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自由看待发展

以自由看待发展

以自由看待发展
以自由看待发展

以自由看待发展

——解读阿马蒂亚·森的发展观

韩佳宏 韩少云*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昆明,650092;中共禄丰县委党校,云南禄丰,651208)

[摘 要] 阿马蒂亚·森发展是对人的全面自由的追求,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也是促

进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自由发展观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巨大的启示。

[关 键 词] 阿马蒂亚·森;可行能力;作为自由的发展; 和谐社会建设

前言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发展问题对于每一个国家、民族而言都是一项重大的课题,离开发展和一个国家与民族都难以面对全球化的挑战,这已经成为共识。发展观是发展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发展观就是从哲学角度对发展问题进行的深入思考,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如何评价发展”,是发展观必须回答的四个基本问题。不同的发展观就决定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同时,发展问题作为一个既存的社会事实,自从古典时期、现代时期再到后现代时期,始终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该研究领域也结出丰硕的果实,在诸多研究成果中,印籍思想家、著名经济学家、发展学家、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誉为“经济学的良心”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在继承从亚里斯多德到亚当斯密等古典思想家的遗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改变以往狭隘发展观的旧范式,提出发展就是人的自由的拓展,阐述人的实质自由是发展的终极目的和重要手段,建立了理论框架,这种发展观同马克思建构的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如出一辙,两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试对森自由发展观进行简单的总结与回顾,在此基础上,对当前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启示与意义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森发展理论提出森发展理论提出的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对深刻时代变革的反思

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在总体上有所提升,但在满足整体数量增加的同时,却忽略了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分配,分配的不公平造成了日益突出的世界范围的贫困、失业现象,各种社会不公平问题还在困扰着政府和人民,同时,两极分化,腐败、社会动荡、犯罪问题和种族问题层出不穷,各种形式的社会冲突愈演愈烈,这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促使学者们在学理上作出一定的反思以更好地认识这些社会现象和问题,最终促进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进步。自由的发展观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催生出来的。

(二)学术学术背景背景背景——————对对“经济学的贫困经济学的贫困””的超越

森通过对贫困和饥荒问题的分析,发现贫困和饥荒不单纯的是资源匮乏以及收入降低的结果,更多的是权利分配不均的结果,应该从权利的角度重新认识贫困和饥荒问题,由此将

*

作者简介:韩佳宏,男,1983年5月出生,云南禄丰县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2007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韩少云,男,1962年9月,云南禄丰县人,中共禄丰县委党校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政治社会学研究。

经济学研究关注的中心转向对人的权利和自由的关注,将伦理学对人的关怀的新鲜血液融入经济学,提出经济学的研究不能忽略伦理的考虑,经济活动背后离不开社会伦理关系,修正了长期以来经济学与伦理学严重分离的局面,在经济问题的研究中重建了伦理层面,主张二者相结合,希望实现效率、结果的经济功利和自由、公平的道德关怀的有机结合的学术背景下,提出他的“作为自由拓展的发展”。 森否定了现代经济学狭隘的经济增长发展观的旧模式,摒弃了单纯以效用、收入和财富为内容的片面自由,下移研究视线,将经济学与伦理学、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关心人类的发展和贫困、饥荒问题,真正贴近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主张在经济活动中渗透进伦理因素,以人道精神为核心,关注社会公平的普及和人民福社的提升以及免于饥饿病痛等。他认为,许多在不久前还被看作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东西,现在己经被当作是社会学的内容,只是在最近一些年,这些东西才被排除在经济学之外。森由此强调只有更多地在经济分析中引入道德、伦理与政治因素,才能更好地解释现实客观世界。正是在批判了经济学领域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森阐述了人的全面的实质自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重要手段的理论新框架。

二、森自由自由发展理论的主要发展理论的主要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内容

(一)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自由自由。。自由的概念自古以来就没有统一的定义。森他将自由分为自由的过程方面和自由的能力方面,并特别关注自由的能力方面。这种能力就是人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更具体的说,这种能力的自由就是一种实质自由,“包括免受困苦—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等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能够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的自由。”1它包括法制意义上的自由,也包括政治权益,如失业者有资格获得救济,每个孩子有资格上学等。实质性自由不仅是评价失败与成功的基础,还是个人首创性与社会有效性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一个社会成功与否主要应根据该社会成员所享有的实质自由来评价。自由是有价值的,不仅仅是它有助于成就的取得,而且还为它有其自身的重要性。这一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过了已经实际取得的实体状态的价值。更多的自由可以增强人们的自助能力,以及他们影响世界的能力。森指出实质自由直接与经济贫困有关,后者剥夺了人们免受饥饿、获得足够营养、得到对可医治疾病的治疗等自由。 自由还具有多维的视角,“是一个具有内在多样性的概念,……它涉及过程层面以及实质性层面的多种考虑因素。”2 自由的机会层面是在给定的社会境况下,人人都平等地享有自由的权利,使当事人能够达到他们所希望的起码达到的生活状态,自由作为过程层面,涉及到确保行动和决策自由的过程,诸如选举和言论自由等,我们在分析时候必须避免只看到过程层面的自由或者只看到机会层面的自由,“过程和机会各具重要性,二者都关系到以自由看待发展。”3

发展发展。。森强调发展是扩展人们享有真实自由的过程。狭隘的发展观仅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个人收入的提高,工业化,技术进步和社会进化等。新的发展观是束焦于人类自由的发展,要求消除限制人们自由的主要因素,即贫困以及暴政、经济机会的缺乏以及系统化的剥夺、忽视公共设施以及压迫性政权的不宽容和过度干预。森提出为了充分理解发展的过程,需要对发展的目标和手段进行考察和审视,把基本目标定义为收入或财富最大化显然是不恰当的。发展必须更关注使我们生活的更充实和拥有更多的自由。扩展我们有理由珍视的自由,不仅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不受局限,而且能使我们成为更加社会化的人,实施我们自己的选择,与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交往并影响它。从最终意义上讲,发展不仅仅包括人民

1

〔印〕阿马蒂亚·森著 任赜 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2 同上书,第295页

3 同上书,第13页

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其他更广的方面。因此,应该把发展看成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

可行能力可行能力。。

可行能力,按照森的话说就是“一个人的可行能力指的是此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可行能力因此是一种自由,是实现各种可能的功能行活动组合的实质自由(或者用日常语言说,就是实现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自由)。”4 表现为按照自己的意愿、过有价值生活的实质自由,着重强调的是人们主导自己生活的能力。 第一,生命存续的可行能力,诸如免受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和享受失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的权利等;第二,生活质量层面的可行能力,诸如平等地接受基础教育、医疗保障的权利等;第三,社会地位层面的可行能力,诸如消除性别歧视,维护妇女主体地位、各种就会平等;第四,政治生活层面的可行能力,诸如参与权、言论自由、自由劳动权等,因此,发展过程就是保障和实现人的可行能力的过程。

(二)剥夺剥夺——————不自由的基本表现不自由的基本表现不自由的基本表现

剥夺(deprivation )是不自由的基本样态和基本方面,指的是可行能力的失败,剥夺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是多维性,即为剥夺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诸多方面,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和不同时期内可能同时遭受几方面的剥夺,一方面的剥夺又可能会导致其他方面的剥夺;其二是可行能力的属性,剥夺被看成是基本可行能力的失败,从可行能力视角出发,森认为剥夺可以表现为四方面的形态:贫困、饥荒、不平等和社会排斥。

贫困:必须被视为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贫困不仅是收入低下问题,而更多的是可行能力被剥夺的问题,除了收入以外,基本必需品的缺乏,应对外部环境的脆弱重大事件发言权的被忽视等等因素也可能对人们的可行能力造成剥夺,引发营养不良、流行疾病、大量文盲以及一些非收入贫困现象的出现,这些都是人类真实贫困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可行能力与收入之间存在着互补性关联,可以从各种可行能力的扩展——如教育、营养、安全、政治自由、自由等入手,提高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饥荒。森以大量翔实的资料和数据结果表明,饥荒并非粮食供应的不足的结果,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剥夺问题——权利的失败。人们的生产或购买足够食品的能力和实在自由被剥夺之时,饥荒也就随之发生了。森强调民主和政治权利的运作能够阻止饥荒和其他经济灾难的发生。

