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自由看待发展读后感

以自由看待发展读后感

以自由看待发展读后感
以自由看待发展读后感

《以自由看待发展》读书笔记

第1章自由的视角

1.1不自由的形式

全世界无数的人在经受各种各样的不自由,如基本的生存自由,基本社会机会(医疗、教育、就业、社保、经济能力)获得权的缺乏,男女的不平等。此外,在很多国家的人民被系统的剥夺了政治自由和基本公民权利,并有人鼓吹这种剥夺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李光耀命题),将没有出现经济灾难时的政治自由压迫合理化,更有甚者以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名义要否定基本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但是,大量的实证表明,经济增长更多的与友善的经济环境而不是权威主义政治体制相容,缺乏经济保障与缺乏民主权利和法权自由相联系,例如饥荒在世界历史上从没有发生在有效运行的民主体制中。其实,政治自由和公民自由本身就具有直接的重要性,而不需通过反映在经济上的作用来间接证明。

1.2过程与机会

这里的自由观涉及到确保行动和决策自由的过程,以及人们在给定的个人与社会情况下享有的机会,对自由的实践上要同时关注到这两个层面。

1.3自由的两种作用

本书的分析中,人们“可行能力”通过公共政策而扩大且公众有效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也可以影响公共政策的方向这种双向互动关系居中心地位。个人自由的至关重要性有两个原因,分别与评价性和实效性有关。评价性分析来看,一个社会成功与否,主要应根据该社会成员所享有的实质性自由来评价;实效性分析来看,自由是个人首创性和社会有效性的主要决定因素。更多的自由可以增强人们自助的能力,以及他们影响这个世界的能力,尤其关切到个人作为公众活动参与者的“主体(agency)地位”——即采取行动并带来变化的人。

1.4评价体系:收入与可行能力

在评价性层面上,这里采用的方法所集中注意的事实基础使其有别于更传统的实用伦理分析(“功利主义”聚焦于心理满足、“自由至上主义”贯注于自由权的程序)和经济政策分析(经济角度注意收入与财富的首要地位),采用聚焦于人们有理由享受的实质自由的事实起初。并不否定个人可行能力的剥夺通常与收入低下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恰恰由于它们之间具有相当程度的相关性。所以,避免被误导以至于认为考察后者就能够足够说明前者就显得颇为重要。从政策角度看,二者背离的情况常常比两者有限地结合的情况重要得多。因而,收入、财富和其他影响因素在一起时是重要的,但其作用必须被整合到更广阔、更全面的成功与剥夺的图景之中。

1.5贫困与不平等

有很好的理由把贫困看作是对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不应仅仅是收入低下,很多隐藏在收入统计后的剥夺往往被轻视,这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适用。

1.6收入与死亡率

通过分地区(中国、印度克拉拉邦、美国白人、美国黑人)男(女)性生存率差异来反映,造成这种差别(人均收入与在生存下来进入高龄的能力上的差别)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安排和社群关系,诸如医疗服务覆盖面、公共保健、学校教育、法律和社会秩序、暴力的泛滥程度等等。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不能总用收入这一维来考虑可行能力。

1.7自由、可行能力与生活质量

聚焦于生活质量和实质性自由,这种思想与经济学专业创立之初就已包含的许多分析思路是一致的。确实,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起源于对人们拥有的享受良好生活的机会进行判断、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需要。很多经济学大师也认识到把收入作为工具看待,以及收入的作用随环境而变的重要性。在我们集中注意商品所产生的功能而不是商品本身时,我们继承了经济学专业某些古老的遗产。

1.8市场与自由

市场与自由的关系有两个问题需要加以区分。首先,通过任意制定限制而否定人们从事交易的机会,本身就是不自由的一个源泉,表明无阻碍地进行交换和交易的自由的重要性。第二,市场通常增加收入和财富以及人们拥有的经济机会。当不允许人们通过所提供并支持的经济机会和有利的后果是,其结果就是一种剥夺。但市场体系的优点绝非仅仅在它以更高效率产生最终成果的能力,还要关注综合成果。联系到有关发展的文献,发现在许多经济类型中,发展过程的最大成果之一便是用自由的劳动契约赫不受限制的人身迁移制度,来取代人身依附性劳工和强制性劳工体制,这是仅聚焦于最终成果的评价系统所不可能观察到的。

1.9价值标准和评值过程

自由多种多样,在判断个人成就和社会进步时就需要确定不同种类自由的相对权数,以进行公开明晰的评值。个人自由就实质而言是一种社会产品,个人对正义和正当概念的掌握,影响他们对所拥有的多种自由的应用,而这些概念也取决于社会联系。因此,评值时要对这种多重双向的联系必须敏感。

1.10传统、文化和民主

真正传统与自由的冲突是在以下两方面之间:(1)必须允许人民自由地决定那些传统是他们愿意服从的或不愿意服从的这样一个基本评价;(2)坚持人民必须服从已建立的传统。这种冲突需要通过参与来解决,保障由此受到影响的人民来参与决定什么是他们想要的和什么是他们有理由接受的需要。

1.11结语

以自由看待发展思想的目的,是需要有一个足够宽广的发展观,从而使评价性检视聚焦于真正有实质意义的事物,特别是避免忽略极其重要的议题。

第2章发展的目标和手段

2.1自由的建构性和工具性自由

扩展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建构性作用)和主要手段(工具性作用)。本章主要考察自由作为手段的实效性,实证事实即各种类型的自由相互关联,而且一种自由可以大大促进另一种自由。

2.2工具性自由

本书特别的考察五种类型的工具性自由,这些工具性自由能帮助人们更自由地生活并提高他们在这方面的整体能力,同时它们也相互补充。

五种工具性自由的略评:

1)政治自由:指通常所称的公民权利。

2)经济条件:指个人分别享有的为了消费、生产、交换的目的而运用其经济资源的机会。

3)社会机会:指在社会教育、医疗保健及其他方面所实行的安排,它们影响个人赖以享受更好地生活的实质自由。

4)透明性保障:指满足人们对公开性的需要。

5)防护性保障:指提供社会安全网。

2.3相互联系及互补性

许多工具性自由的关联还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它们在经济政策分析中应该被充分地加以把握。“人的发展”(经常用来指教育、医疗保健和人类生活其他条件的扩展过程)通常被认为仅仅是只有富国才付得起的“奢侈品”,但东亚经济体在摆脱普遍贫困的束缚之前就实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普及,随后是医疗保健的大规模扩展,社会确实得到极大繁荣,彻底否定了上述那种隐含的偏见。

2.4不同层面的中国和印度对比

中国和印度在基础教育和普及医疗保健投入上的差距,造成两国在转向市场化之后的社会准备水平(可以投入动态运用的社会机会)上的巨大差距,尽管这种投入的初衷并不是协助市场导向型经济增长。另外也必须注意,当发生社会危机和未曾预见的灾难时经济政策的灵活性和公共活动的敏感程度,缺乏民主的损害显而易见。印度民主的保障力量使印度在独立之后从未有过饥荒,而中国曾有过“大跃进”失败后的严重饥荒。

2.5增长引发的社会安排

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增长的成果是如何使用的,引发怎样的社会安排。以人们普遍重视的寿命期望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关性为例,将穷人的收入和公共卫生支出两个变量包括到统计分析中,再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另一因果性影响要素加进去,就几乎增加不了额外的解释能力。再对比两种迅速降低死亡率的成功类型,分别称为“增长引发”和“扶持导致”的过程。前一过程通过高速经济增长发挥作用,其成功取决于基础宽广的并且经济上广泛的增长过程,也取决于利用增长带来的经济繁荣去扩展有关的社会服务(如韩国、中国台湾)。后一过程通过精心策划的社会扶助计划项目及其他有关的社会安排起作用(如斯里兰卡、改革前的中国、印度的克拉拉邦)。

2.6公共服务、低收入和相对成本

扶持导致这一过程的可行性依赖于相对成本(决定一个国家能负担什么的重要参数),即有关的社会服务是劳动密集型的,因此在贫穷——低工资——经济中是相对便宜的。这一过程增强了在贫穷经济中也应该大力发展这些社会安排,而不必等到先“富裕起来”的观点的说服力,具有很重要的政策意义。但是,扶持导致的成功还是比不上增长引发的成功,在后一种情况下经济繁荣和改善生活质量趋于同步前进,因此应进一步争取更广泛的成就。

2.7 20世纪英国死亡率的降低

单独考察英国本世纪中寿命期望值提高的时序模式很有意思,如20

世纪英国人口寿命期望值的高速增长的期间恰好是人均GDP增长缓慢的期间,即为一战、二战期间。尽管在战争期间,英国的人均食品供给量显著下降,营养不足的情况却同时大为下降,严重营养不足的情况几乎完全消失,死亡率也迅速下降(战争伤亡除外)。令人信服的解释是在与战争期间社会分享程度的变化,以及对社会服务(包括营养补助和医疗保健)的公共支持的急剧提高,甚至“全国医疗健康服务”也在此战争年代诞生。这当然与英国在围困中的分享心理有关,它使激进的分配食品和医疗保健的公共安排成为可接受和行之有效的。

