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和人文的辩证关系

科学和人文的辩证关系

科学和人文的辩证关系
科学和人文的辩证关系

科学观念: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

一篇关于通识教育的几个问题和对现在哲学上关于科学方法及科学发展观的误解的批判的文章。

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困惑和误解(这些误解始终阻碍着在通识教育中急需的科学和人文要素的相互补充和建设性综合)作者认为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哲学基础都被广泛的误解了:由于文化落后而产生的哲学偏见经常声称这两点是根本上不相容的,很不幸这个观点没有被逐渐遗忘。科学仍被用荒谬的机械的还原论来认识,但这只是一副科学的漫画(由很大程度上对现代科学和最新的哲学上的科学发展观无知的人文学科的代表所画),这些人文学科的捍卫者们经常增加了现有的矛盾因为他们对人文学科的哲学基础持有一种同样扭曲的观点。

人们犯的错误可被分别分类为“还原性”和“诱惑性”谬误,它声称科学要么忽视(或许它的科学方法并不能帮助忽视它)要么辩解人类的最基本价值观,科学在这被指控为还原性谬误。通常同一组别的思想家认为人心有许多方面,他们特别关注道德,宗教和艺术这些包含不可约束的精神因素的方面,因此它们永远不能被科学方法解释,无论这些方法有多么先进。作者称这些为诱惑性谬误因为这些谬误通常被那些沉溺于威廉詹姆斯所说的“空想的”即一厢情愿和感情用事的思想的人所犯。

诱惑性论点和其相对照的还原性论点之间的僵局只能被一个建设性合成(保留和发展任何我们可能从浮夸的废话或者严格的苦行中所发现的有效的建议和重点)所克服,无论是“something more 加之”

的哲学还是“nothing but 只不过”的哲学都不能做到,只有一个被“what is what 什么是什么”的问题所坚定指导的方法能够避免以神秘解读事实,同时避免事实偏离了实践证明它们所应有的样子。这样一种哲学观念,如果还没有被完全完善的话,将是会非常幸运能去完善它的。

特别是在美国思想的大熔炉中,我们发现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中

有价值的因素正逐渐联合为一个新的整体:实用主义(Peirce, James, Dewey,Mead, Otto, Kallen, and Hook);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Perry, Holt,R. W. Sellars, Drake, and Santayana);科学的经验主义(Bridgman, Hull, Tolman, Lundberg, N. Wiener, P. Frank,

6.Morris,Northrop, Carnap, Reichenbach, Nagel, and others);自由主义(美国的人文主义)集中制派别,所有的这些思想潮流让人们认为这像是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在二十世纪的续集。

普遍所说的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人熟知而无需详尽重述了,我们只说像自由和责任,权利和义务,创意和欣赏创意的能力这样的人类价值在这已经从传统上遍及在神学和形而上学的观念中脱

离出来,越来越充分和非还原性的分析已经在上五六十年里被提出,这个哲学的重建已经并且仍在进行中。在现代科学的影响下哲学正在放弃一些早先浮夸和充满野心的声明来支持一个更谦虚和更有用的

功能:对知识的基础的分类和评价。我现在将要尝试用现代思想中一些对我来说最重要的灵感和建议来处理通识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很显然对教育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比在这样一个科学的时代有一个

适当和可行的社会哲学更重要的了。在各种杰出的教育哲学之中我首先提及的两个流派(可能被归类为传统派,总体上不是忽视科学时代这个事实就是试图争论并且反对它(我认为是失败的)):新托马斯主义和文学人文主义,依赖神学和形而上学的前提使这些观点与现代科学的观念相悖。更加确定是现代科学产物的是另外两个流派:辩证唯物主义,苏联的官方哲学,但也在某些英语国家流行;和几乎不能

被称为是哲学的职业教育的观点,这在美国教育中十分普遍。这两个观点共同的因素是它们都对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实践及技术性应用有

独有的兴趣,这个因素和其他的一些缺点,使这两个观念都存在异议或者至少急需被补充和修正。有一个更易接受的理论是科学人文主义,这个观点,至少大体上与美国教育中的进步主义和改造主义相关:一个将科学态度和对整个人类价值范围的积极兴趣的结合。科学和人文学科的教育在我们这个时代都是急需的,但是这两个目标如何适当的结合在一起?这个问题流露出了对科学与人文主义兼容性的不安的

一种感觉。

对自然科学的误解是不兼容性出现的首要原因,一个对科学观念发展的历史的和分析的角度以及其与前科学和非科学相较的区别反

映出人类只有拥有科学的思考方式才能达到智力上的成年。

我们的年代仍然充斥着像魔法,万物有灵论,神话,神学,形而上学这样的前科学思维模式的残骸,现代科学方法的突出特点是这些思维几乎消失或者最多只隐含在那些理智发展不太成熟的阶段中。

科学方法的标准

那么,科学方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他们总是断言对于科学的恰

当定义的困难,而在我看来只是一个术语罢了。我们必须把纯数学是一门专门的正式概念和事实(或经验,自然和社会文化)科学区分开。

纯数学的确定性,精确性,必要性恰恰取决于它超脱于事实之外。数学应用于事实科学的时候只是借其形式和演绎结构来用经验填补内容。但无论数学再怎么卓越,也可能是经验事实的派生品,事实上呢,知识不能达到纯数学的绝对精确和必要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是一种连续取近似和可信度的增加。为了保证经验中的事实科学有足够的可信度保证,以构思作为不停息的追求(知道意识到才会摆出其真实性)的经验科学正在被思考。对于科学的认识,会因不同阅历的人的知识累积不同而不同。

科学的目的是描述,解释和预测。第一个目的是基本的,必不可少的,第二三个(比较接近),被看做科学工作的最理想成果,无论调查是不是还处于事实搜集阶段。历史与现在被认为是艺术的时尚相比,是科学性的延伸,是用细致的审查证据来探明往事的真相。对事实的因果关系的解释(历史,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通常更加困难,但是在原则上跟对自然科学的因果关系解释并没有逻辑上的不同。纯经验科学的目的是从本质上贯穿整个领域。科学家们正在寻求的是在给定的研究环境中尽可能做出准确的描述,解释,预测。

科学知识的追求因此会被确定的标准所管制,这些标准或许会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也或许绝不会有任何效果。最重要的一些处理准则如下:

1主观可测性

这只是一个对什么是科学客观性定义的更恰当的构想。现在其中包含的不仅仅有个人的自由,文化的偏见或偏袒,更基本的是对于科学知识的要求在原则上成为一个有用于观测和实验的天赋和技术设备

