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夏古乐听后感

华夏古乐听后感

华夏古乐听后感
华夏古乐听后感

华夏古乐听后感

华夏古乐听后感

那天兴致勃勃的,和同学们一起来到河南博物院,开启了我们的一次远古音乐之旅。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我们井然有序的进入音乐会场,聆听了一场气势恢宏的听觉盛宴。这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片刻的回归自然时才有的内心的宁静,还有在流行压倒一切的现代,对古典音乐,古典艺术的理解,以及对古代人们表达内心世界的那份纯真的感动。

音乐会上,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我们了解了从商周,到秦汉,再到盛唐的乐器形式以及音乐形式。乐器一件件的出现在屏幕上时,我就被它们的神奇吸引了。当真真切切的看到演员们在台上将它们的实物一一呈现,并用它们奏出悦耳的曲子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一个小小的骨笛,据说是用仙鹤的中翅骨做成的,上面呗打上了等间距的圆孔,却是想象不出,在远古的时期,人们是如何做到如此精确的。还有陶埙,仅仅是一小块陶土,在仙姑人民的手中,就那么变成了能发出如此美妙声音的乐器。最吸引我的当属王孙诰编钟了。出土的如此完整,或许在外行人看来,它们只是一堆破铜烂铁,但其中凝聚的,是先古人们的智慧,这简直是一大奇迹……先后亮相的乐器还有鼓琴,萧,瑟,琵琶,件件都是龙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

《远古的回响》中那骨笛声悠扬明亮、直入人心,骨笛声声,配合着陶埙、陶鼓和台上演员的表演,骨笛与史前陶乐器演奏,不仅表先民之事,更达先民之情,真乃大巧若拙!先民向神灵膜拜时,那明黄的光亮,温暖而充满希望,让人感受到生命延续不息的欢悦。疏朗线条中乃是先人对自然的崇敬与豪迈。

唐代音乐《关山月》,流畅自然,气势恢宏,让人一听就爱上了它的旋律,大型歌舞《倾环乐》,演员们身着远古服饰,色彩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显得如此的庄严神圣。演员们投入的表演,以及来自远古时代的阵阵乐声,在那一刻给了我隐隐约约的幻觉:是否我正在几千年前的某个部落里,与族人共歌共舞……

这次音乐会让我领略到古人的智慧,以及他们对音乐,对艺术的完美诠释。一曲曲动听的古乐,与乐器搭配得如此谐调。而河南博物院的华夏古乐团,在探索中原文化深厚内涵的过程中,找到了一些音乐与现代艺术结合的最佳契合点,不仅给过去仅对古代音乐载体进行历史研究的狭义理解注入了新的活力, 也让我

们在流行主宰一切的现代,有机会聆听远古的美妙。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信息工程课程设计报告书 课程名称智能仪表方向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总评成绩 学生姓名、学号胡宇恒1021213303 学生专业班级自动化1133 指导教师姓名黄梅志 课程设计起止日期2016.12.5——2016.12.21 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任务书

——智能仪表方向学生姓名:胡宇恒专业班级:自动化1133 指导教师:黄梅志工作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设计题目:智能温度测量仪表 初始条件: 以温度为测量对象,利用实验室可以提供的设备平台、仪器仪表、常见芯片,基于实验室已有的STC89C51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一种智能温度测量仪表,温度测量范围为0-300°C,测量误差≤1°C。(0-400°C,0-500°C,0-700°C,0-900°C) 设计任务: 1、基本功能:要求6位数码管显示(3位显示测量值,3位显示设定值),4输入按钮(功能选择、数码管选择、数字增加、数字减少),可设定上下限报警(蜂鸣器报警); 2、智能温度测量仪表硬件电路设计,主要包括温度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A/D转换电路、单片机最小系统、人机接口电路等; 3、智能温度测量仪表软件设计,包括主程序、数据采集子程序、键盘处理程序、显示子程序、测量信号处理程序等。 4、智能化功能的实现(完成其中3个即可),也可自行扩展: 1)工作状态指示2)开机自检 3)硬件时钟4)打印功能 5)配置通信接口6)测温程序中加入消除零漂模块和适当的数字滤波模块 5、整机制作和调试; 6、撰写一份课程设计报告书; 7、设计说明书应包括:设计要求、总体方案设计与论证、总体电路、模块设计、模块程序、整机制作与调试、结果分析、结论或总结、参考文献(不少于5篇)。图纸要求:系统整机电路图和一份软件程序清单。 时间安排: 课程设计安排在第14-16周,地点在424实验室。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指导教师签名:2016年12月5日 智能温度测量仪表设计 作者:胡宇恒

高中历史课本-(华夏文明的诞生)

华夏文明的诞生 第一节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思想领域的开拓 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多元与注重人文的特性。在临水高地独特的生活环境下,发展出以小米与稻米为主的农业生活,形成黄河与长江流域多元的文明型态。以夏商为核心的青铜文化,反映出政治与宗教文化的神秘华丽。周代则是逐渐淡褪宗教色彩,朝向以人文理性为主导的文明型态迈进。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面对接踵而来的生存挑战,逐渐形成华夏意识与诸子百家思想,成为中国学术思想的第一个黄金时期。透过汉字的传播,华夏文明也成为东亚文化发展的基点。 ▼周人制礼作乐,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

