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德育与心育

浅谈德育与心育

浅谈德育与心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重点解决的是人的社会倾向性问题,即“个体品德的社会化”。德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心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其个性的教育。心育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即“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心育的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指导、青春期教育、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教育、耐挫力教育、职业准备教育等。尽管德育与心育在教育的侧重点与内容方面不尽相同,但二者是有内在联系的,弄清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在实践上如何把握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一、德育与心育的最终目标一致

心育的最终目标是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健康的人格不仅心理和谐发展、富于创造性,还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定向行为,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发展的人,均是社会化较好的人。德育具有社会性功能,同时具有个体性功能,理想的德育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格外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可见,德育与心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均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形成健康的个性。

二、心育是基础,德育是导向

德育是教育者将外在的社会思想言行规范转变为受教育者内在的精神财富,形成个人的性格特质,并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即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品德的形成,就其基本的心理过程来说,是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过程。从知到行并不是一种直线运动,而是要经过复杂的中间环节,必须有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参与。因此,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知、情、意、行均是心理因素,如果德育忽视研究学生这些心理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转化关系,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从这个角度看,心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育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确定有益于个人与社会的生活目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促进了学生社会化进程。先进学校的成功经验证明,重视心育,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如深圳实验学校的德育工作比较突出,效果较好,原因就在于他们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制定并实施一整套德育系列方案,既重视政治方向、道德品质教育,也注重心理教育。学校为学生开设了心理行为指导课,进行心理咨询、性格测试、心理测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以德育引导心育,使心育服务于德育,二者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既重视德育,又重视心育

在我们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德育越来越显得重要,加强德育,可以振兴民族精神,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但在重视德育的前提下,不可忽视心育。因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心理健康。

心理分析学家将自我人格分为三级:本我、自我与超我。所谓“本我”,即寻求自私欲望的满足。“自我”可视为面对现实的态度,这种态度可使自己预测一种行为的结果,以求达成目标。而“超我”是人格中的道德部分,即所谓的“良心”,它决定是与非,追求完美而不是快乐。一个超我过强的人会时刻有内疚的体验,并以令人难以忍受的“圣洁”方式待人处事,这样的人不仅自己生活得不快乐,而且人际关系也不会和谐。健康的人格应是“本我”“自我”“超我”三种成分的影响相互平衡。德育的目标之一是使人摆脱“自我中心”状态,培养学生理性的利他行为。可有时,一个客观上乐于助人的人,其心理可能是不大健康的,因为他助人的动机是源自内心某种强迫性的需要或缺乏安全感,这样的人特别在意别人对他的态度,一个整天“讨好”别人的人是不可能有大的作为的。可见,在教育学生时如果过于重视德育而忽视心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

四、教师要善于从心育的角度教育学生

学生的行为问题与品德有关,也与人格发展有关,心理学家通过调查发现,面对学生的行为问题,教师与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关注点是不同的。教师认为最严重的,往往是品德上有缺点的行为,如违反课堂纪律,破坏公共秩序,不合乎道德标准的行为等。而心理卫生工作者从人格发展的观点出发,更重视情绪的稳定与行为的适应,如害羞、沉默、不好社交等,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心理上的困难比不守校规、向外攻击等过失行为更难于矫正。教师与心理卫生工作者关注点的不同,与他们工作上所负责任的不同有关,教师的任务在于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较好地适应社会的人,而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工作,乃是帮助心理方面有困难的个人,解除痛苦,恢复常态。因此,后者更关心个人的健康,而前者比较重视公共的福利。在当今时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品德发展,还要善于从心育的角度去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实事上,学校中相当部分学生的行为问题在开始时主要是心理问题,因未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而转化为品德问题,如一个在课上喜欢出洋相的学生,在其内心深处可能是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如果教师在课上课下多关心这样的学生,其不良行为就会大大减少。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特别关注两类处境不利的学生,一类是攻击性强的学生。富于侵略性的学生引发了成年人的惩罚,日益严重的惩罚反过来又会加剧孩子的侵略性。另一类是退让的、绝对服从的学生。他们虽然受到比较温和的待遇,但往往被忽视,其真正的需要依然未获得满足。

教师要认识到,转变一个人决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特别是如果教师没有精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技术革新,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心理与品德发展良好的人,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导致表面性的操作,而且教育者会错误的相信,他已做了某种有意义的事情。然而事实上,许多所谓的变化仅仅是一些表面文章,只要行为模式本身未得到矫正,则一切都是无价值的。

