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食品质量管理

(完整版)食品质量管理

(完整版)食品质量管理
(完整版)食品质量管理

质量:反应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值总和。

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是为了保证和提高食品生产的产品质量或工程质量所进行的调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检查、处理及信息反馈等各项活动总称

相关图:用来研究、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或两种质量特性之间有无相关性及相关性如何的一种直观判断方法

排列图:是寻找主要问题或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所使用的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

直方图:是通过对数据的加工整理,从而分析和掌握质量数据的分布状况和估算工序不合格品率的一种方法

质量成本:是指为了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满意的质量所造成的损失。

内部故障成本:在交货之前产品未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发生的费用。

外部故障成本:交货后,由于产品未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发生的的费用。

食品安全:是指视频无毒、无害,符合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WHO规定食品安全:是指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或使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

标准: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和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指导原则或特性文件,该文件经协商制定并经一个公认的机构的批准。

标准的含义:①本质属性是一种“统一规定”;②对象是共同的和重复发生的事物或概念;

③产生基础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④是“协商一致”的结果;⑤由特定过程和形式发布。

标准化:为再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国家标准:是对关系到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标准化对象所制定的标准,它在全国过行业各地方都适用。

行业标准:对于需要在某个行业范围内全国统一的标准化对象所制定的标准称为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地方标准是由省级政府标准化机构主持制定和审批发布的标准。

企业标准:是指由企业的产品标准和为企业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和管理、工作要求所指定的标准

标准体系: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部联系,形成的科学有机的整体。

GMP:是在食品原料生产、运输、加工、储存、销售、适用全过程中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的一种管理制度。

HACCP:一个确定、评估和控制那些重要的食品安全危害的系统(CAC)。

控制点:是指能用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因素实施控制的任何点、步骤或过程。

关键控制点:可运用控制措施,并有效防止或消除食品安全危害或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步骤或工序。

危害:会产生潜在的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或状态。

危害分析:收集和评估导致危害和危害条件的过程,以便决定哪些对食品安全有显著意义,从而应被列入HACCP计划中。

质量检验:采用一定的检验测试手段和检查方法,测定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质量特性,然后把测定的结果同规定质量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对产品做出合格或不合格的判断

质量认证:第三方根据程序对产品,过程和服务符合规定的要求给予书面认证

简答

1.产品质量形成的13个环节:⑴市场研究;⑵产品计划;⑶设计;⑷制定产品规格;⑸制定工艺;⑹采购;⑺仪器仪表配置;⑻生产;⑼工序控制;⑽检验;⑾测试;⑿销售;⒀售后服务。

2.桑德霍姆质量循环模型与朱兰质量螺旋的比较:相同点:两者的基本组成要件极为相近;不同点:桑德霍姆模型更强调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与外部环境的联系,特别是和原材料供应单位及用户的联系。

3.质量管理的5个阶段①操作者的质量管理;②工长和领班的质量管理;③质检员的质量管理;④统计质量管理阶段;⑤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4.食品质量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①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②食品质量和安全法规与标准;③食品安全的质量控制;④食品质量和安全检验的制度方法。

5.食品质量管理的特点:①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广泛性②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对象具有复杂性③在有形产品质量特性中安全性必须放在首位④在食品质量安安全监测控制方面存在着相当的难度⑤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对产品功能性和适用性有特殊要求

6.相关图的判断分析方法:①对照典型图例法;②简单象限法。

7.排列图标法的作用:是寻找主要问题或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

8.直方图法的用途:①比较直观的看出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布状况,以便掌握产品质量分布情况;②判断工序是处于稳定状态;③对总体进行推断,判断其总体质量分布情况;④掌握工序能力,估算不合格品率。

9.直方图的类型:按照形状分类:①正常型;②孤岛型;③偏向型;④双峰型;⑤平顶型;

⑥锯齿型。按照规格标准:①理想型;②偏向型;③无富裕型;④能力富裕型;④能力不足型。

10.质量成本报告的基本内容:①质量成本计划执行和完成情况与基期的对比分析;②质量成本的思想构成比例变化分析;③质量成本与主要经济指标的效益比较分析;④典型事例和重点问题的分析以及处理意见;⑤对企业质量问题的改进建议。

11.报告的形式:①报表式;②图标式;③陈述式。

12.质量成本优化方法:①当质量处于质量改进区时,故障成本达到70%,预防成本小于5%,质量成本优化多事是加强质量管理的预防性工作,提高产品质量;②当处于质量控制区时,故障成本在50%左右,预防成本在10%左右,这时处于理想状态,质量工作的重点是维持和控制在现有的水平上;③当处于质量过剩区,鉴定成本过高,质量管理的工作重点是分析现有的质量标准,适当的放宽政策,减少检验程序,维持工序控制能力。

13.《预包装食品标签通用规则》适用范围:①基本要求;②强制标示内容;③强制标示内容的免除;④非强制标签内容。

14.强制标示内容:①食品名称;②配料清单;③配料的定量表示;④净含量和沥干物;⑤制造者,经销者的名称和地址;⑥日期表示和贮藏说明。

15.认定保健食品的要点:①确认产品是否具有保健功能;②产品是不是安全、无毒、无害。

16.我国对出口食品卫生管理的主要内容:①生产出口食品的厂(库)应在国家商品检验机注册,达到“出口食品厂最低卫生要求”;②出口食品由国家进出口产品检验部门进行监督、检验;③商品检验部门应加强对出口食品厂(库)的卫生监督和对出口食品品质、卫生质量的检验工作。

17.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现有会员国167个。

18.CAC作用:①保护消费者健康维护食品的公平贸易②尝试与国际政府间组织或非政府组织进行接触促进所有食品标准项目上的合作③通过并在适宜的组织帮助下确定食品标准的

其起始和优先发展的领域引导食品标准的草案准备工作④在第三步基础上形成食品法典⑤随形势发展,在适宜调查后修订出版标准

19.食品法典委员会的附属机构:①专业委员会;②合作委员会;③特殊商品委员会。

20.企业标准化的内容: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②制定和修订企业标准;

③贯彻执行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④承担上级指定的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21.标准化与食品质量管理的关系:①标准化是进行质量管理的依据和基础;②标准化活动贯穿于食品质量管理的始终;③标准与质量在循环中相互推动共同提高;④标准化与食品质量的管理都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科学管理的交汇点。

22.国内的标准分级:①国家标准(GB);②行业标准;③地方标准(DB)和企业标准(Q)。

23.标准的分类:①按标准级别分类: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②按标准的约束性分类: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③按标准的内容分类:基础标准、安全标准、方法标准、管理标准、环境保护标准;④按标准的性质分类: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

24.标准体系: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部联系,形成的科学有机的整体。

25.标准体系表:一定范围内的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按一定形式排列起来的图标,成为标准体系表。