第一节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学习领航 ◆分析华夏文明在世界古文明中的独特性 ◆认识以三代为主体而融合多元因素的华夏文明◆思考汉字对中国与东亚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一、文明的多元起源 (一)古文明的孕育 人类能适应并改造自然环境,创作工具器物,驯化动植物而发展出农牧业,以维持稳定的食物来源,这是孕育文明最重要的基础。种植人畜食用的作物,需要沃土的助长与水源的灌溉。中国、西亚、埃及与印度四大古文明的诞生,都与大河关系密切,因此被认为是“大河文明”的典型。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約公元前8000年氾濫沖積平原 種植小麥、大麥畜養牛、羊 中國文明 約公元前8000年臨水高地 種植稻米、小米畜養豬、羊 埃及文明 約公元前7000年氾濫沖積平原 種植小麥、大麥畜養牛、羊 印度文明 約公元前5000年氾濫沖積平原 種植小麥、大麥畜養牛、羊 ?图1-1四大古文明比较。

注1 最早的人工栽培稻。在浙江河姆渡与湖南玉蟾岩等遗址,陆续发现约七千年至一万年前的稻谷遗存,后者是目前最早人工栽培稻米的遗迹,显示长江中下游可能为世界稻米培植的起源地。 注2 印纹陶。陶器表面的纹状,是利用绳子等印压而成,故称为印纹陶。台湾大坌坑文化(约4000B.C.E.~2200B.C.E.)所使用之粗绳纹陶器,即属印纹陶文化。(二)华夏文明的诞生 1. 华夏文明起源的特殊性 相对于利用大河泛滥来克服干旱环境的西亚与北非,中国所发现的农业遗址,多是分布于支流的河阶台地,或是湖泊旁的小丘上。这些临水高地既靠近水源,又可免于泛滥之害,使中国古文明的诞生,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大河文明的特色。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造就出不同的作物与农耕型态。黄河中下游地区因气候干冷,粟、黍就成为主要栽种作物。长江中下游地区较为湿热,适合栽种稻米●。不同于其他古文明以小麦、大麦的作物为主,稻米与小米是中国重要的农作物。 2. 多元的文明起源 史书记载中国最早的王朝为夏、商、周三代,三代都城均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传统观点认为中原地区所形成的华夏文明,是中国文明的源头。但这种一元的文明起源论,在黄河流域以外大量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后,现已被修正,多元文明起源论已成为共识。 例如:红山文化(约4000B.C.E.~3000B.C.E.)玉制动物形祭器的形制,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约2300B.C.E.~1600B.C.E.)陶器的彩绘纹饰,都不同于中原地区。而东南沿海分布甚广的印纹陶●,表面的几何纹饰也迥异于中原陶器。 博学堂大河与古文明的关联 人类古文明的出现,过去认为大河提供水源与泛滥沃土而发展出农业,是古文明出现的必然要素。但在世界各地陆续发现古文明遗迹后,发现事实并非都是如此,如中美洲的马雅文明就不是大河所孕育。

中国音乐传播的历史文化特征

通讯地址:北京朝外吉祥里105号楼2门201室(100020)收稿日期:1999年11月15日 ?传播与传承:“中国音乐的历史与今天”学术研讨会专页?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 1999年第4期 J i aoX i ang —Journal of X i ’an Con servatory o f M usic ●修海林 中国音乐传播的历史文化特征 【关键词】 中华民族音乐 共生文化系统 “双文化” 主动选择 【学科隶属】 音乐文化学 传播学【内容提要】 关于中国音乐在历史上的传播与交流,在认识上,首先应从更宽的角度把握“多 民族、大一统”这一基本历史文化特征,确定完整的“中华民族音乐”概念。本文的论述,涉及到中国音乐历史上传播、交流具有的“内外兼具”、“东西南北、共生共荣”特点,从“共生文化系统”的角度,分析在传播、交流中形成的“两大流向”及其特征:先西而后东的外部特征;由北而南、由南而北的内部特征。对于近代在中西音乐的传播、交流中形成的“双文化”现象,笔者一直主张文化建设是一种主动选择,无论是世纪初还是世纪末的今日,如何作出新的文化上的主动选择,都将影响到新世纪中国音乐的发展道路。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中,由文化的传播所引发和涉及到的问题很多,这里只是就中国古代音乐在其历时的发展中,于音乐的传播中呈现出的一些主要现象作某种归纳,并试图说明其基本特征。另外,也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观点,主要形成于1987年写作《古乐的沉浮》之时,该书的第三章集中谈了“华夏古乐的传播、交流及其地域文化特征”,因此,一些具体的史料分析与例证,原书中已有的,在本文就不再例举(文中提到的,就标以页码,以便查阅)。在全文的论述方式上,也就采取分要点叙述的方式,不作全面的铺陈、展开。下面就谈谈我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基本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一、“中国音乐”的概念,应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概念。这在我的《古乐的沉浮》中称为“华夏古乐”、“华夏音乐”。这并非是诗化的语言。历史上就有“古乐”的概念,《吕氏春秋?古乐篇》首用,是历史音乐的传统指称。人说“十口为古”,《吕氏春秋》中关于历史音乐的部分,就是口传音乐史的记录,其中就有不少经与文物的互证后证明是可信的史实。顺带说一句,“沉浮”一词,来自《诗经》中的《小雅?菁菁者莪》。音乐是人的情感生活的载体,借喻为杨木船,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载沉载浮”。“华夏正声”的概念,历史上是对汉魏对隋唐汉族传统音乐的称谓。隋文帝就曾称当时作为汉魏以来汉族传统音乐的代表性乐种清商乐为“华夏正声”。其实,经过南北朝的文化融合,“华夏正声”虽然与汉魏传统仍然一脉相承,但也已经吸收有外族外域音乐的成份。就象我们今天讲的中国音乐传统,我认为,其中既有古代的传统,也有近现代形成的新的传统。“中国音乐”作为“中华民族音乐”、“华夏音乐”,其自身的成份与内涵,在历史上是被不断充实、丰富着的。“中华民族”概念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充实、丰富的历史概念,最终形成其“多民族、大一统”的历史文化特点。就象国外一些人类学家看到用 “E thnic Grou p ”(族群)很难概括中国人讲的“中华民族”,于 是只好用大写的“中华民族”汉语拼音作专用名词来用。那么,“多民族”的文化如何能成为一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别是在音乐上怎么看?为此,我曾提出,在华夏音乐的文化传播中, 形成有一个“共生文化系统”(290页),即“中华民族音乐”的 共生系统,其中“因为社会历史的进化、地理环境的制约、风俗、语言、宗教信仰以及音乐传播的多种流向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 从历史上看,夏-商-周-秦的历史延续过程,也是华夏民族、华夏文化概念内涵不断扩大、丰富的过程。历史上,“华夏文化”以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出现的政体,就是夏朝。于是,在中原地区最早出现的民族(种族)共同体就称“华”、“夏”、或“华夏”、“中国”,其文化亦称“华夏文化”。如今这一概念的外延已扩展至在全世界华人那里保留、传承的中国文化。自商灭夏,随着商族这支东夷入主中原,其本身也融入华夏。周族源自西北,兴于戎狄之间,也融入华夏,其礼乐文化影响尤为久远。据孔子所讲,夏、商、周礼制相承,除政体相承,也是文化的相承。春秋战国时期,汉民族基本形成,至秦形成完全的“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政体。季札观乐评“秦声”时讲 ? 7?

