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和举例

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和举例

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和举例
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和举例

1、(郭笑敏、王斌)大多数人都承认:当前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谈谈你对这个命题的认识。这个命题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确的。进一步,从这个命题出发,能不能说:科技决定社会的性质和发展,因而,科技和人文相比,要重要得多,国家应该更重视发展科技,人文的发展只能是辅助。请你谈谈你的观点,最后,请阐述科技和人文二者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请注意说理和举例。)

第一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于1988年提出的精辟论断。这个精辟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科学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而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呢

(1)这是由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体系中的作用决定的。

(2)这是由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决定的。

(3)这是由知识创新和创造知识的劳动在现代社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也是对当代世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崭新概括;更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在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中,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都是由科学技术的进步或突破

引起的。所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二问:

科技与人文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一个讲究科学理性,一个讲美学感性。二者一个属文一个属理。科技的使用价值很强,但是人文的东西却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间接的影响科技的发展方向。科技的发展也对文明的发展进程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如:1959年5月7日,英国学者斯诺在剑桥大学做了“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在详细论证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这两种对立的文化的存在之后,明确指出了这种文化上的分裂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害。对于两种文化分裂的原因,斯诺认为主要在于人民对专业化教育的过分推崇和人们要把社会模式固定下来的倾向。

又如:导致“异化”的实例,由于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核伤害和威胁、新疾病等。美国未来主义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第三次浪潮》这本书中指出“新科技必须经过更严格的考验,除经济战略之外,还要考虑生态和社会问题。”在这本书中,他还说道“我们知道,工业主义把社会变成千万个连锁部分——工厂、教堂、学校、工会、监狱、医院等等。它破坏了教堂、国家、和个人间的指挥关系,它把知识变成专门的训练,它把工作打成碎片,它把大家庭打碎成小家庭,它就这样粉碎了地方生活和文化。”但是这不单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这是任何一个依靠高科技进行生产的社会共同存在的问题。

第三问:

一、科学人文互动互补有什么益处:第一,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第二,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第三,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第四,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五,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个人同外界的关系。

二、科学与人文都是承认与尊重客观实际,提炼与抽取客观实际的本质,探索与揭示客观实际规律。

三、科学是求真。人文是求善。显然,科学需要人文导向,求真需要求善导向。人文是求善,但人文不能保证其本身基础正确,可能事与愿违。显然人文需要科学奠基,求善需要求真奠基。

四、科学与人文之间存在着分裂。实际上,在今天的国际范围内,人文学科及其相关的文化的地位也仍是充满了争议的,在一些唯科学主义人士的眼中,还仍然有着对人文的蔑视。在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应该存在一个“第三种文化”,这个第三种文化大致上是一种融合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新文化。

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

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 化的冲突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自然辩证法》作业—— 浅谈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我国着名的机械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说过,“从表面上看,科学是求真,解决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问题;人文是求善,解决的是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但从两者内在的关系来看,真为善奠基,善为真导向,两者不可分割。”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左膀右臂,两者在浩瀚的文明发展史上相爱相杀,纠葛不止。 可以说世界范围内,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人文文化的发展状况要远比科学技术的发展要繁荣。在那个长达几千年的时间跨度里,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受到了歧视和打压,被视作一种与固有人文、宗教精神格格不入的“异者”,是一种可怕的需要打压的冲突,是荒谬而又可笑的“外乡人”。 15世纪至17世纪时,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发现和发展了“日心说”,这个本可以让人类对宇宙星空的认识进一个大步的新发现,却因为与天主教所遵从的“地心说”相悖而得到罗马教廷的封杀和禁锢。以至于,在《》出版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日心说”极少受到人们的关注,支持者更是寥寥无几。 在中国古代,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一步步成为统治思想。朝廷里一些迂腐的儒士片面理解儒家典籍中孔子对待技术的思想,将科学技术视为“艺成而下”的“小道”。头脑灵光的年轻人都秉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鲜有人涉足民用工具

