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二期课改知识学习

上海市二期课改知识学习

上海市二期课改知识学习
上海市二期课改知识学习

上海市“二期”课改通识培训资料

第一讲为了上海的明天

——上海中小学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背景和基本目标

一、上海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1、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的发展

●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邓小平

●人才竞争,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江泽民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

●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为落实人力资源培养的目标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教育责无旁贷。

2、上海城市发展对优秀教育的呼唤。

●本世纪中,上海将建成“一个龙头、四个中心”,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市,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的宏伟目标,教育肩承着发展上海的重任。

●“科教兴国”“科教兴市”,基础教育必须先行。

●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希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是教育系统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根本体现。

●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为每一个适龄青少年提供充分的、均衡的受教育的条件。

△使每一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3、当前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不足。

●57%的教师和46%的校长认为教材内容很多。中小学相比,小学人士持内容偏多意见的人更多,小学校长认为内容偏多的也超过50%。

●60%的校长和40%的教师认为课程内容偏难。50%的教师认为课时不够用。当问及课时不足的原因时,认为达不到规定的教学要求和完不成教材规定的内容的比例之和约为50%。

●学生认为语文、数学、政治、历史等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程度逐年下降,而计算机、音乐、美术和外语则逐步上升。

●另有9.3%的教师和5.4%的校长认为高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较紧。43.2%的教师和54.2%的校长认为严重脱节或有较大脱节。

●为了公布考试结果和依据结果和名次的做法,70%的初中和小学生感到紧张、害怕或讨厌,只有少数学生喜欢。中小学生相比,初中生紧张的人数和喜欢的人数比例不够。但讨厌或害怕的人数增多。

4、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课改经验。

(1)教育思想:学生中心

个性发展

终身学习

(2)教育内容:贴近科技与社会发展

贴近学生实际

(3)教学组织:精致性

选择性

合作学习

二、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的改革目标

1、总目标:上海的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2、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3、具体目标:

(1)课程结构:

●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探究型)课程

(2)改革课程内容

●改变称有课程的繁、难、偏、旧,建立新的内容体系、训练体系、活动体系和实验体系。

●精简共同基础内容,提供了供选择的个性发展内容。

(3)改革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

●研究性学习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核心

(4)改革评价体系

●综合性

●发展性

●开放性

●多样性

(5)改革管理体制

●合理设置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比例,充分发挥学校课程开发的自主性。

●赋予学校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三、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基础

1、实施了中小学课程改革一期工程。教育部给予了上海课程改革自主权,促进了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一期工程的顺利实施。

2、标准化建设的工程,“校校通”工程为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薄弱学校更新工程

●初中小学标准化工程

●加强初中建设工程

● 11所寄宿制高中建设工程

●“校校通”工程

●小班化教育

3、上海的基础教育已经进入了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

4、上海中小学二期课改在观念上、课程结构上、教学模式效果上,为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改革起了主导性的作用。

●“三大板块”的课程结构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全面改革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积极探索研究型课程

四、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实施

△指导思想: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有机整合,充分发挥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1、推进改革的课程

●大力改革外语课程

●全面普及信息科技课程

●积极推进研究型课程

(上海被国家教育部列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2、新课程教材实施的关键是教师

●自下而上积极、主动、创造(群体参与)

●文化底蕴的拓宽、加厚

●教研组织与核心教师作用的结合

●教学管理重心下移

●深入教学的个案研究(个体跟踪、设计积累)

3、课改的关键是教学

4、充分调动校长在课改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组织、推动作用,形成教师实施课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新课程的建设和推进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完善和改革的开放过程。

实施的宏观策略:

●先立后破

●外力冲击

●改革理念提前渗透

●以点带面,推动全局

●上下联动,双向推进

●以校为本

●实践创新

思考题:

1、你对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背景是如何认识的?

2、课程设置中,教师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3、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目标中内涵核心是什么?

4、如何改革和完善学校课程管理?

第二讲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上海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二期课改的理念是根据沿海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变化即产生。

1、转型时期特点

教育要从适应工业时代转向适应信息时代

1)在体制上从划一化、同步化、标准化、转为多样化、增加选择、个别化教育。

2)在课堂教学领域,从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同向思维的教学模式的接受式学习,转向注重于教师与学生间互动,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同向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在注重接受式学习的同时,引入体验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在培养目标上,从注重共性,忽视个性,重视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升学无望的学生,转向既注重共性,更注重个性的发展,强调教育要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程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4)在教学手段上,改变粉笔加黑板教学方式,重视用现代技术推动课堂领域的革新。

2、对上海中小学生的素质要求。有强健的体魄,有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有开放的意识和文化包容态度,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发现问题,能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

3、上海中小学生的长处和不足

长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比较扎实

不足:1)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缺乏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2)学生缺乏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与空间;

3)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不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心理素质不够稳定。

表现:一些尖子学生虽然屡屡在国际上获奖,但由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够而导致的后劲不足,他们中许多人难以成为将才,帅才,大师级人物也很难涌现。

4、问题(原因)

(1)提前,加快,加力,强化

(2)过于强调继承

(3)课程教材上的问题(原因)

1)教材太难太深,选修教材太少,学生参加活动、实验、实践的机会太少。

2)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播而忽略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

3)升学考试的压力太重。

(三种课程论影响我国)。

二、上海二期课改的基本理念

(一)基本理念

1、树立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

2、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物征和上海特点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4、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加强课程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的有机联系。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

1、基础观

在强调创新时,特别要重视打基础,打基础为创新,在打基础中促创新。

要为学生精选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程的基础性包含体现共同基础的基础型课程和不同基础的拓展型课程,精简共性的基础,增强可选择的不同基础,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

2、课程观

课程要从“集中统一”走向民主、多元,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向走教师,由教师走向学生。

(1)知识+经验+对话

(2)教材+学生+教师+环境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师就是课程。)

(3)学习结果+学习过程

(4)民主

课程、教材、教学三者之间,相互转化、促进、融通。

3、目标观

课程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融合。

5、内容观

课程内容必须与学生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联系,必须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5、教材观

教材要为学生提供有弹性的、可供选择的资料与案例。教材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整合,弹性)

6、教学观

教学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为学生学会学习、持续发展打基础。要提倡探究性教学、体验性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和科学领域进行观察和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再创造,生命价值,目标多元,互动)

7、学习观

学生和老师都是知识的共同建构者。提倡接受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融合。

(师生共建、学会交际、学习途径、合作学习、独立学习)

8、德育观

所有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每门学科都负载着德育任务。每个教师都要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学生面向高尚的人,他们的情感、态度、品德行为会在潜移默化中高尚起来。德育的方式要润物细之声,体现时代感,抓住每一个契机提供学生多种道德和价值的判断与选择。(所有学科都有德育感染,时代感)

9、评价观

评价不只是甄制和选拔,评价要在导向激励、促进发展上下功夫,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

(三)理念的产生(来源)

1、继承“一期”

2、“互动”中不断产生新的理念,在“互动”中不断推动工作。

(四)操作层面如何落实

1、教学行为(接受→理解→内化)

内化难:改变人的旧观念非常不易。人们习惯于走自己驾轻就熟的老路,而不愿意走需要披荆斩棘的新路。

2、学习行为

3、考试

思考题:

1、新的教育理念的产生,主要是根据哪几个方面的需求而提出的?

