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数学教材分析资料

五年级数学教材分析资料

五年级数学教材分析资料
五年级数学教材分析资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培训提纲整体内容分布:

(一)数与代数(三)统计与概率

1.因数与倍数统计

2.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四)数学思想方法

3.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数学广角――找次品(二)空间与图形(五)综合应用

1.图形的变换 1.粉刷围墙

2.长方体和正方体 2.打电话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一、教学内容

轴对称

旋转

欣赏设计

数学游戏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o。

3.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 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

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编排特点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

和性质。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2.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o。

3.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让学生判断几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并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四、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

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像、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2.恰当把握教学目标。

这一部分内容教学需要特殊注意的是,我们不要求学生说出准确的数学语言,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他发现的特征和性质就可以了。

例如,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数学概念是“如果平面到其自身的一一变换的每对对应点A 、A′,都垂直于同一直线l,且被直线l 平分,则这种变换叫做关于直线l 的轴对称。直线l 叫做对称轴,对应点A 和A′叫做关于轴l的对称点,在直线反射下的对应图形A 、A′叫做关于轴l 的对称图形。”在初中数学中,概括成“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在小学阶段,我们不要求学生说得这么准确,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折叠”“重合”这些基本特征概括出来就可以。

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在初中数学中概括成“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我们

不要求学生概括出这样的结论,只要学生能像书上的学生那样直观描述就可以了,使学生知道“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再如,旋转的概念是“如果平面到其自身的一一变换,使任意一对对应点A 、A′与平面上一个定点O距离相等,∠AOA′等于指定的有向角α,而O 和自身对应,则这样的变换叫做关于点O的旋转。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定角α叫做旋转角,相同的指定方向叫做旋转方向。”在初中数学中概括成“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如果图形上的点P 经过旋转变为点P′,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在小学阶段,我们不要求学生这样说,只要学生能概括出“绕一个点旋转”“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多少度”这几点就可以了。像“旋转中心”“旋转角”这些名词也不必要求学生掌握。

3.注意知识的科学性。

这部分知识虽然不要求用精确的语言描述变换的特征,但也要注意知识的科学性,避免学生在操作和画图时出现不规范的情况。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一、教学内容

1.因数和倍数

2. 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编排特点

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三方面的调整:

A.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B.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C.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论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四、教学建议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分三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增加了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以上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编写特点

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1)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认识图形和概念。

(2)注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

2.更加重视对概念的理解。

先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体积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3.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一些概念和计算方法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1cm3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4.对一些内容进行了调整。不再安排对体积和表面积进行对比的例题。

四、教学建议

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从现实生活情景引入,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表面积、体积和容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体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感受到物体占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地理解体积的含义。通过用小正方体来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来观察、猜测、归纳、推理出长方体的计算公式。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一、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真分数与假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最大公因数与约分

最小公倍数与通分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三、编排特点

1.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

现实需要和数学需要。

2.把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

3.关注数学的抽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

4.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原来安排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现在挪后。

(2)分数大小比较,不单列一段,而是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

(3)删去了原来第2节中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内容。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一、教学内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3.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三、编排特点

1.结合学生经验中非常熟悉的素材,学习分数加减法。

为使学生理解“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的算理,教材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况下学习分数加减法计算。

?第1小节例1、例2中,利用一家三口分吃一块大饼和小朋友喝矿泉水的情境,引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例3中,以观看少儿节目为背景,学习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学习。

?第2节中,以处理当今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生活垃圾为背景,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这样选材,符合“计算教学应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课改理念,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它降低了学生理解分数加减计算算理的难度,利于学生较顺利地掌握分数加减计算的基本方法。

2.淡化分数加减法意义的教学。

根据《标准》“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的要求,教材淡化了分数加减法意义的教学,利用类推说出分数加减的含义。

?例(1)中,由小精灵明明发问:“想想整数加法的含义,你能说出分数加法的含义吗?”

