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兰州春节的风俗范文

兰州春节的风俗范文

兰州春节的风俗范文
兰州春节的风俗范文

兰州春节的风俗范文

大家知道在兰州有哪些过年的风俗吗?以下是精心准备的兰州春节的风俗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在兰州,春节往往从腊月就开始了。腊八节要吃馓饭,糊糊涂涂一碗饭下去,就要糊糊涂涂准备过年了过年花费大,不糊涂一些,辛苦了一年的人们怎么舍得花钱呢?腊月二十三送灶神,做灶饼,灶饼要做成甜甜的糖馅儿,这样灶王爷的嘴巴就像抹了蜜一般,上天说的全是好话。

二十三以后就要忙碌起来了,打扫家里家外那是必须要做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迎接新年的到来。当然,最让大家欢喜的还是各种各样的吃的:糟肉、肘子、八宝饭那一定要扣上十碗八碗的,这是迎接客人的硬菜,还要炸油果、炸麻花,几乎每做一样都需要耗费一天的时间。到了除夕这天,和全国其他很多地方一样,贴窗花、对联,还有福字。很多家庭还要全家人一起给去世的家人扫墓、祭奠。

晚上全家人聚在一起吃臊子面,也有吃饺子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在农村,午夜十二点迎完灶神以后,要从外面打一桶水进来,走一路、洒一路,寓意新的一年财运滚滚。大年初一,看望长辈,老兰州人有比较讲究的,初一看舅舅,初二回娘家,传统礼制是不能乱

了的。接下来几天都是走亲访友的日子,但有两天是例外,兰州俗语有“七不进、八不出”,这两天需要待在家里休息。

转眼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吃元宵,兰州人还要送火把、

跨火堆。用麦草和向日葵杆扎成的火把点着以后要在每个房间晃一晃,除一除去年的晦气,然后把火把送往远处,谁家的火把送得远,谁家新的一年便会更加平安、幸福。

伴随着火把送远,春节也就结束了,正月十六,人们便恢复了

正常的生活。除此以外,人们也会组织一些社火活动,让春节的气氛更浓,大人小孩都能够乐在其中。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

小年,即农历腊月廿三日(或廿四),过去,过小年是"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就是说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腊月二十三日

过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如今北方地区多在二十三日过小年。过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动是"辞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民间称"灶王爷"。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

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

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婆)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亦有:敬神如在)。在中国北方,一般在农历腊月(十二月)廿三日过小年。但在南方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同样是汉族聚集地的省份,则往往于农历腊月(十二月)廿四日过小年,而上海,江苏南部,浙江于农历腊月(十二月)廿九日过小年。因此,农历小年在中国南北方不同地区并非是同一天。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

在中国部分地区(如:江淮地区等),亦将元宵节称为“小年”。

在中国的四川、重庆、贵州等地,在农历腊月三十过小年,正月十五过大年。

中国北方地区传统上,除夕晚上和好饺子面切好饺子馅为初一包饺子做准备,因为初一不可动刀。自80年代起,除夕晚上观 * 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了许多家庭的传统。随着中国经济条件改善和观众对春晚节目的认同度下降,也有许多家庭到餐馆过年或进行其他活动。

初一:早晨包饺子。传统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区的传统)老人初一是不出门的,亲友、同事互相拜年。长江流域一带有年初一早餐吃汤圆的习俗,寓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初二:要祭财神,要喝“元宝汤”(馄饨)。北方一般习惯是回娘家拜年团聚。

初三:祭祖,一般父或母一方已经去世的已婚女性,会在这一天回娘家祭祖,并顺带拜年。跟清明的“上坟”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但在河北等地的农村,这一天同样是要上坟的。一般都要带上点心、酒等祭品给已故祖先进行祭祀,并且放鞭炮让祖先“过年”。一般上坟只允许儿女等进行,嫁入本家的外姓人则不参与祭祖。

初四:一般新婚或者父母均健在的已婚女性,会在这一天回娘家拜年

初五:穷日,在中国北方,这一天一般没有人出门拜年,因为这一天是“黑道日”,一般从春节开始直到这一天才能把家里的垃圾扫出门,然后放鞭炮庆祝,希望迎来下凡的五路财神;有一副对联“一脚踢出穷鬼去,双手迎进财神来”即为对此风俗的描述。一般只有一些年轻人会在这一天举行朋友或同学聚会。亦称“破五”,是要在家包饺子吃。

