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甲肝

甲肝

甲肝
甲肝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肝炎是流行广泛的传染性疾病,病原体为甲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是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经消化道传播,甲型肝炎呈全球分布,不发达国家发病率更高,我国成年人甲肝病毒抗体阳性率在70~90%之间,说明我国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当普遍,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甲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下降,我国甲型肝炎发病率约占肝炎总发病率的50%左右,是我国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病原

甲型肝炎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肝病毒属,该病毒为直径27~32nm的球形颗粒,无包膜,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32~1.34g/cm3,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长7.4Kb,甲型肝炎病毒可分为七个基因型,但仅有一个血清型。甲型肝炎病毒耐酸,耐碱,耐乙醚,耐高温,对水中的氯原子也有耐受性,在PH2~10之间稳定,20%乙醚不能灭活病毒。60℃12小时不能完全灭活,1.5mg/L余氯60min仍存活,5~8%的甲醛,70%的乙醇能迅速灭活,1:4000的福尔马林72小时可以失去感染性而保留免疫原性。

(二)临床表现

典型病例发病初期常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随后出现黄疸,小便深黄,大便灰白,皮肤巩膜黄染,肝脾肿大,体温升高,甲肝病人还可出现腹泻,肌肉疼痛,咽炎等。

(三)诊断标准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综合分析动态观察进行诊断。

1.急性型肝炎

1)流行病学:发病前45天有吃不洁食物史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性病人

接触史。

2)症状:近一周出现无其他原因的发热、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3)体征: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4)肝功能检查:A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

B 血清胆红素>17μmol/L,尿胆红素阳性,巩膜、皮肤黄染。

5)HA V标记物检查:血清抗HA VIgM阳性,或抗HA VIgG 4倍升高。

疑似病例:有上述(三)1-2)+ (三)1-4)A的表现。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三)1-5)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疑似病例+ (三)1-4)B + (三)1-5)为急性黄疸染型肝炎。

2.淤胆型肝炎

1)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

2)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同时伴碱性磷酸酶,r-谷氨酰转肽酶,胆固醇明显增高,ALT中度增高。

3)梗阻型黄疸持续三周以上,并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型黄疸。

疑似病例:有上述(三)2-1)+ (三)2-2)+ (三)2-3)的表现。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三)1-5)。

3.急性重型肝炎

1)急性起病,严重消化道症状,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用

smith分类法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

2)体征:肝脏迅速缩小。

3) 肝功能异常:数日内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或每日升高,值大于

17.1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4)病理:广泛的肝坏死,坏死处肝细胞消失,遗留网织支架,肝窦充血,由

中性、单核淋巴细胞及大量吞噬细胞浸润,部分残存的网状结构可见小胆管淤胆。

疑似病例:有上述(三)3-1)+ (三)3-2)+ (三)3-3)的表现。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三)1-5)或(三)3-2)+ (三)3-4)。

4.亚急性重肝

1)以急性肝炎起病,临床上有极度乏力,严重食欲不振,黄疸迅速加深,出

现腹水即出血倾向,肝脏进行性缩小,8周以内出现意识障碍(以smith 分类法出现II度以上的肝性脑病)。

2)肝功能明显异常,胆、酶分离,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倒置,胆固醇降低,

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3)病理:新旧不等的大片坏死,或桥型坏死,网织支架塌陷,有明显汇管区

集中现象,可见大量增生的胆管和淤胆以及纤维增生,残存的肝细胞增生成团,成缘小叶结构。

疑似病例:有上述(三)4-1)+ (三)4-2)的表现。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三)1-5)或(三)4-3)+ (三)1-5)。(四)治疗原则

1.休息:急性肝炎的早期应住院或就地隔离治疗休息。

2.饮食:急性肝炎食欲不振者,应进易消化的清淡食物,有明显食欲下降或呕

吐者,可静脉滴注10%葡萄糖。

3.药物治疗:目前治疗急性肝炎的中西药物疗效无明显差别,各地可根据药源,

因地制宜就地选用适当西药或中西药进行治疗。用药种类不宜太多,时间不宜太长,用药要简化,不主张常规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急性肝炎。

4.重型肝炎应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阻断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等综合性措施及支持疗法以阻断病情恶化。

(五)检测

1.疫情监测:甲肝是法定报告传染病,甲型肝炎的监测主要是各地区传染病医院和综合性医院对病人进行及时诊断和进行病例报告,设专人负责疫情监测和管理,及时掌握疫情数字,按月统计发病数,死亡数,按年统计发病率,死亡率。对临床可疑病例作特异性血清血诊断,确定误诊和漏诊率以核实疫情。

2.人群中血清抗体的检测:人群中抗体的检测可反映流行趋势,如果人群中甲肝抗体阳性率低于70%,应提高警惕,防止疾病在人群中扩散或暴发。

(六)控制措施

1.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卫生宣传,阻断粪––口传播途径,搞好饮水卫生,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在流行地区要做好宣传工作,让群众不饮生水,消灭蚊蝇,妥善保管食物,不食生蔬菜和贝类食品。

2)饮食行业应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

3)保护易感人群,对流行区和将要进入流行区的高危人群应尽快接种甲肝疫苗,甲肝疫苗接种后能产生保护性抗体,有效的预防甲肝的发生。在有条件的地方对易感乙肝人群应推广接种甲肝疫苗,提高人群抗体水平防止甲型肝炎的暴发流行。

2.对病人,接触者及接触环境的管理

甲肝病人一经发现确诊后应立即向当地传染病监测部门报告,并隔离病人,对周围接触人群进行病原学检查,防止大的暴发流行,对病人所使用过的器具、衣物要进行及时的消毒。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常见消化道传染病。本病主要经粪口传染,不但终年散发,同时还常出现季节性或食物源性的暴发性流行,从而危害人民健康。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 1、诊断依据 1.1.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2周~7周内有吃不洁食物史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爆发或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旅行史。 1.2.临床表现 1.2.1.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1.2.2.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 1.3.实验室检查 1.3.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1.3. 2.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和(或)尿胆红素阳性。 1.3.3.血清学检测:抗-HAV IgM阳性或抗-HAV 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 2、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和