26.标准的组成:①概述要素;②标准要素’③补充要素。

27.标准的贯彻实施的步骤:①计划;②准备;③实施;④检查验收;⑥总结。

28.食品标准的作用:①保证食品的食用安全性;②国家管理食品行业的依据;③食品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④促进生产,推动贸易。

29.食品标准制定的依据:①法律依据;②科学技术依据;③有关国际组织的规定。

30.标准的核心:技术要求(原辅料要求、感官要求、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

31.微生物指标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

32.CAC的组成:法典工作委员会和法典协调委员会。

2000版ISO9000标准的基本原则:①以顾客为关注焦点;②突出最高管理者的作用;③全员参与;④过程方法;⑤系统的管理方法;⑥持续改进;⑦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⑧与供方的关系。

39推广实施GMP的意义:①为食品生产提供必需遵守的组合标准;②便于食品的国际贸易;

③使食品生产企业对原辅料包装材料的要求更严格;④有助于食品生产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从而保证食品质量。

40GMP的主要内容:①原材料采购、运输和贮藏的良好生产规范;②食品工厂设计和设施的加工良好生产规范;③食品生产经营人员个人卫生队额良好规范;④食品工厂的组织和制度;⑤食品生产过程的良好操作规范;⑥食品检验的良好生产规范。

41工厂水源的要求:要考虑水量和水质两方面。

4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包括:①感官性状和一般理化性质;②毒理学指标;③细菌学指标;④放射学指标。

43对食品原材料采购的要求包括:①对采购人员的要求;②对采购原材料质量的要求;③对采购原料包装物或容器的要求。

44按生产的流程可将食品卫生和质量检验分为:①原料检验;②过程检验;③成品检验。45食品工厂的制度包括:①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制度;②食品生产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

③食品召回制度;④食品有害物质的管理制度;⑤食品生产废弃物的管理制度。

46对食品生产人员个人卫生的要求:①保持双手清洁;②保持衣帽整洁;③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47食品GMP认证工作程序包括:申请,资料调查,现场评审,产品检验,签约,授正追踪

考核等步骤

48HACCP的七个原理:①进行危害分析;②确定关键控制点;③建立关键限值;④建立监控体系;⑤确立纠偏行为;⑥建立验证程序;⑦建立HACCP计划档案及保管制度。

49HACCP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一、准备阶段:①成立HACCP计划拟定小组;②描述产品;

③确定产品用途及消费对象;④编制流程图;⑤流程图现场验证;二、HACCP危害分析及其控制办法:⑥危害分析及控制措施;⑦确定关键控制点;⑧确定各CCP的关键限值和容差;⑨建立各CCP的监控制度;三、HACCP计划的维护:⑩建立纠偏措施;⑾建立验证措施;⑿建立记录保存和文件归档制度;⒀回顾HACCP计划。

50CCP判断树提出的问题是:①该步骤是否有控制危害的措施②该步骤是否能将可能的危害降低至可接受水平③此危害造成的污染是否会加剧到不可接受的水平④以后步骤是否能消除危害或将危害降至可接受水平

33.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①微生物污染;②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源头污染;③环境污染物;④食品加工、储藏和包装过程的污染;⑤食品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

34.产品质量立法意义:①产品质量立法是提高我国产品质量的需要;②是规范社会经济秩序的需要;③是保护消费者而合法权益的需要;④是建立和完善我国产品质量法制的需要。

35.产品质量法遵循的原则:①统一立法,区别管理;②标本兼治,突出重点;③扶优治劣,建立机制;④立足国情,借鉴国外。

36.产品质量法的内容体系:①总则;②产品质量的监督;③生产者和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④损害赔偿;⑤罚则;⑥附则。

37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①体系管理;②相互沟通;③前提方案;④HACCP原理。38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特点:①标准适用范围更广;②标准采用了ISO9000标准体系结构;

③标准体现了对遵守食品法法规的要求;④强调了沟通的重要性;⑤强调了前提方案、操作性前提方案的重要性;⑥强调了确认和验证的重要性;⑦增加了应急准备和相应标准;⑧建立了可追溯性系统和对不安全产品实施撤回机制。GMP的重点:①制定操作规范和双重检验制度,确保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②防止异物、有毒害、微生物污染食品,防止出现人为事故;③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标签、生产记录、报告档案记录的管理。

1、(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或食用时)。

2、(WHO规定)食品安全:指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害的一种担保。

3、食品卫生:指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用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

4、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1)微生物污染2)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源头污染3)环境污染物4)食品加工、储藏和包装过程的污染5)食品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

5、现代食品安全理念:1)食品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理念2)食品生产全程无缝隙监管理念3)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追溯管理的理念4)风险分析的理念5)树立食品安全文化的理念。

6、社会责任是食品安全管理的基石:1)政府应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企业应自觉承担社会责任3)新闻媒体应自觉承担社会责任4)专家应牢记科学伦理和社会责任

7、食品安全监管模式:1)单一部门管理模式2)多部门管理模式3)综合管理模式

8、政府的职责:1)监督管理2)食品安全信息的通报和公布3)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和责令召回4)食品检验5)问责制

9、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1)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2)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3)

食品安全标准制定4)食品安全信息公布5)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6)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

第五章

1、2009年2月28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4月公布。

目的: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意义:1)构建食品安全新的保障体系2)从法律法规支持、执法者依法监管、生产厂家守法经营及消费者自我保护四个角度切入,聚集食品安全的现状,寻找食品安全教育宣传体系。3)食品卫生法关注食品的卫生,食品安全法关注食品的安全,关注食物内在的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因素。4)引入国际食品安全理念和管理制度:召回制度、可追溯制度、食品安全标准制度等。

2、食品安全法的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1)食品生产和加工,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2)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3)用于食品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的生产经营;4)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5)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

3、《产品质量法》的基本原则:1)同意立法,区别管理2)标本兼治,突出重点3)扶优劣质,建立机制4)立足国情,借鉴国外。

4、《产品质量法》立法的意义:1)提高我国产品质量的需要2)规范社会经济秩序的需要3)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需要4)建立和完善我国产品质量法制的需要。

5、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目的在于:1)保护消费者健康,维护食品的公平贸易。2)尝试与国际政府间组织或非政府组织进行接触,并促进所有食品标准项目上的合作。3)通过并在适宜的组织帮助下,确定食品标准的起始和优先发展领域,引导食品标准的草案筹备工作。4)完成详细制订,经各国政府采纳后,以地区性或世界性标准出版食品法典。5)随形势发展,在适宜的调查后修订出版的标准。

第六章

1、标准: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和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指导原则或特性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

2、1)标准的本质属性是一种“统一规定”。2)标准制定的对象是共同的和重复发生的事物或概念3)标准产生的基础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4)标准是“协商一致”的结果5)标准由特定过程和形式发布。

3、标准化: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把同类事物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统一,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4、标准化的表现形式:统一化、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简化

5、标准化对象是需要进行标准化的实体;标准化领域是一类相关标准化对象的群体;标准化的内容是使标准化对象达到标准化状态的全部活动及其过程;标准化的本质是统一;标准化的目的是获得最佳秩序。

