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医籍选复习总结

针灸医籍选复习总结

针灸医籍选复习总结
针灸医籍选复习总结

一、黄帝内经

阳明=害蜚、少阳=枢持、太阳=关枢、少阴=枢儒、厥阴=害肩、太阴=关蛰

腧穴理论的建立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提到腧穴是人体防御和感受疾病部位,也是针刺治疗的部位,水俞57穴、热俞59穴,365穴。提到腧穴定位方法:骨度分寸法、自然标志法、“以痛为输”法、骨度分寸法与“以痛为输”法结合。

针灸作用有四:清热、温寒、补虚、泻实;有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有二:通经脉,调血气

九针十二原:【用针基本原则、九针的选用、强调脉诊和十二原穴的重要性etc】

1、针灸作用: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2、针刺治疗基本原则:麤守形,上守神;麤守关,上守机【守神、守机】

3、针刺治疗掌握气至的时机:机之动,不离其空(腧穴)。空中之机(气血变化),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往者为逆,来者为顺。——弄懂腧穴的气机变化可避免虚虚实实

4、针刺补泻治则: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虚者用补法,实者用泻法,有瘀血者用刺血法】

5、针刺补泻操作方法: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排阳得针,邪气得泄。

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泻法为快进针,慢出针,摇大针孔,以轻为主;补法为慢进针,快出针,按闭针孔,以重为主。】

6、用针必先诊脉:凡将用针,必先诊脉。否则会出现重竭(实其外补阳气)、逆厥(实其内补阴)。

7、十二原穴是脏腑气血汇聚之处:十二原出于四关(肘膝关节以下),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8、九针用处:镵针——刺破皮肤;员针——以泻分气,按摩;提针——穴位推压;锋针——三棱针刺络放血;铍针——破痈取脓;员利针——剥离组织粘连治暴痹,实性疼痛;毫针——治虚性疼痛;长针——治慢性疼痛;大针——泻水,主治关节有水气

9、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脉诊探测血气,与针刺速度快慢无关。

刺之微,在速迟:针刺的微妙之处是针刺前后脉象细微的速迟变化,与针刺快慢无关。

10、平人者不病,何谓平人:

寸口脉与人迎脉象与四季相呼应,符合“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特点。

寸口脉与人迎脉也能互相呼应,脉率节律一致。

六经(三阴三阳经)均没有结、动、代脉等异常脉象,心功能无异常。

四肢末与身体体温相一致,不手脚冰凉。

脉气可与形体、身体机能相对应,不出现体状而脉象虚弱等症状。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邪气伤人原因、部位、脏腑受病诊断etc】

1、邪气伤人无常,但实际邪中阴阳也有一定规律:身半已上者,邪(风雨寒暑)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中于阴则溜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邪气伤阴经传至六腑,邪气伤体表传至三阳经乃至全身。

2、外邪伤人在人体正虚情况下伤人,且多从头面始: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

时。

3、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中于阴者,常从臂胻(从手臂和足胫)始。

4、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还无端。

5、五脏受邪病因及特点: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6、缓急大小滑涩6种脉象主病与选用的针刺方法:

急者多寒——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

缓者多热——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

大者多气少血——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泻气分)

小者血气皆少——诸小者,阴阳形气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

滑者阳气盛,微有热——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

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勿令其血出。

7、五输穴治疗规律:荥输治外经,合(六腑取下合穴)治内府

8、六腑病取穴:胃合于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8、六腑病候:

面热者、两跗之上脉坚陷者—-足阳明病(胃脉),鱼络血者——手阳明病

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

大肠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党脐而痛,不能久立

小肠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三焦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

膀胱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

胆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

9、针刺基本要求: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以减少皮肤疼痛;补泻手法必须恰当

根结第四【根结理论说明经脉脉气循行流注的根源与归宿、体质与针刺方法的关系】

根:经气起始部位、结:十二经脉之气归结部位

足六经根结:足六经肢端处为根、足阳经头面部、足阴经胸腹部及颈部为结

手足阳经由肢端到肘膝各有四穴“根、溜、注、入”

1、形气逆顺与用针关系:

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

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

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

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

2、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针灸关键在于掌握如何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人体阴阳平衡则可勿犯“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而阴阳气血皆不足之时,针灸无力去调动机体自身的调整功能。

3、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必审五脏变化之病,五脏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粗,而后取之也。

寿夭刚柔第六:

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阴:内、脏;阳:外、腑)

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

终始第九【强调脉诊对针灸的意义、选穴原则、气至现象、强调针刺治神、禁忌etc】

1、阴者主藏,阳者主府,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藏。五藏为阴,六府为阳。

2、什么是平人: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

3、人迎寸口脉诊法: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

气口候阴,人迎候阳

4、脉诊是决定针刺补泻的主要依据: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脉实则泻脉虚则补】

5、脉诊评价补泻效果的重要指标:凡刺之道,气调而止。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针刺治病就是调气,补虚泻实以调和阴阳是针刺调气的主要方法,产生这种效果的标志是气至,可在针刺前后分别诊脉,针刺之后脉象转为调和者就是针刺产生治疗效应的体现,即气质效应的表现。】

6、气至的判断: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7、阴阳虚实的补泻原则——先补不足,后泻有余【扶正在先祛邪在后】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8、遍诊—足脉三脉:足阳明(冲阳)脉、足厥阴(太冲)脉、足少阴(太溪)脉

9、临近取穴法:膺腧中膺,背腧中背。肩膊虚者,取之上。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骨膜、督脉穴位),在筋守筋(内关、尺泽)。

10、远端取穴法: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

11、脉诊可指导针刺的补泻,且针刺深度是补泻操作手法的重要因素:

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浅刺用于补法,深刺用于泻法】

12、针灸治神: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移患者之神令患者注意力集中在穴位处),气至乃休。

13、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为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

病分阴阳:阴病——痛者、按之不得而位深;阳病——痒者、搔之可及而位浅

四时气第十九【人的健康状态、疾病状态、针刺治疗与四时气候的相关】

1、灸刺之法必合四时:

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重)者深刺之,间(轻)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府,取之合(合穴);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2、温疟八种杂病:

温疟—热病59穴

风水—风水肤胀57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浅刺络脉)

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三阴交、阴陵泉久留针,针下有热感

止)

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火针)

徒水—腹水,先取环谷(神阙)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筩之,而内之,入而復之,以尽其,必坚······

着痹—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足三里),骨为干

肠中不便—取三里(足三里),盛泻之,虚补之

疠风—麻风,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其出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3、水肿病治法:铍针刺、筒针放水、束缚、饮药、注意饮食

4、六腑病症:

腹中常鸣——(气上冲,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燻肝,散于肓,结于脐。【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澹澹,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

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逆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5、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人体的经气部位及针刺法主要受四时季节更替和日月星辰变换的影响,针灸贵在调气,春夏秋冬四季的经气位置不同,故四季针刺的深浅要依据经气位置而决定。

寒热病第二十一【在皮、在肌、在骨等寒热病治疗、天牖五部、五个部位患痈疽】

1、皮寒热者,不可附蓆,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先泻少扬以发汗、次补鱼际、太渊)

2、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先刺络排瘀血,再补大都、太白)

3、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足少阴络大钟)

4、天牖五部穴:人迎、扶突、天牖、天柱、天府【天牖五部治头面部疾病,急则治标】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

扶突:婴筋之后,手阳明也。——暴喑气硬(阳明经气逆),取扶突与舌本出血

天牖:次脉,足少阳脉也。——暴聋气蒙(手少阳经气逆),耳目不明,取天牖

天柱:次脉,足太阳也。——暴挛痫眩(足太阳经气逆),足不任身,取天柱

天府:腋下动脉,臂太阴也。——暴瘅内逆(手太阴经逆),肝肺相传,血溢鼻口,取天府

热病第二十三【热病用59穴,浅刺发汗以泻热,同时取三阴经以滋阴液不足】

1、热病总治疗原则:益其不足,损其有余

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

2、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间,巨针取之

痱: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

3、热病预后:

热病三日:

气口静、人迎燥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症脉不符)

热病七日八日:

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井穴少商)

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脉不躁,躁不散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

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復热,勿刺肤,喘甚者死。(阳热不从汗解,邪盛在里预后差)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

热病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4、九种不可刺:

1.汗不出,大颧发赤、噦者

2.泄而腹满甚者

3.目不明,热不已者

4.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

5.汗不出,呕,下血者

6.舌本烂,热不已者

7.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

8.髓热者

9.热而痉者,腰折瘛瘲,齿噤齘也

5、热病诸证证治

头痛,颞颥目掣脉痛,善衄,厥热病也——取之以第三针(鍉针)