2、上海的教育正处于历史转型时期,对学生的培养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3、从二期课改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看,应当从哪些方面培养中小学生的基本素质?

4、上海二期课改提出了哪些方面的基本理念?联系学校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5、根据上海二期课改新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哪些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需要改变?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三讲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课程方案解读

一、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培养目标

1、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目标关注每一位学生。

*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有个性、有差异地主动发展。

*终身可持续地发展

2、根据上海城市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培养目标突出。

*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四会四会”: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会学习、会合作、会做人、会生存。

*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国家意识和政治信念

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社会责任感和承担精神

开放意识和文化包容的态度

进取精神和乐学好学的态度

二、关注于学习经历的课程体系

1、树立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的观念。

*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

*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

2、为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

学习经历是学习目标、过程、内容和环境的综合合体,是学生形成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关键。

*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

*智能开发和认识发展的经历

*体育与健身的经历

*艺术修养和发展的经历

*社会实践的经历

3、向学生提供八个学习领域课程

依据和目的:

*以内容间的相互联系和学习过程的共同特征为依据,建立符合多重智能结构和多种学习经历需要的学习领域课程。

*为形成多样化的课程门类和学生灵活有效地选择课程留出改革空间。

4、设计三类功能性课程

*根据共同的基础和不同的基础要求,构建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

*根据改变学习方式,加强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改革要求,构建研究(探究)型课程。

三、体现基础性、整体性、选择性的课程结构

1、重视课程的基础性

*设置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基础型课程和不同基础要求的拓展型课程。

*精简共性的基础,增加可选择的不同基础,注重能力、方法和态度的基础。

2、强调课程的整体性。

*在有关课程整合理念指导下,整体设计十二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加强基础型课程、拓展课程和研究(探究)型课程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各自的优势。

*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三个学习领域进行“合——分”一体的整体设计。

*增设艺术、科学、社会等课程、充分发挥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各自的优势。

3、增强课程的选择性

*设置有利于学生录活、有效地选择的八个学习领域课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个性和发展方向,选择不同学习内容。 *加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并随着年级升高,逐步增加可供学校自主设置课程的课时比重,以适应地方、学校和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四、完善和精选课程内容

1、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经历,密切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使课程内容更加富有生活气息。

*关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增加课程内容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相关成分,使课程内容更加具有应用性和时代气息。

2、构建简洁、明了、新颖、有层次的课程内容。

*充实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科技发展紧密联系的内容,使课程内容呈现出简洁、明了、新颖的特征。

*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同和学生水平的差异,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使课程内容呈现出基础性、层次化的特征。

五、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

1、改变学习方式

*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接受与主动体验、探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现实的、有趣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改变单一的个性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自主的、合作的、交流的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要

方式。

*建立学校选课指导制度,倡导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使学生学会选择。

2、增设研究(探究)课程

从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环节制订《研究(探究)型课程指南》,反映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指导学生完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

*大力推进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追求卓越。

3、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经历

*加强学校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的同步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渠道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

*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和各种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开展学习活动,加强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六、完善学习训练系统、学习评价系统、活动学习系统和实验学习系统

1、完善学习训练系统

2、完善学习评价系统

*建立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改革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制定学生成长、发展评价手册,实行发展性综合考察评价。

*推进包括招生考试在内的各种考试制度、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的改革。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建立学校数字化学生档案和市、区两级的数字化质量监控系统,设计有利于全社会共同参与中小学评价的数字化评价平台。

3、完善活动学习系统

*拓展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尤其是学生社团活动)领域,形成教育的系列。

4、完善实验学习系统

挖掘实验教学的功能

加强实验设计研究

*重视生活中的小实验设计,密切实验设计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优化传统实验设计,在以往验证式实验设计的基础上,增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的实验设计和有利于学生合作交流的团队实验设计。

*全力开发以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器)为核心技术的现代数字化实验系统。

改革实验教学

*倡导“做、想、讲”三者合一的实验教学。

*将实验教学融入知识生成和应用的全过程。

七、实现课程整合,尤其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全面整合

1、加强课程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

*实现课程目标的整合。

*实现课程功能的整合。

*实现课程结构的整合。

*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

2、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全面整合。

*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全面整合,逐步建立与课程教材改革相配套的数字化系统。

八、提升学校、教师的课程研究、设计与实际能力

1、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留出空间

*适当减少国家课程的比例,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充足的空间。

*鼓励学校在遵循课程基本设计思想的前提下,结合实际设计个性化的学校课程实施计划。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根据课程特点和学段特点,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2、提升学校、教师课程研究能力

*通过培训提升市、区县教研员的课程意识和研究能力,加大对学校课程研究、设计、实施的指导力度。

*鼓励和支持学校成立课程研究小组。

*提升教研组的课程研究、设计、实施能力。

*提高学校和教师对课程的研究、设计和实施能力。

思考题:

1.作为校长,应该如何指导教师落实《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

2.你认为学习经历和经验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作用?如何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经历?

3.从“让课程适应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角度看,课程结构的改革应该关注什么?

4.从教学角度看,你认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有哪些积极的意义?

5.在教学中,你采取哪些措施和方式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请通过教学设计的案例加以说明。

6.完善学习训练系统、学习评介系统、活动学习系统和实验学习系统对推进课程教材改革有哪些作用?这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案例?

