阈限。因为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也就是75%次感觉轻于标准刺激,这样,上限和下限与标准刺激比较就都有75%的次数可以辨别。 (3)差别阈限计算公式 三类反应的差别阈限

上差别阈限(DLu)=X 上-X等 下差别阈限(DL Ⅰ)=X等- X 下 差别阈限(DL)=( DLu - DL Ⅰ )

注: X 上、X等和X 下分别是被试的判断大于、等于和小于标准强度时的感觉量 4. 三种方法的比较

*三种古典心理物理学方法的优点与不足

最小变化法的实验程序和计算过程都具体地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但它会因其渐增和渐减的刺激系列而产生习惯误差与期望误差。

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求等值,它的实验程序容易引起被试的兴趣,但对不能连续变化的刺激则不能用平均差误法来测其差别阈限。

恒定刺激法的实验结果可以应用各种数学方法加以处理,因而便于与其它测定感受性的方法进行比较。但是,在应用3类反应的实验程序时,被试的态度会对差别阈限值有较大影响。

*传统心理物理实验中常见的误差及其控制方法

(1)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控制方法:↑↓↓↑等

(2)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控制方法:练习误差→增加练习;疲劳效应→休息

(3)空间误差:由于刺激呈现的空间位置所引起的实验误差.

控制方法:平衡误差的方法,即ABBA法;拉丁方设计等

(4)动作误差:在平均误差法实验中经常出现的实验误差.

控制方法:完善设计及平衡误差的方法,即ABBA法;拉丁方设计等.

(5)时间误差(顺序误差):一般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由于呈现的先后顺序的不同而产生的误差.

控制方法:平衡误差的方法,即ABBA法;拉丁方设计等

三、心理量表

1.量表类型: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率量表。

心理量表与物理量表一样,也有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三类。

1)顺序量表是将对象的某一属性排出顺序的量表。没有绝对零点,也没有相等单位。 2)等距量表有相等单位,可以测量对象之间的差别,但没有绝对零点。

3)比例量表与上述量表相比,既有绝对零点又有相等单位。

2.心理物理量表的制作方法

(1)感觉比例法(分段法):

基本逻辑:通过物理量所引起的感觉量加倍、减半或按照某一特定的比例变化来建立的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关系的量表。

(2)数量估计法

斯蒂文斯关于数量估计法给被试的指示语作了清楚的说明:有一系列刺激以随机方式呈现给你。你的任务就是用数目字来表示这些刺激的强度。你可以随意地把第一个刺激叫做任何数目,然后按照你的主观印象逐个给其他刺激标出数目字。使用的数目字不受限制你可以使用整数,小数或分数。试图使每个数字同你觉察的刺激相匹配。

(3)感觉等距法

感觉等距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直接方法之一,它是把两个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的连续体按照主观上相等距离区分开来,这样通过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等距离便可以获得感觉等距量表。

(4)差别阈限法

差别阈限是以绝对阈限为最小单位制作心理物理量表。

(5)制作等级评价量表的方法

等级排列法与对偶比较法

等级排列法:是被试将所呈现的一系列刺激按优劣或喜欢不喜欢的顺序依次排列.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最简捷、最直接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市场研究和收视率调查等应用研究中比较常用。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要测量的刺激配对,让被试判断每对刺激中哪个刺激的某一特征更明显或更喜欢哪个刺激。配对数目:n(n-1)÷2对 比较次数: n(n-1)

第四章 现代心理物理法——信号检测论 一、信号检测论 1.信号检测论的起源

在心理学研究中,信号检测论主要应用于人们在对刺激进行判断时,对不确定的情况作出某种决定的心理机制。

2.信号检测论与人类感知的测量

3.信号检测论产生

传统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以阈限值的倒数表示感受性的大小,但感受性往往和被试反应的主观性因素相关.而信号检测论在测量感受性上能把被试的主观态度区分开。 4.传统心理物理法与信号检测论的区别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信号检测论能够对被试的反应倾向性和被试的反应敏感性进行区分。 信号检测论可以充分考虑到个体在接受测量时的态度、偏好、反应倾向和判断标准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同时可以获得衡量个体感受能力的辨别力指标和反应倾向或判断标准的指标。因此,采用信号检测论能够更为客观地测量到个体在处理刺激信息时的感受能力、态度和反应倾向性,进一步揭示出被试的主观因素和噪音干扰对感受性的影响。 二、信号检测论对感受性的测量 1.信号检测论中被试的判断

刺激呈现:给被试呈现的刺激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没有信号只有噪音,另一种是既有信号也有噪音。 噪音:通常用N 表示 既有信号也有噪音:通常用SN 实验任务:要求被试判断各刺激是否含有信号。 被试反应有信号:y 被试反应无信号:n 被试反应:信号检测过程中被试的判断

2.信号检测论应用于感知觉测量的两个基本假设 (1)信号检测论认为,重复呈现同一刺激并不产生相同的感觉量。

因此,当多次呈现同一刺激时会形成同一刺激的感觉分布,且刺激信号和噪音形成的感觉分布均是正态分布,两个分布的标准差相等,信号分布的平均数大于噪音分布的平均数。

正确拒绝把无信号刺激正确判断为

无信号虚报把无信号刺激判断为有信号无信号 (N)漏报

把有信号刺激判断为无信

号击中把有信号正确判断为有信号有信号(SN)无信号 (n) 有信号(y) 反应

刺激

注:信号检测论的分析中,击中率和漏报率之和等于1,虚报率和正确拒绝率之和也等于1. 击中率(Py/SN) 漏报率(Pn/SN) 虚报率(Py/N) 正确拒绝率(Pn/N)