?例2中,由小精灵聪聪发问:“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的含义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由整数加、减法的含义类推出分数加、减法的含义;

3.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概括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材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逐步地总结出分数计算的一般方法。

?第1节中,例1、例2教学完后,引导学生探究:“观察例1和例2,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点?”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

?第2节中,例1教学完后,引导学生探究:“你能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么计算吗?”又一次让学生通过探究、讨论,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

4.在计算教学中突出“鼓励算法多样化”的课改理念。

?第1节中例3的教学,如何计算分数连加、连减的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算法后提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还有其他算法吗?”

?第3节例1的教学,教材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法后,提问:“你喜欢哪种方法?”“我们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呢?”

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懂得应选择较简捷的方法

进行计算。

5.编排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

《标准》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本单元学习内容,教材编排了两个阅读材料:

? 第112页的“你知道吗?”,通过阅读这段材料,使学生了解一些关于分数四则计算的发展史,了解我们的祖先在这一方面的睿智与成果,体会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分数对分数计算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进一步体会用简明的符号来表示数的重要性。

? 第116页的“生活中的数学”。通过阅读这份材料,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使学生看到分数在五线谱中的灵活应用,体会数学与音乐、与人类精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分数加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加减法的含义是完全相同的。它们的计算方法从表面上看截然不同,但实质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论是整数还是分数的加减法,都要统一单位后才能进行。当分数的单位统一后,分数的加减运算也就归结为整数的加减了。如,第2节中的例1(1): )65(206520620510341+=+=+=+个201

上述过程中,先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然后用整数加法的方法将分子相加,即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得出最后的和。

因此,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紧紧扣住学生经验中“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逐步概括出分数加减的一般计算方法。

2.注重对算理的分析,以算理引入算法。

抽象概括出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要搞好这一过程的教学,必须处理好算理与算法,单纯记忆与发展思维之间的关系。教学时,应通过观察、思考、说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用算理引入算法的重要过程。使学生明白:①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分母不变”是因为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只用分子进行加、减;②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只要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就可以了。这样教学,不但使学生明白算理是算法的灵魂,而且避免了机械用法、单纯记忆的弊端,达到“明理驭法”的目的。

3.处理好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关系,不可偏废任何一种方式。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基础上发展的,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首先提供给每一位学生独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探究得比较成熟时,具备了和同伴交流的“资本”和“底气”时,再组织他们进行合作交流。如教学第1节例1计算“8381+”、例2计算“4143-”、例3计算“

157151154++”时,应让每一位学生自主思考、计算,然后再交流计算的过程和想法;又如教学第2节例1(1)计算10341+(2)计算203103-时,首先应让每一位学生思考: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行吗?试一试。在学生充分尝试、探究的基础上再组织交流。交流时,

1 一年级上册数学1-9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准备课 教材分析:这一单元有数一数和比多少两方面的内容。 “数一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美丽的校园”情境图;二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10以内的、用集合圈呈现出来的人或物;三是配合此部分内容的练习题(练习一第1题、第2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提供丰富的计数资源,并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2)丰富的计数资源为学生充分计数服务。 “比多少”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猪兔一家的劳动”情景图;二是从“猪兔一家的劳动”中抽取出来的人或物数量的比较:三是配合此部分的练习题(练习一第3题、第4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使用“猪兔一家的劳动”情景图,生动形象,吸引小朋友的兴趣。 (2)利用图片中的数量关系,使小朋友们生动具体的比较多少。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活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培养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 2.通过教学,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4.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第二单元:位置 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侨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