转变学生需要教师对人性的乐观的态度,要了解学生特定心理形成的原因,

要具备较强的教育技巧,要具备乐于助人和耐心的好品质。简言之,凡是乐于在这方面进行探索的教师肯定会有所收获,这种收获不仅表现为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还表现为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摘要:德育教育是针对人的社会属性,心理健康教育则是针对人的自然属性,需要心育工作的支持;德育要提升效率,需要按照德育对象的心理规律来实施。德育与心育二者极为密切又互为补充。掌握较全面的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对提升德育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心育;德育;联系与支持;整合 我们现今的教育模式和架构,都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心育”)归到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而且把心育的教学内容穿插进德育的课程之内,由此导致许多人,包括教育界内部的不少人,都以为心育是德育的一个分支。其实,这样一种体制安排,只是因为德育与心育关系极其密切,而且心育尚处于初创起步阶段,体制安排、教材设置不到位,对专门人才又比较匮乏的现实情况下,将心育教育“挂靠”到德育身上也只是权宜之计。事实上,心育与德育原本不存在隶属关系,而且心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德育。 一、心育与德育的特性 1.方针不同决定了教学任务不同 心育的目标是:学生的人格健全、心理素质达到良好的状态,实现研究、生活和个体发展的高质量。而德育的目标则是:

学生的道德水平达到一定的标准,能够自觉承担各种按照社会伦理准则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为了达到不同的目标,心育的任务是对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篇二:浅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间的关系 浅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间的关系 作者:XXX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学术界争论不一,基本形成以下三类观点:第一,等同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甚至有人提出用心理健康教育取代德育;第二,对立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两个不可互相包含、不可互相代替的领域;第三,中立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延伸,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个独特子系统。笔者支持第三种观点,因为二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存在区别。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一定的联系,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德育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方向指导作用。德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其教育对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

德育与心育的关系研究论文

德育与心育的关系研究论文 德育与心育是现代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密不可分,并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学生的健全发展。本文旨在探究德育与心育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建议。 首先,德育是指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行为技能,使他们成为道德高尚、情感深厚、理性成熟的社会人。而心育则是引导学生发展情感、感性、智力和意志力等方面的内在素质,实现人格全面发展。两者可以互相促进,德育为心育提供了良好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而心育则为德育提供了内心修养和情感基础。 其次,德育的实现需要依赖于心育的培养。一个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够愉快、积极地学习和生活。患有心理疾病或者缺乏心理素质的学生,往往难以保持良好的行为和道德。例如,有些学生可能由于缺乏自信心而容易被欺凌,而这种心理问题会影响其道德品质的发展。因此,心育对于德育的实现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 除此之外,心育也为德育提供了合理的手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情感管理技能的训练、心理咨询等,学生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健康,从而在道德品质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这些技能也为学生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成为更优秀的社会人才。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德育的培养也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德育中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理解、尊重和关爱学生。这种人文关怀和阳光教育理念可以给学生带来温馨的学习环境和愉悦的体验,增强学生对自我、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德育也注重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心理素质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德育与心育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语言中常说“德育为本”,然而,德育无法没有心育为基础来建立,而心育也应以德育为目标来引导。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德育与心育之间的关系,提出合理的培养方案,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人格、情感、知识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同时,教育者也应该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探索和求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借鉴和支持。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教师工作总结中查看更多范文。 内容摘要: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真正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有机结合,协同发展。因此,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心灵,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在德育工作上注重对孩子进行“心”的工作,通过体验式的德育,将德育付之行动,由行动强化感受,传递真情,让学生心领神会,自然而然地矫正学习生活中的偏差,达到教育的实效。切实把德育做到学生心里去。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关系 长期以来,脱离实际、远离学生生活和心理的德育,使我们的教育有时显得苍白无力,使教育的“产品”成为“危险品”、“易碎品”。我们