诊断。因为甲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急性病毒性肝炎极其相似,确诊依赖于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查。 3.诊断标准 甲型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疸型和急性黄疸型。 3.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3.1.1流行病学:发病前2周~7周内有吃不洁食物史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爆发或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旅行史。 3.1.2.症状:近1周左右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3.1.3.体征: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3.1.4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和(或)尿胆红素阳性。 3.1.5HAV标志检测:血清抗HAV-IgM阳性或抗HAV-IgG 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者 疑似病例:3.1.2+3.1.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5。 3.1.2急性黄疸型肝炎 凡符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诊断条件,且血清胆红素大于17μmO1/L,尿胆红素阳性,或临床上有巩膜、皮肤黄疸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可确诊。 3.2淤胆型肝炎

病毒性甲型肝炎(甲肝)

脊髓灰质炎 1 致病病原体: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2 传染源:隐性感染者、脊髓灰质炎病人。 3 潜伏期:3-35天,一般5-14天。 4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水源、食物污染、手、用具。 5 主要症状:可先有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也可有头痛、咽痛、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一般发热1-4天;之后出现中枢系统症状,肌肉疼痛、多汗、尿潴留、麻痹、瘫痪。 6脊髓灰质炎的危害:可遗留肌肉麻痹瘫痪,不及时治疗病死率极高。 7易感人群:14岁以下儿童及未免疫接种40岁以下成人。感染后产生持久免疫力。 8隔离治疗:发病第一周呼吸道隔离,第二周期至40天消化道隔离;无特异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及康复治疗。 9 预防:1)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人住院隔离治疗;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水源、饮食、粪便管理,人群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2)免疫接种:常规免疫(婴儿于生后2、3、4月龄各口服1剂三价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1.5岁复服1剂,4岁加强免疫1剂)。强化免疫(5-7岁以下人群春季两轮脊灰疫苗接种,高危人群查漏补种)。 病毒性甲型肝炎(甲肝) 1 致病病原体: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2 传染源:隐性感染者、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病人。 3 潜伏期:15-45天,平均30天。 4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水源、食物污染

5 主要症状: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胀痛、皮肤巩膜黄染、茶色尿。 6甲肝的危害:肝功能严重受损的急性和亚急性肝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脑水肿、脑疝,不及时治疗病死率极高。 7易感人群:6个月以上的人群未接种疫苗及未感染甲肝病毒者普遍易感。感染后产生持久免疫力。 8隔离治疗:自发病起4周;治疗应用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加强营养支持治疗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 9 预防:1)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人住院隔离治疗;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水源、饮食、粪便管理,人群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2)免疫接种:对重点人群接种甲型肝炎灭活疫苗,8周左右产生有效抗体,维持3年以上,随后抗体滴度逐年下降,5-10年或在流行期间应加强注射。年龄大于1岁儿童和集体生活的大学生均应接种。甲肝疫苗可与乙肝疫苗联合应用,但接种部位不同。 感染性腹泻 1 致病病原体:感染性腹泻是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由多种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引起的腹泻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肠道传染病。 2 传染源:病人、带菌者、病畜及带菌动物。 3 潜伏期:短,副溶血弧菌6-20小时,大肠杆菌2-20小时,沙门菌属4-24小时,大肠杆菌3-4天,最长8天。 4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水源、食物污染、手、苍蝇等。 5 主要症状:腹泻,大便大于3次/日,可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及全身不适。

甲肝的预防正确措施有哪些

甲肝的预防正确措施有哪些 1、预防甲肝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住“病从口入”关。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或少吃生冷食物。食用水果、生 菜等果蔬类食品时一定要清洗干净。 2、另外,出现发热,并伴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黄疸等 症状的人,应及时到医院肠道门诊就诊,以便“早诊断、早报告、 早隔离、早治疗”,这对控制甲肝疫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吃剩的食物要储存在冰箱中,再次食用前应充分加热。对一 些易携带致病毒的食物,如:贝类、毛蚶等水产品,食用时一定要 煮熟、蒸透。一般情况下,加热100℃一分钟就可使甲肝病毒失去 活性。因此,预防甲肝剩菜需热透了吃才可以。 4、火锅是一年四季都很受欢迎的美食,在夏季也总能吸引众多 食客。但猛吃火锅却是导致甲肝的又一罪魁祸首。火锅菜品丰富, 一般都包括猪、牛、羊肉,各种动物内脏和海鲜、蔬菜等等。由于 食材多,致病源也随之增多。因此,想要预防甲肝,火锅的食材一 定要保证清洁卫生,蔬菜和肉食在食用前都务必洗净;烫食时不要一 味追求鲜脆,为安全起见,涮肉片、百叶、黄喉、毛肚等最好在锅 里煮得久一点,涮海产如贝壳类、蚝、螺等更要煮熟。 5、洗手最好使用碱性肥皂甲肝在春夏的发病率是全年最高的, 而且甲肝有易被误诊、容易传染的特点,需要特别注意防治。甲肝 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与甲肝患者密切接触,共用餐具、茶杯、牙 具等日用品,或者吃了被肝炎病毒污染的食品,喝了被甲肝病毒感 染的水,都会受到传染。预防甲肝的关键要把住入口关,注意饮食 卫生,养成不喝生水,不吃不熟、不洁食物,养成饭前便后要用碱 性肥皂和流水洗手等好习惯。保持舒畅的心情,乐观的心态对于预 防和防治肝病都是十分有利的。 1、容易集体爆发

