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肉制品加工学(山东农业大学)第二章

肉制品加工学(山东农业大学)第二章

肉制品加工学(山东农业大学)第二章
肉制品加工学(山东农业大学)第二章

肉制品加工

实验四肉制品加工 实验目的 1、熟悉肉的检验方法及肉质评定方法和标准。 2、认识猪、牛、羊、鸡肉。 3、掌握肉制品保水性和嫩度的测定方法。 4、分析、探讨提高肉制品品质的工艺条件、原料的预处理、添加剂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项目 一、肉的新鲜度测定 (一)感官检验法 1、实验材料:猪肉切肉刀、温度计、天平、100量筒、200烧环、表玻璃、石棉网、电炉 2、方法步骤 (1)原理:肉在发生腐败变质时,会发生改变色泽、气味和硬度的现象,并形成气体。 (2)方法: A:视觉检查:自然光线下,观察肉的表面状态和色泽,以及有无血块、霉斑污染物,然后用刀顺肉纤维方向切开,观察断面色泽。 B:嗅觉检查:常温下嗅其气味。 C:硬度测定:在食指按压肉表面,触感其硬度指压凹陷恢复的速度,或是否恢复。表面干湿及是否发粘 D:肉汤煮沸观察:称取切碎的猪肉样20g,放入烧杯中,加水100mL,盖上玻璃,然后将烧杯移到电炉上加热至50-60℃,开盖,闻其气味。再将其煮沸,检查肉汤的气味、滋味、透明度、脂肪的气味和滋味。 3、大理石花纹的观察:大理石花纹是一块肌肉范围内,可见的肌肉脂肪的分布情况,也以最后胸椎处背最长肌横断面为代表,用目测评分法评定。只有痕量评为1分,微量评为2分,少量评为3分,适量评4分,过量评5分。如果评定鲜肉样时不清楚,可以置冰箱中于4℃左右保存24h后再进行评分。 (二)理化检验 制备肉浸液:肉样表层或深层取20-30g肉,除去脂肪和筋腱,切碎。称取10 g碎肉放于250mL烧杯中,加入预煮蒸馏水(无氨蒸馏水)100mL,静置30min,每隔5min用玻璃棒搅拌一次,然后用滤纸过滤至100mL的三角瓶中备用。 1、pH测定 原理:肉类腐败时,蛋白质分解成氨和胺等碱性物质,使肉的酸度降低,肉的pH值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肉的的新鲜度。

几种肉制品的加工工艺技术

中式肉制品的加工方法技术和工艺 (一)腌腊肉制品腌腊制品是用盐和香料在较低的温度下经自然风干腌制而形成的风味独特的肉制品。具代表性的有金华火腿、南京板鸭、广式腊肠等。 1.金华火腿金华火腿是我国著名的肉制品。它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曾多次在我国和世界获奖。工艺流程: 原料选择→鲜腿修整→腌腿→洗腿→整形→晒腿→上架发酵→落架堆叠→成品 (1)原料选择选择经兽医卫生检验合格的金华猪,屠宰后前腿沿第二颈椎将前颈肉切除,在第三肋骨处将后端切下,将胸骨连同肋骨末端的软骨切下,形状为方形;后腿是先在最后一节腰椎骨节处切开,然后沿大腿内斜向下切。 (2)鲜腿修整除去前、后腿上的残毛和脚蹄间的细毛,挤出血管内残留的淤血,削平耻骨,斩去脊骨,割去浮油和油膜,将腿修成"琵琶"形。 (3)腌腿腌制时应根据季节、气温等条件确定用盐量。在金华地区,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2月间,气温为3~8℃,是比较适宜的腌制温度,在此条件下用盐量为鲜腿重的9%~10%,分7次上盐,早冬和春节还要加硝石。气温升高时,用盐量增加,但腌制期缩短。第一次上盐,撤盐应均匀,但不能过多,撒盐后平叠堆放12~14层;经24小时后上第二次盐,这次用盐约占总盐量的一半,重点在腰荐骨、耻骨关节、大腿上部三个部位多撤盐;第二次上盐后4~5天上第三次盐,同时将堆码的上下层倒换;再经5~6天上第四次盐,用盐量为总盐量的5%左右,此时可以检查腌制的效果,用手按压肉面,有充实坚硬的感觉,说明已经腌透;第五、六次上盐分别间隔7天左右,火腿的颜色变为红色;经六次上盐后,重量小的可以进入洗腿工序,较大的腿可进行第七次上盐。腌制的总时间为30~35天。 (4)洗腿腌制结束后将腿放在清水池中浸泡,然后用清水洗去火腿表面的血水和油污。洗后晾晒至表面无水后,打印商标。 (5)整形将腿骨校直,脚爪校成弯曲状,皮面压平,腿头与脚对直,使其外形美观。 (6)晒腿将整形好的腿吊挂,暴晒4~5天,使腿皮呈黄色、油亮,并产生香味。 (7)上架发酵发酵的目的是使肉中的蛋白质及脂肪发生变化,使火腿产生独特的风味。发酵时间为4~5个月,发酵期应注意调节温度、湿度,保证通风。在发酵过程中,用刀将突出的骨头削平,将火腿表面修割整齐,保证其外形美观。 (8)落架堆叠将发酵好的火腿从架上取下,进行堆叠。一般为15层,堆时肉面向上,皮面朝下,要根据气温不同,定期倒堆一次。 (9)成品规格根据金华火腿的颜色、气味、咸度、肌肉丰满度、重量、外形等进行分级,一般分为四级,其中香味是很重要的指标。评定时用竹签插入火腿不同部位,嗅竹签带出的香味进行分级。