2.8民主与政治激励因素

在拥有政治自由和公民权利的体制内,政府有强烈的政治激励因素防止经济灾难的发生,这也是一种社会保障。

2.9结语

在制定适当的制度性安排时,必须超越个人全面自由的基础性意义,发展的过程受这些工具性自由间相互关联的强烈影响,与其相适应,就需要建立并维护制度的多元化,包括民主体制、法律体制、市场结构、教育和医疗保健设施、传播媒体及其他信息交流机构等。

第3章自由与正义的基础

3.1内括的与剔除的信息

每一种评价性方法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以其信息基础为特征来说明:即采用这一方法来做出判断所需要的信息,以及被该方法“剔除”在直接的评价性作用之外的信息,对这些被剔除的信息的不敏感性会强烈影响一种方法的特征。

3.2作为信息基础的效用

标准功利主义的信息基础是各种状态的效用(本质上是心理特征,即实际达到的快乐和幸福)总量。其评价的必要条件可分为三个部分——1)后果主义:一切选择都必须根据其后果来评值;2)福利主义:把事物状态的评值限制在每种状态各自的效用上;3)总量排序:要使效用总量最大化而不计效用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三者加总起来构成功利主义的评值公式:每一个选择按它所产生的效用的总量来评判。因此,其所认为的非正义表现为,遇有可能达到的水平相比,效用总量的损失。但由于效用都难以测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效用通常定义为对一个人可被观察到的选择的某种数量表现。

3.3功利主义视角的长处

对于社会安排的评价的后果敏感性以及对社会安排涉及到的人们福利的关切.

3.4功利主义视角的局限性

1)漠视分配:功利主义的效用计算方法只关注总量而忽略分配的不平等。

2)忽略权利、自由以及其他非效用因素:

3)适应性行为和心理调节:快乐或愿望的心理测度很容易被心理调节和适应性态度所改变而具有太大的弹性,因此不能成为被剥夺和受损害状态的可靠反映。

3.5罗尔斯与自由权优先

从评价自由权来看,关于自由权的崇高地位的主张,不同意简单地按一个人自己从其自由权中得到的好处来评价自由权的社会意义。因此,自由权的信

息基础与其他个人利益的来源具有一种非对称性。由于这种非对称的重要性,对自由权的保障应具有程序上的优先权,而不是自由权的绝对优先性。

3.6诺齐克和自由至上主义

例如,即使大规模的饥荒也可以在任何人的自由权利(包括财产权)不受侵犯的情况下发生。这证明许多种类的剥夺可以与所有自由至上主义的权利得到完全满足的状态并存。不顾后果的自由至上主义的建议由于在很大程度上漠视了人们最终能够享有(或不享有)的实质自由而陷入困境,这就是自由至上主义就其信息基础而言的局限性。

3.7效用、实际收入与人际比较

因此将效用直接看作是个人选择的一种数量表述,用实际收入、商品组合基础等方式进行人际间的效用比较十分困难。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类多样性,把它用较数学化的语言来表述。即每个人选择行为的任一数值表述不是唯一的,每一选择行为可以有很大的可能的效用函数集来表现,恰好相同的选择行为并不确保完全等同的效用。

3.8福利:多样性与异质性

以下是实际收入与运用收入而达到的处境即福利与自由之间的差异的五个易识别的来源。1)个人的异质性;2)环境的多样性;3)社会氛围的差异;4)人际关系的差别;5)家庭内部的分配。

3.9收入、资源和自由

为了适当地处理以收入和资源为一方,福利和自由为另一方,两者之间关系的差异性,把信息注重点从对收入作分析扩大到基本物品(帮助一个人实现其目标的通用性手段,包括“权利、自由权和机会、收入和财富、以及自尊的社会基础”)。再从这种聚焦于提供良好生活的手段转移到集中注意人们努力实现的实际的生活状态上,更进一步集中注意于人们实现他们有理由珍视的实际生活的自由。

3.10福利、自由与可行能力

“可行能力”指的是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是实现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的实质自由。一个人的功能性活动组合反映了此人实际达到的成就,而可行能力集反映可供这个人选择的各种相互替代的功能性活动组合。从而,“可行能力方法”的评价性焦点在于上述两者。

3.11权数、评值与社会选择

使用可行能力视角的优点在于从手段到目的的转换中的差异性,已经反映在列入目的清单的所达到的成就的水平和各种自由中。需要对生活质量的各个

组成部分明确地赋予评价性权数,然后把这些选定的权数提供给公众进行讨论和批评审视。

3.12关于可行能力的信息:几种不同用法

1)直接法:通过直接考察并比较功能性活动或可行能力的向量而检验我们对于各种状态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按不同形式来运用可以分为全面比较、局部排序、突出的可行能力比较。2)补充法:继续使用传统的程序在收入空间进行人际比较,但运用可行能力的因素作为补充。3)间接法:仍然聚焦于收入空间,但加以适当的调整。

要认识到间接法绝不比直接评价“更简单”。首先,判定等价性收入的数值时,我们必须考察收入是如何影响有关的可行能力,因为转换率的确定必定依赖于对可行能力进行评值的种种因素。其次,把收入作为测度不平等的单位,与把收入作为减少不平等的一种手段区分开来。再次,收入空间就其所涉及的数值而言,其实际的数量大小却可能是非常具有误导性的。

3.13结语

本章揭示这些评价性判断所依赖的信息基础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以及不同的伦理和评价系统是如何运用不同的信息基础的。可行能力方法具有的广度和敏感度使它有宽阔的适用范围,以自由看待发展为基础的视角能够顾及功利主义对人类福利的兴趣,自由至上主义对选择过程和行动自由的关切,以及罗尔斯对个人自由权、对实质自由所需的资源的集中注意。这种视角的应用方式需要基础性分析和实用性应用的结合。

第4章以可行能力剥夺看待的贫困

4.1收入贫困与可行能力贫困

可行能力的提高与收入增长存在正向关联,可行能力的改善既能以直接的、又能以间接的方式减少剥夺。

4.2何种意义上的不平等?

关于平等的历史思考,已建立了斯密的“不偏不倚的旁观者”、罗尔斯的“初始状态”斯坎龙的“不能合理的拒绝”的解释工具。经济上的不平等主要涉及于总量性因素与分配性因素的冲突。而收入与可行能力这两种视角的对比,直接影响对于从哪个焦点变量的选择来考察平等和效率。

4.3失业和可行能力剥夺

在当前,由失业导致的收入损失通常由收入补助来补偿,但是失业对个人会导致其他类型的剥夺。用美国与欧洲关于收入平等性和失业率的双重比较的例子还可以说明,这是源于两方对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的不同取向。

4.4医疗保健和死亡率:欧洲与美国的社会取向

从注意力集中于实现就业的能力以及与就业相关的好处转而注意生活能力时,欧美两地的差异以及对社会和个人责任态度的重大差别便显现出来。一方面,在美国官方的优先选择中,完全没有为全民提供基本医疗保健的承诺;而在欧洲,医疗保险被视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对人自助能力的不同看待导致失业率的巨大差别。

4.5印度与撒哈拉以南的欧洲的贫困和剥夺

从基本可行能力剥夺的三个焦点特征(即未成年死亡、营养不良和文盲)来比较印度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贫困的性质。

4.6性别不平等和失踪的妇女

人为的妇女高死亡率反映了对妇女的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

4.7结语

经济学中对经济不平等的研究往往成为单纯对收入分配的研究。但是存在各种方式使得收入与实质自由之间的关系,产生系统性的差异,包括个人的异质性、环境的多样性、社会氛围的不同、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视角和分配上的区别。而任何给予收入所作的评价,都因特定的假定掩盖了内部的多样性。这就需要以自由为导向的分析方法,让各种参与性自由成为公共政策分析的中心议题。

第5章市场、国家与社会机会

小引 :新的真理的通常命运是,以异端邪说开始,以迷信告终。——赫胥黎《科学与文化》

5.1市场、自由权与劳动

赞同市场交易自由的更直接的理由在于这种自由本身的基本意义。比如自由选择就业的发展,以四个例子(奴隶性:雇农、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童工、妇女)来证明这种自由的现状和发展。此外,还不能忽略这些自由权与因为其他机构和制度的运作而导致的自由之间的互补性。

5.2市场与效率

不考虑市场缺陷,用经典的一般均衡模型来显示市场机制实现经济效率的优越性。经济效率的标准定义为:帕累托最优——在此状态下,任何一个人的效用不可能在不减少另外某个人的效用的情况下得到提高。同理,从选择商品组合的自由到从事各种功能性活动的可行能力,在类似假定下,保持所有其他人的自由不变时,没有一个人的自由可以有任何增加。因此上述自利行为的假定需要修正,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行为到关心人们享有的实质自由,审慎选择而不考虑行使自由的动机。

5.3处境劣势与自由不均等的配对效应

市场运行的结果中,人际之间的收入不均,会由于低收入与把收入转化为可行能力的障碍之间的“配对”效应而趋于扩大。在两者存在冲突的范围内,需要把这两个层面放在一起同时考虑,以达成总的社会优先排序,兼顾效率和公平。

5.4市场与利益集团

允许并促进公共讨论和参与性政治决策的自由,可以让更多的人对自身的利益得到认识,避免既得利益集团由于因为他们“对其自身利益有更多的知识”而侵犯公共利益。因此,政治自由可以帮助经济开放自由的实现。