感觉量

(2)被试判断某一个刺激是信号还是噪音时,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进行判断的,而且这种主观的判断标准(严格、一般、宽松)受信号呈现的先验概率和对判断结果的奖惩措施的影响。

先验概率:

○在刺激呈现之前,即可得知N和SN的出现概率。

○根据历史资料和主观判断,未经实验证实的概率。

3.信号检测论的测量指标

被试主观因素:判断标准和辨别力

(1)判断标准

在信号检测中,被试的判断标准一般通过似然比来反应,通常用?来表示.通过?值可以解释被试对刺激进行判断时的所持的严格性(?﹥1 ;?=1;?﹤1 ),一般?值越大(?﹥1)则判断标准越严格, ?值越小(?﹤1)则判断标准越宽松。

?值的计算方法

公式:β=击中率的纵坐标值OSN/虚报率的纵坐标值ON

※纵坐标值转换(PZO转换表):

击中率和虚报率→Z分数ZSN和ZN→正态分布曲线上的概率密度值OSN和ON

(2)感受性或辨别力

信号检测论可以区分被试的反应倾向性和反应敏感性. 区分指标是,当被试反应较为敏感时其击中率会提高,虚报率下降,此时辨别力高,反之亦然.辨别力指标通常用d’表示。公式: d’= ZSN-ZN

※通过查正态表可得ZSN和ZN.其正负值由击中率和虚报率的大小决定: p(y/SN)和p(y/N)的值大于0.50取正值,小于0.50取负值.

三、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

1.有无法

(1)定义

○这个方法要求事先选定SN刺激和N刺激,并规定SN和N出现的概率,然后以随机方式呈现SN或N,要求被试回答,刚才的刺激是SN还是N。

○根据被试对呈现刺激的判断结果来估计P(y/SN)和P(y/N)。

○实验后求出判断力?值和辨别力d’值,并绘制ROC曲线。

(2)ROC曲线(接受者操作性曲线)

ROC曲线指被试工作特征曲线,也称为感受性曲线。是反映敏感性及特异性连续变量的综合指标,是用构图法揭示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相互关系。

ROC曲线特征图

虚报率

击中率

等感受性曲线,是各轮实验中被试的敏感性没有变化,且两个感觉分布的标准差相等时, ROC 曲线是一个平滑的,对称的曲线。

2.迫选法

只用信号和噪音两类刺激。信号和噪音的差别也要通过预备实验确定。其实验程序如下。

(1)刺激呈现方式

一般每次给被试呈现的刺激数目为2~8个,其中只有一个是信号,其余的为噪音,这种呈现刺激的方式称为多项迫选法(mAFC ),即每次从呈现的m 个刺激中选出信号。在呈现刺激时,每次可以多个刺激同时呈现(SN+N+N+N ),也可以相继呈现( N → SN →N →N ),具体情况根据实验的要求和实验设计而定。信号在每组刺激中呈现的位置或先后顺序是完全随机的。

(2)反应方式

当呈现多个刺激后,只要求被试回答哪个是信号。被试回答是信号的依据是他对刺激量的差异的感觉,如果感觉到某种刺激与其它刺激有明显差异,或与信号的感觉量一致就判断为信号。如果判断后发现错误,及时改正。 (3)计算感受性的方法

根据实验次数和被试正确判断次数可计算正确判断概率。 公式:Pc=C/N

注:C 为被试正确判断;N 为被试判断的总数;Pc 是反应被试的指标。Pc 越高,说明感受性越高。求出Pc 后,转换为d ’[查佩利奥(Pelliott )制作的Pc 和d ’转换表]。在迫选法实验中,被试的判断标准是刺激物理量的差别,被试只要从一组刺激中选择出信号即可,因此,无须自己再确定一个判断标准。所以在计算时只计算d ,而无须计算判断标准?。

3.评价法

评价法是信号检测论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评价法又称多重决策法或评级量表法。同有无法一样,对信号呈现的先验概率和对判断结果的奖惩措施可以根据实验的要求.但是,在有无法的实验中,只要求被试回答是否有信号,被试只有一个判断标准,而在评价法的实验中,不仅要被试回答是否是信号,而且还要回答是肯定或否定的程度,即有多大把握肯定是信号,通常我们把被试作答的肯定程度分成5等级:

评价法的刺激呈现及被试反应

评价法的判断等级

*信号检测论的实验任务

2345612345

1

○根据实验内容选择实验方法

○规定SN和N出现的概率

○根据被试对呈现刺激的判断结果来估计P(y/SN)和P(y/N)

○求出辨别力?值和判断力d’值

○绘制ROC曲线

四、信号检测论测量感受性的影响因素

1 .信号和噪音的强度及其强度差异

2 .信号和噪音的先验概率

3 .对判断结果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及严重程度

4 .被试的实验动机

5 .其他影响

第五章反应时

一、反应时间概述

1、反应时间概念

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

在肌体内部潜伏的效应

“反应的潜伏期”

包含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肌肉反应

*反应时间的概念

反应时间,又称反应潜伏期,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的时距。

反应潜伏期中包含着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大脑加工阶段通常耗时最多。

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刺激反应时间存在差异;同一人在不同环境或不同状态下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时间也不同。

二、反应时间的测定方法

(一)、反应时间相减法

唐德斯首先提出了用于分析信息加工阶段的反应时间相减法。

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作业的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唐德斯A、B、C反应任务:

测量A-反应时间:一个反应仅对应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出现时,就立即作出反应,这种反应时间称为简单反应时;

测量B-反应时间:多个反应,各自对应于事先所规定的那个刺激进行反应,此时所测得到反应时间,其中包含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