7.对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应用,你作了哪些尝试?请结合案例加以说明。

第四讲提高教师素质推进课程改革

——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对学校、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1、加强师德规范建设

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3、建立终身学习体系

4、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

一个坚持:

坚持教师发展为本

二个加强:

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建设

三个深化完善:

深化完善中小学教师管理的体制、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和机制、教师培养培训的投资形式。

四个全面提升:

全面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专业化程度。

五个一体:

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国际视野和交往能力、具备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具有科学精神和科技知识。

三、目前教师与二期课改不相适应的方面

1、怎样实现由“学生适应教育”转变到“教育、课程、教学、教师为学生发展服务”。

2、怎样实现由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

3、怎样进一步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

4、怎样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适应二期课改的课程结构。

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认同、投入热情、参与程度。

四、课程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本质上是同一件事。

教师队伍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把课程改革的理念、内容作为队伍建设的依据。

目前国际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代表性观点:

以学科——理智为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以实践——反思为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以生态——平衡为取决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五、怎样体现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1、重点抓好研究基地校长的培训:怎样进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创新。

2、课程教材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革命。

3、培训并鼓励用技术推动课堂教学的革命。

4、深化和完善二期课改对教师的培训途径。

抓好四项评选活动

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活动

优秀教研员论文的评选

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评审

学科教研员教研工作评选

六、建立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制度

基本特征: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基本做法:

应当引导教师把新的课程理念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倡导和鼓励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对新教材进行个性化理解和创造性发挥。教学不仅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而是课程设计与发展的过程;只有共同的课程理念,没有固定的教学设计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是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制度的基础。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学校的特色,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是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制度的宗旨。

对市、区县教研员的要求:

促进他们从学科带头人,转变成为学科课程专家,既懂教研,又懂科研与德研,既了解学校教师的现状和需要,又清晰地把握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并且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七、人事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

1、在教师高级职务聘任改革上,体现了“上海最优秀的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的政策导向。

2、广泛深入地抓好对中小学校长系列性的专题培训。

3、做好对区、县教育学院英语教研员的培训,充分发挥“孵化器”的作用。

4、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校长和英语教师的培训,缩小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上的差距。

5、举办好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和素质教育实验学校校长论坛,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辐射作用。

八、对校长、教师自身素养的要求

1、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知识,注重依法办学的职业道德。

2、具有学高身正的人格魅力,培育底蕴深厚的人文素养。

3、具有严谨治学的专业精神,掌握持续发展的教学能力。

4、具有民主平等的教学作风,创设教师合作、师生合作的教学氛围。

5、具有教育创新的改革精神,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特色。

思考题:

1、上海在开展二期课改中,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是什么?

2、目前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等方面与二期课改的要求有哪些差距?

3、在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做哪些改革?

4、为什么要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制度?怎样开展校本教学研究?

5、二期课改对校长、教师的自身素养有哪些新要求?

关于校本课程的认识及其它

一、认识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需求,整合本校课程资源,补充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不足的第三级课程,也叫学校课程,这种课程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课程载体之一。开设校本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增强学校办学的自主权,补充和消除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过于统一、过于宽泛、过于系统的不足和缺陷。因此,淡化课程的学科性,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实践条件,创设创新情境,就成了校本课程的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的重点。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原则,是校本课程“人”之所在。

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载体,校本课程的内容必须充分地体现人,呈开放性。所谓开放性是针对学科而言的,它的特点是淡化课程的学科性,使课程内容呈现非学科性。其策略是用学科知识而不唯学科论,搞学科交叉、学科渗透、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活动……教师要引导和组织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馆藏书、报刊资料、影视和其它媒体信息、民俗文化、等等,)启发他们发现问题,并力求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智慧来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其中发现问题最能反映个体自我发展中的创新意识,因而也是最为难能而可贵的首要问题。从课程的学习过程来说,校本课程必须注重人的实践,坚持实践第一、感受第一和体验第一的原则,力求达到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无论是操作实践还是创作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只有在感受和体验中才能培养个体独特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果离开了个体丰富多彩的具体实践和独具魅力的感受与体验,校本课程也会变成由一大堆抽象的概念和名词术语组成的理论学科或操作系统的技术说明,失去其应有的特色。课程设计的目标应该指向人,使之定位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主发展。这就要求课程目标按主体的成长规律选择课题,在发现问题中培养他们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科技应用中存在的人文精神,在分析问题中培养主体综合运用各种技能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筛选信息、辨别真伪的科学态度和素养,并在解决问题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培养主体寻求自我成长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校本课程才能真正补充国家和地方课程过分侧重学科知识体系建构这一课程目标定位之不足,使课程内容由学科知识的构建指向人的能力培养。

二、问题

由于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认识不足及高考的压力,对校本课程的开设还只是停留于课程表的安排上,而没有真正实施;学生(主要是学生家长)对这种自由和权力并不那么热心。甚至有忧虑。他们忧虑“考试”。纵使“国家课程”不被喜欢,却是中等学校或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纲要”,教师和学生家长依然会“规劝”学生以勤学苦练的姿态面对国家课程。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期望使“校本课程”常常居留于“兴趣”和“赶考”之间:既满足学生的期望和需要,又以“赶考”的内容“对家长和社会负责任”。一些学校开设“趣味数学”、“趣味语文”、“趣味英语”等“兴趣类”校本课程和“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就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当它考虑学生的需要时,它以“兴趣”的名义出现;当它考虑教师和家长的期待时,它以“拓展”的名义出现。

三、想法

1、在目前中考、高考升学的压力下,确实解决校本课程对国家课程的有力辅助作用,从而使学生却有收获,解决家长的疑惑

2、从校本课程的特点来看,它是依据本校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资源、在了解本校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要后开发的课程,因此,规范开发流程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关键。如果缺少了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分析,缺少了对学生的需要的评估,缺少了对本校培养目标的确定,随便开出几节选修课,硬称之为"校本课程",这是校本课程管理的失责。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学校的整体评估。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要做的一系列基础研究。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及办学特色,评估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分析学校及社区的课程资源等。校本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要充分考虑、学校和社区的公共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对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方面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估,扬长避短,量力而行。

3、大力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尤其是对自己专业知识的外延学科进行有效的辅导。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提纲)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提纲) 一、《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的性质 《课程指南》是政府对上海市21世纪初的学前教育课程的整体规划,体现了政府的意志,体现了政府对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纲要》的基本文件。 《课程指南》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出了学前教育课程的“质量标准”,同时,为课程理念的落实提供了明确的实施途径。 因此,《课程指南》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行动纲领,是幼儿园和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的依据。 二、《课程指南》的框架结构 《课程指南》内容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的结构、课程目标和内容等,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以及几个附件等内容。 三、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对课程的几个基本认识 1、确立大课程观——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是课程。 2、课程改革既要改革课程理念,又要改革教育技术。 3、课程改革要引导全员参与、整体互动。每一位教师都是课程改革的主体。 (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以幼儿发展为本”是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发展性 现代学习的目的: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 “让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副标题。 现代学习方式的宗旨:宏扬人的主体性。“为本”主要体现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依据: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课程应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要遵循幼儿发展的逻辑,尊重孩子发展的规律、程序、个性特点等。 二期课改的落脚点: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挑战: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 2、注重早期幼儿潜能的开发——注重个别性。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证明人的潜能的多面性和开发的可能性。 脑科学的发展证明学前期儿童存在许多关键期、最佳期,此时进行智能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是承认差异、发现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让学生获得有差异的发展。 3、以素质的启蒙为核心——注重奠基性。 正确理解“启蒙”二字。幼儿园目标指向的全面性,要关注对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有用的素质加以培养,重视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要素:兴趣、情感、正确的态度、获取知识的能力等内容。 (三)《课程指南》中五条课程理念的内涵: 1、确立以幼儿和谐发展为取向的课程目标 目标是灵魂,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期课改着眼于为幼儿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打基础,因此,要从生活习惯、学习能力、情感与自我意识审美情趣等方面考虑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幼儿将来适应未来社会奠定最初的基础。(见P1)

