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教师工作总结中查看更多范文。

内容摘要: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真正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有机结合,协同发展。因此,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心灵,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在德育工作上注重对孩子进行“心”的工作,通过体验式的德育,将德育付之行动,由行动强化感受,传递真情,让学生心领神会,自然而然地矫正学习生活中的偏差,达到教育的实效。切实把德育做到学生心里去。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关系

长期以来,脱离实际、远离学生生活和心理的德育,使我们的教育有时显得苍白无力,使教育的“产品”成为“危险品”、“易碎品”。我们

要培养数以亿计的“正品”和数以千万计的“上等品”,必须克服传统的德育偏向,真正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有机结合,协同发展。

在一份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20%30%的孩子身上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如在回答“听到别人说你的坏话时,你会怎样”,有24%的学生选择了“记恨在心”或“以后报复”;在回答“当班级有几位同学成绩较差”时,有22%的同学选择“不去理他们,不和他们交朋友”,有6%的同学选择“用不好听的话去讽刺他们”;在回答“同学间发生了矛盾,你会怎么办”时,有22%的学生选择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在与孩子们的座谈中,我们了解到了学生内心深处一些鲜为人知的想法,如孩子说谎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一种不诚实的品德问题,可我们在与孩子们的交谈中发现,“说谎”这样一种现象,起初可能是一种心理矛盾(恐慌、怯懦)的体现,如果教师疏导不当,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不良的品质。因此要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

一、重视体验,关注心灵觉醒,强化心育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发现:只有凸现学生的道德体验,才能实现其德性的自由生长。因为情感体验和道德发展成长之间有着天然而内生的亲缘关系。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影响人、内化人的心理品质,只有重视道德体验,才能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生长,才能激发和养成学生懂得关心他人,热爱生活的热情。

有这么一段动人的故事上海市潭子弯路第一小学的陈智祥小朋友,在给农村“手拉手”小伙伴写信时,附了自己得意的彩色照片,并提出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高三冲刺阶段, 忌讳重复地去做大量的题型, 尤其是文综。这个时候一定要回归课本, 即抓基础。 学生基础怎么样, 好不好, 通过每次的做题, 尤其是做客观题能够看出八九不离十。一次失误、两次失误可以理解, 但次数多了每次客观题分数都不高, 这肯定与基础知识不扎实有很大关系。为此我针对那些平时学习比较用功, 细心, 老师提到问题的时候也能够回答得不错, 但一做主观题就错不少的学生做了一些调查。他们普遍都存在的苦恼就是:平时一遍遍看书、一遍遍地记, 可以说是不放过每一个书中的细节, 但遇到问题的时候还是犯迷糊, 往往在两个相近选项中徘徊拿不定主 意。有时候甚至还是想不起来相关知识点。这样的问题很明显就是不会知识迁移。针对这样的问题, 我建议学生做到: 一、看课本要带着问题看, 不是某个具体问题, 而是 某个历史阶段与其他历史阶 段的相关联系, 某个阶段特征 与其他阶段特征的联系等等。 这些问题, 在看课本前就应该 通过看目录的形式把他们领 会了, 如果学生对照目录不能 够把相关阶段特征很好地贯 穿起来, 那么下一步就是他要 看书的重点, 把阶段特征中所 涉及的每条线索上的相关知

xtnfuowen 识点有针对性地找出来,记下 来。 二、看基础题,以题带课 本。把以往做过的错题搜集整 理归类,可以有两种基本的归 类方法:一是按照历史知识板 块归类,如:古代史错题、中国 史错题以及世界史错题集;或 者按照错题的类型归类,如: 属于知识类错误的、能力类错误的等等。这样,复习的时候,把这些曾经做错过的题,再重新做一遍,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看课本时,主干知识不要反复地一味地看,因为那些东西是我们都很熟悉的,而且通过做题不断地在巩固练习的东西。如果我们一直在看这些东西往往容易产生疲惫,被动接受,反而不容易达到目的。这个时候着重看一些比较生僻的,以往考试容易忽略的,但又可能出现的问题,还有一些解释性的小字部分、一些插图、历史地图。这些东西可以通过看书补充,同时可以采取自己设计题型或者和同学之间互相提问等等形式,帮助自己很好地把这些生僻知识掌握了 。如何做好冲刺阶段的历史复习筲 河北/