测量C-反应时间:一个反应,仅对应于多个刺激中的那个事先规定的刺激进行反应,而对其他刺激的呈现不反应。所测得的反应时间,其中包括简单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

计算辨别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可由C-反应时减去A-反应时获得;选择反应时可由B-反应时减去C-反应时而获得。

(二)、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

斯滕伯格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效应分别独立,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目的: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以及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

(三)、“开窗”试验

“开窗”实验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形式,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如同打开窗户一样,对里面的过程一览无遗。

开窗实验最大特点——直接性

开窗实验的经典实验——字母转换实验

(四)、反应时间的速度与准确率

反应时间的速度与准确率权衡现象。以反应时间作为人类信息加工特性的指标,其逻辑是:心理加工过程的复杂性和反应时间的长短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即一个复杂刺激的加工所需时间较长,而对一个简单刺激的加工时间则要短一些。

反应时间的速度与准确率权衡现象

反应速度与准确率权衡现象:实际实验中,被试有时会以牺牲准确率为代价去换取反应速度,有时则会以牺牲反应速度为代价去换取反应准确率,亦即被试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一个权衡反应速度与反应准确率的标准来指导他的反应。

三、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

1.反应时间与刺激强度

刺激强度较弱时,反应时间较长,随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间会逐步缩短;

随刺激强度的增加,最初反应时间的缩短得快些,当刺激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反应时间的缩短速度减小,向一极限水平渐进。

2.反应时间与刺激的时间特性以及空间特性有关

3.反应时间与所刺激的感觉器官有关

4.反应时间与被试机体的适应水平

眼睛对明适应、暗适应水平不同,反应时间也不同

反应时间与对不同光适应水平的关系

5.反应时间与被试的准备状态

6.反应时间与额外动机

7.反应时间与被试的年龄

8.反应时间与练习

练习越多,反应时间越短。其变化是逐渐的,最后达到反应时间不可再减少的最小限度。反应越复杂,经练习,反应时间变化幅度越大;简单反应,反应时间的变化幅度较小。9. 反应时间与个体差异

被试之间的反应时间存在差异。

同一被试在相同条件下,其每时每刻的反应时间也会因其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某些变化而不同。

四、测量反应时间的仪器及注意事项

第六章视觉与听觉

第一部分视觉

一、视觉的感受性

视觉巧夺:视觉和触觉冲突时,视觉能克服触觉。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巧夺。

1.光谱感受性

(1)视觉的物理刺激

人眼不能看到所有的光线。

人眼的适宜刺激,即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大约是380毫微米(紫色)——780毫微米(红色)。

人眼对不同波长光线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2)视觉现象

我们不仅要考虑光的物理特性,更要研究人的视觉系统对光的反应特点,即对可见光谱的感受性进行研究。

视觉功能(人眼视网膜有两种感光细胞) 锥体细胞 杆体细胞

光线透过水晶体到达眼睛后部的视网膜。膜上有两类感光细胞,即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锥体细胞密集在小于1mm 处的中央凹上,而杆体细胞则分布在中央凹周围。

○ 锥体细胞主要在白天发挥作用,它是明视觉的光感受器。 ※中央凹是夜盲

○ 杆体细胞主要在黑夜发挥作用,它是暗视觉的光感受器。

色差—Purkinje 效应:在日光下看起来明度相等的红花和蓝花,到了黄昏时,即光度变弱时,两种花的色调都变淡了,但蓝花看起来却比红花显得亮些。这种现象,即当光照度降低,使锥体视觉转换到杆体视觉时,眼睛对光谱短波部分感受性提高的效应叫做Purkinje 效应。

2.暗适应与光适应

(1)暗适应与光适应定义:

暗适应是在黑暗中视觉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 光适应是在光亮中视觉感受性很快下降的过程。 (2)测量暗适应的一种方法

暗适应仪——测量结果以时间为横坐标,阈限刺激值(为使眼睛看到光亮所须的最小强度)为纵坐标作图,便可得两条暗适应曲线。

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在适应的开始阶段,阈限刺激值迅速下降,很快达到稳定的水平,锥体细胞的感受性大约在5~10分钟就完成了。而接下来的杆体细胞感受性大约持续20 ~30分钟。因而与暗适应刚开始相比,眼睛的感受性提高了许多倍.即在暗适应过程锥体感受性的提高远不如杆体多。

明视觉(锥体)与暗视觉(杆体)的特性

慢,约30分钟

快,约5分钟

暗适应

颜色视觉黑夜光线白天日光功能上的亮度水平网膜边缘集中在中央凹视网膜位置杆体细胞锥体细胞感受器暗视觉明视觉

3.视觉的后像 (1)定义

视觉的后像是一种视觉现象,即当光刺激视觉器官时,在眼睛内产生的兴奋并不随着刺激的中止而消失,而是在刺激停止后仍然维持若干时间。 (2)影响后像的因素

实验心理学重点(来自2008级辅修班)