的人的应试能力(确保或确保不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间接做到)。主观性这个术语强调科企单位的社会性质。如果真理可用于享有特权的人,比如神秘者或空想主义者——用他们的本性对于知识的宣称不能被其他人核对,这种真理不是我们在科学中寻找的那种。主观可测性标准和科学的界限存在于人们的非科学活动中。

宗教狂喜,爱的关系,艺术家的灵感,是的,甚至是科学天才一闪而

过的洞察力都不是他们本身的科学性活动。所有这些过程最终可能成为科学研究的主题。但是在他们自己身上不会使这种主张得以实现。至于科学直觉方面(或是心理文化领域的执着)这方面来说,他们可能有利于主张的产生。但是这些主张必须首先成为一种主观天赋(或是交流),礼貌的构想,第二是接受适当的测试来确认他们主张的有效性。信念可以通过观察,自我反省,实验,衡量或者是统计分析来战胜所有可能的考验,这被看作是神学和形而上学的,并且种类的缺少意味着我们都和事实科学常识的主张联系在一起。从哲学方面的科学观念的重点中可以看出它可能会被建议作为在重要性上的分类,卓越神学和形而上学的言论感染了很多人。这种形象化的,情绪化的激发性的语言方式,不管多么必不可少,多么在实际生活,艺术,教育,信念还有宣传中有价值,然而,绝对不会和认知意义混淆(纯粹形式

或是事实经验)那些都是十分重要的科学。每种意义都有它的功能,并且在语言运用方面他们会得以连接或是融合。在这里唯一要强调的是如果我们希望弄清楚我们是什么的话,他们就不能具有迷惑性,被错认为其他。

2 可靠性,或是一个确认的充分程度

科学知识的第二个标准是我们能够分辨什么是被证实的主张中的“一己之见”(或更糟糕的说,“迷信”)。那可以被看做是科学和非科学主张的界限。清楚的是,与第一标准相对照,我们面对着程度上的差异。在被证实的法律,事实,或是科学假说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并且只有没被充分证明的理论和处在试验阶段的观点,可能会有一个被包含进科学知识的文集中,或是因为未被证实而被拒绝。我们把其否定为迷信的真理,并且这相当普遍,原因是我们在轻率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如果我们履行了可测性的标准的话)这与我们所接受的被可用证据所支持的具有极低可能性的科学真理不同。例如占卜术,点金术都不完全是无意义的的,但是在去多压倒性的证据面前它们被看做是是错误的。现代实验技术和统计分析是我们拥有的,用于发现机会,法律,还有今后增强知识可靠性的最有利的工具。 3确定性和精确度

这些科学方法的明确标准要求用于科学主张的构想中的概念尽可能

有明确的界限。在定性分类科学的层面上讲,这相当于尝试把国界减到最小。在定量科学层面上讲,概念的精确会明显增强测量技术的应用。测量设备通常也会增加客观程度。这一点会在与纯印象派的估算

量级形成对比的时候格外明显。当然,这对我们手头上的问题并没有什么帮助。

4连贯性和理论结构

这是T. H. Huxley在把科学定义为“有组织的常识”的时候所想的事情,不只是对各种信息的采集,还要有我们在科学中要寻找的精心构思的事实。在对结果的描述方面,例如,在等级系统中,统计图表中。再对科学的解释层面上,规则的设立,或是理论假定都会被用到。科学解释存在于假说演绎中。规则,理论,或是假说的构成的前提是得符合逻辑,符合观测到的事实。这些事实通常属于不同领域,然后融合到一起(神学和形而上学系统中通常都有足够的精力去模仿科学的特征,即使他们成功了,和科学的不同仍旧存在:他们都缺少可测试性和阐明我们先前观点的意义的可靠性)。

5.综合性或知识的范围

我们所列举的科学标准的这最后一点也体现了科学知识和常识知识在程度上的不同(通常是巨大的)。不仅是通过大胆和全面的假说,特别是通过借助巧妙的装置器械,科学所能到达的领域远远地超过了我们的无助的感觉所能到达的极限。使用望远镜,显微镜,分光镜,计数器,测谎仪和其他成千上万的现代发明,我们设法去增强我们的感觉,从而打开了至少间接地探索遥远的,非常大的,非常小的,或者隐蔽起来的世界的途径,这个增加了我们知识完整性的结果是科学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特点。必须铭记在心的是,它的实现是辛苦劳动的结果,不要与形而上学者们的语言魔法所描绘的世界图画中虚假的完

整性所混淆,不是去呈现一个已经解释完全的世界,杰出的科学家们总是对他们的假说持开放态度,始终准备好去修订或者抛弃假说如果有证据证明它们存在疑点,科学的自我纠正方面被强调为其最重要的特点,当我们提及完整性或被科学所解释的宇宙的统一时必须始终铭记这一点。这是一个人能够带着一个未完成宇宙观而生活的成熟性的标志。

前面关于科学标准的概述似乎有些教条主义的基调,但这仅仅只是为了简洁。它背后的精神是对在通过对思想从魔法到科学的转换的历史进行了公正和详尽的研究后所能揭露的事实进行一个谦虚的解释。任何情况下,这些标准似乎都毫无疑问的是现代经验科学的指导理念,它们可能被用来定义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科学这个词,猜测通过改变意义,这个词在未来会意味着什么似乎是没有意义的。

应该被记住的是这些列出来的标准只描绘了纯事实(经验)科学。而应用科学的目的---技术,医学,社会和经济规划等等—是实际的控制,生产,指导,治疗,改革的。科学的应用活动显然是以被纯科学的方法所很好地证明的信息为先决条件的。(这些评论仅仅只是做了逻辑上重要的区分,在这儿我们当然不否认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对于误解的批判

至少在已经指出的自然科学方法主题大纲中,我们目前转向了对于一些完全暴露出的误解的批判。在下文中,对于科学的许多典型指责将

被展示与回答。

由于实用性和社会性的要求,科学独一无二地出现,并且具有它仅有的反哺这两者的价值。(辩证唯物主义和职业教育论)

尽管这很重要,这并未告诉我们完整的故事。科学一直在追赶知识,也就是满足根深蒂固的好奇心。它应当与艺术、文学和音乐一道被人们认识其中的价值。对于科学和科学史的更好教学能够纠正这几者之间的平衡。对于从科学及科学史中获取的结论和建议的充分利用能令学生们更加深刻地欣赏科学的进化,获取科学看待问题的视角。通过适当的教学,学生们可以被引导着重新发现一些重要的科学结论。来自对于自然的理解与对于法则和理论的应用的喜悦,是对于纯正科学的追求的最有力动机之一。

自从科学开始动荡,它就不能为人类事务提供完全有把握的基础。它持续改变着自己的观点。(传统主义)