或军事器械的革新创造。有发明被采纳,无非也是因为辅助了人文文化的发展而得已延存,如造纸术与活字印刷术等。 从文艺复兴开始,科学技术逐渐赶上人文文化的发展步伐,两者开始有了一些新鲜而有趣的交融。达芬奇的着名素描《维特鲁威人》就是一部科学与人文完美融合的经典之作。达芬奇将生物学基础(形体和比例)和几何学知识(方形和圆形)都运用到这幅人体素描之中,使《维特鲁威人》在他的妙笔下既展现出精妙的比例又有了艺术的美感。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号召下,各级政府、大中专院校、研究所都将推动各自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定为最重要的工作。一大批知识青年投身于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曾被长期冷落的科学技术终于在知识体系中翻身,成为先进和富强的代名词。国家对科技的重视造就了科学技术文化的繁荣,也成就了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三十年。此时,已没有人再说科技使无关紧要的东西,更没有人用排斥的眼光看待它。科技一跃成为了无比重要的一个工具,甚至一度超越“人文”在人们内心中的地位。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发展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与国际社会接轨。除了获得巨大的国际市场这一好处外,我们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和竞争,而文化竞争就是一方面。改革开放带给人民群众的实惠就是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这不能不说是国家大力倡导科技强国战略的硕果。然而,这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文文化发展的滞后。广大群众普遍拥有了充裕的物质条件,但却没有相对丰富的精神生活。于是,外国的文化产品趁着国内市场的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和开发自然界的“胜利”,科学主义、科学教育、科学文化与人文主义、人文教育、人文文化相比,已成为主流,在当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变的严重不协调,科学与人文的矛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对深层的矛盾。面对在许多情况下人文精神可怕的完全缺席,无论是科学工作者,还是人文学者,都应树立使科学与人文双赢和交融的目标。本文从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研究背景出发,探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现状,并且分析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要性,提出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对策,最后展望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前景。 关键词:科学;人文;融合 科学与人文源远流长。它们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本身有着深刻的关联。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联,消除两者之间的分离和对立,促进其相互融合,无论是对于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或是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还是对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科学与人文融合研究的背景分析 1.1理论背景:17世纪以来,在牛顿一笛卡尔的思想模式以及培根的科学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机械论科学观把世界乃至整个宇宙视为由彼此孤立的客体组成的毫无生气的世界图景,与其相对应,科学则被视为纯客观的知识,科学活动被视为与价值无涉的求真活动,由此,事实与价值被割裂开来,工具理性失去了价值理性的引导和规范与此同时,由于自身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获得的巨大成功,使科学理性倍受推崇,自然科学获得独尊地位,人文科学或人文学科却因不能创造出有力的“实际成果”而逐渐遭到积压和吞曦。直到维也纳学派提出“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科学与哲学彻底分裂,表明了科学与人文的彻底分野。但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上的三大发现使得机械论世界观被打破,辨证的、普遍联系的世界图景得以形成,尤其进入2侧世纪以来,随着量子力学、宇宙科学、系统科学以及生态科学的兴起,整体的、综合的、动态开放的系统观念的提出则进一步表明在有机整体的复杂世界,系统的各元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科学的认知主体和客体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人的因素、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被看作是科学的重要因素,人文价值因素是内涵于科学的。同时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在某些研究层面上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的趋势,尤其是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对某些极致问题的看法(如宇宙多样性)

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单项选择题)

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竞赛试题及答 案(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0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的字母标号涂黑。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出自 A.《老子》 B.《论语》 .《墨子》 D.《孟子》 2.描写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离合故事的戏剧作品是 A.《长生殿》 B.《西厢记》 .《桃花扇》 D.《牡丹亭》 3.《红楼梦》中,宝玉《芙蓉女儿诔》所写的对象是 A.晴雯 B.袭人 .黛玉 D.湘云 4.鲁迅以涓生为主人公的小说是 A.《在酒楼上》

B.《伤逝》 .《药》 D.《风波》 .小说《推拿》的作者是 A.毕飞宇 B.叶兆言 .余华 D.莫言 6.剧本《雷雨》中的梅侍萍即 A.鲁妈 B.蘩漪 .四凤 D.周萍 7.《史记》中主要记载贵族王侯历史的是A.表 B.书 .世家 D.列传 8.下列不属于古代“小学”的是 A.文字学 B.目录学 .训诂学

D.音韵学 9.鲁迅《魏晋风度及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被称为“改造的祖师”的是 A.曹操 B.阮籍 .曹植 D.嵇康 60.下列著作不属于类书的是 A.《艺文类聚》 B.《太平御览》 .《永乐大典》 D.《四库全书》 61.列夫•托尔斯泰的三大代表作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与 A.《复活》 B.《哥萨克》 .《一个地主的早晨》 D.《童年》 62.长篇小说《生死场》主要讲述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生活。这部小说的作者是 A.张爱玲 B.萧红

.丁玲 D.凌叔华 63.《围城》里的董斜川说:“唐以后的大诗人可以把地理名词来包括,叫‘陵谷山原’。”例如李贺又称李昌谷,故属于谷。李商隐属于 A.陵 B.谷 .山 D.原 64.与诗句“白日放歌须纵酒”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初闻涕泪满衣裳 B.漫卷诗书喜欲狂 .青春作伴好还乡 D.便下襄阳向洛阳 6.下列文学批评著作产生时代最早的一部是 A.《人间词话》 B.《诗品》 .《六一诗话》 D.《艺概》 66.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科技与人文论文

科技与人文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所在院系: 所在年级: 所学专业:

摘要:科学精神与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探索分析对象和发现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两种观念、方法与知识体系。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且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得以体现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人文精神是指蕴涵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的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和价值的关怀,是在人类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他们是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科学精神是人类理性与创新的源泉;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础。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是残缺的人文精神,同样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探索、分析对象和发现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两种观念、方法与知识体系。它们是贯串在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统摄着我们对世界的把握、认知。 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概念 1.1 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创造的人类精神世界中不朽的旋律。从古希腊开始,科学精神就在西方世界开始萌动,古希腊科学中的理性精神、分析精神非常的发达,柏拉图的理性主义还使理性负载着精神生活的意义,这样,亚里士多德才有可能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形式逻辑体系。而突出表现在近代,启蒙时代的思想家更是把理性推崇到了万能的地位,认为理性可以达到人的一切目的。如在康德看来,意志行为惟有合乎理性。在近代科学发展中,由于客观精神与理性精神的复兴,实证精神和分析精神的迅速发展,由此引起近代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全面繁荣。突显出来科学精神的大旗更是在波澜壮阔的现代科学革命中表