不平等:是平等的对立面,各种社会安排中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只有倡导一种基本能力的平等才能最终解决不平等问题。一种不平等很可能导致其他不平等,以性别不平等为例,森指出,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直接关系到妇女在七个方面的不平等待遇:(1)死亡率不平等:性别歧视直接关系到妇女的生死问题,存在严重性别歧视的地区,妇女一般有着不同寻常的高死亡率;(2)出生率不平等:在一些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性别歧视导致父母们偏好男孩,性别选择性流产变得日益普遍;(3)基础设施不平等: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女孩在享受基础教育、培养自然享赋、参加社区活动方面的机会比男孩要少得多;(4)特殊机会不平等:在接受高等教育和专业培训方面,妇女无法享有与男人同等的机会,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存在一种病见:妇女与男人有着不同的分工领域,战争、贸易、政治、体力劳动、抽象的和所有较为复杂的科学,都是男人的势力范围;(5)职业不平等:在职业选择和职位提升方面,妇女一般要面临更多的障碍;(6)所有权不平等:在许多社会,妇女与男人的财产所有权是不公平的,甚至在基本的财产,如房屋和土地的拥有份额方面,两者的权利也相当不对等:(7)家庭内部不平等:即使在一些没有明确“反一女性”信号的情况下,即不存在死亡率、出生性别、教育、或职位升迁等方面的性别不平等,家庭内部在分担家务和照料孩子方面的分工也很可能隐含着对女性的歧视。

4

〔印〕阿马蒂亚·森著 任赜 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2-63页

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社会排斥强调可行能力剥夺中的关系特征,是个体或群体保额部分或整个地被排斥在充分的社会参与之外,形式多样的社会排斥主要有劳动力市场排斥、信用市场排斥、性别排斥、健康保障排斥、食物市场排斥以及文化排斥,从另外一个角度划分,社会排斥又可以划分为直接排斥和间接排斥、积极排斥和消极排斥、工具性排斥和价值性排斥等。

:实质自由的扩展过程

(三)发展的本质

发展的本质:

森把发展的目标看作是等同于判定社会上所有人的福利状态的价值标准,认为以人为中心,最高的价值标准就是自由,发展就是自由的拓展过程。这种发展观把实现人的全面的实质自由视为发展的本质,自由是发展的首要价值和目的,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开篇的导论中写道“本书论证,发展可以看作是扩展人民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聚焦于人类的自由的发展观的一个过程。”5在全书最后的结语中,森又指出“发展确实是对自由的各种可能性的一种重要承诺。”6发展的本质就在于满足“人民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这是对人类发展观研究做出的贡献。因为自由是人们的价值标准与发展目标中自身固有的组成部分,它自身就是价值,因而不需要通过与别的有价值的事物的联系来表现其价值,也不需要通过对别的有价值的事物起促进作用而显示其重要性。从全面价值的考察出发,发展应该是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和谐和系统集成,不仅有物的方面,还有人的方面的要求。人的尊严、人格、自由、平等、权利、民主、生活质量是发展的重要指标。扩展实质自由的发展,最终要聚焦于人的“能力”。在森看来,实质自由最终表现为一个人的能力。聚焦于能力的发展,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森指出,人是一些具备某些基本能力、有主观能动性的“直立行走的”生物。森强调,只要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就不能仅仅用福利效用来评估人的成就。超越个人福利的价值观、信仰与自由对一个作为主体行动者的人而言,也许是更有价值的。人类能力的提高可以扩大生产能力和基本生存的能力。历史的进步需要道德的提升,真正既发展了经济,又发展了道德,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才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

:实质自由的工具性作用

发展的手段:

(四)发展的手段

在分析完了自由的建构性作用的同时,森又分析了自由的工具性作用,“我将特别地考察一下五种类型的工具性自由:(1)政治自由;(2)经济条件;(3)社会机会;(4)透明性保证;(5)防护性保障。这些工具性自由能帮助人们更自由地生活,并且提高他们在这方面的整体能力。”7

政治自由:“广义而言(包括通常所说的公民权利),指的是人们拥有的确定的应该由什么人执政而且按什么原则来执政的机会,也包括监督并批评当局、拥有政治表达与出版言论不受审查的自由、能够选择不同的政党的自由等等的可能性。这些自由包括人们在民主政体下所拥有的最广义的政治权益(entitlement),或甚至包括诸如政治对话,保持异见和批评当局的机会,以及投票权和参与挑选立法人员和行政人员的权利。”8政治自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直接重要性与基本可行为能力相关,具有工具作用和建设性作用,表现在在推动民主化进程方面和树立民众参政议政意识等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

经济条件:指个人享受的将其经济资源(如劳力,知识、土地、工具等)运用于消费、生产或交换的机会,经济条件也可称为我们所理解的经济自由,一方面,市场机制是历史的进步,有着自身的优点。它不仅带来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全面的经济进步,而且还带来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自由,包括人身自由、就业自由、交换自由、工作中的自由、生产的自由。就是5〔印〕阿马蒂亚·森著 任赜 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1页

6同上书,第296页

7 同上书,第31页

8 同上书,第32页

自由的扩展。另一方面,市场机制尽管带来了效率,但是效率结果并不涉及结果上的公平。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可以说是有效率的,但是对效用或自由的分配仍然可能存在很大的不均等。市场经济存在优点,也存在缺点,那么该如何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呢? 要修正市场经济的缺陷就要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但是干预并不是限制。限制是对市场经济中的实质自由的否定,干预才是对市场经济缺陷的补救,这两者之间是可以有机的衔接起来的。

社会机会:指的是在社会教育、医疗保健及其他方面所实行的安排,它们影响个人赖以享受更好生活的实质自由社会机会。指的是在教育、保健等方面的社会安排, 它们影响个人享受更好生活的实质自由。其手段性作用, 熟知的正面例子是亚洲四小龙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教育的普及。森在对比中国和印度的发展经验时,认为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印度,除了印度进行改革较迟(印度曾实行很多中央计划、政府干预的政策) 及其他因素以外,印度总体而言在教育、保健等方面的落后是关键原因。而中国在改革以后(特别是在农村) 教育反而受到负面影响, 将不利于长期发展。

透明性保障:“所涉及的,是满足人们对公开性的需求:在保证信息公开和明晰的条件下自由地交易。当这种信用被严重破坏时,很多人——交易的双方以及他人——的生活可能因为缺乏公开性而受到损害。透明性保证(包括知情权)一次构成工具性自由的一个重要的范畴。”9它取决于交往过程的公开性、对信息发布及信息准确性的保证。从事交易的双方总是预期对方在谈判时提供有关交易的全面而准确的信息,在达成协议后信守承诺。没有这种信用,市场机制无法运作。守法的老百姓总是预期政府提供的信息是全面而准确的,有关的法令政策是符合公共利益的、公平的,有关的官员是在奉公行事。没有这种信用,社会无法维持正常秩序。在这个意义上,透明性担保成为个人的实质自由的重要部分,也构成为发展做出贡献的手段性自由的重要部分。这种要求,对政府而言,就是要政务公开,及时准确地公布有关环境法规特别是政策及其它具体规定;对企业而言,就是要向公众说明它的生产经营对周围环境和居民是否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有多大。显然,透明性保证,保证的是公众的知情权。这种知情权的保障,旨在防止政府在环境管理中的腐败和企业违法行为,同时它也是公民采取进一步行动(如检举、诉讼) 维护环境利益的信息基础。