甲肝病毒

甲肝病毒英文名为Hapatitis A virus,HAV,是一种寄生于肝脏上的病毒,首先在急性期患者的粪便中发现。 编辑摘要 甲肝病毒- 甲肝病毒概述 1973年Feinslone 首先用免疫电镜技术在急性期患者的粪便中发现甲型肝炎病毒(Hapatitis A virus,HAV ) 。属微小RNA病毒科,新型肠道病毒72型。人类感染HAV后,大多表现为亚临床或隐性感染,仅少数人表现为急性甲型肝炎。一般可完全恢复,不转为慢性肝炎,亦无慢性携带者 甲肝病毒 甲肝病毒- 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病毒呈球形,直径约为27nm。无囊膜。衣壳由60个壳微粒组成,呈20面体立体对称,有HAV的特异性抗原(HAVAg),每一壳微粒由4种不同的多肽即VP1、VP2、VP3和VP4所组成。 在病毒的核心部位,为单股正链RNA。

除决定病毒的遗传特性外,兼具信使RNA的功能,并有传染性。 HAV的单股RNA,其长度相当于7400个核苷酸。在RNA的3′末端有多聚的腺苷序列,在5′末端以共价形式连接一由病毒基因编码的细小蛋白质,称病毒基因组蛋白(Viral protein ,genomic,VPG)。 它在病毒复制过程中,能使病毒核酸附着于宿主细胞的核蛋白体上进行病毒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二)病毒感染模型与培养 黑猩猩和狨猴对HAV易感,且能传代,经口或静脉注射可使动物发生肝炎,并能在肝细胞冻中检出HAV。在潜伏期和急性期的早期,HAV可随粪便排出。恢复期血清中能检出HAV的相应抗体。 1979年Provost 等首次成功地将已适应在狨猴传代的毒株培养于原狨猴肝细胞或恒河猴胚肾细胞FPhK6株中。我国学者也先后成功地使HAV在肝癌细胞株中增殖。病毒在组织培养细胞中虽可增殖。但不引起细胞病变,且增殖与细胞释放均甚缓慢。应用免

上海市甲肝暴发调查分析

上海市甲型病毒性肝炎暴发调查分析 张欲 【摘要】目的通过调查多起以发热、乏力、纳差、腹胀腹泻、尿色加深、皮肤黄染等为主要症状且患者邹然上升的疫情,查找传染源和传播方式,为今后类似的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上海市甲肝暴发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发病292301例,死亡11例,平均罹患率为4082.6/10万,为常年发病率的12倍,死亡率为3.76/10万,春季高发。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1.26:1,主要集中在20~29岁、30~39岁,罹患率分别为8302.2/10万、7924/10万。调查其暴发原因发现生食毛蚶为甲肝暴发的危险因素,流行期间,从毛蚶产地采集的毛蚶分离出HAV的病毒形态大小与甲肝病人粪便样品中所见病毒样颗粒相似。结论该起疫情为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所致,并且污染发生在毛蚶产地而不是运输过程。提示渔业和环境保护部门应加强贝类的饲养和卫生管理,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暴发甲肝毛蚶 甲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炎性损伤为主的世界性传染病[1]。为查找传染源和传播方式,为今后类似的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该次甲肝暴发调查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上海市甲肝暴发阶段确诊患有甲肝的病例和未患甲肝的正常人。 1.2方法 1.2.1流行病调查首先采用描述性研究为起点,再利用归纳统计推理,进行分析性研究。 1.2.2实验室检测流行期间,从毛蚶产地采集的毛蚶用细胞培养法分离到HAV与病人体内的HAV进行比对。 1.3统计分析 应用SPSS20.0对暴发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1988年1月19日起,上海市急性病毒性肝炎疫情骤然上升,数日之内发病数成倍增长,迄至3月18日至,共发生急性病毒性肝炎292301例,平均罹患率为4082.6/10

甲肝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肝炎是流行广泛的传染性疾病,病原体为甲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是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经消化道传播,甲型肝炎呈全球分布,不发达国家发病率更高,我国成年人甲肝病毒抗体阳性率在70~90%之间,说明我国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当普遍,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甲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下降,我国甲型肝炎发病率约占肝炎总发病率的50%左右,是我国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病原 甲型肝炎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肝病毒属,该病毒为直径27~32nm的球形颗粒,无包膜,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32~1.34g/cm3,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长7.4Kb,甲型肝炎病毒可分为七个基因型,但仅有一个血清型。甲型肝炎病毒耐酸,耐碱,耐乙醚,耐高温,对水中的氯原子也有耐受性,在PH2~10之间稳定,20%乙醚不能灭活病毒。60℃12小时不能完全灭活,1.5mg/L余氯60min仍存活,5~8%的甲醛,70%的乙醇能迅速灭活,1:4000的福尔马林72小时可以失去感染性而保留免疫原性。 (二)临床表现 典型病例发病初期常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随后出现黄疸,小便深黄,大便灰白,皮肤巩膜黄染,肝脾肿大,体温升高,甲肝病人还可出现腹泻,肌肉疼痛,咽炎等。 (三)诊断标准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综合分析动态观察进行诊断。 1.急性型肝炎 1)流行病学:发病前45天有吃不洁食物史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性病人 接触史。

2)症状:近一周出现无其他原因的发热、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3)体征: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4)肝功能检查:A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 B 血清胆红素>17μmol/L,尿胆红素阳性,巩膜、皮肤黄染。 5)HA V标记物检查:血清抗HA VIgM阳性,或抗HA VIgG 4倍升高。 疑似病例:有上述(三)1-2)+ (三)1-4)A的表现。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三)1-5)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疑似病例+ (三)1-4)B + (三)1-5)为急性黄疸染型肝炎。 2.淤胆型肝炎 1)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 2)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同时伴碱性磷酸酶,r-谷氨酰转肽酶,胆固醇明显增高,ALT中度增高。 3)梗阻型黄疸持续三周以上,并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型黄疸。 疑似病例:有上述(三)2-1)+ (三)2-2)+ (三)2-3)的表现。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三)1-5)。 3.急性重型肝炎 1)急性起病,严重消化道症状,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用 smith分类法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 2)体征:肝脏迅速缩小。