如何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如何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杨叔子先生说:“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而没有科学的人文也是残缺的人文。”他从求真、求善的两方面分别论述科学和人文的特点,指出两者密不可分。他认为科学精神就是求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求善的科学精神,很巧妙地说出了二者的关系,并且提出科技离不开人文的观点。 首先,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都尊重客观事实,都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基于相同点,他们有统一的基础。其次,他们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科学技术需要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为科学技术提供了某种终极意义和目标方面的支持,使得科学技术从技术面进入精神、价值层面。人文精神对于善美的追求,为科学技术注入了灵魂。人文精神进步,思想的解放,也有助于科学技术事业的进步。人文精神也需要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人文精神的基础,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促使人文精神的继续发展。因此,他们二者不能割裂开来,而要统一起来。 那么如何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呢我认为一要树观念,二要保平衡,三要有突破。 要树立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并重的观念。现在许多人有一种观点,学文的就没必要学理,学理的也不必学文,否则都是浪费时间,没什么用。这就是完全将文理分开,本质上是把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割裂开的错误观点。类似的,我们从学生时代就应当有文理不分家的观念。例如,作为一个文科生,要积极努力的学习数理化,至少简单了解基础的科学技术知识,感兴趣的方面可以自主学习研究,扩展视野,增强思维的活跃度,帮助我们在潜意识里摆正态度。我们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观念,才能更好的投入实践。 既要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又要提高人文精神素养。科学技术重理性现实,人文精神重感性理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正确把握理性与感性,现实与理想的平衡。过于理性,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摘要】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推动文化巨车前进的两个轮子,是铸就先进文化强劲肌体的重要元素。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明演进中产生的两大文化现象。两者是从融合到分裂再到融合的历史演变过程,目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进一步的融合具有历史客观必然性和现实意义。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和相互促进,具有深刻的价值一致性,两者共同的目标是指向人类真善美的崇高理想境界。 【关键词】科学文化,人文文化,融合 1、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概念辨析 文化是人类发展史上创造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合,表现为人类生活与生产的方式。文化可分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构成了文化的两个维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在探析对象和发现自己的活动中形成的两种观念、方法与知识体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存在的两大文化现象。它们统摄着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形成不同视野中的世界图景,它们的分野、对峙与交融、互渗,赵成了人类知识与智慧的曲折演进。尽管人们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争论不休,但对其概念却仍然缺少基本的、清晰的界定。 英文中“科学”(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一是就是“知识”、“学问”,所以,从最初人们使用“科学”这一范畴时起,就是把它和知识联系在一起的[1]。在这里,“科学”是指自然科学,科学文化是在人类认识并改造自然界的背景下提出的,是人类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创造的,表现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反过来成为人们追求真理时的科学指导。科学求真就是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实验取证的求实精神,竞争协作的包容精神,执着敬业的献身精神。他有三个特点:一是追求真,崇尚客观性和求实性。具体表现为以物为尺度,以客观世界为认识对象,把主体对认识过程的干扰视为科学的大敌,竭力去逼近排除了一切主体作用的事物本来面貌。二是理性至上,努力把个别的、无限丰富多彩的感性经验抽象为具有普遍性、统一性和简洁性的概念、范畴和公式。三是科学的对象无禁区,不断拓展科学研究的范围和不断开拓科学研究的新领域是主体认识客观世界的内在冲动。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是科学文化的五个要素[2]。 “人文文化”是从“人文主义”演变过来的。人文文化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它是指蕴含在人文学科中的共同的东西——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