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锋针),于其腧及下诸指间(历兑、内庭、陷谷、太白),索气于胃胳(丰隆)

热病挾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取以第四针,针嗌里(廉泉穴)。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横脉(三阴交)以止之。

6、五十九穴:

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痏(少泽、关冲、商阳、少商、少冲、中冲)

五指间各一,凡八痏(后溪、中渚、三间、少府),足亦如是(束骨、足临泣、陷谷、太白)头入发一寸傍三分各二,凡六痏(五处、承光、通天)

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痏(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

耳前后、口下者各一,凡六痏(听会、完骨、承浆),项中一(哑门)

巅上一,顖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百会、囟会、神庭、风府、廉泉、风池、天柱)

杂病第二十六【经气厥逆、杂病、心痛病症治】

1、厥气逆于足太阳——挾脊而痛者至项,头沉沉然,目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腘中血络(委中)

厥气逆于足阳明——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

厥气逆于足少阴——厥气走喉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泄法)厥气逆于足太阴——厥而腹响响然,多寒气,腹中,便溲难——取足太阴

2、杂病:【审证求经、辨经取穴】

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

中热而喘——取足少阴、膕中血络

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发而间之(间刺)

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

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

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

衄而不止,衃血流——取足太阳,衃血取手太阳,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膕中出血

项痛,不可俛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阳阳明,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以俛仰——取足少阳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阴,怒而多言——刺足少阳

咸页痛——刺手阳明与咸页之盛脉出血

小腹满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时寒热,小便不利——取足厥阴

腹满,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

腹满食不化,腹响响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阴

3、心痛诸证证治:心(胃)痛引腰脊,欲呕——取足少阴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已,取手少阳

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

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

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

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

咸页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

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

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痿厥,为四末束俛,(导引)乃疾解之。

4、呃逆三法: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周痹第二十七【讨论周痹与众痹区别】

1、愿闻众痹:此(痛)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作,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復起。

2、愿闻周痹何如: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

——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

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3、周痹与众痹的区别:

周痹: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

【病机上:周痹因风寒湿邪气夹杂客于外分肉间,津液被压迫成汁沫,且邪气阻滞经气,经气不通所导致,病位在于血脉之中。众痹也多因风寒湿三气所致,而病位偏在卫分,类似气窜经络、神经痛。

症状上:周痹是症状上以痛为主,是发有定处、此起彼伏的,可随着经脉上下蔓延的疼痛,特点是热则痛解,痛解则厥。

众痹症状为痛无定处,发作快转移快缓解快的局部疼痛,以时发时止、左右交替没有规律为特点。

治疗上:周痹针刺治疗时先刺疼痛蔓延部位治标后刺原发部位,即如果是下肢痛而后上身痛,先刺上而后刺下;如果是先痛上身而后痛下肢,则先刺下而后刺上。众痹治疗时以针刺疼痛的原发部位为要点,即使痛已不在此处或痛已停止,也针刺原来疼的地方以防止邪气流窜,要治本。】

4、诊断痹症的时候要循经切诊,通过脉象、肌肉的紧张松弛状态判断虚实,而后再论治。(痛处紧张则邪实、痛处松弛则正虚)

“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瘛坚,转引而行之”,治疗手法以针灸、药熨、按摩、锻炼为主。

五乱第三十四【心、肺、胃肠、臂脛、头的证治】

1、经脉阴阳气血与五脏五行、四时季节气候有密切关系,人体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十二经脉之气顺应十二月及春夏秋冬四时之变。

2、五乱形成原因:【阴阳不相和,营卫不相随,清气在阴而浊气在阳】

“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

大悗: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故气乱在心,则烦心密嘿,俛首静伏

乱与肺:则俛仰喘喝,接手以呼

乱于胃肠:则为霍乱

乱于臂脛:则为四厥

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3、刺五乱:【多用荥输穴】

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心输神们、心包输大陵)

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输(肺荥鱼际、肾输太溪)

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脾胃二经+足三里)

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治),取足太阳荥、输(通谷、束骨)

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局部放血),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输

(病在臂取手阳明少阳:大肠荥穴二间、输穴三间、三焦荥穴液门、输穴中渚

病在足取足阳明少阳:胃经荥穴内庭、输穴陷谷、胆经荥穴侠溪、输穴足临泣)

4、乱气而逆引起的疾病采用“导气”的针刺方法:

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保养精气使厥逆之气复常)??平补平泻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不同体质有不同刺法,即因人制宜的针刺原则】

逆顺:一指经脉走向和气血往来之逆顺,一指遵守针刺法则为顺、违背针刺法则为逆

肥瘦:形体胖瘦

1、人有气道滑涩、血液清浊、肌肉厚薄之不同,故刺法因人而异,针刺因气血滑涩清浊因势利导。

【肥人】: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予。

【瘦人】: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

【常人】: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常数】

【壮士真骨】: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其人重(稳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活泼)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

【婴儿】: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

血络论第三十九【八种可能出现在刺络放血中的现象】

奇邪:在络不在经之邪

1、奇邪不在经——邪在血络,因邪气伤人不仅影响脏腑经脉还可以随着经脉运行伏在络脉里。

2、奇邪不在经、血气淤滞于络的治疗原则是刺血络,祛除血络邪气

3、刺血络出现的现象:刺血络而仆(晕)者何也——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

血出而射者何也——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

血少黑而浊者何也——阳气畜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

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

发针而肿者何也——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

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者何也——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

发针而面色不变,而烦悗者何也——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

多出血而不动摇者何也——阴阳想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

【这些现象是因为侵入络脉中的奇邪、患者的体质强弱、发病时的经脉气血虚实变化三者相互作用导致的】

4、对经络学说的认识

提出了“奇邪”的概念,是指在络不在经之邪,邪气伤人不仅影响脏腑经脉还可以随着经脉运行伏在络脉里。又提到会出现刺络放血后就“刺络而虚经”,阴阳盛衰发生改变,经脉气血也紊乱的情况,可以说明经脉络脉相互交通,经络运行的气血是流动互补的。而不是单纯的“流行不止,如还无端”。

5、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

行针第六十七【针刺中会出现的六种反应】

1、体质差异影响针感“百姓之血气,各有不同”(1-4是得气感应,5、6是不良反应)

1.或神动而气先针行

2.或气与针相逢——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

3.或针已出,气独行(针感强)——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沉者内藏,故

针已出,气耐随其后,故独行也

4.或数刺乃知——其人之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也

5.或发针而气逆——其气逆,与其数刺病益甚者,非阴阳之气,浮沉之势也,此皆麤工所

败,上之所失,其形气无过焉

6.或数刺病益剧——同上

2、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熇熇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阳,故神动而气先行。

【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

宝命全形论第二十五

1、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针刺治病五个基本法则】:一曰治神(医者精神专一、患者精神状态),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普通药物)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诊脉可诊出脏腑气血虚实)。

2、道无鬼神,独来独往:指针灸之道是客观存在的,无关鬼神,医者应熟练掌握。

3、凡刺之真【针刺要领】

1必先治神;

2还要注意针刺后气至时机: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至其当发,间不容目寅

3抓主要脉症审虚实4根据疾病部位浅深掌握进针深浅:深浅在志,远近若一(无论深刺浅刺都要得气),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针刺是精神要专一)。

4、五虚勿近,五实勿远:当出现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这五种虚况时不要轻易用针,当出现脉盛、皮热、腹胀、闷瞀、前后不通这五种实证时不要轻易放弃用针。

八正神明论第二十六【四时八正变化对人体经脉气血盛衰影响和对针刺补泻的关系】

1、八正:一年中八个节气,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2、法天则地,合以天光——针刺治疗重视季节、气候、患者当时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日月星辰的运行、四时八正之气的变化以及日月盈亏对人体气血盛衰和卫气浮沉有影响,要依据自然界变化判断患者气血稳定的时候来针刺】

3、针刺补泻要求“泻必用方”“补必用员”=掌握运用补泻法的时机

1泻必用方:使用泻法要在人体经气正充盛的时候,月亮正圆满的时候、天正温和的时候、在气血稳定和正吸气的时候进针、转针,呼气慢出针而泻,即使用泻法时要依据人体气血、呼吸之气出入和日月恰当的时机而定。当人体气血稳定正盛就不会因泻法而伤及正气。

2补必用员:使用补法时,遵守月圆的规律,刺中营分,吸气出针,务必要让经气流通。

4、天气寒温对人体经脉气血有啥影响:

“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天气晴朗时人体血行通畅,卫气在表,此时针刺容易改变气血,适宜针刺;当天气寒冷时人体血行不畅,卫气缩聚在体内,不宜针刺。

5、月廓盈亏对人体经脉气血有啥影响:

“月时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月初时人体气血开始旺盛,月圆时人体气血最盛,月末时人体经络气血空虚,应该在适合调血气的时机针刺和运用补泻手法。

6、因天时而调血气: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

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

(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

月廓空而治,是谓乱经)

7、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

离合真邪论第二十七

1、真:人体正气

邪:邪气

离:邪气尚未与正气结合或用针灸手法使已结合的正气与邪气分离

合:外来邪气和人体正气结合,或邪气停留在了人体的某个部位

2、“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3、呼吸补泻的操作:

泻:吸则内针,勿令气忤,静以久留····吸则转针···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补: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4、真邪未合时针刺泻邪的时机机理:

“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经水刚受邪,有正气抵抗),无逢其冲而泻之”【医者实际中根据三部九候诊法判断邪气入侵人体之后与正气结合是否、传变是否的情况变化决定治疗时机和措施。

时机:病邪初入时,未与正气结合,来去未有定处,此时及时攻邪可以使病及早治愈。邪气来盛之时正气必虚,攻邪会伤及正气,是“其来不可逢”;当邪气已去时因其侵袭人体来往不定的特性而无从追之,此时追攻则徒伤正气,是“其往不可追”。

治疗:邪气初入未盛时,正气可助驱邪,用泻法攻之为主,因为“邪去络而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攻邪可采用刺络放血法】

5、怎么理解“其来不可逢”和“其往不可追”

其来不可逢:邪气正盛时不要攻邪,邪气正盛时正气是亏虚的,攻邪则易伤极正气。

其往不可追:邪气已去时不要攻邪,邪气客人来去无常,安无定处,当邪气已过,无从追之,

此时追而攻邪泻之则徒伤正气。

刺热篇第三十二

1、五脏热病症状【由邪热侵犯经络后传入五脏,可病重致气乱,均分为先病、热争、气逆】

治疗采用表里两经并刺以泻其热邪

肝热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

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

刺足厥阴少阳

心热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

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

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病:先头痛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满泄,两颔痛。

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

刺足太阴阳明

肺热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

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

刺手太阴阳明

肾热病:先腰痛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

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

刺足少阴太阳

2、热病甚者可用热病五十九穴

3、热病部位不同分经选穴不同:

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

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

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4、热病气穴,热病在督脉脊椎间取穴方法:

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长强),项上三椎,陷者(大椎)中也

5、望诊(面色发红)判断胸腹疾病:

颊下逆颧为大瘕(泄),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鬲上也。

骨空论第六十【骨空即骨节交会,谈论腧穴定位】

1、风病表现及刺灸取穴

外感风寒: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

大风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应手

失枕,在肩上横骨间···灸脊中

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

鼠瘘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取膝上外者(膝阳关)使之拜,取足心者(涌泉)使之跪。

2、水俞五十七穴(治疗水液病的穴位在腰骶部、小腹、下肢内踝上或左右)

57:尻上五行,行五。伏兔(胃经肾经)上两行,行五。左右(足阳明胃经)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

髓空(风府)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下齿缝中、项后中復骨下(哑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脑户)

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长强);或骨空(下颌骨)在口下当两肩;

两髆骨空:髆中之阳(肩髃);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三阳络)

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伏兔、阴市);胫骨空在辅骨之上端(犊鼻)

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曲骨穴),尻骨空在髀骨之后(八髎),相去四寸

3、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次灸橛骨········

4、犬咬伤和伤口侵袭加重时除了使用灸法之外,反复多次针刺经过伤口部位经脉的腧穴,同时配合药物治疗的原则。

缪刺论第六十三【病在络脉则针灸以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1、奇病:病只在一侧的络脉,或在左、在右。产生是由于病邪在传变过程中出现异常,即从皮肤开始侵入孙络后,滞留不行闭塞不通,没有侵入经脉而溢于络发生奇病。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缪刺的机理:邪客大络,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气无常处,而未入于经,要用缪刺,缪刺是调治络脉的浅刺法,包括刺血法。

2、正常外邪侵入侵犯人体路径:浅至深,皮毛开始到孙络、络脉、经脉、脏腑

“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至五脏者则治其经

3、缪刺和巨刺的异同:

同:都是左取右,右取左的针刺方法

异:在治疗疾病类型上,缪刺治疗络脉病症,巨刺治疗十四经脉病症

病机上,缪刺之邪客络,病邪尚浅未入于经,络脉左右交会,邪容易从左传到右或从右传到左;巨刺之邪客于经脉,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

症状上,缪刺病症表现多是一侧盛则另一侧虚,病只在一侧络脉;巨刺病症是左侧邪盛则右侧病,右侧邪胜则左侧病。即当左侧邪盛则病症在右侧,当右侧邪盛则病症在左侧,常表现为一侧病痛未好另一侧也开始痛

针刺部位上,缪刺刺络脉络穴,且多为浅刺;巨刺刺十四经脉经穴,刺的深度也比缪刺深一点。

4、“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先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巨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

水热穴论第六十一(水肿病五十七穴)——“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调治肺肾治疗水肿病

1、水俞57穴=肾俞57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

尻上五行行五,此肾俞。(长强、腰俞、命门、悬枢、脊中,白环俞、中臀内俞、膀胱俞、小肠俞、大肠俞,秩边、胞肓、志室、肓门、胃仓)

伏兔上(腹部之脉)各二行(足少阴并冲脉)行五者,此肾之街也。(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足阳明经上气冲、归来、水道、大巨、外陵)

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三阴交)

踝上各一行行六者(大钟、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2、针刺注意因时制宜:五脏之气应四时,四时阴阳有盛衰,五脏之气有相应变化而人体气血阴阳也有趋向表之异,所以有“春取络脉分肉,夏取盛经分腠,秋取经穴、俞穴,冬刺井穴、荥穴”

3、热病五十九穴——以疏导气血、泻热祛邪为关键,与热病篇的热病五十九穴不一样,那篇的穴位以四肢为主,是泻热之本;本篇的选穴多是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随邪所在而泻之,是泻热之标。

头热: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

胸热:大杼、膺俞(中府)、缺盆、背俞(风门)

胃热: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

四肢热:云门、髃骨(肩髃)、委中、髓空(腰俞)

五脏热:五脏俞傍五,此十者(心肝脾肺肾俞旁开2侧线的神堂、魂门、意舍、魄户、志室)和热病篇五十九穴相同的穴:18个

难经(六十二难~八十一难)

难经明确提出奇经八脉体系,注重特定穴,首次提出八会穴,完善俞募穴理论,注重五输穴62: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名曰原。府有六者,亦与三焦共一气也。(通行元气)

63:井穴为四肢最远端穴,如水之出泉,万物生发,取春之象而象征经气由此生发

64:五输穴的阴阳五行属性: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阳干配阳经-阴干配阴经

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

阴阳经各经五输穴之间相生关系:井荥输经合??木火土金水

阴阳经之间是相克关系:阳经克阴经??金木土水火。“阴井木,阳井金”

65:所出为井,所入为合——井穴在四肢末端(春),合穴位于肘膝大关节(冬)。

66:肺原太渊,心原大陵,肝原太冲,脾原太白,肾原太溪,少阴兑骨,胆原丘墟、胃原冲阳、三焦原阳池、膀胱原京骨、大肠原合谷,小肠原腕骨。

67:五脏募皆在阴(胸腹部),而俞皆在阳(背部),阴病行阳,阳病行阴(五脏病表现在阳部,六腑病表现在阴部),(治疗上)令募在阴,俞在阳。(背俞穴治疗五脏病,募穴治疗六腑病)

68: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井荥输经合各所主: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69:补母泻子治疗原则: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虚实夹杂)当先补之然后泻之,不

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本经原发病,不传经)

eg:肝虚补母曲泉,肝实泻行间/肝虚补肾经,肝实泻心经

70:四时不同刺法:春夏刺浅,秋冬刺深

机理: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

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取阴养阳,取阳养阴)春夏温···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引阴至浅层以平衡外在日渐盛大的阳气);秋冬寒···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把浅层阳气推至深层平衡盛大的阴气)。71:“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针阳者(浅层),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押手)摄按所针荥输之处,气散乃内针。【刺卫应横刺使不伤营,刺营则摄按皮肤,使浅刺的卫气离散而深刺至营】

72: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在阴阳——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明白营卫之气分布运行,人体内外表里关系和经脉循行规律,才能做到迎其气来泻其实,随其气去补其虚】