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

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 究” 项目启动暨培训大会 会议资料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二○一○年四月 沪教委基〔2010〕33号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提升中小学 (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 (2010—2012年)》的通知 各区县教育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本市中小学(幼儿园)二期课改,全面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我委制定了《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指导所辖教育机构按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与我委基础教育处联系(联系人:李如海,联系电话:)。 附件: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年)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二○一○年四月八日 主题词:教育课程计划印发通知 抄送:市教委教研室。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2010年4月8日印发 (共印60份) 附件: 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 (2010—2012年)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推进《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以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沪教委基〔2007〕46号)的落实,深化本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全面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特制定本计划。 一、意义 课程领导力是以校(园)长为核心的课程团队为提升学校课程品质,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规划、执行、建设和评价的能力。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教育科研等部门以及本市中小学(幼儿园)要充分认识提升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推进课程改革。 1.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本市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学校创造性地落实课程改革的系列要求,把握好课程计划的要求与课程校本化实施之间的关系,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科学评价课程及其实施成效等。因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语文新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语文新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 31 他从火里跑出来 执教:豫英实验学校於丽虹一、教材分析 《他从火里跑出来》是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语文新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七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记叙了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克服千难万险,成功研制烈性炸药以及他临终时捐出自己的巨额财产,设立了“诺贝尔奖金”的故事。 这一单元要求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课文中的词句提出问题,使之养成质疑的习惯。《他从火里跑出来》又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本文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句子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从问题出发,采用默读、划句、朗读、谈感受等方法,理解诺贝尔研制炸药的危险性和他不顾危险,为科学研究的成功勇于献身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认识9个生字:欧、洲、矿、瑞、诺、烬、撼、财、励,理解并积累“凝神注视、震撼、夜以继日、血迹斑斑”等词语。 2.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能对自己感兴趣的词句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和释疑能力。 3.学习课文,了解诺贝尔不顾生命危险,成功研制烈性炸药的过程,感受他为科学研究不惜献出自己一切的献身精神。 4.背诵第6小节。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句子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 2.了解诺贝尔不顾生命危险,成功研制烈性炸药的过程,感受他为科学研究不惜献出自己一切的献身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题,了解“他”指诺贝尔。 板书:诺贝尔,提醒“诺”字的书写。 2.再读课题,学生谈感受。 3.齐读课题。 说明:通过朗读课题、谈话交流,激起学生的疑问,设置悬念,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课文的情境,为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做好了铺垫。生字教学中,教师应在难点处或容易出错、混淆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点拨与强调,以帮助学生掌握。 二.课题出发,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边读边思诺贝尔为什么会从火里跑出来。 2.学生交流,教师随机介绍“烈性炸药”。板书:烈性炸药、实验、爆炸、成功。3.学生根据提示完整说说诺贝尔从火里跑出来的原因,教师小结并板书:发明4.了解课文还介绍了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金”。板书:设立“诺贝尔奖金”。 说明:在整体了解的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初步把握课文第一件事的大意,然后让学生借助板书提示简洁、完整地概括。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了整篇课文的脉络和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质疑释疑。 (一)学习第1小节,了解诺贝尔研制烈性炸药的原因。 1.自读第1小节,了解诺贝尔研制烈性炸药的原因。 2.指名交流。 3.齐读第一节。 说明:课文第一小节交待了诺贝尔研制烈性炸药的原因,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借助“因为……所以……”将因果关系说清楚、说完整。

二期课改理念观点

二期课改理念观点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二期课改”理念观点的学习 上海中小学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基本情况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作为上海市面向新世纪的重大育人工程,于1988年4月正式启动第一期工程,历时十年,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取得了显着成绩;1998年起进入了第二期工程(简称二期课改),1999年发布了由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组织众多专家参与撰写的《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研究报告)》,之后通过招标方式分期分批确定学科教材的主持单位与主编以及出版单位。 二期课改的“五种学习经历”的新概念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厥轩说,上海已进入中小学二期课程改革整体试验阶段。“二期课改”的核心就是要改变以往由学生适应课程的被动局面,建立起让课程适应并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现代课程体系。“这将带来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评价体系、学习方式等一系列重大变革,也是实现2010年上海基础教育进入世界一流水平目标的重要标志。” “二期课改”是基于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对市民的要求和对经历“一期课改”后教育现状的反思而实施的,因此它在课程理念上实现了突破性变革,即树立起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 新课程方案提出课程要向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的新概念,就是要通过提供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体育与健身、艺术修养和发展、社会实践等五大方面的经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学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化。 方案同时提出,要建立相应的语言文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身、综合实践等8大学习领域课程;课程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类构成,并各有不同的实施形态;自然、社会和艺术三个学习领域要建立综合与分科相连贯的课程格局;不同类型的课程和不同学科制订不同的“课程标准”。这样,上海的中小学生今后将实现想学什么就能找到相对应的课程,让课程适应学生,使课程的选择性和自由度更大。 另外,方案还提出,课程实施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管理,增大学校对课程的开发与选择权限。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后教学计划不再统一颁布,而是由学校制订出个性化方案;除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类课程外,还特意留出6%至7%的课程空间,由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和学生特点自主设计研发,这比原先学校仅具有实施功能迈进了一大步。 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 二期课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课程适应每位学生的发展,向学生提供5种学习经历,建立8大学习领域课程;课程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类构成,将为中高考改革和推行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保证 1998年上海启动中小学二期课改,按照"上下互动、分批推出、滚动实验、逐年推仅的策略,1999年上海推出了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改革行动纲要,2002年编制了新课程方案和学科标准等系列的征求意见稿,每年推出一批新教材,目前已经完成编写总量的75%,分别在179所中小学幼课改研究基地学校实验。经过几年的试点,全面推广新课程和新教材的标准的条件已成熟。 为了确保二期课改实验成功,上海将加大师资培训,建立和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并制订课程教材改革全员培训实施方案计划,指导、推进课程教材改革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同时开展以区县为主体的中小学教师二期课改和课堂教学的督导评价试点 对上海中小学二期课改的认识与思考 上海中小学二期课改是着眼于社会发展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实际开展的,是对一期课改“素质中心”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以育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的全新科学课程观和整体学力观,以回应上海一流城市一流教育的发展目标。 二期课改进一步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强调学生的素质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包括在德、智、体、美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揭示了提高素质的根本落脚点,并强调素质的动态性和发展性,把学生素质的发展作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培养目标和根本所在。 二期课改的框架 对二期课改的认识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一个基本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二)二个改革目标 1. 转变学习方式; 2.培养综合学力(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三个改革重点 1. 功能性课程结构指向综合学力的培养; 2. 信息技术与课程体系的全面整合; 3. 研究(探究)性学习方式和双语教学形式有机融入各门学科。 (四)提供五种学习经历 学习经历是学习目标、过程、内容和情境的综合体,是学生形成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关键。学习经历以学习内容为载体,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积累和建构。 各种学习经历有其相对侧重的目标。二期课改提供以下五种学习经历: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体育与健身的经历;艺术修养和发展的经历;社会实践的经历。 (五)建立三类主干课程结构