防护性保障:这是指为那些遭遇天灾人或其他突发性困难(如失业)的人、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以及年老、残疾的人提供扶持的社会安全网,以防止受到影响的人遭受深重痛苦、或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挨饿以致死亡。其领域包括固定的制度性安排(如失业救济和法定的贫困者收入补助)和临时应需要而定的安排(如饥荒救济和为贫困者提供可以增加他们收入的紧急公共就业项目)。在发达国家, 这种防护性保障在社会福利的名义下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在发展中国家, 建立防护性保障应是一项基本建设。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防护性保障或者提供生活必需品(灾民、赤贫的人) , 或者改善其生活条件(残疾人) , 因此构成其实质自由的一部分。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各种工具性的自由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关系构成了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工具性自由相互影响共同促进自由的发展。森指出,各种类型的工具性自由直接扩展人们的可行能力。他们的关系是相互关联互相补充进而强化,一种自由大大促进和强化另一种自由,一种自由的实现可以帮助另外一种自由的实现,发展的过程受这些相互关联的自由的强烈影响,经济的发展促进政治方面的民主化建设,而政治方面的自由又可以反哺和推动经济的需求,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民主化又可以增进个人的社会机会和福利状况,拓展其基本能力,促使个人获得成功,因此,森也说到:“自由不仅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也是发展的主要手段。在从基本原则上确认了自由的评价性重要意义之后,我们还必须理解把不同类型的自由相互联系到一起的经验关联。政治自由(表现为言论民主和自由选举)有助于促进

9〔印〕阿马蒂亚·森著 任赜 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33页

经济保障。社会机会(表现为教育和医疗保健)有利于经济参与。经济条件(表现为参与贸易和生产的机会)可以帮助人们创造财富以及用于社会设施的公共资源。不同类型的自由可以相互增强。”10但工具性自由与作为价值目的的自由,还是需要加以区分的,工具性的自由只具有手段的意义,作为目的的自由具有不可替代的建构性意义。森还这样说到“必须把人类自由作为发展的至高目的的自身固有的重要性,与各种形式的自由在促进人类自由上的工具性实效区别分开来……自由作为工具的实效性癞子以下事实,即各种类型的自由相互联系,而且一种自由可以大大促进另一种自由。自由的两种作用就这样通过经验关联结合起来,把一种自由与另一种自由联系了起来。”11不但如此,自由的实现,依赖于与工具性自由相联系的各种社会制度的合理安排,社会安排与个人自由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社会安排对于确保并扩展个人自由可以具有决定性意义。一方面,对于自由权利、宽容、交换和交易的可能性的社会保障,影响个人自由;另一方面,对于在人类可行能力的形成和使用上极端重要的那些条件(诸如基本医疗保健或基础教育)的实质性公开资助,也影响个人自由”12。例如,在讲到政治自由与经济需要的关系时,森强调政治自由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政治权利,包括发言和讨论充分的机会,不仅导致对经济需要的社会反应上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形成经济需要这个概念本身也具有核心意义。”13

通过对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和重要手段的两方面的分析,森得出结论:发展不单纯是经济增长,它实为对人类自由的各种可行能力的一种全面承诺,是“对一个人选择有理由珍视的生活方式的实质自由——即可行能力”的全面扩展而一旦“扩展我们有理由珍视的那些自由,不仅能是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不受限制,而且能使我们成为更加社会化的人、实施我们自己的选择、与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交往并影响它”——这就是人类发展的人性化标准。在拓展个人自由、增进人的社会机会和权利等方面的主体力量上,森也强调要政府、市场、非政府的民间组织多元主体力量的结合:“各种各样的社会机构和制度——分别与市场运行、行政管理、立法、政党、非政府组织、司法、传播媒体以及一般的社群有关——正是通过它们对扩展和维持个人自由所起的作用,对发展过程做出贡献。”14

三、森的森的自由自由自由发展理论的影响及发展理论的影响及发展理论的影响及对我国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几点启示对我国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几点启示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15的目标和设想,涉及教育、医疗保障,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管理等方面,实质上也就是增进社会成员的自由和保障基本可行能力,这些方面与森的发展理论建立了共同通共融之处。森的自由发展理论,为我们看待发展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体现了人的主体地位,彰显了人的尊严,这种新的发展观对于我们所进行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引导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社会建设要以人为本。森认为发展的实质和目的就是为了人的自由,就是保证社会个体的避免死亡、避免营养不良、能够过上自己珍视的生活、以及死亡等基本能力,就是保证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利益。社会的发展进步,归根到底,就是人自由得到不断拓展和延续的问题,受惠的是人,是各尽所能和活力迸发的结果,社会上的一切都是为人的自由的获得服务的。人的自由的拓展是发展的判断标准,自由发展的社会是人人自由发展又幸福的社

10

〔印〕阿马蒂亚·森著 任赜 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11 同上书,第31页

12 同上书,第34页

13同上书,第155页

14同上书,第295页

15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会,因此,要以人为本就必须了解其基本需求,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激发其基本潜能,经济社会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二,国家和社会在保障人们的可行能力方面具有广泛的重要作用,要努力创造各种条件,保障每个公民的国民待遇,确保平等享受各种权利。“国民待遇”(National treatment)

即平等待遇,最初是指所在国应给予外国人以内国公民享有的同等的民事权利地位,是指国家向其全体公民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所提供的一切优惠、权利和豁免的待遇,在这里主要是指国家在最基本的政策和制度方面如何对本国公民一视同仁, 充分体现社会公

正原则的问题。当前,要特别重视对诸如城市里的农民工人及其子女、城市保姆、城市保安、失业人群、流浪者群体、老年人群体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能力和权益方面的保障,社会政策要有所倾向,保障这些社会弱势群体享受到同等的国民待遇,关注基本教育、社会保障制度、性别平等政策、就业政策、社会管理等等。

第三,建立公平的规则,健全和完善各种制度,建立更加公正的社会政策,追求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发展要求剔除那些限制人们自由的因素即暴政、贫困、社会机会的忽视、公共服务的缺乏、基本权利的剥夺等。规则的公正是社会成员获得机会和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直接制约着个人基本能力获得的自由度,规则的公正与否,决定着个人实质自由地选择认为有价值生活的程度,要保障每个公民的政治自由,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层面上有自己的呼声;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弱势群体情况,制定有效的社会政策,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加强政策的执行力,真实保障人民享有的各种自由。

第四,开发好公民社会,发展民间组织,壮大民间力量。社会成员的福利供给最起码有三方力量即政府、市场和社会,在政府和市场供给相对有限的条件下,只有依靠民间力量来完成。发展的全面实现取决于人们自由的主体地位,民间组织是社会成员各方面利益的代言人,是扩展个人自由和权利的最有效的物质载体,民间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是社会成员自主地位的体现,可以促进民主政治建设,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趋势。

除了以上几方面目的性自由追求上,我们还要注意工具性追求上,就我国的社会建设而言,要注意一下几项工具性措施:要发展好、保障好公民的基本政治自由权利,藏于民间形式多样的智慧,可以经由言论、结社、出版等方式向政府献计献策,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完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为人民交换资源——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提供平台,提升人民的人力资本,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和改革社会安排,过法律、社会政策以及各种措施,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拓展社会机会;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国家、社会、个人、市场分不同的主体进行引导,构建诚信透明交流互动平台;健全社会安全阀制度,完善保障制度,为社会成员获取成功和免去后顾之忧。

总之,社会发展所追求的是社会成员自由的扩展,成员间的民主合作,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改善社会服务体系,保持适度人口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生活质量,消除贫困,增加人民福祉,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弊端后又建构出的新社会一样“代替着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6

通过考察森的自由发展理论,我们不难看出,在这样一位世界级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在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丰硕研究成果背后,是一颗关注下层人民生活疾苦、一个真实的人的社会良心和社会责任。这样关注人民福祉的理论源于生活,必将源源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并为人类福利事业做出贡献。最后,我将以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的话作为拙文的结尾:“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够把我们压倒,

16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 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5月第1版 第273页

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自利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印]阿马蒂亚·森著.任赜,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2] [印]阿马蒂亚·森著.李风华译:《理性与自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

[3] [印] 阿马蒂亚·森:《论社会排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双月刊)》.2005年第3期.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第40卷 北京:人们出版社.1982年5月第1版 .