5.5需要批判地审视市场的作用

市场的恰当角色和范围是不可能根据某种笼统的通用的公式来预先确定,需要以批判性的公共讨论来审视,需要充分注意按特定的情况来判断促进市场或限制其运作的措施的所有后果。

5.6需要一种多层面的思路

必须把广泛使用市场与扩展机会结合起来,把它们看做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同时强调其他类型的自由的、综合性思路的一部分。本书中,对不同的工具性自由的理解定位,是建立在它们各自的作用以及它们的互补性基础之上的。

5.7相互依赖性与公共物品

从“公共物品”角度提出的超越市场机制的观点,补充了从基本可行能力提出的有社会来提供有关支持的主张。

5.8公共支持与激励因素

从相反来看,公共支持会产生负激励因素,要考虑服务对象对公共服务的需求程度和支付力与支付意愿。

5.9激励因素、可行能力与功能性活动

对一个人的可行能力的判断,必定主要以观察此人的功能性活动水平为基础,再以其他信息为补充。原则上,透过人们选定的功能性活动去判断其可行能力是正确的,但这到底能走多远要取决于实际情况。人们会对公共扶助出现的对反映可行能力剥夺状态的信息扭曲,由于聚焦于可行能力将趋于减少激励相容性的困难。

5.10扶助对象选定与手段核查

公共扶助的分配问题很重要,要求对扶助对象给予选定,选定的手段审查可能会导致的扭曲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信息扭曲(扶助对象对财务状况的作假);激励性扭曲(经济行为的抑制);负效用和身份烙印(考虑受益者的自尊以及其他人对受益人的尊重);行政管理成本、侵犯性损失与腐败;政治上的维持力量和服务质量(与选定最贫困的人的计划相比,普遍性计划会得到更多支持)。

5.11主体地位与信息基础

由于能动的对象采取的行动会使对象选定的成果与对象选定的企图大相径庭,要给予选定对象以主体地位,此外,还要考虑对象选定的信息层面里扶助对象相关特征的可否识别性。

5.12财政审慎与综合考察的需要

把宏观经济稳定的工具性需要放在社会目标的广阔框架之内加以解决。

5.13结语

第6章民主的重要性

6.1经济需要与政治自由

经济需要与政治自由,谁优先?

6.2政治自由与民主的首要性

经济需要的紧迫性加强了政治自由的迫切性,这种迫切性与基本可行能力相关,起到对政治关注要求的工具性作用,以及形成“需要”的建设性作用。

6.3否定政治自由和公民权利的观点

反对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民主以及基本的公民自由和政治自由的意见来自三个不同的方面,李光耀命题、政治自由与经济需要之间存在深刻的对立和将政治自由西方中心主义概念化。

6.4民主与经济增长

几乎没有什么普遍性的证据表明权威主义政府以及对政治和公民权利的压制确实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6.5穷人关心民主和政治权利吗?

就曾经有过的各种检验而言,对于穷人一般不关心公民和政治权利这一命题,证据从来都是完全否定的。

6.6政治自由的工具性作用

从政治自由的直接重要性转到其工具性作用时,必须考察对政府和在职官员及其群体发挥作用的政治激励因素。

6.7政治自由的建设性作用

政治自由不仅在导致对经济需要的社会反应上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形成经济需要这个概念本身也具有核心意义。

6.8民主的运作

民主必须被看作只是提供了一组机会,对这些机会的使用,则要求关于民主和政治权利时间另一种类型的分析。

6.9民主的实践与反对派的作用

主要以印度的民主实践为例。

6.10结语

建立和加强民主制度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它的显著意义在于自身固有的重要性、工具性贡献、在价值标准和规范形成中的建设性作用三个方面。

第7章饥荒和其他危机

7.1权益和互相依赖

饥饿和饥荒不仅与粮食生产有关,也与整个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影响有关,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在当代世界中制约着饥荒发生的经济和社会的相互依赖关系。粮食的获得是一种权益(一个人可以建立起所有权并加以支配的商品),它取决于资源禀赋(对于生产性资源和具有市场价格的财富的所有权)、生产可能性及其利用和交换条件(出售和购买产品的能力,以及不同产品的相对价格)。

7.2饥荒的成因

饥荒反映同样的困境,但其起因具有多样性。作者尤其批驳饥荒与全国的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即与总供给下降单维的有关,因为饥荒甚至会在食品生产或者可供量丝毫没有下降的情况下发生,一个劳动者会在失业而同时又没有社会保障系统提供安全网保护的情况下挨饿。此外,饥荒还会在粮食总供给不变,竞争性需求上升时发生。但其实普遍的饥荒也很少存在。

7.3饥荒的防止

饥荒关系到在一些特定的地区一个或多个行业群体的权益的丧失,由此导致的饥饿就可以通过为那些受经济变化冲击的人们系统地重新创造最低水平的收入和权益来防止。这一公共措施的成本相当有限,但非常依赖于保障权益的政治安排。例:印度的补偿性就业创造。

7.4饥荒与疏离

饥荒的起因和防治还依赖于伴随权力和权威运作的那些感知和理解,尤其取决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疏离程度。以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的饥荒为例,需要考察的政策问题既包括疏忽失职的行为,同时还包括在履行职责中的行为。爱尔兰在整个王国中具有相对的普遍贫困,以致要把注意力放在经济变化时那些权益特别脆弱的人们的极低的承受力上。甚至遭受到了更深的剥夺,即食品的这种“反向运动”是萧条饥荒中的一个常见现象,但这又是按照市场规则运行的必然结果。然而绝不能一下子跳到停止市场交易是终止饥荒的正确方法这一结论,要考虑联合王国的政府为什么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听之任之,采取了一种与纯粹的政治不对称相对的文化疏离的态度(如对爱尔兰人马铃薯偏好的偏见)。即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距离感是饥荒的至关重要的特征。

7.5生产、多样性经营和增长

经济扩展一般会减少对提供权益保障的需要,同时增加可用于权益保障的资源。以撒哈拉以南非洲为例,为了使其加入在世界多数地方已发生的经济扩展的进程,必须更加强有力地寻求和利用在粮食生产之外甚至在农业以外的收入和增长的来源。

7.6就业途径和主体问题

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社会机构和制度——通过国家扶持来创造收入和就业、通过私人市场运作以取得食品和劳动机会以及依靠正常的商业和企业活动,对防止饥荒非常重要。

7.7民主和饥荒的防止

通过饥荒防治经验的跨国比较和单个国家的跨时期比较,强有力地表明了民主的保护功能。以印度为例。

7.8激励因素、信息与饥荒的防止

从民主政治的激励因素与信息传递来看,民主会把饥荒的有效信息和惩罚作用及时传递给统治集团和政治领导人,中国的“大跃进”可以视为反面典型,毛泽东在之后的总结中排他性的将重点放在信息渠道的匮乏,而忽略了民主自身固有的、建构性的重要性。

7.9民主的保护作用

由于缺乏民主的约束,饥荒甚至在某些国家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尽管有强烈的意愿防止饥荒,但结果是完全不敏感的僵化的政策。这是很可怕的。

7.10透明性、安全与亚洲金融危机

民主的正面作用适用于一般性的自动防止经济和社会灾害,起到工具性自由里防护性保障的作用,由此造成的空白是不可能由经济激励机制的运行来填补的。如金融危机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某些国家的形成,一方面与商业运作缺乏透明性有关,另一方面与当这场非共同分担的危机爆发时,民主的空白使受伤者的声音被压抑并毫无效果有关。

7.11结语

对发展的挑战,包括既要消除持续的地方性剥夺,也要防止突然发生的严重贫困,但是,这两个任务分别对机构制度和政策提出的要求,可以说是有区别的,甚至是不相同的。

重要的问题:

一个国家在几十年间每年经济增长5%或10%以后,为什么国民生产总值在一年中下降5%或10%对它会是如此灾难性的事情?

像饥荒一样,为什么这样的经济总危机总是在“魔鬼袭击落在最后的人”的基础上展开?一张总的社会安全网应该如何张开,作为对可行能力的防护性保障如何建立?

第8章妇女的主体地位与社会变化

8.1主体地位与福利

对主体地位的理解,即把个人看做有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福利状态的实体,突出关注主体的能动性。聚焦于妇女的主体地位的最直接的理由恰恰是这种主体地位在消除那些损害妇女福利的不公正现象上可以发挥的作用,与此同时,妇女的力量(经济独立与社会解体)能对本来决定家庭内部以及整个社会分工的那些因素和组织原则发挥深远的影响。

8.2合作性冲突

家庭的决策通常采取合作性冲突的形式:追求合作,而在冲突方面达成某种隐含的双方同意的解决方式。

8.3对权益的认识

关于妇女和男人的个人贡献及其相应权益的认识,对在妇女和男人之间如何划分家庭的联合利益发挥重大作用。在教育和就业的影响下,妇女的经济地位和权力增强使得家庭内部的权力和利益分配发生变化,对社会也会有很大影响,比如儿童死亡率的降低、生育率降低等。

8.4儿童生存率与妇女的主体地位

大量证据表明,妇女教育和识字水平的提高趋于降低儿童死亡率。这种影响通过许多渠道发挥作用,其中最直接的渠道通过妇女对子女福利的重视,以及当她们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和提升时妇女所拥有的影响家庭决策的机会来体现。类似地,妇女权利的增强对存活率上的女性劣势有重大影响。

8.5主体地位、解放与生育率降低

在妇女的福利与妇女在促成生于模式变化方面的主体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8.6妇女的政治、社会与经济作用

当前男性的政治性、社会性与经济性垄断对社会运行有极大损害,增加妇女的参与度,力图消解这种基于文化的垄断力,不仅能够改善妇女的生存环境,这本身就能够带来很大的社会报酬。

8.7结语

作者主要探讨了妇女的主体地位与福利的区别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说明了妇女主体地位广泛的作用范围及其力量,它使用于经济、政治、社会行动的许多其它领域,特别是在改善儿童生存率和降低生育率方面表现明显。

第9章人口、粮食与自由

9.1是否存在世界粮食危机?