要培养数以亿计的“正品”和数以千万计的“上等品”,必须克服传统的德育偏向,真正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有机结合,协同发展。 在一份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20%30%的孩子身上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如在回答“听到别人说你的坏话时,你会怎样”,有24%的学生选择了“记恨在心”或“以后报复”;在回答“当班级有几位同学成绩较差”时,有22%的同学选择“不去理他们,不和他们交朋友”,有6%的同学选择“用不好听的话去讽刺他们”;在回答“同学间发生了矛盾,你会怎么办”时,有22%的学生选择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在与孩子们的座谈中,我们了解到了学生内心深处一些鲜为人知的想法,如孩子说谎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一种不诚实的品德问题,可我们在与孩子们的交谈中发现,“说谎”这样一种现象,起初可能是一种心理矛盾(恐慌、怯懦)的体现,如果教师疏导不当,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不良的品质。因此要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 一、重视体验,关注心灵觉醒,强化心育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发现:只有凸现学生的道德体验,才能实现其德性的自由生长。因为情感体验和道德发展成长之间有着天然而内生的亲缘关系。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影响人、内化人的心理品质,只有重视道德体验,才能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生长,才能激发和养成学生懂得关心他人,热爱生活的热情。 有这么一段动人的故事上海市潭子弯路第一小学的陈智祥小朋友,在给农村“手拉手”小伙伴写信时,附了自己得意的彩色照片,并提出

浅谈德育与心育

浅谈德育与心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重点解决的是人的社会倾向性问题,即“个体品德的社会化”。德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心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其个性的教育。心育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即“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心育的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指导、青春期教育、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教育、耐挫力教育、职业准备教育等。尽管德育与心育在教育的侧重点与内容方面不尽相同,但二者是有内在联系的,弄清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在实践上如何把握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一、德育与心育的最终目标一致 心育的最终目标是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健康的人格不仅心理和谐发展、富于创造性,还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定向行为,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发展的人,均是社会化较好的人。德育具有社会性功能,同时具有个体性功能,理想的德育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格外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可见,德育与心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均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形成健康的个性。 二、心育是基础,德育是导向 德育是教育者将外在的社会思想言行规范转变为受教育者内在的精神财富,形成个人的性格特质,并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即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品德的形成,就其基本的心理过程来说,是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过程。从知到行并不是一种直线运动,而是要经过复杂的中间环节,必须有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参与。因此,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知、情、意、行均是心理因素,如果德育忽视研究学生这些心理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转化关系,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从这个角度看,心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育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确定有益于个人与社会的生活目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促进了学生社会化进程。先进学校的成功经验证明,重视心育,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如深圳实验学校的德育工作比较突出,效果较好,原因就在于他们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制定并实施一整套德育系列方案,既重视政治方向、道德品质教育,也注重心理教育。学校为学生开设了心理行为指导课,进行心理咨询、性格测试、心理测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以德育引导心育,使心育服务于德育,二者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既重视德育,又重视心育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构共建,是指二者的有机联系,其理想状态是二者融为一体。人的素质是整体,人的教育也是整体,这是它们可以协同开展的内在依据,二者在教育目标、内容、过程中的联系、融通,而不是指的互相替代。 那么德育与心育有哪些联系?又如何协同开展呢?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但是许多人并不赞成这一定义,认为德育必须包含更多的内容。心育即指的是心理教育,所谓心理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开展。通常所说的动机教育、兴趣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性格教育等都是心理教育的有机组成局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因此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开展必须以个性心理活动为根底,并且是主体心理活动的结果。很显然通过心育,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为德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 德育与心育的协同开展,是指二者的有机联系,其理想状态是二者融为一体。人的素质是整体,人的教育也是整体,这是它们可以协同开展的内在依据,二者在教育目标、内容、过程中的联系、融通,而不是指的互相替代。二者既是一种相容关系,也是一种反应关系。德育与心育的协同开展,对加强、改良学校德育而言,是提高教育实效的一种思路、一种举措,对心理教育来说也是提供了一种价值导向。它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是开发人的潜能的需要,是符合儿童作为社会心理存在的开展规律的,是符合教育整体实施的特点,也是寻求适合我国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中学 生的成人和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既从理论上 探讨它们的关系,又在教育教学实践上使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学生道德素质 和心理素质的全面优化,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生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中学生的 成人和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既从理论上探讨 它们的关系,又在教育教学实践上使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和心 理素质的全面优化,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1.有共同的教育目的。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通过知、情、意、行四个层次帮助学生解决人生发展中的问题,培 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2.关注的问题密不可分。德育教育关注的思想问题从实质上说属于心理现象 范畴。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等都是外部影响与学生内部心理因 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通过思想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某些思 想问题要通过心理教育方式来解决,而某些心理障碍也要借助人生观、世界观和 价值观教育才能排除。 3.遵循一些共同的教育规律。无论德育教育还是心理教育,都必须遵循由浅 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都要按照先进的教育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 人的价值、重视个性发展等教学原则,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二、当前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日常德育的方式陈旧落后。由于传统德育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得道德教 育思想陈旧、理念落后。在日常德育中表现为:长期以空洞的理论说教为主,缺 乏启发;长期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的主动性;长期以课堂为主,忽视课内外、 校内外的结合,结果使得道德教育日趋僵化,缺乏创新。 2.期望值过高,内容泛化。长期以来,无论是社会、家长还是教师,对学校 德育都抱有过高的期望,企图通过德育去完全解决中学生身上存在的所有问题。 期望通过德育使学生既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还必须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明确的法纪意识、健康的身心……这就使得中学道德教育的内容偏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而不断泛化,严重阻碍了它自身 应有作用的发挥。 3.人格教育有待重视。在中学生日常行为中,常常有下列不良表现:第一, 冷漠无礼,对班集体漠不关心,对父母长辈没有礼貌。第二,平淡庸俗,容易满足,胸无大志。第三,浮躁冲动,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第四,不求上进,认知需 求缺乏,没有独立创新精神。以上这些表现,都是由于在德育中不重视人格教育 所造成的。它以“反面教材”向我们警示了重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有待加强。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制度保障,在人员、费用、课程设置等方面缺乏明确的刚性的制度规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的开展情况目前还取决于学校管理者的认识和学校办学条件,因而随意性、 主观性较大,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5.工作模式和工作体系尚待完善。目前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采用的比较