[5] 中共中央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 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 北京:人们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

[6] 李晓云主编:《普通发展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12月.

文章来源:作者投稿

中国社会学网https://www.doczj.com/doc/842127097.html,

17 马克思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中共中央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 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年5月第1版 第7页

《论自由》读书笔记

《论自由》读书笔记 一、《论自由》一书概述 《论自由》一书写于1859年。全书中心论题有三个:1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2论个性自由3论社会对个人自由的控制。通读该书,我们可以看到对个人和社会之间权力界限的划分是全书的核心要义之所在,有些学者将其概括为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个人的行动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什么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二是个人对社会负责的唯一条件是,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的利益。我觉得这是比较准确的。密尔认为,个人在追求某一合法目标时,无论在任何制度中,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他人利益的影响,造成他人利益的损失。判断这种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是:是否对社会普遍利益造成危害。因此,密尔所强调的个人自由是种社会自由,这体现了密尔对如何实现自由原则的思考。他认为人格的价值不仅是形而上学的教条,而是在实际条件下要实现的东西。他肯定思想和讨论自由,并要求政府不仅要通过消极地不干预来保障公民自由,还须依靠立法来创造和增进公民自由。体制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社会,社会要素被引入密尔对自由的讨论之中。密尔认为,政治自由和社会自由本身具有价值,人们对自由的追求不仅于己有利,也使社会

能从中得到好处。通过密尔的论述,自由的范围更加广阔,自由主义哲学也更加贴近时代要求。自由原则和自由主义哲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对“思想自由”与“讨论自由”的几点认识 密尔认为公民自由所应当包括的三个方面中最重要的就是思想和讨论的自由,即在科学、道德、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问题上,人民有形成、阐述和坚持自己意见的自由。 思想自由,通常也称为思想自由权。英国历史学家伯里在其名著《思想自由史》一书中称:希腊人之所以使我们永远铭感难忘,乃是因为他们最初发现了“思想自由”。“思想自由”作为一项概念的提出则始于17、18世纪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指出:“要享受自由的话,就应该使每个人能够想什么就说什么;要保全自由的话,也应该使每个人能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关于思想自由的概念,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着各种不同的表述。笔者认为思想自由是进行思考,形成一定主张、意见和想法的权利。与信仰自由、表达自由、宗教自由、学术自由、出版自由等权利有密切的联系。思想自由强调个人内心活动的自主性,它是保证公民依照自己的世界观和思维能力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做出各种自主性行为的基础。它是一种理性的解放,具有独立的地位。

《我的生活与工作》读后感

《我的生活与工作》读后感 这段时间,我在学习之暇通读了一遍《我的生活与工作》,感触良多。应该说亨利·福特先生彻底改变了全世界千百万人们的生活,是他赋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个人交通便利。亨利·福特的一生无疑是传奇而令人瞩目的。《福布斯》杂志2005年公布的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20位企业家,亨利·福特名列榜首。其推选理由为:“亨利·福特推出的廉价、高度统一的T型车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以及美国的城市面貌。他所创立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方式则为现代商业带来革命。” 也有人这样评价:当他来到人世时,这个世界还是马车的时代,当他离开人世时,这个世界已经成了汽车世界。----这个人就是享利·福特。 而我通过阅读此书,发现生活与生活手段之间的矛盾,生活与工作的平衡问题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在那个年代福特已经认识到产品服务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对于产品服务,“除非尽最大努力地听取抱怨和建议,否则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取得进步。如果服务中有什么缺陷的话,必须马上进行认真调查。”对于社会责任,“如果一个工业组织要履行它的全部职能的话,它应该是一般社会的缩影,对它的雇员尽到自己的责任。”“一家企业意味着很多人的生活来源,不能够随意践踏。‘杀死’一家企业是犯罪,因为很多的人把自己的劳动投入到这家企业,他们把它当作是实现自己价值的地方,是他们生活的来源。” 对于员工工资,“很多公司老板认为……尽可能少地给工人工资……。这种标准和习惯完全一无是处,它们必须被废除。总有一天它们会被彻底废除的,否则,我们就无法消灭贫穷。我们进行改革,并不只是因为我们想支付更高的工资和认为我们能支付更高的工资。我们支付这些工资是希望企业能奠立在一个更长久的基础之上。我们不是在分发什么东西,我们是在为未来而建设。一家支付低工资的企业总是不稳固的”联系到我国一些地区近几年出现的民工荒、招工难现象,确实有产业结构提升的原因,另一方面“血汗工厂”通过靠低工资维持企业运转的运营办法已难以为继,劳动者用脚投票,显示了福特的话早已言之在先。而且“降低工资只能意味着降低购买力和抑制国内市场。如果工业管理如此糟糕,以致无法给予与它相关的人们一份好生活,那工业有什么好处?再没有比工资更重要的问题了,因

《以自由看待发展》的读后感(最新篇)

《以自由看待发展》的读后感 《以自由看待发展》的读后感 阿巴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给了我们关于发展概念的的独特视角—以自由看待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为了自由,为了提高有理由珍视的事情的可行能力以及去享受他们有理由珍视的生活的自由。自由本事就是最高的价值标准,自由不仅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自由观点贯穿《以自由看待发展》这本书的始末,与以往狭隘的发展观相比,阿巴蒂亚森的发展概念依托自由视角,信息基础更全面,与信息基础相对薄弱的功利主义、自由至上主义、正义论相比,其分析问题有更强的说服力,这也为政府制定正确的决策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决策依据。阿巴蒂亚森本人也是一个研究世界范围内贫困问题的专家,他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论证了自由在消除贫困饥饿方面的贡献,这是以自由看待发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成功应用。 一、发展的新视角—自由 我们以往关于发展的观点甚至是大多数人都认为发展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或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或工业化、或技术进步、或社会现代化等等”。但是阿巴蒂亚森经过大量研究论证了,这些发展属于狭隘的发展观点。狭隘的发展观与以自由为基础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不同。他认为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扩大人们的实质自由,既集中注意人们去做他们有理由珍视的事情的可行能力以及去享受他们有理由珍视的生活的自由。这种自由如果具体操作可以被列成下列清单,人们应该享有吃、穿、住、行、读书、看电视、投票选举、在公共媒体发表言论观点,参与政治生活而不必遭受诸如饥饿、营养不

良、可避免的疾病等以及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可行能力的剥夺。这些是一个人在一个社会中所应该得到的基本权利,即可行能力。如果上述任何一项被剥夺,那么也就是对可行能力的剥夺,是对自由的限制,也是对发展的限制。以沙特阿拉伯为例,沙特的人均收入远远高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但是其国内妇女享有的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与亚洲甚至是非洲一些国民经济发展远不如沙特的国家相比,这些妇女的实质自由大量的被剥夺了。按照以自由看待发展的观点,虽然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很好,但是一些人的实质自由却被强制的剥夺,所以这样的发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质。 阿巴蒂亚森同时也认为财富、收入、技术进步、社会现代化仍然是重要的,但是这些发展相对于自由的发展来说只是工具性的范畴。他们存在和发展的目的只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人们的实质自由。阿巴蒂亚森认为,以人为中心,最高的价值标准就是自由。自由本身就是价值标准,本身就是价值,因而不需要通过与别的有价值的事物的联系来表现其价值。自由作为价值标准试图提出一个综合的、全面的的价值标准体系,以判定人的生活以及社会状况是否合乎理想,或者是否在向理想方向改善。 二、自由的两种作用: 建构性作用和工具性作用 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阿巴蒂亚森论证自由的两种作用: 建构性作用和工具性作用。自由在发展中的建构性作用: “自由是人们的价值标准与发展目标中自身固有的组成部分,它自身就是价值,因而不需要通过对别的有价值的事物起促进作用而显