肉与肉制品加工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肉与肉制品加工学》复习题 判断题 1、肉的保水性是指肉能保持外界水分的能力。() 2、肉的颜色不但取决于肌红蛋白的量,还取决于血红蛋白的量。() 3、我国规定,在肉的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的最大添加量为150 mg/kg。() 4、两相邻Z线间的肌原纤维为肌节,它包括一个完整的A带和两个1/2I带。() 5、常见的鸡、牛、羊畜禽中以鸡胴体的屠宰比例最高。() 6、对肉进行热处理时,温度越高,蛋白变性越大,因此保水性越差。() 7、肉的保水性是指对肉进行各种处理时,肉能保持自身水分的能力。() 8、DFD肉是指颜色发暗、质硬、汁液渗出的肉。() 9、中式香肠中不可以添加淀粉作为辅料。() 10、肉的化学成分中含量最高的为脂肪。() 11、肉在煮制中,结缔组织中主要是弹性蛋白的变化。() 12、肉中的脂肪氧化机理在于脂肪的自动氧化。() 13、我国规定,肉制品中不得添加苯甲酸及其盐类作为防腐剂。() 14、我国规定,在肉的腌制过程中硝酸盐的最大添加量为500 mg/kg。() 15、肉的色泽只取决于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的量,与其化学状态无关。() 16、肠衣中的胶原肠衣、纤维肠衣都可以食用。() 17、品质改良剂淀粉不但可以允许添加在香肠制品中,也可以添加在压缩火腿中。() 18、PSE肉既不可以添加在发酵香肠中,也不可以添加在熏煮火腿中。() 19、火腿加工中尽量避免采用PSE肉作为原料肉,主要因为其保水性差。() 20、DFD肉是指色暗、质软、汁液渗出的肉。() 二、名词解释 1.滚揉: 2.PSE肉: 3.DFD肉: 4.肉的僵直: 5. 腌腊制品:

6.胴体: 7.冷却肉: 8.酱卤制品: 9.肌节: 10.火腿制品: 三、填空题 1、肉品加工中常见的发色剂有或。 2、滚揉工序的的重要作用是对肉中蛋白质的提取,使其具有良好的切片性。 3、著名的中式火腿有、和三种。 4、肉品加工常用的品质改良剂有、和。 5、肉制品加工中硝酸钠的最大添加量为。 6、常见的烟熏方法有、、、。 7、若采用鸡肉作为加工原料,熏煮香肠加工中斩拌的终温不得高于。 8、常见的肉制品中品质改良剂有、、等。 9、构成肌肉的基本结构单位为。 10、肌肉运动的基本结构为。 四、简答题 1、简述肉制品的十大分类。 2、简述中式香肠的加工工艺及操作要点。 3、简述压缩火腿加工滚揉按摩的优缺点。 4、简述肉的微观结构。 5、简述熏煮香肠的加工工艺及操作要点。 6、简述横纹肌的由来。 7、简述肉制品加工常见的六大类食品添加剂。 8、简述肉的呈色机理。 五、论述题 1、论述热鲜肉、冷却肉、冷冻肉的概念及为何冷却肉是市场发展的主流。 2、论述斩拌工序对乳化肠品质的影响及生产过程中控制斩拌终温的措施。

867食品加工工艺学考试大纲

食品加工工艺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食品加工工艺学》是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科目之一,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对食品加工工艺学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该考试由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考试大纲,教育部授权各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的特点,本着科学、公平、公正的原则,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食品工程中食品加工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评价目标 根据食品工程硕士的培养计划与培养目标,攻读学位的考生应具备以下的能力: (1) 系统理解和掌握食品保藏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技术要点; (2)掌握和理解不同类型的食品加工工艺理论及相关技术特点; (3)应用食品保藏及食品加工的基本知识分析食品加工的相关实际问题。 三、考试内容 《食品加工工艺学》的考试内容包含食品保藏原理、果蔬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小麦制品食品加工工艺学。 (一)食品保藏原理 食品保藏原理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及分析;食品保藏的目的和分类;食品保藏技术的基本原理;栅栏技术及其应用;具体各种食品保藏方法的基本原理、对食品品质的影响及基本技术,食品保藏方法主要包括低温保藏技术、冷冻保藏技术、干藏、罐

藏、化学保藏、辐照保藏、腌制、烟熏等。 (二)果蔬加工工艺学 果蔬加工工艺学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果蔬加工原料学,主要包括构成果蔬组织的细胞、各种果蔬的组织特性、果蔬化学成分与加工性质等;果蔬原料加工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果蔬加工对原料的要求、果蔬加工前处理,包括,原料的分级、清洗、去皮、原料的修整、烫漂、抽空处理、工序间的护色和保藏等工序的加工原理和具体工艺;果蔬的干制工艺,重点是果蔬脆片及脱水蔬菜加工工艺的基本理论及相关技术;果蔬汁加工工艺,包括果蔬汁加工基本工艺、饮料用水的处理、果汁饮料加工技术等,重点是果蔬汁的提取技术和澄清技术;果蔬糖制及腌制工艺;果蔬速冻技术等。 (三)畜产品加工工艺学 畜产品加工工艺学包含肉品加工工艺学及乳品加工工艺学两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肉品加工工艺学: 肉品加工工艺学主要包括:肉用畜禽的屠宰加工、宰后肉的变化和分割利用;肉的概念;肉(胴体)的组成;肉的形态结构;肉的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及性质重点包括水分,蛋白质、脂肪、含氮浸出物等;物理性质包括冰点,肉的颜色,气味和滋味,保水性,肉的嫩度,肉的固有硬度和尸僵硬度等;肉的低温及冷冻保鲜技术;肉的腌制、烟熏和乳化技术;腌腊制品加工工艺;灌肠制品加工工艺;酱卤制品加工工艺;罐藏制品加工工艺等。 2.乳品加工工艺学: 乳品加工工艺学主要包括:乳概念与理化性质,主要包括乳的概念、异常乳的分类和产生的原因;牛乳的基本组成,牛乳中各种成分存在的状态;牛乳成分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等;饮用乳的生产,主要包括原料乳的验收和预处理、消毒乳和灭菌乳加工工艺等;冰淇淋加工工艺;乳粉加工工艺,乳粉的理化性质与工艺分析;酸乳制品的营养价值、发酵菌剂、加工工艺、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分析等。 (四)小麦制品加工工艺学 小麦制品加工工艺学部分重点内容为小麦面粉的成分及理化性质,以及以小麦面粉为原料的焙烤食品的加工工艺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小麦面粉的理化特点,特别是小麦粉化学成分中的面筋蛋白的特点及面筋的形成;小麦粉的分类及特点;焙烤食品加工工艺学以面包加工工艺学和饼干加工