以心育德,以德养心——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

以心育德,以德养心——小学德育与心 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 摘要: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将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 起来,是未来德育教育发展的方向。但部分教育者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觉得它并不是很重要。有些学校还存在着重分数轻道德的现象,这对学生综 合性发展是不利的。因此,本文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有效融合展开了相 关的研究,目的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前言:随着国民教育理念的优化,小学德育方面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小学教 师更加注重在开展小学德育的过程中融入更多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确保学 生可 以在吸收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借此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 情 况,充分保证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一、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重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德育内容与目标 在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培养出自尊自律、诚实守信、有责任心等优良品质。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解决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忍耐力、坚强和积极的心理素质为核心。尽管二者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是在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 康等方面却是相辅相成的。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是学校思想政治 工作开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德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指引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形成个体健全人格的关键。因此,在小学生 成长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三观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中,需 要将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德育工作具有明确而具体的价值取向,它可以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的指导。例如,可以将德育思想中的有益 成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将其引领到一个正确的方向上,从而为小学生的心 理健康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二者互为补充,共同促进了学生的价值观念的 形成。比如,可以将德育的疏导原则应用到心理咨询中,利用心理工作者的耐心 引导,仔细聆听问题,就能用一种比较容易的疏导方式,来解决学生的疑惑。 二、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 1.关注学生人际交往,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境 学生是需要与班级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的,他们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只有 他们有了和自己一样的想法朋友,受到了其他人的接纳,才能被他人所接受;只 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尽情享受自己的成长。然而,也有一 些学生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尊重他人、不敢与人沟通等道德和心理健 康问题,这对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不利。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要把道德教育和心理健 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养成良好的与他人交流的习惯。比如,在和同学们的交往中,老师们发现一些同学在交往中表现出了对同学 们的轻视和自闭。针对问题,设计了“小组协作”环节,使同学们团结起来,共 同完成任务。通过团队合作,让同学们展现出自己不被人所知的一面,结交到与 他们有相同兴趣爱好的朋友,学会主动地表达自己,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习彼此 的尊敬,建立一个温暖的协作氛围。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学生们意识到了与人 交流的正面作用,他们可以积极地进行合作,展现出自己的长处,学习他人的优点,实现互补,一起进步。 2.注重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 如果德育活动能从传统的灌输方式里走出来重视和在乎带给学生真实而深刻 的心理体验,那么德育活动在塑造学生高尚品德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