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于此,文章对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知识上和教学组织形式上的融合方式。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和总体情况来看,需要教师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角度出发,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德育功能,解决好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一、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作用第一,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关系到中小学生日后个人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在中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两者分别承担着不同的教育功能,一般德育比较侧重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目前,教育方针中已经明确指出不仅要关注中小学生成绩、品德,同时要注重关心学生心理成长状态,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条件,才能更好的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的发展。

因此,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可以使学生在积极乐观的心态下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在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影响下形成并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利于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最终目的。 第二,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教育。 中小学德育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机制的教育活动,它强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社会主义价值观、荣辱观以及人生观,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导向和辅助功能。 而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目前中小学教育活动中还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机制,但是通过与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德育是对个体施加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主体反抗和排斥的现象,但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和规律,找到学生对德育排斥的原因,从而找到改进的方法,确保中小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教育。 第三,有利于加强德育教育的效果。 德育教育效果的检测比较困难,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教育进行检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德育是一种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学生对道德的认知、理解以及情感,都是能够通过心理健康检测得到结果的,如果德育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够更加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如果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出现反感情绪,心理健康教育也能有效调整学生的情绪波动。

浅谈“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德育教育优先于其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开展体现出学校对学生的作用,教师师德对学生的作用,班级德育教育对学生的作用,学生之间品德的作用。 【关键词】德育教育;学校教育;教师师德;学生品德 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传统美德代代相传,除去社会的约束外.更是中华民族重视德育教育的结果.从孔子授徒首开先河到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再到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从《论语》到《师说》再到今天的素质教育,每个时期都有德育教育的身影,特别是在现代这个知识和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质的民族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站稳脚跟,才能发挥其应有的贡献。 德育教育优先于其它教育. 素质教育的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首先提出了德育教育,说明德育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没有了德育教育作为先提条件,就像地基不稳定的建筑,摇摇欲坠,没有了德育教育的教育,无论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都无法保证社会的正常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了教育的长效性和艰巨性,知识可以武装人的头脑,但优秀的品德才是立人的根本。 德育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德育教育优先于其他教育。 德育教育已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为教育目的,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以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为最终的结果,使学生明善恶、晓礼仪、通优劣、知荣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德育的基础上开展其他的教育。 德育教育的结果决定了德育教育优先于其他教育。 德育教育的结果是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这正是完成其他教育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良好的品质在其他的教育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我们说德育教育优先于其他教育,那么该怎样开展德育教育呢? 1 德育教育中学校对学生的作用。 1.1 结合学校特点,多渠道开展德育教育.首先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寓教于乐,寓德于课堂。课堂教学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更要传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推进有重点地进行德育教育.其次发挥课外活动的辅助作用,以多样化的活动,多侧面,多角度的培养和教育学生.再次面向社会,开展共建活动,是学生认识社会的窗口,更是拓展学生视野的良好渠道,从中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学校和社会相互补充,不但拓宽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渠道,同时也为深入开展德育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和谐德育论文和谐德育的论文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德育和谐发展

和谐德育论文和谐德育的论文: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德育和谐发展摘要:德育的根本是培养人的品德,而品德包含若干心理要素,因而首先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的教育才会效果明显。本文分析了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了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学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谐发展 学校德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精神风貌、意志气节和社会责任心等素质的基础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基本规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等,并使之确立远大的理想,为学生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德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是铸造灵魂的根本。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学生成长的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利益、腐败现象、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以及文化娱乐及媒体内容的良莠不齐等,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目前,学校德育中只重视政治思想的高层次的引导,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德育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德育的健康发展。 (1)德育政治泛化。一些教材和学校的教育活动唱高调,空谈政治理论,给人以政治泛化的感觉。教师无法用所教的理论解释社会中

