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人养生观

古人养生观

古人养生观
古人养生观

从《上古天真论》看《内经》的养生观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体检中心陈瑞芳刘树林

【摘要】本文从《上古天真论》谈中医的养生观,文中详细论述了中国传统的养生方法,解释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的中医养生理论,进一步擅明了中医“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保健

【关键词】古人,养生观,中医

养生,古称“摄生”、“道生”、“保生”,其中“生”意为生命、生生不息之意,即通过各种手段调摄保养自身生命,使生命生生不息的意思。一般来说其意义在于通过各种调摄保养,增强自身的体质,提高正气,从而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或通过调摄保养,使自身体内阴阳平衡,身心处于一个最佳状态,从而延缓衰老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平时在饮食、起居、情志、休养等诸多方面进行调摄。《内经》认为人的寿命与先天禀赋有关,但后天修养是大关键。而《素问·上古天真论》则是古人对养生法则的总结。

从《上古天真论》开篇黄帝与歧伯的问答中便可见养生却病、益寿延年的法门。即黄帝曰:“上古之人,年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是时异也,人将失之也?”从黄帝的问话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首先,上古人与今时人寿数有差异;其次,上古人与今时人体力不同;另外,提出问题,即这种差异究竟是与世代的变迁有关,还是与人们自身的将养失常有关呢。

岐伯直接把上古人与今时人在“养生”方面的差异摆出来,使两者之间出现寿数、体力差异的原因一目了然。他说:“上古人之,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今时之人不然也,……”。可见养生的正确法门在于“法阴阳,合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几千年来,古人各种养生方法,均不出此法则。其内经在其余的篇章也分散详细的论述了相关的养生方法。下面我们就从这几方面,来谈谈内经中的养生观。

1.法于阴阳。

歧伯在讲述上古之人的养生之道时,首先便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一般来说,这应该是养生之道的一个总则,即人们在养生时需符合阴阳变化、交感之道。也就是说人们的生活起居饮食等要符合自然界的阴阳变化。

如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的阴阳往复,即春季阳气始生,夏季阳气旺盛,秋季阳气始收,冬季阳气闭藏。因为“人以天地之气生,禀四时之法成”,故人们的生活起居在四季变换中也应该因循四季阴阳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比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可见春季养生、夏季养长、秋季养收、冬季养藏是保养生命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法则。

上面只是论述了人们的起居、情志等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在养生中的重要性。其实这种阴阳往复的变化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处、每一时,比如一天之中亦有四季,太阳初升至万人皆卧亦是阴阳交替变化的结果,同样人们在调摄的时候也要注意,比如子时前必须入睡,这样才符合自然界阴阳更迭交互之理。现代研究也认为,人的造血功能在夜间入睡时最旺盛,若是这个时候没有入睡,则会影响到造血功能。再如饮食方面,也应该注意阴阳盛衰的不同时寒热温凉的差异。如古人云“夏无食热,冬无食冷以避寒暑”。可以说人的一生中,无时无刻不与阴阳相关,只有顺应阴阳的变化,才是知道者,才能年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可见养生取法于阴阳之重要性。

2.和于术数。

“术数”,汉·刘歆《七略·术数略》中,术数共包括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种。王冰认为,“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者必先之。”张志聪:“术数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马莳:“术数所该甚广,如呼吸,按跷,及《四气调神论》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阴阳应象大论》七损八益,《灵枢·本神》长生久视,本篇下文饮食起居之类也。”

从历史年代来看,刘歆离《内经》成书年代最近,其论述也最为可信,从其七略中对术数的解释可见,术数乃是与当时的天文、历法、卜蓍等有关,而这些均与五行生克关系密切,故内经中“和于术数”当是指和于五行生克之理。进而言之,便是和于自然界万物潜在的制

化之道。如五行生克之道、五运六气之道、七损八益之道等。

如《上古天真论》:“黄帝问于岐伯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更齿发长。二七……。丈夫年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说明男女分别以七、八之数而生长壮老已。

再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述:“黄帝曰: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岐伯曰:形胜色,色胜形者,至其胜时,年加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形色相得者,富贵大乐。黄帝:其形色相胜之时,年加可知乎。岐伯曰:凡年忌下上之人,大忌常加七岁、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三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皆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当此之时,无为奸事,是谓年忌。”即是说在相应的年数中更应该注意身心的修养。

由上可见,“和于术数”是说人的生活起居需遵循天地间潜在的一些自然法则,尤其是五行之生克,在平时饮食、声色、情志方面都需注意。即酸苦甘辛咸五味的调配,怒喜思悲恐五志的节制,角徵宫商羽五音的修养等,失和则百病由生,反之则万疾不起。

3.饮食有节。

这里的饮食有节,一方面在量上要节制,一方面在五味上要节制。即饮食气不可厚,味不可偏,量不可过多过少等。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的:“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施,精神乃央。”因此,要求五味养生防病,五味就不能偏盛或过盛。对人体健康来说,要特别注意五味调和。虽然这主要针对饮食的。但从大的方面讲,也是治病、防病、纠偏的原则。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接着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可见,调和五味,饮食平衡,是养生的一个方法,与现在强调均衡营养是一致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对五味的功用作了进一步阐述:“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又说:“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这是从阴阳学说的角度。对五味的阴阳属性作了一个基本的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也指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耍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

《灵枢·五味论》指出:“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闷心。”对五味致病的论述,较为具体,这从另一角度提示人们:五

味耍平衡,不能偏嗜。《素问·五藏生成论》也对五味致病作了论述:“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胸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素问·宣明五气》中相关论述,就告诫人们为了避免五味加重病情,对五味也应有所禁忌:“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成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这里的气、血、骨、肉、筋病,应多为有余之实证,本属有余之疾。多食五味,则使病实中更盛,加重病情。若属不足之虚证,则又当别论。

《黄帝内经》中对五味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还有很丰富的内容。以此可作为临床用药的指导。总之,五味相和,则五脏气和。气血、津液、精神自旺,身体健康,阴平阳秘,生生不息,养生防病,健康长寿。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所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4.起居有常。

人们的生活起居应该取法于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尤其是四时阴阳的变化。比如在《阴阳四时大论》中就有关于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人们应该怎么按照四时阴阳变化来调整自己的饮食起居等。一般来说,春天一阳始生,夏季阳气大发,秋天阳气收敛,冬天阳气收藏。这是因为人生于天地之间,须尊天地间阴阳变化之道。即是《四时调神大论》篇后所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可见起居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重要性。