幼儿园课程规划方案

幼儿园课程规划方案 幼儿园课程规划方案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是指幼儿园在领会国家和地方课程精神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本园基础与资源条件,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与规划,由此形成的平衡、和谐、适宜的书面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方案是幼儿园课程实施与管理的基本依据。 幼儿园课程的自主化、多元化是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上海市学前教育"二期课改"充分体现了"原则规范、方向引领"的指导思想,赋予幼儿园更大的课程发展权,鼓励幼儿园在遵循课程设计基本理念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本园实际及办园风格,设计切实可行的课程计划,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幼儿园将课程改革的核心精神真正落实到课程实施方案中,并在实际操作中贯彻执行。有的幼儿园在课程安排上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幼儿的自主游戏、体育运动等得不到保证;又如,课程结构松散,内容庞杂、膨胀抑或偏缺,整体性不强。这些问题实际上反映出幼儿园整体课程设计与规划中的不足。因此,进一步明确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意义,增强教师对课程的研发能力,提升课程实施的质量,是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待加强的一项工作。下面,我来谈谈对制定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构想。 一、既要契合主流,又要富于个性幼儿园课程方案是对

幼儿园课程的预设性规划。理想的课程实施方案既应契合课程改革的主流价值观,又应充分展现幼儿园自身的特点。 1.基于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现在,有的幼儿园给予教师充分的课程实施的自主权,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规范机制和适宜的评价标准,一些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课程方案的实施中十分随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有一些教师由于缺乏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与经验,对形态各异的课程资源缺乏独立的分析、评判能力。这使得他们的课程实施方案缺乏科学性、适宜性与可行性。 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不论是"园本化"还是"班本化",课程目标与内容都要体现国家与地方法规的精神,并与本园的发展方向相一致;课程设置与结构都要清晰、合理,能体现学前教育启蒙性与整体性的特点;课程的编排和设计应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能力、兴趣及经验;课程评价和幼儿发展评价要定期化、经常化,评价标准应与课程目标相呼应。这是编制课程实施方案的基本依据。 2.基于幼儿园现实条件与发展需要如果一个课程实施方案普适性强但针对性弱,就不能适应各幼儿园的具体需要。因此,"因园制宜"是编制幼儿园课程方案的重要准则。 一要基于幼儿园的发展基础与现实。地理环境、师资水平、生源质量、资源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使每个幼儿园具有不

(完整版)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 试行稿(2004.7. 23 ) 目录 一、课程理念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结构 1.课程结构 2.结构要点说明 四、课程内容 1.生活活动 2.运动 3.学习活动 4.游戏活动 五、课程实施

1.总体要求 2.具体活动要求 六、课程评价 七、课程管理 附件 1.年龄特征 2.阶段目标 3.教育策略 4.幼儿发展的评价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 为贯彻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1]20号)精神,落实《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推进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制订《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以下简称《课程指南》)。 本《课程指南》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学习者为主体建构课程。突出课程的整合、师生共建与教育个别化的要求,构建具有启蒙性、整合性、开放性特征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理念 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幼儿发展为本。课程应满足每个幼儿对安全与健康、关爱与尊重的基本需要,并为幼儿提供平等的学习与发展机会;课程应与幼儿阶段的学习特点与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程应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个体差异,体现个别化教育。 1、确立以促进幼儿和谐发展为取向的课程目标 促进所有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全面和谐发展是学前教育工作的目标,因此,要从生活习惯、规则意识、学习能力、情感与自我意识、审美情趣等方面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也要为幼儿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2、构建以整合、开放为特点的课程内容 根据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直接的、整体的体验,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表现等领域,并以幼儿参与的多种活动,包括生活活动、运动、学习活动和游戏活动为核心,设计、组织课程的具体内容,同时,充分注意不同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渗透,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各种教育资源,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发挥课程的整体效应,关注课程的动态生成。

新课程教学改革-上海二期课改的历史地位及深远影响

新课程教学改革-上海二期课改的历史地位及深远影响 1、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以下简称二期课改)是在1997年开始的。它是在一期课改(1986年——1997年)的基础上开展的。有人会提出:为什么刚刚开展了一期课改,接着又要进行二期课改呢?它可能有几方面因素促成: 一是国家 __加快了课程改革的进度。 __自1997年开始了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答集了全国的几百名专家学者,在20xx年3月率先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方案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接着又出版了一系列的教材,并且选择全国50个地区(县)进行了课程改革的试点。最近又加快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制订。从 __课改的一系列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看,在课程观、教育目标观、课程内容观、教材观、教学观、学生学习观、德育观、评价观等方面,有一系列非常重大的突破,在理念上有非常多的创新,给上海的二期课改有非常多的启示和借鉴之处。 二是进入21世纪初以来,各国从提高综合国力的高度,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差不多是每隔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比如20xx年日本实施的新课程,精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其指导思想突出四个方面:①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②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③