初六:开市

初七:过人胜节

初八:祭星。现在北京的各个庙会活动通常从初一开始,到初

七或者初八结束。

关于过春节,在中国北方有这样的民俗: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

开始,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熬一宿的说法。

内容仅供参考

试论兰州城市民俗的特点

试论兰州城市民俗的特点 石莉萍(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经济与旅游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兰州城市民俗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经过长期的传承变异,呈现出以下特点:继承传统,发展创新;去陋存新,健康文明;兼收并蓄,对外开放;追逐时尚,引领潮流;西俗东渐,洋为中用。把握兰州城市民俗的特点,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民俗为城市发展服务,是延续城市民俗生命力的主要途径。 Abstract:The Lanzhou city folk custom take the native place culture as a foundation,passes through the long-term inheritance variation,presents below the characteristic:Hand down a tradition,development innovation;Goes to save newly,the healthy civilization humbly;Swallows anything and everything uncritically,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The chase fashion,eagerly anticipates the tidal current;West penetrates eastward vulgarly,makes foreign things serve China.Grasps the Lanzhou city folk custom the characteristic,the reasonable protection,the development and serve using the folk custom for the urban development,is continues the urban folk custom vitality the main way. 关键词:兰州城市民俗特点 Key word:Lanzhou Urban folk custom Characteristic 基金项目:2010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项目“兰州城市民俗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011B-13)作者简介:石莉萍(1970—),女,汉族,甘肃临洮人,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经济与旅游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历史学和民俗学。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10-0123-02 兰州自古以来就是陇上名城,其城市民俗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文化内涵丰富。许多民俗事项今天依然活力依旧,如兰州牛肉面、羊皮筏子、兰州水车、兰州太平鼓等。纵观兰州城市民俗的演变和发展,可以看出兰州城市民俗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经过长期的传承变异,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继承传统,发展创新 兰州民俗中的节日习俗,尤其春节、元宵、端午、中秋这样的大节,都保留了浓厚的传统色彩。比如在春节除夕之夜,一家老小在家中团聚,一定要吃顿团圆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兰州人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活情趣不断提高,传统节日习俗也出现了一些创新变化。如过春节一家人吃年夜饭开始讲究享受,去饭店包席既不需要自己洗菜、做饭,又吃得舒服、快活,虽多花些钱也觉得值得。 兰州城市民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这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也是民俗变化受社会经济制约的体现。 二、去陋存新,健康文明 城市是文明的象征,但城市的民俗并非都具有文明性。在很多城市,男青年找对象多要求对方温柔、善良、精明能干,以便将来做个贤妻良母。这种观点主要建立在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之上,而今兰州市男青年在择偶时则提出:“下得厨房,上得厅堂。”这实际上是对妇女解放提出的一个新口号。兰州女青年的择偶标准也由过去的注重男方的家庭条件、社会地位、职业等观念向看重男子本人的学识、能力、容貌等方面转化。这是婚姻习俗在当代城市中出现的文明新气象。 随着我国人口政策的推行,城市居民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独生子女被奉为掌上明珠。但由于中国脱胎于儿千年的封建社会,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男尊女卑现象至今仍盘根于人脑之中,特别是传宗接代的宗法制度更具影响力。早在先秦就存在弃杀女婴之陋俗,《韩非子·六反篇》载:“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建国之后,荒山野岭弃置女婴现象在我国时有发生。即便在城市产院,有些妇女产下女婴后不想养活但又舍不得扔弃,便抱给那些不能生育的妇女。时代在发展, “男女都一样”的观念已蔚然成风。“生男孩好听,生女孩好命”的说法已成为相当多的兰州人的口头禅。在兰州很少有弃女婴的现象,这也从另一面说明了城市生育习俗向文明转化。 三、兼收并蓄,对外开放 城市处在时代的前沿,大多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正因如此,自古城市都是政客商贾文人骚客的云集之地。大量的移民从各地云集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当然,这里并不排斥本地居民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但大量的还是从外省涌入的。 由于各地移民向城市的迁徙,不同的文化传统、民俗风习也不断融入城市。城市融入了来自四面八方人们所创造的各种民俗文化内容,吸纳了丰富多彩的民俗精华。 作为移民城市的兰州,其民俗呈现出兼收并蓄、对外开放的鲜明特征。如兰州既有自成系统的地方大菜—— —陇菜菜系,又有牛肉面、酿皮子、浆水面、灰豆子、砂锅子、热冬果等品种繁多、具有浓郁的西北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也有来自大江南北的粤菜、川菜、鲁菜、京菜、湘菜等著名菜肴,吃的花样之多、内容之丰富,堪称全国独有,是美食家的“天堂”。这些纷繁复杂、丰富多样的菜系流派,充分反映了兰州饮食民俗兼容并蓄的特点,构成了一道色彩绚丽的兰州饮食文化风景线。 城市民俗的兼容并包并非无原则的,它往往要经过选择、排斥、接纳直至最后的变异同化的过程。一般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占有一定优势的地区所具有的民俗风格和民俗特点,大都会被城市民俗大量吸收,而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比较落后地区的民俗习惯,则往往在城市民俗的自然选择中被筛落和淘汰。[1]近年来兰州涌入了很多外地务工人员,往往来自一个地区的大多都住在同一个社区,形成了“城市里的村庄”,但他们的习俗很难渗透到兰州城市居民的生活中,反而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兰州城市习俗的影响。 经济 区域发展