《肉制品加工技术》课程标准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 《肉制品加工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适用专业:食品加工技术 学时/学分:4 编制人: 1.课程概述 1.1课程性质 《肉制品加工技术》课程是漯河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类肉制品生产和保藏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熟练利用各种肉类生产设备加工保藏不同种类肉制品的能力和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一定的创新与创业能力,为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满足肉制品生产企业的需求提供人才支持,简单地说学习的直接指向就是工作或者就业。 本课程的前续课程主要以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理化检验技术、食品生产技术、食品营养学等为基础,学习畜禽的屠宰、肉的分割、畜禽检验与原料肉验收、原料肉的低温保鲜、设备的清洗与消毒、中式肉制品加工、西式肉制品加工、肉制品包装技术等知识。课程内容直接与生产相结合,具有技术性、实践性、职业性。 1.2设计思路 《肉制品加工技术》课程是在科学合理分析学院办学定位,明确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发展方向和肉制品加工企业岗任职要求的基础上设置的。 《肉制品生产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重点强调实践性,实施项目教学的“做中学”、“学中做”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完全融合。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能够独立进行生产操作,加深理解附着在工作任务上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积极与双汇等肉制品企业合作,充分调研肉制品加工领域岗位

的任职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生产工艺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 经过行业调研发现,肉制品生产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屠宰、分割、腌制、绞肉、斩拌、滚揉、灌装、酱卤、熏烤、干制、包装,经过工作任务的分析,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情境,按照生产工艺的难易程度,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技能增长规律序化教学内容。共设计冷鲜肉的加工、腌腊制品加工、酱卤制品加工、熏烤肉制品加工、干肉制品加工、灌制品加工六个五个学习情境,同时每个学习情景也是一个项目,项目中包括若干个工作任务,从较简单的冷鲜肉学习情境到工序相对复杂的灌制品学习情境,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学习规律,最终使学生的理论知识逐渐巩固、系统化,操作技能逐渐加强,职业素养逐渐提高。所设计的学习情境具有典型性、可操作性,并有充分体现本门课的职业性、实践性。 2、课程目标 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以项目为载体,通过本课程设置的项目活动,使学生熟悉各类肉制品加工原料品质及加工辅料的鉴定和选择,能熟练使用各种生产机械和设备,掌握典型肉制品的配方设计及生产工艺。并养成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一定的创新与创业能力,为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满足肉制品生产企业的需求提供人才支持。 2.1知识目标 (1)懂得肉制品加工原料品质、储藏保鲜方法及加工辅料的鉴定和选择,掌握肉制品加工的基本原理。 (2)了解肉制品加工的配方设计原则和生产工艺流程。 (3)掌握肉制品加工的基本生产工艺 (4)具有技术资料整理和编写技术报告的能力 2.2技能目标

脱水肉制品的加工

脱水(干制)肉制品的加工 一、肉松 肉松是我国著名的特产,它是指瘦肉经高温煮制、炒制脱水等工艺精制而成的肌肉纤维蓬松成絮状或团粒状的干熟肉制品。具有营养丰富、味美可口、易消化、食用方便、易于贮藏等特点。根据所用原料、辅料等不同有猪肉松、牛肉松、羊肉松、鸡肉松等;根据产地不同,我国有名的传统产品有太仓肉松、福建肉松等。 1.太仓猪肉松 太仓肉松创始于江苏省太仓,有100多年的历史,曾于1915年在巴拿马展览会上获奖,在国内历次举行的土特产展览会和质量评比会上,也以其诱人的色、香、味、形一再博得各方面的赞扬,1984年获部优质产品称号。太仓猪肉松采用优质原料,辅以科学配方,经过精心加工制成。产品色泽金黄,带有光泽,纤维松软,无杂质异味,回味鲜香。 工艺流程 原、辅料选择→原料修整→削膘→拆骨→精肉修整分割→精肉过磅下锅→煮制→起锅分锅→撇油(加入辅料) →回红汤→炒干、加入辅料→炒松→擦松(化验水分) →跳松→拣松→化验水分、细菌、油脂→包装 工艺操作要点 (1)原料选择原料是经兽医卫生检疫合格的新鲜后腿肉、夹心肉和冷冻分割精肉。其中后腿肉是做肉松的上乘原料,具有纤维长、结缔组织少、成品率高等优点。夹心肉的肌肉组织结构不如后腿肉,纤维短,结缔组织多,组织疏松,成品率低。为了取长补短,降低成本,通常将夹心肉和后腿肉混合使用。冷冻分割精肉也可作肉松原料,但其丝头、鲜度和成品率都不如新鲜的后腿肉。 要使成品纤维长,成品率高,味道鲜美,就得选择色深,肉质老的新鲜猪后腿肉为原料。如用夹心肉、冷冻分割精肉做原料,就会出现纤维短和成品率低的现象。 辅料选择:辅料搭配得好能确保猪肉松的色泽、滋味鲜美、香甜可口。 以55kg熟精肉为一锅,配置肉汤25kg左右,红酱油7~9kg,白酱油7~9kg,精盐0.5~1.5kg,黄酒1~2kg,白砂糖8~l0kg,味精100~200g。由于各地的口味不同,可以适当调整各种辅料的比例。 肉汤可以增加成品中的蛋白质含量,提高成品鲜度,延长保存期限。对肉汤的质量有严格要求,新鲜肉汤透明澄清,脂肪团聚在表面,具有香味。变质肉汤汤色浑浊,有黄白色絮状物,脂肪极少浮于表面,有臭味。加工时绝对不允许用后者。如成品色泽过深或过淡,需调整辅料中红酱油用量。如红酱油色泽不正,需选择色泽较好的红酱油。 (2)原料修整原料修整包括削膘、拆骨、分割等工序。 ①削膘:削膘是指将后腿肉、夹心肉的脂肪层与精肉层分离的过程。可以从脂肪与精肉接触的一层薄薄的、白色透明的衣膜处进刀,使两者分离。要求做到分离干净,也就是肥膘上不带精肉,精肉上不带肥膘,剥下的肥膘可以作其他产品的原料。 ②拆骨:拆骨是将已削去肥膘的后腿肉和夹心肉中的骨头取出。 拆骨的技术性较强。要求做到:骨上不带肉,肉中无碎骨,肉块比较完整。 ③分割:分割是把肉块上残留的肥膘、筋腱、淋巴、碎骨等修净。然后顺着肉丝切成1.5kg 左右的肉块,便于煮制。如不按肉的丝切块,就会造成产品纤维过短的缺点。 (3)煮制煮制是肉松加工工艺中比较重要的一道工序,它直接影响猪肉松的纤维及成品率。煮制一般分为以下6个环节。 第一,原料过磅。每口蒸汽锅可投入肉块180kg。投料前必须过磅,遇到老和嫩的肉块要分开过磅,分开投料,腿肉与夹心肉按1:1搭配下锅。