养生其实是一种预防医学,即是要治未病,而内经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其指出只有起居遵循四时阴阳变化之理,才会苛疾不起,才是得道者,才能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其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具体方式在前已有详细论述。

5.不妄作劳。

这里应该包括平时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及房事等。

5.1 形劳而不倦

自古以来,保命长寿之首究竟是需要运动还是需要静止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内经》的养生观来看,生命在于运动,但是要动的适度,即《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

“形劳而不倦”。

一方面其认为人体是需要运动的,即“形劳”。为什么要“形劳”呢?如《灵枢·脉度篇》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即是说人身的气血要流通运动,象江河里的水,日夜奔流不息,如果停滞了,水就会发臭、腐败,或者由于淤积而冲开河堤泛滥成灾。也如同天上的日月星辰在不停的运转,如果天体运行失常,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万物命故不施”(《素问·四时调神大论》)。若是不运动,过于安逸,则气血流行不畅,久之则“伤气、伤肉”。

另一方面,运动不能过度,即是其言“劳而不倦”。如《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当人劳动的时候,伴随着体力的付出,会出现喘息汗出的表现,意味着体内的阴精阳气都受到损耗。适度的损耗通过休息和进饮食,可以得到恢复,而过度的损耗,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而产生病变。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即指出,强用其力,超过身体能够承受的限度,会伤肾、伤骨。《素问·经脉别论》有“持重远行,汗出于肾,摇体劳苦,汗出于脾”之语。意为背负重物长途跋涉,使肾气受损,肾主诸液,肾气伤则不摄津液而汗出矣;而“摇体劳苦”,则是说过度的劳累,使脾气受损,而脾主为营,脾气伤则营不内守而汗出,故言其汗出于脾也。可见过度的劳累,极易造成身体脏腑损伤,尤其易伤脾肾。

5.2 恬淡虚无

《上古天真论》中言:“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可见精神内守,恬淡虚无,不使心志过极,专闲心安等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合于道,才能年度百岁。而其后指出,道者之所以能年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是因为其“德全不危”也,可见太过劳心,即思虑过极、欲望太多对于养生保命是极为不益的。

总的来说,《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是内经养生观的总体体现,也为整个内经防病治病的原则定下了一个基调,即“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而要治未病则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样才能形与神俱而生生不息。用一句话来说,内经的养生观是要“在平时的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和于道、阴阳、五行变化之理。”

揭秘古人房事养生的8个要点

揭秘古人房事养生的8个要点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非常注重养生的,房事养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人的房事养生法也有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学会了有利于夫妻生活和谐,更好的维系夫妻感情,下面,专家就来揭秘古人房事养生的8个要点,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古人对养生保健有他们自己的一套见解和方法,如果我们能够以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它们,学习其中科学的部分,那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和夫妻感情是很有帮助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下古人房事养生方法。 1.以静为强,心毋怵荡。性爱贵在宁心静气,排除恐惧、慌乱、烦躁等情绪。这可谓是性爱的“心理准备”阶段。 2.先戏而乐,神合意感。古人明确认识到,前戏是一种乐趣,是性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激起春情,提高性欲。 3.先肾后心,弗欲强之。任何一方未达到良好状态时,均不可勉强。男子不可自力不胜而强举妄为,更不可强迫女性。性爱要先有性的生理冲动,而后再根据心理冲动来实施,这就叫先肾后心。 4.五欲达交,三五至合。这说明性前戏要求男女达到最佳状态,即男子“三至”、女子“五至”呈“五欲”之征。“三至”、“五至”是指一种适合性爱的状态。对男性来说,就是阴茎充分勃起(肝气至),阴茎粗大发热(心气至),勃起坚硬持久(肾气至)。对女性来说,包括脸、口、唇、眉间红润(心气至),眼睑湿润、含情脉脉(肝气至),低头不语、鼻部微汗(肺气至),依偎男性、躯体依人(脾气至),阴户开辟、阴液浸溢(肾气至)。“五欲”即男方激发女方性欲的五种方法:一是缓缓呼气和亲吻,使女方面部发热;二是轻柔拥抱紧贴;三是舌尖相互吮吸,使口内津液增多而滑润;四是轻柔抚摸敏感区域;五是紧抱对方并缓缓摇动,使女方咽部感到干燥而吞咽口水。 5.徐徐迟久,以和为贵。从容安徐、抽送和洽、不疾不暴、柔舒持久,这是古人定义的实质性爱的理想状态和要求。 6.乃观八动,审察五音。古人一向强调,相爱双方都应该获得满足。达到性高潮时,女性会有八种反应动作和五种呻吟声,可供爱侣观察。 7.讲求法式,疗病益身。古代房中术包括许多性爱姿势,据说能治疗某些疾病。但我觉得更应该将之视为一种艺术。 8.弱入强出,行气补脑。性爱后,男性应该在生殖器还呈硬态(生态)时拔出,不能全部疲软(死态)出。这是古人讲究性养生的主要内容。

生活方式疾病与健康教育

《生活方式疾病与健康教育》 —浅谈学习心得 在这一学期里,我们学习了《生活方式疾病与健康教育》这门课程。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受益匪浅,了解了很多关于生活方式疾病的知识,也让我对健康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知道了如何去预防生活方式疾病,并树立科学合理的健康观,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21世纪是一个崇尚健康,注重养生保健的时代,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人类的健康模式不断转变,特别是城市化的高密度生活模式难免会侵蚀城市发展的活力、影响城市生活质量和人们的心身健康。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更多的人开始积极关注自己的健康。可以预见,生活方式疾病将对人类的健康与生命构成巨大的威胁,而且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随着与经济发展同步而产生的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危险因素的不断扩延,各种生活方式病的患病率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呈上升趋势。因此,开设这门课程是很有意义的。 首先,这门课程让我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让我更加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心的健康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而生命的长短除了遗传因素之外,后天的饮食、作息等生活习惯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膳食的平衡,各种人体所需营养素的摄取,适度的体育锻炼,这些都是我们保持自身健康不可忽视的。 其次,对生活方式疾病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认识到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已发生根本变化,与贫困为伴的传染病已退居次要地位,而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膳食不合理、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精神紧张等引起的生活方式疾病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因素。生活方式疾病主要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血脂异常等为主。然而在我国要解决13亿人口的保健问题和有效控制生活方式病的发病率,仅靠扩大医疗服务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才是预防和控制生活方式病的有效手段。 第三,对艾滋病等常见传染病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例如详细了解了艾滋病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哪些日常接触是没有感染艾滋病风险的,艾滋病的窗口期、潜伏期、发病期等。艾滋病目前无法治愈,虽可怕,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孤立、远离艾滋病人,应消除对艾滋病人、艾滋病毒携带者的偏见,以正常眼光关心他们,而不是歧视与漠然。对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致病机理,传播、预防途径等也有了更为详尽的认识。通过学习,面对疾病,我不再是一味盲