兰州的饮食文化

兰州的饮食文化 兰州是一个东西向延伸的狭长型城市,夹于南北两山之间,在古代黄河穿城而过,是“丝绸之路”重镇!为了让大家更加走进兰州,下面就和大家分享兰州的饮食文化,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兰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城市,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居民的多样性等,共同创造了兰州独具特色的饮食民俗和文化。只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品牌,才能促进兰州城市消费和饮食文化取得进步。 兰州饮食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风格独特,淳厚悠长,自成特色。兰州特色饮食民俗品种繁多,内涵丰富,有清汤牛肉面、酿皮子、浆水面、灰豆子、热冬果等。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兰州特色饮食文化离不开兰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兰州市大部分地区位于甘肃黄土高原西北部,地处黄河上游,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兰州人自古以来就注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山泉溪流的地方,就开渠自流灌溉,并设置水磨加工粮食。千百年来,经过兰州人的吃苦耐劳、因地制宜和扬长避短,将干旱地区的兰州,建成为著名的“瓜果之城”。 说到兰州饮食文化,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兰州牛肉拉面。拉面是兰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美食,拥有悠久的历史,如今,在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兰州牛肉拉面的餐馆。看着一个面团在拉面师傅手中慢

慢变成细长的面条,不由得为之惊叹,其实无论从选材到加配料再到拉面,整个过程都有一定的技巧。兰州拉面的面条劲道,面汤鲜美,在面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兰州美食中的经典。兰州社会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兰州社会文化的传统技艺和舞蹈影响一代代兰州古人的生活。而饮食文化,兰州的文化名片这些对现代兰州人及中国人生活都有影响深远,是兰州值得骄傲的文化。 兰州的饮食文化知识羊肉泡馍在过去是进贡皇帝的饮食而发明的,古时称“羊羹”,宋代诗人就有诗:“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而羊羹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那时也被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 兰州与西安的羊肉泡馍是大不相同的。兰州的羊肉泡馍是将煮好的羊肉切成大片,放上粉丝,蒜苗、香菜,浇上羊汤,即可食用,原汁原味。还有馍,西安是死面(没有发酵的面)饼,而兰州的是当地一种发面饼,保持了面粉的原始香味,任何佐料不放时都很可口。做法也不一样,西安泡馍需自己掰碎然后回锅再做,而兰州泡馍只管做好汤、放好肉,然后给你一个大饼,你就可以自便了。 你可以一股脑将饼揪开丢进汤里,享受羊汤泡馍的滋味。或一口汤一口饼,再夹大块的羊肉慢慢咀嚼,吸溜两口粉丝,大口的馍,大块的肉,那感觉没得说。 牛羊肉泡馍,最早为西周礼馔,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牛羊肉泡馍是在古代牛羊羹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古代许多文献,如《礼记》以及先秦诸子,都曾提及牛羊肉羹。最初多用于祭祀及宫廷御筵。西

兰州历史文化研究

——文化·特色·城市持续发展 1基本理论 1.1概念定义 1.2城市特色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1.3地方文脉的多维度 1.4城市规划设计时如何对城市特色进行定位2实例分析 3 兰州历史文化分析 3.1 历史沿革 3.2 文化地位 3.3 自然环境 3.4 城市设计节点

1基本理论 文化,是人地相互作用的产物。特定的地理环境、人群以及特定人群对特定地理环境的适应和特定的利用方式,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形态。地域是承托自然和人文衍生、变化的平台。地域的场所精神则是根植于场地自然特征之上的,是对其包含及可能包含的人文思想和情感的提取与注入。 20世纪90年代.文化管理理论逐步从微观领域渗透到城市和区域的中观层而.尤其是进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文化对于一个城市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并正在着手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同时.着力带动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1.2城市特色与历史文化的比较 城市特色由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构成。自然因素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本因素。人工因素指人为建设活动的成果,它是形成城市特色最活跃的因素。通过人为的建设活动可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塑造人工与自然相和谐的美,才能使城市显示特色。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积淀的聚焦点,它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历史文化的遗存,不仅是城市文化延续的标志,也是城市环境特色的灵魂。北京的故宫、长城、苏州的古典园林、西安的兵马俑都己成为所在城市个性和魅力不可或缺的部分。城市中不同时代的建筑、桥梁、城墙、道路等,都铭刻着历史文化的痕迹。不同城市的建筑,尤其是居住建筑,构成了不同地区的城市特色,如福建省的客家楼、福州的三坊七巷、上海的里弄住宅、北方的四合院等。历史文化积淀越深厚的城市,越具特色。 1.3地方文脉的多维度 完整的地方文脉关系应该是多向维度的。首先是自然地理和生态系统环境,包括当地气候和地点微气候及已有的自然环境植被、土地形态、地形特点、地下水文、地质、水资源、环境灾害及动植物生命环境等。每一个场所所具有的独一无一的特质是城市规划与设计最宝贵的资源。规划与设计师应在已有的,通常是复杂的、微妙的环境中进行设计,尤其是对特色鲜明的区域,更需要仔细和恭敬的设计回应。 其次是地方文化环境和城市建成环境,包括居民居住形态的原型、模式、价值观和建成环境方式、 土地所有形式、人居文化、传统习俗及与周边的邻里关系,还有人在环境变化中的适应能力等。在任 何特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城市文脉都是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包括多层次的社会与环境的相