科技历史人文知识点

科技常识整理点 1、农业领域的三大计划: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燎原计划。 2、863计划:邓小平批示的,称之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3、火炬计划:称之为“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 4、我国科技创新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5、中国创新型国家的建成在2020年,要求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 6、可持续发展战略:指的是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可持续。 7、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是近代天文学的起点。 8、牛顿:提出了运动三大定律、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9、1960年我国自主研发了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10、三网融合: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的融合。 11、民间常说的鬼火是磷自然现象。 12、雷雨过后感觉空气清新是因为雷电过程中产生了臭氧。 1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4、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20毫克到80毫克为饮酒驾驶,等于或大于80毫克是醉酒驾驶,要付刑事责任。 15、两弹一星指的是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16、酒越陈越香是因为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了乙酸乙酯。 17、石英钟受到重力矩的作用,其秒针往往停在“9”这个刻度。 18、无氟冰箱的广泛使用主要为的是环保。 19、煤气会中毒主要是产生了一氧化碳这种物质。 20、伤口愈合会觉得痒痒的,原因是伤口瘙痒说明发生在伤口的第三阶段:增生阶段。 21、烫伤后应立即做的是用冷水冲洗或冷敷烫伤部位。 22、动物咬伤后应该立即用含碱的物质清洗伤口。 23、PM2.5指的是可入肺颗粒物,人体一点防御能力都没有。 24、暴雨预警信号从低到高的顺序是:蓝色、黄色、橙色、红色。 25、蓝牙技术是一种短距离的传输技术。 26、磁悬浮列车起源于德国,二维码起源于日本。 27、宇航员在太空中要借助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古代史知识点 1、夏朝——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2、商朝--甲骨文,青铜器。 3、西周--宗法制盛行,礼乐制突出。 4、东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长平之战,商鞅变法,诸子百家理论 5、秦朝---皇帝制度创立,三公九卿制,使用小篆,发生了陈胜吴广起义 6、汉朝--文景之治(刘启刘恒),汉武盛世(刘彻),光武中兴(刘秀);董仲舒,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7、三国---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曹操与孙刘刘军,以少胜多) 8、东晋--淝水之战(前秦和东晋,以少胜多) 9、隋朝--隋文帝创立科举,隋炀帝始创进士科,修筑了隋朝大运河。 10、唐朝---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时间顺

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科学技术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基石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包括精神文化,也包括物质文化。技术一般属于物质文化。科学器物、工具等也属物质文化之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知识成果,才属于精神文化。科学技术文化与其他文化共存于人类文化的整体之中,构成一个有机体。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不能不把它和其他文化区分开来,这便要找出它的特点。 一、科学技术文化是自然的人化。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把自己的本质力量投射到自然界,并通过自然界实现自我的外化,这便创造了一个人化了的自然,或现在一般说的“人工自然”、“第二自然”。这是人创造的,属于人的,属于人类的自然,这就是科学技术文化及其成果。 二、科学技术文化的自然性。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不断地作用于自然,也就是人的价值目标外化,通过自然界这个载体,实现人的目的性和人的存在价值。然而,自然界并非俯首听命,任人摆布,而是以它特有的方式不断地作用于人。在这种自然和人的相互作用之中,铸造了人类文化,其主体是科学技术文化。自然科学根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文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离开了自然的质料和运动,科学技术文化既没有内容,也没有载体,也就不可能存在。因此,我们从这种文化的内容上说,它具有自然性。 三、科学技术文化的客观实在性。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上,创造了科学技术文化,这种文化一经形成,便营造成为一个独立的客观世界,一个可直观的外在世界,成为人面临的客观世界的一个实在的部分,并成为人再次对象化的对象世界。 四、科学技术文化具有理性。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这种力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智能,也就是人的理性的批判能力。无论是经验理性,还是近现代的实验理性,都是科学技术文化形成的必要条件。科学理论、科学思辨纯粹是在理性世界中游弋,即使科学技术物质成果,也是人类的心智的结晶。情感的东西,在科学技术文化中已被生产实践所清洗,部分地被分化到宗教中去了,正是在这里,科学和宗教发生分野。科学技术文化是人类理性的最高表现形式及其成果。 五、科学技术文化的人类性。科学技术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它所反映的自然界,对人类来说,是一个不分民族、不分地域的统一的大自然。因此,虽然这种文化从个体上,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人创造的,但是从整体上看,它一经产生,便是全球文化、国际文化,是没有民族性、国家性和阶级性的。从科学技术方法、科学技术的鉴定标准,到提倡的科学精神乃至所要求遵守的道德规范,全球都是一致的。科学的价值观念,虽然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取向,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开始从全球利益来思考,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逐步成为科学技术文化的一致追求。 六、科学技术文化的整体性。科学技术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子系统,然而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2)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题目: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课程:自然辩证法 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专业:应用数学 学号:2013010665 姓名:文琼 班级:13级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和开发自然界的资源,科学主义、科学教育、科学文化与人文主义、人文教育、人文文化相比,已成为主流,在当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变的严重不协调,科学与人文的矛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对深层的矛盾。面对在许多情况下人文精神可怕的完全缺席,无论是科学工作者,还是人文学者,都应树立使科学与人文双赢和交融的目标。本文从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研究背景出发,探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现状,并且分析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要性,提出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对策,最后展望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前景。 关键词:科学;人文;分歧;融合