然而进化,有时是重演,在持续发生。从科学观点看,这些控告是肤浅(常见于新闻业)和夸大的。科学的典型进步向我们揭示,之后的观点通常包含着之前的观点(这些旧的观点经受住了再三的检验)。更激进的改变一般相当于科学概念框架的修正。批评也经常假定一些简单且不能经受严格审查起源是必然的。如果不是婴儿的话,对于简单和必然的追求就是不成熟的思想的特征。我们所拥有的最好的知识可以仅建立在试验与错误之上。这是由于科学的本质要求我们让这样的知识在人类技术的限度下尽可能可靠。

科学依靠不严密或是不被批评的预设。这使它的观点在自身标准下有

效。因此,为了解决知识和行为上的的问题,它必须注重于改变方法。科学已经通过自身发展澄清与校正了它的基础假设,特别是自从现代的开始,更集中的发生在我们这个世纪的开始。正在发展的认识、挑剔的态度、基础的先决条件在教条武断的偏见怀疑和在科学方法概念框架连接处的疑问已被大量解答。科学程序向我们展示(经过逻辑分析),它是我们确信的唯一得到结果的方法(可靠的知识,也就是有根据的解释与预测),如果这样的结果全部达到了先前预测的话。任何宣称能与科学相提并论的方法——神学、形而上学、神秘主义、直觉、辩证法——如果它能贡献任何不能被证明与评估的、建立于任何原则上的,而不是任何归纳出的科学。但一般看来,这些宣称供选择的思路甚至根本没有把目标放在知识上,像艺术一样,只是丰富了经验。确切来说,它们应被叫做“反科学的”,而不是“非科学的”。科学扭曲了真实的事实。在它强求一致的惯例之下,它在连续的地方提出了不连续的解释(and vice versa)。在科学中的抽象化和理想化从来不能解决经验的丰富与完备。

因为科学的任务是探索在任何时间任何条件下发生的可信赖且精确

的知识,它总是尝试在需要与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接近地估计事实。间断与连续都能被在数学上明确的表达,并且能在现代数学体系下被给出充分的简明陈述。

科学只能在测量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并且因此尝试搪塞那些不能解决的问题

显然,为了提高知识的精度与客观性,测量是必要的。这在科学的许

多分支中并不是不可或缺的,或者至少,在它们较为定性的分析上。它致力于,并常常在令性质更易预测的方面上成功。

科学从不解释,它仅仅描述经验现象。超越现象的真相也超越了科学所能到达的范围。

这部分上是术语学的问题,部分上是(传统但令人误解且无用的)形而上学的差别,在现象与事实之间。在我们日常生活使用的“解释”这个词的概念之下,科学确实解释了事实——它从规律和理论假设中演绎出日常现象。原则上科学方法无法解释的问题是受限于更精确的测量分析,而非对于知识的问题。它们是情绪上的紧张或安慰(也许是放松)经验的愿望的表达。

科学与科学态度与宗教和宗教态度不相容。

如果通过宗教,个体以神学为前提涉及到了宇宙和道德规范的起源,那么逻辑上,所得到的结果、方法与科学的普遍观点之间一定不相容。但如果宗教意味着对人类奉献的诚挚态度,如正义、和平、困苦中的信任的话,这并不是科学与宗教间的矛盾。这是我们彼此间的给予。科学无疑是邪恶且与我们的文化不协调的。它创造了更有力的毁灭性武器。机械时代,科学技术方面的岗位对于穷困、身体和精神都贡献巨大。此外,进化方面的生物学事实暗示着我们对一切道德的否定:丛林法则。

这是极度肤浅的指责。一个社会中,社会-政治-经济的结构应该为这些严肃的罪恶负责。科学知识自身在社会和道德上都是中性的。但是,它应用的方面,也就是是否对人类有益,完全取决于我们人类自

身。科学家比普通市民更加明白他们必须引导技术用于恰当的方式。进化上的事实和学说已被作为伦理学的影响用许多方式翻译。赫胥黎看待这一事实的角度与他的祖父亨利不同。显而易见,与无情的生存竞争中所见的相比,这活跃在人类文明等级上和智力公共生活上的力量并不完全是可类比的。

科学事实中伦理的中立性和纯粹研究者的象牙塔环境适合于促成他们对于人类紧迫问题的冷漠态度。

只有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才无法将狂热追逐真理必要性与人类处境的

变化联系起来。

人文主义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关系

论人文主义对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人说“近代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女儿”,真的这般吗?那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文主义的联系又在哪里?带着辨证的思想探索这个问题。那么现在我便浅析人文主义对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 而自然科学通常试着解释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而非经由神性的方式。自然科学一词也是用来定位“科学”,是遵守科学方法的一个学科。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而论人文主义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阐述,从人文主义的特点,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以及自然科学发展过程理论依据的来源等。 人文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神学观点把人看成是神的秩序的一部分,科学观点把人看成是自

然秩序的一部分,两者都不是以人为中心的,而与此相反,人文主义集中焦点在人的身上,从人经验开始。我们的全部知识都是人的思想从人的经验中得出的。 二、每个人在他或她自己的身上都是有价值的,一切价值的根源和人权的根源就是彼此的尊重。这一尊重的基础是人的潜在能力,那就是创造和交往的能力(语言、艺术、科学、制度),观察自己,进行推测、想像和辩理的能力。 三、它始终对思想十分重视,它一方面认为,思想不能孤立于它们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来形成和加以理解,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它们简单地归结为替个人经济利益或阶级利益或者性的方面或其他方面的本能冲动作辩解。 而自然科学的发展拥有比较悠久的过程,从古老的天文学、数学、生物学、化学然后一直到近代的物理学,这一切的艰辛过程都是里不开人文主义思想的指导。纵观近代以来的文明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近代社会,正是达.芬奇、莎士比亚等大师在人文领域主体性、创造性的讴歌,才产生了哥白尼、伽利略在宇宙观上对宗教神学的反叛;有了牛顿的“力学体系”,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才有伏尔泰的“启蒙运动”和尼采等人的“上帝死了”的宣言。正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才会出现象爱因斯坦这样优秀的哲人科学家。大家知道,爱因斯坦是相对论学说的创立者,是科学精神的化身,同时,他对开放的世界主义、战斗的和平主义、自由的民主主义、人道的社会主义的向往,以