兰州的风俗及文化

研究性课题 兰州的文化及风俗

一、回望历史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兰州一带属陇西郡地。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从此,兰州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建国以来,兰州市建置曾几度变更。兰州市现辖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红古五个区和榆中、皋兰、永登三个县。 二、故乡特色 [1]兰州刻葫芦 起源

兰州刻葫芦,起源于魏晋。考古资料已充分证明,自魏晋起,生产技 术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那时中 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之手少量地辗 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商人便接踵 西行。至此丝绸之路益加畅通,大 量丝帛锦绣通过兰州不断西运,同 时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输入中国。 魏晋时,东西商业往来不断,位于丝路咽喉重地的兰州和敦煌,就是胡商的聚集地。5~6世纪时,南北朝分立,但沿丝路的东西交往却进一步繁荣。北魏建国后不久就派使者前往西域,以后中亚各国的贡使、商人常集于金城兰州,金城兰州更成为各国商人荟萃之地,金城中也聚集着不少胡商。因此金城兰州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补给地之一。当时胡商从和田带过来的巨型葫芦(盛水用的),经兰州工匠刻上图案和文字出售,这便是最早的兰州刻葫芦。 80年代以后,兰州葫芦艺术大家阮文辉以刀代针,并且创作出镂空刻葫芦、仿水墨画刻葫芦、彩画刻葫芦等。有的刻葫芦上端开口,配以盖,下端配以底座,有的可以悬空吊挂。进入90年代以后,兰州葫芦艺术界更是人才济济,高手如林。他们的刻葫芦,构图新颖,线条流畅,雕刻考究,技艺精湛。 刻葫芦名家辈出、高手如林,雕刻技艺和工艺水平达到了更新更高的境界,不少 精绝奇妙的惊世之作被国家乃至海外有关部门收藏。五光十色、技艺精美的刻葫芦,远销英、德、日、美等国,成为兰州市出口的传统工艺品之一,每年出口量在万枚以

中国风俗-甘肃民俗简介

中国风俗:甘肃民俗简介 甘肃,古属雍州,地处黄河上游,在东经92。13`~108。42`,北纬32。12`~42。57`之间。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 它象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南北地跨10个纬度,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辖兰州市、天水市、白银市、金昌市、嘉峪关市、庆阳地区、平凉地区、陇南地区、定西地区、武威地区、张掖地区、酒泉地区、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等14个地、州、市,86个县、自治县、市区。包含汉、回、藏、东乡、裕固、蒙古、哈萨克、保安、撒拉、满、土、维吾尔等12个主要民族。其中,东乡、裕固、保安族是甘肃独有的三个少数民族。 甘肃,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甘肃,历史悠久,民俗活动和名胜古迹不胜枚举,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古城3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3个、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26个。相传三皇之首的伏羲氏便诞生在这里。远自上古,黄河两岸的农业文明已经萌芽。璀璨的古代文化与现代风采展现在唐诗、宋词、元曲之中;展现在古老的洞窟内、绚烂的壁画上;展现在“花儿”的歌声里、香浪节的笑语中;展现在无边无际的雪山草原深处……行走在甘肃大地上,到处都有民俗风情、动人传说和名胜古迹。 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市和陇南地区,是历史悠久、山川锦绣、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称。境内除有举世闻名的麦积山石窟和秦安大地湾古文化遗址外,伏羲文化、秦文化、三国文化在天水的遗风民俗也十分丰富。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的伏羲庙会和农历五月十三日的伏羲文化节,将天水民俗活动推向高潮。唐玄奘在天水的传说,使佛公山乔、万紫山、渗金寺等地,成为主要民俗景点。三国的古战场街亭、祁山堡、木门道、诸葛军垒、阴平古道、姜维墓祠等遗迹,不仅能使您重温三国历史,而且至今流传的孔明帽房屋、正月十五点灯盏等民俗,使人深感三国遗风的浓郁。

甘肃民俗资料

甘肃民俗风情文化 一.历史发展 甘肃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建制,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但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元代才正式设置甘肃省。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 二.地理气候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三.甘肃特色文化 1、河西走廊 这里是甘肃著名的粮仓,也是昔日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和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风俗、天祝藏区风情交相辉映,民间筵悦、骆驼队等奇风异俗在这里熠熠生辉。 2、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市和陇南地区 这里是山川锦绣、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称。 唐玄奘在天水的传说,使佛公娇、万紫山、渗金寺等地,成为民俗旅游的主要景点。 3、甘南、临夏 甘南、临夏两个自治州是藏、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地,有独具一格的民情和风俗。这里的宗教民俗活动,独特隆重,令人叹为观止。 4、甘肃东部的庆阳、平凉地区 这里是具有悠久革命历史的老区。境内除有众多的革命遗迹外,还有道家圣地崆峒山、王母宫山以及公刘庙、菩萨山等庙会,都成为民向文化的传播阵地,特别是唢呐、剪纸、社火、戏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5.敦煌文化——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 敦煌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公元前111年设郡,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和枢纽城市,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享誉全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被誉为“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敦煌市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等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地,是佛教东渐进入中原的第一站,是世界三大宗教的融汇之地。敦煌是世界级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城市,不仅拥有丰厚独特的世界文化遗产,还拥有以“大漠奇观”著称于世的鸣沙山月牙泉等世界级自然奇观。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为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代表了公元4—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是两项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全部六项标准的文化遗存之一。20世纪初以来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以及悬泉置汉代简牍的考古发掘,由此发展出国际东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敦煌学,是世界公认的国际显学。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旅游胜地,是中国旅游的一张标志性名片。 6.长城文化——边关防卫的古战场 万里长城的西起点命先驱孙中山评论长城时说:“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了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在几百年前,万里长城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约公元前7世纪楚国最早修筑长城,长城修筑距