甲肝 试题

甲肝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3题,计65分。) 1、甲型肝炎病毒属于。 A、肠道病毒70型 B、肠道病毒72型 C、腺病毒8型 D、疱疹病毒6型 E、ECHO病毒 2、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血液接触 D、蚊虫叮咬 E、性接触 3、HAV区别于其他肠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是。 A、形态 B、大小 C、结构 D、对热的抵抗力 E、目前无法细胞培养 4、HAV随粪便排出体外最主要的时间是。 A、感染后1周内 B、发病2周后 C、发病前后2周内 D、恢复期 E、发病后1个月 5、关于HAV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形态结构与肠道病毒相似 B、经粪-口传播 C、只有一个血清型 D、感染易转变成慢性 E、病后免疫力牢固 6、有关HAV感染与基因变异的概念,哪项是错误的: 。 A、HAV可分为4个基因型 B、与基因型相对应也有4个血清型 C、HAV感染后可刺激抗体产生特异性IgM和IgG抗体 D、IgM抗体仅存在于感染后6个月之内是近期感染标志 E、IgG抗体可保存多年,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7、有关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意义,哪项是正确的: 。 A、抗HAV-IgM可长期存在 B、抗HAV-IgM阳性时可诊断为急性甲型肝炎 C、HBsAg阳性说明患者有传染性 D、抗HCV阳性为既往感染 E、抗HBe是保护性抗体 8、下述概念哪项是错误的: 。 A、抗HEV阳性可诊断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B、抗HBe是保护性抗体 C、抗HAV-IgM阳性可诊断为急性甲型肝炎 D、HCV-RNA阳性可诊断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E、HBsAg和HDAg均阳性可诊断为丁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 9、人群对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易感性和免疫力,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6个月以下的婴儿不易感 B、6个月龄后的儿童易感,因此发病集中于幼儿 C、随着年龄的增长,易感性下降,发病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D、儿童感染HAV后多表现为隐性感染,成人多表现为显性感染

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无症状感染者常见。任何年龄均可患本病,但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成人甲肝的临床症状一般较儿童为重。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本病病程呈自限性,无慢性化,引起急性重型肝炎者极为少见,随着灭活疫苗在全世界的使用,甲型肝炎的流行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病因 甲型肝炎病毒HAV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一员,为嗜肝RNA病毒属。HAV经口进入体内后,经肠道进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约过一周后到达肝脏,随后通过胆汁排入肠道并出现粪便中。粪便排毒能维持1-2周。病毒侵犯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咽部和扁桃体可能是HAV肝外繁殖的部位。HA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HAV 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肝脏损害是HAV感染肝细胞的免疫病理反应所引起的。 1.传染源 甲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传染源,甲型肝炎患者仅从粪便中排出病原体,血液中HAV主要出现在黄疸发生前14-21天,在此期患者的血液有传染性,有报道通过输血传播,但黄疸发生后患者血液通常无传染性。患者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从粪便中排出HAV 的数量最多,此时传染性最强。但至起病后30天仍有少部分患者从粪便中排出HAV。 2.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以粪口途径为主要传播途径,粪口传播的方式是多样的,一般情况下,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因此在集体单位如托幼机构,学校和部队中甲型肝炎发病率高。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3.易感性与免疫力 人群未注射甲肝疫苗者对HAV普遍易感,患过甲型肝炎或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的人可以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临床表现

甲肝防控方案

甲肝暴发疫情应急防控工作方案 为了有效应对我市出现的甲肝暴发疫情,切实作好甲肝预防控制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暴发疫情造成的损失,保护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关口前移,主动出击,快速反应,科学防控,部门协作,依法管理。 二、工作目标: 通过全面落实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甲肝暴发疫情的蔓延,争取在暴发疫情发生后最长潜伏期内控制疫情,严防二、三代病例出现,最大程度降低发病率,杜绝死亡病例的出现。 三、组织管理 成立疾控中心甲肝应急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专业技术组。 1、领导小组及职责: 组长:刘万余 副组长:李辉战永波平立春

成员:佘长明王成平李静思张立志职责:统一领导和组织我市甲肝暴发疫情应急调查处理工作;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经费、物资等保障;组织指挥专业技术人员按照防控工作相关要求,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蔓延。当接到甲肝暴发的报告后,指导乡镇和社区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进行病例的标本采集、运送和检测,进一步核实诊断,对疫情性质作出初步判定;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及时有效控制疫情。 四、工作措施: 接到甲肝暴发疫情报告后,按照有关程序及时进行报告,并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现场对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集标本,分析发生原因,明确事件性质,及时采取综合防控工作措施,控制疫情蔓延,及时扑灭疫情。 (一)统一指挥,落实责任: 1、甲肝暴发疫情应急防控领导小组负责全中心应急防控工作,统一领导,统一组织,落实各项工作职责。负责制定防控工作方案,组织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制度等,组织人员培训、协助和指导医疗机构和学校托幼机构及重点地区的甲肝暴发疫情应急防控工作。 2、严格实行应急防控工作责任制。为确保把应急防控工作抓紧抓好,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要建立工作责任制,积极主动地开展好各项防控工作。