当前世界粮食生产并不存在任何显著的危机,世界人均粮食产量实际在上升,而且人均粮食产量最大的增长是发生在第三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9.2经济激励与粮食生产

世界粮食生产受到需求不足和粮价下降的限制,反映了最需要粮食的人们的贫困,而且已经对粮食生产造成了负激励效应。

9.3人均粮食产量趋势之外的因素

单纯关注粮食产量而忽视人们享有食品的权益这一倾向,有时会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一个错误构建的理论可以致人死命,马尔萨斯粮食与人口比例的错误视角的手上沾满了鲜血)

9.4人口增长与提倡强制

有许多明确的迹象表明,世界人口增长已经开始放缓。是否需要通过强制来帮助这个速度放缓的过程?中国开始计划生育了三十年,这种强制产生了三个问题:强制的可接受,无强制时人口增长是否就会快到不可接受,强制的副作用。

9.5强制与生育权

对生育权(由家庭决策的事务)实行强制的是否可接受?要探讨生育权利的地位与意义。作者否定了效用主义和自由至上主义的观点中非此即彼地选择其中一个观点的必要性,主张采用一种后果主义体系,即把权利的实现连同其他事物一起并列为目标,并给出理由。

9.6马尔萨斯的分析

马尔萨斯与孔多塞的辩论,争论在于是否存在自愿的计划生育,历史没有给马尔萨斯的观点带来多少支持。而发展与生育率降低之间的正面关联,带来这样一句口号“发展是最好的节育手段”。

9.7经济或社会发展

关于说明生育率下降原因的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是贝克尔的生育率决定模型,否定了马尔萨斯关于富裕将提高生育率的结论。在分析中聚焦于经济发展对提高子女“质量”的投资的影响。还有一个因素即节育设施的普及以及这一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的传播。

9.8年轻妇女权利的增强

社会发展——特别是妇女的教育和就业——可以是非常有效的节育手段。

9.9外部因素、价值观念和交流

9.10强制的有效程度有多大

强制的过程带来许多自由的丧失和代价,比如社会后果、生育行为变化的不稳定性以及不清楚通过强制实际上达到多少额外的生育率下降。

9.11生育率降低的副作用与速度

比较印度克拉拉邦的自愿节育和中国通过强制计划生育所降低生育率的水平,前者从1979年的3。0降到1991年的1。8,后者同期从2。8降到2。0,凸现出以妇女活跃的、经过教育后参与为基础的自愿和强制相比的优点。

9.12强制的诱惑力

强制对于贫困人口是否是可以接受的,只有通过民主论争才能检验,但这恰恰是权威主义政府拒绝给予人们的机会。这样的检验没能在中国发生,但在印度确实发生过。

9.13结语

解决人口增长问题的办法,是一个要求更过多自由的过程。不在于强制,而在于促进男女平等与妇女自由并结合单个家庭的责任,即那些利益的扩展最直接受到过度频繁的生育和养育子女影响的人们的自由。

第10章文化与人权

10.1三种批评

对于支撑人权言论的整个概念结构一般有三个相当不同的考虑因素,包括“正当性批评”、“逻辑连贯性批评”和“文化性批评”。

10.2正当性批评

此类批评的共同点是坚持必须把权利看作是“后于”体制的工具,而不是一种“先定”的伦理利益。综合来看,最好将人权看作是一个伦理的理性思考体系和作为政治要求的基础的合理性,不一定把它们混同于由立法制定的法律权利。

10.3逻辑连贯性批评

这种批评在于各种权利必须有与其对应的责任才有意义。

10.4“文化性批评”与亚洲价值观

文化性批评把人权看作是属于社会伦理领域,人权的道德权威依赖于可接受的伦理的性质,而文化之间具有冲突性,因此人权的普适性值得怀疑。认为“亚洲价值观”是纯粹权威主义的观点,通常几乎全部来自掌权人的发言人。

10.5当代西方与独特性

价值观形成的起源是多角度的,体系是多样性的。比如,自由、宽容的价值和平等享有和应用。

10.6对孔子的解释

10.7阿育王和考底利耶

10.8伊斯兰的宽容

权威主义的“亚洲价值观”观点的当代倡导者立足于非常任意的解释,以及对论者和传统的极端狭隘的选取。对自由的珍视并非只局限于一种文化,而西方传统也不是使我们得以掌握以自由为基础来理解社会的方法的仅有的一种文化。

10.9全球化:经济、文化和权利

全球化的形式会对就业和传统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不存在强制性的理由,一定要保存正在消逝中的生活方式的每一个方面,但确实需要让人们能够参与这样的社会决策中来。

10.10文化交流与无处不在的相互依赖

需要精细地理解跨文化的影响,需要有欣赏其他文化和其他国家产物的基本能力。

10.11普适性前提

来自不同文化的不同人们能够分享许多共同的价值观并赞同某些共同的承诺。自由的压倒一切的价值,作为贯穿本书的原则,即以强烈的普适主义为前提。

10.12结语

可疑的历史并不能为可疑的政治辩护

《论自由》读书笔记

《论自由》读书笔记 一、《论自由》一书概述 《论自由》一书写于1859年。全书中心论题有三个:1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2论个性自由3论社会对个人自由的控制。通读该书,我们可以看到对个人和社会之间权力界限的划分是全书的核心要义之所在,有些学者将其概括为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个人的行动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什么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二是个人对社会负责的唯一条件是,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的利益。我觉得这是比较准确的。密尔认为,个人在追求某一合法目标时,无论在任何制度中,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他人利益的影响,造成他人利益的损失。判断这种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是:是否对社会普遍利益造成危害。因此,密尔所强调的个人自由是种社会自由,这体现了密尔对如何实现自由原则的思考。他认为人格的价值不仅是形而上学的教条,而是在实际条件下要实现的东西。他肯定思想和讨论自由,并要求政府不仅要通过消极地不干预来保障公民自由,还须依靠立法来创造和增进公民自由。体制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社会,社会要素被引入密尔对自由的讨论之中。密尔认为,政治自由和社会自由本身具有价值,人们对自由的追求不仅于己有利,也使社会

能从中得到好处。通过密尔的论述,自由的范围更加广阔,自由主义哲学也更加贴近时代要求。自由原则和自由主义哲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对“思想自由”与“讨论自由”的几点认识 密尔认为公民自由所应当包括的三个方面中最重要的就是思想和讨论的自由,即在科学、道德、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问题上,人民有形成、阐述和坚持自己意见的自由。 思想自由,通常也称为思想自由权。英国历史学家伯里在其名著《思想自由史》一书中称:希腊人之所以使我们永远铭感难忘,乃是因为他们最初发现了“思想自由”。“思想自由”作为一项概念的提出则始于17、18世纪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指出:“要享受自由的话,就应该使每个人能够想什么就说什么;要保全自由的话,也应该使每个人能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关于思想自由的概念,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着各种不同的表述。笔者认为思想自由是进行思考,形成一定主张、意见和想法的权利。与信仰自由、表达自由、宗教自由、学术自由、出版自由等权利有密切的联系。思想自由强调个人内心活动的自主性,它是保证公民依照自己的世界观和思维能力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做出各种自主性行为的基础。它是一种理性的解放,具有独立的地位。