《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之旅》读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之旅》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之旅》读后感 《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之旅》读后感 每年都会得到有利于我们教师成长的书籍,而这次却是我自己选的。这是一本有关青年教师的一本书。作者从教26年,经历了书中所涉及的青年教师心灵成长的大部分阶段,文字中渗透了作者经历的挫折和成功体验。书中有大量一线优秀教师的案例,对读者有较强的启发性。颇具文采与诗意的文风,让本书读来颇感轻松、愉悦,同时通过层层设置的问题带领读者不断反思自身,突破自身的心灵成长障碍。 本书向您传递的,是这样一种成长理念:每一名青年教师,都有成为卓越教师的可能。之所以绝大多数人最终沦为平常,是因为在成长的重要节点上,往往缺乏了进一步前行的动力与方法。只要能够激发起内在的成长动力,同时掌握必要的行动方法,每一个生命就都能创造职业的传奇。 这本书让我们重拾前进动力,重获行走方法。这些建立在他人成功经验基础上的研究成果,相信无论是对于刚刚起步的新教师,还是对于业已取得一定成绩的优秀教师,都具有积极的引领价值。 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过程,本质上说,就是以成长中日渐聚集的强大力量,不断扩展与充实心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心灵的内涵不

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生命由此而日渐脱离平庸,朝向优秀乃至卓越持续前进。 在浪漫的激情和复杂的现实间,潜伏着无穷无尽的暗流。这些暗流,常常会在意想不到的状况下,从无法预知的角落里突然涌出,一下子便将新教师辛苦搭建的教育殿堂冲垮。面对这份淫威,任何激情、梦幻、诗意、纯真、好奇、渴望、紧张、充实,都只能像无法掌控自身命运的孩子,要么睁大了吃惊的双眼,面对废墟无助地叹息,要么在片刻的伤感后,迅速转移了视线,去另一个空间上另建新的乐趣。 然而,教育的特殊属性,却既不接纳长吁短叹,也不容忍异地重建。教育面对的,就是这一群有个性、有追求的鲜活生命。这些生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需要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空间里砍削修补,使其能一步步脱离愚昧与低俗,走向智慧与崇高。 因而,真正的教育,就逼迫着新教师不得不直面这份惨淡,不得不弯下身体清扫芜杂、清洗污浊,然后,以哪里跌倒哪里爬起的勇气,再次筑起心中的圣殿。 第二篇:《青年教师成长之旅》读后感 《青年教师成长之旅》读后感 [2014-7-411:51:00|by:wshine]

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读后感范文

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读后感范文 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读后感范文 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读后感范文1 《不阅读的中国人》这一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位中国人在德国坐飞机前往上海时,在飞机上看见了许多中国人都用ipad玩游戏、看电影,没有一个人看书。 在法兰克福机场,德国乘客大部分都是在看书报,而中国人看书的人只有少数。大多数都在商店里穿梭购物,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打电话的时候大声谈话。在欧洲大部分人都在阅读中渡过,即使打电话也是低声细语。 中国是有着世界最悠久阅读的国家,可是现在有阅读习惯的人变得十分少了。不过我相信以后中国看书的人会越来越多的。看书可以提高眼界,丰富生活;可以和作者一起感受快乐和悲伤,不是那些干巴巴的微信可以取代的,所以我们需要充分的阅读,就能充实自己。 只让我想到了一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读后感范文2 《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主要讲了作者在德国至上海长途飞行中,看见玩ipad的基本是中国人,而这些人是在玩游戏,或看电影,没有人看书。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中国乘客只有少数人看书,大多数在商店里穿梭购物,大声谈笑,比对价格,打电话也是大声交谈,

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而欧洲人大部分是在安静的阅读中渡过,即使打电话也是低声细语,生怕吵到旁人。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不仅是直接传递知识的方式,也是经验的积累,将一部分人获得的知识抒写成书广泛传播出去,不但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种族文化和知识的交流融合,还能让有限的认识不断深化、扩宽。如今喜欢阅读的人越来越少,这种现象早已见怪不怪,或已麻木不仁。在我们身边不难看到从三、四岁孩童,到六七十岁老者,无不为能上网,能打游戏,刷微博而快乐,加上新闻媒体过度宣传又起到推波助澜作用,使得全民视玩三G手机、掌上电脑为时尚,悠闲享受阅读者成为老土,另类。 据有关报道说国人年均读书0·7本,就我个人而言,不会麻将,对网游没有兴趣,书店里卖的纸质书籍太贵,又都是各类辅导书籍占据了半壁江山,另半壁江山由养生学,成功学所统领,只能对着电脑点开书架,找一本书追着看,不失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不过要想找一本喜欢的书不容易,能读到一本有意义的书更难,所以很多人愿意把时间耗在打牌搓麻,网络游戏上,应试教育也让孩子和家长感到学习压力山大,没时间,没精力阅读课外书籍,视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人想快点逃离苦海,自然很难建立阅读兴趣。 有学者说过: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我们需要阅读充实自己,民族

关于工作的读后感

关于工作的读后感 关于工作的读后感一 《优秀员工这样工作》读后感 胡海杰 在学院组织的读书主题活动中,我有幸拜读了邢桂平所著的《优秀员 工这样工作》。 该书分为三部分,从职业理念、职业策略、职业精神三个方面给予现 代职场人士最实用且全面的指导, 主要分为三方面第一, 正确的工作理念, 可树立正确的职场心态,开创一种高效、乐业工作的新局面;第二,高效 工作的途径,可获取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做事策略,从而打破身心疲惫的工 作状态,以最短的时间创造最高的效率;第三,保持高昂的工作激情,可 拥有乐业精神,从工作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该书每个章节均从实例展示、 点评分析、 行动指南三个板块进行讲述, 使我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获取更便捷、更实用的工作指南,让我受益匪浅。 以前,我有时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同在一个单位、同样的学历,为什么 有的人总是业绩更好、进步更快、更能够获得领导的信任?为什么总有一 部分人比别人优秀?优秀有什么特质?如何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乃 至领导者?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在工作实践中的体会,发现无

论在什么岗位,也不管是什么单位和专业,优秀的工作者总是有着某些共 同的特质,这些特质与他们从事的工作无关,完全体现在个人的工作态度 上。 因此,我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工作者,必须做到以下八个方面 一、要乐于承担更多的责任 工作就是责任。 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上天赋予的使命,无论干什么工作,都应该做到最 好。 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即使是辛苦枯燥的工作,也能 从中感受到价值。 当你对自己的工作和单位负责的时候,你就会认真对待工作,努力做 到最好。 当你完成使命的同时,就会发现成功之芽正在萌发。 一个优秀的员工,总是主动要求承担更多的责任或自动承担责任。 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没有被正式告知要对某事负责,也会努力做好。 事情可以做好,也可以做坏;可以高高兴兴骄傲地做,也可以愁眉苦 脸和厌恶地作。 但如何去做,完全在于自己,这是一个选择问题。 有一位名人说过,世上没有鄙微的工作,只有鄙微的态度。 而工作态度完全取决于自己。 一个人的工作,是他亲手制作成的雕像,是美是丑、可爱还可憎,都 由他自己决定的。