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

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 化的冲突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自然辩证法》作业—— 浅谈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我国着名的机械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说过,“从表面上看,科学是求真,解决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问题;人文是求善,解决的是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但从两者内在的关系来看,真为善奠基,善为真导向,两者不可分割。”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左膀右臂,两者在浩瀚的文明发展史上相爱相杀,纠葛不止。 可以说世界范围内,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人文文化的发展状况要远比科学技术的发展要繁荣。在那个长达几千年的时间跨度里,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受到了歧视和打压,被视作一种与固有人文、宗教精神格格不入的“异者”,是一种可怕的需要打压的冲突,是荒谬而又可笑的“外乡人”。 15世纪至17世纪时,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发现和发展了“日心说”,这个本可以让人类对宇宙星空的认识进一个大步的新发现,却因为与天主教所遵从的“地心说”相悖而得到罗马教廷的封杀和禁锢。以至于,在《》出版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日心说”极少受到人们的关注,支持者更是寥寥无几。 在中国古代,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一步步成为统治思想。朝廷里一些迂腐的儒士片面理解儒家典籍中孔子对待技术的思想,将科学技术视为“艺成而下”的“小道”。头脑灵光的年轻人都秉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鲜有人涉足民用工具

或军事器械的革新创造。有发明被采纳,无非也是因为辅助了人文文化的发展而得已延存,如造纸术与活字印刷术等。 从文艺复兴开始,科学技术逐渐赶上人文文化的发展步伐,两者开始有了一些新鲜而有趣的交融。达芬奇的着名素描《维特鲁威人》就是一部科学与人文完美融合的经典之作。达芬奇将生物学基础(形体和比例)和几何学知识(方形和圆形)都运用到这幅人体素描之中,使《维特鲁威人》在他的妙笔下既展现出精妙的比例又有了艺术的美感。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号召下,各级政府、大中专院校、研究所都将推动各自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定为最重要的工作。一大批知识青年投身于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曾被长期冷落的科学技术终于在知识体系中翻身,成为先进和富强的代名词。国家对科技的重视造就了科学技术文化的繁荣,也成就了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三十年。此时,已没有人再说科技使无关紧要的东西,更没有人用排斥的眼光看待它。科技一跃成为了无比重要的一个工具,甚至一度超越“人文”在人们内心中的地位。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发展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与国际社会接轨。除了获得巨大的国际市场这一好处外,我们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和竞争,而文化竞争就是一方面。改革开放带给人民群众的实惠就是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这不能不说是国家大力倡导科技强国战略的硕果。然而,这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文文化发展的滞后。广大群众普遍拥有了充裕的物质条件,但却没有相对丰富的精神生活。于是,外国的文化产品趁着国内市场的

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关系的探究

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的探究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姓名:邓瑞静 学号:1602121020上课时间:周四上午3-4节 摘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或者说谋求科学与人文的协调发展,则是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分别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作了分析;其次,进一步探析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通过分析最终得出,要想真正认识世界,需将科学与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因此,将两种精神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我们最正确的选择。 关键字: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辩证关系对立统一相辅相成 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一直是众多学者所关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学也得到了迅猛的提升,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成,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尽管两者缺一不可,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分分合合。明确地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得使科学与技术有机的结合,使科学、人和社会和谐发展。 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两种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个维度、两个基本的存在方式或存在状态,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两种精神指向”[1]。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却很难下一个定义,或者说很难下一个能使别人也满意的定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具有历史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民族性,不同地方的人会对它作出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定义。全面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是讨论二者关系的首要理论问题。 1.1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从科学活动和科学家的思想观念中提炼出来的科学的实质、核心和灵魂,是人们客观地认识事物,把握事物规律性并进而改造对象的一般态度和行为规范[2]。尽管它产生于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科学研究活动中,但并非为科学工作者所独有。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含义: 第一,探究求识的理性精神。科学是认识和揭示自然界本质和规律的精神活动。科学家求知的理性和灵魂表现为对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规律的坚信和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规律能力的坚信。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规律性是人们进行科学活动的客观基础,而人们所具有的探究、求识的主观精神则是科学活动的精神基础[3]。 第二,实践检验的求真精神。科学理论来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但来源于实践的理论,未必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其科学性与真理性才能得以验证,才能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 (自然辩证法课程作业)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企业管理 姓名:于杨 学号:201401460005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 内容摘要: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人类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他们构成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两种不同方法和视角。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中,这两种文化他们既有对立也包含着内在的统一。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其表现出的巨大的经济价值,自然科学被人们无限地强化从而与人文科学分离。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重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内在的统一,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创新点:本文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差异和同一性出发,探讨二者关系,从而针对当前人们面临的问题,提出如何促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辩证统一、和谐发展 正文: 人类面对的世界是包括自然、社会与人类自身在内的世界。人类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仅要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还要认识人和人类精神活动自身。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三种不同类型但又密不可分的科学:以自然为对象的自然科学、以社会为对象的社会科学和以人与人类自身的精神活动为对象的人文科学。在哲学层面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 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 1.1二者的差异 一般意义上讲,自然科学是探索内在结构特性和自然界运动规律的科学。 它的特点主要有一下几方面:第一,追求客观性。在实证原则的指导下,形成了追求客观性的科学精神。人们在研究一个对象时,必须抛弃自己的任何主观臆想和情感,由此达到的认识结果必须不具有任何个人的色彩,以便能够认识事物自身的本来面目。第二,追求普遍性。这种客观认识的结果,被要求具有普遍性,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普遍适用,而与使用它的人无关,只有这样的认识才是客观真理。普遍性要求统一性、可重复性、可检验性。第三,自然科学的一个更为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工具理性特征。所谓工具理性,是指改造外部世界的合理性。 人文精神是人文科学的精神价值体现,是人与人类自身精神活动的发展。 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特点:它追求人的多元化发展,主张每个人都应当是有个性的,在此意义上常常发展为个人主义。它反对统一化、普遍化的要求,因为人的本性就应当是多元的,而不应是千篇一律的雷同。因此,人文精神往往具有非理性的特点。此外,价值理性是人文精神的又一大精神特色。它是指一种信念与理想的合理性。价值理性要求社会结构与运作方式、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不能为种种迷信和愚昧所支配,必须符合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

科技与人文论文

科技与人文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所在院系: 所在年级: 所学专业:

摘要:科学精神与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探索分析对象和发现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两种观念、方法与知识体系。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且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得以体现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人文精神是指蕴涵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的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和价值的关怀,是在人类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他们是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科学精神是人类理性与创新的源泉;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础。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是残缺的人文精神,同样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探索、分析对象和发现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两种观念、方法与知识体系。它们是贯串在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统摄着我们对世界的把握、认知。 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概念 1.1 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创造的人类精神世界中不朽的旋律。从古希腊开始,科学精神就在西方世界开始萌动,古希腊科学中的理性精神、分析精神非常的发达,柏拉图的理性主义还使理性负载着精神生活的意义,这样,亚里士多德才有可能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形式逻辑体系。而突出表现在近代,启蒙时代的思想家更是把理性推崇到了万能的地位,认为理性可以达到人的一切目的。如在康德看来,意志行为惟有合乎理性。在近代科学发展中,由于客观精神与理性精神的复兴,实证精神和分析精神的迅速发展,由此引起近代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全面繁荣。突显出来科学精神的大旗更是在波澜壮阔的现代科学革命中表