存在的现实问题,教学内容不能令人信服;学生学习政治课只为通过考试,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德育乃至政治理论的真正价值。 (2)德育脱离现实。德育内容严重地脱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无法解决和解释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从理论到理论,不涉及具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与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因此难以打动人,甚至给人以不触实际和迂腐的感觉,不能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3)德育方式单一。德育在总体上是以记背德育政治的概念和知识为主要特征,违背了德育应包括意识、行为和情感等方面主要内容的规律,极大地限制了德育工作的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的积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标。人格是一个人品德的心理基础,人格的外显行为显示了其品德境界的高低。心理键康是进行德育的基础,要实现学校德育的目标,必须从塑造健康人格的心理教育抓起。 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提高人的自信心,增强抗挫折的能力。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能以自己的方式去适应,遇到任何因难,心理都会自发调节,以适当的行为克服困难。 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奠定了心理基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先有良好的心理基础,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有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所谓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清醒地懂得:我们面对的是学生,他们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像和情感,是集生活、学习、审美等为一体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载体。无数事实说明,不能只关心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对他们心理健康的教育培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为学生成年后适应社会做好铺垫。有许多犯错乃至犯罪的青少年,都有这样那样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因此,每个教育者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教师应把生命和心血融入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和学生人生道路的每一个阶段,使之富于生机,充满活力,不断优化学生整体心理环境。 小学生心理不良的表现、及其成因: 俗话说:“十个指头不一般齐”。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是积极乐观、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渴求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充满自我成功信心的人。相反,却有少数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由于小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未及时解决,进而失去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少言寡语,无组织纪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对集体漠不关心,易生气、动怒、多疑,对别人的劝导具有叛逆行为。 第二、抑郁失落。不愿和人交往,对许多事情抱有幻想,并且付出努力,甚至刻意追求,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时,表现为悲伤、颓废,情绪不稳定,拥有孤独感。

浅谈学校如何开展德育工作

浅谈学校如何开展德育工作 主讲廖厚荣 德育工作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在古代,“教”是“训”的意思,“育”则是针对教育而言的,“教育”是从“教学”演化而来的,从学生的身心健康着眼,注重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强调活动、兴趣和熏陶,追求愉快教学,课堂教学应成为点燃学生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第一朵花。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都是死啃教材内容,这是不行的,面对现代教学改革及教学的最新要求,要改变这种观念。只要平时你细心注意结合教材,在各科教学中对学生适时引导,避免空洞的说教,把课堂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设法触动儿童的心灵,你会发现德育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促进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表现、去总结良好的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愉快,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德育工作的好坏,不但能体现一个学校的活力所在,还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养成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从心理品质的角度讲,健全的人格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是学会做人的先决条件,著名教育家诺尔特说过:“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里,他将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里,他将学会暴力;如果孩子生活在嘲讽里,他将学会害羞;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耻里,他将学会罪恶;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里,他将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中,他将学会欣赏;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里,他将学会公正;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感里,他将学到信心;如果孩子生活在肯定中,他将学会自爱;如果孩子生活在接纳和友谊中,他将会喜爱这个世界。” 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对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发表一点肤浅的建议,其主要做法是:

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了一系列针对小学生的关爱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探索并形成了优化学生情感体验、人格发展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主要是在教师以身示范下,对小学生开展“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抓陶冶、抓体验、抓渗透等展开教育,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化。在校内、班级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团结帮助蔚然成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新精神等得以充分体现。在家中,社会上,学生都能从小事做起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题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

(完整版)德育课教案《心理健康、预防疾病》

心理健康、预防疾病 教学目标: 1、解释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的关系;破除对心理问题的不正确认识;根据环境的变化,学会主动适应,自觉维护心理健康。 2、说出心理现象的基本内容和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正确看待心理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心理健康的表现 2保持心理健康必须学会主动适应 教学过程: ( 先举例引起学生对本次课的兴趣) 某老太近些日子一直咳嗽不止,儿子就从药店买来止咳药给老太太服用,然而病情仍不见好转,老太太便说一定是儿子图便宜买了假药。于是她自己到医院找医生诊治,医生给她看病时又详细又认真,然后给她开了止咳药。果然,老太太回家服药后不久,病就好了。她高兴地对儿子说,还是医院的医生医术高,开的药好! 其实,医生给老太太开的药与她儿子买的药都是同一类型的,所含药物成分基本相同。只是病人对医院的信任打心底产生了依赖感,加上医生和颜细语,对疾病解释得入情入理,无形之中起到了暗示作用,从而药到病除。这就是药物的心理效应。 由此可见,人在任何活动中都会产生相应的心理现象,吃药治病也不例外。 重点讲解培养健康的心理 1.广泛存在的心理现象(重点举例,便于学生理解) 人在工作、学习、娱乐等所有活动中都有心理现象。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特征:需要、兴趣、动机、理想 个性心理 个性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议一议:(请学生回答) 你能列举几种身边的心理现象吗? 2.心理健康的表现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的定义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明确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和谐的、有序的、平衡的心理状态。它具有七个基本特征: 智力正常。智商在90~110为正常,140以上为超常,70以下为智力落后。 情绪稳定而愉快。 意志坚定而控制力强。 案例: 小张从小就娇生惯养,事事由父母包办,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从来没有洗过自己的衣服。平时只要不满意,就大发脾气,有着任性的坏毛病。他上课时经常做小动作,和同学讲话,注意力总是不集中,所以学习成绩一般。到了职业技术学校以后,他还是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不是说话,就是开小差,或者干脆睡觉,经常受到老师批评。他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改变不了。父母每月给的生活费总是大手大脚地花,缺乏合理的安排,是学校有名的“月光族”(即每月花光用光)。不仅如此,他后来又迷上了电子游戏,钱更是不够用,欠了很多债。老