华夏文明的历程

华夏文明的历程 我们都知道,中华这个文明古国经历了漫漫五千年岁月的洗礼,不知孕育了多少智慧的结晶,回首往昔,璀璨的华夏文明在岁月是积淀中不断成长,五千年的时间,从未间断。 先秦时期 华夏文明的起源要从先秦文明史说起,先秦文明史指的是从人类开始使用文字和金属工具到秦朝建立前的这段历史。中国出现的最早文字,从目前的考古发掘看,是商朝的甲骨文,但从黄帝时期仓颉造字的传说来看,文字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出现,因此夏朝人使用文字的可能性很大,只是目前还没有发现而已。青铜文明萌芽于夏、发展于商、衰落于周,绵延近两千年,留下了众多宝贵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孔子的思想便源于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对周礼的认知和总结,凝聚、发展成儒家以“仁”、“礼”为核心的思想精髓,成为秦汉以来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和方略,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还掀起了百家争鸣的文化运动高峰,各个学派争相发表,除了儒家学派之外,还有如道家,墨家,法家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学派,外后世华夏文明的传承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都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中国历史上的科学技术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与许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科学技术交流。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成就最大的是农学、天文学、数学和汉医学。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相对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科学技术来说比较独立,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更注重实用性和经验性,缺乏西方科学的思辨性,因此有些人对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否自成体系而表示怀疑。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时期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夏商周时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雏形。这时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铸造冶炼技术非常高超,同时也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基本奠定:广泛使用铁器,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隋书·经籍志》在《大戴礼记》之外,另有《夏小正》一卷,可知当时已有《夏小正》的单行本流传。《夏小正》成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有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包括都江堰、郑国渠等;创造十进位制;发明筹算,能进行四则运算以及乘方,开方等较复杂运算,并可以对零、负数和分数做出表示与计算。 秦汉时期 思想文化的统一是秦汉时期统治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秦王朝统治者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策略, 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政体格局,以法家思想独尊.秦朝的灭亡,实际上是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策略的失败,汉代统治者与思想家经历了从黄老道家思想的实践到儒家思想的认同的过程,最终确立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根据现实政治的需要,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原始儒家进行改造,并使儒家经学阴阳五行化,加快了秦汉思想文化统一的步伐.汉代儒学大讲阴阳灾异,加速了儒学的世俗化,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时期,特别是两汉,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高峰期,一方面,由于科技本身经过了春秋战国的长期酝酿、积累和实践,到这时达到了量变足以引起质变的地步;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政治上的统一与安定,经济的恢复与持续发展,为科技活动和科技新高潮的到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它呈现出科技人才辈出,科技着作大批问世,科技成果辉煌,科技对生产的渗透与协调日益显着等诸多特点。这一时期,农、医、天、算四学科已经形成,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手工业生

华夏同贺两全保险(分红型)怎么样 有什么优势

华夏同贺两全保险(分红型)怎么样有什么 优势 02月23日讯,导读:华夏同贺两全保险(分红型)是一款中长期理财产品,华夏同贺作为理财产品在同类产品中有明显的优势:2倍的普通意外伤害保障、4倍指定交通工具意外伤害保障,在理财的同时,还可以分散家庭的风险。 产品特色 (一)两全保险保障:无论被保险人生存至保险期间届满还是在保险期间内因疾病或者意外事故身故,均会获得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金给付。 (二)年度红利分配:根据我公司分红保险业务的经营情况,投保人将享有年度红利分配权益。 (三)可附加安心无忧住院给付医疗保险。 投保须知 投保年龄:出生28天-65周岁