古人留下的十个智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01 流水不争先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无常形,顺势而为,为而不争,方达所愿。 可以削平山川却堵不住流水。 “不争先”不是不求上进,而是尊重自然规律,不破坏均衡,不因小失大、迷失自我。 做事不能靠一时性急,而要脚踏实地。就像流水一样,水慢慢地流淌,它不去争先后,而是在一点一点地积攒自己的力量。到时候,有力量了,还在乎什么先后呢? 细水长流,以待迸发。经验要靠经历才能获得丰厚的积累。智慧不是一蹴而就,通过思考感悟后,循序渐进,拥有发现细微的慧眼,待到力量充足,一击而破。 02 嗜欲深者天机浅 一个人的欲望过多,就会相应地缺少智慧与灵性。

玩物丧志,贪欲败身。 生活中贪财、贪权、贪色的人,没有不迷失心智的,而迷失心智,正是祸害生命的开始。一个人如果不以事业和修养为重,不懂得节制欲望,随时都会陷入可怕的危机。 没有自制力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03 君子知命不算命 万事万物有时、有运、有势。 “时”是时机,有天时而运气未至,也难免落空;“运”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和合,三者没和合时,运自然不动,运不启动,人也受困;“势”是势差,势差越大,能量越大,犹如瀑布。 这三者合在一起,就统称为“命”。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知命,首先是知“己命”,就是要知道作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该如何立身、处世;其次是知“天命”,有了人生阅历之后,感悟到天地自然之道,从而能够顺天应命。

一个人知命以后,心中没有疑惑,能够坦然接受一切,自然不需要算命。 10条“天规”,10个“智慧”。 04 人有千算,天则一算 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小算盘,算计着自己的收益,进而算计着别人。 千算万算,人算不如天算;算来算去,算自己! 天就一算,算什么呢?算每个人的“德”。 天地无私,唯德是亲,积一点德,就修一点福。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人有善念,天必佑之;人若忠厚,福必随之! 05 人情世态,不宜太真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古代名人养生心得

古代名人养生心得 人到老年,对养生之道更是情有独钟。若能乐观旷达,自可事事无忧无虑,心神怡悦而可永年。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古人对于养生之道颇有研究,历代名人大家亦有诗文谈及于此。 养神,是延年益寿的良方。世事沧桑,只要内心不为外境所动,则一切荣辱、得失都不能困扰我们,退一步海阔天空。孔子说:“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又说“不怨天,不尤人”,也就是说,人们尤其是老年人凡是要心平气和,惟有气和而且心平,才能健体强身,延年益寿。庄子说“心清必静,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这里说的“清”、“静”二字,强调的也是心平气和之意。 管仲说:“忧郁生疾,疾困乃死”,孟效也认为“情忧不在多,一夕能伤神”,这些见解可谓颇得养生之道,心顺情畅,自然能延缓衰老,增加寿命。 陶弘景强调:“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听,莫强饮食,莫大醉,莫大愁忧,莫大哀思,此所谓有中和,能中和者久必寿也。”强调老年人要饮食有节,行为有序,思想要豁达大度,深得养生之秘诀。 诗人白居易诗云:“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剧作家孔尚任亦云:“愁入心头一寸热,愁转肠中肠九折。”白居易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易收养延年之效。孔尚任的忠告,

对于暮年之人,不无指导意义。 诗坛寿星陆游,坎坷一生,却寿高八旬又五,他对养生的学问相当关注,亦饶有所得。其诗云:“吾身本无患,卫养在得宜。一毫不加谨,百年所由滋。”他常动,好为小劳,身心得到活跃,抵御衰老的能力也大为增强。他又诗云:“读书有味身忘老,无诗三日却增忧。”年事虽高,他仍手不释卷,笔耕不辍,达到了健体强身之目的。 宋代大儒苏东坡因刚正不阿,屡遭贬谪,身心交瘁,未老先衰,于是他便移情于养生之道。他的强身之术是,闲步常梳发,游乐多行走,开窗纳风露,以此促进肌体气血和顺通畅。 北宋名家程颢诗云:“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他认为老年人生活应当和青少年一样丰富多彩,以愉悦身心,欢度晚年。 东晋陶渊明《饮酒》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首典型的养神诗,物与心融,境与意会,情趣横生。真是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这正如无门禅师所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被誉为“一代文星兼寿星”的清代诗人袁枚,他的诗“老行万里全凭胆,吟向千峰屡掉头。总觉名山似名士,不蒙一见不甘休。”道出了他之所以长寿,主要在于长期进行旅游得到锻炼的结果。 家中人和,对老年人来说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诗圣杜甫有诗云:“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温馨的家庭,给了处于安史

古人有智慧十四:智无常势发乎心

古人有智慧十四:智无常势发乎心 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用兵如此,用智设谋也一样。读史启智,品古人智谋:有大智,有小慧;有阴谋,有阳谋;有急智,有远虑;有良策,有诡道;有守拙,有变法;有无心而合,有千虑所得;有阴有阳、有虚有实、阴阳难测、虚实莫辨。感悟是:智无常势,不可一概而论,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在于适应情势,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用智者,鸡鸣狗盗也能力挽狂澜;不善用智,熟读孙子不过纸上谈兵。让我们翻开《战国策》,看个小故事。图片来源于网络 楚襄王为太子时,在齐国做人质。楚怀王死后,太子准备回国。齐王趁机勒索东部五百里土地,否则不肯放人。太子与师傅慎子商量后,答应齐国条件,回到楚国继位。齐国立即派人索要土地。襄王向慎子问计,慎子说:大王明日召见群臣,大家分别出谋划策。次日,襄王召见子良问计,子良说:大王金口玉言,岂能言而无信。请先割地给齐,然后派兵夺回。给,是因为守信用;攻,是因为有武威。襄王又召见昭常问计,昭常说:万万不可割地。楚国之所以被称为万乘大国,正因土地广阔,怎能轻易割让一半国土。请让我率军守卫它。襄王又召见景鲤问计,景鲤说:大王如果不践前言,是失信于诸侯啊。但,给是不能给的,守恐怕也守不住。请