注:最近找到一个中文的‘实验心理学重点.doc'文档,这个文档来自2008级辅修实验心理学课堂,可能是某个同学或任课老师自己总结出来的提纲,我把它上传到2009辅修班的共享文件夹,供大家参考。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我的ppt文件中都有(会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讲到),没有的东西不要求掌握,期末考试也不会考(期末考试的范围不出我的ppt文件)。 另,除了主要教科书外,本课程中文参考书可以选择: 舒华、张学民、韩在柱《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首选)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 朱莹《实验心理学》2000版本 范老师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3. 因变量的观测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第六章知觉 知觉的定义 知觉(perception):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是指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开端。 一、知觉的基本问题 知觉不仅是对到达大脑特定区域的感觉系统中神经冲动的简单传递,而且也包括对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和意识。 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意义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我们把知觉看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直接和间接知觉 直接知觉,以Gibson为代表,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间接知觉,以Gregory为代表,认为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间接加工过程具体体现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对立的过程。 自下而上过程(又称数据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 自上而下过程(又称概念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中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的操作和运行。 (二)意识和知觉 知觉过程中关于意识的关键问题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否是在自动地、没有言语意识参与下进行的? 对于盲视的研究为意识和知觉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 盲视研究中最著名的神经心理学病例是对DB所做的研究。 二、知觉组织的高级过程 (一)图形与背景(知觉的对象性) 图形具有iexcl;事物iexcl;±的特性,边界形成轮廓。 图形看起来离观察者较近,在背景的前面。 图形看来更明显、更好记忆、更具深刻性。 对图形和背景的区分是知觉组织的最基本的环节。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知觉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接近性(proximityornearness)相似性(similarity)连续性(goodcontinuation)共同性(commonfate)对称性(symmetry)封闭性(closure)组织作用的测量 (三)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 拓扑学研究的是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和关系。 所谓拓扑变换是一对一的连续变换。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被称为拓扑性质。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填空: 1.主试通过指导语对被试的影响 2.费希纳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这三种方法虽然关注的只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感觉,但它们第一次将人类的心理现象量化地表达出来,使人们有可能对人类心理进行实验研究 3.心理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 名词: 1.实验者效应:主试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 2.双盲:实验者与被试均对实验处理的类型和实验预期的结果一无所知。 3.实验的自动化:被试尽量不与人接触,被试通过计算机或者其他设备做实验。 4.单盲:被试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实验或者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实验处理组。 5.掩饰情节:在研究过程中对实验程序进行似是而非的解释,不告诉被试真正实验的假设,目的是不让他们猜测实验假设。 6.要求特征(需要特征):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7.安慰剂效应: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8实验效度: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9实验的内部效度: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10.实验的外部效度: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普遍推论到实验情境条件以外的程度。11.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对另一被试者(组)进行另一种实验处理,故又称独立组设计。12.被试内设计:把相同的被试分配到不同的自变量或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实验处理),也叫单组实验设计 13.混合设计是指在一个研究中有些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有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 14.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15绝对感受性:对物理刺激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在数值上呈反比。16.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差别。17差别感受性:对物理刺激强度变化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也叫最小可觉差。差别阈限与差别感受性在数值上呈反比。18“开窗”实验: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像打开窗户一样,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简答: 费希纳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1860年提出了用以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即知觉大小)的费希纳定律,公式为:S = KlogR (1)奠定了心理学中的一个新兴分支----心理测量学----的基础。(2)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信号检测论。 被试内设计的优缺点: (1)优点:1、组内设计需要的被试较少。2、组内设计方便、有效。3、组内设计适用于特殊被试群体。4、组内设计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2)缺点:1、顺序效应。2、多次实验处理,导致被试的疲劳、厌倦等情绪。3、不能用来研究某些被试特点自变量之间的差异。4、对实验条件需要较长恢复期的实验,要防止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混合设计的基本方法:(1)先确定实验中的被试间因素和被试内因素,将被试按被试间因素的水平数随机分组(2)每组被试接受被试间因素的某一处理水平与被试内因素所有处理水平的结合。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因变量的观测 (1)因变量指标的确定 实验研究探讨自变量不同水平下,因变量观测值之间是否有差异。因此,和自变量一样,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因变量,也需要进行操作性定义,即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特征来界定因变量。而因变量的这种操作性的定义也就是因变量的指标。 a指标的可靠性 因变量的指标应该是可靠的,即在不同场合和时间重复测试的条件下,观测值能够比较稳定和一致。如果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有时在因变量指标上得分高,有时得分低,那么这个指标就是不可靠的。 b指标的有效性 如果所选取的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该因变量的理论内涵或构想,那么就称该指标是有效的。这一点是与操作性定义的过程密切相关。 c指标的敏感性 因变量的指标不能太难或太容易,否则就会对自变量的变化不敏感。 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

期末实验心理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自变量 即刺激变量或独立变量,是实验者在研究问题,实施实验时有意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决定着被试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因变量 又叫依存变量,它是主试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或表现。假定它是随自变量的改变而改变。 控制变量 心理实验中,能够影响因变量的改变,但不是研究者感兴趣的某些因素,有时称为额外变量。实验时要对其进行控制,否者不能清晰确定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操作定义 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详细描述研究变量的操作程序和测量指标。 自变量的混淆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为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是自变量的混淆。 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是指,一个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一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基线 被试的因变量不受自变量和其他额外变量作用的水平。它是评估自变量是否产生作用的基准和对比。 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是指新异的工作条件对工作的促进作用。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霍桑效应告诉我们: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实验者效应 因主试以某种方式有意或无意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称为实验者效应。实验的内部效度 内部效度是指在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实验的外部效度 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适用到样本来自的总体和到其他总体中的程度,即研究结果和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的代表性和普遍适用性。 心理物理学. 它探讨了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其核心问题是:测量心理量和物理量的函数关系,以及指定达到正确测量的实验方法。 心理物理法 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如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误差法。 感觉阈限 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两种。操作性定义为:有50%的试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