科学与人文源远流长。它们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本身有着深刻的关联。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联,消除两者之间的分离和对立,促进其相互融合,无论是对于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或是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还是对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国内外学者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科学与人文有不同的内涵,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科学是探索事物的规律,是: “求真”;人文是把握科学的方向,是“求善”,如何做人。科学不能解决方向问题,价值观问题;人文不能直接解决科技问题。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便能产生最佳效应,推动社会和事物前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的意志在科学和人文方面的具体体现,二者有不同的内涵,但也有必然的联系。 科学是一个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概念,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产生于19世纪,此时的科学定义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将之看作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文化是基于现代科学而产生的一种现代文化。“人文”与表示自然界变化的“天文”相对,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自从有了人和人类文明,就开始有了人文文化。而系统的科学文化的形成,则在近代科学技术出现之后。人文文化历史远比科学文化源远流长。”但科学从产生之初就与人文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有人比喻科学与人文是人类发展的两翼,缺一不可。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是现代人类面临的一个基本的文化难题。有两个基本因素制约着人们的认识:一是人们是从一定的科学观或者人文观出发来认识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因而是受其局限的;二是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本身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人们往往是在不同的层次上谈论问题,结果是争论愈多距离愈远。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可以区分为下面几个不同的层次: 一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对象、理论特征、研究方法等方面表现出的直接的对立性关系。我们可以根据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自在性、客观性,研究手段的实验性、控制性,研究结果的定量性、可检验性,理论功能的解释性、预见性等,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建立一系列的对应关系。这种对立是现实的,对于人的自我理解和发展来说也是有意义的。从本源上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人以“外向地认识自然”和“内向地观察自己及生活”(卡西尔语)的方式进行自我理解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近代科学的独立、科学传统的建立和巩固导致了二

人文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doc

人文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人文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广陵散》据说是"竹林七贤"中的( B )所作,后作为"绝响"的代名词。 A.山涛; B.嵇康; C.阮咸; D.向秀。 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是李煜词( B )里的一句。 A.《浪淘沙》; B.《乌夜啼》; C.《破阵子》; D.《临江仙》 3.《红楼梦》中,大观园曾结海棠诗社。其中自号“蘅芜君”的是 ( C ) A.邢岫烟; B.林黛玉; C.薛宝钗; D.史湘云。 4.元曲的四大家: A A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B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 C白朴、马致远、王实甫、郑光祖 D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郑光祖 5.李白曰:“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逆旅”是指(B) A.主人; B.旅馆; C.朋友; D.阻碍。 6、18世纪末资产阶级反封建革命斗争的著名纲领性文件,并且以后成为法国宪法序言的是(?C)A、《自由大宪章》?B、《权利法案》??C、《人权宣言》?D、《独立宣言》 7、我国古代田园派的创始者是?(D??)A、屈原B、李白?C、王维??D、陶渊明 8、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是(?D)A、亚洲B、非洲?C、欧洲??D、南极洲9.

戏剧《长生殿》写的是:( D ) A.汉明帝与赵飞燕; B.后羿与嫦娥; C.唐高宗与武则天; D.唐明皇与杨玉环 10.《史记》中列有《五帝本纪》,这五帝指的是(C) A黄帝、炎帝、帝喾、尧和舜 B黄帝、蚩尤、颛顼、帝喾和舜 C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 D黄帝、炎帝、颛顼、尧和舜 11."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出自谁口(A) A.司马迁 B.孔子 C.孟子 D.庄子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第一个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是(D)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13.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C) A.苗族 B.回族 C.壮族 D.满族 14.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时间是(B) A.1969.4.24 B.1970.4.24 C.1971.4.24 D.1972.4.24 15.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又称(C) A.683计划 B.985计划 C.863计划 D.369计划 16、自然科学中最早出现的学科是(?B?)A、数学??B、天文学??C、医学D、化学17.下列哲学家不属于唯心主义的是(D) A.尼采 B.黑格尔 C.叔本华 D.车尼尔雪夫斯基 18、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B??)A、英国宪法??B、美国宪法??C、法国宪法??D、俄罗斯宪法?

现代科技与人文

现代科技与人文 摘要:自有科技以来,科技与人文之间的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为科技再给我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又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问题。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技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整个世界在物质文明、技术手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是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物质和解放,另一方面,也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问题和危机:环境污染问题,资源枯竭问题,人口爆炸问题,和平问题......信息技术的挑战,基因工程的挑战等。现代科技又一次受到了人文的诘责,但是人类发展又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因此我们就需要把握处理好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现代科技人文危机关系 一、关于现代科技 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特点 20世纪5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有如下特点: (1)科学技术的加速度发展 1945年研制出的计算机,在短短的几十年中,经历了电子管、半导体、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5代的发展,性能提

高了100万倍。目前研制的光学计算机,其信息处理速度又将提高上万倍。新技术及其产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据统计,大约10年左右,工业新技术就有30%被淘汰。在电子技术领域中,这一比率更大,超过了50%。现代工程师在5年内,就有一半知识已过时,即知识的半衰期为5年。科技信息的增长速度更为惊人。有人估测,世界科技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l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1倍。当今是3到5年增加1倍。1665年出版了世界第一本科技杂志,1865年增加到1000种,而到1965年已经突破了10万种。 研究表明,不仅是现代科技成果、科技信息以加速度发展,而且任何一项计量指标(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科学家人数、科技论文数量等)的计算,都是按指数规律发展的。从进入20世纪后的60年以来,世界各国用于科研经费的总和,增加了约400倍。到21世纪末,全世界科学家的人数,预计占总人口的20%左右。 (2)现代科学的整体化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一方面高度分化.一方面又高度综合,而且分化反成为综合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既相互对立又紧密联系的辩证发展,使现代科学日益结合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科学技术各学科之间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使每一学科只有在整个科学体系的相互联系中才能得到发展,从而导致现代科学体系结构的整体化趋势。 随着自然科学分支学科大量涌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不断