甲肝的防治知识

甲肝的防治知识 甲型肝炎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占各型病毒性肝炎之首。其流行情况与当地的卫生状况密切相关。中国是高发区。常呈周期性暴发流行,传染源是急性期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多为生活接触传播,主要通过粪口途径感染。被感染者常在潜伏期后10天从粪便中排出病毒,至发病后2 周停止排毒。水源,食品,用具等被含甲肝病毒的粪便污染可引起流行。甲肝病人预后良好。病死率低,绝大部分病人于6个月内恢复健康。 感染方式 甲肝主要是经由不洁饮食以及喝生水等途径而感染的,甲肝病毒主要以人体、猕猴、人猿等灵长类动物为宿主,潜伏期大约为2-6星期:在感染一个星期内,还可以在粪便中找到病毒的颗粒;而受感染个体就好像得了一场感冒似的,某些个体可能出现高烧,或者食欲不振,全身倦怠等非特异性的症状;少数可能出现茶色尿或被告知有黄疸的现象。 (1)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这是甲肝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也叫间接传播。主要通过被甲肝病毒污染了的手、食具、用具和玩具等再污染食物后经口传入而感染。这种方式多发生于学校、幼儿园、部队、工厂等集体单位和家庭,故可引起流行,也可仅出现散发病例。近年来,发现甲肝患者中许多人有蓄长指甲的坏习惯,指甲长了,又不注意卫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长指甲数点钞票、剥削果皮、当牙签剃牙及摄取食物等,极易将病原体带入口内而感染上甲肝病毒。 (2)水源传播:这是引起甲肝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多发生于暴雨和雨季之后,患者的粪便、唾液、呕吐物等排泄物因雨水的冲刷污染来周围环境,尤其是水源。在卫生条件比较差的农村,由于无自来水设施,人们多引用井水、河水或沟塘水,当身体抵抗力减弱又饮用被污染的水后,极易引起感染,并出现暴发流行。 (3)食物传播:主要是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引起,特别是未经蒸煮就生吃的瓜果与蔬菜,或煮的半生半熟的贝壳类海产品如牡蛎、蚬子、哈蜊和毛蚶等。此外,患甲肝的饮食从业人员污染食物后引起的暴发流行也屡有报道。此种传播方式引起的甲肝流行潜伏期多比较短暂,且病情较重。 此外,苍蝇和蟑螂也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媒介。其他如节肢动物传播、空气飞沫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及性接触传播等,因尚未被证实或未见报道,故暂不能肯定。 七大病源 预防甲肝应注意7个方面的问题: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住“病从口入”关。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或少吃生冷食物,食用水果、生菜等果蔬类食品时一定要清洗干净,吃剩的食物要储存在冰箱中,并且再次食用前应充分加热。尤其是加工食品时要注意高温加热,一般情况下,加热100℃一分钟就可使甲肝病毒失去活性。 2、对一些自身易携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蛳、贝壳、螃蟹,尤其是能富集甲肝病毒的毛蚶等海、水产品,食用时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绝生吃、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等不良饮食习惯。 3、注意消灭苍蝇、蟑螂等害虫,避免疾病的媒介传播。 4、不要到没有卫生许可证,服务人员没有健康证,卫生设施不全的小型餐馆或路边流动摊贩处就餐。 5、接种甲肝疫苗,可以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甲肝的发生和暴发流行。 6、出现体温升高并伴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的人,应及时到医院肠道门诊就诊,以便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7、发现甲肝病人应及时报告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取有效措施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早期报告对控制疫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乙肝的防治知识

【甲肝疾病常识】甲肝2

甲型肝炎是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病人在2个月内恢复。随访上海80年代大流行中的1212例甲型肝炎病人,2个月内临床和肝功能恢复正常者为63.4%,20.40%的病人需3个月,8.6%需4个月,4.8%需5个月,1.5%需6个月,超过6个月才恢复的仅1.3%。未发现进行性慢性肝病,但可有复发(复发性甲型肝炎),甚至多次发作,同时粪便再次排毒,一般都发生在6个月内。 病原诊断:HAV感染的诊断依据是以EIA检出HAV的抗体。血清IgG抗HAV表示过去感染和对HAV的免疫,但如滴度继续上升则是近期感染。HAV感染2-3周后,IgM抗HAV常出现在临床症状之前,保持30-420天,大多数在120天内阴转。这一试验灵敏、特异,单—血清即可获得可信的诊断。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检查指标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引起的传染性肝炎。儿童和青少年人群多发。起病急骤,前驱期1-5天,发热,全身不适,类似感冒症状;继而出现明显乏力,厌油食,恶心,呕吐等,常被误诊为"胃炎"。故有人总结为:感冒加胃炎,警惕是肝炎。随后眼黄,尿黄如浓茶。确诊甲型肝炎首先应检查病毒学指标:(1)抗-havigm:发病后1周左右即可在血清中测出。其出现与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异常的时间一致,第2周达高峰。一般持续8周,少数患者可达6个月以上。但个别病人病初阴性,2-3周后方检出阳性。所以临床疑诊甲型肝炎,而抗-havigm阴性,应重复1-2次,以免漏诊。当前,抗-havigm是早期诊断甲型肝炎的特异性较高的指标,且有简便,快速的优点。抗-iavigg是既往感染的指标,因其是保护性抗体,可保护人体再次感染故可作为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易感人群。 (2)抗hav-iga的检测:iga型抗体又称分泌型抗体,主要存在于泪眼,唾液,尿液,胃液,乳汁,鼻腔分泌物中,胃液中的iga可排入粪便中,在甲型肝炎患者粪便提取液中可测得抗hav-iga。可作为甲型肝炎的辅助诊断。此外,粪便中hav的检测和血清甲肝核糖核酸(havrna)亦有诊断价值,但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技术,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总之,对有典型症状的可疑甲型肝炎患者,伴转氨酶明显增高,可进一步查抗havigm即可明确诊断甲型肝炎。 临床表现 特征 (1)中国急性肝炎中甲肝的发病率占病毒性肝炎的首位,约占40%~50%。 (2)甲肝为自限性疾病,能完全治愈;无慢性化。传染源是患者和亚临床型感染者,主要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 (3)甲肝潜伏期(平均30天)。感染HAV后,在潜伏期最后10天的粪便中排出病毒,多数至发病后2周排毒停止。 (4)任何年龄均可患本病,但主要为儿童。成人甲肝的临床症状一般较儿童为重。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 (5)发病较急,83%左右的患者有发热(大多在38℃-39℃之间),平均发热3天,但也有15%的患者发热超过5天。 (6)90%的患者有黄疸,消化道症状较重,ALT升高的幅度大,800IU/L-2000IU/L可占55%。 (7)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时,病情可加重甚至可以发生重型肝炎。 (8)重型肝炎约占全部甲肝病例的0.2%-0.4%,病死率高。患过甲肝或隐性感染者,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相关整本阅读:https://www.doczj.com/doc/81730740.html,/ebook/682570407fd5360cba1adbb3.html