实验心理学实验讲义

3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一、实验介绍 本实验目的是学习对偶比较法和顺序量表的概念,制作颜色爱好的顺序量表。 心理量表是经典心理物理学用来测量阈上感觉的。心理量表根据其测量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其中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分别带来了心理物理学中的对数定律和幂定律。 顺序量表没有相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它按某种标志将事物排成一个顺序,从中可以查出某事物在心理量表中所处的位置。制作心理顺序量表有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两种方法,其中,对偶比较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 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哪个更为明显。因此,若有n个 刺激,则一共可配成 n( n-1)/2 对。又因为有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在实验中每对刺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顺序(时间误差)或位置(空间误差),所以一共要比较 n( n-1)次。 二、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计算机能产生不同色调的颜色,而且纯度高,适合于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的制作。实验共有七种颜色,它们是:红(Red)、 橙(Orange)、黄(Yellow )、绿(Green)、蓝(Blue )、青(Cyan)和白(White )。 实验顺序如下表:为抵消顺序误差,在做完21次后,应再测21次,顺序与前21次 顺序相反;为抵消空间误差,在后做的21次中左右位置应颠倒。 刺激红橙黄绿蓝青白 红—— 橙 1 —— 黄 2 3 —— 绿12 4 5 —— 蓝13 14 6 7 —— 青19 15 16 8 9 —— 白20 21 17 18 10 11 —— 实验前,主试应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并说明反应方法(按红、绿键认可,按黄键不认可),然后开始实验。 三、结果与讨论: 结果数据中有每种颜色被选择的次数,即选择分数(C)。 如果要制作等距量表,还需按如下公式计算选中比例P。 P= C/(2*( n-1))=C/12 再把P转换成Z分数,按Z分数制图即可制作成颜色爱好的等距量表。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65-82页 4信号检测论-有无法 、实验介绍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

Lecture 1 导论 1、冯特、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和影响 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转变成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立科学。 艾宾浩斯:通过严格的系统测量来研究记忆。打破冯特的“不能用实验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宣言,以自己作被试进行了著名的记忆实验。开辟了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Lecture 2 科学心理学 1、掌握实验范式的概念,熟悉一些常用范式,如习惯化范式、stroop effect等 实验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 “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实验范式实际上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用途,第一,是为了是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第二,是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来的概念。 习惯化范式: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用来探讨新生儿和婴幼儿的感知觉、注意等。 Sstroop effect:Stoop发现red green blue grayyellow,这些单词分别用这五种颜色写出来,但单词的意义和颜色相矛盾,比如,用红色写的“green”。让被试逐个将这些单词的颜色读出来,这叫唱色;让被试将单词读出来,这叫念字。发现唱色明显较慢。80年代以后,传统的Stroop效应与启动效应等范式结合而形成了新的实验范式:Stoop范式。 2、科学的方法的特征 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对心理行为现象的解释,具有可重复性和自我校正性。 心理研究也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 科学方法的优越性(两个原则): A、强调经验观察:采用一定方法,系统观察现象,获得资料。“实验”的方法 B、提供了帮助人们判断知识和信念正误的程序,公开的、可以自我校正。观察所得组织为理论,并可检验或证伪。 3、理论的概念、功能及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理论:解释多个事件或关系的一组相关表述。 功能:为数据的系统化组织提供框架;依靠理论对实验结果作出预测。 与实验的关系:

实验心理学专业知识汇总资料

实验心理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 1、实验心理学: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能力会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1)客观性(2)验证性(3)系统性 3、获取知识信念两类方法(1)科学方法: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中庸逻辑 (2)非科学方法:权威;注意凝聚;先验(ppt) 4、心理学研究方法:理论(思辨)的研究方法: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等 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观察/个案/访谈 实证的研究方法:相关/实验 5、描述研究法:描述一种我们感兴趣的行为或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分为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与参与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 观察法样例:费孝通—江村经济福西—观察山地大猩猩 如何保证观察本身不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反应性问题的控制) a.无干扰观察——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的无表情研究(调整镜头的角度) b.无干扰测量(如:课堂分析系统) 6、相关研究法a.是对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互相关系的测量b.与描述性研究方法相比,相关研究在控制、测量和统计分析更严格 c.相关研究的目的是在于证实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并对其关系的强度和性质进行描述,并不解释内在原因 d.相关研究法优点:显示共变关系,提示因果关系。有因果一定有相关,有相关不一定有因果。 缺点:相关的前提必须满足;无法确定因果方向。 注:高相关不等于真的相关(可能与第三变量有关)高相关不等于因果关系推导因果关系时,相关关系是前提(因果一定相关,相关不一定因果) 低相关不等于无关系(全距和样本太少)问卷调查是因果研究,实验研究是相关研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第二章 1.心理学研究的规则:(1)多重条件规则;(2)避免混淆因素规;(3)则随机化规则;(4)统计检验规则;(5)使用全部数据规则 1.1多重条件规则 a.任何实验都必须不止一个条件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30=30分): 1.以下哪种方法不是费希纳在心里物理学中创造的感觉测量的方法(C) A 最小可觉差法 B 恒定刺激法 C加因素法D 平均误差法 2.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这是(A)定律 A 费希纳定律 B 韦伯定律 C 史蒂文森定律 D 艾克玛定律 3.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中不包括(C) A 变量 B 假设 C 结果 D 控制 4. 2×3×4×3有(B)个自变量,共有(D)个水平 A 3 B 4 C 9 D 24 5.想要有效的消除源自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的额外变量的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A) A 双盲法 B 恒定法 C 随机化法 D 统计控制法 6.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实验是由(B)实施的 A 唐德斯 B 赫尔姆霍茨 C 卡特尔 D 冯特 7.下面哪项实验是应用的开窗实验技术(B) A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 B 字母转换作业 C 心理旋转实验 D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8.以下哪个是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C) A 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B 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C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D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9以下哪项不是注意的研究方法(A) A信号检测范式 B 提示范式 C 搜索范式 D 双任务范式 10被试内设计用来专门解决顺序误差的方法是(C) A 随机化技术 B 匹配技术 C 平衡技术 D多基线设计技术 11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被试因素有(A) A 评价忧虑 B 期望效应 C 投射效应 D 刻板效应 12对于涉及两个变量的试验资料,由于每个变量的总变异既包含了“自身变异”又包含了“协同变异”(是指由另一个变量所引起的变异),须采用(C)法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A 方差分析 B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C 协方差分析 D 回归分析 13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D) A 反应速度的差异 B 反应的难度 C 反应速度 D 口语记录 14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C)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实验者效应?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主试的期望。 2、什么是要求特征? 被试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设的方式进行反应。Hawthorne effct (霍桑效应)Placebo effect(安慰剂效应) 3、被试内设计的含义、优缺点以及克服方法。 也叫单组实验设计(within-subjects design),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其基本原理是每个被试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相同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 优点:在实验研究中,如果实验者主要想研究每一个被试对实验处理所引起的行为上的变化,可考虑采用被试内设计。 缺点:其一,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处理之间总会存在时间间隔,因此实验者需要努力防止在此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其二,由于被试先后接受不同处理,一些和时间顺序有关的误差(即顺序误差)就可能混淆近来,如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克服办法:对实验处理顺序的平衡,即让被试在所有顺序下接受处理,各种顺序误差相互抵消。