保险期间:10年,20年 缴费方式:3年、5年、10年 保险责任 (一) 满期保险金 若被保险人生存至本合同期满,按本合同期满日的账户价值给付满期保险金,同时本合同终止。 (二) 疾病身故保险金 若被保险人因疾病导致身故,按被保险人身故时本合同账户价值的110%给付疾病身故保险金,同时本合同终止。 (三) 一般意外身故保险金 若被保险人发生意外伤害,且自该意外伤害发生之日起180日内(含第180日)因该意外伤害导致身故,按被保险人身故时本合同账户价值的200%给付一般意外身故保险金,同时本合同终止。 (四) 指定交通工具意外身故保险金 若被保险人在以乘客身份乘坐合法商业营运的客运飞机、客运火车、地铁、轻轨、客运轮船、客运汽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以及驾驶或乘坐私家车期间发生意外伤害,且自该意外伤害发生之日起180日内(含第180日)因该意外伤害导致身故,在给付一般意外身故保险金后,再按被保险人身故时本合同账户价值的100%给付指定交通工具意外身故保险金,同时本合同终止。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中历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中华文明出现的神话人物、时间与特点。 理解:(1)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对早期历史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材,了解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概况,找到有用信息。 (2)分析考古材料,明确距今1万年前后,原始农耕出现,早期农耕聚落-姜寨遗址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早期中华大地的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等等,体会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考古和神话传说的认识,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定程度上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大量考古材料的认识,学生感悟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难点 原始农耕的意义,中华早期文明起源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中华文明的起源 已知祖国境内距今17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最初的人类生存方式与动物几乎没有区别,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处于一种野蛮状态。人只能完全凭自然的支配。然而,人类在数百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生活中的经验,一点一滴地创造了人类所特有的财富——文化。最初文化的诞生,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首先是简单而粗糙的生产生活用具(展示旧石器时代的相关图片,学生形成一定感性认识),表明人类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原始农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 【讲授】原始农耕 原始农耕(板书) 大家迅速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使用工具和生产内容(板书)

提问:我们何以知道一万年前我们出现了原始农耕的? 引入相关考古材料1,半坡;2,磁山;3,河姆渡;4,玉蟾岩 除了粟和稻之外,根据考古发现黍、稷、大豆也起源于中国。(板书) 根据上述考古发现,同学们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中国原始农耕的特点: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板书) 原始农耕的出现产生什么影响呢? 1,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2,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板书)早期的农耕聚落中的生产和生活是什么面貌呢? 姜寨一致反映的历史信息: 1,小家庭已经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2,聚落由家庭—家族—氏族三级组成。 3,聚落内部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考古发现,大房子内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拥有大型连通灶和可供20-30人同时睡觉的土床,并非为某个人或某个家庭所居住),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幻灯片展示和板书相结合)这也是生产的组织形式。 【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板书) 谈到中华文明,很多人首先会想起这样一些人物:盘古、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展示图片),这些叫做神话传说(板书)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作为集体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先民创世的几个阶段,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因此也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我们还不能不提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黄帝,叙述黄帝(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相互融合,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主干,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板书)正如这个称呼本身所揭示的那样,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可以自称为炎黄子孙而自豪和骄傲。 展示陶寺城址的图片的同时加以叙述。展示牛河梁遗址并加以叙述,请问同学们,刚才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什么史料——考古发现(板书,)这两则考古材料说明了什么,请大家讨论(视

人音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音乐教学设计 18 (人音版) 第一单元《华夏古乐》(二课时) 第二单元《多情的黑土地》(二课时) 第三单元《缤纷舞曲》(二课时) 第四单元《戏曲撷英》(二课时) 第五单元《友谊之歌》(二课时) 第一单元《华夏古乐》(二课时)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附:各个时期代表性的音乐形式图 简单的各个时代音乐形式图: 第二单元《多情的黑土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我的家乡多美好》; 2、欣赏《乌苏里船歌》;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我的家乡多美好》,了解少数民族民歌特点与风土人情;