肝炎病毒测考试试题

冷市镇2014年肝炎病毒培训测试题村名姓名计分 一、选择题 A型题 1. 甲型肝炎病毒属于 A. 肠道病毒70型 B. 肠道病毒72型 C. 腺病毒8型 D. 疱疹病毒6型 E. ECHO病毒 2. 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血液接触 D. 蚊虫叮咬 E.性接触 3.HA V区别于其他肠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是 A. 形态 B. 大小 C. 结构 D. 对热的抵抗力 E. 目前无法细胞培养 4.HA V随粪便排出体外最主要的时间是 A. 感染后1周内 B. 发病2周后 C. 发病前后2周内 D. 恢复期 E. 发病后1个月 5.Dane颗粒是指 A.HA V颗粒 B.完整的HBV颗粒 C.HBV球形颗粒 D. HBV管形颗粒 E.狂犬病病毒包涵体 6. HBV的核酸类型为 A. 单正链RNA B. 单负链RNA C. 双链分节段DNA D. 双链环状DNA E. 双链RNA 7. 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消化道传播 B.血液、血制品传播 C.蚊虫叮咬 D. 呼吸道传播 E.直接接触 8. 下列病毒中抵抗力最强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 乙型肝炎病毒 C.乙脑病毒 D. 单纯疱疹病毒 E. 流感病毒 9. HBsAg在血清中的最主要存在形式是 A.小球形颗粒 B.管形颗粒 C.Dane颗粒 D.免疫球蛋白 E. 免疫复合物 10. HBV感染的主要标志是 A. 血中测出HBsAg B. 血中测出抗-HBs C. 血中测出HBcAg D. 血中测出HBeAg和抗-HBs E. 血中测出抗-HBe 11. HBV的免疫病理机制中包括 A.Ⅰ、Ⅱ型超敏反应 B. Ⅱ、Ⅲ型超敏反应 C.Ⅰ、Ⅳ型超敏反应 D. Ⅲ、Ⅳ型超敏反应 E. 以上都不是 12. 与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病毒是 A.HAV B.HBV C.HIV D.EBV E.HSV-2 13. 关于HBV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核酸为双股线状DNA B.其DNA多聚酶无逆转录酶功能 C. 血中测出HBeAg是体内HBV复制的指标之一

甲肝的预防知识及预防措施

甲肝的预防知识 甲肝为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引起的较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一般潜伏期为2~6周,本病在临床上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淤胆型与重症型四个类型,病程为2-4个月。冬春季节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 甲肝的临床症状 甲型肝炎临床上表现为起病急,有畏寒、发热、腹痛、腹泻、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恶心、疲乏、小便色黄、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等。初起时往往误认为感冒,容易被人忽视,延误病情,继而引起暴发或散发流行。83%左右的甲肝患者有发热(大多在38℃一39℃之间),平均发热3天,但也有15%的患者发热超过5天。90%的患者有黄疸,消化道症状较重,ALT升高的幅度大、800IU/L-2000IU/L可占55%。 甲肝的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传染源通常是急性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病人自潜伏末期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最大,“粪—口”途径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水、食物传播是爆发性的主要的方式,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报道甲型肝炎亦可通过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 甲肝的诊断 甲型肝炎患者发病后1~4周血清中即可检出甲肝特异性抗体。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尿黄厌油腻食物,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则甲型肝炎的诊断基本可以确定。 甲肝的预后 甲肝为自限性疾病,只要及时住院进行隔离治疗,愈后良好,能完全治愈,无慢性化。 甲肝的治疗原则 甲肝的治疗原则应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疲劳和使用损肝药物。

甲肝的预防措施 除了积极把好"病从口入"这个关以外,可以接种甲肝疫苗,接种后产生免疫力的接近100%。只要在胳膊上注射一次,便可使机体产生能预防甲肝的免疫能力,不会感染上甲肝。不吃不干净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毛蚶、蛤蜊等水产品可能粘附甲肝病毒,不要生吃或半生吃。直接入口的食物如酱菜、凉拌的菜,不要在可能受污染的水中洗涤。讲究餐具茶具的卫生。 甲肝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染,与甲肝患者密切接触,共享餐具、茶杯、牙具等,吃了肝炎病毒污染的食品和水,都可以受到传染。如果水源被甲肝病人的大便或其它排泄物污染,往往可以引起甲肝爆发流行。 搞好饮水卫生 加强饮水消毒,不论是自来水,还是井水、河水、塘水都要消毒。如50 公斤水加漂粉精片1片,就可杀灭甲肝病毒;如已有甲肝流行可适当加大漂粉精用量。为防止水源和农作物受到污染,不要用新鲜粪便下田,不要在河、塘内洗甲肝病人的衣物等。 不吃不干净的食物,不喝生水 生吃瓜果要洗净。毛蚶、蛤蜊等水产品可能粘附甲肝病毒,不要生吃或半生吃。直接入口的食物如酱菜、凉拌的菜,不要在可能受污染的水中洗涤。 讲究餐具茶具的卫生 有肝炎流行时,勿办酒席。因甲肝病人在症状出现之前大便中就有病毒排出,在甲肝流行时自办酒席,宾客中可能有尚未发作的病人,容易引起参宴者甲肝爆发。 甲肝的防治原则: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甲肝病人症状明显出现以前,传染性很强,所以愈早发现、早隔离,就愈能减少传染的危险。在甲肝流行期,人群较集中和集体就餐单位要加强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人,早期隔离。甲肝病人的住室、活动的房间和衣物要消毒。 及时接种丙种球蛋白 儿童体内抵抗甲肝的抗体水平很低,所以,与甲肝病人有过接触日起两周内,及时接种丙种球蛋白,能保护不发病。 可用中草药预防 服用垂柳汤:取新鲜嫩垂柳枝连叶10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2次服,连服4天;口服板蓝根冲剂:成人每次1袋(或1块,每日2次,开水冲服,连服5~10天。儿童减半。