浅谈小学德育的现状及措施

浅谈小学德育的现状及措施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目前,加强德育工作已成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们对于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实效性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石鸥指出:“尽管德育被提到首位,巨大的德育实践并未收到应有的道德效果。”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卓有成效地落实道德教育,如何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乃至全社会一项重大的课题。 1德育问题的现状 近些年来人们对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地位、任务总体上是趋于认同的,但存在着社会、家庭与学校认识不同步、不一致现象。不少学校和地方党政部门都意识到学校德育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并且进行了社区、家庭与学校齐抓共管的大量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对市场经济、社会的不可控因素认识不足,没有形成综合治理的机制和规范。人们对社会和家庭影响因素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作用增强的趋势还没有充分估,因而导致了社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协调或配合不当。当今社会小学教育以

教学为中心的思想树立得还比较牢固,学校德育建设对教学工作的目的性和动力意义,还未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有些学校还错误地认为教学工作上去了,分数成绩上去了,学校的德育就无可指责。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并无多少异议,但如何统一全社会对于学校德育的认识,却是国家和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现在,学校的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教育者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道德的过程。德育的组织者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德育过程往往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而忽视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表现在德育过程中,常以批评、禁止、训斥、说服、榜样、奖励、与惩罚等方法,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发展,教育过程强求一律性,阻碍学生个性与主体性的发展。“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烁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的现实的主流特征”。由于忽视或否定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德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2德育在当今社会的时效性 今天的德育教育面临的是改革开放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一些负效应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就很现实地对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由于每个人的各方面的素质不同,主观能动性有差异,所以德育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的感触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教师工作总结中查看更多范文。 内容摘要: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真正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有机结合,协同发展。因此,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心灵,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在德育工作上注重对孩子进行“心”的工作,通过体验式的德育,将德育付之行动,由行动强化感受,传递真情,让学生心领神会,自然而然地矫正学习生活中的偏差,达到教育的实效。切实把德育做到学生心里去。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关系 长期以来,脱离实际、远离学生生活和心理的德育,使我们的教育有时显得苍白无力,使教育的“产品”成为“危险品”、“易碎品”。我们

要培养数以亿计的“正品”和数以千万计的“上等品”,必须克服传统的德育偏向,真正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有机结合,协同发展。 在一份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20%30%的孩子身上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如在回答“听到别人说你的坏话时,你会怎样”,有24%的学生选择了“记恨在心”或“以后报复”;在回答“当班级有几位同学成绩较差”时,有22%的同学选择“不去理他们,不和他们交朋友”,有6%的同学选择“用不好听的话去讽刺他们”;在回答“同学间发生了矛盾,你会怎么办”时,有22%的学生选择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在与孩子们的座谈中,我们了解到了学生内心深处一些鲜为人知的想法,如孩子说谎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一种不诚实的品德问题,可我们在与孩子们的交谈中发现,“说谎”这样一种现象,起初可能是一种心理矛盾(恐慌、怯懦)的体现,如果教师疏导不当,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不良的品质。因此要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 一、重视体验,关注心灵觉醒,强化心育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发现:只有凸现学生的道德体验,才能实现其德性的自由生长。因为情感体验和道德发展成长之间有着天然而内生的亲缘关系。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影响人、内化人的心理品质,只有重视道德体验,才能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生长,才能激发和养成学生懂得关心他人,热爱生活的热情。 有这么一段动人的故事上海市潭子弯路第一小学的陈智祥小朋友,在给农村“手拉手”小伙伴写信时,附了自己得意的彩色照片,并提出