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④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美国《20xx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在四、八、十二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布什总统一上台就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英国在1988年颁布了《教育改革法》,1999年英国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了“四项发展目标”和“六项基本技能”。“四项发展目标”包括:精神文明的发展、道德方面的发展、社会方面的发展、文化方面的发展。“六项基本技能”是:交往、数的处理、信息技术。共同操作、改进学习、解决问题。 从上述列举的几个国家课程改革目标和内容可看出,他们所思考的一些问题,也正是我们所关注和碰到的问题。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上海城市功能的发展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黄菊书记在20xx年9月25日在对上海市教育调研时指出,上海已经进人后工业化和信息化间隔这样一个历史时代,从教育发展思考,它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也就是教育必须超越工业时代。而现行教育恰恰更多地适应工业时代,比如:在体制上仍然是划一化、标准化、同步化,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基本是“一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业水平等级考试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业水平等级考试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业水平等级考试 实施意见 根据沪教委基()77号《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中小学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和理化生实验操作技能考试的意见》精神,根据《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的要求,现将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以下简称:信息科技等级考试)的具体实施意见,安排如下: 一.改革要点 1.主要做法 根据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精神,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实施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做法。信息科技学科全面推广全市统一的“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与平时过程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信息科技学科过程性评价方案(试用稿)》见附件一)。为全面了解学生信息科技的学习历程,全面反映学生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业水平,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和过程性评价成绩各占50%,折算出综合评价成绩,综合评价成绩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并以此作为“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业水平等级考试证书”的颁发依据。 2.考试形式 一级(小学)、二级(初中) 采用上机考试形式,包括基础知识选择题部分和作品制作部分,采用全市统一试卷,考试时间为 60 分钟,由各区组织分场考试。其中基础知识选择题部分由计算机自动阅卷,作品制作部分由各区组织教师人工阅卷。 三级(高中) 采用书面考试形式,采用全市统一试卷(试卷内有部分试题根据教材版本不同采用分叉形式),答题纸考试形式,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全市统一时间考试,各区县组织试场,市统一阅卷。 二.等级设置 信息科技等级考试制定三级(小学、初中、高中)二等(合格、优秀)的标准。 一级(小学)、二级(初中)、三级(高中)等级考试的对象分别是在校已修完小学、初中、高中信息科技课程的学生。 一级(小学)等级考试采取自愿报名的办法。二级(初中)、三级(高中)等级考试为必考项目,考试成绩分别作为初中、高中毕业的依据之一。 三.考试时间: 信息科技等级考试,统一安排5月28日(星期六)、5月29日(星期日)两天举行。

上海二期课改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全)

上海二期课改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全) 高一(上) 第1章集合和命题 一、集合 1.1 集合及其表示法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 1.3 集合的运算 二、四种命题的形式 1.4 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 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5 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 四、逻辑初步(* 拓展内容) 1.6 命题的运算 五、抽屉原则与平均数原则(* 拓展内容) 1.7 抽屉原则与平均数原则 第2章不等式 2.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3 其他不等式的解法 2.4 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 课题一最大容积问题 2.5 不等式的证明(拓展内容) 第3章函数的基本性质 3.1 函数的概念 3.2 函数关系的建立 课题二邮件与邮费问题 课题三上海出租车计价问题 3.3 函数的运算 3.4 函数的基本性质 函数的零点(拓展内容) 第4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一、幂函数 4.1 幂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二、指数函数 4.2 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三、对数 4.3 对数概念及其运算 换底公式(拓展内容) 四、反函数 4.4 反函数的概念 五、对数函数 4.5 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六、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4.6 简单的指数方程 4.7 简单的对数方程 课题四声音传播问题 高一(下) 第5章三角比 一、任意角的三角比 5.1 任意角及其度量 5.2 任意角的三角比 课题一用单位圆中有向线段表示三角比 二、三角恒等式 5.3 同角三角比的关系和诱导公式 5.4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和正切 5.5 二倍角与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5.6 三角比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拓展内容) 三、解斜三角形 5.7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解斜三角形 课题二测建筑物的高度 第6章三角函数 一、三角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6.1 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6.2 正切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课题三制作弯管 6.3 函数的图像 函数的性质(拓展内容) 二、反三角函数与最简三角方程(拓展内容) 6.4 反三角函数 6.5 最简三角方程 第7章数列 7.1 数列 7.2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7.3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7.4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7.5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雪花曲线(* 拓展内容) 课题五组合贷款购房中的数学问题 第8章数学归纳法 8.1 归纳——猜想——证明 8.2 数归纳法的应用 高二(上) 第9章行列式初步

随着幼儿园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

随着幼儿园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主题学习与游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在开展主题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只有真正把握好两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主题学习与游戏的融合”。我认为,幼儿在两种活动中的感受体验是不同的,教师的作用和地位也是不同的。游戏可以是一种无意学习的方式,而主题学习也可以通过游戏化的形式展开,两者应该“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一、追求学习活动中的“玩中学” 在主题学习活动中,我尝试着以游戏为切入口,充分利用游戏所具有的教育和玩乐两大功能,寓教于乐,创设相应情境,以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游戏机会,使单一的学习变成生动有趣的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学习,并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音乐游戏“小蝌蚪变青蛙” 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小蝌蚪长大以后又会变成什么?当幼儿好奇地问教师这 些问题时,教师应该用什么方式、开展什么活动帮助幼儿寻找答案呢?在小班主题活动“小花园”中,我尝试用音乐游戏作为有效载体,让幼儿体验“小蝌蚪变青蛙的全过程”。 所有幼儿先装扮成一群黑黑的有尾巴的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寻找着自己的妈妈。“我的妈妈到底长什么样呢?”在聆听故事中幼儿渐渐地明白:“哦!原来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此时,小蝌蚪兴奋地都想变成青蛙。“咦!尾巴不见了,长出四条腿,变出了白肚皮,穿上了绿衣服。”就这样,听着音乐节奏,幼儿用自己的动作大胆表现,运用美工技能装扮自己。不一会儿,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小青蛙出现了。 在音乐游戏中,幼儿不仅了解了小青蛙的外形特征和生长过程,也表达了小蝌蚪爱妈妈的情感。音乐元素和美工技能也自然地渗透在整个音乐游戏中,促进幼儿情绪和音乐能力的综合发展。 配对游戏“找朋友”

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课题申报通知

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课题申报通知 各中小学政教处、科研室: 今年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组织的德育课题申报工作已开始,课题研究指南和课题申请书分别见下面附件。请各申报人员将课题申请书一式3份,于2010年5月18日之前交区教师进修学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钱红老师,同时每项课题请缴纳150元的评审费(由市统一开具发票)。 奉贤区教师进修学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2010年4月26日 附件: 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德育课题指南 重点课题: 1、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研究 构建有效衔接德育内容体系的研究;创新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优化育人环境的研究。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方法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小学生礼仪教育实践研究。 3、以民族精神教育为根基的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民族精神教育学科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民族精神教育活动模式的探究与实践;影响教师进行学科德育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科德育评价研究;民族精神教育资源整合的研究;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的研究;民族精神教育中的革命传统教育的实效性研究;学生的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水平测试等研究。 4、学校实施生命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研究;生命教育学科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生