科技和人文的思考

对科技与人文的思考 摘要: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与人文是人类社会的两个部分。科技发展,强调的是科技意义上的进步;人文发展,侧重的是人文意义上的升华。人文与科学虽有不同的内涵,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当代科学与人文正在通过各种途径融汇,二者的和谐发展,是当代文化的主流趋势。 关键词:科技;人文;和谐发展 一、科技和人文的内涵 1.科技 科技是指人类掌握、认识和应用客观自然规律的实际能力。科技是人类独特的文化形式,是科学与技术的融合科学,是人类精神世界最绚丽的花朵。科技的精神本质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科学实践的结晶。 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它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变革演化,并触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直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标志着科学技术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前提和先导,机器大工业出现了,生产力的发展进入第一个突飞猛进时期。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电磁学的发展引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力技术革命。在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人类开发和完善了钢铁、化工和电力生产三大技术,建立和发展了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技术三大产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又一次飞跃,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关系日益紧密,在传统的“生产——技术——科学”发展模式仍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科技也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大到航天技术、基因工程,小到美女手中的减肥小仪器,科技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 的角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2、人文 人文就是先进思想的代名词,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关注人,关爱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在中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尤其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其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则是指先进的规范。 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民族文化,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也是不同的:1、中国古人自己的理解。《周易?贲卦》中指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隐喻“精神文明”,“化”是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是教化的意思,强调通过内心修炼,使人成为有德性、有善心的人。 2、现代人对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理解。张岂之认为中华人文精神是:“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刚柔相济——溯本探原的辨证精神;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博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生生不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在当代的丰富与发展。”指出讲道德、讲文明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基石;为天下着想的道德人文精神是民族文化的命脉所在;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哲学的永恒主题。不管如何定义,人文精神都体现了人类对自己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包含对人的价值的至高信仰,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切,对开放、民主、自由等准则的不懈追求,凝结为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人文精神重在价值蕴涵,追求理想境界。 二、科技与人文的关系

作文话题素材之科技与人文话题篇:知识

作文话题素材之科技与人文话题篇:知识思路 知识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知识创造财富 知识源于实践 谁拥有知识,谁就拥有未来 知识改变命运 只有在应用中知识才能发挥作用 知识需要不断地更新 探索知识比拥有知识更有益 知识是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 知识是无限的,只有不满足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名言 知识是治疗恐惧的药。——爱默生 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李大钊 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高士其 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泰戈尔 心灵中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卢克莱修 人的知识愈多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尔基 鸟美在羽翼,人美在学识。——高尔基 你得到的知识,无论多少,必须是你自己的,用你自己的心血来滋养,是你自己不受羁勒而努力的结果。——罗·罗兰 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 知识不存在的地方,愚昧便自命为科学。——萧伯纳 知识是有学问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赫拉克利特 知识是到达天堂的翅膀。——莎士比亚 掌握知识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不够的,应当善于使知识得到发展。——歌德 只有知识,才能构成巨大的财富的源泉,既使土地获得丰收,又使文化繁荣昌盛。——左拉

知识比任何东西更能给人自由。——屠格涅夫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培根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古语 经典素材 衬衫危机 (知识是维护利益的手段) 北京一个衬衫厂有一次向日本出口了一批衬衫。不久,日方把货全退了回来,要求这个衬衫厂赔偿100万人民币。原因是衬衫里发现了大量蚂蚁。厂方请来了浙江农业大学植保系年已八旬的唐觉教授来处理。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唐觉得出结论,这批蚂蚁是日本的伊氏臭蚁。前来索要赔款的日本代表先是呆若木鸡,然后是90度的鞠躬,连说:“想不到贵方有如此高招,我们算是服了。” 这件事情得到完满的解决,多亏衬衫厂请出专家,专家利用手中的知识,维护了我方的利益。 “画一条线”一万美元 (知识就是价值) 德国科技企业管理专家斯坦门茨刚移居美国时,在一家很小的公司任职。美国最大的福特公司的一台电机出了故障,很多人两个月都没有修好。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公司请来斯坦门茨修理。斯坦门茨在电机旁边仔细观察,计算了两天后,就查出了故障原因。他用粉笔在电机外壳上画了一条线,说:“打开电机,在记号处把里面的线圈减少16圈就好。”人们半信半疑地去做,结果,毛病确实出在那里。 电机修好后,福特公司老板问他要多少酬金,他说:“一万美元。”老板请他列个合理明细表,说明费用的出处。斯坦门茨写道:“用粉笔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儿画线9999美元。”公司照付了,并且重金聘用了他。 知识英雄 (拥有知识,就拥有未来) 柳传志领导下的联想王国,几乎每天都有新闻发生。40岁才创业的柳传志打破了IT行业只青睐年轻人的“咒语”,正是这位军人出身的老总,以敏锐的眼光和周密的部署使年轻的联想在15年里跃升为中国电脑产业的排头兵,甚至做了世界因特网电脑研究的领跑人。 张瑞敏是第一个走上哈佛讲坛的中国企业家。美国最具权威的商业杂志《商业周刊》把他列为亚洲50位风云人物之一,并对他做了这样的评语:“拥有更多的像张瑞敏一样惜时如金的企业家,不久的将来,中国必将在世界经济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做大事不做大官”的张瑞敏使中国的海尔已经大张旗鼓地开