让我去秦国求救吧。襄王见群臣意见不一,拿不定主意,只好又召慎子问计,把三人意见说了,问:三计如何取舍?慎子说:三计都用啊。襄王气得脸色都变了:岂有此理!慎子不慌不忙:大王且听我说。派子良献地,可有守信之名;派昭常守卫,可保国土之全;派景鲤求救,可得诸侯之援。襄王大喜,立即依计行事。图片来源于网络 于是,子良装模作样来到齐国献地。齐王派人前去接收楚国土地,却被昭常拦住。昭常对齐国使臣说:我誓与国土共存亡,现已召集三十万大军,愿意奉陪到底。齐国使臣无奈,只得回报齐王。齐王便问子良:你既来献地,昭常为何又拒不割地?子良说:我君臣是真心献地,昭常定是假托王命。大王可发兵攻打。于是齐王杀气腾腾率军出征,大军还未到达楚国边境,秦军已到。秦军对齐军说:阻拦楚国太子回国,是不仁;意图夺取楚国土地,是不义。齐国如果不肯退兵,就来与秦楚两国交战吧。齐王想想必无胜算,只得一面送子良回国与楚讲和,一面派人出使秦国讲和。楚国于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图片来源于网络 面对齐国勒索,子良、昭常、景鲤三人之计各有各的道理,慎子将三计合一,则成神来之笔。三计分开均为孤计,合并则成计中计;分开似乎矛盾对立,合并则能完美统一,割地是假,毁诺是真,欲拒还迎,似予实取,既得守信之名,又不伤土地之利。慎子如此用计,可算智无常势了吧?本文为

从古人智慧看识人、用人之道

从古人智慧看识人、用人之道 刘敏杰 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其实这一点我们的老祖宗早已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燕昭王问为国。郭隗曰:“帝者之臣,师也;王者之臣,友也;伯者之臣,宾也;危国之臣,虏也。唯王所择。”(译文:燕昭王(战国时燕王)问郭隗(战国时燕人)如何使国家强盛。郭隗说:“三皇五帝将大臣当做老师一样看待,将臣子当做朋友一般交往;霸王对待大臣如同宾客;只有七国之君才会将臣下视同罪虏。成败之道在此,希望大王有所拣择。”) “帝者之臣,师也”,这大概是尊重人的最高典范了。比郭隗更早些时候姜太公对以人为本也为极精辟的论述: 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鹿,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以启之,无有闭之也。译文:为天下人谋利的,天下人支持他,为害于天下人的,天下人摒弃他。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夺得天下的情势,就好比众人猎逐野鹿一样,因为天下人都有想分取鹿肉的欲望。就像同舟渡河一样,渡过了河大家就都受益,没有渡过河大家就都要受到损害。 对于选择人控才的标准,姜太公讲有六个标准:“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 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断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 (译文:太公说:“一是仁,二是义,三曰忠,四是信,五是勇,六是谋,这就是六种应该信守的品德。” 文王说:怎么能谨慎地选择具有“六守”的臣子呢? 太公说:使他富贵看他是否恃才而逾越本分;让他地位显贵,看他是否自满放纵;交付他权力,看他是否仗权专断;派他作为使节出使看他是否有所隐瞒;使他处于危险境遇看他是否临危不惧;让他处理繁琐的大事看他是否方略无穷。让他富贵而他没有逾越本分,那就是仁;使他地位显贵而他没有娇贵放纵,那就是义;交付权力而他没有仗权专断,那就是忠;让他作为使节出使而他没有隐瞒,那就是信;让他处于危险之中而他没有惊慌失措,那就是勇;让他处理繁琐的大事而没有穷尽计谋,那就是谋。) 而用人的最高境界应该如姜太公所言: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动之则浊,静之则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译文:天下百姓就有如流水一般,阻碍它就会停止流动,疏导它就会川流不息;搅动它就变得浑浊不堪,不去触碰它就可以说清澈明净。哎呀,多么奇妙啊!圣人看到它的开始,就已经推知它的结局了。)因势利导,才能发掘其潜力,才能充分利用优势,正所谓“介虫之捍也,必以其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所长”(译文:甲虫防卫,是用它坚硬的甲壳;必定用它毒的螫子,所以就

古人养生长寿的十大秘诀(图文)

古人养生长寿的十大秘诀(图文) 一、头为精明之府,日梳三遍百病除。 按摩头部 成书于春秓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文献《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

认为:“诸阳之神气皆上会于头,诸髓之精气皆上聚于脑,头为精明之府。”也就是说,人体的精明活动,完全是靠人体先天和后天的精气来维持。若有病变,则会出现“头颈低垂,不能抬起,两目凹陷无光”的精衰神乱之象。 现代中医学研究认为:人体之重要十二经脉和四十多处大小穴位以及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均汇聚于头部。 头顶中央(即前发际后5寸与后发际前7寸处)有百会、四神聪、上星、头维穴,项后枕骨一带有风池、哑门、医明、玉枕、翳风穴,两鬃有太阳、率谷穴,额前还有印堂穴。如以梳子替代小银针,对这些穴位和经脉进行“针灸性”的按摩或刺激,将会起到疏通十二经脉,促进大小周天血液循环,使气血流畅,调节大脑神经功能,增强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延缓脑细胞的衰老,增强记忆力,醒脑提神,还能消除各种劳累疲倦、失眠烦躁、三叉神经痛、偏头痛以及聪耳明目等多种作用,甚至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美容效果。 为此,有人主张“日梳五百不嫌多”,要求最好晨起后梳一回,中午休息后梳一回,晚上休息前再梳一回,每回以两分钟梳60-100次为宜。只要你持之以恒地梳头,就会感到头清目明,精力充沛,睡眠良好,白发变黑,食欲增加。由此可见,勤梳头的确是一种保养人