4、被试间设计的含义、优缺点以及克服方法 被试间设计是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自变量一种情况的处理,又称独立组设计。 优点:不同处理方式间互不影响,互不干扰。 缺点:难以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所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 克服方法:随机组设计和配对组设计。 5、对他人实验研究的实验设计类型进行分析,尤其是区分被试内 设计、被试间设计和混合设计三种类型。 一、多变量设计 多因变量实验设计: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变量的实验设计。 二、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 被试内设计:指每一个被试都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处理的情况,即将每一个被试分到每一个水平的自变量。 被试间设计:指要求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情况,即仅把一些被试分到一种水平的自变量(每一个水平接受不同的被试)。 混合设计:在有些多自变量的实验中可以既包含被试内设计,又包含被试间设计。我们把在一项实验中有些自变量是被试内的而有些自变量是被试间的实验设计称为混合设计。 三、小样本设计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1、在实验心理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有费希纳、冯特和艾宾浩斯。 2、费希纳的贡献:(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这三种针对的都只是感觉) 费希纳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一方面,他关于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研究,并用数字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从费希纳阈限思想的不足和缺陷出发,后人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方法——信号检测论。 3、冯特的贡献:(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2)冯特提出必须用试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进了科学殿堂。(3)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大学的心理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撒遍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冯特的影响:他的研究实践和大量著述宣告了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搭建了实验心理学这座大厦的框架。 4、艾宾浩斯的贡献:(1)证明了试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的影响:(1)诱使后背心理学家们不断尝试将实验法应用于各种心理现象(2)他采用的人工条件下实验研究的方法,成为此后所有实验心理学研究的金科玉律,保证了实验心理学结论的客观性(3)仅从记忆研究这一点来说,艾宾浩斯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5、科学的目标: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6、非科学方法的特点:听信权威之言、注意凝聚、先验 7、科学方法的特点: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能够自我校正、 8、实验室实验的优势:实验室情景比真实生活更可靠、实验室情景得出的结果更具说服力、不会直接将实验室结论无限推广到真实生活中去。 9、科学的原则:系统的经验原则、可重复原则、可证为原则、俭省原则 8、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和实验法 9、怎样理解观察法是听自然演讲实验法还是向自然发问? 10、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保护被试免遭伤害、保密原则。 11、实验心理学的一般伦理:在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研究者自始至终都应该奉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工作作风。 12、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课题、选择被试、确定实验控制(因素型、函数型)、数据整合和撰写研究报告。 13、怎么选择课题: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研究与文献资料 14、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假设、变量、控制 15、自变量包括:作业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 16、对自变量的操纵:下操作定义、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2*2表示有两个自变量,每一个包含两个水平) 17、因变量要是客观的、量化的、有效的 18、实验心理学中的典型额外变量: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要求特征(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