《我的生活与工作》读后感

《我的生活与工作》读后感 这段时间,我在学习之暇通读了一遍《我的生活与工作》,感触良多。应该说亨利·福特先生彻底改变了全世界千百万人们的生活,是他赋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个人交通便利。亨利·福特的一生无疑是传奇而令人瞩目的。《福布斯》杂志2005年公布的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20位企业家,亨利·福特名列榜首。其推选理由为:“亨利·福特推出的廉价、高度统一的T型车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以及美国的城市面貌。他所创立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方式则为现代商业带来革命。” 也有人这样评价:当他来到人世时,这个世界还是马车的时代,当他离开人世时,这个世界已经成了汽车世界。----这个人就是享利·福特。 而我通过阅读此书,发现生活与生活手段之间的矛盾,生活与工作的平衡问题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在那个年代福特已经认识到产品服务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对于产品服务,“除非尽最大努力地听取抱怨和建议,否则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取得进步。如果服务中有什么缺陷的话,必须马上进行认真调查。”对于社会责任,“如果一个工业组织要履行它的全部职能的话,它应该是一般社会的缩影,对它的雇员尽到自己的责任。”“一家企业意味着很多人的生活来源,不能够随意践踏。‘杀死’一家企业是犯罪,因为很多的人把自己的劳动投入到这家企业,他们把它当作是实现自己价值的地方,是他们生活的来源。” 对于员工工资,“很多公司老板认为……尽可能少地给工人工资……。这种标准和习惯完全一无是处,它们必须被废除。总有一天它们会被彻底废除的,否则,我们就无法消灭贫穷。我们进行改革,并不只是因为我们想支付更高的工资和认为我们能支付更高的工资。我们支付这些工资是希望企业能奠立在一个更长久的基础之上。我们不是在分发什么东西,我们是在为未来而建设。一家支付低工资的企业总是不稳固的”联系到我国一些地区近几年出现的民工荒、招工难现象,确实有产业结构提升的原因,另一方面“血汗工厂”通过靠低工资维持企业运转的运营办法已难以为继,劳动者用脚投票,显示了福特的话早已言之在先。而且“降低工资只能意味着降低购买力和抑制国内市场。如果工业管理如此糟糕,以致无法给予与它相关的人们一份好生活,那工业有什么好处?再没有比工资更重要的问题了,因

天才培养计划

天才培养计划 课 件www.5y https://www.doczj.com/doc/9812850963.html, 时间:XX-11-28:26:49 :中国语文网 作者:黄州人九歌 阅读1710 九歌 “培养出一个天才要胜过培养出千万个普通人。”当然这个话谁也不敢公开讲,不然会被群起而攻之,因为这个社会普通人占绝大多数。但国家、社会需要天才,培养天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与义务。作为一名教师我有义务和权力实话实说: 一、天才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 现行中、小学校不是专门为培养天才开办的,而是为了

培养绝大多数普通人开办的: 、学校规章制度条条框框,限制了天才的发展,教学大纲、教育教学计划是为绝大多数普通学生制定的。 例如:(1)达尔文从小就热衷动植物的研究,他为了制作标本而考试不及格,受到校长的批评:“你光搞这些东西,浪费时光,不好好学习课程,所以成绩这么差。” (2)牛顿由于热衷于思考数学问题,他在学校的总成绩总是倒数第一名,但他会制造机器玩具。 (3)成都第五中高三女学生陈雪潜以托福考试540分的成绩被美国一所科技大学录取。但这个学生在中学是差生,全班54名学生,她成绩排到30名以后,教师常指责她:“贪玩,不务正业”(这样的话我常听到,当老师的、当家长的和当领导的都爱说,我自已有时也说,没办法)。以她的成绩在国内是考不上大学的。但该生是一名创造型人才,读高中期间已取得一个专利,并已申请了几个专利。 (4)、文豪斯科特成名后的一天,去访问他小时候的母校。这个消息立时轰动全校,学校特准备了一堂课给他看。斯科特不满意,他要见全校成绩最差的学生,教师们不得不把最差的学生叫来,那个学生臊得面红耳赤,不敢抬头。斯科特抚摸他的头,给了他一枚金币,和蔼地说:“你是全校最差的学生,你是好孩子,你要牢牢的守住我的位子”原来斯科特在这所学校学习时成绩总是倒数第一。

《以自由看待发展》的读后感(最新篇)

《以自由看待发展》的读后感 《以自由看待发展》的读后感 阿巴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给了我们关于发展概念的的独特视角—以自由看待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为了自由,为了提高有理由珍视的事情的可行能力以及去享受他们有理由珍视的生活的自由。自由本事就是最高的价值标准,自由不仅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自由观点贯穿《以自由看待发展》这本书的始末,与以往狭隘的发展观相比,阿巴蒂亚森的发展概念依托自由视角,信息基础更全面,与信息基础相对薄弱的功利主义、自由至上主义、正义论相比,其分析问题有更强的说服力,这也为政府制定正确的决策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决策依据。阿巴蒂亚森本人也是一个研究世界范围内贫困问题的专家,他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论证了自由在消除贫困饥饿方面的贡献,这是以自由看待发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成功应用。 一、发展的新视角—自由 我们以往关于发展的观点甚至是大多数人都认为发展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或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或工业化、或技术进步、或社会现代化等等”。但是阿巴蒂亚森经过大量研究论证了,这些发展属于狭隘的发展观点。狭隘的发展观与以自由为基础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不同。他认为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扩大人们的实质自由,既集中注意人们去做他们有理由珍视的事情的可行能力以及去享受他们有理由珍视的生活的自由。这种自由如果具体操作可以被列成下列清单,人们应该享有吃、穿、住、行、读书、看电视、投票选举、在公共媒体发表言论观点,参与政治生活而不必遭受诸如饥饿、营养不

良、可避免的疾病等以及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可行能力的剥夺。这些是一个人在一个社会中所应该得到的基本权利,即可行能力。如果上述任何一项被剥夺,那么也就是对可行能力的剥夺,是对自由的限制,也是对发展的限制。以沙特阿拉伯为例,沙特的人均收入远远高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但是其国内妇女享有的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与亚洲甚至是非洲一些国民经济发展远不如沙特的国家相比,这些妇女的实质自由大量的被剥夺了。按照以自由看待发展的观点,虽然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很好,但是一些人的实质自由却被强制的剥夺,所以这样的发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质。 阿巴蒂亚森同时也认为财富、收入、技术进步、社会现代化仍然是重要的,但是这些发展相对于自由的发展来说只是工具性的范畴。他们存在和发展的目的只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人们的实质自由。阿巴蒂亚森认为,以人为中心,最高的价值标准就是自由。自由本身就是价值标准,本身就是价值,因而不需要通过与别的有价值的事物的联系来表现其价值。自由作为价值标准试图提出一个综合的、全面的的价值标准体系,以判定人的生活以及社会状况是否合乎理想,或者是否在向理想方向改善。 二、自由的两种作用: 建构性作用和工具性作用 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阿巴蒂亚森论证自由的两种作用: 建构性作用和工具性作用。自由在发展中的建构性作用: “自由是人们的价值标准与发展目标中自身固有的组成部分,它自身就是价值,因而不需要通过对别的有价值的事物起促进作用而显

关于工作的读后感

关于工作的读后感 关于工作的读后感一 《优秀员工这样工作》读后感 胡海杰 在学院组织的读书主题活动中,我有幸拜读了邢桂平所著的《优秀员 工这样工作》。 该书分为三部分,从职业理念、职业策略、职业精神三个方面给予现 代职场人士最实用且全面的指导, 主要分为三方面第一, 正确的工作理念, 可树立正确的职场心态,开创一种高效、乐业工作的新局面;第二,高效 工作的途径,可获取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做事策略,从而打破身心疲惫的工 作状态,以最短的时间创造最高的效率;第三,保持高昂的工作激情,可 拥有乐业精神,从工作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该书每个章节均从实例展示、 点评分析、 行动指南三个板块进行讲述, 使我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获取更便捷、更实用的工作指南,让我受益匪浅。 以前,我有时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同在一个单位、同样的学历,为什么 有的人总是业绩更好、进步更快、更能够获得领导的信任?为什么总有一 部分人比别人优秀?优秀有什么特质?如何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乃 至领导者?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在工作实践中的体会,发现无

论在什么岗位,也不管是什么单位和专业,优秀的工作者总是有着某些共 同的特质,这些特质与他们从事的工作无关,完全体现在个人的工作态度 上。 因此,我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工作者,必须做到以下八个方面 一、要乐于承担更多的责任 工作就是责任。 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上天赋予的使命,无论干什么工作,都应该做到最 好。 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即使是辛苦枯燥的工作,也能 从中感受到价值。 当你对自己的工作和单位负责的时候,你就会认真对待工作,努力做 到最好。 当你完成使命的同时,就会发现成功之芽正在萌发。 一个优秀的员工,总是主动要求承担更多的责任或自动承担责任。 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没有被正式告知要对某事负责,也会努力做好。 事情可以做好,也可以做坏;可以高高兴兴骄傲地做,也可以愁眉苦 脸和厌恶地作。 但如何去做,完全在于自己,这是一个选择问题。 有一位名人说过,世上没有鄙微的工作,只有鄙微的态度。 而工作态度完全取决于自己。 一个人的工作,是他亲手制作成的雕像,是美是丑、可爱还可憎,都 由他自己决定的。

教育名著

一、教育名著 1、《陶行知文集》 2、《新教育之梦》 3、《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 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5、《教育的经济价值》 6、《终身教育引论》 7、《明日之学校》 8、《民主主义与教育》 9、《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10、《爱弥尔》 11、《教育过程》 12、《教育过程最优化》 13、《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 14、《孩子们!你好!》 15、《学习,别听学校的》 16、《和老师的谈话》 17、《多元智能》 18、《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19、《教育诗》 20、《大教育论》

21、《普通教育学》 22、《教育论》 23、《科学与教育》 24、《教育漫话》 25、《成功智力》 26、《人的教育》 27、《审美教育书简》 28、《早期教育与天才》 29、《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30、《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 二、理论视野 31、《叶圣陶教育文集》 32、《陈鹤琴教育论著选》 33、《爱心与教育》 34、《顺生论》 35、《科学家论教育》 36、《教育——财富蕴藏与其中》 37、《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 38、《第五项修炼》 39、《向瑞吉欧学习什么》 40、《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