五年级数学下册培优资料

五年级数学下册培优资 料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姓名 一、填空 1.右边的三个图形分别是从什么方向看到的填一填。 2.如图,再添一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小明就把图1小丽搭的积木变成了图2六种不同的形状。 (1)从左面看,小明搭的积木中()号和()号的形状和小丽搭的是相同的; (2)从正面看,小明搭的积木中,形状相同的是()号和()号,或者是()号和()号。 3.一个用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下面是它的两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要符合这两个条件最少需要摆()块,最多能摆()块,共有()种摆法。 (第4题图) 4.小刚搭建了一个几何体,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都是如图的形状,请问:他一定是用 (? ? )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二、选择X k B 1 . c o m 1.一堆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分别如图,那么至少有()块同样的正方体。 2.由10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面积大 B.从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面积大 C.从上面看到的平面图形面积大 D.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面积一样大3.如下图: 从正面看是图(1)的立体图形有();从左面看是图(2)的立体图形有(); 从左面和上面看都是由两个小正方形组成的立体图形是()。 4.用5个大小相等的小立方体搭成下面三个立体图形,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如下表。请选择填空。 ? ?? ?? ?? ?B.? ?? ?? ? C. 5.有几堆摆好的小方块,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观察看到的形状如下图,这里至少有(? ? )个小方块。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最新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 级下册培训提纲 整体内容分布: (一)数与代数(三)统计与概率 1.因数与倍数统计 2.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四)数学思想方法 3.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数学广角――找次品 (二)空间与图形(五)综合应用 1.图形的变换1.粉刷围墙 2.长方体和正方体2.打电话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一、教学内容 轴对称 旋转 欣赏设计 数学游戏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

形。 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o。 3.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 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编排特点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 特征和性质。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2.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o。 3.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数学1-9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重难点第一单元:准备课 教材分析:这一单元有数一数和比多少两方面的内容。 “数一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美丽的校园”情境图;二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10以内的、用集合圈呈现出来的人或物;三是配合此部分内容的练习题(练习一第1题、第2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提供丰富的计数资源,并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2)丰富的计数资源为学生充分计数服务。 “比多少”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猪兔一家的劳动”情景图;二是从“猪兔一家的劳动”中抽取出来的人或物数量的比较:三是配合此部分的练习题(练习一第3题、第4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使用“猪兔一家的劳动”情景图,生动形象,吸引小朋友的兴趣。 (2)利用图片中的数量关系,使小朋友们生动具体的比较多少。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活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培养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 2.通过教学,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4.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第二单元:位置 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五年级下册数学重要资料

五年级下册数学重要资料 在除法算式中,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整除”。 用字母表示为: α÷b=c(其中α、b、c都是非0整数) 如果α÷b=c,且没有余数,那么α是b、c的倍数,b、c是α的因数。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大于1的自然数,至少有两个因数。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一个非零自然数至少有2个因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2、4、6、8。 2、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一定是0 3的倍数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能被3整除的数就是3的倍数。 2、3、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 5的倍数特征:个数上的数字是0、5。 4的倍数特征:一个数的末两位数是4的倍数,这个数就是的倍数。 6的倍数特征:一个数只要能同时被2和3整除,那

么这个数就能被6整除。 8的倍数特征:一个数的末三位数是8的倍数,这个数就是8的倍数。 9的倍数特征:若一个整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能被9整除,则这个整数能被9整除。 10的倍数特征:若一个整数的末尾是0,则这个数能被10整除。 25的倍数特征:一个数的末两尾数是25的倍数,这个数就是25的倍数。 125的倍数特征:一个数的末三位数是125的倍数,这个数就是125的倍数。 质数和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也叫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是最小的质数,也是偶数中唯一的质数。除了2以外的所有偶数都是合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100以内质数表 2 3 5 7 11 13 17 19 23 29 31 37 41 43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2009年11月22日15:48:01 来源:上林县乔贤镇中心学校【字体:大中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三年级下册介绍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原义务教材在六年制七册,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在义务教材修订时,没有安排“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这一次根据课标的要求:第一学段“能认、读、写小数”,在实验教材的第六册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 2.数的运算 ⑴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五册。 变化:根据课标的要求删去了用一位数除商四位数;改变口算除法的编排;增加了估算的内容。 ⑵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六册。

变化:改变⑴口算乘法的编排;根据课标安排,将“三位数乘两位数”后移至第二学段四年级上册;加强估算。 3.常见的量 第四单元: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六册。增加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有意义的情境。 空间与图形 1.测量。 第六单元:面积。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七册。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探究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2.图形与位置。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 统计 第三单元,统计。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八册。加强了对统计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及对平均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解决问题 1.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对于这些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以整套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体现了前几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小学阶段,有关因数与倍数的知识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往人们认为,它既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又是发展小学生逻辑思维的良好素材。同时,人们普遍认识,这部分内容概念集中,比较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紧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由于以往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联系实际的素材不多,学习这部分内容,既需要学生理解并记忆一些概念,又要求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一定的推理、判断。所以,学习过程显得比较枯燥。因此,这部分内容向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内容。