迎随:1:经气来时进针为迎,经气去时进针为随

2泻其子为迎,补其母为随

3吸气进针、呼气出针为迎,呼气进针、吸气出针为随

4经脉走向与针尖方向相逆为迎,相顺为随

73:刺井泻荥法:井者木,荥者火,火为木之子,是实则泻其子的补充,但荥穴不可以替代井穴,井穴在清热开窍消肿止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74:五脏应四时阴阳:肝病春刺井,心病夏刺荥,脾病长夏刺输,肺病秋刺经,肾病冬刺合75:肝实肺虚则泻火补水——实则泻其子、子令母实、母令子虚

76:营卫补泻: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营置气。【先刺卫分得气后,再深入纳气至虚处为补法,先刺营分得气后,再引气浅出放于外为泻法】

无论阴虚阳虚还是虚实夹杂,都要先补不足后泻有余:“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

78:押手的重要性: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提插捻转补泻:得气,因推而內之(气至向内推针),是谓补;动而伸之(得气后摇大针孔向上提),是谓泻。

79:五输穴的母子迎随补泻法-是本经母子补泻法(以心病-火为例):迎而夺之者(泻手心主俞,属土),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手心主井,属木),补其母也。【心病实证可泻手心主包络之输穴,虚证可补手心主包络之井穴】

80:有见如入,有见如出: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押手可发现经气来至,针刺时可通过押手弹而努之、爪而下之等操作候经气掌握进针出针问题】

81:误用补泻的后果: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eg:假令肺实而肝虚,微少气,用针不补其肝,反重实其肺。

二、千金要方

孙思邈重视防病,治未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提出“凡欲针灸,必先看脉”;提倡针灸药并重;完善艾灸理论;注重经外奇穴,首次记载阿是穴。用针略例第五

1“先明其孔穴,补虚泻实,送坚付濡,以急随缓(令实者虚,虚者实)”、

“夫为针者,不离乎心,口如衔索,目欲内视”——孙思邈强调针刺要求为要熟知腧穴位置,明辨虚实,知道怎么通过补虚泻实使正气盛邪气衰,要求医者在针刺时精神专一谨慎。

2、针刺深浅失度则外伤五体,内动五脏:——针能救生人不能起死人

针伤筋膜者,令人愕視失魂;伤血脉者,令人烦乱失神;伤皮毛者,令人上气失魄;伤骨髓者,令人呻吟失志;伤肌肉者,令人四肢不收、失智。【此为五乱】

3、六脉(缓急大小滑数)而刺:

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

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

刺大者,微出其血

刺滑者,疾发针,浅内而久留之

刺涩者,必得其脉,随其逆顺久留之,疾出之,压其穴,勿出其血

诸小弱者,勿用大针,然气不足宜调以百药

4、脉好乃下针,脉恶勿乱下针也——见病脉但无败相则可针刺

5、下针一宿,发热恶寒,此为中病(切中病灶),是孙氏经验

6、巨阙、太仓、上下管(脘)此六穴忌火针

灸例第六

1、孙思邈认为灸法最佳时间:中午以后——“皆以日正午已后,乃可下火灸之”

此时阳气正旺而阴气未至,午前和清晨人的谷气并不足,使用灸法可能会引起眩晕,要在中午以后。

2、中/拇指同身寸:手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一夫者,以四指为一夫

3、腧穴在哪?腧穴多在肌肉纹理、筋之结节间、骨之关节缝隙间。【三边三间法:在肌肉边缘、神经血管边缘、骨骼边缘,或者三者之间】

4、灸柱大小——三灸两间,一寸有三灸,灸(直径)有三分【灸量太小灸效不佳不能去病,但灸弱小的患者则可以小作灸柱】

灸的体位——四体无使倾侧(身体平直不倾斜),且点定穴位后不可移动体位,即“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立点则立灸之”

灸的壮数/量——依据患者身体强弱(丁壮遇病、其人老小羸弱者)和病情轻重(病根深笃者)决定是“可倍于方数”还是“可復减半”

灸的顺序——凡灸当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先上后下。

三个勿灸: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伤血脉焦筋骨

凡汗已后勿灸,此为大逆

脉浮热,甚勿灸

灸之生:灸数少,灸柱小,灸时短

灸之熟:灸数多,灸柱大,灸时长

5、大法外气务生,内气务熟——病在外在经脉则灸量宜小宜轻,病在内在脏腑,灸量宜大宜重;头(200壮)、脊背、四肢不宜灸太熟,腹部则宜灸熟;头不可多灸【灸过多伤神,或使阳精玄熟】

三、针灸大成(评价杨氏手法)

针灸大成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大总结,继承了《素》《难》的内容,将针灸溯源于《素》《难》,又重视脉诊在针灸中的作用,把脉诊作为辩证施治的主要依据。杨继洲在辩证选穴上非常精炼,重视经络理论,也参考了诸家经验,首次提出“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宁失其时,勿失其气”;善用手法,对诸家针刺手法有集中起来做比较评价,还发展许多家传的手法,他认为《素》《难》对针灸治疗有重要指导作用,而后诸家发展的针灸学术各有得失,同时注意

针灸药并用,“人身之气,不能以恒平,而必待于调摄之技,故药与针灸,不可缺一者也”。

诸家得失策

1、注重针灸药并用的综合疗法:病因不同,病位不同,治病方法也不同

有疾在腠理者焉,有疾在血脉者焉,有疾在肠胃者焉;

然而疾在肠胃,非药饵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焫不能以达。是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者。

2、注重了解针灸理论的起源,要归根溯源,提出“故不溯其原,则无以得古人立法之意”,古代方书是我们学习的规矩和方律,还要“穷其流,否则何以知后世变法之弊”,通晓针灸理论在历史发展的一些变化,判断演变利弊,分辨哪些理论实际有用,《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其他著作都有不足,但强调了《素》《难》是针灸家必学的经典,对二书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3、要求医者要知理论——“探脉络,索营卫,诊表里,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凉之,寒则温之”、“穷之以井荥输经合之源,究之以主客标本之道、迎随、开阖之机”,还要熟操作——“肥则刺深,瘠则刺浅也”、“动摇进退搓弹按摄”——杨氏针刺八法

针经指南

窦汉卿,重视流注八穴、补泻手法、提到“气至沉紧”说,强调气至、候气、调气、行气

标幽赋

1、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

2、论述经脉起止——原夫起自中焦,水初漏下,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

3、六经气血多少问题: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

4、得气经典论述:未得气~轻滑慢而未来;得气~沉涩紧而已至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得气快慢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5、正确的取穴方法和要领: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

6、说明腧穴有节段性、表里、交叉性的治疗作用

天地人三才——涌泉、璇玑、百会

上中下三部——大包、天枢、地机

阳跷阳维并督脉,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

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头、两手、两足)

两间、两商、两井(天井和肩井),相依而别两支

针灸医籍选重点

《针灸医籍选》重点 单项选择题 1.三焦行诸阳,故置一俞曰(原) 2.“上守机”是指(守气) 3.关于十二原穴的论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只有六腑有十二原穴) 4.“气至而去之者”是指(补泻气调而去针) 5.邪中于面则(下阳明) 6.“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欲端以正”是指(医生要心地坦荡,行为端正) 7.一病人肠中切痛.肠鸣,感寒即泻,当脐而痛,不能久立,据“合治内腑”原则.当取(巨虚上廉 ) 8.病在阴之阴者,当刺(阴之荥输) 9.根据实者泻其子的原则,肺经实应泻的经是(肾) 10.胆瘅应取胆之(募、俞穴) 11.“刺骨无伤筋”是指(针至筋而去) 12.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可泻(胃中之热) 13.据“得时而调之”原则,月生应(无泻) 14.一病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 15.据《索问?针解》,“刺虚则实之者”需(针下热) 16.据《标幽赋》,眼痒眼疼泻(光明、地五会) 17.《难经》春刺井是说(春天刺肝经井穴治疗肝病) 18.泻南方补北方是针对(肝实肺虚) 19.据“辨证求经”原则,下列何穴可治喉中闭塞(照海) 20.“沉涩紧而已至”是指(针下气至情况) 1.五乱证的针刺宜(徐入徐出) 2.《黄帝内经》称腧穴有“365”,是指(与一年365天相应) 3.“刺之微,在速迟”的“速迟”是指(用针有徐疾之意) 4.“空中之机,清静而微”是指(经气变化) 5.刺六变之脉缓,宜(浅内而不留针) 6.一病人善太息,口苦,心下淡淡,恐人将捕之,据“合治内腑”原则.宜取(阳陵泉) 7.“泻则益虚”之义是(用泻法则渐虚衰) 8.气乱于肺的治疗取穴应是(手太阴荥、足少阴输) 9.婴儿的针刺要求是(浅而疾之) 10.手少阴之脉独无腧是指(心经无治疗心脏病的腧穴) 11.据“得时而调之”原则,月满应(无补) 12.真邪未合时的治疗宜(刺出其血) 13.“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深浅是指(进针深浅) 14.有痛而经不病者,如何刺之(缪刺) 15.经脉属土,五行属水的腧穴是(阴陵泉) 16.根据“虚者补其母”的原则,胃经虚应补的经是(小肠) 17.“胁肋疼痛针飞虎”是指(支沟) 18.“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迳”是取(多经相交之穴) 19.《百证赋》载:面上虫行有验,可取(迎香)