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目前,我国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类学校,基本上都把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心育”)归到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列,由德育(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统管,而且把心育内容设置在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内,由此导致许多人、包括教育界内部的不少人,都以为心育是德育的一部分。其实,有这样一种体制安排,只是因为德育与心育关系极其密切,而且心育尚处于初创起步阶段,各方面都极不完善,只好“挂靠”到德育身上,也是出于精简机构和人员的考虑,而完全不能由此得出心育归属于德育的结论。心育与德育应该是并列的关系,而且心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德育。本文就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试作以下浅析: 首先,心育与德育在多个方面都存在本质的区别。 一、目标、任务不同。 心育的目标是:学生的人格健全、心理素质达到良好的状态,实现学习、生活和个体发展的高质量。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心育的任务就是:对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干预。而德育的目标则是:学生的道德水平达到一定的标准,能够自觉承担各种按照社会伦理准则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相应的,德育的任务就是:用先进思想影响学生,用道德规范教育学生,用模范人物的高尚品德、行为感染学生,简言之就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从这个角度看,心育与体育卫生工作倒是更相似一些。因为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是高度相关的。

二、内容不同。 心育的内容是关于心理卫生、心理素质的知识和相关训练;德育的内容是先进思想、道德规范和相关活动. 三、工作的重点对象不同。 心育的重点对象是心理不够健康的群体;德育的重点对象是思想道德方面存在明显问题的群体. 四、理论基础不同. 心育的理论基础是心理科学;德育的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教育科学. 五、方式方法不同。 心育运用的是心理学的方式方法,不能也不必进行价值判断,即是与非、对与错的判断;而德育不但不能避开价值判断,而且要以价值判断作为基础、方向和核心。 由此可见,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是决不能把心育与德育混为一谈的。 其次,心育与德育虽然区别很大,但是德育与心育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德育十分需要心育的支持.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切实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

浅析德育与心育的关系

浅析德育与心育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德育;心育;学生;心理素质 论文摘要:德育与心育的研究对象都是学生,都要服务与学校教育的总目的。讲究德育与心育的科学性,对培养学生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起者击打的作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也富有指导意义。 德育与心育的对象都是学生,他们共同服务于年轻一代的讲课成长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总目标。讲究德育与心育的科学性,这不仅对培养学生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起着极大的作用,而且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也是富有指导意义的。 一、德育与心育的位置 德育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总称。它既包括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任务教育,又包括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心育即心理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把德育摆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这是大家的共识。在德育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等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是德育的任务和内容。而心育从提出到现在不过十来年的时间,但党和政府对此却表现出高度的关注与重视。1999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占有重要的位置。由此可见,德育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心育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它们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 二、德育与心育的衔接及配合 加强德育与心育的衔接与配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所在。当前影响德育与心育衔接与配合的因素有:学校对“德育为首”的认识不清,片面强调智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教师的使用上,学非所用,本专业教师甚少,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改由部分领导和其他教师充任,少部分教师师德较差,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没有把德育与心育融为一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脱节;在教育内容上,忽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更没有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育形式和方法上,过于简化,有的教师将学生的过错行为,本应是心理问题,而视为思想品质问题,激化了矛盾。一些学校对心育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有许多学校还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多数教师没有受过心理训练,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无法解答,对一些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体系重要的两个方面,两者的融合能够促进学生更全面的 发展。德育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格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而心理健康教育注 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应对策略,使他们远离心理问题的干扰,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和生活。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可以从多个角度促 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如下所示: 1.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常常强调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具备更健康的自我认知。与此同时,德育教育也需要学生具备自我控制的能力,发挥个体的自我调节机制。通 过两者的融合,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情感状态,也能够更好地处理内部冲突,增强心理健康。 2.塑造积极面向的情感态度 学生的情感态度对整个人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德育教育需要学生具备积极 向上的情感态度,而心理健康教育则需要学生学会正确地表达情感、处理情感问题,克服 悲观、抑郁等不良情感状态。融合这两个方面的教育,学生不仅可以养成积极健康的情感 态度,还能够更好地应对负面情感的干扰,更加乐观、自信地面对挑战。 3.提供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桥梁 德育教育通常会把学生的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 担当。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注重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消除与现实不 符的理想化期望和焦虑症状。将两者融合,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也能 够给他们提供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的桥梁,进而更好地实现自我的成长和追求。 4.规划个人发展方向 德育教育通常聚焦于道德品质的培养,如诚信、宽容、团结等。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 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实施一个包括健康生活方式、应对能力、心理干预、自我调节、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服务。融合两者的教育,学生不仅能够建立起健康的学习 生活方式,还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来确定目标和 行动计划。 总之,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简单独立的两个方向,而是默契配合,共同发挥作 用的教育方向。他们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 的进步,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出来。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 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育教育注重培养学 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将探讨德 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探讨其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1.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 德和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才能真正健康成 长。 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德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 值观,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乐观向上的 心态,使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3.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 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环境。这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4. 促进学校教育的综合效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的综 合效益,增强学校教育的内涵和实效,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1. 教育教学融合:在课程教学中,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 和心理素质。通过开设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将相关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 习知识的获得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和心理素质,引 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 校园文化融合:学校要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心 理素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家校合作融合:学校与家庭要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 问题。学校可以组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的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对德育和心理健康 教育的重视,鼓励家长关注和支持学生的成长成才。 4. 专业培训融合: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专业培训, 提高教师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只有教师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 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结合分析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结合分析论文 1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有利于德育工作的改进。 1.1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完整实现。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学校德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德育内容偏重于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德育注意满足社会需要,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需求和个人利益。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逐渐对传统道德教育产生厌倦导致传统的道德教育难以被学生接受。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注重个人的心理需要,关注个人心理平衡,而且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提升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因此,学校可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再结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道德规范教育约束学生行为,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有利于教育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一个人在心理上存在问题总是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表达出来。比如,强迫症状会导致一些反常规或违纪行为的生成;人际关系过于敏感或敌意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和集体观念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可使教育者把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变化的规律,增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预见性和主动性,这样,教育者就不会把学生的违纪行为简单地归结为思想道德问题。