体精、气、神的最简单经济的长寿保健方法。 二、脚称第二心脏,常搓涌泉保健康。 脚是第二心脏 脚部乃“三阴交之始,三阳交之终”,穴位多、位置低、血液少,

有“第二心脏”之称。人的脚有26块骨,19块肌肉,33个关节,50多条韧带,50多万条血管,4万多个汗腺。 祖国医学认为:脚上的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的12条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布满了相关全身器官的反射区。但由于脚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是人体的主要薄弱环节,容易遭受寒湿邪气的侵袭,可见人体健康与否,和脚部健康关系极大,所以脚部的保健就比其它部位显得尤为重要。 历代医学家认为,脚部保健并对全身健康有益的最重要方法是揉搓涌泉穴(即脚心中央凹陷处)。针炙经典文献《灵枢·本输》说:“涌泉属足少阴肾经”,“肾出于涌泉”。 意思是说,肾经之经气犹如水井中泉水一样,将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涌出,长期不断,经常以热水浸泡后搓此穴,既可以温补肾经,益精填髓,舒筋活络,平衡阴阳,又可以舒通心肾,滋生肾水,抑制肾脏虚火,排泄体内毒素杂物;既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御寒暖体,缓解肌肉紧张,消除各种疲劳,又可以舒肝明目,清肺理气,祛风湿,助消化,通大便,止泻痢;同时,还能治疗头顶痛、疝气、肾炎、性功能衰退、小儿惊风、失眠、高血压、冠心病、心悸、咽喉肿痛、脚裂以及老年性四肢麻木等几十种疾病。 正因为如此,涌泉穴才被中外医学权威誉为“健身之穴”。

浅谈古人人生快乐哲学智慧

浅谈古人人生快乐哲学智慧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古人的智慧卓尔不群,留给我们后人的是一笔宝 贵的财富。而今,我们现代社会的科技越来越发达,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物质 越来越丰富,我们的精神文明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现代文明的发展除了创造 出许多新的流行的文化,也要回顾我国古代的文化,向古人学习他们的智慧, 我们才能更好地融通古今,才能更好地屹立于世界之林。 一定时期的文化成就是该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也是当时人们的思想心态、精神文明的反映。这里主要浅谈一下中国古人的人生智慧,如何快乐地保 持心境,如何避免世间的浮躁与喧哗。对我们或可启迪一二。 快乐是一种人生境界。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真正意义,才 能幸福与快乐。儒家认为快乐人生是一种“减担哲学”。佛家认为,快乐人生 是一种“放下哲学”。道家认为,快乐人生是一种“坐忘哲学”。三家在本质 上是相通的,他们都认为人要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在构建的物质家园中, 应该大力提倡“减法哲学”,减去过度的物质追求,减去一切过度的执着和浮躁,减去一切有害于人生快乐的不必要的情感,追求一种自然简朴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获得人生的真正幸福和快乐。如果人在追求物质生活上采取减法哲学的话,那么,在精神生活则采取加法哲学。从哲学上看,要提高人的快乐指数, 就要学会用“二合一”的辩证法思考问题。 我们常常认为人的智慧来自于我们的头脑里面,其实不然。智慧不同于知识,知识来源于头脑,而智慧则来源于心灵。人的心灵是一片净土,如果被世 俗沾染了太久的话,人们往往想要内心的宁静而终究不可得,也终究无法体悟 到生活中的智慧。保持快乐的心境,也是让我们能乐观地看待周遭事物,不被 世俗所纷扰,保持自己内心的平和宁静,进而更能体悟出人生真谛,这才是我 们人生终其一生应该追求的智慧。 如此,那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体悟快乐的人生智慧吧。首先,从哲学高 度上,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就是在奉献于社会 中追求幸福和快乐。在庄子后学看来,道家所追求的人生幸福和快乐,并不是 以车、冠为标志的荣华富贵生活,而是无以复加的自适快乐,这才是人所追求 的真正幸福。世俗之人以荣华富贵生活为自适快乐,其实荣华富贵只是人的身 外之物,并不是人的真正本命,它只是意外忽来的东西,如同寄托之物。寄托 之物,其来不能抵御,其去也不能阻止。所以,要求世人既“不为轩冕”而恣

饮食与养生

《饮食与养生》 期末作业 学院:管理学院 班级:2011级财务管理二班 学号:P112315784 姓名:李强

上课班级:5—6节 期末总结 通过一学期的养生健康方面的学习,使我收获了很多以前都不知道且对自己身体很重要的养生方法,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何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对我们当代大学生至关重要。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也巨大,对一个大学生来说,不仅要学好文化专业知识,还要加强锻炼,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这样才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一个优势,使自己走向成功。 吃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如何健康的饮食则是值得我们追寻的。身边有各式各样的身材,胖的,瘦的,不管那种身形,都与吃离不开关系,因此学习一些饮食知识对我们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好的饮食方法不仅给我们带来健康的身体还能让我们拥有良好的身形。一学期的学习对我来说过于短暂,觉得还有太多的知识需要学习,但由于课程安排如此,只能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自己不断的去学习了,暂且将这一学期的学习心得分享给大家,共勉之。 饮食与养生自古就有,饮食养生是我国中医一个重要的传统理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我们通过学习,日常饮食稍加留意,就能达到滋补养生的目的。

首先给大家介绍四季养生: 四季的温度变化,空气变化,食物的变化等都对我们的饮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各个季节适合我们的饮食方式和食物等。 春季养生 春天是阳长阴消的开始,重点要养阳。春天主生发,万 物生发,肝气内应,养生之道在于以养肝为主。春季饮食要掌握一个原则:根据气温变化,食物由温补、辛甘逐渐转为清淡养阴之品。早春饮食取温避凉。仲春饮食宜辛甘。晚春饮食宜清补。 夏季养生 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夏天主长,万物茂盛,心气内应,养生应以养心为主。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此时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人体出汗过多而容易丢失津液,因此夏季养生应该以清淡食物为主,避免伤津耗气。夏季饮食多清淡。夏季饮食宜补气。 秋季养生 秋天是阴长阳消的时候,重点要养阴。秋天主收,万物 收敛,肺气内应,养生应以养肺为主。中医认为,“秋气通于肺”,“肺乃气之海”,“气乃人之根”。这一理论提示人们,秋季养生保健必须顺应时令的变迁,注意保养肺气,

自我保健随身行

自我保健随身行 主编:张雁灵(总后卫生部部长,正军职少将)副主编:任国荃(总院长,少将军衔)席立锁 编委:范利田惠张熙王鲁宁 武留信单红海郭雨禾王洋责任编辑:郭雨禾王洪林单红海 目录 第一部分生活起居 晨醒赖床五分钟 (12) 生命中的四个危险时段……………… 十种危险的生活方式.…………………… 四类花草室内不宜养 (14) “四不”’丢健康.………………………… 身体健康五常看 (15) 日常生活七不宜………………………………… 警惕厨房里的三大杀手 (17) 警惕六种电视病…………………… 夜间保健六措施 (18) 睡眠九大注意事项…………………… 健康睡眠十要素 (19) 四种睡姿与健康…………………………… 冠心病人睡眠四注意. (20) 第二部分饮食营养 饮食十原则 (22) 饮食养生一三六 (23) 饮茶七宜七不宜12……………………………… 八种不宜保存在冰箱里的食物 (24) 保健功效好的八种鱼 (25) 晚餐做到四不过……………………… 十二种食物是血管清道夫 (26) 夏季多吃四类食物 (27) 适合男人的五种健康食品……………………. 能吃掉脂肪的七种食物 (28) 生吃西红柿的三大功效………………………. 四种菜根的药用价值 (29) 八种体内排毒食物…………………30. 七种膳食的食疗作用…………………………….