中国肝病的发病概况和现状

中国肝病的发病概况和现状 病毒性肝炎有经血液传播,也有经肠道传播,肠道传播有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经血液传播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接触比较多的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 (一)关于甲型肝炎 中国属于高发国家但不是最高的,非洲、东南亚、印度、巴基斯坦、蒙古很高,其次是美国北美、澳大利亚等等。从1990年开始统计,中国甲肝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生活水平提高了,整个卫生设施改善,第二方面就是打甲肝疫苗的预防接种,使得甲肝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中国甲肝报告的发病情况,问题比较严重的是西部地区,新疆、甘肃、青海、宁夏、贵州比较高,发病率在20%以上。北京最低,不到十万分之一。从中国甲肝报告的年龄分布来看主要是5—9岁年龄组,学龄儿童为主。北京市2004年和2006年报告的甲肝发病情况年龄分布比较来看,小年龄组发病率下降,大年龄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这是中国现在的甲型肝炎的流行特点,大城市像北京、上海甲肝疫苗接种比较好,成年人接种甲肝疫苗比较少,相对来说成年人甲肝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我国的甲肝还有一个特点,虽然整体发病率下降,但是不断有爆发。2004年26起,2005年33起,2006年43起,2007年52起,小的爆发不断有,通过手足传播,一发生之后影响社会的安定。 我国甲肝疫苗免疫策略,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将甲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全部纳入国家计划免疫。 (二)关于乙型肝炎 1992年1月1日我国开始给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疫苗自费。2002年1月1日把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2005年6月1日开始,新生儿乙肝疫苗完全免费。 1992年到2002年十年时间,这期间肝炎专家们做了很大努力,开会倡议把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专家写了报告,通过肝炎基金会当时的理事长何鲁丽把专家的意见书交给李岚清副总理,李岚清副总理批示给财政部和卫生部,2001年11月批准通过,2002年1月1日开始纳入计划免疫,疫苗费用国家出钱。 2008年4月21日卫生部正式发布,通过将近14年,中国在乙肝防治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比1992年减少了三千万,以前讲1.2亿携带者,现在是9300万携带者,十年减少了三千万,这跟乙肝疫苗的接种密切相关。 中国属于乙肝高流行地区,1992年调查中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是9.75%,十个人里面

甲肝患者有哪些注意事项

甲肝患者有哪些注意事项 1、讲究餐具茶具的卫生。 2、有肝炎流行时,勿办酒席 因甲肝病人在症状出现之前大便中就有病毒排出,在甲肝流行时自办酒席,宾客中可能有尚未发作的病人,容易引起参宴者甲肝爆发。 3、及时接种丙种球蛋白 儿童体内抵抗甲肝的抗体水平很低,所以,与甲肝病人有过接触日起两周内,及时接种丙种球蛋白,能保护不发病。 4、搞好饮水卫生 加强饮水消毒,不论是自来水,还是井水、河水、塘水都要消毒。如50公斤水加漂粉精片1片,就可杀灭甲肝病毒;如已有甲肝流行 可适当加大漂粉精用量。为防止水源和农作物受到污染,不要用新 鲜粪便下田不要在河、塘内洗甲肝病人的衣物等。 5、可用中草药预防 服用垂柳汤:取新鲜嫩垂柳枝连叶10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2次服,连服4天;口服板蓝根冲剂:成人每次1袋 (或1块每日2次,开水冲服,连服5~10天。儿童减半。 6、不吃不干净的食物,不喝生水 生吃瓜果要洗净。毛蚶、蛤蜊等水产品可能粘附甲肝病毒,不要生吃或半生吃。直接入口的食物如酱菜、凉拌的菜,不要在可能受 污染的水中洗涤。 7、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离,就愈能减少传染的危险。在甲肝流行期,托幼机构要加强对儿 童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人,早期隔离。甲肝病人的住室、活动 的房间和衣物要消毒。 (1)全身和消化道症状 发热较为常见,但热度不高,38度左右,半数病人伴有乏力、 厌油、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全身和消化道症状。 急性黄疸型肝炎随着黄疸出现,发热即消退,消化道症状亦减轻, 呈现“热退黄疸现”和“症状有所减轻”的肝炎病症的特点。若黄 疸与消化道症状继续加重,提示可能发展成重型。 (2)肝区症状和体征 自觉有轻度肝区不适或隐痛,但急性者肝痛较少见。可有肝肿大,体检时在肋缘下可扪及肝脏,肝区有轻度触痛和叩击痛。 (3)黄疸 甲型肝炎患者以急性黄疸型较常见。起病3~7日左右开始出现 黄疸,1~2周达高峰,持续2~6周。表现巩膜和厦肤黄染,以巩 膜出现最早。黄疸出现前,即有尿色加深,往往是清晨第次尿黄最 明显,一般似浓茶样,尿黄显著者如酱油样或血色样。 1、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应尽可能避免吃可能已被污染的水、 新鲜水果、蔬菜以及贝类食品,生吃瓜果要洗净,直接入口的食物 如酱菜、凉拌的菜,不要在可能受污染的水中洗涤。 2、讲究餐具茶具的卫生,定期消毒,如需在外就餐,最好自备 餐具。 3、对甲肝病人的食品、便器、衣服、床单、注射针头及其排泄 物亦均应作消毒处理。 4、正常患者与甲肝患者接触后至两周内,应及时接种丙种球蛋白,尤其儿童体内抵抗甲肝的抗体水平很低,更应及时接种。 5、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甲肝的防治知识宣传