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

《自然辩证法》作业—— 浅谈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我国著名的机械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说过,“从表面上看,科学是求真,解决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问题;人文是求善,解决的是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但从两者内在的关系来看,真为善奠基,善为真导向,两者不可分割。”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左膀右臂,两者在浩瀚的文明发展史上相爱相杀,纠葛不止。 可以说世界范围内,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人文文化的发展状况要远比科学技术的发展要繁荣。在那个长达几千年的时间跨度里,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受到了歧视和打压,被视作一种与固有人文、宗教精神格格不入的“异者”,是一种可怕的需要打压的冲突,是荒谬而又可笑的“外乡人”。 15世纪至17世纪时,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发现和发展了“日心说”,这个本可以让人类对宇宙星空的认识进一个大步的新发现,却因为与天主教所遵从的“地心说”相悖而得到罗马教廷的封杀和禁锢。以至于,在《天体运行论》出版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日心说”极少受到人们的关注,支持者更是寥寥无几。 在中国古代,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一步步成为统治思想。朝廷里一些迂腐的儒士片面理解儒家典籍中孔子对待技术的思想,将科学技术视为“艺成而下”的“小道”。头脑灵光的年轻人都秉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鲜有人涉足民用工具或军事器械的革新创造。有发明被采纳,无非也是因为辅助了人文文化的发展而得已延存,如造纸术与活字印刷术等。

从文艺复兴开始,科学技术逐渐赶上人文文化的发展步伐,两者开始有了一些新鲜而有趣的交融。达芬奇的著名素描《维特鲁威人》就是一部科学与人文完美融合的经典之作。达芬奇将生物学基础(形体和比例)和几何学知识(方形和圆形)都运用到这幅人体素描之中,使《维特鲁威人》在他的妙笔下既展现出精妙的比例又有了艺术的美感。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号召下,各级政府、大中专院校、研究所都将推动各自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定为最重要的工作。一大批知识青年投身于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曾被长期冷落的科学技术终于在知识体系中翻身,成为先进和富强的代名词。国家对科技的重视造就了科学技术文化的繁荣,也成就了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三十年。此时,已没有人再说科技使无关紧要的东西,更没有人用排斥的眼光看待它。科技一跃成为了无比重要的一个工具,甚至一度超越“人文”在人们内心中的地位。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发展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与国际社会接轨。除了获得巨大的国际市场这一好处外,我们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和竞争,而文化竞争就是一方面。改革开放带给人民群众的实惠就是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这不能不说是国家大力倡导科技强国战略的硕果。然而,这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文文化发展的滞后。广大群众普遍拥有了充裕的物质条件,但却没有相对丰富的精神生活。于是,外国的文化产品趁着国内市场的空缺而迅速涌入。进口的文化产品带来的是西方文化,而西方文化在我国的传播造成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和人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自信,这两者的后果就是国人道德观念的沦丧与一系列有悖社会公德的违法活动的出现。如食品生产中“毒豆芽”、“地沟油”、“激素奶”等有毒食品的层出不穷以及拐卖妇女儿童、建造“豆腐渣”工程、在景区乱写乱画等违法行为的屡禁不止。 面对如此多棘手的社会矛盾,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意识到,人文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一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柱,要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两者的关系。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两种文化的提出 英国学者查尔斯·帕希·斯诺(,1905-1980)1959年在剑桥大学的讲演中指出现代社会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种文化,一种是人文文化,一种是科学文化。一方是文学知识分子,一方是科学家,并犹以物理学家最有代表性。 斯诺认为,科学是一种文化,属于这种文化的科学家们彼此之间尽管也有许多互不理解之处,但是总的来说,他们具有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其约束力甚至比宗教、政治和阶级的模式更强。 科学文化可比喻为日神阿波罗文化,人文文化又称为酒神文化。 人文文化 “人文”一词的英文humanity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人性、教养),有这样一些含义:人道或仁慈的性质或状态,慈爱或慷慨的行为或性情。 人道指对人和人类福利的关心;博爱指对人和人类的广泛的爱;人本主义指与神本主义相对立,主张人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人文文化是以人道、博爱和人本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它兴起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它与科学文化追求真实理性至上不同,追求首先是美与善。并对理性之外的意志、信仰、情感和潜意识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两种文化的对立 从历史上讲,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并不是一开始就对立的。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共同反对至高无上的神权。与神学不同,这两种文化都推崇人,认为人和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性。理性是人的本质。要冲破神学的束缚就要唤醒人的理性。显然近代科学是在人文主义的帮助下诞生的。只是在科学主义把理性推崇至极,而人文主义对非理性或反理性顶礼膜拜时,两种文化的鸿沟才越来越深。 斯诺认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的原因,最主要是我们对专业化教育的过分推崇和我们的社会模式固定下来的倾向。 我们总是希望一个人能很快地在某个领域达到深入的境界,而且认为专业化教育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捷径。我们也是总是不由自主地希望我们现存的社会模式永久不变,力图使它固定下来,按这个模式发展下去,而这却是一种保守僵化的倾向。” 近代科学发展建立在对自然界进行分门别类研究和每门科学内部的独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其特点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分解为简单的,把高级的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的运动形式。“科学的兴起把人推入一条专门化训练的隧道。人越在知识方面有所进展,就越看不清整体世界,也看不清自己,于是就进一步陷入了…存在的遗忘。” 以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科学哲学唯一崇尚的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把科学同其它一切知识对立起来,主张从科学中清除价值,拒斥世界观,认为不能证实的知识都是无意义的。理性脱离了人文,丧失了人类的终极价值,沦为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在哲学界里,叔本华和尼采等人通过强调意识、意志与理性主义抗衡,存在主义把人的生存问题置于哲学的中心位置,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狄尔泰等人则试图建立与自然科学不同的历史科学、文化科学和精神科学等等。认为研究精神和价值应有与研究自然科学不同的方法。 两种文化的交融趋势 两种文化的交融各自双方。20世纪中期以后,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和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在科学内部涌现了一批交叉科学和综合科学(如:系统科学、生态学、技术经济学等)。另外科学哲学家波普尔(Karl Popper,(1922-1994)认为一切科学发现中都包含非理性因素。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强调社会和心理因素对接受某一理论的影响,费阿本德(Paul Feyerabend,1924—1994)则认为科学并没有独特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普遍的方法论原则。他提倡多元方法论原则。 两种文化的交融也是时代的要求。现代社会,人们发现科学不是万能的,任何科学技术的出现既可以给人类带来幸福,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使人在思考,科学技术能确保人类的幸福吗?为什么有人享受着物质文明却并不感到幸福?为什么物质财富如此丰富的今天还没有消除贫困和不公正?人是不是会成为技术的奴隶?技术是否终将失控? 爱因斯坦就说过:“我们的问题不能由科学来解决,而只能由人自己来解决。”确实,研究科学技术本身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需要考虑人文、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已成了一种包括大量人员、巨额资金、昂贵设备和复杂组织在内的大科学、大技术,成为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