探讨肉制品加工行业中存在的问题

肉制品加工行业值得关注与探讨的问题 自1990年以来,我国肉类总产量逐年增加,一直稳居世界第一。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人均肉食消费量也相应有了显著增加,已由1998年的46公斤增长到2003年的52公斤。 在肉类产量不断 增加的近20年间,我国肉制品加工行业也迅速崛起,最先是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肉制品加工设备、肠衣及包装材料,还有部分肉制品添加剂和香辛料。近几年来,无论是肉制品加工设备还是包装材料和肉制品添加剂,基本上能找到替代品,国产化程度很高。肉制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设备、包装材料、香精香辛料生产厂家的诞生,而这些与肉制品加工相关联企业的发展促进了肉制品加工行业快速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 肉制品加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经过市场竞争与拼搏,中国如今已有了自己的肉类制品品牌,如双汇、雨润、得利斯等。放眼消费市场,全国各地的大中型超市中,肉制品可谓是琳琅满目,品种之众多,包装之精美,足以让人眼花缭乱。笔者从事肉制品加工研究多年,对肉制品加工行业存在的问题十分关注,现论述如下,与业内人士进行探讨。 如何正确处理传统中式肉制品的传承与创新

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物产资源、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的不同。导致肉制品品种繁多。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监督管理的需要,将肉制品进行不同的分类,不大可能有一个国际通用的肉制品分类方法。笔者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暂且把肉制品简单地分为中式肉制品和西式肉制品两大类。中式肉制品即中国的传统肉制品,其加工制作方法是中国所特有,如金华火腿、广东香肠、月盛斋酱牛肉、全聚德烤鸭等。西式肉制品,其制作方法来源于西方,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有维也纳香肠、热狗肠、压缩火腿等,这类产品大多采用了乳化、盐水注射、滚揉等技术。 在肉制品加工中,腌制是一种重要的加工手段,腌制的方法可分为千腌、湿腌和盐水注射加滚揉。在中式肉制品加工中主要采用干腌法,也有部分采用湿腌法。盐水注射和滚揉可以加快腌制的进程,缩短腌制的时间,在盐水火腿、烤肉中应用,效果十分明显。 1990年后,随着盐水注射机和滚揉机的引进,我国应用该项技术最初仅限于盐水火腿、压缩火腿、烤肉等西式肉制品,后来开始在个别中式产品如酱牛肉生产中应用。由于盐水配方中使用了水分保持剂、发色剂和助发色剂、增稠剂,通过盐水注射和滚揉后再按常规工艺流程进行加工,酱牛肉的出品率能从原来的50%-60%增加到90%,甚至更高。正因为出品率的增加,可以降低成本,为厂家赢得更多的利润空间,因此改良后的酱牛肉加工方法被一些生产企业看好。改良后的酱牛肉的品质与传统酱牛肉相比,口感要嫩,且出品率越高越嫩。传统的酱牛肉肉感强,有较强的咀嚼抵抗力,俗称有嚼头;改良后的酱牛肉会稍微降低咀嚼阻力,口感稍嫩一点,要比传统酱牛肉更适合现代人的喜好。但盐水注射量要

肉品加工工艺学期末复习整理(2015年最新)

肉品期末复习 肉的保水性影响因素: 1.宰前:年龄、物种、能量水平、饥饿、屠宰工艺、营养状况 2.宰后:成熟、尸僵开始时间、胴体贮存、烹调温度。熟化 3.解剖特性:ph值、蛋白质水解酶活性、肌肉类型、脂肪厚度 4.加工条件:盐渍、加热、冷冻 5.离子浓度:高于pI与离子浓度呈正效应 6.静电荷含量:静电排斥使肌原纤维结构松散,便于持水;静电荷吸引水分子。 7.肌原纤维结构: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交联使系水力下降 肉凝胶型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ph值、烹调温度、肌肉类型、蛋白质浓度、肌动肌球蛋白摩尔比、离子浓度、 离子种类、 2.内部因素:蛋白质暴露的疏水基团、巯基含量、蛋白质分散程度 肉色影响因素: 1.年龄、种类、部位、运动:肌红蛋白含量高 2.肌红蛋白化学状态 3.微生物:微生物可促进高铁肌红蛋白形成 4.Ph值:ph大于6,氧合肌红蛋白不易形成,肉色发暗 5.电刺激:改善牛羊肉颜色 6.亚硝酸盐:形成亚硝基肌红蛋白,呈鲜红色 7.贮存时间;贮存时间越长,越受微生物的影响和氧气的氧化,迅速冷却可保持鲜红色 嫩度的影响因素: 1.年龄、种类、运动、部位:肌原纤维粗细、结缔组织含量、结缔组织交联程度 2.Ph值:极限ph值嫩度最差, 3.温度:大于15度随着温度升高肌肉收缩程度增高 4.烹调:达到一定温度时间可以使肌原纤维蛋白和明胶纤维蛋白变性,肌肉变软。 5.成熟:成熟过程中,关键性的结构蛋白降解,使肌肉纤维结构破坏,结缔组织无序松散, 肌肉变软 6.电刺激:改善 7.解冻僵直:嫩度下降,肉汁损失 8.僵直:嫩度下降 肉的风味影响因素: 1.年龄、 2.种类:脂肪酸差异 3.成熟:成熟过程中蛋白质分解,atp----imp,风味改善 4.脂肪:风味物质来源 5.腌制保留原味,防止氧化 6.饲料:鱼粉腥味,牧草 7.脂肪氧化:酸败 8.微生物繁殖:腐败