41、《有效的管理者》 42、《中国教育思想史》 43、《外国教育思想史》 44、《教育基础》 45、《教育心理学》 46、《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47、《心理学》 48、《儿童发展》 49、《学习理论》 50、《教育管理学》 51、《组织行为学》 52、《课程论》 53、《教育与心理测量》 54、《有效教学方法》 55、《领导学: 理论与实践》 56、《亚洲“四小龙”课程实践研究》 57、《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58、世界教育危机 59、《发现母亲》 60、《回答未来的挑战》

书评以自由看待发展

书评:以自由瞧待发展 阿马蒂亚·森的《以自由瞧待发展》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自由就是发展的目的,也就是发展的主要手段。发展的目的不就是所谓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大国崛起,而在于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人的自由生活。她以“人类可行能力”视角分析经济增长,强调“人不仅就是生产的手段,而且就是其目的”。森的发展观把发展的目的与手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其结合点就就是以人为中心。 什么就是自由呢?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这里所采用的自由观涉及到确保行动与决策自由的过程,以及人们在给定的个人与社会境况下所享有的机会”。自由意味着一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程度上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什么就是发展呢?发展可以瞧作就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发展要更多的关注我们生活的充实度以及就是否拥有更多的实质自由,因为“扩展我们有理由珍视的那些自由,不仅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与不受局限,而且能使我们成为更加社会化的人、实施我们自己的选择、与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交往并影响它”。 在阿玛蒂亚森的观点中,发展本身不就是重要的,而发展的目的,人类的发展可能就是更加重要的。同样的,自由本身不就是重要的,真正的自由才就是更加重要的。经济与自由本身不就是割裂的,而恰恰就是紧密联系的。由于极端贫困而造成的经济不自由,会使一个人在其她形式的自由受到侵犯时成为一个弱小的牺牲品。经济不自由可以助长社会不自由,正如社会与政治不自由也会助长经济不自由一

样。她认为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人们的实质自由,既集中注意人们去做她们有理由珍视的事情的可行能力以及去享受她们有理由珍视的生活的自由。这种自由如果具体操作可以被列成下列清单,人们应该享有吃、穿、住、行、读书、瞧电视、投票选举、在公共媒体发表言论观点,参与政治生活而不必遭受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等以及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可行能力的剥夺。这些就是一个人在一个社会中所应该得到的基本权利,即可行能力。如果上述任何一项被剥夺,那么也就就是对可行能力的剥夺,就是对自由的限制,也就是对发展的限制。 现今之中国,发展本身仍被视为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依然动人,而发展的手段仍延续无所不用其极的跃进方式,自由被压制,能力被限缩。经济总量极速增长,而人均收入增长缓慢,除了经济总量之外,我们在促进人的自由与能力方面赢得的发展成果极其有限:教育、科技、环境、创新、法治、民主、人权……以自由瞧待发展,发展的目的就在于“人”本身。以人为中心,人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社会上的一切都就是为人服务的。发展要以人为中心,人的自由的扩展就是判断发展的标准。阿马蒂亚·森的著作《以自由瞧待发展》始终贯穿的问题就就是人的发展,以人们享有的实质自由来瞧待发展,以人们享有的实质自由的程度作为发展的标准;扩展人类的自由既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又就是它的主要手段;以可行能力的剥夺来瞧待贫困,分析收入的不同层面的不平等;以公平的机会、有效率的制度、健全的保障实现人的自由;民主与政治自由的作用——民主自身固有

北京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北京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一、中文著作 1.杨治,1985: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胡汝银,1988:竞争与垄断: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 3.陈小洪、金忠义,1990:企业市场关系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 4.王慧炯,1991: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产业组织的初步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5.丁敬平,1991:产业组织与政府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 6.董守才等,1992:工业组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马建堂,1993: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方甲,1993: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夏大慰,1994:产业组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10.夏大慰,1994:产业组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11.汪斌等,1995:产业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 12.于立、王询,1996:当代西方产业组织学,东北财经大学

出版社 13.龙茂发等,1996:产业经济学概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4.毛林根,1996:结构·行为·效果——中国工业产业组织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5.张维迎,1997:博奕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6.王惠臣,1997:论运输管制:公共性与企业性的悖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7.陈秀山,1997:现代竞争理论与竞争政策商务印书馆 18.邬义钧等,1997:产业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 19.杨公朴、夏大慰,1998: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史忠良等,1998: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 21.李悦,1998: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2.谢地,1998:产业组织经济学,吉林大学出版社 23.吴汉洪,1998:西方寡头市场理论与中国市场竞争立法,经济科学出版社 24.王俊豪,1998:英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研究,上海三联书店 25.刘树杰,1999:垄断性产业价格改革,中国计划出版社 26.金碚,1999:产业组织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 27.王俊豪,2000: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中国经济出版

《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读后感

《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读后感 法国作家蒙田曾说过,“要是你懂得如伺思考和安排你的生活,你就完成了一项最伟大的工作。”那么如何更加有效地工作与生活,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以前因为“没有时间”而一直推迟的计划和梦想呢? 阿拉?拉金的《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用的建议。书中对为什么要掌握时间,掌握时间所得到的回报以及掌握时间的方法做出了一个较系统、明确的讲述,使读者懂得要珍惜生命赋予我们的两件最伟大的礼物:时间以及如何利用时间的能力。看完这本书,主要体会如下: 一、合理的规划至关重要。我们经常会感到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经常感到还有很多事情没做,每天都在忙碌的状态里。这是因为没有把一天的事情好好地安排妥当,没有把重要的事情安排好。如何能做到事半功倍而非事倍功半,就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安排和规划,从每一天开始,每个月开始,每年开始。从而珍惜生命赋予我们的时间,同时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二、掌握好时间就能够轻松的掌控自己的生活。掌握好时间可以不必让你总是神经紧绷,好像总觉得有事要做,但不知道如何开展,也不会让你总是精神松懈,就好像对什么事漠不关心,抱无谓的态度,甚至是过于懒惰。这种掌控感不仅可以使你更好地完成手头的工作,还可以让你在处理问题时更加灵活,更加富有主动性,从而可以更合理的安排

自己的生活。 三、掌控时间首先要学会进行规划。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可能会经常感觉到“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我总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厌烦,觉得工作负担过重,让自己疲惫不堪,精神紧张,感觉永远不能放松一样。”其实控制始于规划,规划的本质是将未来带到现在,这样你就可以通过现在的行为对未来产生控制,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优先次序,再确立工作次序。 四、要想合理的应用时间首先要学会放松。如果你可以利用工作排序把工作安排得好,你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放松自己,理清头绪从而取得更好的结果并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乐趣,避免了对工作所产生的厌倦情绪。总之就是要学会平衡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使之在一个良好的轨道内循环。 五、什么时候应该追求完美,什么时候不?在处理那些具有重要价值或是对自己的目标产生重要影响的活动时,确实应该追求完美,但如果在一些细微的事情上太过于追求完美,显然是在浪费时间,这些事情会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你大量的时间,并使你脱离原来的计划,甚至没有时间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创新,不断突破才可能有更好的收获,所以一定要反复提醒自己,要集中精力处理那些重要而复杂的事情,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那些价值不高的活动上。当然,这并不是做事不讲究细节,而是说要将有限的工作时间放在相对重要的工作上,不要舍本求末,抓小放大,选择得不偿失。 当然在这本书中所罗列的远远不止以上所概括的这几条,里面还讲

早期教育与天才读书心得_1

( 教育心得体会)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16611 早期教育与天才读书心得Early education and genius reading experience

早期教育与天才读书心得 它发展的机会,就会一个个地枯死,就会发生儿童可能能力递减的现象。早期教育造就天才的原因就在于此。早期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这是一本专门阐述早期教育对儿童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书。作者在书中提出,早期教育造就英才,对于儿童的教育越早越好。因为,儿童的可能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可能能力的实现就越少。产生这一法则的原因是这样的,每个动物的可能能力,都各自有着自己的发达期,而且这种发达期是固定不变的。当然,有的动物可能能力的发达期是很长的,但是也有的动物可能能力的发达期很短。不管哪一种,如果不让它在发达期发展的话,那么就永远也不能再发展了。同样,儿童的能力如果不在其发达期给一个完全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斯特娜夫人也认为,“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一体的人”。。 整个小学阶段都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最佳阶段,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切实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从小培养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求知识、释疑破难;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潜力充分显现,培养一批又一批鲜活的有时代特色的创新人才。 早期教育与天才读书心得:

最近读了儿童早期教育的鼻祖——木村久一先生写的一本书叫《早期教育与天才》。 现在的人并不是不懂得去早期教育,谁不想自己的子女能够出众,得到全面的发展呢?但是他们对早期教育的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范围。大多数家长都有早期教育的观念,而且很多家长是按照自己的早期教育的方式来进行,但是收效并不明显。为什么呢?其中书中有部分让我印象深刻,老威特并没有因为儿子对画画工具产生强烈的兴趣而开始决定培养小威特的绘画才能。而是让小威特尽情地把玩这些画画的工具,并不强迫他去画,也没有给他定格成为画家的目标。有些家长很不解,但是老威特说的一句话对现在的许多家长很受用,也很经典:“真正的艺术是来自于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的本能冲动。”可以这样说艺术本质是不可学的,或者说艺术本身是无法学习的,能够学的只是技术和技巧。 早期教育从何开始是最理想的呢?书中介绍了最早可以在怀孕期间就可以开始了。本人非常欣赏音乐教育。并不仅仅是因为根据老维特的经验“音乐往往能造就天才”,而是因为音乐的确是美妙的东西。因为它不需要语言来解释其中的奥妙。你可以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甚至是目不识丁的人,还可以是一个身有残疾的盲人,但只要你有听力,你就能毫不费力的从音乐中享受到它表达出来的东西。 书中小赛德慈的母亲在教小赛德慈“快乐、兴奋、幸福”时,小赛德慈流露出不解的表情,他觉得这几个词都差不多,所以母亲在多次讲解后仍不能明白他们的差别。母亲用迷人的吉他声告诉他,小赛德慈专注的听着,母亲轻松地弹奏了一连串的音符,并且主要是在吉他的一弦上弹奏的:“你明白了吗?这就是快乐的感觉。快乐是个形容词,快乐就像一弦上弹奏出来的音符。”“哇!原来是这样!”