心理学考研必备-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 第一章实验方法 1. 主试: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发了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2. 被试: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3. 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4.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5. 信度:即因变量的可靠性,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结果 6. 效度:即因变量的有效性,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因素造成 7.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没有什么差别时,而实验出现高限效应 8. 自变量的混淆: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控制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9. 组间设计: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即把被试分组,各组间结果对比 10. 组内设计: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自变量上,即被试不变,先后做不同几组测试,然后对比前后的结果,上组对下组有影响 11. 匹配被试: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是说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12. 完全平衡法: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 13. 拉丁方方法:保证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一个位置 14. 实验者效应:在实验过程中,若主试对被试的正确反应流露出赞许的神情或是对错误的反应表示不快,这些主试的态度,是对实验的负面影响,要防止实验者效应 15. 因素设计: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的一种实验设计,将实验中每一变量的各个水平都结合起来进行实验 16. 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影中对行为所作的仔细观察,观察者必须为局外人不得干预实验 17. 调查法:为确定人们对甘一特殊问题的感受,作用是澄清事实,招除充行的不实传闻 18. 相关方法:可能为正可能为负,相关并不必然是原因 19. 个案法:又称个案历史技术,对某一特殊人物的深入研究,强调个别差别 20. 档案法:使用现有的资料去验证新的假设 第二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21. 心理物理学:一门研究心身之间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物学,中心问题是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22. 感觉阈限:有感觉与无感觉的分界线上的刺激强度,即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的刺激值 23. 差别阈限: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差别的最小刺激增量,也叫最小可觉差 24. 韦伯定律:最小可觉差依赖原来不同的重量刺激值而不是,但总是原先重量或称标准重量的2% 25. 最小变化法:刺激由递减和递增两个毓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小,目的是系统的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一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 26. 绝对差别阈限:差别阈限多次试验后的统计值 27. 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 28. 恒定刺激法:刺激通常由5-7个组成,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到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经被感觉的概率只在5%左右。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与最小变化法不同,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 29. 75%差别阈限:取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上限,取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下限,计算差别阈限,所以上限和下限与标准刺激比较都有75%的次数可以辨别,称为75%差别阈限 30. 平均差误法: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31. 有无法:当定下判断标准以后,凡等于或大于标准的感觉都说是信号引起的。事先选定SN刺激和N刺激,并规定SN 和N出现的概率,然后以随机方式呈现SN或N,要求被试回答,刚才的刺激是SN还是N,根据被试对呈现的刺激的判断结果来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一、名字解释 二、简答题 三、实验设计(1)改错(2)设计 复习范围: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实验设计 第三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第四章反应时间 第五章视觉与听觉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1.实验心理学的概念 广义的实验心理学:指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凡是用实验的方法揭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研究课题和成果,都可以纳入实验心理学的范畴。 狭义的实验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程序、操作技术等问题,可以称作“心理实验学”。 2.实验心理学的任务 提出问题—选出被试—标识、控制和测量变量—实验的安排、操作—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3.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 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行,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 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 (2)实验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能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因果性的说明。 特点优点:a.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即实验者规定了将要研究的事物,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 b. 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实验者可以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开始实验,并且可以通过控制事件的发生,使其重复产生,以确信某现象是否前后一致; c. 实验者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别人可以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 d. 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条件,使之恒定,而改变某一条件,用以观察试验结果。 缺点: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实验干涉程度高;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 二、心理学实验以及各种变量 1.心理学实验的概念 实验:为了重复以前的发现,并进行拓展与发现。 实验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实验用来验证理论,并提供解释行为的数据。 有两种情况:a.存在假设b.没有假设 实验心理学家采用的三种基本实验:

实验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必考考点 选择题 反应性:观察过程中参与者的反应 要求特征:导致被试猜测实验目的或实验者期望的一些有用线索 社会惰化列联研究决策标准感受性 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别。 操作性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不肯定间距 韦伯定律 最小可觉差JND:相距为一个差别阈限的两个刺激之间的差别所引起的内部感觉 费希纳定律:相信所有的最小可觉差都会产生相同的感觉增加,想做比例量表,其实是顺序量表。 史蒂文斯定律 盲视:描述被试不承认有意识知觉时其盲点具有知觉能力 客观阈限、主观阈限会聚操作 SOA 提示-刺激间隔心理不应期 不对称迁移等于延续效应阻滞实验消退 对偶联合回忆前摄干扰量表衰减效应 被试变量 ?天生的(年龄、性别、种族) ?社会引起的(社会阶层、宗教、居住区) ?疾病有关的(肢体残缺、智力低下、脑外伤、灾难后果) 简答题 阈限:我们能不能说乙的听觉更敏锐一些? 可能甲乙都有着同等的听觉感受性,但是他们判断是否听到声音的标准不一样。乙也许比较冒进,只要听到似乎有声音就说“有人敲门”;甲也许比较保守,除非有百分百的把握否则就会说“没听见”。 操作性定义的优缺点: 优点:1.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2.又处于研究假设的检验 缺点:往往只能涉及变量的少数特征,具有明显的排他性,难以表达完整意义。 实验设计 不同情绪对于不同情绪内容材料的记忆效果? 两个自变量各三个水平记忆效果再认的记忆数 什么实验设计、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方法,实验程序,实验预期结论

现成的实验 说出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有哪些三阶交互作用 主效应,有效应,无效应的条件 拉丁方设计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实验心理学笔记整理 一、绪论(考1道单选,1道多选,2题共3分) 1.什么是实验心理学 广义(实验的心理学):应用实验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即科学心理学的代名词)。 狭义(心理实验学):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一门心理学学科,包括实验的基本理论、技能以及心理学各分支领域的实验研究成果。 2.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目的 用以说明和解释人在完成某项任务时的心理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即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心理活动的方式),进而达到“控制”行为。 3.实验法的优点(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容易出多选) 1、可以创造实验条件使事件产生。 2、可以重复实验并对其结果进行验证。 3、可以系统变化实验条件来考察事件的变化。 4、可以得出因果关系。 强调对各种变量的严格控制 4.实验法的局限性 1、有些复杂心理活动还难以使用实验法 2、有些特定心理现象(如违背伦理道德)不能使用实验法。 3、实验条件的人为性等因素导致实验结果缺乏实用性。 5.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 发现问题、查阅文献、理论思考、提出假设、实验设计、 进行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统计、根据前人的研究和理论进行讨论、 撰写实验报告、发现新问题 6.几个重要的人以及其贡献 费希纳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 1、用量化思想联系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表明可以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 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 3、对现代实验心理学具有深远影响。 奠定了心理测量学的基础。 后人为弥补传统心理物理法的缺陷而发展出信号检测论。 冯特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 1、倡导以心理现象(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而非“灵魂”。 2、提出必须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并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3、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促进科学心理学在国际内传播。