6、标准的分级:国家标准GB/T 、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Q;按标准的约束性分类: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按内容分类:基础标准、安全标准、方法标准、管理标准、环境保护标准等;按性质分类: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7、标准体系: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8、食品标准的作用:1)保证食品的使用安全性2)国家管理食品行业的依据3)食品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4)促进生产,推动贸易。

9、食品标准制定的依据:1)法律依据:《食品安全法》、《标准化法》等法律及有关法规是制定食品标准的法律依据。2)科学技术依据。食品标准是科学技术研究和生产经验总结的产物。3)有关国际组织的规定:WTO制定的《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协定》,《贸易技术壁垒

协定》是食品贸易中必须遵守的两相协定。

10、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1)、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2)食品添加剂的品种、适用范围、用量;3)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4)对与食品安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5)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6)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7)食品检验方法和规程;8)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

11、食品安全标准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12、标准中的技术要求是标准中的核心,主要包括原辅料要求、感官要求、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理化指标包括卫生指标和质量特性指标。卫生指标是对有害重金属、有害化学物质等的限制和限量。微生物指标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三项。

13、食品标准的制定程序:预备阶段--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征求意见--审查阶段--批准阶段--出版阶段--复审--废止。

14、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1)等同采用。指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在技术上完全相同,编写方法上不完全对应,仅有或没有编辑性修改。2)等效采用。指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在技术内容上等效,在编写方法上不完全等效,仅有小的技术差异。3)不等效采用。指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之间有重大技术差异,包括三种情况:A、内容少。即国家标准对国际标准的内容进行了选择或要求降低等。B、内容多。即国家标准增加了新内容或要求高;C、内容交错。即部分内容完全等同或技术上等效,但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各自包含了对方没有的条款和内容。

15、采用程度的表示方法:1)用文字描述2)双重标号法3)字母代号表示法。等同IDT、等效EQU、不等效采用NEQ.

16、国际组织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乳制品联合会(IDF)、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局(IWO)等。

17、CAC=FAO+WHO

18、CAC的宗旨:是保护消费者健康(减少食源性疾病)和促进食品贸易的公平性(建立国际标准、方法、办法、消除贸易壁垒)。

19、CAC的职能:是在国际贸易中具有国际法律地位和权威性的约束力,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制定法典标准,确定安全系数,制定ADI;考虑出口国和进口国的情况,协调制定有关标准,促进公平贸易。

第八章

37.食品安全过程控制体系包括:农业良好生产规范GAP、加工良好生产规范GM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等。

38.加工良好生产规范(GMP):是在食品原料生产、运输、加工、储存、销售、使用的全过程中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1964年在美国实施。

39.我国GMP:1)卫生部供颁布22个国标GMP 2)原国家商检局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GMP;3)国家环保局发布的有机食品GMP ;4)农业部发布的~

40.GMP的格式和内容: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术语;原料采购、运输和贮藏的卫生;工厂设计与设施的卫生要求;工厂卫生与健康;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质量记录、成品贮藏、运输的卫生;卫生与质量检验管理等。

41.GMP的重点:制定操作规范和双重检验制度,确保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防止异物、有毒有害物质、微生物污染食品,防止出现人为事故;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标签、生产记录、报告档案记录的管理。

42.推广和实施GMP的意义:为食品生产提供一套必须遵循的组合标准,便于食品的国际

贸易。GMP能有效地提高食品行业的整体素质,确保食品的卫生质量,保证消费者的利益。也有利于政府和行业对食品企业的监管,强制性和指导性GMP中确定的操作规程和要求可以作为评价、考核食品企业的科学标准。

第九章

1、HACCP原理:1)进行危害分析2)确定关键控制点(cpp)3)建立关键限值4)建立监控体系5)确立纠偏行为6)建立验证程序7)建立HACCP计划档案及保管制度

2、控制(动词):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和维护与haccp计划所制定的安全指标一致。

3、控制(名词):遵循正确的方法和达到安全指标的状态。

4、关键控制点:可运用控制措施,并有效防止或消除食品安全危害或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步骤或工序。

5、关键限值:将可接受水平与不可接受水平区分开的判定指标,是关键控制点的预防性措施必须达到的标准。

6、危害:会产生潜在的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或状态。

7、危害分析:收集和评估导致危害和危害条件的过程,以便决定哪些对食品安全有显著意义,从而应被列入haccp计划中。

8、HACCP特点:1)针对性强2)预防性3)经济性4)实用性5)强制性6)动态性。随产品、生产条件等因素改变而改变。

9、HACCP实施步骤:1)成立HACCP计划拟定小组2)描述产品3)确定产品用途及消费对象4)编制流程图5)流程图现场确认6)危害分析及控制措施7)确定关键控制点8)确定个CCP的关键限值和容差9)建立各CCP的监控制度10)建立纠偏措施11)建立验证措施12)建立记录保存和文件归档制度13)回顾HACCP计划。

10、HACCP的意义:1)从食品工业企业:有利于企业不断地自我检查和总结提高,促进产品升级,提高食品的质量,增加了进入国际贸易的机会,提高了市场竞争力。2)对消费者: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危害,增强卫生意识,提高生活质量。3)对政府:改善公众健康,更有效和有目的的食品监控。减少公众健康支出,确保贸易畅通,提高公众对食品供应的信心。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是食品检测专业课之一。 本课程应先修高等数学,应用概率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后进行。 该课程是为食品生产和经营管理直接服务的一门应用科学。“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是社会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内容之一,特别在我国加入WTO后,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更是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消费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对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研究与相关知识普及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学习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有助于人们认识现代社会质量含义和质量竞争的方式与特点,有助于保证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与安全,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与社会安定,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产品及服务的质量竞争力,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益,推动食品贸易的发展。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只有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以质量开拓市场,以质量巩固市场,才能取得丰厚的利润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以现代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科学的观点,系统阐述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重点介绍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基础,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控制与数理统计方法、质量的经济性与质量成本管理、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检验管理等内容。同时,还介绍现代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的新方法和发展动态,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社会质量含义和质量竞争的方式与特点,掌握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与食品企业相关的产品设计、生产、商贸流通和管理等工作服务。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食品检测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为食品生产和经营管理直接服务的一门应用科学。“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是社会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内容之一,特别在我国加入WTO后,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更是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消费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对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研究与相关知识普及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学习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有助于人们认识现代社会质量含义和质量竞争的方式与特点,有助于保证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与安全,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与社会安定,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产品及服务的质量竞争力,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益,推动食品贸易的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如何保证并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已成为食品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只有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以质量安全开拓市场,以质量巩固市场,才能取得丰厚的利润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的管理。 三、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正确掌握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具有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处理食品生产与流通中的质量问题。 四、理论教学安排及学时分配