《以自由看待发展》书评

《以自由看待发展》书评 《以自由看待发展》基本信息: 出版时间:2002年7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阿马蒂亚·森 《以自由看待发展》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综合他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经验研究以及道德——政治哲学领域多年来的卓越成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他改变狭隘发展观的旧范式,阐述人的实质自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重要手段,建立了全新的理论框架。全书论证,发展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价值观念等众多方面的一个综合过程,它意味着消除贫困、人身束缚、各种歧视压迫、缺泛法治权利和社会保障的状况,从而提高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能力。森根据大量的经验研究资料,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阐明在实践中富有成效的解决途径。在强调市场机制、全球化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做出基础性重大贡献的同时,他指出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在人的生存、保健、教育等领域承担责任,更需要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在全面的社会交往和变革中发挥主动作用。 这本书是森为公众所写,他努力使书中的讨论尽可能不带技术性。非专业读者可以从书中领略这位学术大师的深邃的哲理辨析、精确有力的经济分析和令人信服的经验论证。 目录 导论以自由看待发展

第1章自由的视角 1.1不自由的形式 1.2过程与机会 1.3自由的两种作用 1.4评价体系:收入与可行能力1.5贫困与不平等 1.6收入与死亡率 1.7自由、可行能力与生活质量1.8市场和自由 1.9价值标准和赋值过程 1.10传统、文化与民主 1.11结语 第2章发展的目标和手段 2.1自由的建构性和工具性作用2.2工具性自由 2.3相互联系及互补性 2.4不同层面的中国和印度对比2.5增长引发的社会安排 2.6公共服务、低收入和相对成本2.720世纪英国死亡率的降低2.8民主与政治激励因素 2.9结语

我在为谁工作读后感

我在为谁工作读后感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我在为谁工作》读后感 我们到底在为谁工作呢这是职场中每个人都应扪心自问的。如果不能首先弄清这个问题,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们很可能永远与成功无缘。 公司如战场,职场如战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在职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要想纵横职场,“驾驭”工作,在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在自己对工作产生消极应付的时候,请务必冷静下来,认真反问一下自己:“我在为谁工作”,然后努力去做。上述中心思想是《我在为谁工作》此书提出的,这是一本反思性职员自助自励的书刊,本人非常有幸的读到此书,感想颇多,欲与大家共分享。 一、为薪水工作还是为自己工作看一个人对待薪水的态度,就可知道他的心放在何处。一个人以薪水为个人奋斗目标是无法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的,也从来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虽然挣工资应该成为工作目的之一,但是从工作中能真正获得的更多东西却不是装在信封中的钞票。 如果我们把工作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当做混碗饭吃的一件差事,我们肯定不去重视、喜欢它。如果我们将之视作深化、拓宽我们自身阅历的一种途径,工作在我们眼中就会成为最愉快的事情。事物往往从它的反面达成,今天,我们若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如果没有为他人、为事业彻底付出的心态,如果不想让别人得到好结果,那么,我们自己也不会得到任何好结果的。现代社会,单凭几个人无法成功。成功源于团队力量,成功也需要别人的帮助,别人的力量也许是促进我们成功的一个重要力量,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我们帮助老板的事业成功,老板也为我们创造成功舞台的机遇。 一些心理学家发现,金钱在达到某种程度之后就不再诱人了。即使你还没有达到那种境界,但如果你忠于自我的话,就会发现金钱只不过是许多种报酬中的一种,当我们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时,金钱就会尾随而至。我们也将成为人们竞相聘请的对象,并且为此获得更丰厚的酬劳。工作的质量决定生活的质量。无论薪水高低,工作中尽心尽力、积极进取,能使自己得到内心的平静。工作过分轻松随意的人,无论从事什么领域的工作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二、回顾我们的工作,在拔打和接收电话时,应该特别注意语气,体现出我们的素质与水平。微笑着平心静气地接打电话,会使对方感到温暖亲切。尤其是使用敬语、谦语收到的效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不要认为对方看不到自己的表情,其实,从电话中的语调己经传递出了我们是否友好、礼貌、尊重他人等信息了。也许自己一个不经意的冷淡和鲁莽,就会吓走了一个潜在的客户。

以自由看待发展_读后感

《以自由看待发展》读书笔记第1章自由的视角 1.1不自由的形式 全世界无数的人在经受各种各样的不自由,如基本的生存自由,基本社会机会(医疗、教育、就业、社保、经济能力)获得权的缺乏,男女的不平等。此外,在很多国家的人民被系统的剥夺了政治自由和基本公民权利,并有人鼓吹这种剥夺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李光耀命题),将没有出现经济灾难时的政治自由压迫合理化,更有甚者以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名义要否定基本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但是,大量的实证表明,经济增长更多的与友善的经济环境而不是权威主义政治体制相容,缺乏经济保障与缺乏民主权利和法权自由相联系,例如饥荒在世界历史上从没有发生在有效运行的民主体制中。其实,政治自由和公民自由本身就具有直接的重要性,而不需通过反映在经济上的作用来间接证明。 1.2过程与机会 这里的自由观涉及到确保行动和决策自由的过程,以及人们在给定的个人与社会情况下享有的机会,对自由的实践上要同时关注到这两个层面。 1.3自由的两种作用 本书的分析中,人们“可行能力”通过公共政策而扩大且公众有效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也可以影响公共政策的方向这种双向互动关系居中心地位。个人自由的至关重要性有两个原因,分别与评价性和实效性有关。评价性分析来看,一个社会成功与否,主要应根据该社会成员所享有的实质性自由来评价;实效性分析来看,自由是个人首创性和社会有效性的主要决定因素。更多的自由可以增强人们自助的能力,以及他们影响这个世界的能力,尤其关切到个人作为公众活动参与者的“主体(agency)地位”——即采取行动并带来变化的人。 1.4评价体系:收入与可行能力 在评价性层面上,这里采用的方法所集中注意的事实基础使其有别于更传统的实用伦理分析(“功利主义”聚焦于心理满足、“自由至上主义”贯注于自由权的程序)和经济政策分析(经济角度注意收入与财富的首要地位),采用聚焦于人们有理由享受的实质自由的事实起初。并不否定个人可行能力的剥夺通常与收入低下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恰恰由于它们之间具有相当程度的相关性。所以,避免被误导以至于认为考察后者就能够足够说明前者就显得颇为重要。从政策角度看,二者背离的情况常常比两者有限地结合的情况重要得多。因而,收入、财富和其他影响因素在一起时是重要的,但其作用必须被整合到更广阔、更全面的成功与剥夺的图景之中。 1.5贫困与不平等 有很好的理由把贫困看作是对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不应仅仅是收入低下,很多隐藏在收入统计后的剥夺往往被轻视,这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适用。1.6收入与死亡率 通过分地区(中国、印度克拉拉邦、美国白人、美国黑人)男(女)性生存率差异来反映,造成这种差别(人均收入与在生存下来进入高龄的能力上的差别)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安排和社群关系,诸如医疗服务覆盖面、公共保健、学校教育、法律和社会秩序、暴力的泛滥程度等等。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不能总用收入这一维来考虑可行能力。

中级微观经济学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 1、亚当斯密:《国富论》 2、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3、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 4、罗宾逊:《现代经济学导论》 5、希克斯:《经济史理论》 6、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7、张五常:《经济解释》 8、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中国经济改革》 9、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 10、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 11、刘伟:《经济学导论》 12、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 13、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 15、杨小凯:《新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 16、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17、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18、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 19、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20、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 21、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2、张维迎:《博弈与社会》