如何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如何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杨叔子先生说:“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而没有科学的人文也是残缺的人文。”他从求真、求善的两方面分别论述科学和人文的特点,指出两者密不可分。他认为科学精神就是求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求善的科学精神,很巧妙地说出了二者的关系,并且提出科技离不开人文的观点。 首先,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都尊重客观事实,都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基于相同点,他们有统一的基础。其次,他们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科学技术需要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为科学技术提供了某种终极意义和目标方面的支持,使得科学技术从技术面进入精神、价值层面。人文精神对于善美的追求,为科学技术注入了灵魂。人文精神进步,思想的解放,也有助于科学技术事业的进步。人文精神也需要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人文精神的基础,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促使人文精神的继续发展。因此,他们二者不能割裂开来,而要统一起来。 那么如何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呢我认为一要树观念,二要保平衡,三要有突破。 要树立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并重的观念。现在许多人有一种观点,学文的就没必要学理,学理的也不必学文,否则都是浪费时间,没什么用。这就是完全将文理分开,本质上是把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割裂开的错误观点。类似的,我们从学生时代就应当有文理不分家的观念。例如,作为一个文科生,要积极努力的学习数理化,至少简单了解基础的科学技术知识,感兴趣的方面可以自主学习研究,扩展视野,增强思维的活跃度,帮助我们在潜意识里摆正态度。我们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观念,才能更好的投入实践。 既要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又要提高人文精神素养。科学技术重理性现实,人文精神重感性理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正确把握理性与感性,现实与理想的平衡。过于理性,

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科学技术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基石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包括精神文化,也包括物质文化。技术一般属于物质文化。科学器物、工具等也属物质文化之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知识成果,才属于精神文化。科学技术文化与其他文化共存于人类文化的整体之中,构成一个有机体。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不能不把它和其他文化区分开来,这便要找出它的特点。 一、科学技术文化是自然的人化。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把自己的本质力量投射到自然界,并通过自然界实现自我的外化,这便创造了一个人化了的自然,或现在一般说的“人工自然”、“第二自然”。这是人创造的,属于人的,属于人类的自然,这就是科学技术文化及其成果。 二、科学技术文化的自然性。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不断地作用于自然,也就是人的价值目标外化,通过自然界这个载体,实现人的目的性和人的存在价值。然而,自然界并非俯首听命,任人摆布,而是以它特有的方式不断地作用于人。在这种自然和人的相互作用之中,铸造了人类文化,其主体是科学技术文化。自然科学根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文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离开了自然的质料和运动,科学技术文化既没有内容,也没有载体,也就不可能存在。因此,我们从这种文化的内容上说,它具有自然性。 三、科学技术文化的客观实在性。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上,创造了科学技术文化,这种文化一经形成,便营造成为一个独立的客观世界,一个可直观的外在世界,成为人面临的客观世界的一个实在的部分,并成为人再次对象化的对象世界。 四、科学技术文化具有理性。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这种力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智能,也就是人的理性的批判能力。无论是经验理性,还是近现代的实验理性,都是科学技术文化形成的必要条件。科学理论、科学思辨纯粹是在理性世界中游弋,即使科学技术物质成果,也是人类的心智的结晶。情感的东西,在科学技术文化中已被生产实践所清洗,部分地被分化到宗教中去了,正是在这里,科学和宗教发生分野。科学技术文化是人类理性的最高表现形式及其成果。 五、科学技术文化的人类性。科学技术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它所反映的自然界,对人类来说,是一个不分民族、不分地域的统一的大自然。因此,虽然这种文化从个体上,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人创造的,但是从整体上看,它一经产生,便是全球文化、国际文化,是没有民族性、国家性和阶级性的。从科学技术方法、科学技术的鉴定标准,到提倡的科学精神乃至所要求遵守的道德规范,全球都是一致的。科学的价值观念,虽然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取向,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开始从全球利益来思考,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逐步成为科学技术文化的一致追求。 六、科学技术文化的整体性。科学技术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子系统,然而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科学与人文 提要:希腊-西方的人文理想是“自由”,人文形式是“科学”和“理性”,所以科学一开始就是西方的人文,是自由的学问。近代发展出来的“唯人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传统可能背离“自由”这个古典的人文理想。近代科学的笛卡尔传统和培根传统分别强调了内在理性和外在经验,但最终共同受制于技术理性。近代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在于过份分科的教育体制,但分科化正是技术筹划的必然后果。“唯人主义”和“技术理性”信守共同的时代精神。今天弘扬科学精神,不必在科学与人文相区别的层面上突出科学的特异性,而应该在科学与人文合一的层面上,检讨我们时代的通病,重审自由和理性。 这个题目来自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的文化困境以及摆脱这种困境的需要。人们将这个困境称做“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1]之间的分裂和日趋紧张的对立局面。但是,关于这个困境的种种述说以及摆脱这种困境的种种方案设计倒是带来了更多的困惑:所谓的“两种文化”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是分裂的?我们不是都承认科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吗?那它就该在某种意义上属于人文;我们不是也使用“人文科学”这样的术语吗?那就表明人文也是一种科学。还有,“两种文化”在什么意义上是可以沟通和弥合的,如果它们真的能够的话? 为了缓解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紧张和矛盾,将科学与人文沟通起来,必须先把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说清楚。借着这个区别,我们理解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之所在;借着这个联系,我们寻找沟通它们的可能性。 通过考察科学与人文的二分对立,我们进入对更基本问题的分析,即重审由技术理性和唯人主义结成的现代性。 一、人文与人文精神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一词里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一是“文”。一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一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前一方面的意思往往与“人性”(humanity)等同,后一方面的意思往往与“人文学科”(humanities)等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方面的意思总是结合在一起的,有着内在的关联:学科意义上的人文总是服务于理想人性意义上的人文,或相辅相成。“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性、理解力和批判力这些一般认同的理想人性,总是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古老文化传统的认同、以及审美能力和理性反思能力的培养联系在一起,语言、文学、艺术、逻辑、历史、哲学总是被看成是人文学科的基本学科。”[2] 英文的humanities直接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而拉丁文humanitas继承了希腊文paideia 的意思,即对理想人性的培育、优雅艺术的教育和训练。公元2世纪罗马作家格利乌斯(aulus gellius)的一段话成了humanitas的经典定义: 那些说拉丁语以及正确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并没有赋予humanitas一词以一般以为具有的含义,即希腊人所谓的philanthropia,一种一视同仁待人的友爱精神和善意。但是,他们赋予humanitas以希腊文paideia的意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eruditionem institutionemque in bonas artes”,或者“美优之艺的教育与训练”(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liberal arts)。热切地渴