公司食品安全管理制度46736

公司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为做好食品经营工作,切实保障消费者人身安全和健康,特制定以下制度: 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制度 一、制定本单位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和岗位卫生责任制管理措施。 二、制定本单位食品经营场所卫生设施改善的规划。 三、按有关发放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办理领取或换发食品流通许可证,无食品流通许可证不得从事食品经营。做到亮证、亮照经营。 四、组织本单位食品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有关法规和知识的培训,培训合格者才允许从事食品流通经营。 五、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六、对本单位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总结、推广经验,批评和奖励,制止违法行为。 七、执行食品安全标准。 八、协助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实施食品安全监督、监测。 食品安全检查制度 一、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日常食品安全监督检查。 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坚持落实每天检查各部门、各岗位的卫生状况和岗位责任制的执行情况,并作好登记。 三、每日组织一次卫生检查,单位负责人每月组织考核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工作。 四、每次检查,都必须有记录。 五、发现问题,应有人跟踪改正。 六、检查内容应包括食品储存、销售过程;陈列的各种防护设施设备,冷藏、冷冻设施卫生和周围环境卫生。 七、对损坏的卫生设施、设备、工具应有维修记录,确保正常运转。 八、各类检查记录必须完整、齐全,并存档。 食品采购管理制度 一、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 二、采购各类食品应注意生产日期或保存期等食品标识,不应采购快到期或超期食品。

学校学生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学校学生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营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的生长发育,健康水平,劳动能力和寿命长短都与营养密切相关。营养来源于食物,人们一日三餐就是要从食物中获得各种营养素,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一、人体对营养的需要 生命活动需要消耗“能量”就象发动机需要汽油,电灯需要电一样,这些能量的来源就是人们每天吃下的食物。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都能在体内转化,以供给人体活动的能量。蛋白脂、脂肪和糖被称为“热源物质”。除“热源物质”外,食物中的维生素,无机盐和水也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虽然它们不能供给热量,但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都少不了这类物质。因此,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就是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维生素和水,通常称为六大营养素。 1、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人的肌肉、骨骼、血液、毛发等没有一处不含蛋白质,没有蛋白质便没有生命。蛋白质是由二十多种氨基酸组成的,其中有八种氨基酸在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需由食物供给,称之为“必需氨基酸”蛋白质又分动物蛋白质和植物蛋白质。 一个人每天需要的蛋白质总量要根据年龄、性别、劳动条件和健康状况等而定。儿童、青少年在生长发育期以及妇女在孕育和哺乳期所需的蛋白质要比其它人多一些。 2、脂肪:是一种富含热量的营养素,包括脂肪酸和脂类等,它是人体的重要成分之一。脂肪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油脂。过量的脂肪对人体健康不利,尤其不能过多吃动物脂肪。 3、糖: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可分为单糖(果糖、葡萄糖)双糖(蔗糖、麦芽糖和乳糖)和多糖(淀粉、糖元、纤维素和果胶等),

糖类是重要的营养素之一。 4、无机盐:无机盐又称矿物质。人体中含量较多的无机盐有钙、镁、钾、钠、磷、氧、硫等,还有一些微量元素。 ①钙:是人体含量最多的一种无机盐,也是人体最容易缺乏的元素之一,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钙来源于乳及乳制品,豆类、谷类、蔬菜、虾米皮、鱼、虾等也是钙的重要来源,少年儿童每天需要1000毫克的钙,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②铁:在人体内含量很少,属于微量元素,由于参与人体氧的运输,交换等重要功能,因此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如果食物中长期缺铁,就会发生缺铁性贫血。铁的吸收利用受多种因素影响,动物性食物中的铁易吸收,植物性食物中的铁不易吸收,而我国食物构成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因此较易造成铁缺乏。含铁较多的食物有蛋黄、肝、肾、粮谷类、豆类、绿叶等。儿童青少年每天需铁15g。 ③碘:碘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碘缺乏时能引发甲状腺肿大,俗称“大粗脖”同时影响人体的能量代谢和儿童的生长发育。一般碘的需要量为每人每天100-140微克,食盐加碘可能解决缺碘问题。 5、维生素:是维持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物质。它的种类很多,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脂溶性维生素,可溶于脂肪,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K等,另一类是水溶性维生素易溶于水,有维生素B族(包括维生素B1、B2、B 6、B12,铜酸、叶酸,泛酸等)和维生素C等,大多数维生素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须由食物供给。 几种维生素缺乏能引起的疾病: 二、食品污染 三、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

食品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XXXXX 食品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一、经理岗位责任制 1、全面负责食堂的业务管理、卫生管理、操作规程的管理和思想政治的提高工作。 2、整个食堂的人员、工作等做好统筹安排。经理要严于律已,以身作则。 3、负责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完成考勤工作。做到奖罚分明,责任落实到人。 4、每天做好日报表记录。每月做好成本控制及核算。做到收支平衡,利润合理。 5、做好员工的日常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卫生意识。做到文明服务,礼貌待人,虚心听取师生的意见,认真整改不足。 6、与领导及时沟通、协调,了解就餐的需要。做到因地制宜。 7、关心爱护员工,对员工的工作热情,整个员工队伍的凝聚力、融合性起一个良好的调控与带头作用。 8、每天召开晨会,做好相应记录。每周开一次例会。总结一周工作情况。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提交会议记录,包括会议内容,问题所在,准备通过何种手段在多长时间内如何解决,每个人的发言记录。以及对上次提出问题的整改情况、落实程度。) 9、参与监督食堂工作期间关键控制点的工作。 10、负责做好每天食堂各个环节操作中的台账记录。 11、做好对分部新员工的卫生教育及规范操作培训工作。 12、经理每月对每位员工进行公正,严格的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予以总结,汇报上级。 13、经理是整个食堂所有环节的直接责任人。 二、厨师长岗位责任制

1、对公司每月(每周)发放的菜单做到事先熟悉、心中有数。 2、负责每天食品加工前的验收,做好相应记录。 3、负责每天在切配工作开始时做好切配小样工作,并监督员工切配是否符合要求。 4、负责每天食品加工期间各工序操作要求的监督知道。 5、协调厨房生产流程的各项工作,对厨房各工序的人员及时调度,合理安排。 6、按公司要求操作,负责菜肴的营养、品种、口味、色泽的合理安排。 7、督促厨师执行操作规范,各岗位之间分工合作。 8、严格控制食品烹煮至食用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做好每锅食品烹调中心温度的测量和记录(不得低于75度),做到菜肴烧熟煮透,搭配合理,咸淡适中。 9、坚决执行食品安全法规程,进行规范操作。监督盛器严格消毒,生熟分开。冰箱内原料摆放规范按照《冰箱内物品摆放及清洗消毒要求》执行。 10、配合经理、管理员做好员工的卫生、操作规范及业务培训工作。对厨房每个工序的清洁工作、消毒工作、安全法规执行情况负责进行监督检查。 11、配合上级做好各项工作,服从安排。 三、配合上级做好各项工作,服从安排。 1、厨师在配料或烹煮前,应严格检查原料和调料的质量。 2、配合厨师长按每日菜单要求,菜肴的特点有序烹制,使菜肴色、香、味、形俱佳。 3、食品应烧煮透,中心温度不得低于75度。所有的菜肴从烧好到食用不得超过2小时。 4、严格执行卫生发操作规程,盛器严格消毒、生熟分开、熟盆专用。 5、生熟食品、半成品、蒸品必须严格分开存放;任何食品不得着地堆放、对码叠放,防止食品交叉污染。 6、隔餐菜要回锅煮透,拒烧变质变味的食品。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学ssop