兰州的春节风俗作文600字

兰州的春节风俗作文600字 兰州的春节风俗作文600字1 我们家乡的春节别有一番特色,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天都会有精彩。虽然春节期间大家都忙里忙外,但是如果把忙碌和欢乐相比,我想应该是欢乐占的比例更多吧。 一年结束了,在除夕夜是团圆夜,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的,庆祝一年平安结束,新的一年好的开始。 除夕是最值得我们庆贺的一个时刻。因为在这个时刻,除了有特殊原因外,一般大家都会回到家里,与家人们团聚在一起,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离别时的奇闻乐事,津津有味地品偿美味佳肴,享受着团圆的乐趣。吃完年夜饭,我们可以到室外去观看四处美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缤纷绽放,聆听四处每一声喜庆的祝福。走在小镇的每一条大街小巷,你都会真切地感受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企业科技力量的提高,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烟花不断涌现,我们所看到的烟花越来越美、人们燃放的烟花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年我感到变化很大。除了晚上八点钟的春节联欢晚会外,到了十二点左右,也就是午夜零点时刻,我们又能听到一阵一阵激烈的爆竹和鞭炮声,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为了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啊!

大年初一的早晨,我们总是要吃汤圆或面条,这是我们的传统习惯。从初一开始至初十左右,我们大家都要到亲戚朋友家里去作客拜年。去时一般都会带上一些礼品,表达一片客气之意。同样,亲戚朋友来作客也是如此。无论是我们去作客,还是亲戚朋友来作客,小孩子肯定赚足了便宜,因为他(她)们能得到大人们的压岁钱,手拿压岁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正月里各个商家初次开门都会燃放爆竹,企业开工一般在初六之后,也都会燃放大量爆竹,还有的`放烟花,都呈现给人一派喜庆的景象。正月里我们家乡还有各类丰富的娱乐活动,如书法家们为大家现场书写并赠送春联,京剧、越剧爱好者们会组织演唱会等。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我们春节期间的一个重要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购买汤圆或自己做汤圆吃。吃汤圆表示我们大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家乡的春节多姿多彩,最快乐的当然要属我们小朋友了。除了过年能有压岁钱外,最开心的是我们可以轻松自由地玩耍。尤其是春节里,男孩子们可尽情地点放鞭炮,每一次响亮的爆炸声,都预示着一次快乐的欢呼,哪怕是冒着耳朵也能感受到心跳的精彩。大人们虽然没有和我们一起玩,但看着我们那高兴的样子,他(她)们也都心花怒放!

兰州概况经典导游词3篇

兰州概况经典导游词3篇 兰州概况经典导游词范文1 兰州,地处西北要塞,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时期,在此设立金城郡,取“固若金汤”之意,到了隋朝,废郡设州,因其城南有皋兰山而得名兰州,沿用至今。 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黄河在这里将城市一分为二,为其增添了不少美丽的景色,在美丽的绿色长廊——滨河路上,有关黄河的各个景点一字排开,沿途可欣赏到众多精美的雕塑,有平沙落雁、搏浪、丝绸古道、黄河母亲、西游记等,当然最著名的就是黄河母亲的雕塑了;还可看到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的中山铁桥、参观白塔山公园和游玩水车园,同时还可体验“吹牛皮,渡黄河”的意趣,也可乘坐橡皮筏子在母亲河上漂流。要是傍晚时分,登顶兰山,则可一览市容全景,霓虹闪烁,母亲河穿城而过,尽收眼底。 古代的兰州曾是“茶马互市”的著名商埠重镇,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号称“四省通衢”,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璀璨的明珠”,悠久的历史,给这里遗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由此辐射开来,周围有著名的永靖炳灵寺、夏河拉卜楞寺、麦积山、敦煌等。