书评以自由看待发展

书评:以自由瞧待发展 阿马蒂亚·森的《以自由瞧待发展》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自由就是发展的目的,也就是发展的主要手段。发展的目的不就是所谓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大国崛起,而在于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人的自由生活。她以“人类可行能力”视角分析经济增长,强调“人不仅就是生产的手段,而且就是其目的”。森的发展观把发展的目的与手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其结合点就就是以人为中心。 什么就是自由呢?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这里所采用的自由观涉及到确保行动与决策自由的过程,以及人们在给定的个人与社会境况下所享有的机会”。自由意味着一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程度上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什么就是发展呢?发展可以瞧作就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发展要更多的关注我们生活的充实度以及就是否拥有更多的实质自由,因为“扩展我们有理由珍视的那些自由,不仅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与不受局限,而且能使我们成为更加社会化的人、实施我们自己的选择、与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交往并影响它”。 在阿玛蒂亚森的观点中,发展本身不就是重要的,而发展的目的,人类的发展可能就是更加重要的。同样的,自由本身不就是重要的,真正的自由才就是更加重要的。经济与自由本身不就是割裂的,而恰恰就是紧密联系的。由于极端贫困而造成的经济不自由,会使一个人在其她形式的自由受到侵犯时成为一个弱小的牺牲品。经济不自由可以助长社会不自由,正如社会与政治不自由也会助长经济不自由一

样。她认为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人们的实质自由,既集中注意人们去做她们有理由珍视的事情的可行能力以及去享受她们有理由珍视的生活的自由。这种自由如果具体操作可以被列成下列清单,人们应该享有吃、穿、住、行、读书、瞧电视、投票选举、在公共媒体发表言论观点,参与政治生活而不必遭受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等以及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可行能力的剥夺。这些就是一个人在一个社会中所应该得到的基本权利,即可行能力。如果上述任何一项被剥夺,那么也就就是对可行能力的剥夺,就是对自由的限制,也就是对发展的限制。 现今之中国,发展本身仍被视为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依然动人,而发展的手段仍延续无所不用其极的跃进方式,自由被压制,能力被限缩。经济总量极速增长,而人均收入增长缓慢,除了经济总量之外,我们在促进人的自由与能力方面赢得的发展成果极其有限:教育、科技、环境、创新、法治、民主、人权……以自由瞧待发展,发展的目的就在于“人”本身。以人为中心,人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社会上的一切都就是为人服务的。发展要以人为中心,人的自由的扩展就是判断发展的标准。阿马蒂亚·森的著作《以自由瞧待发展》始终贯穿的问题就就是人的发展,以人们享有的实质自由来瞧待发展,以人们享有的实质自由的程度作为发展的标准;扩展人类的自由既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又就是它的主要手段;以可行能力的剥夺来瞧待贫困,分析收入的不同层面的不平等;以公平的机会、有效率的制度、健全的保障实现人的自由;民主与政治自由的作用——民主自身固有

教师应该阅读的百部教育名著

温州市教育局推荐“百部教育名著”目录 基础篇(30部) 1.《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学记评注》, 高时良编撰,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3.《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中国教育史》(修订本), 孙培青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8.《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9.《素质教育学习纲要》,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三联书店200年版 10.《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部师范司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教育社会学》, 吴康宁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德育新论》, 鲁洁、王逢贤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爱弥儿》,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6.《大教学论》,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7.《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8.《教育漫话》, (英)约翰·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19.《民主主义与教学》,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给教师的建议》,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和教师的谈话》, (苏)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 (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著柯森主译,钟启泉审校,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3. 《儿童发展》, (美)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4.《有效教学方法》, (美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5.《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美)杨雷迪斯·D·高尔著,许庆豫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6.《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坎贝尔等著,王成全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27.《终身教育引论》, (法)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年版 28.《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9.《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0.《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拓展篇(50部)

《不阅读的中国人》读后感

劝读 ————读《不阅读的中国人》有感“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刘向关于阅读的感悟,现在看来,国人确实需要这副“阅读”的药引子。 《不阅读的中国人》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中国人在乘坐德国飞往上海的旅途当中,在目睹了几乎满仓的乘客沉浸在阅读当中,唯独国人在一旁兴致勃勃地玩游戏、看电影,不亦乐乎,未曾有一位中国人在读书的情景之后,心生了对国人无尽的担忧。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阅读传统的国度,然而现如今的人们似乎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能够静下心来细细的品味阅读的乐趣了。在作者的讲述当中有过这样的描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中也有阅读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如此强烈的反差,不禁让人觉得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与其说是经济实力的差距,不如说是国民素质的差距。在此我只说一个例子,犹太被人们誉为是最聪明的人种,在这背后是有着一个这样的现实,犹太民族是一个热爱阅读的民族,这个民族有着阅读的良好传统,他们培养孩子,让孩子们从小就接收知识的洗礼,在书上涂满香甜的蜂蜜,孩子们借着对蜂蜜的喜爱,自然而然也就对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此以往,人们的阅读习惯就这样养成了,知识也就不断地累计,素质自然就慢慢提升了。可怕的是这给民族已经有了这种对知识的渴望,这个可怕的民族就是

现在的以色列国家,一个人数不多的民族,甚至几乎到灭绝的境地,现在却是屹立在世界的军事强国。我不知道这样事实会不会让我们觉得震惊,但是我觉得至少会让现在的我们汗颜。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古人在饱读诗书之后,给予阅读的生动体验,可在现代人看来,这些感悟似乎已经无法找寻了。真正的阅读是能够使自己忘乎一切,追寻的作者的思绪,去另一个世界畅游,尽情的体验书籍带给我们的快乐、悲伤、愤怒、平和,这将是一段无可比拟的生命体验。这才是古人所述的“黄金屋”,去结识“颜如玉”。 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传统的书籍、书本读物几乎被一个个小巧便捷的电子图书所取代。但是书籍无疑有着它独特的优势,人们通过阅读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 我们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读书是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大量的阅读,可以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直至形成能力。 读书不仅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北京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北京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一、中文著作 1.杨治,1985: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胡汝银,1988:竞争与垄断: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 3.陈小洪、金忠义,1990:企业市场关系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 4.王慧炯,1991: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产业组织的初步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5.丁敬平,1991:产业组织与政府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 6.董守才等,1992:工业组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马建堂,1993: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方甲,1993: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夏大慰,1994:产业组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10.夏大慰,1994:产业组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11.汪斌等,1995:产业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 12.于立、王询,1996:当代西方产业组织学,东北财经大学

出版社 13.龙茂发等,1996:产业经济学概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4.毛林根,1996:结构·行为·效果——中国工业产业组织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5.张维迎,1997:博奕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6.王惠臣,1997:论运输管制:公共性与企业性的悖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7.陈秀山,1997:现代竞争理论与竞争政策商务印书馆 18.邬义钧等,1997:产业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 19.杨公朴、夏大慰,1998: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史忠良等,1998: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 21.李悦,1998: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2.谢地,1998:产业组织经济学,吉林大学出版社 23.吴汉洪,1998:西方寡头市场理论与中国市场竞争立法,经济科学出版社 24.王俊豪,1998:英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研究,上海三联书店 25.刘树杰,1999:垄断性产业价格改革,中国计划出版社 26.金碚,1999:产业组织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 27.王俊豪,2000: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中国经济出版

《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读后感

《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读后感 法国作家蒙田曾说过,“要是你懂得如伺思考和安排你的生活,你就完成了一项最伟大的工作。”那么如何更加有效地工作与生活,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以前因为“没有时间”而一直推迟的计划和梦想呢? 阿拉?拉金的《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用的建议。书中对为什么要掌握时间,掌握时间所得到的回报以及掌握时间的方法做出了一个较系统、明确的讲述,使读者懂得要珍惜生命赋予我们的两件最伟大的礼物:时间以及如何利用时间的能力。看完这本书,主要体会如下: 一、合理的规划至关重要。我们经常会感到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经常感到还有很多事情没做,每天都在忙碌的状态里。这是因为没有把一天的事情好好地安排妥当,没有把重要的事情安排好。如何能做到事半功倍而非事倍功半,就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安排和规划,从每一天开始,每个月开始,每年开始。从而珍惜生命赋予我们的时间,同时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二、掌握好时间就能够轻松的掌控自己的生活。掌握好时间可以不必让你总是神经紧绷,好像总觉得有事要做,但不知道如何开展,也不会让你总是精神松懈,就好像对什么事漠不关心,抱无谓的态度,甚至是过于懒惰。这种掌控感不仅可以使你更好地完成手头的工作,还可以让你在处理问题时更加灵活,更加富有主动性,从而可以更合理的安排