教师考试不得不知道的人文常识和科技常识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思想的指出者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2.下列作品中属编年体历史著作的是()。 A.《左传》 B.《史记》 C.《论语》 D.《孟子》 3.宋代作家中,在诗词文赋以及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是()。 A.欧阳修 B.苏轼 C.陆游 D.辛弃疾 4.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 A.欧阳修 B.苏轼 C.王安石 D.柳永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哪篇作品中的名句?() A.《归园田居》 B.《饮酒》 C.《桃花源记》 D.《归去来兮辞》 6.被尊为“花间派”鼻祖的词人是()。 A.温庭筠 B.韦庄 C.李煜 D.柳永 7.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中心学说是()。

A.中庸之道 B.“仁”的学说 C.“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D.理学思想 8.成书于清代的小说是()。 A. 《聊斋志异》 B. 《西游记》 C. 《水浒传》 D. 《三国演义》 9.()写作了中国古代戏曲名作《窦娥冤》。 A. 马致远 B. 关汉卿 C. 王实甫 D. 白朴 10.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著名词人()的名句。 A. 柳永 B. 李清照 C. 秦观 D. 陈亮 11. 代表封建生产关系的是()。 A.铜器 B.陶器 C.青铜 D.铁制工具 12. 四大美女中为了汉匈友好作出了贡献的是()。 A.西施 B.貂蝉 C.王昭君 D.杨玉环 13. 下列为维吾尔族祖先的是()。 A.回纥 B.东突厥 C.吐蕃 D.八王之乱

14. 《麦琪的礼物》是美国作家()的作品。 A. 马克·吐温 B. 毛姆 C. 欧·亨利 D. 乔伊斯 15.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的名著。 A. 小仲马 B. 雨果 C. 莫里哀 D. 拉封丹 16. 描写特洛伊战争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是()。 A. 亚里士多德 B. 但丁 C. 荷马 D. 狄更斯 17. 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由弱变强,终于创下了西汉千秋基业;项羽以盖世英雄自居却自刎乌江。出现这种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刘邦勤于政事,而项羽恃强自傲 B.刘邦手下人才多,项羽没有人相助 C.刘邦善于招募人才并能够听众臣下的意见,项羽自视高大,一意孤行,不得人心 D.天亡项羽,非人力所能改变 18. 终止禅让制的是()。 A.禹 B.启 C.纣 D.汤 19. 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杰作《西厢记》的作者是()。 A.王实甫 B.关汉卿 C.白朴 D.马致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