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意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 2.改进认识分数的编排,注重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整数、小数知识一样,分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分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本套教材仍然采用了以往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借助操作直观,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虽然也出现了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初步概念,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资料

五年级下册数学资料 第一章倍数,因数 一、2,4,6,8,10。。。。是2的倍数,它们是偶数(0也是偶数) 1,3,5,7,9.。。。。不是2的倍数,它们是奇数。 二、(1)个位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2)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3)一个数,如果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三、(1)像2,3,5,7,11,13.。。。。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书,叫做质数(或素数)。 (2)像4,8,9,12.。。。。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的书,叫做合数。 (3)“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四、(1)1,2,3,6是12和30公有的因数,叫做12和30的公因数,其中6是最大的一个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12,24,36,。。。是4和6公有的倍数,叫做4和6的公倍数,12是公倍数中最小的,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最大公因数:2×5=10 最小公倍数:2×5×2×1=20

第二章分数 一、认识分数 (1)将一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它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2)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1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1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3)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a÷b=a/b(b≠0) (4)分子比分母小的数叫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5)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作比较,分母小的数大。 二、分数的基本性质 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 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2、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且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小的分 数的过程就是约分。 3、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是最简分数。 4、把几个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 分母都相同的分数的过程就是通分。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人教版www.5y https://www.doczj.com/doc/816905691.html, 全册教材分析 一、学习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2.数的运算 ⑴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⑵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3.常见的量 第四单元: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空间与图形 .测量。 第六单元:面积。 2.图形与位置。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

统计 第三单元,统计。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解决问题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制作年历”和“设计校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学习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学习目标是: .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说明 一、内容安排 这一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应用等。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基于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本册教材也包含“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 在数与代数方面,包括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一共三个单元的内容。一、二单元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包含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图形与几何方面,包括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教材安排了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综合与实践)方面,教材先是结合小数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外还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字的有规律排列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总复习。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博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烂熟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烂熟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5.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6.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7.体会学习数学的欢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齐的优良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养成优良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措施 1.结合详尽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优良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崇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7.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五、课时安排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重要资料归纳

根据实际情况 ⑶去尾法(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尾数取整数) 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见2.5找4或0.4,见1.25找8或0.8 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c+b×c=(a+b)×c(b=1时,省略b) 变式:(a-b)×c=a×c-b×c或a×c-b×c=(a-b)×c 减法:减法性质:a-b-c=a-(b+c) 除法:除法性质:a÷b÷c=a÷(b×c) 第二单元位置 8、确定物体的位置,要用到数对(先列:即竖排,后行:即横排)。用数对要能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给出一对数对,要能在坐标图中标出物体所在位置的点。二是给出坐标中的一个点,要能用数对表示。竖排是列,从左往后数横排是行,从前往后数数对(列,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9、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如:0.6÷0.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0.6,一个因数是0.3,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10、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继续除。 1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1)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2)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3)然后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12、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 13、除法中的变化规律: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缩小),商随着扩大(缩小)。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反而扩大;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反而缩小。 *规律:被除数与商的大小关系: 1)一个数(0除外)除以大于1的数,商比被除数小。 2)一个数(0除外)除以小于1的数,商比被除数大。 14、(P28)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如6.302302……的循环节是302.简写作6.3.02. 15、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小数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第四单元可能性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2017.9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是2012新版教科书,总共有八个单元: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新教材跟老教材相比,内容看似简单了,但实际上新教材里面有很多内容都比较难,这对我们的教学的要求就更加高了。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2.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3.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4.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6.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立体图形。 7.初步了解上下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明白位置的相对性原则。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9.数学乐园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下面我们从各个单元来具体解读教材,了解各单元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准备课 一、内容:P2-8页,数一数、比多少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三、教材说明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整理资料(2018)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整理资料 一、观察物体(三) 1、根据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还原立体图形,有时候摆法不唯一。 2、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二、因数与倍数 1、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 2、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奇数与偶数: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偶数:个位是0,2,4,6,8的数。奇数:个位不是0,2,4,6,8的数。 4、倍数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2,4,6,8。 3(或9)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是3(或9)的倍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或5。 5、质数与合数: 质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合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6、奇数与偶数的运算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个偶数相加是偶数,奇数个奇数相加是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 7、质因数:如果一个质数是某个数的因数,那么这个质数就是这个数的质因数。 8、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方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9、100以内的质数表: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中介,更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能力的源泉。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解读教材,只有准确地理解编者的设计意图,深入地挖掘教材的学习价值,才能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圆满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分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认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