(可行性报告)浅谈学校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浅谈学校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当前,关于德育概念的界定有很多,可概括为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德育就专指道德教育,而广义德育包括的范围很广: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等。鉴于一个词的多层面的意思同时在一个特定环境中一起使用的不切实际性,在这里我们就将德育局限在道德教育的范围。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使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的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在此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为其主体。 据王希尧教授主编的《教育学》中关于学校德育过程的见地,提取出有关学校德育的定义。学校的德育,是在学校环境条件下,引导学生通过掌握一定的思想行为规范,形成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观念,并用以自觉指导自己的行动以发展理性完美的人格的教育。学校德育的核心功能在于传播伦理文化,使德育对象完成伦理、政治等方面的社会化,同时,使之具有伦理、政治文化等等的创生能力。学校德育在立足于社会现实的同时,适应现实,并且注重对于德育对象品德与人格的具体塑造。 在我国,学校德育较之于家庭、社会等而言,普遍被认为是德育的主要场所。这是因为:在校学习期间,正是一个人生理、心理逐步成熟和良好思想道德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夸美纽斯曾说过:“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才能成其为人……知识、德行、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虔信却没有这样给我们……一个人,可以自动长成一个人形(正如任何野兽类似它的同类一样),但是,若非先把德行和虔信等灌输到他身上,他是不能长成一个理性的、聪明的、有德行和虔信的动物的。这种不走应该在幼小的时候去实现。”青少年时期,也是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打基础和定向的黄金时代。他们的思想品质、世界观等也正在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模仿性也很强,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在这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影响个体,甚至延展到一生的关键时期,适时开展德育,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发现问题,对于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将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切的。学校教育,在提高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灌输思想道德伦理理论、意识等方面,起着其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西方很多国家,例如美国等,将家庭、社会作为德育的主要场所,现象就

心育与德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浅析 一直以来,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心育)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或看法,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对这个问题重视起来,深刻剖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开展工作。 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重视德育的教育,儒学作为“为人之学”,特别重视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修身是做人的基本要求。1978年9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讲话指出:“中国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十六大)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在最近召开的“(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伴随着学生成长的,以辅导学生为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心理咨询辅导活动。 谈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一般来说分两个方面:区别和联系。关于区别呢,研究者都是从心育和德育在理论基础,工作目标,工作原则以及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区别,二者不能相互代替。首先在理论基础方面,均认为心育的基础主要是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而德育主要以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法学和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在工作目标上,研究者均认为两者在具体目标上不同,心育是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克服自身发展中的障碍,而德育主要是帮助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品格等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起符合一定社会规范的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但是詹伟鸿提出一个观点:德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育人”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詹伟鸿)。在工作原则上,德育工作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是非判断旗帜鲜明(李芳,范正和);而心育则强调助人自助的心理学原则。在工作方法上,灌输,模仿,集体教育和规范是其主要手段。而心育主要倡导是会谈,心理测量,鼓励法等方法。提倡人本位为思想。 关于二者的联系大部分研究者认为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首先,从目的上看,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才,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才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也是进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使他们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为他们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其它教育创造条件;而德育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塑造,反过来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进一步发挥其积极影响,二者协同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从内容上看,传统的德育教育的内容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法律等行为规范的教育,主要是为了是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图文稿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 文篇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关注细节成就完美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几点体会 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关键字:小学、心理健康、学校、教师 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一些有关学生因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做出违法事情的时候,我的心情便很沉重。为何有那么多的学生,会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为患社会,我想这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培养出心理素质良好的新时代人才是学校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也是学生今后全面发展和有效接受完整教育的良好基础。作为学生主要生活环境之一的学校及引领学生成长的教师,应该首当其冲去为他们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值得我们去探讨。 首先,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1、校园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4、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其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某种程度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但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教育实践中还存在许多不足,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高度,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德育作用,有效解决初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因此,加强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体系构建对策的研究,对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拓展初中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空间,促进初中生综合发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现状 近年来,虽然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因实践探索尚处于浅层阶段,还存在许多无法忽视的问题,具体包括:(一)思想上的偏差。客观来讲,我国初中德育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以政治理论、思想品德、形势与政策、传统文化等为主,很少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这就造成了初中生缺乏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途径,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思想上的轻视。目前,许多初中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咨询,只有心理有问题的人才会接受这方面的教育,甚至将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相混淆,用有色眼镜去看待那些去心理咨询的学生。(二)体制上的欠缺。相比于成熟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广大初中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度和投入度都非常有限,甚至许多学校还没有理顺其管理体系、价值诉求等。尽管部分初中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其更多承担的是心理干预职能,忽视了