肉制品加工学大纲

肉制品工艺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掌握肉类产品加工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加工工艺流程以及所需辅助材料的基本性质与作用,熟悉不同加工工序和原辅料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为肉制品生产和新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教学容 绪论中国的肉类生产、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节肉品概念及我国肉品生产、加工现状 广义,凡作为人类食物的动物体组织 狭义,指动物的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以及附着于其中的结缔组织、微量的神经和血管。 第二节肉制品分类及特性 一、中式肉制品及特点二、西式肉制品及特点 第三节肉类工业发展趋势 产业化、冷却肉生肉消费的发展方向、肉制品加工为重点、西式产量上升、包装、加工工艺现代化、低温肉制品开发、保健肉制品、保鲜、食品安全 第一章畜禽产肉性能及种类 猪、牛、羊、禽类、兔 产肉性能、经济类型、品种及分布 第二章肉的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 肉(胴体)主要是由四大部分构成:肌肉组织(50%~60%)、脂肪组织(15%~45%)、结缔组织(9%~13%)、骨骼(5%~20%) 第一节肌肉的构造 肌原纤维(肌膜)→初级肌束(肌周膜) →次级肌束(肌周膜) →肌肉(外肌周膜) 肌纤维分类:红肌(慢肌)、白肌(快肌)、中间型肌 第二节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是由细胞、纤维和无定形基质组成,一般占肌肉组织的9.7%~12.4%。 结缔组织的主要纤维有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三种,但以前二者为主。 结缔组织的含量取决于年龄、性别、营养状况及运动等因素。 结缔组织为非全价蛋白,不易被消化吸收,能增加肉的硬度,降低肉的食用价值 第三节脂肪 脂肪:由退化的疏松结缔组织和大量的脂肪细胞积聚组成。脂肪细胞通常以单位或 成群状态存在于结缔组织中。 脂肪的功能一是保护组织器官不受损伤,二是供给体能源。 在肉中脂肪是风味的前体物质之一。

肉与肉制品工艺学 名词解释

第一章肉与肉制品 1.肉:(广义)凡作为人类食物的动物体组织均可称为“肉”。 (狭义)指动物的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以及附着于其中的结缔组织、微量的神经和血管。 2.红肉:牛羊肉、猪肉。白肉:禽肉和兔肉。 3.热鲜肉:刚宰完后不久体温还没有完全散失的肉。 4.冷却肉:冷鲜肉,是指严格执行兽医检疫制度,对屠宰后的畜胴体迅速进行冷却处理,使胴体温度在24小时 内降为0-4℃,并在后续加工、流通和销售过程中始终保持0-4℃范围内的生鲜肉。 5.冷冻肉:经低温冻结的肉(中心温度≤-18℃)。 6.肉制品:以肉或可食内脏为原料加工制造的产品。 第三章肉的组织结构与化学组成 1.肉畜胴体:主要是由肌肉组织、脂肪组织、结缔组织、骨骼组织四大部分构成。(去掉头、尾、脚、内脏) 2.肌内膜:肌纤维与肌纤维之间有一层很薄的结缔组织膜围绕隔开。 3.肌束:每50-150条肌纤维聚集成束。 4.肌束膜:肌束外包一层结缔组织鞘膜。 5.肌外膜:由许多二级肌束集结在一起形成了肌肉块,外面包有一层较厚的结缔组织。 6.肌纤维:肌细胞是一种相当特殊化的细胞,呈长线状,不分支。两端逐渐尖细,因此称为。 7.肌纤维膜:肌纤维本身具有的膜,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具有很好地韧性。 8.肌原纤维:肌细胞独有的细胞器,是肌肉的伸缩装置。 9.肌浆:肌纤维的细胞质,填充于肌原纤维间和核的周围,是细胞内的胶体物质。 10.肌细胞核 11.结缔组织:将动物体内不同部分联结和固定在一起的组织,在动物体内分布很广,是机体的保护组织,使机体 有一定的韧性和伸缩能力。 12.脂肪组织:构造单位是脂肪细胞,脂肪细胞或单个或成群地借助疏松结缔组织联在一起,起着保护器官和提供 能量的作用。 13.骨骼组织:由细胞、纤维性成分和基质组成,其基质已被钙化,所以很坚硬,起着支撑机体和保护器官的作用, 同时是钙等矿物质的贮存组织。 14.结合水:指借助极性基团与水分子的静电引力而紧密结合在蛋白质分子上的水分子,不易受肌肉蛋白质结构或 电荷变化的影响,甚至在施加严重外力条件下,也不能改变其与蛋白质分子紧密结合的状态。 15.不易流动水:存在于纤丝、肌原纤维及膜之间的水分,易受蛋白质结构和电荷变化的影响。 16.自由水:存在于细胞外间隙中能自由流动的水,仅靠毛细管作用力保持。 17.水分活度:指食品在密闭容器内测得的水的蒸汽压与同温下测得的纯水的蒸汽压之比。 18.离子强度:表示溶液中离子的电性强弱程度,浓度越高,价数越高,则离子强度越大。 19.肌动球蛋白: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结合的复合物。 20.肌浆蛋白质:存在于肌浆中,能溶于水或低离子强度的中性盐溶液中,是肉中最容易提取的蛋白质,黏度较低, 亦称为可溶性蛋白质。 21.细胞骨架蛋白:起到支撑和稳定肌肉网格结构,维持肌细胞收缩装置的一类蛋白质。 22.肌浆:在肌原纤维细胞中,环绕并渗透到肌原纤维中的液体和悬浮于其中的各种肌浆蛋白、有机物、无机物以 及亚细胞结构的细胞器、线粒体等。 23.中性脂肪:即甘油三酯,由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化合而成。 24.浸出物:除蛋白质、盐类、维生素外,能溶于水的物质,包括含氮浸出物和无氮浸出物。

肉制品加工实习报告

肉品加工科学与技术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掌握和自主设计开发干肉制品、腌腊肉制品、烧烤制品和当今比较盛行的调理肉制品的生产工艺和操作要点,并能够对产品作出感官评定和相关产品的各项经济指标的计算;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了解现代肉品加工企业生产现状,了解屠宰过程及相关肉制品生产加工技术,产品特点;通过讲座,更多地了解实际肉品企业生产工艺、管理、设备、经营状况等。通过具体实践操作,对肉品加工科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实际综合能力。 二.实习时间 2010年10月24日——10月30日。 三.实习地点 大学食品工程训练中心; 大学化学楼113,116肉品加工实验室。 四.实习安排 本次教学实习有三个任务:一是自主设计开发制作干肉制品、腌腊肉制品、烧烤制品和当今比较盛行的调理肉制品,并对产品作出感官评定和相关产品的各项经济指标的计算;二是观看录像了解现代肉品加工企业生产现状,了解屠宰过程及相关肉制品生产加工技术,产品特点等;三是聆听讲座,更多地了解实际肉品企业生产工艺、管理、设备、经营状况等。 五.实习内容 本次实习内容丰富,安排紧凑合理,不仅有大量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还聆听了波尼亚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做的专场讲座。具体内容如下: 1.猪肉松的制作 1.1原辅料 1.2工具及器材 刀、煮制锅、炉灶、锅铲、砧板、筷子、炒松机。