2、通过欣赏歌曲《乌苏里船歌》和《迎春谣》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音乐风格,以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3、通过实践与创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和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 教学过程: 一、生听歌曲《我的家乡多美好》进教室,进而导入(稳定情绪,创设良好气氛) 二、赏析歌曲《我的家乡多美好》 1、生思考:歌曲的情绪、风格及表现主题,并讨论回答。 2、师归纳总结并简介歌曲:此曲是赫哲族民歌,赫哲族居住在我国东北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主要从事渔猎生产,因此他们的民歌与生产劳动结合密切。比如,《渔歌》、《打猎歌》,其中《我的家乡多美好》表现了赫哲族人民的渔猎生活和待人热情好客的品格,歌词简朴,富于生活气息。曲调由四个均衡乐剧构成,结构完整,其节奏平稳均匀中带有跳动的感觉,旋律流畅而婉转,具有明显的抒情色彩。 3、复听歌曲《我的家乡多美好》,再次感受这首歌曲的风格 4、学唱歌曲 ①学生随老师琴声自填歌词 ②学生找出歌曲中的难唱乐句,老师解决疑难 ③学生轻声齐唱歌曲一至两遍 ④学生有感情地唱歌曲 三、欣赏 1、生聆听独唱歌曲《乌苏里船歌》(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2、生随琴声唱歌曲的衬词:阿郎赫尼哪。(体验赫哲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3、简介词曲及歌唱家郭颂。 4、听混声合唱《乌苏里船歌》,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上感受其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其艺术表现上的主要特征,进而深入的理解其民族风格之本质。 四、探究 通过比较《我的家乡多美好》与《乌苏里船歌》,学生讨论创作歌曲和民歌之间存在的关系。(明确:社会实践时创作音乐的重要源泉,而大量的积累民歌也是一种重要的生活体验,人们只有在源流中深入的体验生活才有可能获得创作的灵感。反过来,创作音乐需要以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为基础,也需要大量的民歌积累,创作音乐应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五、拓展延伸 欣赏歌曲《牧歌》、《玛依拉》、《茉莉花》、《康定情歌》、《阿里山的姑娘》片段,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音乐风格,以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六、师小结。生听音乐走出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阿里郎》; 2、欣赏《二人转牌子曲》和《迎春谣》 教学目标: 1、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喜欢我国东北地区的民间音乐,并乐于了解其音乐文化。 2、能够用优美抒情的情感演唱《阿里郎》。 3、通过欣赏《二人转牌子曲》和《迎春谣》,感受其音乐情绪,并体验其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观看电视剧《刘老根》片断,说出其中剧种。导入新课:二人转 二、简介“二人转”:又名“蹦蹦”“小落子”“双玩意儿”等,是流行在东北的一种曲艺艺术。它形成与19世纪初,至今有两百年的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广泛的吸收了东北民歌、东北大鼓、太平鼓等姊妹艺术的精华,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属于走唱类曲艺。唱腔丰富,历史上就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曲牌有主调如:胡胡腔、文咳咳、四平调等;副调如大救驾等。伴奏乐器主要有:板胡、唢呐、竹板、锣、鼓等。 三、聆听《二人转曲子牌》 1、生思考:a.按情绪可以将这首乐曲分为几个部分? b.从乐曲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风格和主题? 2、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曲子的理解来说说该曲的情绪、风格、主题。 3、师归纳。 4、复听。生再次感受乐曲表现出来的豪爽、粗犷、振奋人心的情绪以及鲜明的地方风格和浓郁

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

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 ——读《谁在拍卖中国》有感 第五纪工委李彬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间战争频繁。随着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风俗的发展,使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自从孔子编著诗经、春秋、兴教育,创立儒学,中国文化开始定位以儒学为中心。从“学而时习之”中我们可以教育自己,可以教育学生,可以教育子女。从《论语》中抽象的思辨里我们可以应用于现在的管理,现在的学习等等。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孙子兵法》,至今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曾经看过一篇报道,日本一家经营农产品的公司,来我国东北收购玉米,兵分三路,和我国的三家贸易公司进行洽谈,与每一家谈的价格都压得很低,但是带队的经理和其中一家说,大连的某某公司价格比你们低;对大连的公司说某某公司的价格比你们低。结果这两家的价格都压得很低,但是谁也没有中标,而是第三家中标了,且第三家的

价格比这两家更低,因为第三家公司也是在这个经理的指引下进行了商业暗访,但是,其中的那两家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个第三家。日本商人,在应用《孙子兵法》上,实在让国人感叹! 《论语》的“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 “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亏了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现在,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而有的国人却正在一步一步摒弃这孕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粹。年青一代中崇洋媚外风气很浓,攀比成风。拥有几千年文明的泱泱中华,孕育出来的子民,为何如此浅薄?归根结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 为适应我院办学特点,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本办法。 一、核算标准 1、教学工作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学工作量根据教务处下达的教学任务折算为标准学时。 2、课程任课教师为一个自然班的学生讲授一般课程一节课(45分钟),并负责批改该班的所有作业、辅导答疑、考试(考查)命题(A、B卷,含标答)、监考、阅卷、登录学生成绩,教学工作量计为1标准学时。 3、自然班一般按40人(含40人,下同)以内编班;体育课男女生分开上课,一般按50人(含)编班;公共选修课一般按60人(含)编班,少于60人开课的,按60人计算;当课程修课人数少于20人(含)时,原则上不开课。 4、同一门课程合班上课的折算合班系数;对合班上课且作业量较大的课程(简称“多作业课程”),另增加批改作业工作量。多作业课程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大学英语、制图、大学物理、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电工学(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基础(各种语言)、基础化学(化工原理)、机械设计(机械零件、机械原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电路(数电、模电)等十五类课程。 二、核算办法 (一)理论课教学工作量 教学工作总量=授课学时×(1+合班系数)+授课学时×作业系数 1、“合班系数”计算为: 由于招生人数导致单班上课人数超过40人的一般课程,合班数、合班系数按下表计算:

2、多作业课程“作业系数”计算为:作业系数=(合班数–1)×0.15 对单班上课人数超过40人的一般课程,按上表所列合班数计算作业系数。 (二)实践教学工作量 1、实验课工作量 实验课应按评估要求和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合理安排,保证指导教师与学生的配比,实验设备台套数较少的,对班级学生要进行合理分组。实验教学工作量按各实验中心实验课的实际安排和执行情况进行核算。 (1)每次实验不足以安排1个自然班,需分两次或多次安排实验的,教学工作量=实验学时×实验次数; (2)每次实验,实验室条件能满足1个自然班的,教学工作量=实验学时数;按教学要求需配备两名教师指导的,教学工作量=实验学时数×2; (3)每次实验大于1个自然班的,要求每班配备1名教师指导,教学工作量=实验学时数×指导教师人数;一人指导的,教学工作量=实验学时数×(1+合班系数)。 经认定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其工作量按上述办法计算后再乘1.2;开放性实验按实际开放的时间报教务处计算工作量。 任课教师必须参加所讲课程的实验指导,工作量按实际参与指导的学时进行核算。 2、计算机上机指导 教学工作量=上机学时 3、课程设计 指导课程设计总量=设计周数×学生人数×0.4 指导人数不超过一个自然班(一般40人以内),超过40人的部分工作量减半。 4、政治理论课、综合素质教育课实践指导总量 =(实践学时/40)×班数×2 5、毕业设计(论文) 理工(设计)类:教学工作量=毕业设计周数×学生人数×1 其他类:教学工作量=毕业论文周数×学生人数×0.8 审阅毕业设计图纸、说明书(或论文)等及答辩:教学工作量=学生人数×1.3

中华文化历程笔记.

中华文化历程 第一章上古: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 第一节“人猿相揖别” 一、盘古与女娲的传说 二、中国人起源 第二节草莽开辟 一、“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中华文化的曙光从旧石器时代升起,中华先民以石器的研磨敲打,演出中华文化史诗的前奏。 二、生命之火 三、艰难创物 第三节质朴的精神之花 一、原始艺术 1.原始艺术品 主要有陶塑、陶绘和木雕、骨雕、石雕。 原始雕刻艺术以平面线为多。 2.原始歌舞 先民用形象的语言、富于韵律的曲调,配合节奏感强烈的动作来表达劳动的愉快,丰收的喜悦,祈祷的虔诚和不幸的忧伤,这便是原 始歌舞的诞生 具有较强的模拟特征 二、原始宗教 “万物有灵论是宗教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 梦幻诱发了先民的“灵魂”观念。这种观念扩而大之,他们便认为举凡世上不受人的身体直接控制、不受人的意愿随意支配万事万物,都是受某种神灵 驱使。原始宗教由此发端。 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 1.自然崇拜 中华先民最先感受到的是自然的存在及其巨大威力,自然物、自然力因而成为最古老的崇拜对象。 如:太阳、土地 2.生殖——祖先崇拜 先民对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为了人口的繁殖,氏族的兴旺,先 民虔诚的奉行女阴崇拜。 与此相连,将祖先作为崇拜对象。 母系氏族:供奉女性祖先。父系氏族,男性祖先取而代之。 3.图腾崇拜 “图腾”:新石器时代的中华先民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

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的崇 拜对象和标志。这就是图腾。 现成的自然图腾:鸟、鱼、熊 抽象、概括出的非实有图腾:龙、凤(这种图腾的诞生,是原始宗教走向成熟的起点) 随着氏族、部落之间的相互融合,作为氏族标志的各种图腾形象也产生了拼和,飞禽走兽游鱼,各取其外型特点鲜明的部位,拼和而 出一种综合性的,虚拟的动物,以之作为打破了血缘关系而按地域划 分人群的文明时代中华先民共同存在的全民族的保护神。 第四节“群之可聚,相与利之” 一、群:人的社会化特征 人聚成群,结成社会,方能以超出一般动物的水平顺应自然,利用自然,驾御自然,方能“裁万物、制禽兽、服蛟龙”。社会建构因此也成为上古时代 中华先民文化活动的一项核心内容。 二、从母系氏族到父系家庭 人的社会性,具体体现为规范化、制度化的人际关系及其组织形式。 食物的获取、分配方式和性要求的满足方式直接联系在一起,成为上古时代中华先民社会建构的互相依存的两大基石。 母系氏族社会从旧石器晚期开始形成,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从原始杂交到血缘群婚、族外婚,由于性关系的紊乱,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 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男子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婚姻制度方面,不固定的男女结合的对偶婚逐渐过度为一男一女结为牢固的夫妻关系的单偶婚。这是人 类性关系史上的一次革命。最终改变了“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状况。 以父系血缘计算世系成为可能。 三、私有制与国家起源 私有制开始了社会不公的进程。 私有制改变了社会权利的性质,使之成为令人垂涎的东西。即使是半人半神的氏族领袖也不免为此大动干戈。 禹的时代开始了今天已初显轮廓但尚存争议的“夏文化”的进程。 夏禹时代,血缘亲族因素在共同体内部依然顽强存在,单毕竟已不再是划分人群的首要依据。更重要的是,超越于氏族民主之上的公共权利已经出现。 部落首领领袖的温文尔雅分明被绝对君主的权势威严所取代。 第五节华文化的多元发生中 一、满天星斗:考古学依据 苏秉琦提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决非局限在黄河中游的狭小地区,而是散布在数百万公里的辽阔版图上,有如满天星斗。 二、混血的龙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氏族部落的不断迁移和相互交往的扩大,各个部落之间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形成了相反的利益,而在另一些时候 和另一些地方又形成了相同的利益,由此形成了各个部落的分化和组合、战争 和联盟,逐渐成为不同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