第三章卫生标准操作程序 第一节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 一、概念及涵义 (一)概念 SSOP是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anitation 5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的简称。它是食品加工企业为了保证达到GMP所规定的要求,确保加工过程中消除不良的人为因素,使其加工的食品符合卫生要求而制定的指导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如何实施清洗、消毒和卫生保持的作业指导文件。 美国21CFR part 123《水产品HACCP法规》中强制性的要求加工者采取有效的卫生控 制程序(Sanitation Control Procedure,SCP),充分保证达到GMP 的要求,并且推荐加工者按照八个主要卫生控制方面起草一个卫生操作控制文件即SSOP,并加以实施。因此,SSOP是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建立和实施HACCP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SSOP的一般要求 1.加工企业必须建立和实施SSOP,以强调加工前、加工中 和加工后的卫生状况和卫生行为。 2.SSOP应该描述加工者如何保证某一个关键的卫生条件和 操作得到满足。 3.SSOP应该描述加工企业的操作如何受到监控来保证达到 GMP规定的条件和要求。 4.每个加工企业必须保持Ss0P记录,至少应记录与加工厂 相关的关键卫生条件和操作受到监控和纠偏的结果。 5.官方执法部门或第三方认证机构应鼓励和督促企业建立 书面SSOP计划。 (三)SSOP计划主要内容

1.用于接触食品或食品接触面的水、或用于制冰的水的 安全。 2.食品接触表面的卫生状况和清洁程度,包括工器具、 设备、手套和工作服。 3.防止发生食品与不洁物、食品与包装材料、人流和物 流、高清洁区的食品与低清洁区的食品、生食与熟食之间的交 叉污染。 4.手的清洗消毒设施及卫生间设施的维护。 5.保护食品、食品包装材料和食品接触面免受润滑剂、 燃油、杀虫剂、清洗剂、冷凝水、涂料、铁锈和其他化学、物 理和生物性外来杂质的污染。 6.有毒化学物质的正确标志、贮存和使用。 7.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的职1健康状况的控制。 8.害虫的控制及去除(防虫、灭虫、防鼠、灭鼠) (四)SSOP计划的内容和作用 为了保证卫生要求的实施,企业需起草本企业的卫生标推操作程序、即SSOP计划。SSOP计划应由食品生产企业根据卫生规范及企业实际情况编写,尤其应充分考虑到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注意对执行人所执行的任务提供足够详细的内容。SSOP计划即卫生标准操作程序一般匝包含:监抨对象、监控方法、监控频率、监控人员、纠偏措施及监控、纠偏结果的记录要求等内容。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描述了控制工厂各项卫生要求所使用的程序,提供一个日常卫生监测的基础,对可能出现的不合格状况提前做出计划,以保证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为雇员提供了一种连续培训的1,具。应确保每个人,从管理层到生产工人都理解与之相关的卫生标准操作程序要求。 二、卫生标准操作程序内容 (一)水(冰)的安全

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参考 一、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对食品经营食品质量监督管理,保护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食品经营者必须遵守本制度。 三、列入进货查验的食品,是指消费者经常食用的食品,包括肉、禽、畜,粮食及其 制品,蔬菜、水果,奶制品,豆制品,饮料和酒类等食品。 四、经营者购进食品时,应查验证明供货方主体资格合法的有效证件,并按批次向供 货方索取证明食品质量符合标准或规定以及证明食品来源的票证,并保存原件或者复印件。 需要查验和索取的具体票证,由《食品索证索票制度》作出规定。 五、经营包装食品的,要对食品包装标识进行查验核对,内容包括: (一)中文标明的商品名称,生产厂名和厂址; (二)商标、性能、用途、生产批号、产品标准号、定量包装。 (三)根据商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的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分和含量; (四)限期使用商品的生产日期、安全使用期(保质期、保存期)和失效日期; (五)对使用不当、容易造成商品损坏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食品的警示标志或中 文警示语。 六、食品经营者经营的农产品及其他散装食品,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检验或者检疫的, 经营者必须查验其有效检验检疫证明,未经检验检疫的,不得上市销售。法律法规没有明 确规定的,应经有关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检测合格才能上市销售。 七、经营者应经常检查食品的外观质量,对包装不严实或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应及时 予以处理,对过期、腐烂变质的食品,应立即停止销售,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八、经营者按照食品广告指引购进食品时,要注意查验是否有虚假和误导宣传的内容。 九、市场开办者应配备相应的检测设施,对在市场内销售的食品进行自检,经检测合 格才能上市销售,并登记检测结果存档备查。

(新版)食品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卫生管理制度 为加强企业卫生管理,防止食品污染,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制定本制度。 一、厂区卫生制度 (一)厂区应设置在无有害气体、烟尘、粉尘、放射性物质及其他扩散性污染源的地方。 (二)厂区卫生由专人负责。 (三)厂区所有道路应整洁干净、无积水,不得有杂物、纸碎等物,不得有蚊虫孳生地,垃圾箱应为紧闭式并远离生产区。 (四)厂区内所有排水沟必须为密闭式清洁,流畅,有防鼠设施,不允许有积水,沉积杂物。 (五)厂区所有绿化面积应是整齐、划一,草地上不应有杂物。 (六)厂区应定期或在必要时进行除虫灭害,防止害虫孳生。 (七)进入厂区范围者,需保持环境卫生。 (八)生产区、生活区应为相互隔离,区内不得饲养家禽、家畜,坑式厕所应距生产区25米以外。 (九)未经允许的车辆、人员不得进入厂区。 二、生产车间卫生制度

(一)生产车间必须保持通风采光照明良好,具备防止鼠、蝇、害虫的设施,地板平整、防滑,便于清洁。 (二)生产场地的地面,天花、墙壁、玻璃窗清洁干净,无油污、积尘、蜘蛛网。 (三)生产车间设置更衣室,备有非手动式洗手、消毒、干手装置。 (四)工作前后,生产人员对生产场地、设备、工具、容器进行清洁,并摆放整齐。 (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应及时清除,并盛放于有明显标志的专用容器。 (六)照明设施应有防护装置。 三、仓库的卫生制度 (一)保持通风、干燥,具备防虫鼠害设施。 (二)仓储物品分类堆放整齐,离地离墙存储。 (三)仓库内不得放置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品。 (四)温湿度应符合物品的存储要求。 四、生产设备、工用具卫生制度 (一)生产设备及工用具干净清洁,在生产前后进行清洗消毒,并按规定进行维护、保养。 (二)容器与食品的接触应边角圆滑、无焊疤和裂缝。 五、生产人员的卫生制度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 执笔人:彭芳刚 一、课程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3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2学时,实践学时:8学时 学分:2学分 二、课程概述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保护人类生命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和前提。《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是专门研究各种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技术与基本理论,进而对食品质量与安全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门技术性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并能正确运用HACCP体系和ISO9000族及ISO22000等质量标准体系,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性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教学内容: 1.1 质量 1.2 质量管理 1.3 企业质量管理