七种食油要轮换着吃 (31) 七种醋泡食物保健作用好……………. 十种食物不宜多吃 (32) 喝牛扔五误区 (33) 喝酸奶三要三不要 (34) 喝豆浆七项注意……………………. 靓色食物六不买 (35) 五种坚果因人而食…………………36. 营养失衡的十二个预警信号………………. 人体必需的十一种维生素来源 (37) 看似糟粕的五种抗癌食品……………………. 饮食治疗便秘七法………38. 药食默契九法(一)…………39. 药食默契九法(二)…………………. 饮食醒酒八法…………40. 醉酒的家庭急救七法……………………. 食物搭配三十二忌(一)………………41. 食物搭配三十二忌(二)………………………42. 食物搭配三十二忌(三)…………………43. 食物搭配三十二忌(四)………………. 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办公室总后勤部卫生部保健局 前言 健康是生命之本,是人类不懈奋斗的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大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促进全民健康,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文明素养和健康水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军队干部担负着我军现代化建设和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任。维护和促进广大官兵特别是各级指挥员身体健康,使其达到智能、体能、心理的和谐统一,增强应对复杂环境和艰苦条件的能力,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当前,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危害健康的因素日益增多。特别是由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逐步成为威胁生命的主要杀手。人食五谷,孰能无病,无视未病,则遭其患。为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大力普及健康养生保健知识,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实现保健康就是保发展、保和谐、保稳定、保效益、保战斗力的目标。我们组织专家,荟萃众家,博采古今,编写了《自我保健随身行》,旨在为大家提供一本简单明了、便于携带、翻阅、查询的保健知识小顾问。如果您能从这本小册子中受到启示,得到帮助,有所收获,对自己的健康有所裨益,我们将感到无比欣慰。 第一部分生活起居

条古人智慧民间谚语

150条古人智慧民间谚语 1、人急投亲,鸟急投林。 2、众人里面有圣贤,土石里面有金银。 3、好铁要经三回炉,好书要经百回读。 4、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5、话中有才,书中有智。 6、河水不再倒流,人老不再黑头。 7、细想出智慧,细嚼出滋味。 8、细工出巧匠,细泥浇好瓦。 9、要得会,天天累;要得精,用命拼。 10、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11、树靠人修,学靠自修。 12、种田不离田头,读书不离案头。 13、修树趁早,教子趁小。 14、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 15、活到老学到老,学到八十仍嫌少。 16、积钱不如教子,闲坐不如看书。 17、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18、爹娘养身,自己长心。 19、一个朋友一条路,一个冤家一堵墙。 20、一家养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马忧。 21、人有人情,戏有戏味。 22、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23、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24、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25、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26、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27、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28、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29、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30、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31、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32、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33、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34、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35、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36、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37、久住坡,不嫌陡。 38、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39、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40、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41、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42、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43、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44、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45、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中国古代养生术

中国传统的养生术与讲阴阳五行的中医学同出一脉,皆源自中国古代哲学对自然和人体的理解。古人认为,无论宇宙自然还是人体活动的变化,都有相通的规律,掌握了这个源于自然的变化规律,便可趋利避害,防病养生。所以,古人养生,讲求天人相应、道法自然,即个人起居的规律要与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相配合。又因为古代哲学尤重精神道德,体现在养生术上,也特别重视养神,主张要形神兼养,动静适度。 早在殷商时期,便有长寿的观念,开始了对养生术的探索。先秦诸子对自然和人体的理解和学说,奠定了养生学的基本原则;经过始皇、汉武等为上位者对长生不老的渴求和财力支持,养生术在汉唐期间却误入了炼丹服石的歧途;宋元时期,药物养生才渐上正轨,并开始重视食疗之效;到了明清,出现大量食疗方剂,使养生术进入鼎盛时期;至近代以后,与中医学一样,传统养生术受到西方医学的挑战,进入了改革和创新期。 中国传统养生学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百花齐放、各自发展到理论融合、诸术交用的过程,出现了许多在养生理论和方法上各有侧重、自成体系的流派。 养神学派是指以养神为主要养生方法的学派。中医学理论认为,“精”、“气”、“神”是人身三宝。“精”是构成人体、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气”是老天之祖气与水谷之精气以及所吸入大气所合并而成的动力,“神”指一切意识、知觉和思维活动;三者相互影响,但由神作主导。 养形学派是指侧重形体锻炼的养生学派。以动养形,始于庄子,他提宣导引,开导引养生之先河。汉代以后,运动养生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华佗创了“五禽戏”,导引气功养生不断创新,宋代创立八段锦,明清太极拳盛行,以及近年兴起的锻炼形体方法,都是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养形法。 起居养生学派侧重日常起居的调理,注意的范围很广,主要有两个原则:起居有常顺四时,劳逸适度求中和。起居有常,指作息要有规律;劳逸适度求中和,是指日常生活不能完全不动,也不要过分。 食养学派是用适当的饮食调养以达到补益精气,协调脏腑,抗衰延寿目的的养生派别。孔子、孙思邈、苏轼、陆游、忽思慧、李东垣、袁枚等历代的养生学家都十分重视饮食养生。 药饵学派是通过服用药物,平调阴阳,补益脏腑、气血,以抗衰延寿的养生学派。历代不断研究和配制抗衰老的药物,到春秋战国,人们甚至希望能从药物中找到长生不老的“仙丹”,服药之风遂起,从秦至唐,终于误入炼丹服石的歧途。唐以后,人们开始崇尚用动、植物药养生,药饵养生才走上正轨。

2018年尔雅国学智慧课后答案

孔子在文化上的承上启下 1【单选题】孔子出生在公元前的什么时候?() A、公元前511 年 B、公元前515 年 C、公元前551 年 D、公元前471 年 我的答案: C 2【单选题】周朝的礼乐制度和文献典籍在以下哪个地方得到了比较好的保存 ?() A、齐国 B、鲁国 C、秦国 D、燕国 我的答案: B 3 多选题】在商周时期,一些民族的经验通过文字被记录在哪里?() A、竹简 B、甲骨文 C、纸 D、铜器铭文 我的答案: BD 4 多选题】在周朝时期,将一些人们的生活经验、习俗等进行总结形成了以下哪些书籍?() A、《诗经》 B、《周易》