兰州四周是祁连山的绵延之地,四周群山遍布,峰青峦秀,有多处依山而建的森林公园可供游玩。 兰州概况经典导游词范文2 兰州位于黄河上游水能富集区,河川径流地表水资源总量384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9.6亿立方米。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干流段可建25座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可达1500万千瓦,现已建成的刘家峡、八盘峡、盐锅峡、大峡水电站与邻近地区的其它水电站构成我国最大的水力发电中心之一。 兰州是闻名全国的“瓜果城”。兰州百合,瓣大肉厚,香甜可口,是高级滋补营养品;兰州的玫瑰花,花大色艳,玫瑰油产量占全国的80%;兰州的黑瓜子,板大形正,被称为“兰州大片”,畅销海内外;兰州的白兰瓜、黄河蜜,清香溢口,素有“赏景下杭州、品瓜上兰州”的赞誉。兰州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独特,人文景观丰富,民族风情多姿,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以兰州为中心的“丝绸之路”大旅游区内,有敦煌莫高窟、夏河拉卜楞寺、天水麦积山石窟、平凉崆峒山、永靖炳灵寺等著名历史古迹。兰州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铁桥,有“陇右第一名山”4a级景区——兴隆山,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吐鲁沟、石佛沟、徐家山,以及五泉山、白塔山等自然风景区。近几年,兰州依据独特的城市环境建设的“百里黄河风情旅游线”,融“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文

兰州的风俗及文化

兰州的风俗及文化

研究

一、回望历史 兰州,始建于 公元前86年。据记 载,因初次在这里 筑城时挖出金子, 故取名金城,还有 一种说法是依据 “金城汤池”的典 故,喻其坚固。两 汉、魏晋时在此设 置金城县。十六国前凉时又移金城郡治于此。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废郡置州,在此设立兰州总管府,“兰州”之称,始见于史册。后来虽然州、郡数次易名,但兰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来,相沿至今。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兰州一带属陇西郡地。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从此,兰州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建国以来,兰州市

建置曾几度变更。兰州市现辖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红古五个区和榆中、皋兰、永登三个县。 二、故乡特色 [1]兰州刻葫芦 起源 兰州刻葫芦,起源于魏晋。考古资料已充分证明,自魏晋起,生产技术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那时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之手少量地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商人便接踵西行。至此丝绸之路益加畅通,大量丝帛锦 绣通过兰州不断西运,同时西域各 国的珍奇异物也输入中国。魏晋时, 东西商业往来不断,位于丝路咽喉 重地的兰州和敦煌,就是胡商的聚 集地。5~6世纪时,南北朝分立, 但沿丝路的东西交往却进一步繁 荣。北魏建国后不久就派使者前往 西域,以后中亚各国的贡使、商人 常集于金城兰州,金城兰州更成为 各国商人荟萃之地,金城中也聚集 着不少胡商。因此金城兰州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补给地之一。当时胡商从和田带过来的巨型葫芦(盛水用的),经兰州工匠刻上图案和文字出售,这便是最早的兰州刻葫芦。 80年代以后,兰州葫芦艺术大家阮文辉以刀代针,并且创作出镂空刻葫芦、仿水墨画刻葫芦、彩画刻葫芦等。有的刻葫芦上端开口,配以盖,下端配以底座,有的可以悬空吊挂。进入90年代以后,兰州葫芦艺术界更是人才济济,高手如林。他们的刻葫芦,构图新颖,线条流畅,雕刻考究,技艺精湛。 刻葫芦名家辈出、高手如林,雕刻技艺和工艺水平达到了更新更高的境界,不少精绝奇妙的惊世之作被国家乃至海外有关部门收藏。

试论兰州特色饮食民俗及特点

试论兰州特色饮食民俗及特点 摘要:兰州饮食民俗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风格独特,淳厚悠长,自成特色。有清汤牛肉面、酿皮子、浆水面、灰豆子、热冬果等,品种繁多,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独特的民族性等特点。只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民俗品牌,才能促进兰州城市消费和饮食文化取得进步。 关键词:兰州饮食民俗特色 兰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城市,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居民的多样性等,共同创造了兰州独具特色的饮食民俗和文化。本文拟对兰州特色饮食民俗及特点进行探讨,以期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民俗品牌,促进兰州饮食文化取得更大进步。 一、兰州特色饮食民俗 兰州饮食民俗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风格独特,淳厚悠长,自成特色。兰州特色饮食民俗品种繁多,内涵丰富,有清汤牛肉面、酿皮子、浆水面、灰豆子、热冬果等。 (一)清汤牛肉面 兰州牛肉面是一种四季皆宜的地方小吃,也是兰州最具知名度和辐射力的产品。其配料独特,做工考究。关于牛肉面的配料,民间俗语云:“甘南的牦牛永登的面,皋兰的蓬灰甘谷的线(辣椒)。”牛肉面配上这四种佐料,经过兰州回族厨师精心烹调终成美食。兰州牛肉面讲究“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