1.4 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 教学要求: 重点: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难点:质量管理百年发展历史 第二章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工程及其监管体系(2学时) 教学内容: 2.1 食品安全性影响因素 2.2 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工程 2.3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教学要求: 熟悉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物理、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等,理解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第三章食品质量与安全法规(2学时) 教学内容: 3.1 中国食品质量与安全法规 3.2 国际食品质量与安全法规 教学要求: 熟悉中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的法规,重点掌握《中国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预包装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第四章食品标准(2学时) 教学内容: 4.1 概述

2020年最新公司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公司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目录 一、进货查验及记录制度 二、食品贮存管理指导 三、食品卫生保障制度 四、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和健康检查制度 五、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 六、食品安全自检自查与报告制度 七、食品经营过程与控制制度 八、食品经营场所及设备设施清洁消毒维修管理制度 九、废弃物处置制度 十、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XX有限公司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一、进货查验及记录制度 (一)严格审验供货商(包括销售商或者直接供货的生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包括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或者流通许可证、标注通过有关质量认证食品的相关质量认证证书、进口食品的有效商检证明、国家规定应当经过检验检疫食品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等文件。 (二)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 (三)索取和查验的文件应当按供货商名称或者食品种类整理建档备查,保管期限不少于2年。 (四)购入食品时,索取供货商出具的正式销售发票,或者索取有供货商盖章或者签名的销售凭证,销售凭证应当记明食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销货日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五)选择账簿登记、单据粘贴、电子文档等其中一种方式建立进货台账。食品进货台账保存期限不少于2年。 (六)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定期查阅进货台账和检查食品的保存与质量状况,对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应当在进货台账中作出醒目标注,并将食品集中陈列或者向消费者作出醒

目提示;对超过保质期或者腐败、变质、质量不合格等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应当立即停止销售,撤下柜台销毁,并追回已经售出的食品。食品的处理情况应当在进货台账中如实记录。 二、食品贮存管理指导 (一)、食品储存有专门的食品库房,进出食品有登记(二)、库房周围保证无污染源 (三)、库房配备专职人员定期进行打扫,定期通风换气,定期查看是否有超期食品,如有及时处理; (四)、冷藏食品配有专用的冰箱、冰柜 (五)、食品储存配有专用的消毒设备,随时对储存的工具、容器等进行洗刷消毒。 (六)食品与非食品应分库存放,或设专门区域,不与有毒有害物品同库存放。 (七)食品仓库实行专用并设有防鼠、防蝇、防潮、防霉、通风的设施及措施,并运转正常。 (八)食品应分类、分架、隔墙隔地存放。各类食品有明显标志,有异味或易吸潮的食品应密封保存或分库存放,易腐食品要及时冷藏、冷冻保存。 (九)贮存散装食品的,应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食品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一、进货索证索票制度 (一)严格审验供货商(包括销售商或者直接供货的生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二)对购入的食品,索取并仔细查验供货商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或者流通许可证、标注通过有关质量认证食品的相关质量认证证书、进口食品的有效商检证明、国家规定应当经过检验检疫食品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上述相关证明文件应当在有效期内首次购入该种食品时索验。 (三)购入食品时,索取供货商出具的正式销售发票;或者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索取有供货商盖章或者签名的销售凭证,并留具真实地址和联系方式;销售凭证应当记明食品名称、规格、数量、单价、金额、销货日期等内容。 (四)索取和查验的营业执照(身份证明)、生产许可证、流通许可证、质量认证证书、商检证明、检验检疫合格证明、质量检验合格报告和销售发票(凭证)应当按供货商名称或者食品种类整理建档备查,相关档案应当妥善保管,保管期限自该种食品购入之日起不少于2年。 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一)每次购入食品,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

进货日期等内容。 (二)采取账簿登记、单据粘贴建档等多种方式建立进货台账。食品进货台账应当妥善保存,保存期限自该种食品购入之日起不少于2年。 (三)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定期查阅进货台账和检查食品的保存与质量状况,对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应当在进货台账中作出醒目标注,并将食品集中陈列或者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对超过保质期或者腐败、变质、质量不合格等食品,应当立即停止销售,撤下柜台销毁或者报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处理,食品的处理情况应当在进货台账中如实记录。 三、库房管理制度 (一)食品与非食品应分库存放,不得与洗化用品、日杂用品等混放。 (二)食品仓库实行专用并设有防鼠、防蝇、防潮、防霉、通风的设施及措施,并运转正常。 (三)食品应分类,分架,隔墙隔地存放。各类食品有明显标志,有异味或易吸潮的食品应密封保存或分库存放,易腐食品要及时冷藏、冷冻保存。 (四)贮存散装食品的,应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6,共计15分评分标准:2.5答案: 1、食品腐败变质——指食品在一定的环境因素影响下,由微生物为主的多种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食品失去或降低食用价值的一切变化,包括食品成分和感官性质的各种变化。 2、ADI——系指人类终生每日摄入该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无任何已知不良效应的剂量,以相当人体每公斤体重的毫克数表示。 3、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4、、挥发性盐基总氮——指肉、鱼类样品浸液在弱碱性下能与水蒸汽一起蒸馏出来的总氮量,主要是氨和胺类(三甲胺和二甲胺),常用蒸馏法或Conway微量扩散法定量。 5、农药残留(pesticide residue):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环境、生物体和食品中的农药母体、衍生物、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残留的数量称为残留量,表示单位是mg/Kg食品或食品农作物。 6、 LD50——指受试动物经口一次或在24h内多次染毒后,能使受试动物中有半数(50%)死亡的剂量,单位为mg/kg体重。 二、填空 ,×30,共计30评分标准:1分 答案: 1、鲜奶中的乳烃素能抑制细菌生长、防腐败变质。 2、《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 6 月 1 日起开始施行。 3、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 4、通过兽医卫生检疫,可以将肉品划分安全肉、条件可食肉和废弃肉 三类。 5、食品检验实行食品检验机构与检验人负责制。食品检验报告应当加盖食品检验机构公章,并有检验人的签名或者盖章。食品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对出具的食品检验报告负责。 6、食用油脂常用的卫生学评价指标有酸价、过氧化物值 和羰基价。 7、细菌性食物中毒按照中毒机理可以分为2类,分别是感染型和毒素型。 8、食品法典委员会将食品风险分析分为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 风险情况交流三个必要部分,其中风险评估是食品风险分析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文本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文本 (预包装食品乳制品) 食品进货查验制度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本食品经营企业现建立食品进货查验制度,加强对食品进货货源的检查验收。 第二条本企业的食品进货查验制度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食品生产者货其他供货者之间的合同约定,对购进的食品质量进行检查,符合规定和约定的予以验收的制度。 第三条检查验收的目的是为了对本企业销售的食品货源进行把关,保证本企业所销售食品的质量。 第四条本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经营人员已经和经营活动有关的人员,均应遵守本制度。 第五条本企业查验内容: (一)营业执照; (二)生产许可证或流通许可证 (三)标注通过质量认证食品的相关证书 (四)食品质量检验证明、检疫证明 (五)销售凭证 (六)其它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证明文件 (七)对食品进行查验,检查食品包装标识、外观等内容。 第六条本企业对所进货物进行检查验收,发现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应提出异议,经进一步证实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拒绝验收进货。 第七条本企业员工必须严格执行该制度,在签订购货合同时,必须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证明文件等,并亲自验货,货证相符方可采购。 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对食品经营企业现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加强食品进货检查。 第二条本企业食品进货查验记录作为对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证明文件等一系列文件进行查验的书面证明,应当真实。 第三条本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经营人员及与经营活动有关的人员,均应遵守本制度。 第四条进货时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进货日期等内容。 第五条本企业须留载有相关信息的进货或者销售票价,且记录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六条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有企业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 食品批发企业销售记录制度