C、《尚书》 D、《楚辞》 我的答案: ABC 5【判断题】孔子给中华民族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初步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我的答案:√ 6【判断题】东周到最后衰弱到甚至无法添置一些礼器乐器。() 我的答案:√ 7【判断题】 《论语》既是四书之一,也是现存较早较完整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 1【单选题】《孔子》这本书内容极其的广泛,主要由多少篇构成?() A、 10 篇 B、 15 篇 C、 20 篇 D、 30 篇 我的答案: C 2【单选题】在论语中“君子”和“小人”一词分别一共出现多少次 ?() A、107 次和42 次 B、107 次和24 次 C、 170 次和 24 次 D、 170 次和 42 次

我的答案: B 3【多选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哪些书籍中看到古人对鬼神、天地等信奉的记载 ?() A、《诗经》 B、《左传》 C、《国语》 D、《楚辞》 我的答案: BCD 4【多选题】在世界上, 对人类而言的以下哪些属于比较主要的关系?() A、天跟人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神与人的关系 D、自我关系 我的答案: ABCD 5【判断题】在夏商朝时期,祭祀、信奉天地、信奉鬼神等现象较少出现。() 我的答案:× 6【判断题】“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这句话出自庄子。() 我的答案:× 7【判断题】孔子摒弃了鬼神观念,开创了人文理性的时代。() 我的答案:√ 8【判断题】在时间阶段上而言,中国的文化比西方的文化更早的进入到人文理性时代。() 我的答案:√

膳食养生:黄帝内经 中饮食养生法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法 《黄帝内经》中有大量饮食养生的原理和方法,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关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节五味,避免五味偏嗜 酸、苦、甘、辛、咸是饮食水谷的五种滋味,《内经》称之为五味,对人体脏腑具有补益作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这里指出,五味可以养五脏之气,促进神的生成。在《内经》的其他篇章还讨论了五味对五脏的作用差异,如《灵枢·五味》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灵枢·宣明五气》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等,提出了在生理情况下五味对五脏的影响有主次之分。 如果五味偏嗜就会造成相应脏腑的功能失调,出现多种病理变化,如《素问·五藏生成》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上述经文虽表述不同,但其核心思想基本一致,即都认为五味过极可以损伤脏腑功能。过食酸味,肝气太过,克伐脾土,可见肌肉皱厚,口唇缩揭。过食咸味,肾气乘心,心气抑郁不舒,血脉瘀滞,可见胸闷气短,面色无华;或伤肾,致使骨受损伤;或水侮土,使脾虚肌肉萎缩。过食甘味,土气太旺,土乘水,伤及于肾,可见面色黧黑、胸闷气喘、腰膝酸痛、脱发。过食辛味,金旺乘木,肝血受伤,筋失其养,可见爪甲干枯不荣,筋脉拘急不利。过食苦味,火气太过,火旺刑金,伤及皮毛,可见皮肤干燥,毫毛脱落;或母病及子,影响脾胃,致使脾气不运、胃部胀满。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内经》五味损伤学说,运用五行学说进行了解释,谓:“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也。”因此,调节五味的平衡对于维持脏腑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避免五味的偏嗜是中医饮食养生的首要原则。 节饥饱,避免饥饱失宜

大学生生活方式与自我保健意识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大学生生活方式与自我保健意识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作者:梁海建, 石宏英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050091 刊名: 中国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7(16)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6条) 1.路丙让健商HQ指挥健康 2002 2.谢华真健商HQ 2002 3.马亚妮体育保健与康复 1994 4.刘咸璋健康评估 1998 5.徐斌人学生身心健康 1992 6.朱唯唯体育运动对人学生心理疾病的调·壮与治疗[期刊论文]-体育与科学 1999(0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孙娟蔻市区299位中老年人健康体检意向的调查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医院统计2005,12(4) 2.尚卫红引导大学生健康闲暇生活方式初探[期刊论文]-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21(z1) 3.蔡於才256例健康体检者的健康知识、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期刊论文]-中国健康教育2003,19(4) 4.邓凤梅浅谈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期刊论文]-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7,5(5) 5.张开晃.ZHANG Kai-Huang高校德育应对大学生生活方式变化的对策[期刊论文]-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4) 6.衡艳林.郭毅.杨靖.HENG Yanlin.GUO Yi.YANG Jin临床护理人员生活质量调查分析[期刊论文]-护理学杂志2006,21(12) 7.张开宁.李晓梅.时黎.肖霞.周丽琼.饶辉煌.童柳芬.杨美英服务质量对农村妇女因生殖道感染症状持续求医行为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1,15(2) 8.喻文德.李伦国外的公共健康伦理研究[期刊论文]-河北学刊2010,30(1) 9.绪宗刚公共健康与公民自由:张力与平衡——建立在美国公共卫生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会议论文]-2010 10.张静.张建鸣抑郁症患者的求医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5) 引证文献(2条) 1.虞恩丽.顾可平高职院校大学生保健意识与行为的研究[期刊论文]-商情 2012(4) 2.董行.苏静论高校体育保健中的健商理念[期刊论文]-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9(4)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816222333.html,/Periodical_zgkjxx200716064.aspx

被古人的智慧所感动

被古人的建筑所感动 一千年前,你曾想到过没一个个气势磅礴的建筑,是那古人的手一次次的劳作建成的。 云冈石窟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看那“释迦弥勒昭云水,舞伎飞天奏管篌。”我惊叹于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仿佛在历史的沉淀下,舞姿柔婉典雅,袒胸赤足者,斜披络腋、深目鼻直,舞姿豪放刚健。这些翱翔飞舞的飞天确实使人叫绝。我看着他们,仿佛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幻化着,沉静于此,陶醉于此。 岁月沧桑风蚀重,人为掠盗斧痕留。 佛灯共日长相伴,般若菩提释百忧。 我沉思着为什么古人的智慧的结晶总是被迫害,这些佛像,飞天,供养人面目、身上、衣纹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