自己的生活。 三、掌控时间首先要学会进行规划。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可能会经常感觉到“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我总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厌烦,觉得工作负担过重,让自己疲惫不堪,精神紧张,感觉永远不能放松一样。”其实控制始于规划,规划的本质是将未来带到现在,这样你就可以通过现在的行为对未来产生控制,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优先次序,再确立工作次序。 四、要想合理的应用时间首先要学会放松。如果你可以利用工作排序把工作安排得好,你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放松自己,理清头绪从而取得更好的结果并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乐趣,避免了对工作所产生的厌倦情绪。总之就是要学会平衡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使之在一个良好的轨道内循环。 五、什么时候应该追求完美,什么时候不?在处理那些具有重要价值或是对自己的目标产生重要影响的活动时,确实应该追求完美,但如果在一些细微的事情上太过于追求完美,显然是在浪费时间,这些事情会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你大量的时间,并使你脱离原来的计划,甚至没有时间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创新,不断突破才可能有更好的收获,所以一定要反复提醒自己,要集中精力处理那些重要而复杂的事情,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那些价值不高的活动上。当然,这并不是做事不讲究细节,而是说要将有限的工作时间放在相对重要的工作上,不要舍本求末,抓小放大,选择得不偿失。 当然在这本书中所罗列的远远不止以上所概括的这几条,里面还讲

《以自由看待发展》书评

《以自由看待发展》书评 《以自由看待发展》基本信息: 出版时间:2002年7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阿马蒂亚·森 《以自由看待发展》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综合他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经验研究以及道德——政治哲学领域多年来的卓越成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他改变狭隘发展观的旧范式,阐述人的实质自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重要手段,建立了全新的理论框架。全书论证,发展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价值观念等众多方面的一个综合过程,它意味着消除贫困、人身束缚、各种歧视压迫、缺泛法治权利和社会保障的状况,从而提高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能力。森根据大量的经验研究资料,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阐明在实践中富有成效的解决途径。在强调市场机制、全球化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做出基础性重大贡献的同时,他指出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在人的生存、保健、教育等领域承担责任,更需要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在全面的社会交往和变革中发挥主动作用。 这本书是森为公众所写,他努力使书中的讨论尽可能不带技术性。非专业读者可以从书中领略这位学术大师的深邃的哲理辨析、精确有力的经济分析和令人信服的经验论证。 目录 导论以自由看待发展

第1章自由的视角 1.1不自由的形式 1.2过程与机会 1.3自由的两种作用 1.4评价体系:收入与可行能力1.5贫困与不平等 1.6收入与死亡率 1.7自由、可行能力与生活质量1.8市场和自由 1.9价值标准和赋值过程 1.10传统、文化与民主 1.11结语 第2章发展的目标和手段 2.1自由的建构性和工具性作用2.2工具性自由 2.3相互联系及互补性 2.4不同层面的中国和印度对比2.5增长引发的社会安排 2.6公共服务、低收入和相对成本2.720世纪英国死亡率的降低2.8民主与政治激励因素 2.9结语

人的现代化读书笔记

人的现代化读书笔记 【篇一:推荐写读书笔记的书目录】 教育教学理论专著推荐书目 基础篇(30部) 1.《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学记评注》, 高时良编撰,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3.《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中国教育史》(修订本), 孙培青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8.《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9.《素质教育学习纲要》,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三联书店200年版 10.《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部师范司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教育社会学》, 吴康宁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德育新论》, 鲁洁、王逢贤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爱弥儿》,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6.《大教学论》,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7.《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9.《民主主义与教学》,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给教师的建议》,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和教师的谈话》, (苏)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我在为谁工作读后感

我在为谁工作读后感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我在为谁工作》读后感 我们到底在为谁工作呢这是职场中每个人都应扪心自问的。如果不能首先弄清这个问题,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们很可能永远与成功无缘。 公司如战场,职场如战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在职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要想纵横职场,“驾驭”工作,在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在自己对工作产生消极应付的时候,请务必冷静下来,认真反问一下自己:“我在为谁工作”,然后努力去做。上述中心思想是《我在为谁工作》此书提出的,这是一本反思性职员自助自励的书刊,本人非常有幸的读到此书,感想颇多,欲与大家共分享。 一、为薪水工作还是为自己工作看一个人对待薪水的态度,就可知道他的心放在何处。一个人以薪水为个人奋斗目标是无法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的,也从来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虽然挣工资应该成为工作目的之一,但是从工作中能真正获得的更多东西却不是装在信封中的钞票。 如果我们把工作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当做混碗饭吃的一件差事,我们肯定不去重视、喜欢它。如果我们将之视作深化、拓宽我们自身阅历的一种途径,工作在我们眼中就会成为最愉快的事情。事物往往从它的反面达成,今天,我们若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如果没有为他人、为事业彻底付出的心态,如果不想让别人得到好结果,那么,我们自己也不会得到任何好结果的。现代社会,单凭几个人无法成功。成功源于团队力量,成功也需要别人的帮助,别人的力量也许是促进我们成功的一个重要力量,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我们帮助老板的事业成功,老板也为我们创造成功舞台的机遇。 一些心理学家发现,金钱在达到某种程度之后就不再诱人了。即使你还没有达到那种境界,但如果你忠于自我的话,就会发现金钱只不过是许多种报酬中的一种,当我们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时,金钱就会尾随而至。我们也将成为人们竞相聘请的对象,并且为此获得更丰厚的酬劳。工作的质量决定生活的质量。无论薪水高低,工作中尽心尽力、积极进取,能使自己得到内心的平静。工作过分轻松随意的人,无论从事什么领域的工作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二、回顾我们的工作,在拔打和接收电话时,应该特别注意语气,体现出我们的素质与水平。微笑着平心静气地接打电话,会使对方感到温暖亲切。尤其是使用敬语、谦语收到的效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不要认为对方看不到自己的表情,其实,从电话中的语调己经传递出了我们是否友好、礼貌、尊重他人等信息了。也许自己一个不经意的冷淡和鲁莽,就会吓走了一个潜在的客户。

以自由看待发展_读后感

《以自由看待发展》读书笔记第1章自由的视角 1.1不自由的形式 全世界无数的人在经受各种各样的不自由,如基本的生存自由,基本社会机会(医疗、教育、就业、社保、经济能力)获得权的缺乏,男女的不平等。此外,在很多国家的人民被系统的剥夺了政治自由和基本公民权利,并有人鼓吹这种剥夺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李光耀命题),将没有出现经济灾难时的政治自由压迫合理化,更有甚者以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名义要否定基本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但是,大量的实证表明,经济增长更多的与友善的经济环境而不是权威主义政治体制相容,缺乏经济保障与缺乏民主权利和法权自由相联系,例如饥荒在世界历史上从没有发生在有效运行的民主体制中。其实,政治自由和公民自由本身就具有直接的重要性,而不需通过反映在经济上的作用来间接证明。 1.2过程与机会 这里的自由观涉及到确保行动和决策自由的过程,以及人们在给定的个人与社会情况下享有的机会,对自由的实践上要同时关注到这两个层面。 1.3自由的两种作用 本书的分析中,人们“可行能力”通过公共政策而扩大且公众有效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也可以影响公共政策的方向这种双向互动关系居中心地位。个人自由的至关重要性有两个原因,分别与评价性和实效性有关。评价性分析来看,一个社会成功与否,主要应根据该社会成员所享有的实质性自由来评价;实效性分析来看,自由是个人首创性和社会有效性的主要决定因素。更多的自由可以增强人们自助的能力,以及他们影响这个世界的能力,尤其关切到个人作为公众活动参与者的“主体(agency)地位”——即采取行动并带来变化的人。 1.4评价体系:收入与可行能力 在评价性层面上,这里采用的方法所集中注意的事实基础使其有别于更传统的实用伦理分析(“功利主义”聚焦于心理满足、“自由至上主义”贯注于自由权的程序)和经济政策分析(经济角度注意收入与财富的首要地位),采用聚焦于人们有理由享受的实质自由的事实起初。并不否定个人可行能力的剥夺通常与收入低下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恰恰由于它们之间具有相当程度的相关性。所以,避免被误导以至于认为考察后者就能够足够说明前者就显得颇为重要。从政策角度看,二者背离的情况常常比两者有限地结合的情况重要得多。因而,收入、财富和其他影响因素在一起时是重要的,但其作用必须被整合到更广阔、更全面的成功与剥夺的图景之中。 1.5贫困与不平等 有很好的理由把贫困看作是对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不应仅仅是收入低下,很多隐藏在收入统计后的剥夺往往被轻视,这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适用。1.6收入与死亡率 通过分地区(中国、印度克拉拉邦、美国白人、美国黑人)男(女)性生存率差异来反映,造成这种差别(人均收入与在生存下来进入高龄的能力上的差别)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安排和社群关系,诸如医疗服务覆盖面、公共保健、学校教育、法律和社会秩序、暴力的泛滥程度等等。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不能总用收入这一维来考虑可行能力。