现代科技与人文

现代科技与人文 摘要:自有科技以来,科技与人文之间的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为科技再给我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又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问题。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技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整个世界在物质文明、技术手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是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物质和解放,另一方面,也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问题和危机:环境污染问题,资源枯竭问题,人口爆炸问题,和平问题......信息技术的挑战,基因工程的挑战等。现代科技又一次受到了人文的诘责,但是人类发展又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因此我们就需要把握处理好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现代科技人文危机关系 一、关于现代科技 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特点 20世纪5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有如下特点: (1)科学技术的加速度发展 1945年研制出的计算机,在短短的几十年中,经历了电子管、半导体、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5代的发展,性能提

高了100万倍。目前研制的光学计算机,其信息处理速度又将提高上万倍。新技术及其产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据统计,大约10年左右,工业新技术就有30%被淘汰。在电子技术领域中,这一比率更大,超过了50%。现代工程师在5年内,就有一半知识已过时,即知识的半衰期为5年。科技信息的增长速度更为惊人。有人估测,世界科技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l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1倍。当今是3到5年增加1倍。1665年出版了世界第一本科技杂志,1865年增加到1000种,而到1965年已经突破了10万种。 研究表明,不仅是现代科技成果、科技信息以加速度发展,而且任何一项计量指标(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科学家人数、科技论文数量等)的计算,都是按指数规律发展的。从进入20世纪后的60年以来,世界各国用于科研经费的总和,增加了约400倍。到21世纪末,全世界科学家的人数,预计占总人口的20%左右。 (2)现代科学的整体化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一方面高度分化.一方面又高度综合,而且分化反成为综合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既相互对立又紧密联系的辩证发展,使现代科学日益结合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科学技术各学科之间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使每一学科只有在整个科学体系的相互联系中才能得到发展,从而导致现代科学体系结构的整体化趋势。 随着自然科学分支学科大量涌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不断

科技和人文的思考

对科技与人文的思考 摘要: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与人文是人类社会的两个部分。科技发展,强调的是科技意义上的进步;人文发展,侧重的是人文意义上的升华。人文与科学虽有不同的内涵,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当代科学与人文正在通过各种途径融汇,二者的和谐发展,是当代文化的主流趋势。 关键词:科技;人文;和谐发展 一、科技和人文的内涵 1.科技 科技是指人类掌握、认识和应用客观自然规律的实际能力。科技是人类独特的文化形式,是科学与技术的融合科学,是人类精神世界最绚丽的花朵。科技的精神本质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科学实践的结晶。 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它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变革演化,并触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直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标志着科学技术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前提和先导,机器大工业出现了,生产力的发展进入第一个突飞猛进时期。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电磁学的发展引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力技术革命。在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人类开发和完善了钢铁、化工和电力生产三大技术,建立和发展了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技术三大产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又一次飞跃,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关系日益紧密,在传统的“生产——技术——科学”发展模式仍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科技也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大到航天技术、基因工程,小到美女手中的减肥小仪器,科技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 的角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2、人文 人文就是先进思想的代名词,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关注人,关爱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在中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尤其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其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则是指先进的规范。 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民族文化,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也是不同的:1、中国古人自己的理解。《周易?贲卦》中指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隐喻“精神文明”,“化”是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是教化的意思,强调通过内心修炼,使人成为有德性、有善心的人。 2、现代人对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理解。张岂之认为中华人文精神是:“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刚柔相济——溯本探原的辨证精神;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博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生生不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在当代的丰富与发展。”指出讲道德、讲文明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基石;为天下着想的道德人文精神是民族文化的命脉所在;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哲学的永恒主题。不管如何定义,人文精神都体现了人类对自己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包含对人的价值的至高信仰,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切,对开放、民主、自由等准则的不懈追求,凝结为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人文精神重在价值蕴涵,追求理想境界。 二、科技与人文的关系

现代科学与人文情怀的关系论

现代科学与人文情怀的关系论 要想使科学技术人道化,唯一的方法就是向它注入一点历史精神,及崇尚过去的精神-崇敬世世代代一切良好意愿的见证人的精神,不论科学多么抽象,它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本质上都与人道、人性有关。 --------萨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与人文情怀的探讨也逐渐大众化,激烈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史的历程,科技知识的出现让人们从野蛮时期走向文明,从冷兵器时代走向核武器时代,我们不禁思考科技发展带来的是人类的进化与发展还是一旦使用就会毁灭性的灾难。在近现代的发明中,有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给人们交通上带来了便利,有将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的互联网、可以循环利用的新能源,还有那些无数科学家献身的无数伟大发明。然而,科技的进步带来的不仅仅只有那些外在的便利,城市污水无处可去,工业废气弥漫在城市上空,战争带来的毁灭,核泄漏带来的辐射造成对当地人们世世代代的危害。我们不得不承认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当我们把科技与我们收获结合起来,它的利与弊才会明白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20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世纪,人类在本世纪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和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它们是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世界的面貌。它们中有一些为科技界公认的重大成就,将在人类历史上永远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追溯历史人类文明之旅从何开始,传统的路标有两个,其一是以神话故事为信使,在想象的云端做“艺术体操”,二是“观念先行”是以一些似是而非的史料来指责神创论,顾左右而言它。然而,我们知道“人猿相揖别”动物只会将自己的器官变成工具,而人类则为自己发明所需要的工具,史前时代的发明史绝不虚幻,精彩而笃实,通过大量的考古证明,直观遗迹,实物图片重现15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与发现的朴实景象,他们开始利用石块为自己打造适合生存的用具,其意愿与今日人类发明各种工具又是何等相似。20万年前的智人开启了新石器时代,有了精巧的使用工具,并且在外观上拥有了超出使用价值的艺术美感,发明从此与艺术结缘。拉开了人类高级文明的开端,由此可见,科学技术与人文情怀,一同生长,在追求工具发明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追求着其外观的美。人类科技也渐渐从机器时代逐渐过渡,机器时代-电气时代-电子与信息时代-核子时代-空间时代-基因世代。 科技更多的是在于增进科学技术与人文情怀之间的关照与理解,在科学主义盛行的时代推动人文情怀的发展,在人文情态与科学立场之间建立一座沟通的桥梁,弥合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距离。希望可以用科学来使人文更加有依据,而人文可以让科学更加有人情味。真理与发明的出现往往伴随着许多次失败与苦难。莎士比亚夫妇提取放射性元素镭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和艰苦的提炼工作,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失去了一只耳朵的听力,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更是经历了许多次爆炸,我们能在他们的发明之下得到的不仅仅是光明和威力强大的武器,还