心理教育职能。另外,许多笃信西方心理教育理论的工作者缺乏对传统德育教育的理解和认同,缺乏对初中德育工作的接纳和正视,甚至出现自我封闭的趋势,导致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动力不够,对双方的发展都带来了负面影响。(三)协调上的缺位。目前,有关德育和心理教育整合的研究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性的探索和操作少之又少,尤其是协调平台的缺位,造成具体整合平台建设的滞后,最终严重制约了两者的整合发展,成为了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一大困境。对此,构建双向互动、高效协调的平台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通过平台对话机制的交流,可促进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交流、理解,进而为实现两者深度整合奠定坚实基础。 二、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原则 在明确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现状的基础上,要想实现两者整合的高效性,还必须明确整合原则,具体分析如下:(一)主体性原则。所谓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者主体性作用,并结合实际及时转变角色,帮助学生达到应有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要尊重初中生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两者的整合真正回归于育人这一根本功能上来。(二)因材施教原则。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既不能远远走在学生前面,也不能与学生实际相差太多,同时要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教育。简单来讲,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差异、思维差异等,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人尽其

浅谈学校德育教育

浅谈学校德育教育 让美德植根于孩子的心灵 ——―浅谈学校德育教育 一、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如今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是一种和谐的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但其灵魂还是思想道德教育,即德育。笔者认为:德育从来就是学校教育的内核,甚至是教育的唯一内容。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古往今来,人类对于“善”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而道德,作为一种与人的生命意义相连的美好品质的代名词,更是我们人类世世代代文明的象征。任何一位重视教育的人,都必定不会忘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成功,是教育最大的成功。如果完全去除道德教育的因素,教育也就不成其为教育。 二、学校道德问题透视