实验心理学考试选择及名解教学文案

实验心理学考试选择 及名解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科学研究从观察开始 B. 观察不总是可靠的 C. 研究者具有主观性 D. 实验法总是可靠的 2.“实验心理学”一词是()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提出来的。 A. 1860 B. 1862 C. 1879 D. 1917 3.“实验心理学”一词是冯特在他的()中首先提出来的。 A. 《感官知觉理论贡献》 B. 《心理物理学纲要》 C. 《实验心理学纲要》 D. 《民族心理学》 4.“O”变量又称为()变量。 A. 无关变量 B. 额外变量 C. 干扰变量 D.机体变量 5.广义的实验心理学也叫做()。 A. 人文心理学 B. 科学心理学 C. 实验心理学 D. 实证心理学 6.在实验心理学研究中,()技术是核心技术。 A. 观察 B. 相关 C. 实验 D. 测量 7.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称为()。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额外变量 D. 机体变量 8.以温度、噪音、光线等作为自变量称为()自变量。 A. 刺激特点 B. 环境特点 C. 被试特点 D. 实验特点 9.从某种角度看,()研究正成为心理学研究中最有前途和最有应用价值的实验方法。 A. 真实验 B. 非实验 C. 实验室实验 D. 准实验

10.为了直接探明某种心理现象与其他心理现象或内外因素的因果关系,这叫做()。 A. 测验式实验 B. 相关型实验 C. 因素型实验 D. 生态化实验 11.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方程式是()。 A. R=f(S) B. R=f(S,O) C. S=f(R) D. R=f(O) 12.关于实验研究信度和效度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信度高,效度也高 B. 信度高,效度低 C. 效度低,信度也低 D. 效度高,信度也高 13.有效地控制额外变量,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研究的()。 A. 外部效度 B. 内部效度 C. 外部效度和内部效度 D. 学术价值 14.实验设计中主要应该根据()和实验要求的操作来选择合适的被试。 A. 实验者的工作精力 B. 实验设备的台套数 C. 实验最终目的 D. 时间限制 15.实验要求的精确性越高,样本数要求()。 A. 越少 B. 越多 C. 尽可能小 D. 无所谓 16.在暗室或隔音室中进行心理实验,是采用了()控制额外变量。 A. 恒定法 B. 平衡法 C. 消除法 D. 匹配法 17.实验组与控制组的主要区别在于()。 A.实验组参加实验,控制组不参加实验 B.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控制组 不接受 C.实验组不接受自变量处理,控制组接受 D.控制组无关变量被控制,实 验组不控制

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期末复习知识点

、选择题 1.实验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法、实验法P22 2.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3.因变量:因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是实验者要观察和记录的变量。 4.额外变量:除了自变量外其他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变量随机的额外变量:偶然起作用的额外变量。(如受到意外干扰、 仪器性能不稳定等)系统的额外变量:经常地、稳定地起作用的变量。 5.操作性定义:根据可观察、可测量或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研究变量的定义。用于详细说明研究者要观察、测量和操作研究变量 的程序和活动。这指出研究者要测量一个变量必须做些什么,来界定或给予一个研究变量的含义。例如:智力:在某个智力量表上测得的分数。身高:为受测者采立姿,由地面到头顶点的垂直距离。攻击性、抑 郁、焦虑、饥饿 6.实验者效应:主试(实验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 期望。 控制办法:指导语标准化、采用双盲实验设计 7.被试期望效应:由于受试者预期某些测试结果,于是无意识地以某种形式操纵了实验步骤,或向实验人员报告他们希望得到的 结果。受试者期望效应能严重歪曲实验结果,因此需利用双盲( double-blind )方式进行实验来消除这效应。 8.数据的统计方法: 1)集中趋势:指一个可以代表分布中所有分数的数值。包括平均数、中数和众数研究问题:参加研究的女性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参加研究的男性的平均年龄是多少? 2)差异量数:标准差(SD )是常用的描述分数离散程度的指标。 研究问题:男性每周学习小时数的标准差是多少? 3)相关量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程度,用相关系数表示。数据类型不同,计算相关的公式不同。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研究问题:学生的出生顺序与第一年的绩点有什么关系?皮尔逊积差相关研究问题:学习 小时数与第一年的绩点有什么关系? 4)卡方:用来确定观察次数与期望次数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的非参数统计。 研究问题:男性和女性在研究水平上存在差异吗? 5)T 检验:用于判断两组等距或等比变量在统计上是否存在显着差异,分为独立样本t 检验和相关样本 t 检验。 研究问题 1(独立样本):研究水平高的学生和低的学生相比,第一年的绩点更高吗?研究问题 2(相关样 本):注:相关样本一般用于两种情况(1)同一个体的成对数据( 2)经过严格匹 配的数据对研究水平高的学生来说,第一年和第二年的绩点是否存在差异? 6)方差分析:自变量为分类变量,因变量为连续变量 研究问题:学习满意度三个水平之间的学习小时数有没有差异? 7)线性回归:与皮尔逊积差相关类似,都是表示变量之间的显着关系。 线性回归的优点是可以使用多个自变量,用公式,由已知自变量预测因变量的值。研究问题:如何根据学生的 学习时间,预测他们的绩点? 二、简答题 a)三个研究方法(测验一)P22 b)第二章第二节实验研究的设计 a)多自变量设计 a)按设计中包含自变量的数目,可分为单自变量设计(单因素)、多自变量设计(多因素) 如: 2*3 实验设计,有几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几个水平? 心理学实验往往同时操纵 2-4 个自变量。当自变量数目超过一个的时候,实验就出现了新的现象交互作用b)主效应是指由每个自变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 c)交互作用的效应是指当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大小因其他自变量的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如果某 - 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大小,不受其他自变量水平的影响,我们就说这个自变量与其他自变量是没有交互作用 的。 d)简单效应与主效应的区别:主效应是忽略其它因素的情况下检验一个因素的处理效应;简单效应是分别检验一个因素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