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

《自然辩证法》作业—— 浅谈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我国著名的机械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说过,“从表面上看,科学是求真,解决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问题;人文是求善,解决的是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但从两者内在的关系来看,真为善奠基,善为真导向,两者不可分割。”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左膀右臂,两者在浩瀚的文明发展史上相爱相杀,纠葛不止。 可以说世界范围内,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人文文化的发展状况要远比科学技术的发展要繁荣。在那个长达几千年的时间跨度里,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受到了歧视和打压,被视作一种与固有人文、宗教精神格格不入的“异者”,是一种可怕的需要打压的冲突,是荒谬而又可笑的“外乡人”。 15世纪至17世纪时,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发现和发展了“日心说”,这个本可以让人类对宇宙星空的认识进一个大步的新发现,却因为与天主教所遵从的“地心说”相悖而得到罗马教廷的封杀和禁锢。以至于,在《天体运行论》出版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日心说”极少受到人们的关注,支持者更是寥寥无几。 在中国古代,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一步步成为统治思想。朝廷里一些迂腐的儒士片面理解儒家典籍中孔子对待技术的思想,将科学技术视为“艺成而下”的“小道”。头脑灵光的年轻人都秉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鲜有人涉足民用工具或军事器械的革新创造。有发明被采纳,无非也是因为辅助了人文文化的发展而得已延存,如造纸术与活字印刷术等。

从文艺复兴开始,科学技术逐渐赶上人文文化的发展步伐,两者开始有了一些新鲜而有趣的交融。达芬奇的著名素描《维特鲁威人》就是一部科学与人文完美融合的经典之作。达芬奇将生物学基础(形体和比例)和几何学知识(方形和圆形)都运用到这幅人体素描之中,使《维特鲁威人》在他的妙笔下既展现出精妙的比例又有了艺术的美感。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号召下,各级政府、大中专院校、研究所都将推动各自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定为最重要的工作。一大批知识青年投身于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曾被长期冷落的科学技术终于在知识体系中翻身,成为先进和富强的代名词。国家对科技的重视造就了科学技术文化的繁荣,也成就了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三十年。此时,已没有人再说科技使无关紧要的东西,更没有人用排斥的眼光看待它。科技一跃成为了无比重要的一个工具,甚至一度超越“人文”在人们内心中的地位。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发展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与国际社会接轨。除了获得巨大的国际市场这一好处外,我们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和竞争,而文化竞争就是一方面。改革开放带给人民群众的实惠就是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这不能不说是国家大力倡导科技强国战略的硕果。然而,这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文文化发展的滞后。广大群众普遍拥有了充裕的物质条件,但却没有相对丰富的精神生活。于是,外国的文化产品趁着国内市场的空缺而迅速涌入。进口的文化产品带来的是西方文化,而西方文化在我国的传播造成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和人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自信,这两者的后果就是国人道德观念的沦丧与一系列有悖社会公德的违法活动的出现。如食品生产中“毒豆芽”、“地沟油”、“激素奶”等有毒食品的层出不穷以及拐卖妇女儿童、建造“豆腐渣”工程、在景区乱写乱画等违法行为的屡禁不止。 面对如此多棘手的社会矛盾,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意识到,人文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一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柱,要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两者的关系。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两种文化的提出 英国学者查尔斯·帕希·斯诺(,1905-1980)1959年在剑桥大学的讲演中指出现代社会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种文化,一种是人文文化,一种是科学文化。一方是文学知识分子,一方是科学家,并犹以物理学家最有代表性。 斯诺认为,科学是一种文化,属于这种文化的科学家们彼此之间尽管也有许多互不理解之处,但是总的来说,他们具有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其约束力甚至比宗教、政治和阶级的模式更强。 科学文化可比喻为日神阿波罗文化,人文文化又称为酒神文化。 人文文化 “人文”一词的英文humanity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人性、教养),有这样一些含义:人道或仁慈的性质或状态,慈爱或慷慨的行为或性情。 人道指对人和人类福利的关心;博爱指对人和人类的广泛的爱;人本主义指与神本主义相对立,主张人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人文文化是以人道、博爱和人本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它兴起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它与科学文化追求真实理性至上不同,追求首先是美与善。并对理性之外的意志、信仰、情感和潜意识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两种文化的对立 从历史上讲,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并不是一开始就对立的。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共同反对至高无上的神权。与神学不同,这两种文化都推崇人,认为人和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性。理性是人的本质。要冲破神学的束缚就要唤醒人的理性。显然近代科学是在人文主义的帮助下诞生的。只是在科学主义把理性推崇至极,而人文主义对非理性或反理性顶礼膜拜时,两种文化的鸿沟才越来越深。 斯诺认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的原因,最主要是我们对专业化教育的过分推崇和我们的社会模式固定下来的倾向。 我们总是希望一个人能很快地在某个领域达到深入的境界,而且认为专业化教育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捷径。我们也是总是不由自主地希望我们现存的社会模式永久不变,力图使它固定下来,按这个模式发展下去,而这却是一种保守僵化的倾向。” 近代科学发展建立在对自然界进行分门别类研究和每门科学内部的独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其特点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分解为简单的,把高级的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的运动形式。“科学的兴起把人推入一条专门化训练的隧道。人越在知识方面有所进展,就越看不清整体世界,也看不清自己,于是就进一步陷入了…存在的遗忘。” 以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科学哲学唯一崇尚的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把科学同其它一切知识对立起来,主张从科学中清除价值,拒斥世界观,认为不能证实的知识都是无意义的。理性脱离了人文,丧失了人类的终极价值,沦为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在哲学界里,叔本华和尼采等人通过强调意识、意志与理性主义抗衡,存在主义把人的生存问题置于哲学的中心位置,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狄尔泰等人则试图建立与自然科学不同的历史科学、文化科学和精神科学等等。认为研究精神和价值应有与研究自然科学不同的方法。 两种文化的交融趋势 两种文化的交融各自双方。20世纪中期以后,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和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在科学内部涌现了一批交叉科学和综合科学(如:系统科学、生态学、技术经济学等)。另外科学哲学家波普尔(Karl Popper,(1922-1994)认为一切科学发现中都包含非理性因素。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强调社会和心理因素对接受某一理论的影响,费阿本德(Paul Feyerabend,1924—1994)则认为科学并没有独特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普遍的方法论原则。他提倡多元方法论原则。 两种文化的交融也是时代的要求。现代社会,人们发现科学不是万能的,任何科学技术的出现既可以给人类带来幸福,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使人在思考,科学技术能确保人类的幸福吗?为什么有人享受着物质文明却并不感到幸福?为什么物质财富如此丰富的今天还没有消除贫困和不公正?人是不是会成为技术的奴隶?技术是否终将失控? 爱因斯坦就说过:“我们的问题不能由科学来解决,而只能由人自己来解决。”确实,研究科学技术本身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需要考虑人文、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已成了一种包括大量人员、巨额资金、昂贵设备和复杂组织在内的大科学、大技术,成为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