23、张维迎:《市场的逻辑》 24、张军:《转型、治理与中国私人企业的演进》 25、张军:《比较经济模式》 26、刘晓玄:《中国转轨过程中的产权与市场》 27、朱玲:《减贫与包容:发展经济学研究》 28、费景汉,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的观点》 29、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30、琼斯:《经济增长导论》 31、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 32、平新乔:《经济研究十二篇》 33、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 34、谢拉.C.道:《经济学方法论》 35、洪银兴:《市场秩序和规范》 36、赫维茨:《经济机制设计》 37、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38、巴罗:《自由社会中的市场和选择》 39、席勒:《非理性繁荣》 40、米香:《经济增长的代价》 41、钱穆:《中国经济史》

《我的岗位我负责 我的工作请放心》读后感

“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工作请放心”读后感 昨天,我曾羡慕那些有着自己的岗位的成功人士,也曾努力寻找过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如鱼得的秘诀,可唯一能够找出的只有他们坚定的目光中透出的那份自信。而今天,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身体力行,自然心里多了一份牵挂,肩上也多了一份责任。带着这份牵挂,带着这份责任,我努力寻找自己想要的那份自信。 “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工作请放心”,我会在不经意间默念上几遍,而每念过一遍,心里的那份牵挂,肩上的那份责任都会变得沉重一点。尤其是我所在的行业和岗位,既要注重项目的日常管理,也要提高申报的质量,还要做好日常的科技管理,也就意味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立足本职工作,勇于创新,积极优化工作方法。精益求精的责任感和顽强拼搏的使命感,是支撑我做好工作点点滴滴的信念,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使得我不懈追求。 面对成功,面对明天,我们每个人无需美丽动听的语言,无需任何自喜的动作去表现。不求我们皆功名利禄,只需我们尽心尽责,做到无愧于那份鞠躬尽瘁,因为成功也只是一种伟大的平凡,也只是一种成熟的见证。对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 在工作、生活中,我始终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两学一做”,坚决执行党在新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始终与技术中心党小组保持一致,自觉抵制社会上的种种不良现象,努力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我尤其对自己的工作应具备的素质,应履行的义务,应享有的权利,应承担的责任有了进一步的明了和定位,增强学习的实效性,提高自身政治素质,自己的思想理念也得到了新的激发和升华。 二、立足本职工作,勇于创新,积极优化工作方法 紧密结合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知识等,学习当今世界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水平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工作中,切实增强学习的实效性,进一步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为开创工作新局面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不断总结学习各级政府的资助文件,并结合公司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积极完成省科技厅、省工信委、区市

初为数学教师者应该先看这几本书

初为数学教师者应该先看这几本书 〈近世欧氏几何学〉------------系统论述平面几何相关知识,一般教辅资料上没有这么系统〈初等数学复习与研究〉-----------------分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部分 〈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从与现行教材不同的角度研究圆锥曲线 〈不等式入门〉、〈常用不等式〉-------------要想让学生在不等式这一环节中不感觉到困难,这一中一外两本著作应该好好研究。 〈数学分析〉--------------虽然是大学教材,但是这也是让我们讲好初等数学中,函数与不等式问题的利器。我觉得应该读美国的分析教程,更生活化,接近初等数学些。 ”院士数学讲座专辑“-------------张景中著,我仅仅买了其中一本〈数学杂谈〉,写的真好,有机会我一定补购其余几本。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选修教材(试验本)“系列--------------这是由天津、重庆、广州、武汉、南京、成都、长春七个城市教研室组织编写的,我仅看过其中的三本:〈简易逻辑·函数〉,〈数学史话〉,〈数学问题研究〉,很不错。 〈怎样解题〉------------据说是经典,我还没有看完,只翻了几页,还是在电脑上看的,很累。罗增儒也写过一本关于解题的书,可惜没机会目睹。 当然,以前也有人列举过”中学数学教师必看书目“,但我觉得以上几本更基本,从这里着手应该容易些。 推荐100本教育书籍 一、教育名著 1、《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2、《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已经编好) 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译者: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 5、《教育的经济价值》【美】舒尔茨著《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影响现代比较教育类理论] 6、《终身教育引论》[法]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贫困与饥荒》读书笔记

《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读书笔记 高钟琴2011020374 阿马蒂亚.森最有名的著作,莫过于《以自由看待发展》,在这本书中,森采用了一种“釜底抽薪”的方法来定义发展,即人的实质自由的扩展。这是一种很直接的方法,它对发展观的定义也使我耳目一新。中国也在谈发展,而且我相信,在国内没人会否认这样一种观点,社会的发展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整体提高。我们谈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使用再多的增长数据都是无力,那并不能表征“我”与这些生产出来的产品之间的关系。创造的财富再多,最终只要“我”对它们不具备所有权,那都是白搭。既然发展的最终作用对象是人,那么从人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权利关系来谈发展,就再也合适不过了。所以,森的发展观注重于行使发展带来的产品(自由)的权利。 在《贫困与饥荒》这本书中,森秉承1了他的“釜底抽薪”方法。我们都不会否认下面的观点:饥饿是指一个人未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这与现实世界中是否存在足够的食物无关;饥荒则是指某个区域的人普遍得不到足够的食物。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要研究饥荒,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研究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森就是用这种方法来研究贫困与饥荒的,得出的结论:饥荒是由获取食物的权利失败造成的。在森看来,贫困就是一种权利失败。接下来,我想回到文本,简要理顺一下作者的思路。 与大部分著作的书写方式一样,森也是先从一些基本概念入手,引入分析问题的方法——权利方法,然后通过对发生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一些饥荒案例的分析,来支撑自己的权利方法。作者在阐释书本将要探讨的问题的同时,也给出了自己的一些倾向性观点。 第1章,作者谈贫困与权利,焦点集中在影响交换权利的因素上。饥饿是指一些人未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而非现实世界中不存在足够的食物2。既然饥饿与是否存在足够的食物无关,那么与什么相关呢?作者认为是权利,饥饿与一个人是否具备获得食物的能力(权利)息息相关,这就是说权利体系分析方法能更一般地应用于贫困和饥荒分析。权利体系包括以下内容:以贸易为基础的权利、以生产为基础的 1《贫困与饥荒》这本书是森1981年完成的,《以自由看待发展》这本书是1999完成的,这里的“秉承”只表示我的看书顺序,并不表示著作在完成时间上的顺序。 2我对这个定义一直深表怀疑,感觉是翻译上面的问题,因为我没得到因为版资料,猜测可能是“Someone who is …”结构,翻译应该是“这样一类人”,而不是“一些人”。纯属推测。

以自由看待发展读书笔记

《以自由看待发展》读书笔记 政治经济学段冰(201020093) 《以自由看待发展》被誉为是最有良心的一步经济学著作,传统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效率,主要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问题,而公平问题,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则往往被认为是政治学研究的对象,而《以自由看待发展》这本书的问世改变了这种情况。 这本书的影响已经不光在经济学,甚至扩展到了政治哲学和其他社会学科,作者阿马蒂亚。森被誉为是“经济学的良心”,尽管一直认为学者研究学术不能被自己的感情冲动所左右,但是还是觉得一流的社会学术里应该有许多的终极的关怀,是对正义,自由的寻求,是对人类此岸困境的解答,是对彼岸的希望。森是一个重新回归传统经济学到道德哲学的大师,这样的回归是重新把在道德哲学分野下的伦理学和经济学的结合,回归到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最为根本但是常常却被忽视的问题――发展究竟为了什么,它的目的何在? 阿玛蒂亚森的经济思想突出了一个观点:以人为本。我们可以把“以人为本”概括为以认为出发点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其核心内容是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换句话说,“以人为本”可以理解为对人本身的尊重,具体包括: 尊重人的生命。生命价值高于一切价值,生命承载着众多的社会义务和家庭责任;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嘲笑有缺陷、不健全的生命。 尊重人的正当利益。 尊重人的劳动。让每一个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具体的劳动岗位,提供发挥其潜能的机会和条件。 尊重人的价值。努力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尊重人的权利。尊重、维护并正确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尊重和维护他人尤其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各种权利,如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决定发展方向的途径的权利等;在注重自身权利的同时,应重视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尊重人的人格。视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能因性别、年龄、职业、民族、职务、社会地位等的不同,而辱及人格尊严;将诚信、重承诺。

某老师推荐的值得的阅读书目

推荐阅读书目: 1.理想国. 柏拉图.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社会契约论. (法)卢梭.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论美国的民主. (法) 托克维尔.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自由宪章. (英) 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自由、市场与国家. (美)詹姆斯.M.布坎南.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 6.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美) 塞缪尔亨廷顿.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7.道德情操论. (英) 亚当斯密.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寂静的春天. (美)蕾切尔·卡逊.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 9.法哲学原理. (德) 黑格尔.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0.正义论. (美) 罗尔斯.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1.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 (美)丹尼尔·贝尔.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2.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 (美)马尔库塞.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13.以自由看待发展/阿马蒂亚·森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4.极权主义的起源/汉娜·阿伦特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15.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16.知识分子论. (美)萨义德. 北京:三联书店2002 17.自由主义.(英) 霍布豪斯.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8.社会科学方法论. (德)韦伯.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9.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德)韦伯. 北京:三联书店1987 20.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英) K.R.波普尔.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1.通往奴役之路. (英) F. A. 冯·哈耶克.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2.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美) 塞缪尔亨廷顿著北京:三联书店1989 23.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陆学艺.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4.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美) 孙隆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5.平凡的世界. 路遥.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