(完整版)针灸医籍选读试卷

《针灸医籍选读》模拟考试试卷 说明:本试卷总计100分。时间90分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1分,功20题,计20分) 1.三焦行诸阳,估置一兪曰() A.原B.兪C.输D.合E.经 2.“上守机”是指() A.守刺法B.守补泻C.守气D守腧穴E守弩机 3.关于十二原穴的论述,下列哪一个选项是错误的() A十二原穴属于五脏六腑B十二原穴出于四关C只有六腑有十二原穴D十二原穴可治五脏病E十二原穴可治六腑病 4.“气至而去之者”是指() A.气至后邪气去 B.邪气至而去针 C.谷气至而去针 D.补泻气调而去针 E.阳气至而去针 5邪中于面则() A.下太阳 B.下少阳 C.下阳明 D.下厥阴 E.下任脉 6.“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欲端以正”是指() A.医生要心地坦荡,行为端正 B.意念不正 C.持针要端正 D.病人体位端正 E.垂直进针 7.一病人肠中切痛,肠鸣,感寒即泻,当脐而痛,不能久立,据“合治内腑”原则,当取() A.巨虚上廉 B.巨虚下廉 C.足三里 D.曲池 E.小海 8.病在阴中之阴者,当刺() A.阴之荥输 B.阳之合 C.阴之经 D.络脉 E.阴之合 9.根据实者泻其子的原则,肺经实应泻的经是() A.胃 B.肾 C.心 D.肝 E.脾 10.胆瘅应取胆之() A.原、络穴B经、合穴 C.募、俞穴 D.经、俞穴 11.“刺骨无伤筋”是指() A.针至筋而去 B.针至骨而去 C.针刺时宜避开筋 D.针刺时应浅. E.针刺时宜深 12.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可泻() A.四肢之热 B.胃中之火 C.脏之热 D.胸中之热 E.腹中之热 13.据“得时而调之”原则,月生应() A.无刺 B.无治 C.无补 D.无泻 E.无灸 14.一病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 A.风门 B.肺俞 C.风府 C.大椎 D.风池 15.据《素问?针解》,“刺虚则实之者”需() A.针下热 B.针下凉 C.浅刺之 D.深刺之 E.脉实 16.据《标幽赋》,眼痒眼痛泻() A.申脉、金门 B.大椎。风门 C.太阳、丝竹空 D.光明、地五会 E.精明、飞扬 17.《难经》春刺井是说() A.春天刺肝经井穴治疗肝病 B.春天刺肝经井穴治疗内脏病 C. 春天刺肝经井穴治疗肝病 D. 春天刺肝经井穴治疗脏腑病 E. 春天刺肝经井穴治疗腑病 18.泻南方补北方是针对() A.肝实肺虚 B..心实肾虚 C.肝实脾虚 D.心虚肾实 E.肺实肝虚 19.据“辩证求经”原则,下列何穴可治喉中闭塞()

针灸医籍选读教学大纲题库

《针推医籍选》教学大纲 (供针灸推拿制本科专业用) Ⅰ前言 《针推医籍选读》是专门研究古代医家关于针灸理论和临床有关论述的一门课程。它收录了《内经》及《内经》后不同时期医家的著述,是针灸推拿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内容涉及针灸的多方面知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史学研究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习经典针灸理论和方法是进一步掌握现行针灸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手段。该课程对于加深本专业学生对传统经络、腧穴、刺法灸法理论的理解,指导临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推医籍选》作为介于专业基础课和临床课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是针灸推拿专业的必修课,是本专业教学的后期提高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就是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阐述本学科的基本内容,使学生能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认识古代针灸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及其真实的含义,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为指导临床服务。同时,也使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古代针灸学术的发展,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阅读古医籍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针推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分析与指导临床实践的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针灸推拿、针灸外向型专业五年制汉、民族本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1、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国家执业资质标准要求及章节之间相互关系),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2、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和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3、总教学参考学时为36,即理论课36学时。 Ⅱ正文 上篇《黄帝内经》选 第一章《黄帝内经》概论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黄帝内经》中的不同经络、腧穴理论;《黄帝内经》中的不同刺法 灸法理论;《黄帝内经》中的针灸临床特点。 2、在掌握《黄帝内经》针灸理论体系及其形成特点的基础上,学习针灸学理论体系对后世的影响及如何正确认识《黄帝内经》的针灸理论体系。 二、教学要求 1、熟悉《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书名含义;《素问》、《灵枢》的命名;《素问》、《灵枢》与《内经》的关系。 2、掌握《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内容特点;针灸学理论体系;经络理论;腧穴理论;刺法灸法理论;针灸临床特点。

针灸医籍选试卷全

《针灸医籍选读》模拟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三焦行诸阳,故置一俞曰(原) 2.“上守机”是指(守气) 3.关于十二原穴的论述,下列哪一项 是错误的(只有六腑有十二原穴) 4.“气至而去之者”是指(补泻气调而去针) 5.邪中于面则(下阳明) 6.“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欲端以正”是指(医生要心地坦荡,行为端正) 7.一病人肠中切痛.肠鸣,感寒即泻,当脐而痛,不能久立,据“合治内腑”原则.当取(巨虚上廉 ) 8.病在阴之阴者,当刺(阴之荥输) 9.根据实者泻其子的原则,肺经实应泻的经是(肾) 10.胆瘅应取胆之(募、俞穴) 11.“刺骨无伤筋”是指(针至筋而去) 12.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可泻(胃中之热)

13.据“得时而调之”原则,月生应(无泻) 14.一病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 15.据《索问?针解》,“刺虚则实之者”需(针下热) 16.据《标幽赋》,眼痒眼疼泻(光明、地五会) 17.《难经》春刺井是说(春天刺肝经井穴治疗肝病) 18.泻南方补北方是针对(肝实肺虚) 19.据“辨证求经”原则,下列何穴可治喉中闭塞(照海) 20.“沉涩紧而已至”是指(针下气至情况)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灵枢?终始》篇:“所谓气至而有效”,下列哪些论述是正确的(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痛不必随针) 2.下列哪几项不属补法的操作要领(吸则内针,吸则转针,候呼引针,呼尽去针) 3.下列哪几项不属虚实之常(气实形虚,气盛身寒) 4.《千金要方》所述施灸顺序,下列哪几项是错误的( 先阴后阳,先下后上,无上下先后) 5.下列哪些情况不宜针刺(大醉,大怒,大劳,大渴,新饱) 三、填空题

智慧树知到 《针灸医籍选读》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针灸医籍选读》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2、“男陰女陽,良工所禁”中“男”理解正确的是: A:男子 B:阳性体质 C:阴性体质 D:阳性病症 E:阴性病症 正确答案:男子,阳性体质,阳性病症 3、月生之时,脏腑气血开始旺盛,可以使用泻法.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针刺后需要候气,使实由实转虚.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治疗环境安静可以使医患集中精神,体察针刺反应,引导针刺感应.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第二章

1、节之交指的是: A:腧穴 B:络脉渗灌之处 C:有形的皮肉筋骨 D:人体精神气血输注之处,内外沟通之所 正确答案:腧穴,络脉渗灌之处,人体精神气血输注之处,内外沟通之所 2、《内经》中谈到腧穴所使用的名称有: A:孔 B:络 C:会 D:谷 正确答案:孔,络,会,谷 3、泻井穴的时候可以用荥穴泻之.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十二经筋病候即经筋本身的病变,表现为运动系统疾病,以疼痛和运动障碍为主.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六经皮部: A:太阳为开,少阳为合,阳明为枢