命教育专题教育模式的探究与实践;生命教育活动模式的探究与实践;生命教育中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性实践研究;学生的生命质量水平测试等研究。 5、和谐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和谐校园构建的内容、途径的研究;“温馨教室”建设的实践研究。 6、二期课改的德育思考 知识、技能教学中的德育;过程、方法教学中的德育;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研究;“校本德育”的内涵研究与实践探索;“质量监控”的内涵研究与实践探索。 7、德育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研究 提升德育师资队伍人文素养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德育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育人功能的研究;培养德育名师工作机制和后备力量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师德考核、激励、奖惩机制的研究;建立师德建设工作监督评估体系的研究。 8、网络德育研究。 大众传媒、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及对策研究;校园网络阵地建设与管理的研究;建设学校网络管理队伍的研究;德育与学生网络生活切入点的研究与实践;增强学生网上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的研究与实践;网络软件与动漫作品的开发与应用。 9、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校内德育资源综合应用的研究与实践;区域德育资源与学校德育课程教育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学校与德育基地合作互动工作机制的研究;学生参与德育基地社会实践的管理、监测与评估的研究;示范性德育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10、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当代学生道德认知与行为方式的研究;社会环境与学生文明素质的培养;世博会与青少年学生文明行为培养研究;“礼貌、礼仪、礼节”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上海市中小学生与境内外同龄人行为习惯的比较研究;行为规范示范学校的建设及其作用的研究。

二期课改下游戏教材的学习体会

二期课改下《游戏》教材的学习体会 二期课改的实施,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它冲击着我们头脑中已有的教育理念,改变了许多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它提出了以幼儿的发展为本;以素质教育的启蒙为核心;以注重幼儿早期脑潜能开发为理念。强调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强调重视幼儿生成的活动;强调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动构建经验。带着对二期课改这样的认识,我认真学习了《游戏》这一教材,使我对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一、游戏中环境创设的重要性环境是重要的游戏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活动。陈鹤琴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但要使游戏能深入,高质量的开展起来,使幼儿的创造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各方面在游戏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教师必须为幼儿创造适宜他们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的游戏环境,即为幼儿创设开放性的游戏环境。开放性的游戏环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开放性的物理环境。即游戏空间、时间及玩具材料对幼儿来说是开放的。二是开放的心理环境。即游戏中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开放的。在游戏环境的布局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支持的良好环境,便于幼儿介入,形成一种宽容、和谐的教育氛围。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

体差异,兼顾到个别发展需求,从中让幼儿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培养自主、自立、自信的品格。 二、幼儿游戏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要尊重幼儿游戏,在游戏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孩子的伙伴,更是细心的观察者。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观察、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及时调整游戏,使幼儿有最佳的发展途径。以下是我认为教师在幼儿游戏时的角色定位: 1、分享者站在幼儿的身边。老师参与幼儿一起游戏,时而以孩子的身份回应同伴,时而以老师的身份肯定与补充。 2、引导者推着幼儿朝前走。老师引出游戏中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引起幼儿关注,引发幼儿思考与回应,总结交流内容中的精华。 3、学习者站在幼儿的后面。老师不要急于介入幼儿的游戏,等待及学习的心态也许会让我们从幼儿那里收获更多。 三、《游戏》和其它课程的有机整合新教材的游戏、运动、生活、学习这四门活动的经验虽然各不相同,不能互相替代,但它们又都是相互联系的。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将它们割裂、孤立看待,应该要看到四门活动的经验在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中起的重要作用。许多经验之间有显形的关联,比如: 在游戏和运动的内容上都有保护自己的身体、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等这方面的内容;而在生活活动中也有学习保护自己、体验安全生活的重要性、了解一些安全小常识等内容。在这种整合理念的驱使下,我们应设计并实施整合性的活动。在新课程的引领下,通过对游戏、运动、生活、学习等活动的有机整合、优化整合,使幼儿游戏有更新的发展,让新课程更适宜幼儿的发展和需要。茅颂怡

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教材试验 历史学科(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教材试验 历史学科(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Ⅰ闭卷部分(答题时间:20分钟,满分60分) 学校班级姓名得分 (一)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家史与国史”为主题展开讨论,请你一起来参与。(共20分) 1.历史老师说:“我祖父出生于1915年,祖母是中国共产党成立那年诞生的,父亲出生那天正值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我母亲出生时正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以母亲与新中国同龄。我出生时祖父给我起名叫‘陆文革’。……” (1)历史老师的祖父与祖母相差_________岁。 (2)历史老师的父亲出生于_________年。 (3)历史老师的母亲今年是_________岁。 (4)历史老师的名字与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______________”运动有关。 2.小李说:“我爷爷1938年在四川出生,那一天医院里的年轻护士都在庆祝青年节;我爸爸1964年出生于上海,那一天医院里的年轻护士也在庆祝青年节。”小王说:“哦!你的爷爷和爸爸是同一天生日。”小李说:“不是!我爷爷生日是3月29日,可我爸爸的生日在5月。” (1)小李爷爷出生时的“青年节”是国民政府为了纪念_________而设立的。 A.中华民国成立B.百日维新C.黄花岗起义D.金田起义(2)小李爸爸出生时的“青年节”是中共为了纪念_________而设立的。 A.土地改革运动B.四五运动C.五卅运动D.五四运动3.小吴说:“我曾祖父快90岁了,他告诉我他的爷爷当年是北洋海军致远舰的水手,和日军作战时与舰同沉,宁死不屈;他的爸爸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追随总理,投身反清事业。” (1)小吴曾祖父的爷爷战死在_________中。 A.百团大战B.黄海战役C.淮海战役D.淞沪会战(2)小吴曾祖父的爸爸追随的总理是_________。 A.袁世凯B.周恩来C.孙中山D.奕訢4.校长说:“我大伯1948年去了香港,1997年夏天他回到家乡,感慨地说‘回归了!回归了!’,我想这应该归功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家史真是国史的缩影啊!” (1)改革开放以后,_________(人名)为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提出了“一国两制” 的构想。 (2)目前,“一国两制”构想除了成功解决香港问题外,还解决了_________问题。 (二) 小刘计划以“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为题办一期板报,他没有查找资料,信手写下一段文字,结果其中有5个地方写错了。请你在原文错误处下方划线,并注上标号,在文后依次改正:(共10分) 19世纪60年代,总理衙门为培养洋务人才设立了兴中会。70年代起,又采纳康有为的建议,派遣学童赴美国留学。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兴办,清政府颁布“辛丑学制”,奠定了我国近代学制。1919年前后,面向大众的平民教育和职业教育得到了倡导和推广,20年代,袁隆平提出改造全国乡村教育的计划。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年动乱结束以后,我国在发展教育事业上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如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发起实施希望工程等。1995年,中央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迎来了教育事业大发展的春天。 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4.__________;5.__________。 (三) 学校艺术节有一个“革命歌曲联唱”的节目,历史老师认为歌词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四次战争,小王记下了这四首歌词的片段:(共10分) 歌词1:“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歌词2:“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齐