在观赏之余,更感动着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 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悬空寺,南北两座雄伟的山顶高楼好似凌空相望,悬挂在刀劈般的悬崖峭壁上,栈道飞架,各个相连,高低错落。我感叹着那一个个的棕红色的木头饱经风霜的洗礼,但却它稳稳地插入岩石中,长夜漫漫,这是多少个日夜,爆着青筋的壮汉在劳动,在山坡上艰难地爬上去,在焦灼的日照下,面临的是皮条的鞭打,留下的是混着泪与血的汗水,而这有隐藏着多少智慧,数百乃至成千万人踩过至今没塌,这种建筑所体现的智慧,我让我深深感动。 塞外强悍的风挟着天籁的鸣声呼啸着,仿佛向我们倾诉着长城的经历。我寻觅着古老战场的遗迹,眼前展现出一幅幅悲壮的历史画面。士兵们冲杀敌阵,马在鸣叫,士兵们举起长矛向敌人的胸口刺去,黄沙弥漫,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留下的只有那饱经飞霜的长城,抚摸着那一块块被风烛的青砖,我抬头仰望,那被卷起的

蓬草漫天飞舞,飞来几只大雁正与那黄沙拼搏,那一块块青砖组成了一条驰骋千里的巨龙。我遥望到黄沙漫漫中工程的艰巨,历史的悠久,我感动于古人的坚持。 惊叹,沉醉,感动于古人的智慧,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人智慧的结晶保存了下来,仍然苍久不息,被古人的智慧所感动,我感动古人的建筑。 写后小记:这篇作文是在我看历史书上的一些事件所启发的,就写了这篇作文,古人的智慧十分厉害,一些东西即使放到现在也是很难完成的,但是古人不懈坚持完成了这些。我十分感动。

古人养生诗趣谈

古人养生诗趣谈 东晋名士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诗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君何能乐?而无车马喧。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首典型的养生诗,反映了他远离尘嚣、恬静安谧、与世无争的农村生活,同时,诗中赞美了能够陶冶精神、空气清新、风景优美的大自然。真是境与意会,物与心融,妙不可言! 诗坛寿星陆游一生坎坷,却寿至85岁高龄。他对延年益寿的学问相当关注,饶有心得。诗云:“吾身本无患,卫生在得宜。一毫不加谨,百疾所有滋”。他还经常劳动,活跃身心,抵御衰老。诗云:“八十身犹健,生涯学灌园。午窗无一事,梨枣弄诸孙”。陆游年老了,仍手不释卷:“万卷古今消永田,一窗昏晚送流年”。真是“读书有味身忘老”,“无诗三日却增忧”。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自号“乐天”,然而,生逢乱世,饱受折磨,致使他病痛缠身,到了不惑之年,方知“不得长欢乐”,是“人生不满百”的原因,从而开始注意情志养生:“以道活心气,终岁得晏然”,逐渐变成了真正的“乐天派”人物。诗云:“始知年与貌,袁盛随忧乐,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洋溢着诗人正确对待老与病的正确观念。“七旬才满冠已挂,半绿未及车先悬”。“生事纵贫犹可过,风情虽

老本全清”,正是其乐天精神的自我写照。 杜甫《江村》诗写道:“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身外复何求。”《江村》诗表述了一个人病后,宜安下心来,专心致志治病,此外,还要从事一些有益于身体康复的活动,如下棋、钓鱼等,以静心宁神。 被誉为“一代文星兼寿星”的清代诗人袁枚,他的诗“老行万里全凭胆,吟向千峰屡掉头。总觉名山似名山,不蒙一见不罢休”。道出了他之所以长寿,主要在于长期进行旅游活动,身体得到锻炼的结果。他“生于康熙,长于雍正,仕于乾隆,老于嘉庆”,终年82岁。故诗人蒋诗曾作“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的寿词以颂之。

饮食养生的方法有哪些

饮食养生的方法有哪些 肉类选择:营养丰富、滋阴补气的肉食,比如鲫鱼、鸭、猪瘦肉、牛肉和泥鳅等食物,而少吃那些食性偏温的羊肉、鸡肉和油腻的肥肉。 蔬菜和水果的选择: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当季蔬果,新鲜蔬菜里不仅含有丰富 的维生素C和矿物质,还有较多的纤维素,可以消暑益气促消化,少吃寒性或冰冻多的蔬 菜和水果,可以多喝点防暑饮料,可以更好的缓解夏季疲劳,改善食欲。水果含有丰富的 水溶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以在夏天更好的维持身体体液的酸碱平衡度,尤其是夏季户 外工作的男性们要多吃水果,比如西瓜、梨子和香瓜等,少吃李子和杏等。 很多人也不会放过夏天进补的机会,夏天容易消耗过多的津液,而导致阴血亏损,引 起头晕失眠等不良症状,需要多重视养脾胃,促进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消暑解毒,避免 暑气毒害身体,同时也要防湿气,生津止渴,以平衡体液的消化,调养身体主要根据这些 饮食原则哦。 食补宜选:莲子、绿豆、白扁豆、荔枝、大枣、荞麦、猪肚、猪肉、牛肉、牛肚、鸡肉、鸭肉、牛奶、豆腐、鲤鱼、甲鱼、龙眼肉、甘蔗、梨子等。 药补宜选:太子参、西洋参、黄芪、茯苓、地骨皮、石斛、黄精等。 如果大家能根据自身的体质来选择合适的食物进补,就可以更好的改善身体体质,增 强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男人们不要随意的吃进补食材,或者进补的药物,以免反而 伤了身体。 饮食宜忌,就是应该吃什么,不应该吃什么。食物有寒、热、温、凉之性,有辛、甘、酸、若、咸之味。人的疾病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别。食物的性、味必须与疾病的属性相 适应,才能起到保健作用,此为“宜”;否则,就会加重病症,此为“忌”。饮食不讲宜 忌是不对的。 1.寒证疾病忌食生冷、瓜果等寒性食物,而热证疾病忌食辛辣、姜、烟、酒及油炸等 温热性食物。水肿病人忌食盐类等咸寒之物,头晕、头痛病人大多为阳光之体,忌食动火 食物,等等。 2.服药时也应注意饮食的适应性。服热性药时应配食热性食物,服凉性药时应配食凉 性食物。否则影响药效。如服发汗解表药时,应忌食生冷酸性食物,固酸性食物有收敛作用,可使药物不能发散;服滋补药时应忌食萝卜有破气作用,可抵消补气作用。 3.四季变化对饮食宜忌也有不同要求。一般讲,冬日应食热食,夏季爱吃凉食。从大 的方面讲,春季不宜多食油腻辛辣之物,应多吃清淡蔬菜、豆类及豆制品;夏季宜多食用 甘寒、清淡、卫生的食物,如绿豆汤、茶叶粥、西瓜等;冬季可多吃萝卜、梨、杏仁、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