四绿(蒜苗香菜绿)、五黄(拉面微黄)”。将煮好的面捞入碗中,舀一勺汤,将面用勺舀起再放下,放上萝卜片(或将萝卜片直接入汤中)、牛肉丁,再添上适量的汤,撒上香菜、蒜苗,淋上辣椒油。食用时,其味鲜美醇厚,柔韧耐嚼,营养丰富,令人叫绝。 兰州牛肉面除了配料精益求精外,还根据食用人群的口味不断创新,发展到今天,牛肉面已经延伸出很多种类,仅就面型就有二细、三细、毛细、大宽、二宽、韭叶子等多种规格,食用选那种类型完全随客人喜好而定,约定俗成。如今兰州牛肉面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地方特色赢得了国内外顾客的好评和赞誉,成了兰州的一张“名片”。 (二)酿皮子 酿皮子是兰州四季皆宜的地方风味小吃,其风味独特,色泽黄亮,柔软筋道,清爽利口,食之回味无穷。 兰州酿皮子有两种,一种俗称“水洗酿皮”,制作时加食碱或蓬灰水将优质面粉和成面团,然后在清水中用手捏洗,使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分离。待面团洗成粉汁后,取出洗不掉的粗质部分另外放置,俗叫面筋。粉汁澄清,滤去多余的清水,搅和均匀,舀入抹过油的大平底盘中,盘浮于沸水锅中蒸熟(或用笼蒸熟),成薄圆片形,待凉后切成细条,便成酿皮。面筋则另外上笼蒸熟,切成薄片,随碗搭配入内。吃时佐以油泼辣子、芝麻酱、芥末汁、蒜泥、精盐、陈醋等调料,味道鲜绝。另一种俗称“高担酿皮”,制作方

兰州风俗

各位游客大家好,很高兴能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相聚在我们美丽的金城——兰州。我是xx旅行社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xx、x导。首先我谨代表我们xx旅行社向大家问好,祝愿大家旅途愉快,同时我也很荣幸成为大家今天的导游,希望兰州的好山好水能带给各位一份好心情。 兰州作为西出阳关的丝路之重镇,其丝路文化、黄河文化、宗教文化构成了兰州旅游的核心内容,而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正是集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于一体的中国最长的室外滨河公园——百里黄河风情线,他分布在黄河南北两岸、市区的西部也在南北两山之间,是兰州的名片和窗口,同时也被称为“兰州的小外滩”。 这次我们的旅行路线将围绕黄河展开。大家都知道,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九个省区,但在全国大型城镇中,兰州得天独厚,被黄河穿越而过,所以这里肯定有你想不到的独特与惊喜。我们还有一段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那我就先给大家讲讲兰州的风俗吧! 兰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据记载,因初次在这里筑城时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还有一种说法是依据“金城汤池”的典故,喻其坚固。两汉、魏晋时在此设置金城县。十六国前凉时又移金城郡治于此。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废郡置州,在此设立兰州总管府,“兰州”之称,始见于史册。后来虽然州、郡数次易名,但兰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来,相沿至今。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兰州一带属陇西郡地。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从此,兰州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建国以来,兰州市建置曾几度变更。兰州市现辖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红古五个区和榆中、皋兰、永登三个县。 首先来讲一下兰州话,兰州话其实是很生动的,有很多语气词和自造词,还有很多形象的比喻和歇后语。听兰州人讲话,只见上下嘴皮翻飞,句首发语词和句末语气词层出不穷,花样繁多,情绪跌宕起伏,总之趣味无穷。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大家最在乎的一个节日,那按兰州的风俗呢,除夕要全家“守夜”,郊区人家还会在院子里生一盆火,预示人丁兴旺、财源旺盛,烧火的盆子就被称为“聚宝盆”。兰州的年夜不是在酒香而是在醋味里开始的。在火炉里烧一块石头,然后将烧红的石头投入一只装满了醋的的盆里,端着醋盆在家中所有的屋里转一圈,嘴里还要念念有词:“醋坛过,百病过。”之后把醋和石头一起倒在室外花园里,所有的屋子甚至院子里都飘满醋味。这就是沿袭至今的“打醋坛”习俗。这种习俗冬天倒是有个实在的好处:感冒的人闻久了醋味,会不治而愈。打完了醋坛,早就备好的猪耳朵、猪蹄子等年夜饭正式上桌。老兰州人除夕夜里必吃猪耳朵,没有猪耳朵的也要吃些红枣煮的鸡蛋。人们把猪耳朵叫做“鬼”,咬过“鬼”来年会精力充沛,百病不侵。老人还会认真地数落不信邪的小孩子:甭不信,“咬鬼”会壮胆。 来到兰州,必不可少的就是牛肉面了。兰州清汤牛肉拉面,原为西北地区招待高级宾客的风味食品。因为味美可口,经济实惠,不仅在兰州比比皆是,而且在全国各省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了兰州牛肉面馆。兰州本地人一般称兰州牛肉拉面为“牛肉面”。年轻人亦称之为“牛大”或“牛大碗”,取“大碗牛肉面”之意。关于兰州牛肉拉面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公认的历史说法是回族人马保子于1915年始创的,当时马保子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他在家里制成了热锅牛肉面,肩挑着在城里沿街叫卖。后来,他又把煮过牛、羊肝的汤兑入牛肉面,其香扑鼻,当时称为“热锅子面”。1919他开了自己的店,不用沿街叫卖了,就想着推出免费的“进店一碗汤”,客人进得门来,伙计就马上端上一碗香热的牛肉汤请客人喝,汤爽,醒胃。马保子的清汤牛肉面名气大振。后经后人陈和声等人以“一清(汤)、二白(箩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更名为兰州牛肉面。1999年,兰州牛肉拉面和北京全聚德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被国家确定为中式三大快餐试点推广品种。兰州牛肉拉面由此晋升为“中华第一面”。2010年5月,国家商标局通过“兰州牛肉拉面”的注册申请。在民间兰州牛肉拉面与山西刀削面、河南烩面、四川