食品卫生管理制度69337教学教材

食品卫生管理制度(企业) 根据《食品安全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我企业就食品卫生管理工作,制定如下制度: 一、岗位责任制度 1、负责人岗位职责:对食品的经营负全面责任;负责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业务经营人员的质量教育,保证质量管理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落实和实施。定期开展质量教育和培训工作,每年组织一次全员身体检查。 2、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负直接责任;按时做好营业场所和仓库的清洁卫生工作,确保食品的经营条件和存放设施安全、无害、无污染;建立并管理员工健康档案,每年负责安排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监督检查 员工保持日常个人卫生;负责监督营业场所和仓库的温湿度在规定的范围内,确 保经营食品的质量;发现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问题应立即解决,或向负责人报告。 3、购销人员岗位职责:严禁采购法律法规禁止上市销售的食品;严禁从证照不全的企业采购食品;进货时认真查验供货者的《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或《食品流通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等;确保所售出的食品在保质期内,并应定期检查在售食品的外观性状和保质期,发现问题立即下架,同时向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报告。 二、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 1、凡从事食品经营工作的人员必须经岗前卫生知识方能上岗,从事直接入口食品工作岗位的人员必须取得健康证明,且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定期进行食品卫生和有关卫生法律、法规、业务技能的培训。 2、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及其他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3、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做到个人仪表整洁。上岗时必须穿戴统一整洁的工作服,并应经常换洗,保持清洁。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嚼口香糖、进食、吸烟,私人物品必须存放在指定的区域或更衣室内,不可放置在工作区内。 三、销售管理制度 1、经营场所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并设置密闭的垃圾容器,及时清除垃圾,搞好防尘、防蝇、防鼠工作,确保环境整洁。 2、《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应悬挂于经营场所内醒目位置。设有食品卫生管理机构和组织结构,配有经专业培训的食品安全专职管理人员。 3、食品陈列设施合理,划定食品经营区域,食品与非食品分开存放;不出售有毒有害、“三无”和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食品。保证食品外观清洁,如发现食品超过保质期、破损、鼠咬、受潮、生霉、生锈等现象要及时处理。 4、散装食品销售必须按“生熟分离”原则,分类设置散装食品销售区。按销售品种配备足量的容器,并符合卫生条件。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应有防尘材料遮盖。应在盛放食品容器的显著位置或隔离设施上设置“散装食品标识牌”,标识出食品的名称、配料表、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食用方法、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做到“一货一牌、货牌对应”。销售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必须由专人负责,为消费者提供分拣和包装服务,提供给消费者符合卫生要求的小包装。操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口罩、手套和帽子,使用专用工具取货。 5、生鲜食品销售应配备货架、保温柜、冷藏柜和冷冻柜等陈列设施,配备符合要求的检测设备。

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目录 一、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和培训管理制度 1.1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1.2从业人员培训管理制度 二、保健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制度 2.1 企业负责人岗位职责 2.2 保健食品安全管理员岗位职责 2.3 购销人员岗位职责 2.4 质量验收员的岗位职责 2.5 卫生管理员岗位职责 三、食品安全自检自查与报告制度 四、保健食品经营过程与控制制度 4.1 销售制度 4.2 进销货台账制度 五、场所及设施设备清洗消毒和维修保养制度 六、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 6.1 索证索票制度 6.2 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七、保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八、保健食品贮存管理制度 九、废弃物处置制度 十、不合格保健食品处置制度 十一、保健食品召回管理制度 十二、售后服务制度

一、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和培训管理制度 1.1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1.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和健康档案制度。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2.食品经营人员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3.从业人员体检合格证明随身携带,以备检查。 4.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由专人负责保存并随时更新。 1.2 从业人员培训管理制度 1.建立岗位责任制度,企业负责人、岗位责任人员认真学习贯彻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明确食品安全管理分工,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 2.加强对职工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其它食品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培训,配备专职或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3.将食品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和政策及时对员工进行培训,并建立培训档案。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完整)

海南省亿万嘉超市有限公司 食品流通安全管理制度 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食品质量监督管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定,我单位就促进日常食品经营活动的安全、科学管理,制定本制度,本单位全体员工必须遵守本制度。 一、食品销售管理制度 1、食品销售工作人员必须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洗手消毒后上岗,销售过程中禁止 挠头、咳嗽,打喷嚏用手捂口。 2、销售的直接入口食品必须有完整的包装或防尘容器盛放。 3、食品销售设有专柜或专间,专柜、专间以及库存食品要必须保持通风、干燥,采 取防鼠、防虫、防霉措施。食品要分类、分架、离地、离墙存放,做到先进先出。 4、销售散装未包装食品必须用专用工具取货,取货工具存放在洁净的容器中保存, 做到货、款分开。 5、销售食品用工具、称重衡器、柜台、盛器等要专用,定时消毒,保持清洁。 6、销售的定型包装及散装食品应标明厂名、厂址、品名、生产日期和保存期限(或 保质期)等。 二、食品用具管理制度 1、食品用具、容器、包装材料应符合有关卫生标准,无毒无害,便于洗刷、消毒、 保洁。 2、食品用具每天班前、班后要清洗、消毒一次,运行过程要有序、保持清洁、无 污垢、见本色。 3、食品用具要有专人保管、不混用不乱用。 4、食品冷藏冷冻工具应每天保洁一次,每周洗刷、消毒一次,专人负责、专人管理。 5、食品用具清洗、消毒应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对不符合卫生标准要求的用具及 时更换。 三、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1、食品从业人员每年必须按规定经过健康检查及卫生知识培训合格,同时取得健康 体检合格证及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工作。凡患有:①伤寒;②痢疾;③病毒性肝炎; ④活动性肺结核;⑤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⑥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必须立即调离 食品工作岗位,在未彻底治愈前,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2、配备食品卫生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日常卫生检查工作,实行责任制,将卫生任务进行分解,具体责任到人。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卫生检查,对发现问题的环 节和个人做好记录,并经予相应的处理。 3、从业人员有发热、腹泻、皮肤伤口或感染、咽部炎症等有碍食品卫生病症的,应 立即脱离岗位,待查明原因、排除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4、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健康档案。 四、食品质量检查制度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学资料整理