如何看待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如何看待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摘要:作为人类观察和认识世界的两种方式,科学与人文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而永恒的话题。毋庸置疑,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与此同时,人类也为社会的高速发展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人类征服了自然,却成了自己所创造机器的奴隶。随着西方现代化过程的逐渐完成,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角色日益引起不少思想家的担忧和反思。为此,形成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科学和人文既有现阶段对立的一面,也有别人本源和终极意义上的一致性的一面。理清科学和人文的概念及其关系的历史演变,尽可能的减少这种分裂对立的负面影响,倡导两种文化之间更加广泛的对话,更加宽容的理解,更加融洽的合作,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正文:在近现代文化中,一直存在着两种文化的对立——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之间的对立。就两者对立的实质来说,科学主义强调科学、客观性、真理性,主张“价值中立”。由此,它以自然科学为惟一的、标准的文化模式,以此来改造其他文化。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科学哲学,它要建立起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的哲学。与此相反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应生活得更有意义,也即通常所说的对人的“终极关怀”、“精神追求”等。它认为,科学仅仅给人带来的是工具理性,使人仅停留在功利境界,从而对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没有任何帮助。所以,人文主义总是强调要以人文主义思潮来“规范”科学主义。最能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是文学、哲学。人文主义思潮还认为,文学、哲学等不可能具有科学性。 但是,两者总是要求以自己的观点来努力改造对方的做法最终都失败了。比如说,科学主义总是强调哲学要科学化,但是,科学哲学的发展尤其从逻辑主义向历史主义发展的这段历史表明:科学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和其他文化没有绝对的界限,这样,以科学作为惟一的、标准的文化模式,且以之来改造哲学是有问题的。事实上,科学哲学派别自始至终也未建立起它所要追求的科学的哲学这一目标。这就是说,科学主义的做法失败了。与此相反,人文主义也总是强调以“人的精神追求”的标准来改造科学,反对科学的“工具理性”。但是,在当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强劲形势下,人文主义反对科学的这一观点是有局限的。 于是,出现了两者相互融合的趋势。在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科学主义思潮渗透着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即科学主义的人文化,通俗地说,将科学视为一种文化现象,视为人性的表现。与此同时,在科学主义影响下,人文主义思潮渗透着科学主义思潮,即人文主义的科学化,通俗地说,人文主义努力将自己的观点奠定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且以科学的标准来努力改造自己 。 由上可以看出: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虽然就其本质来说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影响的。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者既有合理的地方,又有不合理的地方。 人是通过改造自然获得生存的资本,也是通过改造自然创造丰富的物质文化成果,从而改变生存环境和条件提升人本身的。“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两种历史都因为人的参与而相互有意义。人

技术科技与人文高考作文5篇汇总

技术科技与人文高考作文5篇汇总 21世纪是一个既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世界,又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以技术科技为话题的高中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技术科技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1 20世纪结束的钟声即将敲响,人类就要迈入千变万化、不可预知的21世纪的长廊。如何面对这纷繁芜杂又飞速发展的新世纪?我们人类应如何操控自己未来的命运?相信这应该引起我们世博会组委会的关注,并在世博会上将这一内容予以凸现。 因此,我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的主题是:“科技与人文,比翼齐飞”。 人类从诞生起,便拥有了两件武器:科技与人文。从最早的钻木取火和刻石凿壁,到现今的计算机技术和日益发达的人文科学和人类文化,人类从中不断受益,并借着这两件武器产生的强大助动力,从茹毛饮血来到了信息时代。两者的作用不言而喻,而两者的关系也就如天平的两端不能偏废,缺一不可。尤其对于现今的形势来说,科技与人文的比翼齐飞更显重要。 这是加速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当今时代,科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人类基因组工程、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各种绝症的攻克等等,这所有的发展都是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体现,给人类以希望和生存的动力。同时,科技的发展又给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带来巨大的冲击。克隆技术能否施之于人类,基因科技会否被乱用而带来灾难,这种种疑问给人类带来了不小的不安和惶恐。这时,人类便急切地需要人文科学来独当一面,解决人类发展道路上的种种困惑,扫清思想道德上的障碍,就如当年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带来了

新生的希望。两者的同等重要性和互补关系可见一斑。 这又是提高全人类素质的必然需要。大千世界究其本原是一个个个体———人的组合。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个人的作用不能视而不见,个人的素质也亟待提高,从而带动全人类素质的提高。这样的任务对于那些发展中国家尤其严峻。这就要求对个人加强“两个文明”的建设,用科技和人文———现代化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正确的世界观武装人,使人成为完美的人。“只要人是完美的,世界也是完美的”。这一厢情愿的美好理想,也应该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为了配合上述主题的确立和体现,世博会可以重点建造“科技与人文———人类的翅膀”主题展馆,运用高科技的声、光、电技术,以科技与人文的发展和关系为线索,回顾人类的发展史,展望地球的前景,藉此吸引和教育参观者。各国还可自设展区,介绍本国的科技和人文情况,为各国互相了解打开一扇扇窗口。相信经过这样的努力,“科技与人文,比翼齐飞”的观念,必将深入人心。 以技术科技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已经走出了以前茹毛饮血的时代,来到了科技发达的年代。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以前发愁晚上没有光明,而今天的夜晚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以前想尝尝海中的美味,都是很奢侈的,而现在鱼肉虾肉都是家常便饭;以往总觉得家信难传,而今天涯若比邻……是的,科学带给我们的一系列的好处是不容忽视的! 唐朝杨贵妃想吃新鲜的荔枝,但是新鲜荔枝是在南方才能吃到的,于是,皇帝派人骑着快马千里迢迢从远在千里以外的地方运输过来,为了保证新鲜,累死了多少匹快马啊!可是如今,想吃到新鲜荔枝在市场随处可见,是普通百姓桌上的家常便饭。可见,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方便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