1.3工艺流程 原料肉的选择与整理→煮制→拌料→拉丝→炒松→油酥→冷却→包装。 1.4操作步骤 1)原料选择整理:选择猪精瘦肉,剔去皮骨及粗大的筋腱等结缔组织,顺着肌纤维方向切成重约0.25kg左右的长方形肉块。 2)煮制:将切好的肉块放入锅中,按1:1.5量加水,再将五香粉、生姜、葱用纱布包扎好放入锅与肉同煮。煮沸后小火慢煮直至肉纤维能自行分离为止,时间约2~3h。 3)拌料:待肉煮烂后,汤汁收干时将糖、盐、味精混匀加热溶化拌入肉料中,微火加热边拌合边收汤汁,冷却后将谷物粉均匀拌撒至肉粒中。 4)拉丝:用筷子将肉料拉成松散的丝状,拉丝的次数与肉煮制程度有关,一般为3~5次。 5)炒松:将拉成丝的肉松加入专用机械炒锅中,边炒边手工辅助翻动,炒至色呈浅黄色,水分含量低于10%时,加入脱皮熟芝麻,再用漏勺向锅中喷撒150℃的热油,边撒边快速翻动拌炒5~10min,至肉纤维成蓬松的团状,色泽呈桔黄或棕红色为止,炒制时间1~2h,视加料量的多少而定。 6)冷却、包装:出锅的肉松进行冷却。冷却后,立即包装,以防肉松吸潮、回软,影响产品质量,缩短保质期。 1.5实验结果及感官鉴评 感官鉴评:成品肉松色泽成棕褐色,色泽均匀,稍有光泽;呈絮状,纤维柔软蓬松,但是有些粗糙,较多的结头,无焦头;吃起来较酥,味道浓郁,稍微有些咸,甜味不明显,油而不腻,但是有一些腥味。 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盐的加入量较多,糖的味淡,不能绝对明显的表现出甜味。并且在制作过程中没有使用专用的拉丝机,而是用筷子进行拉丝,所以肉松的最终质感有些粗糙。在制作中由于我们没有使用很多的添加剂进行调制味道,因此产品中有些肉的腥味。 2.中式腊肠的制作 2.2设备 台秤、刀具、案板、大盆、电子天平、肠衣、灌肠机、细针。 2.3工艺流程 原材料的选择及处理→拌料→灌制→漂洗→日晒、烘烤→成熟。

几种肉制品的加工工艺技术

中式肉制品的加工方法技术和工艺 (一)腌腊肉制品腌腊制品是用盐和香料在较低的温度下经自然风干腌制而形成的风味独特的肉制品。具代表性的有金华火腿、南京板鸭、广式腊肠等。 1.金华火腿金华火腿是我国著名的肉制品。它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曾多次在我国和世界获奖。工艺流程: 原料选择→鲜腿修整→腌腿→洗腿→整形→晒腿→上架发酵→落架堆叠→成品 (1)原料选择选择经兽医卫生检验合格的金华猪,屠宰后前腿沿第二颈椎将前颈肉切除,在第三肋骨处将后端切下,将胸骨连同肋骨末端的软骨切下,形状为方形;后腿是先在最后一节腰椎骨节处切开,然后沿大腿内斜向下切。 (2)鲜腿修整除去前、后腿上的残毛和脚蹄间的细毛,挤出血管内残留的淤血,削平耻骨,斩去脊骨,割去浮油和油膜,将腿修成"琵琶"形。 (3)腌腿腌制时应根据季节、气温等条件确定用盐量。在金华地区,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2月间,气温为3~8℃,是比较适宜的腌制温度,在此条件下用盐量为鲜腿重的9%~10%,分7次上盐,早冬和春节还要加硝石。气温升高时,用盐量增加,但腌制期缩短。第一次上盐,撤盐应均匀,但不能过多,撒盐后平叠堆放12~14层;经24小时后上第二次盐,这次用盐约占总盐量的一半,重点在腰荐骨、耻骨关节、大腿上部三个部位多撤盐;第二次上盐后4~5天上第三次盐,同时将堆码的上下层倒换;再经5~6天上第四次盐,用盐量为总盐量的5%左右,此时可以检查腌制的效果,用手按压肉面,有充实坚硬的感觉,说明已经腌透;第五、六次上盐分别间隔7天左右,火腿的颜色变为红色;经六次上盐后,重量小的可以进入洗腿工序,较大的腿可进行第七次上盐。腌制的总时间为30~35天。 (4)洗腿腌制结束后将腿放在清水池中浸泡,然后用清水洗去火腿表面的血水和油污。洗后晾晒至表面无水后,打印商标。 (5)整形将腿骨校直,脚爪校成弯曲状,皮面压平,腿头与脚对直,使其外形美观。 (6)晒腿将整形好的腿吊挂,暴晒4~5天,使腿皮呈黄色、油亮,并产生香味。 (7)上架发酵发酵的目的是使肉中的蛋白质及脂肪发生变化,使火腿产生独特的风味。发酵时间为4~5个月,发酵期应注意调节温度、湿度,保证通风。在发酵过程中,用刀将突出的骨头削平,将火腿表面修割整齐,保证其外形美观。 (8)落架堆叠将发酵好的火腿从架上取下,进行堆叠。一般为15层,堆时肉面向上,皮面朝下,要根据气温不同,定期倒堆一次。 (9)成品规格根据金华火腿的颜色、气味、咸度、肌肉丰满度、重量、外形等进行分级,一般分为四级,其中香味是很重要的指标。评定时用竹签插入火腿不同部位,嗅竹签带出的香味进行分级。 2.广式腊肠腊肠俗称香肠,是指以肉类为原料,经切、绞成丁,配以辅料,灌入动物