兰州春节的风俗范文

兰州春节的风俗范文 大家知道在兰州有哪些过年的风俗吗?以下是精心准备的兰州春节的风俗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在兰州,春节往往从腊月就开始了。腊八节要吃馓饭,糊糊涂涂一碗饭下去,就要糊糊涂涂准备过年了过年花费大,不糊涂一些,辛苦了一年的人们怎么舍得花钱呢?腊月二十三送灶神,做灶饼,灶饼要做成甜甜的糖馅儿,这样灶王爷的嘴巴就像抹了蜜一般,上天说的全是好话。 二十三以后就要忙碌起来了,打扫家里家外那是必须要做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迎接新年的到来。当然,最让大家欢喜的还是各种各样的吃的:糟肉、肘子、八宝饭那一定要扣上十碗八碗的,这是迎接客人的硬菜,还要炸油果、炸麻花,几乎每做一样都需要耗费一天的时间。到了除夕这天,和全国其他很多地方一样,贴窗花、对联,还有福字。很多家庭还要全家人一起给去世的家人扫墓、祭奠。 晚上全家人聚在一起吃臊子面,也有吃饺子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在农村,午夜十二点迎完灶神以后,要从外面打一桶水进来,走一路、洒一路,寓意新的一年财运滚滚。大年初一,看望长辈,老兰州人有比较讲究的,初一看舅舅,初二回娘家,传统礼制是不能乱

了的。接下来几天都是走亲访友的日子,但有两天是例外,兰州俗语有“七不进、八不出”,这两天需要待在家里休息。 转眼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吃元宵,兰州人还要送火把、 跨火堆。用麦草和向日葵杆扎成的火把点着以后要在每个房间晃一晃,除一除去年的晦气,然后把火把送往远处,谁家的火把送得远,谁家新的一年便会更加平安、幸福。 伴随着火把送远,春节也就结束了,正月十六,人们便恢复了 正常的生活。除此以外,人们也会组织一些社火活动,让春节的气氛更浓,大人小孩都能够乐在其中。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 小年,即农历腊月廿三日(或廿四),过去,过小年是"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就是说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腊月二十三日 过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如今北方地区多在二十三日过小年。过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动是"辞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民间称"灶王爷"。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 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

甘肃嫁娶习俗

甘肃嫁娶习俗 篇一:浅谈兰州结婚风俗 浅谈兰州结婚风俗 内容摘要: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婚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各地各民族多姿多彩的婚俗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兰州婚姻民俗在延续传统礼制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关键词:婚礼、风俗、兰州 正文: 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是汉人一生礼仪——冠婚丧祭——中的一种,是属于汉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婚聘之礼甚至可以追溯到甲骨文。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已经有一套完整的“婚聘六礼”,婚礼是嘉礼的一种,载于儒教圣经《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中,并且在《开皇律》《唐律》《宋刑统》《大明律》等历朝法典中得到推广,还通过吉凶宾军嘉五礼的传播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汉文化圈国家。儒教婚礼仪式贯彻神道设教、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婚姻、家庭的稳定、孝敬父母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礼记》对贵族婚礼所做的规范化的表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周易.序卦传》:“有男女然後有夫妇,

有夫妇然後有父子。”所谓神道设教,是指在时间、服饰、仪式上都要象天法地。儒教婚礼中,祖先崇拜和巫术观念并存,巩固男女性别角色及其社会责任。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婚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婚俗文化,是指围绕着人们的恋爱和嫁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其主题部分是婚姻,同时还包括婚前的恋爱期和婚后的生育期。恋爱是婚姻的预备期,而婚后的生儿育女,则可以看做是婚姻的延续期。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太槔庖牺氏,风姓,代隧人氏继天而王。??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可见在上古神话传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婚俗文化的雏形。 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各地各民族多姿多彩的婚俗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贴红双喜字、坐花轿、“抢婚”、“哭嫁”、“走婚”、“闹洞房”等婚俗流传至今,成为中华大地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 历史上的兰州,是一个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互影响的地区,在重视传统婚礼程序的同时,也深深打上了民族文化融会的烙印。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积淀,逐渐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婚姻民俗。 兰州地区的汉族婚礼虽延续了传统六礼的内容,但在程序上有所简化,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包括议婚、订婚、下彩、选定婚期、婚礼、回门等内容。 1.议婚:旧时兰州汉族缔结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男女双方不见面,全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