甲肝的防治知识宣传 一、什么是甲肝?甲肝的全称是甲型肝炎,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感染对象以青少年及儿童为主,成年人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它是各种病毒性肝炎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我国是甲肝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一般潜伏期为2~6周,本病在临床上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淤胆型与重症型四个类型,病程为2-4个月。冬春季节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甲肝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秋冬及早春季节发病率高,可能与秋冬大量上市的水产品有关。毛蚶、螃蟹等引起的甲肝暴发,都发生于冬春;早春甲肝增多,可能与春节期间人口流动频繁有关。甲肝的流行每7年一个循环,并与社会经济条件有关。典型的甲型肝炎临床过程分四个阶段:①潜伏期,②前驱症状期,③黄疸期,④恢复期。疾病轻重程度往往取决于患者的年龄,在幼儿中,甲型肝炎常表现出无症状或无典型特征的症状,经常无黄疸期,而在青少年和成人中,经常表现出有黄疸期症状的感染。 二、甲肝的临床症状甲型肝炎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腹痛、腹泻、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等。初起

时往往误认为感冒,容易被人忽视,延误病情,继而引起暴发或散发流行。83%左右的甲肝患者有发热(大多在38℃一39℃之间),平均发热3天,但也有15%的患者发热超过5天。90%的患者有黄疸,消化道症状较重,ALT升高的幅度大、800IU/L-2000IU/L可占55%。 三、甲肝的传播途径甲型肝炎传染源通常是急性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病人自潜伏末期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最大,粪—口途径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水、食物是爆发性的主查方式,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报道甲型肝炎亦可通过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国外医学流传分册 1994),尚待进一步研究。人类感染甲肝病毒后,首先在消化道中增殖,在短暂的病毒血症中,病毒又可继续在血液白细胞中增殖,然后进入肝脏,在肝细胞内复制繁殖。于起病前1~2周,甲肝病毒由肝细胞的高尔基体然向毛细胆管,再通过胆管进人肠腔,从大便排出。在甲型肝炎潜伏末期和黄疽出现前数日是病毒排泄高峰。处在这个时期的患者,尤其是无症状的亚临床感染者,是最危险的传染源。他们的粪便、尿液、呕吐物中的甲肝病毒,如果未经过很好消毒处理,就污染周围环境、食物、水源或健康人的手;另外患病者的手(如潜伏

肝炎病毒测试题

冷市镇2014年肝炎病毒培训测试题 村名姓名计分 一、选择题 A型题 1. 甲型肝炎病毒属于 A. 肠道病毒70型 B. 肠道病毒72型 C. 腺病毒8型 D. 疱疹病毒6型 E. ECHO病毒 2. 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 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血液接触 D. 蚊虫叮咬 E.性接触 3. HAV区别于其他肠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是 A. 形态 B. 大小 C. 结构 D. 对热的抵抗力 E. 目前无法细胞培养 4. HAV随粪便排出体外最主要的时间是 A. 感染后1周内 B. 发病2周后 C. 发病前后2周内 D. 恢复期 E. 发病后1个月 5. Dane颗粒是指 A. HAV颗粒 B.完整的HBV颗粒 C.HBV球形颗粒 D. HBV管形颗粒 E.狂犬病病毒包涵体 6. HBV的核酸类型为 A. 单正链RNA B. 单负链RNA C. 双链分节段DNA D. 双链环状DNA E. 双链RNA 7. 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 消化道传播 B.血液、血制品传播 C.蚊虫叮咬 D. 呼吸道传播 E.直接接触 8. 下列病毒中抵抗力最强的是 A. 脊髓灰质炎病毒 B. 乙型肝炎病毒 C.乙脑病毒 D. 单纯疱疹病毒 E. 流感病毒 9. HBsAg在血清中的最主要存在形式是 A. 小球形颗粒 B.管形颗粒 C.Dane颗粒 D.免疫球蛋白 E. 免疫复合物 10. HBV感染的主要标志是 A. 血中测出HBsAg B. 血中测出抗-HBs C. 血中测出HBcAg D. 血中测出HBeAg和抗-HBs E. 血中测出抗-HBe 11. HBV的免疫病理机制中包括 A. Ⅰ、Ⅱ型超敏反应 B. Ⅱ、Ⅲ型超敏反应 C.Ⅰ、Ⅳ型超敏反应 D. Ⅲ、Ⅳ型超敏反应 E. 以上都不是 12. 与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病毒是 A. HAV B.HBV C.HIV D.EBV E.HSV-2 13. 关于HBV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核酸为双股线状DNA B.其DNA多聚酶无逆转录酶功能 C. 血中测出HBeAg是体内HBV复制的指标之一 D.可用减毒活疫苗特异性预防 E.主要传播方式为粪-口途径

甲型病毒性肝炎(仅供参考)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 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 病例出现黄疸,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无症状感染者常见。任何年 龄均可患本病,但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成人甲肝的临床症状一般 较儿童为重。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本病病程呈自限性, 无慢性化,引起急性重型肝炎者极为少见,随着灭活疫苗在全世界 的使用,甲型肝炎的流行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预防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伤为特征的一组传染病。 病因甲型肝炎病毒HAV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一员,为嗜肝RNA病毒属。HAV经口进入体内后,经肠道进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约过一周后到达肝脏,随后通过胆汁排入肠道并出现粪便中。粪便排毒能维持1-2周。病毒侵犯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咽部和扁桃体可能是HAV肝外繁殖的部位。HA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HAV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肝脏损害是HAV感染肝细胞的免疫病理反应所引起的。

1.传染源:甲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传染源,甲型肝炎患者仅从粪便中排出 病原体,血液中HAV主要出现在黄疸发生前14-21天,在此期患者的血液有传染性,有报道通过输血传播,但黄疸发生后患者血液通常无传染性。患者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从粪便中排出HAV的数量最多,此时传染性最强。但至起病后30天仍有少部分患者从粪便中排出HAV。 2.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以粪口途径为主要传播途径,粪口传播的方式是多样的,一般情况下,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因此 在集体单位如托幼机构,学校和部队中甲型肝炎发病率高。水和食物 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 式。 3.易感性与免疫力 人群未注射甲肝疫苗者对HAV普遍易感,患过甲型肝炎或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的人可以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临床表现 甲型肝炎病初,病人会出现疲乏无力、不思饮食,小便颜色加深,有时伴有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巩膜、皮肤发黄。临床分为显性感染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