B:太阳为关,少阳为合,阳明为枢 C:太阳为关,少阳为枢,阳明为阖 D: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合 E:太阳为枢,少阳为合,阳明为关 正确答案:太阳为关,少阳为枢,阳明为阖第三章 1、“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的脉象是:A:脉急 B:脉缓 C:脉大 D:脉小 正确答案:D 2、邪气中于阳经的一般规律有: A:始于头面 B:湿邪致病 C:风邪致病 D:经病 正确答案:ACD 3、脉缓者多热.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针灸医籍选 考试重点

1.简述“粗守形,上守神”和“粗守关,上手 机”的内涵。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覩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粗守形:粗守,技术低劣的医生。形,指针刺一些表面的内容,如腧穴,刺法等。 上守神:上,上工,技术高明的医生。神,精神气血的内在变化,即正气。 粗守关,上守机:关,四肢关节的腧穴。机,经气至的动静时机。粗守关,即守四肢之关节也。上守机,察气至之动静也。 2.简述针灸医生临床操作的基本要求。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 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 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 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 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本段提示了针刺的正确方法,必须持针 有力,正指直刺,不要左右偏斜。同时, 强调医者在施行针刺时,精神要高度集 中,密切观察病人的血脉虚实,两目、 眉间及面部的神色变化。如此,才能治 之有效而不发生危险。 3.简述五脏受邪发病的内容。 黄帝曰:邪之中人藏奈何?岐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肋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4.简述病之六变的内容。 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出血,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5.试论述针灸治神。 针刺治神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医生治神。医生必须精神专一,“神无营于众物”,医者首先必须常持谨慎之心,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在众多复杂的证候中,抓住主要脉证,审证虚实,施以针刺治疗。诊断后,医者“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治疗前,“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治疗中要密切注意针刺后气至的时机,“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第二部分为患者治神。针刺过程中,患者必须认真配合医者,放轻松,精神高度专一集中,做到人与针和,针与病人和。 第三部分为安静优雅的环境。 6.叙述热病及偏枯,痱等病的症状的异

针灸医籍选复习

针灸医籍选复习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1毒药:与甘药相对,指古代药性俊猛、祛邪力强的药物的称谓。(课本)古代对一般药物的统称。《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将药物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 2六变:指脏腑病变反映在脉象上所出现的缓急大小滑涩六种变化。 3甘药:指性味甘温的药物,脾属土而喜甘,用甘药可补益脾气,脾旺则五脏之气俱盛,故适合于阴阳形气俱不足的患者。 4形气:形,形体外貌。气,功能表现。即形体与神气。 (另一种解释)形,形体、气,脉气、血脉。指患者的形体的强弱、胖瘦及气血的衰盛。 5刺有三变:指三种不同的刺法,刺营、卫、寒痹。 6终始:比《内径》更早的古代文献篇名。“明知终始五脏为纪”指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有始有终的,要了解这一点应以五脏为纲纪。 7补阴泻阳:补其内在的正气,泻其外来的邪气。 8劂心痛:五脏气机逆乱犯心导致的心痛。 真心痛:邪气直犯于心,内有淤血积块闭塞心脉表现为手足厥冷,心痛剧烈,病势危急,后果严重,针刺效果不理想。 9泻必用方:泻法必须在气盛时使用。 10补必用员:补法必使气行,并使气至病所。 11刚柔之事:阴阳相配,刚柔相济。

12阴病行阳,阳病行阴:脏腑经络之气可以阴阳互通,维持平衡,在病理上也会互相影响,在治疗上,募穴在腹部,可以阴引阳,治疗腑病,俞穴在背部,阳引阴治脏病。 13送坚付濡:逐其坚实,补其濡弱。 14以急随缓:以使其坚急的方法治疗弛缓的病症。 15消息气血:调理气血,消减或增长气血。 16随师而将息之: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摄。 17隔日一报:隔一天刺一次。 18以意消息:根据患者胖瘦进行调整。 19交正而识本经:交正,指十二经的阴阳表里相配,凡正经属阴经,属里属脏者,其交经必是阳经,属表属腑。正经属阳经,属表属腑者,其交经必是阴经,属里属脏。取本经俞穴治本经之病,称本经取穴,也正经取穴,兼用与本经相合之经的俞穴则称交经配穴。 20泻络远针:浅刺络脉出血,多用于血瘀气滞。远道刺法。 21留吸母而坚长:留针取热,吸气时出针,用补母法治疗后,患者精神充沛,气血旺盛。 22针刺操作的关键是守神、守机,神乎神,客在门,前一神字为形容词,意思是神奇的,微妙的;后一个是名词,指神气(即人体精神气血)。客有客居的意思,门是神气出入的门户,即俞穴。形容神秘莫测的神气出入,客居在俞穴门户,比喻神气游行聚集于门户的状态。原文是指不明白神气迅速的变化,又怎能把握疾病的本原呢怎能了解其发生发展规律呢重点讨论神气与俞穴的关系,神气

针灸医籍选 考试重点doc资料

针灸医籍选考试重点

1.简述“粗守形,上守神”和“粗守 关,上手机”的内涵。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覩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粗守形:粗守,技术低劣的医生。形,指针刺一些表面的内容,如腧穴,刺法等。 上守神:上,上工,技术高明的医生。神,精神气血的内在变化,即正气。 粗守关,上守机:关,四肢关节的腧穴。机,经气至的动静时机。粗守关,即守四肢之关节也。上守机,察气至之动静也。 2.简述针灸医生临床操作的基本要求。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 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 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 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 亡。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 切之独坚。 本段提示了针刺的正确方法,必须持 针有力,正指直刺,不要左右偏斜。 同时,强调医者在施行针刺时,精神 要高度集中,密切观察病人的血脉虚 实,两目、眉间及面部的神色变化。 如此,才能治之有效而不发生危险。 3.简述五脏受邪发病的内容。 黄帝曰:邪之中人藏奈何?岐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肋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4.简述病之六变的内容。 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出血,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5.试论述针灸治神。 针刺治神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医生治神。医生必须精神专一,“神无营于众物”,医者首先必须常持谨慎之心,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在众多复杂的证候中,抓住主要脉证,审证虚实,施以针刺治疗。诊断后,医者“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治疗前,“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治疗中要密切注意针刺后气至的时机,“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第二部分为患者治神。针刺过程中,患者必须认真配合医者,放轻松,精神高度专一集中,做到人与针和,针与病人和。 第三部分为安静优雅的环境。

(完整版)针灸医籍选读试卷

《针灸医籍选读》模拟考试试卷说明:本试卷总计100 分。时间90 分 单项选择题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 1 分,功20 题,计20 分) 1.三焦行诸阳,估置一兪曰() A.原B.兪C.输 D .合E.经 2.“上守机”是指() A .守刺法B.守补泻C.守气 D 守腧穴 E 守弩机3.关于十二原穴的论述,下列哪一个选项是 错误的() A 十二原穴属于五脏六腑 B 十二原穴出于四关 C 只有六腑有十二原穴 D 十二原穴可治五脏 病 E 十二原穴可治六腑病 4. “气至而去之者”是指() A. 气至后邪气去 B. 邪气至而去针 C.谷气至而去针 D.补泻气调而去针 E.阳气至而去针 5 邪中于面则() A. 下太阳 B. 下少阳 C.下阳明 D. 下厥阴 E.下任脉 6. “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 。“欲端以正”是指() A. 医生要心地坦荡,行为端正 B.意念不正 C.持针要端正 D.病人体位端正 E.垂直进针 7. 一病人肠中切痛,肠鸣,感寒即泻,当脐而痛,不能久立,据“合治内腑”原则,当取() A. 巨虚上廉 B. 巨虚下廉 C.足三里 D.曲池 E.小海 8. 病在阴中之阴者,当刺() A. 阴之荥输 B. 阳之合 C.阴之经 D.络脉 E.阴之合 9. 根据实者泻其子的原则,肺经实应泻的经是() A. 胃 B. 肾 C.心 D.肝 E.脾 10. 胆瘅应取胆之() A. 原、络穴 B 经、合穴 C.募、俞穴 D.经、俞穴 11. “刺骨无伤筋”是指() A. 针至筋而去 B.针至骨而去 C.针刺时宜避开筋 D.针刺时应浅. E.针刺时宜深 12. 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可泻() A. 四肢之热 B. 胃中之火 C.脏之热 D.胸中之热 E.腹中之热 13. 据“得时而调之”原则,月生应() A. 无刺 B.无治 C.无补 D.无泻 E.无灸 14. 一病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 A.风门 B.肺俞 C.风府 C.大椎 D. 风池 15. 据《素问?针解》,“刺虚则实之者”需() A. 针下热 B. 针下凉 C.浅刺之 D. 深刺之 E.脉实 16. 据《标幽赋》,眼痒眼痛泻() A. 申脉、金门 B.大椎。风门 C.太阳、丝竹空 D.光明、地五会 E.精明、飞扬 17. 《难经》春刺井是说() A. 春天刺肝经井穴治疗肝病 B.春天刺肝经井穴治疗内脏病 C. 春天刺肝经井穴治疗肝病 D. 春天刺肝经井穴治疗脏腑病 E. 春天刺肝经井穴治疗腑病 18. 泻南方补北方是针对() A. 肝实肺虚 B.. 心实肾虚 C.肝实脾虚 D. 心虚肾实 E.肺实肝虚 19. 据“辩证求经”原则,下列何穴可治喉中闭塞()