第一章绪论 食品质量:食品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的特征和特性总和。(《食品工业基本术语》) 食品质量特性:食用特性;内在特性;时间性;营养特性;感官特性;卫生安全性。 食品质量管理:对确定和达到食品质量要求所必需的全部职能和活动。(《食品工业基本术语》)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食品卫生: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品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WTO,《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 食品质量、食品安全、食品卫生的关系 食品质量特性中安全性是首位的。 食品安全属政府强制范畴,食品质量属政府倡导范畴、具有商业选择性。食品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控制相比而言,前者更关注“管理”,后者更关注“技术”。 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有所区别 二者侧重点不同。 食品卫生注重的是食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环境。食品安全指的是食品无毒无害,深入到食品内在的安全因素。 食品安全是结果安全和过程安全的完整统一。食品卫生虽然也包含上述两项内容,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 食品卫生与食品安全之间有一定的因果逻辑关系。 不卫生的食品生产和加工方式、不卫生的饮食习惯,必然会成为食品安全的隐患,甚至造成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第二章食品安全危害及其控制 影响食品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1)食品内在因素 营养成分 碳源 氮源 维生素及相关生长因子 矿物质 水分活度 一般而言,细菌是微生物中要求水分活度最高的,霉菌要求最低,而酵母处于中间。 a W为时被认为是病原微生物生长的安全界限;a W在以下的食品,不需要冷藏,有较 长的货架期。 pH值 绝大多数微生物在左右生长得最好。 酵母能在酸性环境中生长;霉菌能耐受较宽的pH范围,但是在酸性条件中生长得更好;细菌通常喜好近中性。 氧化—还原电势 需氧微生物在较高的ORP时生长更快; 微好氧菌在略还原的ORP条件下生长; 厌氧菌的生长则需要较低的ORP。 抗微生物成分 天然抑菌成分,如丁子香酚、蒜素、肉桂醛、芥子油、溶菌酶、硫代葡萄糖苷。

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食品生产经营者作为保证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在食品经营中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同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职工食品安全的培训,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做好对所生产经营的食品经营的检验工作,依法从事食品经营活动。不同类型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下列举相关制度内容供食品经营企业参考。 目录(点击进行跳转): *** 所有制度有公章必须盖章,没有公章负责人签字 *** 食品零售商需提食品批发和大中型市场开办者需提交的 超市经营者应提交交下列制度制度 下列制度 一、食品进货台帐制一、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度一、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二、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 二、食品质量承诺制二、食品贮存管理和散度 度装食品标签标注制度三、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 三、从业人员健康检三、从业人员健康检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制度 查制度制度四、食品贮存和销售标签 四、散装食品标签标四、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标注管理制度 注制度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五、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制 五、不符合食品安全制度度 标准食品下架退市五、食品安全检验制度六、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制度六、运输工具安全、无食品下架退市制度

六、食品安全事故报毒、无害、清洁制度七、食品市场的开办者审 告制度七、不符合食品安全标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许可 准食品下架退市制度证管理责任制度 八、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八、食品市场开办者定期 制度检查公共卫生和入场经营 九、食品安全质量承诺者食品质量责任制度 制度九、食品市场开办者的赔 偿连带责任制度 十、食品质量承诺制度一、食品进货台帐制度 主要内容: 明确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具体负责人、管理人员及查验人员;进货查验的具体内容包括食品供货者的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营业执照并保留相关证明的复印件备查。。查验食品品种和批次出厂检验合格证或质量检验合格报告、进口食品的商检证等法律法规规 定的证明文件并复印备查)为了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也可以采取先进技术手段,记录法律、法规要求的记录事项。经营预包装食品应查验食品标签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保质期;贮存条件等内容并按照食品标签标示的警示内容、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等内容; 二、食品质量承诺制度 主要内容: (一)坚决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承担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做到诚实守信,依法经营。

食品安全追溯管理规章制度

食品安全追溯管理规章制度 1食品可追溯管理规章制度 为加强食品质量的可追溯管理,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保护客户和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制定本制度。 一、供应部做好送羊户调查管理工作,对养殖户进行登记编号,并根据养殖户的饲养规模、饲养条件、出栏情况制定收购计划。 二、供应部负责安排专人做好送羊户的登记编号管理工作,检疫员按编号顺序进行宰前检验,并填写宰前检验记录。 三、生产部屠宰车间根据养送羊户编号对准宰的活羊进行编号,便于屠宰时实施同步检验,屠宰完毕,质检员根据活羊编号填写宰后检验记录。 四、生产部负责对生产加工的产品编写批次号,质检部按批次号顺序进行检验,并填写成品检验记录。 五、成品库负责对销售的产品按生产批次号填写成品出货记录,销售部负责填写销售记录,注明:客户名称、地址、产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销往的国家或地区、联系方式等。 六、质检部根据宰前检验记录、宰后检验记录、成品出货记录、销售记录填写产品销售追踪记录表,便于进行产品质量追溯。 七、本制度由质检部负责实施,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2南充市食品生产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等法律规定,按照四川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在南充市境内依据《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企业。 第三条、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生产管理的全过程记录,使之可追溯。 第四条、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指企业在食品原辅材料进货查验、食品添加剂使用、生产过程关键控制点(如:投料记录、温湿度记录、消毒杀菌记录等)、出厂检验、销售等关键环节,设立若干个质量安全监控点,以文件记录,结合条码、二维码和电子标签等新技术手段,以产品批号为切入点,实现对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的全程可记录、可监控、可查询和可追溯。 第五条、食品生产企业是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的责任主体,企业应根据规模大小确定其管理部门或管理人员,负责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建立和组织实施,自查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运行情况,确保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有效实施。 第六条、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内容主要包括:食品、食品添加剂等食品原辅材料、包装材料采购进货查验管理,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生产过程关键控制点等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出厂检验记录管理、不合格品记录管理、产品流向管理、原料和产品储存运输管理以及不合格食品召回管理等制度。 第七条、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应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过程记录三个层面建立起从原料采购到出厂销售的全过程体系架构,环环相扣,有机衔接,确保可追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