毋庸置疑,道德教育是教育中最具人性意蕴的质素。然而道德教育因其宏大、因其崇高,因其难以把握,难以衡量,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管理者公认的难题。由于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与认识的狭隘与功利,道德教育手段与方法的固执与僵硬等,导致学校德育教育举步维艰甚至面临相当 __境遇。 笔者从事初中教育近二十年,做过班主任、团总支书记、教导主任、校长,也到过不少学校参观过、考察过,发现处在不同的道德环境下,不同学校的学生的道德问题表现不同。在农村学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良消费行为。,乱吃零食,猎奇购物,生活不守规律;2、赌博。有不少学生打扑克牌,玩麻将、推牌九,赌注有时还很大;3、破坏财物。学校花草长不起,小树不成活,教室门窗、电灯、电扇经常受到破坏,寝室的床铺,自来水管受到损害;4、沉湎网络。相当大比例的学习存在障碍的学生,把时间、精力、金钱耗在了网吧,甚至不能自拔;5、色情浏览。据悉有学生通过网络、影视书刊,有“青春写真”经历;6、偷窃敲诈。经常有学生学习用品,生活用品被偷,钱物被敲;7、染发、蓄长发,抽烟,喝酒;8、文明礼仪缺失,目无师长;9、成立帮派团伙,肆意破坏;10、环卫意识差。乱扔果皮纸屑,乱倒垃圾;11、校园暴力。主要表现校外社会力量的不当介入,学生之间的斗殴也时有发生…… 三、学校道德问题浅析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既不能互相取代,也不能互相包容,但又可以相互弥补,互相渗透。正确认识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问的区别和联系,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 第一,教育内容不同。心理教育主要面向独立的个体,它通过各种各样符合心理特点的方式、方法来实现个体的心理健康,使个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主要包括人际关系、情感问题、人格问题、心理障碍的矫治等内容。而品德教育则是以促进社会安定与进步为目的,使每个人都按特定时期社会的要求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着同一目标前进,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 第二,教育方法不同。心理教育不排除团体讲座、间接咨询等方式,但最主要的方法是个别交谈,在交谈中使之宣泄,咨询者注重对来访者的同情、理解、倾听与沟通,通过采用一些特殊的心理学方法和技术,如心理测验、精神分析、行为矫正来疏导,巧解心结;品德教育虽有个别交谈方式,但常用的是讲课、报告、讨论、参观、访问、批评表扬等形式,重视言传身教。 第三,教育原则不同。心理教育遵循自愿的原则,来访者都有强烈的寻求帮助的渴望,对咨询者所提供的“帮助”接受得比较顺畅。德育虽也帮助对方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但是提倡主动出击,积极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可见,心理教育与品德教育是两回事。不要以为有思想政治教育课,就可以解决心理问题,当然,也不可以心理健康教育代替德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 第一,心理教育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由于在思想认识上缺乏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心理规律的深刻认识,因此在德育工作实践中常有把学生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认识偏差、情感失调、过失行为一概归结为道德品质问题,甚至思想政策问题。这种德育工作简单化、成人化的倾向,不但给学生带来了“成长的烦恼”,而且给德育工作的名誉与实效造成了不良影响。把心理教育引入学校德育工作中,有利于避免这些不良倾向及其影响。心理教育正是在这一点上使德育工作更加切合青少年学生的实际。 第二,心理教育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心理教育依据心理学科学的方法和技术,遵循平等、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之原则,使之能与学生建立心心相印的良好关系,从而能够更好地体察学生内心,倾听学生在“心灵不设防”时的诉说,并且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分析研究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品质上的发展水平及心理障碍,从而能够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特别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 第三,心理教育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高低,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把德育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与情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 课题组 (崆峒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平凉 744024 )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当代中小学生自我意识过于强烈,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相对薄弱,如何把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素质,这是当前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必要性,然后论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最后提出了提高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只有正确引导广大教师理清二者区别联系,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共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新体系,开创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潜能,建立心理健康新观念,塑造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推进学校整体素质教育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一、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一)目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学校德育认识不全面。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受“左”的思想影响,把德育单纯地理解为政治教育,虽然这样的时代早已过去,德育的内容也有了许多变化和发展,但泛政治化倾向已经被置入公众意识中,这大大缩小了德育的视野,如中小学校园里,一提到德育活动就将主题确定为爱国、奉献、爱心等,脱离现实环境和现实需要,不利于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也难以实现中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从而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 2. 德育问题心理化。德育教学方法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就在于它必须保持教学过程和学生修身过程相统一,德育教学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重要的是接受和内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德育过程中不能以真理自居,而应平等地参与学生活动,并与他们倾心交流,然后通过启发和入情入理的商讨和讲解,引导学生接受并形成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如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和接受是毫无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系院:黄淮学院姓名:张政学号:093411014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的越来越快,竞争也日益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同时,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加快,迫使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才不至于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淘汰。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也变得更加复杂多样,“人类进入了心理负重年代”。其中大学生首当其冲,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群体,正面临着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导致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主观上看,大学生自身发展所处的阶段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这一时期心理发展主要存在以下矛盾:首先是充满远大抱负与现实经验不足的矛盾。当代大学生抱负远大,忧国忧民,但是由于大学生还未真正走上社会,缺乏对实际的了解,因此大学生经常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彷徨,久而久之导致心理问题。其次,要求他人尊重与自己尊重他人的矛盾。很多大学生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不喜欢别人干涉、指责,但对他人却缺乏尊重,还有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以致造成自命不凡、虚荣清高的个性缺陷。第三,思维独立、批判性强与识别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矛盾。第四,对完全不同于中学的大学学习方式的适应问题,对所学专业的适应问题,人际关系的问题,学习与恋爱的矛盾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以及对就业与继续深造的选择问题等等。大学生思维独立性、批判性进一步增强,但辩证思维还不深刻,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够敏锐,自我控制能力有待发展,因而大学生在社会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挫折和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心理问题。 从客观上看,社会环境因素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思想多元化,竟争加剧、生活节奏加速,使人们产生紧迫感、压力感以及心理上的距离感。很多学生在中学成绩优秀,受到学校“重点培养和保护”,进入大学后失去了这种优势和地位,产生心理失衡。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要求子女只顾学习,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导致有的学生生活懒散,缺乏纪律性,自理能力极差,抗压能力不强。 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避免由于以上各种问题而造成的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确保大学生以良好、阳光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学校和社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