肉制品加工重点

肉:广义地讲,凡作为人类食物的动物体组织 狭义地讲,“肉”指动物的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以及附着于其中的结缔组织、微量的神经和血管; 膳用六畜:马、牛、羊、猪、犬、鸡; 中式肉制品:经过三千多年世代相传发展起来的各具特色的肉禽制品。其中包括腌腊制品、酱卤制品、熏烧烤制品、干制品、油炸制品、香肠制品和火腿制品等。 西式肉制品:香肠、火腿和培根 中西式肉制品比较: 香肠“腊肠”:小块肉盐、酱油、糖、料酒盐、糖、酒的风味、水分活性低,贮藏性好; 西式肠:肉绞碎或斩拌乳化成肉糜。盐,胡椒、肉豆蔻,大蒜 明显的蒜味生产周期短,出品率高,嫩度好; 肉类工业的发展趋势: 1.肉类生产持续增长,肉类结构更趋合理,消费前景看好 2.产业化道路是必然趋势 3.冷却肉是生肉消费的发展方向 4.肉类加工的重点将集中在肉制品加工方面。 5.西式肉制品的产量将会有大幅度的增长。

6、西式制品品种趋高档化,包装成为必要条件。 7. 中国传统肉制品加工技术将趋现代化。科学化、工程化、管理规范化。 8. 重视低温肉制品的开发 9.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和低钠等保健系列肉制品将被开发。10.肉与肉制品的保鲜技术将会更加重视 11. 肉与肉制品的安全质量受到空前重视。 12.综合利用更加重视 生肉消费三种形式: 热鲜肉:在肉类工业生产中,把刚屠宰后不久,体温还没有完全散失的肉称为热鲜肉。 冷冻肉:屠宰的胴体或分割肉经冷加工,使其呈冻结状态的肉。一般将肉放置于-18~-23oC的冷环境下,肉深层温度达到-18℃以下,即完成冻结过程。 冷却肉:在肉类工业生产中,按照严格的宰前检验、宰后检验,采用科学的屠宰加工工艺,在低温环境下进行分割加工,使屠体或分割肉深层中心温度在24小时内迅速降至0~4℃,并在随后的冷贮、运输、销售环节中始终保持连续的0~4 ℃冷藏链的一种预冷加工肉。

(完整版)食品加工工艺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年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41 考试科目:食品加工工艺学 一、考查目标 要求考生系统理解和掌握食品保藏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技术要点;掌握和理解不同类型的食品加工工艺理论及相关技术特点;应用食品保藏及食品加工的基本知识分析食品加工的相关实际问题。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的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的考生。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3.考试内容 内容包含食品保藏原理、果蔬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小麦制品食品加工工艺学。 四、考试大纲 (一)食品保藏原理 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及分析;食品保藏的目的和分类;食品保藏技术的基本原理;栅栏技术及其应用;具体各种食品保藏方法的基本原理、对食品品质的影响及基本技术,食品保藏方法主要包括低温保藏技术、冷冻保藏技术、干藏、罐藏、化学保藏、辐照保藏、腌制、烟熏等。 (二)果蔬加工工艺学 果蔬加工原料学,主要包括构成果蔬组织的细胞、各种果蔬的组织特性、果蔬化学成分与加工性质等;果蔬原料加工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果蔬加工对原料的要求、果蔬加工前处理,包括,原料的分级、清洗、去皮、原料的修整、烫漂、抽空处理、工序间的护色和保藏等工序的加工原理和具体工艺;果蔬的干制工艺,重点是果蔬脆片及脱水蔬菜加工工艺的基

本理论及相关技术;果蔬汁加工工艺,包括果蔬汁加工基本工艺、饮料用水的处理、果汁饮料加工技术等,重点是果蔬汁的提取技术和澄清技术;果蔬糖制及腌制工艺;果蔬速冻技术等。 (三)畜产品加工工艺学 1.肉品加工工艺学: 肉品加工工艺学主要包括:肉用畜禽的屠宰加工、宰后肉的变化和分割利用;肉的概念;肉(胴体)的组成;肉的形态结构;肉的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及性质重点包括水分,蛋白质、脂肪、含氮浸出物等;物理性质包括冰点,肉的颜色,气味和滋味,保水性,肉的嫩度,肉的固有硬度和尸僵硬度等;肉的低温及冷冻处理;腌腊制品加工工艺;灌肠制品加工工艺;烟熏处理;罐藏制品加工工艺等 2.乳品加工工艺学: 乳品加工工艺学主要包括:乳概念与理化性质,主要包括乳的概念、异常乳的分类和产生的原因;牛乳的基本组成,牛乳中各种成分存在的状态;牛乳成分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等;饮用乳的生产,主要包括原料乳的验收和预处理、消毒乳和灭菌乳加工工艺等;冰淇淋加工工艺学;乳粉加工工艺学酸乳制品加工工艺学等。 (四)小麦制品加工工艺学 小麦制粉的流程及基本工艺;小麦粉的理化特点,特别是小麦粉化学成分中的面筋蛋白的特点及面筋的形成;小麦粉的分类及特点;焙烤食品加工工艺学以面包加工工艺学和饼干加工工艺学的相关知识为重点,内容包括原料学(包含品质改良剂及应用),焙烤食品加工工艺学,主要内容包括不同类型的面团的调制、面包及苏打饼干面团的发酵、面包及饼干的成型、焙烤食品的烘烤、冷却等工艺的技术特点及应用效果。

肉制品加工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肉:广义的讲,凡作为人类食物的动物体组织均可成为“肉”;狭义的讲,指动物的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以及附着于其中的结缔组织、微凉的神经和血管。 热鲜肉:在肉品生产中,吧刚屠宰不就提问还没有完全散失的肉称为“热鲜肉”。 胴体,是指畜禽屠宰放血后,去除头、蹄、尾、皮、内脏后所剩余的部分。 1、冷冻肉:屠宰的胴体或分割肉经冷加工,使其呈冻结状态的肉。一般将肉放置于-18~-23℃的冷环境下,肉深层温度达到-18℃以下。 2、冷却肉:在肉类生产中,屠体或分割肉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处理,使肉保持低温而不冻结(0~4℃)的肉称为冷却肉。 3、熏烧烤制品:是指经腌制或熟制后的肉,以熏烟、高温气体或固体、明火等为介质热加工制成的一类熟肉制品。 4、干制品:是指瘦肉精熟制、干燥工艺或调味后直接干燥热加工二制成的熟肉制品。包括肉干、肉松和肉脯类。 5、解冻僵直:如果宰后迅速冷冻,这时肌肉还没有达到最大僵直,肌肉内仍含有糖原和ATP。在解冻时,残存的糖原和ATP作为能量使肌肉收缩形成僵直,这种现象称为解冻僵直。 6、极限pH:动物死后肌肉的pH值持续降低,直到钝化糖酵解过程中酶的活性,使肌糖原不能分解产生乳酸,这时的pH值为最低值。 7、尸僵:动物死后由于ATP的丧失又促使肌动蛋白细丝和肌球蛋白细丝之间交联的结合形成不可逆性的肌动球蛋白,这一过程称为尸僵。 8、肉的成熟:指尸僵完全的肉在冰点以上温度条件下放置一定时间,使其僵直解除、肌肉变软,系水力和风味得到很大改善的过程。(简答或论述) 9、PSE肉:即肉色灰白(pale)、肉质松软(soft)、有渗出物(exudative)。 10、DFD肉:即肌肉干燥(Dry)、质地粗硬(Firm)、色泽深暗(Dark) 11、肉的保水性:指当肌肉受到压力、切碎、冷冻、解冻、贮存加工等外力作用时,其保持原有水分与添加水分的能力。 12、香辛料:一般把来自植物的根、茎、叶,花蕾、种子,具有芳香或刺激性气味,能赋予食物以风味,并能够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吸收的称为香辛料。(简答) 13、调味料:调味料是指为了改善食品的风味,能赋于食品特殊味感(咸、甜、酸、苦、鲜、麻、辣等),使食品鲜美可口、引人食欲而添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物质。