武汉理工大学处级干部任前公示-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公开

武汉理工大学处级干部任前公示 经2013年9月22日第51次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下列同志拟提任为处级领导干部。根据《武汉理工大学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的有关规定,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示: 一、拟提任为正处级干部(6人,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序) 李坚评,男,汉族,1964.12出生,1986.07参加工作,1986.04加入中国共产党,副教授,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现任文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拟任文法学院党委书记。 李洪彦,男,汉族,1966.09出生,1990.07参加工作,1991.01加入中国共产党,副教授,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拟任政治与行政学院党委书记。 吴汉桥,男,汉族,1957.04出生,1974.09参加工作,1978.09加入中国共产党,副研究员,本科学历。现任华夏学院党委副书记,拟任正处级干部。 沈景春,男,汉族,1969.04出生,1991.07参加工作,1990.09加入中国共产党,副教授,本科学历,硕士学位。现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拟任保卫处(部)处(部)长。 徐宏波,男,汉族,1964.05出生,1982.11参加工作,1985.09加入中国共产党,副研究员,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现任董事会办公室副主任,拟任余家头校区党工委书记。 颜伏伍,男,汉族,1967.04出生,1992.04参加工作,1992.01加入中国共产党,教授,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拟任正处级干部。

二、拟提任为副处级干部(3人,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序) 马文丽,女,汉族,1968.10出生,1990.07参加工作,教授,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主任,拟任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李海民,男,汉族,1968.09出生,1993.04参加工作,1989.05加入中国共产党,助理研究员,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现任华夏学院院长助理、学生工作处处长,拟任副处级干部。 薛睿,女,汉族,1980.10出生,2005.07参加工作,2000.10加入中国共产党,副教授,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现任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拟任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公示期为7天,即从2013年9月22日至2013年9月28日。有不同意见者,请于2013年9月28日下午17:00之前以书面形式并签署实名向党委组织部或纪委监察处反映。 特此公示。 中共武汉理工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2013年9月22日

人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总结

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文明和文明的起源 1.文明 (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2.文明的起源 (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 (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二.追溯文明起源的方法 1.信史时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 2.传说时代: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的到来 (1)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 (2)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3)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 ①典型文化遗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 ②物质生产水平: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已经学会用火。 ③社会发展程度:过着群居生活;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前期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从公元前1万年开始。 (2)所谓新石器革命,就是农业革命。 (3)新石器早期(距今1万年-7000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早期先民走向定 居。 ①全国文化遗存:1万多处,分布广泛 ②物质生产水平:石器打磨结合;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 ③社会发展程度:渔猎走向定居;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

全国物联网工程专业大学排名.doc

全国物联网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物联网工程专业大学排名 本文为你介绍关于物联网工程专业高校排名的相关知识,包含物联网工程专业介绍、物联网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和物联网工程专业相关文章推荐三个方面的知识点。 一、物联网工程专业介绍物联网工程指的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通过各种无线和/或有线的长距离和/或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应用大集成、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在内网、专网、和/或互联网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集中展示的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二、物联网工程专业大学排名本科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排名 名次学校名称专业星级所在地区地区排名1东南大学5星级江苏11电子科技大学5星级四川11西安交通大学5星级陕西11中南大学5星级湖南11北京邮电大学5星级北京11吉林大学5

星级吉林17华中科技大学5星级湖北17武汉理工大学5星级湖北17合肥工业大学5星级安徽17北京科技大学5星级北京27东北大学5星级辽宁17北京理工大学5星级北京213河海大学4星级江苏213大连理工大学4星级辽宁213南开大学4星级天津113武汉大学4星级湖北313山东大学4星级山东113天津大学4星级天津113重庆大学4星级重庆113西北工业大学4星级陕西213四川大学4星级四川222滁州学院4星级安徽222江南大学4星级江苏322北京交通大学4星级北京422湖南大学4星级湖南222南京邮电大学4星级江苏322西南交通大学4星级四川32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4星级陕西32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4星级江苏330哈尔滨工业大学3星级黑龙江130哈尔滨工程大学3星级黑龙江130河南工业大学3星级河南130兰州交通大学3星级甘肃130河南科技大学3星级河南130江西财经大学3星级江西130青岛科技大学3星级山东230重庆邮电大学3星级重庆230长安大学3星级陕西430河北农业大学3星级河北130北京工商大学3星级北京530天津科技大学3星级天津330浙江万里学院3星级浙江143安徽师范大学3星级安徽343大连交通大学3星级辽宁343西安科技大学3星级陕西543武汉纺织大学3星级湖北443齐鲁工业大学3星级山东343烟台大学3星级山东343新疆农业大学3星级新疆143太原理工大学3星级山西143西南科技大学3星级四川443黑龙江大学3星级黑龙江343桂林电子科技大学3星级广西143哈尔滨商业大学3星级黑龙江343内蒙古科技大学3星级内蒙古143陕西科技大学3星级陕西543天津理工大学3星级天津443安徽大学3星级安徽343安徽理工大学3星级安徽343哈尔滨理工大学3星级黑龙江343华东交通大学3星级江西243山东科技大学3星级山东343东北石油大学