1.3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可丰富学校德育方法,拓宽德育工作渠道,提高德育效果。传统德育一般采用知识传输型的教育模式。对受教育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教导和灌输,方法简单、学生被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地位不对等,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逆反心理。针对此,教育者可把心理辅导的方法引入德育中。如宣泄法、疏导法、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方法等。改变过去简单粗暴的方式,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这样,教育者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以朋友身份与学生交流,排解他们的忧虑和困难,使他们放下包袱,学生也比较乐意接受老师的辅导和建议,会主动向老师敞开心扉,使德育工作的实效得以提高。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多方面弥补德育工作中的不足和弊端,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很有必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2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结合的可行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规范和德育科学性、实效性欠佳的现状都迫切需要我们寻求一条解决问题的新出路,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共性使我们看到了希望。 2.1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体系中两个并列的基础教育范畴。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他们共同服务于儿童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个性的全面发展,但又自成体系,在理论基础、具体目标、学生观、历史观、方法原则和实验途径等方面存在区别。两者相对独立,既不能相互隶属,也不能相互代替,而是并列存在的关系。正是因为这种并列关系的存在,使得两者的结合成为可能。 2.2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平行的关系,而是一种交叉关系

德育与心育融合的依据与实现路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德育与心育融合的依据与实现路径-概述说明以及解 释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 在当今社会中,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情感素养。德育和心育作为教育领域中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德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而心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心理健康。 本文旨在探讨德育与心育的融合,既强调了德育和心育的概念和联系,也提出了实现德育与心育融合的路径和方法。通过深入研究德育和心育的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探索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首先对德育和心育的概念进行阐述,明确它们的内涵和特点。然后,我们将分析德育与心育之间的联系和依据,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讨论德育与心育融合的重要性,以及实现这种融合的路径和方法。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和教育实践案例的归纳和分析,我们将提出一些可行的策略和实施步骤,帮助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