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的观念。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

五年级数学教材分析(1)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一、教学内容 1.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积的近似值。 3.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4.解决问题。 和原实验教材相比,变化有:一是,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例3后增加概括总结法则的活动,给出不完整的计算法则文本。二是,不再安排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运算例题,直接迁移应用到小数四则运算。三是,增加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分别是估算和分步计费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和验算。 ⒉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小数)的近似值。 ⒊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⒋让学生在解决有关小数乘法的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意义,初步形成估算意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⒌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和解释算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编排特点 1.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元、角、分”“吨、千克、克”“米、分米、厘米”是他们熟悉的计量单位。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刷油漆”(与米、分米和千克、克有关)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学习背景,不但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常见的计量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应用转化和对比的方法,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所以,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 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

(人教小学数学一年级)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新课标与教材解读 一、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认识人民币、分类与整理以及找规律等.有了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丰富多彩,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利用立体图

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平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分类与整理”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教学,体现了“分类”与统计的关系,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整理数据,突出分类是整理数据和描述数据的基础. “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根据本册教材的内容特点,教材的“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摆一摆,想一想”,加强了对探索方法的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的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因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法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数据整理的关系;

五年级下册数学重要资料

因数和倍数度 在除法算式中,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整除”。 用字母表示为: α÷b=c(其中α、b、c都是非0整数) 如果α÷b=c,且没有余数,那么α是b、c的倍数,b、c 是α的因数。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大于1的自然数,至少有两个因数。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一个非零自然数至少有2个因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2、4、6、8。 2、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一定是0 3的倍数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能被3整除的数就是3的倍数。 2、3、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

5的倍数特征:个数上的数字是0、5。 4的倍数特征:一个数的末两位数是4的倍数,这个数就是的倍数。 6的倍数特征:一个数只要能同时被2和3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6整除。 8的倍数特征:一个数的末三位数是8的倍数,这个数就是8的倍数。 9的倍数特征:若一个整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能被9整除,则这个整数能被9整除。 10的倍数特征:若一个整数的末尾是0,则这个数能被10整除。 25的倍数特征:一个数的末两尾数是25的倍数,这个数就是25的倍数。 125的倍数特征:一个数的末三位数是125的倍数,这个数就是125的倍数。 质数和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

质数(也叫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是最小的质数,也是偶数中唯一的质数。除了2以外的所有偶数都是合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100以内质数表 互质数 互质的几种特殊情况: (1)任何两个质数是互质数。 (2)1和任何自然数(0除外)互质。

三年级数学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三年级数学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一、数学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冀教2011版三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三年级上册教材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内容安排到呈现方式及版式设计,又有新的突破。努力体现新的教学观和教材观,在教学中体现互动教学,创造性教学。情景教学类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自动探究为主的学习观,做到趣味性、情感性、活动性、自主性、生活性和开放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生活中的大数、两三位数乘除一位数、图形的运动、、四则混合运算、周长、、吨的认识、探索乐园。 本册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数与代数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 (5)数与代数部分在本册中占有相当大的篇幅,本学期的学习在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2.空间与图形的教学 在本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对称,测量和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交流和操作过程中感受并认识对称现象,能找出并判断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