针灸医籍选 考试重点

1.简述“粗守形,上守神” 和“粗守关,上手机” 的内涵。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覩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粗守形:粗守,技术低劣的医生。形,指针刺一些表面的内容,如腧穴,刺法等。 上守神:上,上工,技术高明的医生。神,精神气血的内在变化,即正气。 粗守关,上守机:关,四肢关节的腧穴。机,经气至的动静时机。粗守关,即守四肢之关节也。上守机,察气至之动静也。 2.简述针灸医生临床操 作的基本要求。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 正指直刺,无针左右, 神在秋毫,属意病者, 审视血脉者,刺之无 殆。方刺之时,必在悬 阳,及与两卫,神属勿 去,知病存亡。血脉者, 在腧横居,视之独澄, 切之独坚。 本段提示了针刺的正 确方法,必须持针有 力,正指直刺,不要左 右偏斜。同时,强调医 者在施行针刺时,精神 要高度集中,密切观察 病人的血脉虚实,两 目、眉间及面部的神色 变化。如此,才能治之 有效而不发生危险。 3.简述五脏受邪发病的 内容。

黄帝曰:邪之中人藏奈何?岐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肋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4.简述病之六变的内容。 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出血,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5.试论述针灸治神。 针刺治神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医生治神。医生必须精神专一,“神无营于众物”,医者首先必须常持谨慎之心,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在众多复杂的证候中,抓住主要脉证,审证虚实,施以针刺治疗。诊断后,医者“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治疗前,“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治疗中要密切注意针刺后气至的时机,“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第二部分为患者治神。针刺过程中,患者必须认

15针灸医籍选重点总结

概论 黄帝内经: ①腧穴的数目:人体365穴来源于365天P5 ②腧穴的含义(别称)P5 单or 多选 ③黄帝内经的常识:年代(西汉) 4、P11 确定疗效的标准:“气调而止” 。气调是是否有效的标准原文 1 医经选 1.1 《内经·灵枢》选 1.1.1 九针十二原第一(节选)P17 ②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名词解释) ②神乎神,客在门,未覩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速迟的含义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填空P18 顺口的)③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选择) ④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对于这句话如何让理解?针刺补泻的操作方法(问答)结合解释和按语回答⑤持针之道包括哪些方面?(多选)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⑥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这句话指什么?P20(选择) 1.1.3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 ①P23 岐伯曰: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邪是指风邪(选择?填空?)中于阴则溜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 ②P25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选择)一些脉象针刺的要求 ③P26歧伯答曰: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解释)歧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填空?选择?) ④针染于巷(名词解释) 1.1.4 根结第五(节选) ①P29岐伯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解释形气、病气和选择) ②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选择)P29 整段 1.1.5 寿夭刚柔第六(节选) P30 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填空) 1.1.6 终始第九(节选) ①明知终始,五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填空) ②P34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如何理解?) ③P36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理解、选择)整段④对于针灸医师的要求(理解、选择)P37 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

针灸医籍选复习

胶柱:胶住瑟上的弦柱,以致不能调节音的高低。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守株: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近事:当前的实际情况。甚:过多。穷:彻底。送坚付濡:逐其坚实而补其濡弱,送,追逐;付,给予;坚,指邪气实;濡,正气虚。消息:调整气血之意,消,消减;息,增长。随师而将息之: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摄;师,人也。隔日一报:隔一天刺一次,报,复也。以意商量: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灸柱大小。丁壮:古男子少壮可任力役者;丁,男子成年;壮,男子30岁。平旦:清晨。撙而节之:言应常依此法度不能乱灸,撙,抑制;节,法度。与天同心:顺应自然规律。九部:泛指全身各部。疹(疢):疾,久病也。王相:形色充实旺盛。可得无佗:虽暂时失治,病尚可无其它变化。淑慝:善恶,慝,奸邪,邪恶。金兰之室:古帝王收藏珍贵文书的地方。閞灸:即关灸,针灸。粉墨易揉:粉墨,绘画所用的颜色,指绘有经络穴位的图像;揉,混杂。豕亥多讹: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很多。豕亥:因字形相近而出现的错误称之。勤哀兆庶:怜悯百姓。迪:继承。祗:敬奉。定偃侧于人形:在人体前后和两侧标定经络循行路线,偃,仰面,此指人体前后腹背。封执多失:拘泥,固执。景式万代:式,模式,模型。做最好的模式,景,最大。多瘠咸诏:多病的人都得到教导。保我黎蒸,介乎寿考:黎蒸,黎民百姓,众多;介,佐助;寿考,长寿;考,老。若得若失:实证,泻而祛之,使患者若有所失;虚证,补而实之,使患者若有所得。内温:指气血蕴蓄于内。身半已上者,邪之中也,声半已下者,湿在中也:风雨寒暑伤人体上部,水湿之邪伤人体下部。六变:脏腑病变反映在脉象上所出现的缓急大小滑涩的六种变化。外经:指十二经脉的病候。内府:指六腑病证。针染于巷:指针刺中穴位,即沿着经脉循行路线出现针感如游于巷道中。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正常人,其脉口、人迎的脉象都是与四季的阴阳盛衰相适应,脉象上下呼应而往来不息,手足六经的脉搏既没有结涩不足,也没有动疾有余等病象,脏气与肌表在寒温之性上保持协调一致。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指针下得气感应。邪气来的时候针下有紧而疾的感觉,正气来的时候针下有徐而和的感觉。盛经:指阳经.绝皮肤:绝,有穿过之意,指透过皮肤的浅刺法。徒水:指单纯的水肿病,与风水比较,只有水气,没有风邪。(治法:用铍针针刺结合筒针放腹水、束缚、饮启闭药、注意饮食宜忌等)奇邪:指因侵袭经络部位不定,异乎寻常的病邪。行针:有两种含义,一是指针刺治疗的全过程,二是指进针后的行针。气独行:一是指出针后还保持得气感应,二是指出针后始产生针刺感应。治神:治,治理,调理。神,一是指患者的精神状态,二是指医生精神专一,以达针刺治病而调治患者的神志。写必用方,补必用员:方,正也,员,即圆,圆活也。说明泻法必须在气盛之时才能使用;补法必使气行,并且要使气移至病所。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邪气来时凶猛时不要用泻法;邪气已去不要用泻法。刚柔之事:即阴阳相配,刚柔相济之意。卧针而刺:即横刺。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即针由深出浅的针刺方法;针由浅入深的针刺方法。迎随:经脉气血旺盛时进针泻邪称为迎,即逆取,治实证;经脉气血衰弱时进针扶正称为随,即顺取,治虚证。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即当补时,卧针浅取其卫气而致气于虚处;当用泻法时,直针深刺至营,得气后引向浅处,而泻其邪气。实实虚虚:即实证用补法,虚证用泻法。推内动伸补泻法:顺针而刺之,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明知始终,五藏为纪:指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有始有终的,要了解这一点应以五藏为纲纪。‘中于阴则溜于府,中于阳则则溜于经’由于经络的传导作用,外邪入侵人体后,其发病部位不一定在侵入部位,如邪侵犯与脏连属的阴经,就流传到属于阳的六府,外邪侵犯了阳经也可能就在本经的通路上发病。简答:1如何理解‘治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可以阻截邪传之路;可以使邪出有近路;通过手法可以引导经气达病所;它为阿是穴的产生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2偏枯与痱的比较偏枯:指一侧肢体不能运动为主的症状,俗称半身不遂。痱:又称风痱,是与偏枯同属肢体瘫痪的一种疾病。(偏枯:身偏不痛;言不变,智不乱;病在分腠;损有余,益不足;巨针取之;可恢复;痱身无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微有知,甚则不能言;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甚则不可治)3 周痹与众痹的比较周痹:由于邪气侵袭停留于经脉分肉之间,使气血不能正常运行,病邪随经脉上下移动的的一种疾病。(疼痛:有无;疼痛的移动:上下移动左右移动;发作:此起彼伏时发时止;疼痛变化:不迅速迅速;痛有定处:是否;针刺治疗:先刺蔓延部位,后刺原发部位刺原发部位)4热病得治疗护理方法:(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