肉与肉制品工艺学作业答案

《肉与肉制品工艺学》课后作业答案 第一章肉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1、从宏观角度来看,肌肉是如何构成的? (1)肌肉的基本构造单位是肌纤维。 (2)每50~150条肌纤维聚集成束,称为初级肌束。 (3)由数十条初级肌束集结在一起并由较厚的结缔组织膜包围就形成了次级肌 束(或叫二级肌束),二级肌束集结在一起形成肌肉块。 (4)分布在肌肉中还包括血管、神经,脂肪沉积在结缔组织膜中。 2、肌纤维与肉品质的关系? (1)肌纤维直径:肌纤维越细,肉质越嫩;肌纤维越粗,肉质越差。 (2)肌纤维密度:肌纤维越细,肌束内肌纤维越密,肉质也越嫩。 (3)肌纤维的面积比例:通常肌肉内肌纤维的比例较大,肉质较细嫩,但随着 年龄的增大,肌纤维的比例逐渐减少。 (4)肌纤维类型:白肌纤维直径大于红肌纤维和中间型纤维直径,其所占比例 与肉质呈负相关,即白肌纤维比例愈高,肉质愈差。 (5)肌节长度:肌节长度的差异与肌肉肌纤维类型的组成有关,红肌纤维比例 与肌节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白肌纤维和中间型肌纤维比例则与之呈显著负相 关。 3、简述肉的营养价值? 肉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指肌肉组织的各种化学物质贩组成,包括水分、蛋白质、 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 4、影响动物体化学成分的因素有哪些? 动物的种类、年龄、部位、其它。 第二章畜禽屠宰与分割 1、畜禽在屠宰前怎么断食断水,原因是什么? 畜禽在屠宰前一般断食12~24h,断水2~4h。 (1)临宰前不断食,会使肌肉组织的毛细血管中充满血液,屠宰时放血不完全, 肉容易腐败。 (2)停食可减少消化道中的内容物,防止剖腹时胃肠内容物污染胴体,并便于 1

肉制品干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肉制品干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干制的基本原理 干肉制品又称肉脱水干制品,是肉经过预加工后利用自然或人工的方法脱出肉中一定量的水分,将其水分活度降低到微生物难以利用的程度而制成的一类熟肉制品。肉类等易腐食品的脱水干制,既是一种贮藏手段,也是一种加工方法,对于不同类别的干肉制品来说,脱水干制可能是其主要的加工过程,也可能只是整个加工工艺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肉品中含水量一般高达70%,经脱水干制后,不仅极大地缩小了产品的体积,而且可以使肉品中水分含量降低到6%~20%。由此可见,肉品干制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脱去肉品中的一部分水,使肉中微生物的活动和酶的活力得到抑制,从而达到加工出新颖产品或延长贮藏时间的目的。 水分是各种微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必需的一类营养物质,但并非所有的水分都能被微生物所利用,如添加一定数量的糖、盐的水溶液,其大部分水分就不能被微生物利用。因此,把能被微生物、酶化学反应所利用的水分称为有效水分,并采用水分活度(Aw)来衡量有效水分的多少。每一种微生物生长,都有所需的最低水分活度值,当肉品中水分活度值低于最低值时,微生物繁殖受到抑制,当肉品中水分活度值高于最低值时,微生物则极易繁殖。通常鲜肉、煮制后鲜制品的水分活度在0.99左右,而霉菌、酵母菌需要的水分活度分别在0.80、0.88之上,细菌生长所需的水分活度在0.91~0.99之间。由此可见,仅仅将肉类进行煮制并不能达到长时间贮藏的目的,只有将煮制后的肉品再进行干制,降低水分活度才能抑制肉制品中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进而达到延长贮藏时间的目的。但是必须指出,一般干燥条件下,并不能使肉制品中的微生物完全致死,只是抑制其活动,若以后环境适宜,微生物仍会继续生长繁殖。因此,肉类在干制时一方面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减少制品中的各类微生物数量;另一方面干制后要采用合适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法,防潮、防污染。 干肉制品的保藏性除与微生物有关外,还与酶的活力、脂肪的氧化等因素有关。随着水分活度的降低,干肉制品的稳定性增加,但脂肪的氧化与其他因素不同,在水分活度为0.2~0.4时反应速度最慢,接近无水状态时反应速度又增加。实验证明脱脂干肉制品的含水量为15%时,其水分活度值低于0.7,因此,干肉制品的含水量低于20%时较为适宜。 二、影响肉制品干制的因素 肉制品在干制中最基本的现象是脱水作用。肉制品的脱水是两个扩散作用交替进行的结果;当肉制品原料暴露在干燥介质(加热空气)中时,由于与热空气接触,肉制品表面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而大量蒸发,称为水分外扩散;当表面水分低于内部水分时,造成肉制品内部与表面水分之间的水蒸气分压差,此时水分就会由内部向表面转移,称为水分内扩散。一般来说,在干制过程中水分的内、外扩散是同时进行的,但速度不会相等,因肉制品的品种、形态及干燥工艺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别。在干制过程中应通过工艺条件的控制和调节,尽可能使水分外扩散和内扩散的速度协调和平衡,如果外扩散速度远大于内扩散,即造成内部水分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