育中更好地将德育与心育融合起来。 本文的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德育与心育的融合,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强他们的自身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提升他们的整体生活素养。同时,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系统地介绍德育与心育的概念和联系,探讨德育与心育融合的具体路径和方法。相信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讨论,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实践指导,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1.2 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本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概述部分将介绍德育与心育融合的概念和意义,为读者提供文章的背景和内容导向。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差别与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既不可以互相取代,也不可以相互包含,但又能够相互填补,相互浸透。正确认识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问的差别和联系,实现两者的有机联合, 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差别 第一,教育内容不一样。心理教育主要面向独立的个体,它经过各 种各种吻合心理特色的方式、方法来实现个体的心理健康,使个人的 潜能得以充散发挥,主要包含人际关系、感情问题、人品问题、心理 阻碍的矫治等内容。而道德教育则是以促使社会平定与进步为目的, 使每一个人都按特准时期社会的要求发展,进而推进整个社会向着同一目标行进,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点的培育。 第二,教育方法不一样。心理教育不清除集体讲座、间接咨询等方式,但最主要的方法是个别谈话,在谈话中使之发泄,咨询者侧重对来访者的怜悯、理解、聆听与交流,经过采纳一些特别的心理学方法和技术,如心理测试、精神剖析、行为改正来劝导,巧解心结;道德教育虽有个别谈话方式,但常用的是授课、报告、议论、观光、接见、责备夸奖等形式,重视以身作则。 第三,教育原则不一样。心理教育按照自发的原则,来访者都有激烈的追求帮助的盼望,对咨询者所供给的“帮助”接受得比较顺畅。德育虽也帮助对方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可是倡导主动出击,踊跃发现

问题、解决问题。可见,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是两回事。不要认为有思想政治教育课,就能够解信心理问题,自然,也不可以够心理健康教育取代德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 第一,心理教育有益于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因为在思想认识上缺少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特色的正确掌握和心理规律的深刻认识,所以在德育工作实践中常有把学生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认识误差、感情失调、过错行为一概归纳为道德品责问题,甚至思想政策问题。这类德育工作简单化、成人化的偏向,不只给学生带来了“成长的烦忧”,并且给德育工作的声誉与实效造成了不良影响。把心理教育引入学校德育工作中,有益于防止这些不良偏向及其影响。心理教育正是在这一点上使德育工作更为吻合青少年学生的实质。 第二,心理教育有益于提升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心理教育依照心理学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按照同等、真挚、无条件踊跃关注之原则,使之能与学生成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优秀关系,进而能够更好地体察学生心里,聆听学生在“心灵不布防”时的诉说,并且运专心理学的知识剖析研究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道道德为等心理质量 上的发展水平及心理阻碍,进而能够为学校德育工作供给靠谱的依照,特别有益于后进生的转变。 第三,心理教育有益于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高低,重点在于学生可否把德育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与感情。

德育与心育融合的途径

德育与心育融合的途径 德育和心育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它们互为补充,相互影响。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而心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和个性。将德育与心育融合在一起,可以更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将介绍一些德育与心育融合的途径。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是德育与心育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如参观福利院、帮助贫困学生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并逐渐培养起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倡导诚实守信的行为是德育与心育融合的另一途径。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诚信教育活动,如开展诚信宣传周、进行诚信教育讲座等。同时,学校还应该建立健全的诚信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诚信考核和奖惩,让学生明白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并将其内化为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也是德育与心育融合的重要途径。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开设一些与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相关的课程。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心理辅导中心,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学生解决情感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再者,通过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来促进德育与心育的融合也是一种有

效的途径。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艺术节或文化活动,如音乐比赛、美术展览等,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艺术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也是德育与心育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可以通过班会、班级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友爱。同时,学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学会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培养良好的集体意识。 德育与心育的融合是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倡导诚实守信的行为、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以及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等途径,可以有效地实现德育与心育的融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只有注重德育与心育的融合,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心理健康的新一代人才。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重视它们之间互为促动的作用,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形成整体合力,共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转变观点,营造培养健全人格的气氛 现代教育认为,德育是从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和品德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根据社会规则和行为要求对学生加以积极引导,使他们成为有道德的公民;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经验,给予积极主动的引导,使他们的心理素质持续完善。德育强调的是社会道德对学生的要求,促动学生对社会的适合;而心理健康教育则突出学生的自我完善,以适合社会生活的需要。能够这么说,良好的品德教育是教人成为“君子”,心理健康教育则教人如何做一个“凡人”、“真人”。“凡人”要想成为“君子”,首先得是一个“真人”。所以,德育需要心育的辅助;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离不开道德观点的指导。我们认为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水平是学校全面实施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这个目标的重要前提。 二、整合课程,开发培养健全人格的多渠道 对学生实行良好的品德教育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需要通过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去实现。我校注重了各门课程的整合,力求开发多种渠道对学生实行健全人格的培养,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开设专门课程 学校在已有思品课的基础上,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并将两门课程定位在具有“系统性、开放性、活动性、人本化”特征的位置上,力求在教学中表达学生的主体性,以对学生实行系统、良好的品德教育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 2、拓展晨间活动的总目标,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省义务教育试行教学计划规定:晨间活动应“联系实际,实行形式多样的政治时事、社会公德、交通法规、校风校纪、行为规范教育。然后结合《中学德育纲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确定晨间活动的总目标。” 3、学科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像语文、数学等学科那样,靠一门课就能解决问题,它和德育一样是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作为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我校积极倡导构建“健康课堂”,使每一位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能享受到人文关怀,身心得到愉悦的健康的发展。每一门学科的老师都自觉担当起“学生的品德完善的引路人”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医生”这个角色,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列入各课教学计划,注意挖掘每一课的德育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并将教育环节在教案中明确表达出来,落实到教学中去,积极主动地去影响每一个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心理因素,使其在群体教育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三、融合内容,增强培养健全人格的针对性