针灸医籍选读试卷(针灸专业)

《针灸医籍选读》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三焦行诸阳,故置一俞曰(原) 2.“上守机”是指(守气) 3.关于十二原穴的论述,下列哪一项 是错误的(只有六腑有十二原穴) 4.“气至而去之者”是指(补泻气调而去针) 5.邪中于面则(下阳明) 6.“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欲端以正”是指(医生要心地坦荡,行为端正) 7.一病人肠中切痛.肠鸣,感寒即泻,当脐而痛,不能久立,据“合治内腑”原则.当取(巨虚上廉 ) 8.病在阴之阴者,当刺(阴之荥输) 9.根据实者泻其子的原则,肺经实应泻的经是(肾) 10.胆瘅应取胆之(募、俞穴) 11.“刺骨无伤筋”是指(针至筋而去) 12.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可泻(胃中之热) 13.据“得时而调之”原则,月生应(无泻) 14.一病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 15.据《索问?针解》,“刺虚则实之者”需(针下热) 16.据《标幽赋》,眼痒眼疼泻(光明、地五会) 17.《难经》春刺井是说(春天刺肝经井穴治疗肝病) 18.泻南方补北方是针对(肝实肺虚) 19.据“辨证求经”原则,下列何穴可治喉中闭塞(照海) 20.“沉涩紧而已至”是指(针下气至情况)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灵枢?终始》篇:“所谓气至而有效”,下列哪些论述是正确的(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痛不必随针) 2.下列哪几项不属补法的操作要领(吸则内针,吸则转针,候呼引针,呼尽去针) 3.下列哪几项不属虚实之常(气实形虚,气盛身寒) 4.《千金要方》所述施灸顺序,下列哪几项是错误的( 先阴后阳,先下后上,无上下先后) 5.下列哪些情况不宜针刺(大醉,大怒,大劳,大渴,新饱) 三、填空题 1.(肩井)乳痈而极效,(商丘)痔瘤而最良。 2.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 3.补必用员,员者(行也),刺必(中其荣)。 4.知为引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5.春夏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 6.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也。 7.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8.胁痛肋痛针(飞虎)。 9.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10.脾冷胃痛,泻(公孙)而立愈。 四、判断及改错题 1.灸寒热之法,宜先灸(项大椎)。

针灸医籍选复习总结

一、黄帝内经 阳明=害蜚、少阳=枢持、太阳=关枢、少阴=枢儒、厥阴=害肩、太阴=关蛰 腧穴理论的建立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提到腧穴是人体防御和感受疾病部位,也是针刺治疗的部位,水俞57穴、热俞59穴,365穴。提到腧穴定位方法:骨度分寸法、自然标志法、“以痛为输”法、骨度分寸法与“以痛为输”法结合。 针灸作用有四:清热、温寒、补虚、泻实;有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有二:通经脉,调血气 九针十二原:【用针基本原则、九针的选用、强调脉诊和十二原穴的重要性etc】 1、针灸作用: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2、针刺治疗基本原则:麤守形,上守神;麤守关,上守机【守神、守机】 3、针刺治疗掌握气至的时机:机之动,不离其空(腧穴)。空中之机(气血变化),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往者为逆,来者为顺。——弄懂腧穴的气机变化可避免虚虚实实 4、针刺补泻治则: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虚者用补法,实者用泻法,有瘀血者用刺血法】 5、针刺补泻操作方法: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排阳得针,邪气得泄。 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泻法为快进针,慢出针,摇大针孔,以轻为主;补法为慢进针,快出针,按闭针孔,以重为主。】 6、用针必先诊脉:凡将用针,必先诊脉。否则会出现重竭(实其外补阳气)、逆厥(实其内补阴)。 7、十二原穴是脏腑气血汇聚之处:十二原出于四关(肘膝关节以下),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8、九针用处:镵针——刺破皮肤;员针——以泻分气,按摩;提针——穴位推压;锋针——三棱针刺络放血;铍针——破痈取脓;员利针——剥离组织粘连治暴痹,实性疼痛;毫针——治虚性疼痛;长针——治慢性疼痛;大针——泻水,主治关节有水气 9、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脉诊探测血气,与针刺速度快慢无关。 刺之微,在速迟:针刺的微妙之处是针刺前后脉象细微的速迟变化,与针刺快慢无关。 10、平人者不病,何谓平人: 寸口脉与人迎脉象与四季相呼应,符合“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特点。 寸口脉与人迎脉也能互相呼应,脉率节律一致。 六经(三阴三阳经)均没有结、动、代脉等异常脉象,心功能无异常。 四肢末与身体体温相一致,不手脚冰凉。 脉气可与形体、身体机能相对应,不出现体状而脉象虚弱等症状。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邪气伤人原因、部位、脏腑受病诊断etc】 1、邪气伤人无常,但实际邪中阴阳也有一定规律:身半已上者,邪(风雨寒暑)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中于阴则溜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邪气伤阴经传至六腑,邪气伤体表传至三阳经乃至全身。 2、外邪伤人在人体正虚情况下伤人,且多从头面始: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

针灸医籍选试卷二

《针灸医籍选读》模拟考试试卷(2) 一、单项选择题 1.五乱证的针刺宜(徐入徐出) 2.《黄帝内经》称腧穴有“365”,就是指(与一年365天相应) 3.“刺之微,在速迟”的“速迟”就是指(用针有徐疾之意) 4.“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就是指(经气变化) 5.刺六变之脉缓,宜(浅内而不留针) 6.一病人善太息,口苦,心下淡淡,恐人将捕之,据“合治内腑”原则.宜取(阳陵泉) 7.“泻则益虚”之义就是(用泻法则渐虚衰) 8.气乱于肺的治疗取穴应就是(手太阴荥、足少阴输) 9.婴儿的针刺要求就是(浅而疾之) 10.手少阴之脉独无腧就是指(心经无治疗心脏病的腧穴) 11.据“得时而调之”原则,月满应(无补) 12.真邪未合时的治疗宜(刺出其血) 13.“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深浅就是指(进针深浅) 14.有痛而经不病者,如何刺之(缪刺) 15.经脉属土,五行属水的腧穴就是(阴陵泉) 16.根据“虚者补其母”的原则,胃经虚应补的经就是(小肠) 17.“胁肋疼痛针飞虎”就是指(支沟)

18.“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迳”就是取(多经相交之穴) 19.《百证赋》载:面上虫行有验,可取(迎香) 20.暴挛痫眩,足不任身,治疗取穴为(天柱) 二、多项选择题 1.振埃法的取穴有(天容,廉泉) 2.下列哪些就是泻的操作(按而引针,排阳得针) 3.浅剌而不留针适合六变的哪些情况(缓,滑) 4.“调气在于终始一者.持心也”就是指(针剌时不分男女均要专心致志,针刺不分远近均要专心致志,持针调气要专心致志,针刺时不分上下均要专心致志,针刺不分补泻均要专心致志) 5.“气至而有效”在脉象上的表现就是(针刺后脉象有变化,用针刺补法后脉象转为坚实,用针刺泻法后脉象转为与软) 6.转筋的治疗,下列不正确的就是(转筋于阳治其阴,转筋于阴治其阳,治不分阴阳) 7.下列属于天牖五部的穴位就是(人迎,扶突,天府) 8.真心痛临床表现为(手足厥冷,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9.符合气乱于肠胃治疗的就是(先取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 10.“持针纵舍”要求了解(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温,脉之盛衰滑涩,疾病之虚实,脉行之疾徐) 11.经气已至后应注意下列哪些要求(慎守勿失,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深浅在志,手如握虎)

针灸医籍选背诵条文教学文案

《灵枢》文选 一、九针十二原: 1、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顺逆出入之会。 2、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静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着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针道毕矣。 3、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4、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5、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 6、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二、邪气脏腑病形: 1、黄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 2、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3、黄帝曰:邪之中人藏奈何?岐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4、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濇者多血少气,微有寒。 5、黄帝曰:刺之有道乎?岐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染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补泻反则病益笃。 三、根结: 1、黄帝曰:形气之逆顺奈何?岐伯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 2、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四、寿夭刚柔: 1、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故曰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 2、黄帝曰:余闻刺有三变,何谓三变?伯高答曰: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黄帝曰:刺三变者奈何?伯高答曰: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 3、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 五、终始 1、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