早期教育与天才

早期教育与天才 《早期教育和天才》读后感 这本书是日本木村久一先生的著作,于上世纪90年代被译成中文。据说一些名家都看过这本书。本书分为七章,第一章算做一个引言,讲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其他六章每章讲述一位天才的早期教育,重点谈及父母早期教育的方法。其中第二章是《威特的教育》,是作者对《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的一个简介。本文就由此展开。《卡尔?威特的教育》是威特的父亲写的关于威特14岁以前的教育。虽然此书年代久远,却愈来愈显示出勃勃生机。其中许多教学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推广。 首先我们需要对本书的主要人物作一下简单介绍。威特的父亲是德国一个乡村牧师,一个了不起的学者,一个非常富于创见的人,也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克服了种种障碍,最终培养出威特这个“天才”。威特生于1800年,是19世纪德国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六国语言;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时发表了《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威特一生都在德国著名的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许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然而威特并没有高超的天资,恰恰在出生时被认为是一个痴呆的婴儿。那么卡尔?威特是如何成为一个驰名中外、学识渊博的天才而且在早年就表现出超人的素质的呢,这完全归功于威特父亲高水平的早期教育。威特父亲的早期教育取得了十足的成功,取得成功的条件有以下几点:

第一、先进的教育思想。威特父亲始终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与儿童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因此威特父亲从威特出生那天就开始教育,从孩子15天大就开始向他灌输词汇。他认为,在五岁之前,孩子能够掌握一生所掌握知识的80%,五岁之前是孩子形成知识的关键期,错过这一时期,许多知识就难以形成。另外,在一次关于教育问题的学会上,他坚信: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天赋再好,后天不开发,也会成为平凡的人,天赋不好,后天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第二、丰富的知识。威特的父亲作为一名牧师,具有丰富的阅历和知识,因此才能在教育孩子时得心应手。威特懂得六国语言,对许多学科都有造诣,因此可以肯定,威特父亲也懂得多国语言,对许多学科也都有研究。因为自己不会而去教育孩子,是不现实的。 第三、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威特父亲十分欣赏爱尔维修的论断:“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因此,威特父亲特别注意教育方法的应用,通过各种手段,利用各种情境使孩子受到最好的早期教育。 第四、全面的教育。威特之所以会多国语言,多门学科,并且长大后依然才学横溢,而且很长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威特父亲全面的教育。 第五、坚强的毅力。要想培养出一个“天才”,不经过艰辛的努力是办不到的。威特父亲在教育小威特时踏踏实实、严肃认真、一如既往、二十年如一日,为了教育好威特,把自己的所有才能都施展出来。威特能有一个伟大的父亲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威特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威特的教育》一章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早期教育经验。 第一、尽早发挥孩子的能力。按照能力递减法则,生下来具有100度能力的儿童,如果放弃教育,5岁时还有80度的能力,10岁时减少到60度,到15岁时就只investigations by person/in accordance with credit rules, personnel

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

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 《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是由阿瑟·史密斯所著 先说说作者阿瑟·史密斯 阿瑟·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中文名明恩溥。明氏于1845年7月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22岁毕业于比罗耶特大学(Beloit College)。他于1872年偕妻子来华,在天津为传教师,时年27岁。后来不久即到山东,从事传教与救灾等工作。自1880 年后,他久居于恩县之庞家庄,从事于农村布道、医药、慈善、教育等事业,有25年之久。明氏的著作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尤其是《中国人德行》一书,被译成法、德、日等国文字,使他在国际上得享盛名。主要作品有《中国人的格言与谚语》(Proverbs and Common Sayings from the Chinese)、《中国人的人性》(Chinese Characteristics,另有译为:中国人德行,中国人的性情,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格)、《中国的农村生活》(Village Life in China;A Study in Sociology,另有译为:中国乡村生活)、《骚动的中国》(China in Convulsion)。 对于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虽然我已经度过,但对其中深刻的意义和启示却只是停留在很肤浅的地方。其实一直以来,我们都很少地反省自己,因为当今中国所存在的社会是物质化的,急功近利化的社会,很多人都迷失了自己,渐渐地,自己就会变得麻痹了。偶尔,在一安静的时候,自己一个人沉思一下,我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客观地讲,自己也是一个碍于面子的人,即使自己存在着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自己总会给自己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来原谅自己,比如懒惰,自私,贪婪。当今的很多人都在这个生活周期里循环着,直到老去,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在为了什么,哎,或许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很多人都在忘我的工作与付出,为了父母,为了家庭,更为了自己的生活质量。我相信中华民族是知足常乐的民族,很多人的生活要求都不高,只要求吃得饱,穿得暖,有个温暖的家和幸福的家庭,以及偶尔的旅游。我也深深地相信中华民族是一个能忍且韧的民族,总是默默地忍受着诸多的不幸,例如自然灾害和政府的税收,很少会有人肆意地去反抗,这点跟欧美人常常罢工示威游行有很大的区别。但是我们也是一个很爱面子的民族,所以我们这个民族身上固有的劣根性,我们很少去触及,我们很少去改正它,我们更很少地去批判它,理论上,中国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不开放的社会,从外国人在华居住不多这点上来讲的。我们也通常只在繁华都市的闹市区和热门的旅游景点处能寻觅到外国人的身影。我们学生所学习的英语事实上也很少去跟外国人沟通,最多也或许是问路和买买东西吧。 我们应当去从外面的人哪里来审视我们自己呢?主要是通过那些从小在欧美国家长大并受过欧美国家的教育的知识分子或是传教士之类的人,他们的成年时光在中国读过很多岁月,该从他们身上去理性地寻找自己的民族身上所固有的劣根性来反思自己。我一向认为这种劣根性是我们个人发展当中所遇到的瓶颈,从而大大地阻碍了我们的发展道路,所以我们投入了如此多的精力,但却没能恰当地用在刀刃上。我想,人不是十全十美的,那么正视自己的局限,接受自己的局限,这点是应当极力肯定的。 很幸运的是,这次的毛概老师提出了读一本好书之明恩溥所著的《中国人的气质》,也算是和名著的不解之缘吧。 根据我读到的这本中国人的气质大体分为 一保全面子二节俭持家三勤劳刻苦四恪守礼仪五漠视时间六漠视精确七易于误解八拐弯抹角九顺而不从十思绪含混十一不紧不慢十二轻蔑外族十三缺乏公心十四因循守旧十五随遇而安十六生命力强十七能忍且韧十八知足常乐十九孝悌为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