上海高中二期课改历史教材停用风波

我与中学历史教学有关的工作,除了参加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外,还参加上海中学历史新教材的审读。 1998年起,上海开始实行第二期课程改革,上海市教委制定了历史课程改革行动纲领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本)。2001年底,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苏智良教授承担历史课程二期课改任务,他和系内有关教师组成编写组,根据《课程标准》开始编写新课本。全市各中学2006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部试用二期课改的新教材。 我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王斯德教授以及两三位中学名校的特级历史教师受命组成专家组,负责审查上海版中学历史课本教材。 我们审读了这部新教材,认为它以文明为体系,一改以往以阶级斗争为线索、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历史阶段为框架的写法,颇具新意。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可以丰富人们的思想,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增添人们以古览今,鉴往知来,认识现实的智慧和能力。所以,历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中学阶段必修的基础课程。但是,据2001年2月27日《人民日报》报道:对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若干重点城市14―28岁的“中国青少年历史知识现状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青少年历史知识普遍呈现“两高一低”状况,即高兴趣度、高重视度、低认知度现象。调查问卷以初中历史课本为基本知识范围,仅有1.5%的青少年及格。可见问题之严重。 我热爱历史学,思考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于历史教学中没有倡导研究(探究)性的学习。有学者说,历史这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多被看成是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学生少的是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教师多的是将现成的结论“喂”给学生,而不要求知道是如何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也不要求学生了解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可信的、有参考价值的结论和观点。检查考试也往往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没有提供足够的让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学生当然考完就忘。 《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学历史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2000―2010年)》就是这样出台的。这是把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到历史课程的设计蓝图。它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体系上的主要突破是:改革以往教学内容注重社会政治结构的变更,构筑以生产力发展为线索的文明史框架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起点就是以生产工具为核心的科学技术发明。因此,通过对现行初一年级教材中有关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等内容的整合,形成《中国古代劳动工具的演变》等专题,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提前渗透和体现历史学科二期课改的要求,使学生更全面地去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 上海新教材每课在课文后面还附有“史海拾贝”“史海指南”和“各抒己见”等栏目。我觉得这部教材有益于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如在学习《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后,让学生们自选课题撰写小论文,如《活字印刷术回传之启迪》《从“丝绸之路”到郑和下西洋》《从徐光启身上得到的启示》《交流港口的独特文化》《明末清初的传教士与外来侵略者之比较》《漫谈闭关锁国》等,这就显示了学生初步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培养联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历史探究性学习中,将纵向知识与横向知识联系起来,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并运用于学习中。例如:《中日甲午战争》一课,引用屈原的《国殇》、黄遵宪在甲午战争期间创作的诗歌《哀旅顺》、丘逢甲的甲午诗词《春愁》等,创设历史情景;联系地理知识,从《马关条约》中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与两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地理位置的不同,认识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步步深入;联系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从近代中日两国不同的发展步伐,比较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显示了联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所以,我很支持这一探究性学习历史的教材。“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维就无所收获。重灌输轻思维的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必须抛弃。新教材从时间上看,上下五千年,贯穿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提纲)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提纲) 作者:朱毓琴 一、《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的性质 《课程指南》是政府对上海市21世纪初的学前教育课程的整体规划,体现了政府的意志,体现了政府对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纲要》的基本文件。 《课程指南》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出了学前教育课程的“质量标准”,同时,为课程理念的落实提供了明确的实施途径。 因此,《课程指南》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行动纲领,是幼儿园和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的依据。 二、《课程指南》的框架结构 《课程指南》内容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的结构、课程目标和内容等,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以及几个附件等内容。 三、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对课程的几个基本认识 1、确立大课程观——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是课程。 2、课程改革既要改革课程理念,又要改革教育技术。 3、课程改革要引导全员参与、整体互动。每一位教师都是课程改革的主体。 (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以幼儿发展为本”是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发展性 现代学习的目的: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 “让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副标题。 现代学习方式的宗旨:宏扬人的主体性。“为本”主要体现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依据: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课程应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要遵循幼儿发展的逻辑,尊重孩子发展的规律、程序、个性特点等。 二期课改的落脚点: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挑战: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

2、注重早期幼儿潜能的开发——注重个别性。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证明人的潜能的多面性和开发的可能性。 脑科学的发展证明学前期儿童存在许多关键期、最佳期,此时进行智能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是承认差异、发现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让学生获得有差异的发展。 3、以素质的启蒙为核心——注重奠基性。 正确理解“启蒙”二字。幼儿园目标指向的全面性,要关注对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有用的素质加以培养,重视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要素:兴趣、情感、正确的态度、获取知识的能力等内容。 (三)《课程指南》中五条课程理念的内涵: 1、确立以幼儿和谐发展为取向的课程目标 目标是灵魂,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期课改着眼于为幼儿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打基础,因此,要从生活习惯、学习能力、情感与自我意识审美情趣等方面考虑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幼儿将来适应未来社会奠定最初的基础。(见P1)如《课程指南》在目标的表述上较多地运用“体验、感受、接触、发现、尝试、兴趣”等词汇,突出了情感、态度、习惯、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 2、建构以整合、开放为特点的课程内容(淡化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的编写) 根据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直接的体验,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和表现三大领域。并与幼儿参与的多种活动(包括生活、运动、学习和游戏活动),设计和组织课程的具体内容。(P1) 共同生活——主要指个人的健康生活及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 探索世界——主要指对自然现象、物质以及人造物等进行态势,从中获得亲自然亲社会的情感,培养探索的兴趣、正确的看法等。 表达和表现——主要指让幼儿用多种方式表达和表现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如语言、动作、符号等。倡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运用多种表征方式,反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并体现乐趣。 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体建构课程。课程要面向全体幼儿,使他们共同发展,又有个性特点的发展。课程要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确立科学的培养目标,促使每一个孩子得到和谐发展。 3、优化以活动、体验为特点的课程实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