德育与心教统一

思想品德课如何体现德育与心育的有机统一 德育与心育的协同发展,是指二者的有机联系,其理想状态是二者融为一体。人的素质是整体,人的教育也是整体,这是它们可以协同发展的内在依据,二者在教育目标、内容、过程中的联系、融通,而不是指的互相替代。二者既是一种相容关系,也是一种反馈关系。 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需要和完整人格是教育价值的体现,从心育入手,提高德育效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德育与心育的协同发展,一方面是要重视德育与心育之间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另一方面要重视德育与心育内部各方面因素之间的同构共建。 第一,转变观念,确立服务意识。无论是在德育还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都要树立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的意识,在教育中以学生为本,用教师的爱心、耐心、信心去打开每一个学生的心窗,去解开每一个学生心中的“千千结”,使我们每一个学生在受到品德教育的同时,也能得到心灵上的关爱、理解、疏导,从而让学生在加深自我体验的同时,改变、完善自己的道德观念,成长为一个具有良好品德、健康心理的健全的“阳光少年”。 第二,开展实践活动,升值道德生命。遇到问题要学会聆听他们的想法,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心理上的障碍,及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教会学生掌握控制情绪、客观看问题的方法,避免固执己见,以我为中心的错误做法。在教育过程中,力求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建议家长在生活上多关心孩子,在思想上多与孩子进行交流。 第三,着力体验,关注情感体悟与情感发展。从道德的实践中我们注意到,情感体验和道德成长之间有着天然而内生的亲缘关系。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影响人、内化人的心理品质,这种品质反映了人的内在要求,是自主的,因而是个人的真实存在。 第四,加强交流,深入内心世界,注重双向互动。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第五,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全面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使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许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专科自学考试;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育工作中,并在构建“健康课堂”,评选“健康教师”,培养“阳光少年”的活动中得以一一落实;以科研促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及水平

浅谈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

浅谈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和心理等各个方面,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是德育的两个重要组成局部,都是教育事业的一局部,但各自有着自己的独立性,它们之间既有本质区别,又有着密切联系。 道德教育“主要指狭义的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采取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与外化,发展受教育者德性的系统活动过程”。 心理教育“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协助和引导个体团体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形成有利于自身健康,并适合社会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同时促动其心理发展,充分有效地发挥其潜能”。在现代教育中,心理教育有着丰富的外延和内容,通常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教育课程、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活动等。 一、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区别 1、从要达到的目的来看,道德教育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重在提升个人对国家与社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以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为目标,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把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心理教育注重个人合理的心理需求, 注重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完善人格的塑造,提升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以塑造个人完善的人格为目标,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个性的自我完善。 2、从所要解决的问题实质来看,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而心理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道德教育力图使学生接受和认可社会的某种特定的价值观或道德实践,并使之成为自己心理生活的一局部,以便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自觉地遵守相关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而心理教育的关键是协助学生在准确地理解自我、他人和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学会选择——选择真正符合自己根本利益的生活目标和道路,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过程。 3、从内涵上看,心理教育包括了“学生智力发展的教育、非智力因素即动机、情绪、兴趣、意志等心理品质的教育、环境适合的教育、人际关系和谐的教育以及人格健康的教育”等内容。它往往更侧重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它的功能也更多地表达在预防性、发展性、矫正性上。而道德教育则更注重对学生实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具体地说,道德教育内容体系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灵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旋律;理想和人生观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精髓。 4、从展开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来看,道德教育是一个教导过程,其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示范与社会学习,既提供各种各样的道德榜样让学习者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