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

绝密★启用前 2014-2015学年度???学校12月月考卷 试卷副标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水”,你认为应该是( ) A .黄河 B .长江 C .淮河 D .珠江 2.在一次烹饪课上,一位同学把大米和小米做成的粥命名为“炎黄子孙”,表达了对我国古代的原始农耕成就的崇敬之情。“大米和小米”与下列哪两个原始居民有关系( )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半坡人 ④河姆渡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我国考古学家利用“碳14断代法”测定出一种远古人类,距今约50万年左右时间,并在其生活的洞穴里发现有厚达6米的灰烬,请你判断下列说法属于这种远古人类的是( ) A.已经会人工取火 B.过着群居生活 C.种植粟 D.会制造陶器 4.北京人是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 ) A.约三四百万年 B.约一百七十万年 C.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D.约七千年 5.热播美食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说道:“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一个概念,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而南方人则离不开米饭,……因此出现了中国独特的南米北面的主食格局。”你知道南方人能吃上米饭与下列哪一远古居民有关吗?(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原始居民 D 、河姆渡原始居民 6.下图是根据资料绘制的一幅北京人生活和劳动场景的想象图,看图描述北京人的生活状况,主要形成了以下观点,这些观点正确的有( ) ○1北京人体型还带有猿的特征 ○2能用石器挖掘植物的根,表明已会使用磨制石器

传承华夏文明

华夏文明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是华夏儿女共有的财富,是在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中抹不掉的辉煌。地处中国西部的甘肃更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素有: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敦煌莫高窟翩翩飞天,几度踏梦而来;嘉峪雄关狼烟虽已散去,依然令人神往不已;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流光溢彩、如梦如幻,奏响了华夏文化壮美的序曲。这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交汇地,这里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奠基地,这里是现代文化的重要创造地。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甘肃文化即敦煌文化和西部文化的融合。敦煌文化体现出开放、包容和国际化,是一种精神文化;西部文化即开拓进取、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文化,是一种行为文化。如何实现甘肃文化的更好表达?连辑说:“我们不仅要讲甘肃话、讲普通话,还要讲外语。” 提及甘肃,你会想到什么?是上古神话中的人文始祖伏羲,还是丝绸之路上的厚重敦煌,亦或是豪情万丈的边塞诗歌?当然,你也会想到这个西部省份经济稍显落后,人民善良而朴实。历史上的甘肃为人们留下了太多文化宝藏。今年1月21日,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正式获国务院批复,这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西部大省,迎来了它因文化而崛起的难得机遇。 在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上,甘肃目前重点发展的区域有敦煌、兰州和天水。作为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希腊文明四大文明交汇地的敦煌,以其精美的佛教艺术和自然景观以及“敦煌学”的全球流行,成为当之无愧的发展重点。兰州凭借日益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天水依靠伏羲文化等也赢得了许多关注。当然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不容忽视,甘肃的酒泉是中国的卫星发射基地。 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随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甘肃一定能够能够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书写绚丽多彩的甘肃,重现历史上的辉煌。

想我华夏

想我华夏,人杰地灵,泱泱大国,地大物博,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遥望明月,曾可记否,对影三人,酒问青天。传统文化,扎根吾心,深刻吾心,曾可记否,登高望远,遍插茱萸。传统文化,清净吾魂,涤荡吾心,曾可记否,炮竹震天,锣鼓喧天,传统文化,曾可记否? 风似狼牙月如钩,寂寞梧桐锁清秋,月圆佳节,自古以来,便为亲友团聚,举杯共庆之佳节。然至如今,中秋之意,已淡出人心,,光怪陆离,繁弦急管,弄得人憔悴。只知工作,麻木不堪,令人叹,令人忧。 曾记否?忆童年时,亲人好友。团聚一桌,当明月,载歌载舞,风吹人身心更暖,淡淡秋风,拂去铅华,留予本真,任多劳苦,亦溶于微风,展开幸福笑颜,就一片虫声,与空中皎月,和衣入眠。 望如今,蛙声虫声,已消逝不见,高楼大厦,虽壮观宏大,却已失其神,灭其采,凡雕栏花刻,随漫漫时光长河,慢慢淡出眼眶,童年所闻,早已不见,传统文化,似已消逝。 世界之大,千变万化,中外文化,差异颇大,华夏传统,内敛含蓄,外国文化,迥乎不同,以其直白热情,受世人所爱。 华夏似树人似叶,叶落归根化春泥,根于华夏,我们乃炎黄子孙,需随潮流,亦须斟酌,失其根本,树亦难活。文化乃根,可汲取长处,却不可舍本逐末。 忆古时,流觞曲水,论画闲谈,可叹世事,变化无常,时间长河,拭其印记,高山流水,月明天清,再难找回。 取一壶清茶,对饮明月,月光冷淡,如怨如慕,如悲如泣,哀传统一去不复返,叹今人不重拾文化,愁若弯月,淡淡愁光,望四处,寂寥无人。

何人低吟,何人浅唱,似至古朝,望其焚香,弹琴,吟诗,坐谈,古人之影,至如今,亦依稀可见。 掬一捧月光,尝一口粗茶,感古人风采,望现世沉浮,观传统,呡这口岁月陈酿,岁月愈逝,味愈醇。 华夏传统,源远流长,望古人吟诗作对,看文化深厚底蕴,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传统文化,让其归家,叶落归根,壮吾中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